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中四級中國語文

單元四 (〈岳陽樓記〉 范仲淹 )

自學篇及小測

姓名:______________( )
班別:______________
4A 單元四 導讀課文 1.《曹劌論戰》
一. 文言文閱讀方法
1.文言字詞閱讀方法
文言文閱讀方法 例子 解釋

1. 地名或人名可 長勺/ 曹劌
以不譯出
2. 配詞法 (i)春,齊師伐我 ,公 (i)春天,齊國的軍隊攻伐我國,魯莊公將要
將戰。 迎戰。
(ii) 衣食所安 (ii) 衣 服、食物 所用來 安生 (的東西)

(iii) 必以分人 (iii) 必定 用以/用來 分給 別人

(iv) 第 一 次 擊鼓 振 作 士 氣
(iv) 一鼓作氣
(v)賜福 (vi) 明 察 (vii) 實 情 (viii)跟從
(v)福(vi)察(vii)情(viii)從
3. (用上下文推敲) (i) 乃入見 (一字多義) i.i 副詞,於是/便 (*補充:表示時間/形容動詞的詞
「竟」多屬副詞;若表示 i.ii「而且/又」/ 二者之關
熟記常用字、
係,則屬連接詞) i.iii 家祭無忘告「乃」翁=___你__
(一義多字) 遂逐齊師
__
一義多字: ii.乃 = 便 (字)
(ii) 弗敢專也 弗:___不______。
(iii) 小大之 獄 (雖不能
___案件_____
一一查察,必定以實情

處理)
(iv) 公將馳之// _追擊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逐齊師 ( 不是 x 奔馳, 因為有賓語”之/齊軍”)
文言虛詞 (人稱 (v) 下(下車後)視其轍(才
車輪的_痕跡___________
代詞、助詞、 發號施令可進攻)
(vi) 既克之 於是 (*副詞)
時間副詞) 的解
(vii) 三而竭 竭盡 (配詞)

(viii) 望其旗靡
_____倒下__________
(故追擊)
(viii)之、其、而、以、 之、其、以有多少種用法?各屬何種詞性?
於、乃、故、也、夫等 作何解釋?

p.1
其鄉人 代詞,曹劌的
公與之乘 __代____詞,曹劌
文言虛詞 (人稱代
大小之獄 (結構)__助___詞,的
詞、助詞、時間副
夫戰/夫大國 (音:扶) (語氣)助詞/發語詞,無義
詞) 的解釋
弗敢專也 (語氣)助詞
4. 熟記一字多義
(i)必以分人 (i)(參考以上提示)_____它_____
(包括不同用法的文
(ii)何以戰? (介詞) (ii)憑/憑 藉 /用 (此義多用在問句及倒裝句)
言虛字)
(iii) 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岳陽樓記》 (連詞) (iii)___因為_______

(i)公問其故 (i) ___原因_______


(ii) ____所以______
(ii)故克之

(i) 卑微 (ii)鄙人(古代男性,謙詞自稱)

(iii)(今義, 與上 i 不同) 卑鄙(多指行為)


5. 運用通假字 (i) 又何閒焉 閒,同「_間____」,即__參與___ /在其中
原則 (ii)小惠未徧,民弗從 徧,同「__遍____」,即遍及之意。
也。
6. 注意古今詞義 肉食者鄙 古義為「見識淺陋」/卑鄙=地位卑微+見識淺
陋;今義為「卑鄙」、「性格卑劣」
不同之原則 (如《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
鄙)
7. 注意文 主、
(i)小信未孚 (i) 小小的信用未能___被_____相信(被動句)
言語法 謂、賓
(ii)既克,公問其故,曰 (ii)(魯)既克(齊),(魯莊公=)公問……
語省略
(曹劌)曰
顛倒語 「何以戰?」 「何以戰」一句,解作「憑什麼作戰」,其
序/ 正常語序該作「以(憑)何(什麼)戰(作
倒裝句 戰)?」,將賓語「什麼」提前於「憑」之
前,是為「賓語」前置。

p.2
2. 常見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
(1) 吾、我、予、余、僕︰我(們)。 (2) 吾儕、吾屬:我們這些人。
第二人稱
(1) 汝、爾、而、女、乃、若、卿、子、君:你。(2) 若屬、爾曹、汝輩:你們這些人。
第三身稱代詞
(1) 彼:他/它/對方。 (2) 其:他、他們、它、他的、它的(有時可用作「我
的」)。
(3) 之:他、他們、它、它們(全用於賓語中)。

謙稱與敬稱
(1) 謙稱
(i) 朕、寡人、孤、不穀:皇帝自稱。 (ii) 臣、仆、不才、卑職:臣屬自稱。
(iii) 鄙人、敝人、愚:男性自稱。 (iv) 妾、婢、賤妾:女性對夫自稱。
(2) 尊稱
(i) 陛下、今上:對皇帝的敬稱。
(ii) 南面:古代人君聽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後指君位。又「山之陽」即山的南面。
(iii)卿:君王對臣下的親切稱呼。 (iv)股肱:(左右)輔助(的人)。(股--大腿, 肱---胳膊)。
(v)子、君、公、夫子、足下:對男性的尊稱。 (vi) 長老、大師:對出家人的尊稱。

3. 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魯莊公要擊鼓進軍。)
「鼓」本是名詞,指「戰鼓」;這裡借作動詞用,變成「撃鼓」的意思。
(2)動詞作名詞
「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你怎麼敢輕視我的箭術呢?)
「射」本是動詞,指「射出」;這裡借作名詞用,變成「射技」或「箭術」的意思。
(3)形容詞作名詞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 (遵守道義不殺少數人,卻去殺多數人,
不能說懂得類推的道理。)「少」、「眾」本是形容詞;這裡借作名詞用,變成
「少數人」和「多數人」的意思。
(4)形容詞作動詞
「春風又綠江南岸」(《船泊瓜洲》) (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
「綠」本是形容詞;這裡借作動詞用,變成「吹綠」的意思。
p.3
4. 詞性分類
詞類 定義 用法 例子
名詞 表示人、事或物的概念 1.表示人或事物 1 蛇、永州
2.表示時間 3.方位 2 冬 3 東西、南北
代詞 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詞 1.人稱代詞 汝、吾、余
2.指示代詞 是、茲
3.疑問代詞 何、孰……?
形容詞 1.表示人或事物的形貌、 1.表示形貌 大、小、
性質、狀態的詞 2.表示性質 優、劣
2.一般用作修飾名詞 3.表示狀態 平靜、愉快
動詞 1.表示動作、行為、心理 1.表示動作、行為、 食、走
活動或存在、變化、消失 心理活動
等的詞 2.表示存在、變化、 有、變、亡
2.大都可以帶賓語 消失
3.表示判斷 是
4.表示能願 能、可、會、肯、敢
5.表示趨向 來、去
副詞 1. 用 在 動 詞 、 形 容 詞 前 1.表示程度 極、甚
面,修飾、限制動詞和形 2.表示範圍 皆、盡、凡
容詞 3.表示時間、頻率 已、既、嘗、乃
2.不可以修飾名詞 4.表示語氣 豈(難道)、其實、竟
5.表示肯定、否定 固、必、莫、弗
6.表示情態 忽
數詞 1.表示數目和次的詞 1.表示數目多少 一、二、三
2.表示次序 初一、第一
2.現代漢語基數數詞之後 3.表示大概數目 幾、一些
必須有量詞 如:殺三蟲(殺三條蟲)
量詞 1.表示計算單位的詞 1.表示人或事物的單 個、隻、條
位 次、回、遍
2.表示動作的單位
介詞 1.用在名詞、代詞或詞組之 1.表示處所 2.表示方 於。 從、自。
前,把它介紹給動詞、形容 向 由於、因為、用來。
詞 3.表示原因、目的 比、較。
2.表示處所、對象、時間等 4.表示比較 以、憑、用來、跟。
的詞 5.表示方式、手段
連詞 1.連接詞、詞組或句子的 1.表示並列關係 又、和
詞 2.表示承接關係 於是、就
2.表明被連接的部分之間 3.表示遞進關係 甚至、不僅
的關係的詞 4.表示選擇關係 或者、不是……就是
5.表示因果關係 因為、所以 p.3
6.表示轉折關係 而、則、卻、可是
7.表示條件關係 除非、只要、如果
8.表示讓步關係 即使、就算
助詞 1.附在詞、詞組或句子後 1.結構助詞 之(的)、地、得、所
(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
面,表示某些附加意義的 間的結構關係)
詞 2.時態助詞 著、了、過
2.常見的助詞有結構助詞 3.語氣助詞、(發語詞) 耳、呢、也、夫、
和時態助詞 (啊)
歎詞 單字獨立運用的詞,字詞 表示感嘆、語氣短促 唉!咦!噫!(啊!)
後多有感歎號 的開首單字 p.4
二. 單元四導讀《曹劇論戰》字詞語譯 分數:_______ /50 分
試寫出下列帶雙 橫線字詞 的解釋。

① 春,齊師(1. 軍隊 )伐我(2. 我 國 ),公將(3. 將要 )戰。曹


劌請見。其(4. 他的 )鄉人曰:「肉食者(5. 當權者 )(修辭:借代)謀之
(6. 這件事 ),又何閒 (7. 參與 )(通假的本字:間)焉?」劌曰:「肉
食者鄙(8. 見識淺陋 )(古義),未能遠謀。」乃 (9 於是. )入見,問:「何
以戰?」(倒裝句,即以( 憑 )何(什麼)戰(作戰)?)公曰:「衣食所安
(10. 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 )(加賓語:的東西/生活必需品), 弗敢(11. 不敢
)專(12. 獨自享受 )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13. 遍及 )(通
假的本字:遍),民弗從(14. 聽從 )也。公曰:「犧牲(15. 牛、羊、豬等__祭祀_
_)玉帛(16. _玉器和絲織品__等祭品),弗敢加也,必以信(17 實情相報 )。」
對曰:「小信未孚(18. 不能被信任),神弗福(19. 保佑 )也。公曰:「小大之
獄(20. 案件 ), 雖不能察,必以情(21. 實情處理 )。」對曰:「忠之屬
(22. 本職 )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23. 我 )乘。

② 戰于(24. 在 )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
矣。」 齊師敗績(25. 失敗 )。公將馳(26. 追擊 )之(27. 齊軍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28. 車輪的痕跡 ), 登軾(29. 馬車_____前扶
手的_橫木_)而望之(30. 齊國軍隊 ),曰:「可矣。」遂(31. 於是 )逐(32.
於是 )齊師。既(33. 已經 )克(34. 戰勝 ), 公問其(35. 其中 )故(36.
原因 )。對(37. 回答 )曰:「夫(38. 發語詞,__語氣詞__)戰,勇氣(39.
勇猛 )也,一鼓作氣(40. 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 ),再而衰(41. 衰弱
),三而竭(42. 竭盡 )。彼(43. 敵方 )竭我(44. 我方 )盈(45. 旺盛
),故(46. 所以 )克之(47. 齊國軍隊 )。夫大國,難測也,懼(48. 擔心
)有伏(49. 埋伏 )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50. 倒下 ), 故逐之。」
p.5
三. 段旨及主旨: 分數:_______ /12 分
1.段旨:齊軍攻打魯國的前奏,___曹劌______請求面見___莊公______,與他討論___迎戰_
____所___需要_____的條件。
2.段旨:敘述長勺之戰的___結果 __和__經過__,並記述曹劌在戰勝後向莊公解釋作戰策

略。

3.主旨:本文通過___記述______齊魯之戰的_____起因_____、______經過____和___結果_
___,以及曹劌和

魯莊公論戰的內容,說明___人民___歸附和__計策__得宜是戰勝之道。(並以其他
人物襯托/突出曹劌的智謀形象。)

四. 問答題(分析與探究) 分數:_______ /40 分


(參考 2009 年閱讀第一篇)
1 以下是對《曹劌論戰》一文的分析文章,試把它完成。(9 分)
本文題為《曹劌論戰》,揭示了文章內容以 曹劌對 戰爭 (1 分)的議論為
重點。第 1 段,作者詳寫了:

A B C D
A 戰事發生的背景。 ○ ○ ○ ○
B 曹劌請見魯莊公的原因。
C 曹劌與魯莊公討論作戰所憑藉的條件。
D 曹劌表示願意參與戰事。
(2 分)

第 2 段,作者詳寫了:

A B C D
A
魯莊公在戰場上的指揮。 ○ ○ ○ ○
B
曹劌論述戰略運用的話。
C
魯軍英勇殺敵的情境。
D
齊軍戰敗逃離的情況。
(2 分)
作者詳寫以上兩項內容,作用是: 帶出 文章的 主題 (2 分)。從作
者敍述的重點,我們可以歸納出本文的主旨是: 說明 人民 歸附和 計策 運
用得當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2 分)。
整合、引申、評價
考核重點:掌握記敍的詳略與主旨的關係;歸納主旨。
p.6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4)
2 文章的主角是曹劌,但作者兼寫了朝中大夫和鄉人,運用了甚麼手法?這種手法在文
中有甚麼作用?(3 分)

(1) 手法: 襯托 (1 分)

(2) 作用: 通過 朝中大夫和鄉人的無能襯托出曹劌的聰明(1.5 分),並以天下


人 (0.5 分) 的情操。
整合、評價
考核重點:掌握人物描寫;評價寫作手法。
(參考 2011 年閱讀題 4)
3 曹劌認為以下哪項可以作為作戰的條件?哪個不可以?試略加說明。(6 分)

(1)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答: 曹劌認為魯莊公跟官僚貴族分享衣食等 生活 必需品,只是 小小的恩惠 ,
未能遍及 百姓 ,(0.5x4= 2 分) 人民是不會追隨魯莊公的,因此不可以作為
作戰的條件。

(2)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曹劌認為魯莊公不向神明虛報誇大祭祀的 牲畜 (0.5 分)、玉器和絲織品等
數目,只是小小的 信用 (0.5 分),神明不會因此而賜福保佑魯莊公,因
此不可以作為作戰的條件。

(3)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答: 曹劌認為魯莊公雖然未能一一 明察 (0.5 分)國內大大小小的 案件 (0.5
分),但必定會據 實情 (0.5 分)處理,可見莊公盡 本 職 (0.5
分),盡 心 盡 力 (0.5 分)為 百姓 (0.5 分)做事,因此可以作為作戰
的條件。
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4 承上題,試根據曹劌和魯莊公對作戰的條件的討論,評價二人的政治識見。(6 分)

答: 我認為曹劌的 政治識見比魯莊公高一籌 。(0.5 分)因為曹劌曹劌明確知道,戰爭勝 利


的關鍵在於 百姓 的 支持 和 擁護,而 非靠 官僚貴族和天 地 神 靈 。(3.5 分)。

相反。 魯莊公 先想到 對官僚貴族的小恩小惠, 後想到 對天 地 神 靈 小小的信實, 遭 曹劌


連番否 定 後 , 才想到 對 百姓按 實情 來 斷 獄。 (2 分)。
評價 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p.7

5 試根據課文第 2 段,回答問題。
(1) 在戰場上,曹劌兩次先說「未可」後再說「可矣」,他分別是在甚麼情況下說的?
原因又是甚麼?試完成下表。(8 分)
「未可」的情況 「可矣」的情況 原 因

一 當 莊公 魯要以弱勝強,便要覷準時機,
次 等到齊人三次擊鼓,氣勢衰竭時,
要 擊鼓 發 齊人 三次擊鼓
動攻勢時。(1 後。(1 分) 魯軍才「 擊鼓進軍 」,在
分)
士氣最 低迷去痛擊齊軍。(2
分)

二 當齊人 逃走 待他(曹劌)細察齊 曹劌以防齊國 ,引
次 , 誘
軍的戰車 痕跡 和
魯莊公要 追擊 魯軍,當看到齊軍戰車輪迹
敵人時。(1 分) 眺望齊軍的 軍隊
後。(1 分) ,軍旗 ,確定它是真的
,才下令追趕。(2 分)

(參考 2012 年練習卷閱讀題 17)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人物特點。


(2) 承上題,從曹劌的論述,可見他是個怎樣的人?(2 分)
 熱愛國家 見識卓越 熟悉軍事 處事果斷
A B C D
A 、 ○ ○ ○ ○
B 、
C 、、
D 、、、

6 試根據課文第 2 段,回答問題。(6 分)
(1) 曹劌在戰事結束後才交代兩次勸魯莊公暫緩行動的原因,在文章佈局安排上,這是
甚麼手法?試略加說明。(3 分)
答: 設置 伏筆 。(1 分)只記述曹劌在戰場上以「 未可 」和「 可矣 」

回應是否擊鼓和追捕齊軍二事,(1 分)對於 原因 卻隻字不提,造成


懸念 (1 分)。
(2) 承上題,這種手法在文中起了甚麼作用?(3 分)

答: 這種手法使文章 情節 曲折有致,引人思考 ,(1 分)使讀者


產生 好奇 的心情,希望知道曹劌的 想法 ;(1 分)曹劌在
後和盤托出作戰策略,讓讀者 恍 然大悟 。(1 分)
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佈局安排。 評價考核重點:評價文章的寫作手法。
p.8

單元四 自學篇 2.《從你美麗的流域》‧分析與探究 ______/10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


1 《從你美麗的流域》一文共有 34 段,按結構可分為六個部分。試寫出各部分所包括的
段落。(如只有一段,只須填上一個段號,如下文第二部分提示。)(4 分)
(1) 第一部分包括第__1 ____段至第________段。
(2) 第二部分包括第 _______段至第 / 段。
(3) 第三部分包括第_______ 段至第______段。
(4) 第四部分包括第____ ___段至第_______段。
(5) 第五部分包括第_______ 段至第_______段。
(6) 第六部分包括第_______ 段至第 段。
整合
考核重點:劃分段落層次。

(參考 2011 年閱讀題 2)


2 承上題,試指出各個部分有甚麼作用。(只須把六個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填寫在橫線
上。)
選項:(6 分)
A 抒發內心的感情。(第 16 段)
B 提示引入倒敍。(第 15 段)
C 記敍事件的經過和感想。(第 18–32 段)
D 引出寫作此文的緣起。(第 1–14 段)
E 起承先啟後的作用。(第 17 段)
F 闡釋文中最主要的比喻。
G 與前文呼應,強化文中的關鍵概念。
H 概括全文的內容。(第 33–34 段)
I 開門見山,點明文章主題。
J 引經據典,解釋觀點。

(1) 第一部分的作用是 _______ ;


(2) 第二部分的作用是 _______ ;
(3) 第三部分的作用是 _______ ;
(4) 第四部分的作用是______ _ ;
(5) 第五部分的作用是 _______ ;
(6) 第六部分的作用是 _______ ,以收結全文。
p.9

單元四 自學篇 3. 《老王》閱讀理解練習 分數: /35 分

(參考 2013、2014 年閱讀卷題 1)


1 《老王》共有 22 段,按內容可分成六個部分,試填寫下表。(15 分)
部 分 段 落 內容大意
一 第1 段 敍述作者常坐老王的三輪車,並跟他閑話。
二 第 ___ 段(1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三 第___ 段(1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四 第___ 段(1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五 第 8- 段(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2
分)
六 第___ 段(1 分)
 記述老王的 ,以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整合 考核重點: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2 根據本文結構,以下哪些陳述是正確的?(2 分)
 第 1 段開啟下文。
 第 2、4 段屬並列關係。
 第 17–21 段是過渡段。
 第 22 段跟第 1 段呼應。

A B C D
A  ○ ○ ○ ○
B 、
C 、
D 、、
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段落之間的關係。
(參考 2010 年樣本卷閱讀第一篇)
3 以下是對《老王》主題的分析,試把它完成。(3 分)
本文環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這個主題而談。「
」(1 分)是全文的關鍵詞,字詞的意思是 (1 分)。
p.10
文中詳細記述了老王在死前的一天給作者送上香油和雞蛋一事。根據上下文理,老
王這樣做的原因是:
 老王病重,自忖活得不久。(2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 ○

老王拒絕作者付錢,據文章的內容推想,原因是: 老王期望
或 ,把他 看待 (2 分)。

文章末段,作者抒發感慨:「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
不幸者的愧怍。」「幸運的人」和「不幸者」分別指:(5 分)

指誰? 身份 家庭狀況 健康狀況

i. 幸運的人 (0.5 分) (0.5


(0.5 分) 分)
(0.5 分) 。(0.5 分)

ii. 不幸者 (0.5 (0.5 分) (0.5


(0.5 分) 分) 分)
(0.5 分)

4 綜合全文,老王的性格有以下哪些特點?(2 分)
 忠厚誠實
 關心別人
 心地善良
 知恩圖報
A B C D
A 、 ○ ○ ○ ○
B 、
C 、、
D 、、、
6 第 5 段和第 8 段分別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手法?突出了老王哪些特點?試略加說明。
(4 分)

(1) 第 5 段:運用 (1 分)描寫法,寫老王為作者送冰,冰比前任送的大


一倍,但冰價相等,反映出老王為人 的性格特點。(0.5 分)

(2) 第 8 段:運用 ,(1 分)寫老王 的身體,臉如


,,着力表現了老王 的情態。(1.5 分)
p.11
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
中四級中國語文科
單元五課後問答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 ) 分數:__________/50

甲部:指定閱讀篇章 《岳陽樓記》

1. 試解釋以下文句子中的粗體字詞。(4 分)

(1) 乃重修岳陽樓 乃:__________________

(2) 前人之述備矣 備:__________________

(3) 至若春和景明 至若:________________

(4) 微斯人 斯:__________________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2 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試指出方框內字詞的意思和詞性。(4 分)

(1) 予觀夫巴陵勝狀 觀:_______________;詞性:_______________

(2)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觀:_______________;詞性:_______________

4. 試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3 分)

(1) 錦鱗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

(2)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


p.12

5. 文中哪兩段運用了對比手法描寫岳陽樓天氣惡劣和晴朗時的景色?作者的感受有何

分別?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 文章末段:「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作者寫「古仁人」的特點前,先

寫 「二者」的表現,這是運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試略加說明。(5 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岳陽樓記》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個句子在文章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
試加以說明。(4 分)

(1)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古仁人為甚麼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3

乙部:閱讀能力考材

劉大櫆《遊萬柳堂記》

1 昔之人貴極富溢①,則往往爲別館以自娛,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既成,則不

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爲之。

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於此,而卑庸者類欲② 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

2 臨朐③ 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其廣三十畝,

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短牆之外,騎行者可望而

見。 其中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爲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雲水蕭疏可愛。

3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遊者咸爲予言此地之勝。一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

向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卧於水中矣。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④ 無一株之存。

4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

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⑤ 民之膏以爲苑囿也哉!

注釋:
① 貴極富溢:富貴到極點。
② 類欲:大都想要。
③ 臨朐:臨朐縣,別稱駢邑,隸屬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
④ 斬焉:一無所有的樣子。
⑤ 朘:音宣,搜刮。

1. 試解釋下列文句中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6 分)

(1) 固將不暇於此 暇: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 訾: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 隅: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 榜:____________________

(5) 則好遊者咸為予言此地之勝 咸:____________________

(6) 蓋略與此園等。 蓋:____________________

p.14

2. 試根據文意,把下列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
(1) 既成,則不得久居其中(第 1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欹卧於水中矣(第 3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的句子,方格內的字在意義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項是:(1 分)
A. 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B. 固將不暇於此
負者歌於塗
C. 方殷憂之不暇
名之者誰
D. 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為池
臨溪而漁
A B C D
○ ○ ○ ○

4.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4 分)
作者認為︰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公卿大夫不應該建造園林。 ○ ○ ○
(2) 臨朐相國馮公是賢能的官員。 ○ ○ ○

5. 在第 3 段中,作者運用甚麼手法帶出三次遊萬柳堂的情景?試加以說明。(3 分)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承上題,他想藉此說明甚麼道理?試摘錄整句原文作答。(2 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卷完---

p.15

劉大櫆《遊萬柳堂記》 字詞語譯練習

_________/40

1 昔之人貴極富溢(1. 富 貴到極点 ),則往往爲別館(2. 建造别墅 )以自娛(3.

自 己 娛 乐 ),窮極(4. 竭 盡)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既成(5. 建 成),

則不得久居其 中,偶一(6.偶 然去 一 次 )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

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 爲之。夫賢公卿勤勞(7.勞 忙于 力)王事,固將不

暇(8. 根本没有时间 )於此,而卑庸者(9.庸 俗 卑 鄙 的 ) 類欲(10.大都 以

此 )以此震耀(11. 夸 耀)其鄉里之愚(12. 无知 )。

2 臨朐(音渠)(別稱駢邑,隸屬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 訾

(13. 指责 )(= 文言“病”字的動詞字義)亦無可稱(14. 称 讚),而有園在

都城之東南隅(15. 角 )。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16. 全部

)(= 此處是文言“俱/ 咸”字的字義)植以柳,而榜(17. 题写 )(名詞轉動詞)其

堂曰「萬柳之堂」。短牆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18. 小路 )曲而深,因

(19. 利用 )(= 文言“以”字的動/介詞字義)其窪以爲池,而累(20. 堆积

)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雲水(21.雲 彩 和 池 水) 蕭疏(22.這裡指 疏

落 有 致,蕭疏另一解釋為冷落稀疏)可愛。

3 雍正之初,予(23. 我 )(代詞) 始至(24. 刚到 )京師,則好遊者咸(25. 都

)爲予言此地之勝。一至,猶(26. 还 )稍有亭榭。再至,則向(27. 以前 )

(字義=〈始得西山宴遊記〉吾”嚮”之未始遊)之飛梁架於水上 者,今欹(28.音崎,

卧 不正)卧於水中矣。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29. 斩 所有的 柳树
)無一株之存。 4 人世富貴之光榮(30.榮 耀 ),其與時(31. 随着 時間)升

降,蓋(32. 大概 )略與此園等。然則(33. 那么 )(承接連詞。字義=

〈岳陽樓記〉)士苟(34. 能够 )有以自得(35.自行 领悟 ),宜其不外慕乎富

貴。彼(36. 那些 )(代詞) 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37.情意 应当 )憂之不暇,

又何必朘(38. 搜刮 )(音宣,動詞)民之膏(39. 脂膏 )以爲苑囿(40. 园林

)(音游,名詞)也哉!

p.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