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 年/2 月/23 日/第 005 版

文化周刊

《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对话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冯海涛

本报记者 杨海龙

《国家宝藏》让更多人知道了气势恢宏的《千里江山图》卷(以下简称《江山图》)。这幅国
宝级作品里蕴含着哪些精神和故事呢?本报记者对话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冯海涛,
为您一一道出画中画外的诸多隐事。
记者:作为《国家宝藏》中《江山图》的今生故事讲述人,您对这幅作品有怎样的研究?
冯海涛:《江山图》在中国画史中的地位类似于西方的《蒙娜丽莎》,是学画的人必须要了解
和学习的。这幅手卷在青绿画科是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现实问题
是,它的技法已经失传了。在大学教学时,学生经常会问这画是怎么画的?我们只能简单介绍。
我觉得作为老师,必须把它研究透,所以从 2013 年到 2017 年,我花了四年时间从原理和学理上
来研究它,最终把这个遗失的技法找了回来,并教给了我的学生,现在他们也会使用这种技法了。
《江山图》是北宋存世最为重要的一幅画作,手卷全长 1191.5cm,高 51.5cm,因蔡京的题跋
将诗画皇帝宋徽宗、天才少年希孟及权相蔡京连在一起,故而学界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关于这件
作品的评述主要都集中在那个年仅 18 岁的天才画家——希孟的身上。事实上,这件作品上并未
有画家的款识,只是在卷后蔡京跋文中提到作者是“希孟”,至于其姓氏也未提及,在现有的文
献中也没有关于天才画家“希孟”的任何记述。
《江山图》卷下面还藏着一张完整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从墨本阶段笔法来看,应该不是一人
所为,与其中最精彩部分长桥区域,皴法的丰富度、用笔的娴熟度、水纹的变化相比较,长卷的
后半部较生疏、荒率。同时,我临摹时也感觉不是一个人的画法,所以,这幅作品应当是集体创
作,而希孟可能是主要成员或最年轻的代表。
作为一名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者,我从图像考古角度切入,直接复制了一段《江山图》,揭
示其绘制技巧,并从图文对应的关系将与宋徽宗思想有关的文献《宣和画谱》引入,通过图像去
寻找对应文本来揭开《江山图》中诸多隐事。
记者:那这幅作品中蕴含着哪些隐事?
冯海涛:要看懂《江山图》,需从北宋当时的语境来解读。 《江山图》后隔水黄绫上有蔡京题
跋,任何人对《江山图》的研究都不可能忽略这些文字。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
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
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的跋文虽只有短短 77 字,却包括时间、地点、何人、何事、何因,在这些信息中隐藏
着宋徽宗与蔡京之间关于人才该如何为国效命的交流。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宋徽宗是著名的道君皇帝,道教将四月八日定为尹喜真人及天师
葛祖圣诞。不仅在公元 1113 年 4 月 8 日,宋徽宗赐给蔡京寓意深远的《江山图》;早在公元 1112
年的同一天,宋徽宗就以史所罕见的宴会在太清楼招待过蔡京。宋徽宗提前三日亲临宴会现场,
授意如何布置宴饮场所,命令使用内府酒樽、宝器、玛瑙等宝物,在宴会间隙,宋徽宗恩准蔡京
一览外人不得窥探的禁中宣和殿。
为何政和二年三月,宋徽宗召回蔡京仍为宰相,徙封鲁国公?根据蔡京日记,结合徽宗后来

第1页 共3页
通过“宋金海上之盟”及派童贯假借出使辽国之机,行刺探军情之事史实,宋徽宗希望蔡京担负
北伐重任。
“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天下士”语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 “所贵于天
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可知“天下士”就是那些德行高迈、有济世之才,
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何为“隐士”?以蔡京引用《史记》鲁仲连典故来看,那些“为
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可为“士”。那为什么要“隐”呢?《周易・上经・坤》:“天地变
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何为“作”?《说文解字》: “作,起也。”
“之”是代词,指“天
下士”。联系上下文,蔡京的意思是:对于天下的高士、俊杰,关键在于如何去起复他,使其为
国家所用。这表达了一种人才观。
其实,希孟绘制《江山图》缘起很可能就是政和二年四月八日的太清楼赐宴,至少从绘制时
间上是符合的。 “希孟年十八”,十八岁,在宋代人眼里是天才的年龄,它是一个虚指,象征天才
或天才少年。
蔡京跋文证明赐画与太清楼赐宴一样,都表达了徽宗帝对他的殷切希望。
记者:您说画里隐藏着人才观,具体有哪些寓意?
冯海涛:根据蔡京跋文及太清楼赐宴背景分析,这幅作品重点不是山水,而是隐士。在《江
山图》里画了很多人物,不过都小如豆粒儿,如何能分清谁是谁呢?这涉及到手卷观看方式,这
样大的手卷,信息含量巨大,阅读时应从右至左依次展开,而不是一次性将作品完全陈列在眼前。
《江山图》的规模就决定了观看只能是近距离的,这时人的视角所及基本上就是一个场景能够获
得的空间,画家正是利用手卷这种观看特点来经营画面。以宋代绘画理论来说,就是“山水先理
会大山,名为主峰”,而其它山峰则如“百辟奔走朝会”,也就是画面的动势线都向主山汇聚。山
水画除了主山,还离不开主树。通过手卷构图法则,《江山图》中含有 21 幅相对独立画面。
结合《宣和画谱》记载和对作品画眼分析,实际上《江山图》是一件以道家思想为线索、以
《诗经》为文本起源的宋代招隐画卷,其创作背景是踌躇满志的宋徽宗开始谋划联金伐辽前夜,
出于网罗人才需要,授意按道家思维,将从汉至唐著名隐士以其生存的环境为线索串联起 21 个
故事。本画从卷首始,以《老松对南山图》 《乔松图》《白蘋洲五亭图》《山阴燕兰亭图》 《石淙图》
《平桥图》《庐山图》《危栈图》《高隐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捕鱼图》等 21 式构成完整《江山
图》。
这幅作品开篇就是以隐士为主的山水画,同时,作品唯一出现的家畜是驴。《会昌解颐录》
载唐代张卓因驴“忽然奔掷入深箐中”后前去寻找,得以与神仙见面的故事。《逸史》也有记载
进士崔伟进青城山游历,然后因“驴”结缘神仙, “此非人世,乃仙府也。驴走益远,予之奉邀”,
成为神仙借驴邀请凡人的例子。在这幅展现农耕渔猎生活、形象丰富多姿的巨作中,不见牛羊马
等最为普遍的角色,却仅仅出现驴,我们可以判断驴是刻意安排的。驴的主角地位也说明《江山
图》是以道家隐逸文化为主线的。
要读懂中国绘画,得从中读出历史。这幅画的真正含义是笼络人才,宋徽宗告诉蔡京,你就
是画里面这样的人才。蔡京也读懂了宋徽宗赐画之意,用“天下士”应答。可惜最终他却没好好
干,去吃喝玩乐搞腐败了。
手卷里有很多打鱼场景,这里的鱼其实就是人才。 《诗经・小雅・鱼丽》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鲿鱼、小鲨、鲂鱼、鳢鱼、鲤鱼,有大才,有小才,那个小鲨鱼就是小才,大鱼就是大才。中国
古人有鲤鱼跃龙门的观点。所谓下网捞鱼,是暗喻网罗人才之意。宋徽宗不仅希望蔡京成为人才,
也希望蔡京为朝廷网罗人才。
记者: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复制这幅作品时的故事吧。
冯海涛:这幅画为什么我用了四年时间来研究,就是因为它的技法失传了。我研究得出这种
画法与《宣和画谱》上记载的细密着色法颇有渊源,这种画法西方也有,出自波斯。这种画法在
历史文献中只是一个名词,与具体方法对不上号。

第2页 共3页
研究这个技法的过程如同做科学实验。古时作画主要是用动物胶来粘矿物色粉上色,必须得
有合适比例,太浓了运笔不流畅,太淡了宝石粉又粘不住。这个比例就只能通过一次次实验来确
定。每上完几次颜色就得用胶矾水来固定,因为矾可以让颜色往布纤维里渗进,能固住颜色。但
矾如果用多了会让绢布变得脆,容易断。古人虽然也总结出了胶和矾的调配比例,但大多太笼统,
不严谨,不适合这种细密着色法。所以胶和矾的比例又需要通过一次次实验得出,而实验还要结
合气候,因为气候涉及到挥发性,夏天干爽挥发得快,这时是一种比例;冬天寒冷挥发得慢,又
是另一种比例;南方潮湿,是一种比例;北方干燥,又是一种比例。我做了无数次实验,才最后
找到了正确的比例,不过,我想这就是中国绘画里的科学精神吧。
其实能找回这个技法,还是我从搞西方研究的同事那儿找到的灵感。西方的坦培拉技法与我
们的大青绿画法很接近。古时作画,我们用的是动物胶,达・芬奇则是把鸡蛋蛋黄当胶,我们都
曾使用低硬度宝石研磨出的色墨粉当颜料。再有,他们的油画布是棉布,我们则是蚕丝织的绢。
这可能是因为西方是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滋养出来的,尼罗河盛产棉花,所以他们对
棉用得比较早,而我们是丝绸文化,很早就会养蚕缫丝。我猜想,也许是古波斯人将这种细密着
色法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传到咱们的敦煌,向西传到了意大利。比如敦煌壁画,就是好几种文化
交流的结果,那些画一看就有浓浓的异族文化在里面。
这个过程我充分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意义。这个交流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上的互
相促进。你们的《蒙娜丽莎》很好,我们的《江山图》也是,技法很像,而且我们比你们还早了
好几百年。可是这之后我们的技法失传了,但因为你们的方法留存下来了,现在我们通过研究你
们的技法,把我们失传的技法也找回来了。

第3页 共3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