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9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羅致政 博士

冷戰後中國睦鄰外交之研究-
以中韓關係為例

研究生:簡亦均 撰

中華民國 98 年 7 月
冷戰後中國睦鄰外交之研究-以中韓關係為例

摘要

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國際體系自美、蘇兩極轉成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

徒留朝鮮半島分裂、對峙之勢。六四事件後,中共面臨國際孤立與經濟制裁,為

改善同週邊國家的關係,追求經濟成長,睦鄰外交工作成為首要任務。1992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即是中共順應情勢,發展睦鄰外

交政策之成果體現。中國執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持續深化與

韓國的雙邊關係。在經濟互利方面:有利中國經濟之發展;在軍事互信方面:有

益中國週邊安全之穩定;在政治和睦方面:有助中國重塑國家形象,強化在朝鮮

半島暨國際事務之影響力與地位。

關鍵字:睦鄰外交, 中韓關係

i
China’s Good-Neighbor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A
case study of China-South Korea relations

Abstract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bipolar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he system of uni-multipolarity,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owever, which relies on the cold war remains, the divis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such a case. Since the June Fourth, 1989 Incident, China faced

international isolation and economical sanction.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 looking for economical growth”

turned out to be the priority task for China. Good-Neighbor Foreign Policy has gained

much importance. In 199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established formal diplomatic tie and this was the result of the Chinese new

policy, Befriending with the Neighbors. China’s new policy is to enhance and deepen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purposes of the policy

include the following, On Economical Mutual Benefit: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On the Military Mutual Trust: to stabilize China’s surroundings;

On the Political Harmony: to rebuild Chinese national image,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and status in Korean Peninsula.

Key Words: Good-neighbor foreign policy, China-South Korea relations

ii
目次

目次.............................................................................................................................. iii

圖次................................................................................................................................v

表次...............................................................................................................................vi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 研究動機....................................................................................................1
貳、 研究問題與目的........................................................................................2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壹、 文獻檢閱....................................................................................................5
貳、 小結..........................................................................................................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壹、 研究範圍..................................................................................................15
貳、 研究限制..................................................................................................16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章節安排..............................................................................17
壹、 研究設計..................................................................................................17
貳、 章節安排..................................................................................................19
第二章 冷戰後中國睦鄰外交..............................................................................21
第一節 中國對外基本原則與睦鄰外交..............................................................22
壹、 1978 年後中國對外政策走向.................................................................22
貳、 中國外交政策基本原則..........................................................................24
參、 中國外交內涵與睦鄰外交......................................................................29
第二節 冷戰後睦鄰外交背景分析......................................................................30
壹、 國際因素..................................................................................................31
貳、 國內因素..................................................................................................36
第三節 睦鄰外交政策發展暨內涵......................................................................42
壹、 鄧小平的睦鄰外交思想..........................................................................43
貳、 江澤民時期..............................................................................................45
參、 胡錦濤時期..............................................................................................48
第四節 睦鄰外交戰略..........................................................................................50
壹、 戰略目的與戰略觀..................................................................................51
貳、 戰略目標與內涵......................................................................................52
第三章 中韓關係發展暨成效..............................................................................55

iii
第一節 政治和睦..................................................................................................56
壹、 中韓建交與接觸(1980~1992)..........................................................56
貳、 中韓關係發展暨成效(1992~2006)..................................................59
第二節 經貿互利與文化促進..............................................................................68
壹、 經貿及科技往來......................................................................................68
貳、 文化交流及人員互訪..............................................................................79
第三節 安全互信..................................................................................................88
壹、 中韓軍事交流..........................................................................................89
貳、 合作建立區域安全對話機制..................................................................91
第四節 小結..........................................................................................................92
第四章 中韓關係挑戰與限制..............................................................................95
第一節 朝鮮半島安全問題..................................................................................95
壹、 駐韓美軍..................................................................................................96
貳、 朝核威脅與六方會談..............................................................................97
第二節 經貿合作衝擊與挑戰............................................................................104
壹、 兩國貿易發展不平衡............................................................................105
貳、 出口競爭與能源爭奪............................................................................107
參、 區域經濟合作之挑戰:「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109
第三節 政治爭端暨外交糾紛............................................................................114
壹、 民族主義................................................................................................114
貳、 高句麗事件............................................................................................115
參、 中國境內朝鮮族定位問題....................................................................116
肆、 北韓難民問題........................................................................................116
第四節 小結........................................................................................................117
第五章 結論........................................................................................................119

附錄一、....................................................................................................................126

附錄二、....................................................................................................................127

附錄三、....................................................................................................................132

參考書目....................................................................................................................135

iv
圖次

圖 3-1. 1 韓國總統訪中形式 .................................................................................... 67

圖 3-1. 2 中國高層訪韓形式 .................................................................................... 67

圖 3-2. 1 韓國統計歷年對華貿易平衡成長圖 ....................................................... 73

圖 3-2. 2 中韓人際交流變化圖 ................................................................................ 85

圖 4-2. 1 中國統計對韓貿易總額與逆差成長線 ................................................. 105

v
表次

表 3-1. 1 韓國高層出訪中國 .................................................................................... 65

表 3-1. 2 中國高層出訪韓國 .................................................................................... 66

表 3-2. 1 中韓兩國貿易統計(1992~2006) ........................................................ 72

表 3-2. 2 韓國對中國實際投資情況(2001~2006) ............................................ 75

表 3-2. 3 中國對韓國實際投資情況(2001~2006) ............................................ 75

表 3-2. 4 歷屆中韓政府科技合作聯委會 ................................................................ 76

表 3-2. 5 中、韓兩國使領館設置一覽表 ................................................................ 86

表 3-3. 1 兩國軍事交流一覽表 ................................................................................ 90

vi
第一章 導論

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國際體系自美、蘇兩極轉成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

徒留朝鮮半島分裂、對峙之勢。六四事件後,中共面臨國際孤立與經濟制裁,為

改善同週邊國家的關係,追求經濟成長,睦鄰外交工作成為首要任務。1992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即是中共順應情勢,發展睦鄰外

交政策之成果體現。中國執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持續深化與

韓國的雙邊關係。在經濟互利方面:有利中國經濟之發展;在軍事互信方面:有

益中國週邊安全之穩定;在政治和睦方面:有助於重塑中國國家形象,強化其在

朝鮮半島暨國際事務之影響力與地位。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冷戰後,中共面對外在國際情勢的變化與內部自身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涉外

事務及對內工作的處理上,有著重大的轉變。1978 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

會,鄧小平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力主推行改革開放計畫,作為中國融入全球化

進程的基本戰略。中國一方面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且增進與西方國家的

接觸,以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進入,盼能比較順利加入國際分工格局中;另一方面,

採取經濟發展為主要路線方針,透過現代化政策來振興、凝聚中國積弱已久的內

部經濟問題與共識,使經濟發展成為核心利益的最高任務。(胡元梓、薛小元,

1998:17) 由此可知,外在國際現勢的影響力已成相當重要的一環,中國領導

人意識到,內外在環境的變化會對國家發展與利益造成影響,因而對外政策的產

出,必須順應時勢有所調整。1982 年,中共宣布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到了 1986

年,更提出日後概括總體外交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試圖拉近與國際社

1
會的距離。

1989 年,中國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引起海內外震盪,國際社會除了同聲

譴責外,也對中共祭出孤立政策與經濟制裁。這起事件,不但造成中共先前的和

平改革形象,付之一炬,同時也挑動了周邊國家的恐慌及區域安全的敏感神經。

對此,中共不得不調整對外工作的優先順序,首重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以求

突破外交困境。這是因為,中共認知到,唯有自身週邊安全是和平穩定的狀態,

才能接續營造良好、有利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睦鄰外交自此開展, 1 中國透過

多元化的發展,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層面,拉近與周邊國家的距離,藉

由彼此共同合作的方式,發展兩國睦鄰友好關係,以鞏固週邊安全的和平與穩定。

1992 年 8 月,中國在追求國內經濟發展與平衡東亞區域勢力的戰略利益考

量下,宣布與「大韓民國」
(簡稱:韓國、南韓)建交。中韓互為近鄰,建交後,

兩國關係發展迅速。1998 年,中韓最高領導人同意兩國建立面向 21 世紀的合作

伙伴關係;2000 年,兩國宣布將中韓友好合作關係推向全面發展的新階段;2003

年 7 月,胡錦濤與盧武鉉在北京會晤時,將中韓關係提升為全面合作伙伴關係;

2005 年 11 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到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

首 10 年來首次赴韓國訪問,並與韓國總統盧武鉉一同宣布 2007 年為「中韓交流

年」
。此時此刻,正是借由中韓關係來檢視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發展研究的好時機,

即為本文主要研究動機。

貳、 研究問題與目的

第二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在天安門事件後,發表新的對外工作指導方針,

爾後接班的第三代領導江澤民與第四代領導胡錦濤,也按此方針依序行事,這二

1
外交的具體內容,本文所採取的是廣義的「大外交」概念,不侷限於單純的外交手段與領域,
而是涵蓋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對外交往手段與對外活動領域。

2
十八字箴言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

當頭,有所作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2:1650-1651)中

共對外工作從「絕不當頭」進展到「有所作為」
,明顯變化出現在 90 年代。由於

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及軍事預算支出的年年增加,引發外界逐漸形成中國

威脅論的觀點。而中國方面,則是以「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的口號,來為

自己作詮釋。另外,美國 911 事件後,中共更是強調維繫國際環境和平與穩定的

重要性。中共積極參與在國際建制及區域方面的合作,強調自身對國際社會的貢

獻,目的即是為了爭取有利於中國建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

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揭示:
「將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的睦鄰外交,其政策發

展主軸為:睦鄰(政治)
、安鄰(軍事)
、富鄰(經濟)這三大方向。所謂睦鄰,

就是發揚親仁善鄰;安鄰,就是積極維護和平穩定;富鄰,就是加強與鄰國互信

合作,積極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實現共同發展。
(倪健民、陳子舜,2003:380-394)

中國地處亞太地區核心位置,週邊態勢極為複雜,因而,維護週邊安全的和平與

穩定,鞏固與周邊國家的良好關係,成為中國持續著重發展睦鄰外交政策的主要

目的。

由此可見,周邊地區是中國重要的戰略依託與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地帶,而

睦鄰外交的政策目標與發展方向,則必須為中國的週邊環境爭取有利的條件與發

展機制。以解決朝鮮半島安全問題為出發點的六方會談為例,即是攸關中國週邊

安全的合作機制。中共作為六方會談東道主的目的,一方面,除了能提昇中國在

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可藉此證明中國的崛起,並不會為國際間帶來

更大的麻煩。十六大後,中共更明確提出: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的對外

方針,同時也一再強調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希望透過區域組織建設和經濟合作

3
等方式,全面提昇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關係。(賴昱安,2005:199)

睦鄰外交政策是中國總體外交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交戰略格局中佔

有極重要的地位。中共持續強調「深化睦鄰互信,促進區域合作」的重要性,以

確保週邊安全之和平與穩定,是中國從「立足亞太,放眼世界」為立基點之戰略

高度所出發的外交戰略思想。由此可見,睦鄰外交所扮演的角色,亦不侷限在工

具性、軍事性與權宜性的政策定位而已,更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基石,以重塑

國家新形象為目標。

中國憑藉其開放務實的睦鄰友好政策,一方面結合親中陣營抑制美國在冷戰

後遏制中國的戰略,另一方面則是積極提升國際地位,希望在國際事務上取得與

西方大國同享平起平坐的權力。
(黃虹堯,2002:42)同樣的,今日不論從主觀

或客觀的角度來審視中國,我們也必須有一相同的體認,就是當今中國的綜合國

力與國際勢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基此,筆者假設中國推動睦鄰外交,營造周邊

環境的和平穩定,以利中國經濟及現代化的發展,提升國力,使中國成為負責任

的大國或是多極中的一極。而中韓關係在睦鄰外交影響下,反映出的實際成效與

發展,即為筆者撰寫本文之目的。

中韓建交至今,已跨越 15 週年,筆者認為藉由檢視中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

先釐清睦鄰外交之理論基礎與內涵,探究其主要目標、作法與成效,分析睦鄰外

交展現的外交特質,不僅可進一步幫助我們瞭解中國領導人的外交思維、與涉外

工作的內容與方式外,也能從中汲取、運用此政策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盼能

對日後研究中國外交政策之發展,及對中韓關係上的解讀,有所助益。現就本文

相關研究問題整理如下:

一、中國推行睦鄰外交之目的、理論基礎與意含、政策制定背景及發展方向?

二、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如何影響到中國睦鄰外交的產出?其政策執行與戰略

4
作用?

三、睦鄰外交對中韓關係的影響有哪些?其政策執行之具體成效?有無挑戰與限

制?

第二節 文獻探討

壹、 文獻檢閱

國內目前探討中國睦鄰外交的期刊論文與專書著作,說明如下。在期刊論文

方面:以地緣政治分析為例,有研究中共睦鄰外交戰略的廖文雄(2006),他認

為中國大陸週邊地區潛在的危機及可能造成的影響,是中共安全和發展環境的直

接威脅,因而爭取較好的週邊安全環境是其地緣戰略優先考慮的關鍵因素。他從

地緣政治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地緣政治對其國家外交戰略思維的影響,以

「上海合作組織」與「東協加三」為例,分析中共如何透過多邊組織來鞏固週邊

地區的睦鄰外交戰略。另外,還有從社會建構主義角度觀點出發的。陳士勳(2004)

以亞歷山大.溫特(Alexsander Went)的社會建構主義論點,來看後冷戰時期的

中共睦鄰外交。他將社會建構主義界定為一種結構理念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作

為分析中共睦鄰外交的工具,並以社會建構主義所強調的認知觀念,探討中共睦

鄰外交在本我、自我與超我間的反饋與循環模式,以驗證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對研

究國際關係的重要性。此外,國內學者王崑義與蔡裕明(2005:43-84)在《全

球政治評論期刊》上發表〈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

一文中,則是運用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費正清(John Fairbank)的同心

圓理論, 2 將中國對外關係的戰略架構分為三個圈層,並作出修正。學者認為,

2
即以同心圓的分層結構,作為分析中國對外關係的地緣戰略結構。第一層為「中國文化圈」,
指涉中國邊界上的國家;第二層為「亞洲內圈」
,在中國邊界外,但卻是中國的權力所能及之處;
第三圈為「外圈」
,主要是中國權力所不能及之處。(轉引自王崑義、蔡裕明,2005:58;王生榮,

5
現今中國對「外圈」的美國,正採取著避免衝突的「和平外交」政策;對「中間」

圈層則以歐亞大陸為主體,特別是在對歐盟部分,中國已經對歐盟提出三個願意

的「善意外交」 3 ;對亞洲內圈與中國文化圈則採取「睦鄰外交」政策;而貫穿

這三個圈層就是突顯中國的和平崛起戰略構想。

相較下,中國大陸學者在此方面學術著作較豐,多採歷史文化研究角度,從

過去中國的歷史文化與政治思想為基礎,予以歸納、分析中國睦鄰外交思想的內

涵與精神,再衍生至睦鄰外交戰略對外關係上的探討,茲將筆者所蒐集到的相關

資料,就文獻內容整理分類如下:

一、對中國睦鄰外交本身之研究

研究中國睦鄰外交須先了解政策本身的背景,包括思想內容與戰略意涵,以

下分別敘述之:

(一)中國睦鄰外交思想緣起

中國大陸學者陳向陽在其專著《中國睦鄰外交-思想 實踐 前瞻》一書中,

使用編年體的方式,談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睦鄰外交思想,從先秦儒家的傳統

文化,到近代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的近代睦鄰外交思想實踐與演

進;按時間先後順序的發展,作一有系統的整理。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

計十二章。作者論述當前中共外交突顯三大特色:實踐大國關係、發展睦鄰關係、

促進與第三世界的關係。在這三大關係之中,發展睦鄰是軸心,以此可以帶動和

促進另外兩大關係,從而更好地開拓對外關係新局面,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

達成小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外,作者強調,以儒家睦鄰思想為特色的中

2001:54。)
3
三個願意的「善意外交」 ,是中國政府在 2003 年 10 月 13 日發表的,首份對歐盟的政策說帖,
內文明白指出:「中國願意本著互尊互信、求同存異的原則,促進雙方政治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
展;願意按照平等協商、互利雙贏的精神、推動雙方各領域的全方位合作;願意在相互借鑒、取
長補短的基礎上,擴大交流,增進中歐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資料來源: 〈中國對歐盟
政策文件〉。2003。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0/13/content_1120537.htm。
2009/6/30。

6
國古代正統「王道」外交思想, 4 在歷經了不同時代的統治者,卻仍綿延至今而

不衰,可見其在中國歷代外交實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除了王道思想之

外,法家以力服人、以武服鄰的霸道思想,其實也常伴隨著夾雜出現在中國外交

傳統中,但是作者在說明近代中國睦鄰外交思想時,卻常常刻意避談或是不強

調。現在中國學者紛紛提出和平崛起的理論中也多引用傳統的王道睦鄰精神為立

論,但在中國現轉而成為發展大國之後,其歷史上的霸道思想與精神是否還能繼

續隱匿、不顯露,作者就無多加描述。

(二)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內涵與基本原則

1. 歷史基礎-和平共處五原則

從歷史基礎上來看,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可有系統、完整的表述出來,首推第

一代集體領導周恩來在 1953 年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原則:


「即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0:63)在 1954 年簽訂的《關於中國

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第一次完整列出「互相尊重主權和

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於

中印、中緬兩國總理聯合聲明裡。至此,和平共處五原則在中國外交與國際社會

上獲得了正式的確認。所謂「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新中國與其鄰國建立

睦鄰友好關係的前提;「互不侵犯」與「互不干涉內政」則是中國睦鄰外交的基

本內容;「平等互利」是處理與其鄰國關係的一項重要指導原則,不僅政治關係

要平等互利,經濟關係更是如此;而與鄰國「和平共處」正是新中國睦鄰外交所

追求的主要目的之一。
(陳向陽,2004:106)簡言之,和平共處五原則是處理新

中國與鄰國關係的產出,是對睦鄰外交思想系統最有力的闡述,也是指導中國處

理一切外交與國際關係的普遍原則,從這裡我們可看出,鄰國關係與睦鄰外交在

4
中國古代帝王統治國家的理念和政策被稱為「王道」
,即俗稱的帝王之道。
(陳向陽,2004:
23-80)

7
中國外交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鄧小平繼承領導的地位,鄧小平一

方面繼承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集體領導的睦鄰外交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

國際形勢變化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提出「立足亞太、穩定週邊」的外交目標,

把增進同周邊國家的睦鄰互信友好關係作為中國外交工作的的重點。到了 80 年

代中期,鄧小平明確提出,以「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主題(張輝、徐細希,2005:

;另外,賦予其三大任務:一是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116)

二是使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三是加緊經濟建設,逐步實現國家現代化。

(曹峻,2005:62)鄧小平指出:「中國外交,是為現代化建設作服務,為國家

現代化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

1994:2)想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首先就要推動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同鄰近

國家發展良好的外交關係,以維持周邊環境的穩定。

2. 現實基礎-對外關係的需求

從現實基礎上來看,廿世紀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末,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無

法以樂觀來看待,與鄰近國家的邊界存在不穩定因素,不斷出現緊張的武力對峙

的場面,甚至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箇中原因敘述如下:
(1)歷史所遺留下的

邊界領土爭端。中國與印度、蘇聯、越南等國存在著領土爭端,多次爆發邊界武

裝衝突(2)是中越、中蘇關係惡化帶來的消極後果,與蘇聯關係緊張是其推行

霸權主義導致中國與蒙古關係長期處於停滯對立的狀態,另外,中國與佬沃、柬

埔寨也受到其與越南交惡而有所影響(3)中國受到東西方對抗與中美對立的影

響,由於日本與韓國皆為美國的盟友,美國甚至在韓國駐軍,而中共當時與韓國

在基本上卻仍處於隔絕狀態(4)部分東協國家對中國強大的意識形態存有戒心,

使得中國與東協國家的關係受到影響。(張輝、徐細希,2005:116-117)

8
由上所述,可看出中國當時不得不先將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係放在外交政策

中的優先位置。針對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歷史遺留下的領土、領海問題爭端問

題,鄧小平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原則,不遺餘力地推

行睦鄰友好政策。中共第十五大政治報告中,也強調堅持鄧小平的睦鄰外交思

想:「不同任何大國或國際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

軍事擴張,要堅持睦鄰友好。」 5 作為中國的一貫主張。由此可見,中國為維護

和平穩定的局勢,傾向經由協商或是談判的方式來解決,而一時解決不了的,可

暫時擱置,求同存異。

(三)90 年代後中國睦鄰外交背景分析

現今中國之發展,不論是在國際政治領域、或是在國家競爭力上,皆產生了

重大的變化。中共第四代領導胡錦濤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仍堅持要同周邊國家

發展「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友好關係。胡錦濤在 2006 年亞洲博鰲論壇

年會上發表〈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機遇〉一文中表示:
「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

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誠心誠意地同

各國發展全面合作關係。」可見,中國國力發展至今,雖已有極為顯著的成就,

但仍遵循過去睦鄰思想的原則與內涵。時至今日的國際環境,又有哪些改變賦予

中國延續睦鄰外交政策之動機,分述如下:

1. 和平崛起/發展/威脅論的中國

中國的綜合國力已非昔日可比,且對現今國際政治、軍事、外交、經濟上帶

來很大的衝擊,歷經 20 多年的經濟改革,將中國的國力大幅提高,使得中國已

成當前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6 每年的國防實際支出經費漲幅達 10%以上;另外,

5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093/20010430/456848.html。2007/9/12。
6
根據世界銀行在 2006 年按照其「Atlas」官方測量法,中國 2005 年 GDP 達到 2.263 兆美元之
譜,超出英國 9400 萬美元,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資料來源: 〈世界銀行:中國已超過英國成
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6。 《新華網》 。

9
在教育與科技文化上也有明顯的提升。中國崛起、中國發展甚至是中國威脅論等

言論已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與探究。尤其,美國發生 911 事件後,人們預期世界經

濟與美國經濟走向衰退的情形下,中國經濟行情正看漲,逐步起飛;但中國的軍

事現代化也刺激著國際社會,不禁令世界各國倍感懷疑,導致中國威脅論的產

出。由此肯定的是,中國之後對國際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上,將繼續有著重

大的影響。(王友才,2005:20)

2. 亞太地緣政治形勢變化的考量

中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是中國直接的外部國際環境,構成中國的地緣政治基

礎(劉清才,2005:17)
。且中國周邊國家具有多樣性的特徵,且地區形勢複雜,

加上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周邊國家多達 29 個,其中就有 15 個國

家直接與其接壤。可見,中國與周邊鄰近大多數國家具有共同的地緣利益,唯有

同周邊國家開展睦鄰互信的友好合作關係,才有利於中國內部的經濟建設與國家

安全。

睦鄰外交是中國在亞太地區發展之關鍵,從地裡位置來看,中國大陸介於亞

洲大陸國家與海洋國家地緣政治位置交會點上,面臨著來自以美國、澳大利亞、

日本等國為主的海洋國家軍事合作的壓力。冷戰時期中共對外關係的主軸一向放

在與美、蘇的交往,冷戰結束後,由於中共在過去戰略三角中的關鍵地位消失,

使得中共開始把目光與注意力轉到區域性事務上,開始積極與附近周邊國家改善

關係。(Kim, 1994: 10)美國國防部在 2001 年公佈的《國防評估報告》中表示,

亞洲可能出現一個強大資源為後盾的軍事競爭者,美國必須在軍事上有所準備;

一般相信,美國所謂的軍事競爭者,指的就是中國。尤其,美國歷經 911 事件過

後,也透過多邊合作的方式,加強其軍事行動,甚至將觸角延伸至中國後方的中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7/04/content_4794661.htm。
2006/12/17。

10
亞地區。美國此舉,掀開大國間爭奪地緣戰略優勢的意圖,同時,也加劇亞太區

域形勢的複雜變化。因此,睦鄰外交的重要意含,可概括為下列四種:
(1)中共

不再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就社會主義(2)經濟在外交領域日漸重要(3)中共將

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與國際組織(4)首要工作是加強與亞太國家間的合作。
(Hsiung,

1995: 573-574)

(四)睦鄰外交戰略在中國對外關係上的探討

自古有云:
「遠親不如近鄰」
,每個國家都重視與鄰國的關係,中國尤其是也。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較下,中國周邊地緣環境最為複雜。從地理位置上看,身處

世界海洋與歐亞大陸地緣戰略交界處;從歷史上看,與周邊國家不論領土疆界的

劃分、儒家文化思想的傳播甚至是政治體制世代的往來與傳承,其複雜的程度非

其他區域所可比擬。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因此提出了在對外關係上採取「睦鄰友

好、爭取良好周邊環境」的戰略框架:(曹峻,2005:62-64)

1. 相互支持改善與東協的關係:由於東協國家位於東南亞地區,呈"半月型"

環繞在中國東南部。因此這裡的局勢演變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南部的安全利

益。

2. 中印兩國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雙方合作前景十分廣闊:主張因與印度求同

存異,化解矛盾,實現中印關係正常化。

3. 主持正義,積極斡旋,促進中南半島的穩定:由於越戰結束後,越南推行地

區霸權主義,侵略柬埔寨,控制佬沃,使得中南半島局勢處於動盪之中,中

國南部邊疆安全也受到威脅,因此在恢復與越南、柬埔寨、佬沃的關係之後,

維護此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應將繼續延續。

4. 不管蘇聯怎麼變化,我們都要同他從容的發展關係:80 年代中期時,鄧小平

不斷敦促蘇聯消除三個障礙,即指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從中蘇邊境和蒙古撤

軍、敦促越南從柬埔寨撤軍;1989 年,鄧小平在北京會見蘇聯領導人戈巴契

夫,提出了「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主張,結束與蘇聯過去的對抗,實現

11
5. 順應大事,明智實務,與韓國建交:冷戰結束後,中國一方面鞏固實務發展

中朝傳統友誼,另一方面應採取務實明智政策,順應東西方對抗結束國際形

勢趨緩的大勢,同韓國謀建交。通過建交,一方面可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

勢,另一方面可與韓國發展經濟合作,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張輝、徐細希,

2005:116-118)

二、中國與韓國關係之研究

70 年代中美建交後,當時的中共、美國與日本有意聯合起來,共同抵制蘇

聯在亞洲勢力擴張之趨勢,進而中共對美國與日本的盟邦-韓國,亦漸減少往日

涇渭分明的敵意。其次,中共希望能有一和平的國際環境,如能緩和位其週邊的

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對中國之發展相當有利。
(盧子鍵,1985:30-32)再者,中

共認為與南韓並無直接的利益衝突,且韓國企業也相對正在尋求市場,因此中韓

兩國若能相互交流與合作,對其亦是有利。中國以「睦鄰外交」作為同週邊關係

的指導方針,在 1992 年同韓國建交,且同時與北方的朝鮮(北韓)維持等距的

友好關係。

中國與韓國建交的態度,從消極轉為積極的主要因素,經筆者整理歸納後,

大致分析如下:(朱松柏,1994:70;陳鋒君、王傳釗,2002:320-322)

(一)從戰略上看,與韓國建交可確保和提高中國在朝鮮半島的主導權

隨著東西冷戰結束以及東歐、蘇聯共黨政權的土崩瓦解,韓國先後與東歐諸

國及俄羅斯建交,東北亞與朝鮮半島的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新的國際權力結

構與秩序正逐漸形成。面對此一變局,中國認為同時與南、北韓建交將可增強對

朝鮮半島的發言權與影響力,並可制衡美國與日本在此一地區的活動,有助於中

國的勢力擴張。

12
(二)從經濟上看,建交後將可獲得韓國大量的技術與資金援助,有利於中國的

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

鄧小平上台後,中國在推動「四個現代化」的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影響下,

積極促進經濟建設與發展,渴望取得韓國的資金與技術援助。這是因為韓國在科

技方面的水準比起美、日等西方先進國家更符合中國的需要;其次,中國與韓國

建交後,可發展雙方在經濟貿易與科技方面的合作關係,使中國在周邊國家中找

到新的經濟夥伴,減輕對西方國家在貿易、投資的依賴;另外,能提昇中國在國

際競爭中的實力,提高同西方國家打交道的地位。經濟方面的考量,遂成為中國

最終決定與韓國建交的直接動因。國內另一位學者劉德海(2000:215-237)
,也

有同樣的表示,他說:
「中國與韓國關係正常化是中共自 70 年代後期採取經改開

放政策以來長期演變的必然結果。」這說明了,促使北京決定與韓國建交的主要

動機,就是經濟利益,其次才是政治與安全的動機。

(三)從政治上看,中國與韓國建交有助於朝鮮半島局勢的穩定,且有助於解決

台灣問題,完成統一

中共與北韓為當前少數實行一黨專政的國家,一旦北韓步上同前蘇聯或是前

東歐共產瓦解的命運,將會影響到中共政權的統治基礎。因此,繼續支持北韓政

權,成為中國無法逃避的責任,且若同時與南、北韓維持著密切的關係,也有助

於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另外,中共同韓國關係的改善

與建交,對台灣政府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打擊,如此一來台灣即失去在亞洲的最

後一位盟友。中韓兩國的建交,為中國獲得除了台灣之外的國際肯定,尤其是美、

日兩國皆認為,此舉有助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且也有益東亞地區的和平與

穩定,他們共同期待中國能對南、北韓之間的對話帶來好的影響。

中國大陸學者陳潔華(2001:167-172)在《21 世紀中國外交戰略》一書中,

對中國戰略外交實施分類:第一類為「中俄、中美正致力建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

13
係」
;第二類為「中法、中加、中墨、中國與歐盟之間建立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第三類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建立的睦鄰友好關係」;第四類為「中日為和平與發

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
。各類型夥伴關係的區分內涵,台灣學者施子中(1999:

20)認為:一、戰略型夥伴:並非軍事同盟,而是以各層面、長期性的謀求合作。

如與俄羅斯可進行政、經、心、軍全面性的協調與合作,在國際事務上採取一制

的立場,共同反對霸權主義;與美國則為局部性的,雙方僅能在互利之處合作,

在分歧之處保留各自立場。二、全面合作的夥伴關係:係針對一些沒有特殊分歧,

也沒有特殊利益的國家包括法、英、日、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國。三、睦鄰

友好夥伴關係:針對中國周邊鄰國,包括東協、韓國與巴基斯坦等國,以營造有

利其經濟發展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中國位在亞太地區之核心,亞太地區是中

國吸收外部技術、資金與現代化管理方式的主要來源,在此立基點上,中國與韓

國的關係更是相對顯得重要。中韓兩國在睦鄰友好,穩定周邊的外交方針主導

下,如何帶動雙邊關係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深入觀察與進一步探究的。

貳、 小結

綜上所述,可知當前研究中國睦鄰外交的文獻,已有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以

各項理論,如:地緣政治論、社會建構主義論等,試圖詮釋睦鄰外交政策形成之

背景及多邊合作案例的探討,如:中國與東協的關係。筆者認為,若可進一步從

微觀的角度,來觀察睦鄰外交對雙邊關係的影響,從更近的距離來檢視睦鄰外交

對中國週邊安全的成效分析,是值得令人一探究竟的。據此,筆者以對中國改革

開放、經濟發展影響極大的「韓國」,作為睦鄰外交影響中國周邊國家關係的研

究對象。韓國同時也是,與中國在歷史文化、經貿關係、政治軍事方面,有長久

發展背景的重點國家。因此,在研究中國對外睦鄰關係的發展史上,中、韓兩國

間的互動往來,格外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14
討論中韓關係的相關文獻中,多以兩國建交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的討論為

主。在整體研究中、韓雙邊關係發展文獻上,在時間方面的涵蓋,至多到 90 年

代為止。筆者認為,如能從冷戰結束後開始探討中國睦鄰外交的思想與政策變

遷,以中韓關係發展過程為例,作一個綜合性的檢視,進行優劣分析,將有助於

瞭解睦鄰外交對兩國關係,甚至是對區域安全的影響與重要性;另外,也對影響

中韓關係的潛在因素與實際問題,能有一清楚的整理,已供後續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範圍主要是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作為一個主要的區隔

方向。

一、時間範圍

學術界對冷戰後時期的界定,大多依據下列事件作分界點:

(一)1989 年 11 月 9 日,隔絕東、西德的柏林圍牆拆除,12 月 7 日美國前總統

老布希與前蘇聯的領導人戈巴契夫在馬爾他會談後,宣佈結束雙方冷戰狀

態。10 月至 12 月匈牙利、東德、捷克、羅馬尼亞等國,放棄共產主義,

重建民主共和國。

(二)1990 年 1 月歐安會議在巴黎召開,發表冷戰結束宣言。

(三)1990 年 11 月,歐洲國家宣告冷戰結束在歐洲結束;次年,德國和平統一。

(四)1991 年 12 月 8 日,蘇聯瓦解,獨立國協正式成立。
(吳建德,1996:6-7)

中國有感於 1989 年的六四事件以及 1991 年前蘇聯共產國家的崩潰,不論是

區域安全或是國際大環境的氣氛,皆對其十分不利,因此,安撫周邊國家、發展

15
和平穩定的區域環境,隨即成為冷戰後中共外交工作的重點方向。基此,本文研

究著重的時間點有兩個:(一)冷戰後中國面對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如何調整

對外政策及關係。中國為鞏固內部政治穩定以及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著

重同周邊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係,於 1992 年同韓戰以來相互敵對的國家-韓國

建交,即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案例。
(二)中韓兩國從 1992 年建交至今,雙方關係

各層面的發展,即為本文的研究切入面向。因此,冷戰前有關中國對睦鄰的概念,

僅作政策背景之說明,而不作為本研究的主體時間範圍。

二、空間範圍

本文旨為探討中國睦鄰外交政策與中韓關係。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是本

文首要研究對象;又一國之涉外政策必然與牽涉國是相對應的,因而,中韓關係

各項層面的發展即為研究內容的主要範圍。另外,韓國方面對於中國睦鄰外交的

回應則為輔。

貳、 研究限制

受到資料、研究範圍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所受到的研究限制有以下幾點:

一、資料來源

由於題目本身主要是在研究中國的睦鄰外交,故筆者不免得大量採用中國大

陸的資料來源,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官方網站及相關學術著作。但,大陸學界對所

謂「理論」的概念不同於西方,中共指稱的理論主要是為外交政策提出一套思想

依據,用以指導外交行為,此與西方理論視為解釋現象的看法有所不同,理論既

具有指導性,其政治純度便很高,因此中國大陸學界對外交政策理論便多依循官

方制定而闡述。
(許志嘉,2004:31) 故在研究立場上可能會有所偏頗,而筆者

在閱讀這類文章資料時,只能盡可能去尋求客觀及公正,以作出較為中立的觀點。

16
二、空間範圍

中國大陸學者閻學通(1997,302)在對國家利益的詮釋上表示:
「世界經濟

相互依存度的增長,使各國的國家利益向世界各地擴展。由於國家利益超越了國

境,其利益的實現必然受到其他國家內部變化的影響。」換句話說,今日中國的

國家利益不只受到國家內部環境的影響,還包括整個外在環境,甚至周遭國家內

部變化也會互為影響。但,筆者若將整個東北亞地區與中國各周邊國家內部變化

列為自變項之一,恐力學不殆,且也會相對使得本文研究主軸-中國睦鄰外交政

策相對失焦。因此筆者以自古以來及與中國息息相關的韓國為例,作為探討中國

對外睦鄰外交的研究對象,並專注在中、韓兩國對睦鄰外交政策的反應與發展成

果。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章節安排

壹、 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主要指的是收集和處理資料的技術。
(易君博,

,目的在於
2003:98)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找出適當的研究資料。文獻分析法,這種方法主要是以各種文獻作為分析對象,

筆者將主要針對國內外相關文獻如:期刊論文、統計數據、專書、報紙雜誌、政

府出版品和官方文件等等,並加以配合研究期間的最新時事報導、網路資訊等,

將所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歸納,從中找出相關的脈絡,作一個有系統的分析,期望

能整理出「睦鄰外交」的政策內涵與其影響,並進一步探求本文的幾個研究問題

的答案。

17
二、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指的是選擇問題即資料的準則。
(易君博,

2003:98)按照此一定義,筆者在從事此項研究時,採取下列兩項研究途徑。

(一)歷史文化研究途徑

在國際關係研究中,人們所關注的任何問題其實都有歷史的背景,而不了解

這樣的背景就不可能對這些問題做出恰當的解釋。掌握這種歷史知識,研究分析

現實問題才有基礎與前提。在過去研究中共外交政策的歷史研究途徑中,主要著

眼於「中國中心主義」
,試圖從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來理解中共的外交政策作為。

換句話說,歷史文化研究途徑可提供深層次的文化傳統分析層面,來解釋中共外

交政策具有中國傳統的持續性。
(許志嘉,2004:5-7)此點說明了傳統中國文化

可影響中共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不過,在運用歷史知識時,也必須注意其侷限性。

儘管人們認為人類社會像自然界一樣也具有規律性,但具體的歷史事件往往卻都

是一次性的,少有重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歷史經驗的運用必須採取科學的

態度,一方面要認識到這種經驗是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我們不能完全

依靠這種經驗來說明現實。

(二)國家利益研究途徑

國家利益研究途徑則能補足歷史文化研究途徑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國際

環境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國內學者許志嘉(2004:11-25)表示:
「國家利益

研究途徑主張國家基於理性,考量國家安全、政治權利與經濟利益,在符合國家

利益的基礎上來決定其外交政策。」因此,國家利益研究途徑把中國視為一般國

際社會之主體國家,中共政權即為國際體系成員之一,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就是在

國家中心思維下運作的。換言之,國家利益研究途徑主張中共決策者是採取理性

的態度來制定符合中國最大利益的外交政策。針對這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王逸舟(2004:51)在《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一書中,探討中國國家利益時,

18
也有著極為相同的觀點,他認為:「中國能否趨利避害,主要在於中國人對國際

形勢的判斷和對自身狀況的改變」。這句話充分說明,透過國家利益研究途徑來

分析中國外交政策的適用性及合理性。

透過歷史文化與國家利益這兩項研究途徑,筆者首先將試圖整理冷戰後中國

睦鄰外交的發展走向,其政策目標與內涵、戰略作用及背景分析。接著,以中韓

兩國同為近鄰的關係為例,藉由檢視兩國各項活動、交流為指標,如:政治、外

交、經濟、文化、軍事等,據之分析,以驗證中國發展睦鄰外交的具體成效及其

所面臨的挑戰。

貳、 章節安排

冷戰結束後,中國為鞏固週邊安全之穩定,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將睦鄰

概念,具體落實到外關係發展上。中國位處亞太地區之核心,其週邊複雜態勢之

變化,皆能牽動到國家經濟建設之發展;因而,透過睦鄰外交發展同周邊國家的

友好關係,成為中國外交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六四事件後,北京在國際孤立與經

濟制裁的壓力下,注意到與之相鄰的韓國,不論在國家競爭力或內部總體建設的

發展上,已有極為顯著的成就,成為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經濟強權。對中國而言,

與韓國方面的往來,不論是在朝鮮半島安全問題上,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與安全

目標;在經濟交流方面,也具有互補、互利的合作發展空間。因此,中國可說是

順應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加速同韓國關係的發展。

睦鄰外交,是中國在亞太地區發展的重要關鍵。中、韓本為近鄰,在文化上

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冷戰結束後,中、韓兩國排除意識型態上的差異,發展睦

鄰友好關係,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爾後,在睦鄰外交指導下,也迅速提昇兩國邦

交關係的層次。基此,本文在章節結構安排方面,有關中國對外工作的理論與基

19
本原則,先作一歷史性的回顧與介紹。接續,筆者將研究中國各時期領導人的睦

鄰思想與轉化成具體政策的發展走向,其政策形成背景、內涵與戰略目標,進行

一完整的歸納與說明。最後,透過睦鄰外交來檢視中韓關係的發展成效,蒐集各

項文獻資料與統計數據為指標,進行具體分析以驗證中韓睦鄰關係的發展成果。

本文詳細的章節內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導論:先介紹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

與目的、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回溯、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途徑的設計與章節安

排。第二章,冷戰後中國睦鄰外交:筆者將先從中國外交政策發展的歷史因素與

背景說明開始,整理出中國外交基本原則與睦鄰外交政策的發展關係,再就睦鄰

政策發展內涵,以中國領導人的掌政時期為屆,作一歸納與摘錄,最後再說明中

國發展睦鄰外交用於週邊安全的戰略目標與目的。第三章,中韓關係發展暨成

效:以睦鄰外交三大政策目標為標的,運用資料分析與統計數據,來檢視睦鄰外

交政策執行在中韓關係上的發展成就。第四章,中韓關係之挑戰與限制:以睦鄰

外交三大政策目標,進一步檢視,政策落實在促進中韓關係方面,面臨著哪些挑

戰與限制,進行說明與分析。第五章,結論:將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發展與對中韓

關係的影響,作一總結。

20
第二章 冷戰後中國睦鄰外交

中國大陸領土遼闊,幅員廣達 960 平方公里,陸地邊界有 22000 多公里,海

岸線為 18000 多公里,周邊國家多達 29 個,直接接壤的鄰國有 15 個, 7 隔海相

望的鄰國也有 6 個。 8 在這些周邊國家裡,有不少大國與中國為鄰,按地理位置

來看,首先是東北亞,以俄羅斯為最:中、俄共同邊界達 4300 公里,同時俄國

也是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其次是日本:日本與中國為海上鄰國,屬世界經濟之大

國,自古以來,中國、日本與俄羅斯為了爭奪在朝鮮半島上的區域霸權,歷經多

次激烈地交戰;另外,還有南邊的印度:印度與中國共同擁有 2000 多公里之邊

界,正在崛起的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在國家人口數目上的排名僅次於中國。

由於中國擁有遼闊的領土範圍,又身處複雜的週邊環境,從西元 1949 年中共建

政以來,在前面 30 年間,就歷經 6 次的涉外戰爭和軍事衝突,平均每 5 年就被

捲入 1 次,其中包含 1950 年到 1953 年的韓戰。 9

中共外交戰略為因應週邊區域安全之不穩定,前後經歷四次的調整:一是

1950 年代,實施「一邊倒」戰略,以亞洲、非洲新獨立國家為基本隊伍,建立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目的在於形成反對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國

際統一戰線。二是 1960 年代,因中蘇分裂及中美對立並存條件下,中共採取同

時反美反蘇的「兩條線」戰略。(尹慶耀,1999:4)三是 1970-80 年代初期,

蘇聯成為威脅中國安全最大的敵人,遂行「一條線」戰略,企圖以第三世界國家

為核心,10 並團結第二世界形成「國際反霸統一戰線」
,11 以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

7
此 15 國分別為:朝鮮(北韓) 、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及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
坦、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緬甸、寮國與越南。
8
自北而南為: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與印尼。 (閻學通,1997:54)
9
除了韓戰外,另有 1958 年金門炮戰、1962 年中印邊界戰爭、1969 年中蘇邊界戰爭、1974 年
西沙海戰與 1979 年的中越邊界戰等。(閻學通,1997:154-155)
10
1974 年 2 月 22 日,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歐
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整個非洲與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4/12:600)

21
擴張。四是 1980 年代,中共根據國家安全環境的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

時代的主軸。應在「和平共處五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實

施「全方位外交」戰略。
(劉淑梅,1998:103)由此可知,中共在外交布局上歷

經多次重大調整。

當一個國家在制定或實施其周邊外交政策時,必須考量自身實力、周邊戰略

基本目標、現實周邊環境及周邊國家政策走向等,前兩者屬於國內因素,對一個

國家周邊外交政策的制定有決定性影響,後兩者雖歸屬於國際因素,但亦具有牽

制性作用。
(白忠祥、劉家定、張梅,2003:30)1978 年,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

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認為外部對中國的直接軍事威脅開始削弱,

應將國家的經濟發展放置為首,遂將全國工作重點轉移至經濟建設。

中國外交政策與戰略目標,即是營造出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資本主義佔

優勢的世界市場上,為中國爭取到加速發展所需的條件與手段,使國內可無後顧

之憂的全力發展經濟建設,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自然成為首要課題。另外,由

於這些鄰近國家或可憑藉其政治、或可藉由經濟與軍事實力對渠產生影響,甚至

引發威脅,使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重大挑戰;因此,鞏固周邊安全,維持睦鄰友

好外交關係,以利國家建設的發展,就成了中國外交的優先任務。本章接下來將

先介紹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政策之走向,繼而分析睦鄰外交的發展與戰略作用。

第一節 中國對外基本原則與睦鄰外交
壹、 1978 年後中國對外政策走向

11
1972 年,毛澤東對季辛吉談到:
「從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連成
一條橫線,共同對付蘇聯霸權主義。」(董保存,1993:169)

22
一個國家的對外關係是在外交政策的指導下進行。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

點是維護國家利益,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使國家在國際上處於

有利的地位。(劉華秋,1997:2)中共自西元 1949 年建政以來,其外交政策的

決策模式,為中共中央領導人根據本身對國內外環境的評估,影響至中國外交政

策的重點與基本方向的變化。1978 年,依據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對國際局勢趨

於和緩的判斷,中共對外政策的重點,逐漸從主要維護國家安全轉向擴大國家經

濟利益。(閻學通,1997:263)1978 年 12 月 18 日,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一屆

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12 此次會議使中共的外交工作指導思想出現變化。

在討論思想路線問題上,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

前看」的指導方針,也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13 在政治路線問題

上,認為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已不適用, 14 並重申毛澤東 1957 年喊

出的「大規模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已經結束,應將全黨工作著重點和人

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

作為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看到過去執行聯蘇抗美的「一邊倒」、反

蘇反美的「兩條線」與聯美遏蘇的「一條線」等外交戰略上的侷限性與不足;改

採「東西南北」論概括世界的衝突與矛盾,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

新概念來領導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為最高指導原則,搭配「四個現代化」

作為國家之主要決策。15 它的特點是:以發展取代停滯、以改革取代僵化、以開

12
簡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會中決定將原先對內推動的三線建設,調整為東、中、西三個地帶,
並以東部和中部為開發重點;對外,則採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 (李雅欽,2005)
13
1977 年 2 月 7 日,華國鋒批準由《人民日報》 、《紅旗》雜誌、 《解放軍報》發表的,兩報一刊
社論《學習文件抓綱要》所刊登,內容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
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資料來源:〈兩個凡是錯誤方針〉 。2003。《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196.htm。
2007/12/12。
14
「階級鬥爭為綱」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意指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根據這個指導思
想,制度性的要求全民在共產黨執政實行公有制的條件下,不斷搜索與剷除資產階級。 (趙紫陽,
2009:42-83)
15
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
化」目標: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交通運輸與現代化國防。1957 年,毛澤東在《關
於正確處理民眾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建設中國成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

23
放取代封閉、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以和平共處取代輸出革命;(王良能,

2000:39)對內,是「經濟掛帥」取代「政治掛帥」進行經濟與政治改革;對外,

基於「大戰打不起來」的世界認知,從而贏得了時間,謀求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和

平穩定國際環境。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共產黨確定對外開放、對內發展經濟的重要開端,除

了一貫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之外,還明確規範外交工作的任務必

需配合國家的經濟建設,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這

意謂著中共外交政策已經脫離了過去意識形態為主的模式,與國家發展策略相結

合,並以國家利益為依歸。因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中國對外政策走向的

轉捩點。

貳、 中國外交政策基本原則

中共官方常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詞,概括指稱改革開放以來的

中共外交政策。1982 年,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在十二大中首次揭櫫「獨

立自主的對外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6:39-46)1986

年,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中共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的「關於第七個五年計畫

報告」中,才正式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詞,來詮釋中共的外交政策,

並在報告中闡述對外工作基本原則與政策內容。16 1987 年,中共十三大的「獨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除了突顯出「和平」二字,也強調在「和平共處五原

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1990 年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更

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後來又加上國防現代化。1964 年 12 月 21 日,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


一次會議上鄭重宣佈: 「要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一直到中共十
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將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作為在新時期的主要任務。資料來源: 〈四
個現代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2006。 《人民網》 。
http://cpc.people.com.cn/GB/64156/64157/4418435.html。2007/12/13。
16
國內學者許志嘉(2004:63)認為,此政策經歷過三個階段,分別是:獨立自主外交政策醞
釀期、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發展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熟期。

24
進一步提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外部環境」,主要目的也是為國

內的經濟建設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因此,如何維持長時間的和平環境

以發展國家經濟,即主導了改革開放後中共外交政策之走向,形塑出中國涉外事

務的基本原則,也奠定了日後「睦鄰外交」的發展基礎,其內容有:

一、和平共處五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簡稱:和平共處五原則)最早完整見於 1953

年 12 月 31 日,由中共外交教父、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

表團,商談西藏問題時所提出,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互不侵犯」
、「互不干

涉內政」
、「平等互惠」與「和平共處」為處理中印兩國關係的原則,獲得印度的

贊成。1954 年,此「和平共處五原則」在中印、中緬兩國總理聯合聲明中得到

了正式的確認,17 也共同倡導將該原則作為指導一般國際關係的原則,但將其中

的「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1955 年亞、非兩大洲 29 個國家在印尼萬隆

市(Bandung)召開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
,周恩來在「和平共處五原則」

的基礎上,將其中一項「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

倡議各國「求同存異」,企圖化解亞洲國家對中共政治形勢的疑慮,最後使此原

則成功的被納入「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文件中簽署;至此,「和平共處五原則」

正式定型。

由此可見,中共很早即開始塑造和平的外交形象,盼透過「和平共處五原則」

來化解周邊國家之疑慮,達成睦鄰友好之目的。爾後,卻隨著國內外局勢的發展,

中國經歷一連串對外軍事衝突與國內文化大革命等衝擊,使得中國經濟建設不能

正常發展,同時長時期面對意識形態的鬥爭,亦造成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障礙;有

鑒於此,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和平安全的環境,才有利於改革開

放政策的施行,以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而「和平」乃一切建設的前提,

17
1954 年 4 月 29 日所簽訂的《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第一次完
整列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分別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處。(劉山,1994:2-6)

25
鄧小平指出:「爭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們搞建設的需要。沒有和平

環境,搞什麼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116)同

時,他也強調「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平共處五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國際關

係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

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158))這意味著中國將「和平共處五原則」作為指導

國際關係的準則。特別是與鄰國之間的關係,因為,唯有安全與穩定的周邊環境

才有助於中國的建設與發展。

二、獨立自主原則

「獨立自主」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和侵犯,

一直是中共建政以來的外交指導原則。早期對外政策強調「獨立自主」其涵義是

指「不依賴外援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共進行經濟封鎖與蘇

聯欲透過援助控制中共的作法而提出。(閻學通,1997:103)1982 年 9 月,鄧

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指出:
「獨立自主,致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

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作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

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3)

而經十二大之後的「獨立自主」意味著中共要「獨立自主」於美、蘇強權之外,

既不「東倒」也不「西歪」
。(尹慶耀,1999:15)1982 年 12 月,獨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方針寫進了中國的新憲法,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總原則。(鄧小平外交思

想學習綱要編寫組編,2000:73)

1986 年 3 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六屆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路線得到最後的明確,主要內容如下:

「中國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

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

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中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獨

26
立自主,對一切國際問題都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

策。...中國絕不依附於任何一個超級大國,也絕不同他們任何一方結

盟或建立戰略關係。」(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1987:16-17)

中共十四大對此解釋:「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我

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中國

學者閻學通(1997:105)將其具體內容又進一步歸納成四點:
(一)不以意識形

態劃界,以國家利益為制定對外政策的原則(二)不結盟,不參加任何政治和軍

事集團原則:自 1980 年代以來的不結盟立場,使中國擺脫對世界軍事大國的依

靠(三)反對霸權主義,維持國家主權的原則(四)不稱霸,不作第三世界的領

導者,中國既反對別國稱霸,自己也不爭奪霸權,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中國永遠不稱霸也不當頭。

三、和平與發展

80 年代,鄧小平逐步點出「和平與發展」的理論,改變了中共過去在毛澤

東時期「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國際形勢判斷,成為外交主軸之思想。為中共

追求和平國際環境與內部發展的有機連結,尋求合理化、合法化的理論依據。
(許

志嘉,1997:39)其主要論述,整理如下:

(一)認為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1980 年 1 月,鄧小平指出:
「如果反對霸權主義搞得好,可以延緩戰爭的爆

發,爭取更長一點時間的和平,這是可能的」。(王良能,2000:40)

(二)判斷和平環境的出現

1983 年 3 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又表示:
「大戰打不起來,不要怕,以前總

是擔心戰爭,每年總要說一次,現在看,擔心的過份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來。」

(王良能,2000:41)由於當時多數國家的生存問題較獲得保障,轉而在經濟貿

易與綜合國力上開始競爭。

27
(三)爭取和平,以求發展

1984 年 5 月 29 日,鄧小平會見巴西總統菲格雷多,第一次有系統地論述和

平與發展:
「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

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

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2003:398)1985 年,鄧小平在接見

日本商工會議代表團時,又說: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並帶有全球性的戰略

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

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

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126-233)

(四)認知和平與發展時代的到來

1985 年 6 月,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明確指出:
「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

規模的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首先,有資格發動世界大戰

的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敢打,其次,世界和平的力量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

這股和平力量的基礎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第三世界,還應包括美蘇以外的發達

國家,真要打戰,他們是不幹的,美國人民與蘇聯人民也是不支持戰爭的,一分

析,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

126-233)因此,鄧小平針對中國的發展及外交政策先後順序做了調整:首先以

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現代化,將改革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其次,外交即是要

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服務,而緩和與鄰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是當時冷峻局勢下刻不

容緩的重要工作,努力營造出和平穩定的周邊國際環境,並且實行對外開放,大

力促進中鄰經濟合作,較重視國家的實質利益。(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編,2003:398)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報告重申: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

28
並指出在「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的原則指導下,外交工作的主要任

務,就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閻學通,1997:101-102)因

此,爭取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即成為中

共外交的工作重點。

參、 中國外交內涵與睦鄰外交

自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論的概念後,1986 年 3 月,中共舉行六屆人大四

次會議,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原先的獨立自

主外交政策上加了「和平」二字,形成屬於鄧小平時期的外交政策理論與內涵。

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定案,即成中國外交政策之主軸,爾後也多依

循於此,其主要內容,整理如下:(許志嘉,2004:65-66)

一、反霸、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與促進共同繁榮,是中國對外工作

的根本目標。

二、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世界事務由各國協商解決,中國絕不稱霸,也反對任何

霸權。

三、堅持獨立自主,一切國際問題依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中國的態度。

四、中國絕不依附任何一個超級強國,不與任何一方結盟或建立戰略關係。

五、中國將以和平共處五原則發展對外關係。

六、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合作合作是中共對外工作的一個基

本基本立足點,中共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

七、中國反對軍備競賽。

八、中國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擴大與各國的經濟、貿易、

技術交流與合作。

九、中國支持聯合國依據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

十、中國重視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鼓勵民間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29
對中共而言,理論就是中共外交政策與國際行為的指導方針。1978 年,中

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實施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始積極推展與改善同周邊鄰國

的關係。1983 年,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第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

將睦鄰的概念放進政府工作報告中。 18 直至 1986 年「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針底定,「睦鄰友好外交政策」也逐漸形塑而成。睦鄰外交在國內外環境變化的

影響下迅速推動,從此成為中國對外關係上的工作重點。中國學者陳向陽(2004)

分析睦鄰外交政策的特點有: 一、它適用於中國與鄰國之間的關係,而不論其

社會制度是否相同。二、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乃是中國與鄰國建立睦鄰友好

的前提。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則是中國睦鄰外交的基本內容。四、平等

互利是處理與鄰國關係的一項重要指導原則,不僅政治關係要平等互利,經濟關

係更是如此。

上述內容說明,中國將睦鄰概念發展成對外關係上的工作重點,進而形塑睦

鄰外交政策的產出。筆者認為,中共外交政策發展至今,已拋棄政治意識形態上

的束縛,取而代之是,強調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實際面向,來拓

展對外關係。因此,睦鄰外交在中國對外關係上的務實性與重要性,可見一般。

第二節 冷戰後睦鄰外交背景分析

二十世紀 80 年代與 90 年代交替之際,是整個國際體系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後最為劇烈的政治震盪,同時也牽動中國涉外及對內政策的發展走向。首先,

18
趙紫陽在這份文件中表示: 「中國一向關心同自己的鄰近國家保持和發展睦鄰關係。」1984 年
時,他又進一步說:「我們特別重視發展同鄰近國家的睦鄰關係,因為這不僅關係到我國的安全
和發展,而且影響到整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1986:353-499)

30
外在大環境結構部份,自 1940 年代末以來世界被廣泛的稱為「兩極體系」

(Goldstein, 1999: 76)


,這體系行至 80 年代末,卻遇上蘇聯及諸多東歐共黨政權

相繼瓦解,造成國際局勢徹底的改變。另外,北京在 1989 年爆發「六四天安門」

事件,使得中共內部本身政局動蕩、輿情不安,面臨國際譴責與制裁。種種內憂

與外患,不但使中國國家安全面臨威脅,也讓力行推動市場改革以發展經濟計畫

變得更為艱難,中共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此關鍵時刻,中國推動的睦鄰外交肩負起任務,盼藉由此政策改善國家形

象與定位,解除國際限制,恢復同他國政治、經貿之往來,鞏固局勢內外之安定,

利國家經濟發展。下面將先就中國推動睦鄰外交的背景因素,分成國際、國內兩

層面來進一步分析。

壹、 國際因素

一、 變動中的國際秩序

1985 年 3 月,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出任蘇聯共黨總書記,隔年隨

即推行改革與開放政策,以求改善蘇聯日益腐敗的內政與經濟問題。其採用「休

克式療法」徹底打破舊有機制以再造新制,卻使蘇聯走上解體的命運,也引發東

歐共產政權國家相繼瓦解,走上民主化的道路,造成國際體系從原本的美、蘇兩

極轉成單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局面。

冷戰後,整個國際情勢在「總體緩和、局部動盪」中擺盪著,和平與發展逐

漸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國與國之間的經貿交往日益加深。隨著蘇聯的瓦解,美

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逐步鞏固其全球唯一軍事霸權與政治領導的地

位;但在國家經濟實力上,美國國力卻逐漸出現衰退的景象,這是因為渠財務與

國際收支赤字雙重惡化,加上長期低迷的國內景氣與龐大的債務壓力等多重影響

31
下,難以延續負擔過去鉅額的霸權義務與國際警察的角色。19 相較之下,亞太地

區許多國家在 80 年代都獲得很好的經濟發展;因而,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崛起,

世界戰略的重心也出現由歐洲往亞太地區移動的跡象,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使

得此區域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筆者整理如下:

(一)國際環境的衝擊與影響

1. 防止和平演變

1989 年 11 月柏林圍牆倒塌、12 月蘇美高峰會宣布「冷戰結束」、1990 年 2

月蘇共宣布解除一黨制。一連串蘇聯與東歐共產國家相繼民主化的國際趨勢,促

使中共當局慎防西方國家對其進行類似的和平演變,也間接強化保守派力主鎮壓

六四事件的合理性,他們認為當時若不開槍鎮壓,中共一黨政權就會不保。

2. 大戰的威脅不在,力促世界朝向多極化發展

美國此時已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其他國家如歐盟、俄羅斯、日本、德

國與中國等,短期內都無法與之平起平坐,至多成為區域強國。
(施子中,1999:

8)中共為爭取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以及分散美國在亞太區域的力量,遂極力

主張後冷戰的世界格局應朝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以有利於中國發展之外部環

境。

3. 經濟朝向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世界各國紛紛把國家經濟利益放在國家核心利益的位置,在國際政治角力場

上,逐漸以經濟競合取代傳統的軍事對抗,導致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因此,中

共的國家安全利益之重心也逐漸由生存安全轉向經濟安全;另外,有鑒於蘇聯、

東歐共產政權瓦解的最大原因是源自其國內經濟的破產,也使中共更加體認到發

展國內經濟有助於鞏固政權穩定之必要性。

19
美國自 1990 年七月開始,面臨半個世紀已來的第九次經濟衰退,且持續到 1992 年。
(王緝思,
2001:50)

32
(二)中共對國際體系的認知

中共在冷戰尚未結束前,即認為世界將朝向「多極化」的趨勢發展,20 且這

主張發展至今,越顯明確。1990 年 3 月 3 日鄧小平說:
「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

在發生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

中的一個,不管它怎麼削弱,甚至有幾個加盟共和國退出去。所謂多極,中國算

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

委員會編,1993:353)1992 年,江澤民(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

件彙編,1992:43)在中國十四大工作報告中表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

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

發展。」1997 年中共十五大會議上,他又進一步強調說:

「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

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著重

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多極化

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21

可見,中共認為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是相當有利的。一方面大國

方面的勢力,可藉此機會在國際政治事務中重新角力,另一方面,中國也開始積

極加入各種區域、或國際性的組織與活動,以爭取對自身發展有利的和平環境。

另外,中共所言之多極化,在外交戰略層面上的意涵如下:

1. 中共不認為、也不接受目前世界是美國一強獨大的格局。中共主張多極化的

目標之一,就是防止美國形成世界上的單一霸權。

20
鄧小平在 1985 年指出: 「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國的力量,
事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主要因素。」1987 年又說: 「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份量越來
越重,作用越來越大。」(俞邃,1999:12)
21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2)〉 。1997。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093/20010430/456848.html。
2007/9/12。

33
2. 在中共主觀認知方面,其認為多極化的過程,主要就是其他大國與美國調整

關係的過程,是在爭取主導國際事務權力的過程。

3. 中共認為,在這朝向多極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一定可以有所作為。一來是

因為,中國也算一極,也是一個大國;二來是在大國關係調整的過程中,就

如鄧小平所講的,是在重新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的過程。

由上可知,中共主張多極化的目的,在於避免美國成為世界單一霸權,中國極力

爭取第三世界國家的認同與支持,來提昇自己的國際地位,擴大在國際事務上的

影響力,營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二、 區域安全的維繫

中國背部倚著亞洲內陸,前臨太平洋,兼具陸海大國的優勢,奠定自成一極

的天然基礎;加上週邊有大大小小 20 多個國家,既是東北亞、東南亞、南亞、

中亞的中心樞紐位置,也是各國利益匯聚之處。美國學者 Kim, Samuel S. (1994:

10)研究發現,冷戰時期中共對外關係主軸一向放在與美、蘇的交往,冷戰結束

後,由於中共在過去戰略三角中的關鍵地位消失,使得中共開始把目光與注意力

轉到區域性事務上,開始積極與附近周邊國家改善關係。

從安全形式上來看,這是因為周邊國家是中共維護內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

的外部直接屏障。如果週邊環境動盪不安,勢必會對中共全力追求的現代化經濟

建設造成嚴重衝擊。中國學者閻學通(1997)針對影響中國的周邊國家與週邊環

境的範圍,大致區分為下述兩個層面:

(一)東亞

中國國家利益的重點在東亞,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的主要利

益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龐大的經濟、政治與安全上的利益,而中共主要的邊界

分歧與分離主義危險也是在這個地區。中共的實力只是一個地區強國。

(二)亞太

34
以東亞為核心擴大中國的利益區域範圍,下一個重要地區是亞太。中國地處

亞太中心位置,中共在亞太的利益是東亞、北美與大洋洲的總和,在這區域裡集

中了 80%的中共經濟利益;除了貿易和資金之外,高科技引進也是來自這地區。

中共的戰略安全基本上取決於是否能避免同美、日在此發生軍事對抗。中共在這

一地區的政治利益並不是對與美、日爭奪主導權,而是防止美、日在此建立霸權。

冷戰後,中共首要的國家利益就是經濟利益。22 1993 年 3 月中共第八屆全國

人大一次會議所公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

關係,爭取和平安寧的週邊環境,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點。」而周邊國家和地區

對中國的穩定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中共與周邊鄰國關係惡化會引起邊境衝突或武裝對峙:如:中、蘇兩國在

1960 至 1970 年代,長期在邊界上進行武裝對峙,使得中國內部社會與經

濟的發展遭受嚴重制約。

(二)一旦周邊鄰國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會間接威脅到中國的安全:如:印、

巴衝突與朝鮮半島危機都曾危及中國的安全。

(三)其他大國干涉中國的鄰國內政,也會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安全:如:中國捲

入越戰及韓戰等。

由此可知,週邊穩定對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行使睦鄰外交,即是為了使中國

身處複雜的週邊地區中,能維護自身安全與發展國家利益。(倪健民、陳子舜,

2003:381-382)

面對中國如此複雜的週邊環境,使其區域安全穩定與否與中國的經濟建設和

國家安全維護息息相關;因此,中國若是要追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達到現代化

的核心目標,就必需緩和與鄰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努力營造出一個和平的周邊國

22
所謂經濟利益包含: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安全利益:國家主權獨立、
領土完整、軍事和政局的穩定、人民生存不受侵犯;政治利益:涉及內政與對外交往等;文化利
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等。(亓成章、何中順,1998:92)

35
際環境,維持著區域安全的穩定。而兩極體系的崩潰恰巧提供了一個可改善與周

邊國家關係的契機(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2003:220-235):

(一)政治上,中國是亞太地區重要大國,與周邊國家發展睦鄰合作、友好平等、

合作關係,有利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

(二)安全方面,中國希望促進區域合作,和平解決爭端,維護自身的穩定、區

域的穩定和各國的對話合作。

(三)經濟方面,中國可以與周邊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互動,促進與東亞各國

關係的改善。

由此可見,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對中國進行經濟建設與國家安全的維護至關重

要。中國基於「立足亞太,穩定周邊」的策略思考,與亞太地區國家建立和發展

友好合作關係,藉由睦鄰外交政策的深化與推動,建構出一個符合中國國家利益

的區域安全體系。

另外,區域情勢的變化也促使中國進一步發展睦鄰外交,此時,亞洲地區有

三個趨勢使中國更加重視周邊關係:首先是「太平洋世紀」的遠景,中國可以透

過加強周邊關係加速經濟成長;其次為「新亞洲主義」的出現,有助於中國與周

邊國家建構更密切的關係;最後則是兩極體系崩解後,
「區域集團化的發展」提

供中國可利用這種集體主義與西方國家集團抗衡。
(許志嘉,2007:43-81)在國

際事務上,中共認為要避免西方霸權主義在此區獨占鰲頭,因此極力爭取相當的

發言權和主導力量,唯恐亞洲國家一面倒向美國、或是向日本靠攏;唯有促進東

亞區域內多極化的發展,才能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是最

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發展,中國也必須致力維持與區域大國的關係,以維繫區域

安全與國際環境的穩定。(Zhao, 2001: 681)

貳、 國內因素

36
一、「六四天安門」事件

(一)1989 年六四事件

1. 胡耀邦逝世

1989 年 4 月 15 日,主張改革與自由開放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臟病

逝世引發海內外震盪。23 早先 1987 年時,胡被冠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

之罪名被撤換,促使中共內部對「反自由化」的鬥爭也越演越烈。中國政治體制

改革出現停頓,經濟改革方面也出現問題。如:通貨膨脹與供需失衡的情況加劇、

特權貪腐之事層出不窮,民怨四起。1989 年胡的逝世,格外引發對政府現狀不

滿者的哀痛。

2. 四二六社論

起初,北京大學校園出現悼念胡耀邦的大字報,呼籲政府進行民主改革。隨

後,學生喊著民主化、反貪腐的口號,走上街頭,在天安門廣場上進行示威抗議。

原是場學生要求政治改革的活動,卻被《人民日報》4 月 26 日刊登的社論:
《必

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指稱是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動亂,目的是為反黨反

社會主義。此篇社論為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拍板定調的,將原是單純的學生抗

議活動給極端化,埋下日後六四悲劇的引信。

3. 趙紫陽免職

1989 年是五四運動的 70 週年,同時也是中共建政 40 週年紀念。遲未獲政

府善意回應的學生及群眾,不顧當局禁令,以紀念五四運動 70 週年為名上街遊

行,也一度獲得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出面保證,24 願協助推動經濟、政治改

23
胡耀邦為中共改革派的一員,代表自由改革與思想開放的象徵,1986 秋的學潮,被迫辭去總
書記一職。(王振輝,2006:202-203)
24
趙紫陽以肯定和同情天安門事件,並反對武力鎮壓動亂之罪名遭受整肅。胡、趙被整,固然
顯示中共黨內外的改革與保守和左右兩派鬥爭之激烈,卻也同時反應出鄧小平棄車保帥之意。 (中
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編,2001:5-6)

37
革;但,隨著趙的權力被架空而落敗,中共高層李鵬,甚至直指學運為動亂。6

月 1 日,學生提出四項對話條件,包括解除戒嚴令、撤軍、不秋後算賬、取消新

聞封鎖;但中共官方已認定學潮是打倒共產黨、推翻社會主義制度,下令解放軍

使用催淚彈、電警棍與木棒擊退學生與市民。6 月 4 日凌晨,中共中央命軍隊出

動武裝坦克與裝甲部隊,沿東、西長安大街駛近天安門,進行清場。至今,這起

發生在天安門廣場上的血腥鎮壓事件,相關死傷人數,仍是難以估計。

1989 年 5 月 15 日,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赴中國進行訪問。各國媒體為採訪

此歷史性的中蘇高級會談,群聚於北京;遂連帶將這起要求民主化運動的過程,

給記錄下來。六四天安門事件,摧毀中共國家形象,引發國際軒然大波。
(Harry,

1992: 223-229)各國除了予以譴責外,也同時對中國施以經濟制裁,北京政府與

西方國家的關係陷入谷底。

(二)六四事件影響中國外交

六四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大陸內部政治情勢及經濟改革造成重大衝擊,可說是

中國進行經濟自由化後,與政治上保守主義相衝下的結果。使中國先前為改善對

外關係所作的努力功虧一簣,尤其,對外關係的發展上面臨國際孤立之困境。根

據日本學者天兒慧(1994:189)在「中國—蛻變中社會主義大國」一書中,談

到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時代的外交目標,有三點:一是近代化的實現;二是祖國的

統一;三是堅持「獨立自主外交」形成有利的國際環境再發展。六四事件後,中

國外交目標已經因該事件而暴露出危機。首先是西方的經濟制裁威脅到中國實現

近代化有利的國際環境;緊接著,所謂的祖國統一問題也因中國國際形象受損,

而使台灣方面有了積極進行外交活動的機會;最後,西方政府及輿論也都以人權

問題為首,積極干預中國的政治,使中國陷入獨立自主的外交困境。

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為持續經濟改革、降低國際社會的制裁,促進與其他國家

38
經貿關係的發展,突破西方國家形同圍堵的國際孤立困境,遂提出新的外交政策

指導原則: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

有所作為」這廿八字方針,並以「韜光養晦」作為外交方針的核心,將外交策略

導向低調務實的作法,特別重視與周邊國家關係的改善,使其能在國際環境中繼

續站穩腳步。此進程大致可區分為三階段(天兒慧,1994:189-190):

1. 1989 年六四事件後,至同年年底東歐共產國家崩潰

2. 1990 年 1 月北京解除戒嚴令後,至同年 6 月默許民運人士方勵之夫婦出國

3. 1990 年 6 月後,至漢城參加亞運迄今

亞運會後,中共以亞洲國家為中心,積極進行高層穿梭的睦鄰友好訪問,尋求改

善外交處境。光是中國外長錢其琛在 1989-1991 年間的出訪紀錄就高達 75 次。

(蔡東杰,2001:218)讓中共在歷經六四事件後,得以迅速於 1992 年突破外交

困境,同向來與台、美關係友好的大韓民國(南韓)建交,即為一大成就。

二、 經濟發展之所需

1978 年,中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25 指導方

針,制訂「三步走」26 國家發展戰略,使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有所依循。而經改

計畫實施之後,中國的平均經濟成長率也順利從 1970 年代的 6.5%升高到 1980

年代的 10%以上,使其擠身新興經濟體之林;同時,隨著進出口額的快速增長,

它也開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趨勢不變的話,據估計,中國占全

球貿易比重將由 1990 年 1.7%升高至 2010 年的 6.6%。


(蔡東杰,2007:106)十

二大時,鄧小平(1993:239-240)指出:
「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大小,要

25
所謂「對內」 :是希望透過經濟體制的改革來提昇過去由於體制僵化而遲滯不前的生產力; 「對
外」:則希望擴大對外貿易及對外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外的市場、資金、資源和
技術,為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3:
135)
26
第一步目標,從 1981-1990 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 年增加一倍,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目標,從 1991 年到廿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
步目標,到廿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準,人民生
活比較富裕。 〈三步走戰略〉 。1997。 《人民網》 。
http://cpc.people.com.cn/GB/64156/64157/4509545.html。2008/3/22。

39
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

國際中的作用就會更大。…歸根究底,都要求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

冷戰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展下,「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世界貿易的主

要潮流,中國也與周邊國家的貿易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其改革開放計畫更加有

利,周邊國家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夥伴。但 1989 年爆發的「六四天安門」事

件,著實為中國經濟建設與發展,帶來危機與考驗。當時中共以武力鎮壓天安門

廣場上,儘管官方試圖封鎖消息,仍不敵傳播媒體的力量,引發國際譴責與制裁,

致使中國內部經改計畫面臨危機。由於 1989 年時,中共的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已

超過 30%, 27 六四事件後,外資引進中國立即受到嚴重的打擊, 28 尤其是透過對

外借款取得的外資大幅下降,其影響層面,筆者整理如下:

(一)國際譴責,停止貸款

六四事件發生後,同年 7 月間,美、英、法、加、義、日與西德等七大工業

國首長舉行高峰會,會後發表正式聯合聲明譴責中共,並做出決定:1 禁售武器

給中共;2 不予中共新的貸款;3 暫不與中共高層接觸。同時,美國通過對中共

進行經濟制裁,停止技術轉讓與合作,使得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降到冰點。另外,

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

構的貸款也都予以擱置。

(二)外貿逆差擴大,投資停滯

六四事件使得當時聚集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企業們驚愕不已,心中無限的恐懼

與憂慮也反應在對華投資上,紛紛宣告停滯或是取消。

(三)通貨膨脹嚴重,旅遊蕭條

27
經濟對外依賴程度是指:對外貿易在 GDP 中所占的比例。
(小島朋之,2001:82)
28
外資廣義而言包括:對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其他投資。具體內容則包括:對外發展
貿易、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吸收外資舉辦合資或獨資企業,學習外國現代化的經濟管理方法等。

40
六四事件爆發前,中國物價指數已是節節升高,從前一年(1988)平均 18.5%

的物價上漲率已升至 25.5%,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共唯恐情況更加惡化,特別加

強行政干預;但因物價上漲所導致的收購成本增加,使得承包利潤大減,造成外

貿企業出口越多,虧損越大。另外,中國旅遊業也因此受到重大打擊,世界各國

紛紛告誡本國人民不宜前往中國大陸旅遊觀光,使得中國觀光產業幾近崩潰。

(四)經濟改革止步

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國領導階層實施鎮壓、整肅政策且較經濟改革更為優

先。連主張經濟改革者趙紫陽,也被整肅定罪罷黜,經濟改革計畫遠比不上保守

意識形態的快速復辟。

這樣接近停滯的經濟發展使得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備感憂心,他認為:「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

的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163)六四事件過後,

中國面對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壓力,再看到鄰近國家如韓國、台灣、香港…等進

步又繁榮的發展,迫使中共高層重新加速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呼喊著「應該要加

快改革進程,加大改革份量」的口號。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以「皇甫平」為筆

名發表文章,呼籲從中央到地方都應該要打破固守的思維方式與束縛,進一步解

放思想,要大膽引進外資,尋求其他地區的市場。1992 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

中,更進一步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言論。
(小島朋之,2001:58-67)唯有

貫徹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才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再度活絡起來。

中國學者閻學通(1997:80-81)認為,冷戰後的國際環境在三個方面有利

於中國之發展:1.中國 13 億人口的巨大潛在消費市場會迅速擴大,是國際社會

發展和做的主要對象;2.美日歐為了在中國獲得較大市場,除了加大投資速度

外,還放寬技術進口限制標準,希望以高技術產品來擴大對中國出口;3.東亞區

41
域化進程加快,創造了中共擴大出口和實現出口結構多元化的有利條件。另外,

這三點也說明了中國,雖然在六四事件後遭到西方的制裁與圍堵,但美國最後仍

以「繼續保持交往」的具體行動,來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Baker, 1991: 1-17)可見,各國皆著眼於廣大的中國內陸市場,任何國家都不

敢輕易小覷它。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也曾表示:「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

誰也不能孤立於世界之外去發展自己的經濟。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實行對外開放經

濟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王彥軍,1998:22)

即為中國力求經濟發展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同時,也是中國積極發展睦鄰外

交,拓展友好的周邊關係以互利,為最大動力。

第三節 睦鄰外交政策發展暨內涵

所謂「外交政策」是防衛或促進其利益的工具,論其重要性至需求性,首先

是國家安全,維護國家疆域,防止外國操縱一國之內政;其次,追求國家經濟利

益之福祉;接著,防衛並傳播一國之文化及價值;最後,或明或暗取得他國之善

意。
(Pastor, 2000: 29)在中共外交工作布局中,又以與周邊關係為首要,這是因

為,從政治面向上看,是中共維護主權權益、發揮國際影響力的首要憑藉之處;

從經濟面向觀之,是中共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夥伴;從安全面向觀察,

是中共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傅瑩,2003:7)因此,中共

自西元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注意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發展睦鄰外交

政策。

歷經六四事件與蘇聯解體衝擊後,鞏固睦鄰友好關係、促進共同發展,更成

為中國外交的優先課題。中共深化睦鄰外交政策內涵,其動機是為維護中國領土

42
主權與周邊關係的穩定,有利國家經濟之發展,與改善國家形象以提昇國際地

位,充分發揮其戰略作用,達到外交政策為國家利益服務的目的。此一政策發展

過程,按時間先後順序整理如下:

壹、 鄧小平的睦鄰外交思想

基本上,中國學者陳向陽(2004:114-118)認為鄧小平的睦鄰外交思想主

要體現在下列六點:一、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自我約束不稱霸,不結盟與

反對任何形式的軍事集團。二、堅持與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建立國際政

治經濟新秩序。三、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實事求是,對中鄰之間的歷史遺留難題

尋找新的解決途徑。四、淡化意識形態,而重視國家利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

相結合。五、對國際共運史進行反思,提出處理黨際關係的新原則。六、全方位

對外開放,充實傳統睦鄰外交。

冷戰後,隨著六四事件與國際體系的轉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領悟到,必須

務實地思考如何因應外界壓力且能滿足國內民生經濟的需求,因此他賦予睦鄰外

交新的政策內涵,盼協助中國走出被國際孤立的局勢,將危機化為轉機,他的主

張有:

一、立足亞太,穩定週邊

1989 年中國首次確定「立足亞太,穩定週邊」的外交原則,把增進同周邊

國家的睦鄰互信友好關係作為中共外交工作的重點。

二、以睦鄰外交加速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的進程

隨著蘇聯的解體,國際體系原本兩極中的一極,已不復存在,國際格局朝什

麼方向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對此,鄧小平明確提出多極化的主

張,他說:
「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所謂多極,中國

43
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

輯委員會編,1993:353)藉由睦鄰外交作為實現國際格局多極化的主要依託與

重要組成部分,使周邊鄰國協助中國成為國際格局中名符其實的一極,成為各國

主要爭取的對象與合作夥伴。

三、建立國際新秩序,強調不干涉內政

六四天安門事件,西方各國譴責中共違反人權,聯合採取經濟制裁與進行外

交圍堵的動作;中共強烈抨擊此為對中國內政的嚴重干涉。鄧小平 1990 年會見

外賓時表示:「國際關係新秩序最主要的原則,應該是不干涉別國內政與社會制

度。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和平共處、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別

國內政、挑起別國內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

359-361)這句話,恰可作為中國領導人爾後願意排除各國意識型態,持續發展

睦鄰政策的基礎。

四、「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策略方針

另外,面對接種而來的國際壓力,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

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的外交指導方針,尤其是

「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體現在中國睦鄰外交行為上,即是與鄰為善,以實

際行動與誠意來消除外界中國威脅論的觀感;
(陳向陽,2004:119-120)強調維

護與發展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利益,類型如下:

(一)忘記過去,開闢未來

主張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從國家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同時要尊重對方

的利益,不去計較歷史恩怨與社會制度的差異,平等對待各鄰國。如:實

現中蘇共關係正常化。(朱聽昌,2002:56)

(二)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44
針對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領海爭議糾紛,鄧小平提

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原則,為今後和平解決爭端

創造了條件與契機。

五、全方位開放,經濟合作,共同發展,充實傳統睦鄰外交

有鑒於「關起門搞建設,很難發展起來」的歷史教訓仍歷歷在目,應秉持全

方位對外開放政策,而且是有重點的全方位開放:「一個是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的

開放,一個是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開放,還有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開

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110-111)中共不再侷限

於傳統政治關係上的問題,積極尋求經濟方面的合作,以互利為基礎,強調共同

發展,使睦鄰外交更加確實可行。

貳、 江澤民時期

1989 年 7 月,鄧小平為化解六四事件對中共政權之衝擊,推舉江澤民為中

共新任總書記,同時宣佈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不變。江澤民雖接班成為中共第三代

領導人,但在他主政的前八年(1989~1997)鄧小平猶在世,仍是中國最具影響

力的領導人;江澤民接班後,也繼承鄧的睦鄰外交思想,且持續深化,以擴大睦

鄰外交政策內涵的方式,來鞏固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

1992 年中共召開十四大,總書記江澤民(1992:43)首次擔綱報告人,就

國際形勢方面他說: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對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們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處於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

團結合作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如其所言,中國於 1990 年同新加坡、印尼復交,

1991 年與汶萊關係正常化,1992 年同韓國建交,與越南簽訂投資保障協定等;

中國幾乎在 1989~1992 年間與所有周邊國家達成關係正常化,造就出中共建政

45
以來最好的周邊安全環境。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是鄧小平過世後,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一個重大會議。29

江澤民仍高舉鄧小平的路線旗幟,在對外關係上,他說:

「要堅持睦鄰友好。這是我國的一貫主張,絕不會改變。我們進行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

邊環境。對我國同鄰國之間存在的爭議問題,應該著眼於維護和平與穩

定的大局,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暫時擱置,

求同存異。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30

從這段談話可看出,睦鄰外交政策內涵又獲得更進一步的詮釋,說明如下:

一、透過睦鄰外交化解中國威脅論

中國透過睦鄰外交釋放善意,與區域內各鄰國建立友好關係、或是召開區域

對話論壇(例:東協),來化解日漸形成的中國威脅論;另外,睦鄰外交藉由經

濟互助、合作模式厚植實力,同時吸引周邊國家著眼於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潛

力,各鄰國都想搭上這班帶動經濟的順風車。

二、從「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到「暫時擱置,求同存異」

睦鄰外交政策靈活運用在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巧妙避開政治方面的制約與束

縛,尤其是敏感的國家主權爭議性問題,如:領土邊界與領海範圍的劃分等,轉

而強調經濟互賴、互補與共榮,強化睦鄰友好關係。

2002 年 11 月,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 31 持續強調睦鄰友好在國際形

勢與對外工作上的重要性,並首度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概念,作為周邊

29
1997 年 2 月 19 日,鄧小平去世;同年 9 月 12 日至 18 日,中共召開 15 大會議,於北京舉行。
30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大表大會上的報告(5) 〉。1997。 《人民網》 。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90.html。2007/12/10。
31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2007/12/10。

46
外交政策方針,深化了睦鄰外交的內涵。他表示:「將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並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

的新方向。另外,此次報告也突顯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倡言國家間,應相互信任,

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觀,32 透過雙邊或多邊的對話與合作來解

決爭端。由此可見冷戰後,中國自十四大到十六大的睦鄰外交政策,是為解決與

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循線而成,在雙邊與多邊關係的運作上都發揮積極的作用。

基本上,新世紀初的睦鄰外交政策有轉守為攻的趨勢,它結合了國內利益與

區域利益的共贏策略,積極建構出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此時的睦鄰外交

呈現出三大特點:(黃仁國,2002:29-32)

一、高層交往密切,雙邊關係活絡

兩國關係是否友好,以雙方高層互訪的頻率及外交條約簽署作為參考指標。

二、提倡區域安全對話與區域經濟合作,維護中國的安全環境與國家利益

鑒於中國周邊國家不論在政治體制、宗教文化、民族心理與經濟發展階段等

方面皆有所不同,形成此區複雜的組成結構,因此中國藉著安全對話機制的建

立,以化解爭議、維持週邊環境的穩定;另外,由於發展經濟已是亞洲各國的首

要任務,中國運用經濟合作模式來跨越障礙,透過互利互惠的經濟合作,提昇與

鄰國的相互依存度。如:上海合作組織、東協區域論壇(東協加一、東協加三)

等。

三、維護周邊國家的和平與穩定,塑造和平國家形象

實行長期的睦鄰外交政策,有助於塑造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32
江澤民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進一步解釋: 「新安全觀的核心,應該是互信、互利、平等、合
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
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維護和平的政治基礎。…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協商和談判,
是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的正確途徑。只有建立新的安全觀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才能從根本
上促進裁軍進程的健康發展,使世界和平與國際安全得到保障」 。資料來源: 〈推動裁軍進程,維
護國際安全〉 。1993。 《新華網》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0/content_685655.htm。
2008/5/26。

47
的國家形象,以破除西方中國威脅論的觀點與周邊國家對中國國力逐漸壯大的憂

慮感。

參、 胡錦濤時期

十六大後,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正式接班。這時候的國際情勢籠罩在

全球反恐的陰影下,且呈現出經濟互賴的全球化發展趨勢。他認為,中國不論是

在政治領域或經濟合作方面,仍以和平發展、著重同國際接軌為主要發展方向。

2003 年 9 月,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

上重申「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方針,並首度加入「安鄰」

「富鄰」兩個概念,來強化睦鄰外交的政策內涵。他說:
「中國只會做「安鄰」、

「富鄰」的事,絕不會做「欺鄰」
、「擾鄰」的事」33 2003 年 10 月 7 日,國務院

總理溫家寶,出席東協商業與投資峰會以《中國的發展和亞洲的振興》為題發表

演說。他積極強調,促進亞洲的發展振興與和平穩定,是中國的既定方針,並將

「睦鄰、安鄰、富鄰」的意涵,說明如下:

一、睦鄰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與周邊國家

和睦相處的原則下,共築本地區穩定、和諧的國家關係結構。

二、安鄰為積極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合作增進互信,通過和

平談判解決分歧,為亞洲的發展營造和平安定的地區環境。

三、富鄰為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深化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積極推進地區經濟

一體化,與亞洲各國實現共同發展。 34

中共中央隨後又在 2004 年的外交工作布局上發表:「大國外交是關鍵、 35

33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召開,國務委員唐家璇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200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xwlb/t25964.htm。2008/5/26。
34
2003 年 10 月 7 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在印尼巴里島舉行的首屆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發
表的演講。資料來源: 〈中國的發展和亞洲的振興〉。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6502.htm。2007/10/28。
35
中國之大國外交,是建立大國間的夥伴關係,這意謂中國外交政策從具有衝突性的現實主義,

48
周邊外交是首要、發展中國家外交是基礎」36 的論點,再次強調要把發展與周邊

國家的關係放在首位,希望通過區域組織建設和經濟合作等方式,全面提昇與周

邊國家的關係。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 2004 年 4 月博驁論壇上提出「開放

的亞洲主義」
,強調:
「中國的發展是亞洲的機遇,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

邊外交政策方針,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著力加強同亞洲各國

互信合作,積極推動緩解熱點問題,努力為亞洲的和平與安寧。」37 此次發言強

調的是睦鄰外交在維持周邊安全上的重要性,突顯「安鄰」的作用力。

另外,2004 年底所舉行的東協與中國(10+1)領導人論壇,東協明確承認

中國完全市場經濟的地位,甚至被美國《紐約時報》認為是中國經濟外交的重大

勝利。因此,中國學者多半認為,經濟交往與合作已成為引導、促進中國睦鄰友

好合作關係的重要支柱。經濟外交是在外交發展過程中逐漸突顯出來的,它將外

交與經濟結合起來,強調經濟因素對外交關係的推動作用,「以經促政,以政促

經」,顯現出「富鄰」的特質。

2005 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展開新一輪的睦鄰外交出訪,38 呼籲

亞洲各國應該在政治上和睦相處、經濟上互利合作、安全上互信協作、文化上相

互促進。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為周邊外交的指導方

針,同時也為新世紀的睦鄰外交政策,作出新的詮釋:

走向了具有協調性的現實主義。而中國在與西方大國交往態度上,標榜全面性外交,強調既競爭
又合作的互動模式,求同存異,以平等主義、國際和平、反對霸權的形象,配合國家發展所需資
源,全面開放與各大國間的多元合作交流。 (轉引自賴昱安,2005:199-200;人民日報,1997/12/8)
36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2。 《央視國際》。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1117/100187_1.shtm。2008/11/28。
37
〈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2004。 《新華網》 。
http://www.hq.xinhuanet.com/boao2004/2004-04/25/content_2031336.htm。2006/4/24。
38
日本各主要媒體普遍認為胡錦濤主席對朝鮮、越南及其他亞歐國家的訪問,說明中國又展開
了新一輪的睦鄰外交。資料來源: 〈日媒評胡錦濤出訪:中國又展開新一輪睦鄰外交〉 。2005。《新
華網》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02/content_3717276.htm。
2008/6/6。

49
一、睦鄰:同周邊國家和睦相處,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二、安鄰:堅持通過對話合作增進友好互信,通過談判解決分歧,為亞洲的和諧

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富鄰:加強同鄰國的合作,推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俄國學者 Yakov Berger(2006: 14)認為中國此時對周邊國家施行的「睦鄰、富

鄰、安鄰」政策,其特色在於,強調中國要維持的是“利益平衡"(balance of

。這對於中國要維持週邊關係的
interests)而非“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穩定、降低各國對中共有關的中國威脅論的疑慮,頗有助益。一般認為,中國在

第四代集體領導發展下的睦鄰外交政策,較過去顯得更為積極與友善,透過擴大

睦鄰、富鄰、安鄰的政策內涵與實踐之範圍,更有效拓展了睦鄰外交的執行層面。

第四節 睦鄰外交戰略

一個國家對外關係的發展,應由國家總體戰略來指導。在現代國際社會中,

國家總體戰略或大戰略,從其戰略內涵或取向來看可分為兩類:一是「國家安全

戰略」
,另一則是「國家發展戰略」
。首先「國家安全戰略」注重與維護國家的安

全,應付對國家利益的挑戰,此國家戰略具有強烈的外向性和進攻性;而後者「國

家發展戰略」,則是著重國家經濟建設,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此戰略帶有明顯內

向性,是一種和平型的戰略。中國學者蘇浩認為,中國國家戰略自 1978 年後即

是屬於後者—「國家發展戰略」
,因為當時中國政府就將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

濟建設上,在 70 年代末期制定「分三步走」 39 的發展目標。而中國政府也一直

39
第一步,從 1981 年到 1990 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國民生活的溫飽水平;第二步,
到 20 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使整個國家的國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目標。2000 年時,中國 GDP 已達
8 萬 6 千億元,按現行匯率已突破一萬億美元,不但前兩步現代化建設目標已完成,而且還提前
實現。資料來源:〈三步走戰略〉 。1997。《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56/64157/4509545.html。2008/3/22。

50
把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列為外交工作的最高原則,對外工作的首要任務,就

是爭取和平。

中國實施全方位的外交戰略,這樣的外交戰略有兩個重點,一是維持並發展

和發達國家間的合作關係,第二則是保持良好的睦鄰關係。
(秦亞青,1995:87)

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戰略是「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

定的周邊環境。尤其是與亞太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加強在區域的影響

。40 中國前主席江澤民曾表示:
力,更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 「必須努力為實現中

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營造一個更為良好的周邊與國際環境。」睦

鄰外交即以此為出發點,為中國國家經濟發展,建構穩定的和平環境,與周邊國

家建立睦鄰友好的合作關係,擴大中國在亞太區域的勢力與發展。十六大時,中

共將「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定調為外交戰略基本方針,顯見睦鄰外交已在中國外

交戰略上佔據極重要的位置。下面將試圖進一步分析中國試圖推動睦鄰外交的戰

略目標及目的。

壹、 戰略目的與戰略觀

布里辛斯基(2004:222)曾說:
「中國建立國際新制序的目標,促使北京尋

求一種力求避免同它接壤的鄰國發生任何嚴重衝突的地區地緣戰略。」而中國學

者閻學通(1996:275)的看法則是:
「中國是地區大國,其實力決定了中國應以

周邊地區為對外戰略的重點區域而非整個亞太地區。」從前面這兩位中西學者的

說法,可知中國發展睦鄰外交戰略是為從立足亞太,放眼世界為基點之戰略高度

所出發的—外交戰略思想。

40
北京外交學院副教授蘇浩(2002:346-347)在〈冷戰後中國外交發展的脈絡〉一文中指出:
「對
中國政府來說,既有因國際形勢緩和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所帶來的難得機遇,也有由於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抬頭,以及地區金融動盪而面臨嚴重的挑戰。隨著國際形式的發展變化,為
保障國家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中國政府不時調整其外交戰略重點,制定明確的外交政策,積極
發展對話關係,為國家經濟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使中國外交發展得以順利
展開,從而保障國家外交戰略目標的實現」。

51
中國推動睦鄰外交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大局,強調擱置爭議,求

同存異,解決與周邊國家的爭端,進一步改善雙邊關係。因此,建構和平穩定的

國際環境,確保中國經濟發展,可說是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基本戰略觀。(許志

嘉,2007:51)換言之,睦鄰外交政策是中國總體外交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外交戰略格局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貳、 戰略目標與內涵

對中共而言,確保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以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無疑是其冷

戰後,國家戰略的核心目標。國內學者許志嘉(2007:52-59)表示,睦鄰外交

的策略運作層面,基本上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化解爭議,二是促進合作;其發展

領域則聚焦在政治外交與經濟貿易這兩個重點;另外,在推動層次部分,則同時

包含了雙邊與多邊的關係。透過這個分析架構,睦鄰外交戰略主要包含下列四種

內涵:

一、和平談判解決邊境紛爭,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二、建立夥伴關係、合作關係、提昇雙邊對話與合作

三、參與多邊外交機制,解決紛爭以促進合作

四、推動經貿互動,加強經貿合作

隨著國際局勢與內部因素的影響,睦鄰外交戰略模式之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

的樣貌,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各領域,並以經濟、科技的交流合

作模式最為突出。據此,筆者將睦鄰外交戰略目標分類整理如下:

一、政治和睦方面:透過兩國高層領導彼此互訪的方式,來全面提昇彼此的雙邊

關係。從睦鄰友好合作關係,進階至合作夥伴關係,在提升到戰略夥伴關係。

完整鞏固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

52
二、經濟互利方面:從雙邊經濟合作著手,透過各種經貿、投資、金融保障的協

議與條約的簽訂,深化兩國在經貿方面的合作關係。接著再從雙邊延伸擴展

至多邊的階段,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提昇至籌組區域或次區域的合

作機制,以推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實現富鄰共享的政策目標。

三、安全互信方面:以求同存異的方式來化解與周邊鄰國的邊界爭議,透過建立

雙邊軍事互信機制,參與多邊安全合作的方式,來達到安鄰的戰略目標。

在下一章節中,筆者將藉由上述三個面向,先檢視中國對韓國睦鄰外交的發

展過程與成效;接著,在進一步檢視中韓睦鄰關係中,面臨著哪些挑戰與限制,

以此作為驗證睦鄰外交之政策目標實踐之依據。

53
54
第三章 中韓關係發展暨成效

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兩極體系進入失衡動蕩的階段。1989 年六四天安門

事件,是中國改革開放面臨危機與考驗的時刻。中共政權面臨內憂外患之際,為

鞏固中央領導地位,對外揭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新外交指導方針。奠定

日後外交政策發展走向,以維護中國週邊安全穩定,尋求國家經濟發展為主要目

的。基此,中國將外交重心移轉至亞太區域,積極推行睦鄰外交,改善同周邊各

國關係,穩定中國週邊區域安全。中共此舉,顯然在當時是把自身定位成區域性

國家,而非從大國的角度;同時,它也強調永不稱霸,駁斥中國威脅論。(張雅

君,2004:179)

冷戰結束後,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成了影響中國週邊安全的重大外患。避

免中國現代化建設遭受衝擊,成為中共朝鮮半島政策的主要目標,中韓睦鄰外交

也依循而出。原先,中共只承認朝鮮為半島上唯一合法之政府,可隨著國際局勢

的轉變與內部經濟發展之所需,尤其歷經六四事件後,中國跨越了政治制度、意

識形態及價值觀的差異,以睦鄰外交尋求同週邊各國如:新加坡、汶萊、韓國…

等發展關係,此為確保中國經濟建設所跨出的第一步,也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

1992 年 8 月 2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交,備受各國關注。中國

此舉,無疑宣告東北亞冷戰體制的終結,也取得同所有周邊國家的正式外交關

係。 41 回顧 1980 年代中、韓兩國未建交前,初期的對韓關係可用「關門但不上

鎖」這句話來形容;爾後,隨著中韓文化交流、體育活動的日漸穿梭,開啟了雙

方接觸的大門,揭開兩國關係變化的序曲。80 年代末期,漢城奧運過後,中韓

關係進一步邁向「政治、經濟分離」的接觸原則。90 年代的中韓建交,正式開

41
不丹、錫金除外。

55
啟北京當局「兩韓外交」(南、北韓)政策,同時也為中國與韓國「睦鄰友好合

作關係」掀起嶄新的一頁。

針對中國的睦鄰外交,美國學者認為其已超越大國對小邦慣用之施恩惠的技

倆,如:高層訪問、外交援助厚禮以及外國直接投資。期間差別就再於中國願意

順應鄰邦的利益,建立信任關係,強化中國的影響力。
(謝淑麗,2008:139-140)

基此,本文試圖以中韓關係為例,從政治和睦、經貿互利與文化促進、及安全互

信這幾個面向切入,佐以兩國領導高層互訪、雙邊關係的提升、中韓經貿合作之

成就以及各項交流、締約等實質數據,作為睦鄰外交指導下中韓雙邊關係發展的

具體指標,分析其成效與發展現況。下一章節中,再進一步檢視,以睦鄰外交推

動中韓兩國關係所面臨的挑戰與限制。

第一節 政治和睦

壹、 中韓建交與接觸(1980~1992)

一、中韓接觸醞釀期

中國官方對韓國傾向的轉變可回溯至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始浮出於檯面。

1978 年,中共政權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當道,取得優勢,隨即將經濟改革與

開放政策列為施政重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劉德海,1997:95)1980 年,中

共總書記胡耀邦公開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政策要以韓國之經驗為模範」 42 ;隨

後,1983 年「中國民航機劫持事件」與 1985 年「魚雷艇事件」 43 開啟中、韓兩

42
1980 年 12 月,胡耀邦在接見希臘共黨報社總編輯時談到: 「中國之經濟發展政策將以南斯拉
夫、羅馬尼亞以及韓國之經驗為模範」。 (Chung, 1988: 1034)
43
「民航機事件」為 1983 年 5 月卓長仁一行六人脅迫中國民航機飛到台灣,此班機後來在韓國
春川緊急降落,中共首次派出官方代表與韓國進行協商。 「魚雷艇事件」是 1985 年 3 月中國海軍
北海艦隊所屬之魚雷快艇發生海上喋血案,為韓國所尋獲,也驅逐侵入韓國海域搜索的中國軍

56
國 30 多年來首次的官方接觸,願互相承認對方為國家實體,形成雙方關係發展

的轉捩點。 44

1988 年的漢城奧運,為中、韓雙方搭起一座可往來密切的平台,當時韓國

總統盧泰愚在奧運開幕前釋放出善意,發表「為民族自尊與統一繁榮之特別宣言」

強調結束南北韓的惡性競爭與對立,取而代之的是促進南北韓的了解共存及朝鮮

半島的和平穩定,追求與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關係,史稱「七七宣言」

45
爾後,韓國當局甚至一改原稱「中共」為「中國」
,以示其友好態度。
(朱松柏,

1990:10-19)相對的,韓國此舉也獲得中共方面積極地回應,不僅派出龐大代

表團參與漢城奧運,同時也派遣多位技術人員赴韓國取經,為二年後的北京亞運

作準備。

值得留意的是,此時中韓民間交流活動開放的態度,並不代表在政治上也是

如此。回顧這段歷史,在錢其琛的回憶錄《外交十記》中曾經談到:「中國要同

韓國建交,難點並不在於雙邊關係方面,而在於中國與朝鮮的關係,即如何讓與

中國有著傳統友誼的朝鮮,能夠逐步理解和接受這種外交政策的調整。」(錢其

琛,2004:123)因此,中共此時對韓國依舊採取「政經分離」的接觸性原則,

多側重非政治性的交往,如:貿易、學術、體育、文化等,並以經貿方面的進展

為快。而韓國方面,除了持續進行「北方外交」與前東歐共產國家以及蘇聯建立

邦交之外,也積極向朝鮮表達善意,願協助其改善與美國、日本的關係,獲得外

界對朝鮮半島南、北兩政府的雙重承認。

艦,但韓國隨後卻全權按照中共的要求來處理這起事件。 (鄭鎔碩,1984:48-49;李相禹,1985:
17-18)
44
1983 年談判時,中國派出民航局長沈圖率領的 33 人代表團赴韓國與韓國的交通部副部長孔魯
明進行談判,且在交換罪犯的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兩國的正式名稱,從而實現中共自 1949 年
建政以來與韓國政府的第一次接觸。 (陳峰君,2004:310)
45
此宣言為韓國北方政策的轉捩點。1983 年,韓國政府正式使用「北方政策」一詞,泛指韓國
以北的共產國家,如:北韓、蘇聯與中國。

57
二、中韓建交期(1989~1992)

1989 年中國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遭到西方國家的強烈抨擊與制裁,使中國

經濟建設與發展面臨危機與考驗。1990 年,中國為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鎖與經濟

制裁,改弦易轍,命當時的政治局委員兼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擔任組長,集合黨、

政、軍之要員成立「南朝鮮小組」
,專門負責與韓國進行秘密接觸。
(韓國日報,

1996:20 版)事實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早就多次表示欲與韓國建交的意圖,

他表示:「從中國的角度看,我們同韓國發展關係,有利無害。經濟上,對雙方

發展有利;政治上,對中國的統一有利。」
(錢其琛,2004:124-125)可見,北

京有意藉由睦鄰外交突破六四事件後國際孤立的窘境,同韓國發展正式外交關

係。

1991 年中、韓雙方達成互相在北京與漢城設立可核發簽證的貿易代表部,此

為兩國關係邁向正常化的里程碑,顯示中國同韓國已邁入正式建交的倒數階段。

同年 9 月 17 日,南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1992 年,南北韓敵對關係解凍,共同

發表「朝鮮半島非核化共同聲明」。(程玉潔,1994:43-47)順利化解了中韓建

交的難題。中方與韓方逐漸加強在官方層次上的往來與溝通,兩國外長在 1990

年 10 月的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舉行了第一次的官方會談。
(陳峰君、王傳釗,

2002:313)1991 年 11 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首爾召開第三屆部長會議, 46

正值東道主的韓國,利用此次機會與中國在會前進行密集聯繫。
(錢其琛,2004:

114-120)中國外長錢其琛和外貿部長李嵐青也首次率團訪韓,並獲韓國總統盧

泰愚單獨會談的禮遇,時間長達 40 多分鐘,引發外界多加揣測,認為中韓關係

正面臨新的突破。

46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每年召開一次全體會員大會,代表團乃由各國的外交部、經貿部部長,率
團參加。1989 年澳洲總理霍克(Hawke, Robert)至韓國進行訪問時,提出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
織的構想,以加強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與東亞地區的經濟聯繫與合作,並派出特使
赴中國爭取支持。同年,中國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西方國家態度轉變,中國也因此無法與會。

58
1992 年 4 月,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第 48 屆會議在北京舉

行,開幕式主席為韓國外長李相玉,成為首位訪中最高層級的韓國官員,也獲得

當時中國總理李鵬與外長錢其琛的接見與會談。會後由韓國外務部局長金錫宇召

開記者會表示:「今天的外長會談表明,兩國都堅信雙方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是

必要的,是正確的決定」。(陳峰君、王傳釗,2002:314)隨後,中韓展開為期

三個月的秘密建交談判會議。1992 年 8 月 24 日,中國外長錢其琛與韓國外長李

相玉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芳菲園正式簽署了《中韓建交公報》 ,47 相互
(附錄一)

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政府同意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在相互尊重

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原則的基礎

上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同時,也象徵著東北亞冷戰體制的終結。從此,中韓

兩國不論是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或區域合作關係上,有著迅速的發展與成果。

貳、 中韓關係發展暨成效(1992~2006)

一、高層互訪與夥伴關係的提升

1992 年 9 月 27 日,中韓建交一個月後,韓國總統盧泰愚應中國國家主席楊

尚昆邀請訪問中國,成為大韓民國建國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國家元首。盧泰愚此

行,也等同宣告結束二戰以來的中韓雙方敵對關係,轉向睦鄰友好關係方向的發

展。兩國元首除了討論有關政治、經濟與技術合作方面的可行性議題之外,也簽

署多項協定,為開展雙邊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一起努力。

1994 年 3 月 26 日,韓國總統金泳三在朝鮮核危機升高之時,應邀赴中國進

行正式訪問。這是中韓首度針對共同週邊安全環境之威脅,展開協商與合作,此

行在兩國關係的發展史上有兩項重要意義。首先,就政治方面:中、韓就朝鮮半

島核危機的處理辦法與協商對話等原則性問題上達成一致的共識。其次,經濟方

47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2006。《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19/content_5508253.htm。2006/12/19。

59
面:以這次的元首會談為契機,兩國就汽車、飛機、程控交換機、高清晰度電視

與核發電等五大領域的合作進行協商,將中韓經貿合作重點從過去的貿易與投資

領域轉向建立兩國產業合作的正式渠道,促成日後經貿關係的高度發展。(人民

日報,1994/3/29)可見,中國睦鄰外交政策之發展,已落實到中韓兩國關係的發

展進程中。

(一)中韓睦鄰友好合作關係

1994 年 10 月 31 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應韓國總統金泳三邀請,赴韓國

進行為期五天的正式訪問。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訪問韓國,時間點落在朝美核框

架協議達成、北韓核危機暫時告一段落;因此,在鞏固朝鮮半島和平的基礎上,

進一步加強中韓經貿合作,成為此行出訪的主要目的。李鵬表示:
「希望此次訪

問對推動中韓兩國進一步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特別是加強兩國在經貿領域裡

的平等互利合作做出積極的貢獻。我的訪問也有助於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陳峰君、王傳釗,2002:324)

1995 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對韓國進行最高規格的國事訪問,象徵

中韓友好關係進入新一波高潮。江澤民在會晤韓國總統金泳三時表示:「發展中

韓睦鄰友好關係,加強互利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助於本地區和世

界的和平與發展。」同時,江澤民以「加強相互瞭解、促進共同繁榮」為題,在

韓國國會發表演說。由此可知,中韓雙方皆認為,兩國在雙邊經貿合作方面是大

有可為的,是推動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的力量。因此,中韓關係發展的主要動力,

以兩國經貿合作的誘因為大。

(二)面向 21 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

1998 年 11 月,韓國總統金大中赴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韓關係歷經六

年發展迎來的新階段,在元首會談結束後,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如下:

60
1. 雙方對建交六年多來,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

各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表示滿意

2. 雙方商定,以聯合國憲章原則及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為基礎,建立面向

21 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

3. 雙方認識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性,決定兩國為克服金融危機,將加強信息

交流和經濟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

4. 中國重申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一貫立場,雙方表示願意通過推動四方會談,

逐步在朝鮮半島建立永久和平機制

5. 雙方高度評價建交 6 年多來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同意在 21 世紀繼續擴大

和深化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國的共同繁榮以及本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做出貢獻,使中韓關係更上一層樓。

(三)中韓全面合作新階段

2000 年 10 月,中國總理朱鎔基到韓國進行正式訪問,與韓國總統金大中進

行會談,雙方同意將已建立起來的合作夥伴關係推向全面合作新階段,提昇新水

平。針對中韓兩國的合作,朱鎔基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全面推進中韓在各個領

域的合作;二是,積極拓展經濟合作;三是,加強雙方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協調;

四是,及時、妥善處理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8

他強調:「只要雙方本著政治互信、經濟互利、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的原則,就能

夠把一個互信、全面合作的中韓夥伴關係帶入新世紀。」另外,兩國也就一些合

作事項達成了共識:(劉金質,2002:48)

1. 擴大產業合作領域:決定在環保、高薪技術、石油化工、鋼鐵、煤炭等領域

開展產業合作

2. 以積極的態度:用擴大平衡方式解決雙邊貿易逆差問題

48
〈朱鎔基建議,全面推進中韓在各個領域的合作〉。2000。 《中國新聞網》。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2000-10-18/26/51391.html。2008/6/18。

61
3. 雙方同意成立中韓投資促進機構:進一步深化兩國在投資領域的互利合作

4. 擴大文化交流:增進兩國國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雙方同意中國在漢城建立

中國文化中心

5. 展開兩國軍艦互訪

(四)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03 年 7 月,韓國總統盧武鉉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之邀請,赴中國進行

國事訪問,會後兩人共同宣布,建立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關於此行訪問的要

點有: 49

1. 兩國高層就進一步發展中韓友好合作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地區及國際問題深

入交換了意見且達成共識。

2. 中韓兩國領導人,對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合作成就表

示滿意,認為這不僅給彼此帶來巨大利益,也促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兩國領導人總結了建交 11 年來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一致同意以聯合

國憲章原則、中韓建交聯合公報精神以及兩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為基礎,面

向未來,建立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3. 中方高度評價韓國政府為發展經濟、促進朝鮮半島及地區和平與繁榮所作的

積極努力。韓方讚賞中國政府推進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高

度評價中國奉行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外交方針。

2005 年 11 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到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

家元首十年來首次訪問韓國,胡錦濤在韓國國會上發表《加強中韓合作,共創美

好未來》為題的演講,為深化中韓各領域之合作,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在政治

上增進互信;二是,在經濟上擴大合作;三是,在人文上相互借鑒;四是,在國

49
〈中韓政治關係〉。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 。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1.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36/default.htm。
2006/9/15。

62
際事務上加強溝通。 50

此次訪問,胡錦濤不斷強調中方高度重視中韓關係,願同韓方一起努力推動中韓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持續進展,兩國會後發表《聯合公報》(附錄二)。

(五)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2008 年 5 月 27 日,韓國總統李明博上任後,首度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李

明博此次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中韓聯合聲明》
(附錄三)
,雙方一致

同意,將兩國原先的友好合作關係提升到「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51 的新水平。

可見,中韓長期以來,在睦鄰外交政策發展的主導下,不僅使雙方在政治、

經濟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發展成就,同時,也促成兩國在外交層次上,朝向全面性

戰略夥伴關係,緊密程度上的靠攏。筆者研究發現,這可歸功於中國在朝鮮半島

核危機上的處理方式,其強調以對話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北韓的核武問題,此點

與韓國的主張不謀而合。中國作為開議六方會談的東道主,掌握地利與中朝關係

之優勢,突顯出其影響力,使韓國外交逐漸呈現“疏美親中"的現象。此為睦鄰

外交戰略作用的發揮,凝聚雙方在區域安全方面合作的共識,以維護共同的戰略

利益;同時,也達到週邊安鄰的政策目標。

二、國會立法之交流

中韓建交以來,雙邊政府高層互動頻繁,立法機構自然也不例外。1992 年,

韓國國會成立韓中議員親善協會; 52 隔年中方也成立中韓議員友好協會。1994

年 1 月,中國全國人大邀請韓國國會議長李萬燮訪問中國,這是中韓建交以來,

首次赴中國訪問之韓國議會代表團,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表示:「中

50
〈對韓關係〉 。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36/default.htm。2008/6/18。
51
在夥伴關係前加上戰略二字,就代表雙方除了在一般的經貿文化領域有合作之外,在高階政
治上也有一致的默契與理念,願意共同協調、採取行動。
52
1995 年, 「韓中議員親善協會」更名為「韓中議員外交協議會」,議會方面的對華外交活動正
式開始。資料來源: 〈韓中雙邊關係〉。2008。 《大韓民國駐中國大使館》。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2008/9/28。

63
韓兩國議會間開展了友好交往,為促進兩國議會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起到

了積極的作用。」(劉金質、楊淮生,1994:2639)同年 6 月,中國人大副委員

長田紀雲回訪韓國。1995 年,北京隨即舉行第一屆韓中議員外交協議會聯會。

外界多半認為,經由兩國間政府議員的交流,促進了雙方實質性合作關係的

發展。
(崔志鷹,1999:4-8)兩國立法機構領導人之頻頻互訪,也帶動其他國會

次級團體、議員的相互交流,如:韓國國會國防委員會、韓國國會保健社會委員

會、韓國國會商工資源委員會…等皆陸續赴中訪問。另外,韓國政府與中國全國

政協間的交流也相當密集。1999 年 1 月時,韓國前國務總理李壽成應中國全國

政協之邀訪中;同年 5 月,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至韓國進行友好訪問;10

月,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也應韓國國會之邀請訪韓。兩國關係可說呈現飛

躍式的發展。

從表 3-1.1 與 3-1.2 顯示,截至西元 2008 年,韓國領袖出訪中國已達總統 5

位共 8 次、總理 4 位各 1 次;中國領導訪問韓國也有國家主席 2 位共 3 次、副主

席 1 位、總理 3 位、副總理 3 位。雙方高層互動之頻繁,連中國駐韓大使李濱都

強調:「這在國際關係史上是不多見的。」 53

53
〈中韓建交十周年之際,李濱大使接受聯合通訊採訪〉。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
使館網》。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kr.china-embassy.org/chn/sgxxx/gyjh/t81672.htm。
2008/10/12。

64
表 3-1. 1 韓國高層出訪中國

出訪年 姓名 身份 性質
李相玉 外務部長官 工作訪問
1992
盧泰愚 總統 正式訪問
1993 韓升洲 外務部長官 正式訪問
金泳三 總統 正式訪問
1994
韓升洲 外務部長官 正式訪問
1995 李洪九 總理 正式訪問
1996 孔魯明 外務部長官 正式訪問
1997 柳宗夏 外務部長官 正式訪問
朴定洙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1998
金大中 總統 國事訪問
2000 李廷彬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2001 李漢東 總理 工作訪問
2002 崔成泓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李海瓚 總統特使 工作訪問
2003 尹永寬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盧武鉉 總統 國事訪問
2004 潘基文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李海瓚 總理 正式訪問
2005 韓德洙 副總理 正式訪問
潘基文 外交部長官 工作訪問
潘基文 外交部長官 工作訪問
2006
盧武鉉 總統 工作訪問
宋昱淳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2007
韓德洙 韓國總理 正式訪問
朴槿惠 總統特使 其他
柳明桓 外交部長官 正式訪問
李明博 總統 國事訪問
2008
李明博 總統 其他
韓升洙 總理 其他
李明博 總統 其他
資 料 來 源 : 綜 合 整 理 自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駐 韓 國 使 館 網 》。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kr.china-embassy.org/chn ;《 大 韓 民 國 駐 中 國 大 使 館 網 》。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index.asp。2009/5/26。

65
表 3-1. 2 中國高層出訪韓國

出訪年 姓名 身份 性質 韓國元首
錢其琛 副總理 正式訪問
1993
李嵐清 副總理 友好訪問
1994 李 鵬 總理 正式訪問 金泳三
1995 喬 石 全國人大委員長 正式訪問
1995 江澤民 國家主席 國事訪問
1998 胡錦濤 國家副主席 正式訪問
李瑞環 全國政協主席 正式訪問
1999
唐家璿 外交部長 正式訪問
金大中
2000 朱鎔基 總理 正式訪問
2001 李 鵬 全國人大委員長 正式訪問
2002 唐家璿 外交部長 正式訪問
錢其琛 副總理、特使 其他
2003 李肇星 外交部長 正式訪問
吳邦國 全國人大委員長 正式訪問
盧武鉉
2004 賈慶林 全國政協主席 正式訪問
2005 胡錦濤 國家主席 國事訪問
2007 溫家寶 總理 正式訪問
唐家璇 國務委員、特使 其他
2008 楊結篪 外交部長 工作訪問 李明博
胡錦濤 國家主席 國事訪問
資 料 來 源 : 綜 合 整 理 自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駐 大 韓 民 國 使 館 網 》。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kr.china-embassy.org/chn ;《 大 韓 民 國 駐 中 國 大 使 館 網 》。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index.aspx。2009/5/26。

66
另外,採取何種形式之外交出訪,也能彰顯兩國相互重視之程度,如圖 3-1.1

為韓國政府高層訪問中國的型式統計,最高規格之國事訪問有 2 次、正式訪問

19 次、工作訪問 4 次,累計訪問次數 25 次;而中國領導高層訪問韓國政府次數,

如圖 3-1.2,國事訪問 2 次、正式訪問 12 次、友好訪問 3 次,出訪次數累計也有

17 次。中韓高層彼此密集的互訪,不僅有利政府單位相互了解與溝通,同時也

能增進各層面的合作,加速推動交流與發展,使兩國關係越見緊密。

國事訪問 3

其他 4

正式訪問 17

工作訪問 6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圖 3-1. 1 韓國總統訪中形式
資料來源:筆者參照表 3-1.1 內容自行繪製。

國事訪問 3

其他 2

正式訪問 13

友好訪問 1

工作訪問 1

0 2 4 6 8 10 12 14

圖 3-1. 2 中國高層訪韓形式
資料來源:筆者參照表 3-1.2 內容自行繪製。

67
第二節 經貿互利與文化促進

壹、 經貿及科技往來

一、中韓經濟領域發展歷程

1978 年,中共實施市場改革與對外開放之計畫,“發展經濟"成為全國工

作重點,外交政策也以此為導向,揭開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之序曲。回首過去與韓

國無邦交時期,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即十分注意與韓國的往來,他表示:「中韓

發展關係,對我們來說是需要的。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經濟上有好處。第二,

可以使韓國割斷同台灣的關係。」54 簡言之,與韓國交往是有利無害。從此談話

可知,中共早就鬆動與韓國方面的往來,並釋放出極大的善意。唯當時朝鮮半島

仍處兩相對峙的狀態,中共為避免與朝鮮的傳統友誼受衝擊,並未直接與韓國進

行貿易,而是採取借道日本、新加坡、香港等第三地,轉口貿易模式。 55

1983 年 10 月「仰光爆炸事件」發生後,中國逐步解除過去同韓國往來的限

制措施。(梁英子,2004:176)1988 年漢城奧運之際,中韓貿易量大增,奧運

會後,中國政府正式邀請韓國參加廣州貿易交流會。同年 4 月,中國政府決定實

施政企分開政策,對韓國開放山東省與遼寧省進行直接交易,作為吸引韓國投資

中國之窗口,相關政策內容如下:(安忠榮,1990:70)

(一)為經濟技術的合作,擴大貿易,對雙方人員出入提供保障和方便

(二)開通直接往來的貨物客船的航路,雙方合作建立海運公司,實現共同運輸

業務

(三)進出口商之間直接交換提貨單,與直接加入相互商品的保險

54
此為鄧小平在 1985 年 4 月就中韓關係的談話。 (錢其琛,2004:124-125)
55
1983~1988 年間,中韓透過第三地進行間接貿易;1988 年,中韓民間始逐漸進行直接貿易。
資料來源:〈中韓雙邊經貿合作大世紀〉 。2008。《中國對外開放 30 週年回顧展》。
http://kaifangzhan.mofcom.gov.cn。2009/4/14。

68
(四)雙方合作成立金融機構,可以直接兌換貨幣和投資

(五)具有第三國同等的投資條件並保障以後的投資

(六)雙方同意在極短的時間內相互成立民間貿易代表事務所

90 年代中韓建交,背後關鍵除了政治因素外,莫過於韓國經貿實力的展現。

1962 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僅 87 美元,隨著韓國政府實施一連串經濟發展計畫

及 1973 年的「重化工業發展計畫」, 56 從 1972 至 1978 年,韓國GDP年均增長

率 10.8%,如此亮麗的表現,讓韓國在 80 年代成為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經濟強權。

1995 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首度突破一萬美元大關,達到 11,432 美元,創造出

“漢江奇蹟"也締造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紀錄。韓國以擁有強大的經濟力

量為後盾,成功發展外交,使中國很難忽視這鄰國的存在。
(Hao, 1987: 871)理

由如下:
(一)基於中韓兩國本為近鄰,有著地理位置上之相近性與便利性。
(二)

從歷史角度上來看,韓國自古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極深,有著文化上的相似性。

(三)就資源與技術方面,中韓兩國間經貿關係屬互補性質:天然資源貧瘠的韓

國,缺少豐富資源及市場;而力求現代化建設之中國,需要大量先進技術與資金

的投入。再者,若進一步分析可知:

(一)韓國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即利用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

產業的機會,利用本地勞動力的優勢吸引外資和技術進駐,迅速在經濟發

展上取得成就;因此,中國早在同韓國建交前,估計將可獲得韓國資金、

技術、與經營管理等協助。

(二)韓國本身具有中華文化的背景,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很容易吸引中共當局的

重視。

(三)從經濟戰略角度方面觀之,韓國若能成為中國周邊國家中的新經濟夥伴,

可望大幅降低中方對西方國家在貿易、投資方面的依賴。

56
韓國政府喊出:「出口一百億美元,人均 GNP 一千美元」為目標的 10 年計劃。此計劃大量投
資重化工業的行業,如: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

69
因此,經貿關係遂成為兩國發展關係上的主要動力。而國內學者劉德海也認為,

中國與韓國關係正常化,是中共自 70 年代後期採取經改開放政策以來,長期演

變的結果。促使北京決定與韓國建交的主要動機就是經濟利益,其次才是政治與

安全動機。

1992 年 8 月中韓建交,韓國總統盧泰愚隨即於 9 月率團訪問中國。盧泰愚

此行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中韓政府貿易協定》
、《中韓政府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

資的協定》
、《中韓政府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合委員會的協定》及《中

韓政府科學技術協定》。基本上,這四項協定為日後兩國經濟合作之基本框架。

根據韓國貿易振興公司統計,1988 年兩國未建交之貿易額為 17.59 億美元,1992

年建交後之貿易額則有 63.79 億美元,平均每年以 40%速度增加,貿易總額擴張

達到三倍。如此顯著的貿易成就,使兩國不論在經濟科技、社會文化、人員交流

等方面,獲得“飛躍性"的發展。

1994 年 10 月 31 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赴韓國正式訪問,由於中國格外

重視與韓國在經貿方面的合作,特別提出四點建議原則:(劉金質,1994:

(一)和平共處、長期友好(二)平等互利、優勢互補(三)加強磋
2611-2612)

商、真誠合作(四)抓住機遇、共同發展。除此之外,兩國政府也簽署了《關於

成立中韓產業合作委員會的協定》,盼雙方能共同合作,帶動中韓關係朝向全面

化的關係發展。

二、兩國貿易情形

(一)貿易規模

1992 年《中韓政府貿易協定》生效,直接貿易帶來的方便,也力促兩國在

貿易量與交易金額上大增,使雙方貿易規模以年均 2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這

樣的成長幅度在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發展史上極為少見。由於中韓相互實施最惠

70
國待遇與最低稅率,加上兩國貿易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形成一典型垂直分工體

系,導致中韓貿易規模屢創新高。從表 3-2.1 中韓兩國貿易統計顯示,1992 年中

韓建交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額,從 63.79 億美元急增至 1997 的 236.89 億美元,

平均每年增長 32.58%;另方面,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額從 1992 年的 50.6 億美元擴

增至 1997 年的 240.4 億美元,也成長了近 5 倍。當時中國對外貿易成長率為

96.4%,中韓雙邊貿易成長率卻高達 271.4%,可見兩國經貿互動之頻繁以及貿易

合作成果之顯著。

1998 年,韓國經濟遭受亞洲金融風暴之重創,可對中國出口及貿易額卻依

舊成長,並接受包含中國在內IMF的鉅額資金援助。此顯示中韓經貿合作不受外

界波動、衝擊之影響;但也彰顯出韓國對中國經濟依賴度的增加。2001 年 911

事件後,美國與日本世界兩大經濟體陷入低迷之際,中國經濟仍得以維持較高的

成長,歸因於自身廣大內需市場發揮效用所致,也成為韓國外貿利基的重要來

源。2004 年,中國成為韓國最大貿易夥伴,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57

2005 年 11 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韓國總統盧武鉉共同宣佈《中韓經貿

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聯合研究報告》與 2012 年中韓雙邊貿易額 2000 億美元的目

標。而韓國方面,也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58 繼歐盟、美國、日本、

香港與東協之後,成為第六個與中國貿易規模超過千億美元的國家。根據中國海

關的統計,2006 年中韓雙邊貿易規模為 1343.1 億美元,是 15 年前的 26 倍,中

57
〈溫家寶總理接受韓國新聞媒體聯合採訪〉。2007。 《新華網》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05/content_5940122.htm。
2007/4/6。另外,韓國駐中國大使館在兩國貿易狀況報告中指出,中國根據不同需要對韓國的介
紹也不同。若不包括香港、台灣,韓國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若包含則為第五大貿易夥伴。
(歐盟與東協除外)
58
WTO(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由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機構,加入 WTO 本身就意味著成員國
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為爭取加入,同意在其「入世」議定書中,第 15 條規定:在反傾銷過程
中,中國企業需要證明該產品屬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的,否則可以採用第三國標準來對中國產
品判定是否構成傾銷以及傾銷的幅度。基本上,中國認為這是一個帶有歧視性的條款,對中國產
品反傾銷很不利,嚴重影響中國外貿的正常發展。 (何中順,2007:344-345)

71
國對韓國出口額為 445.3 億美元,自韓國進口額則有 897.8 億美元。有關中韓建

交後,兩國的貿易統計數據參考表 3-2.1。

另一方面,從圖 3-2.1 也顯示, 59 韓國自從與中國建交後,對華貿易順差逐

年躍升,即使歷經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與 2001 年的美國 911 事件,仍無減損

韓國對華卓越的貿易出口量。近期韓國對華貿易順差的歷史高峰點,為 2005 年

的 416.9 億美元,從表 3-2.1 中可清楚看出,韓國長期享受對中國的貿易順差。

表 3-2. 1 中韓兩國貿易統計(1992~2006) 單位:億美元


年度 中國對韓 韓國對中
貿易總額 進口額 出口額 貿易總額 進口額 出口額
1992 50.3 26.2 24.1 63.7 37.2 26.5
1993 82.2 53.6 28.6 90.8 39.2 51.5
1994 117.2 73.1 44.2 116.6 54.6 62.0
1995 169.8 102.9 66.8 165.4 74.0 91.4
1996 199.9 124.8 75.1 199.1 85.3 113.7
1997 240.4 149.2 91.1 236.8 101.1 135.7
1998 212.5 150.2 62.3 184.2 64.8 119.4
1999 250.4 172.3 78.1 225.5 88.6 136.8
2000 344.9 232.0 112.8 312.5 127.9 184.5
2001 359.4 233.9 125.4 314.9 133.0 181.9
2002 440.8 285.8 155.0 411.5 174.0 237.5
2003 632.6 431.6 201.0 570.1 219.0 351.1
2004 900.6 622.4 278.1 856.3 289.3 567.0
2005 1119.3 768.2 351.0 1056.5 319.8 736.7
2006 1343.1 897.8 445.3 1180.2 485.6 694.6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大
韓民國駐中國大使館網》。http://china.koreanembassy.cn/index.asp;《韓國銀行》
http://www.ecos.bok.or.kr。2008/5/26。

59
兩國的統計差異是出於透過香港中轉的貿易,因部門分類的不同所產生。

72
450
416.9
400
350
277.7
300
250
209
200
132.1
150
100
28.4 34.6 54.6 48.2 56.6 48.9 63.5
50 17.4
-10.7 12.3 7.4
0
-5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圖 3-2. 1 韓國統計歷年對華貿易平衡成長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筆者按表 3-2.1 數據自行繪製。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

中國對韓出口產品,主要分為資源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如服裝與服飾配

件、鋼鐵及其製品、礦物燃料、玉米、煤、收音機與無線電通訊設備零件、水產

品…等。近期,中國從韓國進口的產品結構,以 2006 年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

示,主要多為機電產品(42.3%)
、有機化工產品(10.4%)
、光學儀器類產品(8.7%)

等,為前三名。由此看出,韓國出口至中國的產品多屬資本密集型或具有競爭優

勢的技術密集型產品。 60

三、兩國投資情況

中、韓尚未建交前,雙方於 5 月即締結《中韓投資保護協定》。8 月正式建

交後,雙邊貿易額隨即不斷擴大,且以韓國對中國的投資速度增長為快。依據中

國統計年鑑(1998:639-641)登錄數據顯示,韓國對中國實際投資額至 1997 年

60
〈投資韓國〉 。2009。
《中國商務部國別數據網》。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
2009/4/14。

73
已達 22.4 億美元。這不僅帶動兩國經貿合作之熱潮,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及現代

化建設,掀起推波助瀾之效;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吸引外資投

資的力量也愈見倍增,尤其中國自身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加上廣泛低廉的勞動

力等誘因,促使韓國加速投資及布局。2002 年 5 月,中韓投資合作委員會宣告

成立,其功能為:共同協商兩國投資促進方案,共同推進這些方案的實施,進一

步促進兩國相互投資的開展。茲將近年來中韓相互投資情況簡介如下:

(一)韓國對中國投資情況

依韓國進出口銀行資料顯示,原先韓國海外投資金額最多的國家是美國,項

目數最多的國家為中國。自 2001 年起,韓國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首次超過美國(7.9

億美元)達 8.3 億美元,此後中國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國與對外投資最大標的

國。
(阪田恭代,2004:143-144)2006 年,中韓雙邊貿易額已突破 1300 億美元,

相當於 15 年前的 26 倍;同時,韓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超過 3 萬家。據中國學者劉

賽力(2006:63)表示:「韓國有近 1/8 左右的人依靠中韓貿易“吃飯"。」近

年來,韓國對華投資的領域已經從初期的製造業擴大到金融、餐飲、物流、通信

等服務業領域,朝向全方位、大規模的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而投資區域也

從中國渤海灣地區與東北三省逐漸向內地延伸,中國已成為韓國企業對外投資的

首選地。為了協助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韓國企業運作更加便利,韓國政府在北

京設立金融監督院北京辦事處,此為韓國各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的民間公益性

機構。 61

投資規模方面,按表 3-2.2 韓國輸出入銀行數據顯示,2006 年度韓國第一大

投資對象國仍為中國,實際投資額為 33.1 億美元。估計,截止 2006 年底,韓國

對中國投資累計:總共 15,909 個項目,169.8 億美元。

61
除了北京辦事處外,韓國另在紐約、倫敦、東京也分別設立金融監督院辦事處,方便韓商投
資設廠作業之進行。
(何中順,2007:364)

74
表 3-2. 2 韓國對中國實際投資情況(2001~2006) 單位:億美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項目 981 1,381 1,679 2,149 2,232 2,300
投資額 8.3 10.2 16.4 22.9 25.8 33.1
資料來源:《韓國輸出入銀行》。http://www.koreaexim.go.kr/kr2/index.jsp。2008/5/14。

(二)中國對韓國投資狀況

中國為促使經濟加速成長,積極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投資策略。62

建交初期,中國對韓投資僅有 6 項,金額為 105.6 萬美元;時至今日,從表 3-2.3

顯示,2006 年度中國對韓投資項目已 333 件,實際投資額達 3950 萬美元。這說

明了,中國初期投資韓國的規模雖不大,卻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中國商務部

(2007:56)在《投資韓國》一書中表示:
「中國較大規模對韓投資始於亞洲金

融危機結束後的 1999 至 2001 年,主要集中在貿易與服務產業,2002 年後投資

始趨向多元化。」此與兩國經濟型態及產業發展差異有關。

現今中國對韓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其次為服務業。投資規模方面,

韓國知識經濟部統計,累計至 2006 年底達 5,225 個項目,實際投資金額 19.7 億

美元,且中國對韓投資項目多以併購案為主。目前中國的金融、航空、海運、貿

易等多個領域企業也於韓國設立了分公司或支社,為雙方投資往來的便利性與機

會增加不少。

表 3-2. 3 中國對韓國實際投資情況(2001~2006) 單位:百萬美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項目 812 442 522 596 671 333
投資額 70.3 249.3 50.2 1164.7 68.4 39.5
資料來源:《韓國知識經濟部》。http://www.mke.go.kr/language/chn/index.jsp。2008/5/15。

62
中國的海外投資大致分為三種類型:1、市場開發型:以東歐和非洲為主;2、資源開發型:
以中東與西亞北非為主;3、技術傳授型:即所謂的已開發國家(發達國家)。韓國於 1996 年晉
升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第 29 個成員國;同年,也成為世界貿
易組織(WTO)創始國之一。(金英姬,2007:60)

75
四、兩國科技往來

(一)中韓政府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

1992 年 8 月中韓建交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隨即在 9 月

與當時的韓國科技部長金鎮鉉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科學技

術合作協定》。 63 此規定為中韓雙方每年召開一次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委會,總結

經驗、交換看法、確定雙方合作的重點領域以確定具體合作內容,並簽署會議議

定書等。迄今,已召開七次中韓科技聯委會和三次局長級會議,其目的為:積極

推動兩國的經濟發展,促進雙方科技的進步,使中韓科技合作與交流發展極為迅

速。茲將歷屆會議重點整理如下:

表 3-2. 4 歷屆中韓政府科技合作聯委會
主持者 會議重點 地點 日期
1 簽署會議議定書
中-國家科委主任宋健 1993/
2 確定共同研究項目:衛星、航空、激光、 北京
韓-科技部長金始中 11/5
計算機、採礦
1 確定共同研究項目:能源、機器人、太
中-國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 空飛行、稀土金屬 1994/
首爾
韓-科技部副部長韓榮成 2 從 1995 年起,每年交換 4 個科技考察團 10/7

中-國家科委主任宋健 確定共同研究項目:激光、機械、材料、 1995/
北京
韓-科技部長鄭根謨 生物、農業、地質 10/4
中-國家科委主任宋健 1996/
確定合作研究項目 10 項 首爾
韓-科技部長具本英 11
簽訂備忘錄:雙方進一步加強在核能、氣
1998/
象、科技人員交流、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 北京
12
等領域的合作
1 商定科技合作計劃 2000/
首爾
2 簽訂議定書 11
中-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 2002/
北京
韓-科技部副部長李升九 11
1 建立東北亞科技合作體系
中-科技部部長徐冠華 2005/
2 針對奈米、清能、科技園區加強合作 首爾
韓-副總理兼科技部長吳明 7/25
3 實施高技術產業管理人員研修計畫
資料來源:〈中韓交流年科技周〉。2009。《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網》。
http://www.cistc.gov.cn/zhonghan/index.asp。2009/4/10。

63
現改為每兩年召開一次,在不召開聯委會的年份,舉行司長級磋商,決定具體合作項目。 〈中
韓科技合作協定〉。2008。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網》。http://www.cistc.gov.cn/zhonghan/index.asp。
2008/9/30。

76
從表 3-2.4 可看出,雙方歷屆出席參與者多為部長級以上,握有關鍵決策權

者,能協調兩國在科學技術範疇內的合作與發展,凝聚共識、強化合作,建立中

韓科學人員常態性的交流與機構之建置。1997 年 5 月,韓國科技部副部長李富

植率團訪中,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成立的中韓新材料共同合作研究開發中心

進行揭牌儀式;7 月,中國國家科委副主任韓德乾也隨即赴韓,為韓國的韓中新

材料共同研究中心揭幕慶賀。另外,中、韓合作之生命科學共同合作研究開發中

心也在同年 10 月及隔年 6 月於兩國相繼成立;為帶動中韓科技合作層面之發展,

作出實質貢獻。

(二)當前中韓政府科技合作工作重點

中韓兩國科技方面的合作,不僅是產、經、學方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背

後有政府單位以及國家元首的支持與協助,才能使兩國合作計畫延續不斷,奠定

共同研發之基礎。2003 年 7 月,韓國總統盧武鉉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聯

合聲明,就大力推動新一代CDMA、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等

高新技術領域的共同研究與產業化合作達成共識。同年 9 月,中國科技部長徐冠

華會見應邀訪華的韓國科技部朴虎君部長一行,就進一步落實兩國元首在科技領

域達成的共識進行討論,並簽署了會談紀要。 目前中韓政府間科技合作主要有

以下幾個部分︰ 64

1. 共同研究項目

雙方透過協商並經聯委會確立共同研究項目,內容涉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等多個領域。雙方政府對這些項目的實施都給予足夠的重視,絕大部分項目進展

順利,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從第 5 次會議開始,雙方決定把合作研究的重點集中

在氣象災害預報、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環境技術、應用雷射技術和基礎研究

等領域,並把高薪技術產業化、高薪技術開發區的合作也列為合作的重點領域。

64
〈中韓交流年科技周〉。2009。《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網》。
http://www.cistc.gov.cn/zhonghan/index.asp。2009/4/10

77
2. 互派科技考察團組

中韓雙方自 1994 年開始每年互派四個科技考察團組,雙方各自選擇自己感

興趣的領域進行考察。所選人員皆為各領域專家,考察後形成內容詳盡的考察報

告,對今後在該領域開展科技合作具有很強的參考性和指導性。

3. 建立共同研究開發中心

作為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中韓雙方科研人員以分別在本國對等建立的共同研

究中心為橋樑,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開發。目前已建立的共同研究開發中心

有︰大氣科學研究中心、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生命科學研究中

心和光電技術研究中心。

4. 青年科學家交流

1994 年啟動兩國青年科學家交流計畫(互派博士後研究人員到對方國家相

關研究機構或大學從事為期一年至兩年的學習和交流)
,截至 2002 年底,雙方各

有 243 名和 111 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實現互訪交流。這一計劃,對擴大高級人才培

養和推動相關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 與韓國國際協力團(KOICA)的合作

KOICA 是韓國政府負責海外援助的機構。中國與 KOICA 合作始於 1992 年,

迄今,KOICA 透過專家派遣、開展專項技術合作及開發調查項目、人才培養訓

練等模式,在中國進行了 4 千多萬美元的技術合作項目,對推展中國經濟建設和

科技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目前,中韓兩國已分別簽署有關大氣科學、航天和宇宙技術、衛星技術、鋼

鐵技術、基礎科學、標準計量、中醫中藥、環境保護、科技政策、核安全技術、

78
通信技術、新材料、海洋技術、林業技術等 18 個合作議定書與諒解備忘錄;此

外,由政府主導合作的發展模式也逐漸交由民間團體或企業來接手,使得中韓科

技合作的範圍與技術應用更加廣泛及普遍,也帶動雙方生產科技進步和經濟成

長。

貳、 文化交流及人員互訪

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造成中、韓兩國在政治及外交上的相對立,意識型態

的分歧,阻卻了兩國人民的往來,壁壘分明。所幸,傳統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道

德觀早已深植於朝鮮半島上,縱使半島南端的韓國,民間猶然舉行著與中國相同

的節日慶典,如:春節、中秋、端午…等。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文化成為兩國

共通的語言,透過一連串的國際賽事體育活動,搭起了中韓人民往來的橋樑。初

期,中、韓兩國的各項交流與合作皆為政府官方主導,以掌握兩國關係發展進程,

逐步消弭民間可能還存在的敵我意識與疏離感。

韓國較中國規模小,可論及開放和全球化的程度卻是比中國來的快且高,加

上所處位置對國際環境的敏感性,任何經濟波動和變化都會對韓國國內發展產生

影響;隨著中韓交流的日漸加溫,不僅帶動韓國企業赴中國投資的熱潮,也促使

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選擇到中國旅遊,甚至引發學習漢語、去中國留學的風潮。茲

將兩國文化交流與發展,進一步整理如下:

一、文化合作方面

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與友誼的重要橋樑,中韓建交前,即是透

過國際體與盛事展開了兩國人員的交流與接觸。1994 年中韓簽署《中華人民共

和國與大韓民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根據此協定雙方將加強在教育、文化、藝

術、新聞、廣播、電影、電視、出版、青少年與體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首先,

79
兩國在文化領域方面,主要動態交流項目有:體育、藝術類交響樂、雜技舞劇、

話劇、木偶劇等,屬性質活潑、感染力強的表演活動;靜態項目展覽類則為:書

畫、漆畫、刺繡和兵馬俑等,具保存價值、考究的古代遺物。另外,為增進兩國

青年的相互瞭解與認知,1998 年中、韓簽署《關於青年交流的諒解備忘錄》
,盼

經由青年的互訪,瞭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差異、減少認知差距。透過中韓政府文化

合作協定的官方背書與支持,兩國文化交流得以持續且綿延不斷,最後在中國與

韓國社會間,掀起「韓流」與「漢風」之效尤。

二、「漢風」與「韓流」

前韓國駐北京大使金夏中(2003,6:37)曾用「韓流滾滾,漢風勁吹」這

句話,來形容兩國建交後文化交流之密切。所謂“韓流"(Korean wave)
:是指

喜歡和學習韓國流行文化的現象,最早是由中國《北京青年報》於 1999 年率先

使用這詞彙。 65 而“漢風":指的是對中華文化、學習漢語之狂熱。

(一)中國推廣漢風

1987 年中共為向全世界推廣漢語,統籌漢語教學,增進各國對中國的瞭解,

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此小組

任務有: 66

1. 在政務院領導下,負責制定國家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方針政策、發展戰

略、事業規劃及有關規定

2. 審定在漢語教學方面的援外計畫和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大項目

3. 協調有關部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

4. 領導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

5. 處理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65
1999 年 11 月,韓國歌唱團體「酷龍」赴中演出廣受好評,中國媒體給與「韓流來襲」的封號,
自此「韓流」魅力在中國迅速蔓延。 〈韓國人太不了解中國現狀與問題-文化〉。2007。 《朝鮮日
報中文網》。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2007/11/12。
66
〈國家漢辦〉 。2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http://www.hanban.edu.cn/。2009/5/4。

80
6. 審核對外漢語教學專項經費預算

1998 年,中國在此小組之下設立「國家漢語國際推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

為日常辦事機構,簡稱「國家漢辦」主要工作項目為:

1.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

此為測試外國人的中文能力測驗,是用來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如:外國人、

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能力,為國家級標準化考試。中國漢語水

平考試每年定期在中國各指定地區高等院校舉行, 67 也委託他國高等學校舉辦,

如:自 1993 年於韓國舉行;另外,尚有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國。迄今,中

國已在 34 個國家設立 151 個考區;凡成績合乎規定者,取得相應等級的《漢語

水平證書》證明文件。 68

2. 「漢語橋」工程

這是為外國大學生所設計的中文比賽,測驗項目包括漢語語言能力、中國國

情知識與文化技能。
「漢語橋」從 2002 年舉辦至今,已達 6 屆 4 萬多人次參與,

成為世界各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國情文化的重要平台。

3. 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

負責漢語教學和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為任務,總部設於北京,屬非營利性的法

人機構。中國計畫在全球建置 100 所孔子學院,韓國孔子學院於 2004 年 11 月

21 日成立,境外的孔子學院屬分支機構,採中外合作的形式開辦。

4. 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願者計畫

67
如:北京、上海、天津、大連、武漢、南京、廣州、西安等。 〈國家漢辦〉
。2009。
《中華人民
共和國教育部網》。http://www.hanban.edu.cn/。2009/5/4。
68
此證書在中國的效用有三項:(1)作為可進入中國高等院校入學或報考研究所的實際漢語水
平的證明。(2)作為漢語水平達到某種等級或免修相應級別漢語課程的證明。(3)作為聘用機
構錄用人員時評價其漢語水平的依據。

81
大規模派遣志願者到世界各國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計畫,中國自 2004 年 3

月 26 日開始實施。為此計畫的永續性,中國「國家漢辦」還成立國際漢語教師

中國志願者服務中心,負責志願者工作的招募、遴選、培養訓練、派出、簽約、

咨詢、經費支付以及日常管理等事務,並願與他國教育部門機構、社團組織建立

合作關係。

(二)漢風在韓國

韓國先天與中國相鄰的地緣環境及文化淵源,使其不僅在語言文字的使用

上,保留著大量漢字詞彙,就連生活習慣和風俗禮儀也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

響。依據韓國中文學會概略估計,韓國現有 169 所大學,其中 132 所設有中文學

科、158 所專科學院,有近百所提供中文教學、且坊間開班教授中文的學習機構

也逐年增加,使得韓國學習漢語之熱潮不斷擴散。

1993 年,中國首次在韓國舉行漢語水平考試(HSK)
,此後中國每年在韓國

舉辦 2~3 次 HSK 考試。首屆應試人數為 487 人;1999 年,考生增至 2980 人;

2005 年,報考人數暴增為 25,706 人,遠超出當年(1993)52 倍之多。2006 年,

參加 HSK 報考人數更突破 4 萬名大關,由此可見「漢風」席捲韓國之盛。2004

年 11 月,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於韓國首都-「首爾」落成,至今全國已廣設 12

所孔子學院,透過各種漢語教學活動,促進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也帶動韓

國學生赴中國留學的熱潮。

另外,2000 年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與韓國總統金大中就兩國互設文

化中心達成共識。2004 年 12 月,駐韓中國文化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在亞洲

設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其功能說明如下︰

1. 面向韓國各界人士,全面準確地介紹當代中國的發展現狀,介紹中國文化,

為希望了解中國的韓國朋友提供準確地訊息服務。

82
2. 進一步搞活中韓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舉辦各種形式文化活動,開辦漢語

及各類中國知識講座,努力增進兩國國民間的理解和友誼。

3. 促進中韓兩國文化領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為致力于進行中韓文化交流與合

作的各界人士搭建一個溝通與交流的橋樑。

(三)韓流

在韓國學生將中國視為留學熱門國家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赴韓

國遊學,韓國每年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長春各舉辦一次韓國語水準考試。2006

年 2 月,韓國駐華文化新聞處改制成韓國文化院,作為推廣韓國文化的機構。該

文化院設有免費韓語教學課程、文化作品展覽、科技產品介紹、以及韓文書籍借

閱服務,盼能促進中韓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流。 69

1997 年中國播映韓劇,創下極高的收視率。70 接著赴中國表演的韓國明星也

廣受中國年青人歡迎,蔚為狂熱,媒體將之形容「韓流」
。舉凡韓國的消費產業,

皆能在中國引領風潮,因而出現許多「哈韓族」
。所謂「韓流」
,是指韓國的電視、

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在中國年青人間迅速傳播,蔚為一股潮流,稱為韓流;渠

所引發的經濟效應,則稱為韓流經濟。所謂「韓流經濟」,是由韓國影視產業與

其他產業共同形成的「產業互動共贏鏈」。透過韓國明星們穿戴,顯示在螢幕上

的服裝、造型、化妝、配件、劇中使用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甚至韓國料

理也不例外,皆被視為流行指標;引發喜愛韓劇、跟隨韓流的年輕族群與女性觀

眾進一步仿效、購買週邊系列商品。以 2004 年為例,由韓流熱潮引發的相關韓

流商品、觀光旅遊、影像產品等三項收入就達 18.7 億美元。其中,出口商品總

值 9.18 億美元,觀光收入增加 8.25 億美元,影像產品銷售額 1.3 億美元;在韓

69
〈韓國文化院〉。2009。 《駐華韓國文化院網》。http://china.korean-culture.org。2009/7/16。
70
1997 年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播映韓劇「愛情是什麼」 ,創下高達 4.2%的收視率,掀起日
後播映韓劇的熱潮,也成為韓流盛行中國的導火線。 〈韓流專區〉 。2006。 《中國駐韓大使館經濟
商務參贊處網》。
http://kr.mofcom.gov.cn/static/column/ddgk/ckxinxi.html/1?214481316=132783147。2006/4/5。

83
國國內形成附加值 10.4 億美元,提昇 2004 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0.18%。(金英

姬,2007:27)

三、兩國人員互訪

(一)觀光商旅

中韓建交 15 年來,各領域的變化極大,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人員交流的

劇增。由圖 3-2.2 顯示,1992 建交第 1 年,兩國往來人數為 13 萬人次;2006 年,

這數字劇增為 482 萬人次,成長幅度高達 37 倍;到了 2007 年,中韓人員往來劇

增至 609 萬人次,韓國成了中國第一大入境客員國。 71

為紓解這龐大的人員往來流量,在空中運輸方面,每週往返中、韓之航班高

達 836 班次,比起韓國國內航班數量還要多,平均每天有 1.1 萬個韓國人訪問中

國。另外,中國的天津、青島、大連、煙台、威海與韓國的仁川、釜山等地,也

有定期客貨輪航線。前韓國駐北京大使金夏中,接受韓國中央日報訪問時表示:

「中國和韓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圈,今後,如果在首爾與北京間開通高速鐵

路,僅需 7 小時就可到達。」此設想並非遙不可及。(朱雲漢,2008:18)

目前在中國居住的韓籍人士約 70 萬名,早在中韓建交第 5 年(1997)


,人數

只有十萬名左右,2000 年時突破 20 萬人,2005 年則突破了 50 萬人;以此類推,

每年增加人數約 10 萬名左右。據韓國駐北京協會估計,2008 年北京奧運過後,

在中國居住的韓籍人士將進入「百萬人時代」
。目前,韓籍人士居住在中國城市

超過 1 萬名以上的有:北京(12 萬人)、青島(10 萬人)、上海(6.5 萬人)、天

津(5 萬人)…等。 72 另一方面,居留在韓國的外籍人士也正急劇增加中,最近

71
〈2007 年中韓人員往來數據〉。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 。
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2/。2009/7/6。
72
〈望京區舉目望韓人,韓流湧進秋海棠快破百萬〉。2007。 《中時電子報》。
http://money.chinatimes.com。2007/9/3。

84
韓國迎來了「100 萬名外國人的時代」
,其中有一半具有中國國籍,約莫 44 萬人,

他們在韓國學習、探親,以及在人力缺乏的行業工作。 73

留學中國韓生人數 定居中國韓僑人數 中韓人際交流總數


120 1200

100 100 1000


1000
80 70 800

60 600
482
40 400

20 10 200
5.7
0 0
1992 2006 2012

圖 3-2. 2 中韓人際交流變化圖
資料來源:筆者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自行繪製。

為因應中韓日漸龐大的人員往來流量,兩國駐外單位除了在首都互設代表官

方的大使館外,也另選僑民集中、商務觀光聚集處,設置具領務、僑務功能之總

領事館,方便人員辦理簽證入境及文書認證事宜。有關中韓兩國使領館設置位

置,筆者整理如後:在韓國駐中國大使館方面,共有 7 個總領事館分佈在香港、

上海、青島、廣州、瀋陽、成都、西安等地;另方面,中國除了在韓國首爾設有

大使館外,也在韓國南部第一大城「釜山」設立總領事館,且於 2007 年在「光

州」設立領事辦公室。可參照表 3-2.5。

73
〈韓國人太不了解中國現狀與問題-社會、文化〉。2007。 《朝鮮日報中文網》。
http://chn.chosun.com。2007/11/12。

85
表 3-2. 5 中、韓兩國使領館設置一覽表
韓 國 駐 中 國 1949 - 駐香港總領事館

中 國 駐 韓 國
1992 - 駐中國大使館(北京)
1993 - 駐上海總領事館
1992 - 駐韓國大使館(首爾)
1994 - 駐青島總領事館
1993 - 駐釜山總領事館
2001 - 駐廣州總領事館
1997 - 駐光州辦公室
2003 - 駐瀋陽總領事館
2005 - 駐成都總領事館
2007 - 駐西安總領事館
資 料 來 源 : 綜 合 整 理 自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駐 韓 國 使 館 網 》。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kr.china-embassy.org/chn ;《 大 韓 民 國 駐 中 國 大 使 館 網 》。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index.asp。2009/7/6。

(二)留學教育

1. 中韓教育合作協議

1995 年中、韓兩國教育部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大韓民國

教育部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
。2005 年,中、韓教育部司局長級磋商機制(一年

一次)與教育部長會晤機制(不定期)的建立,更進一步推動兩國教育交流與合

作的發展。目前中、韓各大專院校間也相互簽訂建立校際交流關係與合作協議,

透過實質性交流項目來提升高校間的合作層次與規模;尤其,重點院校定期聯合

舉辦的各種論壇及研究活動,不僅加深兩國學術交流與合作,也促進高階人才的

聯合培養。例如:以世界衣冠文物為主的「北京論壇」,能源、金融、訊息為主

的「上海論壇」,及世界儒學論壇、東北亞論壇…等學術活動。 74

2. 留學生交流

1993 年,中國派遣政府獎學金學生赴韓國學習。緊接著,韓流魅力席捲中

國,也帶動青年學子赴韓留學的意願與風潮。據韓國教育部統計,留學韓國的外

籍生中,中國籍學生比例過半,約佔外國在韓留學生總數的 58%。以 2007 年為

74
〈教育交流〉 。2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教育網》
。http://www.eoe.or.kr/。
2009/5/11。

86
例,中國在韓留學生約 3.4 萬人,且每年以 25%的速度繼續增長。中國赴韓留學

生多分佈在各大城市,如:首爾、釜山、大邱、大田、光州等地;學習方面,以

電子、汽車、物流、計算機應用、遊戲、動漫…等科目為主,尤其動漫、娛樂產

業是韓國的強項,格外吸引留學生前來取經。同時,韓國各大學也為中國留學生

設立專門的獎學金制度,盼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以延世大學為例,設有冠廷

獎學金,每年支付 800 萬韓幣獎學金給予符合資格的中國留學生,以 2 年為限。

另方面,中國教育部統計外國學生赴中國留學,有來自全球 184 個國家和地

區,分佈在中國 31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519 所大學和其他教育、研究機構學

習,其中以韓國留學生人數最多。前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說:
「1992 年,在中國

。75 現今,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人數約 5.7 萬人,遠


的韓國留學生人數為 232 位」

超出外藉生總數的三分之一,約佔在華留學生人數 36%左右,是排行第二順位的

日本留學生人數 3 倍。76 除此之外,中國當地尚有就讀小學、中學階段的韓國小

留學生約 2 萬人,累計起來,中國的韓國留學生人數,總額可達 8 萬名。

中、韓留學生已相互成為彼此最大的留學生團體,不僅創造出特有的「留學

經濟」,也成兩國關係發展上重要的人才基礎。據統計,目前韓國留學生畢業於

中國的博士生有 600 多人,而畢業於韓國的中國留學生約 4 千多人,其中碩士生

1600 人,博士生 1259 人。中國方面認為,這些高階人才可為促進中韓合作關係

的往來,提供服務,成為日後支持雙方政府合作的中流砥柱。

75
〈中韓留學生成為兩國最大的留學生群體〉。2007。 《國際日報》。
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7828。2007/8/22。
76
韓國 57504 名、日本 18363 名、美國 11784 名、越南 7310 名、印尼 5652 名。 〈在華韓國留學
生近六萬居世界第一〉。2007。 《朝鮮日報中文網》。
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7/05/31/20070531000035.html。2007/5/31。

87
第三節 安全互信

朝鮮半島緊鄰著中國東北方,地處亞洲大陸與太平洋島鍊間之銜接帶,一向

是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勢力爭奪之處,素有“東亞火藥庫"之稱。77 1945 年,美

國與蘇聯以「北緯三八線」為界,將半島分裂為南、北兩端,各自扶持北邊為「朝

鮮」、南邊為「韓國」這兩個不同政權的國家。 78 使得朝鮮半島在冷戰後,從地

理上的分裂走向民族與政治型態的分歧;因此,可說朝鮮半島南北政治分裂的形

成,在根本上屬於西方冷戰的遺產。
(陳峰君,2002:296)而東北亞地區也就一

直處在這動盪不定的狀態。冷戰結束後,面對舊的秩序已被打破,但新秩序尚未

建立之際,鄰國日本已從戰後復甦,正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進而可能發

展成軍事大國。
(金萬甲,1998:149)如此一來將會破壞朝鮮半島原有的動態平

衡,也喚起中韓兩國面對過往歷史的慘痛記憶,兩國的週邊安全將再次面臨考驗。

1992 年中韓建交,等同宣告北京當局對半島南(韓國)
、北(朝鮮)兩政府

進行雙重承認。中國以發展睦鄰外交,既側重同韓國的經貿關係,也維繫與朝鮮

的傳統友誼。中國與朝鮮半島南北關係的改變,使其擴增在此區域安全的影響

力。對中、韓雙方而言,兩國軍事關係及朝鮮半島區域安全穩定與否,有著密不

可分的交互影響,對各自的國家發展皆能造成重大衝擊。因此,朝鮮半島無核化

問題、南北韓和解與統一、阻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以及朝鮮半島區域安全的

維繫,都是中韓雙方一致的立場與戰略目標,具有相同的戰略利益及目的。中韓

雙方軍事上的交流與區域安全的合作,也間接催化兩國外交關係的發展,於 2008

年提高到戰略夥伴關係的位置。

77
海權勢力代表:美國、日本;陸權勢力代表:中國、俄國。
78
1948 年 8 月 15 日,韓國在美國的協助下成立,由李承晚出任第一屆總統;同年 9 月 9 日,朝
鮮在蘇聯的支持下也宣告成立,由金日成擔任最高領導人。

88
壹、 中韓軍事交流

朝鮮戰爭結束後,韓國一直是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盟國。雖說韓國對外

政策一直都是“美、亞並重”,可中韓關係卻有後起直追之勢。韓國自 1993 年、

中國於 1994 年,雙方開始互設武官部門。1994 年 11 月,韓國金大中以亞洲太

平洋和平財團理事長的身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東北亞時代和中韓合作的

方向」專題演講,他談到:「中韓之間應追求共存共榮,不應有任何敵對性的對

立或利己性的態度。為此,我們不能只限於目前進行的經濟合作,而是要進行政

治、軍事方面的充分交流,成為互不猜忌地共存共榮的友好鄰邦。」這番話一直

到 2000 年中共國防部長遲浩田訪韓,才獲得初步的實現。(李敦球,1998:51)

1995 年 5 月,韓國國務總理李洪九訪中,兩國簽署了軍事人員和軍事學院學員

互訪協議,此協議的簽訂,宣告正式開啟中韓軍事交流之大門。

近年來,中韓關係雖取得飛躍性的發展,但受到美韓軍事同盟的限制,中韓

軍事合作關係仍屬起步階段。2005 年 3 月 29 日,韓國國防部長尹光熊訪中,就

兩國發展海軍、空軍之合作達成共識,商討設立軍事熱線對話因應海上衝突溝通

管道,強化兩國軍事交流合作以深化中韓關係。當前韓國雖有美軍駐守,但棘手

的朝鮮半島核武危機仍然未決,韓國尹部長就曾說:「中國比誰都希望朝鮮半島

和平與穩定,為促進朝鮮開放,解決朝核問題,韓國需要加強與中國的軍事關係。」

(王生,2006:90)而前任韓國駐北京大使金夏中也曾表示:「如果說南韓和美

國建立世界上最為密切的同盟關係,那麼南韓和中國大陸正在建立很好的友好關

係」。(王長偉,2007)

中韓兩國軍是交流情形可參考表 3-3.1。另外,兩國除了加強軍事交流外,

也在打擊毒品、國際恐怖活動、金融經濟犯罪、海盜、高科技犯罪等非傳統安全

領域,強調合作。另外,韓國是世界第七大石油消費國,有 96.9%的能源消費依

89
賴進口;如何與能源進口大國之一的中國合作,是今後中韓安全合作中的一項重

要內容。(楊文靜,2006:156-157)

表 3-3. 1 兩國軍事交流一覽表
訪問人/團 訪問時間
韓國國防部長助理梁祥太率團訪中 1996. 6
中國國防部外事局局長羅賓率國防部外事代表團訪韓 1996. 12
韓國國防部次官朴庸玉率團訪中 1997. 4
韓國國防部次官李廷麟率團訪中 1997. 11
中國民眾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熊光楷率軍事代表團訪韓 1998. 8
海軍巡航訓練艦隊香港啟航 1998.11
韓國國防部政策企劃局局長李相熹少將訪中 1998. 12
韓國國防部長趙成台訪中 1999. 8
韓國國防研究院副院長黃東准率團訪中 1999. 10
中國政治部副部長施培富率人民解放軍教育代表團訪韓 1999. 11
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訪韓 2000. 1
韓國海軍參謀總長李秀勇訪中 2000. 4
韓國聯合參謀會議議長曹永吉訪中 2000. 8
韓國陸軍參謀總長吉亨寶訪中 2001. 3
中國空軍司令員劉順堯訪韓 2001. 3
韓國海軍艦隊首次訪中 2001.10
韓國國防長官金東信訪中 2001.12
韓國空軍參謀總長李億秀訪中 2002. 2
中國海軍導彈護衛艦首次訪韓 2002. 5
韓國國防部次官權永孝訪中 2002. 8
韓國空軍輸送機首次訪中 2002. 9
中國民眾解放軍總參謀長傅全有訪韓 2002. 10
韓國機務司令官文杜植訪中 2002.11
中國空軍運輸機首次訪韓 2003. 6
韓國情報本部長金昌浩訪中 2003. 8
韓國軍艦、空軍輸送機第二次訪中 2003.10
韓國聯合參謀會議議長金鐘煥訪中 2003.11
資 料 來 源 :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駐 大 韓 民 國 使 館 網 》。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kr.china-embassy.org/chn ;《 大 韓 民 國 駐 中 國 大 使 館 網 》。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index.aspx。2009/6/25。

90
貳、 合作建立區域安全對話機制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會議政治報告上,關於睦鄰外交的發展有兩個新的指

示:「一是不再提不結盟的問題,二是提出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

與合作推向新水準。」
(曹云華、徐善寶,2004:53-54)中國有感於國際事務的

參與,不僅可同他國發展、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且也有利於自身的經濟建設,顯

現中國的影響力,對國際社會形成作用力。

因此,9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國際暨區域組織的

建立。從亞太地區開始發揮積極作用,如:中國成為創始國參與 1994 年東協地

區論壇的建立,且成為這亞太地區官方安全協調機制的積極推動者;另外,也積

極加入亞太區域內的第二軌道安全對話機制,如:亞太地區安全理事會、東北亞

合作對話、南海問題研討會…等。其中,屬 1997 年中國與東亞國家一同創立的

第一個合作機制:「十加三」─東協與中日韓對話與協調機制,為中國與其他東

亞國家間之相互協調與合作開闢了一個重要的舞台。這一合作機制堅持以東協各

國原有的和作為基礎,充分照顧各方特別是中小國家的利益,通過各國領導人會

議確定加強在經貿、金融、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文化和資訊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何蘭,2005:195-206)

1999 年 3 月,第三屆的「東協加三」高峰會上開啟了中國、韓國和日本三

國領袖在東協會議中召開年度會議的先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透過舉行非正式餐

會的方式,協調三國對東協國家的合作關係,也建立了三國間穩定的對話管道。

(蘇浩,2002:357-361)其背後重要因素有:一、有鑒於國際安全形式趨於複

雜化,中國政府更加感到推動東亞地區區域合作發展的重要性,既保障中國周邊

環境的安定,也有助於維護國家安全與促進統一。二、歷經 1997 年亞洲金融風

暴危機與之後經濟發展的困難現象,使中國有機會在亞太地區內發揮穩定地區經

91
濟的作用, 讓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地位益發重要且明顯。

中國將推動東亞區域安全對話機制的建立和發展,列為外交工作的重點項

目。中國力圖將東協「十加三」合作機制發展成為東亞區域合作的主要途徑,逐

步建立起地區金融、貿易、和投資的合作框架;其目標,不單是為實現地區經濟

的大融合,同時也是為週邊地區的政治安全領域之對話與合作奠定基礎。79 2000

年,「東協加三」進入正式化階段,成為區域合作安全機制。

第四節 小結

中韓建交 15 年來,在「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方針指導下,秉持著

「立足亞太,穩定週邊」的戰略目標,促使中韓兩國雙方關係的發展,日益密切。

在政治外交方面:由初期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提昇至中期的全面合作夥伴

關係,再發展至現階段 2008 年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80 即是兩國政治和睦目標

的實現;同時,也充分顯示出中國對韓國發展睦鄰外交政策執行之成效。

兩國在經貿交流方面:也展現了中韓經貿合作之互利,達到富鄰的目標。例

如:中國成為韓國第一大出口國、進口國及投資對象,而韓國也於 2005 年率先

承認中國具有完全市場經濟之地位。另外,中韓以經濟互利為基礎,帶動雙邊產

業科技合作與兩國觀光商務旅遊人次的新高,也啟動兩國在軍事互信方面的交

流,達成雙方在朝鮮半島區域安全合作上的共識,實踐以安鄰為導向的目標。

79
中國與東亞國家一同發表「東亞合作聯合聲明」,為之後各東亞國家間的發展合作指明方向,
並建立各種層次的對話合作平台。如:地區貨幣互換機制、央行行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外
交部長等部長會議。
80
2008 年 5 月 27 日,韓國新任總統李明博訪問中國,兩國一致同意提昇雙方外交關係。

92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中國為發展經濟,維持週邊安全的和平與穩定,發

展睦鄰外交,表現在中韓關係上的努力,已獲得顯著的成就。可謂中國對亞太周

邊國家實行睦鄰外交政策的最佳體現。

93
94
第四章 中韓關係挑戰與限制

中國推動睦鄰外交的目的,是要維護週邊安全的和平與穩定。因此,睦鄰外

交的戰略內涵為:強調擱置爭議、求同存異,解決與周邊國家的爭端,進一步改

善雙邊關係。然而,中國同韓國的雙邊關係並非一路走來始終順遂,雙方在區域

安全、經濟合作發展、以及政治外交上,仍有許多潛在衝突與認知差距存在,例

如:朝鮮半島安全問題、兩國貿易的不平衡、歷史遺留的問題與國內民族主義的

問題等。這些問題的範疇,不僅牽引著雙方現實層面的互動,也考驗著睦鄰外交

政策對中韓關係的執行成效。究竟中國在「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週邊外交方

針指導下,同韓國關係的發展,面臨著哪些挑戰與限制,本章試圖剖析之。

第一節 朝鮮半島安全問題

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位置核心,北銜接中國、俄國,東面與日本隔海相望,

南與太平洋相連;半島天然的地理位置,與中國有 1200 多公里的共同邊界,使

其成為東北的門戶所在,形塑出無可取代的重要戰略位置。蘇聯的瓦解,使冷戰

後的朝鮮半島瞬間進入霸權真空狀態,俄國暫時退出亞太戰略的競逐行列;但,

來自美國和日本所形成的共同壓力,對中共而言,形成另一種方式的「圍堵」,

成為其在朝鮮半島暨亞太地區區域勢力的新挑戰。

北韓自 90 年代以來,多次在朝鮮半島上靠近中國邊界附近,進行導彈試射

與核試爆,鄰近半島週邊的各國安全環境,面臨著嚴峻考驗。剖析北韓核試驗的

影響層面,包含了:破壞東北亞安全秩序、影響朝鮮半島區域安全、瓦解固有安

全機制、以及掀起周邊各國軍備競賽…等問題。因此,冷戰後朝鮮半島安全問題,

成為影響中共重要安全利益之所在。朝鮮半島對中共安全之重要性概略如下:

95
一、朝鮮半島為中國邊境安全的緩衝地帶:北韓對中共而言具有緩衝國的價值

二、朝鮮半島為中國進行反帝鬥爭的前沿地帶:美國至今仍駐軍在南韓,表面上

是圍堵北韓,實際上是圍堵中共,此為霸權的行徑。

三、朝鮮半島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支援地帶:1992 中韓建交後,南韓成為中

共經濟發展的重要夥伴,其科技、資金、經營管理技術等為中國經濟發展所

必須,且雙方已成最大貿易夥伴與重要投資國。(李明,2005:10)

綜上所述,一旦朝鮮半島安全情勢升高,有違中國「立足亞太,穩定週邊」的外

交指導方針,既無法實踐穩定周邊的安鄰目標,也不利富鄰共享的效益實現。因

此,當前最令中韓關注的焦點,莫過朝鮮核試驗之威脅與駐韓美軍等相關問題,

下面試圖分析之。

壹、 駐韓美軍

1953 年 10 月韓美簽署相互防禦條約,確立軍事同盟關係,對韓國負有安全

防衛義務。當前駐韓美軍約有 2.85 萬人,掌握韓軍戰時指揮權,並計畫於 2012

年 4 月時,將戰時作戰指揮權交還給韓方。駐韓美軍以共同防禦南韓與嚇阻擁有

核武計畫、導彈飛彈與化學武器打擊能力的北韓為職司,不負擔朝鮮半島以外的

任務。簡言之,駐韓美軍主要任務在於保護南韓協防北韓侵略。駐韓美軍的角色,

是影響韓國對朝鮮半島區域安全以致東北亞秩序的主要來源,自然也對中國與朝

鮮半島關係上有著相當大的衝突與影響力在。自從蘇聯瓦解與冷戰結束後,美國

一直視中國為東亞新威脅。(Cho, 2003: 82-85)但中美關係一直擺盪在既競爭又

合作的微妙關係間,中國始終對駐韓美軍及其屬性,抱持著懷疑的心態。

2000 年南北韓高峰會後,駐韓美軍的合法性備受外界質疑,對此,時任韓

國總統金大中表示:
「在實現國家統一之後,美國軍隊也應該續留朝鮮半島,因

為周圍都是亞洲大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因此讓美國軍隊續留朝鮮半島是可

取的。」
(世界知識,2000:19)2001 年美國本土發生「911 事件」後,隔年 12

96
月召開的第 34 屆「美韓安全諮商會議」
(U.S.-ROK Security Consultative Meeting,

SCM)上,針對未來美韓同盟政策方案的諮商達成共識,美韓同盟的目標已不

再侷限於只針對北韓的威脅而已,應進一步致力維持更廣泛的區域穩定。81 如此

一來,將對中國在此區的勢力範圍形成衝擊。

2003 年中國同韓國就朝鮮半島事務簽署《反對以武力解決朝鮮事務之聯合

聲明》
。可近年來,美國學界與軍事單位皆熱衷對朝鮮核武威脅與中國崛起之勢,

提出警告與議論。其目的是為,藉機強化美日安保體系,聯合研製戰區飛彈防禦

系統 (TMD),塑造出亞太安全的緊張態勢;同時,也是為了重新凝聚韓美同

盟的密切關係。中國認為美國此舉為行霸權主義,是在擴軍備戰,意欲控制朝鮮

半島與掌握局勢。
(陳峰君,1999:448-449)對中共而言,一旦駐韓美軍的任務

被重新賦予「區域性武力」的意涵,駐韓美軍即可轉型為一支受東北亞司令部指

揮的東北亞區域武力。
(阪田恭代,2004:158)而這將是中國最不願見到的場景。

中共除了疑慮美方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要對中國進行「防堵」外,也顧忌到朝

鮮半島局勢一旦動盪不安,駐韓美軍隨時都有可能揮軍北上,進逼中國與北韓的

共同邊界,破壞中國東北工業區的發展。這不但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同時也

會殃及內部最重要的經濟建設。基此,中共近來強化與韓國方面的軍事交流,強

化兩國在安全方面上的合作,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韓國向其靠攏;防止美軍勢力在

朝鮮半島暨亞太區域作大,中國的如意算盤可否實現,有待觀察。

貳、 朝核威脅與六方會談

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是影響中韓兩國週邊安全最受矚目的焦點,而問題的

核心就在「北韓」
。換言之,北韓核武問題深繫著朝鮮半島安全與穩定。表面上,

81
這是一份由韓國國防分析中心(Korea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KIDA)與藍德公司
(RAND)在 1992-94 年所做的研究報告。(Pollack & Young, 1995)

97
北韓利用發展核武計畫作為處理對外關係的手段和禦防工具;實際上,是為鞏固

以金日成、金正日為首的領導政權,避免外來勢力介入、顛覆或和平轉移,才是

渠施以核威脅的主要目的。

一、 朝核威脅與導彈試射

1993 年 3 月 12 日,北韓以國家安全為由,宣佈退出 1985 年加入的《核不

擴散武器協定》(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幾經折衝後,隔年 10

。82 此為第一次朝鮮核危機。2001
月 21 日,北韓與美國在日內瓦簽署《框架協議》

年美國發生「911 事件」,美國總統小布希宣布北韓、伊拉克、伊朗同屬邪惡軸

心國家,為美國考慮實施核武反制對象,此舉使得美朝關係趨陷緊張。2002 年

10 月,美國東亞及太平洋助理國務卿凱利(James A. Kelly)訪問平壤期間,金

正日承認北韓確有發展核武計畫,引發國際社會震驚。美國停止運送油料給北

韓,對北實施經濟制裁,使美朝關係與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如螺旋般升高。11 月,

北韓以美方違反 1994 年的核子框架協議為由,宣佈這項協議無效,接著又逕行

宣佈解除凍結核計劃,重新啟動用於生產電力之核設施,並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

監察人員離開北韓。
(朴健一,2002)2003 年,北韓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武器協

定》,且不受國際核武規範。北韓再次引發朝鮮半島安全危機。

另外,北韓導彈飛彈的研發,也在同一時間更為先進。1998 年 8 月 31 日,

北韓試射一枚中程導彈飛彈「大浦洞一號」
,此飛彈一部分落在俄羅斯與日本之

間的海域,另一部分則越過日本東北部落在本州之外的太平洋上,這意味著北

韓擁有發射長程彈道飛彈的能力。據稱,北韓今年利用俄羅斯科技,發展新的

82
根據此協議,北韓同意凍結現有核計劃,條件是美國、日本、南韓等國需負責在 10 年內籌措
資金為北韓建造一座 2000 兆瓦或是兩座 1000 兆瓦的輕水反應爐,其中未參與談判的韓國負擔了
70%的費用。另外,美國需與其他國家聯合提供重油給北韓,以作為能源補償;且美國最終需與
北韓建立外交關係。

98
洲際彈道飛彈,最大射程可達一萬公里,幾乎可威脅到美國本土任一之處。 83

北韓兩次的核試爆與導彈飛彈的測試,不但對鄰近國家如中國、南韓、日本、

俄羅斯與美國等周邊安全及區域勢力造成衝擊,且也為亞太安全與半島秩序投

下更多的變數。

2006 年 10 月,北韓進行第一次核子試驗。同月,聯合國安理會隨即以 15

票對 0 票,表決通過對北韓實施 1718 號制裁的決議。84 這項決議在中國與俄羅斯

的要求下,明文排除對北韓使用武力的任何可能,且堅持要經過地主國的同意,

才能對運往北韓的貨物進行陸海空檢查。此項決議最後只在有關北韓的金融與軍

火方面進行主要制裁,如武器、原料之禁運與北韓相關資金的凍結。此決議後來

在美國小布希政府任期屆滿之時,因片面相信北韓已達到凍結核設施的承諾取

消,而宣告制裁失敗。

二、 對中國及韓國的影響

中共長期以來一向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北韓政權最重要的支持者,對北韓應該

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朝鮮半島核危機上,中共的主張有三:第一是要維護朝鮮

半島的和平與穩定;第二是要通過外交和對話方式解決有關分歧;第三是要推動

朝鮮半島的無核化。
(張雅君,2004:181)從北京的觀點來看,一旦北韓擁有核

武,除了將來可能遭受平壤的核訛詐外,更擔心的是會導致東北亞的核武擴散。

茲說明如下:

(一)日本、南韓與臺灣恐引發另一場新的軍備競賽。尤其,一旦北韓崩潰,韓

國將接收其核武,美國主導下統一又擁有核武的韓國,其美軍勢力也會延

伸到中國邊界。(蔡裕明,2003:91)

83
〈北韓將試射洲際飛彈?日韓警戒〉。2009。 《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4/today-int5.htm。1993/09/12。
84
〈第 1718 號決議案〉。2006。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sres/06/s1718.htm。2009/7/12。

99
(二)北韓導彈測試也將強化美國部署區域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簡稱 TMD)的理由,既對中國周邊安全造成威脅,且也會損及

中國在亞太區域及朝鮮半島上的影響力。

(三)中國憂慮美、朝彼此強硬的態度會演變成戰爭,一旦開戰,將有許多北韓

難民湧入中國的東北,直接衝擊當地經濟。換言之,一旦北韓滅亡將使中

國失去緩衝地帶,導致美軍直接部署在中國邊境。

(四)對中國而言,一個繼承北韓核武與飛彈的統一的韓國,將激起中國內部吉

林省朝鮮族的民族主義,造成分離運動的產生。

上述這些,都是中國不得不預防的課題。因此,中國極力主張透過六方會談,改

用外交手段向北韓施壓。

另外,韓國方面最懼怕的,莫過於北韓核威脅的擦槍走火,引發南北軍事衝

突甚至區域性戰爭的開打。如此一來,韓國不但要面對趁機逃離北韓的大批難民

收容問題,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外;韓國的國家安全,尤其國防自主的權力恐將

無法操之在己,朝鮮半島會再度面臨列強勢力之競逐。而北韓兩次的核試爆也助

長了南韓國內政治“右傾化"的傾向。(杜繼鋒,2006)南韓自前總統金大中開

始,對北韓力行陽光政策,不斷透過經濟援助、糧食供應、以租賃開發開成工業

區的合作方式,盼能協助北韓改善棘手的經濟問題。但在北韓進行兩次的核試驗

以及頻頻調漲開成工業區的租用價格後,陽光政策在南韓國內招來強硬派人士的

言詞抨擊,甚至在韓國民間企業也引發不滿當冤大頭的聲浪。因此,韓國也力主

透過協商、對話的方式,給與朝鮮安全保證及糧食支援的供應,和平解決朝鮮半

島無核化的問題。

三、 六方會談

過去,朝鮮半島能源發展組織(KEDO)的成立,(Mazarr, 1995: 101-123)

對先前的核武危機發揮著某種程度穩定作用。可 2003 年這次,北韓公然的對美

100
挑釁以及在聯合國公開宣揚具有核能力,驅使先前建立的安全機制遭受強烈抨

擊。有鑒於聯合國安理會與國際原子能總署對北韓核武問題始終遲而未決,美

國、日本與韓國皆希望能另外開闢其他的管道,如經由多方會談的方式,來解決

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

起初,由於中國在過去多半是支持北韓的主張,因而在一開始是不願參與

的,直至美國發生「911 事件」後,中美關係起了變化,加上北韓核武的發展已

涉及到中國自身利益安全的保障,另外還有日本、韓國也都同意在經援北韓方面

於以援助,因而改變了中國政府的立場,積極介入、斡旋,。2003 年 8 月,北

韓在中國的遊說下,首度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六方會談」。

2003 年,北韓第二次引發的朝鮮半島安全危機,在危及中國國家安全利益

的考量下,首度介入了朝鮮半島的防止核擴散與非核化的處理。這是中國第一次

針對北韓核武問題,所採取的實際作為。在北京舉行的六方會談,是由美國、朝

鮮、中國、韓國、日本及俄羅斯等六國所共同參與的,試圖透過區域姓、多邊外

交的方式進行協商,其主要目的即是解決朝鮮半島核武危機,以實現朝鮮半島的

無核化。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2003)對六方會談曾有此評價:「六方會談使各

國能夠採取行動,降低因北韓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產生的威脅外,也可作為

政治上的制約機制,藉此將北韓納入國際體系。」唯從 2003 年開始的第一次六

方會談,到 2007 年 9 月第六次六方會談第二階段結束後,北韓迄今仍不願重回

談判桌上,致使六方會談遲遲無法招開,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問題,也再度形成僵

局。

在這段時間裡面,北韓從原先發展核武研究計畫階段的核開發國,進展到當

前 2009 年的 7 月,已進行二次的核試爆,似已成為擁核國的一員。從這點來看,

六方會談截至目前為止,似乎對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幫助不大,缺乏實質的進展成

101
效。

(一)中國的角色與中韓關係

鄰近朝鮮半島的周邊國家,有中國、俄國、日本、及具有影響勢力的美國。

基於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無論是先天性歷史、地緣因素,或者是從後天的的

政治革命情感及追求經濟發展來看,皆突顯出中國和朝鮮半島間,有著不可取代

的特殊地位。中國學者劉金質(1998:233)認為:
「中國在處理與半島國家之間

的關係時,推行的是一種近似平衡但各有側重的外交」。另外,國內學者李明

(2005,12)則表示,中國在朝鮮半島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樣性的特質在:「1.北

韓政權的支持者 2.南韓經濟的合作者 3.南北韓對立的平衡者 4.六方會談的調和

者 5.北韓政權的指導者 6.權力平衡的維繫者。」其中第四項,即提供北京作為中

介的角色,促成南北韓與周邊四國進行六方會談,解決朝鮮半島自 2002 年 10

月以來所爆發的北韓核武危機。

有關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中國政府曾明確指出:「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

穩定是中國處理半島事務的基本準則。中國始終認為,南北雙方是解決半島問題

的主要當事者,半島問題最終要靠南北雙方透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其它有關各方

應為此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發揮促進作用。中國支持南北雙方為推展南北對

話、緩和半島局勢而做出的積極努力,支持半島最終實現自主和平統一。中國願

繼續為此發揮自己的建設性作用。」85 簡言之,可概括為下列四點: 1.中國真誠

地希望朝鮮半島能夠繼續保持和平與穩定。2.中國主張南北方自主解決半島自身

問題。3.中國支持半島雙方謀求民族統一的努力。3.中國堅持在鞏固與增進中朝

傳統友誼的同時發展中韓友好關係。(陳峰君,2004:354-356)

85
〈朝鮮半島政策〉。2008。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
http://www.chinaemb.or.kr/chn/zhgx/hbdzc/t80993.htm。2008/10/20。

102
事實上,北京看待朝鮮半島,是把安全的顧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擔心某一

大國可能利用韓國的領土來威脅,就像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及 1950 年的

韓戰一樣。
(Nathan & Robert, 1997: 93-94)儘管中國與北韓過去曾有所謂的「血

盟」、強調彼此唇亡齒寒的關係,但歷經 1992 年中國與南韓建交、1994 年金日

成過世後,雙方關係已大不如前。
(劉德海,1993:200) 首先,2000 年因為兩

韓高峰會,雙方關係有修好的跡象,但彼此的交往皆以各自利益為考量,驗證了

國際政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劉德海,2000:232-233)再者,

北韓核武發展計畫明顯不利於中國與韓國的安全,一旦北韓擁有核武可能會對週

邊鄰國施予核武威脅,也可能刺激鄰近韓國與日本相繼發展核武,整修軍備,引

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另一方面,時至今日由中韓經貿所帶動的兩國外交關係上的發展,似乎是中

朝方面所趕不及的。以早前 1997 年為例,當時中國與韓國貿易額為 240 億美元,

但同期的中朝貿易額僅為 6.5 億美元,兩者幅度差距就已高達 37 倍;加上,中

國為因應與韓國經貿關係的熱烈發展,同韓國在外交關係層次上,也早已從初期

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躍升至近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反倒是中朝關係仍停留原

地踏步階段,相對顯得落後。但為確保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中共不願見到

北韓因核武發展招致美國勢力入侵朝鮮半島的局面,因此中國極力主張透過對話

的方式,使朝鮮半島核威脅進入一個非正式的和平進程,避免升高核危機,此為

中共嘗試說服美朝會談未果後,改以美、朝、中三方會談的幕後因素,接著再擴

大為美、朝、中、日、俄、韓所組成的六方會談幕後推手。

(二)中國的挑戰與韓國的期待

中國如何處理北韓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國睦鄰關係的典範,也影響到中國在

區域中是否真能擔負起區域性大國角色的挑戰。尤其韓國方面的期待,是最主要

的來源之一。眾所週知,韓國十分依賴中國在南北韓關係間擔任協調者與溝通者

103
的角色,尤其中國早在 2000 年南北韓高峰會上,以上海與北京為舞台,扮演了

中介者與調停者的角色,中國同時與南北韓維持密切關係,且協助兩韓關係的突

破。
(朱松柏,2001:6-7)因此,韓國盼望中國能藉由擔任六方會談東道主的機

會,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態勢;用積極的角色,促成北韓的改革開放,解決半島

無核化的問題。(Xiao, 2000: 80)這不但對韓國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有利,同時

也有助於南北韓未來統一的局勢。

第二節 經貿合作衝擊與挑戰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說:
「經貿合作是中韓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
。據中國

海關統計,1992 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為 50.28 億美元,2006 年兩國貿易額暴增至

1343.1 億美元,增長幅度達 27.5 倍。韓國自 1993 年開始,一直對中國保持著貿

易順差。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86

中國則繼續保持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與進口來源國的地

位,以及最大的海外投資對象。 另外,據韓方統計,2007 年的韓中貿易額已突

破 1599 億美元關卡,若按此速度發展到 2012 年,估計中韓雙邊年貿易額可望提

前突破 2000 億美元目標。

然而,韓國近年來面對中國高速行進的經濟成長,已形成「中國經濟威脅」

的論點。當前,中國人口總數已達 13 億之多,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中

國近年來驚人的經濟成長、廉價勞動力、及豐富初級成品的製造,也使中國享有

「世界工廠」之稱。韓國知識經濟部表示,
「中韓產業合作共同委員會」是中國

政府唯一與外國簽署有關的產業合作協定。
(金英姬,2007:56)此協定的簽訂,

86
此評比為不列入香港、台灣、歐盟、東協的結果。

104
不僅擴大了兩國的合作規模,也促使雙方貿易摩擦機會增多。按韓國知識經濟部

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中韓雙邊貿易額在 2008 年為 1,680 億美元,佔韓國貿易

總額的五分之一,如此高的經濟依存度,證明韓國的顧慮絕非偶然。下面就兩國

經濟的合作與發展面臨了哪些衝擊與挑戰,試圖說明之。

壹、 兩國貿易發展不平衡

中國認為貿易不平衡現象是中韓經濟領域間最大的問題。自 1992 年中韓建

交以來,中國對韓國貿易持續逆差,且逆差規模連年大幅增長,雙邊貿易發展極

不平衡,使得中方對韓方存在巨額的貿易逆差。

總額 逆差額
1800 600
476.2
1600
417 392.5 500
1400
1200 344.3 400
1000
230.3 300
800
600 119.2 130.7 200
108.7
400
100
200 2.1
0 0
1992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圖 4-2. 1 中國統計對韓貿易總額與逆差成長線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筆者按表 3-2.1 數據自行繪製。

由圖 4-2.1 顯示,中方逆差從 1992 年的 2.18 億美元,增至 2000 年的 119.2

億美元,再從 2003 年的 230.3 億美元,翻昇到 2007 年的 476.2 億美元。中方認

為,逆差擴大的主因是中國的產品面臨較多的關稅(如:徵收高額的調節關稅)

105
87
、非關稅壁壘與傾銷案等,但這些成因後來也都獲得韓國方面的改善。韓國方

面,則是認為兩國貿易的不平衡並非只是單純的商品貿易問題而已,下列因素才

是主要原因: 88

(一)兩國貿易內容

(二)在華韓國投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

(三)旅遊等貿易外收支

(四)境外匯款轉移收支

其中第三項及第四項因素,已在上一章第二節中討論過。因此,筆者在這裡僅就

影響中韓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前兩項因素,再作進一步的探討。

1. 兩國貿易內容取決於「出口商品附加價值的高低」

韓國向中國出口的多半是高附加價值的工業製成品,如汽車、鋼材、電子產

品與通訊器等;而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附加價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如農業、礦業等初級製品。商品附加價值的高低,決定了交易金額的大小,導致

貿易逆差的關鍵所在。另外,兩國國內市場的需求量,也決定了雙方貿易規模的

大小。

2. 韓商在華投資所導致

中國是韓商最大的海外投資對象,大部分中國的韓資企業從事製造業,且這

些企業採取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生產經營方式,其生產用的原物料與零附件大多又

自母國(韓國)進口為主。隨著韓商歷年在中國逐步擴大投資規模,使得中韓貿

易逆差也迅速倍增。

87
調節關稅是指,對國內產品競爭力較差、若進口增加可能招致市場混亂或損害國內產業基礎
的農、林、畜、水產品,以及環保、保護消費者利益、保護國內產業的均衡發展等,所要求臨時
保護的產品。在基本關稅的基礎上可附加100%以內的調節關稅,具體調節關稅每年經韓國財政
經濟部審議後,以總統令的形式發布實施,適用期限為一年一次。又中國出口至韓國的產品多為
農產品為主。 (金英姬,2007:94-113)
88
〈中國對韓投資情況〉。2008。
《大韓民國駐中國大使館網》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2008/7/22。

106
貳、 出口競爭與能源爭奪

韓國因為自然資源不足,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出口政策,使韓國得以「出口

立國」
,成為全球第 13 大經濟體。韓國經濟主要特點為,服務業和製造業比重不

斷上升,重化工在製造業中佔較大的比重,尤其是造船、石化、汽車、電子等行

業發達並在國際間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而韓國企業海外投資方式偏

好獨資或控股,投資行業集中在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投資目的則以對外轉移生

產設備、佔領海外市場或降低生產成本為主;基此,也種下了日後與中國在出口

方面競爭的引信。

一、出口競爭

中國早在與韓國建交前即估計,建交後可獲得韓國資金與技術的援助。事實

上,中韓建交後有鑑於韓國國內投資環境的惡化,如:勞力短缺、勞工成本與土

地成本的上漲,加上韓國政府本身鼓勵企業赴海外投資…等因素的影響,90 年

代的韓國企業興起一股赴中國投資的熱潮。韓國企業逐步將生產基地與出口市場

轉移到中國大陸,赴中國投資的韓資企業也如中共原本所預期的,予以大量的資

金,援助中國的經改,且對中國的產業結構與商品進行技術指導。

1. 中國產業技術改善

韓國企業最後為了降低成本,甚至整廠輸出,將整個生產基地都轉移到中

國。以韓國的三星與 LG 等大型電子產業為例,前者在中國已投資超過 30 億美

元,且還同中方成立以半導體、電信技術為重點的研究發展中心;後者,LG 方

面則是在長沙、天津建設兩大生產基地,以半導體、煉油、石化為中心。(劉賽

力,2006:59)由於中國的產業技術獲得韓商大量的改善,在產品競爭力提高下,

致使中國產品的國際佔有率逐漸上升。

107
2. 兩國產品類別差距縮小

中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重疊度也相對提高。根據梁英子(2004:245-246)

在〈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後與韓國經貿關係之研究〉一文中調查顯示,美國是中、

韓兩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中韓各自對美出口前 20 類產品中,重疊項目佔 60%,

且多屬電子輕工類產品,中國的產品多半為中國韓商從韓國進口半成品,在中國

加工完成後再出口,使得中、韓在產品上的差異性不大。

3. 韓國產業空洞化與其他因素

當中國以豐富的資源與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進軍韓國市場的同時,在勞動密集

型、資源密集型等產品領域上,也威脅到韓國企業原有的國際市場。韓國是以「六

大製造業」89 作為出口市場之主力,根據韓國銀行公布的報告顯示,2004 年這六

大產業佔韓國製成品出口總額為 82%的比重,其中電子業佔 40.8%、汽車業佔

13.7%、造船業佔 15.3%、石油化工業佔 17%、鋼鐵業佔 13.4%、機械業佔 19.3%;

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為 4.1%,卻已低於中國的 5.8%,遑論日本 10.3%的百分比。


90
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擠壓,韓國人憂慮「產業空洞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另外,引起中韓貿易摩擦糾紛的其他因素,如:韓方企業若要打入中國市場,

非與中國廠商合作不可,但在中國投資保護環境、法令規章並不完善,及缺乏第

三方或國際公信力的基礎下,衍生出許多投資糾紛或勞資衝突等爭議事件,導致

韓商撤資、甚至直接丟廠走人的情形(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引發中國大陸近年

來一波又一波的韓商出走潮。

二、能源爭奪

中國進行改革開放 27 年來,經濟以年均 9.4%的速度快速增長。近年來,中

89
這六大產業為:電子業、汽車業、造船業、石油化工業、鋼鐵業、機械業。
90
〈韓國六大主力出口產業現狀及競爭力展望〉。2005。 《韓國銀行》。
http://eng.bok.or.kr/eng/engMain.action。2007/7/15。

108
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 15%以上,成為世界第三和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經

濟的快速成長,使其在 2002 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員,正式同全球

貿易體系接軌,邁入經濟現代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行列中。2004 年,中國國

內生產總值近 2 萬億美元;農村貧困人口由 2.5 億人減少到 2600 萬人;中國經

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1%提高到 4%,顯見中國在現代化建

設方面,已取得飛躍性的成就。

中共為發展經濟,大量收購原物料及基礎設備等物資,如:鋼材、水泥、煤

炭、銅料與石油…等,以滿足現代化建設。但,這種大量收購原物料的行為,導

致國際市場需求供緊,物價上揚。國內學者李明(2005:6)認為,中共此舉類

似“搶占資源"的趨勢將持續一段時間。如此一來,從消費市場的角度觀之,將

對天然資源貧瘠的韓國相當不利,尤其韓國的國內資源匱乏,有將近 98%的能源

與工業原料需從國外進口。因此,隨著中韓經貿合作的急遽擴張,兩國經貿發展

過程中面臨的衝突、競爭與挑戰也更加白熱化。

參、 區域經濟合作之挑戰:
「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

中國自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始終維持著高速成長,其經濟

規模也不斷擴大中。為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除了與他國發展雙邊關係

外,促進多邊關係的合作,也視為中共睦鄰外交的發展策略。尤其,同區域性國

際組織關係的建立和參與,實際上就成為中國擴展睦鄰外交的絕佳平台。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中國有感於有機會在地區內發揮穩定區域經濟

的作用力,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參加東協與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即「東協

加一」或「10+1」)
,同時也參與第一次的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高峰會(即「東協

109
加三」或「10+3」)91 此為東亞國家間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機制。
(陳霜華,2004:

22)中國在此次高峰會上,發表「中國將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

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談話,

中國如此重視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考量如下:

(一)深化與各國雙邊關係

透過區域經濟合作,鞏固政治友好關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符

合中國大陸政治、外交和安全上的利益,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爭取區域主導權

利用各國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動機,爭取自己在談判中的主動優勢地位;特

別是面對美國可能在東亞逕行的單邊軍事主義,以及對中國潛在的軍事防堵,中

國希望藉由自己經濟實力的提昇,加重自己對亞太事務的發言份量,避免中國與

鄰國關係一昧地受制於美國的壓力。

(三)擴大國際經濟影響力

通過擴大市場規模以提高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力,在與區域外其他經濟體發展

經貿關係時擁有更強的競爭力,並在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中掌握更多的籌碼。

(四)針對周邊國家進行睦鄰外交政策方針,強調共同安全與共同發展的理念

中國全方位區域經濟策略將擴大其全球經貿關係網路,改善周邊環境,消除

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影響。

(五)抵禦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透過區域經濟合作,中國大陸可藉由與其他國家經濟政策協作與配合,築起

91
東協全稱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由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
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等十國所組成。東協加三:即東協各國,再加上中國、韓國、日本等
三國。另外,中國稱 ASEAN 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為:東盟。

110
防範風險的第一道防波堤,共同抵禦來自區域外的各種衝擊。

(六)藉由睦鄰外交遏制台獨,壓縮台獨勢力的國際空間

經濟上,強調雙贏與多贏的經濟互利互補合作利益,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

象,並斷絕台灣外交的出路;政治上,藉由與周邊鄰國的政治友好關係,使鄰國

堅持「一中原則」;國家安全方面,說服各國「台獨」對區域和平構成威脅,是

中國與鄰國的共同敵人,避免鄰國支持台獨勢力。(轉引自賴昱安,2005:

205-206;蔡宏明,1994:35-36)

接續,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在 2000 年 11 月參加第四屆「東協加三」高峰會上,

積極提出中國同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隔年 11 月汶萊舉行的高峰會上,

。92 中國此舉
東協同意與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FTA)的計畫,稱為「東協加一」

對韓國與日本來說,無疑是顆震撼彈,同時也引發亞洲其他國家表態與東協洽簽

FTA的意願。

一、「東協加一」之中國與韓國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正式將睦鄰外交從與鄰國的睦鄰友好

關係,具體提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階段。11 月,中國與東協在柬埔

寨的首都金邊,舉行東協高峰會上簽署了《中國大陸/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

議》,決定在 2010 年成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一般認為,此一合作機制成立

之後,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區,且彰顯出中國在東亞經濟合作中的領

導地位。

中 國 商 務 部 估 計 , 1994 年 流 入 中 國 的 國 外 直 接 投 資 ( Foreign Direct

92
〈東南亞國家聯盟〉 。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4/。2008/7/20。

111
Investment, FDI)資金為 330.79 億美元,1999 年提升到 400.4 億美元,2002 年中

國加入WTO後,FDI隨即突破 500 億美元大關,來到 527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點,

成為新興市場國家中第一大吸引FDI的國家。 93 而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成

立,有近 17 億人口的消費市場,1.8 兆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 1.23 兆美元

的貿易總額。按中國-東協經濟合作專家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的預

測顯示,東協加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將會為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增

加 0.3%,總量增長 22 億美元,對東協的出口將提高 55.1%;而東協國家的GDP

則是增幅 0.9%,約 54 億美元,對中國的出口成長將提昇 48%。


(朱浩、黃兆仁,

2008)另按中國商務部最新資料顯示,2005 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為 1303.7

億美元,可三年過後,即 2008 年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貿易額,已倍增到 2311.2 億

美元,可見雙方經貿交流又呈現一飛躍性的發展。

另外,在東協與韓國合作方面,也簽署了「東協-大韓民國全面合作夥伴」

共同宣言。此為 2004 年 11 月 30 日於寮國永珍召開的東協-南韓高峰會上所提出,

將建立東協-南韓自由貿易區(ASEAN-ROK Free Trade Area, AKFTA)進行全方

位的合作。其目標為透過逐漸消除各種形式如貨品、服務和投資...等貿易障礙的

方式,來深化東協與韓國的經濟整合。AKFTA談判於 2005 年初展開,期盼 2009

年,韓國能與東協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達成

八成貨物降低至零關稅的目標。 94

二、「東協加三」的挑戰

2003 年 10 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韓國總統盧武鉉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

郎,在印尼峇里島發表《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2004 年 11 月,中國

總理溫家寶在寮國又與東協、日本、及韓國領導人達成從「東協加一」
、「東協加

93
〈中國與東盟關係〉。2006。《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2006/7/20。
94
考量到國家競爭力的關係,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等四國零關稅的目標期限延後。資料
來源:〈東協-南韓自由貿易〉2009。《ASEAN》。http://www.aseansec.org/16811.htm。2009/7/23。

112
三」發展到東亞合作的共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組織所公布的資料,2005

年「東協加三」共 13 個國家 GDP 的總和約 88,405 億美元,其中東協 10 國 GDP

總和為 8,045 億美元,只佔全部的 9.1%;換言之,中、日、韓三國 GDP 總和為

8,0360 億美元,佔 13 國 GDP 總和的 90.9%。(陸建人,2007)可見中、日、韓

區域經濟合作,為東亞合作勢力之基礎,而中共推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成

立,形成掌控區域合作的主導優勢,利用龐大的商機吸引日、韓兩國也參與其中,

提昇了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上的影響力。

2006 年 2 月開始,中國外匯存底達 8,536 億美元,首度超越日本高掛世界第

一順位。一般認為,中國提出東協加一而不是東協加三(中國、韓國、日本)主

要取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多於經濟。尤其,中國希望趁日本經濟率退之際,取代

日本在亞洲經濟的穩定力量;換句話說,中國希望可借此降低日本背後的主導者

「美國」,在亞洲區域的勢力與影響力。

另一方面,在「東協加三」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也面臨極大的挑戰。首先,

日本雖然已在 2003 年同東協簽署緊密經濟夥伴之協議;但韓國方面,考量到保

護本國產業等國內因素的影響,已放慢同東協洽簽的速度。其次,
「東協加三」

一直被外界評有「區域談判,雙邊洽簽」(Talking regionally, Acting bilaterally)

之譏。
(吳榮義,2004)因此,韓國學者鄭仁教(2004:54-55)把阻礙區域經濟

整合的因素區分為兩種:(一)經濟因素:參與國間規模經濟與經濟開放程度之

差異。(二)非經濟因素:中日之間民族情節與南北韓的分歧。其中又以非經濟

因素的阻礙層面大過於經濟因素的表現。筆者認為,依照當前現況看來,不論是

中國或韓國都仍存有自我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蘊含其中,因而「東協加三」的實

現,還有段長路要走。

113
第三節 政治爭端暨外交糾紛

壹、 民族主義

2007 年,為中韓迎來建交 15 年的發展里程碑。前任中國駐韓國大使張廷延

曾表示:
「沒有想到韓中關係 15 年來發展得這麼快。為兩國關係的持續發展,要

重視大局,保持全面合作關係。中國只求與韓國平等關係上的雙贏,沒有其他野

心。兩國之間需要推心置腹的更多的戰略對話」。 95 然而,兩國關係一路走來,

並非始終是和睦狀態,現存半島南北分裂狀態下的北韓難民問題,以及源自雙方

歷史遺留的問題,尤其是韓戰期間,兩國對立的陰影至今仍殘存於各自人民的民

族情感上,形塑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文化特質。

就韓國而言,從地緣政治層面來看,朝鮮半島上的韓國,實際上是夾處在中

國、俄國、日本、美國這四大國權力交匯間的一個緩衝國家。韓國人自古常把自

己譬喻作「鯨魚群中的一隻小蝦米」
,由於這樣戰戰兢兢、並不安定的生存模式,

形成韓國獨特的憂患意識,造就韓國在冷戰後,投入現代化趨勢的快速發展,衍

生出現今所謂的「三明治心態」
。韓國人這種「三明治心態」的恐慌狀態,可說

是憂慮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迅速崛起的日本經濟,以及 80 至 90 年代中國的經

濟發展而來,韓國擔心其會再次被邊緣化的處境。

經濟上,韓國如同處在日本與中國的三明治之間;而安全外交上,一邊是美

國、日本等先進大國,一邊是迅速崛起的中國。從古到今,不論歷史、地理、經

濟和安全,韓國永遠處於如同三明治般的夾心位置。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韓國

95
韓國人太不了解中國現狀與問題-政治〉。2007。 《朝鮮日報中文網》。
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7/11/13/20071113000029.html。2007/11/13。

114
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迅速提昇了韓國的國家競爭力與綜合國力,也間

接推動了韓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發展,韓國不斷積極的在區域安全與國際事務

面向上,尋求發展空間,強化自己國際角色的扮演與份量。中、韓兩國在政治、

外交上的摩擦糾紛與爭端,也時而被各自民族主義的情緒所鼓譟著。

貳、 高句麗事件 96

2003 年 6 月,一篇刊登在中國《光明日報》上撰寫有關古代高句麗歸屬問

題的文章,引發了中、韓兩國民間的軒然大波。大陸學者認為,高句麗歷來是中

國的一個邊疆政權,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韓國方面則是認為,高句麗是當

代韓國的起源之一,韓國才是高句麗正統的延續。 2004 年,第 28 屆世界遺產委

員會在中國大陸的蘇州召開,討論決定北韓和中共共同提出的高句麗遺址,同時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隨後中國外交部刪除了官方網站上,有關 1948 年 8

月南韓政府建政以來的相關歷史資料。(李明,2005:15)這起高句麗的歸屬問

題,演變成兩國政治外交上的爭端,韓國政府向中國提出強烈抗議,並宣稱高句

麗是韓國民族的根源。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此表示:「中韓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這是兩國關

係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97 他主張兩國有關民族、疆域變遷史的研究,應本著

學術與政治分開,現實與歷史分開的原則,于以妥善處理;從這點來看,符合中

國睦鄰外交戰略內涵中,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部份。中國為此,也承諾在 2005

年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不論及高句麗的歸屬問題。可筆者以為,中國這樣的舉

措是否會一直延續下去仍是個問號,問題並未獲得實質解決,尤其教課書編排與

否,是一國的內政問題,爾後中國是否會就這議題持續同韓國協商,仍有待觀察。

96
高句麗是一個存在於公元前三七年到公元六六八年的政權,極盛時領土包含目前吉林省東
部、遼寧省東北部和幾乎三分之二的朝鮮半島。 (朱建陵,2007)
97
〈溫家寶,中韓不存在領土問題〉2007。 《聯合新聞網》 。
http://udn.com/NEWS/WORLD/WOR1/3793569.shtml

115
參、 中國境內朝鮮族定位問題

2001 年韓國憲法法院判決,韓國政府制定的《在外同胞法》因未將中國朝

鮮族納入在外同胞的範圍,形成違憲,要求國會修法改善,引發中國政府的關切。

(朴鍵一,2005)中國境內有 100 多萬名的朝鮮族,這朝鮮族不同於其它居住在

海外的韓國人士,他們必須取得韓國核發的特別簽證,才能前往韓國,由於簽證

取得不易,造成韓國境內有許多非法滯留的中國朝鮮族人士。對此情形,韓國高

,引起兩國爭議。98 中、
等法院裁決韓國政府必須限期修改現行的《在外同胞法》

韓政府針對此事歷經多次協調,韓國政府最後允許,只適用在大韓民國形成後

(1948 年 8 月)
,移居至中國的韓國人才能擁有合法身分。另方面,中國政府堅

持主張中國的朝鮮族是中國公民,不能擁有雙重國籍。對此,筆者認為中韓兩國

有關朝鮮族的定位問題,在睦鄰外交政策的指導下,只能說是各自表述,擱置爭

端,懸而未決。此議題在未來的中韓兩國關係上,仍是一隱憂。

肆、 北韓難民問題

2002 年 3 月,韓國決定接納許所有企圖入境韓國,試圖闖入外國駐華使館

的北韓難民,使得長久以來的北韓難民問題終於國際化。韓國此一動作讓中國政

府相當困擾,由於北韓難民多從各國輾轉逃至韓國,其中有許多即是經由中國、

越南、柬埔寨與泰國輾轉所至。99 中國唯恐會破壞與北韓的關係,加劇中國與朝

鮮邊界的緊張情勢,多半以違反中國法令與不干涉他國內政為名,拒絕韓國方面

的請求,引發韓國人民的相對不滿。韓國估計,1988 年位於韓國國內的北韓難

民為 947 人,此後每年皆以 10%的速度成長,至今已突破 1 萬 6 千人。

98
〈韓國修改法律引發中韓爭執〉 。2002。《BBC 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740000/newsid_1748200/1748208.stm。2007/1/8。
99
〈中國就朝鮮難民事警告韓國〉 。2002。《BBC 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880000/newsid_1883400/1883413.stm。2008/3/20。

116
筆者認為,針對北韓難民問題,中國與韓國政府同樣感到相當棘手。不論是

韓國就安置北韓難民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否能使其完全適應、生存在南韓民

主社會的風氣中;抑或是流竄在中國與北韓邊界上,俟機闖入外國駐華的使領館

中,引發涉外主權的交涉談判,中國如何維繫同北韓的傳統友誼,又不引起國際

對中國人權問題的關切,都是中韓睦鄰外交面臨的燙手山芋,在未來這議題仍舊

會是引起兩國糾紛的焦點。

第四節 小結

中國睦鄰外交政策影響中韓關係,所面臨的挑戰與限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

於朝鮮半島的安全問題影響為最。就安全互信層面來看:北韓核威脅與駐韓美

軍,依舊是影響中韓軍事關係的核心議題。就兩國經貿合作發展來看:中韓不平

衡的貿易發展,雖使得中國出現大量的對韓逆差,但若從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發展

來看,實際受損的情形倒不如想像中的嚴重,大體上仍是利多於弊;反倒是韓國

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較令人擔憂。

另外,從中韓兩國政治外交的糾紛來看,北韓難民問題與高句麗歸屬之歷史

爭議,甚至還有海洋權益之爭,在兩國的立場上也是差異較大的。尤其是,黃海、

東海海域的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問題,以及由此衍生的漁業糾紛等。另外,在影響

兩國政治外交關係方面還有:跨國犯罪、人蛇走私、中國沙塵暴對韓國生態環境

的影響…等問題。這些問題,兩國政府若不攜手合作,共同解決,在未來的中韓

關係的發展上,將會成為絆腳石。

117
簡而言之,筆者從研究中發現到,中國睦鄰外交政策內涵中,雖有擱置爭議、

求同存異的內涵,與利用談判對話的方式來同周邊國家進行協商的戰略觀;但,

卻缺少了能夠實際化解爭議的處理機制。因此,影響中韓關係發展的潛在問題與

實際衝突之情形,在現階段,雖對中韓兩國關係,不致構成立即且明顯的危害;

但在未來,隨著朝鮮半島情勢的演變,中韓兩國在解決北韓核武危機的立場,是

否仍維持一致?以及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問題,

與多邊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是否會造成雙方在經貿交流方面,面臨更大的

阻力與困境?皆是對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可否再持續提昇與深化的考驗。

118
第五章 結論

所謂一個國家的對外關係是在外交政策的指導下進行,而制定外交政策的根

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利益,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使國家在國際

空間上處於有利的地位。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

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認為外部對中國的直接軍事威脅開始削弱,各國經濟力

量躍升;中國自當也不例外,便將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的發展上。自始,

中國當前一個中心的任務為:發展經濟。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即是為中國經濟

發展而服務。

1986 年,中共正式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詞來詮釋中國的外交

政策。1990 年,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

一個良好外部環境」,為日後中國對外工作的發展目標。因此,如何維持長時間

的和平環境以發展國家經濟,即主導了改革開放後中共外交政策之走向,形塑出

中國涉外事務的基本原則,也奠定日後「睦鄰外交」的發展基礎。有關中國涉外

事務基本原則有:

一、和平共處五原則

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與和平共處。

中國將「和平共處五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係的準則,特別重視與鄰國之間

的關係;因為,唯有安全與穩定的周邊環境才有助於中國的建設與發展。由

此可見,中共很早即開始塑造和平外交新形象,盼透過「和平共處五原則」

來化解周邊國家之疑慮,達成睦鄰友好之目的。

二、獨立自主原則

所謂的獨立自主,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和

侵犯,此為中共建政以來,一向的外交指導原則。

119
三、和平與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中共追求和平國際環境與內部發展的連結,試圖尋求合理化、

合法化的理論依據。和平與發展的主張有四點:(一)認為戰爭是可以避免

的(二)判斷和平環境出現(三)爭取和平,以求發展(四)認知和平與發

展時代的到來。

然而,中共內部政治局勢的發展,也影響到對外工作任務的優先順序。1989

年,北京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致使中國遭受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與圍堵。這起

震驚全世界的事件,引發中共面臨兩大危機:

一、西方的經濟制裁威脅到中國實現近代化有利的國際環境。

對中共而言,其破壞了所謂祖國統一的問題,讓台灣方面有積極進行外交活

動的機會。其次,西方政府及輿論都以人權問題為首,積極干預中共在國際

上活動的空間,致中國陷入獨立自主的外交困境;影響所及,包含了中共的

國際形象與週邊安全的不穩定。

二、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共領導階層實施鎮壓、整肅政策,較經濟改革更為優先。

原先主張經濟改革的總理,趙紫陽,已被整肅罷黜。中國經濟改革計畫,面

臨停滯階段;直到 1992 年,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公開宣示要進一步解

放思想,要大膽引進外資(引進來)
,尋求其他地區的市場(走出去)
,才使

中國經改計畫再度興起。

另外,國際情勢的轉變對一國外交政策的產出,也有極為重大的影響。冷戰

結束,蘇聯瓦解。國際體系自美、蘇兩極轉成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徒留朝鮮

半島分裂、對峙之勢。中國地處亞太地區之核心,北與朝鮮半島相連,複雜的週

邊態勢,致使中國內部的建設發展極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為鞏固中國自身週

邊安全,突破西方國家的外交圍堵與經濟制裁,唯有從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開

始,重塑中國對外的國際形象,爭取鄰國的支持與合作,以營造出有利於中國建

120
設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共當局,在內、外環境交互影響下,著手調整對外關係的

發展順序,爭取同周邊國家的良好關係,成為中國日後涉外事務的工作重點。睦

鄰外交,即是中國為爭取周邊鄰國友好關係,形塑而出的外交政策。筆者認為,

中共外交政策發展至今,已拋棄政治意識形態上的束縛;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國

與國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實際面向,以拓展對外關係。中國將睦鄰概念,

具體形塑成外交政策,進而落實到外關係的發展上。可見,睦鄰外交作為指導中

國對外關係的務實性與重要性。因而,透過睦鄰外交發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關

係,成為中國外交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中國睦鄰外交發展至今,其戰略內涵與目的,可概括為六點:一、立足亞太,

穩定週邊;二、加速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的進程;三、建立國際新秩序,強調不

干涉內政;四、全方位開放,經濟合作,共同發展,充實傳統睦鄰外交;五、透

過睦鄰外交化解中國威脅論;六、暫時擱置,求同存異。另外,中共第四代領導

人胡錦濤,在 2005 年也為睦鄰外交政策意涵,賦予新的詮釋:

一、睦鄰:堅持同周邊國家和睦相處,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二、安鄰:堅持通過對話合作增進友好互信,通過談判解決分歧,為亞洲的和諧

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富鄰:加強同鄰國的合作,推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國推動睦鄰外交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大

局,強調擱置爭議,求同存異,解決與周邊國家的爭端,進一步改善雙邊關係。

而建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確保中國經濟發展,可說是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基

本戰略觀。另外,睦鄰外交的戰略作用有:一、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與鄰國

邊境的紛爭,改善同周邊國家的關係;二、透過建立兩國夥伴關係的方式、拉進

合作關係、提昇兩國的雙邊對話及增加合作面向;三、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機制,

一來可增加合作機會,二來得以發揮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四、藉由兩國在經

貿方面的互動,加強彼此的合作空間與互利。而這四項,同時也是中國用來作為

121
與鄰國建立友好關係的發展目標與途徑。

第一節 睦鄰外交對中韓關係的影響

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兩極體系進入失衡動蕩的階段。1989 年六四天安門

事件,是中國改革開放面臨危機與考驗的時刻。中共政權面臨內憂外患之際,為

鞏固中央領導地位,對外揭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新外交指導方針。奠定

日後外交政策發展走向,以維護中國週邊安全穩定,尋求國家經濟發展為主要目

的。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內部著重經濟發展逐漸凌駕意識型態,而外在國際情

勢的詭譎多變,使得中國對外交往策略也較以往來得靈活與彈性。

六四事件後,中共在國際孤立與經濟制裁的壓力下,注意到相鄰韓國的發展

成就,已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對中國而言,與韓國方面的往來,不論是在朝鮮

半島安全問題上,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與安全目標;在經濟合作上,也具有互補

性的功能。因此,中國可說是順應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加速同韓國關係的發展,

以建立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為立基,發展與韓國的正式外交關係。1992 年 8 月

2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立邦交。這是中國為鞏固週邊安全,將外

交重心轉移至亞太地區,積極推行睦鄰外交的發展成果;同時,中韓關係的建立,

也意味著過去冷戰時期,雙方敵對關係的結束。

中韓兩國在睦鄰外交政策發展趨動之下,不斷提升雙方邦交關係的層次。從

睦鄰外交對中韓關係的影響來看,可按照睦鄰外交的「安鄰、睦鄰、富鄰」這三

大政策目標來說明之。

一、安鄰方面

從本文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到中國與韓國皆以「維持朝鮮半島區域安全與

122
穩定」為共同目標,尤其體現在對北韓計畫發展核武的問題上。而這點也是中韓

兩國發展國家利益與經濟成長的重要基石。中、韓從建立雙方的互信關係開始,

為達成區域穩定的先決條件,結合睦鄰外交政策的發展,以安鄰為己任,促使中

國同周邊鄰國建立、發展睦鄰友好關係,以實踐鞏固周邊安全環境的目的。由此

可知,中韓兩國區域政策的主要目標,就是維持區域內的安全與穩定,並以和平

對話、外交協商的方式來化解區域內的衝突與對立。

另外,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主張,透過多邊外交的方式,來發展經濟,

擴大對外關係,也能使區域安全趨向穩定的方向,藉由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達到

安全的目的。不論中國或是韓國,現今皆著重在發展國家經濟,厚植國家整體經

濟實力,從雙邊經貿交流的優先開展,再擴大到偕同參與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的建

立,以此為平台,構建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二、睦鄰方面

中韓建交以來,兩國政治關係進展順利,兩國關係迅速提昇。1994 年,韓

國總統金泳三在朝核危機升高之時,受邀訪問中國,即是中國同韓國展現睦鄰友

好之舉。此次會談,也是中韓首度共同面對週邊安全環境之威脅,所展開的協商

與合作。爾後,隨著中國睦鄰外交政策不斷的深化,兩國邦交層次也迅速躍升。

1998 年金大中總統訪中,雙方宣佈建立面向 21 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2000

年朱鎔基總理訪韓,兩國一至同意將中韓關係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階段。2003 年

韓國總統盧武鉉訪中,宣佈建立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 年李明博總統訪

中,與中國領導人胡錦濤,一同公開宣布兩國正式進入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層

次。值得注意的是,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正積極運用文化交流的方式,如

廣設孔子學院、派遣大規模志願者赴海外推廣漢語教學,來推動新一波的文化睦

鄰外交政策。關於這一點,我們可從中韓兩國歷年人際交流圖表上,即可見其成

效。由此可見,中國在推動對韓國「政治和睦」的政策目標上,成果相當豐碩。

123
三、富鄰方面

韓國,在中國以睦鄰外交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裡,兩國的經貿合作,確實

受惠於中國的經濟崛起,使韓國的經濟也搭上了「順風車」
。中國學者多半認為,

經濟交往與合作已成為引導、促進中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重要支柱。經濟外交

是在外交發展過程中逐漸突顯出來的,它將外交與經濟結合起來,強調經濟因素

對外交關係的推動作用。韓國著眼於中國,擁有豐富資源、廣大市場與廉價勞力,

加上兩國悠久的文化淵源及相鄰地理環境之優勢,促使中韓雙方在「經濟互利」

目標方面,即是最佳例證。

第二節 從睦鄰外交展望中韓關係

冷戰後中國外交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中國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實事求是的態

度。而睦鄰外交政策之產出與戰略意涵,即是說明中國內外環境,對其外交工作

優先順序的影響,以及為國家利益目的服務的最佳體現。中共在十六大會議政治

報告上,揭示了睦鄰外交新的發展要點:一是,不再提不結盟的問題;二是,加

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推向新水準。由此看出,中國將睦鄰外

交從雙邊關係發展模式,擴大到多邊合作的層次上,而這將是未來中國睦鄰外交

的主要發展型態。

本文試圖從睦鄰外交檢視對韓關係,在這過程中,也發現其面臨一些問題與

困境。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朝鮮半島的安全問題影響為最,其次是中韓經貿

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先就安全互信層面來看,北韓核威脅與駐韓美軍,依舊是影

響中韓軍事關係的核心議題。雖然,韓國與美國在駐韓美軍、對朝政策與對日關

係的看法上均有摩擦,因而有人大膽預言,未來中韓關係極有可能超越韓美之間

124
的關係;但是,中韓雙方在彼此政治、社會體制上的不同,以及人民價值觀與民

族主義,有著極大的差異情形下,兩國之間的潛在衝突與疑慮,仍是無法消除的。

其次,是中韓貿易間發展不平橫的現象差距甚多。但若從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發展

來看,實際受損的情形倒不如想像中的嚴重,大體上仍是利多於弊;反倒是韓國

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較令人擔憂。

從睦鄰外交展望未來的中韓關係,有一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那就是,由於

睦鄰外交缺乏能夠實際解決爭端的處理機制,因此兩國現階段面臨的衝突與紛

爭,仍將會延續到未來的中韓關係發展上。縱使,當前韓國與中國大陸,在解決

當前國際共同關切的朝核威脅問題上,與促進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等方面,有著共

同的安全目標在;但是,中國如何以安鄰、富鄰的實際行動,來消除韓國人的歷

史情節與中國的崛起、競爭論,充分發揮東北亞地區負責任的大國「穩定器」之

作用;韓國如何以開放、自信的心態接受中國的崛起,才是促使中韓關係長遠穩

定的發展關鍵。唯有謹慎處理兩國共同的戰略利益之所在,即朝鮮半島安全的和

平與穩定,才是延續兩國在政治、經貿與安全議題上的睦鄰友好關係之根本。

125
附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根據兩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決定自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同意根據《聯合國憲章》原則,在相

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原則的基礎上發展持久的睦鄰合作關係。

三. 大韓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尊重中

方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之立場。

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相信,兩國建交將有助于朝鮮半島形

勢的緩和與穩定,也將有助于亞洲的和平與穩定。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尊重朝鮮民族早日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願望,並

支持由朝鮮民族自己來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

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商定,按照一九六一年《維也納外交

關係公約》在各自首都為對方大使館的建立和履行其職務提供一切必要的

協助,並盡快互派大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 大韓民國政府代表

錢 其 琛 李 相 玉

1992年8月24日於北京

126
附錄二、
中 韓 聯 合 公 報(2005)

應大韓民國總統盧武鉉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於 2005 年 11 月
16 日至 17 日對韓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訪問期間,胡錦濤主席同盧武鉉總統舉行
會談,分別會見了國會議長金元基、國務總理李海瓚。兩國元首對 2003 年 7 月
北京會晤以來中韓關係取得的新進展表示滿意,並就進一步深化中韓全面合作
夥伴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地區、國際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達成廣泛共識。

一.
# 雙方高度評價兩國自 1992 年中韓建交以來在外交、安全、經濟、社會、文
化、人員交流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所取得的重要進展。
# 雙方對 2003 年 7 月《中韓聯合聲明》得到有效落實表示滿意,一致認為雙
方政治互信不斷加深,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和深化,中韓全面合作夥
伴關係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 雙方一致認為,按照兩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的精神,不斷鞏固和發展兩國睦
鄰友好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將為本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
與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 雙方一致同意,繼續擴大和深化兩國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發展中韓友好
合作大局出發,妥善處理兩國關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努力推動中
韓關係長期、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二.
# 雙方歡迎第四輪北京六方會談發表的共同聲明,認為該聲明就實現六方會談
的目標和原則達成一致,為實現半島無核化奠定了重要基礎。雙方認為,有
關各方應繼續顯示誠意和靈活,認真落實該聲明,推動會談進程不斷取得進
展。
# 中方歡迎朝鮮半島南北和解合作進程取得的積極進展,重申將繼續堅定不移
地支持南北雙方改善關係,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方讚賞韓方為改善南北關
係、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所作的努力,希望並支援韓方作為半島事務直接當
事方,繼續為此發揮積極作用。
# 雙方同意繼續為實現朝鮮半島及東北亞的和平與共同繁榮而合作。
# 雙方對東北亞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表示歡迎,同意就推動東北亞區域

127
合作和一體化進程積極開展合作。中方讚賞韓方的和平與繁榮政策,韓方高
度評價中方為東北亞和平與發展發揮的建設性作用。

三.
# 中方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韓方
對此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
政府,表示韓方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四.
# 雙方一致認為,兩國高層交往和政府、議會、政黨間的交流對增進雙方相互
理解與信任,促進兩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的持續深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雙
方同意繼續保持高層互訪勢頭,進一步加強兩國領導人的經常性會晤。雙方
支持兩國議會儘快建立高層定期交流機制,支持兩國政黨、團體開展各種形
式的交流與合作。
# 雙方同意進一步加強兩國外交部門之間的磋商與合作。商定設立兩國外長熱
線,以便隨時進行溝通。建立兩國副外長級定期磋商機制,討論共同關心的
問題。進一步活躍雙方外交當局各個層次的定期磋商機制。
# 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兩國國防、安全領域的對話和接觸,擴大兩軍交流。雙方
積極評價 2002 年在北京舉行的首次中韓外交安全對話,商定於 2006 年在首
爾舉行第二次外交安全對話,並努力使之機制化。

五.
# 雙方滿意地指出,兩國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際利益,有
利於兩國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 雙方高度評價兩國聯合研究小組根據 2003 年兩國元首的共識完成的《中韓
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聯合研究報告》,認為該報告應成為今後兩國擴大
貿易、投資等中長期經貿合作的重要指針。
# 雙方對兩國年貿易額有望於 2005 年提前 3 年實現 1000 億美元目標感到高
興,商定繼續共同努力,爭取到 2012 年中韓建交 20 周年時兩國貿易額達到
2000 億美元。
# 雙方同意積極努力,推動兩國貿易在發展中逐步實現平衡。韓方表示將為此
採取派遣採購團等措施,繼續做出積極努力。
# 韓方宣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 雙方對中韓雙邊自貿區民間聯合研究 2005 年啟動後取得的進展表示高興,
希望兩國研究機關就此繼續進行深入探討,在兩年內如期完成研究報告並向

128
政府提出政策建議。
# 雙方同意,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兩國經貿科技聯合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等對
話與合作機制,不斷拓寬兩國經濟合作的領域和管道。雙方同意,加強正在
運行中的中韓貿易救濟機構合作會議機制,按照互利互惠、友好協商的精
神,預防並妥善處理貿易中發生的問題。雙方商定儘快啟動品質監督檢驗檢
疫高層磋商機制,通過對話協商解決食品安全、動植物檢驗檢疫等質檢領域
的問題,開展商務資訊交流與合作。
# 雙方同意為擴大雙方的投資合作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必要支援,儘快就修訂
《中韓投資保護協定》達成協定,使之適應兩國相互投資不斷擴大的需要。
# 雙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大韓民國產業資源部關於擴大貿易救濟領
域合作的備忘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大韓民國產業資源部關於促
進兩國貿易投資發展的備忘錄》的簽署表示歡迎,希望以簽署上述備忘錄為
契機,為兩國企業提供更好的商務環境。
# 雙方積極評價兩國在高新技術、基礎設施、服務業及大型專案領域的合作,
商定按照《中韓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聯合研究報告》的建議,積極落實
雙邊貿易投資便利化五項措施,進一步加強兩國在資訊通信、汽車、鋼鐵等
十二項重點產業領域的合作。
# 雙方同意在資訊、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開展更為密切的合作,
擴大科技資訊交流,促進有關科研成果的共用和有效利用。
# 雙方同意促進環境保護技術的聯合研究及應用,繼續加強在迴圈經濟、沙塵
暴監測、荒漠化防治、清潔填埋場管理、填埋場沼氣發電等領域的合作。
# 雙方同意,在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開放源碼軟體等資訊通信領
域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推動有關合作發展到更高水準。雙方同意,在向尚
未享受到資訊化成果、難以步入資訊社會的亞洲和世界其他國家貧困人口提
供接觸資訊的機會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努力消除國際間數字鴻溝。
# 雙方對能源問題給世界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表示關注,同意研究建立兩國石
油進口對話機制的可能性,鼓勵能源企業開展交流與合作,本著平等互利、
相互協商的原則發展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
# 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在石油儲備、電力建設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交流。
# 雙方同意繼續完善兩國間流通及物流合作機制,共同推動整個東北亞的物流
合作,定期舉行兩國海上運輸合作部長級會議。
# 雙方同意,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兩國在傳統醫藥和傳染病防治等領域的
交流與合作。
# 雙方同意,加強在禽流感防治領域的資訊交流與合作。
# 韓方表示將繼續參與 2008 年北京奧運會、2010 年上海世博會和中國的西部
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並提供合作。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129
六.
# 雙方同意,進一步擴大兩國文化、教育、旅遊、體育、新聞等領域和友好團
體、友好省市等之間的交流,不斷鞏固兩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基礎。
# 雙方商定,將 2007 年即中韓建交 15 周年定為中韓交流年。兩國政府將認真
籌畫、組織各種活動,使之成為進一步增進兩國民間交流與理解的重要契機。
# 雙方一致認為,青少年交流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度評價《中
韓青少年交流協議》兩年來的落實情況。為進一步活躍兩國青少年交流,中
方宣佈從 2006 年起每年增加邀請 100 名韓國青年訪華。韓方對每年邀請 500
名中國青年訪韓專案在增進中國青年對韓國的瞭解和兩國青年間的友誼方
面所取得的良好成果感到高興。
# 雙方同意,為適應兩國經貿、人員往來迅速發展的要求,繼續擴大航空、海
運合作,逐步推進航空、海運自由化。韓方表示願為中國航空公司開通從中
國至濟州的航線提供最大便利。
# 雙方積極評價兩國文化聯委會今年 5 月通過的《2005 至 2007 年度中韓文化
交流計畫》,同意根據該計畫定期互派文化領域的專家、演藝人員及相關公
務員,推動學術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
# 中方歡迎韓方在西安設立總領事館,韓方歡迎中方設立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駐
光州領事辦公室。
# 雙方同意儘快簽署《海上搜救協定》,以確保海上人員及財產的安全;繼續
加強領事、司法等領域的合作,為兩國正常經濟活動和人員往來提供法律和
制度保障。
# 雙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與大韓民國山林廳關於東北虎合作繁殖
協議》的簽署表示歡迎,希望該檔的簽署及落實能有利於進一步增進兩國人
民間的友誼與合作。

七.
# 雙方同意繼續在東盟與中韓日(10+3)、東亞峰會、中韓日合作、東盟地區
論壇(ARF)、亞太經合組織(APEC)
、亞歐會議(ASEM)、亞拉論壇等各
種區域及次區域、跨區域機制中進行密切合作,促進域內自貿區研究和建
設,推動區域合作進程。
# 雙方認為,面對 21 世紀的機遇和挑戰,國際社會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有效的
多邊合作機制。雙方商定在聯合國等國際事務中繼續保持合作。
# 雙方支持聯合國進行必要和合理的改革,認為聯合國改革應有助於加強多邊
主義,提高聯合國的權威和效率以及應對新挑戰和新威脅的能力,有助於使
聯合國機制更加透明、更加民主、更具代表性。
# 雙方強調,安理會改革應在充分協商、達成最廣泛一致的基礎上,朝著對聯

130
# 雙方同意在打擊毒品、國際恐怖主義、金融經濟犯罪、海盜、高科技犯罪、
宗教極端主義等非傳統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
# 雙方同意為釜山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成功舉行進行合作,並為
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而長期努力。

八.
# 雙方對胡錦濤主席訪韓取得的積極成果表示滿意,一致認為此訪對未來兩國
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胡錦濤主席對韓國政府和人民熱情、友好、隆重的接待向盧武鉉總統表示感
謝,並且邀請盧武鉉總統在方便的時候再次訪華。盧武鉉總統愉快地接受了
邀請。訪問具體時間由雙方通過外交途徑商定。

2005年11月17日於首爾

131
附錄三、
中 韓 聯 合 公 報(2008)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的邀請,大韓民國總統李明博於 2008 年 5 月
27 日至 30 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隆重歡迎和熱情接
待。訪問期間,胡錦濤主席同李明博總統舉行了會談。李明博總統會見了國務
院總理溫家寶、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李明博總統對不久前四川汶川地震造成
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表示深切哀悼和慰問,願為中方救災提供必要幫助。
胡錦濤主席等中國領導人對韓國政府和人民關心中國災情,提供緊急援助並派
遣救援隊表示衷心感謝。雙方同意加強在應對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領
域的交流與合作。在會談和會見中,雙方就進一步發展中韓友好合作關係和共
同關心的地區及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

一. 發展兩國關係
# 雙方高度評價 1992 年建交以來中韓關係取得的迅速發展,一致同意將“中韓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提升為“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外交、安全、經濟、
社會、文化、人員交流等各領域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
# 雙方一致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兩國在外交和安全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商定建立
兩國外交部門高級別戰略對話機制,並將雙方現有的“外交安全對話”機制
化。
# 雙方商定進一步加強兩國領導人、政府各部門、議會和政黨之間的交流。
# 中方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韓方
對此表示充分理解與尊重,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
政府,韓方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二. 擴大經貿合作
# 雙方同意調整和補充 2005 年兩國領導人確定的《中韓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
規劃聯合研究報告》,以反映兩國經貿合作發展新形勢,使之成為雙方進一
步開展務實經貿合作的基礎。
# 雙方對中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順利進展表示讚賞,同意在有關成果的基
礎上,朝著互利互惠的方向繼續積極研究推進中韓自貿區。
# 雙方對《中韓投資保護協定》的修訂和公佈表示歡迎,一致認為該協定有助
於切實保護和擴大中韓兩國間相互投資,符合兩國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發展

132
方向。
# 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推動兩國貿易在發展中逐步實現平衡。韓方表示將積極
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等各種貿易投資博覽
會,繼續採取派遣採購團和投資考察團等措施。中方對此表示讚賞。
# 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加強兩國移動通信領域具體合作,積極支持兩國通信企
業間擴大資本與技術合作,並將電子與資訊通信領域合作擴大到軟體、無線
射頻識別系統等領域。
# 雙方同意在核電、石油儲備、資源聯合開發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領域繼續加
強廣泛和互利的合作,並為在節能領域合作取得具體成果而努力。
# 雙方同意在知識產權保護、食品安全及質檢、物流、勞務合作等領域加強合
作。
# 雙方一致認為,加強金融領域合作有利於兩國金融業發展,雙方應借鑒和交
流彼此在金融體系建設中取得的經驗,推進雙方金融市場的改革和開放,加
強在國際和區域金融機構中的協調合作。
# 雙方同意在南北極地科學技術等領域加強聯合研究和調查等合作。
# 雙方一致認識到加強環保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同意加強在環保產業、沙塵暴
監測、黃海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 雙方同意為成功舉辦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和 2012 年麗水世界博覽會開展
積極合作。

三. 加強人員文化交流
# 雙方商定逐步擴大青少年邀請規模,在兩國青少年交流中加強民宿、家訪等
交流活動,擴大政府互換獎學金規模。
# 雙方同意積極研究採取簽證便利化措施,擴大兩國人員往來。
# 中方對韓方在中國武漢設立總領事館表示歡迎。
# 雙方一致認為,兩國悠久的交往歷史是中韓友好關係的寶貴財產。為加強相
互理解,雙方積極支持兩國學術機構開展歷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

四. 推進地區及國際事務合作
# 中方重申,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援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通過對話協商改善關
係,最終實現和平統一。韓方讚賞中方為維護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所作努
力,期待中方繼續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 韓方表明了推動解決朝核問題、擴大南北經濟社會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的立
場。中方對此表示理解,期待南北和解合作取得進展。
# 雙方一致認為,六方會談落實 9.19 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計畫應按照“行動

133
對行動”原則儘早全面均衡落實。雙方同意與其他有關各方一道,研究和制
訂下一階段行動計畫,為全面落實 9.19 共同聲明作出建設性努力。
# 雙方一致認為,中韓合作是推進六方會談和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的重要因
素,同意為實現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繼續緊密合作。
# 雙方重申聯合國在解決世界性問題上的重要作用,同意在聯合國事務中繼續
密切合作。雙方一致認為,聯合國改革應有助於增強聯合國的權威、作用與
效率,使聯合國機制更加透明、民主和更具代表性,應以會員國間最廣泛的
一致為基礎。雙方支持聯合國秘書長為提高聯合國效率與責任所作的各項努
力。
# 雙方一致認為,中韓日合作對維護亞洲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十分重要。雙方
同意共同努力,保持三國領導人、外交部長在三國輪流會晤等經常性交往。
# 雙方同意為今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成功舉辦而共同努力。
# 雙方同意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打擊國際恐怖
主義、金融經濟犯罪、海盜、高科技犯罪等共同關心的問題加強合作。

五. 雙方對兩國簽署《中韓移管被判刑人條約》、《中國科技部與韓國教育科技
部極地科學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中韓學位學歷互認諒解備忘錄》表示
歡迎。

六. 雙方對李明博總統訪華所取得的積極成果表示滿意,一致認為此訪對未來
兩國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胡錦濤主席期待並歡迎李明博總統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李明博總統祝願
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成為實現人類和諧與團結的盛典,並表示將出席
開幕式。
# 李明博總統對中方盛情款待表示感謝,邀請胡錦濤主席早日訪問韓國。胡錦
濤主席對此表示感謝並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2008年5月28日於北京

134
參考書目

一、 西文書目

Cho, Seong Ryoul. 2003. “ The ROK-US Alliance and the Future of US Forces in

South Korea”.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14, 2: 77-104.

Goldstein, Joshua S. 1999. Intern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Haper Collins

Publsihers.

Hao Yufan. 1987. “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 A Chinese view.” Asian Survey 27,

8: 871.

Harding, Harry. 1992.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 Washington 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23-229.

Henry, Kissinger A. 2003. “The Six-Power Route to Resolution. ” Washanton Post.

In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html?id=6229. Latest update 18 Aug 2003.

Chung, Jae Ho. 1988. “South Korea-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28, 10: 1034.

Kim, Samuel S. 1994. “Mainland China in a Changing Asia-Pacific Regional Order.”

Issues & Studies 30, 10: 10-16.

Lampton, David. Ed. 2001.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Palo Alto,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zarr, Michael J. 1995, “Going Just a Little Nuclear: Proliferation Lessons from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 2: 101-123.

Nathan, Andrew J., and Robert S. Ross. 1997.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35
Pollack, Jonathan D., and Young Koo Cha. 1995. A New Alliance for the Next

Century: The Future of U.S.-Korean Security Cooperation. RAND: Santa

Monica, Calif.

Xiao, Xiong Yi. 2000. “Dynamics of China's South Korea Policy: Assertive

Nationalism, Beijing's Changing Stratrgic Evalu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orth Korea Factor.” Asian Perspective 24, 1: 80.

Yakov Berger. 2006. “China’s Grand Strategy in the Eye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cholars.” Far Eastern Affairs 1: 14.

二、 中文書目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1992。北京:人民出版社。

小島朋之。2001。翁家慧譯《中國現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5。《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

版社。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2001。《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中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4。《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主編。1987。《中國外交概覽(1987)》。北京:世

界知識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編。2003。《國情報告—中國現

況藍皮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1994。《毛澤東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6。〈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新局面〉。《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3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0。《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世界

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2。《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尹慶耀。1999。〈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

25,1:6-15。

天児慧著、劉靜貞譯。1994。《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台北:月旦

出版社。

王良能。2000。《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長偉。2007。〈南韓與大陸建交 15 年紀念日〉。《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8/24。

王彥軍。1998。〈當今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世界〉。張良玉編《面向 21 世紀的國

際戰略謀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振輝。2006。《指點江山:當代中國問題導引》。台中:燁豐出版社。

王崑義、蔡裕明。2005。〈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臺戰略思考〉。

《全球政治評論》9:43-84。

王緝思。2001。《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50。台北:生智文化

出版社。

亓成章、何中順。1998。《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

社。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2001。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臺北:立緒文化。

137
白忠祥、劉家定、張梅。2003。〈論 21 世紀初中國睦鄰外交政策〉。《重慶廣

播電視大學學報》4:30-32。

安忠榮。1990。〈南朝鮮中國交易構造的特性和展望〉。塞風主編《開放條件

下的比較利益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朴鍵一。2002。〈朝鮮核問題的來龍去脈〉。(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http://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5。2008/5/22。

朴鍵一。2005。〈中國對韓國的政策: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中國社會科學

院網)。http://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665。2007/7/30。

朱松柏。2001。〈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40,1。

朱建陵。2007。〈民族意識強悍,中韓一再衝撞〉。《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4/10。

朱浩、黃兆仁,2008。〈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東亞經貿的影響〉。台灣

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2008/7/2。

朱聽昌主編。2002。《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何中順。2007。《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

何蘭。2005。《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吳建德。1996。《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出

版社。

吳榮義。2004。〈東亞共同體之倡議與展望,兼談台灣因應之道〉。《中華民

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

http://www.tier.org.tw/07publication/president/20040218.htm。2009/7/23

李而炳。2004。《21 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明。2005。〈中國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

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際衝突與危機管理研究室。

138
李相禹。1985。〈韓國在中共快艇事件中之得失〉。《韓國研究》7:17-18。

李敦球。1998。〈金大中政府與世紀之交的中韓關係〉。《國外社會科學情況》

3:51。

李雅欽。2005。〈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

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杜繼鋒。2006。〈朝鮮核試驗與中國國家安全〉。《新英才周刊》。

http://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892。2006/11/23。

阪田恭代。2004。〈朝鮮半島安全問題與中國因素:機會與挑戰〉。袁易、嚴

震生、彭慧鸞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大國關

中心。

帕斯特(Pastor, Robert A.)。2000。董更生譯《二十世紀之旅》( A Century's

Journey)。台北:聯經出版社。

金英姬編。2007。《投資韓國》。北京:中國商務部投資事務促進局。

金萬甲。1998。〈中韓海洋權益之爭及發展趨勢〉。《朝鮮半島問題研究文集》。

吉林:韓國研究會。

俞邃。1999。〈認識多極化,促進多極化〉。《當代世界》9:12。

施子中。1999。〈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

研究》1,3:8。

倪健民、陳子舜。2003。《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2003。《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0》。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崔志鷹。1999。〈中韓建交後兩國關係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觀察》1:

4-8。

139
張雅君。2004。〈中國外交趨勢-大國外交走向與評估〉。丁樹範編《中國大趨

勢》。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張輝、徐細希。2005。〈論鄧小平的睦鄰外交思想與實踐〉。《廣西教育學院

學報》5:116-119。

曹云華、徐善寶。2004。〈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盟關系〉。《當代亞太》2:

52-59。

許志嘉。1997。〈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7:36-40。

許志嘉。2004。《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出版社。

許志嘉。2007。〈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含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

刊》8,3:43-81。

陳士勳。2004。〈後冷戰時期中共「睦鄰外交」之研究一個「社會建構主義理

論」的觀點〉。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陽。2004。《中國睦鄰外交-思想 實踐 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雨晨。1989。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大陸問題研究中心編《中共的經濟改

革與開放》。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大陸問題研究中心。

陳峰君、王傳釗。2004。《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峰君編。1999。《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448-449。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霜華。2004。〈「10+3」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及中國的政策取向〉。《毛澤

東鄧小平理論研究》4:22-28。上海科學院。

陸建人。2007。〈東亞合作的新機遇–簡評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新

民周刊》。http://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812。2007/1/17。

程玉潔。1994。〈朝鮮核問題的來龍去脈〉。《現代國際關係》:43-47。

董保存。1993。《毛澤東和世界風雲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

140
廖文雄。2006。〈中共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角度分析〉。國立政治

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紫陽著。2009。鮑樸編《國家的囚徒》。台北:時報出版社。

劉山。1994。〈學習毛澤東外交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外交學〉。《外交學院

學報》4:2-6。

劉金質。1994。楊淮生主編《中國對朝鮮韓國政策文件匯編》。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劉淑梅。1998。〈論我國新時期的外交戰略〉。《內蒙古師大學報》6:103。

劉德海。〈1992 年以來的中共與兩韓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215-237。

劉賽力。2006。〈合作共贏的中韓經濟關系〉。《國際問題研究》3:58-64。

蔡東杰。2001。《兩岸外交策略與對外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

蔡裕明。2003。《北韓核武變局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1,3:91。

鄭仁教。2004。《2003 年韓中日 FTA 協同研究總括報告書》。首爾:對外經濟

政策研究院。

鄭鎔碩。1984。〈中共對韓認識之變化過程〉。林祥源譯《韓國研究》6:48-49。

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編寫組。2000。《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世界

知識出版社。

賴昱安。2005。〈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

的平衡戰略》。臺北:遠景基金會。

賴昱安。2005。《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

錢其琛。2004。《外交十記》。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閻學通。1997。《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謝淑麗(Susan L. Shirk)。2008。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

(China:Fragile Superpower)。台北:遠流出版社。

141
蘇浩。2002。〈冷戰後中國外交發展的脈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

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

三、報章雜誌、網路資料出處

BBC 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大韓民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網 http://china.koreanembassy.cn/index.asp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網 http://www.cist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 http://www.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網 http://www.cofortune.com.cn/moftec_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網 http://www.chinaemb.or.kr/ch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韓國經濟商務參贊處網 http://kr.mofcom.gov.cn/index.shtml

央視國際 http://www.cctv.com/news/china

東亞日報中文網 http://china.donga.com/big/

朝鮮日報中文網 http://chn.chosun.com/big5/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html

韓國知識經濟部網 http://www.mke.go.kr/language/chn/index.jsp

韓國貿易協會網 http://www.globe.kotis.net

韓國進出口銀行網 http://www.koreaexim.go.kr/

1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