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2

CLS204 明清文学史

明代文学史
第一单元:明代诗、文
第二单元:明代小说
第三单元:明代戏剧
清代文学史
第四单元:清代诗、词、

第五单元:清代戏剧
第六单元:清代小说

fyan001@.......
写作基本要求(谨供参考)
关于作业
1 ,审题,关键词,题目要点,分析思路。
2 ,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3 ,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总 - 分 - 总。
4 ,每段:主题句先行。 PEEL ,总 - 分 - 总。
5 ,有理有据:适当结合作品,论证充分。
6 ,独立研究:适当参考借鉴引用前人研究。(结
合专家观点和分析,支持自己的讨论)
7 ,列明参考文献。
8 ,独立完成,杜绝抄袭。
9 ,准时上交,字数合格。
明代文学史
第一单元
1. 了解明代文学创作概貌以及与社会、
思想、文化等的关系
2. 分析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3. 认识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4. 讨论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5. 鉴赏公安派的文化心态与艺术创造
6. 分析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导 言
明代皇帝世系表
1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 (1368)—— 三十一年 (1398)
2 惠帝 朱允炆 建文元年 (1399)—— 四年 (1402)
3 成祖 朱 棣 永乐元年 (1403)—— 二十二年 (1424)
4 仁宗 朱高炽 洪熙元年 (1425)—— 一年 (1425)
5 宣宗 朱瞻基 宣德元年 (1426)—— 十年 (1435)
6 英宗 朱祁镇 正统元年 (1436)—— 十四年 (1449)
7 代宗 朱祁钰 景泰元年 (1450)—— 七年 (1456)
英宗 朱祁镇 天顺元年 (1457)—— 八年 (1464)
导 言
8 宪宗 朱见深 成化元年 (1465)—— 二十三年
(1487)
9 孝宗 朱佑樘 弘治元年 (1488)—— 十八年 (1505)
10 武宗 朱厚照 正德元年 (1506)—— 十六年 (1521)
11 世宗 朱厚熜 嘉靖元年 (1522)—— 四十五年
(1566)
12 穆宗 朱载垕 隆庆元年 (1567)—— 六年 (1572)
13 神宗 朱翊钧 万历元年 (1573)—— 四十八年
(1620)
14 光宗 朱常洛 泰昌元年 (1620)—— 一年 (1621)
15 熹宗 朱由校 天启元年 (1621)—— 七年 (1627)
16 思宗 朱由检 崇桢元年 (1628)—— 十七年 (1644)
导 言

自来论文章者,多侈谈汉魏唐宋,而罕及明
代。独会稽李慈铭极言明人诗文,超绝宋元
恒蹊,而未有勘发。自我观之:中国文学之
有明,其如欧洲中世纪之有文艺复兴乎?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 自序》
与明朝同期的世界各国
• 葡萄牙灭了玛雅获得了北美。
• 西班牙吞并印加获得了南美。
• 德国隶属神圣罗马帝国时代,俗称日耳曼第一帝
国。
•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中。
• 中亚属于蒙古四大汗国的时代。
• 印度次大陆比较代表性的国家就是昔班尼王朝,
维察耶那枷尔,莫卧尔王朝与德里。
• 日本 战国时代。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一)明代文学之断限与分期
 起讫:洪武元年( 1368 )至崇祯十七年( 1644 )
 二分法
中古文学的末端:明初至正德
近古文学的肇始:以嘉靖( 1522-1566 )为转折
 三分法
前期:明初至成化末( 1368-1487 )
中期:弘治至隆庆( 1488-1572 )
后期:万历至明末( 1573-1644 )
一、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之社会背景
 东南沿海手工业、商业发达
 明代政治体制的专制:酷刑、文字狱、八
股文章 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 Ming women – in particular, courtesans whose
lives paralleled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a
bygone era
 Print culture is another primary concern
Kang-I Sun & Stephen Owe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自北宋兴起的理学,至南宋朱熹集大成。
明代理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 明初程朱理学被奉为统治思想;
② 明中叶王守仁心学的崛起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③ 明末对理学的总结和反思。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1. 程朱理学
《朱子文集》卷七《读大纪》: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
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2. 陆王心学
传习录 · 门人黄省曾录:
•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
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
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3. 李贽《童心说》
何谓“童心”:
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
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3. 李贽《童心说》 何以失却童心:
 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
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
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
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
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3. 李贽《童心说》 失却童心成假人:
 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
假,则无所不假矣。
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
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
假人喜。
 无所不假,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

一、明代文学概况
(三)明代文学之思想背景
3. 李贽《童心说》 出自童心为至文: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
,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
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
《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
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一、明代文学概况
(四)明代文学之复杂性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 序》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宋濂( 1310-1381 )其人
• 宋濂是明初文坛上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文家之一,与
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初三杰”
• 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 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 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 其散文与刘基之文“并为一代之宗”。
• 被明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宋濂( 1310—1381 )的文学观、文论主张:
 《文原》:“所谓文者,乃尧、舜、文王、孔子之
文,非流俗之文也”。“纪事之文,当本之司马迁
、班固,而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
 《清啸后稿序》:“诗之为学,自古难言,必有忠
信近道之质,蕴优柔不迫之思,形主文谲谏之言,
将以洗濯其襟灵,发挥其文藻,扬厉其体裁,低昂
其音节,使读者鼓舞而有得,闻者感发而知劝,此
岂细故也哉? ”
• 宋濂主张崇实务本,强调文与道的同一。
• 将儒林与文苑合一,称为“儒学”。
• 力主宗经,认为文的内容荟萃于“六经”之中。也重视史
家之文,更把违背“温柔敦厚”传统的各种风格题材的文
章,都认为是“非文也”。
• 显然是理学家配合朱元璋文化统治的文论。
• 宋濂著作有《宋文宪公全集》也称为《宋学士全集》或《
宋学士文集》。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散文风格为“雍容浑穆,如天
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宋濂文论主张所产生的影响:
•对明代文坛上不断出现的复古主张有很深的影响。
•对归有光、唐顺之等人所提倡的唐宋文纠正七子模
拟秦汉之失,也有所启发。
•宋濂身居要位,又逢开国之盛,他歌功颂德的“馆
阁”之文,对后来出现的“台阁体”有一定影响。
•此外他有意模仿古人文章,如《见山楼记》,更是
明代文学模拟风格的滥觞。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宋濂的作品 a :
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
,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
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
,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
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
之。
《阅江楼记》节选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宋濂的作品 c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
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
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
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
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
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
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
乎?
《送东阳马生序》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
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
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
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
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
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
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
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
哉!
《送东阳马生序》内容大意:
•一篇写给同乡后辈马生的赠序。
•文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记叙宋濂幼年贫困
生活,不畏艰苦和刻苦求学的经历。
•勉励后辈珍惜良好条件,刻苦自励,专心学
习。
•具有深刻教益,激励读者在学业和品格修养
上都不断进取。
《送东阳马生序》的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自己求学之艰辛与今日太学生条件之
优越,对比鲜明。
•结构布局衔接紧密,层层推进,转换自然,先宾
后主,宾详主略,突出题意。
•文章语言简洁流畅,表达情感恳切自然。语重心
长,态度谦和,情真意切。
•从自己勤学经历说起,规劝后学珍惜时光、进德
修业,诚恳含蓄,文风朴实,合乎古道,严守理
学,关注现实。与其文学主张一致。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刘基( 1311-1375 )其人


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与宋濂
、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
家的安定,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刘基( 1311-1375 )其人
•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
大家”。
• 《明史 · 刘基传》:“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
濂并为一代之宗”。
• 气昌:文章说服力感染力强,说理充分,理明而气
昌。
• 奇:说理方式奇特。刘基的散文三分之二是通过寓
言故事,采用讽喻手法来表现主题。
• 刘基脍炙人口的寓言体政论散文集《郁离子》:牢
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
乎正。——徐一夔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刘基的文学观:
作文的目的就是要匡正时弊:
 《唱和集序》:

  周室赖以不坏,诗之力也。是故家父之诵
、寺人之章,仲尼咸取焉。纵不能救当时之失
,亦可垂戒警于后世,夫岂徒然哉!
• 刘基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认为“文之盛衰,
实关时之泰否”(《苏平仲文集序》)。

• 具体到创作就是要以“理”、“气”为法。
• 认为文重在说理,而以气贯之。
• “ 理”就是儒家范畴之理,主要指作品内容

• “ 气”主要指创作者之精神状态,认为创作
者要有饱满激情,有感而发。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一)越诗派
刘基的作品 a
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
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
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 , 弗敢
违也。
  ……
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
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 《郁离子 · 狙公》 节选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小结:
•刘基诗文兼长。分前后两期。
•前期(元末)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散文以托喻
刺世的小品最为出色,文笔犀利,比喻生动,批判深刻尖
锐。风格“气昌而奇”。诗的成就也较高,风格上接近杜
甫、韩愈,以古朴、雄放见长,直陈其词,愤激直露,缺
少含蓄之美。
•后期(朱元璋立国后)由于政治高压,诗文以悲穷叹老
为主,不复当年壮志难酬之气。诗歌的整体风格,以“沉
郁顿挫”为主。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二)吴诗派
高启( 1336 - 1373 )其人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
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
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
“北郭十友”。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二)吴诗派
高启的文学观——与刘基迥异
不象刘基那样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效,提倡
远离政治而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追求“格”、“意”、“趣”的诗学审美。
“ 格”:主张师古,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求
“意”是为达情;求“趣”是为“臻妙”。
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
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
(《独庵集序》)。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二)吴诗派
高启的作品 a
《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 , 我牛尾秃速。
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二)吴诗派
高启的作品 b
《青丘子歌》节选:
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
终日苦吟,间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诗淫之嘲。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到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曵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小结:
•高启是明初诗人中创作最丰富的作家。
•诗,众长兼备,受李白影响最明显。
•他才气横溢,笔力豪健,具俊秀自然之美。
•高启没有投身社会变革,追求诗歌艺术美,其诗歌内
容的广度不及刘基宽阔,多以保持个人精神自由、人
格独立为前提,是建立在个性化基础上的诗歌创作。
•他钻研诗歌艺术技巧,兼师众家并主倡格、情、趣,
艺术成就优于刘基。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三)台阁体
1. 题解
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
又称为“馆阁”。
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 1365-1444 ),
杨荣( 1371-1440 )杨溥( 1372-1446 )
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三)台阁体
2. 风格
《从游西苑》杨士奇
广寒宫殿属天家,晓从宸游驻翠华。
琼液总颁仙掌露,金支皆插御筵花。
棹穿萍藻波间雪,旗珣芙蓉水上霞。
身世直超人境外,玉盘亲捧枣如瓜。

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内容大多比较
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
是“颂圣德,歌太平”。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三)台阁体
3. 成因
( 1 )切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
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
( 2 )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
作数量可观;
( 3 )与当时(尤其永乐之后)政治、人事结构稳
定的状况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
二、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三)台阁体
4. 流变
• 台阁体发展到后期,如江南地区出身的馆阁大臣徐有
贞、王鏊的诗歌中的人生感受丰富一些。
• 被称为茶陵诗派领袖的李东阳( 1447-1516 ),在成化、
弘治年间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诗风仍在台阁体范
围。但他强调宗法杜甫,也比前人更重视诗歌语言艺术。
• 在《怀麓堂诗话》中,比较细致地分析了诗歌的声律、
音调、结构、用字等问题。对恢复诗歌的抒情功能,有
一定效用。
• 他提出“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一)成员
1. 前七子:
十五世纪末, 以李梦阳( 1472-1530 )、何景明
( 1483-1521 )为核心,伴有王九思、边贡、康
海、徐祯卿、王廷相所组成的文人群体。
2. 后七子: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 1514-1570 )、王世贞
( 1526-1590 )为首,谢榛、吴国伦、宗臣、徐
中行、梁有誉为辅的文人集团。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二)主张
1. 标榜“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名为复古,实为拟古。 宋德兴而古之文废矣。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暸,如画焉,似而已矣。是
故贤者不讳过,愚者不窃美。而今之文,文其人,无
美恶皆欲合道。
李梦阳《论学上篇》
2. 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
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
字法有虚有实,有沈有响。
王世贞《艺苑卮言》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三)作品
1.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自从天倾西北头,天下之水皆东流。若言世事
无颠倒,窃钩者诛窃国侯。
…… 李梦阳《自从行》
2. 民间生活的显现
…… 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夜来
水涨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江边酒楼燕估
客,割鬐砍鲙不论百。楚姬玉手挥霜刀,雪花
错落金盘高。
…… 何景明《津市打鱼歌》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3. 古乐府及古体诗大多有明显的临摹
太行山色倚巑岏,绝顶清秋万里看。
地坼黄河趋碣石,天回紫塞抱长安。悲
风大壑飞流折,白日千崖落木寒。向夕
振衣来朔雨,关门萧瑟罢凭栏。

李攀龙《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
顶处》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秋望 李
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四)对比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学杜句
 忆昔蒙尘实惨怛: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
 杀气军声满幽朔: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杀气森森到幽朔
 石家官军若雷电:杜甫《折槛行》白马将军若雷电
 天清野旷来酣战:杜甫《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
 哭声震天风怒号:杜甫《兵车行》哭声直上干云霄
 杀敌不异草与蒿: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追北归来血洗刀:杜甫《悲陈陶》群胡归来血洗箭
 父子英雄古来少:杜甫《洗兵马》郭相谋深古来少
 此地经过泪满巾:杜甫《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前后七子与诗文复古
(五)影响
1. 反抗八股文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重构
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构,给民
间俗文学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新的理解

一些文学变革主张也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在晚
明时期公安派直抒胸臆的“性灵说”中可找到它的
影子。
2.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
原因有二:
一是以仿真为创作法门,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
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

四、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一)代表人
王慎中( 1509-1559 )、唐顺之( 1507-
1560 )、茅坤( 1512-1601 )、归有光
( 1507-1571 )
(二)代表作品
《文章指南》、《易经渊旨》、《三国水利
录》、《震川先生文集》
四、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三)主张
1. 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认为七子的复古出了偏差,只学到古人的
形貌,没有学到古人的精神。
2. 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主张文章
师法唐宋古文,散文创作主张用简淡平易的文风。
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
王慎中《寄道原弟书几》
3. 强调“胸臆”、“心源”、“道统”,主张“文道合一”
的传统。
道其中之所欲言
王慎中《曾南丰文粹序》
文字工拙在心源,
心地超然,
直据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
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
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二》
四、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四)成就与局限
1. 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批评复
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
有自己的本色。
2. 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对后世较有
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
3. 但他们的集子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妇的道学
文章和应酬捧场的文字。
五、归有光与《项脊轩志》
归有光的文学主张:
•归有光( 1506—1571 ),对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
子所提出的“文必秦汉”深为不满,甚至斥责王世
贞为“妄庸巨子”。
•他控诉“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莫始为古人
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钜子,争附和之,以
诋排前人。”(《项思尧文集序》)
•他讽刺拟古主义者是“颇好剪纸染采之花,遂不
知有树上天生花也”。
归有光的散文特色:
•博采唐宋诸家之长,对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有继承有发展。
•善于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
和生活相联系,进一步扩大了散文地题材。
•文章文从字顺,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
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和亲旧聚散的抒情短文,简洁朴素,
悱恻动人。
•但也因多写身边琐事,缺乏深广的现实内容,而略显不足。
•钱谦益评:“家龙门而户昌黎”(《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
)。
归有光《项脊轩志》: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
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
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
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
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
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
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
,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
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
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
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
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
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
人长号不自禁。
•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
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
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
井之蛙何异?”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
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
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
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
多在外,不常居。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的内容大意: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记叙项脊轩的环境变化以及与之有关的人事
变迁,抚今追昔,伤悼自怜,反映出作者对
家庭兴衰变迁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祖
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是一篇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文风朴实、真
切感人的抒情散文。
《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
•以轩为线索,贯穿全文,睹物怀人。
•全文感情真挚饱满,含蓄深沉。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
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都渗透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结构布局,精巧有序。形散神不散,一线穿珠,脉络清
晰。 
•语言平淡自然,别具风韵。文章不刻意求工,笔随意到
,情真意切,神韵条畅。方苞评:“不俟修饰而情辞并
得。”
(书归震川文集后》)
五、公安派的文化心态与艺术创造
(一)诞生
明神宗万历( 1573-1620 )年间以袁宏道
( 1568-1610 )及其兄袁宗道 (1560—
1600) 、弟袁中道( 1570-1627 )三人为代
表,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这一派作者,另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五、公安派的文化心态与艺术创造
(二)主张
1. 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提出“世道既变,文亦
因之”。
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袁宏道《叙小修诗》
2. 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

不事雕琢。
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
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
后》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雷思霈《潇碧堂集
序》
3. 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 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赞扬《水浒传》比
袁宏道的文学理论:
1 ,批判七子复古风气。
•反对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认
为复古是剿袭,导致当代平庸作品大量出现,
“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雪涛阁集
序》),“剽窃成风,万口一响”(《叙姜陆
二公同适稿》)便是复古弊病之所在。
2 ,提出文学进化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七子的理
论基础。
•认为诗一代胜于一代,不必厚古薄今,极力主张
“诗穷新极变” (《雪涛阁集序》),要求文学
随着时代而变化,以进化观点看文学发展,以创
新的意识要求文学创作,提倡师心独创的精神。
•基于文学进化论的思想,袁宏道对时文、民歌和
小说戏曲等新兴的文体予以肯定。
3 ,提出“性灵说”。
•主张写文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
流出,不肯下笔” ( 《小修诗序》 ) 。
•强调作家个性表现和真情流露。
•独抒性灵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有趣,要新奇,要求作品
绝去理性,出于自然。
•新奇的要求则是文章的句法、字法和调法也要从自己
胸中流出。
•可见性灵说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均要求自然。
五、公安派的文化心态与艺术创造
(三)历史地位
1. 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游记、尺牍、小品
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
成一家。
2.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
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
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主张的理论意义超
过他们的创作实践。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
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1/3)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
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
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
之靧 huì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
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 léi 而歌者,红装
而蹇 jiǎn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
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3)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
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
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3/3)
《满井游记》艺术特色:
1 ,以鲜明的对比,写出追求自由、向往自然
的主题。
2 ,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融情入景、情景交
融。
3 ,白描、拟人、比喻等手法运用熟练。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一)晚明小品文体的发展
1. 初创期
对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文体模式或七子末流拟古作
风强烈对抗,为重新寻求文体出路而开拓:主要包括:

以屠隆、虞淳熙、汤显祖为代表的追求形式美的小品
创作;
以李贽为代表的对直白真实童心的大胆展现;
以袁宏道、陶望龄为代表的对流畅自然的文体形式的
崇尚等。

前者体现出对前、后七子形式美追求的拓展,
后两者则为公安派小品的先声。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一)晚明小品文体的发展
2. 鼎盛期
公安派继承和发展李贽的文学观,又受到禅学
的影响,推崇性灵,反对摹古,主张文学进化

反对前后七子,也不像唐宋派那样把“文必秦
汉”改为师法唐宋。摈弃摹拟对象,把“性
灵”作为创作的表现对象。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基础,晚明小品文的审
美价值,就是独抒性灵,表现自我。他们推崇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胸臆流出,不肯
下笔”的创作倾向。作品自然、坦率、大胆、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一)晚明小品文体的发展
3. 异变
• 竟陵派以一种超越公安派的姿态,另立旗帜,创
造出更加幽曲深厚的文体形式。
• 使公安派小品文体的个体表现因素得到某种深化

又减弱了前者以自然的语言形式而获得的新鲜活跃
的色彩,相对内敛沈潜。
• 从公安派小品发展到竟陵派小品,既是晚明小品
文体革新的深化,也显出革新力度的某种减弱。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一)晚明小品文体的发展
3. 异变
• 竟陵派提倡学习古人深心幽致以达到深厚的作文
境界,有较为广阔的表现个体性灵的空间,很大程度
上与公安派倡导的“独抒性灵”一脉相通。
• 竟陵派小品词语选择的新异奇奥,对比喻、通感

词性活用等修辞手法的富有想象力的使用,意象创造
中体现的幽情清趣,及个性化表现能力,是晚明
小品文体创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但和公安派“舒展自然”相比,竟陵派过度追求
“ 沈潜幽曲”,脱离个体真实感受。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二)文化内涵
1. 晚明小品一个比较集中的主题是表现出文
人的闲适的生活理想。
• 他们的生活情趣既不似一般的平民百姓,
也不同于商贾或达官贵人。
• 他们往往追求一种富有艺术意味的恬静、
淡泊、自然的生活情趣。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二)文化内涵
2. 闲适只是晚明文人生活理想的一个方面,
而另一面则是放纵、奢靡的享乐。
这种兼闲适与放纵于一身的生活态度都反映
在晚明小品之中。他们一方面摆脱伦理戒律
的束缚,另一方面掉入放荡不羁的生活中。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三)艺术独创
1. 尽管晚明小品和传统古文一样有对社会黑
暗的揭露,但其创作倾向更多是从文以载道
向消遣自适转化,总体风格是空灵闲适。

与明代前中期散文相比,在艺术形式上最明
显的变化是从复古摹古转向自由发展,从传
统的古文体制中解放出来。
六、晚明的古文与小品文
(三)艺术独创
2. 晚明小品以诗为文表现在善于营造艺术意境。
• 晚明小品大多洋溢着诗情画意,在山水园林小
品中最为突出。作者用审美的眼光去品尝山水,
选择景物,加以组织,通过烟云泉石抒发胸怀
情趣,创造出隽永的意境。
• 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小品文,晚明文人总是以敏
锐的审美感受把握生活中的美,以抒情的手法来
把生活细节艺术化,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总 结
时代 流派 代表人物
至正至洪武 1341-1398 越诗派 宋濂、刘基
吴诗派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永乐至成化 1403-1487 台阁体 杨士奇、杨荣、杨溥
成化弘治间 1465-1505 茶陵派 李东阳
弘治正德间 1488-1572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
、边贡、
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嘉靖隆庆间 1522-1572 唐宋派 唐顺之、王慎中、茅坤、
归有光
嘉靖隆庆间 1522-1572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
宗臣、 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伦
万历间 1573-1619 公安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万历至崇祯 1573-1644 竟陵派 钟惺、谭元春
崇祯间 1628-1644 复社 张溥
几社 陈子龙、夏完淳、张煌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