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17 年第 3 期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o.

3,2017
总第 123 期 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 General,No.123

武满彻《持续》的音级集合运用分析

张潇霞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 :武满彻的《持续》是他创作初期与中期过渡阶段的代表作品。现通过对作品中音级集合的衍展进行分析
与归纳,以期对现代音乐作品创作产生些许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武满彻 ;音高集合 ;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 :J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346(2017)03-0092-05

武 满 彻(Toru Takemitsu, 1930-1996) 作 为 关系三个方面对作品中音级集合的衍展进行分


日本 20 世纪成就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 析与归纳,以期对现代音乐作品创作产生些许
一,他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把具有本民族色 指导性意义。
彩的音乐语汇渗入其中,准确地表达了日本民 一、音高分析
俗文化中的特殊内涵。其主要作品有《面具—— (一)核心集合
为两支长笛而作》、
《面向大海 I、II、III》、
《梦窗》、 依 据 图 1 显 示, 乐 曲 包 含 3 种 材 料 组 织,
《琵琶湖游记》、《日蚀》等。 并分别以不同的音高集合为核心。即 :
作品《持续》选自《面具——为两支长笛 材料 a ,如例 1 所示 :
而作》, 创作于 1959 年,正值武满彻创作早期与 例 1:1-3 小节
中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武满彻的作曲风格和
技法均趋于成熟,因此在这一时期中武满彻广泛
尝试了序列音乐、具体音乐、图标记谱等现代作
曲技术手段,从观念到技法都体现 [1] 出先锋精神。 a 材料的音高以 3-5 集合(0,1,6)和 3-8
根据作品的音高、节奏等基本材料以及音 集合(0,2,6)为核心,也就是说,二度关系
响、谱面形态,可以将这首作品划分为带再现 和增四度关系在这一材料中成为主导音程关系。
的三段式结构,其中再现部分变化重复了呈示 材料 b,如例 2 所示 :
以及展开部分的材料。结构如下图所示 : 例 2 :11-14 小节

以下分别通过音高分析、节奏组织、声部

收稿日期:2017-04-28
作者简介:张潇霞,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
・92・
2017 年第 3 期 张潇霞:武满彻《持续》的音级集合运用分析

b 材料的音高以 3-3 集合(0,1,4)和 3-5 上例为作品尾声部分,旋律是三度与三全


集合(0,1,6)为核心,也就是说,是两种音 音关系结合的形式,并保持增四度框架。这里
程关系的结合,即 :三全音关系与三度关系的 的 X 是 3-5 集合(0,1,6),Y 则是 3-10(12)
交错进行为主导音程关系。 集合(0,3,6),二者交叉进行。
材料 c 如例 3 所示 : 3. 骨干镶嵌法——在一个乐句或乐节中,
例 3 :18-20 小节 集合作为整个结构单位的基础,分散地嵌
在线性旋律之中,成为骨干音。这种手法
在这一乐曲中尤为典型。如 :
例 6 :第 1-3 小节,乐曲的主题旋律 :

c 材料的音高二声部分别分为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以(0,1,6)为核心,第二部分以(0,3,
6)为核心,第三部分重新以(0,1,6)为核心。 上例中小二度和大二度的装饰性表现的非
因此暗含着局部的三部性关系,与作品的整体 常明显。从音响的听觉来看,3-8 集合(0,2,6)
结构相对应。 明显处于这一旋律线的主导地位。
(二)集合的谱面形式 4. 分离抽取——X 或 Y 音列及其移位不断
核心集合在三种材料中的使用,呈现出清 分离、重叠与综合形成一个新的
晰的承接关系,也体现了作品的音高在逐步的 构成方式(如移位,倒影等)。在以下两个
发展和积累中实现三部性的总体结构。在集合 小节中,3-3 集合(0,1,4)与 4-Z29(0,1,3,
的发展过程中,武满彻对三组三音集合的运用 7)、4-9(6)(0,1,6,7)两个集合不断的重复和移位,
也进行了灵活而丰富的设计。以下试将作品中 并在不同的音区、层次中交错出现,整体上构
集合谱面形式进行归纳。 成了一个快速流动的过渡部分。
1. 顺序法——音列中各个音级顺序呈现。 例 7 :第 6-7 小节
在诸多非旋律,音型化的线条中尤为典型。
见下例。
例 4 :第 4 小节

5. 替代法——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用另
此处音型通过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进行对 一音程关系逐渐代替前一音程关系。在乐
集合进行呈示。X 是 3-11 集合(0,3,7),以 曲结尾部分,逐渐弱化增四、减五度音程
三度关系为主 ;而 Y 则是 3-5 集合(0,1,6), 关系,将其置于装饰音的次要位置上。大小三
以三全音关系为核心,二者先后并列呈示。这 度以及大小二度的交替形成这一部分最重要的
是典型的顺序法。 特征。音程度数的逐渐增长将乐曲推向尾声。
2. 交叉法——集合中各音级交叉呈现,如 : 例 8 :35-37 小节
例 5 :第 33 小节

・93・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 123 期) 2017 年 6 月 25 日

通过以上五种集合谱面形式的概括,可以
知道武满彻对音高素材和组织有极为严密的逻
辑性,显示出他不同凡响的匠心和精致的组织
技巧,以及强大的音高结构力。
(三)整体音高的发展与布局 从上例可以看出序列本身具有与乐曲音级
1. 各段落的集合使用 集合发展“同步”的三部性特征,即 : 先由 3-5
按照图 1 中所示的乐曲段落结构,我们逐 集合(0,1,6)等三全音关系为核心,后逐渐
一来看各个段落的音高使用情况。 加入三度关系,并最终回到三全音关系。可以说,
表1: 这一序列从局部影射了整体的音高结构布局。
a 以 3-5 集合(0,1,6)为主 二、节奏组织

A段 a’ 以 3-5 集合(0,1,6)为主 (一)核心节奏型


作品的两个核心节奏材料出现在乐曲的开始。
连接 以 3-3 集合(0,1,4)为主
例 10 :1-3 小节
以 3-3 集合(0,1,4)、3-5 集合
b
(0,1,6)为主,二者地位相等
B段 a” 以 3-5 集合(0,1,6)为主

c 所有集合依次呈现,地位均等

a 以 3-5 集合(0,1,6)为主
以 3-3 集合(0,1,4)、3-5 集合 X 材料是一组以连续三连音为特征的节奏
A’段 b’
(0,1,6)为主,二者地位相等 型,发音点都位于弱拍弱位。Y 材料是一组以均
a” 以 3-5 集合(0,1,6)为主 分和附点音符为特征的节奏型,发音点基本上
Coda 以小三度和小二度为核心 位于强拍强位。因此这两个基本的节奏型从节
从整体的集合分布上可以发现趋势是由 3-5 奏形态和发音点位置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集合(0,1,6)为框架的三全音关系逐渐加入 3-3 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作曲家不断的变换
集合(0,1,4)为框架的大小三度音程关系,并 节奏音型的组合方式以及两个基本材料之间的
在 B 段 c 句开始时出现了所有音程关系的集合。 关系,以求获得多样化的音响效果。但无论如
然后重新回到以 3-5 集合(0,1,6)为框架的 何变换都没有脱离两个对比节奏材料互相依托、
三全音关系。因此明显具有呈示——对比材料加 结合的基本形式。
入——再现的三部性特征。并且在 A’
段第一句 a, (二)节奏型的变化发展方式
即 23-24 小节全曲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以及乐曲 1. 扩大
的最后一小节出现了纯四度(此音程关系在乐曲 例 11 :第 8-9 小节
中仅出现这两次)
。因此作品集合的运用与整体音
高关系的设计很好地为作品曲式结构提供了支持。
2. 十二音序列的运用
十二音序列完整的出现仅仅在 18-21 小节, 这两小节发音点的头尾部分基本与原始节
是由音级集合的逐渐累积,在接近高潮(黄金 奏型相同,但中间经过了同音反复和长音的处
分割点)的位置最终完型的。因此从位置上与 理,因此形成了节奏材料的扩大。
其他的典型十二音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2. 变化重复
例 9 :十二音序列 例 12 :第 4-5 小节
・94・
2017 年第 3 期 张潇霞:武满彻《持续》的音级集合运用分析

(三)节奏的发展和布局
上一节中列举的节奏型发展手法均是建立
在以 X 和 Y 两种材料并置处理的基础之上 , 对
二者自身的轮廓与其关系按照结构的变化做了
X 材料并未发生很大变化,Y 材料在总时 相应的调整,节奏的整体发展与结构的发展相
值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并减少了发音 呼应。见表 2。
点数量。 表 2 节奏材料在各段落的运用
3. 时值总量不变,改变发音点位置 I 1-7 X 和 Y 横向并列呈示,基本材料
例 13 :第 12-13 小节 X 和 Y 横向并列呈示,各自都做了扩大
II 8-13
化的处理
X 和 Y 横向并列呈示,顺序做了逆行处
III 14-17

X 和 Y 纵向并列呈示,节奏音型被分割
IV 18-21
为更小的部分,在两个声部之间交织
X 材料画圈的位置总时值是一个,但发音 V 22-24 X 和 Y 保留 I 的框架,做了加花处理
位置变为三连音的前两个发音点,对照原始节
II 25-27 同 II
奏材料,改变了原有的逆分节奏型。
4. 加花重叠 III 28-32 同 III
加花是一种常见的传统节奏发展手法,在 X 和 Y 横向并列呈示,二者形成的整体
Coda 33-37
武满彻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从各个角度进行 不断的反复,将乐曲引向尾声
加花和重叠,使之形成音型化写法或者复杂的 三、声部关系
旋律化写法。如例 14。 (一)基本声部关系
例 14 :22-24 小节 1. 长音帮衬
这是乐曲中最常见的声部方式,如下例中
第二长笛在下方长音持续,衬托上方第一长笛
的主要旋律。
例 16 :1-3 小节
经过在原始音型的休止上添加发音点和装
饰音,使得主题材料的再现发生了变化。
5. 两种节奏型特征的融合
例 15 :18-19 小节
2. 对位
例 17 :18-20 小节

这是 18-19 小节的第二长笛部分,由圈出
的部分可知,X 材料中的三连音特征和 Y 材料
的十六分附点音符在这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两条独立的线条对立呈示,形成此起彼伏
这一位置同时也是音高方面将所有集合融合出 的音响形态。
现的位置。因此,不论在音高还是节奏上,这 3. 模仿
一位置都成为了乐曲材料集中出现的高潮点。 例 18 :15 小节
・95・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 123 期) 2017 年 6 月 25 日

互相超越,形成二者如一的融合性音响。
3. 分离关系
例 22 :22-24 小节

从上例中可知,乐曲中使用的并不是精确
的模仿,而是旋律形态和音程关系的粗略模仿。
4. 叠置
例 19 :1-3 小节 上方主要由级进环绕在中低音区的范围之
内,下方主要在高音区大跳进行,二者基本上
没有音区的交集,各自处于独立发展,形成了
分离的音响状态。
作曲家通过以上所述作品音高、节奏、声
两支长笛以相同的旋律线和大致相同的音 部关系的多重技术与“能剧”表现的超现实世界
程关系重叠进行。 进行联结。能剧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
(二)单一音色二重奏的处理方式 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
《持续》是武满彻唯一的同音色二重奏作品, 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
因为编制的特殊,作曲家在音区上做了特殊的 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武满彻在作
处理,以便于二者声部关系的清晰体现。如果 品中通过两组对立音高关系 :横向上三全音集合
进行分类归纳,那么大致可以通过音区、音程 (第一材料)与三度关系的集合之间的关系(第
关系和二声部分层来进行。 二材料)关系 ;横向上三连音与均分、附点音型
1. 包含关系 之间的关系以及多重二声部声部关系对能剧“人
例 20 :1-3 小节 物”与“面具”之间复杂和微妙关系的刻画,反
映了作曲家对日本戏剧文化内涵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武满彻《持续》中
各种技术的研究,对了解武满彻的创作技术风
格从早期向中期的演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上方声部的减五度框架所在音区被下方声 这一阶段作曲家开始逐渐意识到了民族性的重
部的二十一度大跳所包含。上方平稳进行,下 要性。在此之前,其早期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
方大跳进行。由此保证了两组对比音响的进行。 他受到西方作曲家的影响。该作品的创作作为
2. 交错关系 武满彻对民族文化的回归性尝试之初始,并没
例 21 :18-19 小节 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音色的素材,而是将本
民族其他种类文化的精髓蕴含作品之中,结合
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实现东西交融,这对我们的
实际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上方大跳音程与下方大跳音程互相交织,

参考文献 :
[1] 许志斌 . 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 [D].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2007.
[2] 罗成 . 武满彻《径》中音列民族化的体现 [D]. 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2007.
[ 责任编辑 :姚青群 ]
・9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