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

周茶仙
( 上饶师范学院 朱子学研究所, 江西 上饶 334001)

摘 要: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乡村社会, 乡村治理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基
本 问 题 。朱 熹 的 乡 村 治 理 思 想 是 中 国 古 代 自 秦 汉 以 来 乡 村 治 理 问 题 的 历 史 延 续 。在 朱 熹 乡 村 治 理 思 想 中 ,
既 提 倡 孝 敬 、乡 情 、信 睦 、良 善 、仁 厚 等 儒 家 的 传 统 道 德 规 范 , 又 提 倡 具 有 强 制 约 束 力 的 法 律 规 章 制 度 , 还
提 倡 经 济 上 的 发 展 与 救 助 。其 乡 村 治 理 理 念 的 实 质 是 为 中 央 集 权 服 务 , 帮 助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的 基 层 社 会 基
础 , 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 在 长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中 , 对 实 现 社 会 稳 定 、加 强 邻 里 团 结 、消 弭 和 化 解 乡 村 矛 盾 、改 进
乡村治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朱熹; 乡村治理; 道德教化; 严本宽济; 爱民; 恤民
中 图 分 类 号 : K 825.8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05-605X( 2007) 02-0020-04 ― ―
A discuss on Z hu X i’s thoughtofrunning a country
ZH O U C ha-xian
( The R esearch Institute ofZhuism ,Shangrao N orm alcollege,Shangrao 334001,C hina)
A bstract:A griculturalcivilization gives firstplace to traditionalC hinese society, itis a country society.H ow to run a country
is a basic problem in traditionalC hinese politicalproblem .The thoughtofrunning a country ofZhu X ihas com e dow n from Q in
and H an D ynasty.Zhu X iprom otes traditionalm oralrule ofC onfucian,such as respectfulto elders, love one's country,trustand
live in harm ony,kindness and generosity,as w ellas prom otes pow erfullegalrules and regulations,and prom otes developing eco-
nom ic and help others through econom icalm ethods.Zhu X i’s ideas ofsubstance ofrunning a country,itserve for centralization,
defends basic leveling feudalsociety,in these respects,to achieve stability society,getalong w ellw ith neighbours,elim inate and
resolve contradictions,im prove law and order,itm ustnotbe ignored.
K ey w ords:Zhu X i;run a country;m oraleducation;be strictin foundation and lenientin relief;love people;show solicitude
forpelple

乡村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 乡村治理问题 谙此理, 因而在其乡村治理理念里首先强调道德的作


是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中 的 一 个 基 本 问 题 。南 宋 时 期 , 中 国 农 用 , 主 张“ 导 民 以 德 , 教 民 以 礼 ”。
村开始陷入混乱无序之中, 土地兼并严重, 官吏横征暴 朱 熹 认 为“ 德 ”是“ 使 之 知 所 向 慕 ”, 而“ 礼 ”则 是“ 教
敛, 农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乡村治理问题成为统治者 人 知 所 趋 ”而“ 至 于 善 ”。他 说 :“ 观 感 得 深 而 厚 者 固 好 ,
既 焦 虑 又 鞭 长 莫 及 的 难 题 。对 此 , 士 大 夫 们 进 行 了 积 极 若浅而薄者, 须有礼以齐之, 则民将视吾之礼必耻于不
的 探 索 , 朱 熹 亦 不 例 外 。朱 熹 不 仅 对 乡 村 治 理 问 题 十 分 善 , 而 至 于 善 矣 ”,“‘ 道 之 以 德 ’者 , 是 自 身 上 做 出 去 ,
关注, 而且在政治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独创性的见解。 ‘ 齐 之 以 礼 ’者 , 是 使 之 知 其 冠 婚 丧 祭 之
使之知所向慕。
为此, 笔者就其乡村治理思想作一论述, 以期推进朱熹 仪 , 尊 卑 大 小 之 别 , 教 人 之 所 趋 。既 知 德 礼 之 善 , 则 有 耻
研究。 而 格 于 善 ”① 。虽 然 朱 熹 认 为 德 、礼 所 追 求 的 目 标 是 不
一 样 的 , 但 他 认 为 德 、礼 可 以 从 根 本 上 使 人 从 善 。他 说 :
一、导民以德, 教民以礼
“ 政 刑 但 使 人 远 罪 而 已 ; 若 是 格 其 非 心 , 非 德 礼 不 可 ”② 。
在中国古代乡村中, 农民的流动性很低, 他们生活 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 对
博奕的场所绝大多数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单元内, 孔 子 提 出 的“ 道( 导)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民 免 而 无 耻 ;
他们交往范围小, 交往频率高, 从而决定了他们对自己
脸 面 的 珍 惜 度 。正 是 由 于 他 们 普 遍 存 在 的 面 子 观 , 决 定 ①②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23, 第 495、492 页 , 岳 麓 书 社
了 每 一 个 人 在 一 定 区 域 内 道 德 声 誉 的 重 要 性 。朱 熹 深 1997 年版。
20
・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

道 之 以 德 , 齐 之 以 礼 , 有 耻 且 格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阐 发 , 他 乡 民 行 为 的 目 的 。另 一 方 面 , 朱 熹 注 意 发 挥 家 族 、宗 族
说 :“ 愚 谓 政 者 , 为 治 之 具 。刑 者 , 辅 治 之 法 。德 礼 则 所 以 在调适治理理念方面的效能。中国传统乡村大都聚族
出治之本, 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 虽不可以 而 居 , 乡 民 地 缘 性 、血 缘 性 结 合 紧 密 , 在 这 种 聚 族 而 居
偏废, 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 德礼之效, 则有以使民 的 村 落 内 部 , 个 人 的 思 想 意 识 包 括 行 为 深 受 家 族 、宗 族
日 迁 善 而 不 自 知 。故 治 民 者 不 可 徒 恃 其 末 , 又 当 深 探 其 乃 至 社 会 风 气 的 影 响 , 有 所 谓“ 好 人 多 , 自 是 相 夹 持 在
本 也 。”① 很 明 显 , 朱 熹 主 张 德 礼 是 治 理 乡 村 的 根 本 , 认 里 面 , 不 敢 为 非 ”。为 此 , 朱 熹 强 调 并 重 视 改 善 社 会 风
为 只 要 以 义 理 正 民 心 , 乡 村 就 能 治 理 好 。他 说 :“ 只 是 讲 气 。 在 知 南 康 军 时 , 朱 熹 就 请 父 老 乡 邻 教 诫 子 弟 使“ 修
明义理以淑人心, 使世间识义理之人多, 则何患政治不 其孝悌忠义之行,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敦厚
举 耶 ”② ! 所 谓“ 善 政 得 民 财 , 善 教 得 民 心 ”, 民 心 归 服 , 亲族, 和睦乡邻, 有无相通, 患难相恤, 庶几风俗之美不
天下无有不治。 愧 古 人 ”⑧ , 并 说 : 若“ 我 老 老 幼 幼 , 他 亦 老 老 幼 幼 , 互 相
基于德礼是出治之本的认识, 朱熹反复强调教化 推 及 , 天 下 岂 有 不 治 ”⑨ 。可 见 , 在 朱 熹 眼 里 , 家 族 、宗 族
的 作 用 , 认 为“ 教 化 之 行 , 挽 中 人 而 进 于 君 子 之 域 , 教 化 是乡村治理可以依靠的力量, 事实也是如此, 正如有人
之 废 , 推 中 人 而 堕 于 小 人 之 途 ”③ 。认 为 通 过 教 化 可 以 所 说 的 那 样 : 家 族 、宗 族“ 一 直 是 具 有 指 导 其 成 员 行 为
“ 不 待 黜 陟 刑 一 一 加 于 其 身 而 礼 义 之 风 、廉 耻 之 俗 已 丕 举止的职能,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维护法律
变 矣 ”④ 。在 此 基 础 上 , 朱 熹 认 为 要 从 根 本 上 治 理 好 乡 和 秩 序 的 基 础 ”⑩ 。
村, 就必须做好乡民的道德教化工作, 使乡民具有高度 朱熹从乡村治理的长久效应出发, 将对民众的道
的 道 德 自 觉 性 。就 目 前 的 认 知 而 言 , 朱 熹 在 意 识 形 态 领 德教化作为其主要的乡治思想, 是想将外在的强制式
域让乡民接受道德教化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 社会控制转化为内在自律式的社会控制, 朱熹希望通
官 方 的 讲 说 、劝 谕 和 示 范 。鉴 于 此 间 官 员 作 用 的 至 关 重 过“ 导 民 以 德 , 教 民 以 礼 ”最 终 实 现“ 去 其 气 质 之 偏 , 物
要 , 朱 熹 对 当 政 者 提 出 了 相 关 要 求 。朱 熹 要 求 当 政 者 要 欲 之 蔽 , 以 复 其 性 , 以 尽 其 伦 ”,“ 存 天 理 , 灭 人 欲 ”, 使
以 德 先 行 、以 身 作 则 ,“ 为 政 以 德 ”。 因 为 他 认 为 只 有 执 乡 民 的 言 行 符 合 天 理 , 敦 厚 亲 族 、和 睦 乡 邻 、扶 贫 帮 困
政者具有仁德的思想和品格, 才有资格承担教化乡里 等成为人人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
和 教 化 乡 民 德 性 的 职 责 , 所 谓“ 如 必 自 尽 其 孝 , 而 后 可
二、绳民以法, 严本宽济
以 教 民 孝 ; 自 尽 其 悌 , 而 后 可 以 教 民 悌 ”⑤ 。也 只 有 这
样 , 官 员 才 会 以 德 待 民 , 施 行 德 政 。 所 以 他 又 说 :“ 德 与 在 乡 村 治 理 中 , 朱 熹 知 道 德 、礼 固 然 重 要 , 但 德 治 、
政 非 两 事 , 只 是 以 德 为 本 , 则 能 使 民 归 ”, 若 为 政 以 德 , 礼治的推行必须以效忠国家和不违背国家法律、不侵
“ 不 待 作 为 , 而 天 下 归 之 , 如 众 星 拱 北 极 也 ”⑥ 。不 仅 如 犯国家利益为前提, 否则就会遭到来自国家政权方面
此 , 朱 熹 还 结 合 自 身 从 政 的 实 践 进 一 步 论 述 说 :“ 用 一 的 直 接 干 预 。换 句 话 说 , 就 是 德 治 、礼 治 一 旦 缺 失 法 律
善人于国, 则一国享其治; 用一善人于天下, 则天下享 政 治 上 的 保 障 和 约 束 就 无 法 取 得 应 有 的 实 效 。因 此 , 从
其治; 于一邑之中去一恶人, 则一邑获其安; 于一乡之 根本上看, 中央集权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是无处不在
中 去 一 恶 人 , 则 一 乡 获 其 安 , 岂 是 不 周 ! ”⑦ 意 思 是 说 , 的 。对 此 , 朱 熹 有 较 深 刻 的 认 识 。他 说 :“ 天 下 事 大 而 不
一个官员若能秉公执政, 必然惠及其所管辖的地方及
民 众 。为 此 , 朱 熹 在 任 地 方 官 期 间 , 颁 布 了 诸 如《劝 农 ①《论 语 集 注》卷 1 , 见 朱 杰 人 :《朱 子 全 书》第 7 册 , 第
文》、
《谕 诸 事》、
《申 严 昏 礼 状》、
《约 束 榜》、
《劝 谕 榜》等 67 页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2002 年 版 。
文 告 , 劝 导 乡 民“ 既 为 王 民 , 当 守 王 法 , 自 今 以 后 , 各 修 ②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3 , 第 211 页 。
本业, 莫作盗奸, 莫恣饮博, 莫相斗打, 莫相论诉, 莫相 ③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08 , 第 2417 页 。
侵 夺 , 莫 相 瞒 昧 , 爱 身 忍 事 ”, 并 对 乡 民 的 言 行 进 行 规 ④《晦 庵 先 生 朱 文 公 文 集》卷 12 ,《朱 子 全 书》第 20 册 ,
范 。二 是 乡 村 自 我 发 展 、自 我 调 适 的 社 会 运 行 程 式 。一 第 625 页 。
方面, 朱熹妥善并有效地利用乡约乃至民间信仰等村 ⑤⑥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23 , 第 493 、480 页 。
民 易 于 接 受 的 传 统 方 式 、地 方 行 为 规 范 进 行 治 理 。朱 熹 ⑦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24 , 第 524 页 。
在为官过程中, 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制订与实施, 曾先 “知南康榜文”,《朱子全书》第
⑧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后 颁 布 了《增 损 吕 氏 乡 约》等 一 系 列 乡 规 民 约 。
《增 损 吕 25 册, 第 4580 页。
氏 乡 约》主 要 是 依 据《吕 氏 乡 约》并 有 所 发 挥 , 从“ 德 业 ⑨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 98, 第 2274 页。
相 劝 、过 失 相 规 、礼 俗 相 交 、患 难 相 恤 ”四 大 方 面 对 乡 民 ⑩ 俞 新 民 :《机 会 与 限 制》,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出 版 社 1998
的行为思想与日常生活进行制约, 以期达到全面控制 年版, 第 281 页。
21
安徽史学 2007 年第 2 期

可 轻 者 , 无 过 于 兵 刑 ”① 。这 说 明 , 朱 熹 知 道 乡 村 治 理 中 二 是 在 律 例 的 使 用 上 , 朱 熹 主 张 慎 刑 、刑 当 。一 方 面 , 朱
法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也正因为此, 朱熹主张在乡 熹 要 求 执 法 要 谨 慎 , 必 须“ 详 审 曲 直 , 令 有 罪 者 不 得 免 ,
村 治 理 中 强 调“ 绳 民 以 法 , 严 本 宽 济 ”。 而 无 罪 者 不 得 滥 刑 也 ”⑧ 。另 一 方 面 , 朱 熹 还 极 力 提 倡
朱熹认为道德教化可以从根本上使人从善, 而法 用 刑 要 适 当 , 要 求“ 明 谨 用 刑 而 不 留 狱 ”。 不 仅 如 此 , 朱
律 则 可 以 使 人 不 敢 为 恶 , 他 说 :“ 然 刑 一 人 而 天 下 之 人 熹还主张将国家法律部分地消解和揉入民间的习俗
耸 然 不 敢 肆 意 为 恶 ”, 由 此 朱 熹 主 张 乡 村 治 理 除 了 坚 持 中, 认为只有国家法律显形或隐性地延伸到乡村这一
以 德 为 本 外 , 还 必 须 坚 持 以 法 辅 之 。在《朱 子 大 全・杂 凭 借 , 乡 民 认 同 的 乡 约 、族 规 等 才 能 有 效 地 发 挥 其 治 理
著》中 , 朱 熹 曾 强 调 说 :“ 圣 人 之 治 , 以 德 为 化 民 之 本 , 而 职能。
刑 特 以 辅 其 所 不 及 者 而 已 ”。 朱 熹 从 统 治 者 的 角 度 出 发 , 主 张“ 绳 民 以 法 , 严 本
至于如何利用法律做好乡村治理, 朱熹有自己的 宽 济 ”, 其 意 图 很 明 确 , 就 是 要 让 乡 民 循 规 蹈 矩 , 以 加 强
看 法 。首 先 , 朱 熹 主 张 刑 罚 不 能 过 宽 , 必 须 严 本 宽 济 。他 和巩固中央集权对乡村的控制, 在客观上对于维系乡
认 为 轻 刑“ 既 不 能 止 民 之 恶 , 而 又 为 轻 刑 以 诱 之 , 使 得 村 秩 序 、维 护 乡 村 安 全 稳 定 也 大 有 裨 益 。
其以凶暴于人, 而无所忌, 则不惟彼见暴者无以自伸其
三、节用爱民, 救灾恤民
冤, 而奸民之犯于有司者, 且将日以益众, 亦非圣人匡
直 辅 翼 , 使 民 迁 善 远 罪 之 意 也 ”。同 时 ,“ 刑 愈 轻 而 愈 不 乡村治理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 更是一个经济问
足以厚民之俗, 往往反以长其悖逆作乱之心, 而使狱讼 题 。对 于 南 宋 财 政 匮 乏 的 社 会 现 实 , 朱 熹 深 感 不 安 , 他
之 愈 繁 , 则 不 讲 乎 先 王 之 法 之 世 也 ”② 。很 明 显 , 朱 熹 认 知 道 若 不 设 法 挽 救 , 必 为 深 害 。因 而 在 其 乡 村 治 理 理 念
为宽刑不仅会带来诸多弊端, 而且还会使刑罚达不到 中 , 主 张“ 节 用 爱 民 , 救 灾 恤 民 ”。
应 有 的 惩 戒 目 的 。因 此 , 朱 熹 反 对 宽 刑 , 主 张“ 以 严 为 朱熹在经济上对乡村实施治理的思想主要是继承
本 , 而 以 宽 济 之 ”。他 说 :“ 古 人 为 政 一 本 于 宽 , 今 必 须 反 了 前 代“ 仓 廪 实 而 知 礼 节 , 衣 食 足 而 知 荣 辱 ”的 思 想 和
之 以 严 , 岂 必 如 是 矫 之 , 而 后 有 以 得 当 。今 人 为 宽 , 至 于 “ 民 惟 邦 本 , 本 固 邦 宁 ”的 传 统 观 念
儒 家“ 国 以 民 为 本 ”、
无统纪, 缓急予夺皆不在我, 下梢却是奸豪得志, 平民 以 及 二 程 的“ 为 政 之 道 , 以 顺 民 为 本 , 以 厚 民 生 为 本 , 以
既 不 蒙 其 惠 , 又 反 受 其 殃 矣 ”③ 。鉴 于 此 , 朱 熹 提 出 既 要 安 而 不 扰 民 为 本 ”的 观 点 并 有 所 发 挥 。他 说 :“ 民 者 邦 之
严 厉 惩 治 那 些 敢 于 违 背 礼 义 、 大 逆 不 道 之 人 ,“ 不 待 父 本, 财者民之心, 其心伤则本伤, 其本伤则支干凋瘁而
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 根 抵 蹶 拔 矣 ”⑨ 。由 此 朱 熹 主 张“ 取 民 有 制 ”, 反 对 厚 敛
贱 之 ”,“ 豪 右 侵 暴 细 民 挠 法 害 政 者 , 亦 必 绳 治 不 贷 ”④ ; 于 民 。他 说 :“ 未 论 为 天 下 , 且 以 一 县 言 之 : 若 宽 其 赋 敛 ,
又 要 惩 治 那 些 敢 于 犯 上 作 乱 之 人 , 要“ 察 其 敢 有 作 过 倡 无征诛之扰, 民便欢喜爱戴; 若赋敛稍急, 又有科敷之
乱之人, 及早擒捕, 致之宪典, 庶几奸民知畏不至生 扰, 民便生怨, 决然如此。又曰: 宁过于予民, 不可过于
事 ”。朱 熹 希 望 通 过“ 绳 民 以 法 ”达 到“ 惩 一 人 而 天 下 知 取 民 。且 如 居 一 乡 , 若 屑 屑 与 民 争 利 , 便 是 伤 廉 ”⑩ 。并
所 劝 诫 , 所 谓 辟 以 止 辟 ”⑤ 杀 一 儆 百 的 目 标 。其 次 , 朱 熹 说 :“ 今 上 下 匮 乏 , 势 须 先 正 经 界 。赋 入 既 正 , 总 见 数 目 ,
主 张 息 争 止 讼 。朱 熹 认 为 讼 事 最 伤 民 财 , 不 但 门 丁 吏 役 量 入 为 出, 罢 去 冗 费 , 而 悉 除 无 名 之 赋 , 方 能 救 百 姓 于 汤
格 外 需 索 , 而 且 做 状 之 费 、往 来 道 路 之 费 、候 审 之 费 等 火”11 , 使 乡 民 能 够 继 续 生 存 下 去 。
伤 耗 已 属 不 少 , 加 上 递 臣 有 费 、包 案 有 费 、供 给 原 差 有 至 于 如 何“ 节 用 爱 民 , 救 灾 恤 民 ”, 朱 熹 有 自 己 的 理
费, 等到讼事结束, 乡民不仅阴受磨挫, 而且家产也将 解 与 认 识 。鉴 于 南 宋“ 财 用 不 足 , 皆 起 于 养 兵 。十 分 , 八
为 之 荡 尽 。倘 若 加 上 官 吏 的 腐 败 问 题 , 乡 民 利 益 受 到 的
伤 害 就 更 加 无 法 估 量 , 以 致“ 民 有 冤 抑 , 无 处 申 诉 , 只 得 ①⑧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10 , 第 493 、2442 页 。
忍 遏 。便 有 讼 者 , 半 年 周 岁 不 见 消 息 , 不 得 了 决 , 民 亦 只 ②⑨ 郭 齐 、尹 波 点 校 :《朱 熹 集》, 第 80 、630 页 , 四 川 教
得 休 和 ”⑥ 。因 此 , 从 不 让 乡 民 受 到 伤 害 的 角 度 出 发 , 朱 育 出 版 社 1996 年 版 。
熹 主 张 少 争 讼 , 认 为“ 息 争 止 讼 , 大 为 民 利 ”。再 次 , 朱 熹 ③⑥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08 , 第 2421 、2418 页 。
主 张 节 律 例 。这 里 主 要 有 二 层 含 义 : 一 是 反 对 乡 村 治 理 ④ 吴 长 庚 :《朱 陆 学 术 考 辨 五 种》, 第 762 页 , 江 西 高 校
专 恃 律 例 。 他 说 :“ 若 道 齐 以 刑 政 , 则 不 能 化 其 心 , 而 使 出 版 社 2000 年 版 。
之 少 革 , 到 得 政 刑 少 驰 , 依 旧 又 不 知 耻 矣 ”⑦ 。在 他 看 ⑤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78 , 第 1804 页 。
来, 乡村治理专恃律例只能使百姓乡民害怕不敢做坏 ⑦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23 , 第 495 页 。
事, 却不能使他们有知耻之心而自觉从善, 所以朱熹反 ⑩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6 , 第 329 页 。
对 专 用 律 例 , 认 为 专 用 律 例 是“ 以 火 济 火 ”, 无 益 于 治 。 11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11 , 第 2444 页 。
22
・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

分 是 养 兵 , 其 他 用 度 , 止 在 二 分 之 中 ”和“ 今 日 民 困 , 正 生 利 益 、关 心 民 众 疾 苦 的 思 想 。
缘 沿 江 屯 兵 费 重 ”① 的 情 状 , 朱 熹 主 张 省 赋 治 军 。他 说 : 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 主张“节用爱
“臣尝谓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 而恤民之实在省 民 , 救 灾 恤 民 ”, 不 论 其 出 发 点 如 何 , 至 少 它 对 于 缓 解 乡
赋 , 省 赋 之 实 在 治 军 ”② 。在 此 基 础 上 , 朱 熹 又 说 :“ 以 此 村 乡 民 的 经 济 压 力 、安 抚 乡 民 人 心 、维 系 乡 村 秩 序 以 及
观之, 则今日民贫赋重, 其所以从来亦可知矣。若不讨 稳定乡村统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
理 军 实 而 去 其 浮 冗 , 则 民 力 决 不 可 宽 ”③ 。在 这 里 , 朱 熹
结 语
不仅提出了讨理军实、去其浮冗的主张, 更为重要的
是, 朱熹知道若不加以纠正会影响和损害民众的利益, 综上所述可知, 朱熹的乡村治理思想不仅提倡导
且 民 力 不 可 宽 将 最 终 危 及 统 治 。为 此 , 朱 熹 认 真 做 好 省 民以礼义, 而且提倡绳民以法, 还提倡足民衣食, 朱熹
赋治军工作, 其措施主要有: 直接减供军不赀之费; 裁 希 望 通 过 治 理 借 此 达 到 二 程 所 构 想 的 那 样 :“ 百 姓 安
减 差 官 数 , 以 宽 民 力 ; 减 轻 乡 民 赋 税 负 担 。他 说 :“ 须 一 业, 衣食足而有恒心, 知孝悌忠信之教, 率之易从, 劳之
切从民正赋, 凡所增名色, 一齐除尽, 民方始得脱净” 不 怨 , 心 附 于 上 , 固 而 不 可 动 摇 ”⑧ 。这 充 分 说 明 朱 熹 乡
④ 。当 然 , 要 彻 底 解 决“ 民 贫 ”问 题 , 光 减 税 还 不 够 , 还 要 村 治 理 思 想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是 为 中 央 集 权 服 务 、帮 助
予以民众帮助, 特别是在民众遭遇困难时, 这一工作就 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社会基础的, 显现其身为统治阶
更显得重要, 所以朱熹在重视省赋治军的同时, 又力主 层 一 员 的 立 场 。正 因 为 此 , 朱 熹 的 乡 村 治 理 理 念 只 在 中
救 灾 恤 民 。朱 熹 认 为 统 治 者 聚 敛 贪 财 、不 体 恤 乡 民 是 造 央集权的有效控制范围内运作, 其关怀的重心在乡村
成 民 困 和 祸 乱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他 说 :“ 夫 四 海 而 奉 一 人 , 的稳定上而不在乡村的发展上, 这是其乡村治理思想
不 为 不 厚 矣 。使 在 上 者 常 有 厚 民 之 心 而 推 与 共 之 , 犹 虑 的 局 限 之 所 在 。但 同 时 , 朱 熹 的 乡 村 治 理 理 念 对 乡 民 的
有 不 获 者 , 而 惟 自 丰 殖 , 则 民 安 得 不 困 极 乎 ”⑤ ; 同 时 , 处境赋予了应有的同情, 且对乡民的爱护和乡民利益
他 又 认 为 :“ 大 抵 有 国 有 家 所 以 生 起 祸 乱 , 皆 是 从 这 里 的维护也是清晰可见的, 因而从客观上说, 朱熹的乡村
来 ”⑥ 。由 此 朱 熹 建 议“ 遴 选 贤 能 , 责 以 荒 政 , 庶 几 犹 足 治理理念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
以下结民心, 消其乘时作乱之意。不然, 臣恐所忧者不 了 敦 睦 邻 里 乡 亲 、调 节 民 事 纠 纷 、实 施 互 助 保 障 、维 护
止于饥殍, 而将在于盗贼; 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 而上 村 社 安 全 、惩 戒 游 手 、督 劝 农 桑 的 作 用 。我 们 应 当 挖 掘
及 于 国 家 也 。 ”⑦ 在 朱 熹 看 来 , 救 灾 恤 民 是 天 上 国 家 之 其中的有利因素, 为当今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大务, 不仅能救民于危难, 而且可以使民心生感激不暴 作 者 简 介 : 周 茶 仙( 1964- ) , 女 , 江 西 上 饶
乱 。从 这 里 可 以 看 出 , 朱 熹 要 求 统 治 者 体 恤 并 赈 济 乡 民 人,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副教授。
的目的在于消除乡民乘时作乱之意, 很明显, 其关怀的
责任编辑: 陈 瑞
重点在维护和加强对乡民的控制上, 而不在为乡民利
益着想上, 因而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
至少它是对乡民利益的一种保护。朱熹在任地方官期 ①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10 , 第 2439 页 。
间曾想方设法推行赈济救荒, 其恤民措施主要有: 乞减 ②③ 郭 齐 、尹 波 点 校 :《朱 熹 集》, 第 451 、452 页 。
税钱; 令谕灾民安分守业, 不要流移, 以保证社会生产 ④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11 , 第 2443 页 。
得以延续; 劝谕主户体恤客户, 济贫困; 设立社仓, 备粮 ⑤⑥ 黎 靖 德 :《朱 子 语 类》卷 16 , 第 325 、328 页 。
济民, 积极发挥社仓稳定机制作用; 募民修堤, 以工代 ⑦《宋 史》列 传 第 188 道 学 三 。
赈; 奏留赋米, 赈济饥民。这些既充分体现了朱熹维护 ( 上) , 第 519 页 , 中 华 书 局 2004
⑧ 程 颢 、程 颐 :《二 程 集》
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良苦用心, 又体现了朱熹重视民 年版。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