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中华文明的兴起和第一次社会转型 1(先秦三代时期)

夏商周(约前 2070 年—前 771 年):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产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开始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①商:甲骨文
夏朝 ①农具:木制耒耜,青铜农 ①冶铜技艺成熟 ①商人和贝币 ②西周:金文
1.内外服制度 具 2.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
商朝 2.占卜决策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②出现丝织技术 ②经营方式: 分封制的工具)
工商食官 3.绘画:萌芽时期,其特点质朴原始
1.分封制:确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 4.戏曲:原始舞蹈
统治序列
国有制 5.文学:《诗经》
2.宗法制:“家国同构”,实现贵族政治
西周 3.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礼乐教化
6.历法:干支纪日法
④种植结构:南稻北粟
4.世卿世禄制
5.嫡长子继承制
①早期国家出现 ①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基础 ①早期文化兴起,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
②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权力结构,稳定 ②农耕经济兴起发展 化
了政治秩序,即“家国一体” ③奴隶制经济发展较快 ②周朝礼乐制、敬天保民等思想成为后世
③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④手工业发展,被称为“青铜时代” 儒家思想的渊源
阶段 ④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为后世统 ③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多地起源、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
特征 ⑤民族开始出现融合 黄河中游地区为中心的格局)

①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①生产力水平较低
②地方(诸侯)势力相对独立,这是分裂割据
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明的兴起和第一次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 年—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总特征: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革新;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政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1.思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①农具:铁犁牛耕 ①冶铸业: ①出现私商, ①儒家:(主张) 仁、礼、德
2.阶层: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层兴 发明冶炼生铁技 打破官府垄断 地位:显学、不受重视
起、士阶层壮大 ②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术,用木炭冶铁 ②道家:(主张)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遭破坏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 ②经营方式: ②商业大都会 ③法家:(主张)专制集权、法治、变法革
土地私有制确立 私营工商业产生 新,地位:受到重视
春秋 4.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③秦国商鞅变 2.文学:①《诗经》开创现实主义先河
④小农经济产生,特点是 法:重农抑商 ②《楚辞》开创浪漫主义先河
战国 5.各国改革变法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 政策 3.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兴办私
(要求加强君权、富国强兵) 织、自给自足;脆弱性、 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
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 4.科技:①战国发明指南仪器,即司南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 ②医学:《黄帝内经》
⑤水利工程:都江堰、郑 ③春秋数学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6.选官:军功爵制 国渠,服务农业生产 5.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春秋战国各国不同,主要是篆书

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统一趋势 ①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①思想解放,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②社会结构变化: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 ②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 ②诸侯为加强统治,重视人才,实行宽
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③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 松的文化政策
阶段 ③礼崩乐坏、变法革新,逐渐走向专制集权君 ④生产力发展,传统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形成 ③私人讲学风气兴盛,“学术下移”
主集权 ⑤工商业冲破官府限制,商品经济有较快发展 ④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古代科技取
特征 ④官僚政治取缔贵族政治,封建官僚制度逐步 ⑥手工业发展,被称为“铁器时代” 得发展
形成 ⑦私营手工业兴起,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经营三种经 ⑤诸子百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⑤民族融合、华夏认同观念逐增 营形态 ⑥新兴地主阶级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1(秦汉时期)
秦汉(公元前 221 年—220 年):封建大一统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总特征: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皇帝制度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1.思想:以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生产工具: ①金属冶炼: ①汉朝强化重农 2.文字:小篆
秦朝 3.地方:全国推行郡县制 犁壁、耧车 西汉始以煤炭 抑商政策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选官:军功授爵制 作燃料冶铁 ②汉武帝实行货
1.中央: ②水利工程: 东汉杜诗发明 币官铸(五铢 1.思想:①汉初:以黄老之学思想治国,与民休息。
①中外朝制 白渠 水排鼓风冶铁 钱);盐铁专卖 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大一统、
②外戚、宦官专权(东汉) (官营);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
2.地方: ③统一度量衡、 ②陶瓷: 加重工商税收, 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王之乱 货币、车同轨,修 东汉青瓷 贬低商人地位, 2.官方文字:隶书
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驰道 抑制富商大贾 3.文学:汉华丽文体叫汉赋,特点词藻华丽,铺陈排比
③设刺史监察地方 4.教育:汉武帝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
汉朝
④东汉:刺史权力扩大,州渐成为地方行政区 ④东汉豪强地主 ③纺织: ③丝绸之路 5.科技:①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
⑤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坐大,军阀割据局面 田庄经济 丝绸大量出 ②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3.选官: 口,获得“丝 ③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
察举、征辟制,主要以品行为标准 国”称号 ④东汉《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经典
4.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 ⑤东汉《九章算术》当时最先进数学运算方法
6.宗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后期道教兴起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①传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 ①思想文化走向统一


“大一统”局面(形成秦、得到巩固汉) 制发展,庄园经济兴起 ②儒家成为主流思想,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②政局:社会相对稳定 ②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③出现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③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 ③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展 ④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阶段 固,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 ④对外贸易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 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开始融入中国本土文
模式 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化
特征 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⑤中亚交流频繁
①秦汉末农民起义,社会动荡 ①秦的暴政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①文化专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③秦严刑峻法,实行暴政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 年—589 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总特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动荡中孕育着发展、传承中孕育着创新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三国指魏蜀吴,两晋指西晋东晋,南北朝指南 1.农业: 3.商业: 5.经济重心: 1.思想:
朝北朝 新式灌溉工具: 商 品 经济 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 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国 1.选官:九品中正制 翻车 水平低 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民 2.书画:
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 ①书法发展为自觉艺术
两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手工业: 4.土地制度: 和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南 ②王羲之《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①迁都洛阳 ①制瓷业:白瓷 均田制 方经济开发 ③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绘画理论
南北朝 ②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②金属冶炼业: 3.科技:①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
灌钢法 早最完整农书
②祖冲之圆周率

①局部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 ①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①士人群体兴起


(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 ②南方相对稳定,得到进一步开发 ②文艺科技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交流融合 ③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 ③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③士族制度形成,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 ④手工业发展 ④佛道盛行,儒学新发展—魏晋玄学
⑤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⑤儒释道三教合流(魏晋后)

阶段 ①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尖锐 ①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①儒学面临严峻挑战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②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 ②国家分裂动乱,传统价值体系崩溃
特征 ③政治腐朽,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③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重要位置 ③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
④世家大族对政治影响,君主专制相对削弱 ④小农经济衰退,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④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
(王与马,共天下) 色
⑤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政权相对封闭
⑥北方政权制度不断创新,南方政权因循守旧,
形成北强南弱趋势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1(隋唐时期)
隋唐(581 年—907 年):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两个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总特征:全面繁荣,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政治制度的创新: 1. 农业: 3、商业: 4.经济重心: 1.思想:三教合一现象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 ①耕作工具:曲辕犁, ①坊市制,商业活动有严 中唐时期南方逐渐超 2.文学:唐诗繁荣,三大著名诗人是李白、
制度成熟的标志 标志古代犁的定型 格的时空限制 过北方 杜甫、白居易
隋朝 ②地方:唐中期设节度使,藩镇割据 ②灌溉工具:筒车 ②隋朝修筑京杭大运河, 3.书画:①楷书大家有颜真卿、柳公权;
局面形成,后导致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③均田制(隋、唐初) 便利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5.赋税政策: 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
③选官制度:科举制 ③对外陆海贸易通道丝绸 ①唐前期:租庸调制, ②唐绘画全面发展,阎立本、吴道
2、手工业: 之路繁荣,沿海港口城市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 子(画圣)吸收波斯美术风格分别
2.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唐末陷入 ①制瓷业:成熟,成独 兴起 间 创作出《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藩镇割据 立部门,并大量出口, 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 ②唐后期:两税法, ③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盛极一时
为 中 华 文 明 的 新 象 贸易 改变过去以人头为主 4.科技:①雕版印刷术
3.开明开放、积极友好的民族政策和 征;南青北白 ⑤中外闻名的大都会有长 的征税标准,国家对 ②唐发明火药并用于战争
唐朝 对外政策 ②纺织:缂丝技术 安、洛阳、广州 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 5.戏剧:梨园
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 松弛 6.对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人地位提高
⑦柜坊、飞钱⑧官商分利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局稳定, ①生产力发展,农工商全面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①文化环境宽松,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影响


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②重农抑商逐渐松动 扩大,形成中华文明圈
(中前期政治清明) ③传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科教文艺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
②政治制度创新,走向成熟 ④经济繁盛,南北经济趋平衡,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超北方 ③儒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阶段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⑤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④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
④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加强 ⑥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与日本、新罗、印度等国交流频繁
特征
①中后期: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藩镇林立,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②后期:吏治腐败,社会动荡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2(宋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 年—1368 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对峙

总特征: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古代中华文化的成熟和辉煌时期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中央:二府三司制 1.商业: 2.手工业: 1.思想:宋代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关 ①最早纸币:交子 ①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 形成理学,两大流派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②设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②宋都开封打破商业活动的时 ②五大名窑 2.科技:①北宋发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设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割宰相行政权 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加强 ③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铁 ②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和财权 ③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 ③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宋朝 2.地方:①派文官任地方官 路兴盛,港口城市繁荣 3.农业: 3.文学:宋流行文学是宋词元曲
②设通判、转运使 ④市舶司 ①内地种棉 4.书画:①书法倡导有意无法
③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 ⑤官商分利,商业税超农业税 ②占城稻 ②绘画北宋文人画画风豪放开阔,出
3.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 ③政策:不抑兼并、租佃制发展 现描写民间风情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
④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宋画称 “残山剩水”

1.中央: 1.商业: 2.手工业: 1.思想:《四书章注集注》为科考内容


①中书省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①普遍流通宝钞 ①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脚踏三 2.科技:①王祯编写《农书》
2.地方: ②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锭纺车 ②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②郭守敬撰写《授时历》
元朝
①行省制 ②土司制度 ③制瓷业: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 3.文学:元曲
3.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①分裂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 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传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①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文化艺术世俗、平民化


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②手工业技术高超 ②儒学思想哲学化、系统化、理论化、思辨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 ③科技发展世界领先
③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统一多民族国 ④官府控制减弱,坊市制瓦解,城市经济职能加强 ④市民队伍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现象涌现
阶段 家不断发展 ⑤(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⑤文化重心南移
⑥商业税和东南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特征 ①少数民族政权入侵,民族政权并立, ①(元朝)科举制度时废时续,汉族文人进取
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无望,地位低下
②重文轻武,军事力量相对弱小 ②奢靡之风发展
③(北宋)“三冗两积”局面
④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祖宗之法)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840 前)
明清时期(1368 年—1840 年):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总特征:繁荣与危机并存,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朝代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中央: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4 经济政策: 1.思想: ①主流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
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宰 ① 番薯、玉米 ①陶瓷: ①主要货币: ①对内:重农 ②明清产生进步思潮,主张反对专
相制度宣告结束 等高产农作物 粉彩、珐琅彩 白银 抑商政策 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②明成祖设内阁,顾问机构,有票拟 引进和推广, ②明中叶,私 ②农产品商品 ②对外:海禁 2.科学技术:《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明朝
职权 广泛植棉 营手工业占据 化程度高 闭关政策,限 3.文学艺术: ①明清小说:种类繁多
2.地方:①三司分权 ②加强重农抑 主导地位 ③商帮 制对外贸易 ②书画:追求个性,民间风情画
②厂卫特务机构-宦官专权 商政策 ③在江南丝织 ④长途贩运贸 ③广州十三行 丰富多样
③赋役制度: 业等部门出现 易繁荣 ③“国粹”京剧
1.中央:①清初沿袭明制内阁
明:一条鞭法 资本主义萌芽 ⑤经济重心在 4.政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②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
清: 摊丁入亩 ④生产专业化、 南方,江南工 5.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 分工区域化 商业市镇兴起 6.传教士来华
2.地方:台湾府、《尼布楚条约》、
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

①加强了对边疆地区(西藏、东北、新 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承古萌新:


疆、台湾)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 ②民众的衣食结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①出现反封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为儒学发展注
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入了新活力
②专制集权空前加强 ④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
③对外交往和平与暴力冲突并存 ⑤赋税制度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 击;市民文化繁荣
④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开始反殖 减弱 ③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总结性集大成古典科技
阶段 民、反侵略斗争 巨著相继问世
④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特征 ①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体制日益僵化 ①海禁闭关阻碍了对外贸易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 ①政府文化专制和高压政策,压抑创造性,扼杀
②政治活力进一步消退,阻碍了社会进 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了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禁锢思想
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②传统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相对 ②儒学走向僵化,纲常礼教的束缚
③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封建社会后期 缓慢 ③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落后于西方近代自
社会、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③地主阶级仍占统治地位,大部分商人既是商人也是地主,甚至是 然科学
④外交关系渐趋保守和封闭 官僚,形成“以商致富、以地守财、以官护商”的循环 ④拜金逐利思潮盛行
⑤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⑤市民阶层并未能发展成独立的社会力量
中华文明总体发展特征

中古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持续发展
②统一多民族逐步形成与发展 ①传统农耕经济持续发展,占主导地位 ②宗法观念的影响
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吏治清明 ②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完善的土地制度 ③科技进步与发展,世界领先地位
④民族融合 ③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④(明清)民主思想传播
⑤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 ⑤西学东渐
阶段 ⑤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⑥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⑦书法绘画的发展
特征 ⑧灿烂的文学成就

①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吏治腐败 ①明中叶后资本主义因素受到阻碍缓慢发展 ①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文化再创新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 ②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②(宋后)程朱理学禁锢思想,儒学走向僵化
③帝国后期(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发展,土地兼并加剧 ③古代科学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