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前言:注意两点:

1. “地主”一词有意“土地的主人”。,这一意项于近代引申出特指“称占有大量土地以剥
削农民为事的个人或阶级”之意。
2. 经济基础决定了,南北朝时期的“地主”们不仅追求占有大量田地(首要经济平台)
(小农经济为主),而且追求占有大量钱财(盗铸严重,流通货币量【供】小于社会货币
需求量【求】)(工商业的同步发展)
一. 将南北朝时期的地主分为两类,皇权地主及吏民地主
(1)皇权地主分为皇帝、皇室和官僚
1.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乃天下最高、最大的地主。可支配国家的一切公有
土地(屯田)及私有土地。另有山林川泽的产出、赋税为“私养”“小金库”。在全国范
围内对吏民进行盘剥。
2.皇室:即皇族。依靠皇帝的政治势力(皇权同时也必须依附于皇室力量),对吏民的财
富,田产等巧取豪夺。成为“地主”中不可忽视的势力。
3.官僚:基于官僚政治(官僚权利源于皇权)“官与帝,共天下”(由于血缘政治的残余,
官僚地主往往与皇室地主相交叉),进入统治阶级集团后大肆聚敛,成为“官僚地主”。
(谢灵运)
(3)吏民地主
即指吏民阶层中相对富裕,拥有田产、财富较多的群体(《嘉禾吏民田家䇷》)。
吏民中上升为“地主”的并不多。
吏民地主上层与官僚地主界限相对模糊。
吏民大地主与皇权地主的较量中往往落于下风,成为皇权地主膨胀的养料。
二. 两类地主的不同成因:一言以蔽之,前者多因政治因素,后者多因经济因素。
1. 皇权地主:
(1)制度性手段:
封爵制度和仕宦制度:封爵制度保证了皇权地主内部在入仕通道上的便捷,这关系到他们
的官阶品级(贿赂)及其俸禄,以及在经济上的保证(食邑制度)。
仕宦制度则关系到皇权地主们依靠皇权对公田占有的多少。
(2)随意性手段:
皇帝的赏赐和皇权地主们的主动聚敛。
2. 吏民地主:经济性的努力及竞争,形成过程极为困难,且其权益易受到皇权地主的觊觎
和侵占。
过程:土地(争田),劳动人手(接收流民的“大姓”),经营管理能力,农田灌溉水平
三. 两类地主的不同性质
1. “皇权地主”为政治性地主,“吏民地主”为经济性地主。
2. “皇权地主”为统治者,“吏民地主”为被统治者。
四. 南北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即全体“吏民”与皇权的矛盾关系
具体表现为以皇帝为首的皇权地主阶级对全部吏民阶层(包括吏民地主阶层)的肆意剥削、
侵害。
能否处理好这一主要社会矛盾,是南北朝这一国家分裂时期,各政权之兴衰破立的重要因
素(刘裕、孝武帝、萧道成之实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