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实践与反思|

我亲历的一次濒死体验
刘泉开

文章编号:2096-5893(2021)05-0346-03

《韩非子》里有这么一句:“生,人之始也; 也成了‘病囚’。一直住在传染病房,度日如年,
死,人之终也。” 华佗也无可奈何。”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种活动。人不能永 随后日记中断,直至 7 月 1 日才又复写。突
生,百分之百会死亡。 然搁笔,是因病情急转直下,院方下了病危、上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那么濒死呢? 了特护,家属也在绝望中悲痛交加。病情突然暴
发后,虽然院方全力抢救,但疗效甚微,病况依
1 一次濒死体验的追忆 旧江河日下,生命如落日。我陷入了没有欲望、
多数人的一生是从酸甜苦辣、悲喜成败、摸 没有恐惧的持续性深度昏迷之中。全身深黄、高
爬滚打中淬炼过来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我当 热 40℃以上、肝脾肿大、腹胀尿少,脆弱的生
然也不例外。而今,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许多 命在做垂死挣扎,我基本上成了活着的“死人”。
往事早已如烟,唯有一次濒死体验却历历在目。 时间不改初衷,冷酷无情地开始倒时计。
33 年前的初夏,南昌闷热的天气来得特别 我早已无知无觉,冥冥中思绪似乎脱离了
早,34℃以上的高温让人情绪中暑、坐卧难安。 肉体,飘浮起来,穿越了阴暗的隧道,前面一
新换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成了一名专业与行政工 片红光。我看见了祖母和父亲,祖母给了我最
作双肩挑的干部,感到担子沉重,使命艰巨。 爱吃的红薯干和炒花生,我欣喜若狂但伸不开
会诊、手术、开会、调研,忙得晕头转向、精 手,好似被绳子缚着。我想求救,可叫不出声。
疲力竭、肝区闷痛、不思饮食。不过三日,我 父亲把食品抛洒开去,天空中顷刻间飘下朵朵
真的病了。翻阅当年的日记,我是这么描述的: 雪花。祖母和父亲突然不见了,我又满足又遗憾,
“1998 年 4 月 6 日,手术台下来已是下午 2 点, 转身去追赶他们,飘向一个黑暗但不可怕的路
浑身酸痛。人渐渐老了,体力不支,这也是客 口,似乎有什么东西挡住我,把我重新拽回残
观规律。1998 年 4 月 15 日,病了,果然病了。 酷的现实中。我曾经历的与亲人相会的激动、
疲乏得很,饱胀、不思食已 5 天。总觉得自己 喜悦、宁静的场景,全都消失得无踪无影。
能侥幸挺过去,以为是感冒,结果是肝炎,唉。 我患的急性原发性肝内毛细胆管弥漫性炎
1998 年 4 月 17 日,今日住院。医生成了患者, 症依然还在继续着,只是多了一次回光返照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医院 死而变生的插曲而已。时间、痛苦在煎烤着我。

346 |叙事医学| 2021 年 9 月 第4卷 第5期


|实践与反思|

2 关于濒死体验的种种叙事 英 国 海 军 上 将 弗 朗 西 斯· 蒲 福(Francis
每个人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有一次,公平合 Beaufort)爵士于 1791 年在海上差一点被淹死时,
理。关于生,人们似乎早已明白透彻;关于死, 不再感受到肢体疼痛,反而获得一种愉悦的感
则一直讳莫如深,谈之色变,对死亡历程充满 觉。“感官已经麻木,心智却十分活跃,思绪
着恐惧和不安。普罗大众认为人之将死必定痛 一条条涌出,似乎此生的全景尽在眼前伸展。”
苦残忍,濒死状态是一生最难受、残酷的瞬间。 1990 年, 苏 格 兰 医 师 亚 历 山 大· 斯 迪
因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行必恭,自古认之。 (Alexander Stie)因伤寒而濒临死亡处于深度
其实,根据已有的濒死体验调查资料分析 昏迷中时,“感到精神和肉体分离,死亡在周
可知,临死前的短暂时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 围徘徊,没有恐惧,一直漫游在昏暗的天空里,
怖,很多人是带着舒适、欣愉、平静和安详进 直到有什么东西打扰我躺着的肉体,又将我重
入死亡角色离开人间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濒 新拽回。”
死体验是一次灵魂短暂离开躯体,飘浮到大自 关于濒死体验的历史资料中,例数较多、
然后又返回身体的短程“旅游”,然后多数人 材料较丰富的是 1976 年中国唐山大地震后,天
会安详死去,极少数人死而复生,且留下了濒 津市安定医院对死里逃生灾民实地调查的情况。
死体验而久久难忘。 据这次调研所得并结合国外资料,可以得出人
濒死体验即人受到严重疾患或外伤危及生 类濒死状态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结论,总
命奄奄一息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特征,但是 共可将其归纳为 40 类。有人觉得像生活回顾,
真实的而非幻想。他们脱离了受损的身体,进 有穿越隧道的感觉;有人觉得产生意识与肢体
入了超越日常环境的存在,不再受到时空界限 分离感、失重感、世界末日感,以及与宇宙融
的影响。他们可能疼痛消失,不惧怕死亡,没 为一体的感觉,这些都像电影镜头一样,在眼
有了物质欲望,飘飘然如腾云驾雾,轻松地穿 前一闪而过。当回顾一生后觉得无怨无悔时,
梭在“时光隧道”里。多数体验是喜悦的、正 有人会欣然而平静地“远走高飞”;有人感觉
面的,如民间相传的回光返照。残酷的现实则 意识从躯体中分离,悠然飘浮在天际,滋生一
说明,回光一闪的背后就是生命的尽头。极少 种舒适和满足感;也有人会遇见亲朋故旧,心
数幸运者的死里逃生,便有了濒死体验的诞生。 中惊喜,感到死亡不可怕。因此,多数人视死
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认为, 如归,认为自己死得其所,还有少数幸运儿会
在特定环境下的濒死体验光怪陆离、匆匆而过, 被莫名其妙地被拽回,我也是其中之一。
有其共性,也因人而异。例如欧内斯特·海明 在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的《死
威(Ernest Hemingway)年轻时因爆炸受了重伤, 后的世界: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fe )里,对
后来他致信给家中说:“伤后一度面对死亡, 濒死体验则另有一番叙述:“在若干个案里,
感到死非常容易,十分简单,就像灵魂离开了 有人对我说,在他们的濒死体验中,似乎到过
身体,飘到半空中,然后又返回躯体。一切依 某种所谓的边界或界线。在各种说法里,这样
旧。” 的边界或界线被形容成大海、一团灰雾、一扇门、

2021 年 9 月 第 4 卷 第 5 期 |叙事医学| 347


|实践与反思|

横亘田野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在众多说法中, 多数危重症患者会最终离世。
[1]
或许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或想法作为其基础。”
濒死体验的特殊本质和时间、地点、病痛部 4 濒死体验的评估
位、疼痛程度及个体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濒死状 濒死体验一直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人群中,
态的不一,这是客观规律。事实上,旁观者只能 这一点是肯定的。它似乎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
听之任之。上述多类濒死状态的典型案例,无疑 也不受信仰的影响,且只产生于危重症患者死
会对未来濒死体验的深入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亡前期的短暂时刻里。它似梦,但不是梦。
梦是什么?著名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家西
3 濒死体验与大脑 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说过:“一
有成千上万的人经历过疼痛突然消失,旋即 切梦的共同特性,第一就是睡眠”。诗人泰戈
出现飘逸安宁、愉悦舒适且接近现实的临终幻象。 尔说过:“梦是一个要谈话的妻子,睡眠是一
这一短暂时刻,一般不会超过 1 个小时,然后烟 个默默忍受的丈夫。”这两句话说明梦是一种
消云散。此人则正走向死亡,或死里逃生。 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现象。
濒死状态是存在的,且与大脑密切相关。 濒死体验却并非如此,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它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如 由于受环境和伦理问题的制约,我们对濒
那些具有危重伤病的人,在奄奄一息、意识消 死体验的理解是肤浅的、局部的。对很多问题
失的状态下。可能还未到脑死亡阶段,但离脑 都是一知半解,例如是否以不同形式死亡的人
死亡不远,因为它危及了大脑。 在临终前都会有濒死体验?如何证明?在什么
其次,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体验会在脑中留 时间发生?受什么客观条件的影响?有无规律
下恒久的印记,但目前科学家很难透彻地了解 可循?是否从危重伤病起,到濒死状态,最终
这一体验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规律。 到死亡,是人类步入死亡的常规流程?等等。
有人认为,在濒死期间,有着认知功能增 这些濒死体验的生理学机制,都还是空白,需
强与大脑功能受损同时发生的矛盾现象,使得 要我们认真探索研究,确实任重道远。
濒死体验的记忆更生动、细节更丰富、现实更 当今人类对濒死体验的认识还是有积极意
真实,因此能被人牢记。同时,这一神秘又极 义的,既然濒死体验大部分是正面的、温暖的、
具有冲击力的经历会导致未来的生活发生改变。 平静的景象,那么尽管会走向死亡,将死的人
有人比喻濒死体验的发生,就像日常生活 也会减少恐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走得安静,
里突然断电、断水一样,当大脑动脉断流时, 别得坦然。正如海涅所说:“死亡是一个凉爽
各个功能区逐渐停止作业,就像一个街区接着 的夜晚。”
一个街区地断电断水。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思
维可能会由于部分神经元的活动未被全部阻断 参考文献
而勉强继续运作,且会根据各人的生活经历和 [1] 雷蒙德·穆迪 .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 [M]. 林
文化背景,继续讲述以往的故事,只是好景不长, 宏涛 , 译 .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348 |叙事医学| 2021 年 9 月 第4卷 第5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