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附件三】

2024 全國大專暨高中職學生「淨零碳排與智慧綠生活」
創意競賽 企劃書

智慧熱電能源效率優化團隊

熱電技術在汽車冷卻作為節能之智慧應用創意設計

參賽學生 : 李仲民、林睿誠

指導老師 : 陳維新、池易楷

所屬學校 : 國立成功大學/航太系、國立台南大學/綠能系

113 年 2 月 16 日
壹、 設計動機與目的

1
當前社會對能源的需求不斷擴大,主要因工業、商業和居民生活持續發展。
然而,這種能源使用對環境帶來深遠影響。我們主要依賴化石能源、煤炭等不可
再生能源,但這些能源的使用不僅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也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
挑戰。化石燃料燃燒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對大氣層造成破壞,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和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燃燒過程也產生空氣污染物,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1],尤
其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為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需要更節能的能源模式,
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和推廣節能生活方式。這些措施可減
少對自然資源需求,降低能源開採和使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隨著交通革新的潮流下,交通運輸系統不僅扮演著連接人與人、城市與城市
的關鍵角色,而且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科技進步和交通創
新的持續發展、交通網絡的快速擴張,汽車的普及率顯著提高[2],成為人們日常
出行的主要選擇。這種現象在郊區的都市化過程中特別明顯,因為低密度的人口
分布和地理環境的分散性讓大眾交通工具在經濟效益上失去了吸引力,導致民眾
對於私人汽車的依賴度日益加深。然而,這種對汽車的依賴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
環境問題,特別是由汽車排放的大量廢氣和不可再生能源的過度消耗。特別值得
注意的是,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汽車消耗的石
油 占 全 球 石 油 需 求 的 38% , 而 汽 車 的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則 占 全 球 排 放 總 量 的
16.4%[3]。此外,汽車使用過程中,一個經常被忽視的能源消耗點是空調系統,據
估計,汽車空調的耗能約整車能耗的 15 至 20%[4],進一步加劇了能源的消耗和環
境的負擔。
再者,隨著汽車的普及和使用頻率的增加,極端熱環境對車輛安全有著重大
的影響。由於車輛的金屬結構和廣大的玻璃面積,使其在無遮蔽區域停放數小時
後,空氣和內表面溫度迅速升高,間接導致不可逆的問題產生[5]。每年都有許多
嬰兒和寵物因為被困在高溫且通風不良的車輛中而不幸死亡。此外,高溫也是造
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6]。根據統計,夏季車內溫度可達 76℃,室外溫度
41℃。此外,在極端高溫和陽光照射下,車輛內部的溫度甚至可達到 90°C[5]。當
車內溫度升至 45℃時,車輛的部分零件可能 會老化和損壞[7],例如電子設備的
受損、皮革和塑料材質的變質劣化。此外,高溫的環境下,也會使座椅中的有毒
物質釋出,如甲醛、甲苯等[8],進一步增加了駕駛安全性的風險。高溫也導致駕
駛者的警覺性降低,並影響了車輛零件的可靠性,進一步降低了駕駛安全性。因
此,我們迫切需要針對這些問題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以確保車輛在極端熱環境
下的安全性。
熱電發電機(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TEG)是有助於提高能源效率的裝置。
熱電模塊的運作原理為賽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圖一為賽貝克效應示意圖。當
兩種不同材料的接觸處分別存在熱端及冷端時,會產生溫度梯度。電子會因為溫
差而移動,形成電流。此外,熱電發電機(TEG)因其固態特性,無需依賴任何移動
部件或工作流體,從而提供了更佳的靜音性、擴展性以及輕便性[9]。TEG 應用將
一部分高溫冷卻回收為電能,因此,它們有助於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溫室氣體排
放。TEG 可以透過吸收金屬鈑金上的熱能,並使得車輛內部溫度下降,所產生的
電能也能應用在車輛上的設備,例如冷卻電池或其他關鍵元件,防止它們因高溫
而損壞。此外,TEG 還可以應用在車輛的空調系統中,汽車空調系統的高耗能直
接加劇了車輛對能源的需求,進而降低了整體能源效率,造成能源短缺問題。這
種高能耗同時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進一步助長了氣候變化和全球暖化的
問題。熱電技術的應用有助於降低對空調的依賴,節省電能,有效減緩碳足跡。

2
圖一 賽貝克效應運作原理示意圖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v0ag2a

透過 TEG 所產生的電能加以應用在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上。ECU 是車輛管理系統的大腦,負責控制和監督汽車的各種電子系統,包
括發動機管理系統、變速箱控制、防鎖死制動系統( ABS)、空調系統等。其中,
汽車內部氣體溫度傳感器可以靈敏地偵測汽車內部溫度變化,進而控制 ECU 對於
車內空調的調控,提升車內環境舒適度。研究團隊藉此想法結合 TEG 在此系統中,
將 TEG 與車內溫度傳感器結合,可以進一步提升空調系統的效率。當傳感器檢測
到車內溫度達到乘客設定的舒適範圍時,TEG 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其工作狀態,以
減少對車輛電力系統的負擔,從而節省能源並延長蓄電池壽命。
汽車內部氣體溫度傳感器收集的溫度數據可以被 ECU 接收和處理。ECU 根據
這些數據,藉著人工智慧物聯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AIoT)系統即時輸
出整體資訊至研究團隊擬開發之 APP,駕駛在外可以隨時監測車內溫度,以降低
汽車高溫下的風險。同時,ECU 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到雲端服務,從而實現車輛
的遠程控制、遠程診斷和軟件升級等功能。以下為 ECU 之應用
1. 效率優化:ECU 可以實時監測和調整 TEG 的運作,當 TEG 的冷端風扇需要
更大輸出功率冷卻時,ECU 可以即時決定電力的配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2. 故障診斷和管理:ECU 也負責監測車輛系統的健康狀態。如果汽車內部氣體
溫度傳感器數據異常或 TEG 的輸出電力不足,ECU 可以識別這一問題,並發
送數據給 APP 通知駕駛。對於維護電子零件的正常運行非常重要。
3. 智慧能源管理:ECU 可以與車輛的其他系統(如動力系統、照明系統)協同
工作,以實現整體的能源管理。例如;車子行進時,可將 TEG 產生的所有電
力提供給空調系統使用,達到節能之效用;當車子靜置時,駕駛可以透過控
制 APP 將 TEG 產生的一部分電力提供在汽車內部氣體溫度傳感器上,另一部
分提供給風扇冷卻使用。

貳、 創意發想

1.節能永續發展
工業節能在當今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且實際影響深遠的角色。能源效率改進是
其中一個關鍵方面,眾多工業企業透過改進生產流程和使用更有效的設備來提高能源
效率。舉例來說,汽車製造商通過優化生產線和使用高效能的機械設備來降低能源消
耗,這不僅節省了能源成本,還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此外,廢熱回收也是一種常
見的工業節能技術,許多工業過程產生的大量熱量被排放到環境中,然而通過廢熱回
收技術,這些熱量可以重新利用於生產過程中,從而減少對外部能源的需求,同時節
省大量能源。設備升級是另一個重要的節能措施,許多企業考慮升級設備以提高能源
效率,例如替換老舊的壓縮機、泵和風扇等設備,使用更節能的新型設備,可以顯著
降低能源消耗。自動化和智能監控系統也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通過引入這些系統,

3
工業企業可以更加精確地控制生產過程,減少能源浪費。能源管理系統則是一種全面
的節能管理方法,它能夠幫助企業識別節能潛力,制定有效的節能計劃,並持續監控
和改進能源效率。工業節能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能源成本,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因此,許多工業企業都積極採取各種節能措施,以實現可持
續發展的目標。

2.熱電技術的應用
熱電技術(Thermoelectricity,TE)是一種能夠將溫度梯度直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
由德國裔愛沙尼亞物理學家托馬斯·約翰·塞貝克在 19 世紀初引入電力領域。熱電效應
的基礎是塞貝克係數,它衡量了溫度梯度產生的電壓。隨後的研究在熱電領域取得了
重大進展,如 Seebeck 效應和 Peltier 效應之間關係的定義。然而,現代材料熱電理論的
關鍵貢獻來自 Abram Fedorovich Ioffe,他引入了品質因數(zT)的概念,這是評估熱
電化合物性能的指標。隨著對熱電材料的持續研究,熱電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擴展。
熱電發電機的應用範圍從捕獲人體體溫到回收汽車廢氣熱量,甚至應用於太空探索任
務中[10]。新型 TE 材料的研發使得 TEG 的應用範圍得以擴展,並促進了對高效能、環
保的熱電材料的探索。熱電發電機的效率主要取決於 TE 化合物的轉換效率,這使得對
先進的熱電材料的研究變得至關重要。有效的 TE 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熱電特性、熱穩
定性和機械穩定性,以確保其在不同條件下的可靠性和性能。目前的研究重點在於改
善熱電參數(如塞貝克係數、電導率和熱導率)以及微觀結構操縱,以提高 TE 材料的
性能。
本研究團隊使用現今主流的材料碲化鉍(Bismuth Telluride)作為一種重要的熱電
材料,廣泛應用於能源轉換領域。其主要用途包括能源回收系統、溫差發電器、熱電
冷卻器以及太陽能光伏補助等領域。碲化鉍具有高效的熱電性能,能有效將熱能轉換
為電能,在廣泛的溫度範圍內穩定運作。其廣泛的應用範圍和可靠的性能使其成為能
源轉換領域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3.高溫冷卻再利用
大多數汽車使用的往復式內燃機不會將燃料中的所有能量轉化為機械功[11]。當前
汽車工業的持續發展與普及使得汽車的性能和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隨之而來
的是更多能源效率上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有效處理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高
溫。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產生高溫的主要部位包括引擎系統、排氣系統和煞車系統。首
先,汽車引擎作為動力的核心,其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尤其是在引擎缸頭、
缸體以及排氣閥等部位,這些地方往往承受著高溫的環境。其次,排氣系統中的排氣
管和排氣閥在處理廢氣的同時也會受到高溫的影響,需要適當的散熱措施來防止過熱。
最後,煞車系統在煞車時會產生大量的摩擦熱,導致煞車碟片和煞車墊的溫度迅速上
升,因此也需要有效的散熱措施來防止熱量積聚過多。為了應對汽車產生的高溫問題,
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引擎冷卻系統被設計為能夠有效地將熱量從引擎和其
他熱源處散發出去,其中包括冷卻液管道、水泵和散熱器等。其次,排氣系統的設計
也被優化,例如通過降低排氣管道的阻力和增加散熱表面積等方式來提高散熱效果。
在寒冷地區,利用熱管將汽車廢氣的熱量輸送到公車車廂內,可以使乘客感到舒適。
總結來說,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產生高溫的部位涵蓋了引擎、排氣系統和煞車系統
等多個部件,而有效的散熱措施對於確保汽車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本研究團隊透過
閱讀多篇論文下,提出針對汽車鈑金高溫回收利用之想法,根據研究顯示,汽車在開
放空間或無遮蔽停車區域停車數小時後會遇到高溫的內部環境,這種停車條件下的高
溫導致車廂和內部溫度平均達到 80℃ [12]。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是針對回收鈑金餘熱
用來節能之用途,在鈑金比熱小及熱傳導佳的特性,運用熱電技術將達到冷卻及節能
之效果。

4
4. 人工智慧物聯網
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是將人工智慧技術與物聯網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它以智
能化的方式改進了物聯網系統[13]。這種結合將物聯網的感測、連接和數據收集能力與
人工智慧的分析、學習和決策能力相結合,從而實現了更高效、更智能的應用場景 。
AIoT 的優點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智慧城市、工業自動化等。其次,AIoT 可以實現對
系統的即時監控和預測性維護,通過即時分析物聯網設備收集的數據,可以及時發現
系統中的異常情況或故障,並提前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從而降低了故障率和維修成
本。此外,它還能夠優化資源利用,通過分析數據,優化系統的運行模式和參數設置,
從而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浪費,並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 AIoT 還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和品質,通過監控和分析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參數和指標,可以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
問題或缺陷,並及時調整生產過程,從而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品質。
通過 AIoT 將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相結合,實現了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優化,從
而提高了系統的效率、性能和可靠性。研究團隊統整這些優勢並將使用在汽車上,目
前的高溫回收實驗中仍只有提到提升能源效率的目的,並未有結合 AIoT 的案例。在節
能的基礎下增加 AIoT 技術,精準控制電器之用電量及發電量之間的平衡,將為各種應
用場景帶來節約能源的潛力。

參、 可行性分析

1. 文獻回顧
典型的內燃機,平均只有 25%的燃料能量是用於驅動汽車。大約 5%通過摩擦耗散。
剩餘的 70%以熱量的形式被浪費,被廢氣和引擎冷卻液帶走[14]。汽車熱電發電機
(Automobi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TEG)將排氣管廢氣的熱量透過賽貝克效應轉
化成電能,具有提高車輛的能源使用效率及減少排放的優點[15]。
Luo 等人 [15]為了提高 ATEG 的性能,對熱交換器鰭片之間的距離和厚度進行了全
面優化。利用水熱電多物理場模型、淨功率模型進行實驗,圖二為不同參數下熱交換
器的溫度分佈,其中 t 為鰭片厚度、d 為鰭片間的間距。
結果顯示交換器的溫度隨著鰭片間距的減少而升高;鰭片厚度反而對熱交換器的
影響較小。最後得到最佳鰭片參數: 鰭片間距為 2mm、鰭片厚度為 0.5mm。與未優化的
ATEG 相比,優化參數後的 ATEG 輸出功率和淨效率分別提高了 26.85%和 22.95%。由
此可見,熱交換器的優化讓熱電材料的性能明顯提升。

圖二 不同翅片參數下熱交換器的溫度分佈

TEG 在再生能源領域有顯著的應用潛力,其優勢在於設計簡潔,無需運動部件。
然而,儘管熱電裝置可以有效地用於多聯產熱系統,但由於發電量低且效率低,單獨
使用熱電發電機在國內並不普遍,難以實現經濟高效的運作[16]。不過,可以透過將不

5
同的熱電材料組合在 TEG 接腳(P-N type)中(圖三),使其能夠在不同溫度範圍下發揮最
佳的性能。圖四為不同 P-N type 材料下的無因次性能指標(The dimensionless figure of
merit, ZT ),是用來估算 TEG 的最佳效率的一項指標。
LaClai 等人 [17]針對 TEG 的材料選擇和熱效率需求,用於設計自供電熱水器系統。
比較不同熱電材料的效率、熱能需求和熱傳遞面積。分別探討以下五種材料:碲化鉍
(Bismuth Telluride, BiTe)、碲化鉛(Lead Telluride, PbTe)、半-霍斯勒合金(Half-Heusler,
HH)、方鈷礦(Skutterudite)及矽化鍺(Silicon Germanium, SiGe)。
結果顯示,PbTe 在高溫環境中可達到較高的效率和較小的熱傳遞面積;而 SiGe 在
高功率要求下表現出色,但對於熱傳遞面積有一定要求。由此可知,在不同的用途上,
TEG 的使用必須考量到外界溫度,並非有較大的溫差就可以產生最大功率。

圖三 P-N type 接腳示意圖 圖四 不同 P-N type 材料


下的 ZT 值

雖然熱電材料具有有系統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無噪音、環保等顯著優點[18]。但
是實際運用在汽車排氣管時,TEG 實際運作可承受的溫度遠低排氣管溫度,進而導致
降低 TEG 的效率和壽命。如何去預防 TEG 受損所帶來的處理成本,目前是一個值得去
探討的問題。
Hatzikraniotis 等人 [19]使用由碲化鉍(Bismuth Telluride, Bi2Te3 )製成的 TEG 模組進
行 6000 次循環試驗,包括 31 個熱電偶,以銅製加熱器連接,液體換熱器冷卻。經過
連續熱端加熱(200°C)和長時間的冷卻(3000 小時),最後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進 行 能 量 散 佈 光 譜 學 (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分析,探討 TEG 在溫度和功率循環下的長期性能和穩定性。
研究結果顯示, TEG 接腳的平均熱傳導率減少了 6.6%,賽貝克係數減少了
3.8%,而電阻率則增加了 16.1%。TEG 電阻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在 TEG 接腳焊點接口附
近形成的微裂紋,使得熱阻率的增加,導致 TEG 效能下降,因為更多的熱量被阻擋,
無法轉換為電能。圖五與圖六為實驗前後 TEG 模塊的 SEM 照片:

6
圖五 TEG 模塊加熱前的 SEM 照片 圖六 TEG 模塊加熱後的 SEM
照片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的蓬勃發展已
經成為科技領域的兩大主要趨勢。物聯網建立了一個互連的機器系統,而人工智慧則
賦予了機器模擬人類智慧的能力。結合兩者則為物聯網人工智慧( AIoT)[20]。AIoT
的目標在於實現更有效率的物聯網運營,改善人機交互,並增強資料管理和分析能力。
可以透過人工智慧進行分析,以做出決策或解決問題。物聯網可以促進 AI 的學習和智
慧化;相反,人工智慧可以使物聯網的價值倍增[21]。
Wen-Tsai Sung 等人 [22] 探討智慧型垃圾管理系統的開發,該系統藉由整合物聯
網(IoT)與人工智慧(AI)技術,以自動監測垃圾容器中的廢物累積情況,並當達到預設
閾值時自動通知管理單位進行清理。這項系統特別針對提高公共衛生管理效率和降低
垃圾收集工作人員在疫情如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的感染風險而設計。透過安裝於垃
圾桶內的感測器,系統能夠實時監控垃圾量,並根據可生物降解與不可生物降解廢物
的不同,進行相應處理。再進一步利用 ThingSpeak 平台收集、儲存及分析感測器數據,
並採用模糊演算法優化垃圾收集過程,提高系統判斷與決策的準確性。圖七顯示了研
究中使用的系統架構。 AIoT 的架構由三層組成:實體層、網路層、應用層。
結果顯示,該智慧型垃圾管理系統能有效提升垃圾收集的效率與衛生水平,對於
環境衛生管理提供了一個創新且實用的解決方案。系統透過超音波和 MQ4 氣體感測器
監測垃圾容量和甲烷水平,支持通過 Android 裝置遠程操作。這項創新不僅提高了廢物
管理的效率,同時對於疫情防控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7
圖七 AIoT 的架構由三層組成:實體層、網路層、應用層。

2. Ansys 熱傳分析
利用這套軟體來進行反映真實的物理現象,減少反覆實驗的時間成本,進而評估
實驗可行性。透過給予溫度、材料參數及物理參數,給予相對的輸出功率。圖八、圖
九為 TEG 中 P-N type 接腳的物理參數,其中以賽貝克係數的正負號區分 P-N type。設
定每個方格所對應的名稱,如圖十。進入編輯模式,將一個完整的 P-N type 接腳繪製
出來,如圖十一。

圖八 P 型接腳參數 圖九 N 型接腳參

圖十 P-N type 材料設定 圖十一 繪製平


面草圖
將一個完整的 P-N type 接腳重複排列串聯 127 次,形成一片完整的 TEG 模塊。將整塊
TEG 進行網格分析,分成 16 萬個網格進行輸出功率測試。如圖十二。透過給予 TEG
模塊兩端溫度,分別為 70 度 C、25 度 C;以及設定電壓、電流,分別為 0V、2A,如
圖十三。

8
圖十二 TEG 網格分析

圖十三 各項控制變因設定

最後,TEG 模塊在各項參數設定下,經過數值計算會得到冷、熱端的輸出功率,
如圖十四、十五。兩者相加即是 TEG 的總輸出功率,符合在現實中的輸出功率表現。
之後將用於評估整個模型的輸出功率,進而推斷全尺度實驗的可行性。

9
圖十四 冷端輸出功率 圖十五 熱端輸出功率

肆、 作品說明圖說

熱電發電機(TEG)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提高汽車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同
時增強車輛安全性。結合 TEG 和 ECU 系統,能夠實現智能能源管理,優化能源分配。
本研究團隊利用汽車鈑金上的高溫進行回收利用,並應用在汽車電子零件上,實現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節能的目的。本研究技術原理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熱電發電機模
型、車內溫度傳感監控系統、智能電力管理。
熱電發電機模型主要由 TEG、散熱塊、風扇及模型外殼所組成,放置在汽車車頂
上運作,讓 TEG 的熱端吸收鈑金溫度;冷端則放置散熱鰭片進行冷卻。為了讓 TEG 的
性能及散熱效果提升,分為兩部分研究面向: 模型外殼、散熱。
(一) 模型外殼
為了讓 TEG 的冷端不受到太陽曝曬而提高溫度,增加一個模型外殼讓 TEG 處
在陰影下,如圖十六。此外,日照角度及模型形狀也會影響到溫度,這些因
素將會加入到之後的模型建構中。圖十七是使用 SoildWorks 軟體做出的模型
外殼結構,斜屋頂的形狀對比於平頂的形狀設計,能夠防止低日照角度時的
日光曝曬。將模型完成繪製後,使用 3D 列印機列印出來,列印的材質選用聚
乳酸(Polylactide, PLA)。

圖十六
TEG 和 模型外
殼 圖十七
模型外殼尺寸

(二) 散熱方法
TEG 冷端溫度降低是本研究的主要問題,在模型上安裝了風扇及散熱鰭片。
散熱鰭片規格為 12×6.9×3.6 公分,風扇規格採用 4×4 公分, 5V。散熱鰭片安
置在 TEG 模塊上面,散熱鰭片的鰭片間距、鰭片厚度也會影響散熱效果;風
扇可以安裝在散熱鰭片的側面或是正上方,兩種安裝方式呈現的散熱效果可
以當作性能測試的依據。圖十八為整體熱電發電機模型示意圖

10
圖十八 熱電發電機模型

車內溫度傳感器是一項重要的汽車電子設備,它通過熱敏電阻或半導體溫度傳感
器的原理運作,以準確地檢測車內溫度的變化。這些傳感器將車內溫度的信息傳遞給
車輛的控制系統,例如空調系統或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以自動調節車內的
溫度,提供舒適的駕駛和乘坐環境。其運作原理是基於溫度對熱敏材料或半導體材料
電阻值的影響,當溫度升高時,這些材料的電阻值會發生變化,傳感器可以通過測量
這種變化來得知車內的溫度。車內溫度傳感器的優點:
 自動調節車內溫度,提供舒適的駕駛和乘坐環境。
 提高駕駛安全性,減少因溫度不適而引起的駕駛疲勞和注意力分散。
 節省能源,避免因過度使用空調系統而導致的能源浪費。
然而,車內溫度傳感器也存在一些缺點:
 需要定期維護和校準,以確保準確性和可靠性。
 在極端情況下,如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傳感器可能會受到影響而失效,影響車輛
的駕駛和乘坐體驗。
 有時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日光直射或其他熱源,導致溫度感應不準確。
車內溫度傳感器作為一種智能化的汽車電子設備,在提高駕駛舒適性和安全性的
同時,也有助於節省能源,但需要注意定期維護和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可能性。本團隊
創新之處在於將車內溫度傳感器放置於熱電發電機模型之下,抵擋太陽光直接曝曬,
以及將溫度傳感器結合 AIOT 技術。除了可以偵測溫度變化,在零件損壞情況下,能夠
及時讓駕駛在 APP 中查詢到零件相關資訊,並直接連結網路商店進行選購,進而降低
時間成本。
智能電力管理系統是指利用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術,將 TEG 所產生
電能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監控。ECU 根據預先設定的算法進行處理與決策,控制車輛電
子零件的運行狀況。本研究團隊將開發一款資訊可視化的 APP,讓 ECU 根據 TEG 所產
生之電能進行分配供給,一方面讓 TEG 能夠持續運作,一方面讓多餘的電力能夠透過
駕駛的預先設定進行分配使用,例如偵測車內溫度、激活空調冷卻車內、增加 TEG 風
扇功率等,讓駕駛將汽車停放在外面時,能夠隨時透過 APP 來監控車內狀況。而 APP
功能包括以下幾點:
 監控數據圖表化 : 根據車內溫度、TEG 熱效率、TEG 電效率等進行數據整理,並
製作成折線圖看出在不同時間上的溫度變化及能源效率。
 電力自動分配系統 : APP 將用戶過去所設定的數據進行整理,並連結當日氣象局
天氣預報,每日提供建議的電力配給方案。

11
 緊急叫鈴訊息 : 當溫度達到一定標準且無法降溫時,APP 將會向用戶手機發送訊
息或鈴聲,提醒駕駛盡快將汽車移開。
圖十九為本團隊的作品架構圖,說明如何將汽車鈑金高溫回收利用,也說明了和
TEG 和 ECU 的連結運用,其中包括 AIOT 技術、汽車溫度傳感器及 APP 的運用。

汽車內部溫度傳感器

圖十九 作品架構圖

伍、 結論

節能在整個工業領域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能源需求不斷攀升,以
及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可持續性的日益關注,節能已成為各個工業部門必須面對的挑戰。
有效的節能措施不僅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減少碳排放,降低對
環境的負擔。因此,各個工業領域都迫切需要尋找創新的節能技術和方案,以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隨著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高溫冷卻再利用已成
為一項重要議題。然而,單純的散熱措施已無法滿足對能源效率和環境友好的需求。
因此,結合現代技術如熱電技術和人工智慧物聯網顯得尤為重要。利用熱電技術,我
們可以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實現能源的再利用,進而提高汽車整體能源效率。同時,
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能夠精準控制汽車各部件的能源使用和產生,實現能源的
智能管理和優化配置。這不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還能提高系統的效率和可
靠性。最後,將熱電技術和人工智慧物聯網應用於汽車高溫冷卻再利用領域,不僅可
以實現能源的節約和環保,還能為未來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陸、 參考資料

[1] W.-T. Shen, X. Yu, S.-B. Zhong, and H.-R. Ge, "Population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Fresh Evidence From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 (in English),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Original Research vol. 9, 2021-December-23 2021, doi:
10.3389/fpubh.2021.779552.
[2] 劉小蘭, 許佩漩, and 蔡育新, "臺灣都市蔓延之影響因素分析," (in 繁體中文), 地理學報 ,
no. 58, pp. 49-63, 2010, doi: 10.6161/jgs.2010.58.03.
[3] 蕭培坤, "車輛電動空調變冷媒流量控制與耗能因子研究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011.
[Online]. Available: Article/Detail?docID=U0006-2807201122380900

12
[4] M. Bhuiyan, H. Mamur, M. Üstüner, and Ö. Dilmaç,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 Opportunities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pplications in Waste Heat Recovery," GAZI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vol. 35, pp. 896-915, 06/01 2022, doi: 10.35378/gujs.934901.
[5] X. Ding et al., "Effect of Open-Window Gaps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side Vehicles
Exposed to Solar Radiation," Energies, vol. 15, no. 17, doi: 10.3390/en15176411.
[6] W. H. Brouwer, W. Waterink, P. C. Van Wolffelaar, and T. Rothengatter, "Divided Attention
in Experienced Young and Older Drivers: Lane Tracking and Visual Analysis in a Dynamic
Driving Simulator," Human Factors, vol. 33, no. 5, pp. 573-582, 1991/10/01 1991, doi:
10.1177/001872089103300508.
[7] S. Chaiyapinunt and N. Khamporn,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on human thermal comfort in a
tropical climate,"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vol. 30, no. 3, pp. 391-410, 2021/03/01 2020,
doi: 10.1177/1420326X19891761.
[8] T. Yoshida, I. Matsunaga, K. Tomioka, and S. Kumagai, "Interior Air Pollution in Automotive
Cabins by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iffusing from Interior Materials: I. Survey of 101
Types of Japanese Domestically Produced Cars for Private Use,"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vol. 15, no. 5, pp. 425-444, 2006/10/01 2006, doi: 10.1177/1420326X06069395.
[9] J. He, K. Li, L. Jia, Y. Zhu, H. Zhang, and J. Linghu,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 236, p. 121813, 2024/01/10/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23.121813.
[10] S. Hooshmand Zaferani, M. Jafarian, D. Vashaee, and R. Ghomashchi,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Waste Heat Recycling by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An Overview," Energies,
vol. 14, no. 18, doi: 10.3390/en14185646.
[11] B. Orr, A. Akbarzadeh, and P. Lappas, "An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utilising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and heat pipe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 126, pp. 1185-
1190, 2017/11/05/ 2017, doi: 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16.11.019.
[12] I. Al Jubury,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io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side Parked
Automobile Cabi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vol. Volume 21, 01/01 2015.
[13] S. R. Yang, Y. C. Lin, P. Lin, and Y. Fang, "AIoTtalk: A SIP-Based Service Platform for
Heterogeneou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Application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vol. 10, no. 16, pp. 14167-14181, 2023, doi: 10.1109/JIOT.2023.3265674.
[14] Z.-G. Shen, L.-L. Tian, and X. Liu, "Automotive exhaust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vol. 195, pp.
1138-1173, 2019/09/01/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16/j.enconman.2019.05.087.
[15] D. Luo, Y. Y. Yan, Y. Li, X. L. Yang, and H. Chen, "Exhaust channel optimization of the
automobi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to produce the highest net power," (in English), Energy,
Article vol. 281, p. 12, Oct 2023, Art no. 128319, doi: 10.1016/j.energy.2023.128319.
[16] H. Ali and B. S. Yilbas, "Configuration of segmented leg for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segmented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vol. 41, no.
2, pp. 274-288, 2017/02/01 2017, doi: https://doi.org/10.1002/er.3620.
[17] T. Laclair et al., "Material Selection and Sizing of a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TEG) for
Power Generation in a Self-Powered Heating System,"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6th
International High Performance Buildings Conference - West Lafayette, India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5/24/2021 8:00:00 AM-5/27/2021 8:00:00 AM, United States, 2021.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osti.gov/biblio/1814333
https://www.osti.gov/servlets/purl/1814333.
[18] V. Ionescu,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rmoelectric power-generation system with natural
convection cooling," Energy Reports, vol. 9, pp. 123-130, 2023/05/01/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16/j.egyr.2022.12.105.
[19] E. Hatzikraniotis, K. T. Zorbas, I. Samaras, T. Kyratsi, and K. M. Paraskevopoulos,
"Efficiency Study of a Commercial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TEG) Under Thermal
Cycling,"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vol. 39, no. 9, pp. 2112-2116, 2010/09/01 2010,
doi: 10.1007/s11664-009-0988-8.
[20] G. Rong, Y. Xu, X. Tong, and H. Fan, "An edge-cloud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platform for
building AIoT applications efficiently,"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 vol. 10, no. 1, p. 36,
2021/07/02 2021, doi: 10.1186/s13677-021-00250-w.

13
[21] C. Prabha, M. Gupta, and S. Ahmed, Introduction to AIoT for smart environments (AIOT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OR SMART ENVIRONMENTS). (in English),
2022, pp. 1-19.
[22] W.-T. Sung, I. V. Devi, S.-J. Hsiao, and F. N. Fadillah, "Smart Garbage Bin Based on AI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 Soft Computing, vol. 32, no. 3, 2022, doi:
10.32604/iasc.2022.022828.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