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德国人对意大利的向往

米尼翁的歌曲
混淆德国人的渴望与思乡之情

对意大利的美好描述
戈蒂耶《死亡喜剧 》
若屈从于异国他乡,就永远失去了祖国

对异国的向往无意义
代表罗马和希腊两种古代文明
雨果
人只有在熟悉的世界寻找自己的身份

德国人身份的分裂
歌德诗歌中对意大利的向往 《伊菲革涅亚》
思乡之情掩盖了德国人对希腊的渴望

《海伯利安》

同席勒:创造理想中的希腊,又担心神话破灭
通过思考与理性弥补,创造类似于希腊的艺术境
歌德
界 寻求德国人身份认同,而德国落后于欧洲文化国
家,无法提供认同

希腊与德国的深厚联系

将德国文学与意大利进行对比 在罗马重新认识和寻找真正身份 对古典的敬仰 意大利对其影响至深

通过追寻意大利来重新定义自己

截然不同的身份体验

德国与法国的不同 德国:遥远而陌生
对待古代的态度的差异
法国:自由模仿、取而代之

德国人向往意大利,亲自前往,写下
对古代文化的体验
游记与文学作品

意大利与希腊 对于希腊的向往却没有付诸实际 古代文化仍是现实 对奥斯曼化的希腊的抗拒

威廉·米勒 呼吁希腊人以自己的传统为基础

希腊起义:俄土战争

以德国人的身份置于希腊文化中 对祖国感到疏离

对古希腊文化的深刻热爱和对理想社
对德国的深刻爱情和对社会中特定群体的批判
会的追求

歌德《1792年法国战役》 回到希腊——精神上的移民 德国作家的“流亡” 对德国的问题感到困扰,自我身份的削弱

Hyperion 对祖国境况的复杂感受

悲歌性格 失去的自然和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悲伤

反映了对当时社会、政治或文化状态的不满和反
废墟被视为当代时代的象征

对德国的批判的内在视角
德国诗人的独特视角
对希腊的外部情感视角

不完全相信意大利存在永恒的“现代性”

时代与文化之间的对立 南北方不可逾越的文化隔阂

解决个体多样性和国家统一之间的矛
盾是美育的任务

对现代国家与理想社会之间的根本差
席勒 异的不满

对现代社会中理性过于分析和个体疏
离的批判

个体要摆脱自我界限,寻找自己的总
体性

通过对古希腊的追溯和理想化,寻找一种自我认
对希腊的美好描述 对德国当时社会和政治状态的不满
同和文化重生的可能性

瓦尔特·雷姆 德意志人的信仰是由希腊人的信仰发展来的

德国与希腊之间的原初情感
荷尔德林
德国文化与希腊文化的映照
德国与希腊
其艺术和诗歌是德国文化的典范
希腊对于德国文化的重要性 德国被视为现代希腊的继承者
德国的文化政治与希腊的关系

希腊的政治 “感性”的特点 希腊城邦具体、个体参与的表达方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