You are on page 1of 1

書籍分享-我和我的失智媽媽

這不是一本照顧技巧的教導書籍,但我從作者的經歷分享中得到力量,釐清了自己跟媽媽的關係,或許我們的故
事背景有點相似,作者跟母親原本關係疏離,我也一直不知道怎麼跟長年憂鬱症的媽媽相處,我在媽媽失智後才
開始接近她與她和解,卻也當不回女兒,更多時候必須當讓她依靠的媽媽。
書摘一些自己有感的段落分享,有些是照顧失智者的觀念,有些是照顧者的自我探索,每當我感覺沮喪混亂時,
回頭看看這些文字能支撐住我自己,從這個谷底再次爬起,並面對下次下坡的道路。
-------------------------------
照顧他們的尊嚴:當失智者發生認知障礙,比如拿錯杯子,不說你拿錯了,而是另外想辦法,例如把自己的杯子
放到他們拿不到的地方。不把這些事情當成「錯誤」,而是接納她的失能,才能夠不心煩、不抱怨。
===
當媽媽患了失智症,但我並不想完全犧牲自己,讓媽媽自己的人生之路完全覆蓋、淹沒掉我的一段人生之路。我
們是兩代人,也是兩個人,我們彼此連結,但也有各自的人生使命。
===
我不再「認領」老媽的辱罵。第一步「心裡區隔」,她就是想發洩一下而已,千萬別傻傻地把他們的氣話當真。
第二步「物理區隔」,就是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離開她,讓他們單獨待一會兒。失智症患者感到對生活失去控
制,會有很多挫敗感、焦慮感和恐懼感,憤怒其實是由這些感覺轉化而來,「憤怒不是第一感受」,因為憤怒之
前,他們已經感受到了別的,但是沒辦法處理,憤怒可以讓人把自己的這些感覺轉移到出氣筒身上。
第三步「積極傾聽」,當她平靜下來,給他機會去說,聽他們說的時候一定要用心看著對方,並做一些回應,比
如重複他們的話、問問題等,不管對方說的是什麼,都不否定她不去當真,全然地接納。
===
對失智症患者來說,不僅每天早上醒來太陽都是新的,大概睜眼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吧!我們都以為那個「家」
是特指的,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後來才明白,也許「家」是一種心理性的存在,是讓她感到熟悉和安全的所在,
是那個與「新」、與「陌生」相對的東西。
===
我怕的其實不是陪著老媽,而是怕「耗著」,什麼也不做地耗著,讓時間,寶貴的時間,寶貴的生命,就這麼一
點點地耗盡。
===
「如果你仍然感到委屈,喜歡抱怨的話,說明你還在受奴役」要從奴役中釋放自己,只能放棄讓媽媽改變的念頭,
放下對她的期待,努力地接納她的不完美。
===
因為是照顧自己的父母,所以這裡的真實感覺是不能為外人道的。留給外人看的,是孝順、是幸福;留給自己的,
是勞累、是辛苦。
===
接受限制,在限制中創造最好,我們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並且這樣去做。接受失智症的不可逆,到了失智症晚期,
任何的醫療行為都會讓失智者無比恐懼和煩躁。當他們的生命系統慢慢停止運行之時,是該遵從他們的意願,尊
重生命的規律?還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設法抵抗機能的衰退,盡量讓他們活得更久?
===
「人主要關心的並不在與獲得快樂和避免痛苦,而是要瞭解生命中的意義」如果視老病死為殘酷的話,誰的生活
能逃離這份殘酷呢?試著在日復一日陪伴失智者的歷程中,找到自己在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
上周末回娘家住了 3 天照顧媽媽,先生來接我一上車眼淚就掉個不停,我說了好多好多...然後我說:我必須把媽
媽看成「病人」,才能包容她失序的行為負面的情緒;又要提醒自己媽媽是「人」,才能還給她應有的尊嚴及自
由;不能把她當成「媽媽」,因為當她是媽媽時我會有怨懟。
講完之後一切都放下了,感覺又突破了一關。
#媽媽失智後我才看見她的笑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