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澳門大學 教育學院

學校輔導 碩士論文

澳門駐校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
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黃石聰

指導教授:施達明 博士

2013 年 2 月 22 日
1
2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就以全澳門駐校學生輔導員為對象,希望了解現在學生輔導員的心

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是以五個向度作測量,分別為:身心病徵、焦慮煩躁、社

會困擾、憂鬱低落及正向心理,本研究以普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 (平均數 68.23) 呈嚴重困擾;(2) 澳門學生輔導員

的年齡、畢業科系、教育程度、工作經歷及心健康自評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關;(3)

澳門學生輔導員的性別及婚姻並不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關;(4) 分析澳門學生輔導

員心理健康狀況內容有五個向度,其中憂鬱低落及社會困擾處於嚴重困擾的情

況,而憂鬱低落最差 (平均分 1.73 分),反映出這個心理向度的問題最值得注意,

亦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日後實務工作和未來

研究之參考。

I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targeted at Macau school counselors, hoping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school counselors. The mental health was measur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dimensions—somatic symptom, anxiety, social undermining,

depression and positive menta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ental health

among school counselors was not in a good condition (M=68.23); (2) the mental

health was related to their age, college major, educational level, working experience,

and the self-evaluation on their own mental health status; (3) gender and marriage

status were not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4) among these 5 dimensions, depression

and social undermining achieved the lowest average point, the depression average

point was 1.73. This revealed the need of thinking and finding the causes of the issues

and providing help on the professional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based on the results found.

II
目錄

中文摘要................................................................
................................................................................................
.....................................................................
..................................... I

英文摘要................................................................
................................................................................................
....................................................................
.................................... II

表目錄................................................................
................................................................................................
........................................................................
........................................ V

圖目錄................................................................
................................................................................................
.......................................................................
.......................................VI

第一章 緒論 ................................................................
............................................................................................
............................................................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9

第一節 心理健康理論概述 ......................................................................... 9

第二節 心理健康之評估與其相關研究 .................................................. 17

第三節 憂鬱傾向與憂鬱症 ....................................................................... 22

第四節 學生輔導員的精疲力竭 (BURN OUT) ...........................................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25

III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25

第二節 抽樣方法 ........................................................................................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
.................................................... 29

第一節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之分析 .............................................. 29

第二節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與個人背景變項比較分析 ............. 33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


................................................................................
................................................ 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43

第二節 建議 ................................................................................................ 45

參考文獻................................................................
................................................................................................
...................................................................
................................... 49

中文部份 ...................................................................................................... 49

英文部份 ...................................................................................................... 53

附件................................................................
................................................................................................
...........................................................................
........................................... 59

心理健康量表.............................................................................................. 60

成人心理量表各分量表界定標準 ............................................................ 61

IV
表目錄

表 3.4.1 成人心理健康量表題目分佈表 ................................................26

表 4.1.1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平均數及標準差 ............................31

表 4.1.2 五個分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 ....................................................32

表 4.1.3 五個分測驗皮爾森相關系數 ....................................................32

表 4.2.1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分佈 ........................................................33

表 4.2.2 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分佈 ........................................................33

表 4.2.3 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分佈 ................................................34

表 4.2.4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分佈 ................................................34

表 4.2.5 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狀況 ........................................................34

表 4.2.6 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狀況 ................................................35

表 4.2.7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狀況 ........................................35

表 4.3.1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36

表 4.3.2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36

表 4.3.3 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37

表 4.3.4 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37

表 4.3.5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38

表 4.3.6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38


V
表 4.3.7 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39

表 4.3.8 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39

表 4.3.9 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40

表 4.3.10 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40

表 4.3.11 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41

表 4.3.12 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41

表 4.3.13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之敘述統計 ..........................42

表 4.3.14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

量...............................................................................................................42

圖目錄

2.1.5.1 馬斯洛需求層次圖 ......................................................................16

VI
第一章 緒論

心理健康是一個影響很大的重要課題,除了影響自身外,還會對周邊的人

受到影響,因此研究心理健康是有其必要性。是次研究對象是本澳學生輔導員,

因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將直接影響其工作、其家人及其服務的對象,故此,其

心理健康是十分值得關注的,本章主要分為四節,從研究背景開步,由自身經驗

出發,至社會情境之關注,都是本研究之背景;第二節主要是闡述研究動機,立

足點是澳門學校輔導員的工作狀況與其工作上的挑戰;最後兩節是陳述本研究之

目的與假設。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背景

一、自身之情況

研究員在社會上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學生輔導員,什麼是學生輔導員?本

篇可以尋找到相關答案,為什麼要以這個題才作為研究題目?這是因為,在我工

作的日子當中,經常會遇到挫折、失敗、情緒爆炸,甚至迷失,導致自我覺得有

焦慮、憂鬱、孤獨,以及整天都有患病的感覺,這些感覺亦令我在工作上變得無

精打采、事倍功半。這些問題相信會是因為自己不了解內在心理狀況才會出現的。

本研究的由來亦是想借此機會,去了解現在本澳學生輔導員的心理狀況,

並希望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重視,引發更多的相關研究與相對政策。

1
二、澳門社會變化的影響

社會現代化發展,令生活產生很大的變化,面對社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亦

不斷增加,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亦接種而來,健康問題亦隨之受到關注,就如前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 Halfdan Mahler 博士提出:「必須讓人們認識到,健康並不

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喪失了一切 」;使人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亦只

有健康,才可以令人有能力去學習、工作及與人溝通來往,當中心理健康問題也

在社會變化中衍生出來。

一般來說,人們大多都只會關注生理健康,但心理健康同樣應需要受到關

注的,就正如澳門衛生局為響應「2011 世界精神健康日」,以「沒有心理健康

就不叫健康」為宣傳活動主題 (衛生局,2011) ,可見心理健康在澳門的被關注

程度;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的緊迫,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競爭與及人際關係的複

雜化,導致人們的心理增加很多壓力,若不作處理,很大可能會出現心理障礙,

身心方面都會產生問題,因此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疾病,其實都有莫大的關連性,

心理健康的人,出現生理健康問題都會相對較少;就算人懂得如何妥善處理壓力

問題,但總會遇到不如意事,且較難以進行處理,因而心理疾病亦會產生。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學生輔導員於學校工作,所面對的除了學生外,學生家長、學校老師都是

他們要面對的人員,在學生輔導員跟不同的人員接觸時,除了要協助處理他們的

壓力外,同時亦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勾起輔導員自己內心的一些問題,從而轉化

為更大的壓力,亦因此有可能令輔導員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另一個需協助的

人,在這個旋渦裡,好可能會令一個助人者變為一個破壞者,使需要協助的人得

不到適當的協助,更會引伸出難以解決的問題。

根據教育暨青年局的統計資料 (教育暨青年局,2009;教育暨青年局,

2010;教育暨青年局,2011) 2008/2009 學年接受個別輔導的學生人數為 3,481 人,

2009/2010 學年為 3,738 人,而 2010/2011 學年人數為 4,007 人,可看出接受個案

輔導的人數逐年增加,當中由於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的雙職家庭,以及隨著賭業的

發展,使家長的工作多為輪班工作,在家中可以教導小孩的時間一直減少,甚至

單親家庭的出現,令學生的問題亦日益嚴重,在統計資料中可得知,個案問題類

別分析中,家庭問題在三個學年數據中均為第二位,反映出家庭問題十分嚴重,

但最高的均為在校問題,表示在處理學校問題是學生輔導員所需要最大心力的一

個部份,故其心理健康的狀況是很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由於需要輔導服務的學生人數有增無減,而且問題亦趨向年青化,導致學

生輔導員所面對的壓力亦不斷增加,因此有協助他們處理自身心理健康的需要,

好讓他們在面對更大的壓力時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應對難關。

3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在其《世界

衛生組織憲章》中開宗明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瘦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

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WHO, 2011) 。精神健康意味著心身完好狀態而不是單純

沒有疾病 (WHO, 2004) 。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

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

而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是使學生能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成就和了解終身學

習,以及了解各種職業,並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機會 (Campbell & Dahir,

1997) 。因此,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其個人很有可能影響學生的情

況。但由於並沒有澳門的相關研究,故研究員就這一方面調查現在澳門學生輔導

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並就研究結果作出相關的建議。

相關建議在結論中會有所提及,而且是針對學生輔導員的自我能力提升有

關,因為他們在提升自我能力後,相信必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同,以及在心理

健康的狀況能夠變得良好,就如研究員自己的經歷一樣,在經過自我能力的提升

後,不單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更能在面對困境時作自我調適,令自己走出沮喪、

焦慮等陰霾,並能在社交方面得到不錯的能力,從而在與他人相處時變得自在,

不會害怕與別人交往,在處事方面更能勇於面對和積極進取。

第三節 研究目的

隨著 1999 年本澳回歸祖國以來,特區政府的開放市場政策,加上內地自由

行開放,賭權開放等,令本澳社會發展急速,經濟發展強盛,同時居民亦出現不

4
少的心理問題,而近年來青少年的問題日益嚴重,家校合作已成為一個良好的應

對措施,但家校的關係有時會存在著衝突的,學生輔導員的角色亦由此而更吃

緊,成為了家校合作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橋樑。

本澳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正是以人去影響人,他們在面對學生、家長、老

師以及教職員工時,往往會承受著很多不同的壓力,影響其心理狀況,因此若學

生輔導員能夠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相信他們在面對學生、家長、老師以及教

職員工時,將可以有一個更正向的心理去做回應,使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健康地

成長。

故此,研究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一來可以了解學生輔

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亦可以得知日後要加強那些項目培訓,使他們能保持

健康的心理。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

a) 了解本澳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

b) 了解影響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與其相關因素;

c) 建議日後學生輔導員在專業進修方面可作那些方面的強化。

5
第四節 研究問題

a)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是否可接受?

b)學生輔導員的性別與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

c)學生輔導員的年齡與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

d)學生輔導員的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

e)學生輔導員的婚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

f)學生輔導員的工作資歷與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

g)學生輔導員的身心健康自評與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關?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心理健康定義

根據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衛生組織) 對「健康」的定義,健

康不是生理上沒有疾病,同時應包括如心理上的安適與社會關係的和諧 (黃久

美、郭鐘隆、鄭其嘉、鄭雅娟、林正昌,2007) 。

早期精神病學的概念認為:沒有精神疾病就表示心理健康 (Keyes, 2005) 。

傳統心理學研究偏重在緊張、焦慮、寂寞、疏離、衝突、壓力和各種疾病 (李新

民、陳密桃、謝青曇,2007)。如 Koopmans、Donker 及 Rutten (2005) 發現,從

1984 年開始,關於心理健康問題的用詞:心理失常 (mental disorder)、心理抱怨

(psychological complaints)、心理困擾 (psychological distress)、憂鬱 (depression)、

6
焦慮 (anxiety)、身體失調 (somatoform disorder)。而 Keyes 是十分積極投入正向

心理學的學者,他對心理健康的定義,以正向的詞語來代替負面的詞語,用「茂

盛及繁榮」(flourishing) 來形容心理健康現象,同時用「衰弱」(languishing) 來

取代早期負面的心理健康名詞,它的意思並非指心理上的疾病,而是心理健康問

題的一個跡象。

可見心理健康正不斷發展,由最初關注修復生命中不好的事物,轉向建立

正向的特質心理健康,擁有正向的情緒、心理或特質,使得個體在生理、心理和

社會關係中感到安適。

二、成人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所用的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是依李美遠 (2010) 之研究,直接給予本澳

學生輔導員作施測的工具。當中五個因素分別為生理濾病 (somatic symptom)、

焦慮煩躁 (anxiety)、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憂鬱低落 (depression)、正

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五個因素內容如下:

(一)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分量表:用以測量生理反應,例如:感覺疲倦、

頭痛、暈等現象;此分量表反向計分後,當得分愈低,表示愈有「生理濾病」;

反之,得分愈高,表示「生理健康」狀況愈徍,心理愈健康。

(二) 焦慮煩躁 (anxiety) 分量表:用以測量「莫名而非特定的害怕」,以及出現

的情緒、生理與行為等反應;此分量表反向計分後,得分愈低,表示愈「焦

慮煩躁」;反之,得分愈高,表示「安閒自在」的程度愈高,心理愈健康。

7
(三)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分量表:用以測量個體與社會之關係,包括

人際關係,社會支持與社會功能等;此分量表反向計分後,得分愈低,表示

有「社會困擾」;反之,得分愈高,表示在社交方面愈「活潑外向」,心理

愈健康。

(四)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分量表:用以測量個體的憂鬱低落情況,像是覺得生

活無趣、認為自己沒用、有自殺念頭等;此分量表反向計分後,得分愈低,

表示「憂鬱低落」的狀況;反之,得分愈高,表示「開朗喜悅」的程度高,

心理愈健康。

(五)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分量表:測量正向心理學之正向情緒與正向特

質等部分;當此分量表計分後,得分愈低,表示愈「負向悲觀」;反之,計

分後得分愈高,愈「正向樂觀」,心理愈健康。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研究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需參考過往的文獻,作出廣泛的探討;

現通過多份文獻的解釋、印證及探討,從而了解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輔導員的影

響,再結合結論提出對本澳學生輔導員具建設性的建議,從而對學生輔導員的心

理健康有幫助。本章主要分為四節,從心理健康理論開始,探討不同理論講述心

理健康的意涵;第二節主要闡述問卷題目的內容與本研究的關係;第三節及第四

節主要探討憂鬱對學生輔導員工作的影響,以及精疲力竭對學生輔導員的影響,

為建議內容提供相關的立足點。

第一節 心理健康理論概述

一、心理健康意涵

1946 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

智慧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

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

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Rambo (1984) 認為心理健康不單包括高度信心,而且可用來預測一個人的內在

與外在環境狀況,對所有事情都能在自己的期望中完成,即有能力控制壓力及有

能力作出改變。

Sarafino (1994) 認為情緒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他能接受我們的思想、行為

及生理的影響,也同樣地影響著他們。情緒有正向的及負向的,正向的情緒會帶

9
給我們愉快,而負向的則會帶給我們不愉快,情緒和健康與疾病在很多方面都有

關係,比如:有正向情緒的人比負向情緒的人其得病的傾向減少,同時亦較能照

顧好自己的健康,即患病也恢復得較快。

結合以上的定義,心理健康指的是注重個人內在的穩定和諧,同時強調個

人與他人及社會保持良好的關係,並且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則可以使自己能協調

周遭的事情,從而使自己可以達到安穩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理論

心理健康於二十世紀時,根源於精神醫學而發揚的應用心理學。人們的心

理現象是非常複雜的,由健康正常的身心狀態到產生異常偏差的病態行為,這是

一個延續過程。於臨床上應用最廣的以下數個理論:精神分析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 、阿德勒學派理論、行為理論 (behavior theory) 、認知理論 (cognitive

theory)、存在-人本理論 (existential humanistic theory) (Brugess, 1990 ; Fortinash,

1996 ; Grant Hartman, 1997 ; Stuart & Laraia, 1998 ; Varcarolis, 1990 ; 朱敬先,

1997;李茂興,1998;陳正文,1997) :

(一) 精神分析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

是由奧籍醫生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於十九世紀末創

立。在經過十多年臨床研究治療精神官能症病人,佛洛依德發現病人呈現出來的

一些症狀,往往與童年期的經驗有關;如童年時缺乏持績的關心,不愉快的性侵

害等,或與潛意識的動機有關。於是提出以「精神動力學」 (psychodynamics) 的
10
理念為基礎的心理分析治本法,他認為人的心理是可以了解及治療的,此一理念

帶來精神醫學的第二次革新。為後進學者樹立了研究的根基及典範,其深遠浩瀚

的影響力,被尊稱為精神醫學的鼻祖。其基本觀念如下:

1、精神動態平衡:人的心理狀態及人格發展過程,往往因內在趨力及外界

因素的影響,而呈現正常範圍內的波動現象。精神疾病與潛意識的慾望、衝動受

到壓力有關,藉著自我運用防衛機制的功能,人們會竭力維持內心的平衡,若是

內心受到嚴重的衝擊,一些焦慮、憂鬱、攻擊性等症狀將會產生。

2、雙重本能說:佛氏提到「本能」是人格內在的基本驅策力,會激發人類

行為的抉擇及方向。如:飢餓、口渴、性需求的緊張壓力,會迫使人們尋求或維

持生理上的平衡狀態,佛洛依德把所有的本能區分為兩大類:「生命本能」、「死

亡本能」兩種。

3、人格地形論與人格結構:佛洛依德將人格分為意識 (conscious) —指個

人很清楚體會到自己目前的思想、情感、行為在做些什麼。下意識 (subconscious)

-指原本在潛意識中的事物,稍微集中注意力去回想,便可浮現到意識境界者。

潛意識 (unconscious) 是一些遺忘的情境,花費較多的注意力也很難使其浮現到

意識境界,有時需要藉著自由聯想、催眠、夢的解析、精神症狀才能深入了解。

佛氏提出人格的結構:「原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

在心理健康方面,依精神動力論的觀點,「不良的心理健康」乃是個體心

能分配的結果,通常由於「自我」的管制角色受到威脅使其防衛脆弱,而導致個

11
體深受不良適應所苦。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有堅強自我,不斷求取自我

精進,才能在自我欲望與社會要求間,取得有效調適。心理健康的適應與成長目

標,在於獲取最大的本能滿足及最小的責罰與罪惡感。

(二) 阿德勒學派理論

阿德勒 (Adler, 1870-1937) 強調人格的統一,認為人類可以從整合與完整

的觀點來瞭解。他相當重視家庭社會文化趨力的影響,強調人們是自己生活方式

的創造者。他提出「個體心理學」的治療方法,認為個體有思想、判斷力、目標、

方向、價值觀、態度、興趣及對現實的了解等,所以會努力尋求自己應該扮演的

角色和立足點,並有能力統整自己的人格以及揀選社會化的方式歷程。其重要的

觀念包括:

1、不可忽略幼年時期對個體目前情況的影響力。

2、人們會盼望藉著被週遭親友的喜愛、接受、重視而獲得安全感與價值感。

3、人們必須在人際互動中,共同承擔責任,卻各自有獨特的一份貢獻方式。

4、強調人類的情緒行為,其實是受到認知、思考及信仰的影響。

5、人類要努力在環境中找出自己的生活目標。

6、許多的焦慮及情緒困擾,皆因無法被接納、重視及缺乏歸屬感等。

7、協助個案領悟自己的問題所在,並擬定目標計劃,且願意修正改變自己。

8、諮商者與個案是合作性的關係,共同努力邁向彼此共識的目標。

9、強調於整個諮商歷程中,運用鼓勵與支持性的態度。

12
(三) 行為理論 (behavior theory)

華生 (J‧B‧Watson, 1878-1958) ,他認為心理現象是抽象難懂的,很難

以科學實證的方法加以量化,他主張以客觀的觀察及科學實驗的方式來了解人類

許多的偏差行為,他的研究精神影響了史金納。史金納 (B.F. Skinner, 1904-1990)

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藉著動物對刺激所作的反應,加以運用在人類身上,並將行

為分成反應性行為與操作性行為。

行為理論者對心理健康與適應的看法則是:強調學習歷程及個人與其環境之

間的交互作用,認為只要給予個體適當的了解與輔導,許多不良適應的行為都可

以改變,且增進心理健康的狀況。依行為理論的觀點,最佳之心理健康與適應,

乃個人改進與其環境交互作用之最大技巧與能力,雖然環境變遷是不可避免的事

實,但仍足以使個體成長。

(四) 認知理論 (cognitive theory)

認知理論的學者代表有二:一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發展成心

理健康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個體生活很平靜,此時個體心理擁有暫時的平衡狀

態,即暫時的健康狀態;第二階段是某時候,某事件令個體感到困擾和焦慮,處

於不平衡的狀態,即不健康狀態;第三階段是自我採取各種防禦機制,按照現實

原則,作出調節,使個體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即健康狀態,認為人的心理健

康是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運動中成長的 (霍俊麗、陶雲、付金芝,2005) ;

二是 1950 年代的艾理斯 (Ellis) ,他則提到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會受到先天

13
遺傳與後天環境學習的影響。發展出「理性情緒治療法」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1993 年又更名為「理情行為治療法」 (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強調認知、情緒與行為之間有相互影響的因果關係。

其基本概念如下:

1、人性觀點:艾理斯認為人類生而同時具有理性、積極、正確及非理性、

扭曲的思考模式潛能。

2、情緒困擾及行為偏差的根源:非理性的思考模式大多起源於傳統父母、

師長、文化的教誨影響,大多屬於嚴厲的批判與責備態度。

3、艾理斯認為適應良好的個體是思想合乎邏輯、理性,以及具有科學驗證

的精神,不會因不理性的想法而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貝克也提出類似的看法:過

於貧乏、不合理性的思考歷程會立即帶來生活上的問題。心理健康就是指有正向

的自我概念,而且不用「舉證謬誤」或「選擇性撮取訊息」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4、A-B-C 的理論架構:A (Antecedent) 指事情的前因,C (Consequence) 指

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 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 C1

和 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樑 B (Belief) ,這座橋

樑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 (A) ,不同的

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 (B1 和 B2) ,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 (C1 和 C2) 。

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14
(五) 存在-人本理論 (Existential-Humanistic Theory)

存在主義治療法主要是根源於哲學的一種思考模式,其重點在每個人皆有

自由的意志,並要為自己的言行及各項選擇負責任,而治療焦點主要放在協助人

類探索深層的生命經驗,以及尋找人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其基本概念為正向積

極的觀點剖析人性以及自我覺察的能力。代表人物有二:

1、Maslow 的基本需要論:馬斯洛被公認是人本心理學之父,他認為人類

與生俱來的本能是追求本身的基本需求、成長與自我實現。他提出人類具有五大

基本需要;於 1970 年有提出修正,認為人類的行為由八種需求所引起的,由低

而高依次為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咸、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及自我超越

等八種 (賈馥茗、鍾紅柱、陳如山、林月琴、梁志宏、黃恆、吳翠珍、簡仁育、

侯志欽,1991) 。如圖 2.1 馬斯洛需求層次圖所示:

15
2.1.5.1 馬斯洛需求層次圖 (中央企碩專班 100 級 管理學報告_2011.07.30)
2、Rogers 的個人為中心治療論:Rogers 根據人本心理學的原則,提出「個

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 (person-centered theory) 。他認為人類藉著理性及人際

互動時敏銳的觀察能力,從事終身的成長學習與追求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

要。並提出心理健康者是在主觀我、客觀我、社會我、及理想我間,獲得和諧關

係的人。

依本論的觀點而言,其重視個人心理成長或自我實現。而適應乃自我實現

之歷程,所以最佳的個體就是能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也是良好適應及心理

健康的人。

16
綜合以上多種心理健康的文獻探討,本研究是依據心理健康所包含生理、

心理、社會與及正向情緒;本研究向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之調查研究,其量

表內涵將涵蓋以上觀點作測量,再分析當中的各項的數據,得出學生輔導員心理

健康的現況。

第二節 心理健康之評估與其相關研究

有關心理健康狀況的解說有很多,而本研究採用的是李美遠 (2010) 成人心

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作依據,以下將介紹當中的五個向度測量,本研究亦以此

五個向度來為本澳學生輔導員作心理健康現況調查。

一、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所謂身心病徵,一般指身體出現不適,例如疼痛: 頭、腹、背、胸、

四肢、關節、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心悸、胸痛或胸悶、胃腸道症狀: 噁

心、脹氣等、假性神經學症狀: 麻痺、失聲、目盲、耳聾、發抖或類似

癲癇發作等問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4) 。

在國外的研究中,Tylee & Gandhi (2004) 在 WHO 支助的研究中,

發現有 69%具憂鬱症的人士,他們都出現身體上的問題,在加拿大更發

有 76%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的人,都會抱怨身體上的症狀。

Stordal、Bjelland、Dahl & Mykletun (2003) 的研究中,探討個體有

焦慮症、抑鬱症的人與個人健康之間的關係,對象為 60,869 位 20-89 歲

17
人士,其結果發現當中 33%個體自述有身體健康問題同時亦有焦慮及憂

鬱問題。

Nakao & Yano (2006) 的研究中提到身體症狀是憂鬱症的重要訊

號,而身體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是頭痛和下背痛。

在中國人社會間,台灣的衛生部門 (臺北市衛生局,2011) 提出:

1. 失去食慾、體重下降;但有些患者為了尋求心理慰藉,反倒有增

加食慾、體重上升的現象,此即為心情低落的前兆。

2. 睡眠不足障礙、清晨早醒:患者能在合理時刻入眠,但通常會比

正常時刻提早二小時醒來且無法再入睡。相反的,睡眠過多亦可能

發生;但此嗜睡症可能為憂鬱症的前兆。嗜眠 (lethargy) ,提不起

勁作事亦導致睡眠過多。

3. 失去性慾:沒有興趣從事性慾活動。

4. 心情每日定時變化:常在早晨或特定時間感到心情低落。

5. 精神運動性遲滯與激動:動作變得較緩慢,說話面部表情、姿勢

減少、音量降低且單調。

6. 情緒反應能力降低:對於一些事件的反應,不如正常人預期的行

為。

而跟據李美遠 (2010) 中提及,此向度共有 9 筆原始資料,合併後信

度為.96。且命名為「身心病徵」 (SM) ,並為反向計分。

18
二、 焦慮煩躁 (anxiety) :

有關焦慮的定義,廣泛被心理學家接受的講法為「莫名而非特定的

擔心」,而出現的情緒、生理與行為反應等都是因人而異的;情緒反應

指的是擔心、不安及害怕等;生理反應指的是頸部、肩部等會出現肌肉

緊縮,亦會出現失眠及做噩夢等睡眠障礙;還會出現擔心、不安憂鬱

(Carson, Butcher & Mineka, 2000/2003) 。

在中國 (中華論文中心,2012) 文獻提到,焦慮是輔導員精疲力竭的

其中一種表現,這樣會使其有情緒衰竭感、工作冷漠感及缺乏成功感。

令到他們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對學生

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長帶來傷害。就如美國學者 Dworkin 所說,且不論

老師職業倦怠對老師個體及學校組織產生什麼權的後果,這些老師的學

生才是最終的犧牲者。因此焦慮對輔導員的影響很大,值得我們去探討。

而跟據李美遠 (2010) 中提及,此向度共有 16 筆原始資料,合併後

信度為.96,且命名為「焦慮煩躁」 (AX) ,並為反向計分。

三、 社交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

有關社交困擾這建構各學者都提出不同的意義,有正、負兩面的社

會互動;有學者應為,社會支持愈低,其身心健康愈差 (張郁芬,2001) ,

19
且社會困擾具預測正向心理適應的跨越效果 (李依親、雷庚玲、吳英璋、

劉逸元與謝雅萍,2008) 。而社交困擾會令到輔導員的心理健康變差,

使自我情緒不能得到有效的舒發,最終影響學生問題的處理。

另外,比如與環境保持良好接觸、有效的適應、獨立、能進行有意

義 的 工 作 、 能 與 人 建 立 關 係 等 ( 柯 永 河 , 1980 : Derlega & Janda,

1991/1986) ;若可獲得社會支持,則能穩定情緒、增加幸福感、提升自

我肯定等,進而增進個體心理健康 (高千雲,1999) 。

而跟據李美遠(2010)中提及,此向度共有 12 筆原始資料,合併後信

度為.98,且命名為「社會困擾」 (SO) ,並為反向計分。

四、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

憂鬱是指悲傷、頹喪、消沉等不愉快的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

(張春興,2000) ,除了明顯的失落變成憂鬱外,很多情境都會產生憂鬱

的情緒,而且某些人更特別易有憂鬱的傾向。憂鬱傾向是指最近一星期

出現憂鬱情緒、人際問題、睡眠、胃口失常等情況的頻率。此定義乃依

據 Radloff (1977) 編製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感量表 (CES-D) 之

測量內容。

而跟據李美遠 (2010) 中提及,此向度共有 30 筆原始資料,合併後

信度為.98,且命名為「憂鬱低落」 (SO) ,並為反向計分。

20
五、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

在葉在庭 (2003) 發現「缺乏正向情緒來預測焦慮與憂鬱」的情況。

正向的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的最主要目標是提昇人們基本的

能力,如樂觀、勇氣、誠實、自我了解與人際互動的技巧,並非如一般

人所想見的只針對過去生活事件中的殘破、缺損或創傷進行修補的工

作。剛卸任的前美國心理學會會長馬丁博士表示:如果還要更貼切的去

形容正向的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的力量,就是他並非可以治癒

過去的創傷,而是幫助人們發現及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昇生活

的品質 (高旻邦摘譯,2002) 。

而跟據李美遠 (2010) 中提及,此向度共有 8 筆原始資料,合併後信

度為.98,且命名為「正向樂觀」 (PO) ,並為反向計分。

從李美遠 (2010) 的分析中,成人心理健康量表在正式施測時,有效問卷為

1170 份,其總量表信度達到.93,表示有良好的穩定性及一致性;由於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故建議適用於心理諮詢與輔導專業領域,而量表分數越高,表示心理

健康狀況越佳,並表示若施測總分數為 91 以下,宜適時安排專業心理輔導人員

做適當的介入。而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總分界定標準,依照得分之後,將以李美遠

(2010) 研究結果作為標準,即分為四個等級類別,有關界定標準請參照成人心

理量表各分量表界定標準 (附件)。

21
綜合上述文獻及心得,本研究擬提出一些假設,從而了解本澳學生輔導員

的心理健康狀況,其相關因素的影響,以及引申出不同的建議,以便了解本澳學

生輔導員的情況及需要,而加以協助。

第三節 憂鬱傾向與憂鬱症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性疾病負擔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的報告指出憂鬱症將在 2020 年, (黃宗正,2000) 成為世界所有疾病中,排名

第二的高負擔疾病,這也是造成病患長期失能的主要原因 (Murray & Lopez,

1997) 。

據美國針對憂鬱症最新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有 5.28%的成人每年均會受

憂鬱症所困擾,而憂鬱症的終身患病率 (lifetime prevalence) 則高達 13.23%

(Hasin, Goodwin, Stinson, & Grant, 2005) 。而美國精神醫學會指出,人一生罹患

憂鬱症的風險,女性盛行率約為 5~9%,而男性約為 2~3% (孔繁鐘、孔繁錦編

譯,1999) 。

據台灣研究指出,罹患憂鬱症的比率逐年升高,約有 13~20%的成人會產生

與憂鬱症相關的症狀,其中女性和男性比例約為 2:1,平均發病年齡在 20 至 40

歲之間,而該年齡層是人生最富生產力的時刻 (李欣南、潘志泉、廖亞雯,2003;

商志雍、廖士程、李明濱,2003) 。

22
有 25~33%的大學生有憂鬱的情形 (王春展,2004;吳元蓉, 2005;吳家

楹,2005;黃于芬,2007) 。

綜合上述的數據資料,可以了解到人類出現憂鬱的情況是十分嚴重,而且

有上升的趨勢,憂鬱傾向與憂鬱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憂鬱症往往是由於人出

現了憂鬱傾向,但沒有處理而衍生出來的,本文亦比較執重於憂鬱這一個狀態。

第四節 學生輔導員的精疲力竭 (burn out)

在 陳 晶 (2007)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精 疲 力 竭 (burn out) 中 的 情 緒 耗 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人格解體 (depersonalization) 及個人成就感低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三個方面都對心理健康具有預測作用。

Fruendenberger (1974) 創造精疲力竭 (burnout) 這個詞彙,並證實長期的壓

力是精疲力竭 (burnout) 的成因,他並為精疲力竭 (burnout) 定了第一個定義:

「個人對能力、精力以及資源的過度需求,導致個人感到失敗、耗盡與精疲力竭。」

這個定義來自Fruendenberger觀察助人專業工作者察覺到在令人無法忍受的狀況

下,去進行無法達成目標下的行為特徵,這些特徵包括譏諷 (cynicism) 、消極

主義 (negativism) 、僵化思考 (rigid thinking) 、缺乏彈性 (inflexibility) 、不快

樂 (unhappiness) 、厭倦 (boredom) 及身心疾病 (psychosomatic illnesses) 等,這

樣會使學生輔導員在進行輔導時令案主感到問題不能解決與及有不安的感覺。

23
在國外,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情況並不少見,而影響學生輔導

員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令他們精疲力竭的因素有:情緒耗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 人 格 解 體 (depersonalization) 及 個 人 成 就 感 低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三個方面 (Maslach, 1982) ,在美國 Kevin Wilkerson (2009) 的

研究發現,學生輔導員 (N=198) 中有 49%出現情緒耗竭,有 27%出現人格解體,

有 36%出現個人成就感低,表示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接近半數已出現問題。

一些有關教學人員精疲力竭的研究中表示,精疲力竭對個人和學校的潛在

影響是嚴重的。精疲力竭會令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出現問題 (Belcastro, 1982;

Belcastro & Hays, 1984; Burke & Greenglass, 1995; Pierce & Molloy, 1990; Seidman

& Zager, 1991) ,比如個人身體出現毛病、增加使用酒精和毒品等 (Farber &

Miller, 1981; Lowenstein, 1991; Maslach & Jackson, 1981) 。而影響學校的方面包

括了缺勤率、離職、士氣低落和專業表現受損等 (Farber, 1991; Jenkins & Calhoun,

1991; Kierstead, 1983; Kyriacou & Sutcliffe, 1977; Litt & Turk, 1985; Needle,

Griffin, Svendsen & Berney, 1980) 。最終有可能使學校這個體系出現嚴重問題,

甚致學校不能運作。

故此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將會影響學生輔導員會否出現精疲力竭的情

況,倘若學生輔導員出現這情況,將對其服務使用者出現不良的影響,因此學生

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實在值得關注。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就研究對象、抽樣方法、研究工具及實施程序,同時闡析成人心理健

康量表之內容,詳細介紹分測的項目與其內涵。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以全澳門學生輔導員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研

究,根據政府資料向全澳門所有學生輔導員派發問卷,共計 127 人,收回 10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是 79%。

第二節 抽樣方法

由於澳門學生輔導員比較少,因此以普查方式調查澳門所有現職學生輔導

員,所以,本研究之樣本為研究對象的母群作研究樣本。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成人心理健康量表 (AMHS)

a)量表內涵

本研究根據李美遠 (2010) 編製的成人健康心理量表來調查澳門學生輔導

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此量表由五個分測驗組成,分別為生理慮病 (somatic

symptom,簡稱 SM,6 題) 、焦慮煩躁 (anxiety,簡稱 AX,5 題) 、社交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簡稱 SO,6 題) 、憂鬱低落 (depression,簡稱 DE,5 題) 、正向

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簡稱 PO,6 題) 等五個因素,其內容分佈如表 3.4.1。

25
表 3.4.1

成人心理健康量表題目分佈表

分量表 題號 向度內涵 題數
身心病徵 1.我最近有頭痛的問題 感覺疲倦、頭痛、 6
somatic 2.我最近有腸胃的問題 暈眩等現象
symptom 3.我最近覺得肩膀痠痛僵硬
(SM) 4.我最近覺得身體非常疲倦
5.我最近的胃口變差
6.我最近睡眠的狀況不好
焦慮煩躁 7.我對許多事感到莫名的擔心 莫名而非特定的 5
anxiety 8.我對未來感到煩惱憂心 害怕,並出現的情
(AX) 9 當我自己獨處時,我會覺得焦慮不安 緒、生理與行為等
10.我覺得煩躁不安 反應
11.我擔心不幸的事情會發生
社交困擾 12.我不知道該如何和周遭的人建立關 測量個體與社會 6
social 係 之關係,包括人際
undermining 13.在人多的地方,和人談話會讓我感到 關係、社會支持與
(SO) 手足無措、尷尬 社會功能等
14.我害怕和人有太親密的交往
15.在社交場合,我很難主動和他人互動
16.我覺得要向別人表達我內心的真正
感受,是件很困難的事
17.我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或感受
憂鬱低落 18.我對很多事都感到沒興趣 測量個體的憂鬱 5
depression 19.我覺得我活在世上是多餘的 情況,像是覺得生
(DE) 20.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而活 活無趣、認為自己
21.我有想死的念頭 沒用、有自殺念頭
22.我覺得這個世界很黑暗 等
樂觀正向 23.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測量正向心理學 6
positive 24.我覺得我的生活自在又快樂 之正向情緒與正
mentality 25.我覺得很多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向特質部份
(PO) 26.我認為我是一個努力進取的人
27.我能獨自完成很多事
28.每一天的日子都讓我充滿了期待

26
b)個人背景變項

主要目的在瞭解澳門學生輔導員的背景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婚姻的狀況、工作資歷。

c)填答與計分

整個量表共有 28 題,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式 5 點量表,以“總是這樣”得分

5;“經常這樣”得分 4;“偶而這樣”得分 3;“極少這樣”得分 2;“從未這樣”得分 1;

反向計分則以“總是這樣”得分 1;“經常這樣”得分 2;“偶而這樣”得分 3;“極少

這樣”得分 4;“從未這樣”得分 5;由於本研究量表為正向心理健康評量,能評量

受試者心理健康的好與壞,故此“生理慮病” (SM) 、“焦慮煩躁” (AX) 、“社交困

擾” (SO) 、“憂鬱低落” (DE) 為反向計分。根據受試者各項總分,除以題數即為

平均得分,平均得分愈高,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愈好;平均得分愈低,

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愈差。

二、SPSS19.0

本研究回收問卷資料後,會以 SPSS19.0,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進行分析,

分析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與其個人背景的相關性。

根據 Field (2009) 表示,若 Eta2>0.01,自變項會對依變項產生少量效應,

若 Eta2>0.06,自變項會對依變項產生中等效應,若 Eta2>0.14,自變項會對依變

項產生大量效應。

27
本研究同時進行皮爾森相關係數 (Pearson’s correlation) 之分析。在本研究

中,將報告相關矩陣中各相關係數。

第四節 實施程序

問卷派發及回收

由於澳門學生輔導員人數較少,樣本數較少,因此並不作抽樣調查,問卷

的派發是透過認識的學生輔導員協助,於 2010 年 12 月初時向同工派發,於 2011

年 3 月尾回收完成,發出的問卷共 127 份,回收 103 份,有效問卷 100 份。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呈現研究結果及分析討論,全章分三節,第一節為澳門學生輔導員心

理健康之分析,第二節為澳門學生輔導員個人背景變項分析,第三節為澳門學生

輔導員心理健康與個人背景變項交差分析。

第一節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之分析

由表 4.1.1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的整體分數,測

驗題總平均數為 68.23 分,題目總平均數為 2.44 分,題總標準差為 0.823,28 個

題目的平均數介於 1.40 至 3.48 之間,標準差介於 0.586 至 1.048 之間。在分量表

的平均數,以「身心病徵」得分 17.83 為最高,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最沒有身心

病徵,而「憂鬱低落」得分最低,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的憂鬱傾向最嚴重;各題

平均分最高分為第 4 題「我最近覺得身體非常疲倦」,平均分數為 3.48 分,即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體並沒有常出現疲倦的情況,而最低分為第 21 題「我有想死

的念頭」,平均分數為 1.40 分,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常有死的念頭,但對於本

澳地區而然,本地人常會把「想死」這一個字眼作加強語氣之用,表示工作量極

大,故若果把問卷改為「自殺」的話,相信可能會有所不同。而標準差部份,最

高為第 6 題「我最近睡眠的狀況不好」的值為 1.048,最低為第 21 題「我有想死

的念頭」的值為 0.586。

29
由表 4.1.2 統計分析資料,如參考台灣的常模,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平均

分為 68.23,140 分為滿分,即分數未達 50%,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呈

嚴重困擾,其中身心病徵平均分為 17.83,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病徵呈輕度

困擾,焦慮煩躁平均分為 12.82,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焦慮煩躁呈中度困擾,社

交困擾平均分為 13.23,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社交困擾呈嚴重困擾,憂鬱低落平

均分為 8.64,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憂鬱低落呈嚴重困擾,正向樂觀平均分為

15.71,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正向樂觀呈中度困擾。

在表4.1.3皮爾森相關系數表中,發現「總分」與「憂鬱低落」組的相關係

數最接近1 (.758) ,表示兩者的關係最高,而與「憂鬱低落」組最高相關的分量

表為「社交困擾」 (.569) ,表示兩者的關係與其他組數對比關係很高,雖然「身

心病徵」與「焦慮煩躁」的相關係數為各分組項對比中最高 (.581) ,但由於其

相關係數與「總分」的相關係數並非最高,故先優先探討「憂鬱低落」及「社交

困擾」的相關係數對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之關係。

30
表 4.1.1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平均數及標準差 (N=100,
,總分 140)
數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標準差
1.我最近有頭痛的問題 100 1 5 2.73 .802
2.我最近有腸胃的問題 100 1 5 2.76 .866
3.我最近覺得肩膀痠痛僵硬 100 1 5 3.46 .834
4.我最近覺得身體非常疲倦 100 1 5 3.48 .926
5.我最近的胃口變差 100 1 5 2.45 .903
6.我最近睡眠的狀況不好 100 1 5 2.95 1.048
7.我對許多事感到莫名的擔心 100 1 5 2.90 .937
8.我對未來感到煩惱憂心 100 1 5 3.04 .931
9.當我自己獨處時,我會覺得焦慮不安 100 1 5 2.18 .796
10.我覺得煩躁不安 100 1 4 2.39 .790
11.我擔心不幸的事情會發生 100 1 5 2.31 .849
12.我不知道該如何和周遭的人建立關係 100 1 4 2.20 .765
13.在人多的地方,和人談話會讓我感到手 100 1 4 2.07 .844
足無措、尷尬
14.我害怕和人有太親密的交往 100 1 4 2.18 .796
15.在社交場合,我很難主動和他人互動 100 1 4 2.21 .769
16. 我覺得要向別人表達我內心的真正感 100 1 4 2.28 .668
受,是件很困難的事
17.我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或感受 100 1 5 2.29 .769
18.我對很多事都感到沒興趣 100 1 4 2.17 .739
19.我覺得我活在世上是多餘的 100 1 5 1.46 .731
20.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而活 100 1 5 1.66 .831
21.我有想死的念頭 100 1 4 1.40 .586
22.我覺得這個世界很黑暗 100 1 5 1.95 .978
23.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100 1 5 2.79 .756
24.我覺得我的生活自在又快樂 100 1 5 2.76 .818
25.我覺得很多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100 1 5 2.51 .759
26.我認為我是一個努力進取的人 100 1 5 2.58 .855
27.我能獨自完成很多事 100 1 5 2.38 .814
28.每一天的日子都讓我充滿了期待 100 1 5 2.69 .884

31
表 4.1.2

五個分測驗
五個分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
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 (N=100)

測驗平均數 題目平均 標準差


身心病徵(somatic symptom) 17.83 2.97 0.897
焦慮煩躁(anxiety) 12.82 2.56 0.861
社會困擾(social undermining) 13.23 2.21 0.769
憂鬱低落(depression) 8.64 1.73 0.773
正向樂觀(positive mentality) 15.71 2.62 0.814
總分(recoded) 68.23 2.44 0.823

表 4.1.3
五個分測驗皮爾森
五個分測驗 皮爾森相關系數
皮爾森相關系數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身心病徵 皮爾森相關系數 1 .581 .185 .381 .062 .638

(somatic symptom) 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焦慮煩躁 皮爾森相關系數 .581 1 .425 .406 .185 .753

(anxiety) 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社會困擾 皮爾森相關系數 .185 .425 1 .569 .277 .713
(social undermining) 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憂鬱低落 皮爾森相關系數 .381 .406 .569 1 .328 .758

(depression) 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正向樂觀 皮爾森相關系數 .062 .185 .277 .328 1 .569

(positive mentality) 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皮爾森相關系數
總分(recoded)
.638 .753 .713 .758 .569 1

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32
第二節 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與個人背景變項比較分析

在表述比較分析前,先了解澳門學生輔導員個人背景變項分析。再了解學

生輔導員心理健康與個人背景變項比較分析。

一、澳門學生輔導員個人背景變項

由表 4.2.1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中,有 22%為男性,78%

為女性,即澳門學生輔導員以女性為主。

表 4.2.1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分佈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男 22 22.0 22.0 22.0
女 78 78.0 78.0 100.0
總計 100 100.0 100.0

由表4.2.2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中,有40%為25歲以下,

有52%為25-30歲,8%為30歲以上,即澳門學生輔導員多數為30歲以下,而集中

在25-30歲之間。

表 4.2.2
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分佈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25歲以下 40 40.0 40.0 40.0
25-30歲 52 52.0 52.0 92.0
30歲以上 8 8.0 8.0 100.0
總計 100 100.0 100.0

33
由表4.2.3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分佈中,有32%

為心理輔導系,63%為社會工作學系,5%為其他學系,即澳門學生輔導員主要

為社會工作學系畢業。

表 4.2.3
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分佈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心理輔導系 32 32.0 32.0 32.0
社會工作學系 63 63.0 63.0 95.0
其他 5 5.0 5.0 100.0
總計 100 100.0 100.0

由表4.2.4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中,40%為大專

畢業,56%為學士畢業,而碩士畢業則為4%,即現時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

中,超過一半為學士畢業。

表 4.2.4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分佈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大專 40 40.0 40.0 40.0
學士畢業 56 56.0 56.0 96.0
碩士畢業 4 4.0 4.0 100.0
總計 100 100.0 100.0

由表4.2.5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狀況中,有85%是未

婚,14%為已婚,而同居則有1%,即澳門學生輔導員大多都為未婚人士。

表 4.2.5
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狀況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未婚 85 85.0 85.0 85.0
已婚 14 14.0 14.0 99.0
同居 1 1.0 1.0 100.0
總計 100 100.0 100.0

34
由表4.2.6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中,有34.3%少於

1年,1-5年的有49.5%,而有16.2%為5年以上,即澳門學生輔導員中5年以下工作

經驗的有83.8%。

表 4.2.6
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狀況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少於1年 34 34.0 34.3 34.3
1-5年 49 49.0 49.5 83.8
5年以上 16 16.0 16.2 100.0
總計 99 99.0 100.0
資料漏報 1 1.0
總計 100 100.0

由表4.2.7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有7%總是

這樣感覺,有24%經常這樣感覺,而57%偶而這樣感覺,10%極少這樣感覺,從

未這樣感覺則有2%。

表 4.2.7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狀況 (N=100)
頻率 百份比 有效百份比 累計百份比
總是這樣感覺 7 7.0 7.0 7.0
經常這樣感覺 24 24.0 24.0 31.0
偶而這樣感覺 57 57.0 57.0 88.0
極少這樣感覺 10 10.0 10.0 98.0
從未這樣感覺 2 2.0 2.0 100.0
總計 100 100.0 100.0

35
二、澳門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與個人背景變項交差分析

由表 4.3.2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量表之成

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 =0.009,效應並不大,但值得注意分測驗社會困擾,因

為達到中度效應 (Eta2 =0.060) ,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並沒有關。

表 4.3.1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N=100)
性別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男 平均數 17.14 12.73 14.86 9.41 16.18 70.32
頻率 22 22 22 22 22 22
標準差 4.132 3.820 4.465 3.800 4.148 15.079
女 平均數 18.03 12.85 12.77 8.42 15.58 67.64
頻率 78 78 78 78 78 78
標準差 3.377 3.331 3.162 2.596 3.890 10.798
總計 平均數 17.83 12.82 13.23 8.64 15.71 68.23
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標準差 3.554 3.424 3.573 2.911 3.935 11.839

表 4.3.2
澳門學生輔導員性別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性別 .011


焦慮煩躁 (anxiety) * 性別 .000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 性別 .060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 性別 .020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 性別 .004
總分* 性別 .009

36
由表 4.3.4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與心理健康量表

之成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 =0.018,效應並不大 (強)。

表 4.3.3

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N=100)
畢業科系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心理輔導系 平均數 16.94 12.91 13.41 8.53 15.41 67.19
頻率 32 32 32 32 32 32
標準差 3.609 3.568 4.023 3.223 4.384 14.286
社會工作學系 平均數 18.37 12.92 13.29 8.84 15.79 69.21
頻率 63 63 63 63 63 63
標準差 3.512 3.184 3.381 2.731 3.853 10.211
其他 平均數 16.80 11.00 11.40 6.80 16.60 62.60
頻率 5 5 5 5 5 5
標準差 2.864 5.477 2.966 2.950 1.517 14.415
總計 平均數 17.83 12.82 13.23 8.64 15.71 68.23
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標準差 3.554 3.424 3.573 2.911 3.935 11.839

表 4.3.4

澳門學生輔導員畢業科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畢業科系 .039


焦慮煩躁 (anxiety) *畢業科系 .015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畢業科系 .014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畢業科系 .024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畢業科系 .005
總分*畢業科系 .018

37
由表 4.3.6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

之成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0.020,效應並不大 (強)。

表 4.3.5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N=100)
教育程度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大專 平均數 18.32 12.88 13.10 8.40 16.45 69.15
頻率 40 40 40 40 40 40
標準差 3.737 3.065 3.264 2.318 4.032 9.601
學士畢業 平均數 17.48 12.71 13.21 8.70 15.00 67.11
頻率 56 56 56 56 56 56
標準差 3.448 3.561 3.711 3.086 3.663 12.491
碩士畢業 平均數 17.75 13.75 14.75 10.25 18.25 74.75
頻率 4 4 4 4 4 4
標準差 3.403 5.560 5.188 5.560 5.315 21.793
總計 平均數 17.83 12.82 13.23 8.64 15.71 68.23
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標準差 3.554 3.424 3.573 2.911 3.935 11.839

表 4.3.6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澳門學生輔導員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教育程度 .013


焦慮煩躁 (anxiety) * 教育程度 .004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 教育程度 .008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 教育程度 .015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 教育程度 .050
總分* 教育程度 .020

38
由表 4.3.8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成

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0.003,效應並不大 (強)。

表 4.3.7

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N=100)
婚姻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未婚 平均數 17.85 12.93 13.32 8.68 15.59 68.36
頻率 85 85 85 85 85 85
標準差 3.554 3.337 3.252 2.800 3.774 11.563
已婚 平均數 17.64 12.21 12.86 8.21 16.14 67.07
頻率 14 14 14 14 14 14
標準差 3.795 4.098 5.318 3.641 4.912 14.145
同居 平均數 19.00 12.00 11.00 11.00 20.00 73.00
頻率 1 1 1 1 1 1
標準差 . . . . . .
總計 平均數 17.83 12.82 13.23 8.64 15.71 68.23
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標準差 3.554 3.424 3.573 2.911 3.935 11.839

表 4.3.8

澳門學生輔導員婚姻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婚姻 .002


焦慮煩躁 (anxiety) * 婚姻 .006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 婚姻 .006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 婚姻 .010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 婚姻 .015
總分* 婚姻 .003

39
由表 4.3.10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與心理健康量表之成

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0.052,效應並不強,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與心理健

康有些微關係,但值得注意是其中兩個分測驗 (身心病徵 Eta2=0.079,焦慮煩躁

Eta2=0.071)。

表 4.3.9
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N=100)
年齡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25歲以下 平均數 17.52 12.45 13.25 8.38 15.00 66.60
頻率 40 40 40 40 40 40
標準差 3.823 3.456 3.622 2.589 4.000 12.085
25-30歲 平均數 18.52 13.50 13.27 8.87 16.35 70.50
頻率 52 52 52 52 52 52
標準差 3.052 3.115 3.212 2.957 3.372 10.804
30歲以上 平均數 14.88 10.25 12.88 8.50 15.13 61.63
頻率 8 8 8 8 8 8
標準差 3.907 4.097 5.668 4.243 6.379 14.657
總計 平均數 17.83 12.82 13.23 8.64 15.71 68.23
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標準差 3.554 3.424 3.573 2.911 3.935 11.839

表 4.3.10
澳門學生輔導員年齡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年齡 .079


焦慮煩躁 (anxiety) *年齡 .071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年齡 .001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年齡 .007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年齡 .029
總分*年齡 .052

40
由表 4.3.12 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與心理健康量表

之成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0.013,少量效應,但並不強。

表 4.3.11
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與心理健康量表之狀況 (N=100)
工作經驗 身心病徵 焦慮煩躁 社會困擾 憂鬱低落 正向樂觀 總分
少於一年 平均數 17.79 12.82 12.47 8.47 14.76 66.32
頻率 34 34 34 34 34 34
標準差 2.942 3.070 3.816 2.766 4.418 12.559
1-5年 平均數 18.16 13.16 13.43 8.37 15.98 69.10
頻率 49 49 49 49 49 49
標準差
dime

3.859 3.636 2.951 2.612 2.719 10.296


5年以上 平均數
nsion

16.75 11.75 14.00 9.75 16.94 69.19


頻率
0

16 16 16 16 16 16
標準差 3.838 3.568 4.619 3.941 5.627 14.968
總計 平均數 17.81 12.82 13.19 8.63 15.72 68.16
頻率 99 99 99 99 99 99
標準差 3.565 3.442 3.571 2.923 3.954 11.879

表 4.3.12
澳門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 工作經驗 .019


焦慮煩躁 (anxiety) * 工作經驗 .021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工作經驗 .025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工作經驗 .029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工作經驗 .038
總分*工作經驗 .013

41
由表4.3.14統計分析資料,呈現出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與心理健康

量表之成效測量 (effect size) Eta2=0.195,效應非常強,表示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

健康自評與心理健康有關,值得注意的分測驗有 (1) 身心病徵; (2) 焦慮煩躁;

(3) 憂鬱低落; (4) 正向樂觀。

表 4.3.13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之敘述統計
自評之敘述統計 (N=100)
Dependent Variable: 總分 (recoded)
心理健康量表總分
身心健康自評 標準差 頻率
之平均數
總是這樣感覺 52.71 14.568 7
經常這樣感覺 64.58 13.299 24
偶而這樣感覺 70.18 9.200 57
極少這樣感覺
dimension1

77.70 7.364 10
從未這樣感覺 63.50 12.021 2
總計 68.23 11.839 100

表 4.3.14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
澳門學生輔導員身心健康自評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自評與心理健康量表之關聯性測量
Eta Squared

身心病徵 (somatic symptom) *身心健康自評 .138


焦慮煩躁 (anxiety) *身心健康自評 .145
社會困擾 (social undermining) *身心健康自評 .020
憂鬱低落 (depression) *身心健康自評 .040
正向樂觀 (positive mentality) *身心健康自評 .143
總分*身心健康自評 .195

42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主要是調查澳門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情

況會影響其工作時的決定,與及在協助案主工作時的手法和分析案主情況的透徹

情度有著很大的關係。透過調查澳門地區有效問卷為學生輔導員 100 人,佔全澳

學生輔導員的 79%,再透過 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分析現時澳門學

生輔導員心理健康情況。本章將研究分析結果歸納整理,並針對本研究的限制及

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研究結果與研究問題

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的結果可回答所定的研究問題,學生

輔導員的畢業科系 (Eta2=0.018)、教育程度 (Eta2=0.020)、年齡 (Eta2=0.052)、工

作經驗 (Eta2=0.013) 及身心健康自評 (Eta2=0.195) 與心理健康狀況是有關的,

而其中與身心健康自評的關係程度最大。

二、澳門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

根據台灣李美遠 (2010) 研究結果作常模來解釋,現在澳門學生輔導員的心

理健康狀況 (平均數 68.23) 呈嚴重困擾,表示其問題已到刻不容緩的情況,並

且有部份學生輔導員出現想死的念頭,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號,因為學生輔導員作

43
為澳門的前線工作人員,假若對自己的情況不樂觀的話,相信在處理問題上有可

能會出現更大的困難。

分量表分數方面,身心病徵的平均分數為 2.97,是分量表中分數最高的一

組,即是說澳門學生輔導員有關身心病徵的問題最能得到解決。焦慮煩躁的平均

分數為 2.56 分,分數尚算可以,即是說澳門學生輔導員有關焦慮煩躁的問題並

不是最嚴重。社會困擾的平均分數為 2.21 分,分數是倒數第二的,即是說澳門

學生輔導員有關社會困擾的問題算是嚴重,值得關注。憂鬱低落的平均分數是

1.73 分,分數是五個項目中最低的,即說澳門學生輔導員有關憂鬱低落的問題是

最嚴重。正向心理的平均分數為 2.62 分,分數是第二高的,即是說澳門學生輔

導員有關正向心理的問題並不嚴重,但亦需要關注。

在量表4.3.13中,身心健康自評這個部份出現了問題,「偶而這樣感覺」組

得最高頻率;糠明珊 (2010) 中題到,心理健康則為無身心不適應狀態、能接納

自己、持正向思考觀點等生活適應良好之個人狀態。反之,具身心不適應狀況、

否定自己、呈現負面思考傾向、憂鬱傾向等特徵則稱之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但

「總是這樣感覺」及「經常這樣感覺」言兩組加起來的頻率佔31%,這反映出只

有三分之一學生輔導員覺得自己心理健康是良好的,但心理健康量表的分數卻

低。

除此之外,在量表4.1.3當中「社交困擾」和「憂鬱低落」的相關係數呈正

相關,且這兩組的相關係數偏高 (.569) ,同時這兩組數前文有提及是題目平均

44
最低的兩個組別 (2.21,1.73) ,故值得去探討,先以「社交困擾」來說,問卷

調查中的題目是以社交技巧為中心內容,這表示學生輔導員感覺到難以與別人溝

通,代表著他們在與個案進行個案輔導時,有可能難以深入探討個案的問題,從

而影響工作效能,還會使自己變得愈來愈孤獨,使自己出現憂鬱的情況;「憂鬱

低落」的情況更加嚴重,因為他與「總分」的相關係數是所有相關係數的值中是

最高 (.758) 的,雖然沒有因果關係,但亦有很高的相關性,表示出學生輔導員

的「憂鬱低落」情況最值得關注。

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效應的,身心健康自評 (Eta2=0.195) 最大效應,其

次為年齡 (Eta2=0.052) ,而畢業科系、教育程度、工作經驗、性別及婚姻效應

並不大。因此,提升澳門學生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已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時

刻,否則,他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就有很大可能會作出不合適的決定,導致學生

的問題得不到幫忙,使學生輔導員失去應有的功能。以下就現時的情況而提出一

些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引申出以下六點的建議,用以提升本澳學生輔導員心理健

康狀況,改善他們自身情況,促使他們能有一個身心健康的狀況。並且建議一點

研究建議,好讓日後相關研究人員可作參考。

45
一、培養健康人格

為學生輔導員提供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知識,以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如減壓

方式方法、人際關係處理等。自身亦要培養良好的性格,包括穩定的情緒、適度

的情緒反應、果斷的意志力及和諧的人際關係等。同時,要不斷尋找自身價值,

提升自我價值感。此外,要建立適當的個人生活、學習、休息和娛樂環境,改變

不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

二、學會自我減壓

學生輔導員在遇到壓力時,可依照個性特點和認知方式,尋找適合自己的

渠道進行合理宣洩,把壓力減小,使自身情緒舒暢和身心健康。當工作量超過自

身承受能力的時候,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不同的活動中,以淡化困擾之事,使

緊張的情緒鬆弛下來。若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輔導員要學會傾訴和尋求幫

助,良好的社交關係是緩解情緒問題的重點。除此之外,轉移注意力、了解放棄

以及增加自我成功感亦能夠協助學生輔導員進行自我減壓,以保持良好的身心健

康,輕鬆地對待工作和生活。

三、推廣精神健康教育活動

向學校輔導員在工餘時間,提供多元化的精神健康活動,好讓他們能夠從

當中釋放自己,尋找舒緩憂鬱的渠道,從而健康地工作,努力協助別人。

46
四、進行有效的休閒活動

學生輔導員每年均需面對煩重的工作,在暑假期間,可算是休養生息的時

間,若在這段時間進行一些具休閒性的活動,比如一些員工旅行、學生輔導員宴

會等,均可讓學生輔導員能在休息期間增廣見聞,以及可從中交流和互相鼓勵,

從而在新學年開始時,一個身心健康的學生輔導員便能夠接受新的挑戰。

五、增強社交技巧

向學生輔導員提供更多提升社交技巧的活動,當中包括工作坊,講座及交

流活動,除了可以讓學生輔導員增廣見聞外,同時透過相關活動,使學生輔導員

間能夠互相交流,而且在這些活動中,除了學生輔導員參與其中外,其中最大的

幫助是加入其他行業的人員一同參加,使學生輔導員能夠學習其他非工作相關的

項目,令他們的視野更加廣濶,同時能增加不同的興趣,以調整他們的內在需要,

在面對新的壓力時能夠有充份的能力去解決,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健唐得到調適。

六、建立支援網絡平台

本研究結論中提到,大部份學生輔導員都有社交困擾及憂鬱低落的現象,

相關研究指出,社交能力與憂鬱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為他們提供一個網絡平台,

使他們可以透過這個網絡平台去增大自身的社交能力,因為網絡平台當中都是跟

自己一樣的族群,他們可以互相了解,從而得到所需要的社會支持。

47
七、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1.研究方法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加入訪談,以印證、補充量化研究的結果以及增加建議

的可行性。

2.研究方向

其次就是可單從憂鬱方向或社交方向去研究,因為本研究結顯示澳門學生

輔導員關於這個方面的問題相對較為嚴重。

4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春展 (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研究.

嘉南學報,30,443-460。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 (1999).情感性疾患,DSM-IV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

北市:合記書局。

朱敬先 (1997).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欣南、潘志泉、廖亞雯 (2003).憂鬱症及其治療原則.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

婦女協會會刊 10 (10),6-7。

李依親、雷庚玲、吳英璋、劉逸元、謝雅萍 (2008).唇顎裂嬰兒之母親的社會

網絡對憂鬱與接納的調節及主要效果.中華心理學刊.50 (3),303-326。

李美遠 (2010).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

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8NCYU5464017)

李茂興 (1998).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新民、陳密桃、謝青曇 (2007).職場幽默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幼兒教師為

例.教育心理學報.38(4),375-396。

吳元蓉 (2005).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49
吳家楹 (2005).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

調查之研究 (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

陳正文 (1997).人格理論.台北:揚智。

陳晶 (2007).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肇慶學院學報.28 (4),

66-68。

商志雍、廖士程、李明濱 (2003).精神科門診憂鬱症患者就診率之變遷.臺灣

醫學 7 (4),502-509。

張郁芬 (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于芬 (2007).大學生人際壓力、自我壓力、獨處偏好、獨處經驗與憂鬱傾向

關係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黃久美、郭鐘隆、鄭其嘉、鄭雅娟與林正昌 (2007).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民

眾行為與健康之關係.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1-16。

黃宗正 (2000).情感疾病.李明濱編,實用精神醫學 ,(二版,143-154 頁).臺

北市:臺大醫學院。

賈馥茗、鍾紅柱、陳如山、林月琴、梁志宏、黃恆、吳翠珍、簡仁育、侯志欽 (1991).

教育心理學.台北:匯華。

霍俊麗、陶雲、付金芝 (2005)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與心理健康.國際中華應用

心理學雜誌 2 (3、4 合刊),227-228。

50
糠明珊 (2010).影響臺灣已婚女性心理健康之關鍵因素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

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14,1-20。

中華論文中心 (2012).高職學生輔導員職業倦怠問題探討.取自

http://www.zhonghualunwen.com/article/sort04/sort068/info-84094.html

世界衛生組織 (2004).促進精神衛生:概念.新證據.實踐.取自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evidence/promotion_mental_health_chinese_

version.pdf

世界衛生組織 (2011).健康主题-精神健康.取自

http://www.who.int/topics/mental_health/zh/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04).Somatiz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取

自 http://www.hkcss.org.hk/cy/041120%20Psychosomatic.pdf

高旻邦摘譯 (2002).正向心理學介入可以減少憂鬱對兒童青少年的傷害.取自

http://www.psychpark.org/psy/positive%20psychology.asp

教學資源中心 (2012).東吳大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教學創新方案之探

究.取自 http://tpub.scu.edu.tw/scutwebpub/handbook/04/04.pdf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保健網 (2011).淺談憂鬱症及其治療.取自

http://www.healthcity.net.tw/med_qa/faq_content.asp?id=92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網站 (2011).學生輔導員.取自

http://www.dsej.gov.mo/~webdsej/www_cappee/cappee08/sw/sw1.html

51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網站 (2009).2008/2009學年駐校學生輔導服務統計.取自

http://202.175.82.54/dsej/stati/stud_counselling_0809c.pdf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網站 (2010).2009/2010學年駐校學生輔導服務統計.取自

http://202.175.82.54/dsej/stati/stud_counselling_0910c.pdf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網站 (2011).2010/2011學年駐校學生輔導服務統計.取自

http://202.175.82.54/dsej/stati/stud_counselling_1011c.pdf

澳門衛生局網站 (2011).2011年世界精神健康日系列活動.取自

http://www.ssm.gov.mo/docs/3481//3481_6a8f9d8f8ef748e4929063b2aac764d4

_000.pdf

52
英文部份

Belcastro, P. A. (1982). Burnou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eachers' somatic complaints

and illness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50, 1045-1046.

Belcastro, P. A. & Hays, L. C. (1984). Ergophilia … ergophobia … ergo … burnout?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5, 260-270.

Brugess, A.W.(1990). Psychiatric nursing in the hospital and the community. (5th .

Ed.) California: Applrton & Lange.

Burke, R. J. & Greenglass, E. R. (1995).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sychological

burnout in teachers. Human Relations, 48, 187-202.

Campbell, C., & Dahir, C. (1997). Sharing the visi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Carson, R.C., Butcher, J.N. & Mineka, S. (2003)。變態心理學 (陳美君、陳美如、

陳秀卿、林宜美合譯)。台北:五南。 (原著出版於 2000)。

Derlega, V. J., & Janda, L.H.(1991)。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 (林彥妤、

郭利百加、段亞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 1986)。

Farber, B. A., & Miller, J. (1981). Teacher burnout: A psycho-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3 (2), 235-243.

53
Farber, B. A. (1991). Crisis 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ield, A. (2009). Discovering Statistics Using SPSS. (3 th .ed.) CA: Sage Publications.

Freudenberger, Herbert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159-165.

Fortinash, K.M. Holoday Worret, P.A. (1996).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Psychiatric-Mental Health Nursing. St. Louis: Mosby.

Grant, C.A. & Hartman, C.R. (1997). Theraperutic communication. Psychiatric

Nursing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Stamford, CT: Appleton & Lange.

Hasin, D. S., Goodwin, R. D., Stinson, F. S.,& Grant, B. F. (2005).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ism and Related Conditions. Arch Gen Psychiatry, 62 (10), 1097-1106.

Jenkins, S. & Calhoun, J. F. (1991). Teacher stress: Issues and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8, 60-70.

Keyes, C. L. M. (2002).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Behavior Research, 43, 207–222.

Kierstead, F. D. (1983). The burnou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 firefighter's

mentality in a world of brushfires. Focus on Learning, 9, 23-28.

54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7). Teacher stress: A review. Educational Review, 29,

299-306.

Litt, M.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 178-185.

Lowenstein, L. (1991). Teacher stress leading to burnout-its prevention and cure.

Education Today, 41 (2), 12-16.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 99-113.

Maslach, C. (1982).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urray, C. J., & Lopez, A. D. (1997). Global mortality, disabil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349

(9063), 1436-1442.

Nakao, M., & Yano, E. (2006).Somatic for predicting depression: One-year follow-up

study in annual health examinations.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0,

219-255.

Needle, R. H., Griffin, T., Svendsen, R. & Berney, C. (1980). Teacher stres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0, 96-99.

55
Pierce, M. C. & Molloy, G. N. (1990). Psychological and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ing high and low levels of burnou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0, 37-51.

Radloff, L. S. (1997). The CES-D scale: A self 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Rambo, B.J. (1984). Adaptation nursing : assessment & intervention. Los Angeles

W.B. Saunders Company.

Sarafino, E.P. (1994). Health Psychology Biopaychosocial Interactions (2nd.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eidman, S. A. & Zager, J. (1991). A study of coping behaviors and teacher burnout.

Work and Stress, 5, 205-216.

Storda, E., Bjelland, I., Dahl, Alv A., & Mykletun, A. (2003).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individuals with somatic health problems. The Nord-Trondelag Health

Study(HUNT). Scand J Prim Health Care, 21, 136-141.

Stuart, G.W., & Laraia, M.T.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 .

(6th . ed) St. Louis: C.V. Mosby.

Tylee, A., & Gandhi, P. (2004). Somatic symptoms and general aches and pains in

primary care: indicators for depression? Primary Care Mental Health, 2,

133-136

56
Varcarolis, E.M. (1990). Foundations of psychiatric mental health nursing .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Wilkerson, K., & Bellini, J. (2006). Intra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urnout among school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 440-450.

57
58
你好!
這是一份要了解您身心健康狀況的問卷,此問卷將做為論文研究之用,您所提供的資料對
於本研究相當重要,而答案並無好壞對錯,就請按照您這一個月以來的真實狀況詳細填寫作答,
懇請你協助填寫完每一題,您的協助將使得這份研究更有意義與價值。本問卷內容,不做個人資
料呈現,敬請安心填寫。僅此獻上無比的感恩!
敬祝 身心平安健康!
澳門大學 教育學院 指導教授 施達明博士
碩士班研究生 黃石聰 敬上
第一部份附
第一部份附件基本資料

一、性別: (1) □ 男 (2) □ 女

二、年齡: 歲

三、畢業科系:(1) □ 心理輔導系 (2) □ 社會工作學系

(3) □ 其他___________

四、教育程度:(1) □ 大專 (2) □ 學士畢業

(3) □ 碩士畢業 (4) □ 博士畢業

五、婚姻:(1) □ 未婚 (2) □ 已婚 (3) □ 同居

(4) □ 離婚 (5) □ 分居 (6) □ 配偶過世

六、工作資歷:(1) □ 未滿一年 (2) □ 一至五年

(3) □ 六至十年 (4) □ 十一至十五年

(5) □ 十五年以上 (6) □ 其他_____________

七、最近一個月內,自己感覺身心健康良好:

(1) □ 總是這樣感覺 (2) □ 經常如此感覺

(3) □ 偶而這樣感覺 (4) □ 極少這樣感覺

(5) □ 從未這樣感覺

59
第二部份 心理健康量表

總 經 偶 極 從
是 常 而 少 未
這 這 這 這 這
樣 樣 樣 樣 樣
1.我最近有頭痛的問題 5 4 3 2 1
2.我最近有腸胃的問題 5 4 3 2 1
3.我最近覺得肩膀痠痛僵硬 5 4 3 2 1
4.我最近覺得身體非常疲倦 5 4 3 2 1
5.我最近的胃口變差 5 4 3 2 1
6.我最近睡眠的狀況不好 5 4 3 2 1
7.我對許多事感到莫名的擔心 5 4 3 2 1
8.我對未來感到煩惱憂心 5 4 3 2 1
9 當我自己獨處時,我會覺得焦慮不安 5 4 3 2 1
10.我覺得煩躁不安 5 4 3 2 1
11.我擔心不幸的事情會發生 5 4 3 2 1
12 我不知道該如何和周遭的人建立關係 5 4 3 2 1
13.在人多的地方,和人談話會讓我感到手足無措、尷尬 5 4 3 2 1
14.我害怕和人有太親密的交往 5 4 3 2 1
15.在社交場合,我很難主動和他人互動 5 4 3 2 1
16.我覺得要向別人表達我內心的真正感受,是件很困難的事 5 4 3 2 1
17.我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或感受 5 4 3 2 1
18.我對很多事都感到沒興趣 5 4 3 2 1
19.我覺得我活在世上是多餘的 5 4 3 2 1
20.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而活 5 4 3 2 1
21.我有想死的念頭 5 4 3 2 1
22.我覺得這個世界很黑暗 5 4 3 2 1
23.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5 4 3 2 1
24.我覺得我的生活自在又快樂 5 4 3 2 1
25.我覺得很多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5 4 3 2 1
26.我認為我是一個努力進取的人 5 4 3 2 1
27.我能獨自完成很多事 5 4 3 2 1
28.每一天的日子都讓我充滿了期待 5 4 3 2 1
請再次檢查是否有漏答的題目,懇請你填答完每一個題目,感激不盡。

60
成人心理量表各分量表界定標準

分量表 嚴重困擾 中度困擾 輕度困擾 良好

生理 原始分數 12.30 以下 12.3-16.24 16.25-20.19 20.20 以上

焦慮 原始分數 10.91 以下 10.91-14.68 14.69-18.46 18.47 以上

社交 原始分數 14.06 以下 16.06-18.29 18.30-22.53 22.54 以上

憂鬱 原始分數 15.40 以下 15.40-18.48 18.49-21.55 21.56 以上

正向 原始分數 14.00 以下 14.00-18.07 18.08-22.15 22.16 以上

總分 原始分數 77.30 以下 77.30-91.12 91.13-104.93 104.94 以上

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