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4

生命徵象 VITAL SIGNS

臺大護理系暨研究所
秦唯珊 助理教授
1
體溫的定義

 身體的溫度,是體內產熱與散熱平衡的結果。

 依測得部位可分為以下二種:

• 體表溫度(shell temperature):指皮膚表面的溫度,約為35.8~
37.4℃,易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

• 核心溫度(core temperature):體腔內部的溫度,不易受到外界
環境影響,所謂體溫,通常指身體的核心溫度,正常維持在37℃
左右,變動小於1 ℉(0.6℃),比體表溫度更具意義。 4
體溫的調節
 生理機轉

• 接受器:多數的接受器位於皮膚,它是構成體表的主要部分,皮膚有冷、熱
兩種接受器,其中前者多於後者,故皮膚對冷的感覺比熱的感覺敏銳。

• 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利用負迴饋來統整身體產熱與散熱。

• 反應器:血管、骨骼肌及汗腺是用來調整產熱與散熱的效應系統(effector
system)。

5
體溫的調節

 行為機轉

• 人們為了維持一個舒適的體溫而表現出來的行為。

• 人們依據所知覺的外在環境溫度冷熱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求舒適,例如:
增減衣服或被蓋、調節空調溫度等。

7
影響體溫的因素
 每日時段的差異:每天24小時內正常人的體溫大約有0.5~1℃的變化。清晨4~6點
時體溫最低。下午4~8點活動量最多,體溫最高。

 年齡:青春期>成人>老年人;新生兒由於體溫的調節機轉較不成熟,體溫較不穩
定。

 性別:一般女性皮下脂肪層比男性厚,故較能維持體熱,體溫比同年齡、同體型之
男性稍高。

 活動:任何需要耗力的活動都會使新陳代謝加快、體溫上升〔可高達38.3~40℃
(肛溫)〕。
8
影響體溫的因素
 壓力:使交感神經系統受刺激,促使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分泌,新陳代謝增加,造成
熱的產生增加。

 環境:外在環境的溼度、氣流及個人暴露的範圍大小都會影響個人之體溫。

 抽菸:抽菸後立即量體溫,則體溫偏高。

 飲食:

 營養不良、禁食影響體熱的產生,使體溫下降。

 進食熱、冷飲會使口溫有增減0.1~0.9℃(0.2~1.6℉)之變化;冷飲約5~10分鐘
後口溫即恢復正常,熱飲則約需20~30分鐘。 9
影響體溫的因素
 測量部位:由於身體各部分血液供應不同,各部位溫度亦不相同,平均值大約:
• 腋溫(axillary temperature):36.4℃
• 口溫(oral temperature):37℃
• 肛溫(rectal temperature):37.6℃ ,較接近核心溫度
 疾病:
• 身體有炎症反應、過敏反應時,體溫會上升。
• 甲狀腺機能亢進時,體溫上升。甲狀腺功能不足,體溫下降。
身體罹患癌症時,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增加、毒素產生,使體溫上升。
10

不同年齡層體溫範圍

12
異常的體溫-發燒(FEVER)
 感染性疾病是體溫過高常見導因,體溫過高又可稱為發熱(pyrexia)或發燒
(fever)。

 發燒的定義為體溫超過38℃。

13
異常的體溫-發燒(FEVER)
 隨著 體 溫 上 升 的 程度不同,分別為低度發燒(mild/low grade fever) 、中度發燒
(moderate grade fever)、高燒(high grade fever)、體溫過高(hyperpyrexia)。

肛溫

14
異常的體溫-發燒(FEVER)
 常見發燒型態有恆常熱、弛張熱、間
歇熱、回歸熱或復發熱。

 恒常熱 (Constant fever):一天中體


溫一直高於正常範圍,但高低差
異不大(不超過1.1℃) 。

 弛張熱 (Remittent fever):一天中


體溫一直高於正常範圍,高低差
異很大(≥ 1.1℃) 15
常見發燒型態
 間歇熱 (Intermitted fever):一天
中體溫相差很大,有時會高於正
常體溫,有時突然降至正常或正
常以下。

 習慣性發燒(Habitual fever):體溫
總比正常人高。

16
常見發燒型態
 回歸熱 (Relapsing fever):體溫升高一段時間後恢復正常,經一段時間又發燒

17
發燒的過程及症狀
 開始期或初期 Onset or Invasion Period

• 皮膚變冷、蒼白、肌肉收縮、發抖、口渴、呼吸脈搏加快

 極熱期 Stadium or Fastigium Period

• 皮膚發紅、發熱、呼吸心跳加快、譫妄、蛋白尿、脫水、尿量減少、皮膚黏膜乾裂;高燒時
(40℃以上)會導致神智不清、譫妄(delirium)、病童會伴隨有抽搐現象。

 退熱期 Decline Period:體溫回復到正常的時期

• 漸退(lysis),漸下降,在二、三天或一星期內達到正常,疾病已逐漸好轉。

• 驟降(crisis),突然下降,在12~24小時內降到正常,或較正常低,體內無法抵抗疾病的侵害,如:
18
大出血、穿孔或病情惡化時。
發燒的過程

19
護理目標-發燒

 減少產熱,增加散熱以降低體溫。

 避免發燒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 增加個案的舒適感。

20
░發燒的護理措施░

 提供病人合宜的環境:
 維持環境安靜、舒適。
 調節室溫20~23.9℃,維持空氣流通,避免風直吹病人。
 收集病人資料以了解病人:
 每4小時測量生命徵象直至病人退燒後72小時。
 查閱病人之檢驗報告數值。
 必要時記錄輸出入量,以了解脫水之情形。
 評估病人的營養與心理狀況。
░發燒的護理措施░
 注意水分及營養之攝取:
 宜增加水分攝入量。
 飲食:流質、低脂肪、適量碳水化合物(避免產熱太多)、高蛋白、高維生素、
可口美味(能引起食慾)及少量多餐。
 給予清潔舒適之護理
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 病人覺得寒顫時給予保暖,發熱時則除去過多的衣物。
 執行口腔護理,減輕口唇乾裂、口乾、口臭及舌苔厚。
 給予舒適的臥位,使病人獲得充分休息。
░發燒的護理措施░

 執行醫囑以降低體溫:

 全身用冷:給予溫水拭浴(tepid water sponge bath)。

 局部用冷:給予冰袋(ice bag)。

 其他:給予退燒藥及抗生素等。
熱傷害之症狀與護理措施
 熱傷害是指當人處於高溫、高溼度的環境中或是劇烈運動之後,自外界接受
的熱能或是自身產生的熱量無法適當地排除,造成人體的熱調節中樞失去作
用,引發一連串病態生理學變化。

 此時若合併有脫水或心血管疾病,則散熱效果可能不佳,如:中暑、熱衰
竭。

24
中暑(HEAT STROKE)

 為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迅速地診斷和處置。

 老人、小孩因缺乏應對環境熱壓力上升的能力,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的高危險群;需要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勞動的人,如:運動員、軍人、勞工,則
是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的高危險群。

 中暑的病人往往體溫會超過40℃,合併有中樞神經症狀(如:譫妄、意識改變、
癲癇、昏迷)、皮膚變紅且乾燥而熱等。

25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 為水分與鈉離子兩者流失。

 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頭暈、倦怠、血壓下降、脈搏快而弱、皮膚
蒼白溼冷、大量出汗而虛脫等,有時亦會引起肌肉痙攣、休克,病人的核
心溫度會上升,但一般鮮少超過40℃,熱衰竭的病人通常不會合併有意識
改變等中樞神經症狀。

26
中暑與熱衰竭處理

 中暑與熱衰竭的病人,治療重心在於快速地將體溫降至39℃以下,並以支持性療
法維持病人生命徵象的穩定與器官功能。

 面對一位懷疑有熱傷害的病人,應盡快從高熱的環境中將病人移至陰涼的遮蔽處、
平躺、頭部放低、稍微抬高下肢。

 若病人清醒,可鼓勵病人自行經口補充水分,可用溼毛巾擦拭身體、鬆開衣服幫
助降溫,並協助盡快送醫。

27
異常的體溫-體溫過低HYPOTHERMIA
 當體溫低於35℃時,稱為體溫過低。 程度
 主要症狀如下: 輕度:32~35℃。
中度:26~32℃。
 不由自主的發抖、失去記憶、憂鬱、判斷力差等。
重度:26℃以下。
 當體溫降至35℃時,心跳、呼吸及血壓速率下降,皮膚
呈冰涼且發紺(cyanosis)。

 若體溫持續下降,則會出現心律不整、意識喪失及對疼
痛刺激無反應。
28
體溫過低之導因
 原因

• 疾病或創傷:如出血、盜汗、虛脫、休克、敗血症。
• 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

• 營養不良、斷食、血糖過低。

• 衣著不當:如心理疾病或智障者。
• 藥物引起血管擴張。
• 新陳代謝速率下降:如甲狀腺功能不足。
29

• 缺乏活動:如行動不便、癱瘓的病人。
體溫過低-護理目標
 體溫回升到正常溫度,預防身體組織受損,並保護已被破壞的組織。

30
░體溫過低的護理措施░

 利用毛毯、衣服、被蓋、熱飲或泡熱水、使用烤燈、電熱毯使體溫升高。

 調高室溫,約維持在26~29℃,協助個案採取肢體靠近軀幹的姿勢,減少體熱散失。

 依醫囑給予抗生素、水及電解質的補充,並提供高熱量飲食。

 重度低體溫者,常見的醫療處置:靜脈注入溫熱液體、以溫熱透析液作腹膜透析。

 提高體溫的加溫過程必須緩慢且密切觀察個案的生命徵象,通常每小時體溫回升以
不超過1℃為主,若加溫太快可能造成心律不整及休克等合併症。
測量體溫的注意事項
 選擇適宜的測量工具及部位。

 個案姿勢要合宜,因此,過程均需解釋清楚,並注意影響測量的因素。

 使用內科無菌技術,避免交互感染。

 測量體溫的次數:不同醫院,有不同的規定。

 使用耳溫槍時應注意:目前市售的耳溫槍可設定溫度為口溫或肛溫兩種,不同廠牌所
設溫度也不同。

 腋溫計、口溫計、肛溫計、耳溫槍的測量方法、適用對象、優缺點、測量步驟及注意
32
事項。
測量體溫的方法
 常規體溫測量部位有
口溫、腋溫、耳溫、
額溫

33
測量體溫的方法

34
測量體溫的方法

35
測量體溫的儀器
 電子體溫計  耳溫槍:以紅外線掃描耳膜,量測體
溫。使用前先套上膠膜,用後再將膠
膜丟棄,以防止使用者間的傳染。

36
耳溫之測量方法(1歲以上要把耳朵向後上方拉)
37
體溫計的種類

 額溫槍 Forehead Thermometer

• 額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技術所研發的廣溫測量
器,其可藉由精密的微處理器,測出人體表
面的溫度變化。

• 測量時應將額溫槍的測溫頭置於受測者額頭
前2~5公分處(另外有些機種的額溫槍則建
議置於太陽穴處),按壓按鈕後即可得到體
溫數值。
體溫計的種類

 紅外線體溫掃描儀 Infrared Temperature Scanner

• 紅外線體溫掃描儀是利用熱源顯像儀器拍攝人體的表面溫度分布影像,經過
電腦分析以得知人體之正確體溫。

• 一般多用來即時偵測走動的眾多人群,依據被測試者影像所呈現出的顏色而
獲知其當時的體溫(顯現出紅色,則可能為發燒之可疑病人)。
脈搏的定義

 當左心室收縮時會產生一種血流的波動由心臟出發流到周邊血管,這種周而
復始的波動便稱之為脈搏(pulse)。

 心臟的收縮起自竇房結(sinoatrial node)的電性衝動(electrical impulse)傳遍


心肌刺激心臟收縮。

 每次心室收縮大約有60~70 ml的血液被打入動脈,稱之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 SV)。

 心輸出量(CO)= 心搏出量(SV)× 心跳速率(HR) 42


脈搏的特性

 脈率(pulse rate):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

• 正常脈率與呼吸之比例約為 4:1 至 5:1。

• 異常脈率:

 心搏過速(tachycardia):指脈搏> 100 次/分鐘 (bpm)。

 心搏過緩/慢(bradycardia):指脈搏< 60 次/分鐘(bpm)。

43
脈率的正常範圍

44
影響脈率的原因
 性別:女性的每分鐘心跳比男性快。

 年齡:年齡越小,體表面積越大,其心跳速率越快。

 運動與飲食:飲食和體育運動因為新陳代謝速率增加,會造成生理上的心跳過速,
但運動員因為心臟強度、效能均增加,當其運動及進食後的脈率會不及一般人。
反之,禁食(NPO)則心跳下降。

 情緒:緊張、害怕、焦慮時,交感神經受刺激,使脈率增加。

 出血:身體出血會使心跳加速,其原因為血液流失喪失紅血球,降低身體氧合能
45

力,甚至會使得血流量降低,因此使心跳速率上升。
影響脈率的原因
 顱內壓上升:當顱內出血或梗塞時,使顱內壓升高、腦部缺血,身體為了維持腦
部血液灌流產生的反射,此時會出現心跳速率下降、血壓上升、呼吸不規則等現
象,稱為庫欣氏三病徵(Cushing's triad)。

 疾病:許多的疾病會造成心跳速率加速,如:自律神經失調、甲狀腺功能亢進、
高血壓、貧血等。導致心搏過緩的疾病,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 發燒:發燒使新陳代謝率增加,通常體溫上升1℃,脈搏約增加8~10次。

46
影響脈率的原因
 疼痛:急性疼痛時,刺激交感神經脈率加速,而嚴重無法緩和的疼痛,因副交感
神經受刺激而使脈率變慢。

 藥物:如腎上腺素(epinephrine)會使脈率增加,而毛地黃(digitalis)則會出
現脈率變慢。

 其他:抽菸、喝濃茶會使脈率加速。

47
脈搏的特性

 脈律(Pulse Rhythm):脈搏跳動時之節律。

• 正常脈律:每次脈搏間隔時間相等。

• 脈律不整:脈搏跳動不規則。常見的脈律不整(arrhythmia)有十種,請見下表

48
常見的脈律不整及其說明
常見的脈律不整及其說明(續)
脈搏的特性

 脈壓(Pulse Tension) :由於血管管壁之彈性所致,正常之脈搏觸摸時為堅、


圓、光滑而有彈性。
• 異常脈壓
 高壓脈(pulse of high tension):血管硬、搏動明顯→高血壓、動脈硬
化、老年人
 低壓脈(pulse of low tension): 血管軟、搏動不明顯→大出血、休克

51
脈搏的特性

 脈搏的強度(pulse strength; pulse


amplitude):心臟收縮時血流沖擊在血管
壁上的力量大小。

• 正常脈搏的強度:飽滿、有彈性、易觸
摸,不會因觸診者手指觸摸而消失。

• 脈搏強度的描述,可以用文字或數字呈
現 52
脈搏的特性
• 異常脈搏強度:

 洪脈(bounding pulse):當心跳強、血管壁軟、血量大、脈搏極易觸診,
常見於高血壓之病人。

 弦脈(wiry pulse):由於心臟跳動微弱,脈波細,較難觸診。可見於低血
容積休克病人。

53
脈搏的特性
• 異常脈搏強度:

 絲脈(thready pulse):心跳微弱,流入動脈的血量少,脈波呈現細絲狀的搏
動,極微弱,難以觸診,容易在觸診中突然觸摸不到脈跳。常出現在休克、
大出血及臨終病人。

 交替脈(pulsus alternans):脈搏的振幅呈現強與弱的接替搏動,可能出現於
充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病人。

54
測量脈搏的部位

55
常用來測量脈搏的位置

57
常用來測量脈搏的位置

圖10-17 心尖脈的測量位置

58
測量脈搏的注意事項

 脈搏的評估包括:頻率(脈率)、節律(脈律)、壓力(脈壓)、容量(脈
量)及相等性等。

 測量時應給予病人一個舒適的位置和適當的支托。

 情緒不穩、運動後應休息10~15分鐘後再測量。

59
測量脈搏的注意事項

 按病人之情況選擇合適的測量部位及方法:

 一般成人最常用的周邊脈搏為橈動脈,以觸診測量。小於2歲兒童由於
心跳較快,建議採用心尖脈測量,並確實測量1分鐘。

 老人或肥胖病人之橈動脈較難測量,亦可考慮心尖脈聽診。

 服用毛地黃藥物、心臟血管疾病和肺、腎疾病病人周邊脈搏不規則,應
測量心尖脈,並確實測量1分鐘,若無上述問題,可測量30秒再乘以2。
60
測量脈搏的注意事項

 按病人之情況選擇合適的測量部位及方法:

 由股動脈進行心導管術的病人應測量足背動脈。

 因大量失血呈休克狀態、心跳停止行心肺復甦術、臨終者或循環較差的
老人,應測量頸動脈。

 使用觸診法為應用食、中及無名指測量,不可用拇指測量,因拇指有動脈,
會干擾測量結果。
61
測量脈搏的注意事項

 病人若有心血管疾病、非常虛弱等脈動不規則的情形,應測足1分鐘。

 對於某些心臟血管異常的病人可能需要同時測量心尖脈與橈動脈搏動
(apical-radial pulse),如:心房撲動或心房搏動過速的病人、心律不整病
人。

62
呼吸生理學

 成人每分鐘大約呼吸10~20
次 ( 平 均 值 為 每 分 鐘 12
次)。

 每次呼吸週期含有兩個階段
──吸氣和呼氣

64
呼吸的調節

 呼吸中樞位於延腦和橋腦,調節非自主性呼吸。

 人體透過動脈血液中的氧氣(O2)、二氧化碳(CO2)、氫離子(H+)濃度進
行換氣調節,其中CO2為主要的因素,當CO2濃度上升時,會讓大腦呼吸中樞
增加呼吸速率和深度,呼氣次數增加可移除過多的CO2(高碳酸血症),此為
一種負回饋機制。

65
正常換氣循環

66
呼吸型態
 呼吸可以分為胸式呼吸(costal breathing)和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 胸式呼吸為外肋間肌與其他附屬肌肉的收縮,可以觀察到胸部呈現向上、向
外擴展,以女性較為常見。

 腹式呼吸又稱橫膈呼吸,因橫膈收縮、下降,使腹壁向外擴展以增加胸腔容
積,可見腹部凸出,常見於嬰兒和男性。

67
正常與異常呼吸
 正常呼吸時,每次呼吸週期會有規律

的間隔,嬰幼兒呼吸較不規則,通常

會持續數秒鐘呼吸後,突然間變得快

速。 正常呼吸型態

 評估呼吸深度時,可以觀察胸廓有無
偏移。
68
不同年齡層呼吸速率

69
異常呼吸速率

 異常呼吸速率有:呼吸過速、呼吸過緩、呼吸暫停,而換氣過度和換氣不足則
是異常呼吸速率合併呼吸深度的改變。

70
異常呼吸

71
異常呼吸

72
異常呼吸

73
異常呼吸

74
影響呼吸的因素
 年齡:呼吸次數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呼吸次數越快。

 性別:女性呼吸頻率比男性稍快。

 抽菸:影響肺部正常功能,會導致呼吸速率加速。

 運動:運動時新陳代謝率及身體需氧量均增加,促使呼吸速率加快及深度增
加。

 環境因素:氣溫過高、海拔增高時呼吸次數會增加,而寒冷的天氣則會使呼吸
次數變慢。 75
影響呼吸的因素

 情緒、壓力與疼痛:害怕、焦慮、憤怒及疼痛時,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呼吸速
率加快及加深。

 發燒:當體溫增加1℃時,呼吸大約會增加4次。

 藥物:鎮靜劑、麻醉劑及某些止痛劑(如morphine)會使呼吸速率下降;腎上
腺素、強心劑(如atropine)會使呼吸速率及深度增加;某些藥物服用過量會導
致呼吸加速,如aspirin。咖啡因會增加呼吸速率。
76
影響呼吸的因素
 疾病:像是貧血、心臟疾病、氣喘(註)、肺氣腫、休克、大出血、胸腔積水等會
使呼吸加速。當顱內壓增高時呼吸會變慢。

 代謝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酸中毒時,呼吸速率增加。

 代謝性鹼中毒:如嚴重嘔吐造成代謝性鹼中毒時,呼吸速率會變慢。

77
呼吸評估
 頻率:每一次的呼吸包含吸氣和吐氣,透過觀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計算每一分鐘
的呼吸次數。

 深度:呼吸深度可以觀察病人每一次吸氣時胸部擴張的情形,呼吸深度與吸入氣
體的量有關,一次輕鬆的呼吸大約吸入300~500 ml的空氣,即為潮氣容積(tidal
volume)。

• 護理師可以描述病人的換氣動作(ventilatory movement)是淺(shallow)、正常
(normal),或深(deep),也可以胸廓觸診測量呼吸情形。
78
呼吸評估
 節律與型態:正常呼吸節律具規律性,或每一次呼吸間隔是均勻的。當呼吸的區
間範圍不一致時,護理師應評估,以確認病人的呼吸型態。

 呼吸運作:當呼吸困難時,通常會表現出害怕、焦慮或擔心,出現睜大眼睛或吃
驚的表情,代表氣體交換障礙,若已經發展到低血氧或缺氧的情形,此時病人會
使用呼吸輔助肌,甚至採端坐呼吸(orthopnea)。

 其他相關特徵,包括呼吸音、意識程度、膚色等。

79
測量呼吸的注意事項

 呼吸次數計算時,以一呼一吸(一起一伏)為一次,每次測量時間為1分鐘。

 測量時避免讓病人察覺,因緊張而影響呼吸型態。通常是在脈搏測完後,手指
繼續放在病人的手腕上,但不要告訴病人,繼續測量呼吸。

 測量前應先評估病人在15~30分鐘內是否有從事影響呼吸的活動,若有,則需
休息15~30分鐘後再行測量。

81
測量呼吸的注意事項

 測量呼吸次數的同時觀察病人外觀、是否使用呼吸輔助肌或採端坐式呼吸。

 測量嬰幼兒生命徵象時,為避免影響所測之數值,以不具侵犯性的測量措施優
先,測量順序為呼吸→脈搏→體溫或血壓。

 測量結果為異常時,應盡快通知醫師處理,並作記錄。

82
血壓的定義
 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當左心室收縮時,血液自心臟驅出流至主動脈,
此時大量血液對動脈管壁所產生的壓力。

 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當心室擴張時,血液在動脈彈性回彈後產生
流動所形成的壓力。此為測血管彈性狀況之重要壓力。末梢血管阻力會影
響舒張壓的高低。

 脈搏壓(pulse pressure):收縮壓和舒張壓之間的差距,即收縮壓-舒張壓
=脈搏壓。可顯示動脈管壁的張力及心搏出量。

 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為舒張壓加上1/3之脈搏壓。


84
血壓的決定因素

 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 CO):

• 心輸出量等於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 SV)乘以每分鐘心跳次數(heart rate;


HR)(CO=SV × HR)。

• 血壓則為心輸出量乘以周邊血管阻力(BP=CO × R),心輸出量主要取決於心
室內的血量及收縮的力度,當心輸出量增加時,血管壁之壓力增加,而血壓
亦升高。

85
血壓的決定因素

 周邊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t; R):影響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液黏


稠度、血管長度及小動脈血管半徑,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小動脈血管半徑。當
血管阻力上升,則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會上升。

 血流量(blood volume):當血量增加時,動脈管壁之壓力亦增加,如靜脈輸液量
過量時;反之,當出血、脫水時則壓力下降。

86
血壓的決定因素

 血液黏稠度(blood viscosity):會影響血流的速度,血流速度變緩,影響血流通
過小血管之困難度,致使血壓上升。當血液中的紅血球的比例較高時,血液黏稠
度會增加,可透過血球比容(hematocrit; Hct)檢查紅血球在血液中所占的體積,
以反映紅血球狀態,例如脫水時,血比容也會上升,此時血壓也會升高。

 動脈的彈性(elasticity of arteries)與血壓也會相互影響。正常的動脈管壁是有彈
性容易伸展的,當動脈內壓力增加則血管管腔直徑亦加大。動脈硬化症時,血管
彈性減少,血流阻力增加,致使血壓上升。
87
各年齡層之血球比容數據

88
正常與異常血壓
 2017年AHA/ACC與目前臺灣成人高血壓標準及分級比較

89
影響血壓的因素

 年齡:年齡與血壓值成正比,隨年齡增加,動脈彈性越差,血壓有增加的傾向。

90
影響血壓的因素
 性別:一般男性的血壓較女性高10 mmHg。

 環境溫度:氣溫較高時,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氣溫較低時,血管收縮,血壓較
高。

 體溫:發燒時,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但寒冷、顫抖時,血管收縮,血壓上升。

 新陳代謝:代謝率上升時,血壓上升;下降時,血壓下降。

 姿勢:姿勢對血壓的影響與重力有關,平躺時收縮壓最高,其次為坐姿,再其次為
立姿。舒張壓則相反,立姿時最高,坐姿次之,再其次為平躺。
91
影響血壓的因素

 上 下 肢 差 : 採 立 姿 測 量 上 下 肢 血 壓 時 , 通 常 下 肢 高 10 ~ 15 mmHg , 超 過 20
mmHg時,或下肢反比上肢低時,為不正常之現象。

 活動與運動:活動或運動時,刺激交感神經系統產生反應,使心跳速率上升,心輸
出量增加,導致血壓上升。

 情緒與壓力:緊張、害怕、焦慮、憤怒、情緒激動、疼痛及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等情
況,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分泌腎上腺素,使末梢血管收縮、阻力增加,心跳速率增
快,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如膀胱脹滿時,交感神經較亢奮,血壓會上升。
92
影響血壓的因素

 週期性節律(circadian rhythm):一天之中,以早晨醒來,未起身前的血壓值最
低,之後因活動量增加而逐漸上升,直至午後或傍晚時的血壓值最高,而後再逐漸
下降。

 藥物:腎上腺素、抗組織胺、動情素、皮質類固醇等,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
而麻醉劑、安眠鎮靜劑、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及某些心血管用藥等,會使血管擴
張,血壓下降。

93
影響血壓的因素
 抽菸:因尼古丁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

 酒精:飲酒會造成周邊血管擴張,使血壓(尤其是舒張壓)下降;但長期飲酒會造
成中性脂肪上升,加速血管硬化,有使血壓增高之慮。

 疾病:

 導致血壓升高之疾病:原發性高血壓、動脈管壁硬化、顱內壓增高時等。

 導致血壓降低之疾病:出血時(因血管中血量減少)、休克時等。

94
血壓計 SPHYGMOMANOMETER

 血壓計有兩種類型:水銀血壓計和電子血壓計,其中水銀血壓計是測量血壓的
黃金標準,但水銀(汞)會造成神經方面的損傷,嚴重者可能會死亡。

 我國自2021年1月1日起不得製造含汞的血壓計、氣壓計等儀器。

95
血壓計 SPHYGMOMANOMETER
電子血壓計 Electronic Manometer

 壓脈帶內有一換能器,可自動取樣,微電腦控制數字運算、自動放氣程式。

 血壓值可以清晰的顯示在液晶螢幕上。

 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和腕式電子血壓計

96
血壓計 SPHYGMOMANOMETER

壓脈帶 Occlusive Cloth Cuff

 為一長條形的束臂布帶,其內具有一
可充氣的橡皮氣囊(inflatable
rubber bladder)。

 橡皮氣囊的寬度是肢體圓周的40%,
長度是肢體圓周的80%。

97
各年齡層的壓脈帶尺寸

各種尺寸的壓脈帶

98
測量方式
測量前準備

 評估病人是否有活動、疼痛、焦慮、暴露在冷或熱環境中、抽菸及進食等,如
有上述情況,應間隔15~30分鐘後再進行測量。病人若有心律不整,最好測
量3次取平均值。

 依病人手臂或腿部的圓周大小,選擇合適壓脈帶。

99
測量方式
測量前準備

 選擇合適部位:

 每次最好測量同一部位,臨床多以右側手臂測量血壓,通常右手臂較左手臂
高10 mmHg(與大動脈的解剖位置有關)。

 下列部位不可量測:靜脈注射之手臂、動靜脈廔管或分流,上石膏或用大型
繃帶之患側、乳房或腋下手術的患側、偏癱的患側。

 測量姿勢:以病人舒適的臥位為主,但隨體位不同,血壓可能會有變化。
100
測量方式
電子血壓計測量時
 測量部位:

• 脫去測量部位的衣物,將壓脈帶平順地包覆在病人的肢體上。

• 若要測量上肢,測量部位有肱動脈和橈動脈,而下肢則可以測量膕動脈。

• 測量肱動脈時,將壓脈帶放置於手肘關節窩上2~3公分。

• 測量膕動脈時,病人俯臥,壓脈帶置於大腿1/3處,將壓脈帶中心位置於腿部
後側。
101
測量方式
電子血壓計測量時

 首次測量個案血壓應雙手都量,之後以數值較高那側為主。

 重複測量應暫停1-2分鐘,且壓脈帶要放氣。

 測量時手臂與心臟應同高。

 壓脈帶鬆緊度以可伸入1~2指為宜。

102
血壓測量的常見錯誤

103
血壓測量的常見錯誤

10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