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5

《 PLC应用技术》

黄彬 千佛山校区创新大厦503
13589105267
hb_sdu@126.com
第一章 绪论

• 低压电器与控制电路

•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范围
1.1 低压电器与控制电路
1 常用低压电器
2 基本控制电路
1.1.1 常用低压电器
1 按钮(手动切换电器)
按钮常用于接通和断开控制电路。
按钮的外形图和结构如图所示。

常闭触点

常开触点 (b) 结构
(a) 外形图
按钮开关的外形和符号
按钮帽
结 复位弹簧
支柱连杆
常闭静触头
1 2 1 2
构 桥式静触头
3 4 3 4
常开静触头
符 外壳

SB SB SB

名 常闭按钮 常开按钮
(停止按钮) (起动按钮) 复合按钮

2 接触器
用于频繁地接通和断开大电流电路的开关电器。

(a) 外形 (b) 结构
交流接触器的外形与结构
2 接触器

弹簧 ~ 电源
常开
线圈 常闭

铁心 衔铁 辅助触点
主触点
M
电机
3~
符号 KM
线圈
KM 用于主电路 流
动合(常开)主触点 过的大电流 (需
加灭弧 装置)
KM 用于控制电路流
动合(常开)辅助触点
过的小电流 (无
动断(常闭)辅助触点 KM 需加灭弧装置)
属于同一器件的线圈和触点用相同的文字表示
常用的交流接触器有CJ10、CJ12、CJ20和3TB等系列。
接触器技术指标:额定工作电压、电流、触点数目等。
如CJ10系列主触点额定电流5、10、20、40、75、
120A等数种;额定工作电压通常是220V或380V。
3 继电器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大致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
接触器的主触点可以通过大电流;
继电器的体积和触点容量小,触点数目多,且
只能通过小电流。所以,继电器一般用于控制电路
中。
(1). 中间继电器
通常用于传递信号和同时控制多个电路,也可
直接用它来控制小容量电动机或其他电气执行元件。
中间继电器触头容量小,触点数目多,用于控制线路。
KA
线圈

常开触头 KA

常闭触头 KA
(b) 符号

(a) 外形 中间继电器外形与符号
(2). 时间继电器 工作原理:当衔铁未吸合
是从得到输入信号(线圈 时,磁路气隙大,线圈电
通电或断电)起,经过一段时 感小,通电后激磁电流很
间延时后才动作的继电器。 快建立,将衔铁吸合,继
适用于定时控制 电器触点立即改变状态。
(A)直流电磁式 时间继电器 而当线圈断电时,铁心中
衔铁 的磁通将衰减,磁通的变
化将在铜套中产生感应电
动势,并产生感应电流,
阻止磁通衰减,当磁通下
+ 降到一定程度时,衔铁才
能释放,触头改变状态。
因此继电器吸合时是瞬时
阻尼铜套 动作,而释放时是延时的,
直流电磁式结构图 故称为断电延时。
(B) 空气式延时继电器
a) 通电延时继电器
KT
线圈

常开触点 KT
通电延时闭合
常闭触点 KT
通电延时断开 (a) 外形
b) 断电延时继电器 延时继电器的外形与结构
KT KT KT
线圈
常开触点 常闭触点
(b)符号 断电延时断开 断电延时闭合
(3). 热继电器
用于电动机的过载保护。

(a) 外形 (b) 结构
热继电器外形与结构
(3). 热继电器
双金属片
~ 常闭触头

发热元件
杠杆

工作原理 结构原理图
发热元件接入电机主电路,若长时间过载,双金
属片被加热。因双金属片的下层膨胀系数大,使其
向上弯曲,杠杆被弹簧拉回,常闭触点断开。
4 熔断器
用于低压线路中的短路保护。
常用的熔断器有插入式熔断器、螺旋式熔断
器、管式熔断器和有填料式熔断器。
符号 FU
熔断器额定电流IF的选择
(1) 电灯、电炉等电阻性负载
IF > IL
(2) 单台电机
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熔丝额定电流 
2 .5
(3) 频繁起动的电机
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熔丝额定电流 
1.6 ~ 2
5 行程开关(限位开关)
用于自动往复控制或限位保护等。
结构与按钮类似,但
其动作要由机械撞击。 未撞击 撞击

(b)示意图
ST ST
(a)外形图 常开触点 常闭触点
行程开关的外形符号 (c) 符号
6自动空气断路器(自动开关)
可实现短路、过载、失压保护。

外形图
6自动空气断路器(自动开关)
可实现短路、过载、失压保护。

锁钩 过流 欠压
释放弹簧 脱扣器 脱扣器

主触点
手动闭合 连杆装置
衔铁释放

自动空气断路器原理图
1.1.2 基本控制电路
1 电动机直接起动
按扭SB
组合开关Q
SB 13 SB 2 5
熔断器FU
交流接触器KM
2 1

4
热继电器FR

M
3~
(a)结构图
(1) 电路
热继电器
保险丝 Q 开关 动断触点
主 FU 控制电路
电 . .
路 FR
KM 起动按钮
接触器 KM
主触点 SB1 SB2
FR
接触器
热继电器 线圈
发热元件 KM
M 停止按钮 接触器
3~ 辅助触点
(b)原理图
电动机的保护
保险丝 热继电器
短路保护 Q 动断触点
FU 控制电路
. .
主 FR 控
KM 制

KM 电
路 SB1 SB2 路
FR
热继电器
过载保护 KM
M
3~ 接触器
零压、欠压保护
电动机的保护
短路保护是因短路电流会引起电器设备绝缘
损坏产生强大的电动力,使电动机和电器设备产
生机械性损坏,故要求迅速、可靠切断电源。通
常采用熔断器 FU和过流继电器等。
欠压是指电动机工作时,引起电流增加甚至
使电动机停转,失压(零压)是指电源电压消失而
使电动机停转,在电源电压恢复时,电动机可能
自动重新起动(亦称自起动),易造成人身或设备
故障。常用的失压和欠压保护有:对接触器实行
自锁;用低电压继电器组成失压、欠压保护。
过载保护是为防止三相电动机在运行中电流
超过额定值而设置的保护。常采用热继电器FR
保护,也可采用自动开关和电流继电器保护。
(2) 控制原理-1
合上开关Q
起动
按下起动按钮SB2 , KM线圈通电,
Q KM主触点闭合, 电动机运转。
KM辅助触点闭合自锁。
FU
.
主 . FR 控
电 制

路 KM SB1 SB2 KM

FR
. .
通电
转动 KM
M
3~
(2) 控制原理-2 合上开关Q
起动 按下起动按钮SB2 , KM线圈通电,
KM主触点闭合, 电动机运转。
Q KM辅助触点闭合自锁。
松开起动按钮SB2
FU
.
主 . FR 控
电 制
KM 电
路 KM SB1 SB2 路
FR
. .
通电
转动 KM
自锁
M 利用自身辅助触点,维
3~ 持线圈通电的作用称自锁
(2) 控制原理-3
停车 按下停止按钮SB1 , KM线圈断电
Q KM主触点断开, 电动机停转。
KM辅助触点断开,取消自锁。
FU
.

. FR 控

电 KM 电
KM SB1 SB2
路 路
FR
. .
通电
转动 KM
自锁
M
3~
(2)控制原理-4
停车 按下停止按钮SB1 , KM线圈断电
Q KM主触点断开, 电动机停转。
KM辅助触点断开,取消自锁。
FU
.

. FR 控

电 KM KM 电
路 SB1 SB2 路
FR
. .
通电
断电
转动
停转 KM
M 去掉KM辅助触点,
3~ 实现点动控制。
2 电机的顺序控制
1. 控制顺序:M1起动后M2才能起动。
M2既不能单独起动,也不能单独停车。
Q
按SB1 M1转动
FU 再按SB2 M2转动
.
.. 通电 KM1
闭合
. . SB SB1
KM1
KM2
KM1 闭合
闭合 KM2
SB2

M1 M2
3~ 3~ 闭合 KM2 通电
这样的顺序控
制是否合理?

KM1
两电机各自
要有独立的
接触器;这
KM2 样接,主触
头(KM1)的
负荷过重。
M1
M2
3~
3~
3 行程控制电路
STb STa 行程控制:
控制某些机械的行
程,当运动部件到达
限位开关 一定行程位置时利用
行程开关进行控制。
逆程 正程
自动往返运动:
1. 能正向运行也能
电机 反向运行
2. 到位后能自动返
STb STa

挡块 按SBF时
前进(正转)
KMF通电
1 2 电机正转
后退
ST 工作台前进
STb a
行程开关 到达预定位置,
自动往返运动: 挡块1撞击STb
ST KM KMF (其常闭断开,
SB SBF b R
常开闭合)
STa KMF断电
KMF 停止正转
STa KMF KMR KMR通电
SBR
STb 电机反转
KMR (工作台后退)
举例:两条皮带运输机分别由两台笼型异步电动机拖
动,由一套起停按钮控制它们的起停。为避免物体堆
积在运输机上,要求电动机按下述顺序起动和停止:
起动时: M1起动后 M2才能起动;
停车时: M2停车后M1才能停车。应如何实现控制?
起动:
KM1
SB FR1

通电
KM2 KM2
闭合 KM1 FR2
SB
闭合 通电
例:两条皮带运输机分别由两台笼型异步电动机拖动,
由一套起停按钮控制它们的起停。为避免物体堆积在
运输机上,要求电动机按下述顺序起动和停止:
起动时: M1起动后 M2才能起动;
停车时: M2停车后M1才能停车。应如何实现控制?
停止:
KM1
SB FR1

断电
KM2 KM2
KM1
断开 FR2
SB 断电
断开
1.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1.2.1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
1、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C,但常被称为PLC
2、国际电工委员会在1985年颁布的标准中,对可
编程序控制器定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
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它采用可编程序
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
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
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
生产机械或过程。
1.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

1、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 -----20世纪20年代

优点:
结构简单易懂、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一定范围
内能满足控制要求 。

缺点:
设备体积大、动作速度慢、功能少,只能做简单的
控制;特别是采用硬连线逻辑,连线复杂,一旦生
产工艺或对象发生变动,原有的连线和控制盘(柜)
就需要更换。因此,这种装置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较
差,不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
2、可编程逻辑控制设想的提出

6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适应
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设想:
把计算机的功能完善、通用灵活等优点和继电控
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
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
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采
用面向控制过程、面向问题的语言编程,使不
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
3、可编程逻辑控制的问世

➢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这一设想,于l969
年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DP—14,并
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成功。
➢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并很快研
制成功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DCS-8。
➢ 1973~1974年原西德和法国也研制出了他们的可
编程序控制器。
➢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研制成功了以一
位微处理器MC14500为核心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并
开始工业应用。
4、PLC 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从第一台PLC诞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
● CPU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采用磁芯存储器。
● 功能简单(只有计数/定时功能)。
● 可靠性较差,略强于继电器控制。
● 机种单一,没形成系列。
第二代: 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 CPU使用微处理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EPROM。
● 功能增强(增加逻辑/数据运算、数据处理、自诊断等功能)。
● 有了计算机接口和模拟量控制功能。
● 可靠性提高。
● 整机功能向系列化、标准化发展,并由专用向通用方向过渡。
第三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 CPU使用8或16位微处理器甚至多微处理器,采用半
导体存储器EPROM、CMOSRAM等。
● 增加浮点数运算,平方、三角函数等运算。
● 增加查表、列表功能。
● 自诊断及容错技术提高。
● 梯形图语言及语句表成熟。
● 小型PLC体积减小、可靠性提高、成本下降。
● 大型PLC向模块化、多功能方向发展。

38
第四代: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 增加高速计数、中断、A/D、D/A、PID等功能。
● 处理速度进一步提高(1s/步)。
● 连网功能增强。
● 编程语言进一步完善,开发了编程软件。
第五代: 90年代中期之后。
● CPU使用16位或32位微处理器。
● PLC的I/O点增加,最多可达32K个I/O点。
● 处理速度进一步提高(1ns/步)。
● PLC都可以与计算机通信。
● 具有强大的数值运算、函数运算、大批量数据处理的功能。
● 开发了大量的特殊功能模块。
● 编程软件功能更强大。
● 不断开发出功能强大可编程终端。
39
1.2.3 PLC的发展趋势
PLC的性能
对小型PLC
向着体积更小、速度更高、功能增强、价格低廉的方
向发展。使之更利于取代继电器控制。
对大中型PLC
向着更大容量、更高速度、更多的功能、更高的可靠
性、易于连络通信的方向发展。使之更利于对大规模、
复杂系统的控制。

40
1.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1.3.1 PLC的基本功能

1.逻辑控制功能 6.通讯联网功能
2.定时控制功能 7.监控功能
3.计数控制功能 8.停电记忆功能
4.数据处理功能 9.故障诊断功能
5.回路控制功能
1.3.2 PLC的特点

1.灵活通用
2.安全可靠
3.环境适应性好
4.使用方便、维护简单
5.速度较慢、价格较高
1.4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范围

1.4.1 PLC的分类
1.按结构形式分:整体式、组合式
2.按控制规模分:小型、中型和大型
3.按实现的功能分:低档机、中档机、高档机
1.4.2 PLC的应用范围

PLC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力、
轻工、建筑建材、交通等几乎所有的工业控制领域。

低档:代替继电器控制线路,进行逻辑控制,适用于
开关量较多,没有或只有很少几路模拟量的场合;

中档:中档PLC可广泛应用于具有较多开关量,少量
模拟量的场合 ;

高档:具有大量开关量和模拟量的场合
• The end

• thank you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