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74

鲁棒与最优控制

RobustandOptimalControl
周克敏 J.C.Doy
le K.Gl r 著
ove
毛剑琴 钟宜生 林 岩 等译

·北京·
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军—2001—018 号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鲁棒与最 优 控 制/(美)周 克 敏,(美)多 伊 尔 (


Doy
le,
J.
C.),(英 )格 洛 弗 (Gl
over,K.)著;毛 剑 琴 等 译 .—北
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
12
书名原文:
Robus
tandOp
tima
lCon
tro

ISBN7
?118
?02696
?4

Ⅰ.鲁 ... Ⅱ.① 周 ...② 多 ...③ 格 ...④ 毛 ...


Ⅲ.① 鲁棒控制 ② 自动控制:最佳控制 Ⅳ. TP27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1)第 077104 号

Robus
tandOp
tima
lCon
tro

Kemi
nZhouwi
thJ
ohnC.
Doy
leandKe
ithGl
ove

Gr
ant
edbyKemi
nZhou.
Allr
igh
tsr
ese
rved.
Thi
sbook
wa
spr
evi
ous
lypub
lishedbyPr
ent
ice— Ha
ll,
Inc.
本书中文版由周克敏教授授予 国 防 工 业 出 版 社 (独 家 )出 版 发 行。 版
权所有,侵权必究。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 23 号)
(邮政编码 100044)
北京奥隆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售


开本 850×1168 1/32 印张 21
 561 千字
2002 年 7 月第 1 版 2002 年 7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印数:
1—2000 册 定价:
4600 元

(本书如有印装错误,我社负责调换)
献给亲爱的父母
中 译 本 序

控制科学从本质上讲 是 一 门 技 术 科 学,它 以 工 程 技 术 中 的 实
际需要为背景和动力,以数学(主要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为工具,
以解决工程技术中的控制问题为主要目的。
控制科学从产生、发展 到 辉 煌,几 乎 贯 穿 了 整 个 20 世 纪。 对
它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研究其他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学)不
同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曾指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
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
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 纯 粹 化 形 态 进 行 的 条 件 下 从 事 实 验 的 ”。
少受干扰与纯粹化是自然科学中研究基本原理的准则。控制科学
由于其目的是针对现实 解 决 问 题 的,因 此 从 它 一 产 生 起 就 必 须 不
断地考虑干扰和非纯粹化的影响,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这
种考虑有其不同表现。
控制科学中最重要的 一 个 概 念 就 是 反 馈,而 反 馈 的 最 主 要 之
点就在于考虑了实际 系 统 中 存 在 的 不 确 定 性。 人 们 发 现,当 反 馈
不再限于常数增益而是 动 态 系 统 时,反 馈 在 闭 环 系 统 动 力 学 中 十
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使闭环系统具有合适的动态特征而不
受开环所可能产生的摄动影响。这一点能奏效的原因之一是毕竟
系统还相对简单。此时的 研 究 对 于 什 么 是 摄 动,怎 样 刻 画 摄 动 以
及在较高的水平上实现 系 统 性 能 对 摄 动 的 某 种 不 变 性 (或 现 今 的
鲁棒性)等,均还没有条件进行讨论。
随着控制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对象的日益复杂,系统与环境
均充满不确定性以及更 为 严 格 的 控 制 要 求,使 我 们 正 面 对 一 个 系
统复杂程度日益增大和控制要求日益提高的充满挑战的时代。而
控制系统复杂性中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大量数学工具

从应用角度引入控制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迎接这个挑
战创造了条件。这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鲁棒控制飞速发展
的前提。
s在 1981 年发表的 著 名 论 文,可 以 看 成 是 现 代 鲁 棒
G.Zame
控制特别是 H ∞ 控制 的 先 驱。 它 以 最 优 敏 感 性,即 干 扰 在 输 出 上
影响最小作为 H ∞ 控制的基本提法。这实际上是 Wi ene
r?Hop f理
论和二次型最优控 制 的 发 展。 但 随 后 的 研 究 发 现,这 种 H ∞ 最 优
控制的求解实际上可以解决一系列鲁棒控制问题。这表明鲁棒控
制与最优控制具有某种深刻联系。
H ∞ 控制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结果是 J. C.Doy le 等四人
的著名文章。他们将 H ∞ 问 题 的 求 解 归 结 为 求 解 两 个 Ric
cai方

程,从而沟通了二次 型 最 优 控 制 与 H ∞ 控 制 的 本 质 联 系。 如 同 绝
对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 Popov 频域方 法 与 Lyapunov 函数的时域
方法得到沟通时出现的 学 术 繁 荣 场 面 一 样,这 一 新 的 突 破 性 的 联
系就使得 H ∞ 的研究获 得 了 新 的 推 动 力,使 在 理 论 上 和 计 算 上 均
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从 而 使 线 性 H ∞ 控 制 的 研 究 在 几 年 里 就 取 得
成功并达到了基本完善。
周克敏博士所著的《Robus
tandOp
tima
lCon
trl》,正 是 适 应

这个形势需要,及时地对线性鲁棒与最优控 制,特 别 是 对 H ∞ 控制
进行了总结提炼并系统 化,使 其 成 为 这 个 领 域 最 早 的 高 水 平 的 理
论著作。作者在前言中简 略 介 绍 了 全 书 的 内 容 与 安 排,并 给 出 如
何阅读本书的建议。这对读者来说无疑指出了如何进入宝山的途
径。
翔实的材料、严谨的推 理、系 统 的 论 述 和 必 要 的 应 用 考 虑,是
这本著作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它一出版,就不仅受到理论研究
者的极大欢迎,同 时 也 为 应 用 研 究 者 提 供 了 一 本 很 好 的 参 考 书。
这一点从该书出版后极高的引用率就可以得到证明。
国内同行早已期盼该 书 能 早 出 中 文 版,以 促 进 国 内 控 制 理 论
教学和科研的开展。现在该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毛剑琴教授主
笔组织与清华大学钟宜 生 教 授 等 合 作 将 其 译 出,由 国 防 工 业 出 版

社正式出版,可谓是中 国 控 制 科 学 界 的 一 件 幸 事。 我 相 信 本 书 中
文版的发行,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控制科学,特别是鲁棒控制研究的
发展。

黄琳 2001 年 5 月 1 日
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译 者 的 话

周克敏博士多年来从 事 控 制 理 论 方 面,特 别 是 鲁 棒 控 制 理 论
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取得 了 一 系 列 卓 越 的 成 就。 他 的 论 文 SCI引
用次数已超过 1500 篇次。 他 现 任 美 国 路 易 斯 安 那 州 立 大 学 的 冠
名教授,是华人学子中的佼佼者。
周克敏博士一直关注 国 内 控 制 学 科 的 发 展,曾 在 国 内 多 所 院
校讲学,并为此 作 出 了 许 多 重 要 贡 献。 在 他 和 J.
C.Doy
le 及 K.
Gl r的著 作 “
ove Robus
tandOp tima
lContrl”中,包 含 了 20 世 纪

80 年代以来鲁棒与最优控制方面 主 要 和 基本的内 容,其中包括 了
作者对该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该书已被译成日文,并在美国、欧
洲、南美、中国台湾和香港、日本、韩国等各大学被广泛地用作研究
生教材,得到一致好评。
为使该书也能更好地 为 中 国 的 教 学 与 科 研 起 到 促 进 作 用,周
克敏博士出于一片赤子之心,无偿地奉献了该书的中文版权,为我
们进行中文翻译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周博士还亲自担任了中文译
版的全部校对工作,在匆忙的访问期间与我们一起工作到深夜,往
往为一个专业名词的 译 法 要 多 处 考 证,反 复 推 敲。 在 本 书 问 世 之
际,谨表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师长黄琳先生 在 百 忙 之 中 抽 空 作 序,向 读 者 推 荐 和 介
绍本书,在此也向他致谢。
全书共二十一章,我们的分工如下,毛剑琴教授译前言、目录、
符号、缩写及一、五、十六、十九章;钟宜生教授译十五、十七、十八、
二十、二十一章及编写索引;毛剑琴教授的博士生们在学习期间和
毕业之后有机会参加本 书 的 翻 译 工 作,对 他 们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学 习
机会,其中林岩博士译四及六至十四章;代冀阳博士译二、三章;卜

庆忠负责部分章节的录 入 和 修 改 以 及 全 书 的 计 算 机 管 理;孙 秀 霞
博士也为翻译做了有益 的 工 作,还 有 一 些 研 究 生 参 加 了 部 分 录 入
工作。
全书的统一和协调由 毛 剑 琴 教 授 担 任,钟 宜 生 教 授 对 全 书 进
行了最后校核。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原著者中文版前言

亲爱的读者,非常 高 兴 这 本 关 于 爱 趣 无 穷 (犎∞ )控 制 的 中 文
版和大家见面了。这里我要感谢毛剑琴教授,钟宜生教授,林岩博
士及其他译者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中文版改正了原英文版中的
一些错误,但不可避免地 还 会 有 其 他 的 错 误,敬 请 读 者 给 予 指 正。
写此书的初衷只是为了给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方便。在写此书
之前,常常为了一个记不清的结果或公式查找数本参考书,甚感不
便,于是就想把 一 些 常 用 的 结 果 和 公 式 进 行 系 统 的 总 结,以 便 参
考。对我来说,它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手册,我也真诚地希望它给朋
友们带来一些方便。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养 育 我 的 祖 国,愿 她 永 远 富 强 昌 盛。 感 谢
教育过我的师长和帮助 过 我 的 朋 友 们,特 别 是 我 的 中 学 老 师 张 行
科、胡寿元、张永生,我的大 学 老 师 王 朝 宝 和 大 学 同 学 金 其 明 及 其
父母。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教导了我怎样
做一个无愧的人。

周克敏
2002 年
前 言

近年来,鲁棒与 犎∞ 控制理论的发展,特 别是状态空间 犎∞ 控


制 理 论 的 发 展,使 本 书 应 运 而 生。 书 中 采 用 了 Doy
le、Gl r、
ove
Kha r及 Fr
rgoneka anc
i 1989]的 风 格,对 状 态 空 间 犎∞ 控 制 理 论
s[
给出了完整的、循 序 渐 进 的 阐 述。 我 们 尽 可 能 使 本 书 自 成 体 系。
作为参考,书中 包 括 了 很 多 线 性 系 统、
Ric
cai方 程 的 理 论 及 应 用

和模型降阶方面的背景结果。本书对具有非结构不确定性及结构
不确定性的鲁棒控制问题都进行了论述。线性分式变换(
LFT)和
结构奇异值(称为 μ)是 作 为 统 一 的 工 具 进 行 介 绍 的,它 们 用 于 鲁
棒稳定性及性能指标的分析和综合。在第一章较详细地介绍了书
中各章的主题和结论。 在 这 一 版 书 中 没 有 给 出 习 题,有 兴 趣 者 可
在 www.
ee.
l edu/kemi
su. n/kemi
n.tml中 得 到 相 关 信 息。 与 任

何一本书一样,本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错误,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给
我们写信告之有关书中 的 错 误 及 对 本 书 的 建 议,也 欢 迎 读 者 给 我
们寄有关书中的习题,以便与其他的读者共享。
我们愿向 To
ron
to 大学 的 Bruc
eA.Fr
anc
is 教 授 表 示 感 谢,
他对本书的初稿给予 了 评 论 和 建 议。 事 实 上,我 们 的 初 稿 是 受 到
1987 年他在 Ca
ltch 所讲课程和他的杰作《
e A Cour
s n 犎∞ Con
ei 

rolTheo
ry》的 启 发 而 产 生 的。 Ma
ryand 大 学 的 And
l rTi
ts教
授曾对本书稿提出了许 多 有 益 的 评 论 和 建 议,从 而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改进了书稿的质量,在此 向 他 表 示 衷 心 的 感 谢。Denma
rk 技 术 大
学的 J
akobS
tous
trup 教授、
HansHenr
i emann 教授及他们的
kNi
学生们曾阅读了本书几个版本的手稿并给予了许多有益的评论和
建议,在 此 也 表 示 感 谢。 我 们 还 特 别 感 谢 Ca
lif
orn
ia 大 学 Be
rke

ey 分校 And
l rew Pa
ckard 教 授 在 本 书 初 稿 筹 备 阶 段 所 给 予 的 帮
助。Cali
forn
ia大学 Ri vers
ide分校的 J ieChen 教授提供了第六章
中的一些 素 材,在 此 也 向 他 致 谢。 我 们 愿 向 日 本 Chiba 大 学 的
KangZh
iLu 教 授 和 Ca
i lga
ry 大 学 的 TongwenChen 教 授 致 谢,
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评论和建议。 同 时,我们还要感谢 Ga
ry
Ba
las、Car
ol ck、
ynBe Denn
isS.Be
rnst
ein、BobbyBodenhe
imer、
GuoxangGu、We
i nLu、John Mo
imi r
ris、MattNewln、L
i u、
iQi
He
cto
rP.Ro
tst
ein Ma
l lm、Smi
co th 及其他许多为本书提出过评
论和建议的人。第一作者还要特别感谢引导他进入鲁棒和 犎∞ 控
制的 Mi
chgan 大学的 Pr
i amodP. Khargonekar教授,及鼓励他 完
成本书 的 Minne
soa 大 学 的 Tr
t yphon Georgou 教 授。 后 两 位 作

者愿感谢第一位作者,因 为 他 在 本 书 的 著 作 过 程 中 作 出 了 主 要 的
贡献。
最后,第一作者还要感谢他的家庭所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周克敏
JohnC.Doy
le
Ke
ithGl
ove

目 录

符号与注释 !!!!!!!!!!!!!!!!!!!!!! 1
缩写表 !!!!!!!!!!!!!!!!!!!!!!!! 5
第一章 绪论 !!!!!!!!!!!!!!!!!!!!! 7
1 历史的回顾 !!!!!!!!!!!!!!!!!! 7
1.
2 如何使用本书 !!!!!!!!!!!!!!!!! 12
1.
3 本书的重点 !!!!!!!!!!!!!!!!!! 14
1.
第二章 线性代数 !!!!!!!!!!!!!!!!!! 25
1 线性子空间 !!!!!!!!!!!!!!!!!! 25
2.
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28
2.
3 矩阵求逆公式 !!!!!!!!!!!!!!!!! 31
2.
4 矩阵微积分 !!!!!!!!!!!!!!!!!! 32
2.
2.
5 Kr
one r积与 Kr
cke one r和 !!!!!!!!!! 34
cke
6 不变子空间 !!!!!!!!!!!!!!!!!! 35
2.
7 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数 !!!!!!!!!!!!!! 37
2.
8 奇异值分解 !!!!!!!!!!!!!!!!!! 42
2.
9 广义逆 !!!!!!!!!!!!!!!!!!!! 46
2.
10 半定矩阵 !!!!!!!!!!!!!!!!!! 47
2.
11 矩阵扩展问题 !!!!!!!!!!!!!!!! 50
2.
12 注释和参考 !!!!!!!!!!!!!!!!! 56
2.
第三章 线性动态系统 !!!!!!!!!!!!!!!! 57
1 线性动态系统的描述 !!!!!!!!!!!!!! 57
3.
2 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 59
3.
3. lman 规范分解 !!!!!!!!!!!!!!! 66
3 Ka
4 极点配置和规范型 !!!!!!!!!!!!!!! 71
3.
?

5 观测器和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 !!!!!!!!!! 77
3.
6 系统的运算 !!!!!!!!!!!!!!!!!! 80
3.
7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 82
3.
8 Lyapunov 方程 !!!!!!!!!!!!!!!! 86
3.
9 平衡实现 !!!!!!!!!!!!!!!!!!! 87
3.
10 隐模态和零极相消 !!!!!!!!!!!!!! 94
3.
11 多变量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 96
3.
12 注释和参考 !!!!!!!!!!!!!!!!! 108
3.
第四章 性能指标 !!!!!!!!!!!!!!!!!! 109
1 赋范空间 !!!!!!!!!!!!!!!!!! 109
4.
4.
2 Hi
lbe
rt空间 !!!!!!!!!!!!!!!!! 112
4. rdy 空间 犎2 和 犎∞ !!!!!!!!!!!! 115
3 Ha
4.
4 功率和谱信号 !!!!!!!!!!!!!!!! 122
4.
5 诱导系统增益 !!!!!!!!!!!!!!!! 123
6 犔2 和 犎2 范数的计算 !!!!!!!!!!!!! 132
4.
7 犔∞ 和 犎∞ 范数的计算 !!!!!!!!!!!!! 134
4.
8 注释和参考 !!!!!!!!!!!!!!!!! 137
4.
第五章 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 138
1 反馈结构 !!!!!!!!!!!!!!!!!! 138
5.
2 反馈回路的适定性 !!!!!!!!!!!!!! 139
5.
3 内稳定 !!!!!!!!!!!!!!!!!!! 142
5.
4 犚犎∞ 上的互质分解 !!!!!!!!!!!!!! 148
5.
5 反馈的性质 !!!!!!!!!!!!!!!!! 153
5.
6 回路成形的概念 !!!!!!!!!!!!!!! 157
5.
7 加权的 犎2 和 犎∞ 性能 !!!!!!!!!!!! 161
5.
8 注释和参考 !!!!!!!!!!!!!!!!! 165
5.
第六章 性能极限 !!!!!!!!!!!!!!!!!! 167
1 引言 !!!!!!!!!!!!!!!!!!!! 167
6.
2 积分关系 !!!!!!!!!!!!!!!!!! 169
6.
3 设计极限和灵敏度界 !!!!!!!!!!!!! 173
6.

4 Bode增益和相角关系 !!!!!!!!!!!!! 176


6.
5 注释和参考 !!!!!!!!!!!!!!!!! 177
6.
第七章 模型降阶的平衡截断法 !!!!!!!!!!!! 179
1 模型降阶的平衡截断 !!!!!!!!!!!!! 180
7.
2 频率加权平衡模型降阶 !!!!!!!!!!!! 189
7.
3 相对和乘性模型降阶 !!!!!!!!!!!!! 191
7.
4 注释和参考 !!!!!!!!!!!!!!!!! 197
7.
第八章 Hankel范数逼近 !!!!!!!!!!!!!! 199
8. l算子 !!!!!!!!!!!!!!!!! 200
1 Hanke
2 全通扩展 !!!!!!!!!!!!!!!!!! 206
8.
3 最优 Hanke
8. l范数逼近 !!!!!!!!!!!! 217
8. l范数逼近的 犔∞ 界 !!!!!!!!!!! 222
4 Hanke
8.
5 平衡截断的界 !!!!!!!!!!!!!!!! 227
8.
6 Toep
liz算子 !!!!!!!!!!!!!!!! 230

7 圆盘上的 Hanke
8. l和 Toep
liz算子  !!!!!!! 231

8.
8 Nehai定理 !!!!!!!!!!!!!!!!! 237

9 注释和参考 !!!!!!!!!!!!!!!!! 244
8.
第九章 模型不确定性和鲁棒性 !!!!!!!!!!!! 245
1 模型不确定性 !!!!!!!!!!!!!!!! 245
9.
2 小增益定理 !!!!!!!!!!!!!!!!! 250
9.
3 稳定无结构不确定性下的稳定性 !!!!!!!! 254
9.
4 无结构鲁棒性能 !!!!!!!!!!!!!!! 263
9.
5 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 !!!!!!!!!!!!! 272
9.
6 经典控制论在处理 MIMO 系统时的不足之处 !!! 275
9.
7 注释和参考 !!!!!!!!!!!!!!!!! 279
9.
第十章 线性分式变换 !!!!!!!!!!!!!!!! 281
1 线性分式变换(
10. LFT)!!!!!!!!!!!!! 281
2 关于 LFT 的例子 !!!!!!!!!!!!!! 289
10.
3 基本原则 !!!!!!!!!!!!!!!!!! 300
10.
10.
4 Redhe
ffr星积 !!!!!!!!!!!!!!! 302

5 注释和参考 !!!!!!!!!!!!!!!!! 305


10.
第十一章 结构奇异值 !!!!!!!!!!!!!!!! 306
1 系统鲁棒性的一般框架 !!!!!!!!!!!! 307
11.
2 结构奇异值 !!!!!!!!!!!!!!!!! 311
11.
3 有结构鲁棒稳定性和性能 !!!!!!!!!!! 322
11.
4 μ 综合概述 !!!!!!!!!!!!!!!!! 334
11.
5 注释和参考 !!!!!!!!!!!!!!!!! 338
11.
第十二章 镇定控制器的参数化 !!!!!!!!!!!! 339
1 镇定控制器的存在性 !!!!!!!!!!!!! 340
12.
2 对偶性和特殊问题 !!!!!!!!!!!!!! 343
12.
3 所有镇定控制器的参数化 !!!!!!!!!!! 350
12.
4 控制器参数化的结构 !!!!!!!!!!!!! 360
12.
5 闭环传递矩阵 !!!!!!!!!!!!!!!! 362
12.
6 通过互质因式分解的 You
12. la参数化 !!!!!! 263
7 注释和参考 !!!!!!!!!!!!!!!!! 367
12.
第十三章 代数 Ri
cca
ti方程 !!!!!!!!!!!!! 368
13.
1 Ri
cca
ti方程的所有解 !!!!!!!!!!!! 369
2 镇定解和 Ri
13. cca
ti算子 !!!!!!!!!!!! 374
3 极值解和矩阵不等式 !!!!!!!!!!!!! 383
13.
4 谱因式分解 !!!!!!!!!!!!!!!!! 393
13.
5 正实函数 !!!!!!!!!!!!!!!!!! 405
13.
6 内矩阵 !!!!!!!!!!!!!!!!!!! 409
13.
7 内—外因式分解 !!!!!!!!!!!!!!! 411
13.
8 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 !!!!!!!!!!!!! 415
13.
9 注释和参考 !!!!!!!!!!!!!!!!! 418
13.
第十四章 犎2 最优控制 !!!!!!!!!!!!!!! 419
1 调节器问题 !!!!!!!!!!!!!!!!! 419
14.
2 标准 LQR 问题 !!!!!!!!!!!!!!! 421
14.
3 扩展的 LQR 问题 !!!!!!!!!!!!!! 427
14.
4 LQR 问题的稳定裕度 !!!!!!!!!!!! 428
14.

5 标准 犎2 问题 !!!!!!!!!!!!!!!! 430
14.
6 最优控制系统 !!!!!!!!!!!!!!!! 433
14.
7 直接干扰前馈的 犎2 控制  !!!!!!!!!! 435
14.
8 特殊问题 !!!!!!!!!!!!!!!!!! 437
14.
9 分离理论 !!!!!!!!!!!!!!!!!! 445
14.
10 犎2 控制器的稳定裕度 !!!!!!!!!!! 447
14.
11 注释和参考 !!!!!!!!!!!!!!!! 449
14.
第十五章 线性二次型优化 !!!!!!!!!!!!!! 450
15. l算子 !!!!!!!!!!!!!!!! 450
1 Hanke
15.
2 Toep
liz算子 !!!!!!!!!!!!!!!! 452

3 混合 Hanke
15. l?Toep
liz算子 !!!!!!!!!! 455

4 混合 Hanke
15. l?Toep
liz算子:一般情形 !!!!!! 457

5 线性二次型最大—最小问题 !!!!!!!!!! 459
15.
6 注释和参考 !!!!!!!!!!!!!!!!! 463
15.
第十六章 犎 ∞ 控制:简单情况 !!!!!!!!!!!! 464
1 问题描述 !!!!!!!!!!!!!!!!!! 464
16.
2 输出反馈 犎∞ 控制 !!!!!!!!!!!!!! 465
16.
3 研究特殊问题的动机 !!!!!!!!!!!!! 472
16.
4 全信息控制 !!!!!!!!!!!!!!!!! 477
16.
5 全控制 !!!!!!!!!!!!!!!!!!! 485
16.
6 干扰前馈 !!!!!!!!!!!!!!!!!! 485
16.
7 输出估计 !!!!!!!!!!!!!!!!!! 488
16.
8 分离理论 !!!!!!!!!!!!!!!!!! 489
16.
9 最优性与极限特性 !!!!!!!!!!!!!! 494
16.
10 控制器解释 !!!!!!!!!!!!!!!! 500
16.
11 最优控制器 !!!!!!!!!!!!!!!! 503
16.
12 注释和参考 !!!!!!!!!!!!!!!! 504
16.
第十七章 犎 ∞ 控制:一般情形 !!!!!!!!!!!! 506
1 一般 犎∞ 解 !!!!!!!!!!!!!!!!! 506
17.
2 回路变换 !!!!!!!!!!!!!!!!!! 510
17.

3 放宽假设 !!!!!!!!!!!!!!!!!! 514


17.
4 犎2 和 犎∞ 积分控制 !!!!!!!!!!!!! 516
17.
5 犎∞ 滤波 !!!!!!!!!!!!!!!!!! 520
17.
17.
6 You
la参数化方法  !!!!!!!!!!!!! 523
7 联系 !!!!!!!!!!!!!!!!!!!! 527
17.
8 状态反馈 !!!!!!!!!!!!!!!!!! 529
17.
9 注释和参考 !!!!!!!!!!!!!!!!! 534
17.
第十八章 犎 ∞ 回路成形 !!!!!!!!!!!!!! 535
1 互质因式的鲁棒镇定 !!!!!!!!!!!!! 535
18.
2 利用正规化互质镇定进行回路成形 !!!!!!! 544
18.
3 犎∞ 回路成形的理论证明 !!!!!!!!!!! 548
18.
4 注释和参考 !!!!!!!!!!!!!!!!! 555
18.
第十九章 控制器降阶 !!!!!!!!!!!!!!!! 556
1 基于稳定准则的控制器降阶 !!!!!!!!!! 556
19.
2 犎∞ 控制器降阶 !!!!!!!!!!!!!!! 565
19.
3 频率加权的 犔∞ 范数近似 !!!!!!!!!!! 572
19.
4 一个例子 !!!!!!!!!!!!!!!!!! 578
19.
5 注释和参考 !!!!!!!!!!!!!!!!! 583
19.
第二十章 固定结构控制器 !!!!!!!!!!!!!! 584
20.
1 Lag
range乘子方法 !!!!!!!!!!!!! 584
2 固定阶次控制器 !!!!!!!!!!!!!!! 589
20.
3 注释和参考 !!!!!!!!!!!!!!!!! 596
20.
第二十一章 离散时间控制 !!!!!!!!!!!!!! 597
1 离散时间系统 !!!!!!!!!!!!!!!! 597
21.
2 离散 Lyapunov 方程 !!!!!!!!!!!!! 599
21.
3 离散 Ri
21. c
cati方程 !!!!!!!!!!!!!! 600
4 有界实函数 !!!!!!!!!!!!!!!!! 609
21.
5 矩阵因式分解 !!!!!!!!!!!!!!!! 614
21.
6 与连续时间情形的关系 !!!!!!!!!!!! 621
21.
7 离散时间 犎2 控制 !!!!!!!!!!!!!! 623
21.

8 离散平衡模型降阶 !!!!!!!!!!!!!! 628


21.
9 应用互质因式进行模型降阶 !!!!!!!!!! 635
21.
10 注释和参考 !!!!!!!!!!!!!!!! 638
21.
参考文献 !!!!!!!!!!!!!!!!!!!!!! 639
索引 !!!!!!!!!!!!!!!!!!!!!!!! 656
符 号 与 注 释

R 实数域
C 复数域
F 域,或为R 或为C
R+ 非负实数
C- 和 C- 开和闭左半平面

C+ 和 C+ 开和闭右半平面
C0 ,
jR 虚轴
D 开单位盘
D 闭单位盘
D 单位圆

∈ 属于
 子集
∪ 并
∩ 交

□ 证毕
◇ 例子结束
 评述完毕

∶= 定义为


渐渐大于


渐渐小于

 远大于
 远小于

α
珔 C 的复共轭
α∈C
|α| C 的绝对值
α∈C
Re(α) C 的实部
α∈C
δ(
t) 单位脉冲
δij Kr
one
cke
rde
lta函数,即δii =1 及δij =0
当i≠j 时
1+ (
t) 单位阶跃函数

In n×n 单位矩阵

aij ] 第i 行第j 列元素为aij 的矩阵

iag(
a1 ,…,
an ) 第i 个对角元为ai 的n×n 矩阵
A T
矩阵 A 的转置
A  矩阵 A 的共轭算子即 A 的复共轭转置
A-1 矩阵 A 的逆
A+ 矩阵 A 的伪逆
A-  A-1) 的缩写

t(
de A) 矩阵 A 的行列式
Tr
ace(
A) 矩阵 A 的迹
λ(
A) 矩阵 A 的特征值

ρ(A) 矩阵 A 的谱半径
σ A)
( 矩阵 A 的谱集
珋(
σ A) 矩阵 A 的最大奇异值
()
- A
σ 矩阵 A 的最小奇异值

σi(
A) 矩阵 A 的第i 个奇异值
κ(A) 矩阵 A 的条件数
‖A‖ 矩阵 A 的谱范数即 ‖A‖=σ
珋(A)

Im(A),
R(A) 矩阵 A 的象(或域)空间
Ker(
A),N(A) 矩阵 A 的核(或零)空间

χ- (
A) 矩阵 A 的稳定的不变子空间

χ+ (
A) 矩阵 A 的反稳定不变子空间

c(
Ri H) ARE 的镇定解
犵f 犵 和f 的卷积
 Kr
one r乘积
cke
 直和或 Kr
one r和
cke
∠ 角
〈,〉 内积
x⊥y 正交,即〈
x,y〉=0
D⊥ D 的正交补,即[
D D⊥ ]


[D ]为酉阵

S⊥
子空间 S 的正交补,比如 犎2⊥

犔2(-∞ ,∞ ) 时域 Lebe
sgue空间
犔2[
0,∞ ) 犔2(-∞ ,∞ )的子空间
犔2(-∞ ,
0] 犔2(-∞ ,∞ )的子空间
犔2+ 0,∞ )的缩写
犔2[
犔2- 0]的缩写
犔2(-∞ ,
l2+ 0,∞ )的缩写
l2[
l2- 0)的缩写
l2(-∞ ,
犔2(
jR ) 在C0 上包括在 ∞ 的平方可积函数
犔2(
D ) 在D 上的平方可积函数
犎2(
jR ) 具有在 Re(
s)>0 中解析函数的 犔2 (
R )的子

空间

犎2(
D ) 具有在|
z|<1 中 解 析 函 数 的 犔2 (
D )的 子
空间

犎2 (
jR ) 具有在 Re(
s)<0 中 解 析 函 数 的 犔2 (
j R )的
子空间

犎 (
2D ) 具有在|z|>1 中 解 析 函 数 的 犔2 (
D )的 子
空间)
犔∞ (
jR ) 在 Re(
s)=0 上包括在 ∞ 的有界函数
犔∞ (
D ) 在D 上的有界函数
犎∞ (
jR ) 在 Re(
s)>0 中解析的 犔∞ (
jR )函数集
犎∞ (
D ) 在|
z|<1 中解析的 犔∞ (
D )函数集
∞(
犎- jR ) 在 Re(
s)<0 中解析的 犔∞ (
jR )函数集
犎 (
D )


在|
z|>1 中解析的 犔∞ (
D )函数集

前缀 犅 或 B 闭单位球,如 犅犎∞ 和 BΔ
前缀 BO 开单位球
前缀 犚 实有理,如 犚犎∞ 和 犚犎2 等

R[
s] 多项式环
犚p (
s) 有理正则传递函数

G~ (
s) GT (-s)(连续时间)的缩写
G~ (
z) z-1)(离散时间)的缩写
GT (
AB 状态空间实现 C(
sI-A)-1B+D 或
[
CD ] zI-A)-1B+D 的缩写
C(

Fl(
M,Q) 下 LFT
Fu (
M,Q) 上 LFT
S(
M,N) 星积
缩 写 表

ARE Ri
cca
ti代数方程
BR 有界实
CIF 内矩阵因式的补
DF 扰动反馈
FC 全控制
FCLTI 有限维线性时不变
FI 全信息
HF 高频

cf 左互质因式分解
LF 低频
LFT 线性分式变换
hp 或 LHP
l 左半平面 Re(
s)<0
LQG 线性二次型高斯
LQR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LTI 线性时不变
LTR 回路传递回复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lcf 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
NP 标称性能
nr
cf 正规化右互质因式分解
NS 标称稳定性
OE 输出估计
OF 输出反馈
OI 输出注入

PR 正实

cf 右互质因式分解
rhp 或 RHP 右半平面 Re(
s)>0
RP 鲁棒性能
RS 鲁棒稳定性
SF 状态反馈

ISO 单输入/单输出
SPR 严格正实
SSV 结构奇异值(μ)
SVD 奇异值分解
第一章 绪 论

1 历史的回顾
1.

本书对最优 犎2 和 犎∞ 控 制 理 论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阐 述,并 介 绍
了更为一般的鲁棒 控 制 问 题。 与 Fr
anc
i 1987]的 著 作《犎∞ 控 制
s[
理论教程》(
A Cour
s n 犎∞ Con
ei tro
lTheo
ry)所采用的方法相比,
本书的中心课题是状态空间 犎∞ 最优控制,因此,对本书中讲述的
状态空间 犎∞ 控制理论作些历史回顾是有助的。 本节将不对 犎∞
理论或鲁棒控制进行综 述,而 是 仅 扼 要 地 介 绍 与 本 书 所 涉 及 的 状
态空间 犎∞ 理论密切相关的一些工作。希望图 1.
1 所示对控制理
论历史的形象描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书中未提及的那些历史
资料。由图可以看到实用的但是经典的控制理论如何发展到了更
为精致的现代 控 制 理 论。 鲁 棒 控 制 旨 在 探 讨 这 两 者 的 最 好 的 结
合,其结果便产生了图中有点怪的现象,这便是本书要讨论的主要
内容。
在 Ma
cie
j i[
owsk 1989]的书中 全 面 地 论 述 了 多 变 量 反 馈 设 计
的各种方法。该书无论对那些直接 含 有 作 图 的方法(比 如 Ros en
ock 的逆乃氏阵列法,Ma
br cFa
rlane的特征轨迹法或 Ho
rowi
tz的
定量反馈法)或是如线性二次型那样基于时域指标的方法,都充分
强调了频率响应描述的重要 性。Zame
s[1981]最 初 建 立 犎∞ 方 法
的动机之一是将在频率中描述的对象的不确性重新引入到关键设
计步 骤 中 去。 经 典 理 论 已 是 这 样 做 的,而 像 LQG 那 样 的 解 析 方
法则不然。
人们发现 犎∞ 范数适于同时描述控制系统中对象不确定性的

图 1.
1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的形象描述

程度和输入端的扰动到输出端误差的信号增益。
“标准的”犎∞ 最优控制问题可以由如下框图描述。

其中 w 表示外界干扰;
y 是向控制器提供的测量值;
u 是控制器的
输出;
z 是误差信号,在设计中希望保持它小。传递函数矩阵 G 中
包含了受控对象以及描 述 期 望 特 性 所 加 的 权 重 函 数。犎∞ 最 优 控
制问题则是要设计一个镇定控制器 K ,使得 w 到z 的闭环传递函
数 Tzw 的 犎∞ 范数达到极小,其中 Tzw 的 犎∞ 范数定义为
珋(
‖Tzw ‖ ∞ =supσ Tzw (
jω))
ω

犎∞ 范数给出了 w 到z 的最大能 量 增益(诱 导 出 的 系 统 犔2 增 益)


或称 之 为 系 统 的 正 弦 增 益。 而 犎2 范 数 则 与 之 不 同,比 如
‖Tzw ‖2 给出了由白噪声造成的输出的方差。 犎∞ 范数的重要性
质来自于小增益定 理 的 应 用。 小 增 益 定 理 指 出,若 ‖Tzw ‖ ∞ ≤γ
则由下面框图描述的系统将对所有稳定的 Δ 稳 定,只 要 Δ 满足 ‖
γ。 犎∞ 方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这一鲁棒 稳
Δ‖ ∞ <1/
定性的结论,而不是最坏情况的信号增益的结论。

因此,满足 犎∞ 范数性 能 的 控 制 器 的 综 合 问 题 是 一 个 适 定 的
数学问题。现对这一问题的解进行讨论。大多数原有的求解技术
是在输入—输出 背 景 下 的,并 引 入 了 解 析 函 数 (Nevan
linna
?Pi
ck
插值法 )或 算 子 理 论 方 法 [
Sar
ason, an 等,
1967;Adamj 1978;
Bal

和 He
lt 1983]。这些正 是 算 子 理 论 家 和 控 制 工 程 师 之 间 有 效
on,
合作的结果。不少人认为 犎∞ 理 论 意 味 着 过 去 20 年 来 在 控 制 领
域中状态空间方法占 主 导 地 位 的 局 面 开 始 结 束。 不 幸 的 是,若 用
标准的频域法去处理多输 入/多 输 出 (MIMO)犎∞ 问 题,则 在 数 学
和计算两方面都遇到了如 犎2(或 LQG)理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所
遇到的严重障碍。
于是在此背景下,由 Doy
l 1984]发表的第一个一般有理 MI
e[ 
MO犎∞ 最优控制问题的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状态空间方法 ,也
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他 的 解 法 更 像 是 一 种 计 算 工 具 而 不 是 必
由之路。在解的过程中 采 用 了 传 递 函 数 的 状 态 空 间 内/外 分 解 和
互质分解,这样就将问题化为 Neha
ri l的范数问题,这一问
/Hanke
题可用 Gl r[
ove 1984]发表的 状 态 空 间方 法 求 解。[
Franc
is,
1987]
和[
Franc
is 和 Do
l 1987]都 解 释 了 这 一 解 法。 然 而,这 一 解 法
ye,
10

仅从数学的意义上“解决”了一般有理 犎∞ 问题。而此解的严重缺
陷是将该问题转化为高维 Ri
cca
ti方程的求解。
有趣的是,与此同时在 模 型 降 阶 的 文 献 中 也 应 用 和 发 展 了 与
以上 Hanke
l算 子 相 关 的 方 法。 特 别 是 Adamjan、Arov 和 Kre
in
1978]所给 出 的 在 Hanke
[ l范 数 意 义 下 的 有 理 逼 近 的 惊 人 结 果
(这些结 果 是 由 He l
ton 介 绍 到 西 方 系 统 和 控 制 界 的 ),导 致 了
Kung 和 L
i 1981]以及 Gl
n[ over[1984]所 得 到 的 状 态 空 间 中 的 多
变量系统的解。Gl r[
ove 1984]的文章给出了一个利用平衡实现的
状态空间解法,而平衡 实 现 是 由 Moo
r 1987]在 模 型 降 阶 中 提 出
e[
的,这一问题的本身就很有意义。
本 书 中 所 描 述 的 简 单 的 状 态 空 间 犎∞ 控 制 器 的 公 式 是 由
Gl r和 Doy
ove e[
l 1988]最 先 公 布 的 (是 经 过 了 一 些 持 续 推 导 得 出
的)。这种新公式的简捷 性 和 与 犎2 公 式 的 相 似 性 本 身 就 提 供 了
一条探索更为直接求解的途径。Kha
r r、
goneka Pe
ter
sen、
Rot
ea和
Zhou[ 1988]的几篇论文 中 也 为 用 更 简 单 的 方 法 求 解 犎∞ 问
1987,
题提供了信息。他们证 明 了 通 过 求 解 代 数 Ri c
cati方 程 以 及 进 行
配方便能求得状态反馈 犎∞ 问题的解。
用类似于上述状态反馈结果的推导来推导出 Gl r和 Do
ove lye
[1988]中控制 器 公 式,曾 在 Doy le、Glover、Khar r 和 Fr
goneka an

is[1989]中 给 出。 这 也 就 构 成 了 本 书 发 展 的 基 础。 其 中 算 子 理
论仍然起到了核 心 的 作 用(就 如 Redhe
ffr[
e Redhe
ffr,
e 1960]的 工
作在线性分式变换中,所 起 的 作 用 一 样),然 而 在 此 它 的 应 用 更 直
接。其关键是回到如 Wi
ll 1971]用 到 的那种简单 和 熟 悉 的 状
ems[
态空间工具,比如配方和频域不等式(例如 ‖G‖ ∞ <1), Ricca
ti方
程以及谱因式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
以上仅为这些发展的扼要介绍,也是个人的看法,在 16. 12 节
中将作更为广泛的但仍然不能算是充分的评述。现在 犎∞ 已与控
制领域中 许 多 其 他 的 研 究 课 题 之 间 建 立 了 联 系,比 如,Whi
ttl

[ 1990]的风险敏感 控 制;微 分 决 策 (参 见 Ba
1981, sr 和 Be
a rnha
rd
[ ],
1991 Limebe
e 等[ ],
r 1992 Gre 和
en L imebee [ ])
r 1995 J; —无 损
11

因式分解 (
Gren[
e Dym 和 Gohbe
1992]); r 1986]的 最 大 熵 方 法
g[
(参看 Mus
taa和 Gl
f r[
ove 1990])。状态空间 犎∞ 理论也得以进一
步的发展。例如将时不变推广到时变;无限时域推广到有限时域;
有限维推广到无限维 甚 至 推 广 到 一 些 非 线 性 的 结 果。 须 指 出,在
这些推 广 中,犎∞ 这 一 术 语 已 被 用 作 诱 导 犔2 范 数,而 失 去 了 犎∞
控制中的原有的一些含意。有些上述的发展也提供了标准 犎∞ 解
的其他推导。实际上,这一 领 域 之 所 以 吸 引 人 的 一 个 方 面 就 是 能
从形式不同的具有各 自 解 释 的 技 术 背 景 得 到 同 一 个 结 果。 然 而,
这些发展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在明确上述 犎∞ 控制问 题 能 相 对 容 易 地 求 解,并 且 能 对 性 能
指标和鲁棒性进行描述后,让我们回到这样的问题上,即这样是否
就给出了一个满意的 鲁 棒 控 制 设 计 工 具。 毫 无 疑 问,若 选 择 了 不
适当的问题的描述,该算法将导致不好的控制器。例如,很高带宽
的控制器。本书中所提到的两种方法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第一种
方法是 犎∞ 回路成形方法,它 给 出 了 一 个 带 有 鲁 棒 稳 定 性 要 求 的
理想回路形状。这是一种很直观和鲁棒的方法并且和间隙测度中
镇定有紧密的联系。第二种方法是 μ 分析方法(结构奇异值)。这
种方法是 Doy
l 1981]提出的,当系统存在有结构不确定性时,这是
e[
一种估计鲁棒性能的有效分析工具。须注意,犎∞ 范数本身仅能给
出鲁棒性能的保守的预测。而 以 一 个重 标 度系统的 犎∞ 综合作为
中间步骤进行迭代将可逼近一个满足 μ 分析中指标的控制器。
最后,一个 有 趣 的 问 题 是 考 虑 一 下 为 何 采 用 犔2 诱 导 范 数?
是否由于 犔2 是一个 Hil
bert空间,因而在数学上使用起来较为方
便?除去解的相对简单性 之 外,恐 怕 这 样 做 的 主 要 好 处 是 可 以 利
用为人熟知的一些频率响应的知识,以易于进行论述。然而,几乎
平行于 犎∞ 理论的发展,
Pearson 和他的合作者们进行了关于 犔∞
诱导范数的研究(详见 Daheh[
l 1995]的书),得到了类似 的 鲁 棒 性
和性能的结果。
12

2 如何使用本书
1.

本书拟作为研究生教材或作为控制工程师的参考书。考虑到
第二个目的,因而在本书取材时试图在广度和深度之间进行平衡。
特别是,一些章写成了充分地“自包含”,目的是使读者无须通读此
章前的所有章而可以直接阅读该章。例如,关于代数 Ri
cca
ti方程
的第十三章。有些其他的论题可以仅需要一些基本的线性系统的
理论,例如,不少读者会发现不难直接阅读第九 ~ 十一章。有时书
中将一些最经常用的公 式 和 结 果 集 中 在 一 起,目 的 是 为 读 者 能 方
便地参考。尽管有些公式可能与本书的一些主要结果没有直接的
联系。例如,读者可能会发现在从事有关研究时,集中在论述线性
代数的第二章中的那 些 矩 阵 公 式 为 他 们 提 供 了 方 便。 另 一 方 面,
若本书是用作教材,建议在讲课时不必讲像第二章中的那些论题,
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 阅 读。 显 然,只 有 本 书 中 的 一 些 经 过 选 择 的
论题才能作为一或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而关于论题的具体挑选取
决于课程所允许的时间和授课者的偏爱。图 1.
2 粗略的显示了各
章间的关系并为读者 在 选 择 论 题 时 提 供 一 些 思 路。 比 如,图 中 显
示第七、八章的预备知识仅为第三章中的 3.
9 节,故这两章便可单
独地用作关于模型降 阶 的 简 短 课 程 的 教 材。 类 似 地,读 者 在 阅 读
第十四章时,仅需第十三章中的 13.
2 节和 13.
6 节所包含的知识。
故若考虑到省时,读者可以仅读那些相关的章节。
本书可以粗略地分解成以下的几个分组:
 基础的线性系统理论:二 ~ 三章。
 稳定性和性能:四 ~ 六章。
 模型降阶:七 ~ 八章。
 鲁棒性:九 ~ 十一章。
 犎2 和 犎∞ 控制:十二 ~ 十九章。
 拉格朗日方法:二十章。
 离散时间系统:二十一章。
13

图 1.
2 各章之间的关系
14

按照上述划分,作为一个学期的鲁棒性控制分析的课程,其一种可
能的选择是四 ~ 五,九 ~ 十一或四 ~ 十一 章。 而一个学期的关于
犎2 和 犎∞ 控制的 提 高 班,其 内 容 可 以 包 含 十 二 ~ 十 九 章。 作 为
一个学期的 犎∞ 控制的教程另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包含如下章节:
第四章、第五章的一部 分 (
5. 3,5.
1~5. 7)、第 十 章、第 十 二
5,5.
章(除了 12.
6)、第 十 三 章 的 一 部 分 ( 2,
13. 4,
13. 6),第 十 五 章
13.
以及第十六章。虽然第七、第八章很独立于其他的论题,故原则上
只要有 3.
9 节 作 为 其 基 础 知 识,这 两 章 可 以 放 在 任 何 阶 段 学 习。
然而,这两章可以作为模 型 不 确 定 性 以 及 鲁 棒 性 问 题 来 源 的 一 种
1 列出了作为一个学期课程的几种可能的选择。模型
简介。表 1.
与控制器降阶的课程可以像表中所建议的那样只包含 犎∞ 控制的
概念以及那些略去详细证明的 犎∞ 控制器的公式。
表1
1 一学期课程的几种可能的选择(带  的章可以忽略)
建模及
鲁棒控制(分析) 犎∞ 控制 高级 犎 ∞ 控制
控制器降阶

4 4 12 3.

5 1—5.
5. 3, 5,
5. 5.
7 2,
13. 4,
13. 13.
6 7

6 10 14 8

7 12 15 4,
5. 5.

8 2,
13. 4,
13. 13.
6 16 10.

9 
14 17
1,
16. 16.


10 15 18 17.


11 16 19 19

3 本书的重点
1.

各章的关键结果如下。须说明本节中的某些论述是不够准确
的,尽管在一些特定的假 设 下,这 些 论 述 是 对 的,而 本 节 中 对 这 些
假设没有作出准确的说明。读者需要查阅相应的章节才能得到准
15

确的论述及其成立的条件。
第二章复习了一些线性代数的基础并且处理了一类特殊矩阵
的扩展问题。特别是证明了
X B B
mi

X [C A ] = max{‖[C A]‖ , [A] }
并刻画了全部最优的(次优的)
X。
第三章浏览了一些系统理论的概念:可控性、可观性、可稳性、
可检测性、极点配置、观测 器 理 论、系 统 极 点 和 零 点 以 及 状 态 空 间
实现。特别是,对 于 平 衡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进 行 了 一 些 详 细 的 讨 论。
证明了对于一个给定的稳定传递函数 G(
s),存在一个状态空间实
A B
现 G(
s)= [C
D ]
 使 得 如 下 定 义 的 可 控 性 Gr an 矩 阵 P 和 可
ami

观性 Gr an 矩阵 Q 是相等的并且 是 对 角 的,即 P=Q= ∑ =d


ami i
ag(
σ1 , σn ),其中,
σ2 ,…, P,Q 满足以下两个方程:
AP +PA  +BB  =0
AQ +QA +CC =0
第四章定义了几个信号的范数及 犎2 空 间和 犎∞ 空间。 描述
了在不同种输入信号 下 一 个 稳 定 系 统 的 输 入/输 出 增 益。 证 明 了
犎2 和 犎∞ 范数自然地可用 于 系 统 对 多 类 不 同 输 入 信 号 的 最 坏 可
能性能的度量。例如,
A B
令 G(
s)= [C
0]∈
 犚犎 ∞ ,
犵( eAtB
t)= C


‖犵u‖2 和
‖G‖ ∞ =sup σ1 ≤ ‖G‖ ∞ ≤
‖u‖2


‖犵(
t)‖d
∫ 0
t ≤ 2∑σi
i=1
对一些计算实有理 犎2 和 犎∞ 传递矩阵范数的状态空间方法
也作了描述

‖G‖2 = Tr
ace(
BQB )= Tr
ace(
CPC )

16

‖G‖ ∞ = max{
γ:H 在虚轴上有特征值}
其中
A BB /
γ

H=
-A [-C C
 ]
第五章引入了反馈结构并讨论了其稳定性和性能特征。

证明了上述闭环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下式成立:

^燄 ^P )
-1 ^( ^)
熿(
-1 -1
熿I -K I- K K I-PK 燄
= ∈ 犚犎∞
^P ) ^)
燀-P I 燅 燀P( (
-1 -1
I- K I-PK 燅
同时还给出了用互质分解描述内稳定的方法。
第六章引入了 Bode 敏 感 度 积 分 关 系 和 Po
isson 积 分 公 式 在
多变量时的形式。敏感度积分关系可用于研究带宽的约束和开环
不稳定极点造成的 设 计 的 极 限,而 Po
isson 积 分 公 式 可 用 于 研 究
由于非最小相位零点造成的设计 的 约 束。例如,令 S(
s)为一 敏 感
度函数,
pi 为开环系统位于 右 半 平 面 的 极 点,以 及 ηi 为 相 应 的 极
点的方向。则可以证明

∫lnσ珋(S(jω))dω ≥ πλ (
∑ (Rep ) )


max i ηηi i

该不等式表明多变量系统设计的极限取决于敏感度系数以及极点
(和零点)的定向性的特征,同时也取决于极点(和零点)的位置,而
后者是在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中为人所知的。
第七章考虑了用平衡截断法对线性多变量动力学系统进行降
阶的问题。设
A A12 B1
熿 11 燄
s)= A21 A22 B2 ∈ 犚犎∞
G(
 
燀C1 C2  D燅
17

是一个平衡实现,具有可控和可观的 Gr an 矩阵 P = Q = Σ =
ami

iag( Σ2),其中
Σ1 ,
Σ1 = d
iag(σ1Is1 ,
σ2Is2 ,…, σrIsr )
Σ2 = d ( ,
agσr+1Isr+1 σr+2Isr+2
i ,…, σNIsN )
A11 B1
则截断系统 Gr(

s)= 
C1  D ]
是稳定的并满足一个加性误差界

‖G(
s)-Gr(
s)‖ ∞ ≤ 2∑σi
i=r+1

另一方面,若 G-1 ∈ 犚犎∞ 及 P 和 Q 满足


PA  +AP +BB  =0
Q(
A -BD-1C)+ (
A -BD-1C)Q +C (D-1)D-1C =0
使得当 G 进行如上划分时有 P = Q = d iag(
Σ1 ,
Σ2)
A11 B1
则 Gr(
s)=


[C
D ]
是稳定的和最小相位的,同 时 分 别 满 足 下 面 相 对 的 和 乘 积 式 的 误
差界

‖G- (G -Gr)‖ ∞ ≤ ∏ (1+2σ (槡1+σ +σ ))-1


1 2
i i i
i=r+1

‖Gr- (G -Gr)‖ ∞ ≤ ∏ (1+2σ (槡1+σ +σ ))-1


1 2
i i i
i=r+1

第八章处理 Hanke
l范 数 近 似 及 其 在 犔∞ 范 数 模 型 降 阶 中 的
应用。证明了对一个给定 McMi lan 阶为 n 的 G(
l s)存在一个 Mc 

Mi
ll ^(
an 阶为r<n 的 G s),使得

‖G( ^(
s)-G s)‖H =i
nf‖G( ^(
s)-G s)‖H =σr+1
进而存在一个常数矩阵 D0 ,使得

‖G( ^(
s)-G s)- D0 ‖ ∞ ≤ ∑σ
i=r+1

在该章中还给出了著名的 Neha
ri定理

nf ‖G -Q‖ ∞ = ‖G‖H =σ1

Q∈ 犚犎∞

第九章采用小增益定理对不同模型假设下的系统推导鲁棒稳
18

定性检验。特别是证明了 对 如 下 描 述 的 不 确 定 系 统,当 且 仅 当 其
w 到z 的 传 递 函 数 的 犎∞ 范 数 不 大 于 1 时,系 统 才 能 达 到 鲁 棒 稳
定,其中系统的无结构不确定性 Δ∈ 犚犎∞ 满足 ‖Δ‖ ∞ <1。

第十章引入线性分式变换( LFT)。证明了许多控制问题能够
统一到 LFT 框架下并进行处理。特别是,证明了每个分析问题都
s)和某个内联结矩阵 M (
可表达成具有某个结构化的 Δ( s)的 LFT
形式,以及每个综合问题 都 可 表 达 成 具 有 一 个 广 义 对 象 和 一 个 要
设计的控制器 K(
s)的 LFT 形式。

第十一章考虑了有多 个 不 定 性 源 系 统 的 鲁 棒 稳 定 性 及 性 能。
证明了 一 个 不 确 定 性 系 统 对 所 有 的 具 有 ‖Δi ‖ ∞ <1 的 Δi ∈
犚犎∞ 都鲁棒地稳 定,当 且 仅 当 相 应 的 内 联 结 模 型 的 结 构 奇 异 值
μ)不大于 1。

第十二章用状态空 间 描 述 镇 定 一 个 给 定 动 力 学 系 统 G(
s)的
全部控制器。控制器参数化是通过分离定理和一系列专门问题来
19

建立的。这些专门问题是所谓的全信息( FI)问题、扰动反馈( DF)


问题、全控制(
FC)问 题 以 及 输 出 估 计 (
OE)问 题。 在 这 些 专 门 问
题之间建立起了如下联系:

对一个给定的广义对象
A B1 B2
G11( s) 熿
s) G12( 燄
G(
s)= [
G21(
s) G22(]
s)
= C1 D11 D12

燀C2 D21 D22燅
证明了全部镇定控制器都可参数 化 为 下 图 中 y 到u 的 传 递 矩 阵,
其中 F 和L 使 A +LC2 和 A+B2F 稳定。

第十三章研究了代数 Ri
cca
ti方程(
ARE)及其相关的问题:方
程解的性质、求解的方 法 及 一 些 应 用。 特 别 是 详 细 地 研 究 了 所 谓
20

镇定解及其在矩阵因式分解中 的 应 用。 若 A+RX 稳 定,则 X 称


为以下 ARE 的一个镇定解:
A X + XA + XRX +Q =0
现令
A R
H :=
-A [-Q ]
及 犡- (
H )为稳定的 H 不变子空间,并有
X1
犡- (
H )=Im [X ]2

其中 X1 ,
X2 ∈C
C n×n
。若 X1 非奇异,则 X:=X2X1-1 由 H 唯一
确定,表示成 X=Ri
c(H )。
该章的一个关 键 结 果 是 一 个 传 递 函 数 的 谱 因 式 分 解 与 一 个
ARE 方程间的关系。设( A, B)是可稳的,并设要么 A 是无虚轴上
的特征值,要么 P 是符 号 确 定 的(即 P≥0 或 P≤0),以 及(
P,A)
在虚轴上无不可观测的模态。定义
P S (
sI -A)
-1

Φ(
s)= [
B (
-sI -A )
-1
I] 
S R [ ][ I ]
于是
对所有的 0 ≤ ω ≤ ∞ ,
Φ(ω)> 0

 以下方程存在一个镇定解:

A -BR-1S ) X + X(
A -BR-1S )-
XBR-1B X +P -SR-1S =0
 以下 Hami
lton 矩阵在jω?轴上无特征值:
A -BR-1S 1
-BR- B
H= [
-(P -SR-1S ) - (
A -BR-1S ) ]
类似地
对所有的 0≤ω ≤ ∞,
Φ(ω)≥ 0

 以下方程存在一个解 X:

A -BR-1S ) X + X(
A -BR-1S )-
XBR-1B X +P -SR-1S =0
21

使得σ(
A-BR-1S -BR-1B X)C
C- 。
进而,存在一个 M ∈ 犚p ,使得
Φ = M ~ RM
其中
A B
M=

-FI [

F =-R-1( ]
S +B X)

第十四章处理具有二次性能指标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最优控
制问题,即 LQR 和 犎2 问题。 考 虑 一 个 由 LFT 描 述 的 动 力 学 系
统如下:
A B1 B2
熿 燄
s)= C1  0 D12
G(

燀C2 D21 0 燅

定义
A 0 B2
H2 ∶= [-C C

1 1 -A  ] [-C D ][D C
- 
1 12

12 1 B2 ]

 
A 0 熿 C
燄[ 2
J2 ∶= [-B B


1 -A ] -
燀-B D 燅
D B


21
21

1 C2]

X2 ∶= R
ic(
H2)≥ 0, Y2 ∶= R
ic(
J2)≥ 0
F2 ∶=- (
B2 X2 + D12C1), L2 ∶=- (
Y2C2 +B1D21)
于是 犎2 最优控制器,即下式给出的控制器,使 ‖Tzw ‖2 达到极小:
A +B2F2 +L2C2 -L2
Kopt(
s)∶= [


 02

第十五章解 了 极 大—极 小 问 题,即 全 信 息 (或 状 态 反 馈 )犎∞
22

控制问题。该问题是下章讨论的 犎∞ 理论的关键。考虑一个动力
学系统如下:

x = Ax +B1w +B2u
z = C1x + D12u, D12[
C1 D12]= [
0 I]
证明了当且仅当 H ∞ ∈dom(
Ric)以及 X∞ =Ri
c(H ∞ )≥0 时,有
n‖z‖2 <γ
sup mi
w∈ 犅犔2+ u∈ 犔2+

其中

A γ- B1B1 -B2B2
H ∞ ∶= [-C C 
1 1 -A ]
进而,
u=F∞x,其中 F∞ ∶=-B2 X∞ ,是一个最优控制。
第十六章考虑了具 有 如 第 十 四 章 中 给 出 的 广 义 对 象 G(
s)的
简化 犎∞ 最优 控 制 问 题。 证 明 了 当 且 仅 当 下 面 三 个 条 件 都 成 立
时,才存在一个可容许的控制器,使得 ‖Tzw ‖ ∞ <γ:

i)H ∞ ∈dom(
Ric)和 X∞ ∶=Ric(
H ∞ )≥0;

i)J∞ ∈dom(
i Ric)和 Y∞ ∶=Ri
c(J∞ )≥0,其中

A γ- C1C1 -C2C2
J∞ ∶= [-B B 1

1 -A ]

ii)ρ(
i X∞Y∞ )<γ2 。
另外,可使 ‖Tzw ‖ ∞ <γ 的 全 部 允 许 的 控 制 器 的 集 合 等 于 下 图 中
y 到u 的全部传递矩阵的集合:

熿A∞ -Z∞L∞ Z∞B2燄

s)= F∞  0
M∞ ( I


燀-C2 I 0 燅
其中 Q∈ 犚犎∞ ,‖Q‖ ∞ <γ 以及
^∞ ∶= A +γ-2B1B1 X∞ +B2F∞ +Z∞L∞C2

F∞ ∶=-B2 X∞ , L∞ ∶=-Y∞C2
Z∞ ∶= (
I-γ-2Y∞ X∞ )
-1

第十七章再考虑标准 的 犎∞ 控 制 问 题,但 放 宽 了 上 一 章 中 的
23

一些假设条件。指出了如何由于放宽这些假设会导致其他像奇异
控制那 样 更 为 复 杂 的 问 题,也 考 虑 了 在 犎2 和 犎∞ 理 论 中 的 积 分
控制,并且论 证 了 一 般 的 犎∞ 解 如 何 能 用 来 解 决 犎∞ 滤 波 问 题。
也概要描述了用 You
la参数化方法解 犎2 和 犎∞ 问题的方法。 最
后,讨论了一般的状态反馈 犎∞ 控制及其与全信息控制的关系。
第十八章首先解决了间隙测度的极小化问题。令P=M 珦是
珦-1N
一个正规化的左互质分解。于是证明了


nf [I ](I+PK ) [I
K镇 定
-1
P]


f [ ]( 珦 珦 M
珦] 2 -1

n I+PK) M -1 -1
= (槡
1- ‖[
N ‖H )
K镇定 I ∞

这意味着,当且仅当

ε≤ 槡 珦
1- ‖ [
N 珮 ]‖2H

时,对于
珮 +珟
PΔ = (
M ΔM )-1 珦
(N +珟
ΔN )
存在着一个鲁棒镇定控制器,其中
‖[珟
ΔN 珟
ΔM ]‖ ∞ <ε
利用这一镇定结果,提 出 了 回 路 成 形 设 计 技 术。 该 技 术 仅 采 用 了
回路成形的基本概念,而 用 一 个 正 规 化 的 互 质 因 子 摄 动 系 统 的 鲁
棒镇定控制器构成最终的控制器。
第十九章考虑利用控制器降阶来设计低阶控制器。特别注重
那些保持闭环稳定性和性能的控制器降阶方法。并给出了将控制
器降阶化为频率加权模型降阶问题的充分条件和一些解这些模型
降阶问题的数值方法。
第二十章简要介绍 了 设 计 固 定 阶 控 制 器 的 Lag
range 乘 子 方
法。
第二十一章讨论了 离 散 时 间 Ri
cca
ti方 程 及 其 在 离 散 时 间 控
制中的应用。最后考虑了离散时间平衡模型降阶。
第二章 线 性 代 数

本章回顾一些基本的 线 性 代 数 知 识,详 细 内 容 可 参 看 本 章 末
所列的参考文献。介绍这部分内容时,略去了大部分结论的证明,
只对那些在标准线性代数教科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的结果以及有助
于理解相关问题的结 果 才 给 出 证 明。 在 本 章 的 最 后,我 们 讨 论 一
类特殊的矩阵扩展问题,这 个 内 容 在 第 八 章 和 第 十 七 章 中 将 要 用
到,读者即使没有矩阵扩展理论方面的知识,也能理解本书中所给
出的大部分结果。

1 线性子空间
2.

在本书中,用R 表示实数域,用C 表示复数域,用F 统一表示R


或C ,用Fn 表示F 上的向量 空 间,即Fn 可 表 示Rn 或Cn 。 设 x1 ,
x2 ,…, Fn ,
xk ∈F F ,则称α1x1 + … +αkxk 为x1 ,
αi∈F x2 ,…,xk 在F
上的一 个 线 性 组 合。F 中 x1 ,…, xk 的 所 有 线 性 组 合 构 成 的 集 合
称为由x1 , xk 张成的一个子空间。记为
x2 ,…,
span{
x1 ,
x2 ,…,
xk}∶= {
x =α1x1 + … +αkxk :
αi ∈ F }
如果存在不全为 零 的 α1 ,…, F ,使 α1x1 + … +αkxk =0,
αk ∈F
则称Fn 中的一组向 量 x1 ,
x2 ,…, Fn 在F 上 是 线 性 相 关 的。
xk ∈F
否则,称它们是线性无关的。
设 S 表示Fn 的一个子空间,若 S 中 的 一 组 向 量 x1 ,x2 ,…,
xk 线性无关,并且 S=span{x1 , xk },则 称 这 组 向 量 x1 ,
x2 ,…, x2 ,
…, xk 为S 的一个 基。 子空间 S 的 这 种 基 不 是唯一的,但 S 的所
有基都 有 相 同 数 目 的 元 素。 这 个 数 目 称 为 S 的 维 数,记 为 d
im
25


S)。
设{x1 , xk }为F n 中 的 一 组 向 量,如 果 对 所 有 i≠j,
x2 ,…,
xixj=0,则称这组向量是相 互 正 交 的;并 且,若 xixj =δij 则 称 这
组向量是 正 规 化 正 交 的。 其 中,上 标  表 示 复 共 轭 转 置, δij 为
Kr
one rδ 函数:当i=j 时,
cke δij =1;当i≠j 时,
δij =0。 更 一 般
地,设 S1 ,
S2 ,…,Sk 均为Fn 的子空间,如果当 x∈Si,
y∈Sj,
i≠j
时,x y=0,则称 S1 ,

Sk 是相互正交的。
S2 ,…,
设 S∈F
Fn 为一个子空间,则 S 的正交补定义为
y x =0 对所有 x ∈ S}

S⊥ := {
y∈F :

若 S 中的一组向量{ u1 ,
u2 ,…,un }构成 S 的一个基,并且它们是正
交的,则称这组向量为 S 的一 个 正 交 基。 总 能 够 将 这 样 的 一 个 基
扩展为Fn 的一个完整正交基。在这种情况下,有
S⊥ =span{
uk+1 ,…,
un }
并且{ un }称为{
uk+1 ,…, u1 , uk}的一个正交补。
u2 ,…,
设 A∈F Fm×n 为从Fn 到Fm 的一个线性变换,即
A: FnFm
(注意,向量 x∈F
Fm 也可以 看 作 是 从F 到F m 的 一 个 线 性 变 换,因
而,有关一般矩阵的结果都适合于 向 量。)则线性变换 A 的 核 或 零
空间定义如下:
rA = N(
Ke x ∈ Fn :
A):= { Ax =0}
A 的象空间或值域定义为

ImA = R(
A):= { y∈F :
y = Ax,x ∈ Fn }
显然,
KerA 是Fn 的 子 空 间,而 ImA 是F m 的 子 空 间。 而 且 容 易
看出,
dim( rA)+d
Ke im(ImA)=n, im(
d ImA)=d im(KerA)⊥ 。
注意,(
Ke rA)⊥ 是Fn 的子空间。
设 ai,i=1,2,…,n 为 A ∈F
Fm×n 的各列,则有
ImA =span{
a1 ,
a2 ,…,
an }
矩阵 A 的秩定义为
rank(
A)= d im(
ImA)
事实上,
rank(
A)=r
ank(A ),因 此,一个矩阵的秩等于 其最大线
26

性无关的行或列的个 数。 设 A∈F
F m×n ,如 果 m ≤n 且 r
ank(
A)=
m,则称 A 是 行 满 秩 的;对 偶 地 有,如 果 n≤m 且 r A)=n,则
ank(
称 A 是列满秩的。满秩方阵称为 非 奇 异 方 阵。容 易 看 出,如 果 T
和 P 均为具有适当维数的非奇异矩阵,则有r
ank(
A)=r
ank(
AT)
ank(
=r PA)。
设方阵 U ∈F
Fn×n ,若它的列构成Fn 的一 个正 交 基,则称 U 为
酉矩阵(若F =R
R ,则称之 为 正 交 矩 阵),它 满 足 U U =I=UU  。
以下的引理是有用的。
引理 2
1 设 D= [
d1 ,…, n>k)满 足 D D =I,即 di,
Fn×k (
dk]∈F i
k 是正交的,则 存 在 矩 阵 D⊥ ∈F
Fn× n-k ,使 得[
( )
=1,
2,…, D D⊥ ]
为酉矩阵。并 且,D⊥ 的 各 列 di,
i=k+1,…, n 构成{ d1 ,
d2 ,…,
dk}的一个正交补。
以下的结果是标准的。
引理 2
2 考虑线性方程
AX = B
其中,
A∈F
Fn×l
和 B ∈F
Fn×m
均为给定矩阵, 则下列命题等价:
l×m

i)方程有解 X∈F F ;
i)B 的列 ∈ImA;




ii)r
ank[
A B]=r ank(
A);

iv)Ke
r(A )Ke
r(B )。
进而,若解存在,则解唯一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为列满秩。
以下的引理涉及两个矩阵乘积的秩。
引理 2
3 (
Syl
ves
ter不等式)设 A∈F
Fm×n , Fn×k ,则
B∈F
ank(
r A)+r
ank(
B)-n ≤ r
ank(
AB )≤ mi
n{ank(
r A),
rank(
B)}
为简单起见,在本书中,常用 mij 表示矩阵 M 的第i 行、第j 列
元素,并记成 M = [
mij ]。我们常常用I 表示具有适当维数的单位
矩阵,但时不时地用In 来强调它是一个n×n 的单位矩阵。
27

设 A= [ Cn×n ,则 A 的迹定义为
aij ]∈C

Tr
ace(
A)∶= ∑a i

i=1

迹具有下列性质:
Tr
ace(
αA )=αTr
ace( A ∈ Cn×n
A),α ∈ C ,
Tr
ace(
A +B)= Tr a
ce(A)+Tr ace(
B),A, B ∈ Cn×n
Tr
ace(
AB )= Tr
ace(BA ),A ∈ Cn×m ,
B ∈ Cm×n

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设 A∈CCn×n ,则 A 的特征值就是其特征多项式p( λ)=det(λI


-A)的 n 个根。这组根称为 A 的谱,记为σ( A)(不要与后面定义
的奇异值相混淆)。即如果λi 为p( λ)的根,则 有σ(
A):= {
λ1 ,
λ2 ,
λn }。特征值的最大模称为谱半径,记为
…,

ρ(
A):= max λi
1≤i≤n

其中,
|·|表示幅值。
若λ∈σ(
A),则称满足
Ax =λ

的非零向量 x∈C
Cn
为 A 的右特征向量;对偶地,称满足
 
y A =λy
的非零 向 量 y 为 A 的 左 特 征 向 量。 在 线 性 代 数 中 有 一 个 众 所 周
知(但非平凡)的结果,那就是任何复 矩阵 都 具有 Jo rdan 规范形表
示。
定理 2
4 对任意复方阵 A∈C
Cn×n ,存在非奇异矩阵 T,使得
A = TJT-1
其中
J =d iag{J1 ,
J2 ,…,Jl}
Ji = d
iag{Ji1 ,
Ji2 ,…,
Jimi }
28

λi 1
熿 燄
λi 1
n ×n
Jij =   ∈ C ij ij

λi 1
燀 λi燅
l mi

∑ ∑
i=1

j=1 j
n = n,{
λi: l}为 A 的相异特征值。
i =1,…,
变换 T 具有下面的形式:
T=[ T1 T2 … Tl]
Ti = [Ti1 Ti2 … Timi ]
Tij = [
tij1 tij2 … tijnij ]
其中,
tij1 为 A 的特征向量,即

tij1 =λitij1
而由以下方程

A -λiI)
tijk =tij(k-1),
k ≥2
所定义的tijk ≠0 称为 A 的广义特征向量。对于一个给定的整数q
≤nij ,则对任何l<q 的广义 特 征向 量tijl 称 为tijq 的低秩广义 特 征
向量。
定义 2
1 设 方 阵 A∈R
Rn×n ,若 A 的 Jo
rdan 规 范 形 有 且 只 有 一
个 Jo
rdan 块对应其每个不同的特征值,则称 A 是循环的。
具体地说,如果 A 的 Jo
rdan 形 具 有 mi =1,
i=1,…,l,则 A
是循环的。显然,如果方 阵 A 的 所 有 特 征 值 各 不 相 同,则 A 是 循
环的。并且是可对角化的
λ1
熿 燄
λ2
A[
x1 x2 … xn ]= [
x1 x2 … xn ]

燀 λn燅
在这种情况下,
A 具有如下的谱分解:


A= ∑λxy i i i
i=1
29

其中, Cn 由下式给出:
yi∈C

熿y1 燄

y2
=[
x1 x2 … xn ]
-1



燀yn 燅
一般来说,特征值不必是实数,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也不必是实
的。然而,如果 A 为实 矩 阵 且 它 的 一 个 特 征 值λ 是 实 的,则 存 在
相应于λ 的实特征向量。当矩阵 A 的 所有 特 征值 都 是 实 数 时(例
如,
A 为 He t矩 阵,即 A =A ,就 属 这 种 情 况。),用λmax(
rmi A)和
A)分别表示 A 的最大特征值和最小特征值。 特别地,如果 A
λmin(
为 He t矩阵,则存在酉矩阵 U 和实对角阵Λ ,使得 A=UΛU  ,
rmi
其中,
Λ 的对角元素为 A 的特征值,
U 的列为 A 的特征向量。
以下的定理在线性系统理论中非常有用。
定理 2
5 (
Cay
l ey— Hami
lton 定理)设 A∈C Cn×n ,记
det(
λI -A)=λn +a1λn-1 + … +an

An +a1An-1 + … +anI =0
若 A 的特征值各不相同,则上述定理是明显的。因为
An +a1An-1 + … +anI =
n n 1
T-1d
iag{…, λi +a1λi- + … +an ,…}
T =0
其中,λi 为 A 的特征值,一般情况的证明可由下面的引理得到。
引理 2
6 设 A∈C Cn×n ,则有


λI -A)
-1
= R1λn-1 +R2λn-2 + … +Rn )

t(
de I -A)
λ

t(
de I -A)=λn +a1λn-1 + … +an
λ
其中,
ai 和 Ri 可用如下递推公式计算:
30

a1 = -Tr
aceA R1 = I

a2 = - Trace(
R2A) R2 = R1A +a1I

 

an-1 - = Tra
ce(Rn-1A) Rn = Rn-1A +an-1I
n-1

an = - Tr a
ce(RnA ) 0 = RnA +anI

证明过程作为练习 留 给 读 者。 注 意,Cay
ley— Hami
lton 定 理 可 由
如下的结果得到:
0= RnA +anI = An +a1An-1 + … +anI

3 矩阵求逆公式
2.

设 A 为具有如下分块的方阵:
A11 A12
A22
A:= [A
21

其中,
A11和 A22也都是方阵。假如 A11是非奇异的,
则 A 有如下分解:
A11 A12 I 0 A11 0 I A1-11A12
[A 21 A22 ]= [A A 21
-1
11 I ][0 Δ][0 I ]
其中,
Δ:=A22 -A21A A12 ,且 A 为非奇异的,当且仅当 Δ 为非奇
-1
11

异的。
对偶地,如果 A22 为非奇异的,则

A11 A12I A12A2-21 熿^


Δ 0燄 I 0

A21 A22 0 I] [
= -1
A A I
燀0 A22燅 22 21
] [ ]

Δ:=A11 -A12A22 A21 ,且 A 为非奇异的,当且仅当 ^
其中, -1
Δ 为非奇

异的。矩阵 Δ(
Δ)称为 A 中 A11(
A22)的 Schur补。
此外,如果 A 为非奇异的,则有
31

-1
A11 A12 A1-11 +A1-11A12Δ-1A21A1-11 -A1-11A12Δ-1
[A
21 A22 ] [ = 1
-Δ- A21A1-1

Δ-
1 ]

A11 A12 -1
熿 ^
Δ-
1 ^-1A12A2-21
-Δ 燄
[A
21 A22-

燀-A22A21Δ

^- A2-2 +A2-2A21^

Δ- A12A2-2燅
1 1 1 1 1

如果 A 为分块三角阵,则上面的求逆公式将特别简单
-1
A11 0 A1-11 0
[A 21 A22 ] [-A A A A ]
= -1
22 21
-1
11
-1
22

-1 -1 -1 -1
A 11 A12 A -A A A 11 11 12 22

[0 A22 ] = [0 A ] -1
22

下面的等式也非常有用。假如 A11和 A22均为非奇异矩阵,


则有

A11 -A12A2-21A21)
-1

A1-11 +A1-11A12(
A22 -A21A1-11A12)
-1
A21A1-11
作为上述矩阵分解 公 式 的 一 个 结 果,我 们 可 以 利 用 矩 阵 的 子
矩阵来计算矩阵的行列式。若 A11 为非奇异的,则有
detA = de t(
tA11de A22 -A21A1-11A12)
另一方面,若 A22 为非奇异的,则有
tA = de
de t(
tA22de A11 -A12A2-21A21)
特别地,对任意 B∈C
Cm×n 和任意C∈C
Cn×m ,有
Im B
[-C I ]= det(I +CB)= det(I +BC)
de


n m

并且,对 x, Cn ,有
y∈C
t(
de In +xy )=1+yx

4 矩阵微积分
2.

设 X= [ Cm×n 为一个实矩阵或复矩阵,并且 F(
xij ]∈C X)∈C
32

为 X 的标量实 值 函 数 或 复 值 函 数,则 F(
X )关 于 X 的 导 数 定 义

F(  F(
X
X):=
xij [
X)

设 A 和 B 均为具有相适维数的常量复矩阵,下面列出一些求导公
式(注意,下列公式中用到的是矩阵转置,而非矩阵的复共轭转置,
即使涉及到的矩阵是复矩阵。):

 Tr e{
AXB } T T
ac = AB
X
 Tr AXTB }
e{
ac = BA
X
 Tr e{
AXBX } T T T T T T
ac = A X B +B X A
X
 Tr
ac AXBXT } = ATXBT +AXB
e{
X
 Tr Xk}
e{ Xk-1)

ac = k(
X
 Tr AXk}
e{
k-1 T
XiAXk-i-1 )
X
ac = (∑ i=0

 Tr e{
AX-1B} T
ac = -(
X-1BAX-1)
X
l tX
ogde XT )
( -1

X
 de
tXT  de
tX = (
de XT )
tX)( -1

X X
 de
t{Xk} tXk)(
XT )
= k(
de -1

X
最后,矩阵 A( Cm×n 关于标量α∈C
α)∈C C 的导数定义为
dA: aij

dα
= [ ]
dα
于是有关标量函数求导的所有规则都可应用于此。特别地,有
33

d(
AB ) dA dB
= B +A
dα dα dα
dA-1 1dA -1
=-A- A

α dα

2.
5 Kr
one r积与 Kr
cke one r和
cke

设 A∈CCm×n ,
B∈CCp×q ,则 A 与 B 的 Krone r积定义为
cke
… a1nB
熿a11B a12B 燄
a21B a22B … a2nB mp×n
A  B:= ∈C

  
… amnB
燀am1B am2B 燅
并且,若 A 与 B 均 为 方 阵,即 A ∈CCn×n ,
B∈CC m×m ,则 A 与 B 的
Kr
one r和定义为
cke
A  B∶= (A Im )+ (In  B)∈ Cnm×nm
设 X∈C
Cm×n ,用 ve
c(X)表 示 将 X 的 各 列 拉 直 所 构 成 的 一 个 长 向

熿x11燄
x21

xm1
x12
c(
ve X)∶= x22

x1n
x2n

燀xmn燅
则对任意的 A∈C
Ck×m

B∈C
Cn×l
,及 X∈C Cm×n ,有
c(
ve BT  A)
AXB )= ( vec(
X)
34

因此,如果 k=m 且l=n,则有


c(
ve AX + XB )= (BT  A)
vec(X)
设 A∈Cn×n
C , B∈C
C m×m
,如 果{
λi,
i=1,…, n}为 A 的 特 征 值,

μj,
j=1,…,m}为 B 的特征值,则有以下结果:
·AB 的 特 征 值 为 mn 个 数 值λiμj,
i=1,
2,…,
n;j=1,
2,
…,

·AB= ( In B)的特征值为 mn 个数值λi+μj,
AIm )+ (
i=1,
2,…,
n;j=1,2,…,m
·设{xi,
i=1,…,n}为 A 的 特 征 向 量,{
yj, m}为 B
j=1,…,
的特征向量,则 AB 相应于λiμj 及 A B 相 应 于λi+μj 的 特 征
向量为xiyj。
利用以上性质,可以证明下述引理。
引理 2
7 考虑 Sy
lve
str方程

AX + XB = C (
2.1)
其中,
A∈FFn×n ,
B∈F Fm×m ,和 C∈F
Fn×m 均 为 给 定 矩 阵。 方 程 存 在
唯一解 X∈F
F n×m
,当且仅当λi( A)+λj(
B)≠0,i=1,2,…, n及
j=1,
2,…,

特别地,若 B=A ,则式( 1)称 为“
2. Lyapunov 方程”,并且它
存在唯一解,当且仅当λi( 珔j(
A)+λ A)≠0,i,j=1,2,…,n。
证明:利用 Kr
one r积可将方程(
cke 2.1)写成线性矩阵方程
(BT  A)
vec(
X)= ve
c(C)
这样,该方程有唯一解,当且仅当 B A 为非奇异。 因为,

BT A
的特征值具有λi( BT )=λi(
A)+λj ( B)的 形 式,所 以 结 论
A)+λj (
成立。 □
下一章将更加详细地研究 Lyapunov 方程的性质。

6 不变子空间
2.

设 A:
CnCn 为一个线性变换,若λ 为 A 的一个特征值, x
35

为 相 应 的 特 征 向 量,则 对 任 何 α∈C
C ,有 Ax =λx 和 A (αx)=
αx)。很明 显,特 征 向 量 x 定 义 了 一 个 一 维 子 空 间,因 为 A x =

λ(
λx,k,所以该子空间关于左乘 A 是 不 变 的。 一 般 地,设 子 空 间

SCCn ,如果对所有 x∈S,有 Ax∈S,则 S 称 为 对 变 换 A 是 不 变


的或A?不变。换句话说,
S 对A 是不变的,意思是指在 A 作用下,
S 的像仍包含在 S 中,即 ASS。 例 如,{ rA 和 ImA
Cn ,Ke
0},
都是 A 的不变子空间。
作为由特征向 量 导 出 的 一 维 不 变 子 空 间 的 一 般 推 广,设 λ1 ,
λk 为 A 的特征值(不必为相异 的),并 且 xi 为相 应 的 特 征 向 量
…,
和广义特征向量,若所有的低秩广义特征向量都 包括在内,则 S=
span{x1 ,…,xk}是 A 的一个不 变 子 空 间。 更 特 别 地,设 λ1 =λ2 =
… =λl 为 A 的特征值, x1 , xl 为 相 应 的 特 征 向 量 及 由 下 列
x2 ,…,
方程得到的广义特征向量:

A -λ1I)
x1 = 0

A -λ1I)
x2 = x1


A -λ1I)
xl = xl-1
并且对某个t≤l,
xt∈S,则只有当 xt 的所有低秩特征向 量和广义
特征向量都在S 中,即对任意 1≤i≤t,xi∈S 时,子空间 S 才是一
个 A 的不变子空间。这将在例 2.
1 中进一步说明。
另一方面,若 S 是一非平凡子空间(若 S= {0},称子空间 S 是
平凡的),并且是 A?不变的,则存在 x∈S 及λ,使得 Ax=λx。
设 SC
Cn 为 A?不变的子 空 间,如 果 A 限 制 在 S 上 并 且 它 的
所有特征值都具有负实部,则称 S 为 稳 定 的 不 变 子 空 间。 第 十 三
章计算代数 Ri
cca
ti方程的镇定解时,稳定不变子空间将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例2
1 假设矩阵 A 具有如下 Jo
rdan 规范形:
36

λ1
熿 1 燄
λ1
A[
x1 x2 x3 x4]= [
x1 x2 x3 x4]
λ3
燀 λ4燅
其中,Re λ3 <0,和λ4 >0。则容易验证
λ1 <0,
S1 =span{x1} S12 =span{
x1 ,
x2} S123 =span{
x1 ,
x2 ,
x3}
S3 =span{x3} S13 =span{
x1 ,
x3} S124 =span{
x1 ,
x2 ,
x4}
S4 =span{
x4} S14 =span{
x1 ,
x4} S34 =span{ x3 ,
x4}
都是 A?不变的子空间,并 且 S1 , S3 , S13 及 S123 均 为 稳 定 A?不
S12 ,
变子空间。然而,子空间 S2 =span{
x2 },
S23 =span{
x2 ,
x3 },
S24 =
span{ x4}和 S234 =span{
x2 , x2 , x4}都不是 A?不变的子空间,因
x3 ,
为 x2 的低秩特征向量 x1 不 在 这 些 子 空 间 里。 为 了 说 明 这 一 点,
考虑子空间 S23 ,由定义可知,如 果 S23 为 A- 不 变 的 子 空 间,则 有
Ax2 ∈S23 。但因为
Ax2 =λ x2 +x1
若要 Ax2 ∈S23 ,则要求 x1 是 x2 和 x3 的线性组合。然而,
x1 与 x2
和 x3 线性无关,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

7 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数
2.

这一节定义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数。 设 X 为一向量空间,并且
‖ · ‖ 为定义在 X 上的实值函数,如果对任意 x∈X 和y∈X,它
满足下列性质:
i)‖x‖≥0(正性);

i)‖x‖=0 当且仅当 x=0(正定性);




i α|‖x‖ ,对任意标量α(齐次性);
i)‖αx‖=|

iv)‖x+y‖≤‖x‖+‖y‖ (三角不等式)。
则称这个实值函 数 ‖ · ‖ 为 范 数。 如 果 一 个 函 数 只 满 足 其 中 的

i)、(

ii)和(
iv)而不一定满足(
i),则称该函数为拟范数。

37

设 x∈C
Cn ,则定义 x 的p?范数如下:

1/p
‖x‖p ∶= (∑ xi p
) ,对 1 ≤ p ≤ ∞
i=1

特别地,当 p=1,
2,∞ 时,有

‖x‖1 ∶= ∑ xi
i=1



‖x‖2 ∶= xi
槡∑ i=1

‖x‖ ∞ ∶= max xi
1≤i≤n

显然,范数是在 三 维 Euc
li an 空 间 里 通 常 距 离 概 念 的 抽 象 和 推
de
广。因而向量的范数 是 向 量 “长 度”的 度 量,例 如,‖x‖2 是 向 量
x 到原点的 Euc li an 距离。类似地,可以引入矩阵的某些度量。
de
设 A= [ Cm×n ,则由向量 p?范数诱导的矩阵范数定义为
aij ]∈C
‖Ax‖p
‖A‖p ∶=sup
‖x‖p x≠0

特别地,对于 p=1,
2,∞ ,相 应 的 诱 导 矩 阵 范 数 可 按 下 列 各 式 计
算:

‖A‖1 = max∑ aij (各列之和)


1≤j≤ni
=1

λmax(
‖A‖2 = 槡 AA)

‖A‖ ∞ = max∑ aij (各行之和)


1≤i≤m
j=1

由向量 p?范数诱导的矩阵范数有时称为诱导 p?范数,这是因为 ‖


A‖p 是由向量p?范 数 定 义 或 诱 导 的。 实 际 上, A 可以看作是一
个从具有 向 量 范 数 ‖ · ‖p 的 向 量 空 间C 到 另 一 个 具 有 向 量 范

数 ‖ · ‖p 的 向 量 空 间C m 的 映 射。 因 此,从 系 统 理 论 的 观 点 来
看,诱导范数可解释为输入/输出的放大增益。
在本书中,除非特别说明,对向量范数和矩阵范数采用如下约
定:设 x∈C
Cn 和 A ∈C
C m×n ,则 把 x 的 Euc
lide ?范 数 简 单 地 记
an2

38

‖x‖∶= ‖x‖2
把 A 的诱导 2
? 范数记为
‖A‖∶= ‖A‖2
Eucl
ide
an2?范数具有一些非常好的性质。
引理 2
8 设 x∈F
Fn , Fm 。
y∈F
i)假如 n≥m,则 ‖x‖ = ‖y‖ 成 立,当 且 仅 当 存 在 矩 阵

Fn×m ,使得 x=Uy 及 U U =I;
U ∈F
(i)假如 n=m,那么|xy|≤‖x‖‖y‖ ,并且等 号成立,当

且仅当对某个α∈F F,x=αy 或y=0;

ii)‖x‖ ≤ ‖y‖ 成 立,当 且 仅 当 存 在 矩 阵 Δ∈F
i F n×m 且
‖Δ‖≤1 使 得 x =Δy。 进 而,‖x ‖ < ‖y ‖ 成 立,当 且 仅 当
‖Δ‖<1;

iv)对具有适当维数的任意酉矩阵 U ,有 ‖Ux‖=‖x‖ 。
另一个常用的矩阵范数是所谓的 Fr
oben
ius范数,它定义为
m n

‖A‖F ∶= 槡Tr e(
AA)= 2
ac
槡∑ ∑ a
i=1 j=1

Fr
oben
ius范数不是诱导范数。
容易证明矩阵范数具有下列性质。
引理 2
9 设 A 和 B 均为具有适当维数的任意矩阵,则
( A)≤‖A‖ (也适合 F 范数和任何诱导范数);
i)ρ(
i)‖AB‖≤‖A‖ ‖B‖ ;特 别 地,若 A 是 可 逆 的,则 可 导


出 ‖A-1 ‖≥‖A‖ -1(也适合任何诱导范数);

ii)对具有适当维数的任意酉矩阵 U 和 V ,有 ‖UAV ‖=‖

A‖ 和 ‖UAV ‖F =‖A‖F ;

iv)‖AB‖F ≤‖A‖‖B‖F ,‖AB‖F ≤‖B‖‖A‖F 。
注意,虽然一个矩阵左 乘 或 右 乘 一 个 酉 矩 阵 并 不 改 变 其 诱 导
的2
?范数和 F?范数,但会改变其特征值。例如,若取
1 0
A= [1 0]
则有λ1(
A)=1,λ2(
A)=0。设
39

熿 1 1燄

2 槡

U=
1 1

燀 槡2 槡
2燅
则 U 为一个酉矩阵,并且有

UA = [槡02 00]
而λ1(
UA )=槡
2,λ2(
UA )=0。这个性质在一些矩阵摄动问题中是
很有用的,特别是在第十章将要研究的结构奇异值界的计算中。
引理 2
10 设 A 为一个具有如下分块的矩阵:

熿A11 A12 A1q燄
A21 A22 … A2q
A= =∶ [
Aij ]
  
… Amq
燀Am1 Am2 燅
其中,每个 Aij 均为具有适当维数 的 矩阵。则 对任 意 诱 导 p?范 数,


熿‖A11 ‖p ‖A12 ‖p ‖A1q ‖p燄
‖A21 ‖p ‖A22 ‖p … ‖A2q ‖p
‖A‖p ≤
  

燀‖Am1 ‖p ‖Am2 ‖p ‖Amq ‖p燅 p


2.2)
并且,若采用 F?范数,则不等式变为等式。
证明:显然,如果采用 F?范 数,则 不 等 式 的 右 边 等 于 左 边。 因 此,
仅就诱导 p?范数(
1≤p≤ ∞ )的 情 况 予 以 证 明。 设 向 量 x 按 矩 阵
A 分块如下:
熿x1燄
x2
x=

燀xq燅
注意到
40

熿‖x1 ‖p燄
‖x2 ‖p
‖x‖p =

燀‖xq ‖p燅 p

则有

熿∑j=1A1jxj燄

∑ A2jxj
‖[
Aij]
‖p ∶= s
up ‖[
Aij]
x‖p = s
up j=1

‖x‖p =1 ‖x‖p =1


Amjxj
燀∑ j=1 燅 p


熿‖ ∑j=1A1jxj‖p燄

‖ ∑j=1A2jxj‖p
sup ≤
‖x‖p =1


Amjxj‖p
燀 ∑j=1

燅 p


熿∑j=1 ‖A1j‖p ‖xj‖p燄

∑ j=1
‖A2j‖p ‖xj‖p
sup =
‖x‖p =1


‖Amj ‖p ‖xj‖p
燀∑ j=1 燅 p
41


熿‖A11 ‖p ‖A12 ‖p ‖A1q ‖p燄
‖A21 ‖p ‖A22 ‖p … ‖A2q ‖p
  

燀‖Am1 ‖p ‖Am2 ‖p ‖A1q ‖p燅
sup ≤
熿‖x1 ‖p燄
‖x‖p =1

‖x2 ‖p

燀‖xq ‖p燅 p

sup ‖ [‖Aij ‖p ]‖p ‖x‖p =


‖x‖p =1

‖ [‖Aij ‖p ]‖p

8 奇异值分解
2.

在矩阵分析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就是奇异值分解(
SVD)。
我们将看到,矩阵的奇异值能够很好地度量矩阵的“大小”,而且相
应的奇异向量很好地指明了强/弱输入或输出方向。
定理 2
11 设 A∈F
Fm×n ,存在酉矩阵
u1 ,u2 ,…,um ]∈ Fm×m
U=[
v1 ,v2 ,…,vn ]∈ Fn×n
V=[
使得
Σ1 0
A = UΣV  ,
Σ= [0 0]
其中

熿σ1 0 0燄
0 σ2 … 0
Σ1 =
   
… σp
燀0 0 燅
并且
42

σ1 ≥σ2 ≥ … ≥σp ≥ 0, n{
p = mi m,
n}
证明:设σ=‖A‖ ,且不失一般 性 地 假 设 m ≥n,则 由 ‖A‖ 的 定
义可知,存在 z∈FFn ,使得
‖Az‖ =σ‖z‖
由引理 2.
8,存在矩阵 U Fm×n ,使得 U
珦∈F 珦=I,并且有
珦U
珦z
Az =σU
若取
珦z

z n m
x= ∈F ,y= ∈F
‖z‖ 珦z‖
‖U
则有 Ax=σy,设
x V1]∈ Fn×n
V=[

m×m
U=[y U1]∈ F
均为酉矩阵(注意,总能够将一组标准正交向量扩展为整个空间的
一个标准正交基),因此,
U AV 具有如下结构形式:
σ w
A1 := U AV = [0 B ]
其中,
w∈F
F n-1

B∈F


m-1)× (
n-1)
。因为


熿 燄

=(
σ + ww)

A1

燀0燅 2
所以有 ‖A1 ‖ ≥σ +ww。但又 因 为σ= ‖A‖ = ‖A1 ‖ ,所 以
2 2

必然有 w=0。再经过一番显而易见的演绎,就可得到
U AV = Σ
则证毕。 □
上面分解中, 为
σi A 的第i 个奇 异 值, 和
ui vj 分 别 为 A 的 第
i 个左奇异向量和第 j 个右奇异向量。容易验证
Avi =σiui
Aui =σivi
43

上面的方程亦可写成
AAvi =σi2vi
AA ui =σi2ui
因此,σi 是 AA 或 AA 的 特 征 值,

ui 是 AA  的 特 征 向 量,
vi 是
A A 的特征向量。经常采用如下的符号表示奇异值

珋(
σ A)=σ1 = A 的最大奇异值
A)=σmax(
σ( A)=σp = A 的最小奇异值
A)=σmin(
从几何上讲,矩阵 A 的奇异值就是如下定义的超椭球 E 的半轴长

E= {
y∶y = Ax,x ∈ Cn ,‖x‖ =1}
因此,v1 表示对所有 ‖x‖=1,‖y‖ 为 最 大的 方向;而 vn 表 示 对
所有 ‖x‖=1,‖y‖ 为 最 小 的 方 向。 从 输 入/输 出 的 观 点 来 看,
vn )表示最大(最小)增益输入 方 向;而 u1 (
v1( um )表 示 最 大 (最 小)
增益观测方向。这一点可通过下面的 2×2 矩阵来说明
cos i
θ1 -snθ1 σ1 cos i
θ2 -snθ2
A= [sinθ
1 cosσ2 s
θ1 ][
inθ2 cos ][
θ2 ]
易看出,
A 把一个单 位 圆 盘 影 射 成 一 个 半 轴 分 别 为σ1 和 σ2 的 椭
球。
因此,通常为方便起见,引入最大奇异值和最小奇异值的另一
种定义。对于最大奇异值σ珋
珋(
σ A)∶= max ‖Ax‖
‖x‖ =1

对于高矩阵的最小奇异值σ
σ(
A)∶= mi
n ‖Ax‖
‖x‖ =1

引理 2
12 假设 A 和 Δ 均为方阵,则

i)|
σ(A+Δ)-σ(A) 珋(
|≤σ Δ);

i)σ(
i AΔ)≥σ(
A)σ(
Δ);



ii)若 A 可逆,则σ
珋(A-1)= ( )
σA
证明:

i)由定义
44

σ(
A +Δ)∶= min ‖(
A +Δ)
x‖ ≥
x =1
‖ ‖

n {‖Ax‖ - ‖Δx‖ }≥
mi
‖x‖ =1

n ‖Ax‖ - max ‖Δx‖ =


mi
‖x‖ =1 ‖x‖ =1

σ(
A)-σ
珋(Δ)
因此,-σ珋(Δ)≤σ(
A+Δ)-σ(A)。在上述证明过程中,用 A+Δ 代
替 A,用 -Δ 代替 Δ,就可以得到 另 一 不 等 式σ(
A+Δ)-σ(
A)≤σ


Δ)。

i)

σ(
AΔ)∶= mi
n ‖AΔx‖ =
‖x‖ =1

  
槡minx Δ A
‖x‖ =1
AΔx ≥

σ(
A) mi
n ‖Δx‖ =σ(
A)σ(
Δ)
‖x‖ =1

(i
ii)设 A 的奇异值分解为A =UΣV  ,则 A-1 =VΣ-1U  ,因
此有σ
珋(A-1)=σ珋(
Σ- )=1/

σ(Σ)=1/
σ(A)

以下引理给出了 SVD 的一些有用性质。
引理 2
13 设 A∈F
Fm×n ,且
σ1 ≥σ2 ≥ … ≥σr >σr+1 = … =0, n{
r ≤ mi m,
n}
则有

i)r
ank(A)=r;

i)Ke
i rA=span{
vr+1 ,…,
vn },(
KerA)⊥ =span{
v1 ,…,vr};
(i
ii)ImA =span{
u1 ,…,ur },(
ImA )⊥ =span{
ur+1 ,…,
um };

i Fm×n 具有如下二元展开:
v)A∈F


A= ∑σuv i i i = UrΣrVr
i=1

其中,Ur = [
u1 ,…,ur],Vr = [
v1 ,…,vr],和 Σr = d
iag(
σ1 ,
…,σr)

v)‖A‖2
F=σ1 +σ2 + … +σr ;
2 2 2
45


vi)‖A‖=σ1 ;

vii) 对 于 具 有 适 当 维 数 的 任 意 酉 矩 阵 U0 和 V0 ,有
σi(
U0AV0)=σi(
A),i=1,…,p


vii)设 k <r =r
i ank(
A),
Ak := ∑i=1
σiuivi ,则
n ‖A -B‖ = ‖A -Ak ‖ =σk+1
mi
ank(
r B)≤k

证明:只证明第(
vi
ii)部分。容易看出,
r Ak )≤k 和 ‖A-Ak ‖
ank(
=σk+1 。因此,只需证明 min ‖A-B‖ ≥σk+1 。 为 此,设 B 为 满
() ank B ≤k

足r B)≤k 的任意矩阵,则有
ank(
‖A -B‖ = UΣV  -B = Σ -U BV ≥
Ik+1

Ik+1 0](
Σ -U  BV )
0 [ ]=

Σk+1 -B
Ik+1
^= [
其中,
B Ik+10]
U BV
0 [ ]
F k+1 × k+1 ,且 r
∈F
( ) ( ) ^)≤k。 设
ank(

^x=0 和 ‖x‖=1,则有
Fk+1 满足 B
x∈F
^ ≥ (
‖A -B‖ ≥ Σk+1 -B ^)
Σk+1 -B x =
Σk+1x ≥σk+1
因为 B 是任意的,于是结论得证。 □

9 广
2. 义 逆

设 A∈C
C m×n , Cn×m 如 果 AX =I,则 称 X 为 A 的 一 个 右
X ∈C
逆。显 然,A 有 右 逆,当 且 仅 当 A 行 满 秩,在 此 情 况 下,X =
AA )-1 给出了 A 的一个右逆。类似地,如果YA =I,则称Y
A (
为 A 的一个左逆。对偶地, A 有 左 逆 当 且 仅 当 A 列 满 秩,并 且 Y
=( A A)-1A 给 出 了 A 的 一 个 左 逆。 注 意,右 逆 (左 逆)不 是 唯

一的。例如,具有
[ ]形式的任意矩阵都是[I 0]的右逆。
46

更一般地,如果一个矩阵 A 既不 是行 满秩,也不 是 列 满 秩,则


所有的一般意 义 下 的 矩 阵 逆 都 不 存 在。 然 而,所 谓 的 伪 逆,也 即
Moo
re?Penr
ose逆,是非 常 有 用 的。 伪 逆 记 为 A+ ,它 满 足 下 列 条
件:

i)AA+A=A;

i)A+AA+ =A+ ;



ii)(
AA+ ) =AA+ ;

iv)(
A+A) =A+A。
可以证明伪逆是唯一的。计算 A+ 的一个方法是利用 A 的满秩分
解。设 A 的满秩分解为
A = BC
其中,
B 为列满秩,
C 为行满秩。则
A+ = C (
CC )-1

BB)
-1 

计算 A+ 的另一个方法是利用 A 的奇异值分解。设 A 的奇异值分
解为
A = UΣV 
其中
Σr 0
Σ= [0 0],Σ > 0 r

则 A+ = VΣ+ U 
其中

Σr- 0
Σ =+
[0 0]
10 半 定 矩 阵
2.

设 A 为一个 He t方阵,即 A=A ,如果对于所有 x≠0,有


rmi
xAx>0(≥0),则称 A 为 正 定 的(半 正 定 的),记 为 A>0(≥0)。
若 A∈F
Fn×n 且 A =A ≥0,则 存 在 矩 阵 B∈F
Fn×r,且 r≥r
ank(
A)
使得 A=BB 。
47

引理 2
14 设 B∈F
F m×n , Fk×n ,若 m ≥k,且 有 BB=CC,则
C∈F
存在矩阵 U ∈F
Fm×k ,使得 U U =I 及 B =UC。
证明:设 V1 和 V2 为两个酉矩阵,使得
B1 C1
B = V1 [0 ],C =V [0 ] 2

其中,B1 和 C1 均为行 满 秩。 则 B1 和 C1 具 有 相 同 的 行 数,而 且,


因为 BB=CC,于是有V3 :=B1C1 ( C1C1 )-1 满足V3V3 =I,所
以 V3 为一酉矩阵,并且 V3B1 =C1 。最后取
V3 0
U = V1
V4
V2[0 ]
其中,
V4 具有适当的维数且 V4V4 =I。 □
可以通过下 式 定 义 一 个 半 正 定 矩 阵 A 的 平 方 根 A1/2 ,并 且
/ /
A1 2 = (
A1 2) ≥0:
/ /
A = A1 2A1 2
很明显,
A1 2 可通过谱分解或 SVD 来计算:设 A=UΛU  ,则

/ /
A1 2 = UΛ1 2U 
其中
1/2
Λ =d
iag{
λ1 ,…,λn },
Λ =d ag{槡
i λ1 ,…,槡
λn }
引理 2
15 假 设 A = A >0,

B = B ≥0,则 A > B 当 且 仅 当

ρ(BA-1)<1。
证明:因为 A>0,所以有,
A>B,当且仅当
/ / / /
0 <I-A-1 2BA-1 2 =I-A-1 2(BA-1)A1 2
又因 A-1/2BA-1/2 与 BA-1 相 似,即λi(
BA-1 )=λi(
/ /
A-1 2BA-1 2 ),
所以有
/ /
0 <I-A-1 2BA-1 2
当且仅当ρ(
A-1 2BA-1 2)<1。也 即 A>B,当且 仅 当ρ(
/ /
BA-1 )<
1。 □
引理 2
16 设 X=X ≥0 具有如下分块:
X11 X12
X= [X 
12 X22 ]
48

则 Ke rX12 ,因 而,如 果 X2+2 为 X22 的 伪 逆,则 Y =X12X2+2


rX22 Ke
是以下方程的解
YX22 = X12
并且有
X11 X12 I X12X2+2 X11 - X12X2+2X12 0
[X

12 X22 ] [0 I ][

0 X22 ]×
I 0
[X X I]

22

12

证明:不失一般性,假设

Σ1 0 U1
X22 = [
U1 U2]
0 0 U2 [ ][ ]
其中,
Σ1 = Σ1 > 0,U=[ U1 U2]为酉矩阵,则
Ke U2 的列}
rX22 =span{

Σ1-

0 U1
X2+2 = [
U1 U2]
0 [ ][ ]
0 U2
并且
I 0 X11 X12 I 0
[0 U ][X
 
12 X22 ][0 U ]≥ 0
使得 X12U2 =0。因此,
Ke rX12 。并且
rX22 Ke
X12X2+2X22 =X12U1U1 =
X12U1U1 + X12U2U2 = X12
应用以上关系,容易证明最后的因式分解式。 □

11 矩阵扩展问题
2.

这一节考虑下面的诱导 2
?范数优化问题

X B
mi

n [C A ] (
2.3)
49

其中,
X, C,和 A 均为具有相适维数的常量矩阵。
B,
X B
矩阵
[C A ]是它的子矩阵的扩展,如下图所示:

图中,“
c”表示压缩运算,“
d”表示扩展运算。压缩总是范数非
增的,而扩展总是范数非减的,有时扩展能使范数保持。本节着重
讨论范数保持的扩展问题。
最简单的矩阵扩展问题出现在求如下解时。


mi

X [A ] (
24)

虽然式(
2.4)是式(
2.3)的简化形式,但将会看到,它包含了一般问
题的所有本质特征。设γ0 表示式( 4)的最小范数,则立即可得
2.
γ0 = ‖A‖
下面的定理表述了式( 2.4)的所有解。
定理 2
17 对所有γ≥γ0 ,下式成立,

[A ] ≤γ
当且仅当存在一个 Y ,‖Y ‖≤1,使得

X = Y(
γI-AA)
2 12

证明:

[A ] ≤γ
50

当且仅当
X X +AA ≤γ2I
也即
X X ≤ (
γI-AA)

现假设 X X≤ (
γI-AA),并取


Y := X[(
γI-AA) ]
2 12 +

则有 X=Y(
γI-AA) 且YY ≤I。类似地,如果 X=Y(
2 1/2 2
γI-
AA)1/2
且 YY ≤I,则 X X≤ (
γI-AA)。


这个定理意味着,式( 2.4)的 解 一 般 地 不 唯 一。 这 和 式(
2.4)
的最小 Fr
oben
ius范数唯一解 X=0 形 成 对 比。X =0 是 中 心 解,
但其他解也可能,除非 AA=γ2
I。

注2
1 如果用满足γ2I-A A=RR 的 任 意 矩 阵 R 代 替(2
γI-
AA)
12
,定理仍然成立。

上述定理更加限制的表述是下面的系。 
系2
18 对所有γ>γ0 ,下式成立:

[A ] ≤γ(<γ)
当且仅当
-1/2
‖X(
γI-AA) ‖ ≤ 1(< 1)

相应的对偶结果为
定理 2
19 对所有γ≥γ0 ,下式成立:
‖[X A]‖ ≤γ
当且仅当存在一个 Y ,‖Y ‖≤1,使得
1/2
X=( γI-AA  ) Y

系2
20 对所有γ>γ0 ,下式成立:
‖[ X A]‖ ≤γ(<γ)
当且仅当
-1/2
‖(
γI-AA  ) X‖ ≤ 1(< 1)

现在,回到式(
2. 3)的问题。设
51

X B
γ0 := mi

X [C A ] (
25)

在许多与优化 有 关 的 控 制 问 题 中,下 面 所 谓 的 Pa
rro
tt定 理 将 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 定 理 的 证 明 可 直 接 利 用 定 理 2.
17 及 其
对偶定理 2.
19 得到。
定理 2
21 (
Par
rot定理)式(
t 2.5)的最小值由下式给出:

γ0 = max ‖ [

C A]‖ , [A] } (
26)

证明:设 γ
^表示方程(
2.6)的 右 边。 显 然,因 为 压 缩 是 范 数 非 增
的,于是有γ0 ≥γ
^。下面将 利 用 定 理 2.
17 和 定 理 2.
19 证 明 γ0 ≤
^。
γ
假设 A∈CCn×m 且 n≥m(以 同 样 的 形 式 也 可 证 明 m>n 的 情
况),则 A 有如下奇异值分解:
Σm
A =U [0 ]V
n-m,



U ∈ Cn×n,
V ∈ C m×m

于是有
^I-AA = V (
γ
2 ^I-Σm )
γ V 2 2

熿^2I-Σ2m
γ 0 燄 
^2 
γI-AA = U U
^In-m

燀 0 γ 燅
若设
1/2
^2I-AA) 1/2 
^2I-Σ2m )

γ := V (
γ V


熿(^2I-Σ2m )
γ
12
0 燄 
^  1/2
( 2
γI-AA ) :=U U
0 ^
γIn-m燅

则容易验证
1/2
^2I-AA) 1/2
^2I-AA  )

γ A = A (
γ
利用上等式,可得
52

1/2
^2I-AA)
熿 -A (
γ 燄
1/2
×
^2I-AA  )
燀(γ A 燅
1/2 
^2I-AA)
熿 -A (
γ 燄
1/2

^2I-AA  )
燀(γ A 燅
γ
熿^2I 0燄
^2
燀 0 γI燅
现在来证明 γ0 ≤γ
^。
由定理2.
17,对某个 Y(‖Y‖≤1),有 B=Y(
γ
1/2
^2I-A A) 。
类似地,由 定 理 2.
19,对 某 个 Z(‖Z‖ ≤1),也 有 C= (
^ 2
γI-
1/2
AA ) ^=-YAZ,则有
Z,若取 X

^ B燄 1/2
^2I-AA)
熿X 熿 -YA Z Y(
γ 燄
= /2

^I-AA ) Z
燀(
2  1
燀C A燅 γ A 燅
/2
Y 熿 -A ^2I-AA)

γ


[ ] I (^2
燀γI-AA )
/2
 1
A 燅
×

/2
Z 熿 -A ^2I-AA)

γ


[ I] ≤
燀(
γ^2I-AA )
1/2
A 燅


γ
即γ
^≥γ0 ,因此 γ
^=γ0 。 □
这个定理给出了方程( 3)的 一 个 解 以 及 γ0 的 一 个 表 达 式。
2.
虽然定 理 2.
21 的 证 明 只 给 出 了 方 程 (
2.3)的 一 个 解,但 同 方 程

2.4)类似,它的解可能不只一个。定理 2.
22 考虑所有解的参数
^=-YAZ 为“中心”解,它类似于方程(
化。X 2.4)的解 X=0。
定理 2
22 假设 γ≥γ0 ,满足
X B
[C A ] ≤γ (
27)

的解 X 具有如下形式:
1/2 1/2
X =-YA Z +γ(
I-YY ) W(
I-ZZ) (
28)
53

其中,W 为满足 ‖W‖≤1 的任意矩阵;


Y(‖Y‖≤1)和 Z(‖Z‖≤
1)分别为如下方程的解:
1/2
B =Y(γI-AA)


29)
1/2
C =(γI-AA  ) Z


210)
证明:因 γ≥γ0 ,由定理 2.
19,存在 Z(‖Z‖≤1)满足
1/2
C= (
γI-AA  ) Z

利用上式,有
γI- [ C A] [
C A]=

1/2
γ(
I-ZZ) 

[ -A Z
( ]×
γI-AA)
2 1/2

1/2
γ(I-Z Z) 0

[ -A Z (γI-A A) ]
 2  1/2

X B
对不等式(
2.7)中的分块矩阵 [ ]应用定理 2. 17(注 2.
1),有
C A
1/2
( ) 
^ γ I-Z Z 0
[X B]= W [ -A Z (γI-A A) ]  2  1/2

对某个 W^(‖W
^‖≤1)成立。将 ^ ^= [W1
W 分块成 W Y],可得 X
和 B 的表达式为

X =-YA Z +γW1(
I-ZZ)
12


B =Y(
γI-AA)
2 12

注意到 ‖ [W1 Y]‖ ≤1,当 且 仅 当 存 在 W (‖ W ‖ ≤1)使 得


I-YY ) W ,所以,‖Y‖≤1 且定理成立。
W1 = (  1/2

当 γ>γ0 时,下面的系给出了定理 2.
22 的另一种表述。
系2
23 对于 γ>γ0 ,下式成立:
X B
[C A ] ≤γ(<γ) (
211)

当且仅当
1/2 -1/2
‖(
I-YY )


X +YA Z)(
I-ZZ) ‖ ≤γ(<γ)

212)
54

其中
-1/2
Y =B(
γI-AA)


2.13)
-1/2
Z =(
γI-AA  )

C (
214)
推论 2.18 和推论 2.20 清楚地表明 ‖Y‖<1 及 ‖Z‖<1,因
而在 γ>γ0 的 情 况 下,(
I-YY )以 及 (
I-Z Z)都 是 可 逆 的。 虽
然上面给出的式(
2.11)的解 似 乎 是 最简 单 的,但它还有许多其他
的特性。
作为以上得到的矩阵 扩 展 结 果 的 一 个 直 接 应 用,考 虑 下 面 的
矩阵近似问题:
n‖R +UQV ‖
γ0 = mi (
215)

其中,R,U,和 V 为满足 U U=I及 VV =I的常量矩阵。


系2
24 式( 15)能达到的最小范数为
2.
γ0 = max{‖U 
⊥ R‖ , ⊥ ‖}
‖RV 
并且,所有最优解 Q 的参数 化 可 由定 理 2. 22 得到,其 中 X=Q+
U RV , ⊥ RV⊥ ,
A=U 
⊥,
B=U RV C=U
⊥ RV


证明:取 U⊥ 和 V⊥ 使得[
U U⊥ ]和 [V ]均为酉矩阵,则有

n‖R +UQV ‖ =
γ0 = mi



mi

n [
U U ⊥ ] (
R +UQV )
V⊥ [ ] =
U RV  +Q 
U RV 

[U U RV ]

mi
n 

⊥ RV  


应用定理 2.
21 和定理 2.
22 即可得到结论。 □
在 犎∞ 控制理论中会出现一个类似的问题。

12 注释和参考
2.

本章中大多数论 题 的 深 入 讨 论 可 在 Br
ogan[ rn 和
1991]、Ho
Johnson[ 1991]及 Lanc
1990, ast
er和 Timene
t 1985]等人的著
sky[
55

作中找到。Go lub 和 Van Loan 的 书 [1983]中 包 含 了 求 解 本 章


中大多数 问 题 的 数 值 算 法。 矩 阵 扩 展 理 论 可 参 看 Dav
is、Kahan
和 We
inbe
r r[
ge 1982]等人的文章。
第三章 线性动态系统

本章回顾一些基本的 系 统 理 论 概 念。 首 先 介 绍 可 控 性、可 观
测性、可镇定性和可检测 性 的 概 念 以 及 这 些 概 念 的 各 种 代 数 和 几
何表述;接着介绍 Ka
lman 规 范 分 解、极 点 配 置 和 观 测 器 理 论;然
后讨论 Lyapunov 方程 的 解 及 其 与 系 统 的 稳 定 性、可 控 性 等 之 间
的联系,并且详细讨论系统的联结和实现问题,特别是平衡实现问
题,最后介绍系统的极点和零点的概念。

1 线性动态系统的描述
3.

一个有限维 线 性 时 不 变 (
FDLTI)动 态 系 统 可 以 用 如 下 的 线
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

x = Ax +Bu,
x(t0)= x0 (
3.1)
y = Cx + Du (
3.2)
其中,
x(t)∈R
R n
称 为 系 统 的 状 态,
x(t0 )称 为 系 统 的 初 始 条 件,
u( R m 称为系 统 的 输 入,
t)∈R y( R p 称 为 系 统 的 输 出,
t)∈R A、
B、
C、D 为具有适当维数的实常 量矩 阵。 一 个 具 有 单 输 入( m =1)
和单输出(p=1)的 动 态 系 统 称 为 单 输 入 单 输 出 (
SISO)系 统,否
则,称之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相应地,系统从输入 u 到
输出y 的传递函数矩阵由下式定义:
Y(
s)= G(
s)U(
s)
其中, U(s)和 Y(
s)分 别 为 u(
t)和 y(
t)在 零 初 始 条 件 x(
0)=0 下
的 Lap
lace变换。因此,有
G(
s)= C(
sI -A)
-1
B +D
52

注意到系统方程(
3.1)和方程(
3.2)可写成如下更简明的矩阵
形式:

 A B x
[y]= [C D ][u]
为了简化传递函数矩阵计算,采用如下记号:
A B

[C
D ]
:= C(
sI -A) B + D-1

采用这种记号表示系统的其他原因将在第十章讨论。注意,
A B
[C D ]
是一个实分块矩阵,而 不 是 传 递 函 数。 如 果 给 定 初 始 条 件 x(
t0 )
和输入 u(
t),则动态系统的响应 x(
t)和 y(
t),当t≥t0 时可由下面
的公式确定:

A(
t-t ) A(
t-τ)
x(
t)=e 0 x( t0)+ Bu(
τ) ( 3)
∫ e
t0

τ 3.

y(t)= Cx(t)+ Du(t) ( 4)


3.
当 u(
t)=0,t≥t0 时,由上面的解容易看出,对所有t1 ≥t0 ,

≥t0 ,有
A(
t-t )
x(t)=е 1 x( t1)
因此,矩阵函数 Φ(
t,
A(
t-t )
t1)=e 1 所起的作用是使系统从一个
状态转 移 到 另 一 个 状 态,因 而,
Φ( t1 )通 常 称 为 状 态 转 移 矩 阵。
t,
因为线性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能够通过转移矩阵由另一时刻的
状态确定,所以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假定t0 =0。在后面的讨论
中,仍将作这样的假定。动态系统的脉冲矩阵定义为


犵(
t)= 犔-1{
G(s)}= Ce B1+ (
t)+ Dδ(
t)
其中,
δ(t)为单位脉冲函数, t)为如下定义的单位阶跃函数:
1+ (
1,
t≥ 0
1+ (
t):=
,{
0t < 0
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在 零 初 始 状 态: x0 =0)可 由 卷 积 方 程
表示
53

∞ t

y(
t)= (
犵u)
(t)
:= 犵(
t-τ)
u(τ)
∫ -∞
dτ=
∫ 犵(t-τ)u(τ)dτ
-∞

2 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3.

下面介绍线性系统理论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定义 3.
1 如果对任意初始状态 x( t1 >0 及终止状态 x1 ,存
0)=x0 ,
在一个 (分 段 连 续 的 )输 入 u (· ),使 得 方 程 (
3.1)的 解 满 足
t1)=x1 ,则称由方程(
x( 3.1)或 矩 阵 对 (
A,B)所 描 述 的 系 统 是 可
控的。否则,称该系统或矩阵对( A, B)是不可控的。
系统的可控性(或下面要介绍的可观测性)可以通过一些代数
判据或几何判据来检验。
定理 3.
1 下列提法等价:

i)(
A,B)是可控的。
i)矩阵


t 
Aτ A τ
Wc(
t):= e BB e d
∫0
τ
对任意t>0 是正定的。


ii)可控性矩阵
犆= [
B AB A2B ... An-1B]

是行满秩的,或者换句话说,〈
A|ImB〉:= Im(
i-1
A B)= R
∑ i=1



iv)对所有λ∈C C ,矩阵[ A-λI, B]是行满秩的。
v)设 λ 和 x 分 别 为 A 的 任 意 特 征 值 和 相 应 的 左 特 征 向 量,

即,
xA=xλ,则 xB≠0。

vi)通过适当选择 F 能够任意配置 A +BF 的特征值(条件是
复数特征值必须以共轭对出现)。
证明:
1.( i)假设对某个t1 >0,
i) (
i t1)>0,取输入为
Wc(
(
A t1-τ) At
u(
τ)=-Be Wc(
t1)
-1

e 1x0 -x1)
54

利用公式(
3.3)不难验证 x(
t1)=x1 。因为 x1 是任意的,所以

A,B)为可控。为了表明(
A,B)为可控蕴含着对任意t>0,有 Wc
t)>0,我们假定(
( A,B)为 可 控,但 对 某 个t1 >0 为 奇 异。 因 为 对

所有t,有eAtBB eA t ≥0,所 以 存 在 一 个 非 零 实 向 量 0≠v∈R
Rn ,
使得


ve B =0,t∈ [
0,t1]
若取 x(
t1)=x1 =0,则由式( 3.3)可得
t1

t A(
t1-τ)
0=e 1x(
0)+ Bu(
τ)
∫e 0

τ
再以 v 左乘上式,得


0= ve 1x(
0)
若选择初始状态 x(
0)=e 1v,则 v=0,这 与 前 设 矛 盾。 因 此,对
-A

任意t>0, t)不可能是奇异的。
Wc(
2.(
i) (
i i
ii)假设对所 有t>0,有 Wc (
t)>0(事 实 上,可 以 看
出对所有t>0,有 Wc( t)>0,当且仅当对某个t1 ,有 Wc( t1 )>0),
但可控性 矩 阵 犆 不 是 行 满 秩 的,则 存 在 向 量 v∈R
Rn ,使 得 对 所 有
的 0≤i≤n-1,,有
vAiB =0
由 Cay
ley
?Hami
lton 定理可知,此等式对所有i≥0 均成立,因此对
任意的t 有


ve B =0
或等价地,对任意的t 有vWc(
t)=0,这与假设相矛 盾。 因此,可
控性矩阵 犆 一定是行满秩的。反之,假定 犆 行满秩,但Wc(
t)对某
个t1 是奇异的,则存在非 零 向 量v∈R
Rn ,使 得 对 所 有t∈ [
0,t1 ],
有 v e B =0,故若取t=0,则可得
 A

vB =0
接着计算出 veAt =B=0 在t=0 处的第i阶导数为
vAiB =0,
i> 0
于是,有
55

v [
B AB A2B … An-1B]=0
即可控性矩阵 犆 不是行满秩的,这又与假设相矛盾。
3.(

ii) (
iv)采用反证法。假设
[ I B]
A -λ
对某个λ∈C
C 不是行满秩的,则存在某个向量 x∈C
Cn ,使得
x [ I B]=0
A -λ
即 xA=λx 和 xB=0,因而有
n-1
B AB … An-1B]= [
x [ xB … λ xB]=0
xB λ
即可控性矩阵 犆 不是行满秩的,这与条件矛盾。
4.(
i v)根据(
v) ( i
ii) (
iv)的证明,这是显然的。
5.(
v) (
ii)再用反证法 来 证 明。 假 定(
i v)成 立,但 r
ank犆=k
<n,在 3.3 节中将会看到,则存在一个变换矩阵 T,使得
珡c A
A 珡12 珚c

TAT-1 = [ 0 A珡c]

TB = []

其中,珡c
A R
珋∈R
(n-k)× (
n -k)
。 设λ1 和 xc
珋 分 别 是 Ac
珡珋的 任 意
特征值和相应的任意左特征 向量,即 xc
珡
珋 Ac
珋 =λ1x



,则 有 x (
TB)
=0,并且

x= [x ]

为 TAT 的 对 应 于 特 征 值 λ1 的 一 个 特 征 向 量,这 意 味 着
-1

( TB)不是可控的,这与 相 似 变 换 不 改 变 可 控 性 的 结 论 相
TAT-1 ,
矛盾。因此,结论得证。
6.(
v i)证 明 过 程 同 (
i) ( v) (
ii)的 证 明:假 设 (
i vi)成 立,但

A,B)为不可 控,则 存 在 一 个 分 解,使 得 一 些 子 系 统 不 受 控 制 影
响,然而这与条件( vi)相矛盾。
7.(
i) (
vi)在 3.4 节 这 个 结 论 是 很 明 显 的。 在 那 里,将 明 确
构造一个矩阵 F,使得 A+BF 的特征值处于所期望的位置。

定义 3.
2 对一个非强迫动态系统 
x=Ax,如果 A 的所有特征值均
56

位于左半开平面,即 Re
λ(A)<0,则 称 该 系 统 是 稳 定 的。 称 具 有
此性质的矩阵 A 为稳定矩阵或 Hurwi tz矩阵。
定义 3.
3 若 存 在 状 态 反 馈 u=Fx 使 得 系 统 稳 定,即 使 得 A +BF
为稳定矩阵,则称动态系统(
3.1)或矩阵对(
A,B)是可镇定的。
因此,称这种可镇定性为状态反馈可镇定性更为恰当一些,以
区别后面定义的输出反馈可镇定性。下面的定理是定理 3.
1 的一
个推论。
定理 3.
2 下列提法等价:

i)(
A,B)是可镇定的。
i)对所有 Re

i λ≥0,矩阵[ B]是行满秩的。
A-λI,


ii)对满足 xA=xλ 且 Re
λ≥0 的所有λ 及x,xB≠0。

iv)存在矩阵 F 使得 A+BF 是 Hurwi
tz矩阵。
下面讨论由方程(
3.1)和方程(
3.2)所描述的系统的可观测性
和可检测性概念。
定义 3.
4 如果对所有t1 >0,初 始 状 态 x(
0)=x0 能 够 由 输 入u(
t)
和输出 y(
t)在 区 间 [
0,t1 ]上 的 值 确 定,则 称 由 方 程 (
3.1)和 方 程

3.2)或者矩阵对( A)所 描 述 的 动 态 系 统 是 可 观 测 的,否 则,称
C,
该系统或( A)是不可观测的。
C,
定理 3.
3 下列提法等价:

i)(
C,A)是可观测的。
i)矩阵

t 
A τ Aτ
Wo(
t):= e CC
∫ 0
e d τ

对任意t>0 是正定的。


ii)可观测性矩阵
57

熿 C 燄
CA
犗= CA2

n-1
燀CA 燅
是列满秩的,或者 ∩in=1Ke
r(CAi-1)=0 。
A-λ
Ι

iv)对所有λ∈C
C ,矩阵 [ C ]是列满秩的。
v)设λ 和y 分别为 A 的任意特征值和相应的任意右特征向

量,即 Ay=λy,则 Cy≠0。

vi)通过适当选取 L 能够任意配置 A +LC 的特征值(条件是
复数特征值必须以共轭对出现)。

vii)( C )是可控的。
A ,
证明:首先证明条件(
i)与(

ii)是等价的,一旦证明了这 一点,其余
的结论可由对偶性即条件(vi)推出。

1.(
i) (

ii)对于给定的输入 u(
t)和初始条件 x0 ,在时间区间

0,t1]上的输出可由下式给出:


t A(
t-τ)
y(
t)= C
e x(0)+ C Bu(
τ)τ+ Du(
t)

∫0

因为 y(
t)和 u(
t)均为已知,所以不失 一 般 性可假定 u(
t)=0,t。



y(
t)= C
e x(0),
t∈ [
0,t1]
由上式可以得到

( ) 熿 C 燄
熿 y 0 燄
CA

y( 0)
= CA x( 0)



(n-1)
燀y (0)燅 n-1
燀CA 燅
58

其中,
y 表示 y 的第i 阶导 数。 因 为 可 观 测 性 矩 阵 犗 为 列 满 秩,

i)

所以上述方程存在唯一解,这就完成了证明。
2.(
i) (

ii)采 用 反 证 法 证 明。 假 设(
C,A)是 可 观 测 的,但 可
观测性矩阵不是列满秩的,即存在一个向量 x0 使得 犗x0 =0,或由
Cay
ley-Hami
lton 定理等价地有 CAix0 =0,i≥0。现假定初始
状态 x(0)=x0 ,则 有 y(


0)=0,显 然,
t)=Ce x ( x(0)不 可 能 由
t)≡0来确定,这就意味着系统不是可观测的,此与假设矛盾。
y(

定义 3.
5 若 A+LC 对 某 个 矩 阵 L 是 稳 定 的,则 称 系 统 或 矩 阵 对

C,A)是可检测的。
定理 3.
4 下列提法等价:

i)(
C,A)是可检测的。
A-λI
i)对所有 Re

i λ≥0,矩阵 [ C ]是列满秩的。


ii)对满足 Ax=λx,
Reλ≥0 的所有λ 和x, Cx≠0。

iv)存在矩阵 L 使得 A +LC 是 Hurwi
tz矩阵。

v)(
A ,C )是可镇定的。
定理 3.
1 和定理 3.3 中的(
iv)和(
v)、定 理 3.
2 和定理 3.
4中
的(
i)和 (
i ii)通 常 称 为 PBH(
i Popov
?Be
lev
itch?Hau
tus)检 验。 特
别地,经常要用到下面的模态可控性及模态可观测性的定义。
定义 3.
6 设 λ 为 A 的 一 个 特 征 值,也 称 为 系 统 的 一 个 模 态,如 果
对 A 的相对应于λ 的所有左(右)特 征 向 量,即 x A=λx (
Ax=
λx)且 0≠x∈C
C ,有 x B≠0(
Cx≠0),则称模态λ 是可控的(可观
n 

测的),否则,称该模态是不可控的(不可观测的)。
因此,有这样的结论,系 统 可 控(可 观 测),当 且 仅 当 每 个 模 态
可控(可观测)。类似地有,系统可镇定(可检测),当且仅当每个不
稳定模态可控(可观测)。
例如,考虑如下 4 阶系统:
59

λ1 1
00 0
熿 燄

0 λ1
1 01
AB
[ ]
 = 0 0 λ1 0α
CD 
0 0 0 λ2 1
 
燀1 0 0 β 0燅
当λ1 ≠λ2 时,如 果 α=0,则 模 态 λ1 是 不 可 控 的,如 果 β=0,则 λ2
是不可观测的。而当λ1 =λ2 时,系 统 对 任 何 α 值 和β 值 都 是 不 可
控和不可观测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0 0
熿燄 熿燄
0 0
x1 = , x2 =
1 0
燀0燅 燀1燅
都是 A 的对应于λ1 的左特征向量,因此 x1 与 x2 的任意线性组合
仍然是 A 的对应于λ1 的 特 征 向 量,特 别 地,若 取 x=x1 -αx2 ,则
xB=0,因此系统是不可控的。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检验其可观测
性。然而,如果矩阵 B 变 成 4×2 矩 阵,且 最 后 两 行 线 性 无 关,那
么系统是可控的,甚至当λ1 =λ2 时系统也是可控的。例如,若取
0 0
熿 燄
1 0
B=
α 1
燀1 0燅
则读者很容易验证系统 对 任 意 α 值 都 是 可 控 的。 一 般 地,对 于 具
有 Jo
rdan 规范型的系统,通过检验可以得到有关可控性和可观测
性的结论。有兴 趣 的 读 者 可 以 利 用 Jo
rdan 规 范 型 以 及 定 理 3.

和定理 3.
3 中的判别准则(
iv)和(
v),很容易导出系统可控性和可
观测性的明显条件。
60

3. lman 规范分解
3 Ka

通常可采用不同的坐 标 系 来 描 述 一 个 动 态 系 统。 例 如,考 虑
一个单摆,它的运动能够 根 据 摆 线 的 角 度 或 者 摆 的 水 平 位 移 而 被
唯一确定。然而,在大多 数 情 况 下,尽 管 两 者 都 能 描 述 同 一 系 统,
但角位移描述比水平位 移 描 述 更 为 自 然,对 于 大 多 数 的 物 理 动 力
学系统更是如此。另一方 面,虽 然 某 些 坐 标 系 也 许 不 是 一 个 物 理
动力学系统的自然描述,但 它 们 可 能 会 使 系 统 的 分 析 和 综 合 更 为
容易。一般地,设 T∈R
Rn×n 为非奇异矩阵,且定义

珚 = Tx
则原动态系统的方程(
3.1)和方程( 3.2)变成
· 1
珚 = TAT- x
x 珚+TBu
-1
y = CT x 珚+ Du
这些方程表示 在 任 意 非 奇 异 矩 阵 T 作 用 下 的 同 一 动 态 系 统,因
此,认为这些表示是等 价 的。 不 难 看 出,在 坐 标 变 换 下,系 统 的 输
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并没有改变,即
G(s)= C(
sI -A)
-1
B + D = CT-1(
sI -TAT-1)
-1
TB + D
这一节将讨论当系统不 是 完 全 可 控 或 者 不 是 完 全 可 观 测 时,利 用
坐标变换进行系统结 构 分 解。 首 先,进 一 步 考 虑 相 似 变 换 下 的 动
态系统
AB 珡 B
A 珚 TAT-1 TB
[ 
CD ] [
→ 珚 

CD珡] [
= 
CT-1  D ]
系统在相似变换前、后的可控性矩阵及可观测性矩阵的关系为

犆 = T犆 珔
犗 = 犗T-1
而且,下面的定理很容易由 PBH 检验和上述关系导出。
定理 3.
5 在相似变换作用下,系 统 的 可 控 性 (或 可 镇 定 性)和 可 观
测性(或可检测性)是不变的。
利用这个结论,可以证明下面的定理。
61

定理 3.
6 如果可控性矩阵 犆 的秩k1 <n,则存在相似变换

珚c

珚= [x珚 ]= Tx

使得
·

珚 珡c A
A 珡12 x
珚c 珚c

熿 c燄
·
燀x
珚c
珋燅
= [
0 A珡c珋
][x珚 ] [0 ]u


x珚c
y= [珚c C
C 珚c
珋]
x珚c

[]
+ Du

其中,
珡c∈C

k ×k
C1 1 珡c,
,(
A 珚c)可控,并且

G(
s)= C( I -A)
s -1
B +D = C珚c(
s 珡c)
I -A -1珚
Bc + D
证明:因为 r
ank犆=k1 <n,所以(
A,B)为 不 可 控。 现 任 取 犆 中 线
性无关列向量q1 , qk1 ,再任取 n-k1 个线性无关向量 qi,
q2 ,…, i=
n,使得矩阵
k1 +1,…,
Q:= [
q1 … qk1 qk1+1 … qn ]
是非奇异的。定义
T:= Q-1
则变换 x珚=Tx 可以给出期望 的 分 解。 为此,注意到对 每个i=1,
2,…, Aqi 都可以表示成qi,
k1 , i=1, k1 的 线 性 组 合,这 是 因
2,…,
为由 Cay
ley-Hami
lton 定理可知 Aqi 是犆 的列向量的 线性组合。
因此,有
AT-1 = [
Aq1 … Aqk1 Aqk1+1 … Aqn ]=
A珡 A
珡12

q1 … qk1 qk1+1 … qn ][ 珡c
0 A 珋
= ]
珡c A
A 珡12
T-1 [
0 A 珡c珋

对某个 k1 ×k1 矩阵 Ac 成 立。 类 似 地,矩 阵 B 的 每 一 列 均 是qi,
珡 i
, ,
=1 2 k1 的线性组合, 因此
珚c
B 珚c

B =Q []

= T-

[]

62

对某个 B
珚c∈C
Ck1×m 成 立。 下 面 证 明 ( 珚c)是 可 控 的。 注 意
珡c,
A B
到r
ank犆=k1 ,且有
珚c A
B 珡cB
珚c 珡c
… Ak1-1珚
Bc 珡c
… An-1珚
Bc
犆 = T-1 [0 0 … 0 0 … ]
由 Cayl
ey-Hami
lton 定理,对于每个j≥k1 ,
珡c 是 A
A j 珡i , , ,…,
c i=0 1

k1 -1)的线性组合,因此有

珚c A
ank[
r B 珡cB
珚c 珡c
… Ak1-1珚
Bc]= k1
也即(
A 珚c)是可控的。
珡c,
B □
一种在数值计算上可靠的寻找变换矩阵 T 的方法是利用 QR
分解。例如,如果 可 控 性 矩 阵 犆 有 QR 分 解 QR = 犆,那 么 T =
Q-1 。
系 3.7 若系统可镇定,且可控性矩阵 犆 的秩k1 <n,则存在相似变
换 T,使得
珡 A
A 珡12 B
珚c
TAT-1 TB 熿 c 燄
[
CT-1  D
= 0
] 珡c
A珋

珚 珚c
0

燀Cc C珋 D 燅

其中,珡c∈C

k ×k
C1 1 ,(A 珚c)为可控的,
珡c,
B 珡c
A 珋 为稳定的。

因此,状态空间 x 珚 分解成了两个正交子空间

珚c 0
0 x
珚c
珋 {[ ]} {[ ]}

其中,第一个子空间由输入可控,第二个子空间由输入完全不可控
(即状态 x珋 不受控制u 影响)
珚c 。按原坐标 x 写出这些子空间,有

珚c
珚= [
x = T-1x q1 … qk1 qk1+1 …qn ]

珚c

[]
因而可控子空间是由 qi, i=1 ,…,k1 张 成 的,或等价地, 是由 Im犆
所张成的。另一方面,不可控子空间由可控子空间的补空间给出。
由对偶性,当系统不完全可观测时,有以下分解。
定理 3.
8 若可观测性矩阵的 犗 的秩k2 <n,则存在相似变换 T,使

63


A 0 B珚o
TAT-1 TB 熿 o 燄
[ 
CT-1  D
=] 珡o珔B
珡21 A

 
珚o珔
珚o 0  D燅
燀C
其中, 珡o ∈C

k ×k
C2 2 ,(C 珡o)可观测。
珚o ,

系 3.
9 若系统可检测,且可观测性矩阵 犗 的秩k2 <n,则存在相似
变换 T,使得

A 珚o
0 B
TAT-1 TB 熿 o 燄


CT-1  D
= ] 珡o珔B
珡21 A

 
珚o珔
珚o 0  D燅
燀C
其中,
珡o ∈C

k ×k
C2 2 ,(珚o ,
C 珡o)可观测,
A 珡o 稳定。

类似地,有
G(s)= C( sI -A) -1
B +D = C珚0(s
I -A珡0) -1珚
B0 + D
将上面的两 个 定 理 结 合 起 来,可 得 到 下 面 的 Ka
lman 规 范 分 解。
该定理的证明作为练习留给读者。
定理 3.
10 设线性时不变动态系统 可 由 方 程(
3.1)和 方 程(
3.2)描
述,则存在非奇异坐标变换 x
珚=Tx,使得
·
熿x
珚co燄 珡 珡13 0 x 珚
熿Aco 0 A 燄熿珚co燄 熿Bco燄
·

珚co珔 珡21 A
A 珡co珔 珡23 A
A 珡24 x珚co珔 珚co珔

= + u
·
0 0 珡c
A 0 x 珚c 0

珚co
珋 珋o 珋o

珡43 A
A 珡c
燀0 0 燀x
珚c 燅 燀0 燅
·

珋珔燅 o
珋珔
燀x
珚co
珋珔燅
熿x珚co燄
x珚co珔
珚co 0 C

y= [ 珚c

珋 o] + Du
x珚c
珋o

燀x
珚c

珋珔燅
或等价地有
64

珡 珡13 0 B 珚
熿Aco 0 A  co燄
珡21 A
A 珡co珔
珡23 A
A 珡24 B
珚co珔
TAT-1 TB 

 = 0
CT-1  D ] 0 A 珡c

珋o


0 0

0 0 A43 Ac 珋o

0


燀Cco 0 Cc
珚珋o 0  D燅
其中,向量 x
珚co 可控且 可 观 测,珚co珔可 控 但 不 可 观 测,
x x
珚c
珋o可观测但不

可控,

珚c
珋珔不可控且不可观测。并且,
o 由 u 到y 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G( 珚co (
s)= C s 珡co )
I -A -1珚
Bco + D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动态系统
A B

[C
D ]
的传递函数矩阵等于系统的可控且可观测部分
珡co B
A 珚
 co
[
珚co  D
C ]
但它们的内部特性却是完全不同的。换 言之,虽然它们的输入?输
出特性相同,但它们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状态空间响应却不相同。
这一点可用一个简单系统的状态空间响应来说明。
·

熿珚co燄 熿A珡co 0 0 0 x 珚
燄熿珚co燄 熿Bco燄
·

珚co珔 0 A 珡co珔 0 0 x 珚co珔 珚co珔

· = + u

珚co 0 0 A 珡c

珋 0 x 珚co
珋 0

·
0 0 0 A 珡c
燀x
珚co
珋珔燅 燀

珋珔燅燀x
珚co
珋珔燅 燀0 燅

熿x
珚co燄
x珚co珔
珚co 0 C

y= [ 珚c
o0]

x珚c
珋o

燀x
珚c

珋珔燅
其中, x
珚co 可控且可观测,

珚co珔可 控 但 不 可 观 测, xo 可 观 测 但 不 可 控,
珚c


珚c

珋珔不可控且不可观测。此系统的解为
65


珡 A (t-τ)珡
熿 A t
珚co (
0)+ e co B 珚cou(
τ)τ燄
熿x珚co (t)燄
e cox
∫ 0


x珚co珔(t) 珡t
A A珡 (
t-τ)
珚co珔u(
珚co珔(
0)+ e co珔 B τ)
x珚c
珋o( t)
= e x

o珔
∫ 0
dτ
珡t

( ) ec珋ox珚co( 0)
燀x珚c
珋o珔 t 燅

珡t

燀 ec珋o珔x
珚co
珋珔(0) 燅
( ) 珚
y t = Ccox ( )
珚co t +Cc 珚珋ox
珚c
珋o

xot
珚c
珋 ()和 x
珚c

珋 (
珔t ) 不 受 输 入 u 影 响, 而 x ( )
珚co珔 t x和 珚co
珋 t)在 输 出 y 中 没
珔(

有出现。并且,如果初始条件为零,即 x 珚( 0)=0,则输出为

y(
t)= 珚coeA珡co (t-τ)B
珚cou(
τ)
∫ 0
C d
τ.
然而,若初始条件 不 为 零,则 响 应 xo(
珚c
珋 t)将 会 出 现 在 输 出 中,特 别
地,如果 Ao 不稳定,
珡c
珋 则输出 y(
t)将会无界地增长。不可控和?或不
可观测不稳定模态的问 题 甚 至 比 上 面 所 提 到 的 还 要 复 杂 得 多,因
为状态是系统的内部信 号,任 何 无 界 的 内 部 信 号 都 会 最 终 毁 坏 系
统。另一方面,因为不可能使得初始状态精确为零,所以任何不可
控和?或不可观 测 的 不 稳 定 模 态 将 会 导 致 无 法 接 受 的 系 统 性 能。
这个问题将在 3.
7 中 进 一 步 讨 论。 下 一 节 将 讨 论 当 系 统 可 控 时,
如何配置系统的极点以获得期望的闭环性能。

4 极点配置和规范型
3.

考虑由如下方程描述的 MIMO 动态系统



x = Ax +Bu
y = Cx + Du
设 u 为状态反馈控制律
u = Fx +v
闭环系统如图 3.
1 所示,闭环系统的方程为

x= (A +BF) x +Bv
y= (
C + DF)
x + Dv
66

图 3.
1 状态反馈

因而有下面的引理,其证明很简单,作为练习留给读者。
引理 3.
11 设 F 为具有适当维数的常量矩 阵,则(
A,B)为 可 控(可
镇定),当且仅当( B)为可控(可镇定)。
A+BF,
然而,在状态反馈下,系 统 的 可 观 测 性 可 能 会 改 变。 例 如,如
下系统:
1 11
AB 熿 燄
 = 1 00
CD [ 
 ]
燀1 00燅
是可控且可观测的,但采用如下状态反馈后,
u = Fx = [
-1 -1]

闭环系统变为
0 01
A +BF B 熿 燄
[ = 1 00
C + DF D

]

00燅

且不完全可观测。
由下面过程所表示的动态系统的对偶运算

x = Ax +Bu →
x = Ax +Bu +Ly
称为输出注入,也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A B A +LC B +LD
[C
D ]
 → [


 D ]
由对偶性,输出注入并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可检测性),但可能
67

会改变系统的可控性(可镇定性)。
注 3.
1 请读者注意本书对方块图和信号流向的约定。采用信号从
右流向左的表示方法也 许 不 符 合 习 惯,但 读 者 将 会 发 现 这 种 表 示
方法比传统的表示方法更为直观,而且与矩阵的乘法运算相一致。
例如,下面的方块图表示三个矩阵相乘,它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将非
常有用。
z = M1M2M3w
z w
 M1 ←
←  M2 ←
 M3 ←

传统的方块图中信号是从左流向右,这在本书中也同样采用。 
现在介绍由方程(
3.1)和方程(
3.2)所描述的动态系统的几种
特殊的状态空间表示。 首 先,考 虑 单 输 入 系 统。 假 设 单 输 入 多 输
出动态系统为
A b
G(
s)= [C
d ] ∈
 , b R n
C ∈ Rp
, ×n

d ∈ Rp

并且假定(
A,b)为可控。设
t(
de I -A)=λn +a1λn-1 + … +an
λ
且定义

熿-a1 -a2 -an-1 -an燄 熿1燄
1 0 … 0 0 0
A1 := 0 1 … 0 0 b1 := 0
    

燀0 0 … 1 0燅 燀0燅

犆= [b Ab … An-1b]
b1 A1b1 … An
犆1 = [ -1
1 b 1]

不难验证, 和
犆 犆1 均为非奇异, 而且变换
Tc = 犆1犆-1
可以给出等价的系统表示
-1
熿TcAT Tcb燄 熿 A1 b1燄

-1
 = 
-1

燀 CTc  d 燅 燀CTc d燅
68

其中,对某些βi∈R
Rp
CTc-1 = [
β1 β2 … βn-1 βn ]
这种状态空间表示通常称为可控规范型或控制器规范型。容
易看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由下式给出:
G(
s)=C(
sI -A)
-1
b+d =
n-1 n-2
β1s +β2s + … +βn-1s+βn +d
sn +a1sn-1 + … +an-1s+an
上式表明,给定传递函数 矩 阵 G(
s)的 列 向 量,就 可 以 得 到 传 递 函
数矩 阵 的 状 态 空 间 表 示。(
A,b,
C,d)称 为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s)的
状态空间实现。
现在考虑由如下方程描述的动态系统:

x = A1x +b1u
它采用如下状态反馈控制律:

u = Fx = [
f1 f2 … fn-1 fn ]

则闭环系统可由下式描述:

x= (
A1 +b1F)

并且,det(λI- (A1 +b1F))=λn + (
a1 -f1 )n-1
an -fn )显
λ +…+(
然,若 de
t( A1 +b1F)的复零点 以 共 轭 对 出 现,则 可 以 通 过 适
λI- (
当选取 F 任意配置它的零点。这表明,如果(
A,b)为可 控,则可以
任意配置 A+bF 的特征值。对偶地,考虑如下多输入单输出系统
A B
G(
s)= [c
d ] ∈
 , B R
n×m
c ∈ Rn
, d ∈ R m

假定(
c,A)为可观测,则存在变换 To ,使得
69

a 1 0
0  η1 …
熿- 1 燄
-a2 0 1 0  η2 …

ToATo-1 ToB     
[ 
cTo-1  d] = 
-an-1 0 0 … 1 ηn-1
, 
ηi ∈ R

-an 0 0 … 0  ηn

燀 1 0 0 … 0 d 燅
并且
sn-1 +η2sn-2 + … +ηn-1s+ηn
B+d =η n

G(
s)=c(
I-A)
s -1
+d
s +a1sn-1 + … +an-1s+an
这种表示称为可观测规范型或观测器规范型。类似地,可以证明,
若(
c,A)为可观测,则 A+Lc 的特征值可以任意配置。
多输入系统( B)的极点配置问题可以转化为简单的单输入
A,
系统的极点配置问题。 为 了 说 明 这 个 过 程,还 需 要 一 些 基 本 的 结
果。
引理 3.
12 如果具有 m 维输入 的 系 统 (
A,B)可 控 且 A 是 循 环 的,
则对几乎所有的 v∈R
Rm ,单输入系统(
A,Bv)为可控。
证明:不失一般性,假设矩 阵 A 为 Jo
rdan 规 范型,且矩阵 B 具有
相应的分块。

熿J1 燄 熿B1燄
J2 B2
A= B=
 

燀 Jk燅 燀Bk燅
其中,
Ji 具有如下形式:
λi 1
熿 燄
λi 
Ji =  
λi 1
燀 λi燅
并且若i≠j,则λi≠λj。由 PBH 检验可知,(A,B)为可控,当且
70

仅当对每个i=1,…, k,Bi 的 最 后 一 行 非 零。 设 bi ∈R
R m 为 Bi
的最后 一 行,则 只 需 证 明 对 每 个 i=1,…, k,几 乎 所 有 的 v∈
Rm biv≠0。 这 是 显 然 的,因 为 对 每 个 i,既 然 bi ≠0,则 使 得

biv=0的集合 v∈R R m 在R m 中的测度为零。 □
上述定理中的循环性假设是必不可少的,若没有这个假设,该
定理就不成立。例如,矩阵对(
A,B)

熿1 0燄, 熿1 0燄
A= B=
燀0 1燅 燀0 1燅
是可控的,但 不 存 在 v∈R
R2 ,使 得(
A,Bv)也 为 可 控,因 为 A 不
是循环的。特征 值 各 不 相 同 的 矩 阵 A 是 循 环 的,因 而 有 如 下 引
理。
引理 3.
13 若(
A,B)为可控,则对 几 乎 所 有 的 K ∈R
R m×n ,A+
BK 的所有特征值各不相同, 因此 A+BK 是循环的。
证 明 可 参 见 Br
asch 和 Pe
arson[
1970]、Dav
i 1968]及
son[
1968]等人的著作。
Heymann[
因此,给 定 多 输 入 可 控 系 统 (
A,B),存 在 矩 阵 K ∈R
R m×n
和向量 v∈R
Rm ,使得 A+BK 是循环的,并且( Bv)是可
A+BK ,
控的。 同 时,由 单 输 入 系 统 极 点 配 置 的 结 果 可 知,存 在 矩 阵 f∈
R1×n ,使得 A+BK + ( f 的 特 征 值 可 以 任 意 配 置。 因 而
Bv)
可以通过选择如下形式的状态 反 馈 对 A+BF 的 特 征 值 进 行 任 意
配置

u = Fx = (
K +vf)

其对偶过程可用于输出注入 A+LC。
单输入或单输 出 系 统 的 规 范 型 也 可 推 广 到 多 输 入 多 输 出 系
统,但表示过程较为 繁 琐,有 兴 趣 的 读 者 可 参 阅 Ka
ila
t 1980]或
h[
1984]等人的著作。
Chen[
如果系统不完全 可 控,那 么 可 以 先 对 系 统 进 行 Ka
lman 可 控
分解,然后按上述过程对系统相应可控子空间的极点进行配置。
71

5 观测器和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
3.

在上一节中已经看到,如 果 一 个 系 统 可 控 并 且 系 统 状 态 可 用
于反馈,那么通过一个常值反馈就可以任意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
然而,在大多数的实际应 用 中,系 统 的 状 态 并 不 能 全 部 得 到,设 计
者知道的是输出 y 和输 入u,因 此,为 了 实 现 特 定 的 设 计 目 标,常
常需要利用给出的输出信息 y 和 输 入u 来 对 系 统 状 态 进 行 估 计。
这一节讨论这种估计问题以及状态估计在反馈控制中的应用。
考虑一个由方程( 3.1)和 方 程( 2)描 述 的对象,观测器是一
3.
个输入为(
u,y)、输 出 为 x
^ 的 动 态 系 统,^ 是 状 态 x 的 渐 进 估 计。

更确切地说,观测器是一个如下方程描述的系统:

q = Mq + Nu + Hy

x = Qq +Ru +Sy
使得对所有的初始状态 x(
0),q(0)以 及 每个输入 u(·),当t→ ∞
时,
^(
x t)-x(t)→0。
定理 3.
14 观测器 存 在,当 且 仅 当 (
C,A)为 可 检 测。 并 且,若 (
C,
A)为可检测,则由下式给出一个全阶 Luenbe r r观测器
ge

q = Aq +Bu +L(
Cq + Du -y) (
3.5)

x =q (
3.6)
其中,
L 是使 A +LC 稳定的任意矩阵。
证明:首先证明( C,A)的可检测 性 是 观 测器存在的充 分 条 件。 为
此,只需证明定理中定义的所谓 Luenbe
r r观测器确实是一个观
ge
测器。比较方程( 3.5)和方程( 3.1),方程( 3.5)多了一个附加强迫
项 L(
Cq+Du-y),这 一 项 相 当 于 一 个 增 益 乘 以 输 出 误 差。 方 程

3.5)和方程(
3.6)的等价方程为

q= (A +LC)
q+Bu +LDu -Ly

x =q
这两个方程具有观测器定义的形式。定 义误差e:=x
^-x,经
过简单的代数运算可以得到
72


e= ( A +LC)e
因此,对每个 x( ), ( )
0 q0 u ., ( ),当t→ ∞ 时,
e(t)→0。 下 面 证 明 必
要性。假定(
C,A)不 可 检 测。 设 初 始 状 态 x(
0)在 不 可 检 测 子 空
间并考虑下面的观测器

q = Mq + Nu + Hy

x = Qq +Ru +Sy
取q(
0)=0 且 u(
t)≡0,则描述 x 的方程及观测器方程可表示为

x = Ax

q = Mq + HCx

x = Qq +SCx
因为不可观测子空间是包含 x(
0)的 A 的不变子空间,所以对所有
t≥0,
x(t)在 不 可 观 测 子 空 间 内,因 而 对 所 有t≥0,有 Cx(
t)=0,
于是q(t)≡0,
^(
x t)≡0。然而,对于在不可检测子空间内的某个 x

0),
x(t)不能收敛到零,因此,所考虑的观测器不具备所要求的性
质,也即不存在观测器。 □
上面所讨论的 Luenbe
r r观测器 的 维 数 为 n,与 系 统 状 态 的
ge
维数相同。有可能得到维数较低的观测器,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我
们可以测量 y-Du=Cx,即 已 经 知道 Ke
rC 外的x 部分,所 以 只
需产生在 Ke
rC 中的x 部分,若 C 行满秩且p:=d
imy,则 Ke
rC
的维数 等 于n-p,这 样,我 们 猜 想 能 够 得 到 一 个 n-p 阶 的 观 测
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样的观测器称为“最小阶观测器”,在这
里不再深入地讨论 这 个 问 题,有 兴 趣 的 读 者 可 参 阅 Chen 的 著 作

1984]。
讨论到此,已经知道,对于由方程(
3.1)和(
3.2)描述的动态系
统,若(
A,B)为 可 控 且 状 态 x 可 用 于 反 馈,则 存 在 状 态 反 馈 u=
Fx,使得系统的闭环 极 点 能 够 任 意 配 置。 类 似 地,如 果 (C,A)为
可观测,那么就能任意 地 配 置 系 统 观 测 器 的 极 点 使 得 状 态 估 计 x

能够以任意快的速度 趋 近 于 x。 现 在 来 考 虑,如 果 系 统 的 状 态 不
能用于反馈而使用估计的状态来进行反馈,情况将会怎样。这时,
73

控制器的动态方程为
·
^= (
x ^
A +LC)
x +Bu +LDu -Ly

u = Fx
而整个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 A BF x

^[] [
· =

-LC A +BF +LC x ][ ]
设e:=x-^
x,则系统方程可写成

e A +LC 0 e
[x^]= [-LC
·
A +BF ][
x]

这时系统的闭环极点有 两 部 分 构 成:由 状 态 反 馈 产 生 的 极 点 σ(

+BF)和由状态估计产生的极点σ( A+LC)。 若 ( A,B)为 可 控 且

C,A)为可观测,则存在 F 和L 使得 A +BF 和 A +LC 的特征值
都能够任意配置,特别地,能够使它们都稳定。即使若( A, B)为可
镇定且(
CA, )为可检 测,也 能 得 到 稍 微 弱 一 些 的 结 果。 上 面给出
的控制器称为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可以表示成
u = K(
s)y

A +BF +LC +LDF -L
K(
s)=


[
 0 ]
若下式表示开环对象
A B
G= 
[C
D ]
则闭环反馈系统如下图所示
y u
 G ←
←  K ←

一般地,如果能 够 通 过 输 出 y 的 反 馈 使 系 统 稳 定,那 么 就 称
系统是输出反馈可镇 定 的。 从 上 面 的 系 统 结 构 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出,
若(
A,B)为可镇定且(
C,A)为 可 检 测,则 系 统 是 输 出 反 馈 可 镇 定
的。其逆命题也是正确的,这将在第十二章讨论。
74

6 系统的运算
3.

在这一节,我们来看系 统 的 相 互 联 接 问 题。 因 为 这 里 的 证 明
都很直接,所以把详细的过程 留 给 读 者。 设 G1 和 G2 是 两 个 子 系
统,它们的状态空间分别表示为
A1 B1 A2 B2
G1 = [C
 ] G = [
D1 C D ]



2 2

这两个子系统的串联是指第二个子系统的输出为第一个子系统的
输入,如下图所示
← G1 ← G2 ←
这两个子系统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运 算 就 是 两 个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乘
积,因此,串联系统的表示为
A1 B1 A2 B2
G1G2 = [C
 ][
D
1 C D ]

1 2 2

A B1C2 B1D2燄 熿 A2
熿 1
0  B2

= 0 A  B = B C A B D

 2 1 2 1
 1 2
 
燀C1 D1C2 D1D2燅 燀D1C2 C1 D1D2燅
类似地可以得到 G1 与 G2 的并联表示

熿 1
0  B1

A1 B1 A2 B2
G1 +G2 = [

C1 D1
+ 
C2 D2 ][
= 0 A2  B2




燀C1 C2 D1 + D2燅
下面考虑 G1 与 G2 的反馈联接,如下图所示
y r
← G1 ← ○ ←
↑-


→ G2 

从r 到y 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为
75

A B D R-1C 1
-B1R2-1C2  B1R2-1 燄

熿 1 - 1 2 12 1
T= B2R1-21C1 A2 -B2D1R2-11C2 B2D1R2-11
 
R1-21C1 -R1-2D1C2  D1R2-1 燅
1 1

其中,
R12 =I+D1D2 , R21 =I+D2D1 。 即 使 原 子 系 统 G1 和 G2 是
可控或可观测的,但两者 反 馈 联 接 的 闭 环 系 统 不 一 定 是 可 控 或 可
观测的。
下面介绍几个以后要用到的定义。
定义 3.
7 传递函数矩阵 G(
s)的转置或对偶系统定义如下:
G →GT (
s)= B (
sI -A )
-1 
C + D
或等价地
AB A C
[
CD ] [
→ 
B D ]
定义 3. s)的共轭系统定义如下:
8G(
s):= GT (
G →G ~ ( -s)= B (
-sI -A )
-1 
C + D
或等价地
AB -A -C
[
CD ] → [
B  D ]
特别地,有 G (
jω):= [G(jω)] =G (
 ~
jω)。
定义 3.
9 若 G(
s)^
G(s)=I(^
G(s)
G( s)=I),则称实有理矩阵^ G(s)为
传递函数矩阵 G( s)的 右(左)逆。 且,若 ^ G(s)既 是 G(
s)的 右 逆 又
是其左逆,则简单地称 ^ G(s)为 G( s)的逆。
引理 3.
15 若 D 行(列)满秩,设 D 表示 D 的右(左)逆,则
A -BDC-BD

G = 
DC  D ]
是 G 的一个右(左)逆。
证明:只证明右逆情况,而 左 逆 情 况 可 由 对 偶 性 导 出。 假 设 DD
=I,则有
76

A BDC  BD
熿 燄
GG= 0 A -BDC-BD =


燀C DDC  DD 燅


A BDC  BD 燄
0 A -BDC-BD


燀C C  I 燅
I I
对上述系统采用相似变换 T=
[0 I],则得到
A 0  0 燄

  
GG = 0 A -BD C -BD =I


燀C 0  I 燅

7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3.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态系统最自然、最方便的描述是传递函
数矩阵。例如,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们的解析微分方程太
难表示出或者 太 复 杂,因 此,必 须 对 系 统 进 行 工 程 上 的 近 似 或 辨
识,比 如,通 过 由 实 验 得 到 的 输 入?输 出 频 率 响 应 就 能 获 得 近 似 描
述系统动态特性的传递函数矩阵。但因状态空间计算在计算机上
实现更为方便,所以又有必要用状态空间来表示传递函数矩阵。
一般地,假设 G(
s)是一个真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若有
AB
G(
s)= [ 
CD ]
则称状态空间模型(
A,B,
C,D)是 G(
s)的一个实现。
已经知道,若传递函数矩阵是单 输 入 或 单输出的,则利 用 3.

节中的公式就 可 以 得 到 一 个 可 控 或 可 观 测 实 现。 一 般 的 MIMO
传递函数矩阵的实现比较复杂,这一节就主要讨论这个问题。
定义 3.
10 若 A 具有可能的最小维 数,则 称 G(
s)的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77


A,B,C,D)是 G(
s)的最小实现。
定理 3.
16G(s)的状态空间 实 现(
A,B,
C,D)是最小实现,当且仅
当(
A,B)为可控且(
C,A)为可观测。
证明:先证明若(A,
B,C,D)是 G(
s)的一个最小实现,则(
A,B)一
定为可控且(C,A)一 定 为 可 观 测。 用 反 证 法,假 设 (
A, B)为 不 可
控或(
C,A)为不可观测,则由 Ka lman 分 解 可 知,存 在 一 个 维 数 更
小的可控且可观测的状态空间实现,它也具有同样的传递函数,这
与最小实现相矛盾,因此,(
A,B)一定为可控 且(
C,A)一定为可观
测。下面证明若 n 阶实现(
A,B,
C,D)为可控且可观测,则它是最
小实现。假设它不是最小实 现,设 (
Am ,
Bm , D)为G(
Cm , s)的 最 小
实现,且其阶数 k<n,由
G(
s)= C(
sI -A)
-1
B + D = Cm (
sI -Am )
-1
Bm + D
得到
CAiB = CmAimBm ,i ≥ 0
这意味着下式成立:
犗犆 = 犗m犆m (
3.7)
其中,犆 和 犗 分别为(
A,B)和 (
C, A)的 可 控 性 矩 阵 和 可 观 测 性 矩
阵,并且
犆m := [
Bm AmBm … Amn-1Bm ]

熿 Cm 燄
CmAm
犗m :=

n-1
燀CmAm 燅
由 Sylve
str不等式,有

rank犆+r ank(
ank 犗 -n ≤ r 犗犆)≤ mi
n{ank犆,
r rank 犗}
因而由可控性和可 观 测 性 假 设 r ank犗=n,有 r
ank 犆=r ank(
犗犆)
=n。同样,因为,(
Am ,
Bm , D)是最小实现,所以(
Cm , Bm )为可
Am ,
控且( Am )为可观测,并且有
Cm ,
ank 犗m犆m = k < n

78

再由式(
3.7)得 r ank 犗m犆m ,这就导致了矛盾。
ank 犗犆=r □
可以验证最小实现具 有 下 面 的 性 质,我 们 把 证 明 过 程 留 给 读
者。
定理 3.
17 设(
A1 ,
B1 , D)和(
C1 , A2 ,
B2 , D)是 实 有 理 传 递 函 数
C2 ,
矩阵 G(
s)的两个最小实现,且 犆1 ,
犆2 ,分 别 为 两 者 的 可 控 性 矩 阵,
犗2 分别为两者的可观测性矩阵,则存在唯一的非奇异矩阵 T,
犗1 ,
使得
A2 = TA1T-1 ,B2 = TB1 , C2 = C1T-1
并且,
T 可确定为 T = (犗2 犗2 )-1犗2 犗1 或
T-1 = 犆1犆2 (
犆2犆2 )
-1

下面介绍几种对给定的多输入多输出传递函数矩阵 G( s),求
取其状态空间实现的方法。求取实现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先
求得传递函数矩阵 G(
s)中每个元素的 实 现,然后把所有的各个实
现合并起来就可以得 到 G(
s)的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下 面 通 过 一 个 例
子来说明这个方法。考虑一个 2×2 的分块传递函数矩阵

G(s) G2(
s)
熿1 燄
G(
s)=
燀G3(
s) G4(
s)燅
假设 Gi(
s)的状态空间实现为

A B
熿 i i燄,
Gi(
s)= 
 i =1,…,


燀i Di燅

注意, s)本身也 可 能 是 多 输 入 多 输 出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特 别 地,
Gi(
如果 Gi(
s)是传递函数的列向量或行向量,那么就可以利用 3. 4节
s)的 可 控 实 现 或 可 观 测 实 现。 因 而 可 得 到 G
中的公式来获取 Gi(
s)的实现为

79

A1 00 B1 0

熿 燄
0 0  0 B2
0 A2

0 0 A3 0 B3 0
G(
s)= 
0 0 0 A4  0 B4

C1 C2 0 0 D1 D2

燀0 0 C3 C4 D3 D4燅
另外,如果传递函数矩阵 G( s)可分解为几个实现起来较易的传递
函数矩阵的积和?或和的形式,就可以利用上一节介绍的串联或并
联的公式来求取 G 的实现。
按上面介绍的 几 种 方 法 求 得 的 实 现 一 般 来 说 都 不 是 最 小 实
现,要得到最小实现,可以采用 Ka
lman 可控能测性分解的方法消
去其中的不可控和不可 观 测 的 状 态 (后 面 要 讨 论 的 平 衡 实 现 方 法
是另一种在数值计 算 上 可 靠 的 消 除 不 可 控 和?或 不 可 观 测 状 态 的
方法)。
现在再介绍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部分分式
展开来获得最小实现 的(该 方 法 是 由 Gi
lbe
rt提 出 来 的,因 而 有 时
也称之为 Gi
lbe
rt实现)。 设 p×m 维 的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
s)可 写
成如下形式:
N(
s)
G(
s)= ()
ds
其中,
d(s)为一标量多项式。为简 单 起见,假 定当i≠j 时,
d(s)只
有相异的实根λi≠λj,且有
d(
s)= (
s-λ1)(
s-λ2)…(
s-λr)
则 G(
s)具有如下形式的部分分式展开:

Wi
G(
s)= D + ∑
i=1 s -λi
假设
ankWi = ki

且令 Bi∈R


i×m 和 Ci∈R p×k
R i 为满足
Wi = CiBi
80

的两个常量矩阵。则 G(
s)的一个实现为
λ1Ik1
熿 B1燄

 
G(s)=
λrIkr Br
 
C … Cr D
燀 1

由 PBH 检 验 立 即 可 知,这 个 实 现 是 可 控 且 可 观 测 的,因 此,它 是
一个最小实现。
这种最小实现的一个直 接 结 果 就 是,具 有 r 阶 分 母 多 项 式 的
传递函数矩阵不一定有r 阶的状态空间实现,除非对每个i,
Wi 都
是秩为 1 的矩阵。
实际上,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 d(
s)可 能有复根或 重 根 时 较 为
复杂的情形,读者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例子。

8 Lyapunov 方程
3.

在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中,检验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
观测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检验常常只能间接地进行,在这
方面,
Lyapunov 理论有时非常有用。考虑下面的 Lyapunov 方程
A X + XA +Q =0 ( 8)
3.
其中,
A 和 Q 均为 给 定 的 实 矩 阵。 在 第 二 章 中 已 经 知 道,这 个 方
程有唯一解,当且仅 当 λi ( A)+λ珔j (
A)≠0,i, j。 本 节 将 研 究 A
的稳定性与方程的解 X 之间的关系。以下结果是标准的。
引理 3.
18 假设 A 是稳定的,则下列结论成立:
∞ 
A t A


i)X = t。
∫e 0
Qe d

i)若 Q>0 则 X>0;若 Q≥0 则 X≥0。






ii)若 Q≥0,则( A)为可观测的,当且仅当 X>0。
Q,
第(
ii)条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给定 稳 定的 矩 阵 A,(
i C,A)为 可
观测的,当且仅当如下 Lyapunov 方程的解为正定:
ALo +LoA +CC =0
81

上述方程的解 Lo 称为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类似地,(


ami A,B)为
可控的,当且仅当如下方程的解为正定:
ALc +LcA  +BB  =0
上述方程的解 Lc 称为可控性 Gr an 矩阵。
ami
在许多应用中,需 要 知 道 Lyapunov 方 程 的 解 与 矩 阵 A 的 稳
定性之间的关系。
引理 3.
19 假设 X 为 Lyapunov 方程(
3.8)的解,则有
i)若 X>0 且 Q≥0,则 Re
( λi(
A)≤0。


i )若 且
X>0 Q>0 A,则 是稳定的。


ii)若 X≥0,Q≥0 且(Q,A)为可检测,则 A 是稳定的。
证明:设 λ 为 A 的 一 个 特 征 值,并 且 v≠0 为 相 应 的 一 个 特 征 向
量,则 Av=λv。将方程(
3.8)左乘 v ,同时右乘 v,可得
λ(
2Re v Xv)+vQv =0
因为若 X>0,则 v Xv>0,所 以 显 然 有,若 Q≥0 时,则 Re λ≤0;
若 Q>0 时,则 Re
λ<0。因而式( i)和式(ii)成 立。 再 来 看 式(
ii),

假设 Re
λ≥0,则必有 vQv=0,即 Qv=0,这意味着λ 是一个不稳
定且不可观测的模态,这与(
Q,A)为可检测的条件相矛盾。

9 平 衡 实 现
3.

对于给定的传递函数 矩 阵,虽 然 有 无 数 个 不 同 的 状 态 空 间 实
现,但某些特殊 的 实 现 在 控 制 工 程 和 信 号 处 理 中 是 非 常 有 用 的。
这里,只介绍一类在控制 应 用 中 最 为 常 见 的 稳 定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实现。为了阐明这类实现,先看一些简单的事实。
A B
引理 3.
20 设 
[C
D ]
为传递函数矩阵 G (
s)(不 一 定 是 稳 定 的)的

一个状态空间实现。假定存在一个对称矩阵
P1 0
P = P = [0 0]
其中,
P1 为非奇异,使下式成立:
82

AP +PA  +BB  =0
若将实现(
A,B,
C,D)按矩阵 P 相应分块如下:
A A12 B1
熿 11 燄
A21 A22 B2
 
燀C1 C2  D燅

A11 B1

[C
D ]

也是 G 的一个实现。并且,若 A11 为稳定,则( B1)为可控。


A11 ,
证明:利用分块的 P 和(
A,B,
C,D)可得
A11P1 +P1A11 +B1B1 P1A21 +B1B2
0= AP +PA +BB = [
A21P1 +B2B1 B2B2 ]
因为 P1 为非奇异,所以由上式必有 B2 =0 和 A21 =0。 因此,实现
的一部分是不可控的:
A A12 B1 A A12 B1
熿 11 燄 熿 11 燄 A11 B1
A21 A22 B2 = 0 A22  0 = 

   [
C1  D ]
燀C1 C2  D燅 燀C1 C2  D燅
最后,由引理 3. 18 知,若 A11 是稳定的,则( B1)就是可控的。
A11 ,

AB
引理 3.
[ ]
21 设  为传递函数矩阵 G (
CD
s)(不 一 定 是 稳 定 的)的

一个状态空间实现。假定存在一个对称矩阵
Q1 0
Q = Q = [0 0]
其中,
Q1 为非奇异,使下式成立:
QA +AQ +CC =0
若将实现(
A,B,
C,D)按矩阵 Q 相应的分块如下:
A A12 B1
熿 11 燄
A21 A22 B2
 
燀C1 C2  D燅
83


A11 B1

[C
D ]

也是 G 的一个实现。并且,若 A11 为稳定,则( A11)为可观测。


C1 ,
由上面的两条引理可 知,要 从 一 个 稳 定 的 非 最 小 实 现 获 得 最
小实现,只需去掉可控性 Gr an 矩阵 P 和可观测性 Gr
ami an 矩
ami
阵 Q 中对角块为零部分 所 对 应 的 状 态。 在 矩 阵 P 为 非 分 块 对 角
阵的情况下,按照下列步骤可以消去不可控子系统:
AB

i)令 G(
s)= [
CD ]
 为一个稳定的实现;


i)由下式计算可控性 Gr
i an 矩阵 P≥0
ami
AP +PA +BB  =0;

Λ1 0


ii)将 P 对角化以得到:P= [
U1 U2]
0 0


U1 U2 ] 其 ]
中,
Λ1 >0 且[
U1 U2]为酉矩阵;
U1AU1 U1 B

iv)则 G( [
s)= 
CU1  D ]
是一个可控实现。

同样可采用相应的对偶过程消去不可观测子系统。
假如 Λ1 >0 为 对 角 阵,并 且 将 其 分 块 为 Λ1 =d
iag(
Λ11 ,
Λ12 ),
使得λmax( Λ11 ),那 么 也 许 会 得 到 这 样 的 结 论:消 去 Λ12
Λ12)λmin(
所对应的那些状态而 不 会 引 起 太 大 的 误 差。 然 而,从 下 面 的 例 子
可以看出,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考虑一个稳定的传递函数
3s+18
G(
s)=
s2 +3
s+18
则 G(
s)有如下的状态空间实现:

熿-1 -4 α 1燄
?
G(
s)=

α -2  2α

燀-1 2 α  0燅
?
其中,
α 为任意非 零 数。 容 易 验 证 这 个 实 现 的 可 控 性 Gr an 矩
ami
阵为
84

0.

α
P= [ 2 ]
因为 P 的对角线上的最后一项α 可 以 取 得 任 意 小,所 以 它 所 对 应
状态的可控性可 以 变 得 任 意 弱。 如 果 去 掉 P 的 对 角 线 上 最 后 一
项所对应的状态,那么传递函数就变成
-11 -1

G =  =
-10 s+1 [ ]
这个传递函数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与原传递函数相近。如果检查一
下它的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 Q,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看清楚
ami
0.

Q=
1?α
2[ ]
因为若α 很小,则 1
?α 就 很 大,这 表 明 Q 的 对 角 线 上 最 后 一 项 所

对应状态的可观测性是很强的。这个例子说明,可控性(或可观测
性)
Gr an 矩阵不能够单独地准确 反 映系统 状 态 在 输 入?输 出 特
ami
性中的主导作用。
这就启发我们引入一 种 平 衡 实 现,这 种 实 现 给 出 了 可 控 性 和
A B

可观测性 的 平 衡 Gr an 矩 阵。 假 定 G=
ami [C
D ]
是 稳 定 的,即

A 是稳定的。设 P 和 Q 分 别 表 示 可 控 性 Gr
amian 矩 阵 和 可 观 测
性 Gr an 矩阵,则由引理 3.
ami 18 可知, P 和 Q 分别满足下列 Lya 
punov 方程:
AP +PA  +BB  =0 (
3.9)

A Q +QA +C C =0 

3.10)
并且 P≥0 和 Q≥0。进而,( B)为可控,当且仅当 P>0;(
A, C,A)
为可观测,当且仅当 Q>0。
假定通 过 一 个 非 奇 异 矩 阵 T,系 统 的 状 态 变 换 成 x
^=Tx,则
有实现

A^
B TAT-1 TB
G = ^
C^
D[ = ] [

CT-1  D ]
因而 Gr an 矩阵就变换成 ^
ami P =TPT 和 ^
Q= (T-1 )QT-1 。 注
85


P^
意到, Q=TPQT-1 ,因 此,在 状 态 变 换 下,两 个 Gr an 矩 阵 乘
ami
积的特征值不变。
考虑到相似变换 T 可给出如下的特征向量分解:
PQ = T-1ΛT ,Λ =d ag(
i λ1 ,…,
λn )
则 T 的列就是 PQ 对 应 于 特 征 值 {
-1
λi}的 特 征 向 量。 因 为 P ≥0
且 Q≥0,所以 PQ 具有实对角 的 Jo
rdan 型 且 Λ≥0。 虽 然 特 征 向
量不是唯一的,但在最小实现的情况下,它们总可被选择以使

P = TPT  = Σ
^Q=( T-1)QT-1 = Σ
其中, i
Σ=dag(
σ1 ,
σ2 ,…,σn )且 Σ =Λ。这种具有可控性 Gr

amian
矩阵与可观测性 Gr ami an 矩 阵 相 等,即 ^ ^
P =Q =Σ,的 实 现 称 为 平
衡实现(也称为内部平衡实现)。依次 递 减排 列的σ1 ≥σ2 ≥ … ≥σn
≥0 称为系统的 Hanke
l奇异值。更一般地,如果一个稳定系统的
实现不是最小实现,则存 在 一 个 变 换,使 得 系 统 在 变 换 后,其 实 现
的可控性 Gr an 矩 阵 和 可 观 测 性 Gr
ami an 矩 阵 均 为 对 角 阵。
ami
而且,可控且可观测子 系 统 是 平 衡 的。 这 个 结 论 可 由 下 面 的 矩 阵
定理得到。
定理 3.
22 设 P 和 Q 均为半正定矩阵,则存在非奇异矩阵 T,使得
熿Σ1 燄 熿Σ1 燄
Σ2 0
TPT  = ,(
T-1)QT-1 =
0 Σ3
燀 0燅 燀 0燅
其中, Σ2Σ3 均为正定对角阵。
Σ1 ,
证明:因为 P 为半正定矩阵,则存在变换 T1 ,使下式成立
I 0
T1PT1 = [0 0]

Q11 Q12

T1 )
-1
QT1-1 = [Q
12 Q22 ]
则存在酉矩阵 U1 ,使下式成立
86


Σ1 0
U1Q11U1 = [0 0],Σ > 01


U1 0

T2 )
-1
= [0 I]
则有

0 ^
Q121燄
熿Σ1
(T2 )
 -1

T1 )
 -1 -1
QT1 T2( )
-1
= 0 0 ^
Q122
^  ^ 
燀Q121 Q122 Q22燅
但 Q≥0 蕴含着 ^ Q122 =0,所以再设
I 0 0
熿 燄

T3 )
-1
= 0 I 0
^  -2
燀-Q121Σ1 0 I燅
则有

T3 )
-1

T2 )
-1

T1 )
-1
QT1-1(
T2)
-1

T3)
-1


0 0
熿Σ1 燄
0 0 0
燀0 0 Q22 -^
Q121Σ1-2^
Q121燅
可找到酉矩阵 U2 ,使下式成立
Σ3 0
Q22 -^
U2( Q121Σ1-2^
Q121)
U2 = [
0 0


Σ3 > 0

定义
-1
?2
熿Σ1 0 0燄

T4 ) = 0
 -1
I 0
燀0 0 U2燅
并且取
T = T4T3T2T1
于是有
87

熿Σ1 燄 熿Σ1 燄
Σ2 0
TPT  = ,(
T )
-1
QT-1 =
0 Σ3
燀 0燅 燀 0燅
其中, Σ2 =I。 □
系 3.
23 两个半正定矩阵的积相似于一个半正定矩阵。
证明:设 P 和 Q 为 两 个 任 意 半 正 定 矩 阵,则 容 易 看 出,利 用 上 面
定理中的变换 T 可得

Σ1 0
TPQT-1 = [0 0]

A B
系3.
24 对于任意的稳定系统 G= 
[C
D ]
,存在非奇异矩阵 T,使

TAT-1 TB

得 G= 
CT-1  D ]
具有如下形式的可控性 Gr an 矩阵 P 和
ami

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 Q:
ami

熿Σ1 燄 熿Σ1 燄
Σ2 0
P= ,
Q=
0 Σ3
燀 0燅 燀 0燅
其中,
Σ1 , Σ3 均为正定对角阵。
Σ2 ,
A B
在 
[C
D ]
为最小 实 现 的 特 殊 情 况 下,按 照 下 列 简 化 的 步 骤

可得到一个平衡实现:

i)计算可控性 Gr an 矩阵和可 观测 性 Gr
ami an 矩阵 P>
ami
0,
Q>0;
i)找矩阵 R,使得 P=RR;




ii)将 RQR 对角化以得到 RQR =UΣ2U  ;

iv)取 T-1 =RUΣ-1?2 ,则 TPT = (
T )-1QT-1 =Σ,并且
88

TAT-1 TB
[
CT-1  D ]
是平衡的。

假设系统的 Hanke
l奇异值按 递 减 顺 序 排 列,即 Σ=d
iag(
σ1 ,
σn )且σ1 ≥σ2 ≥ … ≥σn 。 如 果 对 某 个 r,有 σr σr+1 ,则 平 衡
σ2 ,…,
实现意味着,对于与奇异值σr+1 ,…, σn 对应的那些状态,它们的可
控性和可观测性与σ1 ,…,
σr 所 对 应 的 状 态 相 比 要 弱 一 些。 因 此,
截去那些可控性和可观测性都较差的状态将不会使系统损失太多
的信息。在第七章中再具体地讨论这个内容,在那里,将推导出截
断误差的误差界。
另外两种非常相关的实现是输入正规实现 P=I,
Q=Σ2 和输
出正规实现 P=Σ2 ,
Q=I,这 两 种 实 现 都 很 容 易 通 过 对 状 态 适 当
标定由平衡实现得到。

10 隐模态和零极相消
3.

与实现理论相 关 的 另 一 个 主 要 问 题 是 动 态 系 统 中 的 不 可 控
和?或不可观测的不 稳 定 模 态 问 题。 下 面 通 过 一 个 例 子 来 阐 明 这
个问题,考虑两个串联子系统如下图所示:

y 1 ξ s-1 u
← ← ←
s-1 s+1
此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s 1 1
s)= -1
g( =
s+1s-1 s+1
显然,它是稳定的且具有一阶最小实现。另一方面,取
x1 = y
x2 = u-ξ
则此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实现为

x1 1 -1 x1 1

x2
= [] [
0 -1 x2


u ][ ] []
89

x1
y= [
1 0]
x2 []
这是一个二阶系统。而且,不难发现,不稳定模态 1 是不可控但可
观测的。因此,如果初始状态 x1(
0)不 为 零 的 话,那么输出就 是 无
界的。同时也应看到,即使交换两子系统的联接顺序,上面的问题
仍然存在,交换两子系统的串联顺序如下图所示:
y s-1 η 1 u
← ←
 ←

s+1 s-1
在这种情况下,不稳定模态 1 变 成 可 控 但 不 可 观 测。 如 果 初 始 状
态η(
0)不为零,那 么 这 个 不 稳 定 模 态 仍 将 导 致 内 部 信 号 η 无 界。
当然,就控制设计而言,这两种联接还是有一些根本的差别的。比
如,如果状态可用于反馈 控 制,那 么 后 一 种 联 接 可 镇 定,而 前 一 种
联接则不可镇定。
这个例子表明,在建立传递函数过程中,对消除不稳定模态要
特别小心,否则,所得到的控制设计结果也许会产生误导。而且那
些不稳定模态会变成导致系统发散的隐模态。上例中出现的问题

实际上是由子系统s-1的不稳定零点所引起的。虽然单输入单输
s+1
出传递函数的零点很容 易 看 出 来,但 多 输 入 多 输 出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零点却难以直接看 出 来。 事 实 上,“系 统 零 点”的 概 念 不 能 从 标
量传递函数的零点加 以 自 然 推 广。 例 如,考 虑 下 面 的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熿 1 1 燄
s+1 s+2
G(
s)=
2 1

燀 +2 s+1燅
它是稳定的,而且 G(
s)的每一个元素都无有限的零点。设

熿s+2 - s+1燄
K = s- 槡
2 s- 槡

燀 0 1 燅
90

它是不稳定的,但是,

熿- s+ 槡

0 燄

s+1)(s+2)
KG =
2 1
燀 s+2 s+1燅
却是稳定的,这意味着 G(
s)肯 定 有 一 个 不 稳 定 的 零 点槡
2,该 零 点
抵消 了 K 的 不 稳 定 极 点。 为 此,我 们 讨 论 下 一 个 主 题:多 变 量 系
统的极点和零点。

11 多变量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3.

设R [
s]表示具 有 实 系 数 的 多 项 式 环。 如 果 一 个 矩 阵 的 每 一
个元素都在R [s]中,则称该矩阵为多项 式 矩阵。 如果一个多项式
方阵的行列式为 非 零 常 数 (不 是 s 的 多 项 式 ),则 称 之 为 幺 模 阵。
事实上,一个多项式方阵 为 幺 模 阵,当 且 仅 当 它 在R [
s]中 是 可 逆
的,也即它的逆亦为多项式矩阵。
定义 3.
11 设 Q(
s)∈R
R[s]为 一 个 (
p×m)的 多 项 式 矩 阵,则Q(
s)
的正规秩(记为 no
rma
lr s))是指,至少存在一个s∈C
ankQ( C ,使 Q
s)具有最大可能的秩。

简短地,有 时 把 一 个 多 项 式 矩 阵 Q (
s)的 正 规 秩 简 称 为 在
s]中的秩:
R[ ank(
r Q(s))。
为说明多项式矩阵的正规秩与多项式矩阵在某一点的秩之间
的区别,考虑如下多项式矩阵:
s 1
熿 燄
( )
Q s = s2 1
燀s 1燅
因为 r ( )
ankQ 2 =2,所以 (
Qs)的正规秩为 2,但 Q(
0)的秩为 1。
在线性代数中有这样 的 结 果,任 何 一 个 多 项 式 矩 阵 都 可 以 通
过左乘和右 乘 幺 模 阵 简 化 成 所 谓 的 Smi
th 形。 〔参 看 Ka
ila
th的
91

著作,1984 年,第 391 页〕


引理 3.
25 (Smi
th 形)设 P(s)∈R
R[s]为任意多项式矩阵,则存在
幺模阵 U (
s),
V(s)∈R
R[s],使得
γ1(
熿 s) 0 … 0 0燄
0 (
γ2 s) … 0 0
( ) ( ) () ( ):
U s P sV s = S s =     
0 0 … γr(
s) 0
燀 0 0 … 0 0燅
其中, (
γi s)整除 (
γi+1 s)。

Ss )称为 P(s)的 Smi h 形。 很 明 显,
t r 就是P(
s)的 正 规 秩。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求取 Smi
th 形的一般过程。设
s+1 (
s+1)(2s+1) s(s+1)
熿 燄
P(
s)= s+2 (
s+2)( s+3) s(
s2 +5 s+2)
燀 1 s+1
2 s 燅
因为
s+1 (
s+1)(2s+1)
t(
de P(
s))≡0,
det[
s+2 (
s+2)( s+3)
s2 +5
= ]

s+1)


s+2)

0
所以多项式矩阵 P(
s)的正 规 秩 为 2。 首 先 交 换 第 一 行 和 第 三 行,
并利用行基本运算消去 P(
s)中 的(
s+1)项 和(
s+2)项,这 个 过 程
可用如下幺模阵 U 左乘 P (
s)来实现

0 0 1
熿 燄
U = 0 1 - s+2)

燀1 0 - (
s+1)

则有
1 s+1
2 s
熿 燄
( ): ( ) ( ) ( )(
P1 s = U s P s = 0 s+1 s+2)2

燀0 0 0燅
92

然后利用列运算消去 P1 中的 ( s+1)项 及s 项,这 个 过 程 可 用 如



下幺模阵 V 右乘 P1(
s)来实现

1 (
2s+1) -s燄
熿 -
V(
s)= 0 1 0
燀0 0 1燅
则有
1 0 0
熿 燄
( ) ( ) ( )(
P1 s V s = 0 s+1 s+2)2

燀0 0 0燅
于是,得到
1 0 0
熿 燄
( ) ( ) ( ) ( ) ( )(
S s = U s P s V s = 0 s+1 s+2)2

燀0 0 0燅

类似地,设 犚p (
s)表 示 真 有 理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集 合 ① 。 则 任
何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都能够通过左乘和右乘幺模阵简化成所谓
的 McMil
lan 形。
引理 3.26 (McMi
llan 形)设 G( s)为任意的真实有理传
s)∈ 犚p (

① 类似地,我们称传递函数矩阵 G(
s)具有正规秩r,是指至少存在一个s∈C
C ,使
s)具有最大的可能秩。
G(
93

递函数矩阵,则存在幺模阵 U (
s),
V(s)∈R
R[s],使得
()
熿α1 s 0 … 0 0燄
β s)
1(

α2(s) …
0 0 0
β2 s)

U(
s)G(
s)V(
s)= M(
s):=    

()
0 0 … αr s 0
βr s)

燀 0 0 … 0 0燅
其中, s)整除αi+1(
αi( s),并且βi+1(
s)整除βi(
s)。
证明:设传递函数矩阵 G( s)可写 成 G(
s)=N (
s)d(
? s),式 中,
d(s)
为标量多项式,而 N(
s)为一个 p×m 的多项式矩阵。如果N(
s)的
Smi
th 形为 S(
s)=U (
s)N(
s) s),则 只 要 取M (
V( s)=S(
s)d(
? s)就
可以得到结论。 □
定义 3.
12Σid
eg( s))称为 G(
βi( s)的 McMi
lan 阶。其中,
l deg(
βi(
s))
表示多项式βi(
s)的阶次,即为βi(
s)中s的最高阶次幂。
传递函数矩阵的 McMil
lan 阶与 G(
s)的最小实现的维数密切
相关,事实上,
G(s)最小实现的维数就是 G(
s)的 McMi
llan 阶。
定 义 3.
13 在 G(
s)的 McMi
llan 形中,所有多项式βi(
s)的根称为 G
的极点。
设(
A,B,
C,D)为 G(
s)的一个 最 小 实 现,则 很 容 易 证 明,一 个
复数为 G(
s)的极点,当且仅当该复数是 A 的一个特征值。
定义 3.
14 在 G(
s)的 McMi
llan 形中,所有多项式αi(
s)的根称为 G
s)的传输零点。如果一个复数 z0 ∈C
( C 满 足 G(
z0 )=0,则 称 z0 为
s)的阻塞零点。
G(
显然,阻塞零点是传输 零 点,并 且 对 于 标 量 传 递 函 数,阻 塞 零
点与传输零点相同。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 上 述 的概念。考虑一 个 3×
3 的传递函数矩阵
94

1 s+1
2 s
熿 燄

s+1)(
s+2) (
s+1)(
s+2) (
s+1)(
s+2)
1 s2 +5
s+3 s
G(
s)= (
s+1)2

s+1)2

s+1)2

1 s+1
2 s
燀(s+1)2

s +2) (
s +1)2

s +2) (
s +1)2

s+2)

则 G(
s)可写成
s (
s+1)( s+1) s(
2 s+1)
熿 +1 燄

G(
s)= s+2 (
s+2)( 2
s +5 s+3) s(
s+2)

s+1)(2
s+2)
燀 1 s+1
2 s 燅
N (
s)
:=
d(s)
因为 N(
s)就是前面例子中的 P(
s),所以 G(
s)的 McMi
llan 形为

熿 1
0 0燄
(s+1)


s+2)
M(
s)= U (
s)G(
s)V(
s)= s+2
0 0
s+1
燀 0 0 0燅
由上式可看出, s)的 McMi
G( l
lan 阶 为 4,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极
点为{-1,-1,-1,-2},其 传 输 零 点 为 {-2}。 注 意 到 传 递 函 数
矩阵在相同的位置{-2}处同时有极点和零点,这是多变量系统独
有的特征。
为了求 G(
s)的最小状态空间实现,注意到 G(
s)有如下部分分
式展开:
0 0 0 1 0
熿 燄 熿燄 熿燄
1 1
G(
s)= 0 1 0 + 0[ 1 -1 -1]+ 1[ 0 3 1]
s+1 s+1
燀0 0 0燅 燀0燅 燀0燅
0 0
熿燄 熿燄
1 1
+ 0[ -1 3 2]+ ( [ -1 -1]
2 1 1
s+1 s+1)
燀1燅 燀1燅
95

熿-1燄

+ 0 [1 -3 -2]
s+2
燀1 燅
因为 G()在
s -1 处 有 重 极 点,所 以 不 能 直 接 采 用 前 一 节 介 绍 的
Gi
lbe
rt实现方法。尽管如此,仔细 分 析 G(
s)的 分 式 展 开 式,可 以
得到一个 4 阶的最小状态空间实现

熿-1 100 03 1燄
0 -1
0 0  1 -1 -1

0 0 -1 0 -1 0 1
G(
s)= 0 0 
0 -2 1 -3 -2


0 1 0 -1 0 0 0

1 0 0 00 1 0

燀1 0 1 1 0 0 0燅
提醒读者,系统零点有多种不同的定义,这里介绍的是最为常
用的一种,本书就采用系统零点的这种定义。
引理 3.
27 设 G(
s)为 p×m 的 正 则 传 递 函 数 矩 阵,且 具 有 列 满 正
规秩,则 z0 ∈C
C 为 G(
s)的 一 个 传 输 零 点,当 且 仅 当 存 在 一 个 非 零
的 0≠u0 ∈C
Cm ,使得 G(
z0)
u0 =0。
证明:给出证明这个引 理 的 思 路。 首 先 证 明,如 果 z0 ∈C
C 为传输
零点,则存在一个非零向量 u0 ∈C
Cm 使 G( u0 =0 成 立。 不 失
z0 )
一般性,假设
α( s)
熿1 0 … 0 燄
β )
1 (

α2(s) …
0 0
β )
2 (

G(
s)= U1(
s)   
V1(
s)

()
0 0 … αm s
β s)
m (
燀 0 0 … 0 燅
对某两个幺模阵 U1(
s)和 V1 (
s)成 立。 并 且 设 z0 为 α1 (
s)的
96

一个零点,即α1(
z0)=0,取
u0 = V1-1(
z0)e1 ≠ 0
其中,
e1 = [
1,0,
0,…] ∈R

R m
,则 容 易 验 证 G( u0 =0。 另 一
z0 )
方面,假设存在一个非零的 u0 ∈C
Cm 使 G( u0 =0 成立,则
z0)
α( z)
熿1 0 0 … 0 燄
β 0)
1 (

α2(z0) …
0 0
β 0)
2 (

U1(
z0)   
V1(
z0)
u0 =0

( )
0 0 … αm z0
β z0)
m (
燀 0 0 … 0 燅

熿u1燄
u2
= V1(
z0)
u0 ≠ 0

燀um燅
则有
α1(
熿 z0)
u1 燄
α2(
z0)
u2
=0

αm (
燀 z0)
um燅
这就意味着 z0 一定是多项式αi(s), m 中某一个的根。
i=1,…,

注意,若 G(
s)的 列 不 是 满 正 规 秩 的,那 么 这 个 引 理 就 可 能 不
正确。这一点可由下面的例子看出,考虑

1 1 1 , 1
G(
s)=
s+1 1 1
u0 =[ ]
-1 [ ]
不难验证,
G 没有传输零点,但对所有s 均有 G ( s)u0 =0 成立。 还
应注意到,即使 z0 是 G(
s)的一个极点,使得 G(
z0)没有定义,也可
97

应用上述引理。因为可以定义 G( u0 ,例如,若取
z0)
s-1
熿 0 燄
s+1 1
G(
s)=

s+2
, u0 =
0[]
燀 s-1燅
则有 G(
1)u0 =0。因此,1 是 它 的 一 个 传 输 零 点。 类 似 地,有 下 面
的引理。
引理 3.
28 设 G(
s)为 一 个 p×m 的 正 则 传 递 函 数 矩 阵,它 具 有 行
满正规秩,则z0 ∈C C 为 G(
s)的一个传输零点,当且仅当存在一个 0
Cp ,使η0G(
≠η0 ∈C z0)=0 成立。
在 G(
s)的传输零点不是极点的情 况 下,可以给出传递函数矩
阵的传输零点另一 个 非 常 有 用 的 表 述,而 且 在 此 情 况 下,
G(s)不
必是列满秩或行满秩的。由零点的定义很容易证明下面的引理。
引理 3.
29 假设 z0 ∈C
C 不 是 G(
s)的 极 点,则 z0 为 的 一 个 传 输 零
点,当且仅当 r ank(
G(z0))<no
rma
lrank(
G(s))。
系 3.
30 令 G(
s)为一个 m×m 的正则传递函数方阵,且 de G(
t s)
C 不是 G(
0。若zo ∈C s)的极点,则z0 ∈C
C 为 G(
s)的一个传输零点,
当且仅当 de
tG(
z0)=0。
利用上面的推 论,可 以 验 证 上 一 节 的 例 子 有 一 个 零 点 为 槡
2,
因为

熿 1 1 燄
s+1 s+2 2-s2
det =(
2 1 s+1)


s+2)

燀s+2 s+1燅
注意,如果 z0 是 G 的极点,则上面的引理不正确。例如,
s-1
熿 0 燄
s+1
G(
s)=
s+2

燀 s-1燅
有一个零点为 1,但却不是 detGs( )的零点。
传递函数矩阵 的 极 点 和 零 点 也 可 用 它 的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来 刻
98

画。令
A B

[C
D ]
为 G(
s)的状态空间实现。
定义 3.
15A 的特征值称为 G(
s)的实现的极点。
为了定义零点,考虑下面的系统矩阵
A -s
I B
Q(
s)= [C D ]
定义 3.
16 若复数 z0 ∈C
C ,满足
A -z0I B A -s
I B


ank [ D]
< no
rma
lrank[
C D ]
则称其为系统实现的一个不变零点。
常量状态反馈不会改变不变零点。因为
A +BF -z0I B A -z0I B I 0

ank [ C + DF D ]ank
=r [ C D ][F I]
A -zI B
ank[
D]

=r

而且相似变换亦不会改变不变零点。显然有下面的引理。
A-s
I B
引理 3.
31 假 设 [C D ]具 有 列 满 正 规 秩,则 z ∈CC 为 实 现


A,B,
C,D)的一个不变零点,当且仅当存在 0≠x∈C
Cn 和 u∈C


,使得
A -z0I B x
[ C D ][
u]
=0

并且,如果 u=0,则 z0 也是一个不可观测模态。


A-s
I B
证明:由定义可 知,因 为
[C D ]具 有 列 满 正 规 秩,所 以 如 果

存在一个向量
[u]≠0,使下式成立:
99

A -z0I B x
[ C D ][
u]
=0

则z0 就是一个不变零点。在另一方面,假如 z0 是一个不变零点,



则存在一个向量
[u]≠0,使下式成立:
A -zI B x
[ C D ][u]=0

A-sI B B
x≠0,否则,因 [ ] [
D]
上式中, 具 有 列 满 正 规 秩,则 u=0
C D

或 u=0,于是就有
[u]=0,这就导致了矛盾。
最后,如果 u=0,则有
A -z0I
[ C ]x =0
由 PBH 检验可知,
z0 为一个不可观测模态。 □
A-s
I B
引理 3.
32 假设 [C D ]具 有 行 满正 规 秩,则z ∈CC 是(A,B, 0

C,D)的一个不变零点,当且仅当 存 在 0≠y∈C
Cn 和 v∈C
Cp 使

A -z0I B



v ] [ C D ]=0
而且,若 v=0,则 z0 也是一个不可控模态。
A-s
I B
引理 3. s)具有列(行)满 正 规 秩,当 且 仅 当
33G( [C D ]具 有
列(行)满正规秩。
证明:由
A -s
I B I 0 A -s
I B
[C D] [

C( I) I][ 0
A -s -1
G(]
s)

100

A -s
I B
no
rma
lrank [C D ]=n+normalrank(G(s))
就可以得到结论。 □
定理 3.
34 令 G(
s)为正则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且(
A,B,
C,D)为
其相应的一个最小实现,则复数 z0 为 G(
s)的 一个 传 输 零 点,当 且
仅当 z0 为最小实现的一个不变零点。
证明:仅就 G(
s)的 传 输 零 点 不 是 极 点 的 情 况 给 出 证 明。 因 为 实
现是最小的,所以 z0 不是 A 的特征值。注意到
A -s
I B I 0 A -s
I B
[C D] [

C( I) I][ 0
A -s -1
G(
s) ]
因为假设 z0 不是 G(
s)的极点,所以有
A -z0I B

ank [ C D ]=n+rankG(z )0

因此,
A -z0I B A -s
I B

ank
C [ D]
< no
rma
lr

ank[
C ]
而上述不等式成立,当且仅当 r ( )
ankG z0 <no
rma
lr s)。 所
ankG(
以由引理 3.
29 就可得到结论。 □
注意,上述定理中的最 小 性 假 设 是 必 需 的,例 如,考 虑 一 个 传
A 0
递函数矩阵 G(
s)=D 及其实现 G(
s)= 
[C
D ]
A 是任意维的方

阵并且C 为具 有 相 应 维 数 的 任 意 矩 阵,则 G(
s)既 无 极 点 也 无 零
A 0
点,但 A 的每一个特征值都是实现
[C
D ]
 的不变零点。

尽管如此,如果传递函数矩阵的实现不是最小的,仍然有如下
的系。
系 3.
35 传递函数矩阵 G(
s)的每个传输零点都是其所有实现的不
变零点,并且传递函数矩阵 G(
s)的每个极点都是其所有实现的极
点。
引理 3.
36 设 G( s)为一个 p×m 的 传递函数矩阵,且(
s)∈ 犚p ( A,
101

B,
C,D)为其一个 最 小 实 现。 如 果 系 统 的 输 入 形 如 u(
t)=u0eλt ,
式中, C 不是 G(
λ∈C s)的 极 点,
u0 ∈C
C m
为 任 意 常 向 量,则 当 初 始
状态为 x( λI-A) Bu0 时,输 入 u(
0)= ( -1
t)所引 起 的 输 出 为 y(
t)
=G(
λ)u0eλt ,t≥0。
证明:根 据 Lap l
ace 变 换,在 初 始 条 件 为 x(
0)= (
λI-A) Bu0
-1

时,系统对输入 u(
t)=u0eλt 的响应为
Y(
s)=C(
I-A)
s x(
-1
0)+C(
I-A)
s -1
BU(s)+DU( s)
=C(
I-A)x(
s -1
0)+C(
I-A) B
s -1
u0(
s-λ) +Du0(
-1
s-λ)
-1

=C(
I-A)
s -1
(x(
0)- (
I-A)
λ -1
Bu0)+G(
λ)u0(
s-λ)
-1

= G(
λ)u0(
s-λ) -1

因此,
y (
t)=G ( )

λ 0et
λ
。 □
结合上面两个引理,关于系统传输零点的动态解释,有以下结
果。
系 3.
37 令 G( s)为一个 p×m 的传递函数矩阵,且(
s)∈ 犚p ( A,B,
D)为其一个最小 实 现。 假 如 z0 ∈C
C, C 为 G( s)的 一 个 传 输 零 点,
但不是 G(
s)的极点,则对任意满足 G( z0)u0 =0 的非零向量u0 ∈C C

,当初始状态为 x( z0I-A)-1Bu0 时,由输入 u=u0ez0t所
0)= (
引起的输出恒为零,即 y(
t)=G( u0ez0t=0。
z0)
下面的引理刻画了传递函数矩阵的零点与其逆的极点之间的
相互关系。
AB
引理 3.
38 令 G= [ ]
 为 一 个 传 递 函 数 方 阵,且 D 为 非 奇 异,
CD
若 z0 不是 A 的特征值(注意,这个 实 现 不 一 定 是 最 小 的),则 存 在
x0 ,使下式成立,
(A -BD-1C)
x0 = z0x0 ,
Cx0 ≠ 0
当且仅当存在 u0 ≠0,使得
G(
z0)
u0 =0
证明:( ) ( )
G z0 u0 =0 意味着
A -BD-1C-BD-1
G-1( [
s)= 
D-1C  D-1 ]
102

有可观测极点 z0 ,因而由定义可知,存在 x0 ,使得



A -BD-1C)
x0 = z0x0

Cx0 ≠ 0
( )设 u0 =-D-1Cx0 ≠0,则有

z0I-A) x0 =-BD-1Cx0 = Bu0
利用上式,可得
G(
z0)
u0 = C(
z0I-A)
-1
Bu0 + Du0 = Cx0 -Cx0 =0

上面的引理蕴 涵 着,
z0 为 可 逆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s)的 一 个 零
点,当且仅当 z0 为 G-1(
s)的一个极点。

12 注释和参考
3.

读者若想深入了解标准线性系统理论,可参看 Br
ogan[
1991]、
Chen[
1984]、
Kai
lah[
t 1980]以及 Wonham[ 1985]等人的论著。 平
衡实现方法由 Mu ll
is 和 Robe
rt 1976]首 先 提 出,并 用 以 研 究 数
s[
字滤波器中的舍 入 噪 声。 后 来,Moo
r 1981]提 出 了 模 型 简 化 的
e[
平衡截断方法,这将在第七章中讨论。
第四章 性 能 指 标

一个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给定的性能指标而同
时又能保证系统的内稳定。描述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方法之一是
用某些感兴趣的信号 的 大 小 来 表 示。 例 如,跟 踪 系 统 的 性 能 可 以
通过跟踪误差信号的大小来度量。本章将考察几种定义信号大小
的方法,即几种信号的范数。当然,哪一种范数最为适宜要依具体
情况而定。为此,将首先介 绍 某 些 范 数 空 间 和 线 性 算 子 理 论 的 基
本概念,特别地,将介 绍 Ha
rdy 空 间 犎2 和 犎∞ 。 其 次,将 考 虑 系
统在各种输入信号下的性能指标,并得出对于这些输入信号,可能
的最坏输出。我们将证明,对于许 多 种 类 的 输 入 信 号 而 言,犎2 和
犎∞ 范数可以作为 可 能 的 最 坏 性 能 指 标 的 度 量 而 自 然 引 申 出 来。
一些计算实有理 犎2 和 犎∞ 传递矩阵范数的状态空间方法也将在
本章介绍。

1 赋 范 空 间
4.

令 V 为一在C (或R )上 的 向 量 空 间,令 ‖ · ‖ 为 一 定 义 在 V


上的范数,则 V 是 一 个 赋 范 空 间。 例 如,赋 予 任 何 向 量 p?范 数
1≤p≤ ∞ 的 向 量 空 间Cn 就 是 一 个 赋 范 空 间。 又 例 如,
‖ · ‖p ,
考虑在实 区 间 [a,b]上 所 有 有 界 连 续 函 数 构 成 的 线 性 向 量 空 间
C[
a,b],若在该空间上定义范数
‖f‖ ∞ := sup f(
[ ,]
t)
t∈ a b

则 C[
a,b]就构成一个赋范空间。对赋范空间V 中的序列{
xn },若
当 n,
m→∞ 时 有 ‖xn -xm ‖ →0,则 称 该 序 列 为 一 个 Cauchy 列。
104

若一个序列{ xn }满足 ‖xn -x‖ →0,则 称 该 序 列 收 敛 于 x∈V ,记


为 xn →x。若 一 个 赋 范 空 间 V 中 的 每 个 Cauchy 列 均 收 敛 到 V
中,则称该赋范 空 间 是 完 备 的。 完 备 的 赋 范 空 间 称 为 Bana
ch 空
间。例如,
Rn 和Cn ,赋予通 常 的 p?范 数 ‖ · ‖p ,1≤p≤ ∞ ,
就构成一个 Bana
ch 空间(读者不应 将 用 于 这 里的 记 号 ‖ · ‖p 和
下面将要用于函数空 间 的 相 同 记 号 ‖ · ‖p 相 混 淆,因 为 通 常 由
上下文便知其含义)。下面是关于 Bana
ch 空间的更多的例子:
0,∞ )空间,
lp [ 1≤p<∞ :对每 个 1≤p< ∞ , 0,∞ )包 含 所
lp [

有使得 p
< ∞ 的序列 x= (
x0 ,
x1 ,…)。相应的范数定义
∑|x |
i=0




?p
‖x‖p := (∑ xi p

i=0

0,∞ )空间:
l∞ [ 0,∞ )包含所有有界序列 x= (
l∞ [ x0 ,
x1 ,…)。
l∞ 范数定义为
‖x‖ ∞ :=sup xi

I)空间,
犔p ( 1≤p< ∞ :对每 一 个 1≤p< ∞ ,犔p (
I)包 含 所 有
定义在区间IR R 上的 Lebe
sgue可测函数 x(t),使得

?p
‖x‖p := ( |x(
t)|pd) < ∞ ,当 1 ≤ p < ∞
∫I


‖x(
t)‖ ∞ :=e
sssup|x(
t)|
t∈I

某些这样的空间,例如 犔2(- ∞ ,
0], 0,∞ )和 犔2 (- ∞ ,∞ )将
犔2 [
在后面更为详尽地讨论。
C[
a,b]空间:
C[ b]包含在 实 区 间[
a, a,b]上的 所 有 连 续 函 数,
其范数定义为
‖x‖ ∞ := sup |x(
[ ,]
t)|
t∈ a b

注意到若每个分量或函 数 自 身 又 是 一 个 向 量 或 矩 阵,则 可 将 每 个
分量或函数之绝对值|·|用它的空间赋范分量或函数代替来形成
相应的 Bana
ch 空间。例如
105

x= (x0 ,
x1 ,…)
其中,每一 个 分 量 xi 是 一 个k×m 矩 阵, xi 的 每 一 个 元 素 是 有 界
的,于是,
xi 对任意矩阵范数均是有界的,并且,若定义如下范数:
‖x‖ ∞ :=supi(
xi)

则该向量空间就成为一个 Bana
ch 空间。这里, xi):=‖xi‖ 为
i(
任意矩阵范数。此空间仍用l∞ 来表示。
令 V1 和 V2 为两个向量 空 间,又 令 T 为 从 S V1 映 射 到 V2
之中的算子。若对任意 x1 ,
x2 ∈S 及标量α, C ,下式成立:
β∈C
T(
α x2)=α(
x1 +β Tx1)+β( Tx2)
则称 T 为线性算子。进而,令 V0 为 V1 的 线 性 子 空 间,则 对 每 个
V0 →V2 称 为 是 在 V0 上
x∈V0 ,由 T0x=Tx 定 义 的 算 子 T0 :
对 T 的限制,记为 T|V =T0 。另一方面,与 V0 V1 上的 T0 相对

V1 →V2 则 称 为 T0 的 一 个 扩 张。 例 如,令
应的线性 算 子 T:
x1
V0 :=
{[0 ]:x ∈CC }V =C



n+m
,又令

A A 1 2
T= [
0 A ]

n+m)
×(n+m)
∈C

A 0
T = [
0 0]
1 (
n+m)
×(n+m)
0 ∈C

则 T|V0 =T0 。
定义 4.
1 设 V1 和 V2 是 两 个 赋 范 空 间,若 存 在 一 个 把 V1 映 射 到
V2 的线性算子 T,使得
‖Tx‖ = ‖x‖
对 所有V1 中的x 成立,则V1 和V2 称为是线性同构的,记为V1 
V2 。此时,映射 T 称为是一个等测度同构。

4.
2 Hi
lbe
rt空 间

回忆在 Euc
li an 空间Cn
de 上定义的向量内积
106


n 熿 1燄 熿y1燄


x,y〉:= x y =

 ,y=  ∈C
∑x
珚y
i=1
i i x =
燀xn燅 燀yn燅
许多重要的测度概念和 几 何 性 质,如 长 度、距 离、角 度 以 及 物 理 系
统的功率等均可由此内积引 申 出 来。 例 如,一 个 向 量 x∈C
Cn 的
长度定义为

‖x‖ := 槡〈
x,x〉
而两个向量 x, C
y∈C

之间的夹角可由

x,y〉 , (
cos∠ (
x,y)= ∠ x,
y)∈ [
0,π]
‖x‖‖y‖

计算出来。若 ∠ ( π
x,y)= ,则两个向量称为是正交的。

现在考虑将Cn 上的内积自然推广 到 更为 一般(可能是无限
维)的向量空间的情形。
定义 4.
2 令 V 为C 上的一个向量空间,则 V 上的内积是一个复值
函数

·,·〉:
V ×V → C
使得对任意 x,y,z∈V 及α, C ,有
β∈C

i)〈
x,αy+βz〉=α〈x,
y〉+β〈x,z〉;

i)〈
i x,y〉= 〈
y,x〉;


ii)〈
x,x〉>0 若 x≠0。
具内积的向量空间 V 称为一个内积空间。
易见,以上定义的内积诱导出 一 个 范 数 ‖x‖ := 槡〈
x,x〉,并
满足 第 二 章 中 的 范 数 条 件。 特 别 地,向 量 x 和 y 间 的 距 离 是
d(
x,y)=‖x-y‖ 。
一个内积空间 V 中的两个向量x 和y 若满足〈
x,y〉=0,则称
它们是正交的,记为 x⊥y。更一般地,若对所有 y∈S,
x⊥y,则称
向量 x 与集合SV 正交,记为 x⊥S。
内积与由内积诱导的范数具有如下熟悉的性质。
定理 4.
1 令 V 为一内积空间并令x,
y∈V 。则
107

(i)|〈
x,y〉
|≤ ‖x‖ ‖y‖ (
Cauchy?Schwa
rz 不 等 式 )。 进
而,等式成立,当且仅当对某个常数α 有x=αy 成立或y=0。
i)‖x+y‖2 + ‖x-y‖2 =2‖x‖2 +2‖y‖2 (平 行 四 边


形法则)。


ii)若 x⊥y,则 ‖x+y‖2 =‖x‖2 +‖y‖2 。
一个 Hi
lbert空 间 是 一 具 有 内 积 诱 导 范 数 的 完 备 的 内 积 空
间。显然,Hilbe
rt空间也是一个 Bana ch 空间。例如,具通常内积
之Cn 是一(有限维的)Hi
lbe
rt空 间。 更 一 般 地,可 直 接 验 证,若
内积定义为
n m

A,B〉:= Tr eAB = A,
B ∈ C n×m
ac ∑ ∑a
珔b
i=1 j=1

j i

则Cn×m 也是一个(有限维的)Hi
lbe
rt空间。
下面是一些无限维 Hi
lbe
rt空间的例子:
1.l2(-∞ ,∞ )
l2(-∞ ,∞ )由所有实或复的平方可和序列
x = (…,
x-2 ,
x-1 ,
x0 ,
x1 ,
x2 ,…)
的集合构成,即


∑ |x |
i=-∞
i <∞
且对所有 x,
y∈l2(-∞ ,∞ ),其内积定义为


x,y〉:= ∑x
珚y
i=-∞
i i

l2(-∞ ,∞ )之子空间l2(-∞ , 0)和l2 [0,∞ )可类似地定义,分别


由形如 x= (…, x-1)及 x= (
x-2 , x0 , x2 ,…)的序列构成。
x1 ,
注意到若每一分量 xi 是一个向量或一个矩阵,我们也能定义相应
的 Hi
lbe
rt空间。事实上,如下的内积就已经足够了:


x,y〉:= ∑ Trace(x y )

i i
i=-∞

2.犔2(
I),
IR

I)由定义在区间IR
犔2( R 上所有平 方可 积 且 Lebe
sgue 可测
108

的函数所构成。对任何 f, I),其内积定义为
犵∈犔2(

f,犵〉= f(
t)犵(
t)
∫I

同理,若函数是向量或矩阵函数,则内积可相应地定义为


f,犵〉:=
∫Trace[f(t)犵(t)]dt

本书中多次用到的空间是 犔2[
0,∞ )、
犔2(-∞ ,
0]、
犔2 (- ∞ ,∞ )。
更确切地说,它们定义为
(i)犔2 = 犔2 (- ∞ ,∞ ) 定 义 在R 上 的 矩 阵 函 数 Hi
lbe
rt空
间,其内积为


f,犵〉:=
∫ Trace[f(t)犵(t)]dt

-∞

( 0,∞ ) 犔2 (- ∞ ,∞ )的 子 空 间,由t<0 时 函
i)犔2+ =犔2[

数值为零的函数组成。


i 0] 犔2 (- ∞ ,∞ )的 子 空 间,由t>0 时
i)犔2- =犔2(-∞ ,
函数值为零的函数组成。
令 犎 为一个 Hil be
rt空间,
M  犎 是 一 个 子 集,则 M 的 正 交
补记为 犎 M 或 M ,其定义如下:

M⊥ = {
x:〈
x,y〉=0,y ∈ M ,
x ∈ 犎}
可证明, M 是闭集(因 此,

M 也 是 Hi

lbe
rt空 间)。 例 如,令 M =
犔2+ 犔2 ,则 M =犔2- 也 是 Hi

lbe
rt空 间。 令 M 和 N 为 一 向 量
空间 V 的子空间。若 M ∩N = {
0},且每一个元素 v∈V 均可表示
为v=x+y,其中 x∈M 、
y∈N ,则 V 称为是 M 和 N 的直和,记为
V =M N 。若 V 是一个 内 积 空 间,M 和 N 是 正 交 的,则 V 就 称
为是 M 和 N 的 正 交 直 和。 作 为 例 子,容 易 看 出,犔2 是 犔2- 和
犔2+ 的正交直和。类似 地,
l2 (- ∞ ,∞ )是l2 (- ∞ ,
0)和l2[
0,∞ )
的正交直和。
下面是所谓正交投影定理的一种表述形式。
定理 4.
2 令 犎 是 Hi
lbe
rt空间,令 M 是 犎 的一闭子空间,则对每
个向量 v∈ 犎 ,存在唯一的向量 x∈M 和y∈M ⊥ ,使 得 v=x+y,
即 犎 =M M ⊥ 。进而,
x∈M 是使得d(
v,M )= ‖v-x‖ 成立的
109

唯一向量。
令 犎1 和 犎2 为两个 Hi
lbe
rt空间,令 A 为一个从 犎1 映射到
犎2 的有界线性算 子,则 存 在 唯 一 的 算 子 A :犎2 → 犎1 ,使 得
对所有 x∈ 犎1 和 y∈ 犎2 ,有

Ax,
y〉= 〈
x,Ay〉
其中,
A 称为是 A 的伴随算子。进而,若 A=A ,则 A 称为是自
伴算子。令 犎 为一个 Hi
lbe
rt空间,
M  犎 为一个闭子集。若一
个从 犎 映射到其自身的有界算子 P 满足
P(x +y)= x,x ∈ M 和y ∈ M ⊥
则称 P 为映射到 M 的正交投影。

4.
3 Ha
rdy 空间 犎2 和 犎 ∞

令 SC
C 为一开集,并令 f(
s)为一定义在 S 上的复值函数
f(
s):
S → C
若 f(
s)在 S 中的点z0 及 z0 的某 个 邻 域 内 处 处 可 微,则 称 其 在 点
z0 处解析。 事 实 上,若 f(
s)在 点 z0 是 解 析 的,则 f 在 点z0 处 有
连续的各阶导数。 因 此,在 点 z0 处 解 析 的 函 数 具 有 在 点 z0 处 的
一个幂级数表达式。反之亦真,即若一个函数在点 z0 处具有幂级
数的形式,则其在点z0 处解析。若一个函数 f(
s)在 S 可微或在S
的每一点都解析,则称其在 S 中 解 析。 若 一 个 矩 阵 函 数 的 每 个 元
素均在 S 中解析,则 称 该 矩 阵 函 数 在 S 中 解 析。 例 如,所 有 实 有
理稳定传递矩阵在右半平面解析,而e-s则处处解析。
解析函数的一个熟知的性质是所谓最大模定理。
定理 4.
3 若 f(
s)在一闭有界的集合 S 上定义且连续,并且在 S 的
内部解析,则|f(
s)|在 S 上的最大值将在S 的边界上取得,即
max|f(
s)|= max|f(
s)|
s∈S s∈S

其中,
S 表示S 的边界。
下面我们考虑某些常用的复(矩阵)函数空间。
110

jR )空间
1.犔2(
jR )或简记为 犔2 ,是 一 个 在 jR 上 的 矩 阵 (或 标 量 )函 数
犔2(
Hi
lbe
rt空间,由所有使得如下积分有界的矩阵函数 F 构成,即

∫ Trace[F (ω)
F(ω)]

j j dω < ∞
-∞

对 F,
G∈犔2 ,该 Hi
lbe
rt空间的内积定义为

〈 1 ∞
F,G〉:= e[
F (ω)
G(ω)]
2π -∞
Tr
ac
∫ j j dω

而由内积诱导的范数由下式给出:

‖F‖2 := 槡〈 F,F〉
例如,所有在虚轴上 无 极 点 的 实 有 理 严 格 正 则 传 递 矩 阵 构 成
jR )的一个(非闭的)子空间,用 犚犔2(
犔2( jR )或 犚犔2 表示。
2.犎2 空间 ①
犎2 是 犔2(
jR )的一个(闭)子集,其矩阵函数 F(
s)在 Re(
s)>
0(开右半平面)解析。相应的范数定义为
1 ∞
‖F‖2:=s

up
σ>0 {∫
2π -∞
Tr
ace[
F ( ω)
σ+j F( ω)
σ+j ]
dω

可以证明 ②
1 ∞

e[
F (ω)
F(ω)]
‖F‖2 =
2π -∞
Tr
ac
∫ j j dω

因此,可以像计算 犔2 范数一样来计算 犎2 范数。用 犚犎2 来表示


犎2 的实有理子空间。它由所有严 格 正 则 和 实 有 理 稳 定 矩 阵 所 构
成。
3.犎2⊥ 空间
犎2 是 犎2 在 犔2 中的正交补,即 犔2 中 在开 左 半 平 面 解 析 的

函数的(闭)子空间。由一切全部极点位于开右半平面的严格正则

① 下面将要定义的 犎2 空间、犎 ∞ 空间与 犎p 空间, p≥1( p≠2,∞ 时 的 犎p 空 间


在本书中没有介绍),一起通常称为 Ha rdy 空 间,这 是 根 据 数 学 家 G.H.Hady 的 名 字

命名的(故记为 H )。
② 参见 Fr
anc
is[
1987]。
111

有理传递矩阵所构 成 的 犎2⊥ 的 实 有 理 子 空 间 记 为 犚犎2⊥ 。 易 见,


若 G 是一个严格正则、稳定、实有理传递矩阵,则 G∈ 犎2 且 G~ ∈
犎2⊥ 。本书中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将集中在实有理情形。
上面定义在频域中的 犔2 空 间 也 能 与 定 义 在 时 域 中 的 犔2 空
间联系起 来。 回 忆 犔2 空 间 的 函 数 在 时 域 具 有 双 边 Lap
lae(或

Four
ier)变换 的 事 实。 实 际 上,可 以 证 明,这 个 双 边 Lap
lae(或

Four
ier)变换导致在时域 犔2 空间和频域 犔2 空间间的一个等测度
同构(这就是在复分析 中 的 所 谓 Pa
rs l关 系 式 或 P
eva lanche
rel定
理)
犔2(- ∞ ,∞ ) 犔2(
jR )
[ , )
犔2 0 ∞  犎2
犔2(- ∞, 0] 犎2⊥
因此,若 犵(
t)∈犔2(-∞ ,∞ ),且若其 Four ir(或双边 Lap
e lae)变

换是 G( jR ),则
jω)∈犔2(
‖G‖2 = ‖犵‖2
故只要不产生混淆,时域和频域函数的符号可交换使用。
定义正交投影
P+ :
犔2(
- ∞ ,∞ ) → 犔2[
0,∞ )
使得对任意函数 f(t)∈犔2(-∞ ,∞ ),有 犵( t)=P+f( t)且
( ),
ft t≥ 0
犵(
t):=

0, t < 0
在本书中,
P+ 也 可 用 来 表 示 从 犔2 (
jR )到 犎2 的 投 影。 类 似 地,
定义 P- 是另一个从 犔2 (- ∞ ,∞ )到 犔2 (- ∞ ,
0](或 从 犔2 (
jR )
到 犎2 )的正交投影,则在 犔2 和 犎2 空间之间的关系示于图 4.

1。
Lap
lae变换

犔2[
0,∞ ) 幑帯帯逆变
帯帯换帯帯幐 犎2

↑ ↑
P+ P+
Lap
lae变换

犔2(-∞ ,∞ ) 幑帯帯逆变
帯帯换帯帯幐 犔2(
jR )

 
P-↓ ↓P-
112

Lap
lae变换

犔2(-∞ ,
0] 幑帯帯逆变换
帯帯帯帯幐 犎2⊥
图 4.
1 函数空间的关系

在本书中用到的其他重要复矩阵函数为那些在虚轴上有界的
复矩阵函数。
jR )空间
4.犔∞ (
jR )或简 记 为 犔∞ 是 一 个 矩 阵 (或 标 量 )函 数 的 Bana
犔∞ ( ch
空间,在jR 上(本性)有界,具有范数
‖F‖ ∞ :=e
s 珋[
ssupσ F(
jω)]

ω∈R

犔∞ 的有理子空 间,用 犚犔∞ (


jR )表 示,或 简 记 为 犚犔∞ ,是 由
所有在虚轴上无极点的正则、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构成。
5.犎∞ 空间
犎∞ 是 犔∞ 的一个(闭)子空间,其中的函数在开右半平面解析
并有界。 犎∞ 范数定义为
‖F‖ ∞ := supσ
珋[F(
s)]=supσ
珋[F(
jω)]
Re(
s)>0 R
ω∈R

第二个等式可视为矩阵 函 数 最 大 模 定 理 的 一 个 推 广,它 的 一 个 证
明可参见 Boyd 和 De r[
soe 1985]的 文 章。 犎∞ 的 实 有 理 子 空 间 用
犚犎∞ 表示,由所有正则、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构成。
6.犎-∞ 空间

∞ 是 犔∞ 的一个(
犎- 闭)子空间,其中的函数在开左半平面解析
并有界。 犎∞ 范数定义为

‖F‖ ∞ := supσ
珋[F(
s)]=sup
珋[
σ F(
jω)]
Re(
s)<0 R
ω∈R

犎 的实有理子空间用 犚犎-

∞ ∞ 表示,由所有极点均位于开右半平面
的正则、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构成。
定义 4.
3 若一个传递矩阵 G(
s)∈ 犎-
∞,则通常称其为反稳定的或
反因果的。
关于 犔∞ 和 犎∞ 的一些值得注意的事实是:

i)若 G(s)∈ 犔∞ ,则 G(
s)犔2 := {
G(s)
f(s):
f(s)∈ 犔2 }
犔2 ;
113


i s)∈ 犎∞ ,则 G(
i)若 G( s)犎2 := {
G(s)
f(s):
f(s)∈ 犎2 }
犎2 ;

iii)若 G(
s)∈ 犎-
∞,则 G(
s)犎2⊥ := {
G(s)
f(s):
f(s)∈ 犎2⊥ }
 犎2⊥ 。
注 4.
1 读者应当注意:在时域 和 频 域 中,犔∞ 表 示 的 是 完 全 不 同 的
空间。在时域中的 犔∞ 空 间 通 常 用 来 表 示 信 号,而 在 频 率 域 中 则
通常用来表示传递函数或算子。 
令 G(
s)∈犔∞ 为一个 p×q 传递矩阵,则乘法算子定义为
犔2 → 犔2
MG :
MGf:= Gf
以上映射的表示中,其实已假 设 f 具 有 恰 当 的 维 数。 上 述 算 子 的
一个更为准确的描述应当是
q p
犔2 → 犔2
MG :
即 f 是一个q- 维向量函数,其 每 个分量均 在 犔2 中。 然而,本 书
将隐去所有的维数,并假设所有对象均具有恰当的维数。
易证,伴随算子 MG =MG~ 。
关于乘法算子的一 个 有 用 的 事 实 是,矩 阵 G 在 犔∞ 中 的 范 数
等于相应的乘法算子范数。
定理 4.
4 令 G ∈ 犔∞ 为 一 p ×q 的 传 递 函 数 阵,则 ‖MG ‖ =
‖G‖ ∞ 。
注 4.
2 这一算子范 数 等 于 限 制 在 犎2 (或 犎2⊥ )上 的 算 子 范 数 的
事实也为真,即
‖MG ‖ = ‖MG |犎2 ‖ :=sup{‖Gf‖2 :
f ∈ 犎2 ,‖f‖2 ≤ 1}
这在证明中就会清楚。
证明:根据定义,有

‖MG ‖ =sup{‖Gf‖2 :
f ∈ 犔2 ,‖f‖2 ≤ 1}
首先,‖G‖ ∞ 是以上算子范数的一个上界:

1 (ω)
G (ω)
G(ω)f(ω)
2 
‖Gf‖2 =
2π∫f -∞
j j j j dω ≤
114



∫ ‖f(jω)‖ dω =
2 2
‖G‖ ∞
2π -∞

2 2
‖G‖ ∞ ‖f‖2
为了证明 ‖G‖ ∞ 还 是 最 小 的 上 界,可 先 选 择 一 个 频 率 ω0 ,使 得σ


G(jω)]是最大值,即
珋[
σ G(
jω0)]= ‖G‖ ∞
记 G(
jω0)的奇异值分解为

G(
jω0)=σ
u1(
珋 jω0)
v1 (
jω0)+ ∑σiui(
jω0)
vi (
jω0)
i=2

其中,
r 是G(
jω0)的秩, vi 具有 单 位 长 度。其次假 设 G(
ui, s)具 有
实系数,我们将 构 造 一 个 实 系 数 函 数,使 得 该 范 数 可 近 似 地 得 到
(下面的结果将表明,若允 许 f 具 有 复 系 数———当 G(
s)具 有 复 系
数时,
f 中必然会有复系数———证明将会相当简单)。
若 ω0 <∞ ,记 v1(
jω0)为
θ

α1e 1燄

θ

α2e 2
v1(
jω0)=

j θ
αqe q 燅

其中, R 使得θi∈ (-π,
αi∈R q 是G 的列维数。令 0≤βi≤∞ (若
0],
θi=0,则βi=∞ )使得
i -jω0
θi = ∠ β
βi +j (
ω0 )
并令 f 由下式给出 若θi=0,则用 1 代替βi-s :
( βi+s )
115

1 -s
α1β
熿 燄
β1 +s
2 -s
α2β
f(
s)= β2 +s f
^(s)

q -s
αqβ
燀 βq +s燅
^,使得
这里,选择一标量函数 f

烄c 若 |ω -ω0 |<ε 或 |ω +ω0 |<ε


^(
f ω) = 烅

烆0 其他情形
其中, ^ 具 有 单 位 2?范 数,即 c=
ε 是一个 小 正 数。 选 择 c,使 得 f
ε。这又意味着 f 也具有单位 2
槡π/2 ?范数。则
1 [(
ω0)]π+σ
珋[G(ω0)]π]=
2 2 2
‖Gf‖2 ≈ [ 珋 G -j
σ j
2π

珋[G(ω0)] = ‖G‖ ∞
2 2
σ j □
同理,若 ω0 =∞ ,结论可令上式中 ω0 →∞ 得到。
116

4 功率和谱信号
4.

在本节中,我 们 将 介 绍 另 外 两 类 在 工 程 中 广 泛 应 用 的 信 号。
这些信号具有某些 良 好 的 统 计 和 频 域 表 达 形 式。 令 u(
t)为 一 个
时间的函数,定义


Ruu (
τ):=l u(
t+τ)
u (
t)
T→ ∞ 2
im
T -T ∫ dt

只要极限存在且对所有 τ 有 限,则 称 其 为 自 相 关 矩 阵。 从 定 义 容
易看出, τ)=Ruu (-τ)。进 而,假 设 该 信 号 自 相 关 矩 阵 函 数 的
Ruu (
Four
ier变换存在 (可 以 包 含 脉 冲 )。 这 一 Four i
er变 换 称 为 u 的
谱密度,记为 Suu (
jω):

Suu (ω):= (
τ)e-jωτd

∫R -∞

u τ
故 Ruu (
τ)可从 Suu (
jω)经由 Four
ier逆变换得到
1 ∞ ωτ
Ruu (
τ):= Suu ( ej dω
ω)
2π -∞∫ j
若信号 u(
t)的自相关矩阵 Ruu (τ)存在且对所有τ 有限,进而,若 u
t)的功率谱密度函数 Suu (
( jω)存在(注意 Suu ( jω)无须有界并可包
含脉冲),则称其为一个功率信号。
信号的功率定义为

1 T
‖u(t)‖2d e[
Ruu (
0)]
‖u‖ 犘 =
槡 ∫

im
T→ ∞ 2T -T
t = 槡Tr
ac

这里,‖ · ‖ 是通常的 Euc li


de an 范数,大写的下标 犘 用来把这一
功率半范数和通常的 Lebe
sgue犔p 范数区别开。所有具有有限功
率的信号用 犘 来表示。
一个信号的功率半范数也可以通过其谱密度函数

1 2
e[
Suu (ω)]
‖u‖ 犘 =
2π -∞
Tr
ac
∫ j dω

来计算。这一表达式意味着若 u∈ 犘,则 Suu 在Suu (∞ )=0 意义上


是严格正则 的。 若 u∈ 犘 以 及 ‖u(
t)‖ ∞ :=supt ‖u(
t)‖ < ∞ ,
117

则 ‖u‖ 犘 ≤‖u‖ ∞ 。然而,不是每一个具有有限 ∞ - 范数的信号


都是一个功率信号,因 为 在 这 个 定 义 中,极 限 可 能 不 存 在。 例 如,

1, 22k <t < 22k+1 ,对 k =0,
1,2…
u(
t)=


0, 其他情形
则l 1
t 不存在。还需注意,功率信号是 如 正 弦 或 余
u2d
imT→ ∞

2T -T
弦这样的时间上的 持 续 信 号,故 显 然,如 同 一 个 犔2 信 号 一 样,一
个作用时间有限的信 号 功 率 为 零。 因 此,‖ · ‖ 犘 仅 是 一 个 半 范
数而不是范数。
现在,令 G 为一个具有 卷 积 核犵(
t)、输 入 u(
t)和 输 出 z(
t)的
线性系统 传 递 矩 阵,则 Rzz (
τ)=犵( τ)犵 (-τ)及 Szz
τ)Ruu (

jω)=G(
jω)
Suu (
jω) jω)。这 些 性 质 在 下 一 节 中 对 建 立 某 些
G (
输入和输出关系是有用的。
若 ‖Suu (
jω)‖ ∞ < ∞ ,则 信 号 u(
t)称 为 具 有 有 界 功 率 谱 密
度。具有有界功率谱密度的信号的集合用
S:= {
u(t)∈ R m :‖Suu (
jω)‖ ∞ < ∞ }
表示。称 ‖u‖s:= 槡‖Suu (
jω)‖ ∞ 为 u(
t)的 功 率 谱 密 度 范 数。
集合 S 可用来建立具有给定谱 特 性 的 信 号 模 型,这 可 以 通 过 一 个
加权滤波器过滤白噪声信号得到。类 似 地,犘 可 用 来 建 立 那 些 谱
未知但功率有限信号的模型。

5 诱导系统增益
4.

许多控制工程 问 题 都 涉 及 在 不 同 条 件 下 要 保 持 某 些 信 号 是
“小”的,例如,在一个可能的摄动集合以及系统参数变化的条件下
是“小”的。本节感兴趣 的 是 回 答 如 下 问 题:若 知 道 输 入(摄 动)信
号有多“大 ”,则 对 于 一 个 给 定 的 稳 定 动 态 系 统,输 出 究 竟 有 多
“大”?考虑一个q- 输 入 和 p- 输 出 线 性 有 限 维 系 统,如 下 图 所
示,其中输入为 u,输出为 z,传递矩阵为 G∈ 犚犎∞ :
118

z u
← G ←
我们将进一步假设 G(
s)是严格正则的,即 G(∞ )=0,尽管在此得
出的大部分结果在非 严 格 正 则 情 形 下 也 成 立。 在 时 间 域 上,对 这
样的系统,其输入输出模型具有卷积方程的形式
z = 犵u


z(
t)=
∫犵(t-τ)u(τ)dτ

这里,
p×q 实矩阵犵(
t)为卷积核。令卷积核及相应的传递矩阵被
分块为
() … 犵1q(
t) ()
熿犵11 t 燄 熿犵1 t 燄
犵(
t)=   = 

燀犵p1(t) … 犵pq (
t)燅 燀犵p (
t)燅
() … G1q( s) ()
熿G11 s 燄 熿G1 s 燄
G(
s)=   = 

燀Gp1(
s) … Gpq (s)燅 燀Gp ( s)燅
其中,
犵i(t)为卷积核的一 个 q- 维 行 向 量,Gi (
s )是 传 递矩阵的行
向量。若 G 被视为一从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 的 算 子,则可由 G 诱
导出一个范数。不很确切地说,该范数可度量对一给定的输入 u,
输出的大小。这些范数可确定出对不同类型的输入信号所能达到
的性能。
在给定不同的输入信号下,这些不同的 输入?输出关系被总结
在下面的两个表中。表 4.
1 总结了固定输入信号时的结果。注意
到在该表中δ(
t)表示单位脉冲函数, Rq
u0 ∈R 为一个表示输入信
号方向的常向量。
下面证明表 4.
1。
119

表 4.
1 具有固定输入的输出范数
输入 u(
t) 输出 z(
t)

‖z‖2=‖Gu0‖2=‖犵u0‖2

u(
t)=u0δ(
t), Rq
u0∈R ‖z‖ ∞ =‖犵u0‖ ∞

‖z‖ 犘 =0

‖z‖2=∞


ims
upma
x|zi(
t)|=‖G(
jω0)
u0‖ ∞ =max|Gi(
jω0)
u0|
u(
t)=u0s
inω0t, Rq
u0∈R t→ ∞ i i


‖z‖ 犘 = ‖G(
jω0)
u0‖


证明:注意到 犵(
t)=犔-1(
G(s))。
1.u=u0δ(t)
若 u(
t =u0δ(
) t),则 z(
t)=犵(
t)u0 ,故 ‖z‖2 = ‖犵u0 ‖2 及 ‖
z‖ ∞ =‖犵u0 ‖ ∞ 。
但根据 Pa rseval关系式,‖犵u0 ‖2 =‖Gu0 ‖2 ;另一方面,

1  

∫u 犵 (t)犵(t)u dt≤

‖z‖ 犘 =l
im 0 0
T→ ∞ 2T -T



∫ Trace{犵 (t)犵(t)}dt‖u ‖
 2

im 0 =
2T
T→ ∞ -∞

1 2 2

im ‖G‖2 ‖u0 ‖ =0
T→ ∞ 2T
2.u=u0s
inω0t
当输入 u(t)=u0sn(
i ω0t)时,第i
?个输出t→∞ 是
zi(
t)=|Gi( jω0)
u0 |s
in[
ω0t+a rg{Gi(ω0)
j u0}] ( 4.1)
只要 Gi(
jω0)u0 ≠0,即只要 在 这 个 输 入 方 向 上 和 激 励 频 率 处 传 递
函数的每个通道不都有零点,则该信号的 2
?范数是无限的。
因式(4.1)正弦信号的幅值等于|Gi( jω0)u0|,故
imsupmax|zi(
l t)|= max|Gi(
jω0)
u0 |= ‖G(jω0)
u0 ‖ ∞
t→ ∞ i i

最后,令i:=a
rgGi( u0 ,则
jω)
T p

∫ ∑ |G (jω )u |sin (ωt+ )dt=
2 2 2
‖z‖ 犘 =l
im i 0 0 0 i
T→ ∞ 2T -T i=1
120

p T

|Gi(ω0)
u0 |2 l
∫sin (ωt+ )dt=

∑ j im 0 i
i=1 T→ ∞ 2T -T

p T
1 2(
1-cos ω0t+i)
|Gi(ω0)
u0 |2 l

i=1
j im
T→ ∞ 2T ∫ -T 2
dt=


1 1
∑ |Gi(
jω0)
u0 |2 = ‖G(
jω0)
u0 ‖2 □
2i=1 2

从控制角度来观察该表的意义是有趣的。为集中讨论的注意
力,假设 u(
t)=u0s
inω0t 是 一 个 反 馈 系 统 的 摄 动 或 一 指 令 信 号,

t)是跟踪 误 差。 若 z(
( t)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是 小 的,例 如,
limsupt→ ∞
zi(
maxi| t)|是小的,则我们说 该 系 统 具有 良好的 跟 踪 性 态。 注 意
到下式对任意给定的 ω0 和 u0 ∈ 成立:
imsupmax|zi(
l t)|= ‖G(
j u0 ‖ ∞ (向量 ∞ 范数)
ω0)
t→ ∞ i

现在,若欲从各个通道跟踪信号,即若 u0 可选为任意方向,则要求
jω0 )‖ ∞ (诱 导 矩 阵 ∞ 范 数)是 小 的。 进 而,若 还 要 求 在 许 多
‖G(
不同的 频 率 上 跟 踪 信 号,则 将 要 求 ‖G( jω0 )‖ ∝ 在 所 有 这 些 频 率
上也都是小的。 这 一 解 释 使 得 我 们 可 在 频 率 域 上 来 考 虑 控 制 系
统,即便性能指标是在时域中给出的。
表 4.
2 列出了在不要求输 入 信 号 u 为 固 定信号,而可以 是 某
些函数空间单位球内的任意信号时,系统可能的最大增益。
现在给出表 4. 犔2 →犔2)的第一行
2 的一个证明。注意到(
3 节中给出。
已在 4.
表 4.
2 诱导系统增益
输入 u(
t) 输出 z(
t) 信号范数 诱导范数

犔2 犔2 ‖u‖2 2
‖G‖ ∞
2 =
∫ ‖u‖ dt


S S ‖u‖S =‖Suu ‖ ∞ ‖G‖ ∞
121

(续)

输入 u(
t) 输出 z(
t) 信号范数 诱导范数

2 1
S 犘 ‖u‖ 犘 =
∫ Trace{S
2π -∞
u(
u ω)}
j dω ‖G‖2



犘 犘 ‖u‖2犘 =
∫ Trace{S
2π -∞
u(
u ω)}
j dω ‖G‖ ∞

‖u‖ ∞ =supmax|ui(
t)| max‖犵i‖1
t i i
犔∞ 犔∞

‖u‖ ∞ =sup‖u(
t)‖

∫ ‖犵(t)‖dt

证明:
S →S 若 u∈S,则

Szz (
jω)= G(
jω)
Suu (
jω)
G (
jω)
假设
珋[
σ G(jω0)]= ‖G‖ ∞
并选一信号 u,使得 Suu (
jω0)=I。则
‖Szz (ω)‖ ∞ = ‖G‖ ∞


S →犘 根据定义,有


∫ Trace{G(jω)S (ω)
G (ω)}

‖z‖ 犘 = u
u j j dω
2π -∞

现令 u 为具有单位谱密度的白噪声,即 Suu =I。则




∫ Trace{G(jω)G (ω)}

‖z‖ 犘 = 
j dω = ‖G‖2

2π -∞

犘 →犘 若 u 是一个功率信号,则


∫ Trace{G(jω)S (ω)
G (ω)}

‖z‖ 犘 = u
u j j dω
2π -∞

立即可得
‖z‖ 犘 ≤ ‖G‖ ∞ ‖u‖ 犘
为得到等式,假设有 ω0 使得
珋[
σ G(
jω0)]= ‖G‖ ∞
记 G(
jω0)的奇异值分解为
122

G(
jω0)=σ
u1(
珋 jω0)
v1 (
jω0)+ ∑σiui(
jω0)
vi (
jω0)
i=2

其中,
r 是G(
jω0)的秩, vi 具有单位长度。
ui,
若 ω0 <∞ ,记 v1(
jω0)为
θ

α1e 1燄

θ

α2e 2
v1(
jω)=

θ

αqe q 燅

其中, R 使得θi∈ (-π,
αi∈R 0],且q 是 G 的 列维数。 现令 0≤βi≤
∞ (若θi=0,则βi=∞ ),使得

ω0
i -j
θi = ∠ β
( ω0
βi +j )
并令输入 u 由^

u 通过一个滤波器 产 生 若θi=0,则 下 面 用 1 代 替

βi-s
βi+s )
1 -s
α1β
熿 燄
β1 +s
2 -s
α2β
u(
t)= β2 +s ^
u(t)

q -s
αqβ
燀 β +s燅


其中,
u(t)=槡
2sn(
i ω0t)。则 R^

uu( ω0τ),故
τ)=cos(
‖^
u‖ 犘 = R^

uu(
0)=1
此外
S^

uu(
jω)= π[
δ(ω -ω0)+δ(
ω +ω0)]

123


ω燄
1 -j ω燄
1 -j
α1β
熿 α1β

ω
β1 +j ω
β1 +j
ω
2 -j ω
2 -j
α2β α2β
Suu (
jω)= ω S^
β2 +j ^
uu(
jω) β2 +jω
 
ω
q -j ω
q -j
αqβ αqβ
ω燅
燀 βq +j ω燅
燀 βq +j
易证
‖u‖ 犘 =1
最后
1 [ ( )] 1 [(
ω0)] =
2 2 2
‖z‖ 犘 = σ
珋G jω0 珋 G -j
+ σ
2 2
珋[G( ω0)] =

σ -j

‖G‖ ∞
类似地,若 ω0 =∞ ,可在上面令 ω0 → ∞ 得到最终结果。

犔∞ →犔∞
1.首先,
maxi‖犵i‖1 是 ∞?范 数?∞?范 数 系 统 增 益 的 一 个 上

t t

|zi(
t)|= 犵i(
τ)u(
t-τ)
∫ 0
dτ ≤
∫|犵 (τ)u(t-τ)|dτ≤

t q ∞ q

∫ ∑ |犵ij(τ)|dτ‖u‖∞ ≤
0 j=1 ∫∑ |犵 (τ)|dτ‖u‖
0 j=1

j ∞ =

‖犵i‖1‖u‖∞

‖z‖ ∞ := maxsup|zi(
t)|≤ max‖犵i‖1 ‖u‖ ∞
i t i

maxi‖犵i ‖1 为 最 小 上 界 的 事 实 可 从 下 面 的 推 导 看 出:假 设 最 大
的 maxi‖犵i‖ 在i=1 处达到,令t0 给定且置
u(
t0 -τ):=s
ign(
犵1 (

τ)),τ
由于 犵1(
τ)是一个向量函数,符号函数 s
ign(
犵1 (

τ))是按分量进行
运算的。于是 ‖u‖ ∞ =1,且
124

t0
z1(
t0)=
∫犵 (τ)u(t -τ)dτ =

1 0

t0 q

∫∑ |犵 (τ)|dτ =

j=1

∞ q

‖犵1 ‖1 -
∫ ∑ |犵 (τ)|dτ
t0 j=1

因此,令t0 →∞ ,有 ‖z‖ ∞ =‖犵1 ‖1 。


2.若 ‖u( t)‖ ,则
t)‖ ∞ :=supt‖u(

‖z(
t)‖ =
∫犵(τ)u(t-τ)dτ ≤

∫‖犵(τ)‖‖u(t-τ)‖dτ ≤

∫‖犵(τ)‖dτ‖u‖ .


因此,‖z‖ ∞ ≤
∫ ‖犵(τ)‖dτ‖u‖

∞ 。 □

其次,我 们 将 就 一 个 稳 定 系 统 的 犎∞ 范 数 及 犔1 范 数 得 出 一
些简单实用的界。设
A B
G(
s)= 
[C
0]∈
犚犎 ∞

是一个平衡实现,即存在
Σ=d ag(
i σ1 ,
σ2 ,…,
σn )≥ 0
σ1 ≥σ2 ≥ … ≥σn ≥0,使得
AΣ+ΣA +BB  =0 A Σ+ΣA +CC =0
则有如下定理。
定理 4.

∞ n

‖犵(
t)‖d
σ1 ≤ ‖G‖ ∞ ≤
∫0
t ≤ 2∑σi
i=1

其中, t)=CeAtB 。
犵(
注 4.
3 易见,本定理所表明的不等式并不依赖于 G(
s)的一个特殊
的状态空间实现。然而,采用平衡实现确实可使证明简化。 
125

证明:不等式σ1 ≤‖G‖ ∞ 可由第八章的 Neha


ri定理得到。现在
来证明其余的不等式。由于

-s

G(
s):=
∫犵(t)e dt,Re(s)> 0

根据 犎∞ 范数的定义,有

-s

‖G‖ ∞ = s(
up
) ∫犵(t)e dt ≤
Res >0


-s

sup ‖犵(
∫ t)e ‖dt≤
Re(


s)>0 0

∫ ‖犵(t)‖dt

为证明最后一个不等式,令 ui 为第i 个单位向量,则


1 若 i =j n

ui uj =δij =

0 若 i ≠j
并且
∑uu
i=1

i i =I

定义γi(
t)=uieAt?2B 及ψi(
t)=Ce ui,易证

t?2

∞ 
2  A
t?2 A t
?2
BB e t =2ui Σui =2
‖γi‖2 =
∫u e

i uid σi
∞ 
2  A t
?2 A
t?2
C Ce uid
t =2ui Σui =2
‖ψi‖2

= ue

i σi
利用这两个不等式,有
∞ ∞ n n

‖犵(
t)‖d
∫ 0
t=
∫0 ∑ψiγi dt≤
i=1
∑∫ ‖ψγ ‖dt≤
i=1 0
i i

n n

∑ ‖ψi‖2‖γi‖2 ≤ 2∑σi
i=1 i=1


从以上两个表可以清 楚 看 出,许 多 系 统 性 能 指 标 可 限 制 为 要
求某些闭环传递函数具有小的 犎2 或 犎∞ 或 L1 范数。进而,若 L1
性能指标满足,则 犎∞ 范数性能指标亦满足。在本书中,最感兴趣
的还是 犎2 和 犎∞ 性能指标。
126

6 犔2 和 犎2 范数的计算
4.

令 G(
s)∈犔2 ,并回忆 G 的 犔2 范数定义为


‖G‖2 :=
槡∫ Trace{G (ω)
G(ω)}

j j dω =
2π -∞

‖犵‖2 =

∫ Trace{犵 (
t)犵(
t)}

dt
槡 -∞

这里,
犵(t)表示 G 的卷积核。
易见,如上定义的 犔2 范数有限,当且仅当传递 矩 阵 G 是严格
正则的,即 G(∞ )=0。因此,当涉及到 G 的 犔2 范数时(当然,这也
适 用 于 犎2 范 数),将 一 般 地 假 设 传 递 矩 阵 是 严 格 正 则 的。 计 算
犔2 范 数 的 一 种 直 接 的 方 法 是 利 用 闭 路 积 分。 设 G 是 严 格 正 则
的,则有


∫ Trace{G (jω)G(jω)}dω =
2 
‖G‖2 =
2π -∞


∮Trace{G (s)G(s)}ds

2πj
后一个积分是一沿虚轴 和 左 半 平 面 的 无 限 半 圆 的 闭 路 积 分;因 为
G 是严格正则的,故这个半圆对积分的贡献为零。根据留数定理,
‖G‖2 等于 Tr e{
G~ (
s) s)}在其左半平面极点处留数的和。
G(

ac
尽管原则上说,‖G‖2 可从其定义或从上面介绍的方法中计
算出来,但在许多应 用 中,其 他 的 计 算 方 法 以 及 利 用 G 的 状 态 空
间描述的计算方法也 是 有 用 的。 犚犎2 传 递 函 数 范 数 的 计 算 就 特
别简单。
引理 4.
6 考虑一个传递矩阵
A B
G(
s)= [C
0]

其中 A 稳定。于是有
127


‖G‖2 = Tr a
ce(BL0B)= Trace(
CLcC ) (4.2)
这里,
Lo 和 Lc 为 可 观 测 和 可 控 的 Gr an 阵,可 从 如 下 Lya
ami 
punov 方程得到:
ALc +LcA  +BB  =0 ALo +LoA +CC =0
证明:由于 G 是稳定的,有
eAtB , t ≥ 0

犵(
t)= 犔-1(
G)=
{ 0, t < 0

∫Trace{犵 (t)犵(t)}dt=
2 
‖G‖2 =

∫Trace{犵(t)犵(t) }dt=

∞ 
 A t A

∫Trace{B e C Ce B}du =

∞ 

t  A t

∫Trace{Ce BB e C }dt

引理可从(
A,B)的可控 Gr an 阵以及(
ami C,A)的 可 观 测 Gr
ami
an
阵的事实得到,它们可表示为
∞  ∞
A t A
t A
t 
e CC t, e BB eA td
Lo =
∫ 0
e d Lc =
∫ 0

这也可从

ALc +LcA  +BB  =0 ALo +LoA +CC =0


得到。 □
为计算一个有理传递函数 G()
s ∈犔2 的 犔2 范数,可利用状态
空间方法。令 G(
s)= [
G(s)]+ + [
G(s)]- 及 G+ ∈ 犚犎2 和 G- ∈
犚犎2⊥ 。则
‖G‖2 = ‖ [ G(s)]+ ‖2 + ‖ [
G( s)]
2 2 2
- ‖2

其中,‖ [
G(s)]+ ‖2 和 ‖ [
G( G(-s)]+ ‖2 可 用 上
s)]- ‖2 = ‖ [
述引理来计算。
关于 G 的 犎2 范数还有另一个根据输入—输出实验数据来计
128

算的有用 方 法。 令ei 表 示R m 的 第i 个 标 准 基 向 量,这 里 m 是


系统输入维数。利用脉冲输入δ( t)ei(
δ(t)是单位脉冲),记输出为
zi(
t)(=犵(
t)ei)。假设 D=0,则 zi∈犔2+ 并且

2 2
‖G‖2 = ∑ ‖z ‖ i 2
i=1

注意这一范数的表征还 可 适 当 地 推 广 到 非 线 性 时 变 系 统,可 参 见
Chen 和 Fr
anc
i 1992]关于此范数在采样系统中的一个应用。
s[

7 犔∞ 和 犎 ∞ 范数的计算
4.

与 犔2 情形相同,首先考虑怎样计算一个 犔∞ 传递矩阵的 ∞ 范
s)∈犔∞ ,回忆一个传递函数 G 的 犔∞ 范数定义为
数。令 G(
‖G‖ ∞ :=e
s 珋{
ssupσ G(
jω)}
ω

G 的 犔∞ 范数计算是复杂的,需要由搜索来求得。一个标量传递函
数的无穷范 数 在 控 制 工 程 上 的 描 述 是 复 平 面 上 从 原 点 到 G 的
Nyqu
ist图上最远点间的距离,这 也 表 现 为|G( |的 Bode 图 上
jω)
的峰值。因此,原则上一个传递函数的 ∞ 范数可从图形上得到。
为了得到一个估计值,可列出一系列频率点

ω1 ,…,
ωN }
则 ‖G‖ ∞ 的一个估计是
珋{
maxσ G(
jωk)}
1≤k≤N

这一值通常可直接 从 Bode 奇 异 值 图 上 读 出。 若 G 是 有 理 的,则


犔∞ 范数也可用状态空间计算。
引理 4.7 令γ>0 及
AB
G(
s)= [

CD
∈ 犚犎∞] (
4.3)

则 ‖G‖ ∞ <γ 当且仅当σ
珋(D)<γ 及 H 的虚轴上无极点。这里

熿 A +BR-1DC 燄 BR-1B
H :=

 -1 
) ( -1 

燀-C I+ DR D C - A +BR D C 燅

129

R=γ2I-DD。
证明:令 Φ(s)=γ2I-G~ (
s) s)。则易见,‖G‖ ∞ <γ 当且仅当
G(
jω)>0 对 所 有 ω∈R
Φ( R 成 立。 由 于 Φ(∞ )=R>0 以 及Φ( jω)为
一关于 ω 的连续函数,则 Φ( jω)>0 对 所 有 ω∈RR 成 立,当 且 仅 当
jω)对所有 ω∈R
Φ( R ∪ {∞ }是非奇异的,即 Φ( s)在虚轴 上无零点。
等价地,
Φ (
-1
s)在虚轴 上 无 极 点。 通 过 简 单 的 代 数 运 算 容 易 计 算

熿 BR-1 燄
熿 H  燄
-1

Φ s =)  -1
燀-C DR 燅


燀[
R D C R B ]
-1 -1 

R-1 燅
故若上述实现在虚轴上既无不可控的模态,又无不可观模态,则可
得定理结 论。 假 设 jω0 是 H 的 一 个 特 征 值,但 不 是 Φ-1 (
s)的 极
点。则jω0 必或是([ H )的 一 个 不 可 观 模 态,
R-1DC R-1B ],
BR-1
或 是烄H , 烌的 一 个 不 可 控 模 态。 现 在,假 设
烆 -C[
DR-1

] jω0 是

([R-1DC R-1B ], H )的一个不 可 观 测 模 态,则 存 在 一 个 x0


x1
= [x ]≠0,使得

ω0x0 ,[
Hx0 =j R-1DC R-1B ]
x0 =0
这些方程可简化为

jω0I-A)
x1 =0

jω0I+A )
x2 =-CCx1
DCx1 +Bx2 =0
既然 A 在虚轴上无特征值,有 x1 =0 及 x2 =0。这与假设相矛盾,
因此,该实现在虚轴上无不可观模态。
BR-1
类似地,若 jω0 假 设 为烄H , 烌的 一 个 不 可 控 模

 [-1
-C DR 烎 ]
态,亦将导致矛盾。 □
130

二分法算法
引理 4.
7 蕴含如下计算 犚犔∞ 范数的二分法算法:
i)选一上界γu 和一下界γl,使得γl≤‖G‖ ∞ ≤γu ;

i)若(

i γu -γl)
?γl ≤ 给 定 的 水 平,停 止;‖G‖ ≈ (
γu +γl)
?2。
否则转到下一步;


ii)置γ= (
γ1 +γu )
?2;

iv)对给定的γ,通过计算 H 的特征值检验是否 ‖G‖ ∞ <γ;
v)若 H 在jR 上有一个特征 值,置 γ1 =γ;否 则 置 γu =γ;返

回步骤(i)。

当然,上述算法也 可 用 于 犎∞ 范 数 的 计 算。 故 与 犔2 (犎2 )范
数计算不同,犔∞ 范数计算需要通过在γ 或ω 上的搜索。某些类似
的情形对具有范数 ‖ M ‖2 2Tra
ce(M  M )及 ‖ M ‖ ∞ =σ
珋[M ]的 常
数矩阵的计算 时 也 会 发 生。 原 则 上 说,‖ M ‖2 可 通 过 有 限 步 准

确地算出,如同可通过有 限 步 来 验 证 是 否σ
珋(M )<γ(如 γ2I-M 
M >0)一样,但σ
珋(M )的值却 不能经有限步算出,必须用某些类 型
的迭代算法来计算。
注 4.
4 易见,‖G‖ ∞ <γ 当且 仅 当 ‖γ-1G‖ ∞ <1。 因此,不失 一
般性,假设γ=1。在本书的后面 部 分 将 经 常作这一假 设。还需 要
说明的是,也存在另外一些计算以上范数的快速算法。尽管如此,
二分法算法仍是最简单的。 
稳定传递函数的 犎∞ 范 数 也 可 以 从 实 验 上 来 估 计,主 要 是 利
用稳定传递函数的 犎∞ 范数是对所有可能的单位正弦输入信号稳
态响应的最大幅值这一事实。

8 注释和参考
4.

在本章中所提出的函数空间的基本概念可在任何标准的泛函
分析教科书中 找 到,例 如,可 在 Nay lor 和 Se
ll[1982]及 Gohberg
和 Go
ldbe
r [
g 1981]的书中 找 到。 范 数 和 函 数 空 间 的 系 统 理 论 解
释可在 De r和 Vi
soe dya
s r[
aga 1975]的 书 中 找 到。 二 分 法 犎∞ 范
131

数计算方法是 由 Boyd,
Bal
akr
ishnan 及 Kabmba[
1989]首 先 提 出
的。一个更为有效的 犔∞ 范数计算方法则是由 Bru
insma和 S
tei
n
1990]提出来的。
buch[
第五章 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章介绍反馈结构,讨 论 反 馈 结 构 的 稳 定 性 和 性 能 特 点。 本
章的安排如下:
51 节讨论引入反馈 的 必 要 性,介绍一般的反 馈 结
构形式。5
2 节给出反馈回路的适定性的 定 义。5
3 节 引入内稳
定的概念并建立内稳定的状态空间描述和内稳定的传递矩阵描述
4 节介绍 有 理 矩 阵 的 稳 定 互 质 分 解。5
之间的关系。5 5 节 考 虑
反馈的性质并讨论如何利用反馈控制获得期望的性能。这些讨论
引出了回路成 型 控 制 设 计 技 术,并 将 在 5
6 节 中 介 绍 这 种 技 术。
最后,
57 节研究最优 犎2 和 犎∞ 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

1 反 馈 结 构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有几个基本问题超越于具体应用之上。虽
然对不同的应用,这些问题的描述有所不同,重要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其控制的设计目标和步骤却具有一般性。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当
存在模型误差、系 统 变 化 以 及 不 确 定 性 时,要 求 提 供 满 意 的 性 能。
实际上,这种需要是研发反馈系统的原始动机。反馈只有当由于系
统特征中不确定性使系统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才需要。更详细的对
模型的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模型不确定性的表示将在第九章中讨论。
现在,假设给定了一个具有不确定性描述的模型,并认为该模
型恰当地表达了对象的 基 本 特 征,控 制 器 设 计 的 下 一 步 是 确 定 何
种结构可以达到期望的性能。预滤波输入信号(或开环控制)能够
改变模型集合的动态 响 应,但 却 不 能 减 小 不 确 定 性 的 影 响。 若 不
确定性太大以致达不到期望的响应精度,就需要反馈结构。然而,
139

仅有反馈结构并不能保 证 减 小 不 确 定 性 的 影 响,要 达 到 利 用 反 馈
减小不确定性影响的 目 的 还 有 许 多 障 碍。 特 别 地,因 为 对 于 表 示
物理系统不确定性的任 何 一 个 合 理 模 型 集 合,在 足 够 高 的 频 率 处
会变大且相位完全未知,因此闭环增益必须在这些频率上小,以避
免高频系统的动态不 稳 定。 更 糟 的 是,反 馈 系 统 实 际 上 在 不 确 定
性很大的频段上增大 了 系 统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灵 敏 度。 换 言 之,由 于
对建立合理的物理系统模型集合的限制并对控制器必须是因果的
要求,不能利用反馈(或任何其 他 控制 结 构)使闭环模型集合是开
环模型集合的一个有理子集。而往往能达到的是通过巧妙的利用
反馈显著地降低对某些 重 要 信 号 的 不 确 定 性,同 时 使 对 其 他 信 号
的不确定性增加很小。 因 此,反 馈 设 计 问 题 的 核 心 是 围 绕 着 如 何
降低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进行折衷。例如,在利用反馈减小指令?
干扰误差和同 时 使 测 量 噪 声 引 起 的 响 应 最 小 时,就 要 进 行 折 衷。
为了有实际应 用 价 值,设 计 技 术 必 须 提 供 进 行 这 些 折 衷 的 方 法。
在5
5 节和第六章中将要详细讨论这些折衷。
为集中讨论有 关 问 题,考 虑 图 5
1 所 示 的 标 准 反 馈 结 构 图。
它包括互联的对象 P 和控制器 K 、施加在系统上的命令r、传感器
噪音 n、对象输入干扰 di 和对象输出干扰d。一般地,假定所有信
号都是多变量的,所有传递矩阵都有相应的维数。

图5
1 标准的反馈结构

2 反馈回路的适定性

假设图 5
1 中对象 P 和控制器 K 是实有理正则传递矩阵,那
140

么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反馈联接是否有意义或物理上可实
现。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一点,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其中

P =- -1, K =1
s+2
都是正则传递函数。但是,

s+2)( s
r-n-d)+ -1di
u=
3 3
即从外部信号r-n-d 和di 到u 的传递函数不是正则的,因此,
该反馈系统不是物理上可实现的。
定义 5
1 若一个反馈系统中,所有闭环传递矩阵都是有定义 的 且
正则 ,则称该系统是适定的。
假定所有外部信号r、
n、d 和di 都 是 指定 信 号,并 且 它 们 到 u
的闭环传递矩阵是有定义的和正则的,那么, y 与其他所有信号都
是有定义的,且相应传递矩阵是正则的。进而,由于从 d 和n 到u
的传递矩阵相同,且从r 到u 的传递矩阵只是符号不同,所以当且
di
仅当从
[d ]到u 的传递矩阵存在且正则时,系统是适定的。
为了与本书中其他部分的符号一致,记
^:=- K

并把输入到反馈回路的外部 信 号 重 新 分 组 为 w1 和 w2 ,把 对 象 和
控制器的输入信号重新分组为e1 和e2 ,则对象和控制器所在的反
馈回路可以简单地以图 5
2 表示,并且该系统是适定的,当且仅当
w1

[w ]到e 的传递矩阵存在且正则。

引理 5
1 图 5
2 所示的反馈系统是适定的,当且仅当
^(∞ )
I- K P(∞ ) (
51)
是可逆的。
证明:以下框图所示的系统可以用方程表示为

e1 = w1 + Ke2
e2 = w2 +Pe1
141

则可以得到e1 的一个表达式为

( ^P )
I- K ^w2
e1 = w1 + K
因此,适定性等价于( ^P )-1 存 在 并 正 则。 即 等 价 于 传 递 函 数
I-K
^P 的常数项可逆。
I-K □

图5
2 内稳定分析框图

可以证明(
51)等价于下面两个条件之一:

I -K^(∞ )
熿 燄是可逆的; (
52)
燀-P(∞ ) I 燅

I-P(∞ )^(∞ )是可逆的。


^ 的实
利用状态空间实现,可简化适定性条件的描述。引入 P 和 K

A B
P= [C
D ]
 (
53)

^B^
^ = 熿A
K 

燄 (
54)
^ ^
燀CD燅
^(∞ )=D
则 P(∞ )=D 和 K ^。例如,式(
52)的适定性条件等价于

熿I ^燄
-D 是可逆的。
(5)

燀- D I 燅
幸运的是,大部分实际情况下都有 D=0,因此,对大多数实际控制
系统的适定性是能够保证的。
142

3 内
5 稳 定

考虑一个由标准方块 图 5
2 描 述 的 系 统,并 假 定 该 系 统 是 适
定的。进而,假定方程(
53)和 方 程 (
54)给 出 的 P( ^(
s)和 K s)的
实现是可稳定的和可检测的。

令 x 和^ ^ 的状态向量,将 w1 和 w2 置为零,
x 分别记为 P 和 K
图5
2 所示的状态方程写为
· (
x =Ax +Be1 56)
e2 =Cx + De1 (
57)
·

x =A^^
x +B^e2 (
58)

e1 =C^ ^
x +De2 (
59)
定义 52 若图 5 2 所示系统在原点( x,^
x)= (0,0)渐进稳定,即
当 w1 =0 和 w2 =0 时状态(x,^
x)从 所 有 初 始 状 态 趋 于 零,则 称 该
系统是内稳定的。
内稳定是一个状态空 间 概 念。 为 得 到 内 稳 定 的 具 体 表 述,对
e1 和e2 求解方程(
57)和方程(
59):

e1 ^燄-1熿0 C
熿I
-D ^燄 x
e2
=[]
燀- D I 燅 燀C 0燅

x []
式中逆的存在由适定性条件保证。将上式代入式( 6)和式(
5 58)

·
熿x燄 x

燀x燅

· =A ^
x[]
式中

^燄-1熿0 C
A 0燄 熿B 0燄熿 I - D ^燄
珦 =熿
A +
^ ^
燀0 A燅 燀0 B燅燀- D I 燅 燀C 0燅
143

因此内稳定等价于 A
珦 的所有特 征 值 都在 开 左 半平面。事 实 上,这
可以作为内稳定的定义。

引理 5
2 图 5 ^ 具有给定的可稳和可检
2 所示的系统对于 P 和 K
测的实现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A
珦 是一个 Hurwi
tz矩阵。
^ 的实 现既可稳 定又可检测,即 通 过 实
容易验证,只要 P 和 K
现未引入外加的不稳定 模 态,则 上 述 内 稳 定 性 的 定 义 仅 取 决 于 P
^ 本身,而不取决于它们的具体实现。
和K
^ 的状态空间实现定 义
以上关于内稳定的概念是 根 据 P 和 K
的。从传递矩 阵 的 观 点 刻 画 内 稳 定 也 很 重 要 和 有 用。 注 意 到 图
2 中反馈系统可用传递矩阵描述为

熿I ^燄 e1
-K w1

燀- P I 燅 e2

w[] [ ]


510)

直观上很清楚,如图 5 2 所示系统是内稳定的,那么对全部有界输
入(
w1 ,w2),输出( e2)也是有界的。下面的引理表明该思想导
e1 ,
致了一种内稳定的传递矩阵描述。
引理 5 3 图 5
2 所示系统 是 内 稳 定 的,当 且 仅 当 从 (
w1 ,w2 )到
e1 ,e2)的传递矩阵

^燄 -1 ^P ) ^( ^)
熿(
-1 -1
熿I -K I- K K I-PK 燄
= (
511)
^ ^
燀-P I 燅 燀P(
I- KP ) (
I-PK ) 燅
-1 -1

^(
I+ K I-PK^) -1 ^(
P K ^)
I-PK -1
熿 燄

^ ^
燀 (I-PK ) P (
I-PK ) 燅
-1 -1

属于 犚犎∞ 。

^ ^
AB 熿AB燄分 别 是
证明: 设

CD ]
 和 


 ^
燀C D燅
P 和K^ 的可稳定可检测实

现,记 y1 为 P 的输出, ^ 的输 出,则 图 5


y2 为 K 2 所 示 系 统 的 状 态
方程是
144

·
熿x燄 熿A 0燄 x 熿B 0燄 e1
· =


燀燅 燀
0 A燅
[]
^ ^x


燀0 B燅 e2
[]
y1 熿C 0燄 x 熿D 0燄 e1
y2
=[]
燀0 C
[]
^ ^


+ []^
燀0 D燅 e2
e1 w1 0 I y1
e2
=[ ] [ ] [ ][ ]
w2

I 0 y2
最后两个方程可重新写为

熿I ^燄 e1
-D ^燄 x
熿0 C w1
[]
燀- D I 燅 e2

燀C 0燅
[] [ ]



w2
假 定 系 统 是 内 稳 定 的,则 适 定 性 条 件 意 味 着 ( ^ )=
I - DD
I-P^
( K)(∞ )是可逆的,因此,
(I-P^
K)是可逆的。进而,由于矩阵

熿A 0燄 熿B 0燄熿 I - D ^燄-1熿0 C ^燄

A= +
^ ^
燀0 A燅 燀0 B燅燀- D I 燅 燀C 0燅
的特征值在开左半 平 面,于 是 式(11)给 出 的 从(
5 w1 ,w2 )到(
e1 ,
e2)的传递矩阵在 犚犎∞ 内。
相反,假设( ^ )可逆,且 式(
I-PK 511)中的传递 矩 阵 在 犚犎∞
内,特别是( ^ )-1 正则意味着(
I-PK ^ )(∞ )= (
I-PK ^ )可逆,
I-DD
所以


珦:= 熿 I - D燄

燀- D I 燅
w1 e1
非奇异。容易由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计 算 得 到 从
[w ]到 [e ]的 传 递 矩
2 2

阵为

^ ^ B 0燄烌
珦-1烄熿 I - D燄+ 熿0 C燄(
D s 珦)
I -A -1熿 珦-1
烅 ^ 烍D
烆燀- D I 燅 燀C 0燅 燀0 B燅烎
因为上述传递矩阵属于 犚犎∞ ,由此得出
145

^燄
熿0 C B 0燄
珦)-1熿

sI -A

燀C 0燅 燀0 B燅
属于 犚犎∞ 。最后,由于(A,B,C)和( ^,
A ^,
B ^)可 稳 定 且 可 检 测,

所以

烄 熿B 0燄 熿0 C
^燄烌
珦,
A ,

烆 燀0 B燅 燀C 0燅烎
可稳定且可检测,由此可得 A
珦 的特征值在开左半平面。 □
要检查内稳定性,检验 式(
511)中 的 全 部 四 个 传 递 矩 阵 是 否
属于 犚犎∞ 是必要的(且是充分 的)。即 使 式(11)中的 四 个 矩 阵

中有三个属于 犚犎∞ ,也不能得出 稳 定 的结 论。例 如,设 系 统 的 传
递函数为

s ^ =- 1
P = -1,K
s+1 s-1
易算出
s+1
熿 s+1 燄
-(
e1 s+2 s-1)(
s+2) w1
[e ]= s-1
2 s+1 []
w2
燀s+2 s+2 燅
这说明虽然四 个 传 递 矩 阵 中 有 三 个 稳 定,系 统 仍 不 是 内 稳 定 的。
^ 的任何可稳定可检测实现计 算 闭 环的 A 矩阵也能得出
用P 和K
同样的结论。
注5
1 应指出,对一 个 实 际 反 馈 系 统 来 说,内 稳 定 是 一 个 基 本 要
求。这是因为所有互联系统往往不可避免地有非零初始状态和某
些误差(可能很小),如 果 在 某 些 地 方 的 这 种 误 差 将 导 致 闭 环 系 统
在另外某些地方的信 号 无 界,那 么 在 实 际 中 是 无 法 接 受 的。 内 稳
定性保证了若一个系统中(在任 何 部 位)注 入 的信号都有界,那么
系统中的所有信号都有界。 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能简单地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146

系5 ^∈ 犚犎∞ ,则图 5
4 设 K 2 所示系统 是 内 稳定的,当且仅当它
是适定的,且 P( ^P )-1 ∈ 犚犎∞ 。
I-K
证明:必要性是显然 的。 为 证 明 充 分 性,只 需 证 明 ( ^ )-1 ∈
I-PK
犚犎∞ 是充分的。这点可由下式得到,即
( ^)
I-PK -1
=I+ ( ^)
I-PK -1 ^
PK
其中,( ^ )-1P,
I-PK K^∈ 犚犎∞ □
该系事实上是古典控 制 理 论 的 基 础。 在 古 典 控 制 理 论 中,通
常只检查一个闭环传递 函 数 的 稳 定 性,因 为 隐 含 着 控 制 器 本 身 是
稳定的假设。
系5
5 若 P∈ 犚犎∞ ,则图 5
2 所示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它
^(
是适定的,且 K ^ )-1 ∈ 犚犎∞ 。
I-PK
系5 ^∈ 犚犎∞ ,则 图 5
6 若 P∈ 犚犎∞ ,和 K 2 所 示 系 统 是 内 稳 定
的,当且仅当( ^ )-1 ∈ 犚犎∞ 。或 等 价 地,
I-PK det( ^ )在 闭 右
I-PK
半平面没有零点。
为研究更一般的情况,定义:
^(
nk :=K s)在闭右半平面的极点个数 。
np :=P(s)在闭右半平面的极点个数。
定理 5
7 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它是适定的且

i)P(
s)^(
K s)的闭右半平面极点个数 =nk +np ;

i)(
i I-P(
s)^(
K s))-1 是稳定的。
^ 和(
证明:易证 PK ^ )-1 有下列实现:
I-PK

熿A BC ^BD^燄

PK^= ^B^
0 A

^ ^
燀C DC DD燅
珡 B
A 珚

I-PK ^)-1

= 

珚D
C 珡]
147

其中


A BC ^
珡 =熿 燄 熿BD燄( ^)-1
[ ^]
A + I- DD C DC
^ ^
燀0 A 燅 燀B 燅

BD
珚 =熿 燄(
B I- DD^)
-1


燀B 燅
珚 =(
C I- DD^)
-1

C DC ^]

珡 =(
D ^)
I- DD -1

易看出 A
珡=A珦,因此,当且仅当 A珡 稳定时系统是内稳定的。

现设系统是内稳 定 的,则 ( ^ )-1 ∈ 犚犎∞ 。 故 我 们 只 需


I-PK
证明给定条件(
i),条件(
i i)是稳定的 充 分 必 要条件。 为此,注意到

A 珚)是可稳定的,当且仅当
珡,B

^ BD
烄熿A BC ^
燄,熿 燄烌 (
512)
^ ^
烆燀0 A 燅 燀B 燅烎
可稳定。(
珚,
C 珡)可检测,当且仅当

烄 ^
[C DC^],熿A BC燄烌 (
513)
0 ^

烆 燀 燅烎
可检测。但式(5
12)和式(5
13 )等价于条件( ^ 无不稳定
i),即 PK
的零点?极点对消。结论得证。 □
由该结果可见,MIMO 系统的 Nyqu i
st稳定性定理是显然的。
定理 5
8 (
Nyqu
ist稳定性定理)
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i)它是适定的;
i)满足定理 5

i 7 中的条件(
i);

ii)并且(
i s):=de
t(I-P(
s)^(
K s))的闭左半平面的极点个
数为 nk +np ;

iv)对 -∞≤ω≤ ∞ ,
(jω)的 Nyqu
ist曲 线 逆 时 针 方 向 包 围
148

原点( 0),nk +np 次。


0,
证 明:从 S
ISO Nyquit稳定性定理知,当且仅当(
s jω)的 Nyqu
ist
曲线对 - ∞ ≤ ω ≤ ∞ 逆 时 针 包 围 原 点 (
0,0),nk + np 次 时,
s)的全部零点均在开左半平面。
( □

4 犚犎 ∞ 上的互质分解

回想一下两个实系数多项式 m(
s)和 n(
s),若它们的最大公因
式是 1,则称它们是互质的(等价于它们没有相同的零点)。由 Eu

lid 的算法(见[
Kai
lah,
t 1980,
pp140~141])得知,两个多项式 m
和n 互质,当且仅当存在多项式 x( s)和 y(
s)使 得 xm +yn=1;该
方程称为 Be
z t恒等式。类似地,犚犎∞ 中的 两个传递 函 数 m(
ou s)
和 n(
s),若存在 x,y∈ 犚犎∞ ,使得
xm +yn =1
则称 m(s)和 n(
s)在 犚犎∞ 上 互 质,更 为 基 本 的,也 是 等 价 的 定 义
为:若 m 和n 在 犚犎∞ 中的每个公因子均可逆,则 m 和n 互质,即
h,mh-1 ,n
h-1 ∈ 犚犎∞ h-1 ∈ 犚犎∞
更一般地,有
定义 53 若 犚犎∞ 内 的 两 个 矩 阵 M 和 N 有 相 同 的 列 数 并 且 在
犚犎∞ 内存在矩阵 Xr和 Yr,使得


Xr Yr] [N ]= X M +Y N =I
r r

则矩阵 M 和 N 在 犚犎∞ 上 右 互 质。 类 似 地,若 犚犎∞ 内 的 两 个 矩


阵M
珮,珦 ,有相同的行数并且在 犚犎∞ 内存在矩阵 Xl,
N Yl,使得

珮 N


Yl[]
珦] l = MX
珮 l +N
珦Yl =I

则矩阵 M
珮,珦 在 犚犎∞ 上左互质。


注意 这 两 个 定 义 等 价 于 矩 阵
[N ]在 犚犎 ∞ 内 左 可 逆,矩 阵


M 珦]在 犚犎∞ 内右可逆。上 面 两 个 方 程 通 常 称 为 Be
珮 N z t恒 等
on
149

式。
令 P 是正则实有理矩阵。P 的 一 个 右 互 质 分 解 (
rcf)是 P=
NM ,式中 N 和 M 在 犚犎∞ 上右互质。同样地,
-1
P 的一个左互质
分解(lcf)具有形式 P=M珮 N
-1珦 ,式中 N
珦,珮 在 犚犎∞ 上左互质。 若

矩阵 P( s)有右互质分解 P=NM -1 ,左互质分解 P=M
s)∈Rp ( 珮 -1
珦 ,并且有 Xr,
N Yr, Yl∈ 犚犎∞ 使得
Xl,
Xr Yr M -Yl
[-N珦 M珮 ][N
Xl
=I (5]
14)

则称 P 有 双互质分解。 当 然,上 述 定 义 中隐 含着要求 M 和 M


珮 都
是方的且非奇异。
定理 5
9 设 P(
s)是正则实有理矩阵,并且
AB
P= [
CD ]
是一个可镇定可检测实现。 令 F 和 L 使 A +BF 和 A +LC 都 稳
定,且定义
A +BF B -L燄
熿
M -Yl

N Xl
= F I
] 
0 (
515)
燀C + DF D I 燅
A +LC- ( B +LD ) L燄
熿
Xr Yr

-N珦 M珮
= ] F 

I 0 (
516)
燀 C  -D I燅
则 P=NM =M
-1 珮 N
-1珦 分 别 是 P 的 右 互 质 分 解 和 左 互 质 分 解,并
且满足式( 14)。

证明:通过验证方程( 14)成立,该定理得证。
5 □
注52 若 P 是稳定的,则可以取 Xr=Xl=I,
Yr=Yl=0, 珦
N =N =
, 珮
P M =M =I。 
注5
3 传 递 矩 阵 的 互 质 分 解 能 够 给 予 一 个 反 馈 控 制 的 解 释 。例
如,通过一个状 态 反 馈,可 由 改 变 控 制 变 量 自 然 地 得 到 右 互 质 分
解。考虑对象 P 的状态空间方程
·
x =Ax +Bu
150

y =Cx + Du
下一步引入状态反馈并改变变量
v:= u-Fx
式中 F 使 A +BF 稳定。因而得
·
x =(
A +BF)
x +Bv
u =Fx +v
y =(C + DF)
x + Dv
显然地,可由这些方程得到从 v 到u 的传递矩阵为
A +BF B
M(
s)= [

F I ]
从 v 到y 的传递矩阵为
A +BF B
N(
s)= [C
+ DF D ]

因此
u = Mv, y = Nv
于是,
y=NM u,即 P=NM 。
-1 -1

现在来看怎样利用互质分解得到内稳定条件的其他表述。再
^ 的任意右 互
2 的标准稳定 性分 析 框 图。 设 P 和 K
一次考虑图 5
质分解和左互质分解为
珮-1N
P = NM -1 = M 珦 (
517)
^ = UV-1 = V
K 珟-1U
珦 (
518)
引理 5
10 考虑图 5
2 所示系统。下列条件是等价的:

i)反馈系统是内稳定的;
M U

i)
i [N V ]在 犚犎 中可逆;


V 珦
-U
i)[
珮 ]


i 在 犚犎 中可逆;

-N珦 M

iv)MV 珦 在 犚犎∞ 中可逆;
珮 -NU

v)VM 珦 在 犚犎∞ 中可逆。
珟 -UN
151

证明:如引理 5
3,内稳定等价于
-1
熿I ^燄
-K
∈ 犚犎∞
燀-P I 燅
或等价于

^燄-1
熿I K
∈ 犚犎∞ (
519)
燀P I燅
因为

^燄
熿I K I UV-1 M U M-1 0

燀P I燅

NM[-1


N V] [ ][0 V-1 ]

^燄-1
熿I K M 0 M U -1

燀P I燅
= [0 V ][N V ]
由于下列两矩阵
M 0 M U
[0 V ],[N V ]
为右互质(作为练习留给读者),式(
519)成立,当且仅当
-1
M U
[N V ] ∈ 犚犎∞

这证明条件(
i)和条件(
i)等价。条件(
i i)和条件(

ii)等价的证明是
类似的。
由下面的方程可得 到 条 件 (
ii)和 条 件 (
ii)隐 含 着 条 件 (
i iv)和
条件(
v):

V 珦 M U
-U 珟 -UN
VM 珦 0
珦[珮
-N M N V ][

0 ] [
珮 珦
MV - NU ]
由于上述方程的左端在 犚犎∞ 中可逆,方程的右边也在 犚犎∞ 中可
逆。因此条件( iv)和 条 件 (
v)满 足。 只 需 要 证 明 条 件 (
iv)或 条 件
v)隐 含 条 件 (
( i)即 可。 条 件 ( i)的 证 明 是 显 然 的,因 为 若
v)→ (
152


VM 珦
U -1

[N I ] ∈ 犚犎 ∞ 或满足条件(
v),有

^燄-1
熿I K I 珟-1U
V 珦 -1

燀P I燅
= [NM I ] =
-1


M 0 VM 珦
U 珟 0
V -1

[0 I][N I ] [0 I]∈ 犚犎 ∞


把引理 510 和定理 5 9 结合起来,有以下系。
系5
11 设 P 是 正 则 实 有 理 矩 阵, 珦 是 犚犎∞ 上
珮 -1N
P=NM -1 =M
相应的右互质分解和左互质分解,则存在控制器
^0 = U0V0-1 = V
K 珟0-1U
珦0
其中,
U0 ,
V0 ,
U 珟0 在 犚犎∞ 中,使得
珦0 ,

V珟0 -U 珦0 M U0 I 0
-N珦 [ 珮
M N V0
= ][
0 I

520)] [ ]
进而,令 F 和L 使 A +BF 和 A +LC 稳 定,则这些矩 阵 的 一 组 特
殊的状态空间实现为
A +BF B -L燄
熿
M U0
= [ F I ]0 (
521)
N V0 
燀C + DF D I 燅
A +LC- ( B +LD ) L燄
熿
珟0 -U
V 珦0

-N 珮
M[ = F 
 ] I 0 (
522)
燀 C  -D I燅
证明:选择这些矩阵的思路如下,利用观测器理论,找出一个满足
^0 ,例如
内稳定的控制器 K

^0 := A
+BF +LC +LDF -L

F [  0 ] (
523)

仿照对 P 的因式分解作如下因式分解

K^0 = U0V0-1 = V
珟0-1U
珦0
则引理 5
10 意 味 着 式 (
520)左 边 两 块 矩 阵 中 的 每 一 块 一 定 在
153

犚犎∞ 中可逆。事实上,与方程(
514)比较可知式(
520)成立。

5 反馈的性质

本节讨论反馈系统的 性 质,尤 其 是 讨 论 反 馈 结 构 的 好 处 以 及
对各种相互矛盾的目标进行折衷设计的概念———即如何在不确定
性下达到反馈的好处。
再一次考虑图 5
1 所示的反 馈 系 统。 为 了 方 便 起 见,将 系 统
画为如图 5
3 所示。为进 一 步 讨 论 的 方 便,定 义 输 入 回 路 传 递 矩
阵 Li,和输出回路传递矩阵 Lo 分别为
Li = KP , Lo = PK
其 中Li 由 在 对 象 的 输 入 (
u)断 开 回 路 得 到 ,
Lo 由 在 对 象 的 输 出

图5
3 标准反馈结构图
154

y)断开回路得到。输入灵 敏 度 矩 阵 定 义 为 从 di 到up 的 传 递 矩


Si = (
I+Li)-1
, up = Sidi
输出灵敏度矩阵定义为从 d 到y 的传递矩阵
So = (I+Lo)-1
, y = Sod
输入和输出补灵敏度矩阵分别定义为
Ti =I-Si = Li(
I+Li)
-1

To =I-So = Lo(
I+Lo)
-1

(补一词用于刻画 T 是S 的补,即 T =I-S),矩 阵 I+Li 称 为 输


入回差矩阵,而I+Lo 称为输出回差矩阵。
易看出,若闭环系统内稳定,则满足下列方程:
y =To(
r-n)+SoPdi +Sod (
524)
r-y =So(
r-d)+Ton -SoPdi (
525)
u =KSo(r-n)- KSod -Tidi (
526)
up =KSo( r-n)- KSod +Sidi (
527)
这四个方程表 明 了 反 馈 回 路 的 基 本 优 点 和 固 有 的 设 计 目 标。 例
如,方程(
524)说明通过减小输出灵敏度函数 So 可以使干扰d 对
对象输出的影响减小。 同 样 地,方 程(
527)说 明 通 过 减 小 输 入 灵
敏度函数 Si 可以使干扰di 对对象 输 入的 影 响减小。 在给定的频
率范围内矩阵 大 小 的 概 念 可 以 用 依 赖 于 频 率 的 奇 异 值 表 示。 例
如,在一个频域上σ
珋(So)<1,将 意 味 着 干 扰 d 在 对 象 输 出 端 的 影
响在该频域上被 有 效 地 不 敏 感 化。 因 此,要 使 在 对 象 输 出 端 (
y)
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则要使以下两个量小:
1 (对对象输出端干扰 d)
珋(
σ So)=σ
珋((
I+PK )
-1
)=

σ

I+ PK )
珋(
σ SoP)=σ
珋((
I+PK )
-1
P)=σ珋(PSi) (对对象输入端干扰 di)
而要使在对象 输 入 端 (up )有 良 好 的 抗 干 扰 性 则 要 使 以 下 两 个 量
小:
1 (对对象输入端干扰 di)
珋(
σ Si)=σ
珋((
I+ KP)
-1
)=

σ

I+ KP)
珋(
σ SiK )=σ
珋(K(
I+PK )
-1
)=σ
珋(KSo) (对对象输出端干扰 d)
155

特别是在低频域中, d 和di 通常非常显著。由于


σ

(PK )-1≤σ -
(I+PK )≤σ

(PK )+1
σ

(KP )-1≤σ

(I+ KP )≤σ

(KP )+1

1 1
( ) 珋(
≤σ So)≤ ( ) ,若σ -
(PK )> 1
σ

PK +1 σ

PK -1
1 1
( ) 珋(
≤σ Si)≤ ( ) ,若σ -
(KP )> 1
σ

KP +1 σ

KP -1
这些方程意味着
珋(
σ So) 1  σ -

PK ) 1
珋(
σ Si) 1  σ -
(KP ) 1
设 P 和 K 可逆,则
σ-
(PK ) 1 或σ-
(KP ) 1  σ珋(SoP )=

珋((
σ I+PK )-1
P)≈σ珋(
K-1)= ( )
σ


σ

( ) 或
PK  1 σ-
( )
KP  1  σ 珋 KSo)=


珋(
σ K( I+PK )-1
)≈σ
珋(P-1)= ( )
σ


因此,若要对 象 输 出 端 (
y)具 有 良 好 的 性 能,为 降 低 对 d 的 灵 敏
度,一般要 求 在 d 影 响 显 著 的 频 率 范 围 内 输 出 回 路 增 益 大,即
( ) -(
- Lo =σ
σ PK)1,为降低对 di 的灵敏度,要求在 di 作用显著的
频率范围内,有足够大的控制器增益,即 σ ( ) 。 类 似 地,若 要
- K 1

对象输入端( up )具有良 好 的 性 能,为 降 低 对 di 的 灵 敏 度,一 般 要


求在 di 影 响 显 著 的 频 域 内 有 大 的 输 入 回 路 增 益,即 σ ( i )=
- L

( ) ,以及在 d 影响 显 著 的 频 域 内 要 求 有 足 够 大 的 对 象 增
- KP 1
σ
益,即 σ( ) ,以 降 低 对 d 的 灵 敏 度。 而 对 象 增 益 不 能 通 过 控
- P 1

制器设计来改变。(应注意,一般地 So ≠Si,除非 K 和P 是方的且


对 角 的。 若 P 是 标 量 系 统,则 这 一 条 件 成 立。 因 此,小 的
珋(
σ So)未必意味着小的σ Si);换言之,输出端强的抗干扰性未必意
珋(
味着输入端强的抗干扰性。)
所以,良好的多变量反 馈 回 路 设 计 归 结 为 在 需 要 的 频 段 上 达
156

到高的回路(和可能的控制器)增益。
尽管这个陈述简单,但 反 馈 设 计 绝 不 是 轻 而 易 举 的。 这 是 因
为回路增益不可能在任意大的频域内取任意高。它们必须满足一
定的性能折衷和设计 限 制。 例 如,一 个 主 要 的 性 能 折 衷 就 是 在 减
小指令和干扰误差与在有模型不确定时的稳定性之间的折衷。设
对象模型摄动到( P,其 中 Δ 是 稳 定 的,又 设 系 统 是 名 义 稳
I+Δ)
定,即 Δ=0 时闭环系统稳定。若

t(
de I+ (
I+Δ)
PK )= de
t(I+PK )
det(
I+ΔTo)
无右半平面零点,则摄动 的 闭 环 系 统 稳 定。 一 般 地 这 相 当 于 在 Δ
影响显著的那些频率上(典型地在高频域),要求 ‖ΔTo ‖ 很小或σ

To)很小。这转而意 味 着 闭 环 增 益 σ
( 珋(Lo )在 那 些 频 率 上 应 该 很
小。还有另一种折衷是与减小传感器噪声误差有关。抗干扰与降
低传感器噪声之间的矛盾在方程( 524)中 表 现 明 显。σ ( (ω))
- Lo j

在一个大的频率域内大会使 由 d 产 生 的 误 差 小。 然 而,这 也 会 使
由 n 产生的误差大,这是因为此噪声在同一频域上是“全通的”,即

y = To(
r-n)+SoPdi +Sod ≈ (
r-n)
注意到 n 典型地在高频域显著。更 糟 的 是,在 P 的带宽以 外 的 高
回路增益,即 当σ
珋( jω))1 时,
P( σ jω))1 或 σ
(o (
- L
(i(
- L jω))1
会使控制作用 (
u)难 以 接 受,它 可 能 会 引 起 执 行 器 饱 和。 这 一 点
可由下式中得出:
u = KSo(
r-n-d)-Tidi = SiK (
r-n-d)-Tidi ≈
P- (

r-n-d)-di
在此,为方便,假设 P 是方的和可 逆 的。此方 程表 明,在 频 域 大 大
地超出 P 的带宽时,u 中干扰和传感器噪声实际上都被放大。 这
是因为对 ω 使σ
珋( jω))1,有
P(
[ 1
σ

P-1(
jω)]= [ ( )] 1
珋P j
σ ω
类似地,为避免执行装置饱和,控制器增益σ K)也应当在回路增益
珋(
较小的频段上保持不太大。因为对较小的回路增益σ 珋(
Lo (
jω))1
或σ
珋(Li(
jω))1
157

u = KSo(
r-n-d)-Tidi ≈ K( r-n-d)
所以当回路增益小时保持σ 珋(K)不太大是所期望的。
综 上 所 述,良 好 的 性 能 要 求 在 某 频 域,特 别 是 某 低 频 域
0,ωl)满足

σ-
(PK ) 1, σ

(KP ) 1, σ

(K) 1
而好的鲁棒性和强的抗 传 感 器 噪 声 则 要 求 在 某 些 频 域,尤 其 是 某
高频域(ωh ,∞ )满足
珋(
σ PK ) 1, σ
珋(KP ) 1, σ
珋(K)≤ M
式中的 M 不太大。这些 设 计 指 标 在 图 5 4 中 以 图 的 形 式 表 示 出
来。具体的频率 ωl 和ωh 取 决 于 具 体 的 应 用 以 及 对 干 扰 特 性、模
型不确定性及传感器噪声水平的了解。

6 回路成形的概念

上一节的分析,引出了一种概念上简单的控制器设计技术:回
路成形。回路成形控制器 设 计 基 本 上 包 含 了 以 下 内 容:寻 找 一 个
控制器 K ,使回路增益 σ( )和σ
- L 珋(L)在 低 频 率 处 离 开 性 能 要 求 的
边界,在高频率处离开鲁棒性要求的边界(见图 5
4)。

图5
4 期望的回路增益

对S
ISO 情 况,回 路 成 形 技 术 特 别 简 单 有 效,因 为 σ
珋(L)=
158

( ) L|。设计过程分成两步。
- L =|
σ
1 ISO 回路成形
S
i)寻找一个有 理 的 严 格 正 则 传 递 函 数 L,它 包 含 P 的 所 有

右半平面的极 点 和 零 点,并 且 在 低 频 域,|L|离 开 性 能 要 求 的 边
界;在高频域,
|L|离开鲁棒性要求的边界(见图 5
4)。
选择 L 时还必须使 1+L 的全部零点均在开左半平面内。这一
点通常由使 L 在穿越区域内有好的特性来保证。即在|L(
jω)
|≈1
的频域内 L 不应下降得太快。
i)由 K =L?P 给出控制器。


若用回路传递函数的奇异值作为回路增益,则 MIMO 系统有
相似的回路成形。
MIMO 回路成形

i)寻找一个有 理 的 严 格 正 则 传 递 函 数 L,包 含 P 的 所 有 右

半平面的极点和零点,使得 P 和P -1L(或 LP-1)的乘积没有不稳
定的极点和?或 零 点 对 消。 且 在 低 频 域,
σ ( )离 开 性 能 要 求 的 边
- L

界,在高频域,
珋(
σ L)离开鲁棒要求的边界(见图 5 4)。
L 的选择还必须使 de
t(I+L)的 全 部 零 点 均 位 于 开 左 半 平 面
(对 MIMO 系统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i)若输出回路的 传 递 函 数 是 L,则 控 制 器 为 K =P-1L(或


若输入回路的传递函数为 L,则控制器为 K =LP-1)。
回路成形设计技术性能相当 有 用,特 别 是 对 S
ISO 系 统 设 计。
然而,将它用于 MIMO 系统设计时有几条限制。
 MIMO 回路成形的限制

虽然上述的回路成形 设 计 在 一 些 应 用 中 有 效,但 也 存 在 几 条
固有的限制。其中一些限制如下:
 上述的回路成形设计技术只能有效地处理具有一致的指定
性能和鲁棒性能指标 的 问 题。 更 具 体 地 说,该 方 法 不 能 在 不 引 进
大的保守性的条件下,有效地处理不同通道有不同性能要求和?或
不同通道有不同不确 定 性 特 征 问 题。 为 说 明 这 一 困 难,考 虑 一 个
不确定性动态系统
159

PΔ = (
I+Δ)

其中 P 是标称对象,
Δ 是乘性模型误差。 设 Δ 可以写成下面的形
式:
Δ=珟 ΔWt,珋(
σ 珟
Δ)< 1
为满足鲁棒稳定性,将要求σ ( ) 珋(
珋 ΔTo =σ ΔWtTo)<1 或σ
珟 珋(WtTo)≤1。
若要求回路增 益 有 统 一 的 界,以 便 应 用 回 路 成 形 技 术,将 需 要 σ

WtTo)的上界

珋(
σ Lo) ,若 ( )
珋(
σ WtTo)≤σ
珋(Wt)
珋(
σ To)≤σ
珋(Wt) 珋 Lo < 1
σ
1-σ珋(
Lo)
而鲁棒稳定性要求由下列条件隐含:
1 1
珋(
σ Lo)≤ ( ) ≈ ( ),若σ珋(Lo)< 1
珋 Wt +1 σ
σ 珋 Wt
类似地,若性能要求,比如 输 出 抗 干 扰 性,在 各 个 通 道 没 有 一 致 的
要求,而是通过一个加权阵 Ws 使 得σ
珋(WsSo )≤1。 则 为 了 应 用 回
路成形技术也需要确定σ 珋(WsSo)的上界
σ珋(
Ws)
珋(
σ WsSo)≤σ
珋(Ws)
珋(
σ So)≤ ( ) ,若σ-
(Lo)> 1
σ

Lo -1
而性能要求由下列条件所隐含:
σ

(Lo)≥σ
珋(Ws)+1≈σ
珋(Ws),若σ

(Lo)> 1
那么,回路成形的上下界在某些频 域 可 能 是 相互矛盾的,如 图 55
所示。然而,除了 S
ISO 系统,这不意味着 同 时 满 足 名 义 性 能 要 求
和鲁棒稳定性要求的控制器不存在。这种矛盾的发生是因为这些
边界没有利用权重 Ws 和 Wt 的结构;且这些边界仅为鲁棒稳定性
和名义性能的充分条 件。 下 面 的 例 子 可 进 一 步 说 明 这 种 可 能 性:
设一个两输入两输出系统的传递矩阵为
1 1 α
P(
s)= [ ]
s+1 0 1
设给定加权矩阵为
( )
熿 1 α 燄 熿s+2 αs+1 燄
s+1 (
s+1)(
s+2) s+10 s+10
Ws = ,
Wt =
1 s+2
0 0
燀 s+1 燅 燀 s+10 燅
160

易证,对大的α,权 重 函 数 如 图 5
5 所 示,故 不 能 使 用 上 述 回

图5
5 相互矛盾的要求

路成形技术。然而,也易证,该系统有如下控制器
K =I2
从而

熿 1 0 燄 熿 1 0 燄
s+2 s+10
WsS = ,WtT =
1 1
0 0
燀 s+2燅 燀 s+10燅
因此,满足鲁棒性判据。
 即使能避免上述所有问题,要找到一个矩阵函数 Lo 使 K =
P Lo 稳定仍很困难。如果 P 是非最小相位和?或不稳定的,这个
-1

问题就更困难。因此必须引入一些新方法以解决复杂问题。首先
由 Doy
le和 S
ten[
i 1981]提 出 的 所 谓 的 LQG?LTR(
Line
arQuad


ati
cGaus
sian
?Loop Tr
ans
ferRe
cove
ry)方法,及其由不同作者所
作的扩展,能够解决一 些 这 类 问 题。 但 基 本 上 限 制 在 标 称 最 小 相
位系统和具有输出乘 性 不 确 定 性 系 统。 基 于 这 些 原 因,这 里 将 不
对其做介绍。这促使我们考虑直接根据闭环传递函数而不是开环
传递函数来考虑闭环性能。下一节将讨论一些简单的闭环性能问
题。
161

7 加权的 犎2 和 犎 ∞ 性能

本节考虑如何 将 一 些 性 能 目 标 描 述 为 数 学 上 易 于 处 理 的 问
5 节所述,反馈系统的性能目标通常可用灵敏度函数和?
题。如 5
或补灵敏度函数或用 某 些 其 他 闭 环 传 递 函 数 描 述。 例 如,标 量 系
统的性能指标可以描述为要求
|s(
jω)|≤α < 1 ω ≤ ω0

|s(
jω)|≤β > 1 ω > ω0
式中s( 1 。但是选择适当的加权函数能更方
jω)=
1+p(
jω)k(
jω)
便的反映系统的性能目标。例如,上面的性能目标可写为
|ws(
jω)
s(ω)|≤1,ω


烄α- ω ≤ ω0
|ws(
jω)|= 烅 -1
烆β ω > ω0
为了在控制设计中利用 ws,通 常 用 有 理 传 递 函 数 ws 来 逼 近 上 述
频率响应。
在多变量系统 设 计 中,使 用 加 权 性 能 描 述 的 优 点 是 显 然 的。
首先,向量信号中的某些分量往往比其他分量更重要。其次,向量
信号中的每个分量可 能 有 不 同 的 测 量 单 位。 例 如,输 出 误 差 信 号
中的某些分量是用长度测量的,而其他分量可能是用电压测量的,
因此,权重函数必不可少地要使这些分量成为可比的;还可能感兴
趣于特定频域(如低频段)内的误差抑制,因此,必须选择取决于频
率的一些权重。
一般情况可将 图 5
3 中 的 标 准 反 馈 结 构 图 改 进 为 图 5
6 所
示。图 5
6 中的权重函数应选择得能反映设计目标和有关干扰与
传感器噪声方面的知识。例如,可选择 Wd 和 Wi 使其反映干扰d
和di 的频率成分,或者利用它们建立的模型是依赖于在实际系统
中信号本质的干扰能量谱。加权矩阵 Wn 用于建立传感器噪声频
率成分的模型,而 We 用来反映对某 些 闭 环传递函 数 形状的要 求。
162

例如,输出灵敏度函数的形 状。 同 样,
Wu 可 用 来 反 映 对 控 制 或 执
行器信号的限制,而画虚线的预补偿 器 Wr 不一定是非有的部分,
用于达到精确的指令形式或用于将非单位反馈系统表示成等价的
单位反馈系统形式。

图5
6 有权重的标准反馈图

事实上,为了应用本书所讨论的最优控 制理论,即 犎2 和 犎∞
理论,使用一些适当的 加 权 阵 是 必 须 的。 所 以 控 制 器 设 计 过 程 中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 是 选 择 适 当 的 权 重,即 We、 Wu ,可 能 还 有
Wd 、
Wi 及 Wr。对 具 体 的 实 际 问 题,适 当 的 选 择 权 重 并 不 简 单。
Wn 、
在许多情况下,如在标量情况时,权重的选择纯粹是作为一种设计
参数,没有任何实际物理背景,所以这些权重可以作为可调参数来
处理。这些参数由设计者 选 择,以 便 在 互 相 矛 盾 的 设 计 目 标 中 达
到最好的折衷。期望的系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分量中相对的重
要性,将指导权重矩阵的选择。
因此,控制设计 可 以 看 作 是 选 择 控 制 器 K ,使 得 某 些 加 权 信
号在某种意义上变小 的 过 程。 如 上 一 章 讨 论,有 许 多 不 同 方 法 的
定义信号或矩阵大小。 不 同 的 定 义 导 致 不 同 的 控 制 综 合 法,而 其
中一些要比另一些方法困难得多。控制工程师应根据工程要求对
其数学复杂性作出判断。
下面介绍两类性能 的 表 述:犎2 和 犎∞ 指 标。 为 叙 述 简 单,假
定 di=0 和 n=0。
163

犎2 性能
作为一个例子,设干扰 d
珟 可近似建模为一个具有随机输入方
向的脉冲,即
珟(
d t)=η
δ(t)

E(ηη )=I

式中 E 表示期望。可 选 择 使 干 扰 d
珟 产 生 的 误 差e 的 期 望 能 量 最


E{‖e‖2
2 }= E
{ ‖e‖ dt}= ‖W S W
∫ 0

e o d

‖2

另外,若设干扰 d
珟 可近似建模为具有Sd珘 =I 的白噪声,
珘d 则
See = (
WeSoWd )
Sd 珘(
珘d WeSoWd )
可选择使以下e 的功率最小
1 ∞

See (ω)
dω = ‖WeSoWd ‖2
‖e‖P =
2π -∞ ∫
Tr
ace j 2

一般地,一个控制器仅使上述指标最小化,会导致非常大的控制信
号 u,以致可能引 起 执 行 器 饱 和。 同 时 可 能 引 起 其 他 不 期 望 的 问
题。因此,对于实际控制器设计,需要在指标函数中包含控制信号
u。故设计指标通常为如下形式:
WeSoWd 2
E{‖e‖2 珘‖2}=
‖ [ρW KS W ]‖
2 2
2 +ρ ‖u
u o d 2

其中 Wu 和ρ 是某些适当选择的加 权 阵 和 标 量。 参 数ρ 明 确 地 定
义了较早讨论过的,输出 端 好 的 抗 干 扰 性 与 控 制 作 用 之 间 的 折 衷
(或与在执行器端抗干扰和传感器躁声抑制之间的折衷)。通过适
当的选择 Wu ,可置ρ=1。 这 个 问 题 可 以 看 作 是 使 系 统 为 抑 制 干
扰 d 所消耗的能量最小。
这类问题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曾占统治地位,常称之
为线性二次型高斯控制或简称为 LQG(为 与 后面讨论的 犎∞ 问题
一致,也将它们称为 犎2 混合灵敏度问题)。这个问题的发展激发
了广泛的研究,并导致了重要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在估计领域。它
164

在理论上的贡献,包含了更深入了解线性系统,并通过状态空间技
术改进对复杂系统的计算方法。该理论的主要局限性在于缺少处
理对象本身不确定性的规范方法。在随机理论中由于对不确定性
只允许加性噪声,故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在反馈系统中,
对象的不确定性尤其重要。
犎∞ 性能
虽然 犎2 范数(或 犔2 范数)可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性能度量,
也尽管 LQG 理论能在某些干扰和 对 象 的 假 定 条 件 下 给 出 有 效 的
设计折衷,但 犎2 范数 存 在 一 个 重 大 的 缺 陷。 这 就 是 减 小 干 扰 误
差和减小传感 器 噪 声 误 差 之 间 的 折 衷 不 是 反 馈 设 计 中 的 唯 一 约
束。问题是这些性能的折衷经常被对高回路增益限制———即对不
确定性的容忍要求所淹没。虽然控制可以利用 FDLTI模型设计,
但设计结果必须在真实的物理系统上实现和运用。实际物理系统
的性质,尤其是偏离有限维线性模型的方式,对回路增益可能大的
频域加以严格的限制。
该问题的一个 解 是 在 指 标 函 数 中 对 回 路 增 益 加 以 明 确 的 约
束。例如,一种方法是在对控制能量或控制带宽约束之下:
sup ‖u
珘‖2 = ‖WuKSoWd ‖ ∞
珘‖ ≤1
‖d 2

使下式取极小:

sup ‖e‖2 = ‖WeSoWd ‖ ∞


珘‖ ≤1
‖d 2

一种更常用的方法是引入参数ρ 和混合指标

WeSoWd 2
熿 燄
up {‖e‖2 珘‖2}=
‖燀ρW KS W 燅‖
2 2
s 2 +ρ ‖u

‖d‖2≤1 ∞
u o d

此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对有界功率扰动极小化误差的最大功率:令


e:=[]



165


WeSoWd WeSoWd
S^
e =


[W KS W ] [W KS W ]
u o d
Sd
珘d

u o d






up ‖^
e‖2
‖d‖P ≤1
P = s

up
{∫ TraceS (jω)dω}=
‖d‖P ≤1 2π -∞



WSW e o d 2

‖ [W KS W ]‖
u o d ∞

另外,若主要关 心 系 统 鲁 棒 稳 定 性 裕 度,则 必 须 限 制 加 权 补 灵 敏
度。因此总的指标函数可以是
WeSoWd
‖ [ρW T W ]‖
1 o 2 ∞

其中 W1 和 W2 是依赖于频率的不 确 定 性 度 量 矩 阵。 这 些 设 计 问
题通常称为 犎∞ 混 合 灵 敏 度 问 题。 对 标 量 系 统,犎∞ 范 数 极 小 化
问题可看作是对最坏情况的正弦输入下系统稳态响应的最大幅值
的极小化问题。

8 注释和参考

本章的论述基本上基于 Doy
l 1984]的 工 作。 内 稳 定 和 互 质
e[
分解的讨论也可以在 Fr
anc
i 1987]和 Vi
s[ dys r[
aga 1985]的书中查
到。S ISO 的回路成形设计技术在古典控制理论中是众所周知的。
Doy
le和 Sten[
i 1987]应用 LQG 设计技术将这种设计思想扩展到
MIMO 系统。回路成形设计 的 局 限 性 在 S
ten 和 Doy
i l 1991]的
e[
文献中有详细讨论。第十八章阐述了另一种用 犎∞ 控制理论作回
路成形的方法,该方法能克服 LQG?LTR 方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 性 能 极 限

本章将 介 绍 Bode 灵 敏 度 积 分 关 系 和 Po
isson 积 分 公 式 在 某
些多变量情形下的表述形式。灵敏度积分关系是用来研究由带宽
约束和开环不稳定极点带 来 的 设 计 极 限,而 Po
isson 积 分 公 式 则
是用来研究由非最小相位零点给设计带来的局限性。这些结果表
明,多变量系统设计 中 的 极 限,除 了 如 单 输 入 单 输 出 系 统 中 那 样
依赖于不稳定的零极点 的 位 置 外,还 依 赖 于 灵 敏 度 函 数 的 方 向 性
和零极点的方向性。这些积分关系也用来推导灵敏度函数奇异值
的下界,而这些下界可反映设计中的折衷。

1 引
6 言

反馈设计中一个常遇到的重要问题是系统性能所能达到的程
度。前 一 章 已 表 明,反 馈 设 计 的 目 标 本 质 上 是 相 矛 盾 的,因 而 必
须在不同的设计目标中进行折衷。我 们 也 知 道,那 些 诸 如 稳 定 性
和鲁棒性等基本的要求 会 对 反 馈 特 性 施 以 内 在 的 约 束,而 与 设 计
方法无关;当开环传 递 函 数 存 在 右 半 平 面 零 点 和 极 点 时,这 些 设
计上的局限性甚至会变得更为严重。
可用来衡量反馈设计局 限 性 的 重 要 工 具 是 由 Bode 所 提 出 的
灵敏度积分关系和 Po
isson 积分公式。这 些 积 分 公 式 用 系 统 灵 敏
度和补灵敏度函数直接 表 示 出 了 设 计 的 局 限 性。由 Bode 提 出 的
著名定理指出,对于极点个数较零点个数多于一的单输入单输出
开环稳定系统,灵敏度函数的对数幅值在所有频率上的积分等于
零。因而,这一积分关系意味着当 存 在 带 宽 约 束 时,在 一 个 频 率
167

范围内所期望的灵敏度的衰减必须与在另一些频率上所不期望的
灵敏度的增加进行折衷。 由 Fr
eudenbe
rg 和 Loo
z 1985]得到的
e[
一个结果还进一步将 Bode 的 定 理 推 广 到 了 开 环 不 稳 定 系 统,它
表明,开环不稳定极点的存在使得灵敏度的折衷成为一件更为困
难的工作。在同一文献中还指出,开环 非 最 小 相 位 零 点 对 反 馈 特
性所加的极限也可用 Po
isson 积 分 来 定 量 表 示。下 两 节 将 要 给 出
的结果是上述积分关系的某些多变量方面的扩展。
令 G(
s)为一个方的 满 秩 传 递 矩 阵,具 有 最 小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A,B,C,D)。若存在向量ζ 和η,使得以下关系成立:

A -z
ζ I B
[C
D η
=0 ][]
则点z∈C
C 为 G(
s)的一个传输零点。其中, η η=1,

η 称为与z 相
关的输入零点方向。同 理,G( s)的 一 个 传 输 零 点 z 满 足 以 下 关
系:
A -z
I B

x w ]
D [C
=0 ]
这里,
x 和 w 为某个向量,且 w 满足条件 w w=1。向量 w 则称
为关于 z 的输出零点方向。在下面的讨论中,将排除 z 同时为 G
s)的零点和极点的可能性。 于 是,z 是 G (
( s)的一个零点,当且
仅当 G(
z)η=0 对某个向量η,
η η=1 成立,或者,对某个向量 w,

ww=1, z)=0。 也 要 注 意 的 是,
wG( p∈CC 是 G( s)的 一 个 极
点,当且仅当它是 G (
-1
s)的 一 零 点。 用 一 个 不 太 严 格 的 术 语,我
们将称 G-1(
s)的输入和输出零点 方 向 为 G(
s)的 输 入 和 输 出 极 点
方向。故 p 是 G( s)的一个极点,当且仅当对某个向量η, η η=1,

有 G-1(
p)η=0 成立,或对某个向量 w,
w w=1,有 wG-1 (
p)=0
成立。
熟知,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可因式分解成一最小相位部分和
一全通因子。令 zi∈C
C+ , k 为G(
i=1,…, s)的 非 最 小 相 位 零 点,
并令ηi,
ηiηi=1 为由如下迭代过程产生的输入方向:

 令( s)的一个最小实现,且 B 0 :=B;
()
A,B,C,D)为 G(
168

 对i=1 到 k,有
i-1( )
熿A -ziI B ζi燄
燄熿
=0
燀 C D 燅燀 ηi燅
() ( )
B i := B i-1 -2(
Rezi) 
ζiηi
则 G(
s)之输入因式分解由下式给出:
G(
s)= Gm (
s)Bk(
s)…B1(
s)
其中,
Gm ( s)的最小 相 位 因 子,Bi(
s)表示 G( s)对 应 于 与 zi 相 关
联的全通因子
zi 
2Re
Bi(
s)=I- (
61)
珔iηη
i i
s+z
事实上, s)可写成
Gm (
()
AB k
Gm (
s):= [ 
C D ]
例如,假设 z∈C
C 是 G(
s)的一 个 零点,η 是一输入零点 方 向。则
通过状态空间计算容易证明 G(
s)可因式分解成
AB -2(
Rez)
ζη

2Rez 
G(
C[
s)= 

I-
s +z
珔ηη ]( )
与输入因式分解同理,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也允许有输出因
式分解,而下面的结果将可用于这两种类型的因式分解。

2 积 分 关 系

本节将把 Bode灵敏 度 积 分 关 系 和 Po
isson 积 分 关 系 推 广 到
多变量系统。考虑一个具有回路传递函数 L 的单位反 馈系统。令
S(
s)为灵敏度函数
S(
s)= (I+L(s))-1
(2)

假设闭环系统是稳定的,故 S(
s)∈ 犚犎∞ 。此外,作如下假设
假设 6
1
169

珋(
imsupRσ
l L(
s))=0
R→ ∞s∈C
C+
s|≥R

假设 6
1 表明开环传递函数具有至少一阶的衰减 率。注意到
对大部分实际系统,为了保持充分大的稳定裕度要求有至少一阶
的衰减率。
令p 为L (
s)的 极 点,具 有 极 点 方 向 η,即 L-1 ( p)η=0,
η η=1。因为S(

s)= (
I+L(
s)) = (
-1
I+L (
-1
s)) L (
-1 -1
s),故 p
是S(
s)的一 个 零 点,η 是 S(
s)的 一 个 零 点 方 向,即 S(
p)η=0。
反之亦真,即 p 是L(
s)的一个 极 点,η 是 L (
s)的 一 个 极 点 方 向,
只要它们分别是 S(
s)的零点和零点方向。
假设开环传递函数 L(
s)在 开 右 半 平 面 具 极 点 pi,且 输 入 极
点方向为ηi,
i=1,…,
k。则灵敏度函数 S( s)可因式分解成
S(
s)= Sm (
s)Bk(
s)…B2(
s)B1(
s) (3)

这里, s)在C + 中无零点而 Bi(
Sm ( s)由下式给出:
2Repi 
Bi(
s)=I-
珚iηη
i i
s+p
注意 L(
s)的极点 pi 及极点方向ηi 可 像 上 节 一样,通过相同的迭
代过程作为 S(s)的零点和零点方向而得到。
定理 6
1 令 S(
s)按式(
63)分解且假设 6
1 成立。则


珋(S(ω)) λmax (∑ ( pj)

ηjηj ) (4)
∫0

nσ j dω ≥ π Re
j=1

注意若 S(
s)是一个标量函数,则如下等式也成立:


n|S(ω)|dω = π∑Repi
∫ 0
l j
i=1

定理 6
1 对开环不稳定极点给灵敏度性质所加的极限具有重
要含义。它表明,若将灵敏度函数的最 大 奇 异 值 在 某 段 频 率 保 持
在 1 以下,则一定存在一个频率范围,在其上它是超过 1 的。当存
在带 宽 约 束 时,这 就 要 求 在 不 同 的 频 率 段 进 行 灵 敏 度 折 衷。进
而,这一结果意味着,与 单 输 入 单 输 出 不 同 的 是,在 多 变 量 系 统
中,开环不稳定极点所带来的局限性 不 仅 与 位 置 有 关,而 且 与 极
点方向和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170

考察如下两个极端情形也是具有启发性的。
i)若对所有i,
( j=1,…,
k,i≠j,有ηiηj=0,则

∫lnσ珋(S(jω))dω ≥ π max Rep


0 1 ≤i≤k
i (
65)
这对应于极点方向相互正交的情形。对灵敏度特性的作用而
言,就好像系统的每一个通道是相互解耦的。
i)若对所有i=1,…,

i k,有ηi=η,则


珋(S(ω)) (6)
∫ 0

nσ j dω ≥ π∑ Re
pi
i=1

这对应于所有极点方向相互平行的情形,就好像与最大奇异
值相对应的通道包含了所有不稳定极点。
显然,这些现象是多变量系统 所 特 有 的。以 下 结 果 进 一 步 增
强了上述这些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它表明开环不稳定极点间的相
互作用对灵敏度特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系6
2 令 k=2,且令假设 6
1 成立,则

π
∫lnσ珋(S(jω))dω ≥ 2 (Re(p +p )+

1 2

槡(Re(
p1 -p2)) +4Re
p1Rep2cos ∠ (
η1 ,
η2)) (7)
2 2

证明:注意到
λmax((
Rep1)
η1η1 + (

Rep2)
η2η2 )=


Re
p1 0 η1
λmax (

η1 η2] [0 p2 η2
Re ][ ])=

Re
p1 0 η1 [
λmax ([ 0 Re
p2][ ] 
η2
η1 η2] = )
Re
p1 0 1 η1η2
λmax ([ 0 p ][
Re 2

η2η1 1
= ])
Re
p1 (Rep1)

η1η2
λmax ([(Rep )η η


2 1 Re
p2 ])
由直接计算给出
1 (
λmax((
Rep1)
η1η1 + (

Rep2)
η2η2 )=

Re p1 +p2)+

171

1 ( (
槡 Re p1 -p2)) +4Rep1Rep2cos ∠ (
η1 ,
η2)
2 2



系6
2 的用途是显然的。这个结果充分表征了一对开环不稳
定极点对灵敏度衰减特性所施加的极限。这一局限性不仅依赖于
极点到虚轴的相对距离,而且依赖于两个极点方向间的主夹角。
下面研究由开环非最小相位零点给灵敏度特性带来的设计局
限性。以下结果可视为 Po
isson 积分关系的矩阵扩展。
定理 6
3 令 S(
s)∈ 犎∞ 为如式(
63)的分解且假设


im max
|l
n珋(
σ S(Rej ))| (
68)
=0
R→ ∞ ∈ [
-π2,
? π
?2] R
则对 L( s)的任意具输出零点方向 w,ww=1 的非最小相位零点
C+ ,
z=x0 +jy0 ∈C

x0
∫ lnσ珋(S(jω))x + (ω-y )dω ≥
-∞

0 0


πn珋(
σ Sm (
z))≥ π
ln珋(
σ S(
z)) (
69)

x0
∫ lnσ珋(S(jω))x + (ω-y )dω ≥
-∞

0 0


πn‖wB1-1(
z)…Bk-1(
z)‖ (
610)
若 L(
s)是一正则有理传递矩阵,则条 件( 68)成立。 进而,对单输
入单输出系统

z+p
珚i
‖wB1- (z)…Bk-1(
z)‖ =

∏ z -p
i=1 i




x0 z+p珚i
n|S(ω)| 2 (

-∞
l j 2d
x0 + ω -y0)

ω =πn∏
i=1 z -pi

不等式(6
10 )再次表明多变量系统的灵敏度特性与极点和零点方
向密切相关。这个结果意味着系统灵敏度的衰减能力可能被开环
不稳定极点和非最小 相 位 零 点 所 严 重 制 约。 特 别 地,当 这 些 极 点
和零点相互靠近而它们方向间的角度又很小时就更是如此。
172

3 设计极限和灵敏度界

在上一节中得到的积分关系现在将用来分析系统设计的折衷
和极限。这些折衷和极限是由于带宽约束及右半平面极点和零点
对灵敏度衰减特性的影响所带来的。与相应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类似,这些积分关系表明,必 然 存 在 这 样 一 些 频 率,若 灵 敏 度 函 数
想要保持在其它频率处小于 1,则 它 在这 些 频 率处 就 要超过 1,因
而展现了在一个频率范围上灵敏度的衰减及在另一个频率范围上
灵敏度的增加之间的折衷。
假设反馈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得灵敏度衰减的水平由下式给
出:
珋(
σ S(
jω))≤ ML < 1,ω ∈ [
-ωL ,ωL ] (
611)
其中,
ML >0 是一给定 的 常 数。 令 z=x0 +jy0 ∈C
C+ 为 L(
s)的 一
个具输出方向 w 的开右半平面零点。同时,定义
ωL
x0
θ(
z):=
∫ 2d
-ωL x + ω -y0 )
( ω2

以下最大灵敏度的下界展示了因开右半平面零点而对灵敏度衰减
带来极限。
系6
4 令定理 6
3 中的假设成立。此外,设条件(
611)满足。则
对L( s) 的 每 个 具 输 出 零 点 方 向 w 的 开 右 半 平 面 零 点 z ∈
C + ,有
θ(
z)
π-θ(
z)
1 π

‖S(
s)‖ ∞ ≥
( )
ML
‖wB1- (

z)…Bk-1(
z)‖π-θ(z)


612)

θ(
z)
π-θ(
z)
1 π

‖S(
s)‖ ∞ ≥
ML ( ) (
珋(
σ S(
z)))
π-θ(
z)

613)

证明:注意到
173


x0
∫ lnσ珋(S(jω))x + (ω-y )dω ≤
-∞

0 0

(π-θ(z))
ln‖S(
jω)‖ ∞ +θ(
z)n(
l ML )
则利用不等式(10)可得不等式(
6 612),而利用不等式( 9)可得

到不等式(
613)。 □
系6
4 的解释类似于单 输 入 单 输 出 系 统。 粗 略 地 说,这 一 结
果表明对非最小相位系统,若灵敏度在某些频率处衰减,则它在另
外一些 频 率 处 就 必 须 超 过 1。 这 里,特 别 重 要 的 一 点 是,由 于
珋(
σ z))≥1 之事实,较 之 单 输 入 单 输 出 系 统 而 言,灵 敏 度 函 数 一
S(
般来说在多变量系统中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峰值。
可用扩展的 Bode积分关 系 来 研 究 因 带 宽 约 束 及 开 环 不 稳 定
极点带来的设计的折 衷 和 灵 敏 度 衰 减 的 局 限 性。 然 而,这 些 积 分
关系自身不能强制灵敏 度 衰 减 与 增 加 间 的 有 意 义 的 折 衷,因 为 可
以允许灵敏度函数在一任意大的频率范围内以任意小的量超过 1
而不至于破坏 Bode 积 分 关 系。 然 而,在 反 馈 设 计 中 带 宽 约 束 典
型地要求开环传递函数 当 大 于 一 个 指 定 频 率 时 很 小,并 且 以 至 少
一阶的速度衰减。这些限 制 为 保 证 稳 定 的 鲁 棒 性 通 常 是 必 需 的,
因为受控对象模型,特 别 是 在 高 频 段 可 能 存 在 建 模 误 差。 定 量 表
示这样的带宽约束的途径之一是要求开环传递函数满足
MH
珋(
σ L(ω))≤ 1+k ≤ε < 1, ω ∈ [
j ωH ,∞ ) (614)
ω
其中,
ωH >ωL 及 M H >0,k>0 为 某 些 给 定 的 常 数。 一 旦 按 这 样
的方式给出带宽约束,则 下 列 结 果 再 一 次 表 明 由 条 件( 611)所 描
述的灵敏度衰减仅以某些频率处灵敏度增加为代价才能取得。
系6 5 设条件(11)和条件(
6 614)对 某 频率 ωH 和ωL 成 立,并 且
ωH >ωL 。则
ωL
ωH -ωL ωH

max
ω∈ [
ωL ,
σ珋(
ωH ]
S(
jω))≥e α
ML ( ) (
1-ε)
k(
ωH -ωL ) (
615)

其中

λmax (∑i=1(
π Repi)

ηiηi )
α=
ωH -ωL
174

证明:首先,根据条件(
614),假 设 6
1 自 动 满 足,故 可 利 用 定 理
1。其次,对 ω≥ωH ,有

1 1 1
珋(
σ S(
jω))= ( ( ))≤ ( ≤
σ I+L ω
j 1-σ
珋 L(ω))
j MH

1- 1+k
ω

∞ ∞ ∞ i
MH 1 MH
∫ (
- l
ωH
n 1- 1+k d
ω )
ω =∑
i=1 ∫ ( )ωH i ω1+k d ω=

∞ i
1 ωH MH

i=1 1+k)-1 ω1H+k
ii( ( )≤
∞ i
ωH 1 MH MH
∑ ( ) =-ωkln(1-ω )≤-
k i=1 i ω1H+k

1+k

ωH (
n 1-ε)



∞ ωL
珋(S(ω))
∫ 0
ωH

nσ j
∫lnσ珋(S(jω))dω+
dω =

∫lnσ珋(S(jω))dω+∫lnσ珋(S(jω))dω ≤
ωL ωH

nML + (
ωLl ωH -ωL ) max ln珋(
σ S(
jω))-
[ , ] ω∈ ωL ωH


MH
∫ ( ωH

ω )
n 1- 1+k dω ≤ ωLl
nML +

( ωH (
ωH -ωL ) m ax l n珋(
σ S(
jω))- ln 1-ε) □
ω∈ [
ωL ,
ωH ] k
于是,利用式(64)即可得结果。
上述下界表明灵敏度在过渡频带内可能会很大。

4 Bode增益和相角关系

在经典反馈 理 论 中,
Bode 增 益 和 相 角 积 分 关 系 (参 见 Bode
175

1945])被作为一个重要 的 工 具 来 表 示 在 标 量 系 统 中 的 设 计 局 限

性。下面的公式是一个可能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开环稳定标量系统
的 Bode 增益和相角关系的扩 展 形 式,参 见 Fr
eudenbe
rg 和 Loo
ze
1988]以及 Doy
[ le,Fr
anc
is和 Tannenbaum[
1992]:

1 ∞ dn|L|
l jω0 +z
珔i
∠L(ω0)= h|ν|d

π∫-∞ d
ν
lncot

ν+ ∠ ∏
i=1 j z
ω0 - i
其中,
zi 假 设 为 L (
s)的 右 半 平 面 零 点,ν:=ln( ω?ω0 )。 函 数
|ν|绘于图

nco
th 1。

当ω 偏 离ω0 , |ν|迅 速 下 降 ,故 积 分 极 大 地 依 赖 于
lnco
th

ν|与 的关系曲线

ν


ln|L(jω)
|在 频 率 dn|L(
l jω)
|是
ω0 附 近 的 表 现。 注 意 到 Bode
dν dν
图的斜率,它 几 乎 总 是 负 的。 故 若 增 益 L 在 ω0 附 近 衰 减 缓 慢,
jω0 )会 大;而 若 L 在 ω0 附 近 衰 减 迅 速,则 ∠L(
∠L( jω0 )会 小。
jω)在穿越频率 ωc 附近的表现特别重要,因为 π+∠L(
∠L( jωc)是
反馈系统的相角裕度,这里|L( |=1;进而,返回差由
jωc)

π+ ∠L(ωc)

|1+L(ωc)|=|1+L- (ωc)|=2 s

j j in

176

给出,为了得到良好的鲁棒稳定性,它必须不能太小。若由于迅速
的增益衰减迫使 π+ ∠L(
jωc)变 得 非 常 小,则 反 馈 系 统 将 使 扰 动
放大,造成系统在 ωc 及其附近缺乏抗不确定性的能力。 由于对每

个i,∠jω0 +z
珔i
≤0,一个非最小相位零点将导致额外的相角滞后,
jω0 -zi
从而制约了开环增益 的 衰 减 率。 因 此,衰 减 速 度 和 穿 越 频 率 附 近
回路质量之间的矛盾就显而易见了。就这些关系对系统性能约束
的影响的深入讨论由 Bode[
1945],Ho
rowi
tz[
1963],
Freudenbe
rg
和 Loo
z 1988]等人的文章给出。推广到某些多变量上的结果则
e[
可参见 Fr
eudenbe
rg 和 Loo
z 1988]的文章。
e[
在经典反馈理论中,将 设 计 目 标 表 示 成 开 环 回 路 传 递 函 数 的
“形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个典型的设计要求开环传递函数在
低频段具有高增益、在高 频 段 有 低 增 益 并 且 系 统 具 有 良 好 的 过 渡
过程。把相同的结论用于多变量系统,那么,系统奇异值图在其过
渡频带内应该表现出良好的性质。

5 注释和参考

本章所提供的结果 基 于 Chen[
1992a,1992b,1995]的 文 章。
某些相关 的 结 果 可 在 Boyd 和 De r[
soe 1985]及 Freudenbeg和

Loo
z 1988]等人的文章 中 找 到。 关 于 标 量 系 统 的 相 关 结 果 则 可
e[
在 Bode[ 1945],Ho rowi
tz[1963],Doyle,Fr
anc
is 和 Tannen

baum[1992],Freudenberg 和 Loo
z 1988]等人的文章中查到。
e[
解析函数、调和函数以 及 在 标 量 情 形 下 各 种 积 分 关 系 的 研 究
可参见 Ga
rne
tt[
1981]和 Ho
f 1962]的著作。
fman[
第七章 模型降阶的平衡截断法

本章考虑线 性 多 变 量 动 态 系 统 的 降 阶 问 题。对 一 个 动 态 系
统,有多种降阶方法,但本书仅研究这些方法中的两种:平衡截断
和 Hanke
l范数逼近法。本章将着重讨论平衡截断法,而下一章则
研究 Hanke
l范数 逼 近 方 法。 模 型 降 阶 问 题 可 一 般 地 表 述 如 下:
给定全阶模型 G( s),寻找一个较低阶的模型,比如一个r ?阶模型
Gr,使得 G 和 Gr 在某种意义上是接 近 的。当然,有 很 多 方 法 来 定
义一个逼近的这种接近性,例如,希望降阶后的模型满足
G = Gr +Δa
且 Δa 在某种范数下是小的。这 样 的 模 型 降 阶 通 常 称 为 加 性 模 型
降阶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要求逼近具有相对形式
Gr = G(
I+Δrel )
使得 Δrel 在某种范 数 下 是 小 的,这 称 为 相 对 模 型 降 阶 问 题。 本 书
仅对 犔∞ 范数逼近 感 兴 趣。 范 数 一 旦 选 定,则 加 性 模 型 降 阶 问 题
可用公式表示为

nf ‖G -Gr‖ ∞
deg(
Gr)≤r

而当 G 可逆时,相对模型降阶问题则可用公式表示为

nf ‖G-1(
G -Gr)‖ ∞
deg(
Gr)≤r

一般说来,实际的模型降 阶 问 题 常 含 有 频 率 加 权,也 就 是 说,在 一


个频段上对逼近精度的要求与另一频段上逼近精度要求有相当大
的差别。这样的问题一般可描述为对适当 选 择的 Wi和 Wo 的频率
加权模型降阶问题:

nf ‖Wo(
G -Gr)
Wi‖ ∞
deg(
Gr)≤r

在本章中将看到,对于上述模型降阶问题,平衡截断是如何给出了
178

一种有效的方法。

1 模型降阶的平衡截断

A B
考虑一个稳定系统 G∈ 犚犎∞ ,假 设 G= 
[C
D ]
是一个平衡

实现,即它的可 控 性 和 可 观 测 性 Gr an 矩 阵 相 等 且 为 对 角 阵。
ami
记此平衡 Gr an 矩阵为 Σ,则
ami
AΣ+ΣA +BB  =0 (
71)

A Σ+ΣA +C C =0 

72)
Σ1 0
现将此平衡 Gr an 矩阵分块 为 Σ=
ami [0 Σ2 ],相 应 地,将 系 统
分块为

熿A11 A12 B1燄


G = A21 A22 B2
 
C C2 D
燀 1

则式(
71)和式(
72)可按它们分块后的矩阵写成
A11Σ1 +Σ1A11 +B1B1 =0 (
73)
Σ1A11 +A11Σ1 +C1C1 =0 (
74)

A21Σ1 +Σ2A +B2B =0
12

1 (
75)
 
Σ2A21 +A Σ1 +C C1 =0
12 2 (
76)

A22Σ2 +Σ2A +B2B =0
22

2 (
77)

Σ2A22 +A Σ2 +C C2 =0
22

2 (
78)
如下定理表征了这些子系统的特性。
定理 71 设 Σ1 和 Σ2 无相同的对角元素,则两个子系统(
Aii ,Bi,
i=1,2 均是渐进稳定的。
Ci),
证明:显然,仅需证明 A11 是渐进稳 定 的 就 可 以 了,而 关 于 A22 稳
定性的证明与之类似。根据引理 3
20 或引理 3
21,不失一般性,
可假设 Σ1 是正定的,于是,由引 理 3
19, A11 )≤0 为 显 然。假
λi(
179

设 A11 不是渐进稳 定 的,则 对 某 个 ω,在 jω 处 存 在 一 个 特 征 值。


令 V 为 Ke
r(A11 -jωI)的一个基所组成的矩阵,则有
( ωI)
A11 -j V =0 (
79)
由此给出
V ( ωI)=0
A11 +j
这样,方程(
73)和方程(
74)就可重新写成

( ωI)
A11 -j Σ1 +Σ1( ωI)+B1B1 =0
A11 +j (
710)

Σ1( ωI)+ (
A11 -j ωI)
A11 +j Σ1 +C1C1 =0 (
711)

用 V 右乘、
V  左乘式(
711)给出 V C1C1V =0,这等价于
C1V =0
用 V 右乘式(
711)可以得出

A11 +jωI)Σ1V =0
相仿地,首先用 Σ1V 乘式 ( 710)的右边、 用 V  Σ1 乘其左边,得

B1 Σ1V =0
然后,用 Σ1V 乘式(
710)的右边后得到

A11 -j ωI)

Σ1V =0
故 Σ2
1V 的列在 Ke A11 -jωI)中,因此存在一个矩阵 珚
r( Σ1 ,使得
2 珚2
Σ1V = VΣ1

对 V 所张成的空间,由于 Σ
珚1 限 制了 Σ2

1 ,因此选择 V 使 Σ1 为对
珚2
角阵是可能的。进而,选择 Σ珚1 是 对 角 阵,使 Σ珚1 的 对 角 元 素 是 Σ1
的对角元素的子集也是可能的。
用 Σ1V 乘式(
75)的右边、用 V 乘式(
76)的右边,得到
A21Σ2
1V +Σ

2A12Σ1V =0

Σ2A21V +A12Σ1V =0
由此给出
( 珚
A21V )
Σ1 = Σ2(
2 2
A21V )
这是一个关于(
A21V )的 Syl
vest r方 程。由 于 珚
e Σ1 和 Σ2 无 相 同 的
2 2

对角元素,故由引理 2 7
180

A21V =0 (
7.12)
是其唯一解。式(
79)、式(
712)蕴含
A11 A12
V V
21
[A
A22 0
=j][ ] [ ]
ω

这意味原系统 A- 阵 有 一 个 特 征 值 在 jω 处,因 而 与 原 系 统 渐 进
稳定的事实相矛盾,故 A11 必然是渐进稳定的。 □
系7
2 如 Σ 具有相 异 的 奇 异 值,则 每 一 个 子 系 统 均 是 渐 进 稳 定
的。
定理 7
1 中的稳定性条件仅是充分的。例如
8284 -2
( 熿-2 -2 燄
s-1)(s-2) -1
= 0 -1 4142
s+1)(
( s+2) 

燀2 4142 
1 1 燅
是 Σ=I 时的 一 个 平 衡 实 现,而 此 实 现 的 每 一 个 子 系 统 均 稳 定;
另一方面

41421 4142
熿 -1 燄
s2 -s+2 
2 4142
= -1 0 0
s +s+2 
燀-1
4142 0  1 燅
也是 Σ=I 时的一个平 衡 实 现,但 其 中 的 一 个 子 系 统 却 是 不 稳 定
的。
定理 7
3 假设 G(
s)∈ 犚犎∞ ,且
A A12 B1
熿 11 燄
G s = A21 A22 B2
( )
 
燀C1 C2  D燅
是一个平衡实现,其 Gr amian 矩阵 Σ=d ag(
i Σ1 ,Σ2),其中
Σ1 = d
iag(σ1Is1 ,
σ2Is2 ,…,σrIsr )
Σ2 = d
iag(
σr+1Isr+1 ,
σr+2Isr+2 ,…,
σNIsN )

σ1 >σ2 > … >σr >σr+1 >σr+2 > … >σN
这里,
σi的重数为 si,
i=1,2,…,N ,s1 +s2 + … +sN =n 。则经
截断后的系统
181

A11 B1
Gr(
s)= [C
D ]

是平衡的和渐进稳定的。进而
‖G(
s)-Gr(
s)‖ ∞ ≤ 2(
σr+1 +σr+2 + … +σN )
若r=N -1,则这个界是可达到的,即
‖G(
s)-GN-1( s)‖ ∞ = 2 σN
证明:Gr的稳定性由定理 7
1 可得。现在要给出一个对所有的i,
si=1 情形下误差界的直接证明。因此,设si=1 ,N =n。另一个
未假定奇异值 σi互异情形时的证明则将在后面给出。

(s):= (
sI -A11) -1

ψ(
s):=s I -A22 -A21(s)A12
珟( ): ( )
B s = A21s B1 +B2
珟(
C s):= C1(s)A12 +C2
则利用 2
3 节分块矩阵的结果
G(s)-Gr(
s)=C(I -A)
s -1
B -C1(s)B1

sI -A11 -A12 - B1


= 1 C2 ]
[-A21 s I -A22 ][ ]
B2
-C1(
s) 珟(
B1 = C s)ψ (
-1 珟(
s)
B s)
计算其在虚轴上的值,有
珋[
σ G(jω)-Gr( ω)]=

λ [

?2
ψ (
max jω)
-1珟(
B ω)
j 珟 (
B 
ω)
j ψ (
-
ω)
j 珟 (
C j 珟(
ω)
C jω)](
713)
珟(jω)珟 ( jω)和 C
珟 (jω)珟(jω)的表达 式 可利用分块 形 式 的 内 平
 
B B C
衡 Grami an 方程 (73)~ 方程( 78)得到。

B(jω) 珟
B (jω)的 一 个 表 达 式 可 由 B s)的 定 义 得 到。 根 据
珟(

Grami an 方程( 73)~ 方 程 (75)的 分 块 形 式 来 代 替 B珟 式 中 的


珟B
B1B1 ,B1B2 和 B2B2 ,得到
珟(
B jω)珟 (
B jω)= ψ(ω)
j Σ2 +Σ2ψ (
jω)
珟 (
C 珟(
jω)
C jω)的表达式也可相仿地得到,由下式给出:
珟 (
C jω)珟(
C jω)= Σ2ψ(ω)+ψ (
j ω)
j Σ2
182

将B
珟( 珟 (
jω)
B 珟 (
jω)、
C 珟(
jω)
C jω)的表达式代入 式(
713),得到
珋[
σ G(
jω)-Gr(
jω)]=
λm?ax{[
Σ2 +ψ- (ω)Σ2ψ (ω)][
Σ2 +ψ- (ω)
Σ2ψ(ω)]}
12 1
j j j j
现在,考虑一步降阶,即r=n-1,于是 Σ2 =σn 及
珋[G(ω)-Gr(ω)]=σnλm?ax{[
1+Θ-1(ω)][
1+Θ(ω)]}
12
σ j j j j

714)
这里,
Θ:=ψ  (

jω)
ψ(jω)=Θ 是 一 个 “全 通”标 量 函 数 (这 也
-

是唯一需要si=1 这一假设的地方),故|Θ( jω)|=1。


利用三角不等式,得到
珋[
σ G(
jω)-Gr(
jω)]≤σn [
1+|Θ(
jω)|]=2
σn (
715)
这就是r=n-1 时的界。
证明的其余 部 分 可 应 用 此 一 步 降 阶 的 结 果 完 成。 注 意 到 由
A11 B1
“第 k 阶 ”分 块 得 到 的 Gk (
s)= [C
D ]


是 内 平 衡 的,其 平 衡

Gr an 矩阵由
ami
Σ1 = d
iag(σ1Is1 ,σ2Is2 ,…,σkIsk )
给出。令 Ek (
s)= Gk+1 (
s)-Gk ( s),k=1,2,…, N -1 及 令 GN

s)=G(
s),则
珋[
σ Ek(
jω)]≤ 2
σk+1
由于 Gk(
s)是从 Gk+1(
s)的内平衡实现得出的一个降阶模型,一步
降阶的界( 15)仍成立。

注意到
N-1

G(
s)-Gr(
s)= ∑E (
s) k
k=r

根据 Ek(
s)的定义,有
N-1 N-1

珋[
σ G(
jω)-Gr(
jω)]≤ 珋[
∑σ Ek(
jω)]≤ 2∑σk+1
k=r k=r

这就是所期望的上界。
由于 Θ(
0)=I,于是在 ω=0 处,式(
714)的 右 端 就 等 于 2
σN 。
183

因此,该上界当r=N -1 时实际上是可达到的。
现在要利用矩阵扩展给出此误差界的另一个证明,还有一个
l范数逼近给出。
证明将在下一章用最优 Hanke
用矩阵扩展所作的另 一 个 证 明:只 要 再 次 就 一 步 模 型 降 阶 进
行证明就可以了。因而假设 Σ2 =σ
I。定义逼近误差

熿A11 A12 B1燄


 A B
熿 11  1燄
E11 := A21 A22 B2 -   =
  燀C1  D燅

燀C1 C2 D燅

熿A11 0 B1燄


0 A11 A12 B1

0 A21 A22 B2
 
- C C C 0
燀 1 1 2 燅
利用下面的 T 对上述状态空间实现作相似变换:
I2 I
熿?
2 0
? 燄
I I 0燄

T= I2 -I
? 2 0 ,
? -1
T = I -I 0
燀0 0 I燅 燀0 0 I燅
于是得到

熿A11 A12?
0 2 B1燄

0 A11 -A12?2 0
E11 =
A21 -A21 A22 B2
 
燀 0 -2C1 C2  0燅
考虑 E11(
s)的一个扩展
E11(
s) E12(
s)
E(
s)= [
E21(
s) E22(
s)
=]
184

A11 0A12?2 B1 0


熿 燄
0 A11 -A12?  -1 
2 0 σΣ1 C1

A21 -A21 A22 B2 -C2 = :

0 -2C1 C2  0 2
σI
 -1  
燀-2σB1 Σ1 0 -B2 2I
σ 0 燅
珦 B
A 珟
C [


珟D珦 ]
则易证
Σ 0
熿1 燄
珟=
P 2 -1
0 σ Σ1 0
燀0 0 σI燅

满足
珦P
A珟 +P珟A
珦  +B珟B珟  =0
珟C
P珟 +B 珟D珦  =0
利用这两个方程,有
珦 -B
A 珟B
珟  B珟D
珦
熿 燄
E(
s)E~ (
s)= 0 -A 珦  珟 =

 
珟 -D
燀C 珦B
珟  D珦D
珦 燅
珦 -A
A 珦P
珟 -P 珟A
珦  -B珟B珟  P
珟C
珟 +B珟D珦
熿 燄
珦  珟
0 -A 
C =


燀C 珟珟
-CP -DB 珦 珟 
 珦珦
DD 


A 0  0
熿 燄
0 -A 珦  C珟 =
 

燀C 0 D 珦D珦 燅
珦D
D珦  =4σI

上式中第二个等式是用一个相似变换
I P珟
T=
0 I[ ]
得出的。于是,‖E11 ‖ ∞ ≤‖E‖ ∞ =2 σ。这就是所期望的结果。

185

奇异值σi 称为 Hanke
l奇异值。上 述 定 理 的 一 个 有 用 的 结 果
是如下系 7
4。
系7
4 令σi, N 是G(
i=1,…, s)∈ 犚犎∞ 的 Hankel奇异值,则
‖G(
s)-G(∞ )‖ ∞ ≤ 2(
σ1 + … +σN )
上式中的界对某些系统是紧的。例如,考虑一个 n 阶传递函数

bi
G(
s)= ∑s+a
j=1 i

其中 ai>0,
bi>0。则 ‖G(
s)‖ ∞ =G(
0)= ai 且 G(
b? s)具

i=1 i

有如下状态空间实现

熿-a1 槡b1燄

-a2 槡b2
G=   

-αn  槡
bn
 
燀槡b1 槡b2 … 槡 bn  0 燅
此实现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由下式给出:
ami

P =Q = [a槡b+ba ]

i j

易见σi=λi( Q),且
P)=λi(
n n

∑σi =
i=1
∑λ (P)= Trace(P)=
i=1


bi 1 () 1
∑ 2a = G 0 = ‖G‖ ∞
i=1 i 2 2

特别地,令 ai=bi=α2i,则 P=Q→ 1In ,即当α→ ∞ 时, 1


σj → 。 模
2 2
型降阶的界对那些具有相近 Hanke l奇 异 值 的 系 统 来 说 也 可 以 是
松的。例如,考虑一个四阶系统的平衡实现
G(
s)=
186

熿-199579 -5
4682 9
6954 09160 -63180燄

4682 0 0 02378  0
0020

-96954 0 0 -40051-00067


9160 
-0 2378 4
 0051 -00420 2893



燀-6 3180 -0
0020 00067 0 2893  0 燅
其 Hankel奇异值为
σ1 =1, σ2 =0
9977, σ3 =0
9957, σ4 = 0
9952
r 0 1 2 3

‖G-Gr ‖ ∞ 2 1
996 1
991 1
9904


界:
2 ∑i=r+1σi 7
9772 5
9772 3
9818 1
9904


σr+1 2 1
9954 1
9914 1
9904

逼近误差和估计的界列于上表。该表表明,对一个r 阶逼近而言,
其实际误差几乎 与 2
σr+1 相 同。如 果 我 们 认 为 σr+1 =σr+2 = … =
σ4 ,则它就是估计的界。一般说来,不难构造一个n 阶系统,使得
其r- 阶平衡模型降阶误差大约为 2
σr+1 ,而误差界却可任意接近
于 2( σr+1 。构造这样一个 系 统的 方 法 之 一 如 下:令 G(
n-r) s)为
一稳定的全通函数,即 G~ (
s)G(
s)=I。则对 G,存在一个平衡实
现,使其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Gr an 矩阵 P=Q=I。然后,对这
ami
个平衡实现作一小 小 的 摄 动,则 此 摄 动 系 统 具 有 一 个 平 衡 实 现,
它的奇异值互异且 P=Q ≈ I。这个摄动系统将会具有所期望的
特性。以上的例子就是这样构造的。

2 频率加权平衡模型降阶

本节考虑将平衡截断方法推广到频率加权情形。给定原来的
全阶模型 G∈ 犚犎∞ 、输 入 加 权 矩 阵 Wi ∈ 犚犎∞ 及 输 出 加 权 矩 阵
187

Wo ∈ 犚犎∞ ,我们的目的是寻找一个较低阶的模型 Gr,使得


‖Wo(
G -Gr)
Wi‖ ∞
尽可能小。假设 G,
Wi和 Wo 具有如下状态空间实现
A B Ai Bi Ao Bo
G= [C
0] [C D ],W = [C
 ,W = 

D ]

i i

o o

且 A∈R
Rn×n
。注意到假设 D =G(∞ )=0 不 会 失 去 一 般 性,因 为
若不然,D 总可通过用 D +Gr代替 Gr予以消去。
加权传递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由下式给出:

熿A 0 BCiBDi燄
 珡 B珚
BoC Ao 0  0 A
WoGWi =
0 0 Ai  Bi


= : 
珚0
C [ ]

燀DoC Co 0  0燅
令P
珚 和Q
珚 为以下 Lyapunov 方程的解:
珡P
A 珚 +P
珚A珡 +B
珚B珚  =0 (
716)
珚A
Q 珡 +A
珡 Q
珚 +C
珚C珚 =0 (
717)
则输入加权 Gr an 矩阵 P、输出加权 Gr
ami an 矩阵 Q 定义为
ami
In In
P:= [ 珚
In 0]
P [0 ] ,Q:= [ 珚
In 0]
Q [0 ]
易证,P 和 Q 满足如下较低阶方程:

A BCi P P12 P P12 A BCi
[0 Ai ][P
12
]+ [P P ][0 A ] +
P22 
12 22 i


BD BD i i

[B ][B ] =0 i

718)


Q Q A
12 0 A 0
[Q Q ][BC A ]+ [BC A ] ×

12 22 o o o o

    
Q Q C D
12 C D o o

[Q Q ] [ C ][ C ] =0 (719)

12

22



如 Wi=I 或 Wo =I,则计 算 量 可 进 一 步 减 少。在 Wi=I 时,


P 可由下式得到:
188

PA  + AP + BB  = 0 (
720)
而 Wo =I 时,Q 可由下式得到:
QA + AQ +CC =0 (
721)
现令 T 为一非奇异矩阵,使得
Σ1
TPT  = (
T-1)QT-1 = [ Σ2 ]
(即使之平衡),且,Σ1=d
iag(
σ1Is1 ,…,
σrIsr )、
Σ2 =d
iag(
σr+1Isr+1 ,…,
σnIsn )。将系统相应分块为

-1
熿A11 A12 B1燄
熿TAT TB燄 
  = A21 A22 B2
-1
燀CT  0 燅  

燀C1 C2 0燅
则得到一个降阶模型 Gr 为

A B
熿 11  1燄
Gr = 
燀C1  0燅
遗憾的是,一般说来预先并不知道此 逼 近 的 误 差 界,也 不 能 保 证
降阶后的模型 Gr 是稳定的。

3 相对和乘性模型降阶

一个非常特殊的频率加权模型降阶问题是相对误差模型降阶
问题,其目的是找一降阶模型 Gr,使得
Gr = G(I+Δrel )
并使 ‖Δrel ‖ ∞ 尽可能小。Δrel 通常 称 为 相 对 误 差。 在 G 是 方 阵 且
可逆时,这个问题可用公式简单地表示为
n ‖G-1(
mi G - Gr)‖ ∞
degGr≤r

当然,其对偶逼近问题
Gr = (
I +Δrel )

189

可 通过对 G 的转置得到。我们将顺带表明,下面要得到的逼近 Gr
也可用作乘性逼近:
G = Gr(
I+Δmul )
这里,
Δmul 通常称为乘性误差。
定理 7
5 令 G,G-1 ∈ 犚犎∞ 为一方 的 n 阶 传 递 矩 阵,且 具 有 状 态
空间实现
A B

G(
s)= [C
D ]
A-BD-1C -BD-1
令 Wi=I 以及 Wo =G-1(
s)= [
D-1C  D -1
,则


i)G 的频率加权平衡实现的加权 Gr an 矩阵 P 和 Q 可由
ami
PA  +AP +BB  =0 (
722)
Q(
A -BD C)+ (
-1
A -BD C) Q +C (
-1  
D ) D C =0
-1  -1


723)
得到。
i)假设 G 的实现是加权平衡的,即


P = Q =d
iag(
σ1Is1 ,…,σrIsr ,
σr+1Isr+1 ,…,σNIsN )
=d ag(
i Σ1 ,Σ2)
σ1 >σ2 > … >σN ≥0,并令 G 的实现与 Σ1 和 Σ2 相应地被分块为
A A12 B1
熿 11 燄
s)= A21 A22 B2
G(
 
燀C1 C2  D燅

A11 B1
Gr(
s)= [ 
C1  D ]
是稳定的和最小相位的。进而

‖Δrel ‖ ∞ ≤ ∏ (1+2σ (槡1+σ +σ )-1


i=r+1
i ) 2
i i

‖Δmul ‖ ∞ ≤ ∏ (1+2σ (槡1+σ +σ )-1


i=r+1
i ) 2
i i
190

证明:由于输入加权矩阵 Wi=I,则显然输入加权 Gr an 矩阵
ami
由 P 给出。输出加权传递函数阵由
A 0 B燄

-1 
( -1
) -1
G G - D = -BD C A -BD C 0
 
-1
燀 D C D-1C 0燅
珡 B
A 珚

= : 
珚0
C [ ]
给出。易证
Q Q
珚:=
Q [Q Q ]
满足如下 Lyapunov 方程
珚A
Q 珡 +A珡Q
珚 +C
珚C
珚 =0
故 Q 是输出加权 Gr
amian 矩阵。
(i
i)的证明涉及 问 题 较 多,需 要 相 当 的 篇 幅,其 详 细 的 证 明
读者可参考本章末尾的文献。 □
在以上证明中,假设系统是方 阵。现 将 此 结 果 推 广 到 包 含 系
统为非方阵时的情形。令 G(
s)为一最小相位的传递函数矩阵,具
有最小实现
AB
G(
s)= [ 
CD ]
并设 D 行满秩。不失 一 般 性,还 假 设 D 是 正 规 化 的,DD =I。

令 D⊥ 为一个行满秩矩阵,使得
[D ]为方的酉矩阵。

引理 7
6 一个复数 z∈C
C 是 G(
s)的一个零点,当且仅当 z 是 (

-BD C,BD⊥ )的一个不可控的模态。
 

A B
证明:由于 D 行满秩,G(
s)= [C
D ]
 是一个最小实 现,则 z 是

s)的一个传输零点当且仅当
G(
A -z
I B
[C D ]
191

不是行满秩的。注意到


I 0 0燄
A -z
I B I 0
[C D ][0 [
D ,D
⊥]
]0 -C I 0
0 I燅

  
A -BD C -z
I BD BD
[ ]


0 I 0
则易见
A -z
I B
[C D ]
是非行满秩的,当且仅当


A -BD C -z ⊥]
I BD 
非行满秩。由 PBH 检验法,这 意 味 z 是 G (
s)的一个零点,当且
仅当 z 是(
A-BDC,BD
⊥)的一个不可控的模态。 □
系7
7 存在一个矩阵 C
珟,使得增广系统
A B
A B 熿 燄 G(s)
Ga :=  = C D =
[ ] [ ]
Ca Da  珟(
G s)
珟D ⊥燅
燀C
是最小相位的。
证明:注意到 Ga 的零点由
-1
D C
A -B [D ] [C珟]= A -BD C -BD

 


的特征值给出,故总可以选择 C ⊥C 是稳定
珟 ,使 A-BDC-BD珟
的。 □
如果 将 前 面 的 模 型 降 阶 算 法 用 于 增 广 系 统 Ga ,则 相 应 的 的
P 和 Q 方程由
PA  +AP +BB  =0
Q(
A -BDa-1Ca )+ (
A -BDa-1Ca )Q +Ca (
Da-1)Da-1Ca =0
给出。此外,有
192

^(
熿G s)燄 G(s)




G (
s)燅

珟[ ]
G(s)

I+Δrel )

珟 s)
G(s) 熿G( 燄(
[ ]
珟(
G s)
= ^

燀G(s)

I+Δmul )

以及
^(
G s)= G(
s)(
I+Δrel ),G( ^(
s)= G s)(
I+Δmul )
但一般说来,C 有无数多 种 选 择。 因 而,模 型 降 阶 结 果 一 般 依 赖

于C
珟 的特定选择。故恰当选择 C
珟 是 重 要 的。为 启 发 我 们 的 选 择,
注意到关于 Q 的方程可重新写成
Q(
A -BD C)+ (A -BD C)Q -QBD  
⊥ D⊥ B Q +

珟 - D⊥ BQ) (
CC + (
C 珟 - D⊥ BQ)=0

一个自然的选择应该是
珟 = D⊥ BQ

在第十三章中,我们将证明代数 Ricca
ti方程
Q(
A -BD C)+ (
A -BD C)Q -
QBD   
⊥ D⊥ B Q +C C =0

存在一个解 Q ,并使得
A -BDa-1Ca = A -BD C -BD  珟
⊥C =

A -BD C -BD  
⊥ D⊥ B Q

为稳定。
当系统不稳定 和?或 者 为 非 最 小 相 位 系 统 时,可 采 用 如 下 步
骤:将 G(
s)分解为 G(
s)=Gap ( s),使 Gap 是全通的,即 Ga~p
s)Gmp (

Gap =I,而 Gmp 是稳定和 最 小 相 位 的。 令 ^


Gmp 为 Gmp 的 一 个 相 对?
乘性降阶模型,使得
^m = Gm (
G l)
p p I+Δr


^m (
Gmp = G l)
p I + Δmu
193

^:=Ga G
则G ^
p mp 恰有与 G 相同的右半平面极点和零点且

^ = G(
G I+Δrel )
^(
G =G I+Δmul )
遗憾的是,若传递矩阵有许多非最小 相 位 零 点 或 不 稳 定 极 点,则
该方法可能是保守的。
另外一种相对?乘性 模 型 降 阶 方 法 叫 做 平 衡 随 机 截 断 ( BST)
法。该方法不 要 求 传 递 矩 阵 是 最 小 相 位 的,但 却 要 解 一 个 代 数
Ri
cca
ti方程。令 G(
s)∈ 犚犎∞ 为一个方的传递矩阵,具有状态空
间实现
A B
G(
s)= [C
D ]

且 de
t( s)∈ 犚犎∞ 为 G(
D)≠0 。令 W ( s) s)的 一 个 最 小 相 位
G~ (
的左谱因子,即
W~ (
s)W(
s)= G(
s)G~ (
s)
则 W(
s)可由下式得到:
A BW
W( [
s)= 
CW D  ]
其中
BW = PC + BD 
CW = D-1(
C -BWX )
这里,
P 是一个可控性 Gr an 矩阵,由
ami
AP +PA  +BB  =0 (24)

给出,X 则是 Ri c
cai方程

XAW +AW X + XBW (

DD  ) BW X +C (
-1 
DD  )
-1
C =0
(25)

的 解,且 有 AW := A - BW (DD )-1 C , 使 得 AW +
DD )-1 BWX 是稳定的。若
BW (
194


熿μ1 s1 燄
μ2Is2
P=X =

燀 μnIsn燅
则 G 的实现称为平衡 随 机 实 现。 其 中,μ1 >μ2 > … >μn ≥0 。μi
事实上是所谓“相 位 矩 阵”(
W~( s)的 第i 个 Hanke
s))-1G( l奇 异
值。
定理 7
8 令 G(
s)∈ 犚犎∞ 具有如下平衡随机实现
A A12 B1
AB 熿 11 燄
G( [ ]
s)=  = A21 A22 B2
CD  
燀C1 C2  D燅
且 de
t(D)≠0 ,P=X = d
iag (
M1 ,M2),其中,
M1 = d
iag(
μ1Is1 ,…,μrIsr ),
M2 = d
iag(
μr+1Isr+1 ,…,μnIsn )

^ = A
11
B1
G [
C1 D ]
稳定且

^)‖ ∞ ≤ 1+μi
‖G- (

G -G ∏ 1-μ -1
i=r+1 i


^-1( ^)‖ ∞ ≤ 1+μi
‖G G -G ∏ 1-μ -1
i=r+1 i

可以证明,若 G(
s)是 最 小 相 位 的,则 平 衡 随 机 实 现 与 定 理 7
5
中的自加权平衡实现是相同的。事实 上,在 G(
s)为 最 小 相 位 情 形
时,有 X=Q(
I+PQ)-1 及 μi=σi?槡
1+σi2 。
为表明这一点,考虑一个三阶稳定、最小相位传递函数
s3 s2 s
G(s)= 3 +2 2 +3 +4
s +3
s +4 s+4
易证此相位函数的 Hanke
l奇异值为
55705372196966, μ2 =0
μ1 =0 53088390857035
195

03715882438832
μ3 =0
其一阶 BST 逼近是

G^ =s+0 00375717470515
s+0 00106883052786
相对逼近误差是 2
51522024045904,误差界是

1+μi
∏ 1-μ -1=251522024046226
i=2 i

4 注释和参考

平衡模型降阶方法是 Moo r 1984]首先引入的。降阶模型的


e[
rnebo 和 S
稳定 性 特 性 是 由 Pe il rman[
ve 1982]证 明 的。 平 衡 模 型
降阶的误差界则由 Enns[
1984]得 到,而 Gl r[
ove 1984]在 其 后 给
出了一个独立的证 明。频 率 加 权 平 衡 模 型 降 阶 方 法 也 是 由 Enns
1984]从一稍微不同的角度引入的。相对和乘性逼近的误差界由

周克敏[ 1993]用自加权平衡实现 方 法 给 出。平衡随机截断(
BST)
方法是 De
sai和 Pa
l[1984]提出的,此 后 被 Gr
een[
1988a,1988b]
和其他许多人推广了。平衡随机截断方法的相对误差界由 Gr
een
1988a] 得 到,BST 的 乘 性 误 差 界 则 是 由 Wang 和 Sa
[ fonov

1992]得到的, 而周克敏[ 1993]则证 明,如 果 传 递 矩 阵 是 最 小相
位的,则频率自加权方法与 BST 方法相同。某些文献 曾 试 图 证 明

BST 降阶的误差界可改进到 2 ∑i=r+1 μ ,然而,用本章最后

1-μi
一节的例子可给出

μi =2
2∑ 34052280324021
i=2 1- μi
它比实际的误差还小(因此是不可能的)。其他加权降阶方法可在
Al f和 Fr
?Sagga ankl
in[
1988]、
Gl r[
ove 1986,
1989]、
Gl r,L
ove ime

be
e 和 [
r Hung 1992]以及 和
Hung Gl ove [
r1986]等人的文章及文
章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找到。离散时间平衡模型降阶的结果则可
在 Al f和 Fr
Sagga ank
lin[
1987]、Hi
nri en 和 Pr
chs it rd[
cha 1990]
196

的文章以及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找到。
第八章 l范数逼近
Hanke

本章旨 在 研 究 Hanke
l范 数 逼 近 及 其 在 犔∞ 范 数 模 型 降 阶 中
的应用。首先介绍 Hanke
l算 子 与 它 的 某 些 时 域 和 频 域 表 示。 最
优 Hanke
l范数逼近问题可表述如下:给定具有 McMi llan 阶n 的
传递矩阵 G(
s),求具有 McMi
ll ^(
an 阶k<n 的传递矩阵G s),使 ‖

s)-^
G( G(s)‖H 最小。这一逼近问题的解依赖于一个方的传递函
数阵的全通扩展结果 我们将对广泛的一类传递函数给出这个结
果。这个全通扩展结果其后将被用来求 Hanke
l范数逼近解

inf‖G( s)-G^(s)‖H =σk+1


其中,
σ1 >σ2 … >σk+1 … >σn 是 G (
s)的 Hanke
l奇 异 值。 此 外,我
们将证明,一个方的稳定传递函数矩阵 G( s)可表为
G(s)= D0 +σ1E1(
s)+σ2E2(s)+ … +σnEn (s)
其中, s)为全 通 函 数,部 分 和 D0 +σ1E1 (
Ek( s)+σ2E2 (s)+ … +
s)具有 McMi
σkEk( l
lan 阶 k。该 表 达 式 是 通 过 每 次 降 低 一 阶 的 最
优 Hanke
l范数逼近方法得到的。这一表达式同时给出
‖G‖ ∞ ≤ 2(σ1 + … +σn )
进而,存在一个常数阵 D0 ,使得
‖G(s)- D0 ‖ ∞ ≤ (
σ1 + … +σn )
于是 以 上 所 得 到 的 界 就 可 用 来 证 明 第 k 阶 Hankel范数逼近
^(
G s)与某个常数矩阵 D0 一起,满足

‖G( ^(
s)-G s)- D0 ‖ ∞ ≤ (
σk+1 + … +σn )
利用本章所得结果,我们还将就上一章平衡截断实现中得到的误
差界给出另一个证明。
198

最后,我 们 考 虑 在 离 散 时 间 下 的 Hanke
l算 子 并 对 熟 知 的
Neha
ri定理给出另一个证明。

8 l算子
1 Hanke

令 G(
s)∈ 犔∞ 为 一 矩 阵 函 数,用 ΓG 来 表 示 G 的 Hanke
l算
子,定义为

ΓG :犎2 犎2

ΓGf:= ( P+ MG )
f = P+ (
Gf), f ∈ 犎2
即 ΓG =P+ MG 犎2⊥ 。这可由下图表示:
犔2



MG 

P +





犎2 → 犎2
ΓG
在时域也存在一个相应的 Hanke
l算子。令 犵(
t)表示 G(
s)之
(双向)Lap
lae 逆变换,则时域 Hanke
c l算子是
Γ犵 :
犔2(- ∞,
0]犔2[0,∞ )
Γ犵f:= P+ (犵f), f ∈ 犔2(- ∞,
0]


烄 犵( t-τ)f(
τ)τ, t ≥ 0;
(Γ犵f)(
t)= 烅 -∞∫ d

烆 0, t< 0
由于时域与频域 犔2 空间之间的等测度同构性质,有
‖Γ犵 ‖ = ‖ΓG ‖
故本书中我 们 使 用 的 Hanke
l算 子 的 时 域 和 频 域 表 达 是 可 互 换
的。
就本书所感兴趣 的 范 围 而 言,现 在 将 进 一 步 把 G 限 制 为 有
199

理的,即 G(
s)∈ 犚犔∞ 。因 此,G 可 分 解 为 严 格 因 果 和 非 因 果 部
分,即存在 Gs(
s)∈ 犚犎2 和 Gu (

s)∈ 犚犎2 ,使得
G(
s)= Gs(
s)+G(∞ )+Gu (
s)
现在,对任意 f∈ 犎2⊥ ,容易看出
ΓGf = P+ (
Gf)= P+ (
Gsf)
故 G∈ 犚犔∞ 的 Hankel算子 仅 依赖 于 G∈ 犚犔∞ 的严格因果部 分。
特别地,若 G 是 反 稳 定 的,即 G~ (
s)∈ 犚犎∞ ,则 ΓG =0。 因 此,
假设 G∈ 犚犎∞ 并且是严格正则的不会失去一般性。

ΓG 的 对 偶 算 子 可 方 便 地 根 据 以 下 定 义 计 算:令 f ∈ 犎2 ,

犵∈ 犎2 ,则

ΓGf,犵〉:= 〈
P+ Gf,犵〉
=〈P+ Gf,犵〉+ 〈
P- Gf,犵〉 (因为 P- Gf 和犵 是正交的)
〈 ,
= Gf 犵〉
=〈f,G~ 犵〉
=〈f,P+ G~ 犵〉+ 〈
f,P- G~ 犵〉
=〈f,P- G~ 犵〉 (因为 f 和 P+ G~ 犵 是正交的)
故 ΓG犵 = P- (
G~犵):犎2 犎2 或 ΓG =P- MG~|犎2

现假设 G∈ 犚犎∞ 具有下式所给出的状态空间实现:


·
x = Ax +Bu
y = Cx
其中 A 稳定且x(-∞ )=0。则 Hanke
l算子 Γ犵 可记为

A(
t-τ)
Γ犵u(
t)= Bu(
τ)τ, t ≥ 0
∫ Ce
-∞

且解释为基于过去输入 u( t≤0,系统未来输出(见图 8
t), 1):
y(t)= Γ犵u(
t),
t≥ 0
在用状态空间表达时,
Hankel 算子可更为明确地分解为由过去的
输入到初始状 态、再 从 初 始 状 态 到 未 来 输 出 的 映 射 算 子 的 组 合。
这两个算子分别被称为可控性算子 Ψc 和可观测性算子 Ψo ,定义


Ψc:
犔2(
- ∞,
0]C
200

图8 l算子的系统理论解释
1 Hanke

-Aτ
Ψcu:= Bu(
τ)
∫e -∞

τ


Ψo :
C 犔2[ 0,∞ )


Ψox0 := C
e x0 , t ≥ 0
(若所有的数据均为实数,则这两个算子成为 Ψc:犔2 (- ∞ ,
0]Rn
及 Ψo : R n 犔2 [0, ∞ ))。 显 然, 对 于 u (t ) ∈
犔2(-∞ ,0], t)是系统由 于 过 去 的 输 入 在t=0 时 的 状
x0 =Ψcu(
态,而y( t≥0 就是由于初始状态为 x0 且输入置零时未
t)=Ψox0 ,
来的输出。
易证
Γ犵 = ΨoΨc

Cn

Ψc Ψ0

犔2 [
0,∞ )
犔2 (
- ∞,
0]→
Γ犵
Ψc 和 Ψo 的对偶算子 也 可 以 容 易 地 从 它 们 的 定 义 中 得 到:令
u(
t)∈犔2(-∞ , 0], Cn 及y(
x0 ∈C t)∈犔2[ 0,∞ ),则
0 

Ψcu,
x0〉 u (
τ)Be-A τx0d
C =

∫ -∞
τ=


u,Be-A τx0〉犔2(-∞ ,0] = 〈
u,Ψcx0〉犔2(-∞ ,0]
201

以及
∞ 

Ψox0 ,
y〉犔2[0,∞ ) = x0eA tCy(
t)
∫ 0
t=

∞ 
x0 , eA tCy(
〈 t)t〉C = 〈
x0 ,
Ψoy〉
∫ 0
d n

这里,〈·,· 〉X 表示在 Hi
lbe
rt空间 X 中的内积。因此,有

Ψc :
C 犔2(
- ∞,
0]

A τ
Ψcx0 = Be- x0 , τ ≤ 0


Ψo :
犔2[
0,∞ )C
∞ 
Ψoy(
t)= eA tCy(
t)
∫ 0

这也给出了 Γ犵 的对偶算子
Γ犵 = (
ΨoΨc) = ΨcΨo :
犔2[
0,∞ )
犔2(
- ∞,
0]
∞ (
 A t-τ)
Γ犵y = Cy(
t)t, τ ≤ 0
∫B e

令 Lc 和Lo 为系统的可控性及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即


ami
∞ 

t  A t

∫e BB e dt
Lc =

∞ 
A t  A


L = e C Ce d


ΨcΨcx0 = Lcx0
ΨoΨox0 = Lox0
则对每一个 x0 ∈C
Cn ,有
ΨcΨcx0 = Lcx0
ΨoΨox0 = Lox0
因此,Lc 和Lo 是算子 ΨcΨc 及 ΨoΨo 的矩阵表达式。
定理 8
1 算子 Γ犵 Γ犵 (或 ΓG ΓG )和 矩 阵 LcLo 具 有 相 同 的 非 零 特
征值,特别地 ,‖Γ犵 ‖= 槡 ρ(LcLo)。
证明: 令 σ ≠ 0 为 Γ犵 Γ犵 的 一 个 特 征 值,并 令 0 ≠ u ∈
2 

0]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则根据定义
犔2(-∞ ,
202

Γ犵 Γ犵u = ΨcΨoΨoΨcu =σu




81)
用 Ψc 前乘式(
81),定义 x=Ψcu∈C Cn ,得到
LcLox =σ2x (
82)
注意到 x=Ψcu≠0,因 为 若 不 然,由 式 ( σu =0,这 是 不 可
1),
8 2

能的。故σ2 是 LcLo 的一个特征值。


另一方面,假设σ2 ≠0 及 x≠0 是 LcLo 的一个 特 征 值 及 其 相
应的特征向 量,用 ΨcLo 前 乘 式 (
82)并 定 义 u=ΨcLox 便 得 到
式(
81)。因为 Ψcu=ΨcΨcLox=LcLox=σ2x≠0,易见 u≠0。 因
此,
σ 是 Γ犵 Γ犵 的一个特征值。

最后,由于 G( s)是 有 理 的,
Γ犵 Γ犵 是 紧 的 和 自 共 轭 的 且 仅 有
离散谱,故 ‖Γ犵 ‖2 =‖Γ犵 Γ犵 ‖=ρ(
LcLo)。 □
注8
1 令σ ≠0 为 Γ Γ犵 的一个特征值,0≠u∈犔2 (-∞ ,
2 
犵 0]为 其
相应的特征向量。定义

v:= Γ犵u ∈ 犔2[
0,∞ )
σ
则 (
u,v)满足
Γ犵u =σ

Γ犵v =σu
向量对( ,
u v)称为 Γ犵 的 Schmi dt 对。上 述证明隐含了构造此向
量 对的一种方法:求 LcLo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即σi2 和xi,使得
LcLoxi =σi2xi
则下面给出的向量对(
ui,vi)就是相应的 Schmit对:


ui = Ψc
(σLx )∈ 犔 (- ∞ ,0], v = Ψx ∈ 犔 [0,∞)

o i 2 i o i 2


注8
2 正如在各种文献中看到的,存在 Hanke
l 算子的某些其他
表达方式。作为比较,让我们考察以下表达方式:
(i)对 u( 0],令 v(
t)∈ 犔2 (- ∞ , t)=u(-t),则 v(
t)∈
犔2[
0,∞ )。因此,Hanke l算子可记为
Γ犵 :
犔2[
0,∞ )犔2[0,∞ )或 ΓG :犎2 犎2
203


烄 犵(t+τ)
v(τ)τ, t ≥ 0

Γ犵v)( ∫
t)=烅 0

烆 0, t< 0

A(
t+τ)
Bv(
τ)τ, t ≥ 0
∫Ce



ii)在 某 些 应 用 中,采 用 反 因 果 算 子 G,并 把 关 于 G 的
Hankel算子视为 从 将 来 输 入 信 号 到 过 去 输 出 的 映 射 更 为 方 便。
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清楚,这一算子与用一个因果函数逼近一个
反因果函数问 题 密 切 相 关,而 这 又 是 犎∞ 控 制 理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AB
令G(
[ ]
s)= 
C0
是一个反稳定传递函数,即 A 的所有特征值均

有正实部,则与 G(s)相关的 Hanke


l算子可记为
^:
Γ犵 犔2 [
0,∞ )
犔2(
- ∞,
0]

烄 犵(t-τ)
v(τ)τ, t ≤ 0

Γ^v)(
犵 ∫
t)=烅 0

烆 0, t> 0

A(
t-τ)
Bv(
τ)τ, t ≤ 0
∫Ce


或者,在频域中
^G = P- MG |犎 :犎2 犎⊥
Γ 2 2

^Gv = P- (
Γ Gv),
v ∈ 犎2
现对任意 v ∈ 犎2 和 u∈ 犎2⊥ ,有

P- (
Gv),
u〉= 〈 Gv,u〉= 〈 v,G~ u〉= 〈
v,P+ (
G~ u)〉
^G =ΓG~ 。
故Γ

2 全 通 扩 展

本节考虑将一 个 给 定 的 传 递 函 数 阵 扩 展 成 一 个 全 通 传 递 函
数。这一传递函数扩展 是 最 优 Hanke
l范 数 逼 近 的 关 键。 但 首 先
204

需要某些预备结果和一些全通函数的状态空间表示。
定义 8
1 一 个 一 般 复 方 阵 A 的 惯 性 指 数 定 义 为 I
n(A ):=

π(A),
ν(A),
δ(A)),这里,
π(A)=A 在开右半平面中特征值的个数。
A)=A 在开左半平面中特征值的个数。
ν(
A)=A 在虚轴上特征值的个数。
δ(
以下引理是由 Ost
r i和 Schne
owsk i r[
de 1962]得出的。
引理 8
2 给定一个复矩阵 A,使得 A+A ≥0 及 H =H  ,则
π(AH )≤ π(H ), ν(
AH )≤ν(H)
定理 8
3 给定 n × n 和 n × m 复矩阵 A 和 B ,以及 He t矩
rmi
阵 P=P ,满足
AP +PA  +BB  =0 (
83)
那么
( P)=0 则 π(
1)若 δ( A)≤ν(
P),
ν(A)≤π(
P)。
( A)=0 则 π(
2)若 δ( P)≤ν(
A),
ν(P)≤π(
A)。
证明:

1)若δ(
P)=0,则注意到式( 3)意味着


-AP )+ (
-AP ) ≥ 0
利用引理 8
2(A→-AP, H →P-1),就有
ν(
A)= π(
-APP- )≤ π(P-1)= π(
P)

π(
A)= ν(
-APP- )≤ ν(
P-1)= ν(
P)

P1 0

2)设δ(
A)=0、
P= U [0 0]U 
且δ(
P1 )=0,U U =I,定


A11 A12 B1
珦 = U AU =
A [A
21 A22 ],B珟 = U B = [B ]

则U (
8 U 给出
3)
P1 0 P1 0

A [0 0]+ [0 0]A珦 +B珟B珟 
=0 (
84)


84)B2B2 =0 B2 =0 (
85)
205

(84),(
85)A21P1 =0A21 =0 (
86)

84)A11 P1 +P1 A11 +B1B1 =0 (
87)
 (根据 (
1)) ν(
A11)≤ π(
P1)
π(A11)≤ν(
P1)
但由于δ(
A11)=δ(
P1)=0,故
π(P1)= ν(
A11)≤ν(A)
ν(
P1)= π(A11)≤ π(
A)

定理 8
4 给定一个实现( C)(不 必 是 稳 定 的),
A,B, A∈C
C n×n
,B
n× m m ×n

∈C ,C∈C
C ,则

1)若 ( C)是完全可控 和 完 全 可观测 的,则如下 两 种
A,B,
提法等价。
a)存在 一 个 D 使 得 GG ~ =σ2I,其 中,
( G(s)=D +C(
sI-
)-1
A B 。

b)存在 P,Q∈CCn × n 使得

i)P=P ,Q=Q

i)AP+PA +BB =0



ii)A Q + QA + C C = 0

iv)PQ= σ2I
( 1b)满足,则存在一个 D 满足
2)假定(
DD =σ2I
DC +BQ =0
DB  +CP =0
并且,任意这样的 D 都将 满 足 (
1a)(注 意,这 里 并 未 假 设 可 观 测
性和可控性)。
^=B?槡
证明:通过 B σ,^=C?槡
C σ,^=D?
D σ,^ σ,
P=P? ^ σ,任意满足
Q=Q?
1a)或(
( 1b)的系统总 可 以 变 换 为 σ=1 的 情 形。 故 不 失 一 般 性,
仅给出σ=1 时的证明。
( 1b):这可按如下方 式构 造 P 和 Q 使之 满 足(
1a) ( 1b)来
证明。给定(1a),G(∞ )=D DD =I。 同 时,
GG~ =IG~ =
206

G-1,即
A -BD-1C-BD-1 A -BD C-BD 
()
-1

G s = 
D C  D
-1 -1 ] [
= 
D C  D 
= ]
 
-A -C
= [
B D ]
G~  

这两个传递函数是 恒 等 的 且 均 为 最 小 实 现 (因 为 已 假 设 (
A,B,
C)是最小实现),故 存 在 一 个 联 系 两 个 状 态 空 间 表 示 的 相 似 变 换
T ,即
-A =T(
A -BD  C)T-1 (
88)

C =TBD 

89)

B =D CT  -1

810)
进而
(9)B =DC(
8 T )-1

811)

810)C =T BD  (
812)

88) -A =-C DB + (

T A T)
  -1  

=T (

A- (
T ) C DB  T )(
 -1
T )
-1

(9)和(
8 10) =T (
8 A -BD C)(
T )
-1
(13)

故 T 和T 满足恒等式(

88)~ 式(
810)及式(811)~ 式(
813),而
最小实现意味着这些恒等式具有唯一解,因此 T=T 。
现在,置
Q =-T (
814)
P =-T -1

815)
显然,它们满足(
1b)中等式(i)及(
iv)。进 而,式(
88)和 式(
89)
意味着
TA +AT -CC =0 (
816)
这就证明了(
1b)中等式(ii)。而式(
i 16)也意味着

AT-1 +T-1A -T-1CCT-1 = 0 (
817)
它与式(8
10)一起就蕴含了( 1b)中等式( i
i )。
( ) (
1b  1a):其 证 明 首 先 根 据 (
2 )构 造 D ,然 后 通 过 计 算 证
明(
1a)。由于 Q=P-1 , 1b),等式(
Q× (( i))×Q 给出

207

QA +AQ +QBB Q =0 (
818)
它与(
1b)中等式(

ii)一起,意味着
QBB Q = CC (
819)
因此,根据引理 2
14,存在一个 D 使得 D D=I 及
DB Q =-C (
820)
DB =-CQ =-CP

821)
-1

等式(
820)和等式( 21)意味着(
8 2)中的条件满足。现注意到
BB = (

sI -A)P +P(
-s I -A )
C(sI -A)-1
BB  (
-sI -A )-1 

=CP (
-sI -A ) C +C(
 -1 
sI -A) -1
PC

821) =- DB  (
-sI -A )
-1
C -C(
sI -A)
-1
BD 
因此,展开 G(s) s),得到
G~ (
G(
s)G~ (
s)=I
于是,从上述( 1a)的证明中立即可得到(
1b) ( 2)的证明。 □
以下定理把一个给定的传递函数扩展成一个全通函数。
A B
定理 8
5 令 G (
s)= [C
D ]
 ,A ∈ C n×n
,B ∈ C n × m ,C ∈

Cm × m ,满足
Cm × n ,D∈C
AP +PA  +BB  =0 (
822)

A Q +QA +C C =0 

823)

P = P = d
iag(
Σ1 ,
σIr) (
824)
Q = Q = d
iag(
Σ2 ,
σIr) (
825)
其中,
Σ1 和 Σ2 为对角阵,
σ≠0 且δ(
Σ1Σ2 -σI)=0。

将(A,B,C)按与 P 维数相一致地分块为
A11 A12 B1
A= [A21 A22 ],B = [B ],C = [C

1 C2] (
826)

^ ^
并定义 W ( 熿AB燄,其中
s):= 

^ ^
燀CD燅
208

^ =Γ-1(
A σ A11 +Σ2A11Σ1 -σC1U B1 )


827)
^ =Γ-1(
B C1U )
Σ2B1 +σ (
828)
^ =C1Σ1 +σUB1
C (
829)
^ =D -σU
D (
830)
这里,
U 是酉矩阵,满足
B2 =-C2U (
831)

Γ = Σ1Σ2 -σI


832)
定义误差系统
Ae Be
E(
s)= G(
s)- W (
s)= [C

D ]

其中

熿A 0燄, 熿B燄, ^], ^


Ae = Be = Ce = [
C -C De = D - D
^ ^
燀0 A燅 燀B燅

833)


1)(
Ae,Be,Ce)满足
AePe +PeAe +BeBe =0 (
834)
AeQe +QeAe +CeCe =0 (
835)
其中
Σ1 0 I
熿 燄
Pe = 0 σIr 0 (
836)
-1
燀I 0 Σ2 Γ 燅
Σ 0 -Γ
熿 2 燄
Qe = 0 Ir
σ 0 (
837)
燀-Γ 0 Σ1Γ燅
PeQe =σI 2

838)

2)E(
s)E~ (
s)=σ I。 2
209


3)若δ(
A)=0,则

a)δ(
A^)=0

b)若δ( Σ1Σ2)=0 则
n(
I ^)=I
A n(-Σ1Γ)=I
n(-Σ2Γ)
(c)若 P>0,Q>0,则( ^,
A ^,
B ^)的 稳 定 部 分 的 McMi
C llan 阶
等于 π(
Σ1 Γ)=π(
Σ2 Γ)。
d)若(
( i)Σ1Γ>0 及 Σ2 Γ>0,或者(
i)Σ1 Γ<0 及 Σ2Γ<0,

则(
A^,
^,
B ^)是一个最小实现。

证明:为了表达起来方便,假设σ=1 。这 样 做 不 会 失 去 一 般 性,
因为 B,C 和 Σ 能容易地被重新标定从而给出σ=1。
首先必须证明存 在 一 个 酉 矩 阵 U 满 足 式 (
831)。 式 (
822)
和式(
823)的第(
2,2)子块由
A22 +A22 +B2B2 =0 (
8.39)

A +A22 +C C2 =0
22

2 (
8.40)
给出,故 B2B =C C2 。根据 引 理 2



2 14 ,存 在 一 个 酉 矩 阵 U 满
足式(
831)。
1)式(
( 834)~ 式 (
838)可 通 过 以 下 直 接 计 算 来 证 明。 为
证明式(
834)和式(
836),需要式(
822)成立(由假设给出)以及
^ +B1B
A11 +A ^ =0 (
841)
^ =0
A21 +B2B (
842)
^Σ2Γ-1 +Σ2Γ-1A
A ^ +B
^B
^ =0 (
843)
现在来验证以上等式。
^ =B2(
B2B ^1 Σ2 +U C1)
B Γ-


844)

831) = (B2B1 Σ2 -C2C1)
Γ-


845)
= ((
-A21Σ1 -A12)
Σ2 +A12Σ2 +A21)
-1
Γ

846)
=-A21  (
842)
其中,B2B 和 C C1 在(




245)中 由 式(
822)、式(
823)的(
2,1)
210

子块分别代替。为证明式(
841)
^ = (
B1B B1B1 Σ2 +B1U C1)
Γ-


847)
=(-A11Σ1Σ2 -Σ1A11Σ2 +B1U C1)
Γ- ( 48)


^  (
=-A11 -A 841)
其中,
B1B1 用式(
822)中的 (
1,1)子 块 代 替 并 将 式 (
827)代 入
式(
841)。最后,为证明式(
843),考虑
^Σ2 +Σ2A
ΓA ^ Γ = (
A11 +Σ2A11Σ1 -C1UB1 )
Σ2 +
Σ2( A11 +Σ1A11Σ2 -B1U C1)
 


849)
=- (
Σ2B1 +C U )(

1 B Σ2 +U C1)+



A11Σ2 +Σ2A11 +C1C1)

+Σ2(
A11Σ1 +Σ1A11 +B1B1 )Σ2 (
850)

=-ΓB ^B
^ Γ (
843)
这里,式(
827)→ 式(849)且 式(850)是 式(49)的 重 新 排 列,

并最后利用式( 822)、式 (
823)的 (1,1)子 块 后 得 到 的。 因 而 也
就证明了式(
834)和式(
836)。
类似地,为证明式( 835)和式 (
837),需 要 式 (
823)。 该 式
已假设成立,并且满足

A11(
-Γ)+ (
-Γ)
A^-C1C
^ =0 (
851)

A12( ^ =0
-Γ)-C2C (
852)
^ Σ1Γ+Σ1ΓA
A ^+C
^C^ =0 (
853)
现在,式(
851)~ 式(
853)可类比于式( 841)~ 式(
843)的方法
证明:
^ =C2 (
C2C C1Σ1 +UB1 )
=(-A12Σ2 -A21)
Σ1 -B2B1
=-A12Γ ( 52)
8.
^ =C1C1Σ1 +C1UB1
C1C
211

=-A11Σ2Σ1 -Σ2A11Σ1 +C1U B1


^ (
=-A11Γ-ΓA 851)
^ Σ1Γ+Σ1ΓA
A ^ =(
A11 +Σ1A11Σ2 -B1U C1)
Σ1 +
Σ1(
A11 +Σ2A11Σ1 -C1UB1)
=- (
Σ1C1 +B1U  )(C1Σ1 +UB1 )+
Σ1(A11Σ2 +Σ2A11 +C1C1)
Σ1 +
(A11Σ1 +Σ1A11 +B1B1 )
 

=-C^C
^ (
853)
因而就证明了式(
835)和 式(37);而 式(
8 38)的 证 明 可 立 即 得

到,这样就完成了(1)的证明。

2)式(
834)、式(
835)和 式 (
838)保 证 了 定 理 8 1b)的
4(
条件满足;定理 8 2)可 用 来 证 明,由 式 (
4( 833)所 给 出 的 De 可
s)成为全通的 (注意此时仍假设σ=1 )。因此,需要证明
使E (
DeDe =I (
854)
DeCe +BeQe =0 (
855)

DeB +CePe =0
e (
856)
式(
854)是立即可得 到 的,式(
8 ^,
55)只 要 将 B ^,
C De 和 Q 的 定
义代入即可证明;而式(
856)从 De× (
855)× Pe 就可证明。

3)

a)为证明若δ(
( A)=0,则δ(
A^)=0,将假设存在 x∈C
Cn-r 及

λ∈C ^
C ,使 得 Ax =λx 和 λ +λ
珔=0,并 证 明 这 意 味 着 x =0。从
x (

853)x得
( 珔)
λ+λ ^C
x Σ1Γx +xC ^x =0 (
857)

Cx =0 (
858)
现在,(
8 x 给出
51)

-A11Γx -Γλ ^
x +C1Cx =0

x ΓA11 =-λx Γ (
859)
212

并且,(
8 x 和(
52) 858)也给出
A12Γx =0 (
860)
式(
859)和式(860)意味着( x Γ,
0) 珔(
A= -λ x Γ,0)。但 由 于
假定 δ(A )=0, 珔 =0,及 Γ-1 存 在, 这 意 味 着 x =0,则
λ +λ

δ(
A^)=0 被证明。

b)因为已证δ(
( A^)=0,且假设δ(
Σ1Σ2)=0( δ(
Σ2 Γ )=δ
-1

Σ1Γ)=0),而且方程(
( 834)、方 程 (
835)已 被 证 明,于 是 利 用 定
理83,有

n(
I ^)=I
A n(-Σ1Γ- )=I

n(-Σ1Γ)=I
n(-Σ2Γ)

c)假设存在 x≠0∈C
( Cn-r和λ∈C ^
C 使得 A ^
x=λx 和 Cx=0(即
^,

C ^)不是完全可观测的),则(
A 8 x 和(
51) 8 x 给出
52)
-A11Γx -Γλ
x =0
-A12Γx =0
因为 Γx≠0,故(-λ
珔)是 A 的 一 个 特 征 值。但 是,由 于 假 设 P>0
及δ(A)=0,则 I
n( 0,n,0)且所有的不可观测的模态必须
A)= (
位于 开 右 半 平 面。同 理,若 假 设 (
A^,
B^)不 是 完 全 可 控 的,则 式

841)、式(
842)将 给 出 类 似 的 结 论。 因 此,所 有 的 位 于 左 半 平
面的模态均是可控和可观测 的,而 ( 3b)中 的 条 件 还 给 出 了 它 们 的
个数。

d)

i)若 Σ1Γ>0 或 Σ2Γ >0,则 根 据(


( 3b),
In(
A^)= (
0,n-r,

0);而根据(
3c),(
A^,
^,
B ^)的 McMi
C llan 阶是n-r,这就证明了这
个结论。

( ^
i)假设存在 x,使得 A
i ^
x=λx 及Cx=0。则 x (
853)x 给

( 珔)
λ+λ x Σ1Γx =0
但根据(
3a),(
λ+λ ^,
珔)≠0,且又假设 Σ1Γ<0 ,故 x=0。 因此,(

213

^)是完全可观测的。同理,式(
A 843)给出(
A^,B
^)是完全可控的。


例8
1 取

s +105
39 s+250
G(
s)=

s+2)(s+5)

它具有由
4 -4 2
熿-2 燄 熿燄
A = -4 -1 -4 , B = 1
燀-4 4 -9燅 燀6燅
熿1 0 0燄

C= [
2 -1 6], Σ = 0 0

燀0 0 2燅
1 0
熿 燄
给出的平衡实现。现利用上面定理中的构造且令 Σ1 = 1 和

燀 2燅
σ=2,得到

^ = 1 2 10 , B
^= 1 2
A [
3 -8 5 ]
3 -2 [ ]
^= [
C -2 -5
? ^ =2
2], D
s2 -13
6 s+90
W(
s)=
3s2 -7
s+30
2( s )( s )2

3 s+30)
s2 +7
G( s)= - +2 - +5
s)- W (
( )( )

s+2 s+5 3 ( 2
s -7 s+30)
W( s)的一个最优反因果逼近,且 犔∞ 误差为 2。
s)是 G( ◇
例82 让我们也展示一下当 (
Σ -σI)不 定 时 定 理 8

1 5 的 结 果。

取 G(
s)与上例相同,交换其平衡实现的第一和第三个状态,故 Σ
1 1 ,
=d

( 2 )
ag 2, ,1 ,
Σ1 = d

( )
ag 2,

σ=1。现在,由定理 8
5 的

构造给出
214

^ = -3 2 , B
^= 2 , C
A [
8 3 ] -2
^= [
6[ ] -3
? ^ =1
2], D

定理 8 3b)意味着
5(

^)=I 熿-6 燄
In(
A n(
-Σ1(
Σ1 -σI))=I
2 2
n 3 = (
1,1,
0)

燀 8燅

这可从 A 具有特征值 5 和 -5 加以验证。

^ ^
熿AB燄 s+20
W(
s)= 
 =
^D^ s+5
燀 C 燅
W(s)的稳定部分恰如 定 理 8 5 的 (
3c)所 断 言 的 那 样,具 有 Mc
Mi
llan 阶 1。然 而,本 例 的 构 造 旨 在 表 明,当 (
3d)的 条 件 不 满 足
时,(
A^,B
^,C
^)本身可以不是最 小实现。在 这种情况下,不 稳 定

s+20是 ()的
根 +5 既是不可控 的 也 是 不 可 观 测 的。 事 实 上, Gs
s+5
一个一阶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且
(s )( s )

s)= - +2 - +5
E(

s+2)(
s+5)2

一般地,误差 E(
jω)的模会等于σ 但 E (
s)将包含不稳定极点。

例8
3 让我们通过 交 换 上 一 个 例 子 之 平 衡 实 现 中 的 第 二 个 和 第

三个 状 态,得 到 Σ1 = d 1
i 2,1),σ = ,并 最 终 完 成 对
ag (


Gs)的分析。我们将求得

^ = -15 -4 , B
^= 4
A [
-20 -6 4] []
^= [
C ^ =- 1
15 3], D

^ ^
熿AB燄 1 ( 2
-s +123s+110)
W(
s)= 
 =
^ ^ 2 (
s2
+2s
1 +10)
燀CD燅
215

E(
s)= G(
s)- W (
s)=
1(-s+2)(
-s+5)(
2 2
s -21s+10)

2 ( )( )(
2 2
s+2 s+5 s +21 s+10)
注意到 -Σ1Γ=d
iag(-15
?2,-3
?4),故由定理 8
5(
3b),
A^ 是稳定

的。根 据 定 理 8 1
5(
2),
|E ( |= ,而 根 据 定 理 8
jω) 5(
3d),

(^,
A ^,
B ^)是 最 小 实 现。W (
C s)事 实 上 是 G (
s)的 一 个 最 优 二 阶
Hankel范数逼近。

3 最优 Hanke
8 l范数逼近

现在,我们可以在定理 8
5 的 基 础 上,给 出 最 优 Hanke
l范 数
逼近问题的一个解。下面的引 理 给 出 了 可 达 到 的 Hankel范 数 误
差的一个下界:


n f‖G( ^(
s)-G s)‖H ≥σk+1(
G)

此后的定理 8
7 则表明,定理 8
5 的构造可用来达到这一下界。
引理 8
6 给定一 个 稳 定、有 理、
p×m 的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
s),其
l奇异值为σ1 ≥σ2 … ≥σk ≥σk+1 ≥σk+2 … ≥σn >0,则 对 所 有
Hanke
稳定、具 McMi
ll ^(
an 阶 ≤k 之 G s),

σi(G( s)-G^(
s))≥σi+k(
G(s)), i =1,…,
n-k (
861)

σi+k(G(
s)-G^(
s))≤σi( G(
s)), i =1,…,n (
862)
特别地

‖G( ^(
s)-G s)‖H ≥σk+1(
G(s)) (
863)
证明:仅证不等式(61),而 不 等 式(
8 862)只 要 在 不 等 式 (
861)
中置

G(
s)= (
G( ^(
s)-G s))- (
-G^(
s))
即可证明。令(
A^,
^,
B ^)是 G
C ^(s)的一个最小的状态空间实现,则由
216

式(
833)给出的(
Ae, Ce)就 是 G(
Be, ^(
s)-G s)的 一 个 状 态 空 间 实
现。现在,令 P=P 及 Q=Q 分 别 满 足 式(
834)和式(
835)(但
不必满足式(
836)和式(
837))并记
P11 P12 Q11 Q12
P= [P
12 P22 ],Q = [Q 
12 Q22 ],P 11 Q11 ∈ Rn×n

由于 P≥0,故可被分解为
P = RR 
其中
R11 R12
R= [0 R22 ]
22 ,
R22 = P1 R12 = P12P2-21?2 ,R11R11 = P11 -R12R12

?

P22 >0,因为(
( A^,
^,
B ^)是一个最小实现)。所以

σi(
G( ^(
s)-G s))=λi(
PQ )=λi(
RR Q)=λi(
RQR )≥
In
λi [ (
In 0]
RQR [0 ])=

Q[ ])=
11
λi [ (
R11 0]

λi(
R11Q11R11)=λi( Q11R11R11)=
λi(
Q11( P11 -R12R12))=
λi(Q1 )其中 X = Q1

? 1
?2  2
?
11 P11Q11 - XX 11 R12 ≥

λi+k(
Q111 P11Q11 )= ( 64)

? 1
?2

λi+k(
P11Q11)=σi+k(
G) 2

式(
864)是根据 X 是一个n×k 矩 阵(r XX )≤k)的 事 实
ank(
得到的。 □
现在可就方的传递函数阵 的 最 优 Hanke
l函 数 逼 近 问 题 给 出
一个解。
定理 8
7 给定一个稳定、有理的 m×m 传递函数阵 G(
s),则

1) σk+1 (G (
s)) = ^i
nf ‖G ( ^(
s) - G s) ‖ H =
G∈ 犎∞
217


nf ‖G( ^(
s)-G s)-F( ^ 的 McMi
s)‖ ∞ ,且 G llan 阶 ≤k。
^ -
G∈ 犎∞ ,
F∈ 犎∞

( s)有 Hanke
2)若 G( l奇 异 值σ1 ≥σ2 … ≥σk >σk+1 =σk+2 … =

σk+r >σk+r+1 ≥ … ≥σn >0,则 具 有 Mi


cMl
l ^(
an 阶 k 的 G s)是
G(s)的一个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当且 仅 当 存 在 F( s)∈ 犎-
∞ (其

McMi
llan 阶可选 为 ≤n+k-1),使 得 E (
s):=G ( ^(
s)-G s)-
s)满足
F(
E(
s)E~ (
s)=σk


+1 (
865)
此时

‖G( ^(
s)-G s)‖H =σk+1 (
866)
( s)与以上(
3)令 G( 2)相同,则一个 McMi l
lan 阶为 k 的最优

Hanke ^(
l范数逼近 G s)可按如下方法构造。令(
A, C)为 G(
B, s)的
一个平衡实现且相对应地
Σ=d
iag(
σ1 ,
σ2 ,…,
σk ,
σk+r+1 ,…,
σn ,
σk+1 ,…,
σk+r)
根据式(
826)~ 式(
831),定义(
A^,
^,
B ^,
C ^),则

^B
熿A ^燄
^(
G s)+F(
s)= 
 (
867)
^ ^
燀C D燅

其中,
G^(
s)∈ 犎∞ ,F (
s)∈ 犎- ^ s)的 McMi
∞ 且 G( llan 阶 =k、
s)的 McMi
F( llan 阶 =n-k-r。
证明: 根 据 犔∞ 范 数 的 定 义,对 所 有 F ( ∞ 及 所 有 具
s)∈ 犎-

McMi
ll ^(
an 阶 k 的 G s)∈ 犎∞ ,有

‖G( ^(
s)-Gs)-F(
s)‖∞ ≥ sup ‖(
G( ^(
s)-Gs)-F(
s))
f‖2 ≥

f∈ 犎 ,‖f‖ ≤1
2 2

sup ‖P+ ( ^-F)


G -G f‖2 =

f∈ 犎 ,‖f‖ ≤1
2 2

sup ‖P+ ( ^)
G -G f‖2 =

f∈ 犎2 ,‖f‖2≤1
218

‖G -G^‖H ≥

σk+1(
G(s)) (
868)
其中,式(
868)可由引理 8
6 得到。
现在,通过式(
8 ^(
26)定义 G s)和 F(
s),则定理 8 2)意味着
5(
式(
865)成立,因此
‖E(
s)‖ ∞ =σk+1 (
869)
并且,根据定理 8
5(
3b),

n(
I ^)=I
A n(-Σ1(
Σ1 -σk+1I))= (
2 2
n-k-r,
k,0)(
870)
^ 具有 McMi
因而 G llan 阶 k 且 在 正 确 的 一 类 中,故 式 (
869)表 明
式(
868)中的不等式变成为 等 式,这样,如(3)的证明那样就证明
了第(1)部分。显然,注意到式( 65)蕴含式(
8 868)以等式形式成
立,于是,(
2)的充分性可类似地证明。
为证明( ^(
2)的必 要 性,假 设 G s)是 G(
s)的 一 个 McMi
llan 阶
为k 的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即式(
866)成立。现在,对 G(
s)-
^(
G s)利用定理 8
5 得到一个最优反因果 的 逼近 F(
s),而因为σk+1

G)=σ1( ^),这就使得(
G-G G( ^(
s)-G s)-F(
s))
? G)是全通的。
σk+1 (
进而,此 F(
s)的 McMi
lan阶为小 于 或等 于 n+k-1,它 是 由 (
l G(s)
^(
-G s))的 McMi
llan 阶减去σ1( ^)的重数得到的。
G-G □
如下推论给出了著名的 Neha
ri问题的解。
系8
8 令 G(
s)为一稳定、有理、
m×m 且具有 McMi
llan 阶 n 的传
递函数阵,使得σ1(
G)有重数r1 ,则

nf ‖G(
s)-F(
s)‖ ∞ =σ1(
G(s))

F(
s)∈ 犎∞

并且 k=0 时定理 8
5 给 出 了 它 的 一 个 解。 事 实 上,令 F(
s)为 由
定理 8
5 的构造给出的、阶数为 n-r1 的最优反因果逼近,则

1)(
G(s)-F(
s))
?σ1 是全通的。

2)σi-r1 (
F(-s))=σi(
G(s)),
i=r1 +1,…,
n。
证明:定理之(
1)在定理 8 2)中已证明。定理之(
5( 2)可从 Pe 和
219

Qe 在定理 8 1)的形 式 中 得 到。 其 中 用 到 了 F(-s),因 为 它 是


5(
稳定的且具有适定的 Hanke
l奇异值。 □
非方阵情形下 的 最 优 Hanke
l 范 数 逼 近,可 首 先 将 此 函 数 阵
增广成 方 阵。 例 如,考 虑 一 个 因 果 稳 定、有 理、 p<m)的 传
p×m(

递函数阵 G(
s)。 令 Ga = [0]为 一 增 广 方 传 递 函 数 阵 并 令 G^ =

^燄
熿G 为 Ga 的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使得
燀G2燅
^a ‖H =σk+1(
‖Ga -G Ga )

σk+1( ^‖H ≤ ‖Ga -G


G)≤ ‖G -G ^a ‖H =

σk+1(
Ga )=σk+1(
G)
^ 是G(
即G s)的一个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

8 l范数逼近的 犔∞ 界
4 Hanke

现在自然会提出的问题是, l范数小是否意味着任何其
Hanke
他更为熟悉的范数也 小 呢? 在 本 节 中,我 们 将 对 此 给 出 肯 定 的 回
答。
AB
引理 8
9 令一个 m×m 的传递矩阵E= 
CD [ ]
满足 E(
s)E~ (
s)=

σI 及定理 8
4 中的所有方程,并令 A 的维数为n1 +n2 且有 n1 个

特征值严格地位于左半平面、
n2 <n1 个 特 征 值 严 格 地 位 于 右 半 平
面。若 E=Gs+F,其中 Gs∈ 犚犎∞ 及 F∈ 犚犎-
∞,则
σ
烄 i =1, 2,…, n1 -n2
σi(
Gs)= 烅
σi-n +n (
F(-s)) i = n1 -n2 +1,…, n1
烆 1 2
证明:首先,把该实现变换为
220

A 0 B1
熿 1 燄 AB
E = 0 A2 B2 =  [ ]
 CD
燀C1 C2  D燅
λi(
Re A1)< 0,Reλi(
A2)> 0
A1 B1 A2 B2
此时,
G= 
[C
D ]

, 
F = [
C 0 ]
。 于 是,经 过 变 换 的 P 和 Q

满足定理 8 i)至(
4( iv),并被分块为
P11 P12 Q11 Q21
P= [P 
12 P22 ]
, Q=
[Q 21 Q22 ]
而 PQ=σI 意味着

t(
de I -P11Q11)= de
λ t(I- (
λ σI-P12Q21))

=det((
λ-σ )

I+P12Q21)
2 n n
=(λ-σ )1- 2det((
λ-σ ) I+Q21P12)

2 n n
=(
λ-σ )1- 2de
t(I -Q22P22)
λ
现在,注意到σi(
G( P11Q11)及σi2(
s))=λi( Q22P22),结论
F(-s))=λi(
即可得证。 □
系8
10 令 E(
s)=G( ^(
s)-G s)如定理 8
s)-F( 3)所定义,且 G
7(
( ^(
s),
G s)∈ 犚犎∞ 及 F(
s)∈ 犚犎-
∞,则对于i=1,
2,…,
2k+r,

σi( ^)=σk+1(
G -G G)
对于i=1,
2,…,
n-k-r,

σi+3k+r(
G)≤σi(
F(-s))=σi+2k+r( ^)≤σi+k+r(
G -G G)
证明:E( s)的构造保证了全 通 方 程 成 立,并 且 用 惯 性 指 数 理 论 容
易确定 A 矩阵在开左 半 平 面 恰 有n1 =n+k 个、在 开 右 半 平 面 恰
有 n2 =n-k-r 个 特 征 值。 故 可 利 用 引 理 8
9 来 给 出 上 述 等 式。
而上述不等式则可由引理 8
6 得出。 □
当降去的 阶 数 是 σn 的 重 数 时,以 下 引 理 给 出 了 某 些 最 优
l范数逼近的性质。在这种情形下,对误差以及这一逼近系
Hanke
统可作出某些精确描述。
221

引理 8
11 令 G(
s)为具有 McMi
lan 阶 n 的稳定、有理、
l m×m 传 递
函数矩阵且σn (G)的重数为r。同时,令 G ^(s)是一个根据定理 8 7

3 )得到的(其 中 ( )
F s ≡0)、阶 数 为 n-r 的 最 优 Hanke
l 范 数 逼
近,则


1)(
G( ^(
s)-G s))
?σn (
G(s))是全通的。
( ^(
2)σi(
G s))=σi(
G(s)),
i=1,…,
n-r。
证明:定理 8 ^∈R
7 给 出 A R n-r × n-r 是 稳 定 的,故 F(
( ) ( )
s)可 选 为
零,因此(
G( ^(
s)-G s))
? G)是 全 通 的。 而 σi (
σn ( G^(
s))可 由 引 理
9 得到。
8 □
^(
再次利用以上简约步骤于 G ^(
s),且不断重复直到 G s)之 Mc

Mi
llan 阶为零,就得到稳定系统的如下新表述。
定理 812 令 G(
s)为一 个 稳 定、有 理、
m ×m 的 传 递 函 数 矩 阵,其
l奇异值为σ1>σ2 … >σN 。其中,
Hanke σi 的重数为ri。则存在 G(
s)
的一个表达式为
G(
s)= D0 +σ1E1(
s)+σ2E2(
s)+ … +σNEN (
s) (
871)
其中

1)对所有 k, s)是全通的和稳定的。
Ek(

2)对 k=1,
2,…,N

^k(
G s):= D0 + ∑σiEi(
s)
i=1

具有 McMi
llan 阶r1 +r2 + … +rk 。
^k (
证 明: 令 G ^k+1 (
s)是 G s)(由 引 理 8
11 给 出 )的 阶 数 为

r1 +r2 + … +rk 的最优 Hanke ^N (


l范 数 逼 近,且 G s)。 在
s):=G(
每一步中利用引理 8
11( ^k (
2)后 得 到 G s)的 Hanke
l奇 异 值 是σ1 ,
σk ,其重数分别为r1 ,
σ2 ,…, rk 。 因 此,引 理 8
r2 ,…, 1)对 某 些
11(
稳定、全通的 Ek( ^k (
s),给 出 G ^k-1 (
s)-G s)。 同 时,定 理
s)=σkEk (

3d)的 关 系 (
5(
8 ^k (
i)也 保 证 了 每 个 G s)具 有 McMi
llan 阶
222

^0(
r1 +r2 + … +rk 。最后,取 D0 =G s),这是一 个常数阵,再结合以
上步骤就是所要的结果。 □
定理 8
12 的 构 造 立 即 给 出 了 一 逼 近 算 法,使 之 满 足

‖G( ^(
s)-G s)‖ ∞ ≤σk+1 +σk+2 + … +σN 。 一 般 说 来,这 不 是 一 个

l范数逼近,但却 具 有 较 少的 计 算量,因为无须进行 G
最优 Hanke


s)=F( ^k(
s)的分解,且在每一步,
G s)的一个平衡实现可由对(
A^k ,

^k ,
B ^k)作对角标定给出。

s)之 犔∞ 范 数 的 一 个 上 界 现 可 作 为 定 理 8
G( 12 的 一 个 直 接
结论得出。
系8 13 令 G(
s)为一个稳定、有理、 p×m 的 传 递 函 数 阵,其 Han
l奇异值为σ1 >σ2 > … >σN ,其中,每一个σi 的重数为ri,并且 G
ke
(∞ )=0。则

1)‖G(s)‖ ∞ ≤2(
σ1 +σ2 + … +σN )。
2)存在一常数阵 D0 ,使得

‖G(s)- D0 ‖ ∞ ≤σ1 +σ2 + … +σN
证明:对 p=m,考虑由 定 理 8 12 所 给 出 的 G(s)的 表 达 式,则 因
为 Ek(
s)是全通的
‖G(
s)- D0 ‖ ∞ =‖σ1E1( s)+σ2E2(s)+ … +σNEN (
s)‖ ∞
≤σ1 +σ2 + … +σN
进而,置s=∞ ,由于 G(∞ )=0,故给出
‖D0 ‖ ≤σ1 +σ2 + … +σN
‖G( s)‖ ∞ ≤2(σ1 +σ2 + … +σN )
对 p≠m 的情形,只需用零行或零列 将 G( s)增广 成 方 阵 但 有 相 同
的 犔∞ 范数,则以 上 结 论 就 给 出 了 这 一 增 广 系 统 的 犔∞ 范 数 的 上
界。 □
定理 8
14 给定一个稳定、有 理、
m ×m 的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
s),其
l奇异值为σ1 ≥σ2 … ≥σk >σk+1 =σk+2 … =σk+r >σk+r+1 ≥ …
Hanke

≥σn >0,令具有 McMi


ll ^(
an 阶k 的G s)∈ 犚犎∞ 是 G(
s)由定理8
7
223

所得到的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则存在一个 D0 ,使得
n-k-r

σk+1( ^- D0 ‖ ∞ ≤σk+1(
G)≤ ‖G -G G)+ ∑σi+k+r(
G)
i=1

证明:定理的证明由系 8
10 和系 8
13 即可得到。 □
^ 是 G 的一最优 Hanke
值得注意的是,若 G l范数逼近,则对任
^+D 仍 是 一 个 最 优 Hanke
意常数阵 D,
G l范 数 逼 近。 因 此,
G^的
常数项不能由 Hanke
l范数来确定。
定理 8
14 中 一 个 适 当 的 常 数 项 D0 可 用 多 种 方 法 来 得 到。
在此将提及它们中的三种:

对 G ( ^(
s)- G s)应 用 系 8
13。 这 通 常 是 复 杂 的,因 为

G( ^(
s)-G s))一般说来具有 McMil
lan 阶 n+k。
 另一种选择是利用定 理 8 7 中 最 优 Hanke
l范 数 逼 近 的 不
^+F 是由定 理 8
稳定部分。令 G 3)得 到 的,使 得 F(
7( s)∈ 犚犎-

具有 McMi
llan 阶 ≤n-k-r,则
^- D0 ‖ ∞ ≤ ‖G -G
‖G -G ^-F‖ ∞ + ‖F - D0 ‖ ∞

=σk+1( G)+ ‖F - D0 ‖ ∞
现在,对 F(-s)可用系 8 13 得到一个 D0 ,使得
n-k-r n-k-r

‖F - D0 ‖ ∞ ≤ ∑σi(F(-s))≤
i=1
∑σ
i=1
i+k+r (
G)
这是因为,根据系 8
10,对i=1,
2,…,
n-k-r,
σi(
F(-s))≤σi+k+r(
G)
 当然,
D0 也可利用任意标准凸最优化算法得到
D0 =a ^- D0 ‖ ∞
n‖G -G
rgmi
D0

注意,定理 8
14 也可用于非方的系统。例如,考虑一个稳定、

有理、 p<m)的传递函数阵 G(
p×m( s)。令 Ga = [0]为一个增广

^a =熿G燄是 Ga 的 最 优 Hanke
的方传递函数矩阵,又 令 G l范 数 逼
^2

燀 燅
224

近,使得

σk+1( ^a - Da ‖ ∞
Ga )≤ ‖Ga -G
n-k-r

≤σk+1(
Ga )+ ∑σi+k+r(
Ga )
i=1

D0
这里,
Da = [D ]。则

n-k-r

σk+1( ^- D0 ‖ ∞ ≤σk+1(
G)≤ ‖G -G G)+ ∑σi+k+r(
G)
i=1

这是因 为 σi ( ^- D0 ‖ ∞ ≤ ‖Ga -G
Ga )及 ‖G -G
G)=σi ( ^a -

Da ‖ ∞ 。
也可以得到一个不那么紧的误差界,而无须计算 D0 阵。
系8
15 给 定 一 个 稳 定、有 理、
m ×m 的 严 格 正 则 传 递 函 数 G (
s)
阵,其 Hanke
l 奇 异 值 为 σ1 ≥σ2 … ≥σk >σk+1 =σk+2 … =σk+r >

σk+r+1 ≥ … ≥σn >0,并令具 McMi


ll ^(
an阶k 之 G s)∈ 犚犎∞ 是 G(
s)的
一个根据定理 8 7 得到的、严格正则的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则
n-k-r

σk+1( ^‖ ∞ ≤ 2(
G)≤ ‖G -G σk+1(
G)+ ∑σi+k+r(
G))
i=1

证明:由定理 8
14 即可得结论。 □

5 平衡截断的界

十分类似于定理 8
12 中 的 那 些 技 术 可 用 来 界 定 通 过 截 断 一
平衡实现得到的误差。 我 们 首 先 需 要 一 个 引 理,它 给 出 了 一 阶 数
为( n-rN )、经截断的平 衡 实 现 和 一 个 具 有 相 同 阶 数 的 最 优 Han
l范数逼近之间或许令人吃惊的联系。
ke
引理 8
16 令 (
A, C)是 一 个 稳 定、有 理、m × m 传 递 函 数 阵
B,
s)的平衡实现,并令
G(
A11 A12 B1
A= [A 21 A22 ]
, B=
[B ], C = [C

1 C2]
225

Σ1 0
Σ= [0 σI]
令( ^,
A ^,
B ^,
C ^)为 根 据 式 (
D 827)~ 式 (
832)所 定 义 (这 里,
Σ2 =
Σ1 )。定义
A11 B1
Gb := [C
0 ]

^ ^
熿AB燄
Gh := 

^ ^
燀CD燅


1)(
Gb(
s)-Gh (
s))
?σ 是全通的。

2)‖G(s)-Gb(s)‖ ∞ ≤2
σ。
( I 则 ‖G(
3)若 Σ1 >σ s)-Gb(s)‖H ≤2
σ。
证明:

1)为了证明(
Gb(
s)-Gh (
s))
?σ 是全通的,注意到
珦 B
A 珟
Gb(
s)-Gh (
s)=  
珟D
C 珦 [ ]
这里
A11 0燄 B1
珦 =熿
A ,B珟 = 熿 燄, C珟= [C1 ^], D
-C ^
珦 =- D
0 A^ ^

燀 燅 燀 燅
现在,定理 8 5(1)给出了 Lyapunov 方程
珦P
A珟 +P
珟A
珦  +B
珟B
珟  =0 (
872)
珦Q
A 珟 +Q
珟A
珦 +C珟C
珟 =0 (
873)
的解为
Σ1 I Σ1 -Γ
珟=
P [I
Σ1Γ -1 ]珟=
,Q
-Γ Σ1Γ

8[
74) ]
(这可由注意到对 Pe 和Qe 而言,式( 872)和式(
873)的子块也是
式(34)和式(
8 835)的子块 予 以 证 明)。因 此, 珟=σ2I。 而 根 据
珟Q

定理 8
4,存在 D
珦 使得(
Gb (
s)-Gh (
s))
?σ 是 全 通 的。 而 D ^
珦 = -D
226

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这一点则 可从式(
854)~ 式(
856)及定理 8
4
(2)来证明。

2)( G(
s)- Gb (
s))
?σ= (G(s)- Gh (s))?σ+ (Gb (
s)-
Gh (
s))?σ,但根据定理 8 2),右 边 第 一 项 是 全 通 的,而 第 二 项 根
5(
据上述定理( 2)也是全通的, 故 ‖G(
s)-Gb( s)‖≤2 σ。
3)类似地,利用全通函数具有单位 Hanke
( l范数的事实给出
‖G(
s)-Gb(
s)‖H ≤ ‖G( s)-Gh (
s)‖H +
( ) ( )
‖Gb s -Gh s ‖H =2σ
(注意,若 Σ1 >σ
I,则 Gh (
s)是稳定的。) □
一旦给出引理 8
16 的结果,则一个经截断后的平衡实现的误
差界即可容易地证明如下。
定理 817 令 G (
s)为 一 个 稳 定、有 理 的 p ×m 传 递 函 数 阵,其
l奇异值为σ1 >σ2 … >σN ,这里,每一个σi 具有重数ri;又令
Hanke
s)是保留 G(
珟k(
G s)的 平 衡 实 现 的 前 (
r1 +r2 + … +rk )个 状 态 的 截
断,则

1)‖G( 珟k(
s)-G s)‖ ∞ ≤2(
σk+1 +σk+2 + … +σN )。

2)‖G( 珟k(
s)-G s)‖H ≤2(σk+1 +σk+2 + … +σN )。
证明:若 p≠m,则分别用 零 列 或 零 行 增 广 B 或 C 仍 将 给 出 一 个
平衡实现,故相同的结论仍成立。因此,假设 p=m。注意到既然平
衡实现的截断也是平衡的,满足截断后的 Ly a
punov方程,则G 珟 s)的
i(

Ha
nkl奇异值为σ1,
e σi,其重数分别为r1,
σ2,…, r2,…,ri。G珟 s)也可
i(

通过截断Gi+1(
珟 s)的平衡实现从而使‖Gi+1(
珟 珟
s)-Gi(s)‖≤2 σi+1 对 犔∞
及 Hanke
l范数均成立而得到。故(
GN (
s):=G(
s))
N-1

‖G( 珟k(
s)-G s)‖ = 珟 珟i(
∑ (G
i=k
i+1 (
s)-G s))

≤2(
σk+1 +σk+2 + … +σN )
对该两种范数均成立,这就完成了证明。 □


6 Toep
liz算子

本节中,我们考虑另一个算子。再 次 令 G(
s)∈ 犔∞ ,则 一 个 G
227

的 Toepl
itz算子可用 TG 表示,定义为
TG :犎2 犎2
TGf:= ( P+ MG )
f = P+ ( Gf), f ∈ 犎2
即 TG =P+ MG|犎2 。特别地,若 G( s)∈ 犎∞ 则 TG =MG|犎2 。
犔2





MG 
P+





犎2
犎2→
TG
类比于 Hankel算子, Toep
liz算子也存在一个相应的时域描

述:对 f(
t)∈犔2[0,∞ )
T犵 :犔2[0,∞ )犔2[
0,∞ )

T犵f:= P+ (
犵f)=
∫犵(t-τ)f(τ)dτ, t≥ 0

可 见,(在 频 域 中 的 )乘 积 算 子 或 (在 时 域 中 的 )卷 积 算 子 在
l和 Toep
Hanke liz算子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事实上,

乘积算子可分解成若干 Hanke l和 Toep
liz算子:这只要令 犔2 =

犎2  犎2 及 G∈犔∞ 即可。因此,关于 G 的乘积算子可记为

⊥ ⊥
MG :犎2  犎2 犎2  犎2
熿P- MG |犎2⊥ P- MG |犎2燄 熿P- MG |犎2⊥ ΓG~燄
MG = =
P+ MG |犎2⊥ P+ MG |犎2 ΓG TG 燅
燀 燅 燀
注意到 P- MG|犎⊥ 事 实 上 是 一 Toep
liz 算 子;但 在 此 并 不 打 算 进

一步 讨 论 它。 一 个 值 得 注 意 的 事 实 是,若 G 是 因 果 的,即
G∈ 犎∞ ,则 ΓG~ =0 和 MG 是一分块下三角算子。事实上可证明,
G 是因果的,当且仅当 ΓG~ =0,即 将 来 的 输 入 不 会 影 响 过 去 的 输
出。这也是因果性的另一个特性。
228

7 圆盘上的 Hanke
8 l和 Toep
liz算子 

在圆盘上研 究 算 子 有 时 更 方 便 和 透 彻。 从 控 制 系 统 的 观 点
看,某些算子在离散时 间 情 形 下 极 易 表 达 和 计 算。 本 节 的 目 的 就
是考察在离散时 间 情 形 时 (即 在 圆 盘 上 )的 Hanke
l和 Top
liz算

子,并希望就这些算子给读者以某些直观的概念,因为它们在 犎∞
控制理论中非常重要。 首 先,有 必 要 介 绍 一 些 涉 及 单 位 圆 盘 的 函
数空间。令D 表示单位圆盘:
D := {λ ∈ C :|λ|<1}

令D 和D 分别表示其闭包和边界:
-: {
D = λ ∈ C :|λ|≤1}
D := {λ ∈ C :|λ|=1}
令 犔2(
D )表示在单位圆D 上矩阵 值 函 数 的 Hi l bet空 间,定 义


1 2π
犔2(

D )= F(λ):

2π 0
Trace[
F (
ejθ )F(
ejθ )]d

θ< ∞
并具有内积
〈 1 2π
F,
G〉:= e[F (
ejθ )
G(ejθ )]

2π 0
Tr
ac d
θ
进而,令 犎2( D )是 犔2(D )的(闭)子空间,且矩阵函数 F( λ)在D
中解析,即
犎2(D )= { F(λ)∈ 犔2( D ):
1 2π (jθ )jnθ
θ =0,对所有 n > 0

2π 0
Fe e d

并且,令 犎2⊥ (
D )为 犔2( D )的(闭)子 空 间,且矩 阵 函 数 F(
λ)在
- 中解析。
C\D
能够证明,
Four
ier变 换 (或 双 向 Z 变 换)给 出 如 下 等 测 度 同
构映射:
犔2(D )l2(- ∞ ,∞ )
犎2(
D ) 2[
l 0,∞ )

犎2 (
D )l2(
- ∞,
0)
229

注8
3 应记住,与标准的 z 变换中的 变 量z 相 比,
λ 在 此 表 示λ=
z-1 。 
类比于半平面中的空间,犔∞ (
D )表 示 本 性 有 界 的 矩 阵 函 数
构成的 Bana
ch 空间,其范数为

‖F‖ ∞ =e
sssupσ
[, ]
珋[
F(ejθ )]
θ∈ 0 2π

rdy 空间 犎∞ (
Ha D )是 犔∞ (
D )的 闭 子 空 间,其 函 数 在D 中 解
析,定义为
犎∞ (
2π
D )= F( {
λ)∈ 犔∞ (
D ):

∫F(e )e dθ =0,对所有n > 0}
θ
j n
jθ

犎∞ 范数定义为
‖F‖ ∞ :=supσ
珋[F(
λ)]= supσ珋[
[, ]
F(
ejθ )]
θ∈ 0 2π

λ∈D
易见,犔∞ ( D )及 犎∞ (
D )犔2( D )(但应当指出的
D ) 犎2 (
是,这些包含关系对于半平面或连续时间函数而言是不真的)。
例8
4 令 F( D ),并令 F(
λ)∈犔2( λ)具有如下幂级数形式:


F(
λ)= ∑Fλ i
i=-∞

则 F(
λ)∈ 犎2 (
DD ),当 且 仅 当 对 所 有 i<0,Fi =0;F (
λ)∈
D ),当且仅当对所有i≥0,

犎2 ( Fi=0。 ◇
现在,令 P- 及 P+ 表示正交投影
P+ :
l2(
- ∞ ,∞ )
l2[
0,∞ )或 犔2(
D )犎2(
D )

P- :
l2(
- ∞ ,∞ )
l2(
- ∞,
0)或 犔2(
D )犎2 (
D )
假设 Gd (
λ)∈犔∞ ( λ)相关的 Hanke
D )。则和 Gd ( l算子定义为
230

0,∞ ) 或

ΓGd :
l2(
- ∞,
0)l2[ 犎2 (
D )犎2(
D )
ΓGd = P+ MGd |犎2⊥ (D)
类似地,一个和 Gd (
λ)相关的 Toep
liz算子定义为

TGd :
l2[
0,∞ ) 0,∞ ) 或
l2[ 犎2(
D )犎2(
D )

TGd = P+ MGd |犎2(D)



令 Gd (
λ)= Giλi ∈ 犔∞ (
D )是一个线性系统的传递
∑ i=-∞


函数矩阵,
u(λ)= ∑

D )是此系统在频域上的输
uλ ∈ 犔2(
i=-∞ i

入,
ui 是在时刻t =i 时的输入。则在频域上系统输出由下式给出
∞ ∞ ∞
i+j i
y(
λ)= Gd (
λ)u(
λ)= ∑ ∑Giujλ = :∑yiλ
i=-∞j=-∞ i=-∞

其中,
yi 是时刻t=i 时系统的时间响应。结果有

熿  燄 熿   
      燄熿 燄

          

y2   G0 G1 G2G3 G4 G5   u2

y1   G-1 G0 G1G2 G3 G4   u1

y0   G-2 G-1 G 
0 G1 G2 G3   u0

 =  

y-1   G-3 G-2 G-1G0 G1 G2   u-1

y-2   G-4 G-3 G-2G-1 G0 G1   u-2

y-3   G-5 G-4 G-3G-2 G-1 G0   u-3

           


燀  燅 燀         燅燀 燅

8.75)

式(
875)可重新记为
231

y G G G  G1 G2 G3   u0
熿 0 燄 熿 0 -1 -2  燄熿 燄
y1 G1 G0 G-1  G2 G3 G4   u1
y2 G2 G1 G0  G3 G4 G5   u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1 
G-1 G-2 G-3   G0 G1 G2   u-1

y-2 G-2 G-3 G-4  G-1 G0 G1   u-2

y-3 G-3 G-4 G-5  G-2 G-1 G0   u-3
           

燀  燅 燀          燅燀 燅

熿 0 燄
u1
u2

T1H1 

= : 
H2T2 ]u
-1

u-2
u-3

燀 燅
像 T1 和 T2 这样的矩阵称为(分块) Toep
liz矩阵,而像 H1 和 H2

这样的矩阵称 为 (分 块 )Hanke
l矩 阵。 事 实 上,H1 是 Hanke
l算
子 ΓGd 的矩阵表示,
T1 是 Toep
liz算子 TGd 的矩阵表示,等等。 故

这些算子范数可根据它们相应的矩阵表达式的矩阵范数来计算 。
T1 H1
引理 8.
18‖ Gd (
λ)‖ ∞ = [H
2 T2 ] ,‖Γ
Gd ‖ = ‖ H1 ‖ ,

‖ΓGd ‖=‖T1 ‖ 。
232

例 8.
5 令 Gd ( D )以 及 Gd (
λ)∈ 犚犎∞ ( λ)=C(
λ I-A) B+D
-1 -1

为 Gd (
λ)的一个状态空间实现,令 A 的所有特征值均在D 中,则
∞ ∞
i1 i i
Gd (
λ)= D + ∑λ+ CA B = ∑Gλ i
i=0 i=0

其中, Gi=CAi-1B,i≥1。状态空间方程由
G0 =D、

xk+1 = Axk +Buk ,


x-∞ =0

yk = Cxk + Duk

给出。因此,对 u∈l2 (- ∞ ,
0),有 x0 = Ai-1Bu-i,它 定 义
∑ i=1

了可控性算子

熿u-1燄
u-2

x0 = Ψcu = [
B AB A2B …] ∈R
u-3

燀 燅
另一方面,给定 x0 和 uk =0,
i≥0, Rn ,则输出可由
x∈R

熿y0燄 熿 C 燄
y1 CA
Ψox0 = = x0 ∈l2[
0,∞ )
y2 CA2

燀燅 燀  燅
计算,它 定 义 了 可 观 测 性 算 子。 当 然,Ψc 与 Ψo 的 对 偶 算 子 可 容
易地算出为

熿 B 燄
 
B A
Ψcx0 = x0 ∈l2(
- ∞,
0)
B (
A )

燀  燅
233

熿y0燄
y1 n
Ψoy = [ (
A ) …]
2 
C AC C ∈R
y2
燀燅
故其 Hanke
l算子具有如下矩阵表达式:



燄 熿G1 G2 G3 燄
CA G2 G3 G4 …
H= 2
B AB A2B
[ … ]=
CA G3 G4 G5 …
燀 燅 燀   燅

建立定义在单位圆盘上和 定 义 在 半 平 面 上 的 Hanke
l算 子 之
间的某种联系是令人感兴趣的。首先定义映射
s-1, 1+λ (
λ=s= 8.76)
s+1 1-λ
它将闭右半平面 Re( -
s)≥0 映射到闭单位圆盘D 上。
假设 G( jR ),定义
s)∈ 犎∞ (
Gd (
λ):= G(s)s=11+-λλ (
8.77)
由于 G( s)在 Re(
s)>0(包 括 点 ∞ )上 解 析,故 Gd (
λ)在D 中 解 析,
即 Gd (
λ)∈ 犎∞ (
D )。
引理 8.
19‖ΓG(s)‖=‖ΓGd(λ)‖

s)= 槡 。 根 据 式(
证明:定义函数( 2
867),虚轴上的一点jω 以
s+1
及单位圆上相应的点ejθ 之间的关系是
ω -1
ejθ = j
ω +1

因此,


θ =- 2 dω =-|(ω)|dω

ω +1
这意味着下列映射是一个同构
fd (
λ) ( s)
f(s)∶ 犎2(
D ) 犎2(
jR )
234

其中,
f(s)=fd (
λ)λ=ss-1
+1
。类似地,

fd (
λ) ( s) f(
s):犎2 (
D ) 犎2⊥ (
jR )
也是一个同 构。 注 意 到 若 fd ( ⊥
λ)∈ 犎2 (D ),则 fd (∞ )=0 及
f(-1)=0,故 -1 不 是 (
s)f(s)的 一 个 极 点,即 ( s)f(s)在
s)<0 上解析。
Re(
ΓGd(λ)
D )→ 犎2(
犎2⊥ ( D )
 
 
 
 

 
↓ ↓

犎2 (
jR )

 → 犎2(
jR )
ΓG(s)
现在,引理的证明从以上变换图即可得到。
上述 犎2 (
D )及 犎2 (
jR )间 的 同 构 也 蕴 含 着 每 一 离 散 时 间
犎2 控制问题可转换为 一 等 价 的 连 续 时 间 犎2 控 制 问 题。 需 要 强
调的是,在 犎2(
D )与 犎2(
jR )间的双线性变换不是一个同构。

8.
8 Neha
ri定理

正如我们在本 章 开 始 所 提 及 的,一 个 Hanke


l算 子 与 解 析 逼
近问题紧 密 相 关。 本 节 关 心 的 是 用 反 因 果 传 递 函 数 矩 阵,即 在
s)<0(或|
Re( λ|>1)解析的矩阵逼近 G 的 问 题,这 里 的 逼近是关
于 犔∞ 范数的逼近问题。为方便起见,令 犎-
∞(D )表示 犔∞ (
D )的
子空间,其函数在|
λ|>1 上 解 析。故 G( D ),当 且 仅 当
λ)∈ 犎∞ (

G(
λ )∈ 犎∞ (
-1
D )。
最小距离问题
下面将 证 实,从 G 到 犎-
∞ 中 最 近 的 矩 阵 间 的 犔∞ 距 离 等 于

‖ΓG ‖ 。这是经 典 的 Neha


ri定 理,在 连 续 时 间 状 态 空 间 情 形 下,
该定理已在系 8 8 推导 出 来,并 明 确 地 给 出 了 其 构 造。 在 以 后 的
章节中将考虑它的某些应用。
235

定理 8.
20 设 G∈犔∞ ,则

nf ‖G -Q‖ ∞ = ‖ΓG ‖

Q∈ 犎∞

并且其下确界是可达到的。
注 8.
4 注 意,由 映 射 式 (
867)及 引 理 8
19,无 论 问 题 是 在 单 位 圆
盘上还是在半平面上,上 述 定 理 都 是 相 同 的,因 此,将 仅 给 出 在 单
位圆盘情形时的证明。 
证明:将给出在单 位 圆 盘 上 的 证 明。 首 先,容 易 确 定 出 此 Hanke

范数是下界:对于固定的 Q∈ 犎∞ ( -
D ),有
‖(
G -Q)
f‖2
‖G -Q‖ ∞ = sup

f∈ 犎2 (
D) ‖f‖2
‖P+ (
G -Q)f‖2
≥ sup

f∈ 犎2 (
D) ‖f‖2
‖P+ Gf‖2
= sup

f∈ 犎2 (
D) ‖f‖2
= ‖ΓG ‖
其次,将构造一个 Q(
λ ∈ 犎∞ (
) -
D ),使得
‖G -Q‖ ∞ = ‖ΓG ‖ (
8.78)
令 G(
λ)和 Q(
λ)的幂级数展开为


G(
λ)= ∑λG i
i=-∞


Q(
λ)= ∑λQ i
i=-∞

式(
878)的左边等于下列算子的范数:

f(
G(λ)-Q(
λ))
f(λ):犎2 (
D )
犔2(
D )
从上一节的讨论知,存在这一算子的一个矩阵描述:
236

    
熿 燄
    
G3 G4 G5  
G2 G3 G4  
G1 G2 G3  

8.79)
G0 -Q0 G1 G2  
G-1 -Q-1 G0 -Q0 G1  
G-2 -Q-2 G-1 -Q-1 G0 -Q0  
    
燀   燅  
构造一个 Q 以满足式(
878)的想 法是依次 选择 Q0 ,
Q-1 ,…,使 式

879)的矩阵范数最小化。首先选择 Q0 ,使下式最小化:

熿 
    燄
   


G3 G4 G5  

G2 G3 G4  
G1 G2 G3  


燀G0 -Q0 G1 G2  燅
根据 Pa
rro
tt定理 (即 第 二 章 中 提 出 的 矩 阵 扩 展 理 论),这 一 最 小
值等于如下矩阵的范数:

熿    燄

    

G3 G4 G5  

G2 G3 G4  

燀G1 G2 G3  燅

它是 Hanke
l 矩 阵 H1 的 转 置。 故 此 最 小 值 等 于 Hanke
l范 数
‖ΓG ‖ 。其次,选择 Q-1 ,使下式最小:
237

熿     燄

     
G3  G4 G5  

G2  G3 G4  

G1  G2 G3  
G0 -Q0  G1 G2  


燀G-1 -Q-1 G0 -Q0 G1  燅
再一次地,此最小值等于 ‖ΓG ‖ 。 不 断 采 用 这 种 方 法 将 给 出 一 个
适当的 Q。 □
正如较早前提到的,我 们 或 许 对 用 一 个 犎∞ 函 数 去 逼 近 一 个
犔∞ 函数感兴趣。为此,有如下推论。
系 8. ^G =ΓG~ (于注 8
21 设 G∈犔∞ 及令 Γ 2 中定义),则


n ^G ‖
f ‖G -Q‖ ∞ = ‖Γ
Q∈ 犎∞

并且,该下确界是可以达到的。
证明:根据以下事实即可证明:


nf ‖G-Q‖∞ = i
n ^G ‖
f ‖G~ -Q~ ‖∞ = ‖ΓG~ ‖ = ‖Γ
Q∈ 犎∞ -
Q~ ∈ 犎∞


令 G∈ 犚犎∞ 及 犵 是 G 的脉冲 响 应 并 令σ1 是 G 的 最 大 Han
l奇异值,即 ‖ΓG ‖=σ1 。设 u∈犔2(-∞ ,
ke 0](或l2(- ∞ ,
0))和
0,∞ )(或l2[
v∈犔2[ 0,∞ ))是其相应的 Schmi
dt对
Γ犵u =σ1v
Γ犵v =σ1u
现 将u 和v 的 Lap
lae 变 换 (或 Z - 变 换 )表 示 为 U ∈ 犚犎2 和

V ∈ 犚犎2 。
引理 8. ^G =ΓG~ 是 G 的最大 Hanke
22 令 G∈犔∞ 和 Γ l奇异值,则

nf ‖G -Q‖ ∞ =σ1

Q∈ 犎∞


238


G -Q)U =σ1V
进而,若 G 是 一 个 标 量 函 数,则 Q = G -σ1V?
U 是唯一解且
G -Q 是全通的。
证明:令 H := ( U ,并 注 意 到 ΓGU ∈ 犚犎2 及 P+ H =
G - Q)
GU)=ΓGU ,则
P+ (
0≤ ‖H -ΓGU ‖2
2 =

‖H ‖2 + ‖ΓGU ‖2 - 〈
H,ΓGU 〉- 〈ΓGU ,H 〉=
2 2

‖H ‖2 + ‖ΓGU ‖2 - 〈
P+ H ,
ΓGU 〉- 〈ΓGU ,P+ H 〉=
2 2

‖H ‖2 - 〈
ΓGU ,ΓGU 〉=

‖H ‖2 - 〈
U,ΓG ΓGU 〉=

‖H ‖2 -σ1〈U,
U 〉=
2 2

2 2 2
‖H ‖2 -σ1 ‖U ‖2 ≤
2 2 2 2
‖G -Q‖ ∞ ‖U ‖2 -σ1 ‖U ‖2 =0
故 H =ΓGU ,即(
G-Q) U =ΓGU =σ1V 。
现 在,若 G 是 一 个 标 量 函 数,则 Q 被 唯 一 地 确 定,有 Q =
U 以证明其是全通的。
U 。我们将在下面明确地构造出V?
G-σ1V?

连续时间公式
令 G(
s)∈ 犚犎∞ 及令
AB
G(
s)= [ ]

C0
令 Lc 和Lo 是相应的可控和可观测 Gr an 矩阵
ami
ALc +LcA  +BB  =0
ALo +LoA +CC =0
并令σ2
1,η 是LcLo 的最大特征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LcLoη =σ2
η

定义

ξ:= σ1Loη

239


u= Ψcξ = Be-A τξ ∈ 犔2(
- ∞, 0]
At
v= Ψoη = C [ ,
e η ∈ 犔2 0 ∞ )
是 Schmi
dt对,且
-A ξ ⊥
U( [
s)= 
-B 0 ]
∈ 犚犎2
Aη
V( [
s)= 
C0 ]
∈ 犚犎2
易证,若 G 是一个标量,则 U , V 是标量传递函数,并且 U ~U =V ~
V 。故 V?U 是全通的。详细的证明留给读者作为练习。
离散时间公式
类似地,令 G 是一个离散时间传递矩阵并令
A B
G(
λ)= C(
λ- I-A)
1 -1
B= [C
0]

令 Lc 和Lo 是相应的可控和可观测 Gr an 矩阵
ami
ALcA  -Lc +BB  =0
ALoA -Lo +CC =0
令σ2
1,η 为LcLo 的最大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LcLoη =σ2
η

定义

ξ:= σ1Loη

熿 B 燄
 
B A
u= Ψcξ = 2 ξ
∈l2(
- ∞,
0)
B (A )
燀  燅

熿 燄
CA
v= Ψoη = η ∈l2[
0,∞ )
CA2
燀 燅
是 Schmi
dt对,且
240

∞ ~
A B
U(
λ)= ∑
i=1
B (
A )[ ] ∈ 犚犎
i-1
ξ

λ- = 
ξ 0



A η
λ = [
CA Cη]
i i
V(
λ)= ∑CAη ∈ 犚犎 2
i=0

这里,
W( T
λ)~ :=W (λ )。
-1

另一种方法是:由于 Hanke l算 子 具 有 矩 阵描述 H ,


u 和v 可
从一个“奇异值分解”(可能是无限大的)得到:令


G(
λ)= ∑Gλ ,Gi i ∈R
p×q

i=1

(事实上,若 G 的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是 可 得 到 的,则 Gi =CAi-1B),并




熿G1 G2 G3 燄
G2 G3 G4 …
H=
G3 G4 G5 …

燀   燅
假设 H 有一个“奇异值分解”
H = UΣV 
Σ= d ag{
i σ1 ,
σ2 ,…}
u1 u2
U= [ …]
V= [ v1 v2 … ]
这里,
U U =UU  =I 及 V V =VV  =I,则
u v
熿 11燄 熿 11 燄

u = u1 = u12 v = v1 = v12
燀燅 燀 燅
其中,u 和 v 被 分 块,使 得 u1i ∈R
Rp 及 v1i ∈R
R q 。 最 后,
U(λ)和
λ)可由
V(

-i ⊥
U(
λ)= ∑u λ i
1 ∈ 犚犎2
i=1
241


i-1
V(
λ)= ∑vλ i
1 ∈ 犚犎2
i=1

得到。
特别地,若 G(
λ)是一个 n- 阶 矩 阵 多 项 式,则 矩 阵 H 仅 有 有
限个非零元素且
Hn 0
H= [0 0]
其中
… Gn-1 Gn
熿G1 G2 燄
G2 G3 … Gn 0
Hn = G3 G4 … 0 0
   

燀Gn 0 … 0 0燅
故 u 和v 可由 Hn 的标准 SVD 得到。

9 注释和参考

Hankel算子和 Hanke l范 数 逼 近 理 论 的 研 究 可 在 Adamjan,


Arov,Lrein[
1987],
Sil
verman,Saonov[
f 1980],Kung、Lin[1981],
Power[1982],Fr
anc
is[1987]及 Kavr
anoglu 和 Bet
tayeb[1994]等
人的文章及其所 列 文 献 中 找 到。 而 本 章 的 表 述 则 是 基 于 Fr
anc
is
1987]和 Gl
[ r[
ove 1989]的工作。
1984,
第九章 模型不确定性和鲁棒性

本章将简要描述物理 系 统 中 的 各 类 不 确 定 性。 我 们 选 “无 结
构不确定性”作为与所有设计模型相关的一般误差,通过应用小增
益定理,得到了各种模型不确定性假设下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检验;
对无结构不确定性下的鲁棒性能也得到了某些充分条件。本章还
揭示出 MIMO 鲁棒性能设计的困难所在,以及对具有模型不确定
性和斜性能指标的系统,受控对象条件数 的作用。 我们用例子表
明,对系统鲁棒性而言,经典的增益裕 度 和 相 角 裕 度 指 标 都 是 不
充分的。并且用 一 个 简 单 例 子 说 明 了 S ISO 和 MIMO 系 统 在 鲁
棒性上 的 根 本 差 别。 特 别 地,我 们 表 明,将 S
ISO 系 统 的 分 析/设
计方法用于 MIMO 系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1 模型不确定性
9.

模型是大多数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模型和它们所代表的实
际系统间的关系是微妙和错综复杂的。数学模型提供了从输入到
响应的映射。模型的质量取决于它的响应与真实受控对象的响应
间吻合的紧密程度。由于 找 不 到 一 个 单 一 模 型,使 之 具 有 像 真 实
受控对象那样的响应,我们起码需要一个映射的集合。但是,建模
问题是如此的深奥———模型集合所来自的数学模型世界与物理系
统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因 此,一 个 包 含 真 实 物 理 受 控 对 象 的 模 型
集合是绝对不可能构 造 出 来 的。 就 工 程 师 而 言,对 在 数 学 模 型 基
础上进行设计的可实用性有一个信任上的飞跃是必要的。从实用
角度看,考虑到模型不可避免的缺陷,一项设计技术必须有助于减
246

小这个飞跃。一个好的模 型 应 足 够 简 单 以 利 于 设 计,然 而 又 足 够
的复杂,使得工程师可以 相 信 在 这 个 模 型 基 础 上 的 设 计 是 能 应 用
于实际受控系统的。
不确定性一语系指模型与现实间的差别或误差。利用无论何
种方式来表示这些误差均称为不确定性描述。不确定性的描述主
要依其所包含着的结构的量来变化。这既反映出我们对那些导致
模型和对象间差别的物 理 装 置 的 认 识,同 时 也 反 映 出 我 们 以 一 种
便于操作的方式来描 述 这 些 对 象 的 能 力。 例 如,对 一 个 名 义 上 固
定的线性系统,考虑如何 界 定 某 些 不 确 定 性 对 其 输 出 幅 值 影 响 的
问题。对不确定性的一个 有 用 的 度 量 方 法 是,从 标 称 系 统 的 响 应
中得出一个关于输出 差 异 的 功 率 谱 的 界。 在 最 简 单 的 情 形 下,假
设该功率谱独立于输入。这等价于假设这个不确定性是由一个具
有有界功率谱的加性噪声信号所产生的,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在此
被描述为加性噪声。当然,线 性 并 且 具 有 加 性 噪 声 的 物 理 系 统 是
不存在的,但是,某 些 物 理 现 象 却 可 相 当 好 地 利 用 这 一 模 型 来 近
似。这一类型的不确定 性 在 20 世 纪 60 和 70 年 代 的 文 献 中 受 到
了极大的关注,在许多令 人 感 兴 趣 的 问 题 上 得 到 了 一 系 列 漂 亮 的
结果,例如,线性 系统中的 白噪声分布,Wi r、
ene lman 滤 波 以 及
Ka
LQG 最优控制等。遗 憾 的 是,
LQG 最 优 控 制 未 曾 充 分 涉 及 不 确
定性,因此,与人们曾期望的结果相比,实际影响并不大。
一般说来,真实输出相 对 于 标 称 输 出 的 微 分 功 率 谱 明 显 依 赖
于输入。例如,一个加性噪 声 模 型 对 于 把 握 因 物 理 对 象 材 料 特 性
的变化引起的不确定 性 是 完 全 不 合 适 的。 对 更 一 般 的 不 确 定 性,
模型集合的实际构造 相 当 困 难。 例 如,对 一 个 除 参 数 之 外 其 余 已
知的 FDLTI模型,用集合语言描述的参数不确定性是一种高度结
构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相当典型地出现在具不同工作点
的线性增量模型中。如飞 行 控 制 中 空 气 动 力 学 参 数 随 飞 行 环 境、
飞机外形而产生的变化,以及在电力系统控制中,方程系数随着老
化、滞后的增加、煤炭构成等等而产生的变化就是如此。在每一种
情形下,变化的大小以及 参 数 间 任 何 已 知 的 关 系 均 可 通 过 将 参 数
247

限制在其空间的一个 恰 当 定 义 的 子 集 内 来 表 示。 但 是,对 某 些 类
型的信号(即高频信号),参数化的 FDLTI模型却不能用来描述受
控对象,因为对象总是具有不能用固定阶模型来描述的动态特性。
一般说来,我们被迫要采用不仅仅单一的参数化模型,而且要
采用那些允许受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在模型结构中不能清晰表达出
来的模型集合。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传递函数中使用频域界来描
述模型集合。为利用这样 的 集 合 来 描 述 物 理 系 统,这 些 界 必 须 随
着频率粗略地 增 加。 特 别 地,在 频 率 充 分 高 时,相 角 是 完 全 未 知
的,即具有 ±180
°的不确定性。这种现象在物理系统中不可避免。
在这里,频域界给出了不确定性一种较少结构性的描述。
不确定性的较少结构性表示的例子是直接用模型传递函数矩
阵的集合语言来描述系统。例如,表达式

PΔ (
s)= P(
s)+ W1(
s)Δ(
s)W 2(
s),
珋[
σ Δ(
jω)]< 1,ω ≥ 0

9.1)
其中,
W1 和 W2 是稳定的传 递 函 数 矩 阵,用 以 表 征 不 确 定 性 的 大
小和频率结构,并将矩阵 PΔ 界定在 其 标 称 模 型 P 的 一 个 邻 域 内。
特别地,若 W1 =I 及 W2 =w(
s)I,其 中,
w(s)是 一 个 标 量 函 数,则
PΔ 表示一个以 P 为 中 心,在 每 一 个 频 率 上 以 w (
jω)为 半 径 的 圆
盘,如图 9.
1 所示。 这 一 表 达 式 并 不 蕴 涵 形 成 Δ 的 原 理 或 结 构。
如前所述,这种不确定性 可 以 由 参 数 改 变 或 被 忽 略 了 的 动 态 特 性
或许多其他未知因素 的 影 响 所 致。 式(
9.1)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是
所谓的乘性形式

PΔ (
s)= (
I+ W1(
s)Δ(
s)W2(
s))
P(s) (
9.2)
这一 描 述 是 将 PΔ 限 制 在 标 称 模 型 P 的 一 个 正 则 化 邻 域 内。 式

9.2)相对于式( 9.1)的优点是在式( 2)中,被补偿的传递函数与
9.
原来的模 型 具 有 相 同 的 不 确 定 性 描 述 (即 加 权 函 数 不 仅 作 用 于
PK 也作用于 P )。某些其他集合成员的表达方式将在后面讨论。
对一个特定的 FDLTI模型,不确定性描述的最佳选择当然依
赖于模型所造成的误 差。 实 际 上,将 这 些 误 差 中 的 某 些 表 示 成 高
248

图 9.
1 一个不确定模型的 Nyqu
ist曲线

度结构性的参数化形式 一 般 说 来 是 可 能 的,这 些 通 常 是 低 频 误 差
部分。但是,总存在较高频的误差,用这种参数化的方法则不能包
含它们。这些是由诸如无穷维的电子 - 机械共振、时滞、扩散过程
等等造成的。所幸的是,较少结构性的描述,即式(
9.1)或式(
9.2)
却适于描述这后一类误差。结果,式 (
9.1)和 式 (
9.2)就 变 成 了 被
广泛采用的“一 般 的”
FDLTI模 型 的 不 确 定 性 描 述 形 式。 一 个 重
要之处是,对于多变量系统来说,加 权 矩 阵 W1 和 W2 的 构 造 并 非
易事。
有鉴于此,目前将集中 于 不 确 定 性 的 乘 性 描 述。 我 们 将 假 定
式(
9.2)中的 PΔ 对所有 Δ 仍 然 是 严 格 正 则 的 FDLTI系 统。 若 通
过 Pa
rs l定理,它 们 可 用 一 个 适 当 的 “锥 扇 形 ”来 描 述,则 更 为
eva
一般的摄动(例 如 时 变、无 穷 维、非 线 性 等)也 能 被 这 个 集 合 所 包
含。在[Sa
f 1980]和 [
onov, s,
Zame 1966]的 文 章 中 发 展 了 这 一 联
系,而本书将不涉及这一问题。
当用来表示如上所述的各种高频特性时,式(
9.2)中的加权函
数通常具有如图 9.
2 所示的特性。它们在低频段是小的(1),然
后增加到 1,进而在高频段高于 1。这一随频率而增加的现象不可
避免,因为相角的不确定最终要超过 ±180
°,而幅值的偏差最终也
将超过标称传递函数的幅值。建议对此事实持怀疑态度的读者用
249

物理装置做几个实验。

图 9.
2 乘性不确定性:
pδ (
s)= [
1+w(
s)δ(
s)]
p(s)的典型响应

同时注意到在式(
9.2)中 的 不 确 定 性 描 述 也 可 包 含 事 实 上 是
确定的摄动。一个非线性 元 部 件 可 被 相 当 精 确 地 建 模,但 由 于 我
们的设计技术不能有效 地 处 理 非 线 性 特 性,故 非 线 性 特 性 在 这 里
可按锥扇形非线 性 对 待 ① 。 作 为 另 一 个 例 子,为 了 得 到 一 个 简 单
的标称设计模型,可经慎 重 的 选 择 后,忽 略 各 种 已 知 的 动 态 特 性,
这就是前面章节中讨论过的模型降阶过程。
以下是本书将要用到的一些术语。
定义 9.
1 给定一个不确定 模 型 集 合 的 表 示 Π 及 一 个 性 能 指 标 的
集合,假设 P∈Π 是 标 称 设 计 模 型、
K 是在此设计上所得的控制
器,则闭环反馈系统称为具有
标称稳定性(
NS):若 K 使标称模型 P 内镇定。
鲁棒稳定性(
RS):若 K 使 属 于 Π 中 的 每 一 个 受 控 对 象 均 内
镇定。
标称性能(
NP):若标称受控对象 P 满足性能指标。
鲁棒性能(
RP):若对每一个属 于 Π 的 受 控 对 象,性 能 指 标 均
满足。

① 例如,参见 Sa
f 1980]和 Zame
onov[ s[1966]的文章。
250

标称稳定性和标称性能可用各种标准方法来检验。在关于不
确定性集合的各种不同 假 设 下,鲁 棒 稳 定 性 和 鲁 棒 性 能 所 应 满 足
的条件则将在以下各节中考虑。

2 小增益定理
9.

本节和下一节将考虑在无结构摄动下标称稳定系统的稳定性
检验。下面所得 出 的 鲁 棒 稳 定 性 判 据 的 基 础 就 是 所 谓 小 增 益 定
理。
考虑如图 9.
3 所 示 的 互 联 系 统,其 中,M (
s)是 一 个 稳 定 的
p×q传递函数矩阵。

图 9.
3 小增益定理

定理 9.
1(小增益定理)设 M ∈ 犚犎∞ 并令γ>0,则如图 9.
3 所示的
互联系统对所有满足
(i) Δ ∞ ≤1
?γ 的 Δ(
s)∈ 犚犎∞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 定 的,当 且 仅
当 M(s) ∞ <γ;
(i) Δ ∞ <1
i ?γ 的 Δ(
s)∈ 犚犎∞ 是适定的和内稳定的,当且仅
当 M(s) ∞ ≤γ。
证明:只证明(
i),而 (
ii)的 证 明 与 之 类 似。 不 失 一 般 性,假 设 γ=
1。
(充分性)易 见,
M(s)
Δ(s)是 稳 定 的,因 为 M (
s)和 Δ(
s)二 者
均是稳定的。故根据定理 5.
7(或 系 5.
6),若 de
t(I-MΔ)对 所 有
Δ∈ 犚犎∞ 和 Δ ∞ ≤1 在闭右半平面无零点,则闭环系统稳定。 等
价地,若
251


nfσ(
I- M (

s)Δ(
s))≠ 0
s∈C
C+

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 成立,则闭环系统稳定。而这可由


in
fσ-
(I- M (
s)Δ(
s))≥ 1-sup
σ珋(
M(s)
Δ(s))=
s∈C
C+ s∈C
C+

1- M (
s)Δ(
s) ∞ ≥ 1- M (
s) ∞ > 0
得到。
(必要性)用反证法证明。假设 M ∞ ≥1。我们将证 明,存 在
一个 Δ∈ 犚犎∞ 且 Δ ∞ ≤1,使 得 de
t(I-M (
s) s))在 虚 轴 上 有
Δ(
一个零点,故而系统不稳定。设 ω0 ∈R R+ ∪ {∞ },使 得σ
珋(M(
jω0))
≥1。令 M (
jω0)=U (
jω0)∑ (
jω0)
V ( jω0)为一个奇异 值分解,其


U(
jω0)= [
u1 u2 … up ]

Vj ) v1 v2
ω0 = [ … vq ]
σ1
熿 燄
Σ(
jω0)= σ2
燀 燅
为引出 矛 盾,只 需 构 造 一 个 Δ∈ 犚犎∞ ,使 得 Δ( 1
jω0 )= v1u1 及

σ1
Δ ∞ ≤1 即可。确实,对这样的 Δ( s),
det(
I- M (
jω0)Δ(
jω0))= de
t( σ1)=
I-UΣV v1u1?
1-u1UΣV v1?
σ1 =0
故闭环系统要么不是适定的(若 ω0 =∞ ),要么不稳定(若 ω∈R
R )。
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
1)ω0 =0 或 ∞ :则 U 和 V 是实矩阵。此时,
( s)可选为
Δ(

Δ = v1u1 ∈ Rq×p
σ1
2)0<ω0 <∞ :记 u1 和 v1 具有如下形式:


j 1
熿v11e 燄


θ θ v12e 2
u1 = [ j j
u11e 1 u12e 2 … u1pejθp ],
v1 =



燀v1qe 燅

252

其中, R 及 v1j∈R
u1i∈R R 选 得 使 对 所 有i,
j,θi, 0]。 选βi
j ∈ [-π,
≥0 和αj≥0,使得
ω0
i -j αj -j
ω0
∠β
(ω0
βi +j )
=θi,∠
αj +j
ω0(=j

对i=1, p 及j=1,
2,…, q 成立。令
2,…,
α -s燄
熿v11 1
α1 +s
1 -s

u11β … u1pβp -s ∈ 犚犎∞
Δ(s)=
σ1

[ β1 +s βp +s ]
αq -s
v1q
燀 αq +s燅
则 Δ ∞ =1 1
?σ1 ≤1 及 Δ(jω0)= v1u1 。

σ1

甚至当 Δ 和 M 为无穷 维 时,此 定 理 仍 然 成立,这被总结于如
下推论中。
系 9.
2 如下提法等价:
i)对 所 有 Δ∈ 犎∞ 且 Δ
( ∞ γ,系 统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 定
<1/
的;
i)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i ∞ γ,系 统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 定
<1/
的;


ii)对 所 有 Δ∈C
Cq×p 且 Δ <1/
γ,系 统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 定
的;

iv) M ∞ ≤γ。
注 9.
1 可证明小增益条件甚至当 Δ 为非线性、时变且具有恰当定
义的稳定性概念的“稳定”算子时,对保证内稳定仍是充分的,参见
De r和 Vi
soe dya
s r[
aga 1975]的著作。 
如下引理表明,若 M ∞ >γ,则 存 在 一 个 使 系 统 不 稳 定 的 Δ
且 Δ ∞ <1/
γ,使得闭环系统在开右半平面有极点(这比定理 9.

证明中所给出的要强)。
引理 9.
3 设 M ∈ 犚犎∞ 及 M ∞ >γ,则 存 在 一σ0 >0,对任意给 定
的σ∈ [
0,σ0 ],有 Δ∈ 犚犎∞ 且 Δ ∞ <1/
γ,使 得 det(I- M (
s)Δ
253

s))在轴 Re(
( s)=σ 上有零点。
证明:不失一般性,假设γ=1。 由 于 M ∈ 犚犎∞ 及 M ∞ >1,故 存
在一 0<ω0 < ∞ ,使 得 M (
jω0) >1。 任 给 γ,使 得 1<γ <
jω0) ,则存在一个充分小的σ0 >0,有
M(
n M(
mi σ+j ω0) ≥γ
σ∈ [
0,σ0]

ω0 + (
σ0 +α) ω0 + (σ0 +β)
2 2 2 2

2 <γ

ω0 + (

σ0 -α) ω0 + (
2 2

σ0 -β)
对任意α≥0 及β≥0 成立。
令σ∈ [
0,σ0 ],并 令 M (
σ+jω0 )=UΣV  为 一 个 奇 异 值 分 解,
其中
u1 u2
U= [ … up ]
v1 v2
V= [ … vq ]
σ1
熿 燄
Σ= σ2
燀 燅
记 u1 和 v1 具有以下形式:
j1
熿v11e 燄
v12ej2
u11ejθ1 u12ejθ2
u1 = [ … u1pejθp ],
v1 =

q

燀v1qe 燅
254

其中, R 和 v1j∈R
u1i∈R R 选 得 使 对 所 有i,
j,θi, 0)。 选βi
j ∈ [-π,
≥0 及αj≥0,使
i -σ-j
ω0 αj -σ-j
ω0
∠β
βi +σ+j(
ω0
=θi,∠

αj +σ+j
ω0 (
=j

对i=1, p 及j=1,
2,…, q 成立。令
2,…,

熿 α1 -s燄
珓1v11
α
α1 +s
1 珓1u11β1 -s … β
珓pu1pβp -s ∈ 犚犎∞
Δ(
s)=
σ1
 β [
β1 +s βp +s ]
αq -s
珓qv1q
α
燀 αq +s燅
这里,

ω0 + (
σ+αi) , ω0 + (
σ+βj)
2 2 2 2

珘i:=
α 珓j:=
槡 2
σ-αi) β
ω0 + (


ω0 + (

α-βj)


maxi{
珔i}
α 珓j } maxi{
maxj {
β 珘i}
α 珓j }
maxj {
β
Δ ∞ ≤ ≤ <1
σ1 γ


Δ(σ+j ω0)= v1u1
σ1
t(
de I- M (
σ+j ω0)
Δ(σ+jω0))=0
故s=σ+jω0 是传递函数 de t(
I-M (s) s))的一个零点。
Δ( □
在后面许多鲁棒稳定 性 检 验 的 必 要 性 证 明 中,上 述 引 理 扮 演
重要角色。

3 稳定无结构不确定性下的稳定性
9.

上节中的小增益定理在此将用来得出模型不确定性的各种假
设下鲁棒稳定性检验。模型误差 Δ 将 再 次 假 设 是 稳 定 的。(下 面
要讨论的绝大多数鲁棒 稳 定 性 检 验,都 可 在 一 些 关 于 不 确 定 性 模
型不稳定极点个数的较弱假设下,方便 地推 广 到 Δ 为 不 稳 定 时 的
情形,详细过程鼓励读者来补充完 成)。此 外,假 设 模 型 误 差 Δ 是
255

用加权函数恰当地标定的,即不确定性可表示为 W1ΔW2 。
考虑如图 9.
4 所示的标准 结 构。 这 里,Π 是不确定受控对象
P∈Π 为 标 称 受 控 对 象,
的集合, K 为 使 P 内 镇 定 的 控 制 器。 灵
敏度和补灵敏度矩阵函数像通常那样定义为
So = (
I+PK )
-1

To =I-So

Si = (
I+ KP )
-1

Ti =I-Si
注意到闭环系统是适定的以及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I K (
I+ KΠ)
-1 -1
- K(I+ΠK) -1


-Π I ( ] [
I+ΠK)

-1
Π (
I+ΠK)-1
∈ 犚犎∞ ]
对所有 Π∈Π 成立。

图 9.
4 无结构鲁棒稳定性分析

9.
3.1 加性不确定性
假设模型不确定性可由加性摄动表示为
Π = P + W1ΔW2
定理9. 令 Δ∈ 犚犎∞ }并令 K 为标称受控对象
4 Π= P+W1ΔW2 :

P 的一个镇定控制器,则闭环系统对所有 Δ ∞ <1 是适定的和内
稳定的,当且仅当 W2KSoW1 ∞ ≤1。
证明:令 Π=P+W1ΔW2 ∈Π,若(
I+ΔW2KSoW1)-1 ∈ 犚犎∞ ,则
-1
I K
[-Π I ]

I+KSoW1ΔW2)
-1
Si -KSo(
I+W1ΔW2KSo)
-1

= [(I+SW ΔW K)S (P+W ΔW )


o 1 2
-1
o 1 2 So(
I+W1ΔW2KSo)
-1 ]
是适定的和内稳定的。这是因为
256

t(
de I+ KSoW1ΔW2)= de
t(I+ W1ΔW2KSo)=
t(
de I+SoW1ΔW2K)=
det(
I+ΔW2KSoW1)
但 当 ΔW2KSoW1 ∞ < 1 时,(小 增 益 定 理 )可 保 证 (
I+
ΔW2KSoW1) ∈ 犚犎∞ 成 立。 故 W2KSoW1 ≤1 对 鲁 棒 稳 定
-1

性是充分的。
为证明必要性,注意到鲁棒稳定性蕴含
K(
I+ΠK) -1
= KSo(
I+ W1ΔW2KSo)
-1
∈ 犚犎∞
对所有容许的 Δ 成立。这又意味着
ΔW2K(
I+ΠK) -1
W1 =I- (I+ΔW2KSoW1) -1
∈ 犚犎∞
对所有容许的 Δ 成 立。 根 据 小 增 益 定 理,仅 当 W2KSoW1 ∞ ≤1
时,上述结论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 为真。 □
同理,易证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当且仅当 W2KSoW1 ∞ <1。

9.
3.2 乘性不确定性
在本节中,假设系统模型由如下乘性摄动集合描述:
Π= (I+ W1ΔW2)P
其中, , ,
W1 W2 Δ∈ 犚犎∞ 。考虑如图 9.5 所示的反馈系统。

图 9.
5 输出乘性摄动系统

定理 9.
5 令 Π= {(
I+W1ΔW2)
P:Δ∈ 犚犎∞ }并 令 K 为 名 义 受 控
对象 P 的一个镇定控制器。则
257

(i)闭环系统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 是适定的和内稳定


的,当且仅当 W2ToW1 ∞ ≤1。
i)若 W2ToW1

i <1,则 闭 环 系 统 对 所 有 Δ∈ 犚犎∞ 且

Δ ∞ ≤1 是适定的和内稳定的。
(i
ii)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闭环系统鲁棒稳定 不 必 要
蕴含 W2ToW1 <1。 ∞


iv)若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闭 环系 统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定的,则 W2ToW1 ∞ ≤1。
v)此外,假设 P 和 K 均 在 虚 轴 无 极 点,则 对 所 有 Δ∈ 犚犎∞

且 Δ ≤ 1,闭 环 系 统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 定 的,当 且 仅 当

W2ToW1 ∞ <1。
证明:首 先 证 明 (
i)中 的 条 件 对 鲁 棒 稳 定 性 是 必 要 的。 假 设
W2ToW1 ∞ >1,则根据引 理 9.
3,对 任 意给 定的充分 小 的σ>0,
存在一 个 Δ∈ 犚犎∞ 且 Δ ∞ <1,使 得 (
I+ΔW2ToW1 )-1 在 轴
s)=σ 上有极点。这意味着
Re(
(I+ΠK)
-1
= So(
I+ W1ΔW2To)
-1

在轴 Re(
s)=σ 上有极点,因为,总 可 以 选σ,使 得 不 稳 定 的 极 点 不
能被 So 的 零 点 所 消 去。 故 W2ToW1
≤1 对 鲁 棒 稳 定 是 必 要

的。事实上,我们也已 证 明 了 (
iv)。 至 于 (
i)、(
ii)和 (
v)的 充 分 性
则可由小增益定理来证明。
为了证明(
v)之 必 要 性,假 设 W2ToW1 ∞ =1。 从 小 增 益 定
理的 证 明 可 知,存 在 一 个 Δ∈ 犚犎∞ 且 Δ ∞ ≤1,使 得 (
I+
ΔW2ToW1) 在虚轴上有极点。这就意味着
-1


I+ΠK)
-1
= So(
I+ W1ΔW2To)
-1

在虚轴上有极点,因 为 (
I+W1ΔW2To )-1 在 虚 轴 上 的 极 点 没 有 被
So 的 零 点 所 消 去,而 So 的 零 点 恰 是 P 和 K 的 极 点。 因 此,
W2ToW1 <1 对鲁棒稳定是必要的。



ii)的证明将在 下 面 通 过 一 个 W2ToW1 ∞ =1,但 却 不 存 在
使系统不稳定的 Δ∈ 犚犎∞ 且 Δ ∞ ≤1 的例子给出。 □
258

例 9. 1 ()
1 令 P(
s)= ,K s =1 及 W1 =W2 =1。 容 易 验 证 K 使 P

镇定。我们有
1 ,
To = To ∞ =1
s+1


I+ΠK)
-1
=(
I+ KΠ)
-1
= K(
I+ΠK)
-1

s 1
s+1 1
1+ Δ
s+1
( 1 1+Δ
I+ΠK)
-1
Π=
s+1 1
1+ Δ
s+1
因为对所有 0≠s∈C 1
C 和 Re(
s)≥0,To(
s) = <1,故对所
s+1
有 0≠s∈C 1
C,Re( Δ∈ 犚犎∞ 和 Δ ≤1,
s)≥0, 1+ Δ≠0。 在 闭
s+1
右半平面使 1+ 1 Δ=0 的 仅 有 的 一 点 是s=0。 因 此,
Δ(0)=
s+1
-1。因为 Δ∈ 犚犎∞ ,根据假设,Δ 在原点 的一个邻域 内解析。 故
我们记

s)=-1+ ∑ansn ,
Δ( ai ∈ R
i=1

可断言 a1 ≥0。若不然,dΔ(
s)
=a1 <0,加上 Δ(0)= -1,就意
ds s=0
味着 Δ ∞ >1。所以 Δ(
s)= -1+a1s+s2犵( s)对 某 个 犵(
s)和 a1
≥0 成立,且
(I+ΠK)
-1
=(
I+ KΠ)
-1
= K(
I+ΠK)
-1

s 1 1

s+1 1 1+a1 +s

1+ Δ
s+1

( 1 1+Δ a1 +s

I+ΠK)
-1
Π= =
s+1 1 1+a1 +s犵
1+ Δ
s+1
259

二者均在原点的一个 邻 域 内 有 界。 因 此,不 存 在 使 系 统 不 稳 定 的
Δ∈ 犚犎∞ 、 Δ ∞ ≤1。 ◇
上述鲁棒稳定性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间的差异对于不确定
的闭球而言只是技术 问 题,下 面 将 不 予 考 虑。 存 在 这 样 一 种 差 异
的原因或许应归于乘性摄动 情 形 时,图 9.
5 中 信 号 z、
w 和 dm 是
人为的而不是物理信号的事实。确实,Π= (I+W1ΔW2) P 是一个
单个的系统,闭环系统的内稳定性不必 蕴 含 人 为信号 z 或 w 对于
人为的 干 扰 dm 是 有 界 的。 这 就 是 上 述 例 子 中 的 情 形,其 中,
Π=

1+Δ)
P= (
a1s+s2犵(
s))
? 犵(
s=a1 +s s),而 极 点s=0 被 消 去 了。
这一零极点对消是人为 的,是 由 这 个 特 殊 的 模 型 表 达 方 式 所 造 成
的(即物理系统中事实 上 不 存 在 真 的 零 极 点 对 消 )。 故 尽 管 从 dm
到z 的传递函数不稳定,闭环系统却仍然鲁棒稳定。

9.
3.3 互质因子的不确定性
作为另一个例子,考虑 一 个 由 图 9.
6描述的左互质因子摄动
系统。
定理 9.
6令
Π= (珮 +Δ
M -1 珦
珟M ) ( 珟N )
N +Δ
其中 M
珮,珦,
N 珟M ,
Δ 珟N ∈ 犚犎∞ 。假设传递矩阵(
Δ 珮,
M 珦)是 P 的一个稳

定的左互质因式 分 解 (即 P =M 珮 N
-1珦 ),K 使 标 称 系 统 P 内 镇 定。
定义 Δ:= [珟M ]。 则 闭 环 系 统 对 所 有 Δ
珟N
ΔΔ ∞ <1 是 适 定 的 和
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I ](I+PK ) M珮
-1 -1


≤1

图 9.
6 左互质因子摄动系统
260

证明:令 K =UV -1 是一个在 犚犎∞ 上的 右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根 据 引


理 5.
10,闭环系统是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珦 +珟
N ΔN )
U+( 珮 +珟
M ΔM )
V)-1
∈ 犚犎∞ ( 3)
9.
由于 K 使 P 镇定,(珦 +MV
NU 珮 )-1 ∈ 犚犎∞ ,故 式 (
9.3)成 立,当 且
仅当

( 珟
ΔNU + 珟
I+ ( 珦 + MV
ΔMV )(
NU 珮 ) ) ∈ 犚犎∞
-1 -1

根据小增益定理,上式对所有 Δ ∞ <1 为真,当且仅当
U K
[V ](NU
珦 + MV
珮 ) -1


= [I ](I+PK ) M珮 -1 -1


≤1


类似地,能够证 明 对 所 有 Δ ∞ ≤1,闭 环 系 统 是 适 定 的 和 内
稳定的,当且仅当

[I ](I+PK ) M珮 -1 -1


<1

9.
3.4 无结构鲁棒稳定性检验
表 9.
1 总结了在各种假设下受控对象不确定性的鲁棒稳定性
检验。所有这些检验均是在图 9.
4 所示的标准结构图上作出的,
这 里 ,Π是 不 确 定 对 象 的 集 合 ,
P ∈Π是 标 称 对 象 ,
K 是P 的 内 镇
261

下述表 9.
1 可诠释成:
无结构分析理论

给定 NS 和摄动模型集合
则闭环鲁棒稳定
当且仅当鲁棒稳定性检验成立

定控制器。
表 9.
1 也指出了有代 表 性 的 物 理 不 确 定 性 的 类 型,这 些 不 确
定性可用适当位置插 入 的 锥 有 界 摄 动 表 示 出 来。 例 如,第 一 行 中
的表达式 PΔ = ( P 在 高 频(HF)时对于输 出 误 差 是 有
I+W1ΔW2)
用的,含盖了诸如传感器或受控对象的未建模高频动态特性,也包
括了扩散过程、传 输 滞 后、机 电 谐 振 等 等。 在 第 二 行 中 的 表 达 式
I+W1ΔW2)包含了在输 入 端 类 似的误差类型。 这 两 种 情
PΔ =P(
形 可 与 第 三 和 第 四 行 进 行 比 较,它 们 处 理 的 则 是 P ( I+
W1ΔW2) 及(
-1
I+W1ΔW2 ) P 两 种 情 形。 这 些 表 达 式 对 已 建 模
-1

动态的变化更为有用,诸如由于运行条件、老化或者批量生产相同
元件带来的的参 数 变 化 引 致 的 低 频 (
LF)误 差。 余 下 情 形 的 讨 论
见表。
表 9.
1 无结构鲁棒稳定性检验
W1∈ 犚犎∞ W2∈ 犚犎∞ Δ∈ 犚犎 ∞ Δ ∞ <1

摄动模型集合 代表性的不 确 定 性 特 性 类
鲁棒稳定性检验
Π 型

输出(传感 器)误 差 忽 略 的

I+W1ΔW2)
P W2ToW1 ∞ ≤1
高频动态不确定 rhp 零点

输入(执行 器)误 差 忽 略 的
P(
I+W1ΔW2) W2TiW1 ∞ ≤1
高频动态不确定 rhp 零点

低 频 参 数 误 差 不 确 定 rhp

I+W1ΔW2)-1P W2SoW1 ∞ ≤1
极点

低 频 参 数 误 差 不 确 定 rhp
P(
I+W1ΔW2)-1 W2SiW1 ∞ ≤1
极点
262

(续)

W1∈ 犚犎∞ W2∈ 犚犎∞ Δ∈ 犚犎∞ Δ ∞ <1

加性受控对 象 误 差 忽 略 的
P+W1ΔW2 W2KSoW1 ∞ ≤1
高频动态不确定 rhp 零点

低 频 参 数 误 差 不 确 定 rhp
P(
I+W1ΔW2P)-1 W2SoPW1 ∞ ≤1
极点

珮 +珟

M 珦 +珟
ΔM )-1(
N ΔN )
低频参数误 差 忽 略 的 高 频 K
珮 -1N
P=M

Δ= [
ΔN

珟M ]
Δ
动态不确定 rhp 极点和零点 [] I
珮 -1
SoM

≤1


N +ΔN )(
M +ΔM )-1
P=NM -1 低频参数误 差 忽 略 的 高 频
M -1Si[
K I] ∞ ≤1
ΔN 动态不确定 rhp 极点和零点
Δ=
[]
ΔM

从该表可注意到,正像在某些简单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的,稳
定性对 Δ 的要求并 未 能 限 制 我 们 描 述 右 半 平 面 奇 异 值 的 个 数 或
位置变化的能力。
例 9.
2 假定一个具有变化的右半平面极点的不确定系统由下式描
述:

PΔ =
{s-δ∶δ ∈ R ,|δ|≤ 1}
则 P1 = 1 ∈PΔ 有一右半平面极点,而 P2 = 1 ∈PΔ 无右半平
s-1 s+1
面极点。尽管如此,
PΔ 的集合可由一个反馈不确定受控对象的集

PΔ  Π:= {
P(1+δP )
-1

δ ∈ 犚犎∞ ,δ ∞ ≤ 1}

所包含,其中 P= 1 。 ◇

例 9.
3 作为另一个例子,考虑如下受控对象的集合:
s α ,
PΔ = ( +1+ |α|≤2
s+1)(
s+2)
263

这一集合具有变化的右半平面零点,因为受控对象当α=0 时无右
半平面零点,而当α=-2 时有一个右半平面零点。该不确定受控
对象可包含在乘性摄动受控对象集合中
1 1+ δ , 2
PΔ  Π:=
{s+2( s+1)δ ∈ 犚犎 ∞ ,δ ∞

≤1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包含关系可能相当保守。 ◇

9.
3.5 等价性:鲁棒稳定性与标称性能
鲁棒稳定性问题可视 为 另 一 个 标 称 性 能 问 题。 例 如,输 出 乘
性摄动鲁棒稳定性问题可按图 9.
7 所示的传感器噪声抑制问题来
处理,反之亦然。易见,如图 9.
5 所示的具有输出乘性摄动的系统
对 Δ ∞ <1 是鲁棒稳定的,当且仅当从 w 到z 的传递函数 Tzw 的
犎∞ 范 数 不 大 于 1。 因 为 Tzw = Ten
珘 ,故 Tzw ∞ ≤1,当 且 仅 当

sup‖n
珘‖
2≤1
e 2 = W2ToW1 ∞ ≤1。

图 9.
7 具有输出乘性摄动的鲁棒性与带有传感器噪声
抑制的标称性能的等价性
事实上,沿着等价性方向存在着一个广泛得多的结果:对任意
(具不确定开球的)鲁 棒 稳 定 性 问 题 可 视 为 一 等 价 性 能 问 题,这 将
在第十一章中考虑。

4 无结构鲁棒性能
9.

考虑如 图 9. 8 所 示 的 摄 动 系 统,其 摄 动 模 型 用 集 合 Π 表 示。
假设加 权 矩 阵 Wd ,
We ∈ 犚犎∞ ,性 能 判 据 则 是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对 所
有可能属于集合 Π 的 模 型,使 误 差 e 保 持 尽 可 能 小。 一 般 说 来,
集合 Π 可以是参数化 的 集 合 或 者 是 诸 如 表 9.
1所列无结构的集
264

合。性能指标通常在时域按e 的 每 个 分 量 的 幅 值 来 表 示,即 有 界
摄动下的 犔∞ 范数,或 者,更 为 方 便 地,用 对 d
珟 和e 间 传 递 矩 阵 的
闭环频率响应的某些要 求 来 表 示,即 平 方 差 的 积 分 或 在 正 弦 摄 动
下的静态误差的幅值。前一个设计判据导致所谓 犔1- 最优控制结
构,而后者分别 导 致 犎2 和 犎∞ 设 计 结 构。 本 节 主 要 集 中 讨 论 具
有无结构不确定性模型描述的 犎2 和 犎∞ 性能指标。 有结构不确
定性下的性能则将在第十一章中考虑。

图 9.
8 鲁棒性能分析结构图

9.
4.1 鲁棒 犎2 性能
尽管标称 犎2 性能分析简单明 了,仅 包 含 犎2 范数的计 算,但
对具有有界 犎∞ 范数模型不确定性系统 的 犎2 性能分析则要困难
得多,研究得也少。尽管 如 此,这 个 问 题 却 是 合 理 的 和 重 要 的,因
为性能指标有时用 犎2 范数来描述比用 犎∞ 范数更恰当。 另一方
面,利用有界 犎∞ 范数集合可更方便地描述模型不确定性,这在辨
识过程中是很自然地产生的。
令 Ted
珘 表示信号d
珟 和e 间的传递矩阵,则
珘 = We(
I+PΔK) Wd , ( 4)
-1
Ted PΔ ∈ Π 9.
鲁棒 犎2 性能分析问题可描述为求
sup Ted
珘 2
PΔ ∈Π

为简化分析,考 虑 一 个 标 量 函 数,具 有 Wd =1, P=p,且


We =ws,
假设模型由乘性摄动集合
Π = {(
1+ wtδ)
p: δ ∈ 犚犎∞ ,δ ∞ < 1}
265

给出。进而,设系统由一个控制器 k 鲁棒镇定,则
wsε wsε
sup Ted
珘 2 = sup =
PΔ ∈Π ‖δ‖ ∞ <1 1+τwtδ 2 1-|τwt| 2

其中, 1+pk)-1 及τ=1-ε。


ε= (
但对矩阵情形的准确 分 析 却 难 以 作 出,尽 管 如 下 面 犎∞ 情 形
时将要做的那样,某些上界是 可 以 得 到 的。 然 而,这 些 上 界 在 犎2
框架内似乎并不直观,因而被省略了。应当指出,鲁棒 犎2 性能综
合甚至在标量情形下都 是 相 当 困 难 的,尽 管 此 时 标 称 性 能 的 综 合
还相对容易,而这将在第十四章中考虑。

9.
4.2 具有输出乘性摄动时的鲁棒 犎∞ 性能
假设性能判据是使最坏情形下误差e 的能量对所有单位能量
干扰d
珟 尽可能的小,例如
sup e 2 ≤ε
珘‖ ≤1
‖d 2

对某个小量ε 成立。通过标定 误 差e(即 通 过 恰 当 地 选 择 We),不


失一般性,我们可以假 设ε=1,则 此 时 的 鲁 棒 性 能 判 据 可 描 述 为
要求闭环系统是鲁棒稳定的以及
珘 ∞ ≤ 1,
Ted PΔ ∈ Π (
9.5)
更明确地说,一个输出乘性摄动系统将首先予以分析,而对其他类
型模型的分析则可类似地进行。摄动模型可描述为
Π:= {(
I+ W1ΔW2) P: Δ ∈ 犚犎∞ , Δ ∞ < 1} (9.6)
其中, W2 ∈ 犚犎∞ 。 系 统 结 构 图 如 图 9.
W1 , 5 所 示。 对 这 种 类 型
的模型,有
Ted So(
珘 = We I+ W1ΔW2To)
-1
Wd
其鲁棒性能满足,当且仅当
W2ToW1 ∞ ≤1

珘 ∞ ≤ 1,
Ted Δ ∈ 犚犎∞ , Δ ∞ < 1
这一鲁棒稳定 性 能 的 准 确 分 析 并 不 显 然,将 在 第 十 一 章 中 给 出。
但是,某些充分条件可通过限定这两个不等式而相对容易地得到,
266

它们或许会对阐明这 些 问 题 的 某 些 性 质 有 所 助 益。 在 本 节 中,将
始终假定控制器 K 使标称受控对象 P 内镇定。
定理 9.
7 设 PΔ ∈ {(
I+W1ΔW2)
P: <1}以 及 K
Δ∈ 犚犎∞ , Δ ∞

使 P 内镇定,则如下列条件之一满足时,将可保证系统鲁棒性能
(i)对每个频率 ω

珋(
σ Wd )
珋(
σ WeSo)+σ
珋(W 1)
珋(
σ W2To)≤ 1 (
9.7)
i)对每个频率 ω

κ(W1-1Wd )
珋(
σ WeSoWd )+σ珋(
W2ToW1)≤ 1 (
9.8)
其中,W1 和 Wd 假设是可逆的, κ(W1-1Wd )为条件数。
证明:显然,条 件 ( 7)和 条 件 (
9. 9. 8)均 可 保 证 W2ToW1 ≤1。

故只须证明 Ted珘 ∞ ≤1,Δ∈ 犚犎∞ , Δ ∞ <1 即 可。 现 在,对 任


意频率 ω,易见

珋(
σ 珘)
Ted 珋(
≤σ WeSo)
珋[(
σ I+ W1ΔW2To)
-1

珋(
σ Wd )=
珋(
σ WeSo)珋(
σ Wd )
( ≤
σ

I+ W 1ΔW 2To)

珋(
σ WeSo)
珋(
σ Wd )

1-σ珋 W1ΔW2To)

珋(
σ WeSo)珋(
σ Wd )
1-σ ( )珋 W2To)
珋 W1 σ( 珋(
σ Δ)
故条件( 7)在所有频率上、对 所 有 Δ∈ 犚犎∞ 及 Δ
9. ∞ <1 保 证 了
珋(
σ 珘)
Ted ≤1。
类似地,假设 W1 和 Wd 是可逆的;记
Ted SoWd (
珘 = We W1-1Wd )
-1

I+ΔW2ToW1)
-1

W1-1Wd )

珋(
σ WeSoWd )
κ(W1-1Wd )
珋(
σ 珘 )≤
Ted
1-σ珋(W2ToW1)珋(
σ Δ)
因此,由条件(
9.8),珋(
σ 珘)
Ted ≤1 在所有频率上、对所有 Δ∈ 犚犎∞ 及
Δ ∞ <1 成立。 □
注 9.
2 不难证明该定理中的每一个条件对标量系统来说也是必要
267

的。 
注9. 设 ( -1

3 κ W1 Wd ≈1(满 足 这 一 条 件 的 加 权 矩 阵 通 常 称 为 均
匀加权),这种情形特别是当 W1 =w1(
s)I 及 Wd =wd (
s)I 时会发
生。注意 到 σ 珋(WeSoWd )≤1 对 标 称 性 能 是 必 要 和 充 分 条 件、
珋(
σ W2ToW1)≤1 对鲁棒稳定性是必要和充分条件。因此,定理9. 7
中的条件(
i)几乎已由 NP+RS 保证了,即 RP 几乎已由 NP+RS

保证了。由于 RP 意 味 着 NP+RS,故 有 NP+RS≈RP(相 比 之
下,这个结论在斜性能 情 形 时 不 能 成 立,这 将 在 下 一 节 考 虑)。 由
于条件(ii)蕴 含 NP+RS,故 也 能 得 出 结 论:条 件 (
ii)几 乎 等 价 于
RP,即除充分性外,它还几乎是必要的。 
注 9.
4 注意到根据鲁棒稳定性与标称性能间的等价关系,若不确
定性模型由
Π:= ( I+ WdΔeWe)-1

I+ W1ΔW2)P
给出,以及 Δe ∞ <1, Δ ∞ <1,如 图 9.9 所 示,则 推断上述鲁棒
4 中鲁棒稳定性问题是合理的。这一推断确
性能问题等价于图 9.
实成立。但是,等价的模型不确定性是有结构不确定性,而对这些
系统的准确的稳定性分析并不显然,将放到第十一章中研究。 
注 9.
5 注意到若 W1 和 Wd 是可逆的,则 Ted
珘 也可记为

Ted SoWd [
珘 = We I+ (
W1-1Wd )
-1
ΔW2ToW1(
W1-1Wd )]
-1

故对鲁棒性能的另一个充分条件可由
珋(
σ WeSoWd )+κ(
W1-1Wd )
珋(
σ W2ToW1)≤ 1

图 9.
9 无结构不确定性的鲁棒性能与有结构
不确定性的鲁棒稳定性
268

得到。一个类似的情形也会在如下斜性能指标情形时发生。对这
些变化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

9.
4.3 斜性能指标及受控对象条件数
现在考虑具有斜性能 指 标 的 系 统,即 不 确 定 性 和 性 能 不 在 相
同位置处测量的系统。例如,系统性能仍然按输出灵敏度测量,但
不确定性模型却有输入乘性形式
Π:= {
P(I+ W1ΔW2):
Δ ∈ 犚犎∞ , Δ ∞ < 1}
系统结构图如图 9.10 所示。

图 9.
10 斜性能指标问题

由这一类型模型描述的系统,其鲁棒稳定性条件变成
W2TiW1 ∞ ≤1
标称性能条件变成
WeSoWd ∞ ≤ 1
为考虑鲁棒性能,令 T 珘 表示由d
珦ed 珟 到e 的传递矩阵,则
珦ed
T So(
珘 = We I+PW1ΔW2KSo) -1
Wd =
WeSoWd [
I+ (
Wd-1PW1)
Δ(W2TiW1)(
Wd-1PW1) ]
-1 -1

若 W1 ,
Wd ,和 P 是可逆的,则后一个等式成立;而若 W2 是可逆的
则该等式也可记为
珦ed
T SoWd (
珘 = We W1-1Wd )
-1

I+ (
W1-1PW1)
Δ(W2P-1W2-1)×

W2ToW1)]
-1

W1-1Wd )
于是可容易地得到如下结果。
定理 9.
8 设 PΔ ∈Π= {
P(I+W1ΔW2 ):
Δ∈ 犚犎∞ , Δ ∞ <1}及
269

K 使 P 内镇定。设 P, W2 ,和 Wd 是 方 阵 并 可 逆。 若 下 列 条
W1 ,
件之一满足,则将可保证系统鲁棒性能。
i)对每个频率 ω

珋(
σ WeSoWd )+κ(
Wd-1PW1)
珋(
σ W2TiW1)≤ 1 (
9.9)
i)对每个频率 ω


κ(
W1-1Wd )
珋(
σ WeSoWd )+σ
珋(W1-1PW1)×
珋(
σ W2P-1W2-1)
珋(
σ W2ToW1)≤ 1 (
9.10)
注 9.
6 若相应的可逆性条件 不 满 足,则 鲁 棒 性 能 的 另 一 个 充 分 条
件由
珋(
σ Wd )
珋(
σ WeSo)+σ
珋(PW1)
珋(
σ W2KSo)≤ 1
给出。与前面的情形相似,可以推出很多不同的充分条件(尽管式

9.10)或许是最有用的一个)。 
注9.
7 注 意 到 此 时 鲁 棒 稳 定 性 条 件 是 由Li =KP给 出 ,而 标 称 性
能条件则是由 Lo =PK 给出这一点是重要的。这种类型的问题称
为斜问题,或 具 有 斜 性 能 指 标 的 问 题 ① 。 因 为,一 般 说 来,
PK ≠
KP,在受控对象 的 输 入 和 输 出 端 的 鲁 棒 稳 定 裕 度 或 不 确 定 性 的
容许值一般是不一样的。 
注 9.
8 也要注意到鲁棒性能条件是与加权标称模型的条件数相关
的。因此,一般说来,若加权标称模型在关键的频率范围内是病态
的,则鲁棒性能条件较之 鲁 棒 稳 定 性 条 件 和 标 称 性 能 条 件 加 在 一
起还要苛刻得多。为简单起见,假 设 W1 =I,
Wd =I 及 W2 =wtI,
其中 wt∈ 犚犎∞ 是一个标量函数。进而,假设 P 为可逆的,则鲁棒
性能条件(
9.10)可记为
珋(
σ WeSo)+κ(
P)珋(
σ wtTo)≤ 1,ω
将这些条件与那些在非 斜 问 题 中 所 得 到 的 条 件 比 较 表 明,与 鲁 棒

① 参见 S
ten 和 Doy
i l 1991]的文章。
e[
270

稳定性相关的条件是由受控对象的条件数所标定的 ① 。 由于κ(
P)
≥1,显然,若受控对象是病态的,则此斜性能指标将很难满足。这
个问题将在第十一章 11.
3.3 节中详细讨论。 
注 9.
9 假设 K 是可逆的,则 T 珘 可记为
珦ed
珦ed
T 珘 = WeK
-1

I+TiW1ΔW2) -1
SiKWd
进而,假设 We=I, Wd =wsI, W2 =I,这 里 ws ∈ 犚犎∞ 是 一 个 标 量
函数,则鲁棒性能的充分条件由
κ(
K)珋(
σ Siws)+σ
珋( TiW1)≤ 1,ω
给出,这里,
κ(K):=σ
珋(K) 珋(
σ K )。 这 等 价 于 把 输 入 乘 性 受 控 对
-1

象不确定性按输出乘性控制器不确定性处理。 
这些斜性能指标对 MIMO 回路成形设计也带来一些问题,而
回路成形设计在第五章中已简单地讨论过了。回路成形设计的思
想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 鲁 棒 性 能 可 通 过 设 计 一 个 具 有 充 分 大 的
标称 性 能 裕 度 和 鲁 棒 稳 定 裕 度 的 控 制 器 来 保 证。 例 如,若
W1-1Wd )≈1,则输出乘性摄动鲁棒性能 可 通 过 设 计 一 个 有 两 倍
κ(
所要求的标称和鲁棒稳定裕度的控制器来保证。
出现在斜问题的鲁棒 性 能 检 验 中 的 条 件 数 这 一 事 实,可 通 过
考虑如图 9.
11 所示的受控对象的两个集合 Π1 和 Π2 给出另一个
解释:
Π1 := {P(I+ wtΔ):
Δ ∈ 犚犎∞ , Δ ∞ < 1}
Π2 := {(
I+w珦tΔ) P:
Δ ∈ 犚犎∞ , Δ ∞ < 1}

图 9.
11 将输入不确定性转换成输出不确定性

① 可以得到另一个 条 件,使 得 与 标 称 性 能 相 关 的 条 件 也 可
用此条件数来标定。
271

假设 P 是可逆的,则
Π2  Π1 若 |w
珦t|≥|wt|κ(P) ω
这是因为 P(
I+wtΔ)= (I+wtPΔP )
-1
P。
一个传递矩阵的条件 数 在 高 频 段 可 以 非 常 高,这 可 极 大 地 限
制其所能达到的性能。以下取自参考 书[
Frank
lin,
Powe
ll,Wo
rk
1990]中的例子表明,如图 9.
man, 12 所示的条件数会随着频 率 而
增加

熿-02 0
1 1 0 1 燄
05 0
-0 0 0 07

P(
s)= 0 0 -11 0 =


1 0 0 0 0
燀 0 1 0 0 0 燅
1 s (
s+1)(s+007)
a( [
s) -0 ( )(
7s+1 s+0
05 0 13) ]

图 9.
12 条件数κ(
ω)=σ
珋(P(
jω))
?σ(
P(jω))
其中,
a(s)= (
s+1)( 1707)(
s+0 02929)。
s+0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斜问题比非斜问题复杂,但其结构的提出
特别适合于控制系统 设 计。 为 更 明 确 地 说 明 这 一 点,考 虑 一 个 从
w 和d
珟 到z 和e 的传递函数
272

z w
[]

s)[ ]
= G(


这里
- W2TiW1 - W2KSoWd
G(
s):= [W S PW W S W ]
e o 1 e o d

-W 2 0 K W 1 0
= [ ][ ]( P I][
I+PK ) [ -1

0 W eI 0 Wd
则一个恰当的 性 能 指 标 是 使 G()
s ∞ 小。 事 实 上,小 的 G(s) ∞
意味着 Ti, SoP 和So 在某些相应的频率范围内也是小的,而
KSo ,
这正是在第五章 5. 5 节 中 所 讨 论 过 的、期 望 的 设 计 目 标。 在 第 十
八 章 中 将 会 清 楚 地 看 到,在 间 隙 测 度 及 正 交 互 质 因 子 摄 动 中,
G ∞ 与鲁棒稳定 裕 度 是 相 关 的,因 此,使 G ∞ 小是一种合理的
设计方法。

5 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
9.

本节将表明,经典控制 理 论 中 所 定 义 的 增 益 裕 度 和 相 角 裕 度
对系统的鲁棒性而言可能是不够的。令 L(
s)为一标量传递函数,
考虑下图所示的单位反馈系统:

设上述闭环反馈系 统 当 L( s)时 是 稳 定 的,则 此 系 统


s)=L0 (
称为具有
增益裕度 kmin和 kmax:若 闭 环 系 统 对 所 有 L(
s)=kL0 (
s)、
kmin
<k<kmax是稳定的,而对 L( s)=kmaxL0(s)和 L( s)则是
s)=kminL0(
不稳定的,其中, 0≤kmin≤1 及 kmax≥1
相角裕度min和max:若闭环系统对所 有 L(
s)=e-jL0 (
s)、
min <
-j
max -j
mi
<max是稳定的,而对 L( s)及 L(

s)=e L0 ( s)=e ×L0(
s)
273

则是不稳定的,其中,-π≤min≤0 及 0≤max≤π
这些裕度很容易从图 9.
13 所示的开环系统 Nyqu
ist图上看出,这
kmax和 kmin表示回路增益可分别增加和减少多少而不致引起不
里,
稳定。类似地, max和min表示回路相 角 滞 后 和 超 前 多 少 而 不 致 引
起不稳定。

图 9.
13 标量系统的增益和相角裕度
但是,仅用增益裕度或 仅 用 相 角 裕 度 对 系 统 的 鲁 棒 性 来 说 或
许并不是一个充分指 标。 为 更 明 确 地 说 明 这 一 点,考 虑 一 个 简 单
的动态系统
a s
P= - , a >1

s-1
其镇定控制器为 K 。现令 L=PK 并考虑一个控制器
b s
K= + ,b>0

s+1
易证此闭环系统对任意

<b < a

是稳定的。为了计算稳定裕度,考虑三种情形

i)b=1:此时,
K =1,可容易地推出稳定裕度为

1, a -1
kmax = a,
kmin =

min =-π, i
max =sn-1 2

a +1
=:
θ

易见,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对大的 a 值都很大。
274


i) <b<a 及b→a:此时



1 1
→ ,
kmin = b → a2 ,
kmax = a min =-π,
max → 0
b a2

即增益裕度非常大但相角裕度却可任意的小。
1 1


ii) <b<a 和b→ :此时
a a


kmin = → 1, b → 1,
kmax = a min =-π,
max → 2
θ


即相角裕度非常大但 增 益 裕 度 却 可 任 意 的 小。 图 9.
14 显 示 了 系
统分别对应于 a=2,
b=1, 9 及b=0
b=1 55 时的开环频率响应。
有时,增益裕度和相角 裕 度 合 在 一 起 对 于 指 出 系 统 的 真 实 鲁
棒性可能仍然是不够的。例如,可构造一个(复杂的)控制器,使得

1,
kmin < kmax > a,
min =-π,
max >θ

但其 Nyqu
ist图却可任意 地 接 近 于 (-1,
0)。 构 造 这 样 一 个 控 制
器是复杂的,然而,如下控制器会就其构造给读者一些思路:
s+33 s+0 55 17 s2 +15s+1
Kbad = 2

3s+1055s+1 s +1 5s+17
此控制器下的系统开环 频 率 响 应 也 绘 在 图 9. 14 上,用 虚 线 表 示。
易见,与控制器 K =1 的系统相比,系统至少有相同的增益裕度和
相角裕度,但 Nyqu
ist曲 线 却 更 靠 近 (-1,
0)。 因 此,该 系 统 对 于
增益和相角同时摄动时的鲁棒性较差。问题在于当增益和相角同
时变化时,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不能正确地显示出系统的鲁棒性。
275

图 9.
14 L 之 Nyqu
ist曲线: b=1(实线),
a=2, 9(虚线),
b=1
55(点划线)以及 Kbad(点线)
b=0

6 经典控制论在处理 MIMO 系统时


9.
的不足之处

在本节中,我 们 将 通 过 例 子 表 明,若 把 经 典 控 制 论 用 于 MI

MO 系统设计,则结果可能是不可靠的。
考虑一个对称的旋转体,沿着两个正交横截轴 x 和y,具有扭
矩输入 T1 和 T2 ,如图 9.
15 所示。假定旋转体关于 z 轴的角速度
是一个常数 Ω。进而,假设旋转体关于 x,
y,和 z 轴的转动惯量分
别是I1 ,
I2 =I1 ,和I3 。用 ω1 和 ω2 分别表示 此旋转体关于 x 和y
轴的角速度,则旋转体的 Eu
ler方程由下式给出:
1 -ω2Ω(
I1ω I1 -I3)= T1
2 -ω1Ω(
I1ω I3 -I1)= T2
定义
u1 T1?
I1
[u ] [T?I ],a:= (1-I?I )Ω

:=
2 1
3 1

则系统动态方程可写为
276

1
ω 0 a ω1 u1
[ω ]= [-a 0][ω ]+ [u ]
2 2 2

现在,假设角速率 ω1 和 ω2 是以标定方式和旋转坐标下测量的量
y1 cos
θ s
inθ ω1 1 a ω1
[y ]= co1sθ[-sinθ cosθ][ω ]= [-a 1][ω ]
2 2 2

其中,
t y1 和 y2 的测量并无特殊的物理意义,仅是为了讨
θ:=a(
an

图 9.
15 旋转体

论方便)。因此,旋转体的传递矩阵可由
Y(
s)= P(
s)U(
s)
算出。这里

1 s-a2 a(s+1)
P(
s)= 2 2 [
s +a -a(s+1) s-a2 ]
假设控制律选为
u = K1r-y
其中

1 1 -a
K1 =
1+a2 a 1 [ ]
则在图 9.
16 中的闭环传递函数由下式给出:
277

1 1 0 ()
Y(
s)=
s+1 0 1
Rs[ ]
灵敏度函数和补灵敏度函数由

1 s -a
S= (
I+P)
-1
= [ ]
s+1 a s

1 1 a
s+1 -a 1]

T = P(
I+P)
-1

图 9.
16 具有“奇异”控制器的闭环系统

给出。值得注意的是,该控制器设计具有将回路解耦的特点,进一
步,每一个单回路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因此,每一个回路都有相角裕度max = -min =90
°及 增 益 裕 度 kmin
=0,
kmax=∞ 。
假设一个回路的传递函数具有摄动,如图9.
17所示。记
z(
s) 1
=-T11 =-
w s)
( s+1

图 9.
17 每次一个回路的分析

则最大容许的摄动由下式给出:
278


δ =1
∞ <
T11 ∞
它独立于a。类似地,另一回路的最大容许摄动由于对称性也是 1。
但是,若两个回路同时摄 动,则 最 大 容 许 的 摄 动 将 相 当 小,正 如 下
面所表明的那样。
考虑一个如图 9.
18 所示的多变量摄动,即 PΔ = ( P,且
I+Δ)
δ11 δ12
Δ= [δ 21 δ22 ]∈ 犚犎 ∞

图 9.
18 同时摄动
是一个2×2 的传递矩阵,使得 Δ ∞ <γ。于是,根据小增益定理,
系统对每一个这样的 Δ 鲁棒稳定,当且仅当
1 1 ( 1 若 a  1)
γ≤ =
T ∞ 1+a2

特别地,考虑
δ11
∈R
Δ = Δd =
δ22
2×2
[ ]
则对每一个这样的 Δ,闭环系统稳定,当且仅当
1 (2 (
t(
de I+TΔd )= 2 s + 2+δ 11 +δ22 )
s+1+

s+1)
δ11 +δ22 + (1+a2)δ11δ22)
在闭右半平面无零点。因此,稳定区域为
279

2+δ11 +δ22 > 0
1+δ11 +δ22 + (
1+a2)δ11δ22 > 0
易见,当

δ11 =-δ22 =
1+a2

时,系统是不稳定的。图 9.
19 绘出了 a=5 时的稳定性区域,它表
明沿坐 标 轴 的 检 验 怎 样 会 错 过 附 近 的 不 稳 定 区 域,并 且 当 a5
时,问题将变得更糟糕。 图 中 的 双 曲 线 部 分 任 意 地 接 近 于(
0,0),
这就清楚地表明,用 S
ISO 方法 来 分 析 MIMO 系 统 时 可 能 会 使 人
误入歧途,甚至给出错误的结论。因此,不得不采用 MIMO 方法。

图 9.
19 a=5 时的稳定性区域

7 注释和参考
9.

小增益 定 理 首 先 是 由 Zame
s[1966]提 出 的。 在 De soer和
Vi
dya
s r[
aga 1975]的著作中包含了对该定理相当广泛的论述 和 不
同形式下的应 用。 各 种 不 确 定 性 假 设 下 的 鲁 棒 稳 定 性 条 件 则 在
Doy
le,Wa
ll和 S
ten[
i 1982]的 文 献 中 予 以 了 讨 论。 Ki
sho
re和
280

Pe
ar 1992]首先证明,就闭球上的摄动不确定性的鲁棒稳定性
son[
而言,小增益条件可以不是必要的。在同一个参考文献中,还给出
了各种有结 构?无 结 构 不 确 定 性 下,稳 定 性 和 性 能 判 据 的 某 些 推
广。Ti
ts和 Fan[
1995]也提出了某些进一步的推广。
第十章 线性分式变换

本章介绍一种新的矩 阵 函 数:线 性 分 式 变 换 (
LFT)。 我 们 将
表明,许多有趣的控制 问 题 均 可 在 LFT 的 框 架 内 表 示,因 此 可 用
相同的技术来处理。

1 线性分式变换(
10. LFT)

本节介绍矩阵分式线 性 变 换。 从 单 变 量 复 变 函 数 理 论 熟 知,
一个形如
a bs
F(s)= +
c +d

的映射 F: C|-→ C ,
a、b、
c、d ∈ C 称为线性分式变换。特别地,若c
≠ 0,则 F(
s)也可记为
F(s)=α+β s(1-γ s) -1

对某些α,
β 和γ∈C
C 成 立。 以 上 描 述 标 量 情 形 的 线 性 分 式 变 换 可
推广到矩阵形式。
定义 10.
1 令 M 是一个复矩阵,分块为
M11 M12
M= [M21 M22 ]∈ C (
p1+p2)
×(q1+q2)

令 Δl∈C
Cq2×p2 ,和 Δu ∈C
Cq1×p1 为 另 外 的 两 个 复 矩 阵,则 可 以 在 形
式上定义一个关于 Δl 的下 LFT 映射
Fl(
M , ):
Cq2×p2 |
-→ Cp1×q1
只要逆(
I-M22Δl)-1 存在,则
Fl(
M,Δl):= M11 + M12Δl(
I- M22Δl)
-1
M21
282

也可以定义一个关于 Δu 的上 LFT 为
Fu (M , ):
Cq1×p1 |
-→ Cp2×q2
只要逆(
I-M11Δu )-1 存在,则
Fu (
M,Δu ):= M22 + M21Δu ( I- M11Δu )
-1
M12
以上 LFT 中的矩阵 M 称为系数矩阵。使 用上 LFT 和下 LFT 这
样的术语的动机可从 下 面 表 示 Fl(
M,Δl)和 Fu (
M,Δu )的 方 块 图
看出:

左边的方块图表示如下方程组:
z1 w1 M11 M12 w1
[y ]= M [u ]= [M
1 1 21 M22 ][u ]

u1 = Δly1
而右边的方块图则表示
y2 u2 M11 M12 u2
[z ]= M [w ]= [M
2 2 21 M22 ][w ]

u2 = Δuy2
易证,左边方块图所定义的映射 等 于 Fl( Δl),而 右 边 方 块 图 定
M,
义的映射等于 Fu (
M,Δu )。 因 此,由 以 上 方 块 图 可 知,
Fl (M ,
Δl)
是 一 个 将 左 边 方 块 图 下 面 的 回 路 闭 合 而 得 到 的 变 换;类 似 地,
Fu (
M,Δu )是一个将 右 边 方 块 图 上 面 的 回 路 闭 合 而 得 到 的 变 换。
大多数 情 况 下,一 般 地 将 用 LFT 同 时 指 上 LFT 和 下 LFT,并 假
定根据内容可以区别它们。理由是人们可以使用这些符号中的任
M22 M21
意一个来表达一 给 定 的 对 象。 事 实 上,当 N =
[M 12 M11 ]时,显
然有 Fu (
N,Δ)=Fl(
M,Δ)。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通常 并不重要,
但是,常常会有这样的情 形,对 于 某 个 给 定 的 问 题,一 种 表 达 方 式
283

要比另一 种 表 达 方 式 来 得 更 方 便。 显 然,当 写 出 Fl (M ,Δ)(或


Fu (
M, Δ))时,已意味着 Δ 具有相匹配的维数。
LFT(例如Fl(
M, )的一个有用解释是,
Δ) Fl(
M,Δ)有一个标称映
射 M11 并且被 Δ所摄动。
而 M12,
M21 和 M22 则反映了摄动是如何影 响
这个标称映射的。
类似的解释也适用于 Fu(
M, 这是为什么 LFT 对
Δ)。
研究摄动特别有用的原因,
而摄动是下一章研究的重点。
在控制科学中,LFT 的物理意义 是 显 然 的。若 取 M 为 一 正 则
传递矩阵,则此时按以 上 定 义 的 LFT 恰 恰 是 分 别 从 w1 |
-→ z1 及
-→ z2 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即
w2|
Tz1w1 = Fl(
M,Δl), Tz2w2 = Fu (
M,Δu )
这里, M 可 以 是 受 控 对 象,Δ 可以是系统的模型不确定性或者是
控制器。
定义 10.
2 若(
I-M22Δ)可 逆,则 一 个 LFT Fl(
M,Δ)称 为 是 有 定
义的(或适定的)。
这一定义与反馈系统 的 适 定 性 定 义 是 一 致 的,因 为 反 馈 系 统
要求相应的传递矩阵在 犚p (s)中 是 可 逆 的。 显 然,研 究 一 个 非 适
定的 LFT 毫无意义,因此,在本书 中,每当引 入 一 个 LFT,总 假 定
已蕴涵了其适定性。 同样,根 据定 义,对 任 意 M ,
Fl(
M,0)是适 定
的。故任意在 原 点 非 适 定 的 函 数 不 能 把 它 的 变 量 表 示 成 LFT。
例如,
f(δ)=1
?δ 就不是一个关于δ 的 LFT。
在某些文献中, LFT 用来指如下矩阵函数:

A +BQ )(
C + DQ )
-1
或 (
C +QD )
-1

A +QB )
这里,出于实际的考虑,通常假定 C 是可逆的。如下结论为真:
引理 10.
1 设 C 是可逆的,则

A +BQ )(C + DQ )
-1
= Fl(
M,Q)

C +QD )-1

A +QB )= Fl(N,Q)
其中
AC-1 B -AC-1D C-1A C-1
M= [C-1 1
-C- D ],
N= [B -DC-1
A - DC-1 ]
若 M 满足某些条件,则反之亦然。
284

M11 M12
引理 10.
2 令 Fl(
M,Q)是 一 个 给 定 的 LFT 且 M = [M 21 M22 ],
那么
1.若 M12 是可逆的,则
Fl(
M,Q)= (
C +QD )
-1

A +QB )
其中, 2 M11 ,
A = M1-1 2 M11 ,
B = M21 - M22 M1-1 2 ,
C = M1-1 D = -M22
2 ,
M1-1 即

( )
0 0-I
A C 熿 燄

B D ]
= Fl M21 0M22 ,- M1-2



燀M11 I 0 燅

( )
0 0 -I
熿 燄
= Fl M21 0 M22 ,E-1


燀M11 IM12 +E燅
对任意非奇异的矩阵 E 成立。
2.若 M21 是可逆的,则
Fl(
M,Q)= (
A +BQ )(
C + DQ )
-1

其中, 1 ,
A = M11M2-1 1 M22 ,
B = M12 - M11M2-1 1 ,
C= M2-1 D = -M2-1

M22 ,即

( )
M12 M11

A B 熿 燄

C D ]
= Fl 0 0  I ,- M2-11

燀-I M22  0 燅

( )
M12  M11

熿 燄
= Fl 0 0 I ,E-1


燀-I M22 M21 +E燅
对任意非奇异矩阵 E 成立。
但是,对一个任意的 LFT Fl (
M,Q),无 论 M21 还 是 M12 均 不
必要是方阵和可逆的;因此,上述两个分式公式更具局限性。
应当指出的是,某些看起来类似的函数 并不具 有 简 单 的 LFT
285

表达式。例如,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 M 使得

A +QB )(
I+QD )
-1

可写成 Fl(
M,Q)的形式;但是,它却能够写成

A +QB )(
I+QD )
-1
= Fl(
N,Δ)
这里
AI
熿
A燄
 Q
N = -B 0 -B ,

Δ=
Q [ ]
燀 D0 D燅
注意到 Δ 的维数是 Q 的两倍。
如下引理总结了 LFT 的某些代数性质。
引理 10.
3 令 M,
Q 及 G 为恰当分块的矩阵:
A B1 B2
M11 M12 Q11 Q12 熿 燄
M= [M 21 M22 ],Q = [Q 21 Q22 ]

G = C1 D11 D12
燀C2 D21 D22燅

i)Fu (
M,Δ)=Fl(
N,Δ),其中
0 I 0 I M22 M21
N= [I 0] [I 0] [M
M =
12 M11 ]
这里,单位矩阵的维数是与 M 和 N 的维数相匹配的。
i)假设 Fu (

i M,Δ)为方阵且适定,
M22 非奇异,则 Fu (
M,Δ)的
逆存在并且也是一个关于 Δ 的 LFT

Fu (
M,Δ))
-1
= Fu (
N,Δ)
其中 N 由下式给出:
M11 - M12M22-1M21 - M12M22-1
N= [ M2-21M21 M2-21 ]


ii)
Fu (
M,Δ1)+Fu (
Q,Δ2)=Fu (
N,Δ),其中
M 0  M12
熿 11 燄 Δ1 0
N = 0 Q11  Q12 ,Δ= [ ]

 0 Δ2
燀M21 Q21 M22 +Q22燅

iv)
Fu (
M,Δ1)Fu (
Q, Δ2)=Fu (
N,Δ),其中
286

M M12Q21 M12Q22
熿 11 燄 Δ1 0
M11  Q12
N= 0
 
,Δ=
0 Δ2 [ ]
燀M21 M22Q21 M22Q22燅
v)考虑如下的互联结构,这里,
( Δ1 的维数是与 A 相容的:


z   w
 
← Fu(
G,Δ1)←



  
  ← 
  
 
 
 
→ Fu(Q,Δ2) 

则从 w 到z 的映射由下式给出:
Fl(
Fu (
G,Δ1),
Fu (
Q,Δ2))= Fu (
Fl(G,
Fu (
Q,Δ2),
Δ1)=
Fu (
N, Δ)
A+B2Q22L1C2 B2L2Q21  B1 +B2Q22L1D21 燄

N= Q12L1C2 Q11 +Q12L1D22Q21 Q12L1D21
 
燀C1 +D12L2Q22C2 D12L2Q21 D11 +D12Q22L1D21燅
这里 L1 := (I - D22 Q22 ) ,L2 := (
-1
I - Q22 D22 )-1 ,及 Δ =
Δ1 0
[0 Δ2


证明: 这些性质均可 直 接 根 据 LFT 的 定 义 来 证 明,故 在 此 省 略
了。 □
性质(
v )表明,若开环系统的 参 数是 某 些变量的 LFT ,则 闭 环
系统的参数也是 相 同 变 量 的 LFT。 这 一 性 质 在 摄 动 分 析 和 建 立
互联结构中特别有用。 类 似 的 结 论 对 下 LFT 也 成 立。 通 常 把 一
个 LFT Fu (
M,Δ)解释为具有频率结构 Δ 的增广系统的状态空间

实现是方便的。事实上,若 Δ= 1I,所 有 上 述 性 质 均 退 化 成 标 准

的传递函数矩阵的运算。
如下引理是关于一般控制结构中 LFT 的代数性质的。
P11 P12
引理 10.
4 令 P= [P21 P22 ]及 K 为 有 理 传 递 函 数 矩 阵,并 令
287

G=Fl( K),则
P,
a)若 P 和 K 均正 则 且 de
( t(I-P22K )(∞ )≠0,则 G 也 是 正
则的。
b)若 P12 和 P21 在 犚p (
( s)中 分 别 列 满 秩 和 行 满 秩,则 Fl (
P,
K1)=Fl(
P,K2)蕴含 K1 =K2 。
G 0
c)若 P 和 G 是正则的,
( deP(∞ )≠0,
t det P-
( [ ])0 0
(∞ )≠

P12 和 P21 是方阵且对几乎所有s 可逆,则 K 是正则的并且


0,
K = Fu (
P-1 ,
G)
证明:
a)从 Fl(
( P,K)的定义(或适定性条件)立即可得。
b)由恒等式

Fl(
P,K1)-Fl(
P,K2)= P12(
I- K2P22)
-1

K1 - K2)

I-P22K1)
-1
P21
即可得结果。
c)只需证明关于 K 的 公 式是 适 定 的,因 而所得的 K 就是正

则的即可。令 Q=P-1 ,因为 de
tP(∞ )≠0,故它是正则的。定义
K = Fu (
Q,G)= Q22 +Q21G(
I-Q11G)
-1
Q12
这一表达式是适定的和正则的,因为,在s=∞ ,

t(
de I-Q11G)= de

tI- [
I 0]
P-1
0 )
[]G

G 0
t[
= de
( 0 0])]≠ 0
P P- [
-1

还需要确保 Fl(
P,K)也是适定的:
I-P22K = (
I-P22Q22)-P22Q21G(I-Q11G) -1
Q12
= P21Q12 +P21Q11G(
I-Q11G) Q12
-1

= P21(
I-Q11G)- 1
Q12
上式是利用了 PQ=I 这 个 事 实 得 到 的。 因 为 P2-1
1 存 在 且 Q12 =
-1

2 P11 ,
P21 -P22P1-1 故 de
t(I-P22K )≠0。 所 以,这 两 个 LFT 均 是
适定的,并且,正如所要求的那样,把 K 和( I-P22K )的 上 述 表 达
288

式代入 Fl(
P,K)后,立即得到 Fl(
P,K)=G。

注 10.
1 该引理表明在某些 条 件 下,一 个 传 递 矩 阵 的 LFT 是 在 两
个正则和实有理矩阵集 合 间 的 双 射。 当 给 定 满 足 (
c)中 条 件 且 具
有相匹配维数的正则传递矩阵 P 和 G 时,则存在唯一正则传递矩
阵 K ,使得 G=Fl(
P,K )。 另 一 方 面,(
c)中 的 条 件 表 明 此 反 馈 系
统是适定的。

注 10.
2 若考虑如下反馈系 统 中 的 信 号,则 可 给 结 论 (
c)一 个 简 单
的解释。

假设这个结构是适定的,于是有
z w
[y]= P[u], u = Ky
z = Fl(
P,K)
w = Gw
因此,
w z
[u]= P [y], z = Gw
-1

u = Fu (
P-1 ,
G)y,或者 K = Fu (
P-1 ,
G) 

2 关于 LFT 的例子
10.

LFT 在描述许多 数 学 对 象 时 是 非 常 方 便 的 工 具。 在 本 节 及
以下各节中,我们要用一 种 新 的 观 点 来 考 察 一 些 常 遇 到 的 控 制 或
数学对象,即将它们从 LFT 的角度予以审视。
多项式
在控制和数学中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多项式函数。例如
289


p(
δ)= a0 +a1δ+ … +anδ
这里,
δ 是未定元。易证,
p( δ)可写成如下 LFT 形式:
p(
δ)= Fl(
M,In )
δ
这里
… an-1 an
熿a0 a1 燄


1 0 … 0 0

M = 0 1 … 0 0

0    

燀0 0 … 1 0燅
因此,每一多项式均是一个关于其未定元的线性分式。更一般地,
任意多维(矩阵)多项式也是关于它们未定元的 LFT。例如,
p(
δ1 ,
δ2)= a1δ1 +a2δ2 +a3δ1δ2 +a4δ1 +a5δ2 +a6
2 2


p(
δ1 ,
δ2)= Fl(
N,Δ)
这里

熿a6
1 0 1 0燄

a4 0 a1 0 a3
 δ1I2
N = 1 0 0 0 0 ,

Δ= [
δ2I2 ]
a5 0 0 0 a2

燀1 0 0 0 0燅
应当指出,这些表达式或 多 项 式 的 实 现 既 不 是 唯 一 的 也 未 必 是 最
小的。这里,最小实现 系 指 Δ 的 一 个 具 有 最 小 可 能 维 数 的 实 现。
众所周知,在多维系统滤 波 理 论 中,即 便 可 能,对 甚 至 只 有 两 个 变
量的多项式求一个最小 实 现 也 是 相 当 困 难 的。 事 实 上,
Δ 的最小
维数还依赖于实现的 数 域(实 数 域,复 数 域 等 等)。 对 这 个 问 题 更
为详细的讨论已超出 了 本 书 的 范 围,感 兴 趣 的 读 者 可 到 有 关 2?d
或者 n
?d 系统或滤波理论的参考文献中去寻找答案。
有理函数
作为 LFT 表达的另一例 子,考 虑 一 个 有 理 矩 阵 函 数 (不 必 是
正则的)
F(δ1 , δm ),它在原点具有有限值:
δ2 ,…, F(0, 0)是有
0,…,
290

限的。于是,
F(δ1 , δm )可 重 新 写 成 一 个 关 于(
δ2 ,…, δ1 ,
δ2 ,…,
δm )
的 LFT(某些δi 可能是重复的)。为此,记
N(δ1 ,
δ2 ,…,
δm )
F(
δ1 ,
δ2 ,…,
δm )= ( , ,…, )=
d δ1 δ2 δm
N(
δ1 ,
δ2 ,…,δm )(
d(δ1 ,
δ2 ,…,
δm )
I)-1

这里,
N(δ1 , δm )为一多维矩阵多项式,
δ2 ,…, d(δ1 , δm )是一
δ2 ,…,
个标量多维多项式且 d( 0,
0,…,0)≠0。N 和dI 二者均可表示成
LFT;进而,由于 d(
0,0,…,0)≠0,正如在 引理 10.
3 中所表明的,
此时 dI 的逆也是一 LFT。由于 LFT 的乘积仍然是 LFT,故结论
成立。(当然,上述 LFT 表 达 的 问 题 正 是 一 个 多 维 传 递 矩 阵 的 状
态空间实现问题。)但是,为 得 到 一 个 有 理 矩 阵 的 LFT 表 达,这 通
常不是个好方 法,因 为 它 常 常 会 得 到 比 要 求 的 维 数 高 得 多 的 Δ。
例如,
α+β
δ F(
f(
δ)= = l M,
δ)
1+γ
δ
这里
α β-α
γ
M= [1
 -γ ]
利用上述方法,我们最后得到
f(
δ)= Fl(
N,I2)
δ

熿αβ -α γ燄


N = 1 0 -γ

燀10 -γ燅
尽管后者可以简化为前 者,但 对 一 个 复 杂 问 题 如 何 进 行 这 样 的 简
化,即便是可能的,也并不容易看出来。
状态空间实现
利用 LFT 公式可以建立 起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和 它 的 状 态 空 间 实
现之间的关系。一个具有状态空间实现的系统为

 = Ax +Bu
291

y = Cx + Du
具有传递矩阵
A B
G(
s)= D +C(
sI -A)
-1
B = Fu ( [C D ],s1I)
取 Δ= 1I,则此传递矩阵可写为

A B
G(
s)= Fu ( [C D ],Δ)
更一般地,考虑一个由一阶状态空间方程实现的离散时间 2
?D(或
MD)系统:
x1(
k1 +1,
k2)= A11x1(
k1 ,
k2)+A12x2(
k1 ,
k2)+B1u(
k1 ,
k2)
x2(
k1 ,
k2 +1)= A21x1(k1 ,
k2)+A22x2(
k1 ,k2)+B2u(k1 ,
k2)
y(k1 ,
k2)= C1x1(
k1 ,
k2)+C2x2(k1 ,
k2)+ Du(k1 ,
k2)
以相同的方式,取
z1-1I 0 δ1I 0
Δ= [0 z I] [0
-1

=:
δ2I ]
这里 zi 表示前向位移算子;令
A11 A12 B1
A [A21 A22 ],B  [B ],C  [C

1 C2 ]

则它的传递矩阵是
-1
烄 z1I 0 烌
G(
z1,
z2)= D +C
烆 0 [zI



-A B = D +CΔ(
I-ΔA)
-1

A B
=:Fu ( [
C D

Δ) ]
两个公式可与如下方块图相对应。
对一个传递矩阵,如下概念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采用过了:
A B A B
[C
D ]
 := F (
[C D ],Δ)

易见,这一概念对一般的 动 态 系 统 也 可 采 用,即 对 一 个 多 维 系 统,
只要结构 Δ 是给 定 的 即 可。 这 一 概 念 意 味 着 这 个 传 递 矩 阵 可 表
292

A B
示为关于 Δ 的 LFT,其系数矩阵为
[C D ]。在这一特殊情形下,
我们称参数矩阵 Δ 是 系 统 状 态 空 间 实 现 的 频 率 结 构。 这 一 概 念
严格讲是模棱 两 可 的,既 可 视 为 传 递 矩 阵,也 可 视 为 它 的 一 个 实
现。但这并无关碍,而且是方便的,总可以从上下文搞清楚其确切
含义。
频率变换
z?域和s
?域之间的双线性变换

s = +1
z-1
将单位圆盘变换到了左半平面,是 LFT 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
们可以将其写成标准形式

I =I- 槡
2Iz-1I(
I+z-1I)
-1
2I = Fu (
槡 N,z-1I)

这里

熿-I - 槡
2I燄
N=
燀槡
2I I 燅
现在,考虑一个连续系统
AB 1
G(
s)= [ ]
 = Fu (
CD
M , I)

其中
A B
M= [C D ]
则相应的离散系统实现由下式给出:
293

z-1
珟(


z)= Fu M ,
z+1 )
I = Fu (
M,Fu (
N,z-1I))=
珮,
Fu (
M z-1I)
这里

I A) -1

I+A) - 槡2(
I-A) -1
B燄
珮 = 熿- -

燀 槡2C(
I-A) -1
C(
I-A) -1
B + D燅
从z
? 域到s?域的变换可类似地得到。
简单方块图
一个具有如下方块图的反馈系统

可重新整理为一个 LFT

其中
d v
w=
()

, z=
()
uf

W P 0  W2P
熿 2 燄
G= 0 0  W1


燀-FP -F-FP燅
受约束的结构综合
利用 LFT 的性质可以表明,受约束的结构控制综合问题可转
换为受约束的结构常值输出反馈问题。考虑上一个例子中的综合
294

结构,假设
A B1 B2
熿 燄 AK BK
G = C1 D11 D12 , K = 
[ ]
 CK DK
燀C2 D21 D22燅
则易证
Fl(
G,K)= Fl(
M(s),
F)
这里

熿A 0 B1 0 B2 燄
0 0 0 I 0
 

M(
s)= C1 0D11 0 D12

 
0 I 0 0 0
 
燀C2 0 D21 0 D22燅

AK BK
F= [C
K DK ]
注意到 F 为一常 数 矩 阵,而 不 是 一 个 系 统 矩 阵。 因 此,若 控 制 器
结构是固定的(或者是 受 约 束 的),则 相 应 的 控 制 问 题 变 成 一 常 值
(受约束的)输出反馈问题。
参数不确定性:一个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
不确定性的一个自然 的 类 型 是 在 状 态 空 间 模 型 中 参 数 未 知。
为说明这类不确 定 性 如 何 描 述,我 们 将 以 一 个 熟 悉 的 质 量?弹 簧?
阻尼器系统为例加以说明,如图 10.
1 所示。
295

图 10.
1 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
系统动态方程可描述为

c k F
ẍ + 
x+ x =
m m m
假定这三个物理参数 m、
c 和k 并 不 确 切 知 道,但 却 知 道 它 们 均 位
于一个已知的 区 间 内。 特 别 地,实 际 的 质 量 m 在 标 称 质 量 m
珡的
10% 范围之内,实际的阻尼值c 在标称值c 珋 的 20% 范围之内,而弹
簧的刚度在标称值k 的 30% 范 围之 内。现 在,引入 摄 动δm ,
珔 δc,和
δk ,假定它们未知但位于区间[-1,
1]。动态系统的方块图示于图
10. 2。

图 10.
2 质量?弹簧?阻尼器方程方块图

容易验证,1 可表示为一个关于δm 的 LFT:


1 1 1 01
= ( )= - δm (
1+0
1δm )
-1

m m珡 1+0 1δm m
珡 m

Fl(
M1 ,
δm )
1 01
熿 - 燄
这里, M1 = m
珡 m
珡 。假设此动态系统的输入信号选为 x1 =
燀1 -01燅
x2 =
x, x,F,而输出信号选为x1 和
x2 。为把这个系统模型表示成
固有不确定性参数δm 、 δc 和δk 的一个 LFT,首先分离这些不确定
性参数,并将δk 、
δc 及δm 的 输 入 及 输 出 分 别 表 示 为 yk 、 ym 及
yc、
296

uk 、 um ,如图 10.
uc、 3 所示。则

 熿0 1 0 0 0 0 燄熿x1燄
熿x1燄
 珔
k c
珋 1 1 1 01 x2
x2 - - - - -

珡 m
珡 m
珡 m
珡 m
珡 m
珡 F
yk = 珔 0
03k 0 0 0 0 uk
yc 0 02珋
c 0 0 0 0 uc

燀 燅 燀-k
m 珔 -c珋 1 -1 -1 -0
1燅燀um燅

u y
熿 k燄 熿 k燄
uc = Δ yc
燀um燅 燀ym燅



x1 熿 1燄
[]

x2
= Fl(
M,Δ)x2
燀F燅
这里

熿0 1 0 0 0 0 燄

k c
珋 1  1 1 01
- - - - -

珡 m 珡 m
珡 m 珡 m
珡 m


M = 

3珔 0
k 0 0 0 0

0 02c
珋 0 0 0 0
燀-k珔 -c珋 1  -1 -1 -0. 1燅

δ 0 0
熿k 燄
Δ = 0 δc 0
燀0 0 δm燅

一般仿射状态空间不确定性
我们将考虑一类具有 未 知 系 数 的 特 殊 状 态 空 间 模 型,并 表 明
297

图 10.
3 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

如何通过一个关于不确 定 性 参 数 矩 阵 的 LFT 公 式 来 表 示 这 类 不
确定性,从而使摄动以 一 种 反 馈 形 式 进 入 系 统。 这 种 建 模 将 成 为
具有参数不确定性元件建模的基本单元。
考虑一个 线 性 系 统 Gδ (
s),它 由 k 个 不 确 定 参 数δ1 ,…,
δk 参
数化并有实现
k k
熿A 
+ ∑δi i + ∑δi^

A B Bi燄
i=1 i=1
Gδ( 
s)= 
k  k

C + ∑δi^Ci D + ∑δi^Di
燀 i=1  i=1

^i∈R
这里 A、
A Rn×n ,
B、^i∈R
B Rn×nu 、
C、^i∈R
C Rny ×n 及 D 、
D^i∈R
Rny ×nu 。
这些 状 态 方 程 中 的 各 项 解 释 如 下:标 称 系 统 G(
s),它 由 已 知
的矩阵 A,
B,C,和 D 给 出,用(
A,B,
C,D)表 示;在 标 称 系 统 中 的
参数不确定性反映在 k 个标量不确 定 参 数δ1 ,…,
δk 上,我 们 可 以
用δi∈ [-1,
1]来规 定 它 们。 关 于 参 数 不 确 定 性 的 结 构 方 面 的 知
^i,
识包含在矩阵 A ^i,
B ^i,和 D
C ^i 中。它们反映了第i 个不确定性元
素δi 是如何影响状态空间模型的。
现在,考虑用 LFT 公式来 描 述 摄 动 系 统,从 而 使 所 有 不 确 定
298

性可表示为一个标称系 统,而 未 知 参 数 则 作 为 反 馈 增 益 进 入 这 个
标称系统中,如图 10.
4 所示。

图 10.
4 状态空间不确定性的 LFT 表示
由于 Gδ( 1
Mδ , I),这里
s)=Fu (

k k
熿A ^燄
^i B + δiB
+ ∑δiA ∑ i
i=1 i=1
Mδ  k k

C + ∑δiC^i D + δiD^
i=1
∑ i
i=1
燀 燅
对矩阵 Mδ ,关于
Δp = d
iag{δ1I,
δ2I,…,δkI}
需要求一个 LFT 表 达 式。 为 得 到 这 个 LFT,使 其 重 复 子 块 具 有
最小可能的规模,令qi 表示对每一个i,矩阵

^i B
熿A ^i燄

n+n )
×(n+nu)
Pi  ∈R y
^ ^
燀Ci Di燅
的秩。则 Pi 可记为
299


Li Ri
Pi = [W ][Z ]
i i

这里 Li∈R
Rn×qi , Rny ×qi ,
Wi∈R Rn×qi 及 Zi ∈R
Ri ∈R Rnu ×qi 。 因 此,我
们有

Li Ri
δiPi = [W ]


δiIqi ]
Zi []
而 Mδ 可记为
Δp
M11 M12 烇
δ1Iq1 烉 烋

A烉B烋 烇L 烉
… Lk烋 熿 燄

Mδ = [C D ]+ [W 1 … Wk ]  ×
燀 δkIqk燅
M21
烇R 烉Z1烋
熿 1 燄
 
 
燀Rk Zk 燅

M11 M12
Mδ = Fl( [M 21 0 ],Δ )

因此,在方块图中的矩阵 B2 ,C2 , D21 和 D22 是


D12 ,
L1 L2 … Lk ]
B2 = [
W1 W2
D12 = [ … Wk ]
R1 R2
C2 = [ … Rk ]
Z1 Z2
D21 = [ … Zk ]
D22 =0


M11 M12
Gδ(
Δ)= Fu (
Fl( [M 21 0 ],Δ ),s1I)

图 10.
5 不确定结构的多种来源
300

3 基 本 原 则
10.

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运用 LFT 的简单例子,特别是它们在建


模不确定性上的作用。在写出一个矩阵的 LFT 时,工作的基本原
则通常称为“拉出 Δ”。我们将试着用另一幅图来说明这一点。 考
虑一个用四 个 子 结 构 按 某 种 已 知 方 式 互 联 在 一 起 的 结 构,如 图
5 所示。
10.
这一方块图可通过“拉 出 Δ”重 新 画 成 为 一 个 标 准 形 式,见 图
LFT 的矩阵“
6。现在,
10. M ”用计 算 阴 影 部 分 响 应 的 传 递 矩 阵 就
可得到。

图 10.
6 拉出 Δ

可以用一例子来说明以上原则。考虑一个输入?输出关系


a+b
δ2 +cδ1δ2 :w
z= 2w = G
1+d
δ1δ2 +eδ1
301

这里,
a,b,
c,d 及e 是 给 定 的 常 数 或 者 传 递 函 数。 我 们 想 要 把 G
写成一关于δ1 和δ2 的 LFT,为此,分三步做:
1.对这个输入?输 出 关 系 绘 一 个 方 块 图,把 每 一 个 δ 分 离 出
来,如图 10.
7 所示。

图 10.
7 G 之方块图

2.分别把这些δ 的输入和输 出 记 为y 及u(这 事 实 上 是 将 这


些δ 拉出来)。
3.一旦所有这些δ 均被取 出,则 用 w 和u 来 表 示z 和y(这
6 中阴影部分的变换关系):
一步等价为计算图 10.

熿y1燄 熿u1燄
y2 u2
y3 = M u3
y4 u4
燀z燅 燀w燅
这里,

熿0 -e -d
01燄
10 0 00

M= 1 0 0 00

0 -be -bd +c 0b

燀0 -ae -ad 1a燅
于是
302

δ1I2 0
z = Fu (
M,Δ)
w,Δ=
δ2I2 [0 ]
上一节中所有 LFT 的例子均可按上述步骤得到。

10.
4 Redhe
ffr星积

LFT 最重要的性质就是 LFT 的任意连接还是一个 LFT。 这


一性质是迄今 最 常 用 到 的,为 LFT 方 法 的 核 心。 事 实 上 不 难 看
出,大多数前面讨论过的互联结构,即反馈和串联结构均可视为所
谓星积的特殊情形。
假设 P 和 K 为相容的分块矩阵
P11 P12 K11 K12
P= [P21 P22 ],K = [K
21 K22 ]
使得矩阵 乘 积 P22K11 是 适 定 的 并 且 是 方 的,进 而 假 设 I-P22K11
是可逆的。则 P 和 K 关于这个分块的星积定义为
Fl(
P,K11) P12(
I- K11P22)
-1
K12
S(
P,K):= [K21 (
I-P22K11)
-1
P21 Fu (
K,P22) ]
注意到这一定义依赖于上述矩阵 P 和 K 的分块。事实上,这一星
积对一种分块可以是适定的,而对另一种分块则可能不是适定的;
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种依赖性明确地表达出来,因为从上下文的
关系看它总是清楚的。 在 一 个 方 块 图 中,这 种 依 赖 关 系 的 出 现 如
图 10.
8 所示。
现在,假设 P 和 K 是传递矩阵,具有状态空间实现
A B1 B2 AK BK1 BK2
熿 燄 熿  燄

P = C1 D11 D12 , K = CK1 DK11 DK12
 
燀C2 D21 D22燅 燀CK2 DK21 DK22燅
则传递矩阵
w z
S(
P,K):^ |

-→ ^
z [ ] []
303

图 10.
8 LFT 的互联

具有一表达式
珡 B
A 珚1 B珚2
熿 燄 珡 B
A 珚
 
S(
P, 珚1 D
K)= C

珡11 D
珚2 D
珡12 = 
珡21 D
珡22燅
珚D
C 珡 [ ]
燀C
这里
珟-1DK11C2
A +B2R 珟-1CK1
B2R
珡=
A [ BK1R-1C2 AK +BK1R-1D22CK1 ]
珟-1DK11D21
B1 +B2R 珟-1DK12
B2R
珚=
B [ BK1R-1D21 BK2 +BK1R-1D22DK12 ]
C1 + D12DK11R-1C2 珟-1CK1
D12R
珚=
C [ DK21R-1C2 CK2 + DK21R-1D22CK1 ]
D11 + D12DK11R-1D21 珟-1DK12
D12R
珡=
D [ DK21R-1D21 DK22 + DK21R-1D22DK12 ]
珟 =I- DK11D22
R =I- D22DK11 ,

事实上,易证

珦= S

([C


B2
D22
DK11 CK1
],[B K1 AK ])
珟= S

([B1
D21 D22
B2
] [B

DK11 DK12
K1 BK2 ])
304

珚= S

([
C1 D12
C2 D22
DK11 CK1
],[DK21 CK2 ])
珦= S

([
D11 D12
D21 D22
DK11 DK12
],[D K21 DK22 ])
5 注释和参考
10.

本章的内容基于 Pa
cka 1991]的 讲 稿、
rd[ Doy
le,
Pa rd 及 周
cka
1991]的文章。
克敏[
第十一章 结构奇异值

应当指出的是,随着对不确定性描述和性能要求的假设不同,
在第九章中得 到 的 鲁 棒 稳 定 性 判 据 和 鲁 棒 性 能 判 据 也 会 相 应 改
变。在本章中,若采用上一章介绍的 LFT 方法以及本章将要介绍
的结构奇异值,则这些 判 据 都 能 在 一 个 统 一 的 构 架 内 来 处 理。 当
然,这并不意味 着 那 些 特 殊 的 问 题 及 其 相 应 结 果 是 不 重 要 的,相
反,它们有时对理解那些由简单问题构成的复杂问题极富启发性。
另一方面,一种统一的方 法 可 以 减 轻 重 复 处 理 特 殊 问 题 的 数 学 负
担。此外,对拥有多个不确定性来源的系统,这里引入的统一构架
可使我们准确地处理其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问题。而在第九章
中,当以相同的方式、作为 单 个 的 无 结 构 不 确 定 性 时,对 这 类 系 统
的处理是一个棘手问 题。 事 实 上,若 一 个 系 统 拥 有 多 个 不 确 定 性
来源,为利用第九章中关于无结构情形时的结果,有必要把所有这
些不确定性来源从它们已知的发生点折算到回路中一个单一的参
考位置上。这样经折算后 的 不 确 定 性 必 然 具 有 很 多 结 构,为 了 在
参考位置上保持一简单 锥 有 界 的 表 达 式,这 些 结 构 就 必 定 要 被 一
个大的、更为任意保守 的 摄 动 所“覆 盖”。 读 者 或 许 已 从 斜 性 能 问
题中对这类折算的保守性有了一些了解,在那里,受控对象的输入
乘性不确定 性 被 折 算 到 输 出 端,其 大 小 正 比 于 受 控 对 象 的 条 件
数。一般地,经折算后的不 确 定 性 会 正 比 于 真 实 位 置 与 经 折 算 后
的位置间传递矩 阵 的 条 件 数。 因 此,极 希 望 按 不 确 定 性 本 身,按
其产生的位置来处理它们,而 结 构 奇 异 值 就 正 是 为 此 目 的 而 定 义
的。
307

1 系统鲁棒性的一般框架
11.

正如在上一章中已表 明 的,任 何 互 联 系 统 均 可 经 重 新 整 理 后
1 中的 一 般 结 构。尽 管 这 个 互 联 结 构 对 复 杂 系
使之适合于图 11.
统 分 析 起 来 可 能 会 变 得 相 当 困 难,但 我 们 有 许 多 软 件 包,例 如
IMULINK① 和 μ
S ?TOOLS② ,可以利用它们并根据系统元部件构
造出这个互联结构。我们将在这个一般的结构中考虑各种建模假
设,进而探究它们对分析和综合方法的影响。

图 11.
1 一般框架

注意到不确定性可用两种方法来建立其模型:或者作为外输
入信号,或者作为对标 称 模 型 的 摄 动。 一 个 系 统 的 性 能 是 通 过 输
出或误差的特性来测 量 的。 表 征 不 确 定 性、性 能 及 标 称 模 型 的 假
设决定了必须 采 用 的 分 析 技 术。 假 设 模 型 是 FDLTI 系 统,不 确
定输入可假设是经过滤 波 的 白 噪 声,也 可 是 加 权 功 率,或 加 权 犔p
信号;而性能按加权 输 出 方 差,或 按 功 率、按 加 权 输 出 犔p 范 数 来
测量。还可以假 设 摄 动 本 身 就 是 FDLTI 系 统,是 范 数 有 界 的 输
入/输出算子,等等。上述这些假设的各种组合就构成所有标准线
性系统分析工具的基础。
给定标称模型是一个 FDLTI系统,互联系统具有形式

① IMULINK 是 Ma
S t rks公司的商标。
hWo
② 是
?TOOLS MUSYN
μ 公司的商标。
308

P ( s) P12(
s) P13(
s)
熿 11 燄
P(
s)= P21(s) P22(
s) P23(
s)
燀P31(
s) P32(
s) P33(
s)燅
并且闭环系统是关于摄动和控制器的 LFT,由
z =Fu (
Fl(P,K),Δ)
w=
( ( , ), )
Fl Fu P Δ K w
给出。
本节将把讨论集中在分析方法上,因此,控制器可视为只是另
一个系统元部件,被吸收到互联结构中。记
M11(
s) M12(
s)
M(
s)= Fl(
P(s),
K(s))= [M21(
s) M22(
s)]
则这个一般构架退化为图 11.
2,这里
z = Fu (
M,Δ)
w=[
M22 + M21Δ(
I- M11Δ)
-1
M12]

图 11.
2 分析框架

假设 K (
s)是 标 称 受 控 对 象 P 的 一 个 镇 定 控 制 器,则 M (
s)∈
犚犎∞ 。一般地,
Fu (
M,Δ)的 稳 定 性 未 必 蕴 涵 闭 环 反 馈 系 统 的 内
稳定性。但是,通过恰当选择 w 和z,可使得它们成为等价的。例
如,再次考虑图 11.
3 所示的乘性摄动系统,令
d1 e1
w:= [d ]

,z:=
[e ]

则系统对所有 Δ(
s)∈ 犚犎∞ 及 ‖Δ‖ ∞ <1 是 鲁 棒 稳 定 的,当 且 仅
当 Fu (
M,Δ)∈ 犚犎∞ 对所有容许的 Δ 成 立,而这可由 ‖M11 ‖ ∞ ≤
1 保证(注意:若 Δ 属于 定 理 9.
5 中 所 定 义 的 闭 球,则 就 不 一 定 等
价于(I-M11Δ) ∈ 犚犎∞ )。
-1

在各种不确定性的建 模 假 设 下,前 几 章 中 所 提 出 的 分 析 结 果
309

图 11.
3 乘性摄动系统

与相关的综合工具一起总结在表 11.
1 中。
表 11.
1 具有单个不确定性来源的一般分析方法
输入假设 性能指标 摄动假设 分析检验 综合方法

E(
w(t)
w(τ) ) E(
z(t)z(
t))
=δ(
t-τ)
I ≤1 LQG
Δ=0 ‖M22‖2≤1 Wi
ene
rHop

w=U0δ(
t) 犎2
E(‖z‖2
2)≤1
U0U0 )=I
E(

‖w‖2≤1 ‖z‖2≤1 Δ=0 ‖M22‖ ∞ ≤1 奇异值


回路成形

‖w‖2≤1 内稳定 ‖Δ‖ ∞ <1 ‖M11‖ ∞ ≤1 犎∞

但是,对于具有多种来源的模型不确定性,包括具有无结构不
确定性系统的鲁棒性 能 问 题,分 析 却 不 是 这 样 简 单。 正 如 我 们 在
上一章中所表明的,若系 统 是 由 那 些 本 身 就 具 有 不 确 定 性 的 元 部
件构成的,则一般说来,在系统水平上,这些不确定性是有结构的,
其特点是包含大量实 参 数。 涉 及 实 参 数 的 稳 定 性 分 析 非 常 复 杂,
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们 将 简 单 地 用 范 数 有 界 的 动 态 不 确 定 性 来
取代实参数不确定性。 此 外,总 可 以 选 择 互 联 模 型 M ,使 Δ(
s)为
分块对角阵,并且,通过 吸 收 任 何 加 权 阵,使 ‖Δ‖ ∞ <1。 故 我 们
将假定 Δ(
s)取
Δ(
s)= {
diag[
δ1Ir1 ,…,δsIrs ,
Δ1 ,…,
ΔF ]:
δi(
s)∈ 犚犎∞ , Δj ∈ 犚犎∞ }
的形式,其中 ‖δi‖ ∞ <1 及 ‖Δj ‖ ∞ <1。于 是,系 统 鲁 棒 稳 定,当
310

且仅当图 11.
4 中的互联系统是稳定的。

图 11.
4 鲁棒稳定性分析框架

表 11.
1 中的结论可按 下 述 两 种 方 式 用 于 系 统 鲁 棒 稳 定 性 分
析:
i)‖M11 ‖ ∞ ≤1 蕴涵稳定 性,但 反 之 不 然,因 为 这 一 检 验 忽

略了不确定性的已 知 分 块 对 角 结 构,等 价 于 把 Δ 视 为 无 结 构 的。
这一结果可以是任 意 地 保 守 的 ① ,因 为 稳 定 的 系 统 可 以 有 任 意 大
的 ‖M11 ‖ ∞ 。
i)单独检 验 每 一 个 δi (

i Δj )(假 设 在 其 他 通 道 内 无 不 确 定
性)。这一检验可以是任意乐观的,因为它忽略了δi(
Δj)间的交联
关系。这一乐观性在旋转体例子中也已清楚地表明了。
在(
i)和(
i)中得到 的 稳 定 裕 度 (或 关 于 Δ 的 界)间 的 差 别 可

以相当大,仅当它们的稳定裕度接近时,才能就有结构不确定性的
一般情形作出结论。
对有结构不确定性系 统,准 确 的 稳 定 性 和 性 能 分 析 需 要 一 种
新的矩阵函数,称为结构奇异值(
SSV),用 μ 表示。

① “任意地保守”的意思是说,可以构造出这样的例子,其保守性可任意地大。当
然,也存在其他例子,其保守性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可接受的,比如旋转体的例子。
311

2 结构奇异值
11.

11.
2.1 基本概念
从概念上讲,结构奇异 值 只 不 过 是 常 数 矩 阵 奇 异 值 的 直 接 推
广。为更准确地说明这一点,对如 下带 有 稳 定的 M ( s)的
s)和 Δ(
标准反馈互联系统,再次考虑其鲁棒稳定性问题是有启发性的。

人们或许会问的一个重 要 问题 是,
Δ(在 ‖Δ‖ ∞ 范数意义下)
能取多大而不使反馈系统失 去 稳 定 性。 由 于 闭 环 极 点 由 de
t(I-
MΔ)=0 给出,若对某个s∈C
C+,
det(
I-M (s) s))=0,则 反 馈
Δ(
系统将变得不稳定。 现在,令α>0 为 一 充 分 小的数,使得闭环系
统对所有稳定的 ‖Δ‖ ∞ <α 是 稳 定 的。 其 次,增加α,直到 αmax 使
得闭环系统变得不稳 定,于 是,
αmax 就 是 鲁 棒 稳 定 裕 度。 根 据 小 增
益定理,若 Δ 是无结构的,则

= ‖M ‖ ∞ := sup 珋(
σ M(
s))=supσ
珋(M(
jω))
αmax s∈C
C+ ω

注意到对任意固定的s∈C
C+ ,
珋(
σ s))可写为
M(

珋(
σ M(
s))=
n{
mi 珋(
σ Δ):
det(
I- M (
s) Δ 是无结构的}
Δ)=0,
( 1)
11.
换句话说,
M 的最大奇异值的倒数 就 是 导 致 反 馈 系 统 失 稳 的 最 小
无结构传递矩阵 Δ 的一个度量。
为定量描述这个最小的、使系统失稳的结构复值 Δ,奇异值的
概念需要加以推广。考虑到一个由 式 ( 1)给 出 的 矩 阵 M (
11. s)的
最大奇异值的表示,定义
312


μΔ (
M(s))=
n{
mi 珋(
σ Δ):
det(
I- M (
s) Δ 是有结构的}
Δ)=0,
( 2)
11.
为 M(
s)关 于 结 构 复 值 不 确 定 性 Δ 的 最 大 的 结 构 奇 异 值。 则 显
然,具有结构复值不确定性 Δ(实 有 理 Δ 将 在 后 面 考 虑)的 反 馈 系
统的鲁棒稳定裕度是

= supμΔ (
M(s))=supμΔ (
M(ω))

αmax s∈CC+ ω

上式中最后 一 个 等 式 由 下 面 的 引 理 得 到,也 可 参 见 Boyd 和


De r[
soe 1985]利用子调和函数理论所作的一个证明。
引理 11
1 令 Δ 为一个结构集合,
M(s)∈ 犚犎∞ ,则
supμΔ (
M(s))= supμΔ (
M(s))=supμΔ (
M(ω))

s∈C
C+ s∈C
C+ ω

证明:易见
supμΔ (
M(s))= supμΔ (
M(s))≥ supμΔ (
M(ω))

s∈C
C+ s∈C
C+ ω

现假设supμΔ (
M( α,则根据 μ 的定义,存在so ∈C
s))>1/ C + ∪ {∞ }
s∈C
C+

及一个结构复值 Δ,使 得σ 珋(Δ)<α 及 det(I-M ( Δ)=0。 这 意


so )
味着存在一个 0≤^ ω≤∞ 和 0≤β≤1,使 得 de t(
I-M ( j^
ω)×βΔ)=
0。因为σ
珋( j^
βΔ)<α,这 反 过 来 又 意 味 着 μΔ (M (ω))>1/ α。 换 言
之,
supμΔ (
M(s))≤supμΔ (
M(jω))。证毕。 □
s∈C
C+ ω

一个常数矩阵 的 结 构 奇 异 值 的 正 式 定 义 及 性 质 将 在 下 面 给
出。

11.
2.2 μ 的定义
本节将定义结 构 奇 异 值,这 是 一 个 用 μ(·)来 表 示 的 矩 阵 函
数。考虑矩 阵 M ∈C M )的 定 义 中,存 在 一 个 基 本 结 构
Cn×n 。在 μ(
Δ(一个给定的分 块 对 角 阵 的 集 合),后 面 的 每 一 样 事 情 都 将 依 赖
于它。对每个问题,这一结构一般说来是不同的;它依赖于不确定
性及问题的性能指标。 定 义 这 一 结 构 包 括 说 明 三 件 事 情:每 个 子
313

块的类型,子块的总数及它们的维数。
有两种类型的子块:重 复 的 标 量 子 块 和 满 子 块。 两 个 非 负 整
数 S 和 F ,分别代表重复 的 标 量 子 块 的 个 数 和 满 子 块 的 个 数。 为
记录它们的维数,引入正整数r1 ,…,
rs; mF 。第i 个重复的
m1 ,…,
标量子块是ri×ri 的,而第j 个满子块是 mj×mj 的。一旦这些整
数给定后,定义 ΔC Cn×n 为
m m
Δ= {
diag[
δ1Ir1 ,…,δsIrs ,
Δ1 ,…,
ΔF ]:
δi ∈ C ,
Δj ∈ C j× j }
( 3)
11.
为使维数一致,必须有
S F

∑ri + ∑mj =n
i=1 j=1
通常,需要范数有界的 Δ 的子集,因此,引入如下符号:
BΔ = {
Δ ∈ Δ:珋(
σ Δ)≤ 1} ( 4)
11.
°Δ = {
B Δ ∈ Δ:
珋(
σ Δ)< 1} ( 5)
11.
这里,上标“
o”是表示开球的符号。为了使式(
113)中的概念尽可
能简单,首先放置重复的 标 量 子 块,而 实 际 上,它 们 可 在 任 意 位 置
上。同样,满子块不一定必须是方的,但把它们限制为方阵将节省
大量的符号。
定义 11
1 对一个 M ∈C
Cn×n , M )定义为
μΔ(

μΔ(
M ):=
n{
mi 珋(
σ Δ):
Δ ∈ Δ,
det(
I- MΔ)=0}
( 6)
11.

若无 Δ∈Δ 使I-MΔ 为奇异的,则此时 μΔ(


M ):=0。
注 11.
1 不 失 一 般 性,在 最 小 范 数 Δ 中 的 满 子 块 每 一 个 均 可 选 为
两个向量相乘的形式(秩 =1)。为此,假设 S=0,即所有子块均是
满子块。设对某 个 Δ∈Δ,
I-MΔ 是 奇 异 的,则 存 在 x∈C
Cn 使 得
MΔx=x。现将 x 按与 Δ 相一致地分块为

熿x1燄
x2 m
x= ,xi ∈ C i ,
i =1,…,

燀xF燅
314

并令

烄Δixixi ,xi ≠ 0;

Δi = 烅‖xi‖

对i =1,
2,…,

烆0, xi = 0
定义

Δ =dag{
i 珟 珟
Δ1 ,
Δ2 ,…,珟
ΔF }
则σ
珋(珟 珋(
Δ≤σ Δx=Δx,故(

Δ), I-M珟 Δ)x= (
I-MΔ) x=0,即I-M珟 Δ
也是奇异的。因此,我们就 把 一 个 满 足 奇 异 性 条 件 的 一 般 摄 动 Δ
换成了一个摄动 珟
Δ,它(在σ
珋(·)的意义上)不超过σ
珋(Δ),且对每个
子块,其秩为 1 但却仍然满足奇异性条件。

μΔ(M )的另一个表示则直接来自定义。
引理 11.
2μΔ(M )=max
ρ(MΔ)
Δ∈BΔ

鉴于此引理,函数 μ: R 的 连 续 性 是 显 然 的。 一 般 地,
Cn×n →R
尽管函数 μ: R 不 是 一 个 范 数,因 为 它 不 满 足 三 角 不 等 式,
Cn×n →R
然而,对任意α∈C
C,μ(
αM )=| M ),因 此 在 某 种 意 义 上,它 与
α|μ(
矩阵到 底 多 “大 ”有 关。 当 Δ 是 两 个 特 殊 集 合 之 一 时,可 以 将
M )与熟悉的线性代数联系在一起。
μΔ(
 若 Δ= {
δI: C }(
δ∈C S=1, r1 =n),则μΔ(
F=0, M )=ρ(
M ),
它是 M 的谱半径。
证明:Δ 中唯一满足 de
t(I-MΔ)=0 约 束 条 件 的 Δ 是 M 的 非 零
特征值的倒数。这些倒数中(幅值)最小的一个与(幅值)最大的特
征值相联系,因此,
μΔ(
M )=ρ(
M )。 □
 若 Δ=C m1 =n),则 μΔ(
n×n
C (
S=0,
F=1, M )=σ
珋(M )。

证明:若σ 1
珋(Δ)< ( ),则σ珋(MΔ)<1,因 此, I-MΔ 是 非 奇 异 的。
珋M
σ
利用等式( 6),这意 味 着 μΔ (
11 M )≤σ
珋(M )。 另 一 方 面,令 u 和v

是满足 Mv=σ 1
珋( u 的单位向 量,定义 Δ:= ( )
M) vu ,则σ
珋(Δ)=
珋M
σ
1 及
I-MΔ 显然是奇异的。因此 μΔ(
M )≥σ
珋(M )。 □
珋(
σ M)
315

显然,对一个如式( 3)中的一般的 Δ,必有


11.
nn

δIn :
δ ∈ C } Δ  C × ( 7)
11.
故直接从 μ 的定义以及以上两个特殊情形,可得出结论

ρ(
M )≤ μΔ(
M )≤σ
珋(M) ( 8)
11.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些界单独说来都不充分,因为ρ 和σ
珋 间的差
δ1 0
别可以任意大。例如,设 Δ=
[0 δ ],考虑

0 β

i)M = [ ]
0 0
其 中 β>0。 则 ρ(
M )=0 及σ
珋(M )=β。 但 μ

M )=0,因为对所有容许的 Δ,
( t(
de I-MΔ)=1。
-1/2 1/2
i)M =

i [-1/2 1/2]。则ρ(M)=0 及σ珋(M)=1。由于
δ1 -δ2
t(
de I- MΔ)=1+

易见, δ1 -δ2
min{ δi|:
maxi| 1+ =0}=1,故 μ( M )=1。

因此,甚至在这些简 单 的 情 形 下, ρ 或σ珋 均 不 能 提 供 有 用 的 界,仅
当ρ≈σ
珋时它们才确实可提供可信赖的界。
但是,这 个 界 可 通 过 考 虑 在 M 上 施 以 变 换 来 改 进 而 不 影 响
M ),但一定会影响到ρ 和σ
μΔ( 珋。 为 此,在C
n×n
中定义如下两个子
集:
U= { U ∈ Δ:UU  =In } (
11.9)

ag D1 ,…, ,
DS d1Im1 ,…, ,
dF-1ImF-1 ImF ]:
烄di 烌
犇 =烅  烍
r ×r
烆 Di ∈ C i i , , ,
Di = Di > 0 dj ∈ R dj > 0烎

11.10)
注意到对任意 Δ∈Δ, U 及 D ∈ 犇,
U ∈U
U ∈ U 珋(
UΔ ∈ Δ ΔU ∈ Δ σ UΔ)=σ
珋(ΔU )=σ
珋(Δ)
( 11)
11.
DΔ = ΔD ( 12)
11.
结果有
316

定理 11
3 对所有 U ∈U
U ,及 D∈ 犇
μΔ(MU )= μΔ(
UM )= μΔ(
M )= μΔ(
DMD-1) ( 13)
11.
证明:由于 D 与 Δ 可交换,故对所有 D∈ 犇 及 Δ∈Δ,有
t(
de I- MΔ)= de t(
I- MD-1ΔD)= de t(
I- DMD-1Δ)
因此, DMD-1 )。 同 样,对 每 一 个 U ∈ U ,
μΔ (M )=μΔ ( det(
I-
MΔ)=0,当 且 仅 当 de I- MUU Δ)=0。 由 于 U  Δ∈Δ 及
t(
珋(
σ U  Δ)=σ
珋(Δ),正如所期望的,有 μΔ( M )。 而对 UM ,
MU)=μΔ (
道理是相同的。 □
因此,式( 8)中的界可收紧到
11.
maxρ(
UM )≤ maxρ(
ΔM )= μΔ(
M )≤ i
n 珋(
fσ DMD-1)
U ∈U
U Δ∈BΔ D∈ 犇


11.14)
这里,等式是根据引 理 11. 2 得 到 的。 注 意 到 在 D 矩 阵 中 的 最 后
一个 元 素 被 正 规 化 为 1,因 为 对 任 意 非 零 的 标 量 γ,DMD-1 =

γD) M(γD) 。
-1

注 11.
2 注意到在定理 11.3 及不等式(11.14)中标定集合 犇 不一
定限制为 He rmi t阵。事实上,它们可 被 任 意 满 足 式 ( 12)的 非
11.
奇异矩阵的集合来代 替。 然 而,扩 大 标 定 矩 阵 的 集 合 不 会 改 进 不
等式( 14)中的上界。这可证明如下:令 D 为任意非奇异矩阵,
11.
使得 DΔ=ΔD。则存在一个 He t阵 0<R=R ∈ 犇 及一个酉
rmi
矩阵 U ,使得 D=UR 及

nf珋(
σ DMD-1)=i
nf珋(
σ URMR-1U  )= i
n 珋(
fσ RMR-1)
D D R∈ 犇

因此,假设 犇 为 He t阵不会失去一般性。
rmi 

11.
2.3 界
本节将集中讨论界
maxρ(
UM )≤ μΔ(
M )≤ i
n 珋(
fσ DMD-1)
U ∈U
U D∈ 犇

其下界总是一个等式[ Doy
le,
1982]。
定理 11. ρ(
4max MU)=μΔ(M )。
U ∈U

遗憾的是,
ρ(UM )可能 有 多 个 局 部 极 大 值,它 不 是 全 局 的,故
317

局部搜索不能保 证 得 到 μ,而 只 能 得 到 一 个 下 界。 从 计 算 的 角 度
看,用一种乘方算法可得到求这个下界的一个稍微不同的公式,它
使人回 想 起 有 关 特 征 值 和 奇 异 值 的 乘 方 算 法 [
Pa Fan 和
rd,
cka
Doy
l 1988]。尽管存在有关收敛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该算法通
e,
常运作得相当好,已证明在计算 μ 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上界可转化为一凸最 优 化 问 题,因 此,原 则 上 说,全 局 最 小 值
是可 以 求 得 的。 遗 憾 的 是,上 界 并 不 总 是 等 于 μ。 对 满 足 2S+F
≤3 的分块结构 Δ,这个上界总是等于 μΔ( M ),而对于具有 2S+F
>3 的 分 块 结 构,则 存 在 使 μ 小 于 该 最 小 值 的 矩 阵。 这 可 总 结 在
下面的表中,它表明对这 些 情 形,上 界 可 保 证 等 于 μ。 详 见 Pa
ck
rd 和 Doy
a l 1993]的文章。
e[
定理 11.5 若 2S+F≤3,则 μΔ(
M )=i
n 珋(
fσ DMD-1)
D∈ 犇

F=
0 1 2 3 4
S=
0 是 是 是 否
1 是 是 否 否 否
2 否 否 否 否 否

表中数项与标准结果相联系。
 S=0,
F=1 μΔ(
M )=σ
珋(M )。
 S=1,
F=0 μΔ(
M )=ρ(M )=in
fσ DMD-1 )。这 是 一 个
珋(
D∈ 犇

线性代数中的标准结果。 事 实 上,不 失 一 般 性,矩 阵 M 可 假 设 为


rdan 规范形。令
Jo
λ 1
熿 燄
λ 1
J1 =  
λ 1
燀 λ燅
318

熿1 燄

D1 =  Cn1×n1
∈C
n1-2

n -1
燀 k1 燅
则 i
n 珋(
f σ D1J1D1-1)=l 珋(
imσ D1J1D1 )=|λ|。(注 意 到 根 据 注
-1
n ×n1 k→ ∞
C1
D1∈C

2,这一标定的矩阵不必 要 是 He
11. t阵)。 结 论 可 将 这 一 结 果
rmi
用于每一个 Jo
rdan 块得到。
这也等价于这样的事实:
Lyapunov 渐进稳定性和指数稳定性
对离散时间系统而言是等价的。这 是 因 为ρ(M )<1(一 个 离 散 时
间系统矩阵 M 的指数稳定性)意味着对某些非奇异的 D∈C
Cn×n
珋(
σ DMD-1)< 1 或 (
D-1) M DDMD-1 -I < 0
这又等价于存在一个 P=DD>0,使得
M PM -P < 0
Lyapunov 渐进稳定性)。

 S=0,F=2 这一情形是由 Redhe ff
e 1959]研究的。
r[
F=1 这等价于一个离散时间传递函数的 犎∞ 范数
 S=1,
的状态空间性质,参见第二十一章。
F=0 这等价于 这 样 的 事 实:对 多 维 系 统(事 实 上,
 S=2,

?d),指数稳定性不等价于 Lyapunov 稳定性。
F≥4 此时,上 界 并 不 总 是 等 于 μ。 这 一 点 是 重 要
 S=0,
的,因为这些情形在应用中经常发生。所幸的是,这个界似乎接近
于 μ。已知的最不好的例子是 μ 与 这 个 界 的 比 大 约 为 0.
85,而 绝
大多数系统都接近于 1。
上面所得到的这些界 远 不 仅 是 一 种 计 算 方 法,它 们 在 理 论 上
也是丰富的,可将线性系 统 理 论 中 许 多 看 起 来 很 不 相 同 的 结 果 统
一起 来;并 且,与 Lyapunov 渐 进 稳 定 性 也 存 在 若 干 联 系,上 述 结
论就隐含 了 其 中 的 两 个。 然 而,在 上 界 的 标 定 矩 阵 及 Lyapunov
和 Ri
cca
ti方程的解间还存在进一步的联系。事实上,线性系统理
319

论的许多主要 定 理 就 来 自 于 这 些 上 界 及 线 性 分 式 变 换 的 某 些 结
果。下界则可视为最大模定理的一个自然推广。
当然,上界最重要的用 途 之 一 还 是 与 下 界 结 合 在 一 起 作 为 一
种计算方法。为了可靠地使用μ 理论,知道上界和下界是必需的。
上界的另一重要性质在于它可与 H ∞ 控制器综合方法相结合产生
一种特有的 μ?综 合 方 法。 注 意 到 上 界 当 用 于 传 递 函 数 时 只 是 一
个标定的 H ∞ 范数,将 在 使 用 近 似 μ?综 合 (
Doy
l 1982])的 D?K
e[
迭代过程中研究。该方法会在 11. 4 节中简单加以介绍。

11.
2.4 常数 LFT 的适定性与性能
令 M 为一个复矩阵,分块为
M11 M12
M= [M
M22 21
] (
11.15)

假设存在两个已定义 了 的 分 块 结 构 Δ1 和 Δ2 ,它 们 在 维 数 上 分 别
与 M11 和 M22 相匹配。定义第三个结构 Δ 为

烄 Δ1 0 : 烌
Δ= 烅
烆 0 [Δ2

Δ1 ∈ Δ1 ,
Δ2 ∈ Δ2烍


11.16)

现在可以就这三 个 结 构 计 算 μ。 我 们 所 使 用 的、用 来 记 录 这 些 计
算的符号如下: μ1 (· )为 关 于 Δ1 的,μ2 (· )为 关 于 Δ2 的,而 μΔ
(·)为关于 Δ 的,这些符号中, μ1( M11),
μ2(M22 )和 μΔ (
M )都是有
意义的,但是,例如 μ1( M )是无意义的。
本节对如下常数矩阵问题感兴趣:
 确定是否 LFT犉l(
M,Δ2 )对 所 有 Δ2 ∈Δ2 且σ
珋(Δ2 )≤β(<
β)是适定的,及
 若是适定的,则确定 Fl(
M,Δ2 )对此范数有界的摄动 集 合
能有多“大”。
令 Δ2 ∈Δ2 。注意到当I-M22Δ2 是 可 逆 时 Fl(
M,Δ2 )是 适 定
的。下面的第一个定理只不过是将 μ 的定义重新描述了一番。
定理 11.
6 线性分式变换 Fl(
M,Δ2)是适定的
i)对所有 Δ2 ∈BΔ2 ,当且仅当 μ2(
( M22)<1。
320

i)对所有 Δ2 ∈BOΔ2 ,当且仅当 μ2(



i M22)≤1。
由于“摄动” Δ2 不 是 零 矩 阵,故 矩 阵 Fl (M ,
Δ2 )不 同 于 M11 。
μ1(
Fl( Δ2))的取值范围与 μΔ(
M, M )密切相关,如下述定理所示:
定理 11.
7(主回路定理)以下各条件等价:
μ2(M22)< 1,并且
μΔ(
M )< 1
{maxμ1(
Δ2∈BΔ2
Fl(
M,Δ2))< 1

μ2(M22)≤ 1,并且
μΔ(
M )≤ 1
{sup μ1(

Δ2∈B Δ2
Fl(M,Δ2))≤ 1

证明:只证明等价性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证明与之类似。
 令 Δi∈Δi 给定,这里σ
珋(Δi)≤1,定 义 Δ=d
i Δ2 ],显
Δ1 ,
ag[
然,
Δ∈Δ。现在
I- M11Δ1 - M12Δ2
t(
de I- MΔ)= de
t [- M Δ I- M22Δ2
21 1

11.17) ]
根据假设, I-M22Δ2 可逆,因此 de t(I-MΔ)成为
det(
I- M22Δ2)
det(
I- M11Δ1 - M12Δ2(
I- M22Δ2)-1
M21Δ1)
将 Δ1 提出后得到
t(
de I- MΔ)= de
t(I- M22Δ2)
det(
I-Fl(
M,Δ2)
Δ1)
( 18)
11.
但 μ1(
Fl(
M,Δ2))<1 及 Δ1 ∈BΔ1 ,故 I-Fl (
M, Δ1 必 须 是 非
Δ2 )
奇异的,因此,
I-MΔ 是非奇异的,并且,根据定义,
μΔ(
M )<1。
 基本上说,只是将上面的推 理 反 过 来。 再 次 令 Δ1 ∈BΔ1 和
Δ2 ∈BΔ2 给定,并定义 Δ=dag[
i Δ2 ],则 Δ∈BΔ,且 根 据 假 设,
Δ1 ,
t(
de I-MΔ)≠0。从 μ 之定义容易证明(总有)
μ(M )≥ max{
μ1(
M11),
μ2(
M22)}
可以看出 μ2(
M22)<1,由此得出I-M22Δ2 也是非奇异的。 因此,
式(
11.18)中的表达式成立并给出
det(
I- M22Δ2)
det(
I-Fl(
M,Δ2)
Δ1)= de
t(I- MΔ)≠ 0
显然,
I-Fl(
M, Δ1 对 所 有 Δi ∈BΔi 是 非 奇 异 的,这 表 明 所 要
Δ2 )
证明的论断为真。 □
321

注 11.
3 这一定理构成了线性系 统 鲁 棒 性 分 析 中 μ 的 全 部 用 途 的
基础,而不论 是 采 用 状 态 空 间,频 率 特 性 还 是 采 用 Lyapunov 方
法。 
分块结构 Δ2 在主回 路 定 理 中 的 作 用 是 清 楚 的———摄 动 就 是
来自于这个 结 构;然 而,摄 动 结 构 Δ1 的 作 用 却 经 常 被 误 解。 注
意到μ1(·)出 现 在 定 理 的 右 边,由 此,集 合 Δ1 定 义 了 所 考 虑 的
Fl(
M,Δ2)的特殊性质。作为一个例子,考虑把定理应用到具有两
个简单子块的 结 构 中,这 一 结 构 在 引 理 11.
2 后 就 考 虑 过。 定 义
Δ1 := {
δ1In : C },因此,对 A∈C
δ1 ∈C Cn×n ,
μ1 ( A)。 同 样,定
A)=ρ(
义 Δ2 =CC m×m
,则对 D∈CC m×m

μ2 (
D)=σ珋(D)。现 在,令 Δ 为 这 两
个集合的对角增广阵,即

烄 δ1In 0n×m : m m烌
Δ:= 烅
烆 0 [
m×n Δ2

δ1 ∈ C ,

n m) (
n m)
Δ2 ∈ C × 烍 C + × +

令 A∈Cn×n
C , B∈C Cn×m ,
C∈CCm×n 及 D ∈C
Cm×m 给定,并把它们转换
成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xk+1 = Axk +Buk
yk = Cxk + Duk
令 M ∈C


n+m)× (
n+m)
为系统的分块状态空间矩阵
A B
M= [C D ]
对这组数据,应用该定理给出如下等价条件:
 A 的谱半径满足ρ( A)<1 及
珋(
maxσ D +Cδ1(
I-Aδ1)
-1
B)< 1 ( 19)
11.

δ1∈C
|δ1|≤1

 D 的最大奇异值满足σ
珋(D)<1,及
322

maxρ(
A +BΔ2(
I- DΔ2)
-1
C)< 1 ( 20)
11.
m×m

Δ2∈C
珋(
σ Δ )≤1

 M 的结构奇异值满足
μΔ(
M )< 1 ( 21)
11.
第一个条件可由两件事情看出:系 统 是 稳 定 的,并 且,从 u 到y 的

传递函数的 ‖ · ‖ ∞ 范数小于 1(用 1 代替 δ1)



‖G‖ ∞ :=max
σ珋(
D +C(
zI -A)
-1
B)=
z∈C

|z|≥1

珋(
maxσ D +Cδ1(
I-Aδ1)
-1
B)

δ1∈C
|δ1|≤1

第二个条件蕴含(I-DΔ2)-1 对所有σ
珋(Δ2)≤1 是适定的,并且,对
不确定差分方程
xk+1 = (
A +BΔ2(
I- DΔ2) -1
C)
xk
鲁棒稳定性结果成立。这里, Δ2 是C
m×m
中的任意元素且σ
珋(Δ2)≤
1,但除此之外对其一无所知。
小增益 条 件 ‖G‖ ∞ <1 与 不 确 定 差 分 方 程 鲁 棒 稳 定 性 间 的
这一等价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这就是小增益定理在线性时不变系
统中,当一个元 件 范 数 有 界 而 其 余 均 未 知 时 的 必 要 和 充 分 形 式。
需要注意的一件重要事 情 是,这 两 个 条 件 均 等 价 于 一 个 与 状 态 空
间矩阵的结构奇异值相关的条件。我们已经看到了特殊情形下的

μ 就是谱半径和 最 大 奇 异 值。 而 在 这 里,我 们 看 到 了 线 性 系 统 的
其他重要性质,即鲁棒稳定性和输入?输出增益也与结构奇异值的
一个特殊情形相联系。

3 有结构鲁棒稳定性和性能
11.

11.
3.1 鲁棒稳定性
作为一种鲁棒性分 析 工 具,
μ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用处在频域
323

上。设 G(
s)是一个稳定、实有理、多输 入、多输出线性系统的传递
函数。为清楚起见,假设 G 有q1 个 输 入和 p1 个输出。 如在 方 程
( 3)中一样,令 Δ 为一个分块结构,维数 是 ΔC
11. Cq1×p1 。 我们想
要考虑对 G 的反馈摄动。这些摄动 本 身 也 是 动 态 系 统,具 有 集 合
Δ 的分块对角结构。
令 犕(
Δ)表 示 所 有 分 块 对 角 阵 及 稳 定 的 有 理 传 递 函 数 的 集
合,它们有与 Δ 一样的分块结构:
犕(Δ):= {Δ(
·)∈ 犚犎∞ : Δ(so)∈ Δ 对所有so ∈ 珚 C+ }
定理 11
8 令 β>0。 如 下 所 示 的 回 路 对 所 有 Δ(· )∈ 犕 (
Δ)且
1 是适定的和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Δ‖ ∞ <
β
supμΔ(
G(ω))≤β


ω∈R

证明: ( )根 据 引 理 11.1,sups∈珚 ( ( ))=supω∈R


C+ μΔ G s R

μΔ (
G(jω))≤β。故对所有s∈珚 C + ∪ {∞ },当 ‖Δ‖ ∞ <1/
β 时,de

( ( ) ())
I-G s Δ s ≠0 ,即系统是鲁棒稳定的。
( )设 supω∈R
RμΔ (
G(jω))>β。 则 存 在 一 个 0<ωo < ∞ ,使
得 μΔ(
G( 1,存在一个 复 数 Δc ∈Δ,使得每一
jωo))>β。根据注 11.
个满子块的秩为 1 且σ
珋( β,从 而,
Δc)<1/ I-G( Δc 是 奇 异 的。
jωo )
其次,利用与小增益定理(定理 9.
1)的证明相同的构造方法,能够
求得一个有理的 Δ(
s),使 得 ‖Δ(
s)‖ ∞ =σ
珋(Δc )<1/
β,Δ(
jωo)=
Δc,并且 Δ(
s)使系统不稳定。 □
因此,在频率响应的μ 图上,其峰值决定了失去回路鲁棒稳定
性的摄动的大小。
注 11.
4 具 有 不 确 定 的 闭 球 的 内 稳 定 性 较 复 杂。 如 下 例 子 是 由
Ti
ts和 Fan[
1995]给出的。考虑
324

1 0 -1
G(
s)=
s+1 1 0[ ]
及 Δ=δ(
s)I2 。则

supμΔ(G(
jω))=sup = Δ( G(
j0))=1

ω∈R R|
ω∈R jω +1| μ
另一方面, μΔ(
G(s))<1 对所有s≠0, C + 成立,并且,形如 Γ=
s∈珚
γI2 且|
γ|≤1,使得
t(
de I-G(0)Γ)=0
成立的仅有的矩阵是复矩阵 ±j
I2 。故 显 然,对 所 有 ‖δ‖ ∞ ≤1 的
实有理 Δ(
s)=δ(
s)I2 ,矩阵(
I-G(
s) s))-1 ∈ 犚犎∞ ,这是因为 Δ
Δ(
0)必定是实的。这表明对具有 有 结 构 不 确 定 闭 球 ‖Δ‖ ∞ ≤1 的


I-G(
s)Δ(
s))-1 ∈ 犚犎∞ ,
supμΔ (
G(jω))<1 不 是 必 要 的。 没 有

ω∈R

重复子块的类似例子可通过设 定 G( 1
s)= M 得 到,这 里,
M是
s+1
任意满足μΔ( M )=1 的实矩 阵,且 不 存 在 实 的 Δ∈Δ,
珋(
σ Δ)=1 使
t(
de I-MΔ)=0。例如,
0 β
熿 燄-
β α α
M= γ α
0 -γ γ[ ]
燀γ -α燅
δ
烄熿 1 燄 烌
Δ= 烅 δ2 ,δi ∈ C烍
烆燀 δ3燅 烎
这里, 1
γ = 及 β +2
α =1。Pa rd 和 Doy 1993]证 明 了,此
e[
2 2 2
cka l

时 μΔ(
M )=1,并且,所有 Δ∈Δ、
珋(
σ Δ)=1 且满足 de
t(I-MΔ)=0
的 Δ 必定是复矩阵。

注 11.
5 令 Δ∈ 犚犎∞ 表示结构不确定性及
G11(
s) G12(
s)
G(
s)= [
G21(
s) G22(
s) ]
∈ 犚犎∞
325

则无 论 Δ 是 否 在 一 个 开 球 内 还 是 在 一 个 闭 球 内,
Fu (
G,Δ)∈
犚犎∞ 并不必要蕴涵( I-G11Δ) ∈ 犚犎∞ 。例如,考虑
-1

熿 1
0 1燄
s+1

G(
s)= 10 
0 0
s+1

燀 1 0 0燅
δ1 1
及 Δ=
[ δ2 ]且 ‖Δ‖
<1。则 Fu (
G,Δ)=

1-δ1

∈ 犚犎∞
s+1
对所有容许 的 Δ(‖Δ‖ ∞ <1)成 立,但 是 (
I-G11Δ)-1 ∈ 犚犎∞ 仅
1 时才成立。
当 ‖Δ‖ ∞ <0. 

11.
3.2 鲁棒性能
通常,稳定性 并 不 是 闭 环 系 统 对 摄 动 必 须 鲁 棒 的 唯 一 性 质。
典型的情况是,作用在 系 统 上 的 外 干 扰(阵 风、传 感 器 噪 声),也 将
造成跟踪和调节误差。 当 存 在 摄 动 时,这 些 干 扰 对 误 差 信 号 的 影
响会极大地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远在不稳定产生之前,闭环性
能就将恶化到不可接受的地步,因此,对“鲁棒性能”需要检验。这
样的检验会表明,对一个给定水平的摄动,性能可下降到的最坏的
水平。
设 Gp 是一个稳定、实有理的正则传递函 数阵,有 q1 +q2 个输
入和 p1 +p2 个输出。将 Gp 明确分块成
G11 G12
Gp (
s)= [G21 G22 ]
使得 G11 有q1 个输入和 p1 个输出,等 等。 令 ΔC
Cq1 p1 为 一 个 分
×

块结构,如在方程( 3)中那样。定义增广分块结构
11.
Δ 0
ΔP :=
0 Δf

{[ ]
Δ ∈ Δ,
Δf ∈ Cq2×p2

这一结构从理论上说涉及到下面回路的鲁棒性能问题。其中
从 w 到z 的传递函数用 Fu ( Δ)表示。
Gp ,
326

定理 11. 1
9 令β>0。对所有 Δ(
s)∈ 犕 (Δ)且 ‖Δ‖ ∞ < ,则上图
β
所示回路是适定的、内稳定及 ‖Fu ( Δ)‖ ∞ ≤β,当且仅当
Gp ,
supμΔP (
Gp (
jω))≤β

ω∈R

注 意 到 根 据 内 稳 定 性,
supμΔ ( jω))≤β,于 是 该 定 理 的 证
G11 (

ω∈R

明只要沿前面定 理 11.
8 的 证 明 思 路,同 时 援 引 定 理 11.
7 即 可。
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定理,它表明,一个鲁棒性能问题等价于一个
具有增广不确定性 Δ 的鲁棒稳定性问题,如图 11.
5 所示。

图 11.
5 鲁棒性能与鲁棒稳定性

11.
3.3 两块 μ:再论鲁棒性能
设不确定分块结构由

熿Δ1 燄
Δ= ∈ 犚犎∞
燀 Δ2燅

给出且 ‖Δ‖ ∞ <1,互联模型 G 由下式给出:


327

G11(
s) G12(
s)
G(
s)= [ G21(
s) G22(
s) ]
∈ 犚犎∞

则闭环系统是适定的和内稳定的,当且仅当 supωμΔ(
G(jω))≤1。

令 熿dωI 燄,
Dω = dω ∈ R +
燀 I燅

G (ω) dωG12(
熿 11 j jω)

-1
DωG(
jω)
D ω = 1
G21(
jω) G22(
jω)
燀dω 燅
故由定理 11.
5,在每一个频率 ω 处

(ω) dωG12(ω)
熿 G11 j

( )
j 燄
μΔ(
G(ω))= i
j n fσ珋 1 ( 22)
11.
dω ∈R
R+
G21(
jω) G22(
jω)
燀dω 燅

由于对l
ogdω [参见 Doy
l 1982],最小 化 问 题是 凸的,所以 最 优 值
e,
dω 可通过搜索求得。但是,
dω 的两个近似值却可通过逼近式(
11.
22)的右边而方便地得到:
1.从引理 2.
10,有

G (ω)‖ dω ‖G12(
熿 ‖ 11 j jω)‖燄
μΔ(
G(ω))≤ i
j n fσ
dω ∈R
R+
珋 1
燀dω

‖G21(
jω)‖ ‖G22(
jω)‖



(inf (‖G
dω ∈R
R+
11 (


ω)‖ +dω ‖G12(

jω)‖ +


1 2
(ω)‖2 + ‖G22(
2 ‖G21 j
dω
jω)‖ ) =


(‖G11(ω)‖ + ‖G22(ω)‖ +2‖G12(ω)‖‖G21(ω)‖ )2


2 2
j j j j
且最小值 dω 由下式给出:
328

烄 ‖G21(jω)‖ 若 G12 ≠ 0 且 G21 ≠ 0



dω = 烅

‖G12(
j )‖
ω
( 23)
11.
0 若 G21 =0
烆∞ 若 G12 = 0
2.另一个近似可通过使用 Fr
oben
ius范数得到
G11(
jω) dωG12(
jω)
熿 燄
μΔ(
G(ω))≤ i
j nf
d ∈R
R ω +
‖1
燀dω
G21(
jω) G22(
jω)
燅 ‖F

(inf (‖G
dω ∈R
R+
11 (

2 2
ω)‖F +dω ‖G12(


ω)‖F +

1 2
(ω)‖2
2 ‖G21 j
dω
(ω)‖2
F + ‖G22 j F
) =


2 2
(‖G11(
jω)‖F + ‖G22(
jω)‖F +2‖G12(
jω)‖F ‖G21(
jω)‖F )2

且最小值 dω 由下式给出:

烄 ‖G21( ω)‖F
j 若 G12 ≠ 0 且 G21 ≠ 0
珟ω =

槡 G (ω)‖F
‖ 12 j
( 24)
11.
烅0 若 G21 =0
烆∞ 若 G12 = 0
可以证明,上面所得到 的标量 dω 的近 似值对于 一个 2×2 的
矩阵 G 来说是准确的。对于更高维数的 G,
dω 的近似值仍然相当
好。因此,
μ 的一个近似值可由
G11(ω) ^ dωG12( ω)

( )
j j
熿 燄
( (
μΔ G j ))
ω ≤σ 珋 1 ( 25)
11.
^ (
G21 jω) (
G22 j
ω )
燀dω 燅
得到,或另写为
(ω) d 珟ωG12( ω)
熿 G11 j j

( )

( (
μΔ G j ))
ω ≤σ 珋 1 ( 26)
11.
G21(jω) G22( ω)


燀dω 燅
现在能够看出如何把这些近似的μ 检验与第九章得到的充分
329

条件进行比较了。
例 11.
1 再次考虑第九章(参 见 图 9.
5)中 一 个 具 有 输 出 乘 性 不 确
定性系统的鲁棒性能问题:
PΔ = (
I+ W1ΔW2)
P,‖Δ‖ ∞ < 1
则容易证明这个问题通过选择
- W2ToW1 - W2ToWd
G(
s)= [W S W
e o 1 WeSoWd ]
可置于一般结构之中,并且,鲁棒性能条件满足,当且仅当
‖W2ToW1 ‖ ∞ ≤ 1 ( 27)
11.

‖Fu (G,Δ)‖ ∞ ≤ 1 ( 28)
11.
对所有 Δ∈ 犚犎∞ 且 ‖Δ‖ ∞ <1 成 立。 但 式( 27)和 式(
11. 28)
11.
满足,当且仅当对每一个频率 ω

- W2ToW1 -dωW2ToWd
μΔ(
G(ω))= i
j nfσ
d ∈R


ω + (熿



dω
WeSoW1 WeSoWd


≤1

注意到与第九章所得到 的 充 分 性 条 件 相 比 较,以 上 条 件 对 鲁 棒 性
能是一个准确的检验。为将μ 检验与第九章中所得到的判据相比
较,可先求 μ 的某些上界。令

‖WeSoW1 ‖
dω =
槡 ‖W2ToWd
则利用 μ 的第一个近似,有

μΔ(
G(jω))≤ 槡‖W2ToW1‖ + ‖WeSoWd‖ +2‖W2ToWd‖‖WeSoW1‖ ≤
2 2

-1
槡‖W2ToW1‖

+ ‖WeSoWd‖2 +2κ(
W1 Wd)‖W2ToW1‖‖WeSoWd‖ ≤
-1
‖W2ToW1‖ +κ(
W1 Wd)‖WeSoWd‖
在以上最后两 个 不 等 式 中, W1 假 设 是 可 逆 的。 而 最 后 一 项 恰 恰
是在 第 九 章 中 得 到 的 鲁 棒 性 能 的 充 分 性 判 据。 易 见,由 于
W1 Wd )≥1,故最后一项之前的任何一 项 都 构 成 一 个 更 紧 的 检
-1
κ(
验。而另一个充分性检验可从上面一系列不等式中得到
330

-1
μΔ(
G(ω))≤ 槡
j κ(W1 Wd )(‖W2ToW1 ‖ + ‖WeSoWd ‖ )
注意,这个充分性条件从第九章的方法中是不容易得到的,并较第
九章中得到的界隐含较少的保守性。 
下面考虑斜性能问题,但首先需要如下引理。
引理 11.
10 设σ
珋=σ1 ≥σ2 ≥ … ≥σm =σ
- >0
,则
1 珋 σ
σ

nf max (

d∈R

R+ {
σi) + ( )

dσi
2 =
σ


σ
珋}

证明:考虑函数 y=x+1/x,这 里, y 是 一 个 凸 函 数,它 在 一 个 闭


区间上的最大值将在区间边界上取得。因此,对任意固定的 d,
1 1 ,( ) 1
max (



σi) + ( )

dσi }
2 = max (


珋) + ( )
σ

dσ

2 d
σ-

+( )
dσ



于是,关于 d 上的最小化能够求得,当且仅当

( 1 1
珋) + ( ) (σ)
2 2
dσ 2 = d- +( )2
dσ
珋 dσ

它给出 d2 = 1 。将 d 带入就是所要的结果。 □
σ
珋σ-

例 11.
2 作为另一个例子,再次考虑第九章中斜性能问题。则相应
的 G 矩阵由下式给出:
- W2TiW1 - W2KSoWd
G= [W S PW
e o 1 WeSoWd ]
故鲁棒性能指标满足,当且仅当

- W2TiW1 -dωW2KSoWd
( (
μΔ G j ))
ω = i n fσ
dω ∈R
R+ (

珋 1

燀ω
WeSoPW1 WeSoWd


≤1

对所有 ω≥0 成立。与上面例子一样,取

‖WeSoPW1 ‖
dω =
槡‖W2KSoWd ‖
可得到一上界。于是
-1
μΔ(
G(ω))≤ 槡
j κ(Wd PW1)(‖W2TiW1 ‖ + ‖WeSoWd ‖ )
特别地,这意味若 Wd =I 及 W1 =I,则 鲁 棒 性 能 裕 度 与 受 控 对 象
331

条件数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可通过考虑用对象的逆所设计的控制
系统来说明。
为简化,作如下假设:
We = wsI,
Wd =I,
W1 =I,
W2 = wtI
并且,
P 是稳定的,有一个稳定的逆(即最小相位的, P 可以是严格
正则的)。此外,假定控制器具有如下形式:
K(s)= P-1( s)
l(s)
其中,(
ls)是 一 个 标 量 回 路 传 递 函 数,使 得 K(
s)为 正 则 并 使 闭 环
稳定。这一补偿器产生了 对 角 灵 敏 度 和 补 灵 敏 度 函 数,它 们 具 有
恒等的对角元素,即
1 l(
s)
So = Si = I,To = Ti = I
1+l(s) 1+l(s)

1 ,() l(
s)
ε(
s)= τs =
1+l(
s) 1+l(s)
将这些表达式带入 G 中,得到

I - wtτP-
- wtτ
G=
wsε
I [wεP s

在频率 ω 处,
G 的结构奇异值可由下式计算:

([ I - wtτ(
dP )
])
- 1
- wtτ
μΔ(
G(ω))= i
j nfσ珋
d∈R
R + wsεdP wsε

令 P(
jω)在频率 ω 处的奇异值分解为
P(
jω)= UΣV  ,
Σ=d
iag(
σ1 ,
σ2 ,…,
σm )
这里, 珋及σm =σ
σ1 =σ , 是 P 的维数。则
- m

([ I - wtτ(
dΣ)
])
- 1
- wtτ
μΔ(
G(ω))= i
j nfσ珋
d∈R
R + wsεdΣ wsε

这是因为酉矩阵运算不改变一个矩阵的奇异值。注意到
I - wtτ(
- wtτ dΣ)
-1

[wεdΣ
s wsε

= P1d
iag( ]
M1 ,
M2 ,…,
Mm )
P2

这里 P1 和 P2 为可交换矩阵以及
332

- wtτ - wtτ(
dσi)
-1

Mi = [wεdσ
s i wsε ]
因此

([ - wtτ(σi)
])=
- 1
- wtτ d
μΔ(
G(ω))= i
j nf maxσ

d∈R
R+
i wsεdσi wsε


nf maxσ
d∈R
R+

i ([ - wtτ
wsεdσi ][1 (
dσi)
-1

]=


nf max 槡( σi|- )(
1+|d 2
|wsεdσi| +|wtτ| )=
2 2
d∈R
R+ i

2 2 wtτ 22

n x |ws
f ma ε| +|wtτ| +|wsε
dσi| +
d∈R
R+ i 槡 dσi
利用引理 11.
10,容易证明,其最大值在σ
珋 或是在σ

上达到,最优值
d 由下式给出:
|wtτ|
d2 =
|wsε|σ
-σ

因此,结构奇异值是


μΔ(
G(ω)
j )= |ws

2 2
|wtτ| κ(
ε| +|wtτ| +|wsε| P)+ ( )
κP [ ]

11.29)
注意到若|wsε|和|wtτ|不 是 很 大(在 标 称 性 能 和 鲁 棒 稳 定 性 条 件
满足时这是可以保证的),则结构奇异值正比于受控对象条件数的
平方根:

μΔ(
G(ω))≈ 槡
j |wsε||wtτ|κ(
P) ( 30)
11.

这证实了我们的直觉:一 个 具 有 斜 性 能 指 标 的 病 态 受 控 对 象 是 很
难控制的。

11.
3.4 多个满块 μ 的逼近
上一小节中给出的近似值可通过假设 M 与结构
Δ=d
iag(
Δ1 ,
Δ2 ,…,
ΔF )
333

相一致地分块而推广到多个子块的 μ 问题上,因此

熿M11 M12 M1F燄
M21 M22 … M2F
M=
  
… MFF
燀MF1 MF2 燅
D =dag(
i d1I,…,
dF-1I,
I)
现在,
di , :
DMD-1 = Mij [ dj ]
dF =1

因此
di
μΔ(
M )≤infσ
D∈ 犇
珋(
DMD-1)= infσ
D∈ 犇
珋 Mij
dj
≤ [ ]
F F
di di2

n 珋 ‖Mij ‖
fσ
D∈ 犇 [ dj ]
≤inf
D∈ 犇
槡∑ ∑ ‖Mij ‖
i=1 j=1

dj2

F F 2
d 2 i

nf
D∈ 犇 d槡∑ ∑ ‖M
i=1 j=1

j ‖F 2

一个近似的 D 可通过求解如下最小化问题得到:
F F 2
di
inf∑ ∑ ‖Mij ‖2 2
D∈ 犇i
=1 j=1 dj
或者,更为方便地,通过最小化下式来求解:
F F 2
2 di

nf∑ ∑ ‖Mij ‖F 2
D∈ 犇i
=1 j=1 dj
这里,
dF =1。使以上两个问题最小化成立的最优值 di 分别满足
2 2
4 ∑ i≠k
‖Mik ‖ di
dk = ,
k =1,
2,…,
F -1 ( 31)
11.

‖Mkj ‖ /dj

∑ j≠k




∑ i≠k
‖Mik ‖Fdi
d4
k = ,
k =1,
2,…,
F -1 ( 32)
11.
2 2
∑ j≠k
‖Mkj ‖F/dj
利用这些关系,
dk 可由迭代得到。
334

例 11.
3 考虑一个 3×3 的复矩阵
1+ 10-2j -20
熿 j j燄
M= 5
j 3+j -1+3 j
燀 -2 j 4-j 燅
具有结 构 Δ=d iag(δ1 , δ3 )。 M 的 最 大 奇 异 值 是 σ
δ2 , 珋(M )=
M 的结构奇异值用μ?软件包计算等于其上界:
9094,
22
μΔ(M )= infσ珋(
D∈ 犇
DMD-1)=11. 9636
其中,最优的标定矩阵 Dopt =d
iag(
0.3955,
0.6847,
1)。最小化
F F 2
di
inf∑ ∑ ‖Mij ‖2 2
D∈ 犇i
=1 j=1 dj
的最优 矩 阵 D 是 Dsubopt =di (
ag 0. , 1),它 是 从 方 程
4643,
3212 0.
( 31)解出来的。利用 Dsubopt ,我们得到它的另一个上界:
11.
-1
μΔ(
M )≤σ 珋(
DsuboptMDsubopt)=12.
2538
人们也可以利用 Dsubopt 作为准确最优值的一个初始估计。 

4 μ 综合概述
11.

本节将简要地概述各 种 综 合 方 法。 由 于 详 细 的 内 容 较 复 杂,
故将在本书的其他部分叙述。在此,我们只是想要指出,在前面各
节中讨论过的分析理论如何自然地引出综合问题。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每一种情形最终都将导致对某个传
递矩阵 M ,计算
‖M ‖α α =2,∞ ,或 μ (11.33)
因此,当把控制器放 回 到 问 题 中 去 时,它 仅 包 含 了 一 个 如 图 11.6
所示的简单的线性分式变换,且
M = Fl(
G,K)= G11 +G12K(
I-G22K)
-1
G21
G11 G12
这里 G=

G21 G22 ]
分别选为

P22 P23
 若仅考虑标称性能(
Δ=0):
G= [P
32 P33 ]
335

P11 P13
 若仅考虑鲁棒稳定性:
G= [P
31 P33 ]
P P12 P13
熿 11 燄
 G=P= P21 P22 P23
若考虑鲁棒性能:
 
燀P31 P32 P33燅

图 11.
6 综合结构图

每种情形都导致下列关于标称系统内稳定的综合问题:
n‖Fl(
mi G,K)‖α 对α =2,∞ ,或 μ ( 34)
11.

这些问题的解对α=2 和 ∞ 是本书其他部分所要着重讨论的。
本书所提供的解把这两 种 方 法 统 一 在 一 个 共 同 的 综 合 框 架 内。α
=2 的 情 形 在 20 世 纪 60 年 代 就 已 经 知 道 了,本 书 只 是 给 出 了 该
结果的一个新解释。对α=∞ 情况下两个 Ri cc
ati方程所给出的解
则是 80 年代后期的新产物。
对α=μ 的综合情形 还 没 有 完 全 解 决。 回 忆 μ 可 通 过 标 定 及
利用 ‖ · ‖ ∞ (对 F≤3 及 S=0)得到,因此,一种合理的方法是通
过迭代求 K 和 D 来“解”
mi
n inf ‖DFl(
G,K)
D-1 ‖ ∞ ( 35)
11.
K -1
D,
D ∈H ∞

这就是所谓的 D?K 迭 代。 选 稳 定 且 最 小 相 位 的 标 定 矩 阵 D (
s),
使得 D(
s)Δ(s)=Δ(
s) s)(注 意 D(
D( s)不 必属于 犇,因 为 D(
s)不
必要是 Hermit阵,参见注 11.
2)。对一个给定的标定传递函数矩
阵 D,
minK ‖DFl(
G, D-1 ‖ ∞ 是 一 个 标 准 的 犎∞ 最 优 化 问 题,
K)
它的求解将在 本 书 的 后 面 部 分 介 绍。 对 一 个 给 定 的 镇 定 控 制 器
K,
infD,D-1∈ 犎∞ ‖DFl(
G, D-1 ‖ ∞ 是一个标准的凸优化问题,它
K)
可通过在频率域上逐点求解下式得到:
336

-1
supi
n 珋[
fσ DωFl(
G,K)(
jω)
Dω ]
ω Dω ∈ 犇

事实上
-1
inf ‖DFl(
G,K)
D-1‖∞ =s
up i
nfσ
珋[Dω犉l(
G,K)
(jω)
Dω ]
-1 ω Dω ∈ 犇
D,
D ∈H∞

这可从如下推理直观看 出:因 为 左 边 总 不 小 于 右 边,而 另 一 方 面,


从右边,在频域上给定一 个 最 小 化 的 Dω ,则 总 存 在 一 个 有 理 函 数
s),一致地逼近频率响应 Dω 的幅值。
D(
注意到当 S=0(无标量子块)时,
ω ω
Dω = d
iag(
d1I,…,
dF-1I,
I)∈ 犇
它是一个分块对角标定矩阵, 并逐点应用于频率响应 Fl( G,
K)(
jω)。
D?K 迭 代 是 通 过 这 个 2 参 数最小化方 法 依 次 进 行 的:首 先
固定 Dω 并最小化 K ,然后让 K 固定,逐点最小化 Dω ;然后再次最
小化 K ,进而,再次最小化 Dω ,等等。过程的详细内容总结在以下
的步骤中:
i)在频率域上逐点固定一个标定矩阵 Dω ∈ 犇 的初始估计。

-1

i)求一个标量函数 di(
i s),
di ( s)∈ 犚犎∞ ,
i=1,
2,…,(
F-
1),使得|di( |≈di 。这 个 步 骤 可 利 用 插 值 理 论 [ a 和 Sa
ω
jω) Youl i
t ,
o 1967]完成,但是,这 通 常 会 得 出 一 个 非 常 高 阶 的 传 递 函 数,这
就是为什么目前多数是 通 过 作 图 法,用 低 阶 传 递 函 数 来 完 成 此 过
程的原因。


ii)令
D(
s)= d
iag(
d1(
s)I,...,
dF-1(
s)I,
I)
对图 11.
7 中的系统,构造一个状态空间模型:

图 11.
7 经标定的 μ?综合
337

D(
s) D-1(
s)
^(
G s)= [ ] [

G(
s) ]


iv)解一个 犎∞ 最优化问题,使

‖Fl(
G,K)‖ ∞
对所有使系统稳定 的 K 最 小 化。 注 意 这 一 最 优 化 问 题 使 用 了 G
的标定形。令其最小化的控制器用 K ^ 表示。

v)对 Dω ,在频域上逐点使σ
( 珋[DωFl(
G,^)
K Dω ]最小化 ① 。注
-1

意这个值利用了上一步最小化的 ^
K ,但 G 并未标定。最小化过程
^ω 表示。
自身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标定函数。这个新函数用 D


v ^ω 与先前所作的估 计 Dω ,若它 们 相 近,则 停 止,否
i)比较 D
^ω 代替 Dω ,返回步骤(
则,用 D i)。

当 K 或 D 固定时,其他变量的全局最优解 可 利用 μ 和 犎∞ 解
求得。尽管 D 和 K 的联合最 优 化 不 是 凸 的,全 局 收 敛 不 能 保 证,
但许多设计表明,该方法结果非常好[例如,参见 Ba
las,
1990]。事
实上,这或许是当前能够 得 到 的 处 理 这 类 复 杂 问 题 最 有 效 的 设 计
方法了。μ 分 析 的 详 细 过 程 在 Pa rd 和 Doy
cka l 1991]的 文 献 中
e[
给出。本书的其他部分将着 重 讨 论 犎∞ 最 优 化,它 对 μ 综 合 来 说
是一个基本工具。

5 注释和参考
11.

本章的 部 分 内 容 是 基 于 Doy
l 1984]在 Honeywe
e[ ll的 讲 稿,
另一部分则是基于 Pa
cka 1991]的 讲 稿、
rd[ Doy
le,
Pa rd 和 周 克
cka
敏[1991]等 人 的 文 章。 第 11.
3.3节中的部分内容来自于 S te
in
和 Doye[
l 1991]的文章。非有理的受 控对象 和 不 确 定 性 系 统 的 小
μ 定理是 Ti
t 1995]证明的。关于 μ 的其他结果可在 Fan 和 Ti
s[ ts

① 可用上一节中的近似解。
338

[1986]、
Fan,
Tis和 Doy
t le[1991]、Packard 和 Doy
le[
1993]、
Pack

a 和 [
rd Pandey 1993]以及 [
Young 1993 ]等人的文章和他们所列出
的参考文献中找到。
第十二章 镇定控制器的参数化

本章 考 虑 的 反 馈 系 统 基 本 结 构 是 一 个 如 图 12.
1所示的
LFT,这里,
G 是一个广义受控对象,具有两个输入集合:外输入 w
(包括干扰和指令)以 及 控 制 输 入 u。G 也 有 两 个 输 出 集 合:测 量
(或传感器)输出 y 和调节输出z。K 就是欲设计的控制器。 在这
个方案中,控制问题或者是分析闭环系统的某些特有的性质,例如
稳定性 或 性 能,或 者 是 设 计 反 馈 控 制 器 K ,使 得 闭 环 系 统 在 某 种
合理的意义上是稳定的、误差信号 z 是符合要求的,即满足某些性
能条件。本章仅关心基 本 的 内 稳 定 问 题。 我 们 将 再 次 看 到,对 于
研究后面各章中其他一般控制综合问题,这一结构是非常方便的。

图 12.
1 一般的系统连接

假设一个给定的反馈系统是可反馈镇定的。本章最感兴趣的
问题是将所有使系统镇定的控制器参数化。所有内稳定控制器的
参数化首先是由 You
la 等人[
1976]引入的。在他们的参数化方法
中,应用了互质因式分 解 技 术。 所 有 已 知 的 结 果 主 要 是 在 频 域 上
的,尽管它们也可以变 换 到 状 态 空 间 形 式。 本 章 将 从 一 般 的 角 度
来考虑这个问题,直接 用 状 态 空 间 而 无 须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技 术。 控
制器参数化的构造则是 通 过 考 虑 一 系 列 特 殊 问 题 进 行 的,这 就 是
所谓全信息(
FI)问题,干扰前馈 (
DF)问 题,全 控 制 (
FC)问 题 以 及
340

输出估计(OE)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特殊问题就其自身而言也是
重要的。
除了提供控制器参数化外,本章也旨在介绍综合方法,这对某
些控制综合(对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的 犎2 和 犎∞ 控制)问题是必
须的;同时也旨在了解如何应用该方法来解决控制器参数化问题。
本章的结构如下: 1 节考察存在 一 个 镇 定控 制 器的条件。12.
12. 2
节将检验不同特殊问题的稳定性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在12. 3
节中,对一般的输出反馈问题,控制器参数化的构造过程是通过特
殊问题 FI, FC 和 OE 来 考 虑 的。12.
DF, 4节揭示了控制器参数
化的结构。12.5 节表明 了 关 于 参 数 化 的 闭 环 传 递 矩 阵。12.
6节
则考虑采用互质因式分 解 作 为 控 制 器 参 数 化 的 另 一 种 方 法,并 建
立了其与状态 空 间 方 法 的 联 系。 这 一 节 可 以 独 立 于 前 面 各 节 研
究,或仅予浏览而不会失去连续性。

1 镇定控制器的存在性
12.

考虑一个由标准方块结构图1
2.1所描述的系统。假设G(
s)有一
个可镇定的和可检测的实现,
形式为
A B1 B2
G11( s) 熿
s) G12( 燄
G(
s)= [
G21(
s) G22(
s) ]
= C1 D11 D12

( 1)
12.
燀C2 D21 D22燅
镇定问题就是求反馈 映 射 K ,使 得 闭 环 系 统 是 内 稳 定 的。 对
这一互联系统,适定性 是 必 须 的。 这 个 一 般 的 综 合 问 题 称 为 输 出
反馈( OF)问题。
定义 12.1 若存在一个正 则 控 制 器 K 使 图 12.
1中的正则系统 G
内稳定,则称 G 是 通 过 输 出 反 馈 可 镇 定 的。 此 外,若 一 个 正 则 控
制器 K(
s)使 G 内稳定,则称其是可容许的。
如下结果是标准的,可从第三章得到。
引理 12.
1 存在一个 正 则 控 制 器 K 使 系 统 内 稳 定,当 且 仅 当 (
A,
B2)是可镇定的,( A)是 可 检 测 的。 进 而,令 F 和 L 使 得 A +
C2 ,
341

B2F 和 A +LC2 稳定,则一 个 基 于 观 测 器 的 镇 定 控 制 器 由 下 式 给


出:
A +B2F +LC2 +LD22F -L
K(
s)=


[
 0 ]
证明:( )根据可镇定性和可检 测 性 假 设,存 在 F 和 L ,使 得 A+
B2F 和 A +LC2 是稳定的。现 令 K (
s)为 这 个 引 理 给 出 的 基 于 观
测器的控制器,则闭环 A 矩阵由下式给出:
A B2F
珦=
A [-LC 2 A +B2F +LC2 ]
容易验证,该矩阵与如下矩阵
A +LC2 0
[-LC 2 A +B2F ]
相似。因此,珦 的谱等于 A +LC2 和 A +B2F 的 谱 的 并 集。 特 别

地,
珦 是稳定的。

( )若(A,B2 )不 是 可 镇 定 的,或 者,若 ( A)不 是 可 检 测
C2 ,
的,则存在 A珦 的某些特征值,无论用 什 么样 的补偿器,它们 均 固 定
在右半平面。详细的证明留作练习。 □

A, C2)的可镇定性和可检测性条件的假设将贯穿在本章
B2 ,
的其余部分 ① 。由此可知 G22 的实现是可镇定的和可检测的,而这
些假设对得到以下的结果已足够了。
A B2
引理 12.
2 设 G22 的 因 袭 实 现 [C
D ]


是 可 镇 定 的 和 可 检 测 的,
22

则图 12.
1 中的系统是内稳 定 的,当且仅当 图 12.
2 中的 系 统 是 内
稳定的。
换言之,
K(s)使 G(
s)内稳定,当且仅当它使 G22 内稳定。
证明:必要性从定义就可得 到。 为 证 明 充 分 性,只 需 证 明 图 12.

① 易见,
G 之一个实现的可镇 定 性 和 可 检 测 性 不 能 保 证 G22 相 应 实 现 的 可 镇 定
性和/或可检测性。
342

图 12.
2 等价稳定性结构图

中的系统和图 12.
2 中的系统有相同的 A?矩阵,而这是显然的。

根据引理 12.
2 可知,
G 的镇定 控 制 器 仅 依 赖 于 G22 。 因 此,

的所有镇 定 控 制 器 只 要 利 用 G22 便 可 得 到,这 通 常 也 是 传 统 的
You
la参数化所采用的方法。然而,可以证明,我们在此讨论的一
般结构非常方便并更为 有 用,因 为 任 意 闭 环 系 统 信 息 也 可 以 在 同
样的框架内考虑。
注 12.
1 不应将传递矩阵 G22 的一个给定的实现和 G22 作为 G 的一
个子矩阵的因袭实现 相 混 淆。G22 的 一 个 给 定 实 现 可 以 是 可 镇 定
的和可检测的,而因袭实现则可能不是。例如,

1 -11
G22 =
s+1 [
= 
1 0 ]
是一个最小实现,但从
-1 00 1
熿 燄
G11 G12 0 11 0
[G21 G22 ]
= 

0 10 0

燀 1 0 0 0燅
知 G22 的因袭实现是
0 1
熿-1  燄

0 10
G22 =

 (=s+1)
燀 1 00燅
它既不是可镇定的也不是可检测的。
343

2 对偶性和特殊问题
12.

在这一部分中讨论四 个 问 题,由 此 可 将 输 出 反 馈 的 解 通 过 分
离方法构造出来。就本书 进 行 综 合 时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来 说,这 些 特
殊问题是基本的。而正如 我 们 将 要 看 到 的,它 们 就 其 自 身 而 言 也
是重要的。

12.
2.1 代数对偶性和特殊问题
在深入研究控制系统 的 代 数 结 构 之 前,先 介 绍 代 数 对 偶 性 的
概念,它将起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一 个 系 统 (
C, B)可 控 性 (可
A,
镇定性)和可观测性(可检测性)的概 念 是 对 偶 的,这 是 因 为 在(
C,
B)和(
A, BT , CT )间 存 在 对 偶 关 系。 所 以,在 处 理 与 系 统 的 可
AT ,
控性和/或可观测性关系问题时,只要分别检验与其对偶系统的可
观测性和/或可控性相关 的 问 题 即 可。 对 偶 性 可 推 广 到 一 般 的 情
形。考虑一个标准的系统方块图

这里,受控对象 G 和控制器 K 假设为线性时不变的。现在考虑另


一个示于如下的系统:

其受控对象和控制器 是 将 G 和 K 转 置 得 到 的。 容 易 验 证, T
Tzw =

Fl(
G, T
K)] =Fl ( KT )=Tz珘w珡 。 不 难 看 出,
GT , K 使 G 内 稳 定,当
344

且仅当 KT 内稳定 GT 。我们称这两 个 控制 结构是 代数上 对 偶 的,


特别地,GT 和 KT 分别是 G 和 K 的 对 偶。由此,若考虑 镇 定 或 其
他综合问题,则可以从 G 的结果得到其对偶 GT 的结果,只要它们
是可以得到的。
现在考虑某些特殊问题,它们与上一节表述的一般 OF 问题相
联系,对构造 OF 问题的结果来说是重要的。在这里考虑的特殊问
题均与标准方块图有关,只是 G 有不同的结构。这些问题记为
FI.全信息,具有相应的受控对象
A  B1 B2
熿  燄
C1 D11 D12
GFI = 
I  0 0
燀 0 [] [] []
 I 0燅
FC.全控制,具有相应的受控对象
熿A B1 [ I 0]燄


GFC = C1 D11 [ 0 I]

燀C2 D21 [0 0]燅
DF.干扰前馈,具有相应的受控对象
熿A B1 B2
 燄
GDF = C1 D11 D12

燀C2  I 0燅
OE.输出估计,具有相应的受控对象
A B1 B2
熿 燄
GOE = C1 D11 I

燀C2 D21 0燅
提出这些特殊问题的原因将在后面考虑到它们时给出。还存
在另外两个结构,它们是标准的,但不会在本章中考虑,这就是
SF.状态反馈
A B1 B2
熿 燄
GSF = C1 D11 D12

燀I  0 0燅
OI.输出注入
345

熿A B1 I燄


GOI = C1 D11 0


燀C2 D21 0燅
在这里,假设所有 物 理 变 量 具 有 相 匹 配 的 维 数。 我 们 说 这 些
特殊问题是 OF 问题的特殊情形,是 就 与 OF 问题 相 比 较,它 们 的
结构已规定好了这一意义而言的。
传递矩阵的结构清楚地表明了 FC,
OE(和 OI)分别是 FI,
DF
(和 SF)的对偶。这些关系示于下图中:

在这个图中,“等价”的准确意义将在下面解释。

12.
2.2 全信息和干扰前馈


在 FI问 题 中,控 制 器 得 到 了 全 部 信 息,这 是 因 为 y=
[w]。
对于 FI 问 题,仅 需 假 设 (
A,B2 )是 可 镇 定 的 以 便 保 证 问 题 有 解。
显然,若任意输出反馈控 制 问 题 是 可 解 的,则 相 应 的 FI问 题 也 必
定有解,只要除了指定的部分之外 FI与 OF 有相同的结构。
为了引入干扰前馈 这一 名 词,考 虑 C2 =0 的特殊情 形。 此 时
不存在反馈,并 且 测 量 恰 为 w,这 里,一 般 将 w 视 为 对 系 统 的 干
扰。只有干扰 w 被直接送到了输出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由 C2
≠0 产生的反馈不会影响从 w 到 输 出z 的 传 递函数,但它的确会
影响内稳定性。事实上,DF 问 题 可 解 性 的 条 件 为 (
A,B2 )可 镇 定
以及( A)可检测。
C2 ,
346

现在,我们检验 DF 问 题 和 FI 问 题 间 的 联 系,说 明 它 们 等 价
的含义。设有控制器 KFI 及 KDF ,令 TFI 和 TDF 表示在下图中的闭
环传递函数 Tzw :

令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给定 KFI 或 者 KDF 控制器,能否 用 这


样的 方 法 构 造 出 另 一 个 控 制 器,使 得 TFI =TDF ?回 答 是 肯 定 的。
事实上,我们有如下的结果:
引理 12
3 令 GFI 和 GDF 如上面所给定。则
I 0 0

i)GDF (
s)= [0 C I]G

FI (
s)


i)GFI =犛(
i PDF )(其中,
GDF , 犛(·,·)表示星积)

熿A-B1C2  B1 B2 燄


0  0 I
PDF (
s)=
I  0 0
[ ] [] []

燀 -C2  I 0燅

证明:( 显 然 。(
i) ii)利 用 星 积 公 式 得 到 。尽 管 如 此 ,在 此 将 给 出
一个直接的证明以便说明系统的结构。令 x 和x ^ 分别表示 GDF 和
PDF 的状态。取e:=x-^ x 和^
x 为这一 互 联系统的状态,则其实现

347

熿A -B1C2 0  0 0燄
B1C2 A  B1 B2


C1 C1 D11 D12 =

0 I  0 0
[ ] [] [] []
燀 C2 0  I 0燅

熿 A  B1 B2 燄


C1 D11 D12
I  0 0
[] [] []

燀0  I 0燅
正如所断言的那样,这恰恰是 GFI 。 □
注 12.
2 还可 以 用 另 一 种 方 法 来 理 解 (
ii)。 其 事 实 是 在 DF 问 题
中,干扰 w 和系统状态x 的解可以用y 和u 来表示:
A -B1C2 B1 B2
x 熿 燄
 0 0 y =: y
w[]
= I
 u
V[] []

燀 -C2  I 0燅
现将 V 与它上面的 GDF 联在一起,如下所示:

则易证,从(
w,u)到 (
z, w)的 传 递 函 数 是 GFI ;进 一 步,若 A -
x,
B1C2 是稳定的,则内稳定性不变。 
立即可得如下定理:
定理 12.
4 令 GFI ,
GDF 及 PDF 由以上给出。
i)若 KDF 使 GDF 内 稳 定,则 KFI :=KDF [
( C2 I]使 GFI 内 稳
定。进而,
Fl(
GFI ,
KDF [
C2 I])= Fl(
GDF ,
KDF )
348

(i)设 A-B1C2 是稳定的,若 KFI 使 GFI 内 稳 定,则 如 下 所 示



的 KDF :=Fl( KFI )使 GDF 内稳定。
PDF ,

进而,
Fl(
GDF ,
Fl(
PDF ,
KFI ))= Fl(
GFI ,
KFI )
注 12.
3 这个定理表明,若 A-B1C2 是稳定的,则问题 FI和 DF 在
上面意义上是等价的。注意到从 w 到yDF 的传递函数是
A B1
G21(
s)= [C

I ]

因此,这一稳定性条件蕴含 G21(
s)既没有右半平面不变零点,也没
有隐藏的不稳定模态。 

12.
2.3 全控制和输出估计
称 FC 问题为全控 制 问 题,因 为 该 问 题 中 的 控 制 器 可 全 面 的
利用输出 z,并通 过 输 出 注 入 利 用 全 部 状 态。 对 这 个 控 制 器 唯 一
的限制是它必须利用测量值 y。这一问 题 与 FI情形是对偶的,并
且和 FI问题具有对偶可解性条件,因而其可 解性也可通过 OF 问
题的假设来保证。对 这 一 类 控 制 问 题 的 解 可 首 先 将 GFC 转 置,解
相应的 FI问题然后再转置回来即可得到。
另一方面,
OE 问题和 DF 问题对偶。故恰当对偶化后,对 DF
问题的讨论就与此处相关了。并且, OE 问题的可解性条件是(A,
B2)可镇定及( A)可 检 测。 为 了 考 察 输 出 估 计 的 物 理 意 义,首
C2 ,
先注意到
z = C1x + D11w +u
其中,
z 是要通过恰当设计控制 u 所 控 制的。 一般地,控制的目标
是在某个明确的数学意义上 来 指定 z。 换言之,期望求一个 u,使
349

其是 C1x+D11w 在这样定义的数学意义上 的一个估计。 因此,这


一类控制问题可视为一估计问题。我们把焦点放在这一特别的估
计问题上,是因为这是 在 求 解 输 出 反 馈 时 会 出 现 的 问 题。 一 个 更
为常规的估计问题是这样的特殊情形:无强制的内稳定条件且 B2
=0。于是,这个问题就是给定测量值y,估计输出z。这一特殊情
形就引出了术语输出估 计,它 的 解 可 从 一 般 情 形 下 的 结 果 中 立 即
得出来。
如下的讨论将解释 FC 与 OE 问 题 间 等 价 的 意 义。 考 虑 如 下
FC 和 OE 结构图:

我们有与上一小节类似的结果:
引理 12.
5 令 GFC 和 GOE 由以上给出。则
I 0
熿 燄

i)GOE (
s)=GFC (
s)0 B2
燀0 I燅

i)GFC =犛(
i POE ),其中,
GOE , POE 由下式给出:
I -B2 ]
A -B2C1 0 [
熿 燄
POE (
s)= C1 0 0 I]
 [
燀 C2 I [0 0] 燅
定理 12.
6 令 GFC ,
GOE 和 POE 由以上给出。
B2
i)若 KOE 使 GOE 内 稳 定,则 KFC :=

[I ]KOE 使 GFC 内 稳 定。

进而,
B2
Fl(
GFC ,
I[]
KOE )= Fl(
GOE ,
KOE )

i)设 A-B2C1 是稳定的,若 KFC 使 GFC 内稳定,则如下图所




350

示的 KOE :=Fl(
POE ,
KFC )

使 GOE 内稳定。进而,
Fl(
GOE ,
Fl(
POE ,
KFC ))= Fl(
GFC ,
KFC )
注 12.
4 由此可见,若 A-B2C1 是 稳 定 的,则 FC 和 OE 问 题 在 以
上意义上是等价的。这一条件意味着从 u 到z 的传递函数G12( s)
既没有右半平面不变零点,也没有隐藏的不稳定模态,具有稳定的
逆。

3 所有镇定控制器的参数化
12.

12.
3.1 问题描述和解
再次考虑图 12.
1 中的标准系统方块图,其中
A B1 B2
熿 燄 G11(
s) G12(
s)
G s = C1 D11 D12 =
()
[ ]
 G21(
s) G22(
s)
燀C2 D21 D22燅
设(
A,B2)是 可 镇 定 的 及 ( A)是 可 检 测 的。 本 节 讨 论 如 下 问
C2 ,
题:
给定一 个 受 控 对 象 G,将 所 有 使 G 内 稳 定 的 控 制 器 K 参 数
化。
这种对所有镇定控制器的参数化通常称为 You
la参数化。正
如前面所提到的,G 的 镇 定 控 制 器 仅 依 赖 于 G22 。 但 是,恰 如 将 要
表明的那样,在一般的 框 架 内 来 考 虑 此 问 题 会 更 为 方 便。 所 有 控
制器的参数化当受控对象本身稳定时是容易进行的。
定理 12.
7 设 G∈ 犚犎∞ ,则所有镇定控制器的集合可描述为
K = Q(
I+G22Q)
-1
( 2)
12.
351

其中, Q∈ 犚犎∞ 为任意 犚犎∞ 传递矩阵并且I+D22Q(∞ )非奇异。


注 12.
5 考虑到系 5.5 则这一结论就非常自然了。系 5. 5 说,一个
控制器 K 使 一 个 稳 定 的 受 控 对 象 稳 定,当 且 仅 当 K (
I-G22 ×
K)-1 是稳定的。现假设 Q=K( I-G22K)-1 是一个 稳 定 的 传 递 矩
阵,则 K 可从这个方 程 解 出,它 恰 恰 给 出 了 以 上 定 理 中 控 制 器 参
数化的公式。
证明:注意到根据 G 的假设, s)是稳 定 的。现在,直接 利 用 代
G22 (
数方 法 即 可 证 明 上 面 给 出 的 控 制 器 使 G22 镇 定。 另 一 方 面,假 设
K0 是一个镇定控 制 器,则 Q0 :=K0 ( I-G22K0 )-1 ∈ 犚犎∞ ,因 此
K0 可表示为 K0 =Q0 (
I+G22Q0 )-1 。 注 意 到 I+D22Q0 (∞ )= (

-D22K0(∞ ))-1 ,故 最 后 一 个 方 程 的 可 逆 性 可 由 具 有 控 制 器 K0
的互联系统的适定性予以保证。 □
然而,若 G 不 是 稳 定 的,则 参 数 化 将 复 杂 得 多。 其 结 果 用 状
态空间表达更为方便。
定理 12.
8 令 F 和L 使得 A +LC2 和 A +B2F 是 稳 定 的,则 所 有
使 G 内稳定的控制器可被参数化为如下从y 到u 的传递矩阵:

A +B2F +LC2 +LD22F-L B2 +LD22


熿 燄
J= F  0 I

燀 -( C2 + D22F) I - D22 燅
其中,
Q∈ 犚犎∞ 任意且I+D22Q(∞ )非奇异。
这个定理的一个非构 造 性 的 证 明 可 用 与 定 理 12.
7的证明相
同的方法给出,即首先证 明 该 公 式 给 出 的 任 意 控 制 器 确 实 使 系 统
G 镇定,然后证明对任意给定的镇定控制器 K ,能够构造一个稳定
的 Q。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人们对控制器构造有透彻的了解,因
此无法推广到其他综合问题中去。
352

对这一问题,传统的 You
la方 法 采 用 的 是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技 术

You
la等,
1976;
Vidya
s r,
aga 1985;
De r等,
soe 1982],作为 另 一 种
选择,本章的后面部分将用此方法。
下面的各节将展示解 上 述 问 题 的 一 种 新 颖 的 方 法,而 无 须 采
用互质因式分解。该方法的思想是将输出反馈问题简化成某些较
为简单的问题,诸如 FI和 OE 或者 FC 和 DF,而 这 些 问 题 允 许 有
简单的解,然后利用分 离 方 法 去 解 这 个 输 出 反 馈 问 题。 这 一 方 法
的优点是简单,并且许多其他综合问题,例如在第十四章和第十六
章中的 犎2 和 犎∞ 最优控制问题也可用相同的思想来解决。
读者 应 当 记 住,此 处 的 目 的 是 对 OF 问 题 求 一 个 容 许 的 控 制
器。所以,首先我们试图通 过 考 虑 这 些 特 殊 问 题 以 便 建 立 求 解 该
问题的足够的工具。我们将看到,为了得到所需要的工具,参数化
这些特殊问题的所有镇定控制器是没有必要的。
在下面的两个子节中,主 要 考 虑 这 些 特 殊 问 题 的 镇 定 控 制 器
的特性。我们也将用这些特殊问题的解和上节所提供的方法来表
征 OF 问题的所有镇定控制器。

12.
3.2 FI和 FC 问题的镇定控制器
在这一小节中,首先考察 FI结构

其中,传递矩阵 GFI 由 12.


2 节给 出。 本 小 节 的 目 的 是 表 征 一 族 使
GFI 内稳定的镇定控 制 器 KFI ,并 且 建 立 起 足 够 的 工 具,以 备 后 面
使用。
引理 12.
9 令 F 是一个常数矩阵,使得 A+B2F 稳定。则 FI问题
的一族镇定控制器可参数化为
KFI = [
F Q]
其中 Q∈ 犚犎∞ 任意。
353

注意到假设参数矩阵 Q∈ 犚犎∞ 的 实 现 可 镇 定 和 可 检 测 是 合
理的。
证明:易见,以上公式给出的控制器使系统 GFI 镇定。 □
现在,考虑对偶 FC 问题。与此问题相关的系统结构图是

引理 12.
10 令 L 是一个常 数 矩 阵,使 得 A +LC2 稳 定。 则 FC 问
题的一族镇定控制器可参数化为

KFC = [Q]
其中 Q∈ 犚犎∞ 任意。

12.
3.3 DF 和 OE 问题的镇定控制器
在 DF 情形,有如下系统结构图:

其传递矩阵已在 12.
2.1 节中给出。在这一小节中,将进一步假设
A-B1C2 是 稳 定 的。 应 当 指 出,对 这 个 系 统,一 个 镇 定 控 制 器 的
存在性是由( A,B2 )的 可 镇 定 性 和 ( A)的 可 检 测 性 所 保 证 的。
C2 ,
因此,这一假设对于求解 我 们 的 问 题 并 不 是 必 要 的,然 而,它 的 确
可使解简化。
下面援引在 12.2 节 建 立 起 来 的 FI 问 题 和 DF 问 题 间 的 关
系,将 GDF 的镇定控制器参数化。令 F 使 A +B2F 稳定,并对 Q∈
犚犎∞ ,令 KFI = [
F Q]为 GFI 的一族镇定控制器,则根据定理 12.
4,
KDF (
s)=Fl( PDF ,
KFI )=Fl( Q),其中
JDF ,
354

A +B2F -B1C2 B1 B2


熿 燄
JDF = F 0 I

燀 -C2  I 0燅
为 DF 的一族镇定控制器。事实上,我们 有 如 下引理,它说明上述
参数化过程表征了 DF 问题的所有镇定控制器。
引理 12.
11 设 A-B1C2 是稳定的,则 DF 问题的所有镇定控制器
可由 KDF =Fl( Q)且 Q∈ 犚犎∞ 来 表 征。 其 中,
JDF , JDF 由 上 面 给
出。
证明:已经证明对任 意 给 定 的 Q∈ 犚犎∞ ,控 制 器 KDF =Fl (
JDF ,
Q)的 确 使 GDF 内 稳 定。 现 令 KDF 为 GDF 的 任 意 镇 定 控 制 器,则
^DF ,
Fl(
J KDF )∈ 犚犎∞ ,其中
A B1 B2
熿 燄
JDF = -F 0 I


燀C2  I 0燅
^DF 被 KDF 所镇定,因为它有与矩阵 GDF 相同的‘

J G22’)。

令 Q0 :=Fl (
JDF ,KDF )∈ 犚犎∞ ,则 Fl (
JDF ,
Q0 )=Fl (
JDF ,
^DF ,
Fl(
J KDF ))= :
Fl( KDF ),这里 Jtmp 可利用第十章中状态空
Jtmp ,
间的星积公式得到

熿A -B1C2 +B2F -B2FB1 B2燄



-B1C2 A B1 B2
Jtmp =  =
F -F  0 I

燀 -C2 C2  I 0燅

熿A -B1C2 -B2F B1 B2燄



0 A +B2F 0 0
 =
0 -F  0 I

燀 0 C2  I 0燅
0 I
[I 0]
因 此,
Fl (
JDF ,
Q0 )=Fl ( KDF )=KDF 。 这 表 明 任 意 镇 定
Jtmp ,
355

控制器可表示为对某个 Q0 ∈ 犚犎∞ ,
Fl( Q0)的形式。
JDF , □
现回到对偶 OE 情形。相应的系统结构图如下:

假设 A-B2C1 是 稳 定 的。 再 次 使 用 这 个 假 设 仅 仅 是 为 了 使
解简单,而对于所要解决的镇定问题并不是必要的。
现在,作为 DF 的对偶情形,我们 来 构 造 OE 结 构 的 参 数 化 控

制器。令 L 使 A +LC2 稳 定,并 令 KFC =
[Q]对 Q ∈ 犚犎 ∞ 是 FC

问题的一 族 镇 定 控 制 器,则 KOE =Fl(


POE ,
KFC )=Fl( Q),其
JOE ,

A -B2C1 +LC2 L -B2
熿  燄
JOE = C1 0 I

燀 C2 I 0 燅
是 GOE 的一族镇定控制器。事实上,有如下引理。
引理 12.
12 设 A-B2C1 是稳定的,则 OE 问题的所有镇定控制器
均可表征为 Fl( Q0),其 中 Q0 ∈ 犚犎∞ 任 意,
JOE , JOE 是 由 上 面 定 义
的。
证明:定理中所表述的控制器的形式是可容许的,因为相应的 FC
控制器使得 GFC 内稳定。
^OE ,
现在,假设 KOE 是 GOE 的任 意 镇定 控 制 器,则 Fl(
J KOE )∈
犚犎∞ ,其中
A -L B2
熿 燄
JOE = C1  0 I


燀C2  I 0燅
^OE ,
令 Q0 :=Fl(
J KOE )∈ 犚犎∞ 。则再次利用第十章中给出的状态
空间星积公式,
Fl(
JOE ,
Q0)=Fl(
JOE , ^OE ,
Fl(
J KOE ))=KOE 。 这表
356

明任意镇定控制器可表为对某个 Q0 ∈ 犚犎∞ ,
Fl( Q0)的形式。
JOE ,

12.
3.4 输出反馈和分离特性
现在给定理 12.
8 一个 完 整 的 证 明。 我 们 将 假 设 这 些 特 殊 问
题的结论成立,并表明 如 何 根 据 这 些 结 论 构 造 OF 问 题 所 有 容 许
的控制器。并将观察到分 离 方 法 可 作 为 一 种 副 产 品,这 实 质 上 涉
及把 OF 问题化成较为简单的 FI和 FC 问 题 的 组 合。 此 外,从 构
造中能够看到为什么在 DF 和 OE 问 题 中,关 于 A-B1C2 和 A-
B2C1 稳定性条件的假设是合理的,并且此时这些条件会自动予以
保证。再次假设系统具有如下标准的系统方块图:

其中
A B1 B2
熿 燄
G s = C1 D11 D12
( )

燀C2 D21 D22燅
并且(
A,B2)是可镇定的、( A)是可检测的。
C2 ,
定理 12.
8 的证明
不失一般性,假设 D22 =0。对更为一般的情形,即 D22 ≠0,只
要闭环系统假设为适定的,则映射
^(
K s)= K(
s)(
I- D22K(
s))
-1

是有定义的。于是,系统关于 K^ 具有结构
其中

熿A B1 B2 燄

^( ) 
G s = C1 D11 D12

燀C2 D21 0 燅
357

现在,我们对具有 D22 =0 的 OF 问题构造控制器。 用 x 表示


系统 G 的状态,则开环系统可记为

x A B1 B2 燄 x
熿燄 熿 熿 燄
z = C1 D11 D12 w
燀y燅 燀C2 D21 0 燅燀u燅
由于(A,B2 )是 可 镇 定 的,则 存 在 一 个 常 数 矩 阵 F,使 得 A +B2F
稳定。注意到[
F 0]事实上是一个特殊的 FI镇定控制器。令
v = u-Fx
则系统可分成两个子系统:
 x
x A +B2F B1 B2 熿 燄
[] [


C1 + D12F D11 D12
w]
燀v燅


x A B1 B2燄 x
熿燄 熿 熿 燄
v = -F 0 I w
燀y燅 燀C2 D21 0燅燀u燅
这可由下图所示:

其中
A +B2F B1 B2

G1 = 
C1 + D12FD11 D12]∈ 犚犎∞
358


A B1 B2
熿  燄
Gtmp = -F 0 I

燀C2 D21 0燅
显然,
K 使G 稳定,当且仅当 K 使Gtmp 稳定,然而,
Gtmp 具有 OE 结
构。令 L 使 A +LC2 稳定,则根据引理 12.
12,所有使 Gtmp 稳定的
控制器由下式给出:
K = 犉l(
J,Q)
其中
A +B2F +LC2 L -B2
熿 燄
J= -F 0 I =

燀 C2 I 0 燅
A +B2F +LC2 -L B2
熿 燄
F  0 I

燀 -C2 I 0燅
证毕。 □
注 12.
6 将对偶过程用于上述构造,即 首先 用 一 个 输 出 注 入 将 OF
问题简化为一个 DF 问 题,也 能 得 到 相 同 的 结 果。 分 离 方 法 是 显
然的,因为 OF 问题的综合可化简为 FI和 FC 问题,即后两个问题
可单独设计。 
注 12.
7 定理 12.
8 表明任意镇 定 控 制 器 K (
s)均 可 表 征 为 一 个 具
有参数矩阵 Q∈ 犚犎∞ 的 LFT,即 K(
s)=Fl(
J,Q)。 进而,利用与
证明引理 12.
11 相同的理由,由 K 表示的 Q (
s)的一个实现可由
^,
Q:= Fl(
J K)
得到。这里
A -L B2
熿 燄
^ = -F 0
J I

燀C2  I D22燅
其中 K(
s)具有可镇定和可检测的实现。 
359

现在,可以重新考虑这些特殊问题在某些合理的假设下,所有
镇定控制器的表示,即去掉上 节 DF 和 OE 问 题 中 A-B1C2 和 A
-B2C1 稳定性的条件。这些假设在上一节中并未讨论。
若在 OF 问题的一般形式上指定
I 0 0
C2 = []

,D21 =
[]

,D22 =
[]

则就变成了 FI问题。我们 知 道,对 于 FI问 题,因 其 特 殊 的 结 构,
可解性条件 可 简 化 成 (
A,B2 )为 可 镇 定 的。 在 这 样 的 假 设 下,从
OF 问题可得到如下结果。
系 12.
13 令 L1 和 F 使A +L1 和 A+B2F 稳定,则所有使 GFI 稳定
的控制器可表征为 Fl( Q),其中 Q∈ 犚犎∞ 任意,
JFI ,
A +B2F +L1 L -B2
熿 
 燄
-F 0 I
JFI =
I 

燀 0 []
I



其中,对任意具有相匹配维数的 L2 , (
L= L1 L2 )是注入矩阵。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指定
B2 = [
I 0],D12 = [
0 I],D22 = [
0 0]
可考虑把 FC 问题作为特殊的 OF 问题。
DF(OE)问题 也 可 以 考 虑 为 OF 的 特 殊 情 形,只 要 简 单 地 置
D21 =I(D12 =I)及 D22 =0。
系 12.
14 考 虑 DF 问 题,并 假 设 (
C2 ,
A,B2 )是 可 镇 定 的 和 可 检 测
的。令 F 和L 分别使 A +LC2 和 A+B2F 稳定,则所有使 G 内稳
定的控制器可参 数 化 为 Fl (
JDF , Q ∈ 犚犎∞ ,即 下 面 从 y 到 u
Q),
的传递函数:

A+B2F+LC2  -L B2
熿  燄
JDF = F  0 I

燀 -C2 I 0燅
360

注 12.
8 将此结果与引理 12.
11 相比较是有趣的。可以看出,引理
11 是系 12.
12. 14 的特殊情形。在引理 12.
11 中要求 A-B1C2 为
稳定的条件提供了自然的注入矩 阵 L= -B1 ,这满足 系 12. 14 的
部分条件。 

4 控制器参数化的结构
12.

简要地总结一下已经做了 些 什 么。 我 们 从 G22 的 可 镇 定 性 和
可检测性实现入手:
A B2
G22 = [C

D ]

22

然后选择 F 和 L 使 得 A +B2F 和 A +LC2 稳 定;根 据 定 理 12.



中的公式定义了 J。于是,使系统达到 内 镇 定 的 正 则 矩 阵 K 恰 恰
就是那些图 12.
3 中 描 述 的,并 且,
K =Fl(
J,Q),其 中,
Q∈ 犚犎∞
及I+D22Q(∞ )可逆。

图 12.
3 镇定控制器的结构

注意到在虚线框内的系统 是 G(或 G22 )的一个基于观测器的


镇定控制器这一点是有趣的。进而,易证,在(
y,y1)和(
u,u1)间的
361

传递函数是 J,即
u y
[u ]= J[y ]
1 1

同样易证,从 y1 到 u1 的传递矩阵是零。
这个描述所有镇定控制器参数化的结构图也隐含了一个有趣
的解释:每一个内稳定控制器相当于给受控对象增加了稳定的动态
特性,然后通过一个观测器使这一扩展的系统稳定。准确的描述如
下。为了使公式简化,仅讨论 G22 和 K 严格正则时的情形。
定理 12.
15 设 G22 和 K 均为 严格正则 的 并且 图 12.
1中的系统是
内稳定的。则 G22 可被嵌入一个系统
Ae Be

[C
0 ]

这里
A 0 B2
Ae = [0 A ]

,Be =
[0 ],C = [C
e 2 0] ( 3)
12.

且 Aa 是稳定的,使得 K 具有如下形式:
Ae +BeFe +LeCe -Le

K= [
F  0 ]

( 4)
12.

并且 Ae+BeFe 和 Ae+LeCe 是稳定的。


证明:对某个 在 犚犎∞ 中 的 Q,
K 可 如 图 12.
3 中 那 样 表 达 出 来。
当 K 为严格正则时,
Q 也必须严格正则。取 Q 的一个最小实现:
Aa Ba
Q= 
[C
0 ]

因为 Q∈ 犚犎∞ ,故 Aa 是稳定 的。 令 x 和 xa 分 别 表 示 J 和 Q 的
状态向量,并记图 12.3 中系统方程为

x =( A +B2F +LC2)
x -Ly +B2y1
u =Fx +y1
u1 =-C2x +y

xa =Aaxa +Bau1
362

y1 =Caxa
由这些方程得到

xe = (
Ae +BeFe +LeCe)
xe -Ley
u =Fexe
这里
x L
xe:= [x ]

,Fe:= [
F Ca ],Le:= [-B ]a

其中,
Ae, Ce 与式(
Be, 3)相同。
12. □

5 闭环传递矩阵
12.

注意 到 从 w 到 z 的 闭 环 传 递 矩 阵 是 一 个 线 性 分 式 变 换
犉l(
G,K),并且, K 使 G 稳定,当 且 仅当 K 使 G22 稳定。 在 图12. 3
中消去信 号 u 和 y 得 到 图 12.
4,T 是 一 个 适 当 的 传 递 矩 阵。 因
此,所有闭环传递矩阵均可表述为如图 12.
4 所示的形式:

图 12.
4 闭环系统

z = Fl(
G,K)
w = Fl(
G,Fl(
J,Q))
w = Fl(
T,Q)

( 5)
12.
剩下的问题是需要给出 T 的一个实现。
定理 12.
16 令 F 和L 使得 A +BF 和 A +LC 均 稳 定。 则 通 过 一
个内镇 定 正 则 控 制 器 可 得 到 的 所 有 从 w 到z 的 闭 环 传 递 矩 阵 的
集合等于
Fl(
T,Q)= {
T11 +T12QT21 :
Q ∈ 犚犎∞ ,
I+D22Q(∞ )可逆}
其中,T 由下式给出:
363

T11 T12
T= [T
21 T22 ]=
熿A +B2F -B2F  B1 B2 燄

0 A +LC2 B1 +LD21 0

C1 + D12F - D12F  D11 D12

燀 0 C2  D21 0燅
证明:直接利用状态空间星积公式及一些冗长的代数运算便可得
到。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很容易证明。 □
值得注意的一个 重 要 点 是,因 为 T22 =0,闭 环 传 递 矩 阵 只 是
控制器参数矩阵 Q 的一个仿射函数。

6 通过互质因式分解的 You
12. la参数化

在本节中,所有镇定控 制 器 的 参 数 化 将 利 用 传 统 的 互 质 因 式
分解方法得到。在进一步 阅 读 之 前,读 者 应 当 熟 悉 第 五 章 5.
4节
中的结果。
定理 12.
17 令 G22 =NM -1 =M 珦 分 别 是 在 犚犎∞ 上 G22 的 r
珮 -1N cf
和l
cf 。则使得系统内稳定的所有正则控制器的集合可参数化为
K=(
U0 + MQr)(
V0 + NQr)
-1

det(
I+V0-1NQr)(∞ )≠ 0
( 6)
12.
其中 Qr∈ 犚犎∞ ,或者参数化为
珟0 +QlN
K=(
V 珦)-1 珦
( 珮 ),
U0 +QlM det( 珦V
I+QlN珟0-1)(∞ )≠ 0
( 7)
12.
其中 Ql∈ 犚犎∞ 。 这 里,
U0 , 珦
V0 , V0 ∈ 犚犎∞ 满 足 Be

U0 , z t恒 等
ou
式:
珟0M -U
V 珦0N =I, MV
珮 0 - NU
珦 0 =I
此外,若选择 U0 ,
V0 ,
U 珟0 使得 U0V0-1 =V
珦0 ,
V 珦0 ,即
珟0-1U
珟0 -U
V 珦0 M U0 I 0
[珦
-N 珮
M ][N V0 ] [0 I]

364


K =(
U0 + MQy )(V0 + NQy )
-1


( 珦
V0 +QyN ) -1 珦
( 珮 )
U0 +QyM =
犉l(
Jy ,
Qy ) ( 8)
12.
其中
-1 珟0-1
熿U0V0 V 燄
Jy := -1 -1

12.9)
燀 V0 -V0 N燅
Qy 在 犚犎∞ 上取值,使得(I+V0 NQy )(∞ )可逆。
-1

证明:首先证明由式 ( 6)给 出 的 参 数 化。 假 设 K 具 有 已 表 明
12.
的形式,定义
U := U0 + MQr,V := V0 + NQr

珮 - NU
MV 珦 =M
珮( 珦(
V0 + NQr)- N U0 + MQr)=
珮 珦 珮
MV0 - NU0 + ( 珦 )
MN - NM Qr =I
故根据引理 5. K 使系统内稳定。
10,
反之,假设 K 是正则 的 并 使 系 统 内 稳 定。 引 入 一 个 在 犚犎∞
上的 K 的 r
cf: K =UV -1 。 则 由 引 理 5.
10, 珦 在
珮 -NU
Z:= MV
犚犎∞ 中是可逆的。通过方程
U0 + MQr = UZ-1 ( 10)
12.
可以定义 Qr,故
Qr = M-1(
UZ-1 -U0)
则利用 Be
zout恒等式,有
V0 + NQr =V0 + NM -1(
UZ-1 -U0)=
珮-1N
V0 + M 珦(UZ-1 -U0)=
珮-1(
M 珮 0 - NU
MV 珦 0 + NU
珦 Z-1)=
珮-1(
M 珦 Z-1)=
I+ NU
珮-1(
M 珦 )
Z + NU Z-1 =
珮-1MV
M 珮 Z-1 =
VZ-1 ( 11)
12.
365


K =UV-1 =
(U0 + MQr)(
V0 + NQr)
-1

为证 Qr 属 于 犚犎∞ ,首 先 从 式 ( 10),然 后 从 式 (
12. 11)观 察 到
12.
MQr 和 NQr 均属于 犚犎∞ ,故
Qr = (珟0M -U
V 珦0N) 珟0(
Qr = V 珦0(
MQr)-U NQr)∈ 犚犎∞
最后,由于 V 和Z 在s=∞ 时均是可逆的,则由式( 11)知 V0 +
12.
NQr 也可逆,所以,
I+V0 NQr 也可逆。
-1

类似地,也可以得到由式( 12.7)给出的参数化。
为了证明这个控制器可以写成方程( 8)的形式,注意到
12.

U0 + MQy )(
V0 + NQy ) =
-1

-1 -1 -1 -1
U0V0-1 + ( M -U0V0 N)
Qy (
I+V0 NQy ) V0
及 U0V0-1 =V 珦0 ,有
珟0-1U
( -1
M -U0V0 N)= ( 珟0-1U
M -V 珦0N)=
珟0-1(
V 珟0M -U
V 珦0N)= V
珟0-1

-1珟0 Qy (
K = U0V0 +V
-1
I+V0 NQy )
-1
-1
V0
-1
( 12)
12.

系 12. 18 给定一 个 可 容 许 的 控 制 器 K ,具 有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K=
-1
UV =V U珟 -1珦
,则 自 由 参 数 阵 Qy ∈ 犚犎∞ 在 You l
a 参 数 化 中 由 下
式给出:
-1 -1
Qy = M ( UZ -U0)
其中
珮 - NU
Z:= MV 珦
下面,我们将建立起 上 述 所 有 镇 定 控 制 器 参 数 化 与 前 面 各 节
通过 LFT 框架得到的参数化之间的准确关系。
定理 12.
19 令 G22 的双互质因式分解选为
A +B2F B2 -L
M U0 熿 燄
[N V0 ]
= F I


燀C2 + D22FD22 I 燅
366

A +LC2 - (
B2 +LD22) L
珟0 -U
V 珦0 熿  燄

-N珦 [ M珮
= ]
F 

I 0
燀 C2  - D22 I燅
其中,选择 F 和 L 使 得 A +B2F 和 A +LC2 均 稳 定。 则 Jy 可 由
下式计算:
A +B2F +LC2 +LD22F-L B2 +LD22
熿 燄
Jy = F  0 I

燀 -( C2 + D22F) I - D22 燅
证明:由一些繁琐的代数运算即可得到。 □
注 12.
9 注意到 Jy 与定理 12.
8 中之 J 是完全相同的,而且 :
K0 =
U0V0 是一个基于观测器的镇定控制器且
-1

A +B2F +LC2 +LD22F -L


K0 := [


 0 ]

7 注释和参考
12.

特殊问题 FI, DF, FC 和 OE 首 先 是 由 Doye,Gl


l over,Khar
r和 Fr
goneka anc
is[1989]为 解 决 犎∞ 问 题 引 入 的,此 后 在 许 多 其
他文章中已被用于不同的问题。所有镇定控制器的新求解方法则
是在 Lu,
Zhou 和 Doy
l 1991]的 文 章 中 提 出 的;Moo
e[ re 等[
1990]
的文章也包含了某些相关的有趣结果。传统的 You
la参数化方法
可在 You
la 等[
1976]、
De r等[
soe 1980]、
Doy
le[
1984]、
Vidya
saga

1985]和 Fr
[ anc
i 1987]的文 章 或 著 作 中 找 到。 而 所 有 二 自 由 度
s[
镇定 控 制 器 则 是 由 You
la 和 Bongi
orno[ 1985]及 Vidyasaga

1985]给出的。

第十三章 代数 Ri
cca
ti方程

在第三章中我 们 已 经 研 究 了 Lyapunov 方 程,并 看 到 它 在 某


些应 用 方 面 的 作 用。 在 控 制 理 论 中,一 个 比 Lyapunov 方 程 更 为
一般的方程是所谓的代数 Ri
cca
ti方 程,简 写为 ARE。粗略 地 说,
Lyapunov 方程在系统分析 上极为有 用,而 ARE 则在控制系 统 综
合方面极为有用;特别地,它们均在 犎2 和 犎∞ 最优控制中扮演中
心角色。
令 A,
Q 和 R 为n×n 矩 阵 且 Q 和 R 为 对 称 阵,则 一 个 代 数
Ri
cca
ti方程是如下的矩阵方程:
A X + XA + XRX +Q =0 ( 1)
13.
与 Ri
cca
ti方程相关联的是一个 2n×2n 矩阵
A R
H :=
-A [-Q (

2)
13.

这种形式的矩阵称为 Hami
lton 矩阵。式( 2 )中 的 矩 阵 H 将
13
用来求方程(
131)的解。注意到σ( H 的谱)关于虚轴是对
H )(
称这一点很有用。为了说明该性质,引入 2n×2n 矩阵:
0 -I
J:= [I 0 ]
它具有性质 J2 =-I。则
J-1HJ =-JHJ =- H 
因此,
H 和 -H  是相似 的。 故 λ 是 一 个 特 征 值,当 且 仅 当 -λ 也
是。
本章旨在研究代数 Ri
caa
ti方程及其相关的问题:它的解的性
质、求解的方法及某些应用。
369

1 节要研究方程(
13 1)所有 的 解。“所 有”一 词 意 味 着 对
13
任意不一定是实的、 He
rmit的、非负定的及稳定的 X,方程( 131)
成 立。 一 个 解 为 He t 的、实 的 等 等 条 件 也 在 这 一 节 中 给 出。
rmi
本章最重要的部分是 13 2 节,它着重讨论镇定解。此节设计成基
本上是自封闭 的,因 此,仅 对 镇 定 解 感 兴 趣 的 读 者 可 以 直 接 阅 读
2 节而不会 有 任 何 困 难。13
13 3 节 给 出 了 Ri
cca
ti方 程 的 极 值
(即最大或最小 )解 以 及 它 们 的 性 质。Ricca
ti方 程 的 镇 定 解 和 某
些频域函数的谱因式分解 之 间 的 关 系 则 将 在 13
4 节 中 建 立。 在
5 和 13
13 6 节中,引 入 了 正 实 函 数 以 及 内 函 数。 某 些 特 殊 的 有
理矩阵分解,即内?外 因 式 分 解 及 正 交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则 在 13 7~
8 节中给出。
13

13
1 Ri
cca
ti方程的所有解

如下定理给出了一种对方程(
131),从 H 的不变子空间的角
度构造解的方法。
定理 13
1 令 V C
C2n 为 一 个 H 的n 维 不 变 子 空 间,令 X1 ,
X2 ∈
Cn×n 为两个复矩阵,使得
X1
V =Im [X ] 2

若 X1 是可逆的,则 X:=X2X1-1 是 Ri
cca
ti方 程 (
131)的 一 个 解
且σ( H|V )。进而,解 X 独立于 V 的基的特定选择。
A+RX)=σ(
证明:由于 V 是一个 H 不变子空间,故存在矩阵 Λ∈C
Cn×n ,使得
A R X1 X1
[-Q -A  ][X ]= [X ]Λ
2 2

用X -1
1 右乘以上方程得到
A R I I
[-Q
-A  ][X ]= [X ]X ΛX 1
-1
1 ( 3)
13.

现在,用[-X I]左乘方程( 3)得到


13
370

A R I
0= [
- X I] [-Q -A  ][X ]

=- XA -A X - XRX -Q
这表明 X 确实是方程( 1)的一个解。方程(
13 133)也给出
A +RX = X1ΛX1-1
因此, σ( Λ)。但是,根 据 定 义,
A+RX)=σ( Λ 是 映 射 H|V 的 矩 阵
表示,故σ( A+RX)=σ(H|V )。 最 后,注 意 到 任 何 其 他 的 基 生 成
的 V 均可表示为
X1 X1 P
[X ]P = [X P]
2 2

对某个非奇异矩阵 P 成 立。 则 从 ( X1P)-1 =X2 X1-1 即 可


X2P)(
得结论。 □
正如我们所期望的,该定理反过来也成立。
定理 13
2 若 X ∈C
Cn×n 是 Ri
cca
ti方 程 (
131)的 一 个 解,则 存 在
X1
矩阵 X1 , X1 可逆,使 得 X =X2X1-1 并 且
Cn×n ,
X2 ∈C [X ]之 列 构

成 H 的n 维不变子空间的一个基。
证明:定义 Λ:=A+RX。乘以 X 给出
XΛ = XA + XRX =-Q -A X
第二个等式来自于 X 是 方 程 ( 1)的 一 个 解 这 一 事 实。 把 这 两
13
个关系写为
A R I I
[-Q -A  ][X ]= [X ]Λ

因此,
X[]的列生成 H 的一个n 维 不 变 子 空 间。 定 义 X1 :=I 及

X2 :=X 即完成了证明。 □
注 13
1 现在已清楚,为了求得这个 Ri
cca
ti方程的解,能够构造出
H 的那些不变子 空 间 的 基 是 必 要 的。 构 造 不 变 子 空 间 的 方 法 之
一就是利用 H 的特征向量和广义特征向量。设λi是 H 的一个重
数为k 的特征值(则对所有j=1,…, λi+j =λi),令 vi 为 相 应
k-1,
371

的特征向量以及vi+1 ,…,
vi+k-1 为关于 vi 和λi 的相应广义特征向
量。则 vj 满足

H -λiI)
vi = 0

H -λiI)vi+1 = vi


H -λiI)vi+k-1 = vi+k-2
且 span{
vj, i+k-1}是 H 的一个不变子空间。
j=i,…, 
例 13
1 令
-3 2 0 0 0 0
A= [-2 1] R = [0 -1]
, Q=
[0 0]
H 的特征值是 1,
1,-1,-1,而 1 的 相 应 的 特 征 向 量 和 广 义 特 征
向量是
1 -1
熿 燄 熿 燄
2 -32
?
v1 = ,v2 =
2 1
燀-2燅 燀 0燅
-1 的相应特征向量和广义特征向量是
1 1
熿燄 熿 燄
1 3
?2
v3 = , v4 =
0 0
燀0燅 燀 0燅
在各种组合下此 Ri
cca
ti方程的所有解由下面给出:
X1
span{ v2}是 H - 不变的:令
v1 , [X ]=[v

1 v2],则

-10 6
= [
-4]
X = X2X1-1

是一个解,
σ(A+RX)= {
1,1};
X1
span{ v3}是 H - 不变的:令
v1 , [X ]=[v

1 v3],则
372

-2 2
X = X2 X1-1 = [2 ]
-2
也是一个解,
σ(A+RX)= {
1,-1 };
X1
span{ v4}是 H 不变的:令
v3 , [X ]= [v

3 v4 ],则 X =0 是

一个解且σ( A+RX)= {-1,-1};


span{
v1 ,
v4},
span{ v3}及 span{
v2 , v4}不是 H 不变子空
v2 ,
间。读者可以 证 明,由 这 些 向 量 构 造 出 的 矩 阵 不 是 Ri
cca
ti方 程

131)的解。 ◇
到目前为止,还 未 涉 及 定 理 13
1 和 13
2 给 出 的 解 的 结 构。
如下定理给出了一个 Ri
cca
ti解为 He t阵(不一定是实对称阵)
rmi
的充分条件。
定理 13
3 令 V 为一个n 维 H 不变的子空间并令 X1 , Cn×n ,
X2 ∈C
使得
X1
V =Im [X ]

则对所有i,
j=1,…,
n,λi,
λj∈σ(
H|V ), 珔j ≠0 蕴 含 X1 X2 是
λi+λ
He t阵,即 X1 X2 = (
rmi X1 X2) 。进而,若 X1 是非奇异的,则 X
=X2X1-1 也是 He t阵。
rmi
证明:由于 V 是 H 的不 变 子 空 间,于 是 对 H|V 存 在 一 个 矩 阵 表
示Λ ,使得σ(
Λ)=σ(H|V )及
X1 X1
H [X ]= [X ]Λ
2 2


X1

[X ]J 左乘这一方程得到

 
X X X X
[X ]JH [X ]= [X ]J[X ]Λ
1 1 1 1
( 4)
13.
2 2 2 2

注意到 JH 是 He t 阵 (事 实 上 是 对 称 的,因 为 H 是 实 的 ),因


rmi
此,方程( 4)的左边是 He
13 rmit阵而右边为
373

  
X1 X1 X1 X1 X1 X1
[X ] [X ]



Λ = Λ [X ] [X ]

J

=-Λ [X ] J[X ]
2 2


(- X1 X2 + X2 X1)
Λ =-Λ (
- X1 X2 + X2 X1)
这是一个 Lyapunov 方程。由于λi+λ 珔j≠0,方程具有唯一解:
- X1 X2 + X2 X1 =0
这意味着 X1 X2 是 He
rmit阵。
而只要注意到 X = ( X1-1 ) ( X1-1 ,则 X 为 He
X1 X2 ) t阵
rmi
是容易看出的。 □
注 13
2 显然,从例 13
1 可看出,条件λi+λ
珔j≠0 对于一个 He
rmi

解的存在性不是必要的。 
如下定理给出了一个解为实数解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定理 13
4 令 V 为一个n 维 H 不变子空间,令 X1 , Cn×n 使得
X2 ∈C
X1
X1 是非奇异的且 [X ]的 列 构 成 V 的 一 组 基。 则 X:=X X


-1
1 是

实的,当且仅当 V 是共轭对称的,即 v∈V 蕴含v 珔∈V 。


证明:( )因为 V 是共轭对称 的,因 此 存 在 一 个 非 奇 异 的 矩 阵 P
Cn×n ,使得
∈C
珡1
X X1
珡2


X2
P [ ] [ ]
这里,珡 表示复共轭。故而,
X 珡 =X
X 珡2X
珡1-1 =X2P(
X1P)-1 =X2X1-1
=X 如所期望的那样是实的。
( )定义 X:=X2X1-1 。根据假设, Rn×n 及
X∈R

Im [X ]=V
因此, V 是共轭对称的。 □
例 13
2 本例旨在表明方程(
131)存 在 非 实、非 Hermi
t 的 解。 设
计此例也在于表明条件λi+λ珔j≠0,i,j 对于 Hermit矩阵解的存
在性不是必要的。该条件 排 除 了 有 虚 轴 特 征 值 的 可 能 性,因 为 若
珔l=0。令
λl=jω,则λl+λ
374

熿1 0 0 燄 熿-1 0 -2燄 熿0 0 0燄
A = 0 0 -1 ,R= 0 0 0 , Q= 0 0 0

燀0 1 0 燅 燀-2 0 -4燅 燀0 0 0燅
则 H 有特征值λ1 =1=-λ2 ,
λ3 =λ5 =j=-λ4 =-λ6 。易证

熿0 0.
5+0.5
j 0.
5-0.5
j燄
X= 0 0 0

燀0 0 0 燅
满足方程(
131),并且,X 既不 是 实 的 也 不 是 He
rmit阵。 另 一 方
面,

熿2 0 0燄
X= 0 0 0

燀0 0 0燅
是一个与特征值 -1,
j,-j 相对应的实对称非负定解。 ◇

2 镇定解和 Ri
13 cca
ti算子

本节讨论当解为镇定 解,即σ( C - 时,这 些 解 的 性


A+RX)C
质。本节是这一章的中 心,设 计 成 自 封 闭 的,因 此,出 现 在 本 节 中
的某些资料类似于前节所见过的。
假设 H 在虚轴上无特 征 值,则 它 在 Re
s<0 处 必 有 n 个 特 征
值,而 在 Res>0 处 也 有 n 个 特 征 值。 考 虑 两 个 n 维 谱 子 空 间
H )和χ+ (
χ- ( H ):前者 是 与 Re
s<0 的 特 征 值 相 对 应 的 不 变 子 空
间,而后者对应于 Re
s>0 的特征值。通过求解 χ- (
H )的一组基,
把这些基向量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矩阵,将其分块,得到
X1
χ- (
H )=Im [X ]

这里,X1 , X1 和 X2 可 选 为 实 矩 阵)。 若 X1 是 非 奇
n×n
C 。(
X2 ∈C
异的,或者等价地,若两个子空间
375


χ- (
H ), Im []

( 5)
13.

是互补的,可置 X:=X2X1-1 ,则 X 是由 H 唯一地确定 的,即 H →


X 是一 个 函 数,用 Ri
c 表 示。 我 们 用 dom ( c)表 示 Ri
Ri c的定义
域,它由满 足 如 下 两 个 性 质 的 Hami
lton 矩 阵 H 构 成:H 在 虚 轴
上无特征值 以 及 式 (
135)中 的 两 个 子 空 间 是 互 补 的。 为 便 于 参
考,它们分别被 称 为 稳 定 性 质 和 互 补 性 质,其 解 称 为 镇 定 解。 因
此, c(
X=Ri H )及
Rc: d
i om (
Ric) R2n×2n → Rn×n
如下熟知的结果给出了 X 的某些性质 以 及 可 验证的条件,在这些
条件下, H 属于dom ( c)。
Ri
定理 13
5 设 H ∈dom(
Ric)及 X=Ri
c(H )。则

i)X 是实对称的;

i)
i X 满足代数 Ri
cca
ti方程
A X + XA + XRX +Q =0


i A+RX 是稳定的。
i)
证明:
( X2 如上面所定义,则必有
i)令 X1 ,
X1 X2 是对称的 ( 6)
13.
为证明这一点,注意到存在一个R n×n
中的稳定矩阵 H - ,使得
X1 X1
H [X ]= [X ]H
2 2

H - 是 H|犡- (H)的一个矩阵表示)用


X1
[X ]J

左乘这一方程,得到
 
X1 X1 X1 X1
[X ] [X ] [X ]J[X ]H

JH


2 2
- ( 7)
13.

由于 JH 是对称的,故方程(
137)的左边是对称的,而其右边也是
对称的:
376


- X1 X2 + X2 X1)
H- = H- (
- X1 X2 + X2 X1)
=- H- (
- X1 X2 + X2 X1)
这是一个 Lyapunov 方程。由于 H - 稳定,其唯一解是
- X1 X2 + X2 X1 =0
这就证明了式(
136)。
由于 X1 非奇异以及 X = (
X1-1 ) ( X1-1 ,故 X 是 对 称
X1 X2 )
的。
i)从方程


X1 X1
H [X ]= [X ]H
2 2

着手,用 X1-1 右乘得到


I I
H [X ]= [X ]X H 1 - X1-1 ( 8)
13.

现在,用[
X -I]左乘之:


X -I]
H [X ]=0
这恰恰是 Ri
cca
ti方程。


ii)用[
I 0]左乘式(
138)得到
A +RX = X1H- X1-1
因为 H - 稳定,故 A+RX 稳定。 □
现在介绍本节的 一 个 主 要 定 理,在 对 矩 阵 R 作 某 些 限 制 下,
它给出了方程(
131)存在唯一镇定解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定理 13
6 设 H 在 虚 轴 上 无 特 征 值,
R 或 是 半 定 的,或 是 半 负 定
的。则 H ∈dom(
Ric),当且仅当(
A,R)是可镇定的。
证明:( )为证明 H ∈dom(
Ric),必须证明

χ- (
H ), Im []

是互补的。这需要一个预备步骤。与定理 13
5 的证明一样,定义
X1 , H - ,使得
X2 ,
377

X1
χ- (
H )=Im[X ] 2

X X
H [ ]= [ ]
1 1
H - ( 9)
13.
X2 X 2

我们想要证明 X1 是 非 奇 异 的,即 Ke rX1 =0。 首 先,Ke


rX1 必 是
H - 不变 的。 为 证 明 这 一 点,令 x∈Ker,X1 。 用 [
I 0]左 乘 式

139)得到
AX1 +RX2 = X1H- (
13.10)
用x X
 
2 左乘、
x 右乘上式并利用 X2 X1 对称(参见式(

136))这
一事实得到
x X2RX2x =0
由于 R 是 半 定 的,这 就 意 味 着 RX2x =0。 现 在,用 x 右 乘 式

1310)得 到 X1H -x=0,即 H -x∈Ke rX1 。 这 就 证 明 了 我 们 的
论断。
现在,为 证 明 X1 是 非 奇 异 的,不 妨 先 假 设 Ke
rX1 ≠0。 则
H -|KerX1 有一特征值λ 及一个相应的特征向量x:
H- x =λx ( 11)
13.
Re
λ< 0, 0 x rX1
≠ ∈ Ke
用[
0 I]左乘式(
139):
-QX1 -A X2 = X2H- ( 12)
13.
用 x 右乘以上方程及利用式( 11)
13
( I)
A +λ X2x =0
由于 RX2x=0,有
x X2 [ 珔
I R]=0
A +λ
则(
A,R)的可镇定性蕴含 X2x=0。但若 X1x=0 和 X2x=0 均成
X1
立,因为
[X ]列满秩,故 x=0,这是一个矛盾。

( )这是显然的,因 为 H ∈dom (
Ric)蕴 含 X 是 一 个 镇 定 解
及 A +RX 渐进稳定。同时也意味着( A,R)必定是可镇定的。 □
定理 13
7 设 H 具有形式
378

A -BB 
H= [-C C

-A ]
则 H∈dom(
Ric),当且仅当(
A,B)是可镇定的以及( C,A)在虚轴上
无不可观测 的 模 态。进 而,若 H ∈dom(
Ric),则 X =Ri
c(H)≥0;
r(
Ke X)=0,当且仅当(
C,A)无稳定的不可观测的模态。
注意到 Ke
r(X)Ke
r(C),故方程 XM =C 对 M 总有解,一
个最小 F- 范数解由 XC 给出。
证明:从定理 13
6 易见,(
A,B)的 可 镇 定 性 是 必 要 的,若 H 在 虚
轴上无特征值,则它还是 充 分 的。 故 仅 需 证 明 当 假 设 (
A,B)是 可
镇定时,
H 在虚轴 上 无 特 征 值,当 且 仅 当 (
C,A)在 虚 轴 上 无 不 可

观的模态。设jω 是 一 个 特 征 值 及 0≠
[z]是 一 个 相 应 的 特 征 向
量。则
Ax -BB z =j
ωx
-CCx -Az =j
ωz
重新整理
( ωI)
A -j x = BB z ( 13)
13.
-( ωI)z = C Cx
A -j  
( 14)
13.


z,( ωI)
A -j x〉= 〈
z,BB z〉= ‖Bz‖2
-〈
x,( ωI)z〉= 〈
A -j x,CCx〉= ‖Cx‖2
因此〈 A-jωI)z〉是实的并且
x,(
- ‖Cx‖ = 〈( ωI)
x,z〉=

A -j

z,( ωI)
A -j x〉= ‖Bz‖2
故 Bz=0 及 Cx=0。因此,从式(
1313)和式(
1314)
( ω)
A -j x =0
( ωI)z =0
A -j
结合上面四个方程得到
z [ ωI B]=0
A -j
379

A -j
ωI
[ C ]x =0
由(
A,B)的可镇定性给 出 z=0。 现 在,显 然,
jω 是 H 的 特 征 值,
当且仅当jω 是(
C,A)的一个不可观测的模态。
其次,置 X:=Ri
c(H )。 我 们 将 证 明 X ≥0。 相 应 的 Ri
cca
ti
方程如下:
A X + XA - XBB  X +CC =0
或等价地,

A -BB  X) X + X(
A -BB  X)+ XBB  X +CC =0
( 15)
13.
注意到 A-BB X 是稳定的(定理 13
5),因此有
∞ (   
A-BB X) t (
A-BB X)


XBB  X +CC) t( 16)
X=
∫ 0
e e d 13.

因为 XBB X+CC 是半正定的,故 X 也是半正定的。


最后证明 Ke
rX 是非 平 凡 的,当 且 仅 当 (
C,A)具 有 稳 定 的 不
可观测的模态。令 x∈Ke
rX,则 Xx=0。用 x 左乘式(
1315)并
用 x 右乘之得到
Cx =0
现在,再次用 x 左乘式(
1315)得到
XAx =0
由此得出结论 Ke
rX( )是 A 不变子空间。现在,若 Ke
r(X)≠0,则
存在 0≠x∈Ke
r(X )和 一 个 λ 使 得λx =Ax= ( x及
A -BB X )
A-BB X)是 稳 定 的,
Cx=0。由于( Reλ<0,故 λ 是 一 个 稳 定 的
不可观测的模态。反之,设 ( C,A)具 有 一 个 不 可 观 测 的 稳 定 模 态
λ,即存在 x 使得Ax=λx,
Cx=0。用 x 左乘、用 x 右乘此 Ri
cca
ti
方程得到
2Re
λx Xx -x XBB  Xx =0
故 x Xx=0,即 X 是奇异的。 □
例 13
3 这个例子表明(
CA, )的 可 观 测 性 对 于 一 个 正 定 镇 定 解 的
存在性来说不是必要的。令
380

1 0 1
A= [0 2], B = []

, C= [
0 0]

则(
A,B)是可镇定的,但是(
C,A)不是可检测的。然而
18 -24
X= [-24 36 ]> 0
是镇定解。 ◇
系 13
8 设(
A,B)是可镇定的,(
C,A)是可检测的,则 Ri
cca
ti方程
A X + XA - XBB  X +CC =0
具有唯一的半正定解,并且,此解是镇定解。
证明:根据以上定理,显然,
Ric
cai方程具有唯一的镇定解并且该

解是半 正 定 的。 因 此,只 需 证 明 任 意 半 正 定 解 X ≥0 也 必 是 镇 定
解。于是,根据镇定解的唯一性,能够得出结论仅存在一个半正定
解。为此,假 设 X ≥0 满 足 此 Ri
cca
ti方 程 但 不 是 镇 定 解。 首 先,
把这个 Ri
cca
ti方程写成

A -BB  X) X + X(
A -BB  X)+ XBB  X +CC =0
( 7)
13.
令λ 和x 分别为A -BB X 的一个不稳定的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
向量,即
(A -BB  X)
x =λx
现在,分别用 x 和 x 左乘和右乘方程(

17),有
13
珔+λ)

λ x Xx +x (
XBB  X +CC)
x =0
因为 Re(
λ)≥0 及 X≥0,这意味着
B Xx =0, Cx =0
最后,我们得到
x, Cx =0
Ax =λ
即(
C,A)是不可检测的,这与假设矛盾。因此 Re(
λ)<0,即 X ≥0
是镇定解。 □
引理 13
9 设 D 列满秩并令 R =DD>0,则如下提法等价:
A-jωI B

i) [ C D ]对所有ω 列满秩。
381


i)((
i I-DR-1D )
C,A-BR-1DC)在jω- 轴上无不可观
测的模态。
证明:设jω 是((
I-DR-1D )
C,A-BR-1DC)的不可观测的模
态,则存在一个 x≠0 使得

A -BR-1DC) ωx, (
x =j I- DR-1D )
Cx =0

A -j
ωI B I 0 x
[ C D ][
-R D C I][
0]
=0 -1 

但这意味着
A -j
ωI B
D [ C
( 18)
13. ]
不是列满秩的。反之,设式(
1318)对 某 个 ω 不 是 列 满 秩 的,则 存


[]

≠0,使得

A -j
ωI B u
[ C D ][]

=0


u I 0 x
[]
v [-R D C I][y]
= -1 


x I 0 u
[y]= [R D C I][]

≠0
-1 



A -BR-1DC -j ωI)x +By =0 ( 19)
13.

I- DR D )
-1 
Cx + Dy =0 ( 20)
13.
用 D 左乘式(
1320)得到 y=0。于是有
(A -BR-1DC) x =jωx, (I- DR-1D )
Cx =0
即jω 是(( -1 
) ,
I-DR D C A -BR D C-1 
)的 一 个 不可观测的模
态。 □
注 13
3 若 D 不是方阵,则存在一个 D⊥ ,使得[
D⊥ DR-1?2 ]是酉
382

矩阵并且 D⊥D
⊥ =I-DR
-1
D 。 因 此,在 某 些 情 形 下,将 把 上 述
引理中的条件(i)写成(
i A -BR-1DC)无 纯 虚 的 不 可 观 测
⊥C,
D
模态。当然,若 D 是方阵,则条件简化成 A-BR-1DC 无纯虚特
征值。同时,注意到若 DC=0,条 件 (
ii)变 成 (
C,A)无 纯 虚 的 不
可观测模态。 
系 13
10 设 D 列满秩并记 R =DD>0。令 H 具有以下形式:
A 0 B
[-C C -A ]- [-C D]R [D C B ]
H=   
-1  

-1  -1 
A -BR D C -BR B
=[
-C ( I- DR D )

A -BR D C) ]
C -(
-1  -1  

A-jωI B
B)是可镇定的且 [
D]
则 H ∈dom( c),当且仅当(
Ri A, 对

所有 ω 列满秩。 进 而,若 H ∈dom (
Ri c),则 X =Ri
c(H )≥0;而
r(
Ke X)=0,当 且 仅 当 (
D⊥C,

A-BR D C)无 稳 定 的 不 可 观 测
-1 

的模态。
证明:这是引理 13
9 和定理 13
7 的结果。 □
注 13
4 易见,( 
, -1 
D⊥C A-BR D C )的可检测性(可观测性)蕴含
着(
C, A)的可检测 性 (可 观 测 性)。 但 反 之 一 般 不 真。 因 此,对 以
10 中的 Ri
上系 13 cca
ti方程,其镇定解的存在性不能由( A,B)的
可镇定性和(
C,A)的可检测性 保 证。进 而,除非 DC=0,即 使 一
个镇定解存在时,解的正定性也不能由(
C,A)的可观测性来保证。
作为一个例子,考虑
0 1 0 1 0 1
A= [0 0],B = [-1],C = [0 0],D = []

则(
C,A)是可观测的,(
A,B)是可控的,并且
0 1
A -BD C = [1 0],D 
⊥ C= [
0 0]

因(
D A-BR-1DC)在 虚 轴 上 无 不 可 观 测 的 模 态,故 一 个 具
⊥C,

有以上数据的 Ric
cai方程有一非负定的镇 定解。 然而,由于(
t D⊥

A-BR-1DC)有一 个 稳 定 的 不 可 观 测 的 模 态,这 个 解 却 不 是
C,
383

正定的。另一方面,若 B 矩阵变为

B= []

则在这种情形下,虽然(
A,B)可控、(
C,A)可观测,但(
A-BDC)却
在虚轴上有特征值,故相应的 R
icc
ati方程无镇定解。 

3 极值解和矩阵不等式
13

前几节 已 表 明,给 定 一 个 Ri
cca
ti方 程,一 般 存 在 许 多 可 能 的
解。在所有解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实的、对称的而且特别是
镇定的解。也存在另外 一 族 感 兴 趣 的 解,称 为 极 值(最 大 或 最 小)
解。极值解的某些性质将在本节予以研究。极值解与镇定解间的
联系也会在本节中建 立 起 来。 为 说 明 其 思 想,让 我 们 考 察 一 个 例
子。
例 13
4 令
1 0 0 1
熿 燄 熿燄
A= 0 2 0 , B= 1 , C= [
0 0 0]
燀0 0 -3燅 燀1燅
A -BB
矩阵 H =
[-C C

-A
的特征值是

λ1 =1,λ2 =-1,λ3 =2,λ4 =-2,
λ5 =-3,
λ6 =3
它们相应的特征向量是

熿1燄 熿3 燄 熿0燄
0 2 1
0 -3 0
v1 = , v2 = , v3 =
0 6 0
0 0 0
燀0燅 燀0 燅 燀0燅
384

熿4 燄 熿0燄 熿-3燄
3 0 -6
-12 1 -1
v4 = , v5 = , v6 =
0 0 0
12 0 0
燀0 燅 燀0燅 燀6 燅
依赖于不变子空间的选择,存在四个不同的非负定对称解:
0 0 0
X1 熿 燄
 [X ]=[v

1 v3 v5];Y1 =X2X -1
1 = 0 0 0 ;
燀0 0 0燅
2 0 0
X1 熿 燄
 [X ]=[v

2 v3 v5];
Y2 =X2X1 = 0 0 0 ;
-1

燀0 0 0燅
0 0 0
X1 熿 燄
 [X ]=[v

1 v4 v5 Y3 =X2X1 = 0 4 0 ;
]; -1

燀0 0 0燅
18 -24 0
X1 熿 燄
 [X ]=[v

2 v4 v5];
Y4 =X2X1-1 = -24 36 0 。
燀0 0 0燅
这些解可排序为 Y4 ≥Yi ≥Y1 , 3。 当 然,这 只 是 一 个 部 分 排
i=2,
序,因为 Y2 和 Y3 是不可比的。同时 注 意 到 Y4 是 一 个 镇 定 解,即
A-BBY4 是稳 定 的。 进 而,
Y4 和 Y1 分 别 是 “最 大 的 ”和 “最 小
的”解。 ◇
例 13
4 中部分排序的概念可表述为更为一般的情形。为此,
再次考虑 Ri
cca
ti方 程 (
131)。 若 X+ ≥X 对 方 程 (
131)的 所 有
He t解 X 成立,则称 方 程(
rmi 131)的 一 个 Hermit 解 X+ 为 一 个
最大解。 同 理,若 X- ≤X 对 方 程 (
131)的 所 有 He t解 X 成
rmi
立,则称方程(
131)的一个 He t解 为 一 个 最 小 解。 显 然,最 大
rmi
和最小解若存在则必是唯一的。
为研究最大和最小解的性质,引入如下二次型矩阵:
385

Q(X):= A X + XA + XRX +Q ( 21)


13.
定理 13
11 设 R ≤0 并 设 存 在 一 个 He
rmit 矩 阵 X = X ,使 得

Q(
X)≥0。

i)若( R)是可 镇 定 的,则 Ri
A, cca
ti方 程 (
131)存 在 唯 一 的
最大解 X+ 。进而,对所有使得 Q( X)≥0 的 X,有
X+ ≥ X
及σ(
A+RX+ )C
C- 。
(i)若(-A,
i R)是可镇 定 的,则 Ri
cca
ti方程(
131)存 在 唯 一
的最小解 X- 。进而,对所有使得 Q(
X)≥0 的 X,有
X- ≤ X
及σ(
A+RX- )C
C+ 。
(i
ii)若(
A,R)是可控的,则 X+ 和 X- 二者均存在。进而,
X+
>X- ,当且仅当σ( C + 。此时
A+RX- )C
∞  -1

A+RX+ ) (
A+RX+ ) t
( )


X+- X- =

e Re t

0 -1

A+RX- ) ( )
=( e
t A+RX- t
t)
∫ -∞
Re d


iv)若 Q(X)>0,则( i)和(i)中 的 结 论 可 分 别 加 强 为 X+ >

X,
σ( C - 及 X- <X,
A+RX+ )C σ(A+RX- )C C+ 。
证明:令 R=-BB 对 某 个 B 成 立。 注 意 到(
A,R)是 可 镇 定 (可
控)的,当且仅当(
A,B)也是可镇定(可控)的事实。
(i):令 X 使得Q (
X)≥0。由于(
A,B)是可镇定的,因此存在
一个 F0 ,使得
A0 := A +BF0
也是稳定的。现令 X0 是 Lyapunov 方程
X0A0 +A0 X0 +F0F0 +Q =0
的唯一解,则 X0 是 He t阵。定义
rmi
^0 := F0 +B X

有如下方程:


X0 - X)
A0 +A0 ( ^0F
X0 - X)=- ^0 -Q(
X)≤ 0
386

A0 的稳定性意味着
X0 ≥ X
从 X0 开始,将定义一个非增的 Hermit矩阵序列{
Xi}。 与之相关
联地,还将定义一个稳定的矩阵序列{
Ai}和一个矩阵序列{
Fi}。假
设当i 增加 到n-1 时,已 经 定 义 了 矩 阵 { Ai}和 {
Xi},{ Fi},使 得
Xi 是 He t的并且
rmi
X0 ≥ X1 ≥ … ≥ Xn-1 ≥ X
Ai = A +BFi 是稳定的, i =0,…, n-1
Fi =-B Xi-1 , i =1,…,

n-1
XiAi +AiXi =-FiFi -Q, i =0,
1,…,
n-1
( 22)
13.
下面,引入
Fn =-B Xn-1
An = A +BFn
首先证明 An 是稳定的。为此,利 用 式( 1322),取i=n,我 们 定 义
一个具 Xn-1 ≥Xn ≥X 的 He t矩阵 Xn 。现利用式(
rmi 22),取i
13
=n-1,得到
Xn-1An +AnXn-1 +Q +FnFn +
(Fn -Fn-1) (
Fn -Fn-1)=0 ( 23)
13.

^n := Fn +B X



Xn-1 - X)
An +An (
Xn-1 - X)=

-Q( ^nF
X)-F ^n - (
Fn -Fn-1) (
Fn -Fn-1) ( 24)
13.
现假设 An 不是稳定的,即存在一个λ,满足 Re λ≥0 以 及 x≠0,使
得 Anx=λx。于是,用 x 左乘、用 x 右乘式(
1324),有

2Re
λx (
Xn-1 - X)
x =-x {
Q( ^nF
X)+F ^n +
(Fn -Fn-1) (
Fn -Fn-1)}

由于假设 Xn-1 ≥X,上面方程右边的每一项必须为零。所以,有
387

x (
Fn -Fn-1) (
Fn -Fn-1)
x =0
这意味着

Fn -Fn-1)
x =0

An-1x = (
A +BFn-1)
x= ( A +BFn )
x = Anx =λ

这与 An-1 稳定相矛盾,因此, An 也是稳定的。
现在,令 Xn 为 Lyapunov 方程
XnAn +AnXn =-FnFn -Q ( 25)
13.
的唯一解,则 Xn 是 He
rmit阵。其次
(Xn - X)
An +An (
Xn - X)=-Q( ^n F
X)-F ^n ≤ 0
利用式( 23),
13

Xn-1 - Xn )
An +An (
Xn-1 - Xn )=
-(Fn -Fn-1) (
Fn -Fn-1)≤ 0
由于 An 是稳定的,故
Xn-1 ≥ Xn ≥ X
我们有一个非增 序 列 {
Xi},由 于 Xi ≥X,此 序 列 是 有 下 界 的。 因
此,极限
Xf :=l
imXn
n→ ∞

存在,是 He t阵 且 有 Xf ≥X。 在 式 (
rmi 1325)中 取 极 限 n→ ∞ ,
得到 Q( Xf 是方程(
Xf )=0。因此, 131)的一个解。由于 X 为满
足 Q(
X)≥0 的任意矩阵以及 Xf 独立于 X 的选择,故有
Xf ≥ X
特别地,
Xf 是 Ri
cca
ti方程(
131)的最大解,即 Xf =X+ 。
为建立最大解的稳定性性质,注 意 到 An 对 任 意n 是 稳 定 的。
因此,在此极限中,
A -BB  Xf
的特征值无正实部。唯一性来自于最大解唯一这一事实。

i)结论来自于对(
i i)证明中作如下代换:
A ←-A;X ←- X;
X+ ←- X-
388


ii)X+ 和 X- 的 存 在 性 来 自 于 (
i i)和 (
ii)。 令 A+ :=A +
RX+ :现在证明 X+ -X- >0,当且仅当σ( A+ )C
C - 。易证
A+ (
X+- X- )+ (
X+- X- )
A+- ( X+- X- )
R(X+- X- )=0
( ):设 X+ -X- >0,则( A+ ,
R(X+ -X- ))是 可 控 的。 因
此,根据 Lyapunov 定理,我们得出结论 A+ 是稳定的。
( ):现在设 A+ 是稳定的, X 是 Ri
cca
ti方程( 1)
13
A+ (

X+- X)+ (
X+- X)
A+- (X+- X)R(
X+- X)=0
的任意其他解。由 于 ( R)是 可 控 的,这 一 方 程 有 一 个 可 逆 的
A+ ,

∞  -1

A+RX+ ) (
A+RX+ ) t
(∫ )

珡= -
X+-X e Re t
d >0

将方程各项经简单整理后给出
( 珡 ) (
A +RX 珡)+ (
X+-X 珡)(
X+-X 珡)
A +RX
+( 珡)
X+-X R(
X+-X珡)=0
389

因为 X+ -X
珡>0,我 们 得 到 σ( C + 。这又意味着 X
珡 )C
A +RX 珡=
X- 。因此, X+ -X- >0,当且仅当σ(
X+ >X- 。同理, A+RX- )
C+ 。
C

iv)仅对 X+ 时 的 情 形 证 明;
X- 的 情 形 可 类 推。 注 意 到 由
i),有

(X+- X)
A++A+ (
X+- X)=
- 犙(X)+ (
X+- X)R(X+- X)< 0 (
13.26)
且 X+ -X≥0。现假设 X+ -X 是 奇 异 的 并 且 存 在 一 个x≠0,使
得(X+ -X)x=0。 用 x 左 乘 式(
1326)并 用 x 右 乘之,得 到 x
犙( X)x =0,这 是 一 个 矛 盾。 于 是,
A +RX+ 的 稳 定 性 由 Lya

punov 定理即可得到。 □
注 135 上面的证明也给出了一个计算最大和最小解的迭代步骤。
例如,为求最大解,可采用如下步骤:
i)求 F0 ,使得 A0 =A+BF0 稳定;


i)解 Xi:
i XiAi+AiXi+FiFi+Q=0;


ii)若 ‖ Xi - Xi-1 ‖ ≤ε= 给 定 精 度,则 停 止,否 则,转 到

iv);

iv)令 Fi+1 =-B Xi 和 Ai+1 =A+BFi+1 ,转到(
i)。

若解存在,这一步骤会收敛到一个镇定解。 
系 13
12 令 R≤0 并 设 (
A,R)是 可 控 的,X1 ,X2 为 Riccati方 程

131)的两个 解。 则 X1 > X2 蕴 涵 X+ = X1 ,X- = X2 ,
σ(A+
C - 以及σ(
RX1)C A+RX2)C C+ 。
下例表明( A,R)的 可 镇 定 性 对 保 证 方 程 (
131)的 一 个 最 小
Hermit解的存在性而言是不充分的。
例 13
5 令
0 0 -1 0 1 0
A= [0 -1]
, R=
[0 0], Q = [0 0]
则可证明,方程(
131)的所有 He t解由下式给出:
rmi
390

熿-1 α 燄
1 0
[ ]
0 0


α

珔 - |α|


,α∈ C

最大解显然是
1 0
X+ = [0 0]
然而,却不存在最小解。 ◇
在 犎∞ 控制中见到的、将在本书的后 面 部 分考虑的 Ri
cca
ti方
程通常有 R≥0。然而,这些条件仅仅是上面定理的一个对偶。
系13
13 设 R≥0 以及存在一个 He t矩阵 X=X ,使得 犙(
rmi X)≤
0。

i)若(
A,R)是可 镇 定 的,则 Ri
cca
ti方 程 (
131)存 在 一 个 唯
一的最小解 X- 。进而,对所有使得 犙(
X)≥0 的 X,有
X- ≤ X
及σ(
A+RX- )C
C- 。
(i)若(-A,
i R)是可镇 定 的,则 Ri
cca
ti方程(
131)存 在 一 个
唯一的最大解 X+ 。进而,对所有使得 犙(
X)≥0 的 X,有
X+ ≥ X
及σ(
A+RX+ )C
C+ 。


ii)若(
A,R)是 可 控 的,则 X+ 和 X- 均 存 在。 进 而,
X+ >
X- ,当且仅当σ(
A+RX- )C - 、
σ(A+RX+ )C + 。此时,
∞  -1

A+RX- )
(e )=
t (
A+RX- ) t
X+- X- =
∫ 0
Re t

0  -1

A+RX+ ) (
A+RX+ ) t
( e t)

∫ -∞
Re d


iv)若 Q( i)和(
X)<0,( i)中的结 果 可 分别加强为 X+ >X,
i σ
A+RX+ )C + 和 X- <X,
( σ(A+RX- )C - 。
证明:与定理 13
11 的证明类似。 □
定理 13
11 还可用 于 推 导 某 些 Ri
cca
ti方 程 的 一 些 相 比 较 的
结果。更清楚地说,令
391

A -BRs-1S 1
-BRs- B 
Hs:= [-P +SR S -1


-(
A -BRs- S )
1 ]

珦 -B
A 珟R
珟s-1S
珟 珟R
-B珟s-1B
珟
珮s:=
H [珟 +S
-P 珟R
珟s-1S
珟 珦 -B
-(
A 珟R
珟s-1S
珟 ) ]
这里,
P,珟,
P Rs 和R
珟s 为实 对 称 的 并 且 Rs >0,
珟s >0。 我 们 也 将 利

用如下矩阵:
P S 珟 S
P 珟
T:=
S Rs[ , T

珦:=

珟 R
S 珟s [ ]
用 X+ 和 X
珦+ 分别表示 与 Hs 和 H
珮s 相 关 联 的 Ri
ccai方 程 的 最 大

解:

A -BRs-1S ) X + X(
( A -BRs-1S )-
XBRs-1B  X + (
P -SRs-1S )=0 ( 27)
13.
珦 -B

A 珟R
珟s-1S
珟 )X
珦 +X
珦(珦 -B
A 珟R
珟s-1S
珟 )-
珦B
X珟R
珟s-1B
珟 X
珦+(
珟 -S
P 珟R
珟s-1S
珟 )=0 ( 28)
13.
注意到 JHs 和JH
珮s 是 He t的,其中,
rmi J 定义为
0 -I
J= [I 0 ]

P -SRs-1S (
A -BRs-1S )
K := JHs = [A -BR S -1

 1
-BRs- B  ]
珟 -S
P 珟R
珟s-1S
珟 珦 -B

A 珟R
珟s-1S
珟 )
珦:= JH
K 珮s =
[A珦 -B珟R珟 S珟-1

 珟R
-B珟s-1B
珟 ]
定理 13
14 设(
A,B)和(
珦,
A 珟)是可镇定的。


i)设方程( 28)有一个 He
13 t解以及 K ≥K
rmi 珦( 珦),则
K >K
X+ 和 X
珦+ 存在,并且 X+ ≥X
珦+ ( 珦+ )。
X+ >X
( 珦,
i)令 A=A
i 珟 和 T ≥T
B=B 珦( 珦)。 设 方 程 (
T>T 1328)有 一
392

个 He t解,则 X+ 和 X
rmi 珦+ 存在并且 X+ ≥X
珦+ ( 珦+ )。
X+ >X

ii)若 T≥0(
i T>0),则 X+ 存在并且 X+ ≥0(
X+ >0)。
证明:(i)令 X 为方程( 28)的一个 He
13 t解,则
rmi

I I
[X ] [X ]=0

由于 K ≥K
珦,故
 
I I I I
犙s(
X):= [X ] [X ] [X ] (K -K珦)[X ]≥ 0
K =

现在用定理 13
11 来得到 X+ 和 X+ ≥X 的存在性。 因为 X 是任
意的,则 X+ ≥X 对 方 程 (
1328)的 所 有 He t 解 X 成 立。X
rmi 珦+
的存在性可利用定理 13 11 立即得到。此外
珦+
X+ ≥ X

i)令 A =A
i 珦, 珟 并令 X 为方程(
B =B 1328)的 一 个 Hermi

解。记 L=-Rs-1( 
S +B X
)和 珟 珟-1 珟

L=-Rs S +B X 
),则

I I
犙s(
X)= [X ] K [X ]= A X +XA -L RL +P
 

而方程(
1328)变成为
珟R
A X + XA -L 珟sL
珟 +P
珟 =0
易证

I I
犙s(
X)=
X []
(K -K珦)
X []
珟 -L RsL +LR
=P -P  珟sL


I I

=(
[]
T -T珦) + (

珟)R
L -L 珟s(
[]
珟)≥ 0
L -L

现在,与(
i)相同,存在 X+ 和 X
珦+ ,以及 X+ ≥X
珦+ 。

ii)条 件 T ≥0 蕴 含 P -SRs-1S ≥0,因 此,犙s (
i 0)=P -
SRs S ≥0。利用定理 13
-1 
11 即可得到 X+ 和 X+ ≥0 的存在性。

393

4 谱因式分解
13

令 A,
B,P,
S,R 为具有恰当维数的实矩阵,使得 P=P ,
R=
R ,并定义一个拟 He t有理矩阵函数
rmi
Φ(
s)=R +S (

I -A)
s -1
B +B (
-sI -A )
-1
S+
B (
-sI -A )
-1
P(
sI -A)
-1

P S (
sI -A)
-1

=[
B (
-sI -A )
-1

I] 
S R ][ I ]
( 29)
13.
引理 13
15 设 R 是非奇异的,下列假设之一满足:
A1)A 在jω- 轴上无特征值;

A2)P 是定号的,即 P≥0 或 P≤0;(
( A,B)在jω- 轴上无不
可控的模态,(P,A)在jω- 轴上无不可观测的模态。
则如下提法等价:
( jω0)对某个 0≤ω0 ≤∞ 是奇异的。
i)Φ(

i)Hami
i lton 矩阵
A -BR-1S 1
-BR- B
H=
-([
P -SR-1S ) - (
A -BR-1S ) ]
在jω0 处有一个特征值。
证明:
( i) 令
i) (

^B
^ A 0 B
熿A 燄 熿 燄
Φ(
s)= 
 := -P -A -S
^ ^ 

燀CD燅 燀S

B  R 燅
^-B
则 H= A ^D
^-1C
^及
-1
 -BR 燄
-1

Φ s =)
熿 H 

[SR-1 ]

燀[
R-1S R-1B ] R-1 燅
394

若 Φ(jω0)是 奇 异 的,则 jω0 是 Φ(s)的 一 个 零 点。 因 此,


jω0 是
Φ (
-1
s)的一个极点,并且, jω0 是 H 的一个特征值。
i) 设 jω0 是 H 的 一 个 特 征 值,但 不 是 Φ-1 (
i) (

i s)的 一
个极点,则jω0 必或是([ R S R B ],
-1  -1 
H )的一个不可观测的
-BR-1
模态,或者是 (
H, [SR ])的 一 个 不 可 控 的 模 态。 现 假 设jω
-1

是([
R-1S R-1B ],H )的 一 个 不 可 观 测 的 模 态,则 存 在 一 个
x1
x0 = [x ]≠0,使得

ω0x0 ,[
Hx0 =j R-1S R-1B ]
x0 =0
这些方程可简化为
(ω0I-A)
j x1 =0 ( 30)
13.

jω0I+A )

x2 =-Px1 ( 31)
13.
Sx1 +Bx2 =0 ( 32)
13.
现在,在不同的假设下考虑两种情形:
(a)若 假 设 (A1)为 真,则 根 据 式 (
13 x1 =0,而 从 式
30),

1331),这又蕴含 x2 =0,这是一个矛盾。
(b)若假设( A2)为真,由于式( 10)蕴含 x1 (
13 jω0I+A )=

0,则根据式(1331),有 x1Px1 =0。因为 P 是定号的( P≥0 或 P


≤0),这给出 Px1 =0。若 x1 ≠0,这与式( 1330)一起,又蕴含jω0
是(P, A)的 一 个 不 可 观 测 的 模 态。 另 一 方 面,若 x1 =0,则 式

1331)和式(1332)蕴 含 (A,B)在 jω0 处 是 一 个 不 可 控 的 模 态,
这又是一个矛盾。
-BR-1
类似地,若jω0 假设是(
H, [SR ])的一个不可控的模态,
-1

则也可以得出一个矛盾。 □
系 13
16 设 R>0 以 及 定 义 在 引 理 13
15 中 的 假 设 (
A1)或(
A2)
之一为真,则如下提法等价
( jω)>0 对所有 0≤ω≤∞ 成立。
i)Φ(

i)Hami
i lton 矩阵
395

A -BR-1S 1
-BR- B
H=
-([
P -SR-1S ) - (A -BR-1S ) ]
在jω- 轴上无特征值。
证明:( i)从 引 理 13
i) (
i 15 可 容 易 地 得 出。 为 证 明 (
ii) (
i),
注意到根据引理 13
15,
Φ(j∞ )=R>0 及 de jω)≠0 对所有 ω
tΦ(
成立。则 Φ(
jω)的连续性给出 Φ(
jω)>0。 □
引理 13
17 设 A 是稳定的并且 P ≤0。则

i)矩阵
P 0 (
sI -A)
-1

Φ0(
s)= [
B (
-sI -A )
-1
I] [0 I][ I ]
对所有 0≤ω≤∞ 满足
Φ0(ω)> 0

当且仅当存在唯一的实矩阵 X=X ≤0,使得
A X + XA - XBB  X +P =0
及σ(
A-BB X)C
C- 。
( jω)≥0 对所有 0≤ω≤ ∞ 成 立,当 且 仅 当 存 在 唯 一 的
i)Φ0(

实矩阵
X=X ≤0 使得
A X + XA - XBB  X +P =0 ( 33)
13.
及σ(
A-BB X)C
C- 。
证明:
i)( )根据系 13
( 16, jω)>0 蕴涵一 Hami
Φ0( lton 矩阵
A -BB 
[-P
-A ]
在虚轴上无特征 值。 由 定 理 13
6,这 又 蕴 涵 式 (
1333)有 一 镇 定
解。进而,由于
A -BB  -I A BB  -I
[-P -A  ]= [ I][P -A  ][ I ]
故有
396

A -BB  A BB 

ic [-P
-A P -A ]
=-R
ic
≤0 [ ]
( )充分性的证明在此略去,它 是 下 面 的 定 理 13
19( a)的
b) (
特例。
i)( )令 P=-CC 及 G(

i s):=C(
sI-A)-1B,则Φ0(
s)=
I-G~ (
s) s)。令 0<γ<1 并定义
G(
Ψγ(
s):=I-γ2G~ (
s)G(
s)
则 Ψγ(
jω)>0,ω。 故 由 (
i),存 在 一 个 Xγ =Xγ ≤0,使 得 A -
BB Xγ 是稳定的,并且
A Xγ + XγA - XγBB  Xγ -γ2CC =0
根据定理 13
13,易见,
Xγ 是 关 于γ 单 调 递 减 的,即 若 γ1 ≤γ2 ,则
Xγ1 ≥Xγ2 。 为 了 证 明 l
imγ→1Xγ 存 在,我 们 需 要 证 明 Xγ 对 所 有 0
<γ<1 是有下界的。
在下面,将假设(
A,B)是可控的。可控性假设此后可去掉。
令 Y 为如下 Ri
cca
ti方程的反镇定解:
AY +YA -YBB Y =0
且具σ( C + (注 意 到 这 样 一 个 解 的 存 在 性 是 由 可 控
A-BBY)C
性假设保证的)。则易证

A -BB Y) (
Xγ -Y)+ (
Xγ -Y)(
A -BB Y)
-(
Xγ -Y)
BB  (
Xγ -Y)-γ CC =0 2

这意味着
∞  
-(
A-BB Y) t
[(
Xγ -Y)
BB  (
Xγ -Y)

Xγ -Y =



-(
A-BB Y)

+γ CC]

e t≥ 0

故 Xγ 是 有 下 界 的 且 以 Y 为 其 下 界,并 且 l
imγ→1 Xγ 存 在。 令
imγ→1Xγ ,则根据连续性原理,
X:=l X 满足 Ri
cca
ti方程
A X + XA - XBB  X +P =0
及σ(
A-BB X)C
C- 。
现在假设( B)不是可控的,然后,不失一般性,假设
A,
397

A11 A12 B1
A= [0 A22 ], B = [0 ],C = [C 1 C2]

故( B1)是可控的,
A11 , A11 和 A22 是稳定的。则对于
Xγ
11 Xγ
12
Xγ = [(Xγ
12 ) Xγ
22

Ri
cca
ti方程可写成三个方程
2 
A11Xγ γ γ  γ
11 + X11A11 - X11B1B1 X11 -γ C1 C1 =0


A11 -B1B1Xγ 11 ) X12 + X12A22 + X11A12 -γ C1 C2 =0
 γ γ γ 2 

22 + X22A22 + (
A22Xγ 12 ) A12 + A12X12
γ
Xγ   γ

-( 12 ) B1B1 X12 -γ C2 C2 =0

Xγ   γ 


A11 -B1B1 Xγ A12 -B1B1 Xγ
[ ]
11 12

A -BB X =
0 A22
是稳定的。
令 Y11 为
A11Y11 +Y11A11 -Y11B1B1Y11 =0
的反镇定解,这里, σ( C + 。 则显然,
A11 -B1B1Y11 )C Xγ
11 -Y11 ≥

0。此外,
X11 =l 11 存在,
imγ→1Xγ 且满足如下 Ri
cca
ti方程:
A11X11 + X11A11 - X11B1B1 X11 -C1C1 =0
其中σ( C - 。结果,如下 Sy
A11 -B1B1 X11)C lvest
er方程
(A11 -B1B1X11) X12 + X12A22 + X11A12 -C1C2 =0

有唯一解 X12 ,这 是 因 为 λi(


A11 -B1B1X11 )+λj (
A22 )≠0,i,
j。
进而,如下 Lyapunov 方程有唯一的非负定解 X22 :
A22X22 + X22A22 + X12A12 +A12X12
- X12B1B1 X12 -C2C2 =0
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存在一个唯一解 X 使得
A X + XA - XBB  X -CC =0
及σ(
A-BB X)CC- 。
( )与(
i)相同。 □
398

引理 13
18 令 R>0,
P S (
sI -A)
-1

Φ(
s)= [
B (
-sI -A )
-1
I] 
S R [ ][ I ]

熿P^ 0燄熿(
sI -A^)
-1^
B燄
Φ^( ^ (
s)= [
B -s ^ )
I -A -1
I]
燀0 I燅燀 I 燅
这里
^:= A -BR-1S ,
A ^:= BR-1?2 ,
B ^:= P -SR-1S

则 Φ( ^(
jω)≥0,当且仅当 Φ jω)≥0。
证明:注意到

P S ^ 0燄
I SR-1?2 熿P I 0

S R [ 0 R ] [


?2 ]-1
?
燀0 I燅 R S
2  [ R1?2 ]
因此,函数 Φ(s)可写成

熿P^ 0燄 (
sI -A)-1

Φ(
s)= [B ( I -A )
-s -1
φ (

s)]
燀0 I燅 φs

() ]
这里,φ(
s)=R +R S (
1?2 -1
?2 
I-A) B。易证
s -1

^(s)= [
φ ( s)]~ Φ(
s)φ ( s)
-1 -1
Φ
于是可得结论。 □
下面准备介绍并证明本节的主要结果之一。如下定理和其系
表征了在谱因式分解、 Ric
cai方程和 Hami
t lton 分解间的关系。
定 理 13
19 令 A,
B,P,S,R 为有恰当维数的矩阵,使得 P=P ,R
=R >0,且(A,B)是可镇定的。设如下假设之一满足:
(A1)A 在jω- 轴上无特征值;
A2)P 是定号的,即 P≥0 或者 P≤0 及(
( P,A)在jω- 轴上
无不可观测的模态。

1.如下提法等价:
(a)拟 He t有理矩阵
rmi
399

P S (
sI -A)
-1

Φ(
s)= [
B (
-sI -A )
-1
I] 
S R [ ][ I ]
对所有 0≤ω≤∞ 满足
Φ(ω)> 0

b)存在唯一的实矩阵 X=X ,使得


A -BR-1S ) X + X(
A -BR-1S )
1 1
- XBR- B X +P -SR- S =0
以及 A-BR-1S -BR-1B X 是稳定的。
(c)Hami
lton 矩阵
A -BR-1S 1
-BR- B
H=
-([
P -SR-1S ) - (
A -BR-1S ) ]
在jω- 轴上无特征值。
2.如下提法也等价:

d)对所有 0≤ω≤∞ ,
Φ(jω)≥0。
e)存在唯一的实矩阵 X=X ,使得


A -BR-1S ) X + X(
A -BR-1S )
1 1
- XBR- B X +P -SR- S =0
以及σ(
A-BR-1S -BR-1B X)C C- 。
如下系 13
20 通常称为谱因式分解理论。
系 13
20 若定理 13
19 中条 件( e)任 意 一 个 满 足,则 存 在 一
a)~ (
个 M ∈ 犚p ,使得
Φ = M ~ RM
这样一个 M 的一特殊实现是
A B
M= 
[-
FI ]
这里, S +B X )。 进 而,若 X 是 镇 定 解,则 M -1 ∈
F= -R-1 (
犚H ∞ 。
注 13
6 若(
A,B)的可镇定性变成(-A,
B)的可镇定性,则定理仍
然成立,只 要 把 (
b)和 (
e)中 的 解 X 分 别 变 成 反 镇 定 解 (
σ(A-
400

C + )和 弱 反 镇 定 解 (
BR-1S -BR-1B X )C σ(A -BR-1S -
C + )即可。
BR-1B X)C 
证明:
( c) 从系 13
a) ( 16 即可得到。
( b) 从定理 13
c) ( 6 和定理 13
5 即可得到。
( a) 设 X=X ,使得 A-BR-1S -BR-1B X=A
b) ( 

S +B X)是稳定的。令 F=-R-1(


-BR-1( S +B X)及
A B
M= 
[-
FI ]
用 关 于 X 的 Ri
cca
ti方 程 并 通 过 简 单 的 代 数 运 算 易 证 Φ=
M RM 。由于

A +BF B
M-1 = 
[
F I ]
M -1 ∈ 犚犎∞ ,故 M (
s)在虚轴上无零点并且 Φ( jω)>0。

e) (d) 由与( a)的证明相同的步骤即可得到。
b) (

d) (e) 设 S=0 和 R=I,否 则,首 先 用 引 理 13
18 得 到
一个新的函数使之 具 有 这 些 性 质。 令 P=C1C1 -C2C2 且 C1 和
C2 为方的非奇 异 阵。 注 意 到 该 分 解 总 是 存 在 的,因 为 P =αI-
αI-P),而当α>0 充分大时,就 决 定 了 这 样 一 种 分 解 的 可 能 性。

令 X1 为
A X1 + X1A - X1BB  X1 +C1C1 =0
的正定解。 根据定理 13 7,X1 确实存在并且是镇定解,即 A1 :=
A-BB X1 是稳定的。令 Δ=X-X1 ,则该方程关于 Δ 成为
A1 Δ+ΔA1 -ΔBB  Δ-C2C2 =0
为证明方程有一个解,注意到引 理 13 17 以 及 A1 是 稳 定 的,于 是
只需证明
I-B (
-jωI -A1 ) C2 C2(
-1 
jωI -A1)
-1

是半正定的。
首先注意到
C2(
sI -A +BB  X1)
-1
B=
401

C2(
sI -A) -1
B[I+B X1(I -A)
s -1
B]
-1

由 X1 的定义及系 13 20,还有
I+B (
-s I -A ) C1 C1(
-1 
sI -A)
-1

=[I+B X1(
sI -A)
-1
B]~ [
I+B X1(
sI -A)
-1
B]
根据假设
Φ(
jω)=I+B ( -jωI -A ) C1 C1(
-1 
jωI -A)
-1


-B -j( ωI -A )
 -1 

C2 C2 j )-1
ωI -A B ≥ 0
因此
I- {[
I+B ( -jωI -A )-1
X1B]
-1

B (
-jωI -A ) C2 }
-1 


C2(
jωI -A)
-1
B[
I+B X1(
jωI -A)
-1
B]
-1
}≥ 0
结果
I-B ( ωI -A1 )
-j C2 C2(
-1 
jωI -A1)
-1
B ≥0
现在可将引理 13
17 用于 Δ 方程,于是,存在唯一解 Δ,使得σ( A1
-BB Δ)=σ( C - 。这就证明了 X 的存在性和唯
A-BB X)C
一性。

在此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前面的结果。特别要注意的是
下面的函数在虚轴上可以有极点。

例 13 1
6 令 A=0,
B=1,
R=1,S=0 及 P=1。 则 Φ(
s)=1- 2 及

Φ(
jω)>0。容易验证 Hamil
ton 矩阵
0 -1
H=
0 [-1 ]
在虚轴上无特征值并且 X=1 是 相 应 的 Ri
cca
ti方 程 的 镇 定 解,谱
因子由
0 1 =s+1
M(
s)= [1
1] s
给出。 ◇
现在考虑某些常用的特殊谱因式分解。
402

A B
系 13
21 设 G(
s):= 
[C
D ]
∈ 犚犔 是一个可镇定的和可检测的

实现且γ>‖G( s)‖ ∞ ,则存在一个 传 递 矩 阵 M ∈ 犚犔∞ ,使得 M ~


M =γ2I-G~G 和 M -1 ∈ 犚犎∞ 成立。M 的一个实现是
A B
M(
s)= [-
R FR ]

?

2 1
?2

这里
R =γ2I- DD
F =R-1(
B X + DC)
A +BR-1DC BR-1B
X =Ri
c [
-C (
I+ DR-1D )
C -(
A +BR-1DC) ]
并且若 A 是稳定的,则 X≥0。
证明:这是定理 13
19 的 一 个 特 殊 情 形。 事 实 上,本 定 理 是 在 定
理 13
9 中令 P=-CC, R=γ2I-DD 及利用事实
S=-CD,
A +BR-1DC BR-1B
Ri
c[ -C (
I+ DR-1D )
C -(
A +BR-1DC)
= ]
-1 -1
A +BR DC -BR B 

-Ri
c [C (
I+ DR-1D )
C - A +BR D C) ]
( -1  

得到的。 □
对偶情形时的谱因式 分 解 也 经 常 用 到,只 要 把 相 应 的 传 递 矩
阵转置即可。
A B
系 13
22 设 G(
s):= 
[C
D ]
∈ 犚犔 及γ>‖G(
∞s)‖ ∞ ,则存在一

个传递矩阵 M ∈ 犚犔∞ 使得 MM ~ =γ2I-GG~ 及 M -1 ∈ 犚犎∞ 。M


的一个实现是
A-LR1?2
M(
s)= [
C R1?2 ]
这里
R =γ2I- DD 
L =(YC +BD  )
R-1
403


A +BD R-1C) CR-1C
Y =Ri
c [-B(I+D R D)B -1 
-( ]
A +BD R-1C)
并且,若 A 是稳定的,则 Y ≥0。
为方便起见,我们也包括了如下的谱因式分解结果,它们仍然
是定理 13
19 的特殊情形。

 A B
系 13
23 令 G(
s)= [C
D ]
为一个可镇定的和可检测的实现。

A-jω B
jω)>0 对所有 ω 成立,或者,[
D]

a)设 G (
jω)

G( 对

所有ω 列满秩。令
A -BR-1DC 1
-BR- B
X = Ri
c [
-C (
I- DR-1D )
C -(
A -BR-1DC) ]
这里 R:=DD>0。则有如下谱因式分解
W ~ W = G~ G
其中 W -1 ∈ 犚犎∞ 及
A B

W = 
R (
-1
?2
D C +B X)R1?2
  ]
(b) 设 G (
jω )G (

jω )> 0 对 所 有 ω 成 立,或 者,
A-jω B
[C D]对所有ω 行满秩。令

A -BD R珟 C)  -1  珟-1C
-CR
c[
Y = Ri ]
-B( 珟 D)
I- D R B  -1 
-( 珟-1C)
A -BD R
且具 R
珟:=DD >0。则有如下谱因式分解
珮W
W珮 ~ = GG ~
这里 W
珮 -1 ∈ 犚犎∞ 及

A ( 珟-1?2
BD  +YC )

珮=
W [
C 珟1?2
R ]
定理 13
19 也 给 出 了 一 个 传 递 矩 阵 犎∞ 范 数 的 某 些 额 外 的 性
质。
404

A B
系 13
24 令γ>0,
G(s)= 
[C
D ]
∈ 犚犎 ∞ 及

A +BR-1DC BR-1B
H := [
-C (I+ DR-1D )
C -(
A +BR-1DC) ]
这里 R=γ2I-DD。则如下条件等价:
(i)‖G‖ ∞ <γ。

i)σ
i D)<γ 及 H 在虚轴上无特征值。
珋(


ii)σ
珋(D)<γ 及 H ∈dom(
Ric)。

iv)σ
珋(D)<γ、H ∈dom(
Ric)及 Ri
c(H )≥0(若(
C,A)是可观
测的,则(Ric(
H )>0)。
证明:这由 ‖G‖ ∞ <γ 等价于如下函数对所有ω 正定的事实

Φ(ω):=γI-G ( ω)G(ω)=

j -j j
-CC -CD

B (
-jωI -A )
-1
I] [-D C γI-D D]×
 2 


jωI -A)
-1

[ I ]> 0
以及
-I 0 -I 0
[0 I] [0 I]=

A +BR-1DC 1
-BR- B

C (
I+ DR-1D )
C -(
A +BR-1DC) ]
的事实即可证明。 □
在以上系 13
24 中,(
i)和(
iv)间的等价性通常称之为 有界实
引理。

5 正 实 函 数
13

对一个方的(
m×m)矩 阵 函 数 G(
s)∈ 犚犎∞ ,若 G(
jω)+G

jω)≥0 对 所 有 有 限 的 ω,即 ω∈R


( R 成 立,则 称 其 为 正 实 (
PR)函
405

数;而若 G(
jω)+G (

jω)>0 对所有 ω∈R
R 成立,则称其为是严格
正实(
SPR)函数。
AB
定理 13
25 令 [ ]
 为 G (
CD
s)的 一 个 状 态 空 间 实 现,且 A 稳 定

(不必要是一个最小实现)。设存在 X≥0,
Q,和 W ,使得
XA +A X =-QQ ( 34)
13.
 
B X +W Q = C ( 35)
13.
D + D = W W ( 36)
13.
则 G(
s)是正实的并且
G(
s)+G~ (
s)= M ~ (
s)M(
s)
AB
这里,
M(s)= [QW ]
 。进而,若 M (
jω)对 所 有 ω∈R
R 列 满 秩,则

s)是严格正实的。
G(
证明:
A 0  B
熿 燄
G( s)= 0 -A  -C =
s)+G (



 
燀C B D + D 燅
A 0  B
熿 燄

0 -A -(
XB +QW )


  
燀B X + W Q B  W W 燅
I 0
对上面的实现利用一个相似变换
X I
得到
[ ]
A 0  B
熿 燄
G s +G s = XA +A X -A -QW =
( ) ~ () 

 

燀 W Q B   W W 燅
A 0  B
熿 燄
-Q Q -A -QW =

 

燀W Q B   W W 燅
-A -Q A B


B  W 

][Q
W ]
406

这意味着
G(
jω)+G (
jω)= M  (
jω)
M(ω)≥ 0

即 G(
s)是正实的。 最后,注 意到 若 对 所 有 ω∈RR,
M(jω)列 满 秩,
则 M( x≠0 对所有 x∈C
jω) Cm 及ω∈R
R 成立。故 G(
s)是严格正实
的。 □
定理 13
26 设(
A,B,
C,D)是 G(
s)的 一 个 最小 实现,
A 稳 定,并 且
s)是正实的。则存在 X≥0,
G( Q 和 W ,使得
XA +A X =-QQ
B X + W Q = C
D + D = W W

G(
s)+G~ (
s)= M ~ (
s)M(
s)
A B
这里,
M(s)= [Q
W ]
 。进而,若 G(
s)是严格正实的,则前面给出

jω)对所有 ω∈R
的 M( R 列满秩。
证明:由于 G (
s)假 设 为 正 实 的,则 存 在 一 个 传 递 矩 阵 M (
s)=
A1 B1

[C
D ]

,且 A 稳定,使得

G(s)+G~ (s)= M ~ (
s)M(
s)
这 里, A 和 A1 具 有 相 同 的 维 数。 现 在,令 X1 ≥0 为 如 下 Lya

punov 方程的解:
X1A1 +A1 X1 =-C1C1

-A1 -C1 A1 B1
M ~ () ( )

s M s = 
B1  D1 ][ ]
 =
C1 D1

熿 A1 0  B1 燄
-C1 C1 -A1 -C1D1 =


D
1 C1 B 
 D1D1
燀 1

407

熿 A1 0  B1 燄
X1A1 +A1 X1 -A1 -C1D1 =

 
D
1 C1 B 
 D1D1
燀 1

熿 A 1 0  B1 燄

0 -A1 - ( X1B1 +C1D1) =


  
 D1D1
燀B1 X1 + D1 C1 B1 燅
A1 B1 +

D1D1 + ]
B1 X1 + D1C1  0
-A - (

1B X +D C )

1 1

1 1

[B 


1 0 ]
而 G( s)的实现由下式给出:
s)+G~ (
AB -A -C
G(
s)+G~ (
s)= D + D + [ ][
 + 
C0 B  0 ]
因为 G(
s)的实现是最小的,故存在一个非奇异的矩阵 T,使得
A = TA1T-1 , B = TB1
C= (
B1 X1 + D1C1)
T-1 , D + D = D1D1
现在,通过定义

X=(T-1) X1T-1 , W = D1 , Q = C1T-1


即可得结论。

A B
系 13
27 令 [C
D ]
 为G(
s)∈ 犚犎 ∞ 的一个状态空间实现且 A 稳

定, R:=D +D >0。 则 G(


s)是 严 格 正 实 的,当 且 仅 当 如 下 Ri
c

ati方程:
X(
A -BR-1C)+ (
A -BR-1C) X
1 1
+ XBR- B X +CR- C =0
A B
存在一个镇定解。此外,
M(s)= [R
C-B X)R ]

-2
1  是最小相



408

位的并且
G(
s)+G~ ( s)= M ~ (
s)M(
s)
证明:根据定理 13
19 和
G(
jω)+G (
jω)> 0
对所有包括 ∞ 之 ω 成立这一事实即可证明。 □
以上系 13
27 也导致如下特殊的谱因式分解。
A B
系 13
28 令 G(
s)= [C
D ]
 ∈ 犚犎 ∞ 并且 D 行满秩。 设G(
jω)
G

jω)>0 对所有 ω 成立,即 G(


( s)在虚轴 上 无零点。 令 P 为(
A,B)
的可控性 Gr an 阵:
ami
PA  +AP +BB  =0
定义
BW = PC +BD 
则存在一个 X≥0,使得
XA +A X + (
C -BWX ) (
DD  )
-1

C -BWX )=0
进而,存在一个 M ( s)∈ 犚犎∞ ,使得 M -1( s)∈ 犚犎∞ 及
G(
s)G~ (
s)= M ~ (
s)M(
s)
A BW
这里 M (

s)= 
CW DW ]
,且具有一个方阵 DW ,使得

DWDW = DD 

CW = DW (
DD  )
-1

C -BWX )
证明:这只要根据系 13
27 和 G(jω) jω)>0 及
G (
ABW -A -C
G(
s)G~ (
s)= [

C 0 ][
+ 
BW  0
+ DD ]
的事实即可证明。 □
一个对偶谱因式分解也可容易地得到。
409

6 内
13 矩 阵

一个传递函数 N 若满 足 N ∈ 犚犎∞ 及 N ~ N =I,则 称 其 为 内


函数矩阵,简称为内 矩 阵;若 N ∈ 犚犎∞ 及 NN ~ =I,则 称 其 为 互
内函数矩阵,简称为互内矩阵。注意到 N 无须是方阵。 内矩阵和
互内矩阵是对偶的概 念,即 N 是 一 个 内 矩 阵,当 且 仅 当 NT 是 一
个互内矩阵。一个矩阵函数 N ∈ 犚犔∞ 若为方阵且 N ~ N =I,则称
其是全通的。显然,一个方的内矩阵是全通的。在此,我们着重讨
论内矩阵的特性及根据对偶性得到的互内矩阵的性质。
注意到 N 为内矩阵意味着 N 的 行 至 少 与 列 一 样 多。 对 于 内
矩阵 N 及任意q∈C v∈ 犔2 ,有 ‖N (
Cm , q‖ = ‖q‖ ,ω 及 ‖
jω)
Nv‖2 =‖v‖2 ,这是因为对 所 有 ω,
N( jω)=I。 因 为 这
jω) N (

些矩阵保持范数不变,在本书的控制综合理论中,内矩阵将扮演重
要角色。本节将给出一个内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间特性。
A B
引理 13
29 设 N = 
[C
D ]
∈ 犚犎 ∞ 及 X=X ≥0 满足

A X + XA +CC =0 ( 37)
13.

a)DC+B X=0 意味着 N ~ N =DD。


b)(
A,B)可控且 N ~ N =DD 意味着 D C+B X=0。
证明:对
A 0  B
熿 燄
N N = -C C -A -CD
~ 



燀D C B   DD 燅
-1
I 0 I 0
的 状 态 作 相 似 变 换,即 用
[-X I] 左 乘、用
[-X I] =

I 0
[X I]右乘得到
410

A 0  B
熿 燄

~ (  
N N = - A X + XA +C C -A ) - XB +CD)

 
燀 B X + DC B  DD 燅
A 0  B
熿 燄

= 0 -A - XB +CD)

 
  
燀B X + D C B  DD 燅
于是可容易地证明( a)和( b)。 □
这一引理立即导致内矩阵用状态空间的一个表述。只要对引
理 13
29 增加条件 DD=I 即可得到 N ~ N =I。
A B
系 13
30 设 N = 
[C
D ]
是稳定的和最小的实现且 X 是可观测性

Gr an 阵。则 N 是一个内矩阵,当且仅当
ami

a)DC+B X=0

b)DD=I。
一个传递 矩 阵 N ⊥ 称 为 N 的 一 个 补 内 矩 阵 因 子 ( CIF),若
N N ⊥ ]是 方 阵 并 且 是 一 个 内 矩 阵。 补 互 内 函 数 因 子 这 一 对 偶

概念的定义是明显的。给定一 个 内 矩 阵 N ,如 下 引 理 给 出 了 其 一
CIF 的构造。因为 Im(
I-X+ X)Ke
r(X)Ke
r(C),故 引 理 的
证明可通过直接计算及 CXX=C 的事实得到。
A B
引理 13
31 令 N = [C
D ]
 为一个内矩阵且 X 是可观测 Gr
ami
an

阵。则一个 CIFN ⊥ 由
A- XCD⊥
N⊥ = [

C D⊥ ]
给出。这里,
D⊥ 是 D 的一个正交补,使得[
D D⊥ ]是方阵和正交
的。

7 内—外因式分解
13

本节将推导出互质因 式 分 解 的 某 些 特 殊 形 式。 特 别 地,对 分
411

别具有 内 矩 阵 分 子 N 和 内 矩 阵 分 母 M 的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G =
NM -1给出了其明确的实现。在 G∈ 犚犎∞ 情 形 下,前 一 种 分 解 会
给出一个内?外因式 分 解 ① 。 本 节 只 证 明 右 互 质 分 解 的 结 果,而 左
互质因式分解的结果由对偶性即可得到。
令 G∈ 犚p 为一个p×m 传递矩阵,并记 R1?2R1?2 =R。对一个
给定的列满秩矩阵 D,令 D⊥ 表 示 D 的 任 意 正 交 补,使 得 [
DR-1?2
D⊥ ](其中 R=DD>0)是方阵和正 交 的。 为了 得 到 G 的一个

cf,使 之 具 有 内 矩 阵 N ,注 意 到 若 NM -1 是 一 个 r
cf,则 (NZr )
MZr)-1 对任意非奇异的实矩阵 Zr 也 是 一个 r
( cf。故只需简单 地
利用定理 5. 9 中的公式就可解出 F 和Zr。
定理 13
32 设 p≥m,则存在一个r
cfG=NM -1 ,使得 N 为一内矩
阵,当且仅当在包括 ∞ 的jω- 轴上,
G~G>0。 这一分解在乘以一
A B
常数酉矩阵 的 意 义 上 是 唯 一 的。 进 而,假 设 G=
[C
D ]
 的实现

A-jωI B
是可镇定的并且
C D[对所有ω∈R

R 列满秩。则所期望的

互质因式分解的一个特殊实现是
A +BF BR-1?2
M 熿  燄
[] := F  R-1?2 ∈ 犚犎∞
N 
-1
?2
燀C + DF DR 燅
这里
R = DD > 0
F =-R-1(
B X + DC)

A -BR-1DC 1
-BR- B
X=R
ic [
-C (
I-DR-1D )
C -(
A -BR-1DC)

≥0 ]
此外,若 p>m,可得到一个补内矩阵因子为

① 一个 p×m( p≤m)传递矩阵 Go∈ 犚犎 ∞ 称为是外矩阵,若 Go(


s)在开右半 平 面
行满秩,即 Go(
s)在通常情形下行满秩且无开右半平面零点。
412

A +BF - XCD⊥

N ⊥ = 
C + DF  D⊥ ]
证明:
( )设 G=NM -1 是一个右互质因式分解且 N ~ N =I。则因
为 M ∈ 犚犎∞ ,在jω- 轴上 G~G= (
M -1)~ M -1 >0。
( )其证 明 可 以 首 先 利 用 系 1320 得 到 一 个 分 解 G~ G =
( M -1),然 后 计 算 N =GM 。 如 下 证 明 相 当 直 接,只 要 说
M -1)~ (
明由定理 5.
9 所给出的内矩阵定义和互质因式分解公式会直接导
出以上 G 的 r
cf实 现,并 使 之 具 有 一 个 内 矩 阵 分 子 即 可 证 明。 而
一旦建 立 起 F 为 一 个 稳 定 的 状 态 反 馈,则 立 即 可 得 出 G=NM -1
是一个 r
cf。现假设
A +BF BZr
N= [
C + DF DZr ]
令 F 和Zr 使得

DZr) (
DZr)=I ( 38)
13.

BZr) X + (
DZr) (
C + DF)=0 ( 39)
13.

A +BF) X + X(

A +BF)+ (
C + DF) (
C + DF)=0 

( 40)
13.
显然,
Zr=R-1?2U ,这里 R=DD>0,
U 是任意正交矩阵。取 U =
I 并对 F 解方程(
1339)得到
F =-R-1(
B X + DC)
然后把 F 带入式(
1340)得到
0= (
A +BF) X + X(
A +BF)+ (
C + DF) (
C + DF)
=(
A -BR- DC) X + X(
A -BR- DC)
1 1


- XBR- B X +CD⊥ D⊥ C
这里 D⊥D
⊥ =I-DR
-1
D 。为证明这样的选择确实有意义,需要
证明 H ∈dom(
Ric),这里
A -BR-1DC 1
-BR- B
H= [-C D 
⊥ D
⊥ C -(
A -BR-1DC) ]
413

故 X = Ri
c (H )。 但 是,由 定 理 13
19,H ∈ dom (
Ric)通 过
A-jω B
[C D]
列满秩(或 G (
jω)
G(

jω)>0)的事实就可保证。

分解 的 唯 一 性 来 自 互 质 性 和 内 矩 阵 N 。 设 G = N1M1-1 =
N2M2-1 为两个右互 质 因 式 分 解,分 子 均 为 内 矩 阵。 由 互 质 性,这
两个分解在 R犎∞ 中 用 一 个 单 位 元 ① 右 乘 的 意 义 上 是 唯 一 的。 即
M1 M2
存在一个单位元 Θ∈ 犚犎∞ ,使得
[N ] [N ]。 显然,Θ 是一个

Θ=

内矩阵,因为 Θ~Θ=Θ~ N1~ N1Θ=N2~ N2 =I。 在 R犎∞ 中 唯 一 的


内单位元是常数矩阵,因 此,所 期 望 的 唯 一 性 性 质 就 建 立 起 来 了。
注意到非唯一性完全包含在 R 的一个特殊平方根的选择上。
最后,
N ⊥ 的公式由引理 1331 即可得到。 □
注意到若 G∈ 犚犎∞ ,则这个重要的内—外因式分解公式可从
这一内矩阵分子互质因式分解得到。
系 13
33 设 G∈ 犚犎∞ ,则定理 13
32 中的矩阵 M 是一个外矩阵。
因此,定理 13
32 中给出的分解是一个内—外因式分解。
注 13
7 值得注意的是上 述 内—外 因 式 分 解 步 骤 不 能 用 于 严 格 正

则传递矩阵,即便分解存在。例如, s-1 1 具有内—外因


G(s)=
s+1s+2
式分解,但上述步骤不能应用。对一般的传递矩阵,内—外因式分
1 节中的方法进行。
解可采用第六章 6 
设系统 G 是不稳定的,则一具有内 矩 阵 分 母 的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通过求解一个特殊 Ri
cca
ti方 程 也 能 得 到。 此 结 果 的 证 明 与 内 矩
阵分子情形类似,故略去。
AB
定理 13
34 设 G= [ ]
 ∈ 犚p 及(
CD
A,B)是 可镇定的,则存在一

右互质因式分解 G=NM ,使 得 M ∈ 犚犎∞ 是 一 个 内 矩 阵,当 且


-1

仅当 G 在jω- 轴上无极点。一个特殊的实现是

① 若 Θ,
Θ-1∈ 犚犎∞ ,则称函数 Θ 为 R犎 ∞ 中的一个单位元。
414

A +BF B燄
熿 

[N ] := F I ∈ 犚犎∞

燀C + DF D燅
这里
F =-B X
A -BB 
X = Ri

-A [0≥0 ]
当 p≤m 时,取这个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转 置 可 得 到 对 偶 的 结 果。 在
这些分解中,用对偶 Ri cc
ati解得到的输出注入取代了状态反馈来
得到相应的左分解。
定理 13
35 设 p≤m。则存在一个 l
c 珦 ,使 得 N
珮 -1N
fG=M 珦 是一个
互内矩阵,当且仅当在包括 ∞ 的jω 轴 上 GG ~ >0。 这一分解在乘
A B

以一个常数 酉 矩 阵 的 意 义 上 是 唯 一 的。 进 而,设 G=
[C
D ]

A-jωIB
实现是可检测的及 
C D[ 对 所 有ω ∈R

R 行 满 秩,则 所 期 望

的互质因式分解的一个特殊实现是
A +LC L B +LD
珮 N

M 珦]:=
-1
?2

[R珟
珟
C R 珟 D ]∈

犚犎
-1
?2 -1
?2 ∞

这里
珟 = DD  > 0

L =- (
BD  +YC )珟-1


( 珟-1C
A -BD R 珟) 珟-1C
-CR

Y = Ri

-B( 珟-1D)
I- DR B -( 珟-1C) ≥
A -BD R
0 ]
此外,若 p<m,一个补互内因子可由
A +LC B +LD
珦⊥ =
N [-
D ⊥

珦 BY  D
珦 ] 

得到。其中,
珦⊥ 是行满秩矩阵,使得 D
D 珦 D
珦⊥ =I-DR
珟-1D。 

415

A B
定理 13
36 设 G= 
[C
D ]
∈犚 p 及(
C,A)是可检测的,则 存 在 一

个左互质因 式 分 解 G=M 珦 ,使 得 M
珮 -1N 珮 ∈ 犚犎∞ 是 一 个 内 矩 阵,当
且仅当 G 在jω 轴上无极点。一个特殊的实现是
A +LCL B +LD
珮 N

M [
珦]:= 
C I D
∈ 犚犎∞ ]
这里
L =-YC
A -CC
Y = Ri
c [0 -A ]≥ 0
8 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
13

设 G 的 一 个 右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为 G = NM -1 ,其 中 N ,M ∈
犚犎∞ ,若
M ~M + N ~N =I

即,若
[N ]是一个内矩阵,则称 G=NM -1
是 一个正 规 化 右 互 质 因

式分解。类似地,对一个l
cfG=M 珦 ,若[
珮 -1N 珮
M 珦 ]是一个互内矩

阵,则称其为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
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从其定义容易得到。采用与具有内矩
阵分子的互质因式分 解 证 明 相 同 的 步 骤,可 以 证 明 如 下 定 理。 在

此情况下,证明包括了选择 F 和Zr,使得
[N ]是一个内矩阵。
定理 13
37 令 G 的一个实现由
A B
G= [C
D ]

给出,并且定义
珟 =I+ DD  > 0
R =I+ DD > 0, R

a)设(
A,B)是可镇定的 及( C,A)在 虚 轴 上 没 有 不 可 观 测 的
416

模态,则存在一个正规化右互质因式分解 G=NM -1
A +BF BR-1?2
M 熿  燄
[]

:= F  R-1?2 ∈ 犚犎∞

-1
?2
燀C + DF DR 燅
其中
F =-R-1(
B X + DC)

A -BR-1DC 1
-BR- B
X = Ri

-CR[
珟 -1C -( A -BR-1DC)
≥0 ]
(b)设(
C,A)是 可 检 测 的 及 (
A, B)在 虚 轴 上 无 不 可 控 的 模
态,则存在一个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 G=M 珮 -1N

A +LC L B +LD
珮 N

M 珦]:=
[

珟 C R
R -1
?珟
2 珟 D ]


-2 -2

其中
L =- ( 珟-1
BD  +YC )


( 珟-1C)
A -BD R 珟-1C
-CR
Y = Ri
c[ -BR B -1 
-( ] 珟-1C) ≥
A -BD R


c)[ ]的 可 控 性 Gr
( an 阵 P 和 可 观 测 性 Gr
ami amian 阵 Q


P= (I+YX ) Y, Q = X
-1

给出,而[ 珦]的可控性 Gr
珮 N
M an 阵 P
ami 珟 和 可 观 测 性 Gr an 阵
ami
珟由

珟 =Y, Q
P 珟= ( I+ XY)-1

给出。
证明:只证 明 (
c)的 第 一 部 分。 显 然,
Q=X,这 是 因 为 关 于 X 的
Ri
cca
it方程可写成

F F
X(
A +BF)+ (
A +BF) X + [C +DF ] [C +DF ]=0
417

而可控性 Gr an 矩阵由解 Lyaounov 方程得到:


ami

A +BF)
P +P(
A +BF) +BR-1B =0
或等价地

A +BF) 0
P = Ri
c [-BR -1 
B -(
A +BF) ]
I X
现令 T=
[0 I ],则

A +BF) 0 

[-BR B - (A +BF)]=
-1 

A -BD R珟 C -1 珟 C
-C R  -1

T[
珟 C) ]
-1

-BR B -1
-(
A -BD R  -1 

这表明这两个 Hami
lton 矩阵的稳定不变子空间相关

A +BF) 0
犡- [-BR -1
B 
-(
A +BF)
= ]
珟-1C
A -BD R 珟-1C
-CR
T犡- [ -BR -1
B -( 珟-1C)
A -BD R ]

I I I+ XY
Im [P]=TIm[Y ]=Im[ Y ]=

Im[
Y I+ XY) ]
( -1

因此,
P=Y(
I+XY)-1 。 □

9 注释和参考
13

Ri
cca
ti方程的一般解由 Ma
rtens 1971]给出。解 ARE 的
son[
迭代步骤首先是由 Kl
ei 1968]对一种特殊情形引入的,之后
nman[
由 Wonham[ 1968]进一步发 展 了。Coppe l[1974],Ran 和 Vreug
denh
i [
l1988] 以及许多其他人 使 用 这 种 迭 代 方 法 来 证 明 最 大 和 最
418

小解的 存 在 性。 比 较 结 果 由 Ran 和 Vr eugdenh


il[1988]得 到。
r[
Wimme 1985]的文 章 中 也 包 含 了 某 些 特 殊 情 形 下 的 比 较 结 果。
Wi
ll 1971]的文 章 包 括 了 ARE 和 相 关 最 优 化 问 题 的 全 面 讨
ems[
论。某些矩阵分解 的 结 果 是 由 Doy le[1984]给 出 的。 解 ARE 的
数值方法可 在 Arno ld 和 Laub[1984]及 VanDooren[1981]的 文
章及 所 提 供 的 参 考 文 献 中 找 到。Cl
emen
ts 和 Gl r[
ove 1989]及
Cl
emen
ts[1993]则考虑了在 ∞ 或在虚轴上奇异的函数的状态空间
谱因式分解问题。
第十四章 犎 2 最优控制

本章将讨论具有二次型性能指标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最优控
制问题。本章的内容尽管是标准的,但在处理手法上却是新颖的,
为后面的 犎∞ 最优控制奠定了基础。

1 调节器问题
14

考虑如下动态系统:

x = Ax +B2u, x(
t0)= x0 ( 1)
14.
其中 x0 任 意 给 定。 其 目 标 是 找 一 个 定 义 在 [ T]的 控 制 函 数
t0 ,
t),它可以是状态 x(
u( t)的 函 数,使 得 状 态 x(
t)在 时 刻 T 被 引 导
到原点的一(小)邻域内。这就是所谓的调节器问题。人们或许会
说,若系统可控,则对任意 T>t0 ,问 题 有解是 显 然 的。 事 实 上,若
控制器能够提供任意大的能量,则根据可控性的定义,立即可以构
造出这样的控制函数,使得状态可在任意短的时间内被引导到零。
但这并不现实,因为任何 物 理 系 统 的 能 量 均 有 限,也 就 是 说,在 这
种情形下系统执行机 构 将 最 终 饱 和。 进 一 步,过 大 的 控 制 量 还 很
容易促使系统走出线 性 模 型 赖 以 成 立 的 区 域。 因 此,在 实 际 工 程
应用中对控制必须施加某些限制。对控制的限制可以用不同的方
法来度量,例如,
T T
t,
∫‖u‖ dt,

∫ t0
‖u‖d
t0
sup ‖u‖
t∈ [
t0,
T]

即可以按 犔1 范数、
犔2 范数、
犔∞ 范 数,或 者 更 为 一 般 地,就 某 些 常
数加权阵 Wu ,用加权 犔1 范数、
犔2 范数及 犔∞ 范数
420

T T
t,
∫‖W u‖ dt,


t0
‖Wuu‖d
t0
u sup ‖Wuu‖
t∈ [
t0,
T]

来度量。
同理,就某些加权矩阵 Wx ,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
T T
t,
∫‖W x‖ dt,

∫ t0
‖Wxx‖d
t0
x sup ‖Wxx‖
t∈ [
t0,
T]

对过渡过程响应 x(
t)施以某些限制。因此,调节器问题可以定义为
具有某个如上面所给出的、将u 和 x 结合在一起的性能指标的最优
控制问题。本章将专 门 讨 论 犔2 性 能 问 题 或 二 次 型 性 能 问 题。进
而,将把讨论集中在无穷时 间 调 节器问 题 上,即 T→ ∞ ,并且,不失
一般性,将假定t0 =0。在此 种 情 形 下,我 们 的 问 题如下:求一个定
义在[
0,∞ )上的控制 u(
t),使得状态 x( t)在t→∞ 被引导到原点并
使如下性能指标对某些 Q=Q 、 
S 及 R=R >0 最小:
x(t)  Q S x(
∞ t)

mi

∫[ ] [
0 u(t) S R u(

t)
dt (
][ ]
14.2)

这一问题 传 统 上 称 为 线 性 二 次 型 调 节 器 问 题 (
Line
arQuadra
tic
Regu
lat
or),或简称 LQR 问 题。 这 里,假 设 R>0,为 的 是 强 调 控
制能量必须是有限的,即 u(
t)∈犔2[
0,∞ )。这就是使得积分最小
化的空间。进而,也一般地假设
Q S

≥0 [S 
( 3)
14. ]
由于 R 是正定的,故其具有平方根 R1?2 ,而它也是正定的。作如下
替换:
u ← R1?2u
也可以在一开始就假设 R=I。事实上,只要小心处理,利用前置状
态反馈u=-Sx+v,甚至可以假设S=0;但在下面将不作此假设。
由于式(
143)中的矩阵是半正定的且 R=I,故可分解为
Q S C1
[S 
I ]= [D ][C 
12
1 D12]

而式(
142)可重新写成
421

n ‖C1x + D12u‖2
mi 2
u∈ 犔2[
0,∞ )

事实上,
LQR 问题传统上被视为如下最小化问题:
n ‖C1x + D12u‖2
mi 2 ( 4)
14.
u∈ 犔2[
0,∞ )


x = Ax +Bu, x(
0)= x0 ( 5)
14.
而无须特别提及控制应当引导状态到原点这一条件。取而代之的
是,增加了一些对 Q,
S 和 R (或等价地,
C1 和 D12 )的假设,以保证
最优控制律u 具有这一性质。为搞清楚到底需要作什么假设才能
保证由式( 4)和式(
14 145)所 描 述 的 最 小 化 问 题 有 合 理 解,考 虑
一个具有 A=1,B=1,
Q=0, S=0 及 R=1 的简单例子:

∫u dt, x = x+u, x(0)= x



mi
n 0
u∈ 犔2[
0,∞ ) 0

显然,
u=0 是一个最优解。但当 u=0 时 系 统 不 稳 定 并 且 x(
t)按
指数发散到无穷, t)=ex0 。这个例子的问题在于性能指标未能
x( t

“看到”不稳定的状态 x。而这个结论对一般情况也成立,其证明留
给读者作为练习。因此,为保证在式(
144)、式(
145)中的最小化
问题有合理解,我们必须假设所有不稳定的状态都能够从性 能 指
标中被“看 到”,即 ( A)必 须 是 可 检 测 的。这 称 为 标 准 LQR 问
C1 ,
题。另一方面,若在上述最小化问 题中把闭 环稳定性也 考 虑 进 去,

则 可证明 mi
∫u dt=2x ,且u(t)=2x(t)是最优控制。这也
2 2
n 0
u∈ 犔2[
0,∞ ) 0

可以推广到( A)不一定是可检测的更为一般的情形。这一问题
C1 ,
称为扩展的 LQR 问题。

2 标准 LQR 问题
14

本节将考虑按传统方式描述的 LQR 问题。


标准 LQR 问题
令一动态系统由下列方程描述:


x =Ax +B2u,对任意给定 x(
0)= x0 ( 6)
14.
422

z =C1x + D12u ( 7)
14.
并假定系统参数矩阵满足如下假设:
A1)(
( A, B2)可镇定;
A2)D12 列满秩并且[
( D12 D⊥ ]为酉矩阵;

A3)]( A)可检测;
C1 ,
A-jωI B2

A4)] [C 1 D12 ]对所有ω 列满秩。
求一个最 优 控 制 律 u∈ 犔2 [
0,∞ ),使 得 性 能 指 标 ‖z‖2
2 最

小。
注 14
1 假设(
A1)对一稳 定 控 制 函 数 u 的 存 在 性 显 然 是 必 要 的。
假设(
A2)是为了使问题简化并且实际上是 R=D12D12 =I 的另一
种表达方式。同时注意 到 当 D12 为 方 阵 时 D⊥ 将 会 消 失。 有 趣 的
是,(
A3)在扩展的 LQR 问题中是 不 需 要 的。 假 设( A3)使 无 条 件
最优化问题 有 一 个 稳 定 控 制 律。 事 实 上,假 设 (
A3)和 假 设 (
A1)
保证了输 入?输 出 稳 定 意 味 着 系 统 的 内 稳 定,即 u∈ 犔2 、
z∈ 犔2 意
味 x∈犔2 ,这 将 在 引 理 14
1 中 证 明。 最 后,注 意 到 (A4)等 价 于
A - B2D12C1 )在 虚 轴 无 不 可 观 测 模 态,较 通 常 假 设


D⊥ C1 ,

A-B2D12C1)可检测的条件为弱。( A4)与( B2 )可镇定


 

D⊥C1 , A,
的条件一 起,通 过 推 论 1310 保 证 了 如 下 Hami
lton 矩 阵 属 于
dom(
Ric)以及 X=Ri
c(H )≥0:
A 0 B2
H= [-C C
1 1 -A  ] [-C D ][D C
- 
1 12

12 1

B2 ]=

 
熿 A -B2D C1 12

-B2B2 燄

14.8) 
- C D ⊥ D C1 - (
A - 
B2D C1 )

燀 1 ⊥
燅 12

同时注意 到 若 D12C1 =0,则 (


A4 )由 ( ,
C1 A )的 可 检 测 所 蕴 涵,而
( A)的可检测又由(
C1 , D A-B2D12C1 )的 可 检 测 所 蕴 涵。 以
⊥C1 ,

上蕴涵关系当 D12C1 ≠0 时不成立,例如


2 0 1
A= [0 -2]
, B =
[]

,C =[
1 0], D
2 1 12 =1
423

1 0
则( A)是可检 测 的,
C1 ,

A -B2D12C1 = [0 -2 ]在 虚 轴 上 无 特 征
值但它是不稳定的。 
还要注意到与式( 148)相对应的 Ri cc
ati方程是


A -B2D12C1) X + X(

A -B2D12C1)-
 
XB2B2 X +C1D⊥ D⊥ C1 =0 ( 9)
14.
现在,令 X 为相应的镇定解,定义

F:=- ( B2 X + D12C1) ( 10)
14.
则 A+B2F 是稳定的。记
AF := A +B2F, CF := C1 + D12F
重新整理式(
149)得到
AFX + XAF +CFCF =0 (
14.11)
故 X 是( AF )的可观测的 Gr
CF , amian 阵。
考虑把控制律 u=Fx 应用到系统方程( 6)和方程(
14 147)。
则被控系统是

x =AFx, x(
0)= x0
z =CFx
或等价地

x =AFx +x0δ(
t), x(
0- )=0
z =CFx
相应的传递矩阵是
AF I
Gc(
s)= [C0]


2 
‖Gcx0 ‖2 = x0 Xx0
如下定理的证明需要 一 个 在 输 入?输 出 稳 定 的 条 件 下 内 稳 定
性的预备结果。
引理 14
1 若在方程(
146)和方程(
147)所 描述系统中,
u,z∈ 犔2
[0,∞ )及( A)是可检测的,则 x∈犔2[
C1 , 0,∞ )。进而,当t→ ∞ 时
x(t)→0。
424

证明:由于( A)是 可 检 测 的,则 存 在 L,使 得 A +LC1 是 稳 定


C1 ,
的。令^
x 为x 的状态估计,由
·
^= (
x ^
A +LC1)
x+ (LD12 +B2)
u-Lz
给出。因为z 和u 均属于 犔2[0,∞ ),故^
x∈犔2[0,∞ )。现令e=x
-^
x,则

e= (A +LC1)e
且e∈犔2[
0,∞ )。因此, ^ 0,∞ )。 容 易 看 出,对 任 意
x=e+x∈ 犔2 [
初始条件e( t)→0。最后,因^
0),当t→∞ 时e( x→0,故 x( t)→0。

定理 14
2LQR 问题存在一个唯一的最优控制,即 u=Fx。进而,
n ‖z‖2 = ‖Gcx0 ‖2
mi
u∈ 犔2[
0,∞ )

注意到该最优控制 策 略 是 一 个 常 增 益 状 态 反 馈,而 这 个 增 益
与初始条件 x0 无关。
证明:作变量替换 v=u-Fx,系统可写成

x AF B2 x
[z]= [CD12 F
][v],x(0)= x
0 ( 12)
14.

现在,若 v∈犔2[
0,∞ ),则 x, 0,∞ )及 x(∞ )=0,这是
z∈犔2[
由于 AF 是稳定的。因此, u=Fx+v∈犔2[ 0,∞ )。反之,若u, z∈
0,∞ ),则根据 引 理 14
犔2[ 1, 0,∞ ),所 以 v∈ 犔2[
x∈ 犔2 [ 0,∞ )。
故在 v∈犔2[ 0,∞ )和那些使 z∈犔2[0,∞ )的 u∈犔2[ 0,∞ )之间的
映射 v=u-Fx 是一对一和映上的。因此
n ‖z‖2 =
mi n ‖z‖2
mi
u∈ 犔2[
0,∞ ) v∈ 犔2[
0,∞ )

沿微分 方 程 (
142)的 解 对 x( t)关 于 t 微 分 并 利 用 式
t) Xx(
9)及 CF D12 =-XB2 ,得到


14

d 
x Xx =
xXx +xX
x =x (
AF X +XAF ) xXB2v =
x+2

-xCFCFx +2x XB2v =

-(
CFx + D12v) (
CFx + D12v)+
425

2xCF D12v+vv+2x XB2v =



- ‖z‖ + ‖v‖

( 13)
14.
现对式(
1413)从 0 到 ∞ 积分得到
2 2
‖z‖2 = x0 Xx0 + ‖v‖2
显然,唯一的最优控制是 v=0,即 u=Fx。 □
这种包括变量替换及 平 方 过 程 的 证 明 方 法 是 标 准 的,其 各 种
不同的表述形式将贯穿于本书。关于该引理的另一个证明将在频
域中给出。为此,首先注意如下事实:
引理 14
3 令一个传递矩阵由下式定义:

A B
熿 F  2燄
U := 
 ∈ 犚犎∞
燀CF D12燅
则 U 是内矩阵并且 U ~Gc∈ 犚犎2⊥ 。
证明:证明利用了状态空间实现的标准处理方法。从 U 得到
 
熿-AF -CF 燄
U (
s)= 

 

燀 B2  D12 燅
则容易计算出

熿-AF -CFCF -CFD12燄

U ~U = 0 AF  B2




燀 B2 D12CF  I 燅

-CFCF 0燄
熿-AF

U ~Gc = 0 AF I




燀 B2 D12CF 0燅
现对传递矩阵的状态作相似变换
I -X
[0 I ]
426

并利用式(
1411)得到

熿-AF 0  0燄

U ~U = 0 AF B2 =I



燀 B2 0  I燅

熿-AF 0 - X燄 

 熿-AF - X燄 ⊥
U Gc = 0 AF  I =   ∈ 犚犎2

 燀 B2  0 燅

燀 B2 0 0 燅


定理 14
2 的另一个证明:在频域中有
z = Gcx0 +Uv
令 v∈ 犎2 。根据引理 14 Gcx0 和 Uv 是正交的。故
3,
2 2 2
‖z‖2 = ‖Gcx0 ‖2 + ‖Uv‖2
由于 U 是内函数,有
2 2 2
‖z‖2 = ‖Gcx0 ‖2 + ‖v‖2
这一等式立即给出所期望的结果。 □
注 14
2 易见,以上考虑的 LQR 问题本质上 等 价 于 在 下 面 的 结 构
图中,将具有输入 w=x0δ(
t)的 z 的 2
?范数最小化。

但这是在下面章节中要考虑的特殊 犎2 范数最小化问题。 
427

3 扩展的 LQR 问题
14

本节考虑扩展的 LQR 问题,在此不假设( A)是可检测的。


C1 ,
扩展的 LQR 问题
令一个动态系统由

x =Ax +B2u, 对任意给定 x(
0)= x0
z =C1x + D12u
给出,并具有如下假设:

A1)(A, B2)可镇定;
A2)D12 列满秩,并且[
( D12 D⊥ ]为酉矩阵;
A-jωI B2

A3)对所有 ω,
C1 [ D12
列满秩。

求一个最优控制律 u∈犔2[
0,∞ ),使得系 统是内稳定的,即 x
0,∞ ),并使性能指标 ‖z‖2 最小。
∈犔2[

在与上面有相同符号的假设下,有
定理 14
4 扩 展 的 LQR 问 题 存 在 一 个 唯 一 的 最 优 控 制,即 u=
Fx。进而
n ‖z‖2 = ‖Gcx0 ‖2
mi
u∈ 犔2[
0,∞ )

证明:本定理的证明非常类似于标准 LQR 问题的证明,只是输入


?输出稳定性并不一 定 蕴 涵 内 稳 定 性。 而 内 稳 定 则 可 由 选 择 控 制
律来保证。
假设 u∈犔2[
0,∞ )是这样的一个控制律,使得系统是稳定的,
即 x ∈ 犔2 [
0,∞ ),则 v =u - Fx ∈ 犔2 [
0,∞ )。 另 一 方 面,令
0,∞ )并考虑
v∈犔2[

x AF B2 x
[] [


CF D12 v ][ ]
, x(
0)= x0

则 x, 0,∞ )及 x(∞ )=0,这 是 因 为 AF 是 稳 定 的。 因 此,


z∈犔2[ u
0,∞ )。 此 外,在 v∈ 犔2 [
=Fx+v∈ 犔2 [ 0,∞ )和 那 些 使 z∈
428

犔2[
0,∞ )、 0,∞ )成立 的 控 制 律 u∈ 犔2 [
x∈犔2[ 0,∞ )之间的 映 射
v=u-Fx是一对一和映上的。故
n ‖z‖2 =
mi n ‖z‖2
mi
u∈ 犔2[
0,∞ ) v∈ 犔2[
0,∞ )

用与证明标准 LQR 问题相同的方法,有


2 2
‖z‖2 = x0 Xx0 + ‖v‖2
于是唯一的最优控制是 v=0,即 u=Fx。 □

4 LQR 问题的稳定裕度
14

现在考虑由具 LQR 控制律 u=Fx 的方程(


146)所描述的系
统。其闭环结构图如图 14
1 所示。
如下结果是描述 LQR 控制律的稳定裕度的关键。

图 14
1 LQR 闭环系统

引理 14
5 令 F = - (
B2 X + D12 C1 )并 定 义 G12 = D12 +
C1(
sI-A)-1B2 。则

I-B2 (
-sI -A ) F )(
-1 
I-F(
sI -A)
-1
B2)=
G1~2(
s)G12(
s)
证明:注意到 Ri
cca
ti方程(
149)可写成
XA +A X -FF +C1C1 =0
对该方程加上并减去sX 得到
- X(
sI -A)- (
-sI -A )
X -FF +C1C1 =0
现在,对以上方程左乘 B2 (-s
I-A )-1 ,右乘(
sI-A)-1B2 得到
-B2 (
-sI -A )
-1
XB2 -B2 X(
sI -A)
-1
B2 -
B2 (
-sI -A ) F F(
-1 
sI -A)
-1
B2 +
B2 (
-sI -A ) C1 C1(
-1 
sI -A)
-1
B2 =0
429

利用关系式 -B2 X=F+D12C1 ,有


B2 (
-sI -A ) F +F(
-1 
sI -A)
-1
B2 -
B2 (
-sI -A ) F F(
-1 
sI -A)
-1
B2 +
B2 (
-sI -A ) C1 D12 + D12 C1(
-1 
sI -A)
-1
B2
+B2 (
-sI -A ) C1 C1(
-1 
sI -A)
-1
B2 =0
于是结果可通过平方并根据 D12D12 =I 的事实得到。


系 14
6 设 D C1 =0。则

12


I-B2 (
-s I -A ) F )(
-1 
I-F(sI -A)-1
B2)=
I+B2 (
-sI -A ) C1 C1(
 -1 
sI -A) B2
-1

特别地

I-B2 (
-jωI -A ) F )(
-1 
I-F(
jωI -A)
-1
B2)≥I
( 14)
14.


I+B2 (
-j ωI -A -FB2 ) F )×
-1 


I+F( jωI -A -B2F) B2)≤I
-1
( 15)
14.
注意不等式(
145)是从式(
1414)的逆得到的。
定义 G(
s)=-F(
sI-A)-1B2 并 假 设 此 时 系 统 是 单 输 入 的。
则不等式(
1414)表明图14
1 系统 G(
s)的开环 Nyqu
ist曲线一定
不会进入到复平面上以(-1, 0)为中心的单位圆内。因此,系统至
少具有如下稳定裕度:
1,
kmin ≤ kmax = ∞ , min ≤-60
°, max ≥ 60
°

即系统至少具有 6dB(=20
log2)的 增 益 裕 度 和 在 两 个 方 向 上 60
°
的相角裕度。类似的结论可扩展到多输入系统。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对不等式(
1415)还可以给出某种鲁棒性
的解释。 事 实 上,它 意 味 着 图 14
1 所 示 的 闭 环 系 统 只 要 ‖Δ‖ ∞
<1,那么,甚至当 开 环 G(
s)包 含 加 性 摄 动 Δ∈ 犚犎∞ 时 仍 然 是 稳
定的。这从如下结构图及小增益定理就可以看出,其中,从 w 到z
的传递矩阵正是I+F(
jωI-A-B2F) B2 。
-1
430

5 标准 犎2 问题
14

本节考虑的系统由如下标准结构图描述:

传递矩阵 G 的实现具有如下形式:
A B1 B2
熿 燄
G(s)= C1  0 D12

燀C2 D21 0 燅
注意到 D 的 特 殊 非 对 角 化 形 式: D22 假 设 为 零,使 得 G22 是 严 格 正
则的 ① ;同时,
D11 假 设 为 零 以 便 保 证 犎2 问 题 是 有 意 义 的 ② 。D11
≠0 的情形将在 14
7 节 中 讨 论。 如 下 假 设 是 为 了 在 本 章 讨 论 输
出反馈 犎2 问题所增加的:

i)(
A,B2)是可镇定的并且( A)是可检测的;
C2 ,
i)D12 列 满 秩 且 [D12

i D⊥ ]为 酉 矩 阵,D21 行 满 秩 且
D21
[D珦 ]为酉矩阵;

① 正如在第十二章 12.3.4 节中所讨论的,作 这 样 的 假 设 不 会 失 去 一 般 性,因 为


当 D22非零时的控制器可从 D22为零的情形恢复出来。
② 回忆如下事实:一个有理正则稳定传 递 函 数 属 于 犚犎2,当 且 仅 当 它 是 严 格 正
则的。
431

A-jωI B2


i [
i)对所有 ω,
C1 ]
D12
列满秩;

A-jωI B 1
v)对所有 ω,[
D ]

i 行满秩。
C 2 21

第一条假设是为了通过输出反馈 保 证 G 的 可 镇 定 性,而 第 三 和 第
四条假设与第一条假 设 一 起 保 证 关 于 犎2 的 Hami
lton 矩 阵 是 属
于 dom(
Ric)的。(
i)中的秩假设保证了 犎2 最优控制问题是非奇

异的,而酉矩阵 的 假 设 则 是 为 了 使 最 后 的 解 简 化,但 却 不 是 限 制
(例如,参见第十七章)。
犎2 问题 犎2 控 制 问 题 是 求 一 个 正 则、实 有 理 控 制 器 K 使
得 G 内稳定,且从 w 到z 的传递矩阵 Tzw 的 犎2?范数最小。
在如下讨论中,假设有 G 和 K 的状态空间模型。注意到一个
控制器是可容许的,若 它 使 系 统 内 稳 定 并 且 是 正 则 的。 我 们 现 在
描述问题的解。 而 在 下 几 节 中 阐 述 其 推 导 过 程。 根 据 系 13
10,
两个 Hami
lton 矩阵
A 0 B2
H2 := [-C C
1 1 -A ] [

-C D ]

[D C B ]

1 12

12 1

 
A 0 C 2
J := [ ]
-[
-B D ]
2 [
D B C] 21

1 2
 
-B B1 1 -A 1 21

属于 dom ( c),且 进 一 步 地,X2 := Ri


Ri c(H2 )≥0 及 Y2 :=
c(
Ri J2)≥0。定义
F2 :=- (
B2 X2 + D12C1), L2 :=- (
Y2C2 +B1D21)

AF2 := A +B2F2 , C1F2 := C1 + D12F2
AL2 := A +L2C2 , B1L2 := B1 +L2D21
^2 := A +B2F2 +L2C2

熿AF2 I燄, AL2 B1L2


Gc(
s):=




燀 1F2  燅
Gf (
s):= 
I  0 [ ]
定理 14
7 存在唯一的最优控制器
432

熿A^2 -L2燄
Kopt(
s):= 

燀F2  0 燅
进而,mi
n‖ Tzw ‖2 B1 ‖2
2 = ‖Gc

L2 ‖2
2 + ‖ F2Gf ‖2 = ‖Gc 2+

‖C1Gf ‖2 。

控制器 Kopt 具 有 熟 知 的 分 离 结 构,这 将 在 14


9 节 中 详 细 讨
论。为了与 犎∞ 的结果相比 较,对 所 有 次 优 控 制 器 进 行 描 述 是 必
要的。
定理 14
8 所 有 使 得 ‖Tzw ‖2 <γ 的 容 许 控 制 器 族 等 于 在 下 图 中
从y 到u 的所有传递矩阵的 集 合,这里, Q∈ 犚犎2 ,‖Q‖2 2
2 <γ -

(‖GcB1 ‖2
2 +‖F2Gf ‖2 )


433


熿 A2 -L2 B2燄

s)= F2  0
M2( I


燀-C2 I 0燅
因此,次优控制 器 可 由 一 个 具 自 由 参 数 Q 的 固 定 (不 依 赖 于
γ)的线性分式 变 换 参 数 化。 当 Q=0 时,我 们 又 恢 复 到 Kopt 。 值
得注意的是,当加在 Q 上的条件用Q ∈ 犚犎∞ 代替时,定理 14 8 的
参数化使得 Tzw 关于 Q 是 仿 射 的,并 且 得 到 You
la参 数 化 的 所 有
镇定控制器。

6 最优控制系统
14

本节考虑把控制器
K(s)= 犉犾( M2 ,
Q), Q ∈ 犚犎∞
与 G 联系起来(需 要 记 住 的 是,所 有 可 容 许 控 制 器 是 由 以 上 公 式
参数化的)。我们将对闭环系统进行简要的分析。将看出,分析的
7 和定 理 14
一个直接结果是定理 14 8。在 此给出的证 明 不 是 我
们的重点。理由是这种方法不能很好地推广到其他控制问题上并
且通常很烦琐。另一个证明将在本章的后半部分,利用在 14
8 节
中讨论的 FI和 OE 的 结 果 及 分 离 方 法 给 出。 分 离 方 法 的 思 想 是
系统综合的主要课题。现在将分析在这样一个控制器作用下的系
统结构。特 别 地,将 明 确 计 算 出 ‖Tzw ‖2
2。 考 虑 如 下 具 控 制 器

K(
s)=Fl( Q)的系统结构图:
M2 ,
434

则 Tzw =Fl(
N,Q)且

熿AF2 -B2F2  B1 B2 燄
0 AL2 B1L2 0
N =  
C1F2 - D12F2  0 D12

燀0 C2  D21 0燅
定义

AF B2
熿 2  燄, 熿AL2 B1L2燄
U=  V = 
燀C1F2 D12燅 燀C2  D21 燅

Tzw = GcB1 -UF2Gf +UQV


故从引理 14 GcB1 和 U 是正交的。因此
3,
2 2 2
‖Tzw ‖2 = ‖GcB1 ‖2 + ‖UF2Gf -UQV ‖2 =
2 2
‖GcB1 ‖2 + ‖F2Gf -QV ‖2
根据对偶性,容易证 明,
Gf 和 V 也 是 正 交 的,即 GfV ~ ∈ 犚犎2 和

V 是互内矩阵,故有
2 2 2
‖Tzw ‖2 =‖GcB1 ‖2 + ‖F2Gf -QV ‖2 =
2 2 2
‖GcB1 ‖2 + ‖F2Gf ‖2 + ‖Q‖2
这清楚表明 Q=0 给出唯一的最 优 控 制,因 此 K =Fl( 0)是 唯
M2 ,
一的最 优 控 制 器。 同 时 注 意 到 ‖ Tzw ‖2 有 限,当 且 仅 当 Q ∈

犚犎2 。因此 定 理 14
7 和 定 理 14
8 的 结 果 很 容 易 得 到。 考 查 Gc
和 Gf 的结构是有趣的。首先,传 递 矩 阵 Gc 可 表 示 成 一 个 固 定 系
统和一个包围它的反馈矩阵 F2(见下图左)。
事实上,
F2 是 一 个 最 优 LQR 控 制 器,使 得 Gc 的 犎2 范 数 最
小。类似地,
Gf 可表示成如下图右所示。
435

且 L2 使 Gf 的 犎2 范数最小,并且还解决了一个特殊的滤波问题。

7 直接干扰前馈的 犎2 控制 
14

再次考虑 D11 不必为零的广义系统:

A B1 B2
熿
 燄
G(
s)= C1 D11 D12

燀C2 D21 0 燅
现讨论如下问题:若 D11 ≠0,那么,什 么 会 发 生以 及 在 什 么 样 的 条
件下 犎2 控制问题才有意义?回忆 Fl( Q)当 Q∈ 犚犎∞ 时将使
M2 ,
G 的所有镇定控 制 器 参 数 化,而 不 论 是 否 D11 =0。 现 在,再 次 考
虑具有控制器 K =Fl( Q)的闭环传递矩阵,则
M2 ,
Tzw = GcB1 -UF2Gf +UQV + D11

Tzw (∞ )= D12Q(∞ )
D21 + D11
因此,犎2 最优控制器问题是有意义的,即具有有限的 犎2 范数,当
且仅当存在一个常数阵 Q(∞ ),使得

D12Q(∞ )
D21 + D11 =0
这要求

Q(∞ )=- D12D11D21


436

- D12D12D11D21D21 + D11 =0 ( 16)


14.
注意到方程(
1416)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例如,假设

D12 = []

, D 21 =[
0 I]

把 D11 相应地分块成

熿D1111 D1112燄
D11 =
燀D1121 D1122 燅
则方程(
1416)意味着

熿D1111 D1112燄 0 0

燀D1121 0 燅

0 0 [ ]
以及 Q(∞ )=-D1122 。故对 一 个 有 意 义 的 犎2 问 题,只 有 D1122 可
以是非零的。因此,在本 节 中,从 现 在 起 将 假 设 式 (
1416)成 立 并
记 DK :=-D12D11D21 。 对 具 有 D11 ≠0 的 系 统 G,为 了 求 得 最 优
控制律,考虑如下系统结构:


437

A +B2DKC2 B1 +B2DKD21 B2


熿 燄
G = C1 + D12DKC2 
^ 0 D12

燀 C2  D21 0燅


K = DK + K
^ 满 足 14
容易验证,系 统 G 5 节 中 的 所 有 假 设,因 此,可 以 利 用
5 节中的控制器公式。简单的代数运算就可证明
14

^  L2 -B2DK )
^ = 熿A2 -B2DKC2 - (



燀 F2 - DKC2  0 燅
^ 的 犎2 最优控制器。因此,原系统 G 的控制器 K 将由下式给
是G
出:

^2 -B2DKC2 - (
熿A L2 -B2DK )

K= 
 = Fl(
M2 ,
DK )
燀 F2 - DKC2  D K 燅

8 特 殊 问 题
14

本节考虑不同的 犎2 最优化问题,据此,前面各节中的输出反
馈问题的解将可以通过分离方法构造出来。本节中的所有特殊问
题都是在标准框架下,对 G 的 不 同 结 构,求 出 使 G 镇 定 并 且 使 从
w 到z 的 犎2 范 数 最 小 的 K 。 与 第 十 二 章 相 同,将 分 别 称 这 些 特
殊问题 为 状 态 反 馈 ( SF)、输 出 注 入 (OI)、全 信 息 ( FI)、全 控 制
FC)、干扰前馈(
( DF)以 及 输 出 估 计( OE)。OI、 FC 和 OE 自 然 地
分别与 SF、
FI和 DF 相 对 偶。 输 出 反 馈 的 解 可 从 FI和 OE 的 结
果中构造出来。
严格地说,特殊问题 SF、OI、FI和 FC 不是输出反馈问题的特
例,因为它们不满足 (但 DF 和 OE 问 题 却 满 足)输 出 反 馈 的 所 有
条件。每个特殊问题都用到了输出反馈中的某些假设。就每个问
题,下面各节都将讨论这些假设。
438

在每 种 情 形 下,结 果 都 被 总 结 为 如 下 三 条 (对 所 有 情 形 K 都
必须是可容许的):
1.‖Tzw ‖2 的最小值;
2.使 ‖Tzw ‖2 最小的唯一控制器;
3.使得 ‖Tzw ‖2 <γ 的所有 控 制 器 族,其中 γ 大 于 其 最 小 范
数。
注意:在下面将进一步说明在第 2 和第 3 条中关于唯一性和
所有控制器的含义。特别地,此处描述的 SF、 FI和 FC 问题中
OI、
的控制器既不是唯一 的,也 不 是 全 部 的,这 将 在 14 1节考虑状
8.
态反馈问题时变得很 清 楚。 在 这 种 情 形 下,我 们 给 出 了 所 有 最 优
控制器的参数化形式。 因 此,此 处 所 说 的 唯 一 的 控 制 器 其 实 并 不
唯一。本书没有选择给出 所 有 最 优 控 制 器 的 参 数 化 形 式,因 为 这
相当麻烦,像在 14
8 节中 所 看 到 的 那 样,用 处 不 大。 但 这 个 问 题
将不会在一般输出反馈情形,包括 DF 和 OE 问题中出现。

14
81 状态反馈
考虑开环系统传递矩阵
A B1 B2
熿 燄
s)= C1  0 D12
GSF (

燀I  0 0 燅
满足如下假设:

i)(
A, B2)可镇定;
i)D12 列满秩并且[

i D12 D⊥ ]为酉矩阵;
A-jωI B2


ii)对所有 ω, [
C1 D12
列满秩。

除了从一开始要求 u 由状 态 反 馈 产 生,以 及 因 控 制 器 被 限 制 在 使
系统内稳定的范围内而无须增加( A)可 检 测条件之外,这些都
C1 ,
与 LQR 问题非常相似。
状态反馈:
n‖Tzw ‖2 =‖GcB1 ‖2 = (
1.mi tra
ce(
B1 X2B1))
12
?
439

2 K(
s)=F2
注 14
3 关于状态反馈的所有次 优 控 制 器 集 合 的 描 述 相 当 烦 琐 且
在本书中用处不大,故与 OI问题一样被删去了。 
证明:令 K 为一镇定控制器,
u=K (
s)x。用 v:=u-F2 x作 变 量
替换后系统方程可写成

x AF2 B1 B2
熿燄 熿 燄熿x燄
z = C1F2 0 D12 w
燀v燅 燀(
K -F2) 0 0 燅燀v燅
结构图是

令 Tvw 表示从 w 到v 的 传 递 矩 阵。 注 意 到 Tvw ∈ 犚犎2 ,这 是


因为 K 使 G 稳定。于是
Tzw = GcB1 +UTvw
AF2  B2 燄
这里 U =熿   ,而根据 引 理 14 U 是 内 矩 阵 且 U ~Gc 属
3,
C1F2 D12
燀 燅
于 犚犎2⊥ 。于是
2 2 2
‖Tzw ‖2 = ‖GcB1 ‖2 + ‖Tvw ‖2
故 mi
n‖Tzw ‖2 2 且最小值能够达到,
B1 ‖2
2 =‖Gc 当且仅当 Tvw =
K =F2 是达到此最小值的控制器。
0。进而, □
注意到以上证 明 实 际 上 得 到 了 一 个 比 需 要 的 要 强 得 多 的 结
果。最优 的 Tvw 为 Tvw =0 的 证 明 不 依 赖 于 控 制 器 仅 为 测 量 状 态
的限制。我们只要求 控 制 器 产 生 作 为 w 的 一 个 因 果 稳 定 的 函 数
Tvw 的信号v。这意 味 着 最 优 状 态 反 馈 对 全 信 息 问 题 而 言 也 是 最
440

优的。
现在给出关于前述最优控制器唯一性的进一步的解释。此问
题的一个重要点是使 Tvw =0 的控 制 器 不 是唯 一 的。 上面给出 的
控制器 F2 仅是它们中的一 个。 现 在 寻 求 找 到 所 有 使 系 统 稳 定 并
给出 Tvw =0 的那些控制器。
定理 14
9 令 Vc 为 一 矩 阵,其 列 构 成 Ke VcB1 =0)的 一 组
rB1 (
基,则所有 犎2 最优反馈 控 制 器 可 参 数 化 为 Kopt =Fl( Θ),其
Msf ,
中 Θ∈ 犚犎2 ,且

熿 F2 I 燄
Msf =
Vc (

sI -AF2 ) -VcB2
燀 燅
证明:由于

熿 AF2 B2燄 熿 AF2


-1 B1燄

Tvw = I-  
燀K -F2  0燅
) 燀K

-F  0燅

=0



K -F2)(
sI -AF2 )
-1
B1 =0 ( 17)
14.
若 K =F2 ,这是可以得到的。显然,若 B1 是方阵且非奇异或若 K
被限制为常数且( B1)可控,则 这 是 唯 一 的 解。 为 使 所 有 最 优
AF2 ,
控制器参数化,令
AF2 B2
Pc(
s):=

I 0 [ ]
则所有使 G 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可参数化为
K(
s)= F2 + (
I+QPc)
-1
Q, Q(s)∈ 犚犎∞
这里 Q 是无约束的。将 K 代入方程( 17)则可得到
14
Q(
s)(
sI -AF2 )
-1
B1 =0 ( 18)
14.
因为有
Q(
s)(
sI -AF2 )
-1
= Θ(
s)Vc , Θ(
s)∈ 犚犎2
故所有满足式( 18)的 Q(
14 s)∈ 犚犎∞ 可写成
Q(
s)= Θ(
s)Vc (
sI -AF2 ), Θ(
s)∈ 犚犎2 ( 19)
14.
因此
441

Kopt(
s)=F2 + (
I+Θ(
s)Vc (
sI -AF2 )
Pc)
-1
×
Θ(
s)Vc (
sI -AF2 )=
F2 + (
I+Θ(
s)VcB2)
-1
Θ(
s)Vc (
sI -AF2 ),
Θ(
s)∈ 犚犎2
使所有最优控制器参数化。

14
82 全信息和其他特殊问题
我们首先考虑 FI问题。
熿 A  B1 B2 燄


C1  0 D12
GFI (
s)=
I  0 0

燀0  I
[] [] []
0燅
与此 FI问题相关联的 假 设 与 状 态 反 馈 问 题 的 假 设 是 相 同 的。 现
在,除了控制器具有更多的信息( w)外与状态反馈情形是类似的。
然而,正如在讨论状态反馈问题时已经指出的,最优控制器不会用
到这些额外的信息。
全信息:
n‖Tzw ‖2 =‖GcB1 ‖2 = (
1.mi tra
ce(
B1 X2B1))
12
?

2.K(s)= [
F2 0]
3.K s = [
( ) F2 Q (s)],其 中,Q ∈ 犚犎2 ,‖ Q ‖2 2
2 <γ -

‖GcB1 ‖2
证明:因为 Tvw =0 不依赖 于 控 制 为 状 态 反 馈 的 限 制,第 1 和 第2
条可从状态反馈的结 果 立 即 得 到。 因 此,只 需 要 证 明 第 3 条。 令
K 为一个可容许控制器,使得 ‖Tzw ‖2 <γ。 与 SF 情 形 时 的 证 明
相同,定义新的控制变量v=u-F2x,则闭环系统如下图所示:
其中
AF B1 B2
熿 2 燄


C1F2  0 D12
珟FI
G = 珦 =K-[
, K F2 0]

I  0 0
[] [] []
燀0  I 0燅
442

用 Q 表示从 w 到v 的传递矩阵,根据内稳定性、
D12 列满秩以及 Tzw
当z=C1F2x+D12Qw 时具有有限 犎2 范数之事实,
Q 属于 犚犎2 。则
u=F2x+v=F2x+Qw= [ F2 Q]y,故 K= [
F2 Q]及 ‖Tzw ‖2
2=

2 2 2
‖GcB1 +UQ‖2 =‖GcB1 ‖2 +‖Q‖2 。因此
2 2 2 2 2
‖Q‖2 = ‖Tzw ‖2 - ‖GcB1 ‖2 <γ - ‖GcB1 ‖2
同样地,可以证明每个具 第 3 条 所 给 形 式 的 控 制 器 是 可 容 许 的 和
次优的。 □
、 、 及
DF OI FC OE 问题的结果可从第十二章以平行的方式得
到。
干扰前馈:
A B1 B2
熿 燄
s)= C1  0 D12
GDF (

燀C2  I 0燅
除稳定性条件 A-B1C2 外,该问题与上述状态反馈问题有相同的

i)~ (

ii)假设。
n‖Tzw ‖2 =‖GcB1 ‖2
1.mi
A+B2F2 -B1C2 B1
2.K(
s)= [
F2 0 ]
3.如下图所示从 y 到u 的所有传递矩阵的集合
443

A +B2F2 -B1C2 B1 B2


熿  燄
M2D (
s)= F2 0 I

燀 -C2  I 0燅
其中 Q∈ 犚犎2 ,
|Q‖2 <γ -‖GcB1 ‖2 。
2 2 2

输出注入:

熿A B1 I燄

s)= C1  0 0
GOI (

C D21 0
燀 2 燅
具有如下假设:

i)( A)是可检测的;
C2 ,
D21
i)D21 行满秩且

i [ ]珦⊥

为酉矩阵;

A-jωI B1


ii)对所有 ω,
C2 [
D21
行满秩。


1 n‖Tzw ‖2 =‖C1Gf ‖2 = (
 mi tra
ce(
C1Y2C1 ))
12
?

L2
 K(
2 s)= [0 ]
全控制:

I 0]
熿A B1 燄

s)= C1  0 [
GFC ( 0 I]


燀 2 D21 [
C 0 0]

与输出注入问题有相同的假设。则
1 n‖Tzw ‖2 =‖C1Gf ‖2 = (
 mi tra
ce(
C1Y2C1 ))
12
?

L2
2.K(
s)= [0 ]
L2
3.K(
s)= [Q(s)],其中 Q∈犚犎 ,‖Q‖ <γ -‖CG ‖




1 f


444

输出估计:

熿A B1 B2燄


GOE (
s)= C1  0 I


燀C2 D21 0燅
其假设是在输出注入问 题 的 假 设 之 上 再 加 上 A -B2C1 为 稳 定 的
假设。则
n‖Tzw ‖2 =‖C1Gf ‖2
1.mi
A+L2C2 -B2C1 L2
2.K(
s)= [
C1

0

3.如下图所示从 y 到u 的所有传递矩阵的集合

A +L2C2 -B2C1 L2 -B2


熿  燄
M2O (
s)= C1 0 I

燀 C2 I 0 燅
其中 Q∈ 犚犎2 ,‖Q‖2 <γ -‖C1Gf ‖2 。
2 2 2

9 分 离 理 论
14

一 旦 特 殊 问 题 的 结 果 给 定,就 可 以 利 用 分 离 方 法 证 明 定 理
7。其实质是把输出反馈问题简化为全信息和输出估计相结合
14
的问题。

14 1 犎2 控制器结构
9.
回忆唯一的 犎2 控制器是
445

^2 -L2燄
熿A A +B2F2 +L2C2 Y2C2
K2(
s):= 

燀F2  0 燅
= [
-B2 X2  0 ]

min‖Tzw ‖2 B1 ‖2
2 = ‖Gc

2 + ‖F2Gf ‖2

其中,
X2 :=Ri
c(H2)、Y2 :=Ri
c(J2 )及 min是对所有镇定控制器
而言的。注意到 F2 是全 信 息 问 题 的 最 优 状 态 反 馈, L2 是 全 控 制
情 形 下 的 最 优 输 出 注 入。 熟 知 的 犎2 问 题 解 的 分 离 性 质 反 映 出
K2 恰恰是 F2x 的最优输出 估 计,且 可 通 过 在 OE. 2 中 置 C1 =F2
得到。同时,其指标函数的最小值是 FI问题( 1)以及估计 F2x
FI.
( OE 问题指标函 数 最 小 值 的 和。 控 制 器 方 程 可 写 成 标 准
1),
OE.
观测器的形式:
·
^ =A^
x C2^
x +B2u+L2( x -y)
u =F2^


其中,
x 是x 的最优估计。

14 2 定理 14
9. 7 的证明
与前面相同,定义一个 新 的 控 制 变 量 v:=u-F2x,则 到 z 的
传递函数变成
A B B2 w
熿 F2  1 燄
z= 
 []
燀C1F2  0 D12燅 v
= GcB1w +Uv ( 20)
14.

A I A B
这里, 熿 F2  燄及 (): 熿 F2  2 燄。 进 而, 是 内
Gc(
s):=   U s =   U
燀C1F2 0燅 燀C1F2 D12燅
矩阵(即 U ~U =I)且从引理 14 U Gc 属于 犚犎2 。
3,
~ ⊥

令 K 为任意可容许控制器,注意 v 是如何产生的:

熿 A B1 B2燄

Gv = -F2  0 I

D21 0
燀 C2 燅
446

注意到 K 使 G 稳定,当且 仅 当 K 使 Gv 稳 定 (两 个 闭 环 系 统 具 有
相同的 A 矩 阵)以 及 Gv 具 有 输 出 估 计 问 题 的 形 式,从 式 (
1420)
式和 U 的性质,有
n‖Tzw ‖2
mi B1 ‖2
2 = ‖Gc 2 +min‖Tvw ‖2
2 ( 21)
14.
但从 OE.
2,如下控制器
A +B2F2 +L2C2 -L2
[
F 2
 0 ]

使 ‖Tvw ‖2 最小,故根据 OE.


1, n‖Tvw ‖2 =‖F2Gf ‖2 。
mi

14 3 定理 14
9. 8 的证明

继续按照前面证明的思路,我们看到,所有次优控制器的集合
等于所有使得 ‖Tvw ‖2 2
2 的那些 K 的集合。 应用
B1 ‖2
2 <γ -‖Gc

3,这些控制器可由
OE.

熿A^2 -L2 B2燄




M2(
s)= F2  0 I

燀-C2  I 0燅
参数化,
这里,
Q∈ 犚犎2,‖Q‖2<γ -‖GcB1‖2-‖F2Gf ‖2。
2 2 2 2
447

10 犎2 控制器的稳定裕度
14

我们已经证明,带 LQR 控制器的系 统 至 少 有 60


°的 相 角 裕 度
和 6dB 的增益裕度。但尚不清楚 若 状 态 不 能 得 到,因 而 不 得 不 用
输出反馈 犎2 (或 LQG)控 制 器 时,这 些 稳 定 裕 度 是 否 仍 能 保 持。
在此通过 Doyl 1987]给 出 的 一 个 反 例 来 回 答 这 个 问 题:对 一 个
e[
犎2 控制器,将不能保证稳定裕 度。 考 虑 一 单 输 入、单 输 出 两 个 状
态的广义动态系统:

熿 1 1 熿槡σ 0燄 0 燄
[ ]

0 1  槡
燀σ 0燅
1 []
() 

Gs = 槡q 槡
q  0

0 0 

0 ]1 []
燀 [
1 0]  [
0 1] 0 燅
可解析地验证

α α 2
X2 = [α α], Y = [ββ ββ]



F2 =-α[
1 1], L2 =-β []

这里

4+q, β =2+ 槡
α =2+ 槡 4+σ
则最优输出 犎2 控制器由下式给出:
1-β 1 β
熿 燄
Kopt = - α+β 1-αβ
( )
 
燀 -α -α 0燅
设得到的闭环控制器(或 G22)具有标量增益k,其标称值k=1。则
用于系统的控制器实际上是
K = kKopt
448

闭环系统 A 矩阵是
1 1 0 0
熿 燄
0 1 -k
α -k
α
珦=

β 0 1-β 1
β 0 -α-β 1-α燅

容易验证系统特征多项式是
t(
de s 珦)= a4s4 +a3s3 +a2s2 +a1s+a0
I -A
其中
a1 =α+β-4+2(
k-1) β, a0 =1+ (
α 1-k)αβ
注意到对闭环稳定 性 而 言,
a0 >0 及 a1 >0 是 必 要 的。 同 时 注 意
到如 k≠1,则对充分大 的 α 和β,
a0 ≈ (
1-k)
αβ、
a1 ≈2(
k-1)
αβ。
容易看出,对充分大的α 和β(或q 和σ),
k 在任何方向上的充分小
的摄动,系统都是不稳定的。因此,选择q 和σ 可使增益裕度任意
小。
有趣的是,当控制加 权 (
1?q)变 小 (大 的 q),以 及?或 者 系 统 驱
动噪声变大(大的 σ)时,都 将 使 系 统 稳 定 裕 度 恶 化。 但 按 现 代 控
制理论流行的观点,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改善灵敏度的特有手段。
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 到,稳 定 裕 度 的 衰 减 不 仅 仅 与 开 环 不 稳
定系统有关系。容易构造出最小相位、开环稳定系统的反例,此时
系统的稳定裕度可以任意小。
这些例子表明,与 LQR 问 题 的 解 不 同 的 是,犎2 (
LQG)问 题
的解并不能提供与具体系统无关的稳定裕度。就像在经典控制论
中那样,现代 LQG 控 制 器 的 设 计 者 不 得 不 对 每 项 设 计 都 要 验 证
其稳定裕度。
然而,对一项给 定 的 设 计,通 过 放 宽 关 于 误 差 特 性 的 滤 波 器
(或 FC 控制器)的最优性能来改善系统鲁棒性仍是可能的。 这一
研究方向上的一个成功方法 是 所 谓 的 LQG 回 路 传 递 恢 复 (
LQG?
LTR)设计技术。其思想是设计一个滤波增益(或 FC 控制律),使
得 LQG(或 犎2)控制律可以逼 近 LQR 控 制 的 回 路 特 性。 但 在 此
我们将不作进一步的探究,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相关的参考文献。
449

11 注释和参考
14

与 犎2 相关的理论,如 LQ 最 优 控 制、Ka
lman 滤 波 等 等 的 详
细讨 论 可 在 Ande
rson 和 Moo
r 1990]或 Kwake
e[ ak 及 S
rna ivan
1972]的著作中找到。

第十五章 线性二次型优化

本章将通过一些相关的二 次 型 优 化 问 题 来 讨 论 Hanke
l算 子
和 Toep
liz算子的时域特征。这些特征将用来求解一最大最小问

题,此问题在下一章中讨论的 犎∞ 理论中将起关键作用。

15. l算子
1 Hanke

令 G(
s)是一稳定的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其状态空间实现为

x = Ax +Bw
z = Cx + Dw (
15.1)
首先考虑用输入 w∈ 犔2- 使 ‖P+z‖2 2 最 大 的 问 题。 这 正 是 计 算
G 的 Hanke
l范数,即 Hanke
l算子
P+ MG ∶ 犎2⊥ → 犎2
的导出范数的标准问题。此 范 数 可 用 可 控 性 Gr an 矩 阵 Lc 和
ami
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 Lo 来表示,可 控 性 Gr
ami an 矩 阵 Lc 和 可
ami
观测性 Gr an 矩阵 Lo 是如下矩阵方程的解:
ami
ALc +LcA  +BB  =0 ALo +LoA +CC =0
虽然此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这里还是给出一时域证明,其类似
于最优 犎2 和 犎∞ 控制结果的证明。
引理 15.
1 i
nf {‖ω‖2
2| 0)=x0 }=x0y0 ,其中 y0 为 Lcy0 =x0
x(
w∈ 犔2-

的解。
证明:假设(
A,B)是可控的,否则将不可控子空间略去。则 Lc 可
逆,且 y0 =Lc-1x0 。此外,给 定 x(- ∞ )=0,
w ∈ 犔2- 能 用 来 产 生
任意的 x(
0)=x0 。需证
451


nf {‖ω‖2
2 x(
0)= x0}= x0Lc-1x0 ( 2)
15.
ω∈ 犔2-

为此,对任意给定输入 w,沿( 1)的解微分 x(


15. t)Lc-1x(
t):
d (  -1 )  -1
x Lc x =x Lc x +xLc-1
x=


x (
ALc-1 +Lc-1A )
x +2〈
ω,BLc-1x〉
用 Lc 方程代换 A Lc-1 +Lc-1A 且进行配方,可得
d (  -1 )
x Lc x = ‖w‖2 - ‖w -BLc-1x‖2


取 x(-∞ )=0 和 x(
0)=x0 ,从t=-∞ 到t=0 积分之,得
x0Lc-1x0 = ‖w‖2  -1 2 2
2 - ‖w -B Lc x‖2 ≤ ‖w‖2


如 果 在 (- ∞ ,0 ] 上, w (
t ) = B e-A t
Lc-1x0 =
 -1)
x0 ,则等式成立,故式( 2)得证。

BLc-1e A+BB Lc t
15. □
引理 15. 2
2 supw∈ 犅犔2- ‖ P+ z ‖ =supw∈ 犅犎2⊥ ‖ P+ MGw ‖ =


ρ(
LoLc)。
证明:给定 x(0)=x0 和 w=0(
t≥0),
z(t)=CeAtx0 的范数可由下
式求得:
∞ 
 A t

eAtx0d
CC t = x0Lox0
‖P+ z‖2 =
∫x e 0

由此结果和引理 15.
1,有

‖P+ z‖2
sup ‖P+ z‖2
2 = sup 2 =
w∈ 犅犔2- 0≠w∈ 犔2- ‖w‖2
x0Lox0
max  -1 =ρ( LoLc)
x0≠0 x0 Lc x0


注 15.
1 描述 Hanke
l范 数 的 另 一 有 用 方 法 是 讨 论 如 下 初 始 条 件
为 x(-∞ )=0 的二次型最优问题:
sup {‖P+ z‖2
2 -β ‖w‖2 }
2 2
w∈ 犔2-

由 Hanke
l范数的定义易见,不等式
‖P+ z‖2
sup ≤β
0≠w∈ 犔2- ‖w‖2
452

成立,当且仅当
2 -β ‖w‖2 }≤ 0
sup ‖P+ z‖2 2 2
0≠w∈ 犔2-

因此, l范数等于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最小β。而
Hanke
sup {‖P+ z‖2
2 -β ‖w‖2 }=
2 2
w∈ 犔2-

烄 0 ρ(LoLc)≤β2
sup( x0Lox0 -β2x0Lc-1x0)= 烅
, ( ) 2
烆+ ∞ ρ LoLc >β

x0∈R

所以, l范数等于ρ(
Hanke LoLc)的平方根。

15.
2 Toep
liz算子

如果传递函数矩阵 G∈ 犚犎∞ 满 足 ‖G‖ ∞ <1,则 由 系 13.


24
可知,当γ=1 时,
Hami
lton 矩阵
A +BR-1DC BR-1B
H= [
-C (
I+ DR-1D )
C -(
A +BR-1DC) ]
R =γ2I- DD
属于 dom(
Ric), c(
X=Ri H )≥0, B X+DC)为稳定,
A+BR-1(
并且
A X + XA + (
XB +CD)
R-1(
B X + DC)+CC =0
( 3)
15.
如下引理给出了 ‖G‖ ∞ <1 所 相 应 的 另 一 结 果。 (注 意,稳 定 矩
阵的 犎∞ 范数是其 Toep
liz算子范数。)

引理 15.
3 假设 ‖G‖ ∞ <1 和 x(
0)=x0 ,则
sup (‖z‖2
2 - ‖w‖2 )= x0 X
2 
x0
w∈ 犔2+

且此上确界是可达到的。
证明:如上节所述,可对 x( t)微分,用 Ri
t) Xx( cca
ti方程( 3)
15.
替代 A X+XA,并进行配方,可得
d( 
x Xx)=- ‖z‖2 + ‖w‖2 -


453

‖R- ? [
Rw - (
B X + DC)
x]‖2
12

如果 w∈犔2+ ,则 x∈犔2+ ,这样从t=0 到t=∞ 积分上式,可得


2 2 12
‖z‖2 - ‖w‖2 = x0 Xx0 - ‖R- ?
×[ Rw - ( B X + DC)x]‖2 
2 ≤ x0 Xx0
( 4)
15.
-1(  
若令 w=R-1(
BX +DC)
x=R-1 (
BX +DC)

eA+BR B X+D C)]

x0 ,因 A+BR-1(
B X+DC)稳 定,所 以 w ∈ 犔2+ 。 这 样 可 使 式
(15.4)中的不等式成为等式。故得证。上述上确界可由状态的线
性函数 w 达到。 □
上述引理有如下直接推论。
系 15.
4 令 x(
0)=x0 且设 X0 =X0 >0。
i)若 ‖G‖ ∞ <γ 且 X =Ri
( c(H ),则
sup {‖z‖2 -γ2(‖w‖2

2 +x0 X0x0 )



0≠ (
x0,
w)∈R
R ×犔2[
0,∞ )

= supn{
x0 Xx0 -γ2x0 X0x0}
0≠x0∈R

烄=0, λmax( X -γ2X0)≤ 0


烅 , ( 2

烆=+ ∞ λmax X -γ X0 > 0

‖P+z‖2
(i) <γ 成 立,当 且 仅 当

i sup 2 
0≠ (
x0,
w)∈R


×犔 [
0,∞ )
‖w‖2 +x0 X0x0

珋(
σ D)<γ,H ∈dom(
Ric),且λmax(
X-γ2X0)<0。
注 15.
2 矩阵 X0 可解释为对初 始 条 件 x0 的 信 任 程 度。 当σ(
X0 )
小 时,则 可 能 对 初 始 条 件 知 晓 不 足。 若 令 γmin 表 示 使
X-γ2X0)≤0 成立的最小γ,则此时γmin将较大。另一方面,
λmax( σ
(X0)大,则意味 着 对 初 始 条 件 知 晓 充 分,而 γmin 主 要 由 条 件 H ∈
dom( c)来确定。
Ri
也可得到引理 15.
3 的 对 偶 结 果,其 在 描 述 所 谓 的 2×2 分 块
混合 Hanke
l—Toep
liz算子的特性时是有用的。若 ①

① 因系统矩阵是实的,所 以 AT =A ,
BT =B ,等 等。 这 里 用 了 共 轭 转 置 代 替
转置以使符号一致。
454

A C
GT (
s)= [

B D ]
则 ‖G‖ ∞ <1,当 且 仅 当 ‖GT ‖ ∞ <1。 令 J 表 示 如 下 Hami
lton
矩阵
A 0 C
J=
-A [-BB
-BD 
珟-1[
R DB  C]
 ][
+ ]
其中 R
珟:=I-DD 。如果 ‖G‖ ∞ <1,则 J∈dom ( c),
Ri Y =Ri


J)≥0,A+ (
YC +BD )

R C 为稳定阵,并且
 珟-1

AY +YA  + ( 珟-1(
YC +BD  )
R CY + DB  )+BB  =0
( 5)
15.
为简便起见,将假设(
A,B)可控,则 Y >0。对于 Y 为奇异的情形,
若局限 x0 ∈Im(
Y)且用 Y+ 代替 Y-1 ,可得到相应结果。
引理 15.
5 假设 ‖G‖ ∞ <1,且(
A,B)可控。则
sup {‖P- z‖2
2 - ‖w‖2 x(

0)= x0}=-x0Y-1x0
w∈ 犔2-

且此上确界是可达到的。
证明:类似于引理 15.
3 的 证 明,可 对 x( t)进 行 微 分,利
t)Y-1x(
用 Ri
cca
ti方程( 5)替代 AY+YA  ,并完成配方,则可得
15.
d (  -1 )
x Y x =- ‖z‖2 + ‖w‖2 -


‖R- ? [
Rw - ( BY-1 + DC)x]‖2
12

其中 R=I-D D >0。 若 w ∈ 犔2- ,则 x∈ 犔2- 且 x(- ∞ )=0。


那么,从t=-∞ 到t=0 积分上式,得
‖z‖2 - ‖w‖2 =-x0Y- x0 - ‖R- ? [
2 2 1 12
Rw -

B Y + D C)
 -1 
x]‖2 ≤-x0Y-1x0

( 6)
15.
如果 令 w = R -1

B Y -1
+ D C)x = R
 -1
(
B Y -1
+ D C)
-1(  -1 
x0 ,因 A+BR-1 (
[ +D C)]
eA+BR B Y t
BY-1 +DC)= -Y {
A+

YC +BD )

R C}Y 且 A+ (
 珟-1  -1
YC +BD )

R C 稳 定,所 以
 珟-1

w∈犔2- 。因此可使上述不等式成为等式。证毕。
455

3 混合 Hanke
15. l?Toep
liz算子

假设对输入进行分割使得 B= [
B1 B2], D1 D2],而
D= [
G(
s)= [
G1(
s) G2( s)]∈ 犚犎∞
并对 w 作相应分割。则 ‖G2 ‖ ∞ <1 当且仅当σ珋(D2)<1,并且
A 0 B2
HW := [-C C

-A  ] [-C D ]R
+ 

-1
2 [
D2C B2 ]

属 于 dom (Ri
c),其 中 R2 := I - D2D2 > 0。 对 于 HW ∈
dom(
Ric),定义 W =Ri
c(HW )。令
w1
w ∈ 犠 := 犎2⊥  犔2 =
{[ ] w2
w1 ∈ 犎2⊥ ,
w2 ∈ 犔2

( 7)
15.
要检验supw∈ 犅犠 ‖P+z‖2 <1,或等价地
sup ‖Γw‖2 < 1 ( 8)
15.
w∈ 犅犠

其中 Γ=P+ [
MG1 MG2 ]:犠 → 犎2 是 一 混 合 Hanke
l—Toep
liz算

子:
w1 w1
Γ [w ]

=P+ [
G1 G2] [w ]

w1 ∈ 犎2⊥ ,
w2 ∈ 犔2

= P+ [
G1 G2]
P- w +P+ G2P+ w2
因此, Γ 是 Hanke l算子 P+ MG :犎2⊥  犎2⊥ → 犎2 和 Toepl
itz算 子
P+ MG2 :犎2 → 犎2 之 和。 如 下 引 理 是 系 13.24(
B1 =0, D1 =0)和
引理 15.
2( D2 =0)的一般化结果。
B2 =0,
引理 15.
6supw∈ 犅犠 ‖Γw‖2 <1,当且仅当如下两条件成立:

i)
σ D2)<1 且 HW ∈dom(
珋( Ric);

i)
i ρ(WLc)<1。
证明:由系 13.
24 知,条件(
i)是必要的,所以将证明条件(
i)成立,
则式(15.8)成 立,当 且 仅 当 条 件 (
ii)成 立。 为 此,等 价 地 证 明
WLc)≥1 当且仅当supw∈ 犅犠 ‖Γw‖2 ≥1。根据 犠 的定义,若 w
ρ(
456

∈ 犠 ,则
2 2 2 2 2
‖P+ z‖2 - ‖w‖2 = ‖P+ z‖2 - ‖P+ w2 ‖2 - ‖P- w‖2
上式的最后一项仅通过 x( 0)对 ‖P+z‖2 2 产 生 影 响。 因 此, 若 Lc
可逆,则由引理 15.
1 和 15.
3有
sup{‖P+ z‖2
2 - ‖w‖2 x(

0)= x0}=
w∈ 犠

x0Wx0 -x0Lc-1x0 ( 9)
15.
并且此上确界可由某 w∈ 犠 达到,此 w 可根据前述引理构成。因
ρ(WLc)≥1,当且仅当存在 x0 ≠0 使 得 式 ( 9)的 右 端 ≥0,由 式
15.
( 9)有 ρ (
15. WLc )≥1,当 且 仅 当 存 在 w ∈ 犠 ,w ≠0 使 得
‖P+z‖2 ≥‖w‖2 。而它又等价于supw∈ 犅犠 ‖Γw‖2 ≥1。
2 2

若 Lc 不可逆,需将式( 9)中 的 x0 局 限 于 Im(


15. Lc),可 直 接
推广上述论证。 □
在后面将 要 考 虑 的 犎∞ 最 优 控 制 问 题 中,将 用 到 伴 随 算 子
Γ :犎2 → 犠 ,其定义为

P- (
G1~z) P- G1~
Γz = [ G2~z ] [

G2~ ]z (
15.10)

其中 P-Gz:=P- ( Gz)= ( z。由矢量值 犔2 空间的内积的


P- MG )
定义容 易 证 明 式 ( 10)所 描 述 的 确 是 Γ 的 伴 随 算 子。Γ:犠 →
15.
犎2 的伴 随 算 子 是 对 任 意 w ∈ 犠 ,
z ∈ 犎2 ,满 足 <z,Γw > =
<Γ z,

w> 的算子 Γ :犎2 → 犠 。由定义有

< z,
Γw >=< z,
P+ (G1w1 +G2w2)>=
< z,
G1w1 >+< z, G2w2 >=
< P- (
G1 z),
w1 >+< G2~z,

w2 >=
< Γ z,

w>
上 述 混 合 Hanke
l—Toep
liz 算 子 是 所 谓 的 2×1 块 混 合

l—Toep
Hanke l
itz算子。可推广到 2×2 块的情形。

4 混合 Hanke
15. l?Toep
liz算子:一般情形

混合 Hanke
l—Toep
liz算子在 犎∞ 理论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

457

作用,因此有必要考虑将引理 15.
6 的结论推广到 2×2 块的情形。
事实上,可用这些工具来导 出 整 个 犎∞ 控 制 理 论 (参 见 17.
7 节)。
有了前面几节中的结果,下述引理 15. 7 的证明是很简短的。假设

G11(熿A B1 B2 燄
s) G12(
s)

G(
s)=
G21( [
s) G22(
s)
= C1 D11 D12

D21 D22

燀C2 燅
AB
= : 
CD [
∈ 犚犎∞ ]
定义
D12
D·2 := [D ] D
22
2· := [
D21 D22]

Rx :=I- D·2D·2 Ry :=I- D2·D2·


A 0 B2
HX := [-C C
-A ] [-C D ]R
+ 
·2
-1
x [
D·2C B2 ]

A 0 C2
HY := [-BB 
-A ] [-BD ]R
+ 
2·
-1
y [
D2·B C2]

令 犠 = 犎2⊥ L2 ,
犣= 犎2 犔2 ,而 Γ:犠 →犣 定义为
w1 P+ 0 G11 G12 w1
Γ [w ]= [0 I][G
2 G22 2 21
][w ]
引理 15.7supw∈ 犅犠 ‖Γw‖2 <1 成立,当且仅当如下条件成立:

i)珋(
σ D·2)<1 且 HX ∈dom( Ric);

i ) ( ) 且
珋 D2· <1 HY ∈dom Ri
iσ ( c);

ii)对于 X=Ri
i HX )和 Y =Ri
c( c(HY ),有ρ(
XY)<1。
证明:混合 Hanke
l—Toep
liz算子可写成如下形式:


w1 w1 熿 燄
Γ [w ]2
= P+ G [w ] 2

P- [
G21 G22]
w2 燅
w1
[]

那么
‖Γw‖2 = ‖P+ Gw ‖2 + ‖P- [
G21 G22]
2 2
w‖2

458

所以supw∈ 犅犠 ‖Γw‖<1 意味着


sup ‖P+ Gw ‖ < 1
w∈ 犅犠


sup ‖P- [
G21 G22]
w‖ < 1
w∈ 犅犠


G12 0
‖ [G ]‖ 22

= sup
w2∈ 犎2 ‖P+ G [w ]‖


sup ‖P+ Gw ‖ < 1
≤w
∈犅犠


‖[
G21 G22]‖ ∞ = sup ‖P- [
G21 G22]
w‖2

w∈ 犎2

sup ‖P- [
≤w G21 G22]
w‖ < 1
犅犠

此两不等式表明条件( i)和(
ii)是必要 的。 类似引理 15. 6 的证明,
将证明:在给定 条 件 (
i)和 (
ii)的 前 提 下,
supw∈ 犅犠 ‖Γw ‖2 <1 成
立,当且仅当条件 (
ii)成 立。 为 此,证 明 其 等 价 条 件:
i ρ(XY)≥1,
当且仅当supw∈ 犠犅 ‖Γw‖2 ≥1。根据 犠 的定义,若 w∈ 犠 ,
‖Γw‖2 - ‖w‖2 = (‖P+ z‖2 - ‖P+ w2 ‖2)+
2 2 2 2

(‖P- [G21 G22]


w‖2 2 - ‖P- w‖2 )

因而,当 Y 可逆时,由引理 15. 3 和 15.


5,有
sup{‖Γw‖2 - ‖w‖2 |x(
2 2
0)= x0}= x0 Xx0 -x0Y-1x0
w∈ 犠

于是,与引理 15.
6 的证明中相同的论证可给出期望的结论。 □

5 线性二次型最大—最小问题
15.

考虑动态系统

x = Ax +B1w +B2u ( 11)
15.
z = C1x + D12u ( 12)
15.
假设:

i)( A)可观测;
C1 ,

i)(
i A,B2)可镇定;
459



ii)
D12[
C1 D12]= [
0 I]。
在本节中将回答如下问题:何时
n‖z‖2 < 1?
sup mi
w∈ 犅犔2+ u∈ 犔2+

注 15.
3 应当指出,如果对动态系统所作的假设(
i)和(

ii)放宽为
A-jwI B2

i)′对任意 w∈R
R,
C1 [D12
为列满秩,



i ′D12 为列满秩,
i)
则略作修改后,下述结论仍然成立。

由假设显然有 H2 ∈dom(
Ric), c(
X2 =Ri H2)>0,这里
A -B2B2
H2 = [
-C1C1 -A ]
令 F2 =-B2 X2 ,而 D⊥ 使得[

D12 D⊥ ]成为正交矩阵。定义

熿AF2 I燄, (): 熿AF2  B2 燄


Gc(
s):=   U s =  
C 0 C D
燀 1F2  燅 燀 1F2  12燅

-1 
熿AF2 - X2 C1 D⊥燄 (
U ⊥ = 
 13)
15.
燀C1F2  D⊥ 燅
其中 AF2 =A+B2F2 ,
C1F2 =C1 +D12F2 。 在 求得状态空 间 实 现 并
利用关于 X2 的 Ricc
ati方程进行一些代数运算将不可控状态消去
之后,由引理 13. 29 容易证明如下结果。

引理 15. U U ⊥ ]是方的内矩阵,
8 [ U U ⊥ ]的一实现为
Gc~ [

熿AF2 -B2 X2-1C1D⊥燄


Gc~ [
U U ⊥ ]= 
 ∈ 犚犎2
 0
燀X2 0 燅
( 14)
15.

这意味 着 U 和 U ⊥ 均 为 内 矩 阵,并 且 U ~
⊥ Gc 和 U Gc 均 属 于

犚犎2⊥ 。为 回 答 前 述 问 题,定 义 Hami


lton 矩 阵 H ∞ 和 相 关 的
460

Ri
cca
ti方程为
A B1B1 -B2B2
H ∞ := [-C C 
1 1 -A ]
A X∞ + X∞A + X∞B1B1 X∞ - X∞B2B2 X∞ +C1C1 =0
定理 15.
9 sup mi n ‖z‖2 <1,当 且 仅 当 H ∞ ∈dom ( Ric)且
w∈ 犅犔2+ u∈ 犔2+

c(
X∞ =Ri H ∞ )>0。而当此条件成立时,令 F∞ := -B2 X∞ ,则 u
=F∞x 满足 sup ‖z‖2 <1。
w∈ 犅犔2+

证明: ( )如同在第十四章中,定义ν:=u-F2x,得
z = GcB1w +Uν
则假设条件意味着
n‖z‖2 < 1
sup mi ( 15)
15.
w∈ 犅犎2 ν∈ 犎2

而 由 引 理 15.8 知 [
U U ⊥ ]为 方 的 内 矩 阵,故 ‖ z ‖2 =
U U ⊥ ]z‖2 ,且
‖[ ~

U ~GcB1w +ν

U U ⊥ ]~ z = [ U GB w ]=

⊥ c 1

P (
U GB w)+P (~
U GB w +ν)
c 1

c 1
= [
- +

U GB w ] ~
⊥ c 1

因此
n‖z‖2 =
sup mi
w∈ 犅犎2 ν∈ 犎2

P- (
U ~GcB1w)+P+ (
U ~GcB1w +ν)
sup mi

w∈ 犅犎2 ν∈ 犎2

并且ν=-P+ (
UG~
‖[
B1w)使得上式的右端最小。这样有
U~
GcB1w

]‖ 2

P- (
U ~GcB1w)
n‖z‖2 = sup
sup mi
w∈ 犅犎2 ν∈ 犎2 w∈ 犅犎2
‖[ U~
GcB1w

]‖ 2

= :sup ‖Γ w‖2 < 1 
w 犅犎 ∈ 2

其中 Γ :
犔2+ → 犠 定义为
461

P- (
U ~GcB1w) P- U ~
Γw = [ U GB w ] [ U ]GB w

⊥ c 1
= ~

c 1


q1
q2
犠 :=
{[ ]
q1 ∈ 犎2⊥ ,
q2 ∈ 犔2

由式( 10)知,伴随算子 Γ:犠 → 犎2 为
15.
q1
Γ [q ]=P

+ (
B1Gc~ (
Uq1 +U ⊥ q2))=

q1
P+ B1Gc~ [
U U⊥ ]
q2 []
这里 Gc~ [ ]
U U ⊥ ∈ 犚犎2 有式( 15.14)的实现。因此,
sup‖Γq‖2 < 1
q∈ 犅犠

这恰是条件( 6 和式(
8)。所以由引理 15.
15. 14),有
15.

熿 AF2 X2-1C1C1X2-1燄

HW = om (
∈d Ric)
 
燀 - X2B1B1 X2 - A F2

且 W =Ri
c(HW )≥0。注意( A)的可观测性意味着 X2 >0。 又
C1 ,

AF2X2-1 + X2-1AF2 +B2B2 + X2-1C1C1X2-1 =0
知系统(
15.14)的可控性 Gr an 矩阵是 X2-1 。而引理15.
ami 6 还意
味着ρ(WX2-1)<1,或等价地, X2 >W 。利用关于 X2 的 Ri cca
ti方
-1
-I X2
程,可 证 T:=

-X2 0 ]
为 H ∞ 和 HW 之 间 的 相 似 变 换,即

H ∞ =THWT -1 。这样
I I- X2-1W
χ- (
H ∞ )= Tχ- (
HW )= TIm [W ] [
=Im
X2 ]
因此 H ∞ ∈dom( Ric)且 X∞ =X2(
X2 -W ) X2 >0。
-1

( )如 果 H ∞ ∈dom (
Ric)且 X∞ =Ric(H ∞ )>0,则 A +
B1B1 X∞ -B2B2 X∞ 为稳定的。定义
 

AF∞ := A +B2F∞ , C1F∞ := C1 + D12F∞


462

则 Ri
cca
ti方程可写成
AF∞ X∞ + X∞AF∞ +C1F∞ C1F∞ + X∞B1B1 X∞ =0
因( B1 X∞ )为可检测的 且 X∞ >0,由 Lyapunov 理 论 知 AF∞
AF∞ ,
是稳定的。对于给定的控制律 u=F∞x,动态系统变为

x = AF x +B1w

z = C1F∞x
故由系 13.
24 知,‖Tzw ‖ ∞ <1,即对给定的控制律有
sup ‖z‖2 < 1
w∈ 犔2+


定理 15.
9 将在下章中用于求解全信息 犎∞ 控制问题。

6 注释和参考
15.

这里给出的结果与微 分 对 策 问 题 紧 密 相 关,而 微 分 对 策 是 已
被详细研究了的 问 题,例 如 参 见 Br
yson 和 Ho[1975]。 Magei
rou
和 Ho[
1977]是与本章内容相 关 的 早 期 论 文 之 一。 这 里 的 设 定 与
论证 取 自 Doyle,Glover,Khar r 和 Fr
goneka anc
is[1989]。Ba
sar
和 Be
rnha [ ]
rd 1991 L, imebe
e ,
r Ander ,
son Khargoneka 和
r Green
1992]及其一些引用文献中将对策理论的结果应用于 犎∞ 问题。

第十六章 犎∞ 控制:简单情况

本章讨论 犎∞ 控制理论。具体 地,
16.1节描述了最优和次优
犎∞ 问题。然而,本书的重点将是次 优 情 况,并 将 讨 论 为 什 么 这 样
做。16.
2 节描述了一类简化问题的 全 部 次 优 控制器,而将更 一 般
的问题留到下一章。在 16.
3节中对输出反馈的结果给出初步分
析。这些分析提示需要求 解 全 信 息 问 题 和 输 出 估 计 问 题,这 两 个
问题将在 16. 7 节讨论。16.
4~16. 8 节 讨 论 犎∞ 分 解 理 论 并 给 出
输出反馈结果的证明。16. 9 节讨论作为性能指标γ 的函数的 犎∞
控制器的特性,并在该 节 简 略 讨 论 最 优 控 制 器。 有 关 犎∞ 控 制 器
的一些其 他 阐 述 在 16.
10 节 给 出。 最 后, 11 节 给 出 了 最 优
16.
犎∞ 控制器的表达式。

1 问 题 描 述
16.

考虑下面方块图所示的系统:

其中设对象 G 和控制器 K 是实有理和正则的。假定 G 和 K 的状


态空间模型是可得到的,其实现是可镇定和可检测的。回想一下,
如果一个控制器使系统内稳定,就称该控制器是容许的。很显然,
稳定性是一个实际工作系统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任何有意义的控
制器必须是容许的。
464

最优 犎∞ 控制器:寻找所有使 ‖Tzw ‖ ∞ 取 极 小 的 容 许 控 制 器
K(
s)。
应当指出,对 MIMO 系 统,上 述 定 义 的 最 优 犎∞ 控 制 器 一 般
并不是唯一的。进而,正如 Gl r和 Doy
ove le[1980]所证明的那样,
寻找最优 犎∞ 控制器在数值计算和理论上都是很复杂的。 这与标
准 犎2 理论形成了 对 比,因 为 在 标 准 犎2 理 论 中 最 优 控 制 器 是 唯
一的,而且可以通过无迭代地解两个 Ri
cca
ti方程得到。 知道可达
到的最优(最小)犎∞ 范 数 在 理 论 上 可 能 是 有 用 的,因 为 它 给 出 了
能够达到的极限值。然而,在实际中往往没有这个必要,有时设计
一个最优控制器甚至是不希望的。获得在范数意义上很接近最优
的控制器通常花的代价要低得多。我们称这种控制器为次优控制
器。次优控制器比最优控 制 器 可 以 具 有 其 他 更 好 的 性 质,例 如 较
低的带宽。
次优 犎∞ 控 制:给 定 γ>0,求 出 全 部 使 ‖Tzw ‖ ∞ <γ 的 容 许
控制器 K (
s)。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把注意力集中在次优控制器,在适当的时
候,我们简略地讨论当γ 达到最优值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2 输出反馈 犎 ∞ 控制
16.

16.
2.1 内稳定性与输入?输出稳定性
现在假定 K 是 系 统 G 的 镇 定 控 制 器,则 内 部 稳 定 性 保 证 了
Tzw =Fl(
G,K)∈ 犚犎∞ ,但 后 者 不 一 定 意 味 着 内 部 稳 定 性。 下 面
的引理给出了 Tzw =Fl ( G,K )∈ 犚犎∞ 和 闭 环 系 统 内 部 稳 定 性 等
效的额外(弱的)条件。为了叙述该引理,假定 G 和 K 分别具有如
下可镇定和可检测实现:
A B1 B2 ^ ^
熿 燄
熿AB燄
s)= C1 D11 D12 , K(
G( s)= 

 ^D

C D D 燀C 燅
燀2 21 22燅
465

引理 16.
1 若 G 和 K 的实现都是可镇定和可检测的,则 G 和 K 实
现的反馈连接 Tzw =Fl( K)是
G,
A-λI B2
a)可检测的,如果

[ C D ]对所有的 Reλ≥0 满列秩;
1 12

A-λI B 1
b)可镇定的,如果 [
D ]
( 对所有的 Re
λ≥0 满行秩;
C 2 21

此外,如果(
a)和(
b)同时成 立,则 当 且 仅 当 Tzw ∈ 犚犎∞ 时 K 是 内
镇定控制器。
证明: 闭环状态空间方程为

熿A +B2^
DL1C2 B2L2^
 B1 +B2^
C DL1D21 燄

Fl(
G,K)= ^
BL1C2 ^
A +^
BL1D22^
C ^L1D21

 
^ D12L2^
C D11 + D12^
燀C1 + D12L2DC2 DL1D21燅
AcBc

= : 
CcDc ]
I-D22^
其中 L1 := ( D)-1 , I-^
L2 := ( DD22)-1 。
设 Fl(G, K )有 不 可 检 测 的 状 态 (
x′,y ′和 模 态 Re
′) λ≥0;则
PBH 检验给出
Ac -λ
I x
[C c
][y]=0
上式可简化为
A -λI B2 熿 x 燄
[ C1 ^ ] ^
D12 DL1C2x +L2Cy
燀 燅
=0


^L1(
B ^
C2x + D22C ^y -λ
y)+A y =0

A -λ
I B2
[C 1 D12 ]

满列秩,则 x=0 和 C ^y=λy。 由于(
y=0。 这意 味着 A ^,
C ^)是 可

466

检测的,得 y=0,与 假 设 矛 盾,因 此 (


a)得 证。 由 对 偶 性 知 (
b)成
立。 □
这些关系将在后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以使进一步的研究简化。
并能使注意力仅集中于输入?输出稳定性。

16.
2.2 压缩与稳定性

犎∞ 理论整个推导的关键之一是 压 缩 与 内 稳 定 性 在 内 线 性 分
式变换下保持不变。
定理 16.
2 考虑如下反馈系统:

P11 P12
P= [P
21 P22 ]∈ 犚犎 ∞

若 P~P=I, 1 ∈ 犚犎 ∞ ,
P2-1 且 Q 是 正 则 有 理 矩 阵,则 以 下 结 论 等
价:
a)该系统内稳定、适定的且 ‖Tzw ‖ ∞ <1。


b)Q∈ 犚犎∞ 且 ‖Q‖ ∞ <1。
证明:
( a) 由于 P,
b) ( Q∈ 犚犎∞ ,如 果(
I-P22Q)-1 ∈ 犚犎∞ ,则
保证系统是内稳定的。因此,内 稳 定 性 和 适 定 性 易 从 ‖P22 ‖ ∞ ≤
1,‖Q‖ ∞ <1 和小增益理论得到。(‖P22 ‖ ∞ ≤1 是因为 P22 是 P
的一个压缩)
为证明 ‖Tzw ‖ ∞ <1,考 虑 闭 环 系 统 在 任 意 频 率 s=jω 的 信
号固定为复常数向量。令 ‖Q‖ ∞ = :
ε<1,注 意 到 Twr =P21 (
-1
I-
P22Q)∈ 犚犎∞ ,又令κ:=‖Twr ‖ ∞ ,则 ‖w ‖ ≤κ‖r‖ ,
P 是内矩
阵意味着 ‖z‖2 +‖r‖2 =‖w‖2 +‖v‖2 ,因此
‖z‖ ≤ ‖w‖ + (ε -1)‖r‖
2 2 2 2

≤[ 1- (
1-ε2)
κ- ]‖w‖
2 2

这意味着 ‖Tzw ‖ ∞ <1。


467

( b)。 为 证 明 ‖Q ‖ ∞ <1,设 存 在 一 个 (实 的 或 无 穷
a) (
的)频率 ω 和 一 个 非 零 常 数 向 量r,使 得 在 s=jω 时,‖Qr‖ ≥
‖r‖ 。则设 w=P21 (
-1
I-P22Q) v=Qr 得出v=Tvww 。 但如上,
r,
P 是内矩阵意味 着 ‖z‖ + ‖r‖2 = ‖w ‖2 + ‖v‖2 ,因 此,‖z

‖ ≥‖w‖ 。但因 ‖Tzw ‖ ∞ <1,这是不可能的。由于 Q 是有理


2 2

的,可得出对全部 ω 有σmax (
Q(jω))<1,即 ‖Q‖ ∞ <1。
为证明 Q∈ 犚犎∞ ,取 Q=NM -1 (其中 N ,
M ∈ 犚犎∞ )是 Q 的
右互质因式分解,即存在 X,
Y ∈ 犚犎∞ ,使 得 XN +YM =I。 现 在
将证 M -1 ∈ 犚犎∞ 。由内稳定性,有
Q(
I-P22Q)
-1
= N(
M -P22N)
-1
∈ 犚犎∞


I-P22Q)
-1
= M(
M -P22N)
-1
∈ 犚犎∞
因此
XQ (
I-P22Q)-1
+Y( I-P22Q)
-1


M -P22N )
-1
∈ 犚犎∞
这意味着当s 沿 Nyqu i
st曲线走过一 圈 时, t(
de M -P22N )的 包 围
圈数 等 于 零。 事 实 上,由 于 对 所 有 的 s=jω, tM -1 ≠0,当 α 在
de
[0,1]内取值时, de I-αP22Q)不等于零(这里用到了 ‖P22 ‖ ∞ ≤
t(
1 和 ‖ Q ‖ ∞ <1)。 又 由 de
t(I -αP22Q )=de
t(M -αP22 N )
tM -1 ,从而对全部α 在[
de 1]及s=jω,有 de
0, t(M -αP22N )≠0。
可得出结论, tM 的包围圈数也等于零。因此 Q∈ 犚犎∞ ,证毕。
de

16.
2.3 简化假设
本章讨论一种简化了的 犎∞ 理论情况。 一般的 犎∞ 控制将在
下一章讨论。这样安排的 主 要 理 由 是,一 般 犎∞ 理 论 虽 然 有 自 己
的独特之处,但涉及的 代 数 运 算 更 复 杂。 复 杂 代 数 运 算 可 能 会 分
散对该理论基本思想 的 注 意,因 而 失 去 对 问 题 的 深 入 洞 悉。 尽 管
如此,以下考虑的问 题 包 括 了 犎∞ 理 论 的 基 本 特 征。 传 递 矩 阵 G
的实现取如下形式:
468

A B1 B2
熿 燄
G s = C1  0 D12
( )

燀C2 D21 0 燅
作下列假设:

i)(
A,B1)可镇定,( A)可检测;
C1 ,

i)(
i A,B2)可镇定,( A)可检测;
C2 ,


ii)
D12[
C1 D12]= [
0 I];
B1 0

iv)[ ] []
D21
D21 =

假设(
i)是因 为 技 术 上 的 原 因:与 假 设 (
ii)一 起 保 证 犎2 问 题 中 的
两 个 Hami
lton
ian 矩 阵,即 第 十 四 章 中 的 H2 和 J2 属 于
dom(
Ric)。该假设简化了定理的陈述 和 证 明。但如果放 宽 了 这 个
假设,正如下一章将看到 的 那 样,定 理 和 证 明 可 以 进 行 修 改,给 出
的公式仍是正确的。一 个 重 要 简 化 是 内 稳 定 本 质 上 等 价 于 输 入?
输出稳定(
Tzw ∈ 犚犎∞ ),这也是假设(
i)的 推论。 这种等价使注意
集中到输入?输出 稳 定 上。 后 面 的 系 16. 3 证 明 了 这 一 点。 当 然,
假设(
i)对 G 的 内 可 稳 定 是 必 要 和 充 分 的,但 它 对 证 明 内 部 稳 定

等价于 Tzw ∈ 犚犎∞ 是 不 必 要 的。(读 者 应 该 清 楚,这 并 不 意 味 着
G 的实现不需要可镇定 和 可 检 测。 事 实 上,内 部 稳 定 性 和 输 入 -
输出稳定性当 G 或 K 之一有不可镇定或不可检测的模态时,绝不
可能等价。)
系 16.
3 若假设(
i),(
ii)和 (
i iv)成 立,则 控 制 器 K 是 容 许 的,当 且
仅当 Tzw ∈ 犚犎∞ 。
证明:由假设( i)知,对象 G 的实现 是 可镇 定 和可检测的。 只需证
1 中 的 两 个 矩 阵 的 秩 条 件 满 足。 设 假 设 (
明引理 16. i)和 (
ii)满

足,并令 D⊥ 使[
D12 D⊥ ]是一个酉矩阵,则
I 0
A -λ
I B2 熿 燄 A -λ
I B2

ank [C 1 D12 ]
=r
ank
0 [D ]燅[ C
D12

1 D12 ]
燀 ⊥
469

A -λ
I B2
熿 燄
=r
ank 0 I

燀 D⊥ C1
 ] []
0燅

A -λ
I B2
[C 1 D12 ]
对所有的 Re
λ≥0 列满秩,当且仅当:
A -λ

C1 [D 


列满秩。但是最后一个矩阵对所有 Re
λ≥0 列 满 秩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D A)可检测。由于 D⊥ (
⊥C1 , D⊥C1 )=(
I-D12D12 )
C1 =C1 ,(
D⊥

A)可检测,当且仅当(
C1 , A)可 检 测。 由 对 偶 性 可 得 其 他 矩 阵
C1 ,
的秩条件。 □
另两个假设隐含在假定 G(
s)的实 现 是 D11 =0 和 D22 =0 中。
正如多次提到过的,由于 通 过 对 控 制 器 K (
s)进 行 线 性 分 式 变 换,
易构造与 D22 =0 等 价 的 问 题,故 D22 ≠0 也 不 会 产 生 任 何 问 题。
然而,正如下一章将看到的那样,放松 D11 =0 的假设,会大大增加
公式的复杂性。

16.
2.4 次优 犎∞ 控制器
本节阐述对一个给定 的 γ,使 得 ‖Tzw ‖ ∞ <γ 的 容 许 控 制 器
s)存在的充 分 必 要 条 件。 进 而,若 充 分 必 要 条 件 满 足,则 描 述
K(
全部满足范数条件的容许控制器。这些结果的证明将在后几节给
出。令最优水平γopt :=mi
n{‖Tzw ‖ ∞ :
K(s)是 容 许 的},显 然,为
了次优 犎∞ 控制器的存在,
γ 必大于γopt 。16.
9 节将简要讨论怎样
找到 一 个 使 ‖Tzw ‖ ∞ 极 小 化 的 容 许 控 制 器。 最 优 犎∞ 控 制 器 比
次优 犎∞ 控 制 器 更 难 于 描 述。 这 是 犎∞ 与 犎2 解 的 一 个 主 要 差
别。回忆类似的差别同样出现于范数的计算问题。
犎∞ 解包括下列两个 Hami
lton 矩阵:
470


A γ- B1B1 -B2B2
[-C C
H ∞ := 
1 1 -A ]
 -2  
A γ C C -C C
1 1 2 2
J := [

 ]
-B B1 1 -A
它与 犎2 问题的重要差别在于,矩阵( 1,2)块的符号不是确定
的,所以 不 能 用 第 十 三 章 的 定 理 13.
7 来 保 证 H ∞ ∈dom (
Ric)或
c(
Ri H ∞ )≥0。而这些条 件 确 实 与 犎∞ 次 优 控 制 器 的 存 在 紧 密 联
系。注意到( 2)块是第四章 犎∞ 范数表述(或第十三章中界定实
1,
的 ARE),与第十四章 犎2 综合表述的启示性结合。显然,若 γ 趋
于无 穷,则 这 两 个 Hami
lton 矩 阵 就 变 成 了 相 应 的 犎2 控 制 的
Hami
lton 矩阵。通过以下定理的讨论和证 明,这些表述的原因应
得到澄清。
定理 16.
4 存在一个容许控制器使得 ‖Tzw ‖ ∞ <γ,当且仅当下列
三个条件成立:

i)H ∞ ∈dom(
Ric)且 X∞ :=Ric(
H ∞ )≥0;

i)
i J∞ ∈dom(Ric)且 Y∞ :=Ri
c(J∞ )≥0;

ii)
i ρ(
X∞Y∞ )<γ2 。
此外,当上述条件都成立时,一个容许控制器就是:

^∞ -Z∞L∞燄
熿A
Ksub (
s):= 

燀F∞  0 燅
其中
^∞ := A +γ-2B1B1 X∞ +B2F∞ +Z∞L∞C2

F∞ :=-B2 X∞ , L∞ :=-Y∞C2
Z∞ := (I-γ-2Y∞ X∞ )-1

定理 16.
4 给出的 犎∞ 控 制 器 常 常 称 为 中 心 控 制 器 或 最 小 熵
控制器,它 与 犎2 控 制 器 有 一 定 相 似 之 处,但 也 有 一 些 重 要 的 区
别。 犎∞ 控制器也 具 有 一 个 有 趣 的 分 离 结 构,尽 管 不 象 犎2 情 况
时那样明显。进而,根据这种分离性,定理中的每一个条件都能给
出系统理论的解释。在 16.
8 节中给出的解释需要用到 16.
7 节和
471

4 节中滤波和全信息(即状态反馈)的 结 果。定理 16.


16. 4 的证 明
也是由这些结果构造的。中心控制器这个名词显然来自于下面给
出的全部次优控制器的 参 数 化,而 最 小 熵 的 含 义 将 在 16. 1节
10.
讨论。
下面的定理将次优 犎∞ 范数小于γ 的控制器参数化。
定理 16.
5 如 果 定 理 16.
4 中的条件(
i)~ (
ii)满 足,则 所 有 使

‖Tzw ‖ ∞ <γ的容许控制器的集合等于下图中从y 到u 的所有传
递矩阵的集合,


熿A∞ -Z∞L∞ Z∞B2燄

s)= F∞  0
M∞ ( I


燀-C2 I 0 燅
其中 Q∈ 犚犎∞ ,‖Q‖ ∞ <γ。
如 犎2 情形,次优控制器被 具 有 一 个 自 由 参 数 Q 的 固 定 线 性
分式变换参数化。当 Q=0(在 集 合 ‖Q‖ ∞ <γ 的 “中 心 ”),可 以
复得中心控制器 Ksub (
s)。

3 研究特殊问题的动机
16.

尽管输出反馈的结果 的 证 明 会 在 后 面 给 出,但 在 此 仍 试 图 给
出一些探讨该问题的思路。特别 地,试 图 引 出 对 OE(以 及 后 面 的
其他特殊问题)的研究,并说明在证明输出反馈结果时该问题是如
何自然地产生的。关键是 应 用,在 内 线 性 分 式 变 换 下 压 缩 和 内 稳
定性保持不变的事实,即定理 16.
2。设 X∞ 存在,将证明一般输出
反馈问题能化为输出估 计 问 题,而 若 能 解 决 状 态 反 馈 或 全 信 息 控
制问题,则该问题便迎刃而解。
设 X∞ :=Ri
c(H ∞ )存在,则 X∞ 满足以下 Ri
cca
ti方程
A X∞ +X∞A +C1C1 +γ-2X∞B1B1 X∞ -
X∞B2B2 X∞ =0 ( 1)
16.
472

令x 表示 G 的关于给定输入 w 的状态,然后对 x(
t)
t)求
X∞x(
微分:
d( 
x X∞x)=x X∞x +x X∞



= x (
A X∞ + X∞A)
x +2〈
w, B1 X∞x〉+2〈
u,B2 X∞x〉
用 X∞ 的 Ri
cca
ti方程代入 A X∞ +X∞A 项,得
d( 
x X∞x)=- ‖C1x‖2 -γ-2 ‖B1 X∞x‖2 +


‖B2 X∞x‖ +2〈 w,B1 X∞x〉+2〈u,B2 X∞x〉

最 后,应 用 C1x 与 D12u 的 正 交 性 完 全 配 方,得 出 关 键 的 方


程:
d( 
x X∞x)=- ‖z‖2 +γ2 ‖w‖2 -


2 2 2 2
γ ‖w -γ- B1 X∞x‖ + ‖u+B2 X∞x‖

16.2)
设 x( w ∈ 犔2+ ,且对(
0)=x(∞ )=0, 2)从t=0 到t= ∞ 积 分,
16.

2 2 2 2
‖z‖2 -γ ‖w‖2 =‖u+B2 X∞x‖2 -
2 2 2
γ ‖w -γ- B1 X∞x‖2 =
2 2 2
‖v‖2 -γ ‖r‖2 ( 3)
16.
其中

v:= u+B2 X∞x, r:= w -γ-2B1 X∞x ( 4)


16.
用这些新定义的变量,闭环系统可表示为以下两个互联的系统:

x AF∞ γ- B1 B2 燄 x
熿 燄 熿 熿 燄
z = C1F∞ 0 D12 γw
γ
燀r燅 -1 
0 燅燀v 燅
燀-γ B1 X∞ I
AF∞ := A +B2F∞
C1F∞ := C1 + D12F∞

473


x Atmp B1 B2燄 x
熿燄 熿 熿燄
v = -F∞ 0 I r

燀y燅 燀 C2 D21 0燅燀u燅

Atmp := A +γ-2B1B1 X∞
其中 F∞ 如 16.
24 节中所定义。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图中
AF∞ γ-1B1 B2
熿  燄
P11 P12 
P:= [P
21 P22 ]
= C1F∞
-1 
 0

D12 ( 5)
16.

燀-γ B1 X∞  I 0燅

Atmp B1 B2
熿 燄
Gtmp = -F∞  0 I (16.6)

燀 C2 D21 0燅
方程( 3)给出启示,可将变量r 和v 变为式(
16. 16.4)中的形式,这
些变量提 供 了 Tzw 和 Tvr 之 间 的 联 系。 注 意 到 Tz(γw)=γ-1Tzw 和
Tv(γr)=γ-1Tvr ,由方程( 3)立即 可 得 ‖Tzw ‖ ∞ ≤γ,当 且 仅 当 ‖
16.
Tvr ‖ ∞ ≤γ。 这是证明下面 引 理 16.8 的基 本思想,但要证明 严 格
不等式和内稳定 性,需 要 作 更 多 的 工 作。wworst :=γ-2B1 X∞x 是
474

方程(
163)中在 u= -B2 X∞x 取 极 小 时,‖z‖22 -γ ‖w ‖2 取
2 2

极大值的意义下的最 坏 干 扰 输 入。 方 程( 3)还 提 示,若 状 态 可


16.
u=-B2 X∞x 是全信息(
利用, FI)问 题 的 次 优控制。 这 一 点 将 在
稍后给予证明。就 Gtmp 的 OE 问 题 而 言,被 估 计 的 输 出 是 最 优 FI
控制输入 F∞x,且新的干扰 r 被 “最 坏 情 况”
FI干 扰 输 入 F∞x 抵
消。
注意 Gtmp 的结构:它 是 一 个 OE 问 题。 下 面 将 证 明 输 出 反 馈
的确可以转化为 OE 问 题。 为 证 明 这 一 点,首 先 要 证 明 一 些 基 本
事实。
引理 16.6 设 H ∞ ∈dom (
Ri c(H ∞ ),则 AF∞ =A +
c),X∞ =Ri
B2F∞ 稳定,当且仅当 X∞ ≥0。
证明:重新排列 X∞ 的 Ri
cca
ti方程并利用 F∞ 和 C1F∞ 的定义,得

熿 C1F∞ 燄熿 燄 C1F∞

A X∞ + X∞AF∞ +
F∞
-1 
=0-1 
燀-γ B X∞燅 燀-γ B X∞燅
1 1

( 7)
16.
由于 H ∞ ∈dom ( c),(
Ri AF∞ +γ-2B1B1 X∞ )是 稳 定 的,由 此
( AF∞ )是可 检 测 的。 由 Lyapunov 方 程 的 标 准 结 果 (见 引
B1 X∞ ,
理 3.
19)知,
AF∞ 是稳定的,当且仅当 X∞ ≥0。
方程( 3)可写成
16.

‖z‖2 + ‖γr‖2
2 = ‖γw ‖2 2
2 + ‖v‖2

这提示当 X∞ ≥0 时,P 可能是内矩阵,以下引理证明了这一点。


引理 16.
7 若 H ∞ ∈dom(
Ric),且 X∞ =Ri
c(H ∞ )≥0,则式( 5)
16.
中的 P 在 犚犎∞ 中,是内矩阵并且 P2-1
1 ∈ 犚犎 ∞ 。

证明:由引理 16.
6,AF∞ 是 稳 定 的,故 P ∈ 犚犎∞ 。 由 于 P 的 可 观
测性 Gr an 阵是 X∞ (见式(
ami 7))以及
16.
-1 
I 熿 C1F∞
0 燄 γ B1
[ ]
D12 0 -γ-1B1 X∞
燀 燅

B 

[X∞ =0 ]
从而据引理 13. 29,可 得 知 P 是 内 矩 阵 (
P~ P=I)。 最 后, 1 的
P2-1
状态矩阵是 (
AF∞ +γ-2B1B1 X∞ ),由 定 义 知 它 是 稳 定 的,因 此,
475

1 ∈ 犚犎 ∞ 。
P2-1 □
下面的引 理 将 Tzw 和 Tvr 两 个 系 统 联 系 起 来,这 是 16.
8.2节
中分离定理的核心部 分。 回 顾 系 16.
3 知,在 输 出 反 馈 问 题 中,内
稳定性和输入—输出稳定性对 K 的容许性来说是等价的。
引理 16.
8 设 H ∞ ∈dom (
Ric),且 X∞ =Ri
c(H ∞ )≥0,则 K 对 G
是 容 许 的 且 ‖ Tzw ‖ ∞ <γ,当 且 仅 当 K 对 Gtmp 是 容 许 的 且
‖Tvr ‖ ∞ <γ。
证明:不失 一 般 性 可 设 K 的 实 现 是 可 稳 定 可 检 测 的。 回 顾 系
3 知,
16. Tzw 的内 稳 定 性 等 价 于 Tzw ∈ 犚犎∞ 。 类 似 地,由 于 对 所
有 Re(
λ)≥0,
Atmp -λ
I B1 A -λ
I B1 I 0
[ C2 D21 ]= [ C 2 D21 ][γ B X
-2 
1 ∞


行满秩。以及由 Atmp +B2F∞ 的稳定性知,对所有 Re(
λ)≥0,
Atmp -λ I B2
de
t [ -F ∞ I ] t(
= de I)≠ 0
Atmp +B2F∞ -λ

Atmp -λ I B2

[ -F
I ]
列满秩。由此从引理 16.
1 知 Tvr 的 内 稳定性,即由 Gtmp 和 控 制 器
K 组成的子系 统 的 内 稳 定 性 也 等 价 于 Tvr ∈ 犚犎∞ 。 于 是 系 统 G
和Gtmp 的内稳定 性 均 等 价 于 输 入—输 出 稳 定 性。 这 表 明 K 是 G
的容许控制器,当且仅当它是 Gtmp 的容许控制器。由定理 16.
2和
引理 16.
7,结合前面的方块图得知,
Tzw ∈ 犚犎∞ ,当且仅当 Tv(γ)∈
犚犎∞ ,并且 ‖Tz(γw)‖ ∞ <1,当且仅当 ‖Tv(γr)∞ <1。 或等价地,‖
Tzw ‖ ∞ <γ,当且仅当 ‖Tvr ‖ ∞ <γ。

由以上分析,显然得知,为求解输出反馈问题,需证:

a)H ∞ ∈dom(
Ric)且 X∞ =Ri
c(H ∞ )≥0;

b)‖Tvr ‖ ∞ <γ。
为证(
a),需解一个 FI问 题。 问 题 (
b)是 一 个 OE 问 题,该 问 题 可
476

以用第十二章中的 FC 和 OE 问题间的关系来解,而 FC 问题可利


用 FI的解通过对偶性求解。故在下面几节中,集中讨论这些特殊
的问题。

4 全信息控制
16.

本节的系统框图是如前的标准框图:

其中

熿 A  B1 B2 燄


C1  0 D12
G(s)=
I  0 0

燀0  I
[] [] []
0燅
对应这样设置的 犎∞ 问题,严格地讲,不再是输出反馈问题的特殊
情况,因为它不满足输出问题全部假设条件。尤其应当指出,对全
信息(
FI)和下节中的 FC 问题,内稳定性不等价于 Tzw ∈ 犚犎∞ ,因

A I B1
熿 -λ 燄
I 0
燀 0 I燅 [] []
不再可能行满秩,虽然这种情况不会对求解该问题造成任何困难,
只是必须记住,在 FI情况中 K 是容许的 意 味 着内部稳定,而不仅
是 Tzw ∈ 犚犎∞ 。已经在 犎2FI情 形 看 到,尽 管 控 制 器 具 有 全 部 信
息,但控制器只用到 了 状 态 x。 下 面 将 证 明,在 犎∞ 情 形 中,仅 用
状态 x 的次优 控 制 器 也 存 在。 这 种 情 况 也 可 以 限 制 到 更 传 统 的
状态反馈中。但我们相信,一旦跳出了 犎2 的框架,全信息问题则
477

比状态反馈问题更为基本,也更为自然。
在对全部次优控制器 参 数 化 时,全 信 息 问 题 更 为 自 然。 这 种
框架也适用于下章中所研 究 的 D11 ≠0 的 一 般 情 形 或 当 需 要 犎∞
最优(不仅仅是次优)控制器的情形。虽然本书不详细研究最优问
题,但仍希望把该方法以 一 种 自 然 而 且 直 接 的 方 式 推 广 到 最 优 情
况。由输出反馈问题继承的与 FI问题相关的假设是:

i)( A)可检测;
C1 ,

i)(
i A,B2)可稳定;


ii)
D12[
C1 D12]= [
0 I]。
由于假 定 的 C2 和 D21 结 构,使 一 般 输 出 反 馈 情 况 中 的 假 设

iv)(见 16.
2.3)和(
i)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定理 16.9FI问题存在容许控制 器 K (
s)使得 ‖Tzw ‖ ∞ <γ,当 且
仅当 H ∞ ∈dom(
Ric)且 X∞ =Ri
c(H ∞ )≥0。进而,若满足这些条
件,一类满足 ‖Tzw ‖ ∞ <γ 的容许控制器可以参数化为
K(s)= [F∞ -γ-2Q(
s)B1 X∞ Q(
s)] ( 8)
16.
其中 Q∈ 犚犎∞ ,‖Q‖ ∞ <γ。
通过比较 犎∞ 解和相应的 犎2 解易看出,犎2 和 犎∞ 控制器的
一个根本区别在 于,犎∞ 控 制 器 通 过 B1 而 依 赖 于 扰 动,而 犎2 控
制器则不然。这一区别基 本 上 体 现 在 定 理 16. 9给出的控制器存
在的充分必要条件中。这些条件与定理 16.
4 的条件(
i)相同。
定理 16.
9 中的两个单 独 条 件 的 每 一 个 都 可 给 出 它 们 自 身 的
解释。条件 H ∞ ∈dom (
Ric)意 味 着 X∞ :=Ri
c(H ∞ )存 在 并 且
K( F∞ 0]给出 Tzw 为
s)= [
熿AF∞ B1燄 AF∞ = A +B2F∞

Tzw = 
 16. 9)
C1F 0 C1F∞ = C1 + D12F∞
燀 ∞ 燅
又由于 Tzw =γP11 ,并由 P~ P=I 得 到 P1~1P11 =I-P2~1P21 ,故
‖P11 ‖ ∞ <1,和 ‖Tzw ‖ ∞ =γ‖P11 ‖ ∞ <γ。 由 引 理 16.
6 知,更
进一步条件 X∞ ≥0 等价于 K 使 Tzw 稳定。
注 16.
1 给定 H ∞ ∈dom(
Ric)且 X∞ =Ri
c(H ∞ )≥0,有 一 种 直 观
的方法理解为什么有一类控制 器 能 够 参数 化为式 ( 8)的形式。
16.
478

回顾由方程(16.3)得到的下面的等式:
2 2 2 2
‖z‖2 -γ ‖w‖2 =‖u+B2 X∞x‖2 -
2 2 2
γ ‖w -γ- B1 X∞x‖2 =
2 2 2
‖v‖2 -γ ‖r‖2
对 w≠0,‖Tzw ‖ ∞ <γ 意味着 ‖z‖2 2 -γ ‖w ‖2 <0。 它 隐 含 着
2 2

r≠0 和 ‖v‖2
2 -γ ‖r‖2 <0。 所 有 满 足 该 不 等 式 的 v,
2 2
可 写 成v
=Qr 或写成u+B2 X∞x=Q(

w -γ B1x),而 其 中 Q∈ 犚犎∞ 和
-2

‖Q‖ ∞ <γ,由此得到方程( 8)。


16.

现在证明上面的定理。
证明:( )为简单起见,在以下的证明中假定系统是正规化的,即
γ=1。进一步,不失一 般 性,将 证 明 能 把 假 设 ( A)从 可 检 测 加
C1 ,
^B^1 B^2燄
强到可观测。假如 存 在 一 个 容 许 的 控 制 器 K^=熿A 
 使
^D
C ^1 D^2
燀 燅
得 ‖Tzw ‖ ∞ <1。若( A)可检测但 不 可 观 测,则 可 以 变 换 G 的
C1 ,
x1
状态的坐标为
[x ],其中 x 是不可观测的,(C ,A

2 11 11 )可观测,
A22

稳定,得到以下闭环状态方程:
x A11 0 0 B11 B21燄 x
熿 1燄 熿 熿 1燄
x2 A21 A22 0 B12 B22
x2
^· ^ ^ ^ ^ ^
x = B11 B12 A B2 0 x
z C11 0 0 0 D12 w
燀u 燅 ^ ^ ^ ^ 燀u 燅
燀D11 D12 C D2 0 燅
若取一个新对象 Gobs ,具有状态 x1 和输出 z,并把方程的其余部分
组成由^
x 和x2 构成的新控制器 Kobs ,则
熿A11 B11 B21 燄


C11  0 D12
( )
Gobs s =
I  0 0
[] [] []

燀0  I 0燅
479

依然满足 FI问 题 的 假 设,且 下 面 的 Kobs 使 Gobs 稳 定 并 使 闭 环 犎∞


范数 ‖Tzw ‖ ∞ <1,其中

^12 B22C
熿A22 +B22D ^A21 +B22D
^11 B12 +B22D
^2燄

Kobs = ^12
B ^ 
A ^11
B ^2



^12
D ^ 
C ^11
D ^2

燀 燅
若能证明存在 X ^ >0 解 Gobs 的 H Ri
∞ cca
ti方程,即

A11 B11B11 -B21B21


^∞ = R
X ic [-C C 
11 11 -A11 ]
则 G 的 犎∞ Ri
cca
ti方程解为

0燄 ^∞
熿X

ic(
H ∞ )= X∞ = ≥0
燀 0 0燅
因此,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假定( A)是可观测的。
C1 ,
假定存在一个容 许 控 制 器 使 得 ‖Tzw ‖ ∞ <1。 注 意 到,此 假
定等价于存在容许控制器使得 sup ‖z‖2 <1。因此下式是必要
w∈ 犅犔2+

的:
n‖z‖2 < 1
sup mi
w∈ 犅犔2+ u∈ 犔2+

这是因为容许控制器产生 的 信 号 u 的 集 合 是 犔2+ 的 一 个 子 集,后


者总 是 不 大 于 前 者。 但 从 定 理 15.
9 知,当 且 仅 当 H ∞ ∈dom

Ric),
X∞ =Ric(H ∞ )>0 时,后式成立。于是必要性得证。
( )假定 H ∞ ∈dom(
Ric), c(H ∞ )≥0,又 设 K (
X∞ =Ri s)是
一容许控制器使得 ‖Tzw ‖ ∞ <1。再作变量替换: v:=u-F∞x 和
r:=w-B1 X∞x,因此闭环系统如下所示
AF∞ B1 B2
熿 燄
P11 P12 
P= [P 21 P22 ]= C1F∞  0 D12



燀-B1 X∞ I 0燅
480

由引理 16.
7 知,
P 是内矩阵且 P2-1
1 ∈ 犚犎 ∞ 。 由定理 1 2知
6.
该系统内稳定 且 ‖Tzw ‖ ∞ <1,当 且 仅 当 Tvr ∈ 犚犎∞ 且 ‖Tvr ‖ ∞
<1。定义 Q:=Tvr ,那么 v=Qr 且

v = u-F∞x = (
K-[
F∞ 0])
w []

r = w -B1 X∞x = [
-B1 X∞ I][ ]

因此有
x x

K-[
F∞ 0])[]

= Q[
-B1 X∞ I]
w []
于是
K-[
F∞ 0]= Q[
-B1 X∞ I]

K(
s)= [F∞ -Q(s)
B1 X∞ Q(s)]
Q ∈ 犚犎∞ ,‖Q‖ ∞ < 1
是一类次优控制器。 □
注 16.
2 应当强 调 的 是,以 上 给 出 的 控 制 器 的 集 合 不 是 全 部 控 制
器,尽管用它足以推导输出反馈结果。显然,存在一个次优控制器
F1 0],具有 F1 ≠F∞ ;然 而 不 能 选 择 Q 使 K1 属 于 上 述 集
K1 = [
合。不过这个问题不会发生在输出反馈情形。

下面的定理给出了全部的全信息控制器。
定理16.
10 若定理 16.
9 中的条件满足,则满足 ‖Tzw ‖ ∞ <γ 的全
部容许控制器能够参数化为 K =Fl(
MFI ,
Q)
481

A +B2F∞  [0 B1] B2
熿  燄
0  [ F∞ 0]
()
MFI s = 
-I  I 0
燀 [ ] [
0 -2 
 -γ B1 X∞ I

燅 ]
其中 Q= [
Q1 Q2]∈ 犚犎∞ 和 ‖Q2 ‖ ∞ <γ。
注 16.
3 易验证,对 Q1 =0,有
K=[
F∞ -γ-2Q2B1 X∞ Q2]
这是定理 16.
9 给出的参数化结果。

证明:只 需 证 明 对 ‖Q2 ‖ ∞ <γ, Q)参 数 化 全 部FI犎∞


Fl (MFI ,
次优控制器。为此,如前作变量替换
v = u+B2 X∞x, r = w -γ-2B1 X∞x
于是,系统方程可写为如下形式:

x 熿 AF∞ γ- B1 B2 燄 x
熿 燄 熿 燄
z = C1F∞ 0 D12 γw
γ
燀r燅 -1 
0 燅燀v 燅
燀-γ B1 X∞ I

熿 Atmp B1 B2燄

x x
熿燄 -F∞ 0 I 熿燄
v = r
I 0
燀y燅 [ -2 
燀 γ B1 X∞
] []

0 燀u燅

式中 Atmp :=A+γ B1B1 X∞ 。
-2

上述系统以框图表示如下:
图中的 P 如方程( 5)给出,并且
16.

熿 Atmp  B1 B2燄


^FI = -F∞  0 I

I  0
[ -2 

] []
燀 γ B1 X∞  I


故由定理 16.
2 和引理 16. ^FI 的 容 许
8 得 出 结 论:当 且 仅 当 K 是 G
控制器,且 ‖Tvr ‖ ∞ <γ 时,
K 是 G 的容许控制器,且 ‖Tzw ‖ ∞ <
482


γ。令 L= [
B2F∞ -B1],则 Atmp +L [γ -2
B1 X∞ ]=A+B F2 ∞ 稳

^FI 的 控 制
定。又注意到 Atmp +B2F∞ 也是稳 定 的,因 此 所 有 镇 定 G
器可以参数化为 K =Fl(
M,Φ), Φ1 Φ2]∈ 犚犎∞ ,其中
Φ= [

熿Atmp +B2F∞ +L
[γ B X ]-L
-2 
1 ∞
B2燄

M= F∞  0 I



- -2 
γ B[1 X ∞
I
 ] 0

利用此全部 控 制 器 的 参 数 化,则 从 r 到v 的 传 递 矩 阵 是 Tvr =Fl
^FI ,

G Fl(
M,Φ))= :
Fl(
N,Φ)。易证


0 I燄
N= 0
[] 0燅
燀I
且 Tvr = Fl (N ,Φ )= Φ2 。 由 此,当 且 仅 当 ‖ Φ2 ‖ ∞ <γ 时,
‖Tvr ‖ ∞ <γ。这意味着全 部 FI犎∞ 控 制 器 能 够 参 数 化 为 K =Fl

M,Φ),其中 Φ= [
Φ1 Φ2]∈ 犚犎∞ ,‖Φ2 ‖ ∞ <γ,且
A +2B2F∞ - [B2F∞ -B1] B2燄
熿 
F∞  0 I
M= 


- -2 
γ B [
1 X∞

 ] I 0


483

Φ1 = F∞ -γ- Q2B1 X∞ +Q1 ,



Φ2 = Q2
易证 Fl(
M, Φ)=Fl( MFI ,
Q)。

5 全
16. 控 制

A B1 [ I 0]
熿 燄
G( 
s)= C1 0 [ 0 I]

燀C2 D21 [
0 0]

这个问题 是 全 信 息 问 题 的 对 偶 问 题。 全 控 制 (
FC)问 题 所 继
承的输出反馈问题的假设条件正是 FI问题假设条件的对偶,它们
是:
i)(
( A, B1)可稳定;

i)(
i A)可检测;
C2 ,
B1 0

ii)
i [ ] []
D21
D21 =

定理 16.11FC 问 题 存 在 一 个 容 许 控 制 器 K (
s)使 得 ‖Tzw ‖ ∞ <
γ,当且仅当 J∞ ∈dom (
Ric)和 Y∞ =Ri
c(J∞ )≥0。 此 外,如 果 上
述条件满足,一类满足 ‖Tzw ‖ ∞ <γ 的容许控制器能够参数化为
L∞ -γ-2Y∞C1Q(
s)
K(
s)= [ Q(s) ]
其中 Q∈ 犚犎∞ ,‖Q‖ ∞ <γ。
如期望的那样,定理 16.
11 中的 条 件 与 定理 16.
4 中的(
ii)相
同。

6 干 扰 前 馈
16.
484

A B1 B2
熿 燄
G s = C1  0 D12
( )

燀C2  I 0燅
该问题与 FI问题有相同的假设( i ~(
) ii)。但为内稳定性,将

加上 A-B1C2 是稳定的假设。有了这条假设,容易验证引理16. 1
中的条件是满足的。因此,如输出反馈情形,内稳定性等价于 Tzw
∈ 犚犎∞ 。
定理 16. 12 干 扰 前 馈 (DF)问 题 存 在 容 许 控 制 器 K (
s)使 得
‖Tzw ‖ ∞ <γ,当且仅 当 H ∞ ∈dom(Ric)和 X∞ =Ric(H ∞ )≥0。
此外,若满足上述条件,则满足 ‖Tzw ‖ ∞ <γ 的全部容许控制器能
够参数化为下图中从y 到u 的全部传递矩阵的集合。

A +B2F∞ -B1C2 B1 B2


熿 燄
M∞ (
s)= F∞ 0 I

-2 
燀-C2 -γ B1 X∞  I 0燅
其中 Q∈ 犚犎∞ ,‖Q‖ ∞ <γ。
证明:设存在一个控制器 KDF 是 DF 问题的解,即 ‖Tzw ‖ ∞ <γ 成
立。则由定理 12.
4,控制器 KFI =KDF [
C2 I]是相应的 犎∞ FI问
题的解。因此,必定满足 条 件 H ∞ ∈dom ( Ric)和 X∞ =Ri c(H ∞ )
≥0。另一方面,如 果 满 足 上 述 条 件,那 么 FI 问 题 是 可 解 的。 易
证,对 KFI = [F∞ -γ-2Q (
s) s)]有 Fl (M ∞ ,
B1 X∞ Q ( Q)=Fl
( KFI ),其中,
PDF , PDF 如第十二章的 12. 2 节所定义。 再次应用定
理 12.
4,则控制器 Fl( Q)是 DF 问题的解。
M∞ ,
为证明具有 ‖Q‖ ∞ <γ 的 Fl ( Q)参 数 化 全 部 DF犎∞ 次
M∞ ,
优控制器,如式( 4)作变量替换
16.
485

v = u+B2 X∞x, r = w -γ-2B1 X∞x


则系统方程可写成如下形式:

x AF∞ γ- B1 B2
燄熿x 燄
熿 燄 熿
z = C1F∞ 0 D12 γw
γ
燀r燅 燀-γ-1B1 X∞ I 0 燅燀v 燅


x Atmp B1 B2 x
熿燄 熿 燄熿 燄
v = -F∞ 0 I r
-2 
燀y燅 燀C2 +γ B1 X∞ I 0燅燀u燅
表示在下面的框图中:

图中:
-1
熿 AF∞ γ B1 B2 燄

P= C1F∞  0 D12

-1 
燀-γ B1 X∞  I 0燅

熿 Atmp B1 B2燄


^DF =  
G -F∞ 0 I

-2  
燀C2 +γ B1 X∞ I 0燅
由于 Atmp -B1(
C2 +γ-2B1 X∞ )=A-B1C2 和 Atmp +B2F∞ 是
486

稳定的,所 以 对 于 系 统 ^
GDF ,引 理 16.
1 的 秩 条 件 满 足。 因 此 从 定
2 和引理 16.
理 16. 7 得出结论:当且仅当 K 是G ^DF 的容许控制器,
且 ‖Tvr ‖ ∞ <γ 时,则 K 是 G 的 容 许控 制 器,且 ‖Tzw ‖ ∞ <γ。通
过对比本公式与定理 12. 8 中 的 参 数 化 控 制 器,易 看 出,具 有 Q∈
犚犎∞ (无范数约束)的 Fl( ^DF 的全部稳定的控制
Q),参数 化 G
M∞ ,
器;然而,简单的代数运算证明 Tvr =Fl( ^DF ,
G Fl( Q))=Q,故
M∞ ,
当且仅当 ‖Q‖ ∞ <γ 时,有 ‖Tvr ‖ ∞ <γ。因 此 具 有 Q∈ 犚犎∞ 和
‖Q‖ ∞ <γ 的 Fl( Q),参数化 G 的全部次优控制器。
M∞ , □

7 输 出 估 计
16.

熿A B1 B2燄

G(s)= C1  0 I

燀C2 D21 0燅
正如 FC 是 FI 的 对 偶 问 题 一 样,本 问 题 是 DF 的 对 偶 问 题。
因此,适当的对偶化后,对 DF 问题的论述可在这里对应过来。 输
出估计(OE)问题的假设条件是:

i)(
A, B1)可镇定,
A-B2C1 是稳定的;

i)(
i A)可检测;
C2 ,
B1 0

ii)
i [ ] []
D21
D21 =

定理 16.13OE 问题存在一个容许控制器使得 ‖Tzw ‖ ∞ <γ,当且


仅当 J∞ ∈dom(
Ric)且 Ri
c(J∞ )≥0。 此 外,若 这 些 条 件 满 足,则
满足 ‖Tzw ‖ ∞ <γ 的全部容许控制器能够参数化为下图中从y 到
u 的全部传递矩阵的集合。
487

A +L∞C2 -B2C1 L∞-B2 -γ-2Y∞C1


熿  燄
M∞ (
s)= C1 0 I

燀 C2 I 0 燅
其中 Q∈ 犚犎∞ ,‖Q‖ ∞ <γ。
比较 OE 问题中的 犎∞ 和 犎2 的 来 龙 去 脉 是 有 趣 的。 尽 管 由
对偶性,前面已经对其 主 要 内 容 作 了 评 述。 这 两 种 最 优 估 计 器 都
是观测器,而其增益分别由 Ri c(J∞ )和 Ric(J2)确定。最优 犎2 输
出估计由输出映射 C1 乘 最 优 状 态 估 计 组 成。 因 此 最 优 犎2 估 计
仅简单地依赖于 被 估 计 的 输 出 z,而 状 态 估 计 是 根 本 问 题。 相 比
之下,犎∞ 估 计 非 常 直 接 和 很 大 地 依 赖 于 被 估 计 的 输 出。 这 与
犎∞ 输出反馈控制器的分离性质有关。

8 分 离 理 论
16.

利用前面几节已经证 明 的 那 些 特 殊 问 题 的 解,就 可 以 利 用 分
离方法证明定理 16.
4 和定理 16.
5。这主要包括把输出反馈 问 题
化为全信息问题与输出估计问题 的 组 合。 犎∞ 控 制 器 的 分 离 性 质
比 犎2 控制器更复杂,然而,并不因此而减小了它的意义。 本节中
采用的符号和假设同 16.2 节。

16.
8.1 犎∞ 控制器结构

从定理 16.
4 得出的 犎∞ 控制器表达式是:

熿A^ -Z∞L∞燄
Ksub (
s):= 

F ∞ 0 燅

^∞ := A +γ-2B1B1 X∞ +B2F∞ +Z∞L∞C2

F∞ :=-B2 X∞ ,
L∞ :=-Y∞C2 ,
Z∞ := (
I-γ-2Y∞ X∞ )
-1

其中 X∞ :=Ri
c(H ∞ ),
Y∞ :=Ri
c(J∞ )。使 ‖Tzw ‖ ∞ <γ 的 容 许
控制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488


i)H ∞ ∈dom(
Ric)且 X∞ :=Ric(
H ∞ )≥0;

i)
i J∞ ∈dom(Ric)且 Y∞ :=Ri
c(J∞ ≥0;

ii)
i ρ(X∞Y∞ )<γ2 。
已知条件( i)对应于全信息的条件,条件( ii)对应于全控制的条件。
易证,根据 FI和 FC 的 结 果,这 些 条 件 对 输 出 反 馈 情 况 也 是 必 要
的。
引理 16.
14 若 存 在 使 ‖Tzw ‖ ∞ <γ 的 容 许 控 制 器,则 条 件 (
i)和
i)成立。


证明:令 K 是 使 ‖Tzw ‖ ∞ <γ 的 一 个 可 行 控 制 器,则 控 制 器
C2 D21]是 FI问 题 的 解;故 由 定 理 16.
K[ 9, H ∞ ∈dom (
Ric)和
X∞ :=Ri
c( i)成立。
H ∞ )≥0。由对偶原理知条件(


也期望除这两个条件外的条件( ii)成 立。 它是部分 FI和 FC

条件的完美 结 合。 注 意 到 定 理 16.
4 中 的 所 有 条 件 对 H∞ ,
J∞ ,
X∞ 和 Y∞ 中都是 对 称 的,但 控 制 器 的 公 式 则 不 然。 不 须 说,还 存
在一个由上述公式能 得 到 的 对 偶 形 式。 为 得 到 对 称 的 公 式,将 上
述状态方程乘以 Z-1
∞ ,并 写 成 奇 异 形 式。 用 Ri
cca
ti方 程 中 X∞ 作
简单的代换,就得到一个对称的但更为复杂的表达式:
·
( ^
x = As^
I-γ-2Y∞ X∞ ) x -L∞y (
16.10)

u = F∞x (
16.11)
其中 As:=A+B2F∞ +L∞C2 +γ-2Y∞A X∞ +γ-2B1B1 X∞ +γ-2
Y∞C1C1 。为强调与 犎2 控制器表达式的关系,犎∞ 控制器可以写

·

x = A^
x +B1^
wworst +B2u+Z∞L∞ ( C2^
x -y)
u = F∞^
x, ^ wworst =γ B1 X∞^
-2 

这些方程具有 基 于 观 测 器 的 补 偿 器 结 构。 如 果 把 这 些 表 达 式 与
犎2 的表达式比较,就产生了以下显然的问题:
B1^
1. wworst 项从哪里来的?
2.为什么 Z∞L∞ 代替了 L∞ ?
3.这些表达式有类似于 犎2 的分离理论解释吗?
489

定理 16.
4 的证 明 揭 示 了 这 些 表 达 式 有 非 常 适 定 的 分 离 解 释,且
wworst :=γ-2B1 X∞x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是 全 信 息 问 题 的 最 坏 情 形 输
入。进而, Z∞L∞ 实际上是在有最坏 情 形 输 入 存 在 时,估 计 最 优 全
信息控制输入 F∞x 的最优滤 波 增 益。 所 以 毫 不 奇 怪, Z∞L∞ 会 代
替 L∞ 出现在 控 制 器 方 程 中。^
wworst 项 可 以 不 严 格 地 看 作 是 wworst
的估计。

16.
8.2 定理 16.
4 的证明
引理 16.
4 已经证明条件(
i)和(
i)对 ‖Tzw ‖ ∞ <γ 是必要的,

因此只需证明若条件 (
i)和 (
ii)满 足,条 件 (
ii)对 ‖Tzw ‖ ∞ <γ 是

充分必要的。如 16.
3 节,定义新的干扰和控制变量
r:= w -γ-2B1 X∞x, v:= u+B2 X∞x

熿Atmp B1 B2燄


v  r r
[] = -F∞  0 I []= Gtmp []
y  u u
D21 0
燀 C2 燅
Atmp := A +γ-2B1B1 X∞

回顾 引 理 16. 8 得 知,当 且 仅 当 K 是 Gtmp 的 容 许 控 制 器,且


‖Tvr ‖ ∞ <γ 时,K 是 G 的容许控制器,且 ‖Tzw ‖ ∞ <γ。
尽管 Gtmp 具有 OE 问 题 要 求 的 形 式,为 了 实 际 应 用 OE 的 结
果,需要证明 Gtmp 满足 OE 问题的下列假设:

i)( B1)可镇定,
Atmp , Atmp +B2F∞ 是稳定的;

i)(
i Atmp )可检测;
C2 ,
B1 0


ii)[ ] []
D21
D21 =


490

假设(

ii)和( B1 )可 稳 定,可 立 即 从 定 理 16.
Atmp , 4中相应的假设
条件得知, Atmp +B2F∞ 的 稳 定 性 可 由 H ∞ ∈dom (
Ric)的 定 义 得
到。下面的引理给出了假设(i)成立的条件。当然,存在 Gtmp 的容

许控制器,则立即意味着假设(i)成 立。 注 意 到 Gtmp 的 OEHami
i l
on 矩阵是:


Atmp γ- F 
∞F∞ -C2 C2
Jtmp := [-B B


-Atmp


引理 16. 若 (
15 Jtmp ∈dom Ri
c )且 Ytmp :=Ri Jtmp )≥0,则 (
c( C2 ,
Atmp )是可检测的。
证明:由引理16.
6 的对偶,得出该引理。而此结果意味着(
Atmp -
YtmpC2C2)是稳定的。

定理 16.
4 的证明(充分性)假定条件()
i~i(
ii)成立,利用关于 X∞
I -γ-2X∞
的 Ri
cca
ti方程,容易 证 明 T:= [0 I ]是J t
mp 与 J∞ 间 的

相似变换,即:
T-1JtmpT =J∞ 。故

χ- (
Jtmp )=Tχ- (
J∞ )= TIm [Y ]=

I-γ-2X∞Y∞
Im [ Y∞ ]
和ρ( )
X∞Y∞ <γ 2
意 味 着 Jtmp ∈dom( c)和 Ytmp :=Ri
Ri c(Jtmp )=
Y∞ (I-γ X∞Y∞ ) =Z∞Y∞ ≥0。 因 此,由 引 理 16.
-2 -1
15 知,对
GtmpOE 假设成立。且由定理 16. 13 知,OE 问 题 是 可 解 的。 在 定
理 16.
13 中令 Q=0,得到一个解为
A +γ-2B1B1 X∞ -YtmpC2C2 +B2F∞ YtmpC2


F∞  0 ]
但这正是定理 16.
4 中 Ksub 的定 义。由 此,可得出 Ksub 内 镇 定 Gtmp
且 ‖ Tvr ‖ ∞ < γ。 因 此,由 定 理 16.8,Ksub 内 镇 定 G 并 且
‖Tzw ‖ ∞ <γ。
(必要 性)设 K 是 使 ‖Tzw ‖ ∞ <γ 的 容 许 控 制 器,由 引 理 16.
14
491

知:H ∞ ∈dom( c),


Ri X∞ :=Ri
c(H ∞ )≥0,J∞ ∈dom(
Ric),和Y∞ :
c(
=Ri J∞ )≥0。据引理 16.8,K 对Gtmp 是容许的且 ‖Tvr ‖ ∞ <γ。
这意味着 OE 假设条件对 Gtmp 成立和 OE 问题可解,故对 Gtmp 应用
定理 16.
13,有 Jtmp ∈dom(
Ric)和 Ytmp =Ri
c(Jtmp )≥0。利 用 与 在
充分性证 明 中 同 样 的 相 似 变 换 公 式,得 到 Ytmp = (
I-γ-2Y∞
X∞ )-1Y∞ ≥0。现在要证明 Ytmp ≥0 意味着ρ(
X∞Y∞ )<γ2 。 考虑
两种情况:
Y∞ 是非奇异的:在 这 种 情 况 下 Ytmp ≥0 意 味 着 I-γ Y∞?
-2 12

Y1∞?2X∞Y1∞?2)<γ2 或ρ(
X∞Y1∞?2 >0。所以ρ( X∞Y∞ )<γ2 。
Y∞ 是奇异的:存在一个酉阵 U 使得
Y11 0
Y∞ = U  [0 0]U
其中 Y11 >0。令 UX ∞U  作相应的分块
X11 X12
UX ∞U  = [X 21 X22 ]
根据与 Y∞ 非奇异情况相同的理由

I-γ-2Y11X11)
-1
Y11 0
Ytmp = U  [ 0 I ]U ≥ 0
意味着γ2 >ρ(
X11Y11)(=ρ(X∞Y∞ ))。 □
至此,确 切 地 看 到 了 为 什 么 包 含 ^
wworst 的 项 会 出 现,以 及 为 什
么“观测器”增益是 Z∞L∞ 。 这 两 项 都 是 估 计 最 优 的 全 信 息 (即 状
态反馈)控制增益的结 果。 在 犎2 输 出 反 馈 问 题 中 也 产 生 了 类 似
的输出估计问题。而产生的方程要简单的多。这是因为对 犎2 全
信息问题不存在“最 坏 情 形”扰 动。 还 因 为 估 计 任 何 输 出 的 问 题,
包括最优状态反馈,都等价于状态估计。
现在对 犎∞ 次优控制器给出一种分离解释。虽然我们采用中
心控制器论述,但对全部 次 优 控 制 器 的 参 数 化 可 以 作 类 似 的 解 释
(见定理 16.
4 和定理 16.
5 的证明)。
犎∞ 输出反馈控 制 器 是 在 “最 坏 情 形 ”扰 动 wworst 下 的 全 信 息
控制律的输出估计器。
492

对 犎2 控制器有同样的论述,但此时 wworst =0。

16.
8.3 定理 16.
5 的证明
由引理 16.
8 知,使 ‖Tzw ‖ ∞ <γ 的 G 的 全 部 容 许 控 制 器 的
集合,等于使 ‖Tvr ‖ ∞ <γ 的 Gtmp 的 全 部 容 许 控 制 器 的 集 合。 应
用定理 16.
13 结论得证。

9 最优性与极限特性
16.

本节将不加证明地讨 论 当 γ 变 化 时,特 别 是 当 γ 趋 于 可 达 范
数的下确 界 时,记 为 γopt 的 犎∞ 次 优 解 的 特 性。 由 于 定 理 16.
4给
出了使 ‖Tzw ‖ ∞ <γ 的 容 许 控 制 器 存 在 的 充 要 条 件,所 以 γopt 是
满足条件(i)至 (iii)的 全 部 γ 的 下 确 界。 定 理 16. 4并没有给出
γopt 的明确表达式,但 正 如 计 算 犎∞ 范 数 一 样,可 借 助 搜 索 技 术 计
算γopt ,使其任意接近期望值。虽然本书的重点不是 犎∞ 最优控制
器,但书中的假设却使 犎∞ 最优控制器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容易
得到。此节中除了描述次 优 解 当 γ 变 化 时 的 定 性 特 性 外,还 将 说
明为什 么 16.
8.1 节 给 出 的 控 制 器 奇 异 表 达 式 通 常 能 够 给 出 γ=
γopt 时的最优控制器。利用前几节发展的工具,可以相对容易地得
到大部分这些结果。建议对详细过程感 兴 趣 的读者,从将条件(i)
加强为可控可观,和考虑 X-1
∞ 和Y∞ 的 H
-1
ami
lton 矩阵入手研究。
当γ→∞ ,则有 H ∞ →H2 ,
X∞ →X2 ,等 等;并 且 Ksub →K2 。 这
一事实是本章中 所 述 的 中 心 控 制 器 (
Q=0)的 特 殊 选 择 结 果。 尽
管可以对 Ksub 是 一 个 自 然 的 选 择 这 一 点 作 辩 护,实 际 上,这 一 与
犎2 的联系,隐含在更深入的解释中。事实 上, Ksub 是最小熵解(参
见下节)也是 ‖z‖2 -γ ‖w‖2 的最大最小控制器。
2 2 2

如果 γ2 ≥γ1 >γopt ,则 X∞ ( γ2 )和 Y∞ (
γ1 )≥ X∞ ( γ1 )≥
γ2)。故 X∞ 和 Y∞ 都是γ 的减 函 数,同 样 ρ(
Y∞ ( X∞Y∞ )是 γ 的 减
函数。当γ=γopt 时,定 理 16.
4中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
493

能不成立。如果只是条 件 (
ii)不 成 立,则 可 以 相 对 直 接 地 证 明 控

制器奇异表达 式 在 γ=γopt 时 是 最 优 的,即 最 优 控 制 器 由 下 式 给
出:
·

I-γo-p2 ^
tY ∞ X∞ )
^-L∞y
x = Asx ( 12)
16.

u = F∞x ( 13)
16.
其中 As:=A+B2F∞ +L∞C2 +γo-2


tY ∞A X∞ +γ
-2



tB1B1 X∞ +γ
-2

pt

Y∞C1C1 。见下面的例子。
因为( tX ∞Y ∞ )
I-γo-2
p 不可逆,所以定理 16. 4 中的公式在最优
情况下不是适定的。条件( i)或 条 件(
i)先 于 条 件(
i ii)不 成 立 是 可

能的,但可能 性 很 小。 为 理 解 这 一 点 考 虑 条 件 (
i),并 令 γ1 是 使
H ∞ 不在 dom(
Ric)内的 最 大 的 γ 值,该 γ 值 使 H ∞ 矩 阵 所 定 义 的
稳定不变子空间失去 稳 定 性 或 失 去 互 补 性。 由 对 偶 性,同 样 的 解
释可用于条件( i)。

若在γ =γ1 时 失 去 互 补 性,则 当 γ →γ1 (从 大 减 小 到 )时
X∞ )→∞ 。对γ<γ1 ,
ρ( H ∞ 可 以 重 新 属 于 dom(
Ric)。 但 X∞ 将 为
不定的。对这样的γ,控制器 u=-B2 X∞x 能使 ‖Tzw ‖ ∞ <γ,但
不是镇定的。参 见 下 例 的 第 一 部 分。 如 果 在 γ=γ1 时 失 去 稳 定
性,则 H ∞ dom (
Ric)。 但 可 以 推 广 Ri
cca
ti方 程 以 得 到 X∞ ,且
控制器 u=-B2 X∞x 是镇定的,并使 ‖Tzw ‖ ∞ =γ1 。 对任意 γ≤
γ1 , 稳 定 性 也 将 不 成 立, 并 且 不 存 在 任 何 满 足
‖Tzw ‖ ∞ <γ1 的控制器。换言之,若 稳 定 性 首 先 失 去,那 么 镇 定
控制器给出的下确界就是全部稳定或不稳定的控制器给出的下确
界。参见下例的第二部分。鉴于此,一般预料互补性首先不成立。
如果 互 补 性 在 γ =γ1 时 不 成 立,则 意 味 着 当 γ →γ1 时
X∞ )→∞ 。为此,除非当γ→γ1 时ρ(
ρ( X∞ )的特征向量在 Y∞ 的零
空间内,否则条件( i
ii)可 能 在 γ 值 更 大 时 不 成 立。 因 此 条 件 (
ii)

最有可能首先不成立。如果条件( i)或条件( i)因为失去稳定性而

首先不成立,则定理 16.
4 中 的 公 式 和 奇 异 表 达 式 都 是 γ=γopt 的
最优值时的表达式。这将在下面的输出反馈例子中加以说明。若
494

互补性首先不成立(而 条 件 (
ii)仍 成 立),则 得 到 最 优 控 制 器 表 达

式的问题就比较微妙了。
例 16.
1 令一个互联动态系统的实现如下
[ ] b2
熿a  1 0 燄


1  0
G(
s)=
0 

[] 0
1 []
[ ]
燀c2  0 1 0燅
其中| b2|>0。则输出反馈问题的全部假设满足,且
c2|≥|
1-b2
2γ

1-c2
2γ

熿a 2 燄 熿a 2 燄
H∞ = γ , J∞ = γ
燀-1 -a 燅 燀-1 -a 燅
H ∞ 和 J∞ 的特征值分别由下式给出:
(2 2
)2
H ∞ )= ± 槡a +b2 γ -1 ,
σ(
{ γ }
( ) 2 2 2
J∞ )= ± 槡a +c γ -1
σ(
{ γ


若γ2 > 21 2 ≥ 21 2 ,则 χ- (
a +b2( a +c2 ) H ∞ ), J∞ )存在,且
χ- (

熿槡( 2)
a2 +b2 2
γ -1-a
γ燄
χ- (
H ∞ )=Im γ
燀 1 燅
熿槡(
a +c ) 2 2 2
γ -1-a
γ燄 2

χ- ( )
J∞ =Im γ
燀 1 燅
将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a>0 在这种情况下,
1. dom(
Ric)的互补性的不成立将先于

稳定性的不成立。因为当γ2 = 1 1
b2

> 2 2 时,
a +b2 ( )
槡( 2)
a2 +b2 2
γ -1-a
γ =0
虽然如此,若γ2 > 21 2 和γ2 ≠ 1 ,则 H ∞ ∈dom(
Ric)且
a +b2 b2

495

X∞ = γ

槡(
a2
+b2
2 )2
γ -1-a
γ

烄> 0; 若γ2 > 1
b2

烅 1 1
< 0; 若 2

2 <γ < 2
烆 a +b2 b2

令 F∞ =-B2 X∞ ,则

γ 槡(
a+b2 2)
a2 +b2 2
2 γ -1
A +B2F∞ =- 2 2 =
b2γ -1

烄 < 0(稳定); 若γ2 > 1
b2

烅 1 1
> 0(不稳定); 若 2

2 <γ < 2
烆 a +b2 b2

 假定全信息(或状态)能用于反馈,令
u = F∞x
则闭环传递函数矩阵为
A +B2F∞ B1
Tzw = [C
1 +D F  0 ]

12

熿 a+bγ 槡( 2)

a2 +b2


γ -1 [ ]燄

b2


γ -1 1 0
 
熿 1 燄 

-b2γ  0
(2 2
)2 γ燅 
燀 燀槡a +b2 γ -1-a 燅

并对全部γ2 > 2 , 1 1
Tzw 稳定;对 2 2 <γ2 < 2 , Tzw 不稳定。 进而,
b2 a +b2 b2
可以证明 对 全 部 γ2 > 21 2 和 γ2 ≠ 1 ,有 ‖Tzw ‖ <γ。 显 然,最
a +b2 b2

优 犎∞ 范数是 1 ,但是达不到。
b2


 假定 状 态 不 能 利 用,则 必 须 考 虑 输 出 反 馈。 若 γ > 2 ,则

b2
H ∞ ∈dom(Ric),J∞ ∈dom( c),且
Ri
496

X∞ = γ
>0
槡(
a2
+b2
2 )2
γ -1-a
γ

Y∞ = γ
>0
槡(
a +c )2 2 2
γ -1-a 2γ
因此满足定理 16.
4 中的条件(i)和(ii),但 需 要 验 证 条 件(
ii)。 因

ρ(
X∞Y∞ )=

γ
(槡(2 2
)2
γ)(槡(
a +b2 γ -1-a 2)
a2 +c2 2
γ)
γ -1-a

显然,当γ2 → 1 时,
ρ(X∞Y∞ )→ ∞ 。 所 以 条 件 (
ii)将 先 于 条 件 (
i i)
b2

和(
i)不成立。

a<0
2. 在 这 种 情 况 下,互 补 性 总 是 成 立,进 而 有 H ∞ ∈

dom(
Ric),J∞ ∈dom(
Ric),并对γ2 > 2 2 有
a +b2

X∞ = γ
>0
槡 + 2)
(2 2 2
a b γ -1-a
γ

Y∞ = γ
>0
槡( 2)
a2 +c2 2
γ -1-a
γ

然而,对γ2 ≤ 21 2 ,由 于 稳 定 性 不 成 立,H ∞ ∈
?dom (
Ric)。 尽 管
a +b2

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若γ2 1 ,把
0= 2 dom(
Ric)扩展到虚轴上有
a +b2

特征值的 H ∞ 矩阵如下:
-a
χ- (
H ∞ )=Im [ 1]
使得 X∞ =- 1 是下面 Ri
cca
ti方程的一个解:

A X∞ + X∞A +C1C1 +

γ0- X∞B1B1 X∞ - X∞B2B2 X∞ =0
且 A+γ0-2B1B1 X∞ -B2B2 X∞ =0。
497

b2
 对γ=γ0 和 F∞ =-B2 X∞ ,则 A+B2F∞ =a+ <0,故若


状态可以用于反馈,且 u=F∞x,就有

熿a+b2  [ 1 0]

a

Tzw = 1  ∈ 犚犎∞
熿 燄
b2  0

燀燀a 燅 燅
且 ‖Tzw ‖ ∞ = 1
=γ0 。因此最优值能够达到。
槡a2 +b2
 若状态不能利用,则考虑输出反 馈 和| c2|,则 可 以 证
b2|=|


γ
ρ(
X∞Y∞ )= 2
<γ
(槡(2 2
)2
a +b2 γ -1-a
γ )

成立,当且仅当

γ>
a2 +2


b2
b2
2 +a



> (
a +b22
2 )
故定理 16. 4 中的条件(i
ii)将先于条件(i)或( i)不成立。

在 a>0 和 a<0 两种情况中,若|b2|=|c2| 出 反 馈 时 的 最
, 输
优γ 由下式给出:

a2 +2
槡 b22 +a
γopt =
b2

同时根据式( 12)和式(
16. 13)中的奇异公式给出的最优控制器
16.
是一个常数,即
γopt y
uopt =-
(2 2
)2
槡a +b2 γopt -1-aγopt
例如,令 a= -1,
b2 =1=c2 ,则 γopt = 槡 7321,
3-1=0. uopt =
7321y。进而
-0.
73211 -0.
7321
熿-1.
 燄
Tzw = 1 0 0

73210 -0.
燀-0. 7321燅
498

易验证 ‖Tzw ‖ ∞ =0.


7321。 ◇

10 控制器解释
16.

本节考虑与最小熵解以及 Wh
itt
le 研究 工作的 一 些 额 外 的 联
系,这些可能主要使已熟悉这些 工 作 的读 者 有 兴 趣。 与 Q 参 数 化
方法的联系将在下一章中更一般情况下考虑。
基于 Wh i
tte(
l 1981)的 思 想,
16.
10.2 节 给 出 了 定 理 16.
4中
的中心 犎∞ 控制器的另一种 分 离 说明。Gl ove 和
r Doy e 1988]已
l [
经证明,中心控制 器 严 格 地 对 应 于 [Whi
tte,
l 1981]中 推 导 出 的 最
优风险灵敏度控制器 的 稳 态。 Wh
itt
le还 推 导 出 了 一 个 分 离 结 果
和确定性等价原理(见 Wh
itt
le,
1986)。

16. 1 最小熵控制器
10.
令 T 是一个 ‖T‖ ∞ <γ 的传递矩阵,则 T(
s)的熵定义为

I(
T, γ ∞l
γ)=- t(I-γ-2T (ω)
T(ω))|dω
2π -∞ ∫
n|de j j
易看出:

I(
T, γ ∞
γ)=- n|1-γ-2σi2(
T(ω))|dω
2π -∞ ∑


∫ j
和I(
T,γ)≥0,其中σi(
T(jω))是 T(
jω)的第i个奇异值。 同样易

1 ∞
imI(T,
γ)= σi (

T(ω))
dω = ‖T‖2

γ→ ∞ 2π -∞ ∑
i ∫ j 2

因此,事实上,熵 I( γ)是 测 量 犎∞ 最 优 性 (
T, γ→ ‖T ‖ ∞ )和 犎2
最优性(γ→∞ )之间的折衷的一个性能指标。
Gl r和 Mus
ove taa[
f 1989]已经证明,定理 16. 4 给出的中心控
制器实际上是满足范 数 条 件 ‖Tzw ‖ ∞ <γ,并 使 下 面 的 熵 取 极 小
的控制器:
2 ∞
γ
∫ ln|det(I-γ T (ω)
Tzw (ω))|dω
-2 
- zw j j
2π -∞
499

因此,中心控制器也称为 最 小 熵 控 制 器(如 果 熵 定 义 为I
珘(T,
γ)=
-I(
T,γ)),即为最大熵控制器)。

16. 2 与风险灵敏度控制中分离性的联系
10.
虽然 Wh
itt
l 1981]只研究 了 有 限 时 域、离 散 时 间、随 机 控 制
e[
问题,但如以下指出,他的分离结果对目前的无限时域、连续时间、
确定控制问题给出了清晰的解释。比较两种分离描述是一种有趣
的练习。该讨论将完全在时域中进行。
考虑t=0 时的系统,并计算过去应力 S- ,将来应力 S+ ,它们
是当前状态 x 的函数(这里 引 用 了 材 料 力 学 中 的 术 语 “
str
ess”,译
为应力)。首先定义将来应力如下:
S+ (
x):=supi
nf(‖P+ z‖2
2 -γ ‖P+ w‖2 )
2 2
w u

则经配方,并 用 16.
3节中鞍点的讨论(
FI情 形:其 中 u 没 有 限 定
为测量的函数),得
S+ (
x)= x X∞x
过去应力 S- (
x)是过去的输入 和 观 测 u( t),y(t)(- ∞ <t<
0)和当前的状态 x 的函数。S- 是 由 最 坏 情 形 扰 动 w 产 生 的。 它
与给出的数据一致
S- (
x):=sup(‖P- z‖2
2 -γ ‖P- w‖2 )
2 2

为计算 S- ,看 到 w 能 分 成 两 个 分 量,
D21w 和 D21w,其 中,


只依赖于 D2⊥1w(因为 B1D21 =0),且 D21w=y-C2x。过去应力可
根据滤波器输出求平方来计 算。 特 别 地,令 x 珚 由下面的稳定微分
方程给出:
·
珚 = Ax
x 珚 +B2u+L∞ ( 珚 -y)+Y∞C1C1x
C2x 珚
当x
珚(- ∞ )=0
可以证明,最坏情形的 w 由下式确定:
珚(t)) 对t < 0
⊥ ⊥
D21w = D21B1Y-∞1(
x(t)-x
令e:=x-x
珚,得
S- (x)=-γ2e( 0)Y-∞1e(
0)-
500

γ ‖P- (
2 珚)‖2
y -C2x 2 + ‖P- (
珚)‖2
C1x 2
2 + ‖P- u‖2

最坏情形干扰 达 到 的 x 值 将 使 总 应 力 S- (x)+S+ (x)最 大


化,且易证,是在如下当前状态处达到:
^ 珚(
x = Z∞x 0)
X∞ 和 Y ∞ 的 定 义 能 用 来 证 明 中 心 控 制 器 的 方 程 可 以 用 状 态
x:=Z∞^
珚 x 来重写。于是控制信号为
u = F∞^
x = F∞Z∞x 珚
分离性存在于估计将来 应 力 和 过 去 应 力 之 间,前 者 是 一 个 无 约 束
输入的控制问题,而后 者 是 已 知 控 制 输 入 的 滤 波 问 题。 而 中 心 控
制器则结合这些计算以 给 出 最 坏 情 形 的 估 计 ^x,且 此 估 计 被 当 作
精确测量的状态一样用于控制律中。

11 最优控制器
16.

为提供最优控制器形 式 的 一 般 概 念,将 在 后 面 不 加 证 明 地 给
出最优控制器存在的条件和最优控制器的明确表达式。
定理 16.
16 存在一个容许控制器使得 ‖Tzw ‖ ∞ ≤γ,当且仅当下
列三个条件成立:
i)存在列满秩矩阵

X∞1
[X ]∈ R
∞2
2n×n

使得
X∞1 X∞1
H∞ [X ]= [X ]T , Reλ (T )≤ 0
∞2 ∞2
X i X i


X 
∞1X∞2 = X∞2X∞1

i)存在一个列满秩矩阵


Y∞1
[Y ]∈ R
∞2
2n×n

使得
501

Y∞1 Y∞1
J∞ [Y ]= [Y ]T , Reλ (T )≤ 0
∞2 ∞2
Y i Y i


Y
∞1Y∞2 = Y
∞2Y∞1


ii)

X
∞2X∞1 γ- X Y∞2
[γ Y ]≥ 0
∞2

-1 
X∞2
∞2 Y
∞2Y∞1
此外,当上述条件成立时,一个这样的控制器是
Kopt(
s):= CK (
sEK -AK )

BK
式中
EK := Y -2 
∞1X∞1 -γ Y ∞2X∞2

BK := Y 
∞2C2

CK :=-B2 X∞2
AK := EKTX -BKC2X∞1 = TYEK +Y
∞1B2CK

注 16.
4 易证,若 X∞1 和 Y∞1 非奇异,且 X∞ =X∞2X-1 ∞1 和 Y ∞ =Y ∞2

∞1 ,
Y-1 则上述定理中的条件( i
ii)等 价 于 X∞ ≥0, Y∞ ≥0,和
Y∞ X∞ )≤γ2 。故在这种情况下,最 优 控 制 器 的 存 在 条 件 可 以 通
ρ(
过对定理 16.
4 中的相应的条件“取极限”来得到。此外,以上控制
器简化为在式( 12)和式(
16. 13)中给出的公式。
16.

12 注释和参考
16.

本 章 的 内 容 是 基 于 Doy
le、Gl r、Kha
ove r r、Fr
goneka anc
is
1989]和 Zhou[
[ 1992]的 工 作。Glover 和 Musta
fa[1989][
1990]
详细研究了最小熵控制器。 Wi tt
le[1981, 1990]处 理 了 风 险
1986,
灵敏度问题。Doy
le和 Gl r[
ove 1988]探索了风险灵敏度控制器和
中心 犎∞ 控制器的关系。一般框架下最优控制器的完整描述可以
在 Gl r、
ove L
imebe
er、
Doy
le、
Kas
ena
lly 和 Sa
f 1991]的文章中
onov[
找到。
502

犎∞ 问题最初是由 Zame s[1981]在 输 入?输 出 框 架 下 建 立 的。


Doyl 1984]文 章 中 利 用 You
e[ a 参 数 化 [You
l la 等,1976]和 Ne 
ha
ri?Hanke
l 范数近似[ Gl
ove ,
r1984]借助 于 状 态 空 间 方 法 作 为 计
算工具,阐 述 了 称 为 2×2 块 问 题 的 解。Fr
anc
i 1987]在 其 著 作
s[
中采用了这种方法,这也将在下一章中简要表述。不幸的是,相应
的计算复杂性很高。它包括几个增维的 Ri
cca
ti方程,其解出的控
制器的表达 式 将 非 常 复 杂,且 状 态 维 数 很 高。 由 于 L
imebe
er和
1987]以及 L
Hung[ imbe
er和 Ha
lik
ia 1988]的工作,这个问题 的
s[
研究取得了进展。他们证明了对于能够转化成 2×1 块的问题,其
控制器最小实现的 状 态 维 数 不 大 于 广 义 对 象 G 的 状 态 维 数。 这
提示了在一般 2×2 情况时可能存在着类似的低维控制器。
关于 2×2 块问题的另一个 进 展 来 自于 Ba ll和 Cohen[1987]
的工作。他们给出 了 包 括 3 个 Ri
cca
ti方 程 的 状 态 空 间 解。Jon
ckhee
re和 Juang[1987]证明了 2×1 块 问 题 与 Jonckheere和 Si
l
ve [
rman 1987]关 于 线 性 二 次 型 控 制 的 前 期 研 究 之 间 的 关 系。
Fo
ias和 Tannenbaum[
1988]采用了一种令 人 感兴趣的算子,称为
斜 Toep
liz算子,来研究 2×2 问 题。 Hung[
t 1989]应 用 内 插 理 论
方法、
Kwake
rna 1986]应用 多 项 式 法、
ak[ a[
Kimur 1988]基 于 共 轭
法均推导出了一些其他的方法。
本章给出的简单的状态 空 间 犎∞ 控 制 器 表 达 式 (以 及 下 一 章
中的更一般情形 )是 由 Gl r 和 Doy
ove l 1988]利 用 Doy
e[ le[
1984]
提出的方法首次推导出的。新公式的大大简化和它们和 犎2 公式
的相似性,以 及 Pe
ter
sen[
1987],Kha
r r,
goneka Pe
ter
sen 和 Zhou
[1990],Zhou 和 Kha
r r[
goneka 1988],Kha
r r,
goneka Pe
ter
sen 和
Rote 1988]对状态反馈 犎∞ 问 题 的 简 化 研 究 都 建 议 了 一 种 更 直
a[
接 的 方 法,这 便 是 在 Doy
le,Gl r,Kha
ove r r 和 Fr
goneka anc
is

1989]中阐述的方法, 也是本章中阐述的方法。
第十七章 犎∞ 控制:一般情形

本章将放宽一些上章 中 所 作 的 假 设,进 一 步 讨 论 标 准 犎∞ 控
制问题。上章中的证明技 巧 可 应 用 于 这 里 的 一 般 情 形,仅 是 一 些
代数运算更为 复 杂 而 已,故 对 一 般 情 形 将 给 出 结 论 而 不 作 详 证。
然而,将概要地 阐 述 一 些 证 明 步 骤、其 他 求 解 标 准 犎∞ 问 题 的 方
法,以及对解的解释。也将 指 明 如 何 进 一 步 放 宽 一 般 情 形 中 的 假
设以适于其他更为 复 杂 的 问 题。17.
1 节 中 将 给 出 一 般 犎∞ 问 题
的解。17.
2 节讨论 如 何 将 一 般 问 题 转 换 为 满 足 上 一 章 中 的 假 设
的标准问题。放宽一般标准问题中假设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
的技巧将在 17.
3 节中讨论。17.
4 节 考虑 犎2 和 犎∞ 中的积分 控
制,而 17.
5 节将考虑如何应用一般 犎∞ 问题 的结论来求解 犎∞ 滤
波问 题。17.
6 节 讨 论 利 用 You
la 控 制 器 参 数 化 处 理 标 准 犎2 和
犎∞ 问题的另一方法,而 17.
7 节 用 2×2 Hanke
l?Toep
liz算 子 解

释本章与上一章中的 犎∞ 问题的 解。 最 后, 8节讨论一般状态
17.
反馈 犎∞ 控制问题及其与全信息控制问题的联系。

1 一 般 犎∞ 解
17.

考虑如下框图描述的系统
如通常所作,这里假设 G 和 K 为 正 则 实 有 理 的,
K 要使系统内稳
507

定。若控制器为正则实有理的、且内镇定此系统,则被称为是容许
的。虽然假定一切都是实的,但在一些显见的修改后,这里给出的
结论对复数的情形均成立,仍 仅 考 虑 描 述 所 有 次 优 犎∞ 控 制 器 的
问题。
取传递函数矩阵 G 的实现为如下形式:
A B1 B2
熿 燄 AB
G(s)= C1 D11 D12 = [ ]
 CD
燀C2 D21 0 燅
其与 z(t)∈R
Rp1 ,y(
t)∈RRp2 ,w(t)∈RRm1 ,u( Rm2 ,和 状
t)∈R
态x(
t)∈RRn 的维数是相容的。作如下假设:
(A1)(A,B2)为可镇定的,( A)为可检测的;
C2 ,


[]
A2)D12 =


D =[ 0 I];
21

A-jωI B 2
A3)对任意 ω,[
D ]
( 为列满秩;
C 1 12

A-jωI B 1
A4)对任意 ω,[
D ]
( 为行满秩。
C 2 21

假设( A1)是镇定控 制 器 存 在 的 必 要 条 件。 假 设(
A2)意 味 着
在对 z=C1x+D12u 的加权中包含 有 对控 制u 的 非 奇 异 正 规 化 加
权;外部信号 w 既 包 含 控 制 对 象 干 扰 也 包 含 传 感 器 噪 声;对 传 感
器噪声的加权是 正 规 化 的 非 奇 异 的。 放 宽 假 设 (
A2)将 导 致 奇 异
控制问题,参见 S
troo
r l[
voge 1992]。对于 D12 为列满秩而 D21 为行
满秩,但不满足假设(
A2)的问题,下一节将给出一正规化步骤,所
得的等价系统将满足此假设。
假设( A3)和( A4)是因技巧上的原因而 作的:在假设( A1)下,
能 保 证 在 相 应 的 犎2 问 题 中 的 两 个 Hami
lton 矩 阵 均 属 于
dom(
Ric)。在第十四章中已看到了这 一 点。一个吸引人 的 建 议 是
放弃假设( A3)和 (
A4)。 但 在 某 种 意 义 上,为 应 用 上 一 章 中 的 结
果,它们是必要的。17.
3 节中将进一步讨论这些假设及其放 宽 的
可能性。
508

下面用 X∞ 和 Y∞ 的 Ri
cca
ti方 程 的 解 以 及 “状 态 反 馈 ”和 “输
出注入”矩阵 F 和L 来描述主要结果:

γ Im1 0
[ 0 0],D := [D D ]
R:= D1·D1· - 1· 11 12


γI 0 D
[ 0 0],D := [D ]
p1 11
R珟:= D D - ·1

·1 ·1
21

A 0 B
H := [ ]-[
-C D ]
∞ 
R [D C B ]
 
-1 
1· 1

-C C -A 1 1 1 1·

 
A 0 C
J := [ ]-[
-B D ]

珟 [
R D B C] -1
·1


 
-B B -A1 1 1 ·1

X∞ := R
ic(
H ∞ ) Y∞ := R
ic(
J∞ )
F1∞
F:= [F ]:=-R2∞
-1

D1·C1 +B X∞ ]

L:= [ L1∞ L2∞ ]:=- [ 珟-1


B1D·1 +Y∞C ]

对 D,
F1∞ 和 L1∞ 作如下分块:
  
F11∞ F12∞ F2∞燄
熿

F′ L11∞ D1111 D1112 0

′D
L [
 = ]
L12∞ D1121 D1122 I


燀L 2∞  0 I 0燅
注 17.1 在如上矩阵分块中, 某些 矩 阵 也 许不存在, 其取决 于 D12
或 D21 是否为方阵。后面将对此作 进 一 步 讨 论。 这 里 暂 假 设 上 述
分块中所有矩阵均存在。

定理 17.
1 设 G 满足假设(
A1)至(
A4)。
(a)存在一容许控 制 器 K ( s),其 满 足 ‖Fl( G,K )‖ ∞ <γ(即
‖Tzw ‖ ∞ <γ),当且仅当
(i)γ>max( 珋[
σ D1111 ,
D1112],
珋[
σ D1111 ,
D1121]);
(i)H ∞ ∈dom(
i Ric),且有 X∞ =Ri c( H ∞ )≥0;
(i
ii)J∞ ∈dom(Ri c),且有 Y∞ =Ri c(J∞ )≥ 0;
(i ) ( )
v ρ X∞Y∞ <γ 2

509


b)若(a)中条件成立,则满足 ‖Fl( G, K )‖ ∞ <γ 的 所 有 内
镇定有理控制器由下式给出:
K = Fl(
M∞ ,
Q) Q ∈ 犚犎∞ ,‖Q‖ ∞ <γ
其中

熿A ^B ^1 B ^2 燄


M∞ = C ^1 D^11 D
^12

^ ^
燀C2 D21 0 燅
^11 =- D1121D1111(
D γI- D1111D1111)
2 -1
D1112 - D1122

D12 ∈R
Rm2×m2 ^
和 D21 ∈R p
R2 2×p 是 满 足 下 式 的 任 意 矩 阵(例
如,
Cho
lesky 因式):
^12D
D ^12 =I- D1121(
γI- D1111D1111)
2 -1
D1121
^21D
D ^21 =I- D1112(
γI- D1111 D1111)
2 -1
D1112

^2 = Z∞ (
B B2 +L12∞ )
D^12
^2 =- D
C ^21(C2 +F12∞ )
^1 =-Z∞L2∞ +B
B ^2D ^1-21D
^11
^1 = F2∞ + D
C ^11D
^2-11C
^2
^= A +BF +B
A ^1D
^2-11C
^2
其中
Z∞ = (
I-γ-2Y∞ X∞ )
-1

(若 D11 =0,则上述式子可大量简化。)
一些特殊情形:
情形 1:D12 =I
在此情形中,
1.在( a)中,(i)变成γ>σ 珋(
D1121)。
2.在( b)中,
^11 =- D1122

^12D
D ^12 =I-γ-2D1121D1121
^21D
D ^21 =I
510

情形 2:
D21 =I
在此情形中,
1.在( a)中,(
i)变成γ>σ
珋(D1112)。
2.在( b)中,
^11 =- D1122

^12D
D ^12 =I
^21D
D ^21 =I-γ-2D1112D1112
情形 3:
D12 =I 且 D21 =I
在此情形中,
1.在( a)中,( i)被略去。
在(
2. b )中,
^11 =- D1122

^12D
D ^12 =I
^21D
D ^21 =I

2 回 路 变 换
17.

假设给定的问题具 有 如 下 框 图,其 中 zp (
t)∈R
Rp1 ,
yp (
t)∈
Rp2 ,
wp ( Rm1 ,
t)∈R up ( Rm2 :
t)∈R
受控对象 P 有如下状态空间实现,其中 Dp12 为列满秩,
Dp21 为行满
秩。
Ap Bp1 Bp2
熿 燄
P(s)= Cp1 Dp11 Dp12

燀Cp2 Dp21 Dp22燅
目标是求出所有镇定 P,且使 得 ‖Fl (P,Kp )‖ ∞ <γ 的 正 则 有 理
511

控制器 Kp (
s)。为此,首 先 将 问 题 转 换 为 上 节 中 处 理 过 的 标 准 问
题。注意,下述方法也可 应 用 于 犎2 问 题 (对 D11 ≠0 的 情 形 的 处
理除外)。
正规化 D12 和 D21
进行奇异值分解而得到矩阵因式分解

Dp12 = Up []

R ,
D p p21
珟p [
=R 珦p
0 I]

其中 Up 和 U
珦p 为方的酉矩阵。令
zp = Upz, 珦pw ,
wp = U 珟py,
yp = R up = Rpu

K( s)= RpKp ( 珟p
s)

Up 0 珦p
U 0
G(
s)= [
0 R 珟p-1
P (
s)
] [
0 Rp-1
= ]
珦 Bp2Rp-1 燄
熿 Ap  Bp1Up

UpCp1 UpDp11U
珦p UpDp12Rp-1 = :

珟-1 珟-1 珦 珟-1 -1
燀Rp Cp2 Rp Dp21Up Rp Dp22Rp 燅
A B1 B2
熿 燄 AB
C1 D11 D12 =  [ ]
 CD
燀C2 D21 D22燅


D12 = []

D 21 =[
0 I]

而新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并且因Up 和U
珟p 为酉矩阵,
对于α=2 或 ∞,有 ‖Fl(
P,Kp )‖α =
‖UpFl(
G, 珦p ‖α =‖Fl(
K)
U G,K)‖α 。
512

除去假设 D22 =0
假设 K (
s)是 对 应 于 D22 为 零 的 G 的 一 控 制 器。 则 对 应 于
D22≠0,控制器为 K(
I+D22K)-1。所以,假设 D22 =0 不失一般性。
除去假设 D11 =0
可以假设 D11 =0。事实上,可利用定理 16.
2 将一般问题变换
成上一章中考虑的标准问题从而证明定理 17.
1。此变换称为回路
变换。在详述此变换之前,先讨论一下简单的酉矩阵扩展问题。
引理 17.
2 假设 D 为一常数矩阵,满足 ‖D‖<1。则
-D (
I- DD  )
12
?

N= [(I-D D) 1
?2
D ]
是一酉矩阵 ① ,即 N  N =I。
此结果易证。称矩阵 N 为 D  的酉扩展(当然,存在多种方法
将一矩阵扩展为一酉矩阵)。
再考虑本章之初所示 的 反 馈 系 统。 不 失 一 般 性,假 设 系 统 G
具有如下实现:

熿A  B1

B2 燄

D1111 D1112 0
G = C1  [
 D1121 D1122

I ] []
燀C2  [0 I] 0燅
其中

D12 = []


D 21 =[
0 I]

假设存在一镇定控制器 K 使得 ‖Fl(
G,K)‖ ∞ <1(假设已正
规化γ 为 1)。下面 将 说 明 如 何 构 造 一 个 新 的 系 统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s)和一个新的控制器 K
M( 珦,使 得 对 应 M (
s)的 D11 矩 阵 为 0,并 且
‖Fl(
G,K)‖ ∞ <1,当且仅当 ‖Fl( M,珦)‖ ∞ <1。首先由假设

① 此矩阵与 Ju
lia 算子 紧 密 相 关,参 见 Young[
1988,第 148
页]
513

D1111 D1112

有 ‖Fl(
‖Fl(
G,K)(∞ )‖ =
‖ D1121 D1122 + K(∞ ) ‖
G,K)(∞ )‖<1。令

烄 D1111 D1112 烌
D∞ ∈ 烅X:
烆 ‖
D1121 D1122 + X
例如,令 D∞ =-D1122 -D1121(
< 1烍
烎 ‖
I-D1111D1111)-1D1111D1112 ,定义
D1111 D1112
珦11 :=
D [D1121 D1122 + D∞ ]
则 ‖D
珦11 ‖<1。令
K( 珦(
s)= K s)+ D∞
则有
Fl(
G,K)= Fl(
G,珦 + D∞ )= Fl(
K 珟,
G 珦)

其中
A +B2D∞C2  B1 +B2D∞D21
熿 B2 燄

D1111 D1112 0
珟 = C1 + D12D∞C2 
G [
 D1121 D1122 + D∞


=: ] []
燀 C2  [
0 I] 0燅
珦 珟
A B1 B2 珟
熿 燄
C1 D
珟 珦11 D珦12

珟2 D
燀C 珦21 0 燅
定义
珦11
-D ( 珦11D
I-D 珦11)
12
?

N= [( 珦11D
I-D 珦11)
12
? 珦11
D ]
则 N  N = I。 进 而,由 定 理 16.2 知,K 镇 定 G 且 使 得
‖Fl(
G, K)‖ ∞ <1,当且仅当 Fl(G,K)内镇定 N ,并且
‖Fl(
N,犉l(
G,K))‖ ∞ < 1
注意到
Fl(
N,Fl(
G,K))= Fl(
M,珦)

其中
514

珦 珟 -1珦珟 珟 -1?2 B 珟2 +B珟1R1-1D珦11D


珦12
熿A +B1R1 D11C1  B1R1 燄

 0
M(s) = 珟1-1?2C
R 珟1 珟1-1?2D
R 珦12

珟2 +D
C 珦21R1-1D珦11C
珟1 D
珦21R1-1?2 珦21R1-1D
D 珦11D
珦12
燀 燅
这里 R1 =I-D 珦11 ,而 R
珦11D 珟1 =I-D 珦11 。归纳起来,有如下引理。
珦11D
引理 17.
3 存在一控制器 K ,其内镇定 G 且使得 ‖Fl( G,K)‖ ∞ <
1,当且仅当存在一 珦
K 镇定 M ,且使得 珦
‖Fl M K ‖ ∞ <1。
( , )
A B
系 17.
4 令 G(
s)= [C
D ]
 ∈ 犚犎 ∞ s)‖ ∞ <1,当且仅当
。则 ‖G(

‖D‖<1,且
A +B( I- DD) -1
DCB (
I- DD)
-12
?

M( [
s)= 

I- DD  )
-12
?
C  0
∈ 犚犎∞ ]
和 ‖M (
s)‖ ∞ <1。

3 放 宽 假 设
17.

本节说明如何将 17.
1 节中的结果扩展到更一般的情形。
放宽假设 A3 和 A4
假设
00 1
熿  燄
G = 00 1

燀11 0燅
G 不满足假设 A3 和 A4,且对应于 一 积 分 器 的 鲁 棒 控 制 问 题。 若
采用控制器 u=-εx, ε>0,则

Tzw = -ε ,‖Tzw ‖ ∞ =ε
s+ε
因此,当ε→0 时,可 使 此 范 数 任 意 小。 但ε=0 是 不 容 许 的,因 其
对应的不是镇定控制 器。 可 认 为 是 这 样 一 种 情 况:在 容 许 控 制 器
的集合上,犎∞ 最优值是达不到的。当然,对 此系统,犎∞ 最优控制
是个愚蠢的问题。显然,次优的情况并不如此。
如果硬要 放 弃 控 制 器 为 容 许 的 要 求,并 且 除 去 假 设 A3 和
515

A4,则上述公式 对 于 最 优 控 制 器 和 Q =0 的 次 优 控 制 器 均 导 致
u=0。这表明,为能直接应用上章中的技巧,假设 A3 和 A4 是必要
的。另一途径是建立一种 理 论,其 能 保 证 控 制 器 为 容 许 的 而 放 宽
假设 A3 和 A4。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最 简 单 方 法 是,在 处 理 次 优 问 题
时,引入ε 摄动以使 A3 和 A4 成立。
放宽假设 A1
若假设 A1 不成立,则显然不存在容许控制器。假设将 A1 放
宽为允许有jω 轴上 的 不 可 镇 定 模 态 和?或 不 可 检 测 模 态,内 稳 定
也放宽为 允 许 有 jω 轴 上 的 闭 环 极 点,而 假 设 A2?A4 仍 然 成 立。
此时易证,在这些条件下无法使得闭环 犎∞ 范数为有限的,尤其是
jω 轴上的不可镇定模态和?或 不 可 检 测 模 态 一 定 会 成 为 闭 环 系 统
的极点。参见引理 6.1。
假设 A1 不成立并假设 A3 和 A4 之一或两者不成立
当假设 A1 不成立并假设 A3 和 A4 之一或两者不成立时,可
导致敏感的控制问题。 例 如,当 对 干 扰 输 入 或 误 差 的 加 权 中 包 含
有积分时, A 在s=0 处 的 模 态 通 过 B2 是 不 可 镇 定 的,并?或 通 过
C2 是不可检测的。在此情况下,假设 A3 或 A4 也将不成立,或无
法使得闭环 犎∞ 范数为 有 限 的。 在 许 多 应 用 中,可 对 这 样 的 问 题
予以重新表述,使得积分出现在回路里面(实质上应用内模原理),
从而成为可检测并可镇定的。下一节中将给出此过程。
处理此问题的另一方 法 是 采 用 上 章 中 的 技 巧,但 将 内 稳 定 放
宽为要求所有的闭环模态均在闭的左半平面内。此方法有可能避
免问题的重新表述。显然,为得到有限的 犎∞ 范数,这些闭环模态
不能是 Tzw 的极点。本章给出的公式常导出与这些假设相容的控
制器。使用者则必须判断虚轴上的闭环极点是加权所至而予以接
受,还是问题设定不当,如上述例子所示。
第三种方法 还 是 引 入 ε 摄 动 以 使 假 设 A1、A3 和 A4 成 立。
大体上讲,这对敏感问题可 产 生 敏 感 的 结 果,而ε→0 时 的 特 性 是
可能有问题的。
放宽假设 A2
516

当 D12 不是列满秩或 D21 不是行满秩时,非正则控制器能使得


Tzw 具有有限的 犎∞ 范数。虽然由 定 义,此控制器是不容许的。 这
样的奇异滤波和控制问 题 已 在 犎2 理 论 中 作 了 详 细 研 究,许 多 相
同的 技 巧 可 转 用 于 犎∞ 的 情 形 (例,Wil
lems[ 1981],Wil
lems,
Ki
t i,和 S
apc ilve 1986],以 及 Hau
rman[ tus 和 S
ilverman[
1983])。
尤其是可利用 S
ilve 1969]中的构造性算法,通过在控制器中
rman[
引入适当的微分器使得 D12 和 D21 满 秩。 在[
Str
oor l,
voge 1992]中
可找到对奇异问题的完整解答。

4 犎2 和 犎 ∞ 积分控制
17.

犎2 和 犎∞ 设计框架一 般 不 会 产 生 积 分 控 制。 本 节 中 介 绍 如
何通过一个简单的干扰抑制问题将积 分 控 制引入到 犎2 和 犎∞ 设
计框架中。考虑图 17.
1 所 示 反 馈 系 统,假 设 干 扰 w 的 频 率 成 分
能由加权 Wd ∈ 犚犎∞ 来 有 效 地 建 模,并 通 过 适 当 地 选 取 Wu ∈
犚犎∞ 来约束控制信号。为使输出 y 跟踪参考信号r,要求 K 包含
有一积分器,即 K (
s)在s=0 处 有一极 点 (一 般 要 求 K 有 虚 轴

图 17.
1 干扰抑制问题

上的极点)。
有几种方法来实现 积 分 器 设 计,其 一 是 在 性 能 加 权 We 中 引
入积分。那么 w 和z1 之间的传递函数为
z1 = We(I+PK ) -1
Wdw
若所产生的控制器 K 镇 定 受 控 对 象 P ,且 使 得 w 和z1 之 间 的 范
517

数(
2 范 数 或 ∞ 范 数)有 界,则s=0 是 灵 敏 度 函 数 的 零 点 而 K 在
s=0处必有一极点(这一点可由周知的内模原理而得证)。该方法
的问题是,本章和前几章所示的 犎2(或 犎∞ )控制理论不能直接应
用于此问题的表述,因为 We 的极点s=0 会 成 为 反 馈 系 统 的 不 可
控极点,从而使得 犎2(或 犎∞ )理论的基本假设不成立。
然而,适当地 重 新 表 述 此 问 题 能 够 克 服 这 些 障 碍。 假 设 We
能因式分解为
珮e(
We = W s) M(s)
其中 M (
s)为正则 的、包 含 We 的 所 有 虚 轴 上 的 极 点,并 且M -1(
s)
∈ 犚犎∞ ,而 We(
珮 s)为稳定且最小相位的。现假设存在一控制器 K
s),其包含有为实现 控 制 性 能 而 引 入 的 虚 轴 上 的 极 点。 那 么,不

失一般性,K 可因式分解为
K( ^(
s)=- K s)
M(s)

图 17.
2 具有虚轴极点的干扰抑制

^(
其中在作乘积 K s)时 不 存 在 不 稳 定 的 零 极 相 消。 这 样,问
s)M (
题可重新描述为如图 17.
2 所示,而图 17.
2 又可改成图 17.
3 所示
的一般 LFT 框架。
令W
珮e,
Wu , M 和 P 有如下可镇定可检测状态空间实现:
Wd ,
Ae Be Au Bu Ad Bd
珮e =
W [C

D ]


W = [

C D ]

u W = [

C D ]




d d

A Bm A B

M = [ ]P = [
C D ]
p p

C Dm m p p
518

图 17.
3 干扰抑制问题的 LFT 框架

则广义系统的实现为
珮 珮eMP

熿 WeMWd 燄
G(
s)= [
0 ][ Wu ] =

燀 MWd MP 燅
A 0 BeCm BeDmCd BeDmCp BeDmDd BeDmDp燄
熿 e
0 Au 0 0 0  0 Bu

0 0 Am BmCd BmCp  BmDd BmDp

0 0 0 Ad 0  Bd 0
0 0 0 0 Ap  0 Bp


Ce 0 DeCm DeDmCd DeDmCp DeDmDd DeDmDp

0 Cu 0 0 0  0 Du
Cm DmCd DmCp  DmDd DmDp 燅
燀0 0
下面用一简单的数值例来说明上述设计。令

10
熿 燄
s-2
P= ( = 3 21 , Wd =1
s+1)(
s-3) 
燀- 2 1 0燅
s 0 00
-1 -9 0 1
Wu = +1 = 
[ ,

We =
s+100 1  1 s
519

则不失一般性,可选取
s 珮e = 1 ,
M = +α,
W α >0
s s+α
相应的广义系统为
0 1 -2 11 0
熿 α


0 -100 0 0 00 -90

0 0 α αα
0 -2 0

0 0 0 0 10 0
G(
s)=
0 0 0 3 20 1


1 0 0 0 00 0
0 1 0 0 00 1

燀0 0 1 -2 11 0 燅
对任一α,容易求得 犎∞ 次优控制器 K ^∞ 为

^∞ = -2060381.4(s+1)(s+α)(s+100)( 1557)
s-0.


s+α) 2

s+32.17)(
s+262343)( 89)
s-19.
其给出的 闭 环 ∞ 范 数 为 7. ^∞ (
854。 因 此,控 制 器 K∞ = - K s)
s)为
M(
4(
2060381. s+1)(
s+100)(s-0.1557)
K∞ (
s)= ( ≈
ss+32. 17)(
s+262343)(
s-19.89)
85(
7. s+1)(s+100)(
s-0.1557)
s(s+32.17)( 89)
s-19.
正如所料,此控制器与α 无关。类似地,可求得 犎2 控制器

487(
^2 = -43. s+1)(s+α)(
s+100)(s-0.069)


s+α) (
2 2
s +30.
94 81)(
s+411. s-7.964)

K2( ^2(
s)=- K s)M(
s)=
43.487(
s+1)(s+100)( 069)
s-0.
(2
ss +30. s+411.
94 )( 964)
81 s-7.
若对充分小的ε>0,令
520

珮e = 1 ,
We = W M(
s)=1
s+ε
则不经 过 上 述 过 程 也 能 实 现 近 似 积 分 控 制。 例 如,对 应 ε=
001,控制器为

316880(s+1)(
s+100)(
s-0. 1545)
K∞ = ( ≈
s+0. 001 s+32 s+40370 s-20)
)( )( )(

85(
7. s+1)(s+100)(
s-0.1545)
s(
s+32)(s-20)
其给出的闭环 犎∞ 范数为 7.
85。类似地,近似 犎2 积分控制器为
43.47(
s+1)( s+100)(
s-0.0679)
K2 =

s+0.001)(
s2 +30. s+411.
93 7)(
s-7.9718)

5 犎∞
17. 滤 波

本节说明如何应用前面所述的 犎∞ 理论来求解滤波问题。 假
设一动态系统由如下方程描述:

x =Ax +B1w(
t),
x(0)=0 ( 1)
17.
y =C2x + D21w(
t) ( 2)
17.
z =C1x + D11w(
t) (
17.3)
滤波问题是要利用 y 的测量值求取z 在某意义下的估计值^ z。 对
滤波问题的限制是滤波 器 必 须 是 因 果 的 以 使 其 可 实 现,即^
z 必须
是由一个作用于测量值的因果系统产生的。进而将要求滤波器是
无偏的,即给定 T>0,
若y(
t)=0,
t∈[
0, 有^
T], z(
t)=0t∈[
0,T]。
这样可以描述 犎∞ 滤波问题:
犎∞ 滤波:给定一γ>0,求 一 因 果 滤 波 器 F(
s)∈ 犚犎∞ (若 其
存在),使得
‖z-^
z‖2 2
J:= sup 2 <γ

w∈ 犔2[
0,∞ ) ‖w‖2
其中^z=F(
s)y。
图 17.4 是此滤波问题的框图。
521

图 17.
4 滤波问题

上述滤波问题可用 LFT 的框架来描述:给定如下所示系统:


A B1 0
熿 燄
( ) 
G s = C1 D11 -I

燀C2 D21 0 燅

求一滤波器 F(
s)∈ 犚犎∞ ,使得

‖zΔ ‖2 (
sup 2 <γ

4)
17.
0,∞ ) ‖w‖2
w∈ 犔2[

因此,滤波问题可视为一特殊的 犎∞ 问题。但是,与控制问题相比
较,滤波问题中没有内稳定的要求。所以,在前面几节中的 犎∞ 解
中令 B2 =0 且放弃内稳定的要求,则可得到上述滤波问题的解。
定理 17.
5 假设( A)为可检测的,且对任意 ω,
C2 ,
A -j
ωI B1
[C D21


为行满秩,并假设 D21 被正规化而 D11 相应分块为
D11 D111 D112
[D ]= [0
21 I ]
则存 在 一 因 果 滤 波 器 F ( s)∈ 犚犎∞ 满 足 J <γ2 ,当 且 仅 当
珋(
σ D111)<γ,且 J∞ ∈dom(
Ric), c(
Y∞ =Ri J∞ )≥0,这里
 2
熿D11燄熿D11燄 γI 0
珟:
R =
燀D21燅燀D21燅
-[ 0 0 ]
熿 A

0 燄 熿 C1 C2 燄 熿D11B1 C1燄
J∞ := - 珟-1

   
燀-B1B1 -A燅 燀-B1D11 -B1D21燅 燀D21B1 C2燅
522

并且,若上述条件成立,则满足 J<γ2 的有理因果滤波器 F(


s)为

z =F(
s)y=

熿A +L2∞C2 +L1∞D112C2 -L2∞ -L1∞D112燄


 y
燀 C1 - D112C2  D112 燅
其中

L1∞ L2∞ ]:=- [
B1D11 +Y∞C1 珟-1
B1D21 +Y∞C2 ]

当 D11 =0 且 B1D21 =0 时,滤波器变得很简单
 

^ 熿A -Y∞C2 C2 Y∞C2 燄
z =   y
燀 C1  0 燅
其中 Y∞ 是下式的镇定解:

Y∞A +AY∞ +Y∞ (


γ- C1C1 -C2C2)

Y∞ +B1B1 =0

17.
6 You
la参数化方法 

本节将简要概述利用 Q 参 数 化 (
You
la 参 数 化)求 解 标 准 犎2
和 犎∞ 控制问题的方法。此方法在 80 年代初曾是主流方法,而在
求解许多有趣的问题 时 至 今 仍 很 有 用。 我 们 将 看 到,该 方 法 能 对
上章的结果作进一步的解释,并且既可应用于 犎2 问题,也可应用
于 犎∞ 问题。 犎2 问题很简单,其涉 及到 一 个 投 影。 犎∞ 问 题 就 困
难得多,其有些 类 似 于 常 数 矩 阵 扩 展 问 题,但 附 加 了 内 稳 定 的 约
束。然而,我们有了足够的工具来利用 Q 参 数化 方 法 给 出 十 分 完
善的解。
仍假设 G 有实现
A B1 B2
熿 燄
G = C1 D11 D12

燀C2 D21 D22燅
其 满足 如 同 以 前 的 假 设。 但 为 方 便 起 见,将 假 设 (A2)放 宽 为
523


A2 D12 为列满秩,且 [
′) D12 D⊥ ]为 酉 矩 阵,而 D21 为 行 满 秩,且
D21
[D珦 ]为酉矩阵。

下面 将 概 述 求 解 犎2 和 犎∞ 控 制 问 题 的 步 骤。 因 为 犎2 和
犎∞ 问题相类似,故将并行处理之。
参数化:我们记得,镇定受控对象 G 的所有控制器可表示为
K = Fl(
M2 ,
Q), I+ D22Q(∞ )可逆
其中 Q∈ 犚犎∞ ,而
A +B2F2 +L2C2 +L2D22F2 -L2 B2 +L2D22
熿 燄
M2 = F2  0 I

燀 -( C2 + D22F2)  I - D22 燅
这里
F2 =- (
B2 X2 + D12C1)
L2 =- (
Y2C2 +B1D21)
A -B2D12C1 -B2B2
X2 =Ri
c [-C D

1 ⊥ D
⊥ C1 -(
A -B2D12C1) ]≥ 0

A -B1D21C2) -C2C2
Y2 =Ri
c [-B D珦



珦⊥ B1
D -(
A -B1D21C2) ]≥ 0
那么从 w 到z 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可写成
Fl(
G,K)= To +UQV , I+ D22Q(∞ )可逆
其中

熿AF2 -B2F2  B1 燄

To = 0 AL2 B1L2 ∈ 犚犎∞
 
C D F D
燀 1F2 - 12 2  11 燅
熿AF2  B2 燄, 熿AL2 B1L2燄
U =   V =  
燀C1F2 D12燅 燀C2  D21 燅

AF2 := A +B2F2 , AL2 := A +L2C2
524

C1F2 = C1 + D12F2 , B1L2 = B1 +L2D21


易证U 为内矩阵,满足U ~U =I,而V 为互内矩阵,满足VV ~
=I。

酉不变性:存在 U ⊥ 和 V ⊥ 使得[
U U ⊥ ]和 [V ]为方的内矩阵

+ 
熿AF2 - X C D⊥燄 2 1
U ⊥ = 

燀C1F2  D⊥ 燅

熿 AL2 B1L2燄
V ⊥ =  
珦  + 珦
燀-D⊥ B1 Y2  D⊥ 燅
因为与方的 内 矩 阵 相 乘 不 改 变 犎2 和 犎∞ 范 数,故 对 于 α=2 或
∞ ,有
‖Fl(
P,K)‖α =‖To +UQV ‖α =


‖[
U U ⊥ ]~ (
To +UQV )
V⊥ [ ]‖ α

R11 +Q R12
‖[ R21 R22 ]‖
α

其中
U~
R= [U ]T [V




⊥]
V~

其分块是显见的。经过一些冗长的代 数 处理,可 以 证 明 R 是 反 稳
定的,并有如下表达式:
-AF2 EB1L2  -ED21 -ED 珦⊥
 
熿 燄

0 -AL2 
 C2
 +
-Y2 B1D 珦⊥

R=  
B2 珦
F2Y2 - D12D11B1L2D12D11D21 D12D11D ⊥

 +
- D     珦
燀- D⊥ C1X2 ⊥ D11B1L2 D⊥ D11D21 D⊥ D11D ⊥

其中 E:=X2B1 +C1F2D11 。

投影?扩展:这里必须分别处理α=2 和α=∞ 的情形了。


525

犎2 情形:此时,假设 D
⊥ D11 =0 和 D11D ⊥ =0。 否 则,
珦 闭环传
递函数矩阵的 2 范数将是无界的,因
D12D11D21 珦
D12D11D ⊥
R(∞ )= [D 
⊥ D11D21 
D⊥ D11D珦⊥

由 2 范数的定义知,问题可以改写成

R11 +Q R12
‖Fl(
G,K)‖ =
‖[ ]‖

2 =
R21 R22 2


0 R12
‖[ ]‖

‖R11 +Q‖2 +
R21 R22 2

因(
R11 -D D11D )∈ 犎

12

21


且(
Q+D D11D )∈ 犎∞ ,故进而有

12

21

2 2 2
‖R11 +Q‖ =‖R11 - D12D11D21 ‖2 +‖Q + D12D11D21 ‖2

事实上,( Q+D12D11D21)必须属于 犎2 以保证 2 范数有界。


因此作到 犎∞ 上的投影便可得到唯一的最优解:
Qopt = [
-R11]  
+ =- D12D11D21

而最优控制器为
Kopt = Fl(
M2 ,
Qopt)
若 D11 =0,则 Kopt =Fl(M2 ,0)。
犎∞ 情形:回忆 ∞ 范数的定义为
R11 +Q R12 R11 +Q R12
‖[ R 21 R22 ]‖ ∞
=supσ

考虑对应于每个频率处 Q 的 最 小 化 问 题。 若 对 Q 不 要 求 为 因 果

ω ([ R 21 R22 ])(jω)
的,则其成为一常 数 矩 阵 的 扩 展 问 题 了。 犎∞ 最 优 控 制 采 用 了 这
个思想。 但 是 应 当 注 意,因 为 Q 限 制 为 一 犚犎∞ 矩 阵,故 无 法 使
R11 +Q 成 为 任 意 矩 阵。 因 此,问 题 与 常 数 矩 阵 的 情 形 大 为 相 异。
并且,一般有
R11 +Q R12

这里
mi

Q∈ 犎∞
‖[ R 21 R22 ]‖ ∞
>γ0
526

烄 R12 烌
γ0 := max烅‖ [

R21 R22]‖ ∞ ,
R22 [ ]
‖ ‖ 烍烎 ∞

采用系 2.
23 的描述是方便的。记得对于γ>γ0 ,
R11 +Q R12

当且仅当
‖[ R21 R22 ]‖ ∞
≤γ (<γ)

‖(I-WW ~ ) (
Q+R11+WR2~2Z)(
I-Z~ Z) ‖ ∞ ≤γ(<γ)
-?12 -? 12

其中
W =R12(γI-R2~2R22)
2 -1
?2

Z =(γI-R22R2~2)
2 -1
?2
R21
这里的关键在于求出具有稳定逆的谱因子(
I-WW ~ )
12
?
和(

-Z~Z)
12
?
,使 得 若 令 M = (
I-WW ~ )
12
?
和 N=(
I-Z~ Z)
12
?
,则
M,
M -1 ,
N,N -1 ∈ 犎∞ ,MM ~ =I-WW ~ 和 N ~ N = (
I-Z~Z)。
现定义
^:= M-1QN -1 ,
Q G:= M-1(
R11 + WR2~2Z)
N-1
^∈ 犎∞ 使得
则问题变为求 Q
^‖ ∞ ≤γ (<γ)
‖G +Q (
17.5)
注意, ^ ^
Q=MQN ∈ 犎∞ ,当且仅当 Q∈ 犎∞ 。

^∈ 犎 解 (
犎 问题中的最后 一 步 是 对 于 Q 5)。 这 是 一 个
17. ∞

标准 Neha
ri问题,已在第八章中求解过。最优控制律为
Kopt = Fl(
J,Qopt)

7 联
17. 系

本节考虑 You
la参数化方法和上章中讨论的状态空间方法之
间的联系。关键是引理 15.
7 及其与上节中给出的公式的关系。
为说明如何应用引理 15.
7 来 证 明 定 理 16.
4 和 16.
5或定理
1,设 G 的状态维数为n。为了简便,进而假设 D11 =0。那么由
17.
527

上一节,有

Q 0
‖Tzw ‖ ∞ = R +
‖ [0 0]‖ ∞

R11 +Q R12
‖[ R21 R22 ]‖ ∞

Q~ 0
‖ R~ + [0 0]‖ ∞

其中 R 的状态维数为 2n。现定义
N11 N12
[N 21 N22 ]:= R ~


N11 N12
[N 21 N22 ]=
+ 

AF2  B2 - X2 C1 D⊥燄


-B1L2B1 X2 AL2 Y2F2
 0
 ∈犚犎(
1 6)
∞7.
D21B1 X2 -C2  0 0
燀D珦⊥ B1 X2 D珦⊥ B1Y2+ 0 0 燅
而 犎∞ 问题变为求一反因果的 Q~ 使得

N11 +Q~ N12


‖[ N21 N22 ]‖ ∞
<γ

w1
令 w=
[w ],有

2 2
N11 +Q~ N12 N11 +Q~ N12 w1
‖[ N21 N22 ]‖ ∞
:=sup
w∈ 犅犔2
‖[ N21 N22

][w ]‖
2 2

N11 +Q~ N12 w1



sup
w∈ 犅犔2}∩ { ⊥}
w1∈ 犎2 ‖[ N21 N22 ][w ]‖ 2 2
528

上述不等式的右端可写成

烄 P+ 0 N11 N12 w1

sup
w∈ 犅犔2}∩ { ⊥}
w1∈ 犎2 ‖[
烅 0 I N
烆 21
][
N22 ][w ]‖ +
2 2


Q~ w1 +P- (
N11w1 + N12w2)
‖}

因此,仅当

P+ 0 N11 N12 w1

sup
w∈ 犅犔2}∩ {
w1∈ 犎2‖ [0 I][N
⊥}
21 N22 ][w ]‖
2 2
<γ

犎∞ 问题有解。但这是与引 理 15. 7 完 全 相 同 的 算 子。 引 理 15.



可用来导出可 解 条 件,并 作 进 一 步 的 讨 论,由 X 和 Y 来 构 造 一
Q ∈ 犚犎∞ ,使得 ‖Tzw (
Q)‖ ∞ <γ。 事 实 上,可 证 明 引 理 15.
7中
对应于 N 的 X 就是 FI证明中的 W 。
最后一步是需从 M2 和 Q 求得控制器。因 M2 的状态维数是
n,而 Q 的维数为 2n 故 K 的状态维数表 面 上为 3n。 但是,一些冗
4 和 16.
长的状态空间处理可导致一些相消而得到定理 16. 5 中的
n 维控制器。此方法正是 Doy le[1984]和 Fr
ancs[
i 1987]中应用引
理 15.
7 求解一般距离 问 题 的 方 法。 虽 然 此 方 法 在 概 念 上 是 直 截
了当的,并且事实上给出了本章中的状态空间结果的第一个证明,
但其 似 乎 是 没 有 必 要 地 繁 琐 而 间 接。 但 是 Gl r,L
ove imebe
er,
Doy
le,
Kasena
lly 和 Sa
f 1991]中关于最优情形的结果却应用
onov[
了这种方法。

8 状 态 反 馈
17.

第十五和第十六章中 已 经 表 明,当 D11 =0 时,一 个 (中 心)次


优全信息 犎∞ 控制律实际上是一个纯状态反馈。 但当 D11 ≠0 时,
一般不然,下面将证明这一点。尽管如此,状态反馈 犎∞ 控制本身
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 问 题,值 得 特 别 讨 论。 本 节 则 专 门 研 究 状 态
反馈 犎∞ 控制问题及其与全信息控制的关系。
529

考虑动态系统


x =Ax +B1w +B2u ( 7)
17.

z =C1x + D11w + D12u ( 8)


17.

其中 z(t)∈R
Rp1 ,
y(t)∈R
Rp2 ,
w( Rm1 ,
t)∈R u( Rm2 ,
t)∈R x(t)∈
Rn 。作如下假设:
AS1)(
( A,B2)为可镇定的;
AS2)存在一矩阵 D⊥ 使得[
( D12 D⊥ ]为酉矩阵;
A-jωI B2

AS3)对所有 ω,
C1 D12 [
为列满秩。

我 们 对 如 下 两 个 相 关 的 二 次 型 最 小 最 大 问 题 有 兴 趣:给 定
γ>0,检验
sup n ‖z‖2 <γ
mi
w∈B犔2[
0,∞ )u∈ 犔2[
0,∞ )


mi
n sup ‖z‖2 <γ
u∈ 犔2[
0,∞ )w∈B犔2[
0,∞ )

是否 成 立。 因 为 在 第 一 个 问 题 中 控 制 信 号 u 可 以 是 干 扰 w 和 系
统状态x 的函数,所以这可 视 为 一 个 全 信 息 控 制 问 题。 而 在 第 二
个问题中最优控制信号 不 能 依 赖 于 干 扰 信 号 (最 坏 情 形 的 干 扰 是
u 和x 的函数)。事实上,将证明在后一个问题中控制信号仅取决
于系统状态,因此等价于一状态反馈控制。
定理 17.
6 给定γ>0,且定义

γIm1 0
R:= D1·D1· - [0 0 ], D 1· := [
D11 D12]

A 0 B
H ∞ := [-C C

1 1 -A  ]- [-C D ]R

1 1·
-1

D1·C1 B ]

其中 B:= [
B1 B2]。

a) sup n ‖z‖2 <γ,当且仅当
mi
w∈B犔2[
0,∞ )
u∈ 犔2[
0,∞ )

珋(
σ ⊥ D11 )< γ,
D om (
H∞ ∈d Ric),
X∞ = R
ic(
H ∞ )≥ 0
530

并且,满足 sup n ‖z‖2 <γ 的u 为


mi
w∈B犔2[
0,∞ )
u∈ 犔2[
0,∞ )

u =- D12D11w + [
D12D11 I]
Fx
其中

熿F1∞燄:
F:= 1
=-R- [D1·C1 +B X∞ ]
燀F2∞燅

b) mi
n sup ‖z‖2 <γ,当且仅当
u∈ 犔2[
0,∞ )
w∈B犔2[
0,∞ )

珋(
σ D11)<γ, om (
H∞ ∈d Ric),
X∞ = R
ic(
H ∞ )≥ 0
并且,满足 mi
n sup ‖z‖2 <γ 的u 为u=F2∞x。
u∈ 犔2[
0,∞ )
w∈B犔2[
0,∞ )

证明:(
a)中的条件可用如同第十五章中的方法证之。事实上,这
是一般情形 的 全 信 息 问 题 的 解。 现 证 (
b)中 的 条 件。 不 难 看 出,
因控制 u 不能直接反馈 w ,所以σ
珋(D11)<γ 是必要的,故不能像全
信息问题中那样(部分地)消去 D11 项。因为

sup n ‖z‖2 ≤ mi
mi n sup ‖z‖2
w∈B犔2[
0,∞ )u∈ 犔2[
0,∞ ) u 犔 [
0, ∈ 2 ∞ )w∈B犔2[
0,∞ )

所以易见条件 H ∞ ∈dom(
Ric)和 X∞ =Ri
c(H ∞ )≥0 是必要的。
容易直接证明所给的控制律可得到期望的结果。

注意,问题(
b)的可解性意味着问题( a)的可解性。然而,反之
不真。事实上,容易构 造 一 个 例 子 使 得 对 一 给 定 的 γ,问 题 (
a)有
解而问题(
b)却无解。但如果 D11 =0,问题(
a)和问题(
b)则等价。
现考虑所有状态反馈 控 制 律 的 参 数 化。 为 简 便 起 见,先 假 设
D11 =0,然后再说明如何将 D11 ≠0 的 一 般 情 形 转 换 为 D11 =0 的
等价问题。假设

熿A B1 B2 燄


G = C1  0 D12

燀I  0 0 燅
因 D21 =0,所以状态反馈 犎∞ 问题 不 是 输 出 反 馈 问 题 的 一 个 特 殊
531

情形。因此无法从输出反馈得到参数化。
定理 17.
7 设假设( AS3)成 立,且 B1 具 有 如 下 奇 异 值 分
AS1)- (
解:
Σ 0
B1 = U [0 0]V 

UU  =In , 0 < Σ ∈ Rr×r
V V =Im1 ,

对于状态反馈问题存在满足 ‖Tzw ‖ ∞ <γ 的容许控制器 K (


s),当
且仅当 H ∞ ∈dom(
Ric)且 X∞ =Ri
c(H ∞ )≥0。并且,若这些条件
成立,则所有满足 ‖Tzw ‖ ∞ <γ 的容许控制器可参数化为
1 -1
烄 Σ- 0 烌
K =F∞ + 烅
Im2 +Q

0 [ Im1-r ]
U-1B2烍


Σ- 0
Q [0 Im1-r ]U
-1

s ^)
I -A

其中 F∞ =- (
D12C1 +B2 X∞ ),
A^=A +γ-2B1B1 X∞ +B2F∞ ,而

Q1 Q2 ]∈ 犚犎2 ,‖Q1 ‖ ∞ <γ。Q1 和 Q2 的 维 数 分 别 为 m2


Q= [
×r 和 m2 × (
m1 -r)。
证明:上面和第十五章中 已 给 出 了 状 态 反 馈 控 制 律 存 在 的 条 件。
我们仅需证明上述参数化 确 实 满 足 犎∞ 范 数 条 件,并 给 出 了 所 有
可能的状态反馈 犎∞ 控制律。如同第十六章中全信息问题的证明
^SF 而取代 G
那样,作变量代换以得到 G ^FI :
532

Atmp B1 B2
熿 燄
GSF = -F∞  0 I


燀 I  0 0燅
因此,再次根据定理 16.
2 和 引 理 16.
8,我 们 得到 结 论:
K 对G 是
容许控制器 且 ‖Tzw ‖ ∞ <γ,当 且 仅 当 K 对 G ^SF 是 容 许 控 制 器 且
‖Tvr ‖ ∞ <γ。现 令 L=B2F∞ ,则 Atmp +L=Atmp +B2F∞ 为 稳 定
的。所有镇 定 G ^SF 的 控 制 器 可 参 数 化 为 K =Fl (Mtm ,Φ),Φ∈

犚犎∞ ,这里
熿Atmp +B2F∞ +L-L B2
 燄
Mtmp = F∞  0 I

燀 -I I 0燅
^SF ,
故 Tvr =Fl(
G Fl(Mtm ,Φ))= :Fl(
Ntm ,
Φ)。易证
p p

熿A
mp +B2F∞ B1
t 0燄
Ntmp = -F∞  0 I

燀 I  0 0燅
^,则
又令 Φ=F∞ +Φ
^A mp +B2F∞ B1
Fl(
Ntmp ,
Φ)= Φ



I 0 ]


Σ- 0 -1(
Φ^= [
Q1 Q2]
0 I [
U s ]
^)
I -A

则从 Q= [ ^∈ 犚犎 的映射是一一对应的。因
Q1 Q2]∈ 犚犎2 到 Φ ∞

此有
Fl(Ntmp ,
Φ)= [
Q1 0] V
且 ‖ Fl (Ntmp ,Φ)‖ ∞ = ‖ Q1 ‖ ∞ ,这 又 意 味 着 ‖ Tvr ‖ ∞ =
‖Fl( Φ)‖ ∞ <γ,当且仅当 ‖Q1 ‖ ∞ <γ。 最 后 将 Φ=F∞ +
Ntmp ,
^代入 K =Fl(
Φ Φ),则得期望的控制器参数化。
Mtm , □

也可获得一般情形的控制器参数化:
A B1 B2
熿 燄
G犵 s = C1 D11 D12
( )

燀I  0 0燅
533


- D11 (
I- D11D11)
12
?

N= [(I-D D
11 11 )
12
?
D11 ]
则 N  N =I。 并 且 由 定 理 16.
2 知,K 镇 定 G犵 且 ‖ Fl (
G犵 ,
K)‖ ∞ <1,当且仅当 Fl( K)内镇定 N 且
G犵 ,
‖Fl(N,Fl(G犵 ,
K))‖ ∞ < 1
注意
Fl(
N,Fl(
G犵 ,
K))= Fl(
M,珦)

其中
A +B1D11R1-1C1B1(
I- D11D11)-1?2 B2 +B1D11R1-1D12
熿 燄
M(s)= R1-1?2C1  0 R1-1?2D12

燀 I  0 0 燅
这里 R1 :=I-D11D11 。归纳起来,有如下引理。
引理17.8 存在一控制器 K 内镇定 G犵 且使得‖Fl( G犵 , K)‖∞ <1,当
且仅当‖D11‖<1且存在 K
珦 镇定 M 并满足‖Fl(
M,珦)‖∞ <1。

现在可应用定理 17.
7于此新的系统 M(
s)以 获 得 D11 ≠0 的
一般问题的控制器参数化。

9 注释和参考
17.

Gl r和 Doy
ove le[ 1989]中 给 出 了 一 般 情 形 犎∞ 解 的 详
1988,
细推证。Sa fonov,Limeber 和 Ch
e iang[1989]中 给 出 了 回 路 变 换
的步 骤。 该 方 法 也 在 Zhou 和 Kha
r goneka 1988]中 应 用 于 状 态
r[
反馈问题。S too
r l[
voge 1992]中 得 到 了 奇 异 犎∞ 问 题 的 相 当 完 善
的解。Nagpa 和
l Kha rgoneka 1991]中详细讨论了 犎∞ 滤波和平
r[
滑问题。在 Doy
l 1984]和 Fr
e[ anc
i 1987]及其参考文献中非常详
s[
尽地论述了 You la参数化方法。本章对状态反馈 犎∞ 控制的论述
依据于 Zhou[
1992],也参见 L
iu,Mi
ta 和 Kawt
ani[
1990]。
第十八章 犎∞ 回路成形

本章介绍一种设计方 法,该 方 法 结 合 回 路 成 形 法 得 到 性 能 与
鲁棒稳定性之间的折衷;并介绍一个特殊的 犎∞ 优化问题,即保证
闭环稳定性和在所有频率处一定程度鲁棒稳定性的问题。上述方
法只用到回路成形方法 的 基 本 概 念,并 利 用 正 规 化 互 质 因 式 摄 动
系统的鲁棒镇定控制 器 来 构 造 最 终 的 控 制 器。 本 章 构 成 如 下:在
1 节中,应用 犎∞ 理论求解正规化 互 质 因 式 摄 动 系 统 的 镇 定 问
18.
题,18.2 节叙述回路成形设计步骤,而其理论性证明在 18. 3 节中
给出。

1 互质因式的鲁棒镇定
18.

本节应用前面各章描述的 犎∞ 控制理论来求解下式给出的左
互质因式摄动受控对象的鲁棒镇定问题(见图 18.
1)。
珮 +珟
PΔ = (
M ΔM )-1 珦
(N +珟
ΔN )
其中 M
珮,珦,
N 珟 ΔN ∈ 犚犎∞ 且 ‖ [

ΔM , 珟
ΔN 珟 ΔM ]‖ ∞ <ε。 假 设 传 递 矩
阵(
珮,
M 珦)是 P 的左互质因 式 分解(即 P=M
N 珦 )及 K 内稳定 标
珮 -1N
称系统。
第九章中已证明,该系统为鲁棒稳定的,当且仅当


‖ [I ](I+PK ) M珮
-1 -1

‖ ∞

满足上述范数条件的控制 器 的 设 计 是 一 犎∞ 范 数 最 小 化 问 题,其
≤1

可应用前面各章描述的 犎∞ 控制理论来求解。
设 P 有可镇定且可检测状态空间实现:
535

图 18.
1 左互质因式摄动系统

A B
P= 
[C
D ]
且设 L 是一矩阵,其使得 A+LC 为稳定矩阵。P=M 珦 的左互
珮 -1N
质因式分解为
A +LCB +LD L



M [
珮 ]= 
ZC  ZD Z ]
这里 Z 可以是任意非奇异矩阵。如果 P=M N 是一正规化左因
珮 -1珦


式分解,那么 Z= (
I+DD)- 2 。令
^ =- K

则系统框图可画成如 图 18.
2 所 示 的 LFT 形 式,相 应 的 广 义 受 控
对象为
-1

0 I熿 A -LZ B 燄


G(

s)= M[ ] [] [] [ ] [ ]
珮-1

P =
0  0
C  Z -1


=:
燀M珮-1P 燅  -1
燀C  Z D 燅
A B1 B2
熿 燄
C1 D11 D12

燀C2 D21 D22燅
为利用第十七章中的 犎∞ 控制公式,需对矩阵“ D12 ”作正规化
处理。注意到
I 0
[D]= U []


I+ D D)  2


其中
536

图 18.
2 互质因式镇定 LFT 图

1 1

熿D (I+ DD  ) (
I+ DD)
 -2 -2

U= 1 1

燀- ( I+ DD  ) D( I+ DD)
-2 -2

且 U 是一单模矩阵。令

^ =(
K I+ DD) -2 珦
KZ
z1 ^
z1
[] []
z2
=U ^
z2
则 ‖Tzw ‖ ∞ = ‖U  Tzw ‖ ∞ = ‖T^ zw ‖ ∞ ,故 问题变为求解 一 控 制
器 K 使得 ‖T^
珦 zw ‖ ∞ <γ。而相应的广义受控对象为

^ U 0 I 0
G= [ ][
0 Z

0 (

I+DD)-2
= ]
A  -LZ-1
熿  B 燄
( )

 -2  ( )

 -2 -1
- I+DD C  - I+DD Z 0
([ 1
I+D D) D C (
 -2  

][ 1
I+D D) D Z
 -2  -1 ] [] I

ZC  I ZD (
I+DD)-2燅

^ 而求得控 制 器 K
可将第十七章的公式应用于 G 珦 ,再由 K = - (
I+

珦 得到 K 。具体推导留给读者去做。下面将考虑D=0
DD)- 2 KZ
(和 Z=I)的情形。此时,有γ>1 和

LC LC

X∞ A - 2
γ -1 )(
+ A- 2
γ -1 )X ∞ -
537

LL 2 
C C
X∞ +γ2

X∞ BB  - 2
γ -1 γ -1 )
=0

Y∞ (
A +LC) + (A +LC)Y∞ -Y∞CCY∞ =0
显然,
Y∞ =0 是镇定解。所以,由第十七章的公式有

L1∞ L2∞ ]= [
0 L]


Z∞ =I,
D^11 =0,
D^12 =I,
D^21 = 槡
γ -1I
γ
相应结果概述在如下定理中。
定理 18.
1 设 D=0,且设 L 使得 A +LC 为稳定矩阵,则存在一控
制器 K 使得

当且仅当γ>1,且
‖ [I ](I+PK ) M珮 -1 -1

‖ ∞
<γ


LC LC

X∞ A - 2
γ -1
+ A- 2
γ -1)( )X ∞ -
2 
γ CC LL
X∞
(BB 
+ 2
γ -1

γ -1)
=02X ∞

存在镇定解 X∞ ≥0。进而,如果上述条件成立,则中心控制器为
A -BB  X∞ +LCL
K= [

-B X∞ 0 ]
显然,鲁棒镇定 控 制 器 存 在 与 否 取 决 于 镇 定 矩 阵 L 的 选 择,
即互质因式分解的选择。现设 Y ≥0 为
AY +YA  -YCCY +BB  =0
的镇定解,且令 L= -YC 。 那 么,左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
M 珦 )由 下
珮,

式给出
A -YCCB -YC


N 珮 ]=
M [

C 0 I ]
其为正规化左因式分解(参见第十三章)。
系 18.
2 设 D=0 和 L=-YC ,其中 Y ≥0 是下式的镇定解。
538

AY +YA  -YCCY +BB  =0


则 P=M 珦 是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且
珮 -1N

K 1

nf
K镇 定P
‖ [I ](I+PK ) M珮
-1 -1

珦 M
‖ ∞

珮 ]‖2H )

1-λmax(
槡 YQ )

(1-‖ [
N -12
?
=:
γmin
其中 Q 是如下 Lyapunov 方程的解:
Q(
A -YCC)+ ( A -YCC)Q +CC =0
进而,对任意γ>γmin,满足

的控制器由下式给出:
‖ [I ](I+PK ) M珮 -1 -1

‖ ∞
<γ

A -BB  X∞ -YCC-YC
K(
s)= [

-B X∞  0 ]
其中
2 2 -1
γ YQ
X∞ = 2γ Q I- 2
γ -1 γ -1 ( )
证明: 对应于 X∞ 的 Hamilon 矩阵为

熿A + 21 YCC -BB  + 21 YCCY燄


γ -1 γ -1
H∞ = 2
γ CC 1
- 2 -(
A+ 2 YCC)
燀 γ -1 γ -1 燅
由简单计算可得
2 2 -1
I - 2γ Y燄 熿I - 2γ Y燄

γ -1 γ -1
H∞ = 2
Hq 2
0 γ I 0 γ I
2 2
燀 γ -1 燅 燀 γ -1 燅
其中
A -YCC 0
Hq = [ -C C
-(
A -YCC) ]
显然,
Hq 的稳定不变子空间为
539


犡- (
Hq)=Im [Q]
而 H ∞ 的稳定不变子空间为
2 2
I - 2γ Y燄
熿 熿I- 2γ YQ燄
γ -1 γ -1
犡- (H ∞ )= 2
犡- (
Hq)=Im 2
0 γ I γ Q
2 2
燀 γ -1 燅 燀 γ -1 燅
因此, X∞ 的代数 Ric
cati 方程存在非负定镇定解, 当且仅当

I- 2γ YQ > 0
γ -1


γ>
1-λmax(
槡 YQ )
并且,如果解存在,则其由下式给出:
2 1

γ YQ -
X∞ = 2γ Q I- 2
γ -1 γ -1 ( )
注意到 Y 和 Q 分 别 为 [
N M ]的 可 控 性 Gr
珦 珮 an 矩 阵 和 可 观 测
ami
性 Gr an 矩阵,因此,[
ami 珦
N 珮 ]的 Hanke
M l范数为 槡
λmax(
YQ )。

系 18.
3 令 P=M 珦 为一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且令
珮 -1N
珮 +珟
PΔ = (
M -1 珦
ΔM ) (N +珟
ΔN )
其摄动满足

ΔN 珟
‖[ ΔM ]‖ ∞ <ε
则对于 PΔ ,存在一鲁棒镇定控制器,当且仅当

1-λmax(
ε≤ 槡 YQ )= 槡 珦 M
1- ‖ [
N 珮 ]‖H
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镇定问题的解也是如下引理中所示的
相关的 犎∞ 问题的解。
引理 18.
4 令 P=M 珦 是一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则有
珮 -1N

K K
‖ [I ](I+PK ) M珮
-1 -1

‖ ∞

‖ [I ](I+PK ) [I
-1
P]
‖ ∞
540

证明:因为(
珮,
M 珦)是 P 的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故有

[珮 N
M 珦][
珮 N
M 珦]~ =I

‖[珮 N
M 珦]‖ ∞ = ‖ [
珮 N
M 珦]~ ‖ ∞ =1
利用这些等式,有


‖ [
I ]( 珮
I+PK ) M-1 -1

‖ ∞


‖ [I ](I+PK ) M珮
-1 -1 珮 N

M 珦][
珮 N
M 珦]~
‖ ∞


‖ [I ](I+PK ) M珮
-1 -1 珮 N

M 珦] ‖ [
珮 N


珦]~ ‖ ∞ =


‖ [I ](I+PK ) [I
-1
P]
‖ ∞


‖ [I ](I+PK ) M珮
-1 -1

‖ ∞
珮 N
‖[
M 珦]‖ ∞ =

故有
‖ [I ](I+PK ) M珮
-1 -1

‖ ∞

K K
‖ [I ](I+PK ) M珮
-1 -1

‖ ∞

‖ [I ](I+PK ) [I -1


P]


系 18.
5 一控制器为 正 规 化 左 互 质 因 式 鲁 棒 镇 定 问 题 的 解,当 且
仅当它为如下 犎∞ 控制问题之解:


‖ [K ](I+PK ) [I -1
P]
‖ ∞
<γ
541



nf
K镇 定P
‖ [K ](I+PK ) [I
-1
P]
‖ ∞



1-λmax(
槡 YQ )
( 珦 M
1- ‖ [
N 珮 ]‖2H )
-12
?

Q 也可由其他方法求得。令 X≥0 为如下方程的正定解:


XA +A X - XBB  X +CC =0
则易证
Q= (
I+ XY)
-1

因此
1 珦 珮 ]‖2H )
γmin = 1- ‖ [
= ( N M -12
?

槡 λmax(
1- YQ )
1+λmax(
槡 XY)
对于正规化右互质因 式 分 解 可 以 得 到 类 似 的 结 果。 事 实 上,利 用
如下引理可以建立正规化左和右互质因式分解问题之间的紧密联
系。
引理 18.
6 设 M 为一方阵,其满足 MM =M 。对任意i,如果0<σi
M )≠1,则有σi(
( M )=σi(
I-M )。
证明:首先证明 M 的特征值为 0 或 1,且 M 是可对角化的。事实
上,假设λ 是 M 的一特征值,而 x 为对应的 特征向 量,则λx=Mx
=MMx=M (Mx)=λMx=λ2x,即λ( x=0。 这 意 味 着λ=0
1-λ)
或λ=1。为证明 M 为可对角化的,假设 M =TJT-1 ,其中 J 是一
约当规范形。由条件 M =MM 直接可知,J 必是对角的。
其次,假设 M 可由非奇异矩阵 T 对角化,即
I 0
M =T [0 0]T -1


0 0
N :=I- M = T [0 I]T -1
542

定义
A B
[B

:= TT
 ]
并假设 0<λ≠1。则 A>0,且
t(
de I)=0
M  M -λ
I 0 I 0
 de

([ ] [ ]
0 0 0 0
TT
-λT T =0


1-λ) A -λB
 de
t [
-λB 
-λD
=0 ]

λ B A B

( 1-
t -λD -
de
λ )=0  -1

1-
 de

( λλD +B A B)=0 -1

-λA -λB
t[
D]
 de =0
-λB 

1-λ)
 det( I)=0
N  N -λ
这意味着 M M 和 N N 的 所 有 不 等 于 1 的 非 零 特 征 值 均 相 等,
 

即对任意i,如果 0<σi(
M )≠1,则有σi(
M )=σi(
I-M )。

利用上述引理,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系 18.
7 设 K 和 P 是任意维数相容的复矩阵,则有
I I
‖ [K ]
证明:定义

I+PK )
-1

I P] =
‖ ‖ [P](I+KP) [I
-1


K]


M= [K ](I+PK ) [I P] -1

-P
N = [ ]( I+ KP ) [
- K I] -1


则易 证 MM = M 和 N =I- M 。 由 引 理 18.
6,可 得 ‖ M ‖ =
‖N ‖ 。由如下等式知此系成立。
543

I 0 I 0 -I
[P](I+KP) [I-1
K]= [-I 0]N [I 0 ]

系 18.
8 设 P=M 珦 =NM -1 分 别 是 正 规 化 左 和 右 互 质 因 式 分
珮 -1N
解,则


‖ [I ](I+PK ) M珮
-1 -1

‖ = ‖M- (I+ KP ) [
I K]‖ ∞
1 -1

证明:由系 18.
7 和如下等式即得证:

‖M- (I+ KP ) [
I K]‖ ∞ =
‖ [P](I+KP) [I K]

1 -1 -1


上述系意味着对于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的 犎∞ 控制器也是
对于正规化右互质因式 分 解 的 犎∞ 控 制 器。 因 此,处 理 其 中 之 一
即可。

2 利用正规化互质镇定进行回路成形
18.

本节讨论 犎∞ 回路成形设计。此方法的 目标是在保证 犎∞ 设


计方法的稳定特性的同 时,达 到 回 路 成 形 中 取 得 的 简 单 的 性 能 与
3 中 所 示 的 标 准 反 馈 系 统。 如 5.
鲁棒性的折衷。考虑图 18. 5节
中所示,为取得好的控制性能,要求设计控制器使得
珋((
σ I+PK ) -1
),
珋((
σ I+PK )-1
P)
珋((
σ I+ KP ) ),
-1
珋(
( K(
1)
18.
σ I+PK )-1

小,尤其是在某个低频范围内;而为获得好的鲁棒性,则要求
珋(
σ PK (
I+PK )
-1
),
珋(
σ KP (
I+ KP )-1
) (
18.2)
小,特别是在某个高频 范 围 内。 这 些 要 求 又 意 味 着 好 的 控 制 器 设
计归结为在适当的频率 范 围 内 取 得 期 望 的 回 路 (和 控 制 器)增 益。
即在某个低频范围内,有
σ

(PK ) 1,
σ

(KP ) 1,
σ

(K) 1
544

而在某个高频范围内,有
σ珋(
PK ) 1,
珋(
σ KP ) 1,
珋(
σ K)≤ M
其中 M 不是太大。

图 18.
3 标准反馈结构

下面给出设计步骤。
回路成形设计步骤
1)回 路 成 形:利 用 一 前 置 补 偿 器 W1 和?或 一 后 置 补 偿 器

W2 ,将标称 受 控 对 象 的 奇 异 值 成 形 为 期 望 的 开 环 形 状,参 见 图
4。标称受控对象 P 和成形函数 W1 ,
18. W2 合并成为成形后受控
对象 Ps,其中 Ps=W2PW1 。假设 W1 和 W2 使 Ps 无 不 稳 定 隐 含
模态。

图 18.
4 回路成形设计步骤


2)鲁棒镇定:
545

a)计算εmax:
I -1


εmax = i



镇定
‖[ ]

( -1珮-1
I+PsK ) Ms
‖ ∞
) =

槡 珦s
1- ‖ [
N 珮s]‖2H < 1

其中 M 珦s 为 Ps 的正规化互质分解,即 Ps=M
珮s,
N 珦s 且
珮s-1N
珮sM
M 珮s~ + N
珦sN
珦s~ =I
如果εmax1,则返回(1)并且调整 W1 和 W2 。
b)选择ε≤εmax,设计镇定控制器 K∞ 使得

‖ [K ](I+PK -1珮-1

‖ - 1
s ∞ Ms ≤ε

3)组合 犎∞ 控 制 器 K∞ 和 成 形 函 数 W1 和 W2 ,构 成 最 终 的

反馈控制器 K
K = W1K∞W2
一个典型的设计是 这 样 进 行 的:检 查 标 称 受 控 对 象 的 开 环 奇
异值,通过前置与后置补 偿 对 其 进 行 成 形,直 至 满 足 标 称 性 能 (和
鲁棒稳定性)指标(我们记得,闭环特性是与开环形状相关的)。设
计一反馈控制器 K∞ ,满足(对于成形后受控对象的)稳定余量ε≤
εmax。如果εmax 小,则 此 指 定 的 回 路 形 状 与 鲁 棒 稳 定 性 要 求 不 相
容,应当作相应调整,并重新设计 K∞ 。
在上述设计步 骤 中,用 W2PW1 指 定 期 望 的 回 路 形 状。 但 在
设计步骤的第(
2)步之后,所获得的实际回路形状在受控对象输入
处事 实 上 是 W1K∞ W2P,在 受 控 对 象 输 出 处 为 PW1K∞ W2 。 因
此,在开环传递 函 数 中 包 含 K∞ 可 能 使 由 Ps 指 定 的 开 环 形 状 变
坏。下一节中将证 明,由 犎∞ 控 制 器 K∞ 引 起 的 回 路 形 状 变 坏 仅
局限于被指定回路形 状 充 分 大 或 充 分 小 的 频 率 上。 特 别 是,我 们
将表明,
ε 不仅提供了闭环系统的 鲁 棒 稳 定 性 保 证,而 且 可 解 释 为
回路成形成功与否的指标。在第( 2)步 中,小 的εmax(εmax 1)总 表
明所指定的回路形状、标 称 受 控 对 象 和 闭 环 鲁 棒 稳 定 性 之 间 不 相
容。
546

注 18.
1 与古典的回 路 成 形 方 法 相 对 照,这 里 的 回 路 成 形 没 有 直
接考虑标称对象的相 位 信 息。 即 目 前 没 有 考 虑 闭 环 稳 定 的 要 求;
与常规的 犎∞ 设计不同,进 行 鲁 棒 镇 定 时 没 有 频 率 加 权。 这 里 描
述的设计步骤既简单又 系 统,而 且 仅 假 设 设 计 者 具 有 关 于 回 路 成
形基本原理的知识。

注 18.
2 上述鲁棒镇 定 目 标 也 能 解 释 为 更 为 标 准 的 犎∞ 问 题,即
如下从受控对象的输入输出干扰到控制器输入输出的频率加权增
益的 犎∞ 范数的最小化问题:


‖ [K ](I+PK

s ∞
-1珮-1
) Ms
‖ ∞


‖ [K ](I+PK

s ∞ )
-1

I Ps]
‖ ∞

W2
‖ [W K ](I+PK ) [W
-1

-1

-1
PW1]
‖ ∞


‖ [P ](I+K P ) [I

∞ s
-1
K∞ ]
‖ ∞

W1-1

这表明式(
‖ [W P](I+KP) [W

-1
1 KW2-1]
‖ ∞

1)和式(
18. 2)中的所有闭环目标是如何被考虑进去
18.
的。例如,图 18.
5 中的信号间的联系显然为
z1 W2 w1
[z ]= [W K ](I+PK ) [W

-1

-1

-1
PW1] [w ]2

3 犎 ∞ 回路成形的理论证明
18.

本节的目的是给出参数ε 作为设计指标的理由。 并也将证明


547

图 18.
5 等价 犎∞ 描述

ε 既是闭环鲁棒稳 定 性 的 一 个 度 量,也 是 满 足 回 路 成 形 指 标 的 设
计成功与否的测度。
首先考察在高回路增益的频段(一般为低频段)回路形状劣变
的可 能 性。 在 低 频 段 (尤 其 对 于 ω ∈ ( 0,ωl )),可 通 过 比 较

- PW1K ∞ W 2
σ )和σ( ) -(
- Ps =σ W2PW1 )而 得 知 受 控 对 象 输 出 处 的
回路形状的劣变。注意
σ

(PK )=σ

(PW1K∞W2)=σ

(W2-1W2PW1K∞W2)≥
σ

(W2PW1) σ

(K∞ )
?κ(
W 2) (
18.3)
其中κ(·)表示 条 件 数。 类 似 地,对 于 受 控 对 象 输 入 处 的 回 路 形
状劣变,有
σ

(KP )=σ

(W1K∞W2P)=σ

(W1K∞W2PW1W1-1)≥
σ

(W2PW1)
σ-
(K∞ )
?κ(
W 1) (
18.4)
为了获得低频段回 路 形 状 劣 变 的 界,两 种 情 况 中 都 要 求 计 算
( )。注意条件数κ(
- K∞
σ W1)和κ(
W2)是由设计者选择的。
其次,
Ps 表示成 形后 的受控对象,而 K∞ 鲁棒镇定 Ps 的 正 规
互质因式分解,稳定余量为ε,故有

其中(
‖ [K ](I+PK

s ∞
-1珮-1
) Ms

珮s)是 Ps 的一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而定义参数 γ 是
珦s,
‖ ∞
≤ε :=γ
-1
( 5)
18.

N M
为了简化下面的符号。如下结果表明σ ( )由ε 和成形后受控对
- K∞

象的最小奇异 值σ ( )的 函 数 直 接 界 定。 因 此 由 式 (
- Ps 3)和 式
18.
( 4)知,
18. K∞ 在低频段对规定的回路形状仅有有限影响。
定理 18.
9 假设 Ps 为方的。对于所有使得不等式
548

σ

(Ps(
jω))> 槡

γ -1
成立的 ω,满足式( 5)的任意控制器 K∞ 也满足
18.

σ

(Ps(
jω))- 槡

γ -1
σ

(K∞ (
jω))≥
槡 2
γ -1σ-
(Ps(
jω))+1
并且,如果σ ( ) γ2 -1,则σ
- Ps  槡
( (ω))>1 γ -1,这里 >


- K∞ j ≈ ?槡 ≈
示当σ( )
- Ps →∞
时渐近大于或等于。
证明:首先注意到,
σ ( ) γ2 -1意味着
- Ps > 槡

I+PsPs >γ2I
进而,因( 珮s)是 Ps 的一规范化左互质因式分解,故有
珦s,
N M
珮sM
M 珮s =I- N
珦sN
珦s =I- M
珮sPsPsM
珮s

珮sM
M 珮s = (
I+PsPs )
-1 -2
<γ I
因此

可改写为
‖ [K ](I+PK

s ∞
-1珮-1
) Ms
‖ ∞
≤γ


I+ K∞  K∞ )≤γ2( ∞Ps )
I+ K 

M珮sM
珮s)(
I+PsK ∞ )
( 6)
18.
下面证明 K∞ 是可 逆 的。 假 设 存 在 x,使 得 K∞x=0,则 由 x ×
( 6)×x 得
18.
2 珮sM
γ- xx ≤ x M 珮sx
而M
珮s M
 珮s<γ I,故 x=0。因此 K∞ 可逆。现可将式(
-2
6)写为
18.
 珮 珮
(K∞ K∞ +I)≤γ (
- -1 2
K∞ +Ps )
-
Ms Ms(
K∞ +Ps)
-1

( 7)
18.
定义 W ,满足
2珮 珮

WW  )
-1
=I-γ Ms Ms =I-γ (

I+PsPs )
-1

在式(
18.7)中对 K-1
∞ 配方,可得
( ∞ +N )
K- 

WW  )
-1

K-∞1 + N)≤ (
γ -1)

RR
549

其中
N =γ2Ps((
1-γ2)I+PsPs)
-1

RR = (
I+PsPs)((
1-γ2)I+PsPs)
-1

因此有
R- (
K∞ - + N  )(
WW  )
-1

K∞ -1 + N)
R-1 ≤ (
γ -1)


珋(W -1(
K-∞1 + N)R-1)≤ 槡 2
σ γ -1
利用σ
珋(W -1( ∞ +N )
K-1 R-1 )≥σ ( -1)
- W 珋(
σ ∞ +N )
K-1 σ ( -1),可得
- R

珋(K-∞1 + N)≤ 槡 珋(W)


珋(R)

σ γ -1 σ σ
而利用σ( -1
) -(
- K ∞ +N ≥σ K∞ )-σ
珋( N),可有
σ-
(K∞ )≥ {( γ -1) σ
2 1
?2
珋(W)珋(
σ R)+σ
珋(N)}
-1
( 8)
18.
其次,注意到 WW , N N 和 R R 的特征根可如下计算
  

1+λ( PsPs )
λ(WW  )=
1-γ +λ(

PsPs )
γλ( PsPs )

λ(N  N)=

1-γ +λ(

PsPs ))2

1+λ(PsPs )
λ(
RR)=
1-γ +λ(

PsPs )
因此
1+λmin(
PsPs ) 1?2
珋(
σ W )= 槡
λmax(
WW  )=
( 1-γ +λmin(

PsPs ) )=

1+ ( P) 2 1
?2

(1-γ σ+σ (P ))




λmin(
PsPs )

γ 槡
珋(
σ N)= 槡
λmax(
N  N)= =
1-γ +λmin(

PsPs )
γσ


(Ps)

1-γ +σ -


Ps)
1+λmin(
PsPs ) 1?2
珋(
σ R)= 槡
λmax(
RR)=
( 1-γ +λmin(

PsPs ) )=

1+ ( P) 2 1
?2

(1-γ σ+σ (P ))





550

将这些式子代入不等式( 18. 8),则有



γ -1)? (
2 12
1+σ 2

Ps))+γ2σ(Ps) -1
σ-
(K ∞ )≥ { σ-


Ps)- (γ -1)


} =

σ

(Ps)- 槡 2
γ -1
槡 2
γ -1σ-
(Ps)+1

定理 18.
9 的主要含义是σ (
- K∞
)的 界 仅 仅 依 赖 于 所 选 取 的 回
路形状和成形后受控对象的稳定余量。γ(=ε-1 )的值直接确定了
此结果有效 的 频 率 范 围。 正 如 所 预 料 的 那 样,希 望 小 的 γ(大 的
ε)。 并 且,如 果 γ(=ε )充 分 小,
Ps 有 充 分 大 的 回 路 增 益,则
-1

PsK ∞ 也会有充分大的回路增益。
类似地,现在考察 由 于 包 含 K∞ 而 导 致 的 高 频 处 回 路 形 状 劣
化的可能性。比较σ
珋(PW1K∞W2)和σ 珋( Ps)=σ
珋(W2PW1 ),可 以 获
得受控对象输出回 路 形 状 的 劣 化。 类 似 于 式(
18.3)和 式( 4),
18

珋(
σ PK )=σ珋(
PW1K∞W2)≤σ
珋(W2PW1) 珋(
σ K∞ )
κ( W2)
类似地,比较σ W1K∞W2P)和σ
珋( 珋(W2PW1 ),可 得 到 相 应 的 受 控 对
象输入回路形状的劣化,这里
σ珋(
KP )=σ
珋(W1K∞W2P)≤σ
珋(W2PW1) 珋(
σ K∞ )κ(W 1)
因此,对于任意情形,为了 获 得 关 于 在 高 频 处 回 路 形 状 劣 化 的 界,
均要计算σ珋( 9 中 相 同 的 方 法,现 在 证 明σ
K∞ )。用定理 18. 珋(K∞ )
由γ 和成形后受控对象的最大奇异值σ 珋(Ps)的函数直接界定。
定理 18.
10 对于所有使得不等式

珋(
σ Ps(


ω))<
槡 -1
γ
成立的 ω,满足式( 5)的任意控制器 K∞ 也满足
18.
珋(Ps( ω))

珋(
σ K∞ (ω))≤

γ -1+σ j

1- 槡 2
γ -1
σ ( (ω))
珋 Ps j
并且,如果σ
珋(Ps)1 γ -1,则σ
珋( jω))<
K∞ ( γ -1,这 里 <
2 2
?槡 ≈槡 ≈
551

表示当σ
珋(Ps)→0 时渐近小于或等于。
证明:定理( 10)的 证 明 类 似 于 定 理 (
18. 9)的 证 明,此 仅 作 概
18.
述。如同在定理( 18.10)的证明中,有 M 珮sM
珮s= (I+PsPs )-1 和
( ∞ K ∞ )≤ γ (
I+ K 2
∞Ps )
I+ K 

M珮sM
珮s)(
I+PsK ∞ )
( 9)
18.

因为σ 1 ,故有
珋(Ps)<
槡 2 -1
γ
I-γ2Ps (
I+PsPs )
-1
Ps > 0
且存在谱分解
V V =I-γ2Ps (
I+PsPs )
-1
Ps
在不等式( 9)中对 K∞ 配方,可得
18.

K∞ +M )

V V (
K∞ + M )≤ (
γ -1)

YY
这里
M =γ2Ps (
I+ (
1-γ2) PsPs )
-1

YY = (
γ -1)(

I+PsPs )(
I+ ( 1-γ2)
PsPs )
-1

因此有

珋(V(
K∞ + M )
Y-1)≤ 槡 2
σ γ -1
这意味着

珋(
σ K∞ )≤ 槡 γ -1
+σ珋(M) ( 10)
18.
σ

( )
V σ


Y-1)
如同定理(
18.9)的证明,易证
1- ( γ -1)

珋(
σ

Ps) 1?2
σ-
(V )=σ-
(Y-1)=
( 1+σ 2

珋 Ps ) )
珋 Ps)


γσ
珋(
σ M )=
1- (γ -1)

珋(
σ

Ps)
将这些式子代入不等式( 18.10),得到

γ -1 ? (


1 2
1+σ珋(

Ps))+γ2σ珋(
Ps)
珋(
σ K∞ )≤ =
1- ( γ -1)

珋(
σ

Ps)
珋(Ps)


γ -1+σ
珋(
Ps)

1- 槡 γ -1
σ
552


定理(
18.
9 )和定理(
18.
10)的结果表明 (或
γ ε )确实标明了指
定的回路形状和闭环稳定性要求之间的相容性。
定理 18.
11 令 P 为标称 受 控 对 象,且 令 K =W1K∞ W2 为 由 上 节
中给出的回路成形设计步骤所得的相应的控制器。则如果


‖ [K ](I+PK

s ∞
-1珮-1
) Ms
‖ ∞
≤γ

σ
珋(K(
I+PK )
-1
珋(
)≤γ
σ 珮s)
M 珋(
σ W1)
珋(
σ W 2) (
18.11)
珋((
σ I+PK ) )≤mi
-1
n{γ珋(
σ 珮s)
M κ(W2), 珋(
1+γ
σ Ns)
κ(W2)}

18.12)
σ
珋(K(
I+PK )
- 1
P )≤mi
n{珋(
γ
σ 珦s)
N κ(W1), 珋(
1+γ
σ Ms)
κ(W1)}

18.13)
γ珋(
σ 珦s)

珋((
σ I+PK )
-1
P )≤ ( ) ( ) ( 14)
18.
σ

W 1 σ

W2
珋((
σ I+ KP )
- 1
)≤mi
n{ 珋(
1+γ
σ 珦s)
N κ(W1),
γ珋(
σ Ms)
κ(W1)}

18.15)
σ
珋(G(
I+ KP )
-1
K )≤mi
n{ 珋(
1+γ
σ 珮s)
M κ(W2),
γ珋(
σ Ns)
κ(W2)}

18.16)
其中
珋( W2PW1)
2 1
?2
σ
珋(
σ 珦s)=σ
N 珋(Ns)=
( )
1+σ珋(

W2PW1)
( 17)
18.

?2

珋(
σ 珮 )=σ
Ms 珋(M )=
(1+σ (W PW ))



2 1
( 18)
18.


N 珮s)和(
珦s,
M Ms)分别为 Ps =W2PW1 的 正 规 化 左 互 质 因 式 分
Ns,
解和正规化右互质因式分解。
证明:注意到
珮sM
M 珮s = (
I+PsPs )
-1


553

珮sM
M 珮s =I- N
珦sN
珦s

2 珮 珮sM
珮s)= 1 1
珋(
σ Ms)=λmax(
M =
1+λmin(
PsPs ) 1+σ



Ps)
珋( Ps) 2
2 珦 2 珮 σ
珋(
σ Ns)=1-σ (Ms)=
珋( Ps)
- 2
1+σ
正规化右互质因式分解的证明是类似的。所有其他不等式可由如
下关系而得:


‖ [K ](I+PK

s ∞
-1珮-1
) Ms
‖ ∞
≤γ


‖ [K ](I+PK

s ∞
-1珮-1
) Ms
‖ ∞

W2
‖ [W K ](I+PK ) [W
-1

-1

-1
PW1]
‖ ∞

W1-1
‖ [W P](I+KP) [W

-1
1 PW2-1]
‖ ∞


此定理表明,所有闭环目标均保证具有有界的幅值,且这些界
仅取决于γ, W2 和 P。
W1 ,

4 注释和参考
18.

利用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的 犎∞ 回路成形是由 McFa


rlane 和
Gl r[
ove 1992]提 出 的。 他 们 还 给 出 了 一 些 设 计 例 子。 在 文
1990,
献 Hyde和 Gl
ove 1993]中,此 方 法 被 应 用 于 VSTOL 飞 机 的 调
r[
度控制器 ( s
chedu
ledcontr
oll
ers)设 计。 正 规 化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的
鲁棒镇定与间隙测度意义下的鲁棒性及图拓扑意义下的鲁棒性紧
密相关,参见文 献 El
?Sakka
ry[
1985],
Geo
rgou 和 Smi
i th[
1990],
554

Gl r 和 McFa
ove rlane[1989],McFa r
lane,Gl r 和 Vi
ove dyasaga

[ ],
1990 Qi 和
u Dav i [ , ],
son 1992a 1992b Vi nn
i [ ],
combe 1993 Vi d

ya
s r[
aga 1984,
1985], 1989],以及其中所引用文献。
Zhu[
第十九章 控制器降阶

前面章节中已经说明 犎∞ 控制理论和 μ 综合可用于设计高度


复杂不确定系统的鲁 棒 性 能 控 制 器。 然 而,由 于 大 量 物 理 对 象 的
模型是高阶动力学系统,用 这 些 方 法 设 计 的 控 制 器 一 般 地 具 有 与
对象模型可比的阶次。 在 控 制 系 统 设 计 中,通 常 宁 愿 选 用 简 单 的
线性控制器而不用复杂的控制器,理由很明显:简单的线性控制器
易于理解且需要的计算量小;便于实现;由于在硬件中出错少和软
件中缺陷少,故可靠性 高。 因 此,无 论 何 时,只 要 最 终 性 能 损 失 保
持在允许的范围内,就 应 当 寻 找 低 阶 控 制 器。 低 阶 控 制 器 的 设 计
通常有三种方法。一种似乎显然的方法是直接根据高阶模型设计
低阶控制器。然而,这尚 为 一 个 基 本 上 未 解 决 的 研 究 问 题。 下 章
要研究的 Lag
range乘子法是解这类问题的一种潜在的有用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先降低高 阶 对 象 的 阶 次,然 后 基 于 降 阶 对 象 模 型 设
计相应的低阶控制器。这种方法带来的潜在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低
阶控制器有可能不能镇 定 全 阶 对 象,因 为 在 设 计 控 制 器 时 没 有 考
虑全阶模型与降阶模型的误差信息。第三种方法是人们可以首先
设计一高阶次、高性能控制器,继而对设计的控制器进行降阶。这
种方法通常称为控制 器 降 阶。 在 控 制 器 降 阶 过 程 中,关 键 是 要 考
虑闭环,降阶控制器要 保 证 闭 环 稳 定 性 和 闭 环 性 能 损 失 最 小。 本
章的目的是介绍几种控 制 器 的 降 阶 方 法,这 些 方 法 能 保 证 闭 环 稳
定性并可能同样保证闭环性能。

1 基于稳定准则的控制器降价
19.

考虑图 19.
1 所示的 闭 环 系 统,其 中 n 阶 广 义 对 象 G 由 下 式
556

给出:
A B1 B2
G11 G12 熿 燄
G= [G 21 G22 ]
= C1 D11 D12

燀C2 D21 D22燅
A B2
其中 G22 =


[C
D ] p q
是 × 传 递 矩 阵。 假 定 K 是 使 闭 环 系 统
22

稳定的 m 阶控制器,感兴趣的是研究既能保证闭环稳定性又使闭
环性能损失最小的控制器降阶方法。

图 19.
1 闭环系统方块图

^ 是一降阶控制器,为便于讨论,假定 K
令K ^ 与 K 有相同数量

^‖ ∞ 充 分 小,则 闭 环 稳 定 性
的右半平 面 极 点。 显 然,如 果 ‖K -K
能得到保证,并且闭环性能的损失是有限的。由此,一种简单的控
制器降阶方法是把模型降 阶 过 程 用 于 全 阶 控 制 器 K 。 不 幸 的 是,
使用这种方法有局限性。一个简单的原因是那些使闭环系统稳定
并给出满意性能的 降 阶 控 制 器,没 有 必 要 在 全 部 频 率 上 使 误 差σ

( ^ jω)一致充分的小。近 似 误 差只需 要 在 影 响 闭 环 稳 定 性
K -K)(
和闭环性能的关键的频率域内足够小即可。由于稳定性是反馈系
统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首先导出保证稳定性的控制器降阶方法。

19.
1.1 加性降阶
下面的引理可由小增益定理得到。

引理 19.1 设 K 是一个镇定控 制 器,
K^ 是 一 个 降 阶 控 制 器。 假 定
^ 和 K 有相同数量的右半平面极点,又定义

^- K , Wa := (
Δ:= K I-G22K)
-1
G22
557


‖WaΔ‖ ∞ < 1 ( 1)
19.

‖ΔWa ‖ ∞ < 1 ( 2)
19.
^ 组成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成立,则 K
证明:由于
^ =I-G22K -G22Δ =
I-G22K
(I-G22K)(
I- (I-G22K) -1
G22Δ)
由小增益定理知,若 ‖WaΔ‖ ∞ <1,则 该 系 统 稳 定。 另 一 方 面,由

I- K ^G22 =I- KG22 -ΔG22 =


(I-Δ(I-G22K) -1
G22)(
I- KG22)
若 ‖ΔWa ‖ ∞ <1,则该系统也是稳定的。

现在假定 K 有下面的状态空间实现
Ak Bk
K= [
Ck Dk ]

Ak 0 Bk
Wa =S ([
0 Ip
Iq K

(熿


燀Ck Iq Dk燅
燄 A B2
G22 = S 0 0 Ip , 
] ) [ 

C2 D22 )
] =

-1 珟-1Ck 珟-1
熿A +B2DkR C2 B2R  B2R 燄
BkR-1C2 珟-1Ck BkD22R
Ak +BkD22R 珟-1
 
R-1C2 R-1D22Ck 珟-1
 D22R
燀 燅
式中 R:=I-D22Dk 和 R 珟 :=I-DkD22 。 由 此, Wa 的 阶 次 一 般 等
于 G 和 K 的阶次之和。
鉴于上述引理,控 制 器 K 应 该 以 这 样 的 方 法 降 阶:即 使 加 权

误差 ‖Wa ( ^)‖ ∞ 或 ‖ (
K -K ^)
K -K ^ 有相同
Wa ‖ ∞ 小,且 K 和 K
^ 和K 有相同数量
数量的不稳定极点。假 定 K 不 稳 定,为 保 证 K
558

的闭右半平面极点,通常将 K 分为稳定部分和不稳定部分,如:
K = K++ K-
^+ ,最 终 的 降 阶 控 制
式中的 K+ 是稳定的,对 K+ 进 行 降 阶 得 到 K
^=K
器为 K ^+ +K- 。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上述过程。
例 19.
1 考虑系统:
0 4 0 0 1
熿-1 燄 熿 燄 熿燄
A= 0 2 , 
, 
0 B1 = C1 = 1 0 B2 = C2 = 1
燀0 0 -3燅 燀0 0燅 燀1燅

D11 =0,
D12 = D21 = []


D22 =0

一个极小化 ‖Tzw ‖2 的控制器为


79(
148. s+1)(
s+3)
K =- ( )(
s+31.74 s+3.85)( 19)
s-9.
同时 ‖Tzw ‖2 =55.
09。 因为 K 是 不 稳 定 的,需要把 K 分为稳定
部分和不稳定部分 K =K+ +K- ,其中
15(
114. s+3.61) , 4.
64
K+ =- ( K- = -3
s+31.74)(
s+3.85) s-9.19
下一步是把第七章的频率加权平衡模型降阶法应用到

‖Wa ( ^+ )‖ ∞
K+- K

^+ =- 117.

085
s+34.526

72(
^++ K- =- 151.
^:= K s+0.788)
K (
s+34.526)(
s-9. 19)
^ 得到的 ‖Tzw ‖2 是 61.
用该降阶控制器 K 69。另一方 面,如 果 对
K+ 直接进行用平衡截断法降 阶 而 没 有 稳 定 加 权 Wa ,则 该 降 阶 控
制器不能镇定闭环系 统。 表 19.
1列出了加权误差和未加权误差
的结果。
559

表 19.
1 BT:平衡截断,WBT:加权平衡截断

方法 ^‖ ∞ ^)‖ ∞ ‖Tzw ‖2
‖K-K ‖Wa(
K-K

BT 0.
1622 2.
5295 不稳定

WBT 0.
1461 0.
471 61.
69

似 乎 有 点 奇 怪,因 为 由 加 权 平 衡 降 阶 得 到 的 未 加 权 误 差
^‖ ∞ 实 际 上 比 未 加 权 平 衡 降 阶 得 到 的 未 加 权 误 差 更 小。
‖K -K
这是因为平衡模 型 降 阶 法 不 是 犔∞ 范 数 最 优 的。 还 应 指 出,稳 定
准则 ‖Wa ( ^)‖ <1(或 ‖ (
K -K ^)
K -K Wa ‖ <1)仅是充分的,
∞ ∞

因此 ‖Wa ( ^)‖ ∞ ≥1 并不一定意味着 K


K -K ^ 不是一个镇定控制
器。 

19.
1.2 互质因式降阶
显然,上节中的加性控制器降阶法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别是,
若控制器是完全不稳 定 的,即 K 的 全 部 极 点 均 在 右 半 平 面,就 不
能用这种方 法。 这 就 是 产 生 下 面 的 互 质 分 解 降 阶 法 的 原 因。 设
G22 和 K 分别有下列左、右互质分解:
珮-1N
G22 = M 珦 = NM -1 , 珟-1U
K =V 珦 = UV-1
且定义
珦n

N 珮n ]:= (
M 珮 - NU
MV 珦 )-1 珦
[ 珮 ]=
N M
V-1(
I-G22K)
-1

G22 I]

Nn N G22
[M ] [M ]

:= 珟 -UN

VM 珦 )-1
= [I ](I-KG 22
-1珟-1
) V

注意到,
珮n ,
M 珦n ,
N Nn 不依赖于 G22 的具体互质分解。
Mn ,
引理 19. ^,
2 令U ^∈ 犚犎∞ 是 U 和 V 的降阶右互质因式,若

U^
烄U 烌

-N珦n M
珮n ]
烆‖V
- ^
V 烎 ∞
<1 [ ] [ ]‖
( 3)
19.
560

则,
K^:=U
^V^-1 使系统稳定。类似地,令 ^
珦,


珟∈ 犚犎∞ 是 U
V 珦 和V
珟的
降阶左互质因式,若

珦 ^
珟]) - Nn
‖ 珦 V
([
U 珟]- [
U V
Mn [ ]‖ ∞
<1 ( 4)
19.

^:=^
则K 珟-1^
V 珦 使系统稳定。

证明:只证右互质控 制 器 降 阶 的 结 论,左 互 质 分 解 的 情 况 可 类 似
珮^ - NU
地证 明。 众 所 周 知,当 且 仅 当 (MV 珦^ )-1 ∈ 犚犎 时 K
^:= ∞

^V
U ^-1 使系统稳定,由于

U -U
珮^- NU
MV 珦^ = (
珮 - NU
MV 珦 )I- [
-N [
珦n M
珮n ]

V -V [ ]]


U -U


珮n ] [
-N

V -V
珦n
[ ]‖ ∞
<1

则保证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 和V
假定 U ^ 有下列状态空间实现:

^ ^
^ 熿A B 燄
U 
[]


^1 D
= C
^ ^
^1 ( 5)
19.

燀C2 D2燅
^2 非奇异,则降阶控制器为
又假定 D
^1 -B
^D^2-1C
^2  B
^D
^2-1 燄
K^ = 熿A  ( 6)
19.
^ ^ ^-1^ ^ ^-1
燀C1 - D1D2 C2 D1D2 燅
^ ^
类似地,假定 U
珦 和V
珟 有下列状态空间实现

^ ^B^1 B
^2燄
[珦 ^
U 珟]= 熿A
V 
 ( 7)
19.
^ ^ ^
燀CD1 D2燅
^2 非奇异,则降阶控制器为
又假定 D
^-B^2D
^2-1C
^B^1 -B^2D^2-1D
^1燄
^ = 熿A
K 
 ( 8)
19.
^-1^  ^2-1D
^1
燀 D2 C D 燅
561

由该引理很清楚地看到,控制器互质因式的降阶应减小式( 3)
19.
和式( 4)中的加权误差。注意这里没有对控制器右半平面极点
19.
的限制。特别地,K 和K^ 可以有不同数量的右半平面极点。 也不
难看出,如果控制器 K 稳 定,则 可 取 V =I,或 V
珟=I,那 么 上 节 中
的加性降阶法可以看作是互质因式降阶的一种特殊情况。
令 L,
F,Lk 和 Fk 是 使 A +LC2 , Ak +LkCk 和 Ak +
A+B2F,
BkFk 稳定的任何矩阵。定义
A +LC2 B2 +LD22 L


N 珮 ]=
M [



2 D I]22

A +B2F B2
N 熿 燄
[M ] = C2 + D22FD22

燀 F I 燅
Ak +BkFk Bk
U 熿 燄
[V ] = Ck + DkFk Dk

燀 F k  I燅
Ak +LkCk Bk +LkDk Lk
珦 V

U 珟]=
[ 
Ck  Dk I ]
则 K =UV -1 =V 珦 和 G22 =NM -1 =M
珟-1U 珦 分别是在 犚犎∞ 上的
珮 -1N
右、左互质分解。此外,

-N珦n 珮n ]=

-1 珟-1Ck 珟-1 1
-B2DkR- 燄
熿A +B2DkR C2 -B2R  B2R
-BkR- C2 Ak +BkR- D22Ck-BkR- D22 BkR-
1 1 1 1


-1
燀 -R C2 R-1D22Ck -Fk  -R-1D22 R-1 燅
- Nn
[ ]
Mn

珟-1 1
-BkR- C2 -Lk +BkD22R 珟-1
熿Ak +BkD22R Ck 燄
-B2R珟-1Ck 珟-1DkC2 
A +B2R - B2R
珟-1
 
珟-1Ck
- D22R R-1C2  珟-1
- D22R

珟-1Ck
R 珟-1DkC2 
-R 珟-1

燀 燅
562

式 中,R:= I - D22 Dk 和 R
珟 := I - DkD22 。 注 意 加 权 阵
-Nn
珦n
[-N 珮n ]和
M [M ]的阶次一般是G 和 K 的阶次之和。 然而,

如果 K 是一个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即
A +B2F +LC2 +LD22F -L
K= [


 0 ]
令 Fk =- (
C2 +D22F)和 Lk =- (
B2 +LD22),得到
A +B2F -L
熿 
U 燄

= [] F  0

燀C2 + D22F I 燅
A +LC2 -L - ( B2 +LD22)
珦 V


F [
珟]= 
 0 I ]
珮 - NU
MV 珦 =I,
珟 -UN
VM 珦 =I
-Nn -N
因此,将可选择[-N
珦n 珮n ]= [-N
M 珦 珮 ]和
M [M ]= [M ]与

对象 G 有相同的阶次。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上述方法。
例 19.
2 考虑一个系统,它的
0 4 0 0
熿-1 燄 熿 燄
A = 0 -2 0 , B1 = C1 = 1 0

燀0 0 -3燅 燀0 0燅

熿燄

B2 = C = 1

燀1燅

D11 =0, D12 = D21 = []

, D22 =0

极小化 ‖Tzw ‖2 的一个控制器为


563

-1 -8.198 4  0
熿 燄
-8.198 -18. 396 -8.1988.
198
K=  =
0 -8.198 -3  0

燀 0 -8.198 0  0 燅
67.2078(s+1)(
s+3)
-(
s+23.969)(s+3.7685)(
s-5.3414)
使 ‖Tzw ‖2 =37.
02。由于该控制器是一个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
K 的一个自然分解为
198
熿-1 -8.4 0 燄
0 -10.0 8.
198 198
U 
[]

= 0 -8.198 -3 0



198 0  0
-8.
燀1 1 1 1 燅
进而,有:
-1 0 4 -1 0
熿 燄
-8.198 -10.
198 -8. 
198 -1 -8. 198
[ 珦 M
-N 珮 ]= 
0 0 -3 -1 0

0
燀 1 1 1 0 燅
把第七章的频率加权平 衡 模 型 降 阶 法 应 用 到 加 权 互 质 因 式,得 到
一个一阶近似
^ -0.18141.
0202
熿U燄 熿 


= 1.2244 0
^ 
燀V燅 6.
5 04  1 燅

它给出

烄U 熿U燄烌
‖ 珦n
珮n ]

-N



- []


燀 燅烎 ∞ ‖
0928 > 1
=2.

^ 1.2491 ,
K= ‖Tzw ‖2 =52.29
s+6. 8165
及一个二阶近似为
564

1814 14.
5511  1.
0202
^ 熿-0. 燄
U -0.5288 -4.1434-1.2642
[]
^ = 
V 1.
2244 29.

5182  0
燀 6.504 -1.3084 1 燅
它给出


烄U 烌
‖ [
-N珦n
珮n ]



- ^[ ] [ ]‖
V 烎 ∞
=0.024 < 1

^ =- 069(
36. s+1. 1102) ,
K ( ‖Tzw ‖2 =39.
14
s+17.3741)(s-4. 7601)
一阶降阶控制器在右 半 平 面 的 极 点 数 与 全 阶 控 制 器 不 同。 此 外,
尽管控制器是镇定的,但 不 满 足 充 分 稳 定 性 条 件。 同 样 有 趣 的 是
注意到二阶降阶控制器的不稳定极点与全阶控制器的不稳定极点
不在相同的位置。

2 犎 ∞ 控制器降阶
19.

本节考虑保 持 犎∞ 性 能 控 制 器 阶 次 降 阶 问 题。 再 次 考 虑 图
1 所示的反馈系统,其广义对象的实现为
19.
A B1 B2
熿 燄
s)= C1 D11 D12
G(

燀C2 D21 D22燅
作下列假设:

A1)(A, B2)可镇定,( A)可检测;
C2 ,
A2)D12 列满秩,
( D21 行满秩;
A-jωI B2

A3)[C 1 D12 ]对所有ω 列满秩;
A-jωI B1
A4)[

]对所有ω 行满秩。
C 2 D21
第十七章中已经证明,所 有 满 足 ‖Tzw ‖ ∞ <γ 的 镇 定 控 制 器
565

可参数化为
K = Fl(
M∞ ,
Q), Q ∈ 犚犎∞ , ‖Q‖ ∞ <γ ( 9)
19.
式中 M ∞ 为

^B
熿A ^1 B
^2 燄
M11(
s) M12(
s) 
M∞ =[M21(
s) M22(
s) ]
= C


^1 D^ ^
 11 D12
 ^ ^
燀C2 D21 D22燅
^12 和 D
它使得 D ^21 可 逆 且 A
^-B
^2D
^1-1^ ^ ^ ^-1^
2 C1 和 A -B1D21 C2 都 是 稳 定

的,即 M1-1
2 和 M21 都是稳定的。
-1

这 里 要 考 虑 的 问 题 是,找 一 个 具 有 最 小 可 能 阶 次 的 控 制 器
^,使得 犎∞ 性能指标 ‖Fl(
K G,^)‖ ∞ <γ 满 足。 这 显 然 等 价 于 找

^ 的 阶 次 最 小。 此 处 不 直 接 选
一个 Q,使它满足 上 述 约 束,并 且 K
取 Q,而是从另一个不 同 的 角 度 探 讨 这 个 问 题。 以 下 引 理 在 后 续
研究中是有用的,该引理可以看作是定理 11.
7(主回路定理)的特
例。
引理 19.
3 考虑如下所示反馈控制系统

图中 N 是被适当划分的传递矩阵

熿N11 N12燄
N(
s)=
燀N21 N22燅
则 w 到z 的闭环传递矩阵为

Tzw = Fl(
N,Q)= N11 + N12Q(
I- N22Q)
-1
N21
设闭环是适定的,即 de
t( Q(∞ ))≠0。 以及对所有ω∈
I-N22(∞ )
R ∪∞ ,或 N21(
jω)行满秩,或 N12 (
jω)列 满 秩,且 ‖N ‖ ∞ ≤1,则
当 ‖犙‖ ∞ <1 时,有 ‖Fl(
N Q ‖ ∞ <1。
, )
566

证明:假定 N21 行满秩。对 N12 列满秩的情况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为证明 ‖Tzw ‖ ∞ <1,考 虑 闭 环 系 统 在 任 何 频 率s=jω,具 有
ε<1 并 记 Twy =N21 (
复常数向量信号。令 ‖Q‖ ∞ = : +
I-N22Q),
式中 N2+1 是 N21 的 右 逆。 又 设 κ:= ‖Twy ‖ ∞ ,则 ‖w ‖2 ≤κ‖y
‖2 ,及 ‖N ‖ ∞ ≤1 意味着 ‖z‖2 + ‖y‖2 ≤ ‖w ‖2 + ‖u‖2 。所
2 2 2 2

以,
‖z‖2 ≤‖w‖2 + (
ε -1)‖y‖2 ≤
2 2 2 2


1- (
1-ε2) κ- ]‖w‖2
2 2

上式意味着 ‖Tzw ‖ ∞ <1。


19.
2.1 加性降阶
考虑一类(降阶)控制器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 = K0 + W2ΔW1

其中 K0 可表示标称的高阶控制 器,
Δ 是 一 个 稳 定 摄 动,且 具 有 稳
定的 最 小 相 位 和 可 逆 的 加 权 函 数 W1 和 W2 。 令 ‖ Fl ( G,
K0)‖ ∞ <γ。自然会问能否获得一个这样的降阶控制器 K ^,当用 K ^
代替 K0 时,能 使 犎∞ 性 能 界 保 持 在 允 许 范 围 内。 该 问 题 是 前 面
一般问题的一个特殊情况: K^ 的特殊形式限定 K ^ 和 K0 必 须 有 相
同的右半平面极点,因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限 制 了 可 得 到 的 降 阶 控 制
器的集合。
设K^ 是一个次优 犎∞ 控制器,即存 在一 个满 足 ‖Q‖ ∞ <γ 的


^=Fl(
Q ∈ 犚犎 ,使得 K M ,Q)。由简单代数运算可得

珡a-1 ,
Q = Fl(
K K^)
式中:
珡a-1 := 0 I M-∞1 0 I

I 0 [ ] [ ]
I 0
进而,由直接代换可得

‖Q‖ ∞ <γ  珡a-1 ,
‖Fl(
K K^)‖ ∞ <γ

 珡a-1 ,
‖Fl(
K K0 + W2ΔW1)‖ ∞ <γ
567

 珟,
‖Fl(
R Δ)‖ ∞ < 1
式中
12 / /
γ- I 0 R11 R12 γ-1 2I 0
珟=
R [0 W1 ][R
21 R22 ][ 0 W2 ]
R 由星积求得
R11 R12 Ko I
[R
R22 21
] ( [I 0])
珡a-1 ,
=S K

易看 出,
珟12 和 R
R 珟21 都 是 最 小 相 位 且 可 逆 的。 由 此,对 所 有 ω ∈
R ∪ {∞ }它们 分 别 行 满 秩 和 列 满 秩。 继 而,引 用 引 理 19.
3,结 论
是,如果 R 压缩且 ‖Δ‖ ∞ <1,则 ‖Fl (
珟 珟
R,Δ)‖ ∞ <1。 这 保 证 了
使 ‖Q‖ ∞ <γ 的 Q 的存在性,或等价地,保证了使 ‖Fl(
G,^)‖ ∞

^ 的存在性。由此得到下列定理。
<γ 的 K
定理 19.4 设 W1 和 W2 是 稳 定 的、最 小 相 位 的 和 可 逆 的 传 递 矩
阵,并使 R珟 是一 个 压 缩。 令 K0 是 使 ‖Fl (
G,K0 )‖ ∞ <γ 的 镇 定
控制器。如果
1 ^
‖Δ‖ ∞ = ‖W2- (K - K0)
W1-1 ‖ ∞ < 1
^ 也是一个使 ‖Fl(
则K G,^)‖ <γ 的镇定控制器。
K ∞

因为对 充 分 小 的 W1 和 W2 ,
珟 总 是 可 以 取 成 压 缩,所 以 存 在

^ 能使
无穷多 W1 和 W2 满 足 定 理 中 的 条 件。 显 然,为 了 某 些 K
-1 ^
‖W2 ( W1-1 ‖ ∞ <1,人们希望选“最大”的 W1 和 W2 。
K -K0)
引理 19.
5 假定 ‖R22 ‖ ∞ <γ。且定义

( )
熿 0 -R11  0 R12 燄
~  ~
L1 L2 -R11 0  R21 0
L= [L

2 L3 ]
= Fl 
0 R21 

0 -R22
, 1
γ- I


燀 R12 0 -R2~2 0 燅
如果 W1 和 W2 满足

W1~W1)
-1
0 L1 L2
[ 0 (
W2W ) ~

-1 ] [L
≥ ~
2 L3 ]
568

则R
珟 是压缩的。
证明:见 Godda
rd 和 Gl r[
ove 1993]。 □
使 det(
W1~W1 )
de W2W2~ )极 大 化 的 算 法 已 由 Godda
t( rd 和
Gl r[
ove 1993]提出。直 接 由 上 述 定 理 得 出 的 下 面 的 设 计 步 骤,能
用于产生一个所要求的 降 阶 控 制 器,该 控 制 器 将 保 持 闭 环 的 犎∞
性能界 ‖Fl(
G,^)‖ ∞ <γ。

1.设 K0 是使 ‖Fl(G,K0)‖ ∞ <γ 的一个全阶控制器;
2.计算 W1 和 W2 ,使 R
珟 是一个压缩;
^ 使 ‖W2-1(
3.应用模型降阶方法找出一个 K K^-K0)
W1-1 ‖∞ <
1。

19.
2.2 互质因式分解
还可以在互质因式 框 架 内 考 虑 犎∞ 控 制 器 降 阶 问 题。 为 此,
需要下面全部容许控制器的另一种描述。
引理 19.
6 使 ‖Tzw ‖ ∞ <γ 的所有容许控制器又能表示为
K(s)=Fl(
M∞ ,Q)= ( Θ11Q +Θ12)(
Θ21Q +Θ22)
-1
: 1
=UV- =
(Q珟Θ12 + 珟
Θ22)-1
Q珟
( Θ11 + 珟
Θ21):
=V珟-1U

式中 Q∈ 犚犎∞ ,‖Q‖ ∞ <γ, UV 和 V
-1 珟 U-1珦 分 别 是 犚犎∞ 上 的 右
互质分解和左互质分解,且
Θ11 Θ12
Θ= [Θ 21 Θ22 ]=
^ ^ ^-1^ ^ ^ ^-1^ ^ ^-1
熿A -B1D21C2  B2 -B1D21D22 B1D21 燄

^1 - D
C ^11D ^2 D
^2-11C ^ ^ ^-1^ ^ ^-1
 12 - D11D21D22 D11D21
^-1^  ^2-11D
^22 ^2-11
燀 - D21C2 -D D 燅

Θ11

Θ12

Θ= 珟 [
Θ21 珟Θ22
= ]
^ ^ ^-1^ ^ ^ ^-1^ ^2D ^1-21
熿A -B2D12C1  B1 -B2D12D11 -B 燄

^2 - D
C ^22D ^1 D
^1-21C ^21 - D
^22D ^1-21D
^11 - D
^22D^1-21

^1-21C
D ^1  D^1-21D
^11 ^1-21

燀 燅
569

^ ^ ^-1^ ^ ^-1 B^1 -B^2D


^1-21D
^11
熿A -B2D12C1  B2D12 燄



Θ- = ^-1^
- D12C1 ^-1 ^-1 ^
 D12 - D12D11
^ ^ ^-1^  ^ ^-1 ^ ^ ^-1^
燀C2 - D22D12C1 D22D12 D21 - D22D12D11燅
^ ^ ^-1^ ^ ^-1 B ^2 -B^1D^2-11D
^22
熿A -B1D21C2  -B1D21 燄


珟-1
Θ = ^ -1^
D21C2 ^ -1 ^-1 ^
 D21 D21D22
^ ^ ^ -1^  ^ ^ -1 ^ ^ ^-1^
燀C1 - D11D21C2 - D11D21 D12 - D11D21D22燅
证明:由引理 10. 2 直接得到此结果。

定理 19.
7 令 K0 =Θ12Θ2-1
2 是 使 ‖Fl (
G,K0 )‖ ∞ <γ 的 中 心 控 制
^,
器。且令 U ^∈ 犚犎∞ 具有 de
V tV^(∞ )≠0,使得

熿U燄

γ- I 0 Θ12

^=U^V
‖[ 0
^-1 也是使 ‖Fl(
]Θ ([Θ ]

-1

^)‖ ∞ <γ 的镇定控制器。
22


燀V燅
)‖ ∞
?槡
<1 2 ( 10)
19.

则K G,K
证 明: 由 引 理 19.6 知,当 且 仅 当 存 在 一 个 Q ∈ 犚犎∞ 具 有
‖Q‖ ∞ <γ,使得
U Θ11Q +Θ12 Q
[V ]:= [Θ Q +Θ ]= Θ[I ]
21 22
( 11)
19.


K = UV-1
则 K 是一个使 ‖Tzw ‖ ∞ <γ 的容许控制器。
^=U
由此,要 证 明 K ^V^-1 且 U
^ 和V
^满足方程( 10),即 使
19.
‖Fl(G,^)‖ ∞ <γ 的 镇 定 控 制 器,需 证 明 存 在 另 一 个 互 质 分 解

^=UV -1 和 存 在 一 个 具 有 ‖Q ‖ ∞ <γ 的 Q ∈ 犚犎∞ 满 足 方 程


1911)。定义
1 ^

γ- I 0 -1 Θ12
Δ:= [0 I
Θ ] ([ ] [ ]) Θ22
- ^

将 Δ 划分为
ΔU
Δ:= [Δ ]

570

那么

U Θ12 I 0
γ -γΔU
[] [ ] [



Θ22
-Θ
0 I
Δ= Θ]I-ΔV [ ]

^(
U I-ΔV )-1
-γΔU (
I-ΔV )
-1

[^(
V I-ΔV )
-1] [
= Θ
I ]
定义 U :=U ^(
I-ΔV )-1 , ^(
V :=V I-ΔV )-1 和 Q:= -γΔU (
I-
ΔV )-1
。则 UV -1
是 ^
K 的 另 一 个 互 质 分 解。 为 证 明 ^ -1
K =UV =
^V
U ^-1 是使 ‖Fl( G,^)‖ ∞ <γ 的镇定 控 制器。 需 要 证 明 ‖γΔU (
K I
-ΔV )-1
‖ ∞ <γ,或等价地, (
‖ΔU I-ΔV )-1
‖ ∞ <1。考虑到
ΔU (
I-ΔV )
-1
=[I 0]Δ(I- [
0 I]
Δ)-1

0 [
I 0]
Fl
I?槡2 [
([
0 I 2]
?槡
, 槡
2Δ ] )
且据引理 19.3,又由于
0 [
I 0]
[I?槡2 [ ?槡
0 I 2] ]
是一个压缩且 ‖槡
2Δ‖ ∞ <1,则 ‖ΔU (
I-ΔV )-1 ‖ ∞ <1。 □
类似地,有以下定理。
定理 19.
8 令 K0 =珟 Θ21 是使 ‖Fl(
Θ22 珟
-1
G,K0 )‖ ∞ <γ 的中心 犎∞ 控
^ ^ ^
制器,且令 U
珦,珟∈ 犚犎∞ 具有 de
V t珟(∞ )≠0,满足

-1

珦 ^ 1 γ I 0

‖ 珟
Θ21 珟
([ Θ22]- [
U 珟])
V 珟
Θ- [
0 I ]‖ ∞
?槡
<1 2

^=^
则K 珟-1^
V 珦 也是使 ‖Fl(
U G,^)‖ ∞ <γ 的镇定控制器。

以上两个定理表 明,犎∞ 控 制 器 降 阶 问 题 的 充 分 条 件 等 价 于
频率加权 犎∞ 模型降阶问题。
犎∞ 控制器降阶步骤:

i)令 K0 =Θ12Θ2-1
2 (=珟 Θ21)是使 ‖Tzw ‖ ∞ <γ 的次优 犎∞
Θ22 珟
-1

中心控制器( Q=0)。
571


i ^=U
i)寻找一个降阶 控 制 器 K ^V^-1 (或 ^
珟-1^
V 珦),使 得 下 列 频

率加权 犎∞ 误差

熿U燄

γ- I 0 Θ12


‖[ 0 I ]Θ ([Θ ]
-1

22


燀V燅
)‖ ∞
?槡
<1 2

-1
^ 1 γ
I 0
珦 ^
‖ 珟
Θ21 珟
([ Θ22]- [
U 珟])
V 珟
Θ-
0 I [ ]‖ ∞
?槡
<1 2



i ^ 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并保持性能指
i)具有降阶控制器 K
标不变,即

‖Tzw ‖ ∞ = ‖Fl(
G,^)‖ ∞ <γ

3 频率加权的 犔∞ 范数近似
19.

在前面几节已证明,控 制 器 降 阶 问 题 可 以 化 为 频 率 加 权 的 模
型降阶问题。于是,可应用第七章的频率加权平衡模型降阶方法。
此节提出基 于 频 率 加 权 Hanke
l范 数 近 似 方 法 的 另 一 种 降 阶 方
法。
定 理 19.
9 令 W 1( ∞ 和 W 2(
s)∈ 犚犎- s)∈ 犚犎-
∞,具有以下最小状态
空间实现:
A1w B1w
  A2w B2w
W 1(
s)= [C
D ]
1w
, s)= [
W (
C D ]
1w

2w 2w

^ ^
熿A1 B1燄
且令 G( ^1(
s)∈ 犚犎∞ ,设 G s)=  ∈ 犚犎∞ 是[W1GW2 ]+ 的
^1 D
C ^1
燀 燅
一个r 阶最优 Hankel范数近似,即
^1 =a
G rg i
nf ‖[W1GW2] +-Q‖ H
degQ≤r
又设
A1w I B1w A -λ I B2w
[ C-λ 1w D1w
, 2w
C2w ][
D2w ]
572

对所有的λ=λi( ^1 ),
A i=1,…, r 分 别 行 满 秩 和 列 满 秩,则 存 在 矩
阵 X,
Y,Q,及 Z,使得
^1 +B1wY =0
A1wX - XA (
19.12)
^1
C1wX + D1wY =C ( 13)
19.
^1Q +ZC2w =0
QA2w -A ( 14)
19.
QB2w +ZD2w =B^1 ( 15)
19.
^1 Z
进而 Gr:= A
[ ]
 是频率加权的最优 Hanke
Y 0
l范数近似,即

in f ‖W1( ^)
G -G W2 ‖H =‖W1( G -Gr)
W 2 ‖H =

degG ≤r

σr+1([
W1GW2] +)
证明:为简单,设 W2 =I。 一 般 情 况 可 类 似 地 证 明。 不 失 一 般 性
^1 是对角形
假设 A
^1 = d
A iag[
λ1 ,
λ2 ,…,
λr]
^1 是 广 义 Jo
(若 A rdan 标 准 形,证 明 很 容 易 修 改)。 划 分 X,
Y ,及
^1 为

X=[ X1 ,X2 ,…,
Xr], Y=[ Y1 ,Y2 ,…,Yr],
^ ^
C1 = [ ^
C11 ,
C12 ,…, ^
C1r]
则式( 12)和式(
19. 19.13)可重新写为
A1w -λiI B1w Xi 0

C1w D1w Yi ][ ] [ ]
= ^ ,
C1i
i =1, 2,…,r

由假设知,矩阵
A1w -λiI B1w
C1w [ D1w ]
对全部i 行满秩,因此保证了 X 和 Y 的存在性。令
^1燄
- XB
^1 = 熿A

1w
 ∈ 犚犎∞


燀C1w  - D1 燅
则由式( 12)和式(
19. 19.13),得

熿 1w
B1wY  0燄
W1Gr = 0 ^1 B
A ^ =
  1
燀C1w D1wY  0燅
573

熿A1w A1wX - XA^1 +B1wY - XB


^1燄
^1  ^ =
0 A  B1
  0
燀C1w C1wX + D1wY 燅
0 - XB
熿A1w ^1燄

^1  B
^1 ^1 +G
=W ^1
0 A



燀C1w C1  0 燅
利用这个表达式,有
‖W1(G -Gr)‖H =
‖[
W1G]
++ [
W1G] ^ ^
-- W 1 -G1 ‖ H =

‖[
W1G] ^
+-G1 ‖ H =

σr+1([
W1G] + )≤ in f ‖W1( ^)‖H ≤
G -G

degG ≤r

‖W1( G -Gr)‖H

^1 ,若 W2 =I,则 Z=B
注意到,若 W1 =I 则 Y =C ^1 。 且上述定理中

^1 的 极 点 不 等 于 W1 与 W2 的 零 点。 若
的秩条件实际上等 价 于 G
s)和 W2(
W 1( s)的 全 部 零 点 均 在 右 半 平 面,这 些 条 件 将 当 然 会 自
动满足。数值计 算 的 经 验 表 明,如 果 用 加 权 Hanke l近 似 得 到 一
个 犔∞ 范数近似,选择 W1(
s)和 W2(
s)的全部极点和零点都在右半
平面,可以大大地减小 犔∞ 范数近似误差。
系 19. 10 令 W1(
s)∈ 犚犎-
∞,W 2(s)∈ 犚犎- ∞ 及 G(
s)∈ 犚犎∞ ,则
i nf ‖W1( ^)
G -G W2 ‖ ∞ ≥ i nf ‖W1( G -G^)W 2 ‖H =

degG ≤r ^
degG ≤r

σr+1([ W1GW2] +)

上述系中的下界 不 一 定 可 达。 为 了 使 ∞ —范 数 尽 可 能 小,应

当选择一个适当的常 数 矩 阵 Dr 使 ‖W1 ( ^-Dr )


G-G W2 ‖ ∞ 尽 可
能小。这个 Dr 通常可用任何 标 准 的 凸 最 优 化 方 法 获 得。 为 进 一
步降低近似误差,建议用下面的最优化方法。
加权犔∞ 模型降阶步骤:
574

令 W1 和 W2 是具有全部零点均 在 右 半 平 面 的 任 意 反 稳 定 传
递矩阵

i)令
^1 Z
^1 = A
G 
Y 0 [ ]
是 G 的一个加权最优 Hanke l近似。
( ^ 参数化为
i)设降阶模型 G

^1 Bθ
A ^1  Z
)= A
^(
G θ)= 
Y Dθ[ , 或 G

^(
θ 
Cθ Dθ [ ]


ii)通过下面的凸最优化求 Cθ(或 Bθ)和 Dθ:
n ‖W1(
mi ^(
G -G θ))
W2 ‖ ∞


θ∈R
加权 Hanke
l奇异值能用于预测 近 似 误 差。 由 此 降 阶 模 型 阶 次 的
确定,可采用在不加权 Hanke
l近 似 误 差 问 题 中 的 作 法,尽 管 在 加
权情况下没有一个明确的 犔∞ 范数误差界。
若给 定 的 W1 和 W2 不 是 全 部 极 点 和 零 点 都 在 右 半 平 面,那
么,首先要进行因式分解以得到等 效 的 W s)和 W
珨1 ( s),使W
珨2 ( 珨1(s)
和W s)的全部极点和零点都在右半平面,并且
珨2(
W1~ (
s)W 1( 珨1~ (
s)= W s)珨1(
W s)
W 2(
s) W2~ ( 珨2(
s)= W s) 珨2~ (
W s)
于是有

‖W1( ^)
G -G 珨1(
W2 ‖ ∞ = ‖W G -G^)珨2 ‖ ∞

若 W1 和 W2 是稳定的,且 W1 (∞ )和 W2 (∞ )分 别 列 满 秩 和 行 满
秩,则 上 述 因 式 分 解 很 容 易 由 系 13.
8 得 出。 例 如,设 W2 =
A B

[C
D ]
∈ 犚犎 ∞ ,具有 D 行满秩,且 对 所 有 ω 有 W2 (
jω)
W2 (
jω)

A BW
>0,则存在一个 M (
s)= [C


(DD ) ]

∈ 犚犎

?2 ∞ 使得 M -1(
s)∈

犚犎∞ 且
W 2(
s)W2~ (
s)= M ~ (
s)M(
s)
575

式中
BW = PC +BD  ,
CW = (
DD  )
-12
?

C -BW  X)

PA  +AP +BB  =0
XA +A X + (

C -BWX ) (
DD  )
-1

C -BWX )=0
最后,取 W
珨2( s),则 W
s)=M ~ ( 珨2(s)的全部极点和零点都在右半平
面,且
‖W1(G -G^)W2 ‖ ∞ = ‖W1( G -G ^)
珨2 ‖ ∞

在 W1 和 W2 不一定 是 稳 定 的 时 候,可 以 用 下 面 步 骤 完 成 这 项 工
作。
谱分解步骤:
令 W1 ∈犔∞ 和 W2 ∈犔∞ 。
i)令 W1n :=W1(-s)和 W2n :=W2(-s)。

i)设 W1n =M1-1N1 和 W2n =N2M2-1 分 别 为 左 互 质 和 右 互


质分解,使得 M1 和 M2 是内矩阵(这一步可用定理 13.
34 做)。


ii)进行下面的谱分解
N1~ N1 = V1~V1 ,
N2N2~ = V2V2~
使得 V1 和 V2 的 全 部 零 点 都 在 左 半 平 面 (当 N1 (∞ )列 满 秩、
N2(∞ )行满秩时,可以应用系 13. 23。否则,可用 6. 1 节中的因式
分解分解出权重中不希望的极点和零点)。

iv)令 W s)=V1(-s)和 W
珨1( 珨2(
s)=V2(-s)。
将上述因式分解的状态空间表达式概述为一个引理。
AB
引理 19.
11 令 W (
s)= [ ]
 ∈犔∞ 是一个可控可观实现。
CD
a)设 对 全 部 ω 有 W
( ~
( jω)>0,或 对 全 部 ω,
jω)W (
A-jω B
[C D ]列满秩,令
-A -CC
Y = Ri
c [0 A ]≥ 0
-(
A -BR-1DC) 1
-BR- B
X = Ri
c [-C (
I- DR-1D )
C (
A -BR-1DC)
≥0 ]
576

具有 R:=DD>0。则有下列谱分解
珨~ W
W~ W = W 珨
其中 W
珨,珨
W -1
∈ 犚犎∞

,且
A +YCC B +YC D

珨=
W 12[

R- ? (
DC -B X)( - 
I+YX )1 1
R?2 ]
b) 设 对 全 部 ω 有 W (
( jω)W (

jω)>0,或 对 全 部 ω,
A-jω B
[C D ]行满秩,令
-A -BB 
X = Ri
c [0 A ]≥ 0
-( 珟-1C)
A -BD R 珟-1C
-CR
Y = Ri
c [ -B(
I- DR珟-1D)B (
A -BD R ]
珟-1C) ≥

具有 R
珟:=DD >0,则有下列谱分解:

珨W
WW ~ = W珨~
其中 W
珨,珨 -1 ∈ 犚犎∞ - ,且

A +BB  X (I+YX )
-1
( 珟-1?2
BD  -YC )

珨=
W [
C + DB  X 珟1?2
R ]
4 一 个 例 子
19.

考虑一个四 盘 控 制 系 统,该 系 统 曾 由 Enns[


1984]进 行 过 研
究。首先建立动态系统的标准的线性分式变换形式:

x =Ax +B1w +B2u
熿槡q1H燄 0
z=
燀 0 燅
x+

u []
y =C2x + [
0 I]w
式中的q1 =1×10 ,
-6
q2 =1,且
577

熿-0.161-6.004-0. 58215-9. 9835-0. 40727-3.9820 0燄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A=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燀 0 0 0 0 0 0 1 0燅
熿1燄



B2 = , B1 = [槡 q2B2 0]



燀0燅

H = 0 0 0 0 0. 55 11 1. 32 18]
C2 = [
006. -3
4432×10 2. -3
3196×10 7. -2
1252×10 1. 00020. 99551]
104550.
Tzw 的最优 犎∞ 范 数 是 γopt =1.1272。 选 择 γ=1.
2计算一个8阶
次优控制器 Ko。由引理19. 6 求出 Ko 的互质分解为 Ko=Θ12Θ2-1
2 =

珟 Θ22 。用几种方法可使 控 制 器 降 阶,其 结 果 在 表 19.


Θ22 珟 2 中 列 出,
-1

其中的缩写如下:

不加权加性降阶:
UWA
^‖ ∞
‖Ko -K

不加权右互质因式降阶:

UWRCF ^

Θ12
‖ [ ] [ ]‖
Θ22


V ∞
578

不加权左互质因式降阶:
UWLCF
珟 ^珦 ^
珟]‖ ∞
Θ21 珟
‖[ Θ22 ]- [
U V

稳定性加权加性降阶:
SWA
‖Wa ( ^)‖ ∞
Ko -K

稳定性加权右互质因式降阶:

SWRCF ^

Θ12
‖ 珦n
[-N M
([Θ ]- [V^])‖
珮n ]
22 ∞

稳定性加权左互质因式降阶:

^ -Nn
珦 ^
SWLCF
‖ 珟
([ 珟22 ]- [
Θ21 Θ U 珟])

[ ]‖
Mn ∞

性能加权的加性降阶:
PWA
-1
‖W2 ( ^)
Ko -K W1-1 ‖ ∞
579

(续)

性能加权的右互质因式降阶:

PWRCF ^
烄 Θ12 - U 烌
-1
γ I 0
‖[ 0 I] [ ] [ ]‖
-1
Θ
Θ
烆 22

V 烎 ∞

性能加权的左互质因式降阶:
-1
^ γ I 0
珦 ^
PWLCF
‖ 珟
Θ21 珟 珟])

[ ]‖
-1
([ Θ22 ]- [
U V Θ
0 I ∞

B 加权或不加权平衡降阶

H?O Hanke
l?凸最优化降阶

表 19.
2 具降阶控制器的 ‖Fl(
G,^)‖ ∞ :

U- 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 的阶
K 7 6 5 4 3 2 1 0

B 1.
196 1.
196 1.
199 1.
197 U 4.
99 U U
PWA
H?O 1.
196 1.
197 1.
195 1.
199 2.
73 1.
94 U U

B 1.
2 1.
196 1.
207 1.
195 2.
98 1.
674 U U
PWRCF
H?O 1.
196 1.
198 1.
196 1.
199 2.
036 1.
981 U U

B 1.
197 1.
196 U 1.
197 U U U U
PWLCF
H?O 1.
197 1.
197 1.
198 1.
198 1.
586 2.
975 3.
501 U

B U 1.
321 U U U U U U
UWA
H?O 23.
15 U U U U U U U

B 1.
198 1.
196 1.
199 1.
196 U U U U
UWRCF
H?O 1.
197 1.
197 1.
282 1.
218 U U U U

B 1.
985 1.
258 27.
04 5.
059 U U U U
UWLCF
H?O 5.
273 U U U U U U U

B 1.
327 1.
199 2.
27 1.
47 23.
5 U U U
SWA
H?O 1.
375 2.
503 2.
802 4.
341 1.
488 15.
12 2.
467 U
580

(续)

^ 的阶
K 7 6 5 4 3 2 1 0

B 1.
236 1.
197 1.
251 1.
201 13.
91 1.
415 U U
SWRCF
H?O 2.
401 1.
893 1.
612 1.
388 2.
622 3.
527 U U

B 1.
417 1.
217 48.
04 3.
031 U U U U
SWLCF
H?O 1.
267 1.
485 2.
259 1.
849 4.
184 27.
965 3.
251 U

表 19.
3列出性能加权的右互质因式降阶误差及其由系
10 得到的下界。在表 19.
19 3 中的ε 定义为
1 ^

γ- I 0 -1 Θ12


ε:=
‖[0 I
Θ ] ([ ] [ ])‖
Θ22
- ^
V ∞


由系 19.
10 知,若


的 McMi
ll []
an 阶不大于r,则ε≥σr+1 。

类似地,表 19.
4 列出了稳定性加权右互质因式降阶误差和由
系 19.10 求出的误差下界。表 4 中εs 和εu 定义为
19.


珮n ] Θ12 -
εs:= [
-N

珦n M
Θ22 ([ ] [ ])‖

V ∞



Θ12

^和V
εu :=
‖ [Θ ] [ ]‖
22

^,而 不 是 不 加 权 模 型 降 阶 中 的 U
^和
- ^
V ∞

其中εu 取εs 中一样的 U


^。

表 19. ε 和下界
3 PWRCF:

^的阶
K r 7 6 5 4 3 2 1 0

下界 σr+1 0.
295 0.
303 0.
385 0.
405 0.
635 0.
668 0.
687 0.
702

B 1.
009 0.
626 4.
645 0.
750 71.
8 6.
59 127.
2 2.
029
ε
H?O 0.
295 0.
323 0.
389 0.
658 0.
960 1 1 1

表 19. εs 和相应的εu
4 SWRCF:
581

^的阶
K r 7 6 5 4

εs 的下界 σr+1 1×10-6


1. 2×10-6
1. 9×10-6
1. 9×10-6
1.

B 0.
8421 0.
5048 2.
5439 0.
5473
εs
H?O 0.
0001 0.
2092 0.
3182 0.
3755

B 254.
28 9.
7018 910.
01 21.
444
εu
H?O 185.
9 30.
85 305.
3 15.
38

^的阶
K r 3 2 1 0

εs 的下界 σr+1 9×10 -6


6.
23×10 -5
1.
66×10 -4
145×10-4
2.

B 11.
791 1.
3164 9.
1461 1.
5341
εs
H?O 0.
5403 0.
7642 1 1

B 2600.
2 365.
45 3000.
6 383.
277
εu
H?O 397.
9 288.
1 384.
3 384.

表 19.
2 表明,性能加权 的 控制 器 降 阶 方 法效果很 好,特 别 是
PWRCF 和 PWLCF 使用方便且有效。而且一般地不存在 偏 爱 于
使用右互质方法或左互质方法。尽管某些不加权降阶法和某些稳
定性加权降阶法对一些 情 形 确 实 给 出 了 合 理 的 结 果,但 其 性 能 却
很难以预料。最坏的是,小 的 近 似 误 差 却 可 能 与 闭 环 性 能 并 不 相
关。例如,表 19.
4 表明,
Hanke
l?最优化方法的 7 阶加权近似误差
εs 非常小,但其 犎∞ 性能指标却远远超出了期望值。
虽然该例不加权右互 质 因 式 降 阶 法 也 给 出 了 很 好 的 结 果,但
不应就此得出结论,认为 不 加 权 右 互 质 因 式 降 阶 法 在 一 般 情 况 下
将有好的效果。若这结论正确,通过对偶问题,人们很容易得出不
加权左互质因式法会同样有效的结论。当然,表 19.
2 说明这个结
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加权左互质因式法的确没有给出好的结果。
对于这个例子,右互质因式法得出了好的性能的唯一原因是,该例
有特殊的数据结构,即 B1 矩阵与 B2 矩阵的关系为

B1 = [槡
q2B2 0]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个特殊结构。
582

5 注释和参考
19.

稳定性作为控制 器 降 阶 准 则 是 Enns[
1984]首 先 提 出 的。 下
列学者提出 了 加 权 和 不 加 权 的 互 质 因 式 控 制 器 降 阶 法,他 们 是
Liu 和 Ande
rson[1986,
1990],
L iu、Anderson 和 Ly[
1990],An

de
rson 和 Lu[
i 1989]以及 Anderson[1993]。对于正规化 犎∞ 控制
器,Mus
taa和 Gl
f r[
ove 1991]提 出 了 一 种 具 有 先 验 性 能 指 标 界 的
控制器降阶方法。 McFa rane和 Gl
l over[1990]把正规化互质因式
用于 犎∞ 回路成形框架中的控制器降阶问题。Vi nn
icombe[1993]
在同样情况下,利 用 间 隙 测 度 近 似 结 果 得 到 了 更 强 的 结 论。Le 
nz,
Kha
r r及 Doy
goneka l 1987]也提出了另 一种保证一类 犎∞ 问
e[
题性能的 犎∞ 控 制 器 降 阶 方 法。 本 章 所 阐 述 的 主 要 结 果 是 基 于
rd 和 Gl
Godda r[
ove 1994]的工作。
1993、
应当注意,对一般的频率加权 犔∞ 范数模型降阶问 题,其 满 意
解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 个 问 题 对 于 以 保 证 闭 环 犎∞ 性 能 为
目标的控制器降阶有至关重 要 的 关 系。 频 率 加 权 的 Hankel范 数
近似在 La
tham 和 Ande
r 1986],Hung 和 Gl
son[ r[
ove 1986]以 及
1993]中作了讨论。本章讨论的 犔∞ 范数模型降阶步骤是由
Zhou[
1993]完成的。
Zhou[
第二十章 固定结构控制器

本章讨论对结构有约束的最优控制器的设计问题,例如,控制
器限制为状态 反 馈、或 是 定 常 输 出 反 馈、或 固 定 阶 次 的 动 态 控 制
器,还将导出固定结构 最 优 控 制 器 应 当 满 足 的 一 些 必 要 条 件。 基
本想法是将最优控制问题描述为某种带约束的最小化问题。然后
利用最优性的一阶 Lag
range 乘 子 必 要 条 件 来 导 出 最 优 控 制 器 的
描述。读者应当记住,这里的目的是要介绍方法,而不是试图解决
尽可能多的问题。因此,我 们 将 力 图 简 明。 在 20
1 节 中,将 回 顾
Lag
range 乘 子 最 优 方 法,这 些 工 具 将 在 20
2 节 中 被 用 来 解 决 固
定阶次 犎2 最优控制器问题。

20
1 Lag
range乘子方法

本节考虑有约束最小 化 问 题。 下 面 引 用 的 结 果 是 标 准 的,可
在本章末尾给出的任何参考文献中找到。
令 f(
x):=f(
x1 ,
x2 ,…, R 为 定 义在 一集合 SR
xn )∈R Rn 上
的实函数。若 S 中的一点x0 ∈R
Rn ,对所有点 x∈S,有
f(
x)≥ f(x0)
则称为 f 在 S 上 的 (全 局)最 小 点。 若 存 在 x0 的 一 个 邻 域 N ,使
得对于所有 x∈N ,有 f( x0),则点 x0 ∈S 称为f 在S 上的
x)≥f(
局部极小点。
对如下 情 形 特 别 感 兴 趣,即 集 合 S 是 由 一 族 函 数hi(
x)=0,
i=1, m,或等价地由
2,…,
H(x):= [
h1(
x) h2(
x) … hm (
x)]=0
585

来描述。将讨论如下问题的局部必要(和充分)条件:
mi
nimi
zef(
x)

约束: H(x)= 0
( 1)
20.

假设 f(
x)和 hi(
x)是可微的,而定义

熿f燄
x1
f
f(x):= x2


f
燀xn燅
( ):
Hx =h [1 x h2 x) … hm (
( ) ( x)]=
h h … hm燄
熿 1  2

1 1x x1
h1 h2 … hm
x2 x2 x2
  
h1 h2 … hm
燀xn xn xn燅
定义 20 若 (
1 H x0 )具有列满 秩 (m ),则 称满足约束 H( x0 )=0 的
点 x0 ∈ R 为 此 约 束 的 常 规 点。 等 价 地 有,对 z ∈ Rm ,令

(
x):=H (
x)z,则
( x0)=H (
x0)z=0 具有唯一解 z=0。
定理 20.
1 假设 x0 ∈R
R 是f(

x)在约 束 H (
x)=0 下的局 部 极 小
点,并假设 x0 是此约束的常规点,则存在唯一的乘子

熿λ1燄
λ2 m
Λ= ∈R

λm燅

使得当 F(
x)=f(
x)+H (x)Λ,有F(
x0)=0,即
F x0 =f x0 +H (
( ) ( ) x0)
Λ =0
对于常规点条件不满足或难以检验的情形,有如下结果。
586

定理 20
2 假设 x0 ∈R
Rn 是f(
x)在 约 束 H (
x)=0 下 的 局 部 极 小
点,则存在
λ0
[Λ ]∈ R m+1

使得λ0f(x0)+H (
x0)
Λ=0。
注 20
1 虽可给出局部极小的一些二阶充分必要条件,但在我们的
问题中不甚有用。原因是 除 一 些 非 常 特 殊 的 情 形 外,这 些 条 件 很
难检验。并且,即使能够检验一些充分条件,也仍不清楚此极小点
是否是全局的。在许多应 用 中,通 常 是 利 用 一 阶 必 要 条 件 来 导 出
极小值存在的一些必要 条 件,然 后 从 这 些 必 要 条 件 中 求 出 一 个 解
或多个解,并检验此解或这些解是否满足我们的目标,而不管其是
否为全局最小。 
在大多数控制问题中,约 束 是 由 对 称 矩 阵 函 数 给 出 的。 而 在
此情形下,有如下引理。
引理 20
3 令 T(
x)=T( Rl×l
x) ∈R 是 对 称 矩 阵 函 数,设 x0 ∈
R 使得T (

x0)=0。如果对 P=P ∈RRl×l ,
Tr a
ce(
T(x0 )

P)=0
具有唯一解 P=0,则 x0 是约束 T(
x)=T( x) =0 的常规点。

证明:因 T(
x)= [ x)]是 对 称矩 阵 函 数,所以tij =tji ,并且对 应
tij (
x)=0 的有 效 约 束 是 由l(
T( l+1)
?2 个 等 式tij (
x)=0,
i=1,2,
…,
l,i≤j≤l 给定的。由定义 知,若 以 下 方 程 对 于i=1, 2,…,
l,i
≤j≤l 有 唯 一 解 pij =0,则 x0 是 对 应 有 效 约 束 (
tij (
x)=0,
i=1,2,…,
l,i≤j≤l)的常规点。
l l l

ψ(
x0):= ∑tiipii + ∑ ∑2tijpji =0
i=1 i=1j=i+1
定义 pij :=pji ,且注意到 ψ(
x0)可写 成 如 下 形 式,则可得到引理中
的结论。
l l

ψ(
x0)= (∑ ∑tp )=Trace(T(x )P)
i=1 j=1
i i
j j 0

其中 P=P 。 □
系 20
4 假设 x0 ∈R
R n
是fx ( )在约束 ( )
T x =0 下的局 部极小点,
这里 T( ) ( )
x =T x ∈R
Rl×l
。 进 而 假 设 x0 是 这 些 约 束 的 常 规
587

点,则存在唯一 的 乘 子 P =P ∈R
Rl×l 使 得 当 F(
x)=f(
x)+
Tr
ace(
T( P)时,有F(
x) x0)=0,即
F(
x0)=f(x0)+Tr
ace(
T(x0)
P)=0
对于局部极小点 x0 未必为常规点的情形,有如下系。
系 20
5 假设 x0 ∈R
Rn 是f( x)在约束 T( x)=0 下的局 部极小点,
这里 T(x)=T( x) ∈R

Rl×l
。 则 存 在 0≠ (
λ0 ,
P)∈R Rl×l ,
R ×R
且有 P=P ,使得
λ0f(
x0)+Tra
ce(
T(x0)
P)=0
注 20
2 用一矩阵 X∈R
Rk×q
来给定变量 x∈RRn 更为方便,即

熿 11燄

xk1
x12
cX:=
x = Ve

xk2

燀xkq燅

()
熿F x 燄
x11
F(
x):=  =0
F(x)
x
燀 kq 燅
等价于
588

() () ()
熿F x F x … F x 燄
x11 x12 x1q
( )
F x F x ( ) ()
… F x
F(
x):
= x21 x22 x2q =0
X
  
F(x) F(x) … F(x)

燀  k1 x
 k2 x
 kq 燅
下面将用到上述表述。 
作为一个例子,让我 们 考 虑 如 下 定 常 状 态 反 馈 犎2 范 数 最 小
化问题:动态系统为

x =Ax +B1w +B2u
z =C1x + D12u
选取反馈 u=Fx 使得 A +B2F 稳定,且使

J0 = ‖Tzw ‖2
为极小。为简 便 起 见,假 设 D12D12 =I 和 D12C1 =0。 易 证 J0 =
Tr
ac B1B1 X),其中 X=X ≥0 满足
e(
T(
X,F):= X(A +B2F)+ ( A +B2F) X + (
C1 +
D12F) (

C1 + D12F)=0
由此,最优控制问题变成了带约束的极小化问题,并且可以利用上
面概述的 Lag
range乘子方法。(注意,在此情形下,变量 x 具有形
cX
Ve
式 x=
[VecF ])。令
J(
X,F):= J0 +Tr
ace(
T(X,
F)P)
其中 P=P 。首先证明常规条 件:因 为 假 设 了 在 极 小 点 A+B2F

为稳定的,方程
Tr
ace(
T(X,
F)P)=0
或等价地

熿Tr
ace(
T(X,
F)P)

X

Tr
ace(
T(X,
F)P)
燀 F 燅
589

P(
A +B2F) + (
A +B2F)

[ ( 

2 B2 X +F P
=0 ]
具有唯一解 P=0。因 此 常 规 性 条 件 成 立。 可 以 应 用 局 部 最 优 的
必要条件:
J(X,F)
= B1B1 +P(
A +B2F) + (
A +B2F)
P =0
X
( 2)
20.
J(
X, F)
=2(
B2 X +F)
P =0 ( 3)
20.
F
J(
X, F)
= X(
A +B2F)+ (
A +B2F) X +
P

C1 + D12F) (
C1 + D12F)=0 ( 4)
20.
应当指出,一般不能从式(
203)得 到 结 论 B X +F=0,必 须 谨 慎

为之。例如,若假设 B1 是方的、非奇异的,那么可知,若 F 使 A +
B2F 为稳定,则 P>0。因此有
F =-B2 X
将此关系代入到式(
204)则可得到我们熟悉的 Ri
cca
ti方程:
XA +A X - XB2B2 X +C1C1 =0
如果( B2)是可 镇 定 的,并 且 (
A, A)在 虚 轴 上 不 存 在 不 可 观 测
C1 ,
模态,则上述 Ric
cai方 程 有 镇 定 解。 在 此 情 形 下,所 得 到 的 控 制

器确实是全局最优控制律。

2 固定阶次控制器
20

在本节中,将应用 Lag
range 乘 子 方 法来 导出最小 化一 种 犎2
性能的固定阶次控制器的必要条件。再次考虑标准系统
其中系统 G 为n 阶的,实现为
A B1 B2
熿 燄
s)= C1  0 D12
G(

燀C2 D21 0 燅
590

为简便起见,将假设

i)(
A,B1)可镇定,(
C1 ,A)可检测;
i)(

i B2)可镇定,(
A, A)可检测;
C2 ,


ii)D12[
C1 D12]= [
0 I];
B1 0

iv)[D ]D = []
21 I


21

将考虑如下固定阶次 犎2 最 优 控 制 器 问 题:给 定 一 整 数 nc ≤
n,求一 nc 阶控制器
AcBc
K= [

Cc  0 ]
K 内镇定系统 G ,并且最小化传递函数矩阵 Tzw 的 犎2 范数。由于
技巧上的原因,进而假设控制器 的 实 现 是 最 小 的,即 ( Bc)为 可
Ac,
控的,( Ac)为可观测的。
Cc,
假设这样的控制器存在,则闭环传递函数矩阵 Tzw 可写成为
A B2Cc  B1
熿 燄 珦 B
A 珟
Tzw = BcC2 Ac BcD21 = : 

[ ]
 珟0

燀 C1 D12Cc 0 燅
其中 A
珦 为稳定的,并且

‖Tzw ‖2 = Trac 珟B
e(
B 珟 X
珦) ( 5)
20.
其中 X
珦 为 Tzw 的可观测性 Gr amian 矩阵:
珦A
X珦 +A珦 X
 珦 +C
珟C
珟 =0 ( 6)
20.
定理 20
6 假 设 (Ac,Bc,Cc )为 可 控 和 可 观 测 的,而 K =
AcBc
[ ]
 内镇定系统 G,并且最小化 Tzw 的 范数。那么存 在 n×n
Cc  0
非负定矩阵 X , ^ 和Y
Y ,X ^,使得 Ac,
Bc 和Cc 为
591

Ac = Γ(
A -B2B2 X -YC2C2)
Π ( 7)
20.
Bc = ΓYC2 ( 8)
20.
Cc =-B2 XΠ ( 9)
20.
其中 Π 和 Γ 为如下因式分解:
^X
Y^ = Π MΓ, ΓΠ =Inc
这里 M 为正半单纯矩 阵 ① ,并 且τ:=Π Γ 和τ⊥ :=In -τ 使 得 如
下条件成立:
0= A X + XA - XB2B2 X +
τ
⊥ XB2B2 Xτ⊥ +C1C1 ( 10)
20.
 
0= AY +YA -YC C2Y + 2

τ⊥ YC2C2Yτ 
⊥ +B1B1 ( 11)
20.
0= ( ^+X
A -YC2C2) X ^(A -YC2C2)+
XB2B2 X -τ
⊥ XB2B2 Xτ⊥ ( 12)
20.

0= ( ^+Y
A -B2B2 X)
Y ^(A -B2B2 X) +
YC2C2Y -τ⊥ YC2C2Yτ
⊥ ( 13)
20.

r ^ =r
ankX Y
ank^ =rank^X
Y ^ = nc
证 明:此 问 题 可 视 为 一 带 约 束 的 极 小 化 问 题,其 目 标 函 数 由 式

205)给 定,而 其 约 束 由 式 ( 6)给 定。 令 Y
20 珟 =Y
珟 ∈
R n+nc × n+nc 和
( ) ( )

J1 = Tr
ac 珦A
e{(
X 珦 +A
珦X珦 +C
珟C
珟)珟}

因假设 A
珦 为稳定的,则
J1 珟珦  珦珟
YA +AY =0
珦 =
X
有唯一解 Y
珟=0。由此,常规性条件成立,可 利用 Lagange 乘子方

法。构成 Lag
range函数 J 如下:
J:= Tr
ac 珟B
e(
B 珟 X
珦)+J1
将X
珦 和Y
珟 分块为

① 矩阵 M 被称为是正半单纯矩阵,若其相似于一正定矩阵。
592

X11 X12 Y11 Y12


珦=
X [X
12 X22 ], Y珟 = [Y

12 Y22 ]

Ac, Cc)为局部极小解的必要条件为
Bc,
J
=2(
X12Y12 + X22Y22)=0 ( 14)
20.
Ac
J
=2(
X22Bc + X12Y11C2 + X22Y12C2 )=0 ( 15)
20.
Bc
J
=2(
B2 X11Y12 +B2 X12Y22 +CcY22)=0 ( 16)
20.
Cc
J 珦珦 珦 珦 珟珟 (
XA +A X +C C =0 17)
20.
珟=
Y
J 珟珦  珦珟 珟珟 (
YA +AY +B B =0 18)
20.
珦=
X
因A珦 稳定,显然 X
珦≥0,珟≥0。方程(
Y 17)和方程(
20 2018)可写成

0=X11A +A X11 +X12BcC2 +C2BcX12 +C1C1 ( 19)


20.

0=X12Ac +A X12 +X11B2Cc +C2BcX22 ( 20)


20.

0=X22Ac +AcX22 +X12B2Cc +CcB2 X12 +CcCc ( 21)


20.

0=AY11 +Y11A +B2CcY12 +Y12CcB2 +B1B1 ( 22)


20.

0=AY12 +Y12Ac +B2CcY22 +Y11C2Bc ( 23)


20.

0=AcY22 +Y22Ac +BcC2Y12 +Y12C2Bc +BcBc ( 24)


20.

为清楚起见,分三步证明:
X22 >0 且 Y22 >0:先证 X22 >0。因 X
1. 珦 ≥0,由引理 2
16,有
X22 ≥0 且 X22X2+2X12 =X12 。因此,式( 2021)可写成为
0= X22( Ac + X22X12B2Cc)+
+ 


Ac + X2+2X12B2Cc) X22 +CcCc
因假设 ( Ac )为 可 观 测 的,(
Cc, Ac +X2+2X12B2Cc )也 为 可 观 测
Cc,
的。这样由 Lyapunov 定理(引理 3
18),可 证 得 X22 >0。 类 似 可
593

证得 Y22 >0。
Ac,
2 Bc, Γ 和 Π 的表达式:给定 X22 >0 和 Y22 >0,定义
Cc,
Γ:=- X2-2 X12 ( 25)

20.
Π:=Y2-2Y12 ( 26)

20.
τ:=Π Γ ( 27)
20.
^:= X12X2-21X12 ≥ 0
X ( 28)
20.
^:= Y12Y2-21Y12 ≥ 0
Y ( 29)
20.
X:= X11 - X12X2-21X12 ( 30)
20.
Y := Y11 -Y12Y Y-1
22

12 ( 31)
20.
则由式(
2014)有
ΓΠ =I
和τ2 =Π ΓΠ Γ=Π Γ=τ。由 X
珦≥0 和 Y
珟≥0,也有 X≥0 和Y ≥
0。此外,由方程( 14),有
20
nc=r ankX22 ≤ rankX12 ≤ nc
这意味着 r
ankX12 =nc=r Y12 和
ank

r ^ =r
ankX ankX12 = nc =r Y
ank^ =r Y
ank^X

^X
乘积 Y^ 可因式分解为

^X
Y^ = Π (
-Y12X12)
Γ = ΠY22X22Γ

M := Y22X22 = Y1
22 (

?
Y21
?2
Y1
2 X22 22 )

?
Y2-21?2
为一正半单纯矩阵。
在式(
2015)和式( 16)中应用这些等式,可得
20
Bc =- (X2-21X12Y11 +Y12)
C2
 
=(
ΓY11 - (
ΓΠ )
Y12)
C2
=Γ(
Y11 -ΠY12)
C2
=ΓYC2

Cc =-B2 (
X11Y12Y2-21 + X12)=-B2 (
X11 + X12Γ)
Π
594

=-B2 XΠ
由式(
2024)-Γ× 式(
2023)和一 些冗 长 的 代数 运 算,可 得 Ac 的
表达式。

3.关于 X, ^ 和Y
Y ,X ^的方程:将 Ac,
Bc 和Cc 代入到式(
2020)

×Γ 和式( 23)×Π 中,并利用 ^


20 ^ 和Y
X =τX ^ =τY^ 的关系,可得
到式 ( 12)和 式 (
20 2013)。最 后,用 方 程 ( 19)减 去 方 程
20

2021),并 用 方 程 (
2022)减 去 方 程 (
2024),便 可 得 到 方 程

2010)和方程( 11)。
20

注 20
3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若 考 虑 满 阶 控 制 器,即 nc =n,则 τ=
τ⊥ =0。 此 时,方 程 (
I, 2010)和 方 程 (
2011)变 成 标 准 的
犎2Ri
cca
ti方程:
0= A X + XA - XB2B2 X +C1C1
0= AY +YA  -YC2C2Y +B1B1
且此两 Ri ccati方 程 存 在 唯 一 的 镇 定 解 X ≥0 和 Y ≥0,使 得 A -
B2B2 X 和 A -YC2C2 为稳定的。由此可知,方程( 2012)和方程

2013)具有唯一解:

^= ( 
eA-YC2 C2
)t ( 
XB2B2 Xe A-YC2 C2 td


∫ 0
t≥ 0

^= e ( 
A-B2B2 X)
t (
YC2C2Ye A-B2B2 X
 )t

∫ 0
t≥ 0

^ 为非奇异的,当且仅当(
X B2 X, ^ 为非
A -YC2C2)为可观 测的。

奇异的,当且仅当( YC2 )为 可 控 的,或 等 价 地,当 且
A -B2B2 X,
仅当

A B B X YCC YC
熿 - 2 2 - 2 2 2 燄
Ko := 


燀 - B2 X  0 燅

为可控和可观测的。(注意,由第 十 四 章 可 知,
Ko 为 犎2 最 优 控 制
^ 和Y
器。)进而,若 X ^ 是非奇异的,则确实能求得 Γ 和 Π 使得 ΓΠ
595

=In 。事实上,此时 Γ 和 Π 都是方的,且 Γ = ( Π )


-1
。由此,有
Γ(
A -B2B2 X -YC2C2) 1
AcBc Γ- ΓYC2
[ ] [
K = 
Cc  0
= 
-B2 XΓ-
1  0 ]
  
A -B B X -YC C YC
2 2 2 2 2
= [
 0 ]

=K o
-B X 2

^ 和Y
即若 X ^是 非奇异的,或等价地,若最优控制器 Ko 是可控和可
观测的(正如我们假 设 的 那 样),则 定 理 20
6 给 出 了 最 优 控 制 器。
然而,一般上述 Ko 的 实 现 未 必 是 最 小 的,因 此 定 理 20
6 未 必 能
用。
在推导中可利用伪逆,而不假设最优控制器的实现为最小的,
这样有可能导出一些 类 似 定 理 20
6 的 结 果。 但 一 般 的 这 种 推 导
较为 复 杂。 另 一 种 解 法 是 直 接 作 检 验:若 对 一 给 定 的 nc,未 得 到
一个可控和可观测的控制器,则降低 nc 再试之。 
注 20
4 还应当注意,虽然有了 降 阶 控 制 器 的 必 要 条 件,但 一 般 难
以求解这些互相耦合的 方 程,也 许 仅 有 一 些 特 定 的 同 伦 算 法 能 用
来求取局部极小解。 
注 20
5 此方法也可用 来 导 出 前 面 章 节 中 的 犎∞ 结 果。 感 兴 趣 的
读者可详见参考文献。应当指出,此方法有着严重的缺陷:由于一
般不具凸性,所以难以求得全局结果。因此,即使能求得一固定阶
次的控制器,但也可能不是最优的。 

3 注释和参考
20

利用 Lag
range乘子的最优 化 方 法 可 在 任 意 一 本 标 准 的 最 优
化理论的 教 科 书 中 找 到。 He
st s[
ene 1975]中 包 括 了 有 限 维 的 情
形,而 Luenbe
r r[
ge 1969]中 包 括了 有 限 维 和 无限 维 的 情形。Lag
?
ange 乘 子 方 法 在 Hy
r land 和 Berns
ten[
i 1984],Berns
ten和

rd[
Hadda 1989],以 及 Skel
ton[1988]中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控 制 问 题
中。定理 20
6 首先在 Hy
land 和 Be
rns
ten[
i 1984]中给出。
第二十一章 离散时间控制

本章讨论离散时间 Ri
cca
ti方 程 及 其 在 离 散 时 间 控 制 中 的 一
些应用。Ri
cca
ti方程 的 一 个 简 化 形 式 是 所 谓 的 Lyapunov 方 程。
因此,在 21
2 节中从 Lyapunov 方 程 ① 的 求 解 着 手,而 在 21
3 节
中给 出 Ri
cca
ti 方 程 解 的 基 本 性 质,以 及 与 Ri
cca
ti方 程 有 关 的
LQR 问题的解存在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件。 有 界 实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的 各
种不同描述将在 21
4 节 中 说 明,其 关 键 是 Ri
cca
ti方 程 解 的 存 在
与稳定传递函数 矩 阵 范 数 界 的 联 系。21
5 节 中 收 集 了 一 些 有 用
的矩阵函数因式分解和描述的结果,特别是给出了以下结果,即传
递函数矩阵为内矩阵的状态空间判据,互质因式分解、内外因式分
解、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以及谱分解的存在性的状态空间判据(大
多不予证明)。21
7 节中将简要 讨 论 离 散 时 间 犎2 最 优 控 制。 最
后,
218 节和 21
9 节中考虑离散时间平衡模型降阶问题。

1 离散时间系统
21

本节概述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一些基本结果。令一有限维线
性时不变系统由如下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
x(
k+1)= Ax(
k)+Bu(
k),
x(0)= x0
y(
k)= Cx(
k)+ Du(
k)
相应的从 u 到y 的传递函数矩阵定义为
Y(
z)= G(
z)U(
z)

① 离散 Lyapunov 方程有时被称为 S
ten 方程。

597

其中 U (
z)和 Y(
z)是 u(
k)和 y(
k)在零初始条件(
x(0)=0)下的 z
变换。故有
G(z)= C(
zI -A)
-1
B +D
若ρ( )
A <1,称此动态系统为稳定的。类似于连续时间的情形,有
如下可达性和可观测性的结果。
定理 21
1 下述命题等价:

i)(
A,B)为可达的。

i)可达性矩阵

B AB A2B
犆= [ … An-1B]

为行满秩,即〈
A|ImB〉:= Ai-1B)= Rn 。
Im(
∑ i=1



ii)对于任意λ∈C C ,矩阵 [A-λI, B]为行满秩。

iv)令 λ 和 x 是 A 的 任 意 特 征 值 和 相 应 的 左 特 征 向 量,即
xA=xλ,则 xB≠0。
v)A+BF 的特征值可通过适当选取 F 而任意指定(复数特

征值须共轭成对)。
定理 21
2 下述命题等价:

i)(
A,B)为可镇定的。
( λ|≥1,矩阵 [
i)对任意|
i B]为行满秩。
A-λI,


ii)对满足 xA=xλ 和|
λ|≥1 的任意λ 和x,有 xB≠0。

iv)存在一矩阵 F 使得 A +BF 为稳定。
定理 21
3 下述命题等价:

i)(
C,A)为可观测的。

i)可观测性矩阵

熿 C 燄
CA
犗= CA2

n-1
燀CA 燅
为列满秩,或 ∩in=1Ke
r(CAi-1)=0。
598

A-λ
Ι


i C ,矩阵
i)对任意λ∈C [ C ]为列满秩。

iv)令 λ 和 y 为 A 的 任 意 特 征 值 和 相 应 的 右 特 征 向 量,即
Ay=λy,则 Cy≠0。
(v)A+LC 的特征值可通过适当选取 L 而 任意指定(复数特
征值须共轭成对)。
(i)(
v C )为可达的。
A ,
定理 214 下述命题等价:

i)(
C,A)为可检测的。
A-λI
( λ|≥1,矩阵
i)对任意|
i [ C ]为列满秩。


ii)对于满足 Ax=λx 和|
λ|≥1 的任意λ 和x,有 Cx≠0。

iv)存在一矩阵 L 使得 A +LC 为稳定的。

v)( C )为可镇定的。
A ,
类似地,若对相 应 于 A 的 特 征 值λ 的 所 有 左 (右 )特 征 向 量
x),即 x A=λx (
x ( Ax=λx),且 0≠x∈C
Cn ,有 x B≠0(
Cx
≠0 ),则称特征值 λ 为可达的( 可观测的) 。否则, 则称之为不可达
的(不可观测的)。

2 离散 Lyapunov 方程
21

令 A,
B 和 Q 为具有适当维数的实矩阵。考虑如下线性方程
AXB - X +Q =0 (
21.1)
引 理 21
5 方 程 (
211)有 唯 一 解,当 且 仅 当 对 所 有 i,j,
λi(A)
λj(B)≠1。
证明:类似于连续情形。
注 21
1 若对某些i,
j,有λi(
A) B)=1,则 方 程 (
λj ( 211)或 无 解
或有多个解,这取决于给定的具体 数 值。如果 B=A 且 Q=Q ,
则称此方程为离散 Lyapunov 方程。 
下述结果与连续时间 情 形 类 似,故 仅 给 出 如 下 叙 述 而 不 予 以
599

证明。
引理 21
6 令 Q 为一对称矩阵,考虑如下 Lyapunov 方程:
AXA  - X +Q =0
1.设 A 为稳定,则如下命题成立:

A ),且当 Q ≥ 0 时,
 i
a)X=

∑i=0
AiQ ( X ≥ 0。
(b)若 Q≥0,则(Q, A)为可观测的,当且仅当 X>0。
2.设 X 是上述 Lyapunov 方程的解。
a)若 X>0 且 Q≥0,则|
( λi(
A)|≤1。
Q≥0 且(
b)若 X≥0,
( Q,A)为可观测的,则 A 稳定。

3 离散 Ri
21 cca
ti方程

本节给出关于 离 散 Ri
cca
ti方 程 的 一 些 基 本 结 果。 本 节 和 后
续各节的叙述都很像第十三章的相应节次。正如 连续时间 Ri
cca

i方程在连续时间 犎2 和 犎∞ 理 论 中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一 样,

在离散时间 犎2 和 犎∞ 理论中,离 散 时间 Ri
cca
ti方 程 也 是 必 不 可
少的。
将一矩阵 S∈R
R2n×2n 分为 4 个 n×n 子块:
S11 S12
S:= [S
21 S22 ]
0 -I
且令 J=
[I 0 ]∈RR 2n×2n
。 若 J-1S J=S-1 ,则 称 S 为


imp
lec
tic矩阵(有的文献中称为辛矩阵)。s implec
tic矩阵在原点
无特征值,并且若λ 为其特征值,则λ珔,
1?λ 和1λ
?珔 也均为其特征值。
若 S22 为可逆的,则 s
imp
lec
tic矩阵 S 必有如下形式:
A +G(
A )-1
Q -G(A )-1

S:= [-(A )
-1
Q (
A )-1 ] ( 2)
21.

其中 A 可逆,
Q=Q ,
G=G 。
假设 S 在单位圆 上 无 特 征 值,则 必 定 在|z|<1 内 和|z|>1
600

内各有n 个特征值。考虑n 维的谱子空间 犡- ( S)和 犡+ (


S):前者
是对应 于|z|<1 内 的 特 征 值 的 不 变 子 空 间,后 者 则 为 对 应 于
z|>1内的特征值的不变子空间。求得 犡- (
| S)的一组基,用这些
基向量构成一矩阵,并对其进行分块,可得
T1
犡- (
S)=Im [T ]2

其中 T1 ,
T2 ∈R
Rn×n
。若 T1 为非奇异的,或等价地,若两子空间

犡- (
S),
Im []

为互补的,令 X:=T2T -1
1 ,则 X 由 S 唯 一地确 定,即 S├→X 为 一
函数,表示为 Ri
c。故 X=Ri
c(S)。如同连续时 间 的 情 形,作 如 下
定义。
定义 21
1 用 dom(
Ric)表 示 Ri
c 的 定 义 域,它 是 由 所 有 在 单 位 圆

上无特征值、且两子空间 犡- (
S)和Im []

为互补的(
2n×2n)
sim

pl
ect
ic矩阵 S 构成的。
定理 217 令 S 如式(
211)中所定 义,并 假 设 S∈dom(
Ric),
X=
Ri (
cS ),则
a)X 是唯一的、对称的;

b)I+XG 是可逆的,且 X 满足代数 Ri
( cca
ti方程
A XA - X -A XG(
I+ XG)-1
XA +Q =0 ( 3)
21.

c)A-G(I+XG) XA= (
-1
I+GX) A 是稳定的。
-1

注意,式(213)中的离散 Ri cca
ti方程也可写成
A (
I+ XG)
-1
XA - X +Q =0
注 21
2 对于 A 为奇异的情形,若用如下广义特 征值问题取代 S
的特征问题:
I G A 0

λ[0  ]- [-Q I]
并取 犡- (
S )为对应于在|z|<1 内 的 广 义特 征值的 广 义 主 向 量 所
张的子空间,则本章中 的 结 果 仍 然 成 立。 这 里 对 应 于 广 义 特 征 值
601

λ 的广义主向量是满足下式的向量{ xk}的集合。
x1 ,…,
A 0 I G
[-Q I]x =λ[0 A ]x


([-AQ I0]-λ[I0 AG ])x = [I0 AG ]x





i-1 ,
i =2,…,

详见 VanDoo
r 1981]以及 Arno
en[ ld 和 Laub[
1984]。 
证明:
T1
a)因 S∈dom(
( Ric),故 T= [T ],使得 2

T 1
犡- S)=Im[ ]

T 2

且 T1 可逆。令 X:=T2T -1
1 ,则
T1 I I
犡- (
S)=Im [T ]=Im[X ]T

1 =Im [X ]

I I
Im [X ]=Im[X ]
1 2

当且仅当 X1 =X2 ,故 X 显 然 是 唯 一 的。 下 面 证 明 X 是 对 称 的。
因为
XT1 = T2 ( 4)
21.
左乘 T1 ,得
T1 XT1 = T1T2
现仅需证明 T1T2 是对称的。
因 犡- (
S)为稳定的不 变 子 空 间,所 以 存 在 一 稳 定 的 n×n 矩
阵S- ,满足
ST = TS- ( 5)
21.
左乘 S T J,并由 S JS=J,可得


 


S- TJ)
TS- = (
S- TJ)
ST = (
S- T )
JST =
TSJST = TJT
602

S- (
TJT )
S- -TJT =0
这是一个 Lyapunov 方程,且 S- 是稳定的。因此,存在唯一解
TJT =0

T2T1 = T1T2
因 T1 为非奇异的,故有 X=X 。
(b)为证明 X 为 Ri
ccati方程的解,注意到式( 5)可写成
21
I I
S [X ]= [X ]T S T
1 -
-1
1 ( 6)
21.

以[-X I]左乘式(
216),得


- X I]S [X ]=0
等价地
- XA + (
I+ XG)(
A )
-1

X -Q)=0 ( 7)
21.
现证I+XG 可逆。用反证法,假设I+XG 不可逆,则存在非零向
量 v∈R
Rn 使得
v (I+ XG)=0 ( 8)
21.
以v 左乘式(

217),则 得 v XA =0。 因 假 设 A 为 可 逆 的,故 有

v X=0。由 式 (

8),这 又 意 味 着 v=0。 与 假 设 矛 盾。 因 此,
21
I+XG可逆,而式(
217)可写成
A (

I+ XG)
-1
XA - X +Q =0
这便是 Ri
cca
ti方程(
213)。
c)为证明 X 为镇定解,以[
( I 0]左乘式( 6)而得
21
A +G(A )
-1
Q -G(A )
-1
X = T1S-T1-1
利用 Ri
cca
ti方程,上式可简化为

I+GX )-1
A = T1S-T1-1
方程右端为稳定的,则 X 为镇定解。
珦1

注 21
3 令 犡+ (
S)=Im [] 珦2

并设 T
珦1 为 非 奇 异 的,则 Ri
cca
ti方

程具有反镇定解 X
珦=T
珦2T
珦 -1
1 使得( 珦)-1A 为反稳定的。
I+GX 
603

引理 21
8 假设 G 和 Q 是正半定的,且 S 在单位圆上无特征值。令
T1
犡- ( [T ],则 T T ≥0。
S)=Im


1 2

T 1
证明: 令 T=
[T ],而 S 满足

ST = TS- ( 9)
21.
并且 S- 在单位圆内无特征值。又令
Uk = TSk- ,
k =0,
1,…
0 I
则 Uk+1 =SUk ,
U0 =T。 定 义 V = [0 0],则 有 T T =U VU 。

1 2

0 0

进而定义
Yk :=-UkVUk +U0VU0
k-1

=- ∑ (
Ui+1VUi+1 -UiVUi)
i=0

k-1

=- ∑Ui (
SVS -V )
Ui
i=0

因假设 G 和 Q 为正半定的,故有
I -Q -Q I 0 0
SVS -V = [0 I - A][0
G (
A )
 -1 -1
Q I
≤0 ][ ]
因此对任意 k≥0,有 Yk ≥0。因 S- 在单位圆内无特征值,所以 Uk
→0,
k→∞ 。因此 T1T2 =l
imk→ ∞Yk ≥0。 □
引理 21
9 假 设 G 和 Q 是 正 半 定 的,则 S∈dom (
Ric),当 且 仅 当

A,G)为可镇定的,且 S 在单位圆上无特征值。
证明: 必要部分显然。现证( A,G)的 可 镇 定 性 和 S 在 单 位 圆 上
无特征值是充分条件。为此,仅 需 证 明 T1 为 非 奇 异 的,即 Ke
rT1
=0。首先证明 Ke rT1 是 S- 不 变 的。 假 设 x∈Ke r,T1 。 改 写 式

219)为
(A +G(
A )-1
Q)T1 -G(A )
-1
T2 = T1S- (
21.10)
-(
A )
-1
QT1 + (
A )
-1
T2 = T2S- ( 11)
21.
将式(
2111)代入到式( 2110),可得
604

AT1 -GT2S- = T1S- ( 12)


21.
以 xS 
-T2 左乘上式,并以 x 右乘上式,则得
-xS- T2GT2S- x = xS- T2T1S- x
由引理 21
8 知,
T2T1 ≥0,故有
GT2S- x =0
由式(
2112),上述意 味 着 T1S-x=0。 因 此 Ke
rT1 对 于 S- 是 不
变的。
现证 T1 为非奇异 的,反 设 Ke
rT1 ≠0。 则 S-|KerT1 有 一 特 征
值λ 和一对应的特征向量x
S- x =λx ( 13)
21.
|λ|<1, 0 ≠ x ∈ Ke rT1
以 x 右乘式(2111) ,得
(A )-1
T2x = T2S- x =λT2x
若 T2x≠0,则 1
?珔 是
λ A 的 一 特 征 值,并 且 0=GT2S-x=λGT2x。
T1
因此,
GT2x=0。 然 而 这 又 意 味 着 [T ]x=0,但 这 是 不 可 能 的。

故 T1 为非奇异得证。 □
引理 21
10 假设 G 和 Q 为正半定矩阵,而
A +G(
A )-1
Q -G( A )-1

S=
-( [
A )
-1
Q (
A )-1 ]
则 S 在单位圆上无特征值,当 且 仅 当 在 单 位 圆 上 ( G)无 不 可 达
A,
模态且( A)无不可观测模态。
Q,
证明:

( ) 反设 S 有特征值ejθ ,则对于某
[y]≠0,有
x x
S[y]=e [y]
θ



A +G(A )-1
Q)x -G( A )-1 θ
y =ejx
-(A )-1
Qx + (A )
-1
y =ejy
θ
605

以 G 乘以上面第二个方程并将其加到第一个方程上去,得
Ax -ejθGy =ejθx ( 14)
21.
-Qx +y =e A y θ
j 
( 15)
21.
以 e-jθy 左乘式(
2114),以 x 左乘式(
2115),则得
e-jθyAx = yGy +yx
-xQx +xy =ejθxAy

-yGy -xQx =0
由此

y G =0
Qx =0
将此关系代入到式(
2114)和式(2115)中去,则有
Ax =ejθx
ejθA y = y
因 x 和y 不能同时为零,
ejθ 或 为 (Q,A)的 不 可 观 测 模 态 或 为 (
A,
G)的不可达模态。这与假设相违。
( ) 假设 S 在单位圆上无特征值,但 ejθ 是(
Q,A)的一不可
观测模态,而 x 是一相应的特征向量。则易证
x x
S [0]=e [0]
θ

因此 ejθ 是S 的特征值,这又与假设相矛 盾。 对于(


A,G)在单位圆
上有不可达模态的情形可类似证之。 □
定理 21
11 令 G 和 Q 为正半定矩阵,而
A +G(
A )-1
Q -G( A )-1

S= [
-(A )
-1
Q (
A )-1 ]
则 S∈dom(
Ric),当且仅当( A,G)为可镇定的,且( A)在单位圆
Q,
上无不可观测模态。 并 且,若 S∈dom ( Ric),则 X =Ric(
S)≥0。
而 X>0,当且仅当(
Q,A)无不可观测稳定模态。
证明: 对某矩阵 C,定义 Q=CC。定理的前半部可由引理 21
9
和引理 21
10 得到。现重写离散 Ri
cca
ti方程为
606

A (
I+ XG)
-1
X(I+GX )
-1
A -X +

( )
-2 
A X I+GX GXA +C C =0 ( 16)
21.
根据定义,(I+GX) A 是稳定的,且 A X(
-1
I+GX) GXA+C
 -2

C≥0。故由 Lyapunov 定理知 X≥0。为 证 X 的 零 空 间 具 有 前 述


性质,假设 x∈Ke
rX,并以 x 和 x 分别左乘和右乘式(
2116),可

XAx =0, Cx =0 (21.17)
这意味着 Ke rX 是 A 的 一 个 不 变 子 空 间。 若 Ke
rX ≠0,则 存 在 0
≠x∈Ke rX,使 得 Ax=λx,而 Cx=0。 但 对 于 x∈Ke rX,有 (I+
GX) Ax =λ(
-1
I+GX ) x =λx,因 (
-1
I+GX ) A 为 稳 定,故
-1

λ|<1。因此λ 为(
| Q,A)的不可观测稳定模态。
另一方面,假设| λ|<1 是 (
Q,A)的 不 可 观 测 稳 定 模 态,则 存
在 x∈C
Cn 使得 Ax=λx 和 Cx =0。 如 同 上 述,以 x 和 x 分 别 左
乘和右乘式( 16),得
21
|λ|x (
XG +I)
2 -1
Xx -x Xx =0
这可改写成
x X1?2[
|λ| (

I+ X1?2GX1?2)
-1
-I]X1?2x =0
故 X≥0,
G≥0 和| λ|<1 意味着| λ| (

I+X1?2GX1?2)-1 -I<0。 因
此 Xx=0,即 X 为奇异的。 □
引理 21
12 假设 D 为列满秩,并令 R=D D>0,则如下命题是等

价的。
A-ejθI B

i)对任意θ∈ [0,
2π],
C[ D
为列满秩。


i)((
i I-DR-1D )
C,A-BR-1DC)在 单 位 圆 上 无 不 可 观
测模态,或等价地,(
D A-BR-1DC)在单位圆上无不可观测
⊥C,

模态。
证明: 假设 ejθ 为((
I-DR-1D )
C,A-BR-1DC)的 一 个 不 可
观测模态,则存在 x≠0,使得

A -BR-1DC)
x =ejθx,(
I- DR-1D )
Cx =0

607

A -ejθI B I 0 x
[ C D ][
-R D C I][
0]
=0
-1 

但这意味着
A -ejθI B
C D [ ( 18)
21. ]
不是列满秩的。反之,假设 式 (
2118)对 某θ 不 是 列 满 秩 的,则 存


[]

≠0,使得

A -ejθI B u
[ C D ][]

=0


u I 0 x
[]

= [
-R D C I][
y] -1 


x I 0 u
[y]= [R D C I][]
-1

≠0 

并且

A -BR-1DC -ejθI)
x +By =0 ( 19)
21.

I- DR-1D )
Cx + Dy =0 ( 20)
21.
以 D 左乘式( 20)得 y=0。那么有
21
(A -BR DC)
-1
x =ejθx, (
I- DR-1D )
Cx =0
即 ejθ 是((
I-DR-1D )
C,A-BR-1DC)的不可观测模态。 □
系 21
13 假设 D 为列满秩,且令 R=D D>0。设 S 为 

E +G(
E )-1
Q -G(E )-1

S=
-( [
E )
-1
Q (
E )-1 ]
其中 E=A -BR-1DC,
G=BR-1B ,
Q=C (
I-DR-1D )
C,
且假设 E 为可逆的。则 S∈dom(
Ric),当且仅当(
A,B)为可镇定
A-ejθI B
的,且对任意 θ∈ [
0,2π], [ C D ]为 列 满 秩。 进 而 有 X =
c(
Ri S)≥0。
608

注意,对应于系 21
13 中的 s
imp
lec
tic矩阵的 Ri
cca
ti方程为
E XE - X -E XG(
I+ XG)
-1
XE +Q =0
此方程也可写成为
A XA - X - (
B XA + DC) (
DD +B XB )
-1

(B XA + DC)+CC =0

4 有界实函数
21

令实有理传递函数矩阵为
A B
M(
z)= 
[C
D ]
又假设 A 为非奇异的,而且此实现在单位圆上无不可达模态 和 不
可观测模态。对于 A 为奇异的情形,在进行如同上节中的 处 理 之
后,所有结果仍然成立。定义 M ~ ( z-1),则
z):=MT (
(A )-1
-(
A )-1 

M~ (
z)= [
B (



 -1 
A ) D -B (
 
A )C
 -1  ]
AB
引理 21
14 令 M (
z)= 
C0 [ ]S 为 如下定义的 s
∈ 犚犔∞ , imp
lec


ic矩阵
A -BB  (
A ) C C BB  (
-1 
A ) -1

S:=
-(
A )[-1 
C C (A )-1 ]
则以下命题等价:

i)‖M (
z)‖ ∞ <1;
i)在单位圆上 S 无特征值,且 ‖C(

i I-A)-1B‖<1。
证明: 容易由计算得到
[I- M ~ ( z) M(z)]-1

A BB A 
( ) C C -BB A )
 -1  
( -1
B燄
熿 -
(A )
 -1 
C C (A )
 -1 0
 
燀 -B A

( )
 -1 
C C 
-B A ( )
 -1
I燅
需要证明[ ~

I-M z M z) ( )]-1
在 单 位 圆 上 无 不 可 达 和?或 不 可 观
609

测模态。
为此,用反证法,假设λ=ejθ 为[
I-M ~ (
z) z)]-1 的 一 个 不
M(
q1
可达模态。则存在q=
[q ]∈CC

2n
使得

A -BB  (
A ) C C -BB  (
-1 
A )-1



[ (A )-1 
C C (
A ) -1
=ejθq ]


q [0]=0
由此q1B=0 且
[q1 A +q2 (
 
A )
-1 
C C q2 (

A )
-1
]=ejθ [
q1 q2 ]
 

有如下两种可能:
A )-1 =ejθq2 ,即 Aq2 =e-jθq2 。 这 意 味
1.q2 ≠0。则有q2 (
着 e-jθ 是 A 的特征值。因 M (z)∈ 犚犔∞ ,故导致矛盾。
2.q2 =0。则有q1A=ejθq1 。若 q1 ≠0,这又意味着 M (
z)在
单位圆上有模态,从而又导致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可达性得证。
对可观测性可作类似证明。
注意到
-I A -BB  (
A ) C C -BB  (
-1 
A )-1

S= [ I][ (A )-1 


C C (
A ) -1
× ]
-I
I [ ]
因此 S 在单位圆 上 无 特 征 值。 至 此 已 证 明 了 S 在 单 位 圆 上 无 特
征值,当且仅当(
I-M ~ M )-1 ∈ 犚犔∞ 。故仅需证明
‖M (
z)‖ ∞ < 1 (
I- M ~ M ) ∈ 犚犔∞ ,且 ‖M (1)‖ < 1
-1

必要性显然。为证明它也是充分的,假设 ‖M ( z)‖ ∞ ≥1。 因σmax



M( 1))<1,而 M (
ejθ )关于θ 是连续的,故对某θ∈ [ 0,2π],
σmax(

(jθ
e =1)) 。这意味着 是 
( -j
1 M e M eθ
) (jθ
)的 一 特 征 值,所 以 I-
M (
e-jθ )
M(ejθ )为 奇 异 的。 这 与 (
I-M ~ M )-1 ∈ 犚犔∞ 矛 盾。 故
假设不成立,充分性得证。 □
610

在上述引理中,假设了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是 严 格 正 则 的。 现 讨 论
如何处理非严格正则的情形。为此,仅考虑稳定系统,并以一个例
子来说明此约束有时是必要的。
首先,一稳定系统的 犎∞ 范数定义为
‖ M(
z)‖ ∞ = supσ
珋(M(
z))
|z|≥1

则显然 ‖M (
z)‖ ∞ ≥σ
珋(M (∞ ))= ‖D ‖ 。 故 若 ‖M (
z)‖ ∞ <1,
则I-DD>0。
另一方面,若仅知道一函数在 犚犔∞ 中,而系统是不稳定的,则
上述条件可能不真。
例 21.
1 设 0<α<1
?2,且设
z 1
?αα
M1(
z)=
z -1α
?
= 
1 1 [
∈ 犚犔∞ ]
则 ‖M1( α
z)‖ ∞ = <1,但 1-D D =0。 一 般 而 言,若 M ∈
1-α
犚犔∞ 且 ‖M ‖ ∞ <1,则I-DD 可能是不定的。 □
A B
引理 21
15 设 M (
z)= 
[C
D
∈ 犚犎∞ ,则 ‖M (
z)‖ ∞ <1,当 且

仅当 N(
z)∈ 犚犎∞ ,且 ‖N(
z)‖ ∞ <1,这里
A +B(I- DD) -1
DCB (
I- DD)
-12
?

N( [
z)= 

I- DD  )
-12
?
C  0
=: ]

熿EB燄



燀C0燅
证明: 完全类似于系 17
4。 □
A B
定理 21
16 令 M (
z)= 
[C
D ]
∈ 犚犎 ∞ ,定义

E:=A +B(I- DD)-1


DC
G :=-B(
I- DD)-1 

Q:=C (
I- DD  )
-1

假设 E 为非奇异的,定义一 simp
lec
tic 矩阵为
611

E +G(
E )-1
Q -G(E )-1

S:= [-(E )
-1
Q (
E )-1 ]
则下述命题等价:

a)‖M (
z)‖ ∞ <1;
b)S 在单位圆上无特征值,并且 ‖C(
( I-A)-1B+D‖<1;
c)X≥0 使得I-DD-B XB>0,且

E XE - X -E XG(
I+ XG)
-1
XE +Q =0
其中 (
I+GX )-1E 为 稳 定 的。 进 而,若 (
C,A)为 可 观 测 的,则
X>0。
d)X>0 使得I-DD-B XB>0,且

E XE - X -E XG(
I+ XG)
-1
XE +Q < 0
e)X>0 满足


A B X 0 A B X 0
[C D ] [0 I][C D ] [0 I]< 0

f)存在非奇异 T 使得

([ TAT-1 TB
])= ‖ [0 I][C D ][0 I] ‖ < 1
-1
T 0 A B T 0
σ

CT-1 D


g)定义
烄 δ1In 0 : 烌 (n+m)× (n+p)
Δ:=烅
烆 0 Δ[

C,
δ1 ∈C ]
Cm×p
Δ2 ∈C C
烍C

(假设 M (
z)为 p×m 矩 阵,而 A 为n×n 矩 阵。)则 对 于 Δ∈Δ,有
A B
μΔ ([C D ])<1。
注意(c)中的 Ri c
ca ti方程也能写成:
A XA - X + B XA + DC) (

( 
I- DD -B XB )
-1


B XA + DC)+CC =0
证明:
( b) 由引理 21
a) ( 14 得证。
612

( g) 由定理 11
a) ( 7 得证。
( f) 由定理 11
g) ( 5 得证。
f) (
( e) 令 X=T T 得证。

( d) 由 Schur互补公式得证。
e) (
( c) 同定理 13
d) ( 11 的证明。
( a) 仅证 D=0 的 情 形。 由 引 理 21
c) ( 15 可 将 D ≠0 的
情形转换成 D=0 的 情 形。 由 此,下 面 有 E=A, G= -BB ,Q=
CC。
假设某 X≥0 满足(
c)。对 z:=ejθ ,如下关系显然成立:

z-1I-A )
X(I -A)+ (
z z-1I-A )XA +
A X(

zI -A)= X -A XA = C C +
 

A XB (
I-B XB ) -1 
B XA
后一等式 是 代 入 Ric
ca t
i 方 程 后 而 得 的。 以 B (
z-1I-A)-1 左
乘、以(
zI-A)-1B 右乘上式,得
I- M  (
z-1)
M(z)= W  (
z-1)
W(z)
其中
A B
W(
z)= 
-B XB ) ?2

[(I
 I-B XB ) ]
B XA - (
-1   1
?2

假设对某θ 和v,有 W ( v=0。 若 v≠0,则 ejθ 为 W (


ejθ ) z)的 零 点。
然而,
W(z)的所有零点由
A +B(
I-B XB ) B XA = (
-1 
I-BB  X)-1

的特征值给出,而 这 些 特 征 值 全 在 单 位 圆 内。 所 以 e 不 会 是 W
θ

的零点。
因此得知,对 所 有 θ∈ [
0,2π],
I- M  ( ejθ )>0,即
e-jθ )M (
‖M ‖ ∞ <1。 □
可由类似于( a)的证明方法容易地证明如下更一般的结
c) (
果。
AB
系 21
17 令 M ( [ ]
z)= 
C0
∈ 犚犔∞ ,且假设存在 X=X 满足

A XA - X +A XB (
I-B XB ) -1 
B XA +CC =0
613


I- M  (
z-1)
M(z)= W  (
z-1)(
I-B XB )
W(z)
其中
A B
W(
z)= [

I-B XB ) B XA -I
(  -1  ]
并且,下述命题成立:
1)若I-B XB>0(<0),则 ‖M (
( z)‖ ∞ ≤1(≥1);
2)若I-B XB>0(<0)且|
( 
λi{(
I-BB X)-1A}|≠1,则
‖M (z)‖ ∞ <1(>1)。
注 21
4 如同连续时间的情形,定理 21
16 中的(
a)和(
b)的等价性
可用来计算离散时间传递函数矩阵的 犎∞ 范数。 

5 矩阵因式分解
21

21
51 内函数
一传递函数矩阵 N (
z)称 为 内 矩 阵,若 N (
z)为 稳 定 的,且 对
任意 z=ejθ ,有 N  (
z) z)=I。注 意 到 N  (
N( ejθ )。 若
ejθ )=N ~ (
一传递函数矩阵所有的 传 输 零 点 为 稳 定 的 (即 在 单 位 圆 内),则 此
传递函数矩阵称为外矩阵。
AB
引理 21
18 令 N = [ ]
 ,并假设 X=X 满足
CD
A XA - X +CC =0


a)DC+B XA=0,意味着 N ~ N =DD+B XB;

b)A 稳定,(
( A, B)可达,以及 N ~ N =DD+B XB,意味着
DC+B XA=0。
证明: 注意到
N~ (
z)N(
z)= (
D +B (
z-1I-A ) C )
-1 


D +C(
zI -A) -1
B)=
DD + DC(
zI -A)
-1
B+
614

B (
z-1I-A )
-1 
C D+

( -1
B z I-A ) C C(
 -1 
zI -A)
-1

将 CC=X-A XA 代入上式并作项合并,得
N~ (
z)N(
z)=DD +B XB +
(DC +B XA )(zI -A)-1
B+
B (

z I-A ) (
-1  -1
C D +A XB )

此表达式直接导致引理结论。 □
如下系是上述引理的 一 特 殊 情 形,其 给 出 了 状 态 空 间 描 述 的
离散传递函数矩阵为内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
A B
系 21
19 假设 N (
z)= 
[C
D ]
∈ 犚犎 ∞ 是 一 个 可 达 实 现。 则 N

z)为内矩阵,当且仅当存在一矩阵 X=X ≥0,使得



(a)A XA-X+CC=0

b)DC+B XA=0

c)DD+B XB=I
下述内传递函数矩阵的另一特性是很有用的。
AB
系 21
20 令 N(
s)= [ ]
 ∈ 犚犎∞ ,并 假 设 存 在 一 非 奇 异 的 T,
CD
使得
TAT-1 TB

P=,
PP =I [CT -1 ]
则 N(
z)为一内矩阵。并且,若 N 的实现是最小的,则此 T 存在。
证明: 改写 PP=I 为
A C TT A B TT
[B
D ][ ][
I C D ] [

I ]
令 X=TT,则
A XA - X +CC A  XB +CD
[ B XA +D C
 
B  XB + DD -I
=0 ]
这是所期望的方程,故 N 是 一 内 矩 阵。 另 一 方 面,若 实 现 是 最 小
的,则 X>0。这意味着 T 存在。 □
615

类似地,系 21
19 可用来导出补内因子的状态空间描述。
引 理21
21 假设一 p×m(
p>m)传递函数矩阵 N(
z)是一内矩阵,
其实现是最 小 的。 则 存 在 一 p× (
p-m )补 内 因 子 (
CIF)N ⊥ ∈
犚犎∞ 使得矩阵[N N ⊥ ]为方的内矩阵。N ⊥ 的一具体实现为
A Y
N⊥ (
z)= [C
Z ]

其中 Y 和Z 满足
A XY +CZ =0 ( 21)
21.

B XY + D Z =0 
( 22)
21.
ZZ +Y XY =I ( 23)
21.
AB Y
证明: 注意[
N N ⊥ ]= 
CD Z [
是一内矩阵。利用系 21
19 ]
的公式易证引理结论。 □

21
52 互质因式分解
如已述,两个传递函 数 矩 阵 M (
z),
N(z)∈ 犚犎∞ 称 为 是 右 互

质的,若
[N ]在 犚犎 ∞ 内是左可逆的,即 U ,
V ∈ 犚犎∞ 使得

U(
z)N(
z)+V (
z)M(
z)=I
左互质可类似地定义。若受控对 象 G(z)∈ 犚犔∞ 存在一右 互 质 因
式分解 G=NM -1 以及一 左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G=M 珦 ,并 有 U ,
珮 -1N V,
珦,
U 珟∈ 犚犎∞ 满足

V U M 珦
-U
[-N珦 M珮 ][N 珟
V ]
=I ( 24)
21.

则称 G(
z)具有双互质因式分解。
离散时间传递函数矩阵的互质因式分解的状态空间公式与连
续时间的情形相同,这将在下述定理中给出。
A B
定理 21
22 令 G(
z)= [C
D ]
 是 一 可 镇 定 可 检 测 实 现。 选 取 F

和L 使得 A +BF 和 A +LC 均 为 稳 定。 定 义 U ,
V,珦,
U 珟,
V N ,M ,
616

珦,
N 珮 如下:

A +BF BZr
M 熿  燄
[N ] := F  Zr

燀C + DF DZr燅
A +BF LZl-1
U珦 熿 燄
[]


:=



 0

燀- C + DF  Zl-1 燅

M A +LCL B +LD
[] [


:= 
ZlC  Zl ZlD]
U A +LCL - (
B +LD )
[V ] [Z F 0 Z
:= 
-1


-1

其中 Zr 和Zl 是任意非奇异 矩 阵。 则 G=NM -1 =M 珦 分别是


珮 -1N
右互质因式分解和左互质因式分解,并且式(
2124)成立。
有些互质因式分解尤其有趣,例如,分子矩阵为内矩阵的互质
因式分解。当 G(
z)∈ 犚犎∞ 时,此 因 式 分 解 给 出 一 内?外 因 式 分
解。
定 理 21
23 假 设 (A,B )可 镇 定,对 任 意 的 θ ∈ [
0,2π],
A-ejθI B
[ C D ]为列满秩,且 D 也为列满秩。则存在一右互质因式
分解 G=NM -1 使得 N 为内矩阵,并且它的一个实现为
A +BF BR-1?2
M 熿  燄
[]

:= F  R-1?2

-1
?2
燀C + DF DR 燅
其中
R = DD +B XB
F =-R-1(
B XA + DC)
而 X=X ≥0 是以下方程的唯一镇定解:
ADX (
I+B(
DD) B X)
-1  -1
AD - X +CD⊥ D
⊥ C =0

这里 AD :=A-B(
DD)-1DC。
617

利用引理 21
21,可以得到定理 21
23 中的 N 的补内因子:
A +BF Y
N⊥ = [C
+ DF Z ]

其中 Y 和Z 满足
A XY +CZ =0
B XY + DZ =0
ZZ +Y XY =I
注意 Y 和Z 仅通过 X 与 F 有隐含相关。
注 21
5 若 G(
z)∈ 犚犎∞ ,则 定 理 21
23 中 的 分 母 矩 阵 M 为 一 个
外矩阵。因此,因式分解 G=N( M -1)是一个内?外因式分解。 
若系统 G(
z)不 稳 定,也 可 通 过 求 解 一 特 殊 的 Ri
cca
ti方 程 而
获得分母矩阵为内矩阵的互质因式分解。
AB
定理 21
24 假设 G(
z):= [ ]
 ∈ 犚犔∞ ,且(
CD
A,B)为可镇定的。

则存在一右互质因式分解 G=NM -1 使 得 M 为一内矩阵,当且 仅


当 G 在单位圆上无极点。它的一个实现为
A +BF BR-1?2
M 熿  燄
[]

:= F   R-1?2

燀C + DF DR 燅
-1?2

其中
R =I+B XB
F =-R-1B XA
而 X=X ≥0 为下式的唯一镇定解:
A X(
I+BB  X)
-1
A - X =0
另一特殊的互质因式分解称为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它可应
用于许多控制问题,如模 型 降 阶 控 制 器 设 计 和 间 隙 测 度 描 述 等 问
题。
一右互质因式分解 G=NM -1 ,具有 N ,
M ∈ 犚犎∞ ,若满足
M ~ M + N ~ N =I
618


即若
[N ]为内矩阵,则称之为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
类似地,一左互质因式分解 G=M 珦 ,若 [
珮 -1N 珮
M 珦 ]是 一 互 内

矩阵,则称之为正规化 左 互 质 因 式 分 解。 用 与 连 续 时 间 情 形 相 同
的方法可以证明如下结果。
定理 21
25 令 G 的一个实现为
A B
G= [C
D ]

并定义
R =I+ DD > 0,珟 =I+ DD  > 0


a)假设(A,B)为 可 镇 定,而 (
C,A)在 单 位 圆 上 无 不 可 观 测
模态,则存在一正规化右互质因式分解 G=NM -1
A +BF BZ-1?2
M 熿  燄
[]

:= F   Z-1?2
∈ 犚犎∞
燀C + DF DZ 燅
-1?2

其中
Z = R +B XB
F =-Z-1(
B XA + DC)
而 X=X ≥0 是下式的唯一镇定解。
AnX (
I+BR-1B X)-1
An - X +CR珟-1C =0
其中 An :=A-BR-1DC。
(b)假设( C,A)为 可 检 测,而 (
A, B)在 单 位 圆 上 无 不 可 达 模
态,则存在一正规化左互质因式分解 G=M 珮 -1N
珦,
A +LC L B +LD
珮 N

M 珦]:=
[Z珟
-1
?2

C Z
珟 珟 D ]
-1
Z?2 -1
?2

其中
珟 =R
Z 珟 +CYC
L =- ( 珟-1
BD  +AYC )

而 Y =Y ≥0 为如下方程的唯一镇定解。
珦nY(
A 珟-1CY)
I+CR -1珦
An -Y +BR-1B =0
619

其中 A
珦n :=A-BDR
珟-1C。


c)[N ]的可 达 性 Gramian 矩 阵 P 和 可 观 测 性 Gramian 矩
阵Q 为
P= ( I+YX ) Y,
-1
Q=X
而[珮 珦
M N ]的可达性 Gr
amian 矩阵 珟
P 和可观测性 Gr an 矩阵 Q
ami 珟

珟 =Y,
P 珟= (
Q I+ XY)
-1

21
53 谱因式分解
下述定理给出了一类特殊的谱因式分解问题的解。
A B
定理 21
26 假 设 G(
z):= [C
D ]
 ∈ 犚犎 ∞ ,而 γ> ‖G(
z)‖ ∞ 。

则存在一传递函数矩阵 M ∈ 犚犎∞ 使得 M  M =γ2I-GG 且 M -1


∈ 犚犎∞ 。M 的一实现为
A B
M(
z)= [-
R FR ]

?

2 1
?2

其中
RD =γ2I- DD
R = RD -B XB
F= (
RD -B XB )
-1

B XA + DC)
而 X=X ≥0 为如下方程的镇定解:
AsX (
I-BRD B X)
-1  -1
As - X +C ( -1
I+ DRD D )
C =0
这里 As:=A+BRD-1D C。
类似于连续时间的情形,有如下定理。
A B
定理 21
27 设 G(
z):= 
[C
D ]
∈ 犚犎 ∞ 为 一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D为

行满秩,而对任意θ,
G(ejθ ) ejθ )>0。 则 存 在 一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
M ∈ 犚犎∞ 使得 M  M =GG ,且它的一个实现为
620

A BW
M(
z)= 
CW DW [ ]
其中
BW = APC +BD 
DWDW = DD 
CW = DW (
DD  )
-1

C -BWXA )
这里 P 和 X 为如下方程的解:
APA  -P +BB  =0
A XA - X + (
C -BWXA ) (
DD  )
-1

C -BWXA )=0

6 与连续时间情形的关系
21

由以上的论述得知,许 多 离 散 时 间 因 式 分 解 问 题 可 简 化 为 离
散时间 Ri
cca
ti方程的求解问题,而后者又可简化为求解一个 s
im

pec
tic矩阵 的 稳 定 不 变 子 空 间 的 问 题。 以 下 将 说 明,这 如 何 与
Hamil
ton 矩阵相联系,并且可放弃 A 为可逆的假设。

S = Ls-1Rs
则当 RsJRs =LsJLs ,尤其当
I G A 0
Ls =
A [0  ], R = [-Q I]

时,
S 为一 s
imp l
ect
ic矩阵。
现假设( Rs+Ls)为一非奇异矩阵,并且定义矩阵
H := (
Rs +Ls)
-1

Rs -Ls)
易证 J-1HJ=H  ,故 H 为一 Hami
lton 矩阵。 如果求得 H 的稳
定不变子空间
T1 T1
H [T ]= [T ]Λ
2 2

这里 Λ 的特征值在开的左半平面内,则
621

T1 T1
Rs [T ]= L [T ](I+Λ)(I-Λ)



-1

于是得到了对应于单位圆内特征值的一般特征值问题的不变子空
间。若将离散时间情形的问题描述为离散时间 Ri
cca
ti方程问题,
则可利用上述结果来求得其相应的解。
利用 z 平面到s 平面的双线性变换
2( z-1), (1+s 2)
h?
s= z= (
h (z+1) 1-s 2)
h?
可导出 另 一 方 法,这 里 h 为 离 散 时 间 系 统 的 采 样 周 期 (参 见 10
2
节)。此变换将单位圆内变换为左半平面,故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和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是 等 价 的。 除 非 对 频 率 轴 重 新 定 标 度,否 则 频
率响应也相同。若离散系统有状态空间实现
A B
H(
z)= [C
D ]

熿2 (
A -I)(A +I) -1  2(
A +I)-1
B 燄
1+s
h?2 h  槡h

(1-s
h?2 )
= 
2 (
C A +I)-1

D -C(A +I) -1


燀 槡 h 燅
只要离散时间系统在 z=-1 处无极点,则此方法可处理谱因
式分解、内—外因式分解和互质因式分解等问题。
类似地, l范数近似和 犎∞ 控制器设计仅取决于频率相
Hanke
应的最大值,而与其随频率的变化无关,所以也可利用上述变换来
求解(在 犎∞ 控制器设计 中,若 期 望 得 到 自 然 中 心 控 制 器,则 需 慎
重)。然而,平衡实现切断和 犎2 控制则不同。
显然上述方法是有效 的,但 一 般 更 期 望 直 接 利 用 原 始 数 据 进
行求解,对特殊问题而推导出的算法也更可靠。

7 离散时间 犎2 控制
21

考虑如下框图描述的系统。
622

传递函数矩阵 G 的实现为如下形式:
A B1 B2
熿 燄 AB
G z = C1 D11 D12 = : 
( )
[ ]
 CD
燀C2 D21 0 燅
作如下假设:
A1)(
( A, B2)为可镇定,且( A)为可检测;
C2 ,
A2)D12 为 列 满 秩,[
( D12 D⊥ ]为 酉 矩 阵,且 D21 为 行 满 秩,
D21
[D珦 ]为酉矩阵;

A-ejθI B2
A3)对任意θ∈ [
( 0,2π],[C1 D12
为列满秩;

θ

A-eI B1

A4)对任意θ∈ [
0,2π],[ ]为行满秩。

D21 2

本节的问题是要求得一容许控制器 K 最小化 ‖Tzw ‖2 。



Ax := A -B2D12C1 , Ay := A -B1D21C2
设 X2 ≥0 和 Y2 ≥0 为如下 Ri ccati方程的镇定解:
Ax (

I+ X2B2B2 ) X2Ax - X2 +C1D⊥ D
 -1
⊥ C1 =0

Ay (
I+Y2C2C2)
-1 珦
Y2Ay -Y2 +B1D 珦 
⊥ D ⊥ B1 =0

注意,由假设( A3)和 (A4)知 此 镇 定 解 存 在。 并 注 意 到,若 Ax 和


Ay 为非奇异,则可由如下两个 s
imp
lec
tic矩阵求得解:
Ax +B2B2 (
Ax )
-1 
C1 D⊥ D⊥ C1 -B2B2 (
Ax )
-1

H2 := [ -(Ax )
-1 
C1 D⊥ D⊥ C1 (Ax )-1 ]
珦
Ay +C2C2Ay-1B1D 珦 
⊥ D ⊥ B1 -C2C2Ay-

J2 := [ 1 珦
-Ay- B1D 珦
⊥ D ⊥ B1

Ay-1 ]
623

定义
Rb :=I+B2 X2B2
F2 :=- (
I+B2 X2B2)-1

B2 X2A + D12C1)
F0 :=- (
I+B2 X2B2)-1

B2 X2B1 + D12D11)
L2 :=- (AY2C2 +B1D21 )(
I+C2Y2C2 )-1

L0 := (
F2Y2C2 +F0D21)(
I+C2Y2C2 )
-1


AF2 := A +B2F2 ,
C1F2 := C1 + D12F2
AL2 = A +L2C2 B1L2 := B1 +L2D21
: ,
^2 := A +B2F2 +L2C2

熿AF2  B1 +B2F0 燄
Gc(
z):= 

C1F2 D11 + D12F0
燀 燅
AL2  B 1L2
Gf ( [
z):= 
L0C2 -F2)Rb1?2(
Rb1?2( L0D21 -F0) ]
定理 21
28 唯一的最优控制器为

熿A^2 -B2L0C2 - (L2 -B2L0)



Kopt(
z):= 

F L C
燀 2- 0 2  L 0 燅
并且 mi 2 2
n‖Tzw|2 =‖Gc‖2 +‖Gf ‖2


A B
注 21
6 对于离散时间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z)= [C
D ]
 ∈ 犚犎 ,可2

计算其 犎2 范数为

‖G(z)‖2 = Tr
ace{
DD +BLoB }= Trae{
c DD  +CLcC }
其中 Lc 和Lo 分别为可达性和可观测性 Gr amian 矩阵:
ALcA  -Lc +BB  =0
ALoA -Lo +CC =0
注意到 X2 和 Y2 满足方程
AF2X2AF2 - X2 +C1F2C1F2 =0
AL2Y2AL2 -Y2 +B1L2B1L2 =0
可利用上面的公式计算 mi 2
n‖Tzw ‖2 。例如
624


‖ Gc‖2 = Tra
ce{(D11 + D12F0) (
D11 + D12F0)+
(B1 + D2F0) X2(B1 + D2F0)}


‖ Gf ‖2 = Tr
aceRb{(
L0D21 -F0)(
L0D21 -F0) +

L0C2 -F2)Y2(
L0C2 -F2) }

证明: 令 x 表示系统 G 的状态。则系统可描述为
x(
k+1)= Ax( k)+B1w( k)+B2u(k) ( 25)
21.
z(k)= C1x(
k)+ D11w(
k)+ D12u(
k) ( 26)
21.
y(
k)= C2x(
k)+ D21w(
k) ( 27)
21.
定义ν:=u-F2x-F0w,则从 w,ν 到z 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熿AF2  B1 +B2F0 B2 燄 w
z=



C1F2 D11 + D12F0 D12 ν

[] 12
= Gcw +URb?ν

其中
-1?2

( ): 熿AF2  B2Rb 燄
U z =   -1
?2
燀C1F2 D12Rb 燅
易证 U 为内矩阵,并且 U ~Gc∈ 犚犎2⊥ 。现 以 Tνw 表示从 w 到ν 的
传递函数,则对任意给定的镇定控制器 K ,
Tzw = Gc +URb1?2Tνw

2 2
12 2 2
‖Tzw ‖2 = ‖ Gc‖2 + ‖Rb?Tνw ‖2 ≥ ‖ Gc‖2
因此,若状态( x)和干扰( w)均可用于构成反馈(即全信 息控制): u
=F2x+F0w,则 Tνw =0 而 ‖Tzw ‖2 = ‖Gc ‖2 。 故 u=F2x+
F0w 是一最优全信息控制律。注意
ν = Tνww ,
Tνw = Fl(
Gν,
K)
A  B1 B2
熿  燄
Gν = -F2 -F0 I

因 A-B2 (-F2 )=A+B2F2 为 稳 定 的,由燀
输C出2估计D
(21E)
O 问
0燅题和
全控制( FC)问题之间的关系知,对于 Gν(故对于输出反馈问题)的
625

所有容许控制器可写成
A +B2F2 0 [
I -B2]
熿 燄
K = Fl(
Mt,
KFC ),
Mt = -F2 0 [0 I]

燀 C2 I [0 0] 燅
其中 KFC 是如下系统的一内镇定控制器:
A  B1 [
I 0]
熿  燄
^ 
Gν = -F2 -F0 [ 0 I]

燀 C2  D21 [
0 0]

并有 Tνw =Fl(
Gν,
Fl(
Mt, ^ν,
KFC ))=Fl(G KFC )。因此
2 2
n‖Tzw ‖2 = ‖GcB1 ‖2 + mi
mi 1
n‖Rb?2 ^ν,
Fl(


KFC )‖2
K KFC

定义
I0 0 燄
Rb1?2 0 ^熿

Gν:=[ 0 I ]Gν 0I 0
 -1
?2
燀00 Rb 燅
A  B1 [
I 0]
熿 燄
12
? 
= -Rb F2 -Rb F0 0 I]
12
?


燀 C2  D21 [
0 0]


I 0
珦FC :=
K [0 R ]K


?2 FC

则易见
^ν,
Rb1?2Fl(
G ^ν,
KFC )= Fl(
G 珦FC )



n‖Rb
mi ?2 ^ν,
Fl(
G KFC )‖2 = mi ^ν,
n‖Fl(
G 珦FC )‖2

KFC 珦 KFC
626

因 Fl( 珦FC )的转置(或 对 偶)是 在 本 证 明 之 初 所 考 虑 的 全 信 息


珟ν,
G K
反馈问题,所以使 ‖Fl (
G 珦FC )‖2 最 小 的 一 个 控 制 器 为 K
珟ν,
K 珦FC =
L2
[R L ]。因此有


?2

L2
Fl烄G
珟ν,
1[
?2
烌 G

= f
烆 Rb L0 烎

2 2 2
n‖Tzw ‖2 = ‖Gc‖2 + ‖Gf ‖2
mi

最后可得最优反馈控制器为


K = Fl Mt,
L2
L0[ ])=
A +B2F2 +L2C2 -B2L0C2 L2 -B2L0
[
-F2 +L0C2  L0 ]
唯一性的证明类似于连续时间的情形,故略之。 □
应当注意,与连续时间情形不同的是,即 使 D11 =0,离 散 时 间
的全信息最优控制问题的解也不是一状态反馈。
离散时间 犎∞ 控制问题要复杂得多,利用 21
6 节中所述的双
线性变换来求取离散情形的解也许更为有效。

8 离散平衡模型降阶
21

在本节中,将说明 LFT 方 法 在 离 散 平 衡 模 型 降 阶 中 的 应 用,
并介绍平衡截断误差界的一个巧妙证明。
考虑一稳定离散时间系统 G(
z),并假设有如下实现:
A B
G(
z)= 
[C
D ]∈
犚犎 ∞

令 P 和 Q 为满足如下矩阵不等式的正半定对称矩阵:
APA  -P +BB  ≤ 0 ( 28)
21.
AQA -Q +CC ≤ 0 ( 29)
21.
627

不失一般性,假设
Σ1 0
P =Q = [0 Σ2 ]
其中
Σ1 = dag(
i σ1Is1 ,σ2Is2 ,…, σrIsr )≥ 0
Σ2 = d
iag(σr+1Isr+1 ,
σr+2Isr+2 ,…, σnIsn )≥ 0
si表示σi 的重数。(注意,这里的奇异值不一定排序。)对应于 P 和
Q,对 G(z)的实现进行分块
A A12 B1
熿 11 燄
z)= A21 A22 B2
G(
 
燀C 1 C 2  D燅
定理 21
29 假设 Σ1 >0。则 A11 为稳定的。
证明: 首先假设 Σ2 >0。由式( 2129)有
A11Σ1A11 -Σ1 +A21Σ2A21 +C1C1 ≤ 0 ( 30)
21.
假设λ 为 A11 的一特征值,则存在 x≠0 使得
A11x =λx ( 31)
21.
以 x 左乘、以 x 右乘式(

2130),得

|λ| -1)

x Σ1x +xA21Σ2A21x +xC1C1x ≤ 0

显然,
| λ|=1,例如,对某θ,
λ|≤1。但若| λ=ejθ ,则
A21x =0,
C1x =0
这些方程与式(
2131)意味着
A11 A12 x x
[A 21 A22 ][0]=e [0]
θ

即 ejθ 为 A 的一特征值。 这 与 A 为 稳 定 的 假 设 相 矛 盾。 故 A11 为


稳定得证。
现假设 Σ2 为奇异的,将证明可以去掉所有对应于零奇异的状
态而不改变系统 的 稳 定 性。 为 此,假 设 Σ2 =0,则 不 等 式 (
2128)
可写成
A11Σ1A11 -Σ1 +B1B1 A11Σ1A21 +B1B2
[ A ΣA
21 1

11 +B2B1 A21Σ1A21 +B2B2 ]≤ 0
628

这意味着
A11Σ1A11 -Σ1 +B1B1 ≤ 0 ( 32)
21.

A21Σ1A21 +B2B2 ≤ 0 ( 33)
21.
然而不等式(
2133)又意味着
A21 =0, B2 =0
因此有
A11 A12
A= [0 A22 ]
从而保证 A11 和 A22 为稳定的。
将此 A 矩阵代入到不等式(
2129)中去,得
A11Σ1A11 -Σ1 +C1C1 ≤ 0
A11 对应的子系统对于 Σ1 >0 仍满足不等式( 28)和式(
21 2129)。
这便证明了我们可以假设 Σ2 >0 而不失一般性。 □
注 21
7 重要的是,截断子系统的实现
A11 B1
Gr = [
C1  D ]
在某种意义下 ① 仍是平衡的,因其系统参数满足如下不等式:
A11Σ1A11 -Σ1 +A12Σ2A12 +B1B1 ≤ 0
A11Σ1A11 -Σ1 +A21Σ2A21 +C1C1 ≤ 0
而这些不等式又意味着
A11Σ1A11 -Σ1 +B1B1 ≤ 0
A11Σ1A11 -Σ1 +C1C1 ≤ 0 

A11 B1
定理 21
30 假设 Gr=  [
C1  D ]
,则 ‖G-Gr ‖ ∞ ≤2
∑σi ,特别
i=r+1

地 ‖G‖ ∞ ≤‖D‖+2
∑σ 。
i=1

不失一般性,假设σn =1,将证明对于 Σ2 =σnI=I,有

① 满足与(
2128)和(
2129)相同的不等式。
629

‖G -Gr‖ ∞ ≤ 2, r = n-1
则立即得出,因简 化 系 统 Gr 仍 是 平 衡 的,所 以 通 过 改 变 标 度 和 反
复应用上述结果便可得到定理的结论。
我们将看到,设定 Λ=Σ1
?


更 为 方 便。 由 下 述 两 个 引 理 和 将
一传递函数矩阵的 犎∞ 范数与其实现联系起来的有界实引理可证
得上述定理(若一 常 数 矩 阵 X,有 ‖X ‖ ≤1,以 下 将 称 之 为 压 缩
的,或一个压缩;若有 ‖X‖<1,将称之为严格压缩的)。
下述引理表明,对任意稳定系统,存在一个实 现,使得[
A B]

为压缩的;类似地,存在一个实现,使
[C ]为压缩的。
引理 21
31 假 设 传 递 函 数 矩 阵 G 的 一 个 实 现 满 足 P =Q =d
iag

Λ,

I},则
1 1 1
Λ- A12 Λ- A11Λ Λ- B1
[A Λ 22 A21 B2 ]

-1
熿A21Λ A22 燄

ΛA11Λ- ΛA12
-1
燀 C1Λ C2 燅
为压缩的。

Λ 0
证明: 因 P=
[0 I]满足不等式(2128),故有

P 0 A
A B][
0 I][
B ]
[ ≤P 

即[
P-1?2AP1?2 P-1?2B]为压缩的。而

P-1?2AP1?2 P-1?2B]=
0 I 0
Λ- A11Λ Λ- B1 熿 燄
1 1 1
Λ- A12
[A Λ
22 A21 B2 ]
I 0 0
燀0 0 I燅
因此
630

1 1 1
Λ- A12 Λ- A11Λ Λ- B1
[A Λ
A2122B2 ]
也为压缩的。类似讨论可证得另一部分结论。 □
X11 X12 Y11 Z
引理 21
32 假设 X= [Z X22 ]和 Y = [Y 21 Y22 ]为 压 缩 的 (严
格压缩的),则

熿 0 1
X11 X12 燄

1 1
M Y11 Z X22

2 槡


Y21 Y22 0
燀 槡
2 燅
也为压缩的(严格压缩的)。
证明: 将 M 扩展为如下矩阵:

1  1X11 燄
熿 0 X11 X12

2  槡


1 1 
Y11 Z X22  0

2 槡
2 
Md  
1  1
Y21 Y22 0 - Y22


 槡


1 1
Y11 0 - X22 -Z
燀槡
2 槡2  燅
因 X 和 Y 为压缩的,易证 MdMd ≤I,即 Md 为压缩的。
现在我们能证明上述定理。
定理 21
30 的证明注意到
A 0B1
A11 B1 熿 11 燄

Gr =  = 0 0 0
C1  D ]

燀C1 0 D燅
631

因此


熿 A11 00  B1燄

槡2

0 0 0 0  0

1
1( 0 0 A11 A12  B1
G -Gr)=
槡


1
0 0 A21 A22  B2
槡2

1 1 1 
- C1 0 C1 C2 0
燀 槡
2 槡
2 2 
槡 燅

对 1(G-Gr)的实现应用相似变换

-Λ 0 Λ 0
熿 燄
0 -I 0 I
T=
1 1
Λ- 0 Λ- 0

燀0 I 0 I燅
得到

1(
G -Gr)=

1 1
熿ΛA11Λ-1 ΛA12 0 ΛA12  0 燄
2 2 

1 1 1 1 1
A21Λ-1 A22 A21Λ A22  B2
2 2 2 2 2

1 -1 -1 1 -1  1
0 Λ A12 Λ A11Λ Λ A12 Λ- B1
2 2 

1 1 1 1 1
A21Λ-1 A22 A21Λ A22  B2
2 2 2 2 2
 
1 1 
C1Λ-1 C2 0 C2  0
燀 2 2 燅
632

易证,作为一常数矩阵,上述 1 (
G-Gr)的实现的右端可写成

0 0 I 0
熿 燄
1 I 0 0 0 0
0 I 0 0 熿 燄




I 0

I 0
I 0 ^d
0 0M 槡
2 槡
2 ( 34)
21.
1 0 0 I 0 0
0 I 0 0

2 燀0 0 0 0 I燅
燀0 0 0 I燅
其中
1 -1 1 1
熿 0 Λ A12 Λ- A11Λ Λ- B1燄


1 1 1
A21Λ-1 A22 A21Λ B2
^d  槡
2 槡
2 槡


1 1
ΛA11Λ- ΛA12 0 0



C1Λ-1 C2 0 0
燀 槡
2 燅
( 35)
21.

若能证明 1 ( G-Gr)的 实 现 作 为 一 常 数 矩 阵 是 压 缩 的,则 根 据 定



理 21
16 的(a)和(
g)可 知 本 定 理 成 立。 因 式( 2134)的 右 端 和 左
^d 为压缩的,则可保证上述欲证结论成
端两矩阵均是压缩的,若 M
立。
最后,由等式
1 1
Z = A22 ,
X11 = Λ- A12 ,

Y11 = A21Λ-1

2 槡


-1 -1

X12 熿Λ A11Λ Λ B1燄


[X ]22
= 1
A21Λ

B2
燀槡2 槡2 燅
633

熿ΛA11Λ-1 1
ΛA12燄



Y21 Y22]=

C1Λ-1 C2
燀 槡
2 燅
根据引理 21
31 和引理 21 ^ d 为压缩的。
32 可证得 M □

9 应用互质因式进行模型降阶
21

本节考虑利用互质因式降阶进行低阶控制器设计的问题。将
仅考虑利用正规化右互质因式的特殊情形。
设动态系统为
A B
G= 
[C
D ]
并假设此实现是可镇定和可 检测的。由 定 理 21
25,可 知,存 在 一

正规化右互质因式分解 G=NM -1 使得
[N ]为内矩阵。

引理 21
33 令νi= 槡 YX ),则
λi( [N ]的 Hankel奇异值为
νi
σi = 2
<1
1+
槡 νi
证明:因
λi(
YX )
σi =λi(
PQ )=

1+λi(YX )
且λi(
YX )≥0,故引理结论显然。 □
可知存在一变换使得 X 和 Y 为平衡的:
Π1 0
X =Y = Π = [0 Π2 ]
其中 Π1 =d
iag[
ν1Is1 ,…,
νrIsr ]>0。
现对系统 G 和矩阵 F 作相应分块:
634

A A12 B1
熿 11 燄
G = A21 A22 B2 F= [
F1 F2]
 
燀C1 C2  D燅
则简化互质因式
-1?2

M 熿A11 +B1F1 B1Z
 燄


:=
[] F1  Z-1?2

-1?2
∈ 犚犎∞
燀C1 + DF1  DZ 燅
满足如下误差界。

熿M燄
M νi
引理 21
34
N ‖[ ]


燀 燅 ∞
≤ 2∑σi =2∑

i≥r+1 i≥r‖
+1
槡 νi
1+

证明: 类似于连续时间的情形。 □
注 21
8 可通过直接计算 和
X P 并求取一平衡实现而不求解对应
Y 的 Ri
cca
ti方程来获得降阶模型。 
简化互质因式和鲁棒或 犎∞ 控制器设计方法可用来设计低阶
控制器,使得系统鲁棒 稳 定 并 满 足 一 些 指 定 的 性 能 指 标。 拟 让 读
者去探讨本模型降阶 方 法 的 应 用。 但 应 指 出,与 连 续 时 间 情 形 不
同,离散时间的简化互质因式也许不是正规化的。事实上,可证明
更一般的结论。
引理 21
35 令 N(
z)∈ 犚犎∞ 的一实现为
A B
N(
z)= 
[C
D ]
且 A 为稳定的。假设存在 X=X ≥0 使得
A XA - X +CC A  XB +CD
[ B XA +D C
 
B  XB + DD -I]=0 (21.36)
则 N 为内矩阵,即 N ~ N =I。进而,若该实现
A A12 B1
AB 熿 11 燄

N =  = A21 A22 B2 ]
CD  
燀C1 C2  D燅
也是平衡的,且有
635

Σ1 0
X =Σ = [0 Σ2 ]

AΣA  -Σ +BB  =0
其中 Σ1 >0,则截断系统
A11 B1
Nr = 
[C
D ]

为稳定的,并且是压缩的,即 N Nr≤I。 ~

证明: 以

I 0] 0
U= [0 I]
左乘、以 U  右乘式(
2136),得
A11Σ1A11 -Σ1 +C1C1 +A21Σ2A21 A11Σ1B1 +C1D +A21Σ2B2
[ B ΣA

1 1 11 +DC1 +B2Σ2A21 B1Σ1B1 +DD -I+B2Σ2B2 ]
=0

A11Σ1A11 -Σ1 +C1C1 A11Σ1B1 +C1D
[ B ΣA 
1 1 11 + DC1 B1Σ1B1 + DD -I ]=
A21 A21 

- [B ] [B ]


Σ2 

由此得到
 
A11 B1 Σ1 0 A11 B1 Σ1 0
[C 1 D ] [0 I][C 1 D]
-[
0 I]
≤0

令 T=Σ ,则 1
?

TA11T-1 TB1
‖[ C1T-1 D ]‖ ≤ 1
A21
即 ‖Nr‖ ∞ ≤1。显然,若
[B ]Σ =0,则 N


2 r 为 内 矩 阵(虽 然 反 之
636

并不一定成立)。 □

10 注释和参考
21

关于离散 Ric
cai方程的结果 大 多 基 于 Kuc
t era[1972]和 Mo

ina
r 1975]的工作。A 为奇 异 矩 阵 时 的 离 散 代 数 Ri
i[ cc
ati方 程 的
求解数值算法可在 Arno d 和 Laub[
l 1984],Dooren[1981]及 其 参
考文献中找到。矩阵因式 分 解 是 由 Chu[
1988]获 得 的,而 正 规 化
互质因式分解是 由 Meye 1990]和 Wa
r[ l r[
ke 1990]获 得 的。 文 献

too
r l[
voge 1992],
Limeber,
e Green 和 Wal
ke r[1989]以 及 I
gle
s

as和 Gl r[
ove 1991]中有对离散时间 犎∞ 控制问题的详细讨论。
参 考 文 献

1 an,V.M.,D.
Adamj ov,
Z.Ar and M.G.Kr
ein(
1971).Ana
lyt
icp
rope
rti
eso

Schmi
dtpa
irsf
oraHanke
lope
rat
orandt
hegene
ral
izedSchur-Takag
iPr
obem,

Ma
th.
USSRSb
orn
ik,
Vo 15,
l. pp.
31-73.
an,
2 Adamj V.M.,
D. ov,
Z.Ar and M.
G.Kr
ein(
1978).
Inf
ini
teb
lock Hanke
lma


ric
esandr
ela
tedex
tens
ionp
rob
lems,
AMSTran
sl.,
vo 111,
l. pp.
133
?156
3 Al f,
?Sagga U.M.
andG.
F.Fr
ank
lin(
1987).
Ane
rro
rboundf
orad
isc
ret
ereduc
ed

rde
rmode
lofal
ine
armu
lti
var
iab
les
ysem,
t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Vo
l.
AC
?32,
pp.
815
?819.
4 Al f,U.M.
?Sagga andG.
F.Fr
ank
lin(
1988).Mode
lreduc
tionv
iaba
lanc
edr
eal
iza


ions:
anex
tens
ionandf
requenc
y we
igh
tingt
echn
i s,
que IEEE Tran
s.Au
toma
t.
Con
tr.,
Vol.
AC33,
? No,
7,pp.
687
?692.
5 Ande
rson,
B. O.(
D. 1967).
Asys
temt
heo
r r
ycit
eri
onf
orpo
sit
iver
ealma
tri
ces,
SI
AMJ.
Con
tr.
Opt z.,
imi Vo 6,
l. No,
2,pp.
171
?192.
6 Ande
rsonB.
D.O.(
1967).
Ana
lgebr
aics
olu
tiont
othes
pec
tra
lfa
cto
riz
ati
onp
rob

em,
l IEEETran
s.Au
to.
Con
trl,
o Vo
l.AC
?12,
pp.
410
?414.
7 Ande
rson,
B. O.(
D. 1993).
BodePr
izeLe
ct e(
ur Con
tro
lde
sign:
mov
ingf
romt
heo
ry

opr
act
ice),
IEEECon
tro
lSys
tems,
Vo 13,
l. 4,
No. pp.
1625.
?
8 Ande
rson,
B. O.,
D. P.Aga
thok
lis,
E.I.
Jur our(
yand M.Mans 1986).
Stab
ili
tyand

heMa
tri
xLyapunovEqua
tionf
orDi
scr
ete2
?Dimens
iona
lSys
tems, s.,
IEEETran
Vo
l.CAS
?33,
pp.
261
?266.
9 Ande
rson,
B.D.O.
and Y.
Liu(
1989).
Con
tro
lle
rreduc
tion:
conc
ept
sandapp
roa

s,
che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34,
? 8,
No. pp.
802
?812.
10 Ande
rson,
B.D.
O.andJ.
B.Moo
re(
1979).
Opt
ima
lFi
lte
ring.
Pren
tic
e?Ha
ll,
En

gewoodC
lif
fs,
NewJ
ers
ey.
11 Ande
rson,B.D.O.
andJ.B.Moo
re(
1989).
Opt
ima
lCon
trl:
o Li
nearQuadra
tic
Me
thods.
Pren
tic
e?Ha
ll,
Eng
lewoodC
lif
fs,
NewJ
ers
ey.
12 Ande
rson,
B.D.
O.andS.
Vongpan
itl
erd(
1973).
Netwo
rkAna
lys
isandSyn
the
sis:
A Mode
rn Sys
tem The
ory Appr
oach.Pr
ent
ice?Ha
ll,Eng
lewood?C
lif
fs,New
638


ers
ey.
13 Ar
nod,W.
l F.and A.
J.Laub(
1984).“Gene
ral
ized E
igenp
rob
lem a
lgo
rit
hmsand

oftwa
ref
ora
l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s,”
Pro
ceedi heIEEE ,Vo
ngsoft l.72,No.
12,
pp.
1746
?1754.
14 Ba
las,
G.(
1990).
Robus
tCon
tro
lofFl
exi
bleSt
ruc
tur
es:
The
oryandExpe
rimen
ts,
PhD.
The
sis,
Cal
tech.
15 Ba
las,
G.,
J.C.
Doy
le,
K.Gl r,
ove A.
Packa
rd,
andR.
Smi
th(
1991).
μ?Ana
lys
isand
Syn
the
sisToo
lbox,MUSYNI
nc.
andTheMa
t rks,
h Wo Inc.
16 Ba
ll,
J. Cohen(
A.andN. 1987).
Sens
iti
vit
ymi
nimi
zat
ioni rm:
nan 犎 ∞ no par
ame


eri
zat
iono
fal
lsubop
tima
lso
lut
ions,
Int.
J.Con
trl,
o vo
l.46,
pp.
785
?816.
17 Ba
ll,
J.A.andJ.W.He
lton(
1983).
A Beur
ling
?Laxt
heo
remf
ort
heL
ieg
roup U
(m,
n)wh
ichc
ona
insmo
stc
las
sic
ali
nte
rpo
lat
iont
heo
ry,
J.Op.
The
ory,
vo 9,
l. pp.
107
?142.
18 Ba
sar,
T.andP.
Ber
nha
rd(
1991).犎∞?
Opt
ima
lCon
tro
landRe
lat
ed Mi
nimaxDe


ignPr
obems:A Dnyami
l c Game Appr
oach.Sys
temsand Con
trl:Founda
o tions
andApp
lic
ati
ons.
Birkhus
er,
Bos
ton.
19 Ba
sar,
T.and G.
J.Ol
s r(
de 1982).Dynami
cNonc
oope
rat
iveGame The
ory,Ac
a
demi
cPr
ess.
20 Be
rns
ten,
i D.
S.and W.M.Hadda
rd(
1989).
LQGc
ont
rolwi
than 犎 ∞ pe
rfo
rm
ebound:
anc A Ri
cca
tiequa
tionapp
r ch,
oa IEEETran
s.Au
to.
Con
trl,
o vo
l. 34,
AC?
pp.
293
?305.
21 Be
ttayeb,M.,
L.M.
Sil
verman,
and M.G.
Saonov(
f 1980).Op
tima
lapp
rox
ima
tion

fcon
tinuous
?times
yst Pr
ems. o
c.IEEEConf.
Dec.
Con
tr.,
Albuque
rque,
pp.
195
?
198.
22 Bode,
H.W.(
1945).Ne
two
rkAna
lys
isandFe
edbackAmpl
ifi
erDe
sign,
D.Van
No
stand,
r Pri
nce
ton.
23 Boyd,
S.P.,
V.Ba
lakr
ishnan,
C.H,
Bar
rat,N.M.
t Khr
ai i,
sh X.
Li,
D. r,
G.Meye S.
A.
Norman(
1988).
A New CAD Me
thodand As
soc
iat
ed Ar
chi
tec
tur
esf
orL
ine
ar
Con
tro
lle
rs,
IEEETran
s.Au
t Conr.,
o. Vol.
AC33,
? pp.
268
?283.
24 Boyd,
S.,
V.Ba
lakr
ishnan, Kabamba(
andP. 1989).
Abi
sec
tion me
thodf
orc
ompu


i he 犎 ∞ no
ngt rmo
fat
rans
ferma
tri
xandr
ela
tedp
rob
lems,
Mat
h.Con
trl,
o Sig
na
ls,
andSys
tems,
vo 2,
l. 3,
No. pp.
207
?220.
25 Boyd,
S.andC.
Bar
rat(
t 1991).
LinearCon
tro
lle
rDe
sigh?Limi
tsof Pe
rfo e,
rmanc
Pr
ent
iceHa
ll,
Inc.
26 Boyd,
S.andC.
A.De
s r(
oe 1985).
Subha
rmon
icf
unc
tionsandpe
rfo
rmanc
ebounds

nli
nea
rtime
?inva
rian
tfe
edba
cks
ysems,
t IMAJ.
Mat
h.Con
t andInfo.,
r. vo 2,
l.
639

pp.
153
?170.
27 Boyd,
S. Yang(
andQ. 1989).
Str
uct
uredands
imu
ltaneousLyapunovf
unc
tionsf
or

yst
ems
tab
ili
t r
ypob
lems,
Int.
J.Con
trl,
o vo
l.49, 6,
No. pp.
2215
?2240.
28 Br
asch,
F.M.
andJ.
B.Pe
aron(
s 1970).
Pol
epl
acemen
tus
ingdynami
calc
ompens
a

ors,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 15,
l. pp.
3443.
?
ogan,W.
29 Br L.(
1991).
Mode
rnCon
tro
lThe
ory,
3rdEd.,
Pren
tic
eHa
ll,
Eng
lewood

lif
fs,
NewJ
ers
ey.
30 Br
uinsma,
N.A.,
and M.
Ste
inbuch(
1990).
Afa
sta
lgo
rit
hmt
ocompu
t he 犎 ∞?
et
no
rmo
fat
rans
ferf
unc
tion ma
trx,
i Sys
temsandCon
tro
lle
tte
rs,Vo
l.14,
pp.
287?
293.
31 Br
ys r.,A.E.and Y?C.Ho(
onJ 1975).
Appl
iedOpt
ima
lCon
trl,Hemi
o sphe
re
Pub
lish
ingCo
rpo
rat
ion.
32 Chen,
C.T.(
1984).
LinearSys
tem The
oryand De
sign.Ho
lt,
Rineha
rtand Wi
n

ton.
33 Chen,
J.(
1992a).
Sens
iti
vit
yin
teg
ralr
ela
tionsandde
signt
radeo
ffsi
nli
nea
rmu
lti

va
riab
lef
eedba
cks
ysems,
t submi
tt oIEEETran
edt s.Au
to.
Con
tr..
34 Chen,
J.(
1992b).Mu
lti
var
iab
lega
inpha
? seands
ens
iti
vit
yin
teg
ralr
ela
tionsandde


ignt
radeo
ffs,
submi
tt oIEEETran
edt s.Au
to.
Con
tr..
35 Chen,
J.(
1995).
Per
sona
lcommun
ica
tion.
36 Chen,M.
J.andC.
A.De
s r(
oe 1982).Ne
ces
sar
yandsu
ffi
cien
tcond
iti
onf
orr
obus


tab
ili
t fl
yo i
nea
rdi
str
ibu
tedf
eedba
cks
ysems,
t Int.
J.Con
trl,
o vo
l.35, 2,
no. pp.
255
?267.
37 Chen,
T.andB.
A.Fr
anc
is(
1992).犎2?
opt
ima
lsamp
led
?da
tac
ont
rol,
IEEETran
s.
Au
to.
Con
tr.,
Vo 36,
l. 4,
No. pp.
387
?397.
38 Chu,
C.C.(
1985).犎 ∞ opt
imi
zat
ionandr
obus
tmu
lti
var
iab
lec
ont
rol.
PhD The


is,
Uni
ver
sit
yofMi
nne
sot
a.
39 Chu,
C.C.(
1988).
Ond
isc
ret
einne
r?ou
terandspe
ctr
alf
act
ori
zat
ion,
Pro
c.Ame
r.
Con
tr.
Conf..
40 C
lemen
ts,
D.J.(
1993).
Rat
iona
lspe
ctr
alf
act
ori
zat
ionus
ings
tat
e?spa
ceme
thods,
Sys
temsandCon
tro
lLe
tte
rs,
Vo 20,
l. pp.
335
?343.
41 C
lemen
ts,
D.J.
andK.
Gl r(
ove 1989).
Spe
ctr
alf
act
ori
zat
ionby He
rmi
tianpenc
ils,
Li
nearAlge
braandi
tsAppl
ica
ti s,
on vo
l.122
?124,
pp.
797
?846.
42 Copp
le,W.
A.(
1974).Ma
tri
xquad
rat
icequa
tions,
Bul
l.Aus
tra
l.Ma
th.
Soc.,Vo
l.
10,
pp.
377
?401.
43 Dah
leh,M.
andI.
J.Di
az?Bob
ilo(
l 1995).
Con
tro
lof Unc
ert
ainSys
tems:
ALi
near
Pr
ogrammi oach,
ngAppr Pren
tisHa
ll.
640

44 Dah
leh,M.
A.andJ.
B.Pe
aron(
s 1987).
犾1 op
tima
lfe
edba
ckc
ont
rol
ler
sfo
r MIMO

isc
ret
etimes
ysems,
t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l.
AC32,
? 4,
No. pp.
314
?322.
45 Dan
iel,
R.W.,
B.Kouva
rit
aks,
i and H.
Lachman(
t 1986).
Pri
nci
pald
ire
cti
ona
lign

t:
men ageome
tri
cfr
amewo
rkf
ort
hec
omp
let
eso
lut
iont
otheμp
rob
lem,
IEEPr
o

e ngs,
edi vo 133,
l. PatD,
r No,
2,pp.
4556.
?
46 Dav
is,
C.,W.M.Kahan,
and H.
F.We
inbe
r r(
ge 1982).No
rm?p
res
erv
ingd
ila
tions
andt
hei
rapp
lic
ati
onst
oop
tima
ler
rorbounds,
SIAMJ.
Nume
r. l.,
Ana vol19,
pp.
445
?469.
47 Dav
ison,
E.J.(
1968).Onpo
lea
ssi
gnmen
tin mu
lti
var
iab
lel
ine
ars
ysems,
t IEEE
Tran
s.Au
to.
Con
tr.,
Vol,
13, 6,
No. pp.
747
?748.
48 De
lsa
rte,
P.,
Y.Gen
in, Kamp(
andY. 1979).
TheNavan
linna
?Pi
ckp
rob
lemf
orma


rixva
luedf
unc
tions,
SIAMJ.
Appl
iedMa
th.,
Vo 36,
l. pp.
4761.
?
49 De
sai,
U.B.
andD.
Pal(
1984).At
rans
forma
tionapp
roa
cht
ost
ocha
sti
cmode
lre

duc
tion,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29, 12,
NO. pp.
1097
?1100.
50 De
s r,
oe A.,
C. R.W.
Liu,
J.Mur
ray,
andR.
Saeks(
1980).
Feedba
cks
yst
emde
sign:

hef
rac
tiona
lrep
res
ent
ati
onapp
roa
cht
oana
lys
isands
ynt
hes
is,
IEEETran
s.Au

o.Con
tr.,
Vol.
AC25,
? 6,
No. pp.
399
?412.
51 De
s r,
oe C.
A.and M.
Vidya
s r(
aga 1975).
FeedbackSys
tems:
Inpu
t?Ou
tpu
tPr
ope
r

ies.
Academi
cPr
ess,
New Yo
rk.
52 Doy
le,
J.C.(
1978).
Gua
ran
teed Ma
rgi
nsf
orLQG Regu
lat
ors,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l.
AC23,
? 4,
No. pp.
756
?757.
53 Doy
le,
J.C.(
1982).Ana
lys
iso
ffe
edba
cks
yst
emswi
ths
truc
tur
edunc
ert
ain
tis,

IEEPr
oce ngs,
edi PatD,
r Vo 133,
l. pp.
4556
?
54 Doy
le,
J.C.(
1985).
Str
uct
uredunc
ert
ain
t nc
yi on
tro
lsys
tem de
sign,
IEEE CDC,
Ft.
Laude
rda
le.
55 Doy
le,
J.C.(
1984).
Lec
tur
eno
tesi
nadvanc
esi
nmu
lti
var
iab
lec
ont
rol,
ONR?Hon

eywe
llWo
rkhop,Mi
s nne
apo
lis.
56 Doy
le,
J.C.,
B.Fr
anc
is,
and A.Tannenbaum(
1992),
FeedbackCon
tro
lThe
ory,
Ma
cmi
llanPub
lish
ingCompany.
57 Doy
le,
J.C.,
K.Gl r,
ove P.
P.Kha
r r,
goneka B.A.
Franc
is(
1989).
Sta
te
spa
ces
olu


ionst
ost
anda
rd 犎2 and 犎 ∞ c
ont
rolp
rob
lemsIEEETran
s.Au
to.
Con
trl,
o vo
l.
AC
?34, 8,
No. pp.
831?847.Al
sos
ee1988 Ame
ric
anCon
tro
lCon
fer e,At
enc lan
ta,
June,
1988.
58 Doy
le,
J.,K,
Lenz,
and A.
Packa
rd(
1986).De
sign Examp
lesus
ing μs
ynt
hes
is:
Spa
ceShu
ttl
eLa
ter
alAx
isFCSdur
ingr
een
try,
IEEECDC,
Dec r1986,
embe pp.
2218
?2223.
641

59 Doy
le,
J.C.,
A.Pa
cka
r Zhou(
dandK. 1991).
Rev
i fLFTs,
ewo sandμ,
LMI Pro
c.

30hIEEEConf.
Dec.
Con
tr.,
Eng
land,
pp.
1227
?1232
60 Doy
le,
J.C.,
R.S.
Smi
th,
andD.
F.Enns(
1987).
Con
tro
lofP
lan
tswi
thI
npu
tSa
tu

ati
onNon
line
ari
tis,
e Ame
ricanCon
trlConf.,
o pp1034
?1039.
61 Doy
le,
J.C.
andG.
Ste
in(
1981).Mu
lti
var
iab
lef
eedba
ckde
sign:
Conc
ept
sfo
rac
las


ica
l?mode
rns
ynt
hes
is,
IEEE Tran
s.Au
toCon
trl,
o l.AC?26,
vo 4?16,Feb.
pp.
1981.
62 Doy
le,
J.C.,
J.Wa
llandG.
Ste
in(
1982).
Per
formanc
eandr
obus
tne
ssana
lys
isf
or

truc
tur
edunc
ert
ain
ty,
inPr
oc.
21s
tIEEEConf.
Dec
isi
onCon
tr.,
pp.
629
?636.
63 Doy
le,
J.C.,K.
Zhou,
and B.Bodenhe r(
ime 1989).Op
tima
lCon
tro
lwi
th mi
xed
犎2and 犎∞ pe
rfo
rmanc
eob
jec
tive,
Pro
c.o
fAme
ric
an Con
tro
lCon
fer e,
enc P
itt
s
gh,
bur Penns
ylvan
ia,
pp.
2065
?2070.
64 Doy
le,
J.C.,
K.Zhou,K.Gl r,
ove andB.
Bodenhe r(
ime 1994).Mi
xed 犎2 and 犎 ∞
pe
rfo
rmanc
eob
jec
tive
sII:
opt
ima
lcon
trl,
o IEEETran
s.onAu
toma
t.Con
tr.,
vol.
39, 8,
no. pp.
1575
?1587.
65 Dym,
H.(
1994).
BookRev
iewo
fThec
ommu
tan
tli
fti
ngapp
roa
cht
oin
ter
pol
ati
on

pob
lemsbyC.
Foi
asand A.
E.Fr
azho,
TheBu
lle
ti heAMS,Vo
noft l.31,
Jul

1993,
pp.
125
?140.
66 Dym,
H.andI.Gohbe
rg(
1986).A max
imum en
tropyp
rinc
ipl
efo
rcon
tra
cti
vei
n

erpo
lan
ts,
J.ofFunc
tiona
lAna
lys
is,
Vo 65,
l. pp.
83125.
?
67 El
?Sakka
ry,
A.(
1985).
Thegapme
trc:
i Robus
tne
sso
fst
abi
li
zat
iono
ffe
edba
cks
ys
ems,
t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30,
l. pp.
240
?247.
68 Enns,
D.(
1984a).Mode
lReduc
tionfo
rCon
tro
lSys
tem De
sign,
Ph.D.Di
sse
rta


ion,
Depa
rtmen
tofAe
ronau
tic
sand As
tronau
tis,
c S
tan
for
d Un
ive
rsi
ty,
Stan
fod,

Ca
lif
orn
ia.
69 Enns,
D.(
1984b)Mode
lreduc
tionwi
thba
lanc
edr
eal
iza
tions:
Ane
rro
rboundanda

requenc
ywe
igh
tedgene
ral
iza
tion,
Pro
c. rdConf.
23 Dec.
Con
tr.,
La s,
sVega NV.
70 Fan,M.
K.H.
andA.
L.Ti
ts(
1986).
Cha
rac
ter
iza
tionande
ffi
cien
tcompu
tat
iono


hes
truc
tur
eds
ingu
larva
lue,
IEEE Tran
s.Au
to.
Con
trl,
o l.AC?31,
vo 8,
no. pp.
734
?743.
71 Fan,M.
K.H.
andA.
L.Ti
ts,
andJ.
C.Doy
le(
1991).
Robus
tne
ssi
nthep
res
enc
eof
mi
xedpa
rame
tri
cunc
ert
ain
tyandunmode
leddynami
cs,
IEEE Tran
s.Au
to.
Con


rol,
vol.
AC36,
? no,
1,pp.
2538.
?
72 Fo
ias,
C.andA.Tannenbaum(
1988).
Ont
hef
our
?bl
ockp
rob
lem,
I,Ope
rat
orThe

ry:
o Advanc
esandAppl
ica
ti s,
on vo
l.32(
1988),
pp.
93112andOnt
? hef
ourb
lock

pob
lem,
II:
thes
ingu
lars
ysem,
t Int
egra
lEqua
tion
sandOpe
rat
orThe
ory,
vol.
11
642


1988),
pp.
726
?767.
73 Fr
anc
is,
B.A.(
1987).
Acour
sei
n 犎∞ c
ont
rolt
hery,
o Lec
tur
eNo
tesi
nCon
tro
land

nfo
rma
tionSc
ienc
es,
vol.
88.
74 Fr
anc
is,
B.A.andJ.
C.Doy
le(
1987).
Line
arc
ont
rolt
heo
rywi
than 犎∞ op
tima
lit


rit
eron,
i SIAMJ.
Con
trlOpt.,
o vo 25,
l. pp.
815
?844.
75 Fr
eudenbe
rg,
J.S.(
1989).
Ana
lys
isandde
signf
ori
ll
?cond
iti
onedp
lan
ts,
pat2:
r di

ect
iona
llyun
ifo
rm we
igh
tingsandanexamp
le,
Int.
J.Con
tr.,
vo 49,
l. 3,
no. pp.
873
?903.
76 Fr
eudenbe
rg,
J.S.
andD.
P.Loo
ze(
1985).
Righ
tha
lfp
lanez
ero
sandpo
lesandde


ignt
radeo
ffsi
nfe
edba
cks
ysems,
t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lAC?30, 6,
no.
pp.
555
?565.
77 Fr
eudenbe
rg,
J.S.
andD.
P.Loo
ze(
1988).
Fre
quencyDoma
inPr
ope
rti
esofSca
lar
andMu
lti
var
iab
leFe
edbackSys
tems,
Lec
tur
e No
tesi
nCon
tr.
andI
nfo.
Sci e,
enc
vo
l.104,
Ber
lin:
Spr
inge
r?Ve
rlag,
1988.
78 Fr
eudenbe
rg,
J.S.,D.
P.Loo
zeandJ.
B. uz(
Cr 1982).Robus
tne
ssana
lys
isus
ing

ingu
larva
lues
ens
iti
vit
ies,
Int.
J.Con
trl,
o vo
l.35, 1,
no. pp.
95116.
?
79 Ga
rne
tt,
J.B.(
1981).
BoundedAna
lyt
icFunc
ti s,
on Ac
ademi
cPr
ess.
80 Geo
rgou,
i T.T.(
1988).
Ont
hec
ompu
tat
iono
fthegap me
trc,
i Sys
t.Con
tr.
Let.,

Vo
l.11,
pp.
253
?257.
81 Geo
rgou,T.T.
i and M.C.
Smi
th(
1990).Op
tima
lrobus
tne
ssi
nthegap me
trc,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35,
? 6,
No. pp.
673
?686.
82 Gl r,
ove K.(
1984).
Allop
tima
lHanke
l?no
rmapp
rox
ima
tionso
fli
nea
rmu
lti
var
iab
le

yst
emsandt
her犔∞?
i err
orbounds,
Int.
J.Con
trl,
o vo
l.39,
pp.
1115
?1193,
1984.
83 Gl r,
ove K.(
1986).
Robus
tst
abi
li
zat
iono
fli
nea
rmu
lti
var
iab
les
ysems:
t Rel
ati
onst

app
rox
ima
tion,
Int.
J.Con
tr.,
Vo 43,
l. 3,
No. pp.
741
?766.
84 Gl r,
ove K.(
1989).
Atu
tor
ialon Hanke
l?no
rm App
rox
ima
tion,
in Da
tat l,
o Mode
J.
C.Wi
llems,
Ed. rk:
New Yo Spr
inge
r?Ve
rlag.
85 Gl r,K.(
ove 1986).Mu
lti
pli
cat
iveapp
rox
ima
tiono
fli
nea
r mu
lti
var
iab
les
yst
ems
wi
thL∞ e
rrrbounds,
o Pro
c.Ame
r.Con
t Conf.,
r. Sea
tte,WA,
l pp.
1705
?1709.
86 Gl r,
ove K.
andJ.
Doy
le(
1988).
Sta
te?spa
cef
ormu
laef
ora
lls
tab
ili
zingc
ont
rol
ler


hats
ati
sfyan 犎 ∞ no
rmboundandr
ela
tionst
ori
sks
ens
iti
viy,
t Sys
temsandCon


rolLe
tte
rs,
vo 11,
l. pp.
167
?172.
87 Gl r,
ove K.
andJ.
C.Doy
le(
1989).
Ast
atespa
ceapp
roa o 犎 ∞ op
cht tima
lcon
trl,
o i

Thr
eeDe
cade
sof Ma
thema
tica
lSys
temsThe
ory:
ACo
lle
cti
onofSurveysa
tthe
Oc
cas
ionoft
he50
thBi
rthdayofJanC.
Wil
lems,H.
Nijme
ije
randJ.M.
Schuma

r(
che Eds.),
Spr
inge
r?Ve
rlag,
Lec
tur
eNo
tesi
nCon
tro
landI
nfo
rma
tionSc
ienc
es,
643

vo
l.135,
1989.
88 Gl r,K.,D.
ove J.N.L
imebe
er,
J.C.Doy
le,E.M.Ka
sena
lly,
and M.G.
Saf
onov

1991).
Acha
rac
ter
iza
tiono
fal
lso
lut
ionst
othef
ourb
lockgene
rald
ist
anc
epr
ob
em,
l SIAMJ.
Opt
imi
zat
ionandCon
trl,
o Vo
l.29,
No,
2,pp.
283
?324.
89 Gl r,
ove K.,
D.J.
N.L
imebe
er,
andY.
S.Hung(
1992).
Ast
ruc
tur
edapp
rox
ima
tion

pob
lem wi
thapp
lic
ati
onst
ofr
equenc
y we
igh
ted mode
lreduc
tion,
IEEE Tran
s.
Au
toma
t.Con
tr.,
vol.
AC37,
? 4,
No. pp.
447
?465.
90 Gl r,K.
ove andD.McFa
rlane(
1989).Robus
tst
abi
li
zat
iono
fno
rma
liz
edc
opr
ime

act
orp
lan
tde
scr
ipt
ionswi
th 犎∞ boundedunc
ert
ain
ty,
IEEE Tran
s.Au
toma
t.
Con
tr.,
vo 34,
l. 8,
no. pp.
821
?830.
91 Gl r,
ove K.
andD.Mus
taa(
f 1989).
Der
iva
tiono
fthemax
imumen
tropy 犎 ∞ c
on

rol
lerandas
tat
espa
cef
ormu
laf
ori
tsen
tropy,
Int.
J.Con
trl,
o vo
l.50,
pp.
899.
92 Godda
rd,
P.J.
and K.Gl r(
ove 1993).Con
tro
lle
rreduc
tion:we
igh
tsf
ors
tab
ili
ty
andpe
rfo
rmanc
epr
ese
rva
tion,
Pro
ceedi
ngsoft
he 32ndConfe
renc
eon De
cis
ion
andCon
trl,
o SanAn
ton
io, s,
Texa De
c r1993,
embe pp.
2903
?2908.
93 Godda
rd,
P.J.
andK.
Gl r(
ove 1994).
Per
formanc
epr
ese
rvi
ngf
requenc
y we
igh
ted

ont
rol
lerapp
rox
ima
tion:
acop
rimef
act
ori
zat
ionapp
r ch,Pr
oa oce
edi
ngsoft
he
ndConfe
33 renc
eonDe
cis
ionandCon
trl,
o Or
lando,
Flo
rida,
Dec
embe
r1994.
94 Gohbe
rg,
I.,
andS.
Gol
dbe
rg(
1981).
Bas
icOpe
rat
orThe
ory.
Birkhaus
er,
Bos
ton.
95 Gohbe
rg,
I.,
P.Lanc
ast
er,
andL.Rodman(
1986).Onhe
rmi
tians
olu
tionso
fthe

ymme
tri
cal
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
SIAM J.
Con
tro
land Opt
imi
zat
ion,Vo
l.
24, 6,
No. r1986,
Novembe pp.
1323
?1334.
96 Go
lub,
G.H.,
andC.
F.VanLoan(
1983).
Mat
rixCompu
tat
ion
s.Ba
ltimo
re,Md.:

ohnsHopk
indUn
iv.
Pre
ss.
97 Gr
een,M.(
1988a).A r
ela
tivee
rro
rboundf
orba
lanc
eds
tocha
sti
ctr
unc
aton,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33,
? 10,
No. pp.
961
?965.
98 Gr
een,M (
1988b).Ba
lanc
eds
tocha
sti
cre
ali
zat
ions,
Journa
lof Li
near Alge
bra
andi
tsAppl
ica
ti s,
on Vo
l.98,
pp.
211
?247.
99 Gr
een,M.(
1992).犎 ∞ c
ont
rol
lers
ynt
hes
isbyJ?
los
sle
ss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SIAMJ.
Con
tro
landOpt
imi
zat
ion,
vol.
30No.
3pp.
522
?547.
100 Gr
een,M.,
K.Gl r,
ove D.
J.N.
Limebe
erandJ.
C.Doy
le(
1988),AJ
?spe
ctr
alf
ac

ori
zat
ionapp
roa oH ∞ c
cht ont
rol,
SIAM J.
Con
tro
landOpt
imi
zat
ion,Vo
l.28,
pp.
1350
?1371.
101 Gr
een,M.
andD.
J.N.
Limebe
er(
1995).
LinearRobus
tCon
trl,
o Pr
ent
iceHa
ll.
102 Hau
tus,M.
L.J.
andL.M.
Sil
verman(
1983).
Sys
tems
truc
tur
eands
ingu
larc
on

rol,
LinearAlge
braandi
tsAppl
ica
ti s,
on Vo
l.50,
pp.
369
?402.
644

103 He
lton,
J.W.(
1981).Br
oadband ga
in equa
liz
ati
on d
ire
ctl
yfr
om da
ta,
IEEE
Tran
s.Ci
rcu
it t.,
sSys Vol.
CAS
?28,
pp.
1125
?1137.
104 He
st s,M.(
ene 1975).
Opt
imi
zat
ionThe
ory:
thefi
nit
edimen
siona
lca
se,
John Wi


ey & Sons.
105 Heymann,M.(
1968).
Commen
ts“
Onpo
lea
ssi
gnmen
tinmu
lti
?inpu
tcon
tro
llab
le

ine
ars
ysems,”
t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 13,
l. 6,
No. pp.
748
?749.
106 Hi
nri en,D.,
chs and A.
J.Pr
itcha
rd(
1990).Animp
rovede
rro
res
tima
tef
orr
e
duc
ed?o
rde
r mode
lso
fdi
scr
etet
imes
ysem,
t IEEE Tran
sac
tion
son Au
toma
tic
Con
trl,
o AC
?35,
pp.
317
?320.
107 Ho
ffman,
K.(
1962).
BanachSpac
esof Ana
lyt
icFunc
ti s,
on Pr
ent
ice
?ha
ll,
Inc.,
Eng
lewoodC
lif
fs,
N.J.
108 Ho
rn,
R.A.andC.R.
J on(
ohns 1990).Ma
trixAna
lys
is,Cambr
idge Un
ive
rsi
ty
Pr
ess,
Fir
stPub
lishedi
n1985.
109 Ho
rn,
R.A.
andC.
R.J on(
ohns 1991).
Topi
csi
n Ma
trix Ana
lys
is,
Cambr
idgeU

ive
rsi
tyPr
ess.
110 Ho
rowi
tz,
I.M.(
1963).
Syn
the
sisof Fe
edbackSys
tems,Ac
ademi
cPr
ess,Lon

don.
111 Hung,
Y.S.(
1989).犎 ∞?
opt
ima
lcon
tro
l?Pa
rtI:
mode
lma
tch
ing,
?Pa
r I:
tI s
olu
tion

orc
ont
rol
les,
r In
t.J.
Con
trl,
o Vo
l.49,
pp.
1291
?1359.
112 Hung,
Y.S.
andK.
Gl r(
ove 1986).
Opt
ima
lHanke
l?no
rmapp
rox
ima
tiono
fst
abl


yst
emswi
thf
irs
tor
ders
tab
lewe
igh
tingf
unc
tions,
Sys
t.Con
tr.
Let.,
t Vol.
7pp.
165
?172.
113 Hung,
Y.S.
andA.
G.J.Ma
cFa
rlane(
1982).
Mul
tivar
iab
l edback:
efe Aqua
sic
las


ica oach,
lappr Spr
inge
r?Ve
rlag.
114 Hyde,
R.A.
andK.
Gl r(
ove 1993).
TheApp
lic
ati
ono
fSchedu
led 犎 ∞ Con
tro
lle
rs

oaVSTOL Ai
rcr
aft,
IEEETran
s.Au
toma
ticCon
trl,Vo
o l.38,No.
7,pp.
1021?
1039.
115 Hy
land,D.C.
and D.
S.Be
rns
ten(
i 1984).Theop
tima
lpr
oje
cti
onequa
tionsf
or

ixed
?or
derdynami
ccompens
aton,
i IEEE Tran
s.Au
to.
Con
tr.,Vo
l.AC?29,No.
11,
pp.
1034
?1037.
116 I
gle
sis,
a P.
A.and K.Gl r(
ove 1991).
Sta
te?spa
ceapp
roa
cht
odi
scr
ete
?time 犎 ∞

ont
rol,
Int.
J.Con
trl,
o Vo
l.54, 5,
No. pp.
1031
?1073.
117 I
gle
sis,
a A.,D.Mus
P. taa,
f and K.Gl r(
ove 1990).Di
scr
et ime 犎 ∞ c
et ont
rol
ler


ati
sfi
yngmi
nimumen
tropyc
rit
eron,
i Sys
t.Con
tr.
Let.,
t Vo 14,
l. pp.
275
?286.
118 J
onckhe
ere,
E.A.
andJ.
C.Juang(
1987).
Fas
tcompu
tat
iono
fach
ievab
lepe
rfo
rm
anc
einmi
xeds
ens
iti
viy 犎 ∞ de
t sign,
IEEETran
s.onAu
to.
Con
trl,
o vo
l. 32,
AC?
645

pp.
896
?906.
119 J
onckhe
ere,
E.A.
andL.M.
Sil
verman (
1978).
Spe
ctr
alt
heo
r ft
yo hel
ine
arquad


ati
cop
tima
lcon
tro
lpr
obem:
l dis
cre
tet
?imes
ing
lei
?npu
tca
se,
IEEE Tran
s.Ci
r
cu
its. t.,
Sys Vol.
CAS
?25, 9,
No. pp.
810
?825.
120 Ka
ila
th,
T.(
1980).
LinearSys
tems.
Pren
tic
e?Ha
ll,
Inc.,
Eng
lewoodC
lif
fs,N.
J.
07632.
lman,
121 Ka R.E.(
1964).Wheni
sac
ont
rols
yst
em op
t l?ASME Tran
ima s.Se
rie

D:
J.Ba
sicEngi
nee
ring,
Vo 86,
l. pp.
1?10.
lman,
122 Ka R.E.
andR.
S. y(
Buc 1960).
Newr
esu
ltsi
nli
nea
rfi
lte
ringandp
red
ict
ion

heo
ry,
ASMETran
s.Se
risD :
e J.Ba
sicEngi
nee
ring,
Vo 83,
l. pp.
95108.
?
123 Kav
ranoǧ
lu,
D.and M.
Bet
tayeb(
1994).
Cha
rac
ter
iza
tionandc
ompu
tat
iono
fthe

olu
tiont
otheop
t l 犔∞ app
ima rox
ima
tionp
rob
lem,
IEEE Tran
s.Au
to.
Con
tr.,
Vo
l.39, 9,
No. pp.
1899
?1904.
124 Kha
r r,
goneka P.,
P. I.R.
Pet
eren,
s and M.A.
Rot
ea(
1988).犎∞?op
tima
lcon
tro

wi
ths
tat
e?f
e ck,
edba IEEETran
s.onAu
to.
Con
trl,
o vo
l.AC
?33,
pp.
786
?788.
125 Kha
r r,
goneka P.,
P. I.R.
Pet
eren,
s Zhou(
and K. 1990).
Robus
tst
abi
li
zat
ionand
犎 ∞?
opt
ima
lcon
trl,
o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 35,
l. 3,
No. pp.
356
?361.
126 Kha
r r,
goneka P.
P.and M.
A.Ro
tea(
1991).Mi
xed 犎2 犎 ∞ c
ont
rol:
aconvexop
ti
mi
zat
ionapp
r ch,
oa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36,
l. 7,
no. pp.
824
?737.
127 Kha
r r,
goneka P.
P.andE.
Son
tag(
1982).Ont
her
ela
tionbe
twe
ens
tab
le ma
tri


rac
tionf
act
ori
zat
ionsandr
egu
lab
ler
eal
iza
tionso
fli
nea
rsys
temsove
rrngs,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27,
l. pp.
627
?638.
a,H.(
128 Kimur 1988).
Syn
the
si f 犎 ∞ Con
so tro
lle
rsba
sedon Con
juga
tion,
Pro
c.
IEEEConf.
Dec
isi
onandCon
trl,
o Aus
tin,
Texa
s.
129 Ki
sho
re,A.P.
andJ.B.Pe
aron(
s 1992).Un
ifo
rm s
tab
ili
tyandpe
rfo
rmanc
ein
犎∞ ,
Pro
c.IEEEConf.
Dec.
Con
tr.,
Tuc
son,
Ari
zona,
pp.
1991
?1996.
130 Kl
einman,
D.L.(
1968).
Onani
ter
ati
vet
echn
iquef
orRi
cca
tiequa
tionc
ompu
ta

ion,
IEEETran
sac
tion
sonAu
toma
ticCon
trl,
o Vo
l.13,
pp.
114
?115.
131 Kuc
era,V.(
1972).Ac
ont
ribu
tiont
o ma
tri
xquad
rat
icequa
tions,
IEEE Tran
s.
Au
to.
Con
trl,
o AC
?17, 3,
No. 344
?347.
132 Kuc
era,
V.(
1979).
Dis
cre
teLi
nearCon
trl,
o J
ohn Wi
leyandSons,
New Yo
rk.
133 Kung,
S.K.,
B.Levy,M.Mo
rfandT.
Kai
lah(
t 1977).
Newr
esu
ltsi
n2?DSys
tems
Theo
ry,
2?DS
tat
e?Spa
ce Mode
ls?Re
ali
zat
ionandt
heNo
tionso
fCon
tro
llab
ili
ty,
Obs
ervab
ili
tyand Mi
nima
liy,
t Pr
o IEEE,
c. pp.
945
?961.
134 Kung,
S.K.
andD.W.
Lin(
1981).
Opt
ima
lHanke
lno
rm mode
lreduc
tion:Mu
lti

va
riab
les
yst IEEETran
ems. s.Au
toma
t.Con
tr.,
Vol.
AC26,
? pp.
832
?852.
646

135 Kwake
r ak,H.(
na 1986).A po
lynomi
alapp
roa
cht
o mi
nimaxf
requenc
ydoma
in
op
timi
zat
iono
fmu
lti
var
iab
lef
eedba
cks
ysems,
t Int.
J.Con
trl,
o pp.
117
?156.
136 Kwake
r ak,
na H.andR.
Sivan(
1972).
LinearOpt
ima
lCon
tro
lSys
tems,Wi
leyI
n

ers
ci e,
enc New Yo
rk.
137 Lanc
ast
er,
P.andM.
Tismene
tsky(
1985).
TheThe
oryof Ma
tri
ces:
wit
happl
ica


i s,
on 2ndEd.,
Academi
cPr
ess.
138 La
tham,
G.A.
andB.
D.O.
Ande
rson(
1986).
Frequenc
ywe
igh
tedop
tima
lHanke

no
? rmapp
rox
ima
tiono
fst
abl
etr
ans
ferf
unc
tion,Sys
t.Con
tr.
Let.,
t Vol.
5pp.
229
236.
?
139 Laub,
S.J.(
1980).
Compu
tat
iono
fba
lanc
ingt
rans
forma
tions,
Pro
c.1980JACC,
Se
ssi
onFA8
?E.
140 Lenz,K.
E.,
P.P.Kha
r r,
goneka andJ
ohnC.
Doy
le(
1987).
Con
tro
lle
ror
derr
e
duc
tionwi
thgua
ran
teeds
tab
ili
tyandpe
rfo e,
rmanc Ame
ricanCon
tro
lConfe
r e,
enc
pp.
1697
?1698.
141 L
imebe
er,
D. N.,
J. B.D.
O.Ande
rson,
P.P.
Kha
r r,
goneka andM.
Gren(
e 1992).

gamet
heo
ret
icapp
roa o 犎∞ c
cht ont
rolf
ort
imeva
ryi
ngs
ysems,
t SIAM J.
Con


rolandOpt
imi
zat
ion,
Vo 30,
l. 2,
No. pp.
262
?283.
142 L
imebe
er,
D.J.N.,M.
Gren,
e andD.Wa
l r(
ke 1989).
Dis
cre
t ime 犎 ∞ c
et ont
rol,
Pr
oc.
IEEEConf.
Dec.
Con
tr.,
Tampa,
Flo
rida,
pp.
392
?396.
143 L
imebe
er,
D.J.
N.andG.
D.Ha
lik
ias(
1988).
Acon
tro
lle
rdeg
reeboundf
or 犎 ∞?
op
tima
lcon
tro
lpr
obl
emso
fthes
econdk
ind,
SIAM J.
Con
trlOpt.,
o vo 26,
l. no.
3,
pp.
646
?677.
144 L
imebe
er,
D.J.
N.andY.
S.Hung(
1987).
Anana
lys
iso
fpo
lez
?er
ocanc
ela
tionsi

犎 ∞?
opt
ima
lcon
tro
lpr
obl
emso
fthef
irs
tknd,
i SIAM J.
Con
trlOpt.,
o vo 25,
l.
pp.
1457
?1493.
145 L
iu,
K.Z.,T.Mi
ta,
and R.Kawt
ani(
1990).
Par
ame
ter
iza
tiono
fst
atef
eedba
ck
犎∞ c
ont
rol
les,
r In
t.J.
Con
tr.,
Vo 51,
l. 3,
No. pp.
535
?551.
146 L
iu,
K.Z.
and T.Mi
ta(
1992).Gene
ral
ized 犎 ∞ c
ont
rolt
heo
ry,
Pro
c.Ame
rican
Con
tro
lConfe
renc
e.
147 L
iu,
Y.andB.
D.O.
Ande
rson(
1986).
Con
tro
lle
rreduc
tionv
ias
tab
lef
act
ori
zat
ion
andba
lanc
ing,
Int.
J.Con
trl,
o Vo
l.44,
pp.
507
?531.
148 L
iuY.
andB.
D.O.
Ande
rson(
1989).
Singu
larpe
rtur
bat
ionapp
rox
ima
tiono
fba
l
anc
eds
ysems,
t Int.
J.Con
trl,
o Vo
l.50, 4,
No. pp.
1379
?1405.
149 L
iu,Y.
andB.D.O.Ande
rson(
1990).
Frequenc
y we
igh
tedc
ont
rol
lerr
educ
tion
me
thodsandl
oopt
rans
ferr
ecove
ry,
Aut
oma
tica,
Vo 26,
l. 3,
No. pp.
487
?497.
150 L
iu,
Y.,
B.D.
O.Ande
rson, Ly(
andU. 1990).
Cop
rimef
act
ori
zat
ionc
ont
rol
lerr
e
647

duc
tionwi
thBe
zou
tiden
tit
yinduc
edf
requenc
y we
igh
ting,
Aut
oma
tica,Vo
l.26,
2,
No. pp.
233
?249,
1990.
151 Lu,W.M.,
K.Zhou,
andJ.
C.Doy
le(
1991).
Stab
ili
zat
iono
fLFTs
ysems,
t Pro
c.
30
thIEEEConf.
Dec.
Con
tr.,
Bri
ghon,
t Eng
land,
pp.
1239
?1244.
152 Luenbe
r r,
ge G.(
D. 1969).
Opt
imi
zat
ionbyVe
cto
rSpac
eMe
thods,
John Wi
ley &
Sons,
Inc.
153 Luenbe
r r,
ge G.(
D. 1971).Ani
ntr
oduc
tiont
oobs
erve
rs,
IEEETran
s.Au
toma
t.
Con
tr.,
Vo 16,
l. 6,
No. pp.
596
?602.
154 Ma
cFa
rlane,
A.G. S.Hung(
J.andJ. 1983).Ana
lyt
icPr
ope
rti
eso
fthes
ingu
lar
va
lue
sofar
ati
ona
lma
trx,
i In
t.J.
Con
tr.,
vo 37,
l. 2,
no. pp.
221
?234.
155 Ma
cie
j i,
owsk J.M.(
1989).
Mul
tivar
iab
leFe
edbackDe
sign,Wok
ingham:
Add
ison
?We
sley.
156 Mage
irou,
E.F.
andY.
C.Ho(
1977).
Dec
ent
ral
izeds
tab
ili
zat
ionv
iagamet
heo
ret
ic
me
thods,
Aut
oma
tica,
Vo 13,
l. pp.
393
?399.
157 Ma
rion,M.
t and R.
Ber
trand(
1985).A homo
topya
lgo
rit
hmf
ors
olv
ingc
oup
led
Ri
cca
tiequa
tions,
Opt
ima
l.Con
tr.
Appl.
Meh.,
t vo 6,
l. pp.
351
?357.
158 Ma
rtens
son,K.(
1971).Ont
he ma
tri
x Ri
cca
tiequa
tion,
Info
rma
tionSc
ienc
es,
Vo
l.3,
pp.
1749.
?
159 McFa
rlane,
D.C.,
K.Gl r,
ove andM.
Vidya
s r(
aga 1990).
Reduc
edo
?rde
rcon
tro
lle

de
signus
ingc
opr
imef
act
ormode
lreduc
tion,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35, 3,
No. pp.
369
?373.
160 McFa
rlane,
D.C.
andK.
Gl r(
ove 1990).
Robus
tCon
tro
lle
rDe
signUs
ing No
rma
l

zedCopr
imeFac
torPl
antDe
scr
ipt
i s,
on vo
l.138,
Lec
tur
eNo
tesi
nCon
tro
land

nfo
rma
tionSc
ienc
es.
Spr
inge
r?Ve
rlag.
161 McFa
rlane,D.
C.and K.Gl r(
ove 1992).Al
oopshap
ingde
signp
roc
edur
eus
ing
犎∞ s
ynt
hes
is,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37,
No,
6,pp.
759
?769.
r,
162 Meye G.(
D. 1990).
Thec
ons
truc
tiono
fspe
cia
lcop
rimef
act
ori
zat
ionsi
ndi
scr
ete
ime,
t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35,
l. 5,
No. pp.
588
?590.
r,
163 Meye G.(
D. 1990).
Fra
cti
ona
lba
lanc
edr
educ
tion:
mode
lreduc
tionv
iaf
rac
tiona


epr
esen
tat
ion,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35,
l. 12,
No. pp.
1341
?1345.
r,
164 Meye D.G.
and G.
Frank
lin(
1987).Ac
onne
cti
onbe
twe
enno
rma
liz
edc
opr
ime

act
ori
zat
ionsandl
ine
arquad
rat
icr
egu
lat
ort
heo
ry,
IEEETran
s.Au
toma
t.Con

r.,
t Vo 32,
l. pp.
227
?228.
165 Mo
lina
ri,
B.P.(
1975).
Thes
tab
ili
zings
olu
tiono
fthed
isc
ret
eal
gebr
aicRi
cca
tie

qua
tion,
IEEETran
s.Au
to.
Con
tr.,
June1975,
pp.
396
?399.
166 Moo
re,
B.C.(
1981).
Pri
nci
palc
omponen
tana
lys
isi
nli
nea
rsys
tems:
con
tro
llab
ili

648

y,
t obs
ervab
ili
ty,
andmode
lreduc
tion,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 26,
l. No.
2.
167 Moo
re,
J.B.,
K.Gl r,
ove and A.
Tel
fod(
r 1990).Al
lst
abi
li
zingc
ont
rol
ler
sasf
re
quenc
yshapeds
tat
ees
tima
tef
e ck,
edba IEEETran
s.Au
to.
Con
tr.,Vo
l.AC?35,
pp.
203
?208.
168 Mo
rai,M.
r andE.Za
fir
iou(
1989).
Robus
tPr
oce
ssCon
tro
l.Pr
ent
ice
?Ha
ll,
Inc.,
Eng
lewoodC
lif
fs,
NewJ
ers
ey.
169 Mu
lls,
i C.
T.andR.
A.Robe
rts(
1976).
Syn
the
siso
fmi
nimumr
oundo
ffno
isef
ixed
po
intd
igi
talf
il
tes,
r IEEETran
s.Ci
rcu
itsandSys
tems,
Vo 23,
l. pp.
551
?562.
170 Mus
taa,
f D.(
1989).
Rel
ati
onsbe
twe
en max
imumen
tropy?犎∞ c
ont
rolandc
om

i LQG con
ned 犎∞? trl,
o Sys
temsandCon
tro
lLe
tte
rs,
vo 12,
l. 3,
no. p.
193.
171 Mus
taa,
f D.
andK.
Gl r(
ove 1990).
Min
imum En
tropy 犎∞ Con
trl,
o Le
ctur
eno
tes

ncon
tro
landi
nfo
rma
tions
cienc
es,
Spr
inge
r?Ve
rlag.
172 Mus
taa,
f D.
andK.
Gl r(
ove 1991).
Con
tro
lle
rReduc
tionby 犎∞?Ba
lanc
edTr
unc
a

ion,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36,
? 6,
No. pp.
669
?682.
173 Nay
lor,
A.W.,
and G.R.
Sel(
l 1982).
LinearOpe
rat
or The
oryi
n Engi
nee
ring
andSc
i e,
enc Sp
ringe
r?Ve
rlag.
l,
174 Nagpa K.M.
andP.
P.Kha
r r(
goneka 1991).
Fil
ter
ingandsmoo
thi nan 犎 ∞
ngi

ett
ing,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36,
? 2,
No. pp.
152
?166.
175 Neha
ri,
Z.(
1957).
Onboundedb
ili
nea
rfrms,
o Anna
lsof Ma
thema
tis,Vo
c l.15,
1,
No. pp.
153
?162.
176 Ne
ste
rov,
Y.andA.
Nemi
rov
ski(
1994).
Int
eri
or?po
intpo
lynomi
ala
lgo
rit
hmsi


onvexpr ng,
ogrammi SIAM.
177 Ne
tt,
C.N.,
C.A.
Jac
obs
onand N.
J.Ba
las(
1984).A Conne
cti
onbe
twe
enS
tat
e?
Spa
ceandDoub
lyCop
rimeFr
act
iona
lRep
res
ent
atons,
i s.,Vo
IEEE Tran l.AC?
29,
pp.
831
?832.
178 Osbo
rne,
E.E.(
1960).
OnPr
econd
iti
oni
ngo
f Ma
tri
ces,
J.As
so Comp.Mach.,
c.
7,
pp.
338
?345.
179 Os
tr i,
owsk A.
and H.
Schne
i r(
de 1962).
Somet
heo
remsont
hei
ner
tiao
fgene
ral
ma
tri
ces,
Journa
lof Ma
thema
tica
lAna
lys
isandAppl
ica
ti s,
on Vo
l.4,
pp.
7284.
?
180 Pa
cka
rd,
A.(
1991).
Not
esonμΔ .
Unpub
lishedl
ect
ureno
tes.
181 Pa
cka
rd,
A.andJ.
C.Doy
le(
1988).
Str
uct
ureds
ingu
larva
luewi
thr
epe
ateds
cal
ar

locks,
1988ACC,
Atl
ant
a.
182 Pa
cka
rd,
A.andJ.
C.Doy
le(
1988).
Robus
tCon
tro
lof Mu
lti
var
iab
leand Large
Sca
leSys
tems,
Fina
lTe
chn
ica
lRepo
rtf
orAi
rFo
rceOf
fic
eofSc
ien
tif
icRe
sea
rch.
183 Pa
cka
rd,
A.andJ.
C.Doy
le(
1993),
Thec
omp
lexs
truc
tur
eds
ingu
larva
lue,
Aut
o
ma
tica,
Vo 29,
l. pp.
71109.
?
649

184 Pa
cka
rd,A.and P.Pandey(
1993).Con
tinu
it r
ypope
rti
eso
fther
eal
?comp
lex

truc
tur
eds
ingu
larva
lue,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Vo
l.38,No.
3,pp.
415?
428.
185 Pa
cka
rd,
A.,
K.Zhou,
P.Pandey,
J.Leonha
r on,
ds G.Ba
las(
1992).
Opt l,
ima Con


tan
tI?Os
imi
lar
it c
ysal
ingf
orf
ulli
nfo
rma
tionands
tat
efe
edba
ckc
ont
rolp
rob

ems,
l Sys
t.Con
tr.
Let.,
t Vo 19,
l. 4,
No. pp.
271
?280.
186 Pa
rro
tt,
S.(
1978).Onaquo
tien
tno
rm andt
heSz
?NagyFo
iasl
if
tingt
heo
rem,
Journa
lofFunc
tiona
lAna
lys
is,
vo 30,
l. pp.
311
?328.
187 Pe
rnebo,L.
and L.M.S
il rman(
ve 1982).Mode
lReduc
tion v
ia Ba
lanc
ed S
tat

Spa
ceRep
res
ent
aton,
i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AC?27,No.
2,pp.
382?
387.
188 Pe
ter
sen,
I.R.(
1987).Di
stur
banc
eat
tenua
tionand 犎 ∞ op
timi
zat
ion:
ade
sign
me
thodba
sedont
hea
l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l.
AC
?32,
pp.
427
?429.
189 Po
stl
ethwa
ite,
I., Edmunds,
J.M. andA.
G.J.Ma
cFa
rlane(
1981).
Pri
nci
palga
ins
andPr
inc
ipa
lpha
sesi
ntheana
lys
iso
fli
nea
r mu
lti
var
iab
lef
eedba
cks
ysems,

IEEETran
s.Au
to.
Con
tr.,
Vol.
AC26,
? 1,
No. pp.
3246.
?
190 Po
stl
ethwa
ite,
I.andA.
G.J.Ma
cFa
rlane(
1979).
Acompl
exvar
iab
leappr
oacht


heana
lys
isofl
inearmu
lti
var
iab
lefe
edbacks
yst
ems.
Ber
lin:
Spr
inge
r.
r,
191 Powe C.(
S. 1982).Hank
elope
rat
orson Hi
lbe
rtspac
e.P
itman Advanc
edPub


ish
ingPr
ogr
am.
192 Ran,
A.C.M.
andR.Vr
eugdenh
il(
1988).
Exi
stenc
eandc
ompa
ris
ont
heo
remsf
or

l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sf
orc
ont
inuous
?andd
isc
ret
e?t
imes
ysems,
t LinearAlge


raandi
tsAppl
ica
ti s,
on Vo
l.99,
pp.
6383.
?
193 Redhe
ffr,R.M.(
e 1959).
Inequa
lit
iesf
ora ma
tri
x Ri
cca
tie
qua
tion,
Journa
lof
Ma
thema
tic
sand Me
chan
ics,
vo 8,
l. no.
3.
194 Redhe
ffr,
e R.M.(
1960).Onac
ert
ainl
ine
arf
rac
tiona
ltr
ans
forma
tion,
J.Ma
th.
andPhys
ics,
vo 39,
l. pp.
269
?286.
195 Ri
cht
er,
S.L.(
1987).
Ahomo
topya
lgo
rit
hmf
ors
olv
ingt
heop
tima
lpr
oje
cti
one

qua
tionsf
orf
ixed
?or
derdynami
ccompens
aton:
i exi
st e,
enc c
onve
rgenc
eandg
loba

op
tima
liy,
t Ame
ric
anCon
tro
lCon
fer e,Mi
enc nne
apo
lis.
196 Ro
cka
fel
lar,
R.T.(
1970).
ConvexAna
lys
is.
Pri
nce
ton Un
ive
rsi
tyPr
ess,
Pri
nce

on,
t NewJ
ers
ey.
197 Roe
ssr,
e P.(
R. 1975).
ADi
scr
eteS
tat
eSpa
ceMode
lfo
rLi
nea
rImagePr
oce
ssng,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20,
? 2,
No. pp.
1?10.
198 Ro
tea,M.
A.,
andP.
P.Kha
r r(
goneka 1991).犎2op
tima
lcon
tro
lwi
than 犎 ∞ c
on
650


tra
int:
thes
tat
efe
edba
ckc
ase,
Aut
oma
tica,
Vo 27,
l. 2,
No. pp.
307
?316.
199 Ro
senbr
ock,H.H.(
1974).
Compu
ter?AidedCon
tro
lSys
tem De
sign.Ac
ademi

Pr
ess,
London.
200 Rud
in,W.(
1966).
Rea
land Compl
ex Ana
lys
is.McGr
aw Hi
llBook Company,
New Yo
rk.
201 u,L,
Qi and E.
J.Dav
ison(
1992a).Fe
edba
cks
tab
ili
tyunde
rsimu
ltaneousgap
me
tri
cunc
ert
ain
tie
sinp
lan
tandc
ont
rol
ler,
Sys
t.Con
tr.
Let.,
t Vo 18,
l. pp.
9?22.
u,
202 Qi L.
andE.
J.Dav
ison (
1992b).
Poi
ntwi
segap me
tri
csont
rans
fer ma
tri
ces,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37,
l. 6,
No. pp.
770
?780.
203 Sa
f G.(
onov.M. 1980).
Stab
ili
tyandRobus
tne
ssof Mu
lti
var
iab
leFe
edbackSys


ems.
MITPr
ess.
204 Sa
fonov,M.G.(
1982).
Stab
ili
ty ma
rgi
nso
fdi
agona
llype
rtur
bed mu
lti
var
iab
le

e ck,
edba sys
tems,
Prc.IEE,
o tD ,
Par Vo 129,
l. 6,
No. pp.
251
?256.
205 Sa
fonov,M.
G.(
1984).
Stab
ili
t fi
yo n
ter
conne
cteds
yst
emshav
ings
lope
bounded
non
line
ari
tis,
e 6
thI
nt.Con
f.on Ana
lys
isand Op
timi
zat
ion o
fSys
tems,Ni
ce,
Fr
anc
e.
206 Sa
fonov,M.
G.andJ.
C.Doy
le(
1984).Mi
nimi
zingc
ons
erva
tivene
sso
frobus
tne
ss

ingu
larva
l s,
ue n Mu
i lti
var
iab
leCon
trl,
o S.
G.Tz
afe
sts,
a Ed. rk:
New Yo Rei
del.
207 Sa
fonov,M.G.,A.
J.Laub,
and G.
L.Ha
rtmann(
1981).
Feedba
ckp
rope
rti
eso

mu
lti
var
iab
les
ysems:t
t her
oleandus
eoft
her
etur
ndi
ffe
renc
e ma
tri
x.IEEE
Tran
s.Au
to.
Con
tr.,
Vol.
AC26,
? 1,
No. pp.
4765
?
208 Sa
fonov,M.G.
and D.
J.N.
Limebe
er,
and R.Y.
Chang(
i 1990).
Simp
lif
yingt
he
犎 ∞ Theo
r i
yvaLoopSh
ift
ing,ma
tri
xpenc
ilandde
scr
ipt
orc
onc
eps,
t In
t.J.
con

r.,
t Vol50,
pp.
2467
?2488.
209 Sa
raon,
s D.(
1967).
Gene
ral
izedi
nte
rpo
lat
i n 犎∞ ,
oni s,
Tran AMS.,
vo 127,
l. pp.
179
?203.
210 Sche
rer,
C.(
1992).犎 ∞ c
ont
rolf
orp
lan
tswi
thz
ero
sont
heimag
ina
ryax
is,
SIAM
J.
Con
tr.
Opt z.,
imi Vo 30,
l. 1,
No. pp.
123
?142.
211 Sche
rer,
C.(
1992).犎 ∞ op
timi
zat
ionwi
thou
tas
sump
tionsonf
ini
teo
rin
fin
itez
e

os,
SIAMJ.
Con
tr.
Opt z.,
imi Vo 30,
l. 1,
No. pp.
143
?166.
212 S
il rman,
ve L.M.(
1969).
Inve
rsi
ono
fmu
lti
var
iab
lel
ine
ars
ysems,
t IEEETran
s.
Au
toma
t.Con
tr.,
Vol.
AC14,
? pp.
270
?276.
213 Ske
lton,
R.E.(
1988).
Dynami
cSys
tem Con
trl,
o J
ohn Wi
lley & Sons.
214 S
ten,
i G.
andJ.
C.Doy
le(
1991).
Beyonds
ingu
larva
lue
sandl s,
oopshape AIAA
Journa
lofGu
idanc
eandCon
trl,
o vo
l.14,
no.
1.pp.
5?16.
215 S
ten,
i G.,
G.L.Ha
rtmann,
andR.
C.Hend
rick(
1977).Adap
tivec
ont
roll
awsf
or
651


8cf
ligh
tte
st,
IEEETran
s.Au
to.
Con
tr.
216 S
too
r l,
voge A.A.(
1992).
The 犎∞ Con
tro
lPr
obem :
l ASt
ateSpac oach,
eAppr
Pr
ent
ice
Ha
ll,
Eng
lewoodC
lif
fs.
r,
217 Tadmo G.(
1990).Wo
rst
ca
sede
signi
nthet
imedoma
in:
themax
imump
rinc
ipl

andt
hes
tanda
rd 犎∞ p
rob
lem,
Mat
hema
tic
sofCon
trl,
o Sys
temsandSigna
lPr
o

ess
ing,
pp.
301
?324.
218 Ti
ts,A.L.(
1995).Thesma
ll mut
heo
rem wi
thou
tre
al
rat
iona
las
sump
tion,
Pr
oc.
Ame
ricanCon
tro
lConfe
r e,
enc Se
att
le WA.
219 Ti
ts,
A.L.
and M.
K. Fan(
H. 1995).
Ont
hesma
llμt
heo
rem,
toappe
a nAu
ri to
ma
tica.
220 VanDoo
ren,
P.(
1981).Agene
ral
izede
igenva
lueapp
roa
chf
ors
olv
ingRi
cca
tie

qua
tions,
SIAMJ.
Sci.
Sta
t. t.,
Compu Vo 2,
l. 2,
No. pp.
121
?135.
221 Vi
dya
s r,M.(
age 1984).
Theg
raphme
tri
cfo
runs
tab
lep
lan
tsandr
obus
tne
sse
sti

ma
tesf
orf
eedba
cks
tab
ili
ty,
IEEE Tran
s.Au
toma
ticCon
trl,Vo
o l.29,
pp.
403?
417.
222 Vi
dya
s r,M.(
aga 1985).
Con
tro
lSys
tem Syn
the
sis:A Fac
tor
iza
tion Appr
oach.
MITPr
ess,
Cambr
idge,MA.
223 Vi
dya
s r,M.(
aga 1988).
Norma
liz
ed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sf
ornon
st
ric
tl r
ypope


ysems,
t IEEETran
s.Au
toma
ticCon
trl,
o Vo
l.33, 3,
No. pp.
300
?301
224 Vi
dya
s r,M.
aga a(
and H.Kimur 1986).Robus
tcon
tro
lle
rsf
orunc
ert
ainl
ine
ar
mu
lti
var
iab
les
ysems,
t Aut
oma
tica,
Vo 22,
l. pp.
8594.
?
225 Vi
nni
combe,G.(
1993).
Frequenc
ydoma
inunc
ert
ain
tyandt
heg
rapht
opo
logy,
IEEETran
s.Au
toma
ticCon
trl,
o Vo
l.38, 9,
No. pp.
1371
?1383.
226 Wa
l r,
ke J.(
D. 1990).
Robus
tst
abi
li
zab
ili
t fd
yo i
scr
ete
times
yst
emswi
thno
rma
l

zeds
tab
lef
act
orpe
rtur
bat
ion,In
t.J.
Con
trl,
o Vo
l.52, 2,
No. pp.
441
?455.
227 Wa
ll,
J.E.,
Jr.,
J.C.
Doy
le,
andC.
A.Ha
rvey(
1980).
Tradeo
ffsi
nthede
signo

mu
lti
var
iab
lef
eedba
cks
ysems,
t Pro
c. t
18hAl
ler
tonConf.,
pp.
715
?725.
228 Wang,W.,
J.C.Doy
leand K.Gl r(
ove 1991).
Stab
ili
tyand Mode
lReduc
tiono


ine
arFr
act
iona
lTr
ans
forma
tionSys
tem,
1991IEEECDC,
Eng
land.
229 Wang,W.
and M.
G.Sa
fonov(
1990).At
igh
terr
ela
tive
er
rorboundf
orba
lanc
ed

tocha
sti
ctr
unc
aton,
i Sys
t.Con
tr.
Let.,
t Vol14,
pp.
307
?317.
230 Wang,W.
and M.
G.Sa
fonov(
1992).Mu
lti
pli
cat
ive
er
rorboundf
orba
lanc
eds
to
cha
sti
ctr
unc
ati
on mode
lreduc
tion,
IEEE 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AC?37,
8,
No. pp.
1265
?1267.
231 Wh
itt
le,
P.(
1981).Ri
sk
sens
iti
veLQG c
ont
rol,
Adv.
Appl.
Prob.,
vo 13,
l. pp.
764
?777.
652

232 Wh
itt
le,
P.(
1986).Ar
isk
sens
iti
vec
ert
ain
tyequ
iva
lenc
epr
inc
ipe,
l n Es
i saysi

TimeSe
rie
sand Al
lied Pr
oce
sss(App
e lidePr
obab
ili
tyTr
ust,
London),
pp.
383?
388.
233 Wh
itt
le,
P.(
1990).
Ris
ks
ens
iti
veOpt
ima
lCon
trl,
o J.Wi
ley.
234 Wi
llems,
J.C.(
1971).
Lea
stSqua
resS
tat
iona
r t
yOpima
lCon
tro
landt
heAl
gebr
a

cRi
cca
tiEqua
tion,
IEEETran
s.Au
to.
Con
tro
l.vo
l.AC
?16, 6,
no. pp.
621
?634.
235 Wi
llems,
J.C.(
1981).
Almo
sti
nva
rian
tsubs
pac
es:
anapp
roa
cht
ohi
ghga
inf
eed

ba
ckde
sign?Pa
rtI:
almo
stc
ont
rol
ledi
nva
rian
tsubs
pac
es,
IEEE Tran
s.Au
to.
Con
trl,
o vo
l.AC
?26,
pp.
235
?252.
236 Wi
llems,
J.C.,
A.Ki
tapc
iandL.M.
Sil
verman(
1986).
Singu
larop
tima
lcon
trl:
o a
geome
tri
capp
r ch,
oa SIAMJ.Con
tro
lOpt
imi
z.Vo
l.24,
pp.
323
?337.
r,
237 Wimme K.(
H. 1985).Mono
ton
ici
t fMax
yo ima
lso
lut
ionso
fal
gebr
aicRi
cca
tie

qua
tions,
Sys
temsandCon
tro
lLe
tte
rs,
Vo 5,
l. Ap
ril1985,
pp.
317
?319.
238 Wonham,W.M.(
1968).
Onama
tri
xRi
cca
tie
qua
tiono
fst
ocha
sti
ccon
trl,
o SIAM
J.
Con
trl,
o Vo
l.6, 4,
No. pp.
681
?697.
239 Wonham,W.M.(
1985).
LinearMu
lti
var
iab
leCon
trl:
o A Ge
ome
tri oach,
cAppr

hir
ded
iton,
i Spr
inge
rVe
rlag,
New Yo
rk.
240 You
la,
D.C.
andJ.
J.Bong
iono,
r Jr.(
1985).Af
eedba
ckt
heo
r ftwo
yo deg
ree
of


reedomop
tima
l Wi
ene
rHop
fde
sign,
IEEE Tran
s.Au
to.
Con
trl,
o l.AC?30,
vo
7,
No. pp.
652
?665.
241 You
la,
D.C.,
H.A.
Jabr,
andJ.
J.Bong
iono(
r 1976).Mode
rn Wi
ene
rHop
fde
sign

fop
tima
lcon
tro
lle
rs:
PatⅠ ,
r IEEETran
s.Au
to.
Con
trl,
o vo
l.AC
?21,
pp.
3?13.
242 You
la,
D.C.,
H.A.
Jabr,
andJ.
J.Bong
iono(
r 1976).Mode
rn Wi
ene
rHop
fde
sign

fop
tima
lcon
tro
lle
rs:
pat Ⅱ,
r IEEE Tran
s.Au
to.
Con
trl,
o l.AC?21,
vo pp.
319?
338.
243 You
la,
D.C.,
H.A.
Jabr,
andC.
N.Lu(
1974).
Sing
le
loopf
eedba
cks
tab
ili
zat
iono


ine
armu
lti
var
iab
ledynami
calp
lan
ts,
Aut
oma
tica,
Vo 10,
l. pp.
159
?173.
244 You
la,
D.C.
and M.
Sai
to(
1967).
Int
erpo
lat
ionwi
thpo
sit
ive
re
alf
unc
tions,
Jour

na
lofTheFrank
linIn
sti
tue,
t Vo
l.284, 2,
No. pp.
77108
?
245 Young,N.(
1988).AnIn
troduc
tiont
o Hi
lbe
rt Spac
e.Cambr
idge Un
ive
rsi
ty
Pr
ess.
246 Young,
P.M.(
1993).
Robus
tne
sswi
th Parame
tri
cand Dynami
c Unc
ert
ain
ty,
PhD The
sis,
Cal
ifo
rni
aIns
tit
uteo
fTe
chno
logy.
247 Yousu
ff,A.
and R.
E.Ske
lton(
1984).A no
teonba
lanc
edc
ont
rol
lerr
educ
tion,
IEEETran
s.Au
toma
t.Con
tr.,
vol.
AC29,
? 3,
No. pp.
254
?257.
s,G.(
248 Zame 1966).Ont
hei
npu
tou
tpu
tst
abi
li
t fnon
yo line
art
ime
va
ryi
ngf
eed

653

ba
cks
ysems,
t par
ts Ⅰ and Ⅱ ,
IEEE Tran
s.Au
to.
Con
trl,
o l.AC?11,
vo pp.
228
and465.
s,
249 Zame G.(
1981).
Feedba
ckandop
tima
lsens
iti
viy:mode
t lre
fer
enc
etr
ans
forma


ions,mu
lti
pli
cat
ives
emi
norms,
andapp
rox
ima
tei
nve
rss,
e IEEE Tran
s.Au
to.
Con
trl,
o vo
l.AC
?26,
pp.
301
?320.
s,
250 Zame G.
andA.
K.El
Sakka
ry(
1980).Uns
tab
les
yst
emsandf
e ck:
edba Thegap
me
trc,
i Pr
oc.
All
eronConf.,
t pp.
380
?385.
251 Zhou,
K.(
1992).
Compa
ris
onbe en 犎2 and 犎 ∞ c
twe ont
rol
les,
r IEEETran
s.on
Au
toma
ticCon
trl,
o Vo
l.37, 8,
No. pp.
1261
?1265.
252 Zhou,
K.(
1992).
Ont
hepa
rame
ter
iza
ti f犎 ∞ c
ono ont
rol
les,
r IEEETran
s.onAu

oma
ticCon
trl,
o Vo
l.37, 9,
No. pp.
1442
?1445.
253 Zhou,K.(
1993).Fr
equenc
y we
igh
ted mode
lreduc
tion wi
th犔∞ e
rrrbounds,

Sys
t.Con
tr.
Let.,
t Vo 21,
l. 115
?125,
1993.
254 Zhou,
K.(
1993).
Frequenc
y we
igh
ted 犔∞ no
rmandop
tima
lHanke
lno
rn mode


educ
tion,
submi
tt oIEEETran
edt s.onAu
toma
ticCon
tro
l.
255 Zhou,
K.andP.
P.Kha
r r(
goneka 1988).
Ana
l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app
roa
cht

犎∞ op
timi
zat
ion,
Sys
temsandCon
tro
lLe
tte
rs,
vo 11,
l. pp.
8592,
? 1988.
256 Zhou,
K.,
J.C.
Doy
le,
K.Gl r,
ove andB.
Bodenhe r(
ime 1990).Mi
xed 犎2 and 犎 ∞

ont
rol,
Pro
c.o
fthe1990Ame
ric
anCon
tro
lCon
fer e,
enc ego,
SanDi Cal
ifo
rna,
i pp.
2502
?2507.
257 Zhou,
K.,
K.Gl r,
ove B.
Bodenhe r,
ime andJ.
Doy
le(
1994).Mi
xed 犎2and 犎 ∞ pe
r

ormanc
eob
jec
ti sI:
ve robus
tpe
rfo
rmanc
eana
lys
is,
IEEE Tran
s.on Au
toma
t.
Con
tr.,
Vo 39,
l. 8,
No. pp.
1564
?1574.
258 Zhu,
S.Q.(
1989).
Grapht
opo
logyandgapt
opo
logyf
oruns
tab
les
ysems,
t IEEE
Tran
s.Au
toma
t.Con
tr.,
Vo 34,
l. 8,
No. pp.
848
?855.
索 引


Bez t恒等式
ou Be
zou
tiden
tit
y 148
Bode积分 Bodei
nteg
ral 167
Bode增益和相位关系 Bode
'sga
inandpha
ser
ela
tion 176
伴随算子 ad
joi
ntope
rat
or 115
标称稳定性 nomi
nals
tab
ili
ty 249
标称性能 nomi
nalpe
rfo
rmanc
e 249
不变零点 i
nva
rian
tze
ro 105
不变子空间 i
nva
rian
tsubspa
ce 35,
369
补灵敏度 c
omp
lemen
tar
ysens
iti
vit
y 154
补内函数 c
omp
lemen
tar
yinne
rfunct
ion 410
补内因子(
CIF) c
omp
lemen
tar
yinne
rfact
or(CIF) 410


参数不确定性 pa
rame
tri
cunc
ert
ain
ty 295
常规点 r
egu
larpo
int 585
常规条件 r
egu
larc
ond
iti
on 585
乘性不确定性 mu
lti
pli
cat
iveunc
ert
ain
ty 247,
256
传输零点 t
ransmi
ssi
onz
ero
s 99
次优控制器 subop
tima
lcon
tro
lle
rs 465

D?K 迭代 D?Ki
ter
ati
on 337
dom(
Ric) dom(
Ric) 375
代数 Ricc
ati方程(
ARE) a
l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 (
ARE) 195,
368
补特性 c
omp
lemen
tar
it r
ypope
rty 375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00
655

所有解 a
lls
olu
tions 369
稳定特性 s
tab
ili
t r
ypope
rty 375
镇定解 s
tab
ili
zings
olu
tion 375
最大解 max
ima
lso
lut
ion 383
最小解 mi
nima
lso
lut
ion 383
对偶系统 dua
lsys
tem 81


二次型性能指标 quad
rat
icpe
rfo
rmanc
e 419,
450
二次型优化 quad
rat
icop
timi
zat
ion 451


范数 no
rm 37
Fr
oben
ius范数 Fr
oben
ius 39
诱导范数 i
nduc
ed 38
拟范数 s
emi
?no
rm 38
非最小相位零点 non
?mi
nimumpha
sez
ero 167
风险灵敏度 r
isks
ens
iti
ve 501
分离理论 s
epa
rat
iont
heo
ry 356
犎∞ 控制 犎∞ c
ont
rol 489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45
反因果 an
tic
aus
al 119
反稳定 an
tis
tab
le 119


Gi
lbe
rt实现 Gi
lbe
rt'
sre
ali
zat
ion 85
干扰前馈( DF) d
ist
urbanc
efe
edf
orwa
rd(
DF) 19,
339,
344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485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42
功率信号 powe
rsi
gna
l 122
共轭系统 c
onuga
j tes
yst
em 81
固定阶次控制器 f
ixedo
rde
rcon
tro
lle
r 589
观测器 obs
erve
r 77
观测器规范型 obs
erve
rcanon
ica
lfo
rm 75
惯性指数 i
ner
tia 206
广义主向量 gene
ral
izedp
rinc
ipa
lve
cto
r 602
656


Hamil
ton 矩阵 Hami
lton
ianma
tri
x 368,
622
Hankel范数 Hanke
lno
rm 199
l矩阵
Hanke Hanke
lma
tri
x 234
l奇异值
Hanke Hanke
lsi
ngu
larva
lue 91,
187,
199
l算子
Hanke Hanke
lope
rat
or 199,
450
混合 Hanke
l?Toep
liz算子
t mi
xedHanke
l?Toep
lit
zope
rat
or 455
He
rmit矩阵 He
rmi
tianma
tri
x 30
犎∞ 空间 犎∞ spa
ce 118
∞ 空间
犎- 犎-
∞spa
ce 119
犎∞ 控制 犎∞ c
ont
rol 464
回路成形 l
oopshap
ing 535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28
奇异问题 s
ingu
larp
rob
lem 516
状态反馈 s
tat
efe
edba
ck 529
犎 ∞ 控制器的最优性 op
tima
lit
yof 犎∞ c
ont
rol
ler 494
犎∞ 控制器降阶 犎∞ c
ont
rol
lerr
educ
tion 565
犎 ∞ 滤波 犎∞ f
il
ter
ing 520
犎∞ 性能 犎∞ pe
rfo
rmanc
e 161,
164
犎 ∞ 最优控制器 犎 ∞ op
tima
lcon
tro
lle
r 494,
503
犎2 空间 犎2spa
ce 116

犎2 空间

犎2 spa
ce 117
D )空间
犎2( 犎2(
D )spa
ce 231
D )空间
⊥ ⊥
犎2 ( 犎2 (
D )
spa
ce 231
犎2 稳定裕量 犎2s
tab
ili
tyma
rgi
n 447
犎2 性能 犎2 pe
rfo
rmanc
e 161
犎2 最优控制 犎2 op
tima
lcon
tro
l 419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23
Hurwi
tz Hurwi
tz 62
互内函数 c
o?i
nne
r 409
互质 c
opr
ime 148
互质因式不确定性 c
opr
imef
act
orunc
ert
ain
ty 259,
535
互质因式分解 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149,
363,
411,
535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16
正规化 no
rma
liz
ed 415,
539
互质因式降阶 c
opr
imef
act
orr
educ
tion 569,
635
回差 r
etur
ndi
ffe
renc
e 154
657

回路变换 l
oop
?sh
ift
ing 510
回路成形 l
oopshap
ing 157
犎∞ 方法 犎∞ app
roa
ch 535
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 no
rma
liz
ed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544
混合 Hanke
l?Toep
liz算子
t mi
xedHanke
l?Toep
lit
zope
rat
or 455



ordan 规范型 J
ordanc
anon
ica
lfo
rm 28
迹 t
rac
e 28
极点 po
le 94,
96
极点方向 po
led
ire
cti
on 168
极点配置 po
lep
lac
emen
t 71
积分控制 i
nteg
ralc
ont
rol 516
犎∞ 控制 犎∞ c
ont
rol 516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516
极限特性 l
imi
tingbehav
ior 494
加权 we
igh
ting 161
加权模型降阶 we
igh
tedmode
lreduc
tion 189,
572
加性模型降阶 add
iti
vemode
lreduc
tion 179,
557,
567
加性摄动 add
iti
veunc
ert
ain
ty 247,
255
间隙测度 gapme
tri
c 272,
555
结构奇异值(
SSV) s
truc
tur
eds
ingu
larva
lue (
SSV) 306
上界 uppe
rbound 316
下界 l
owe
rbound 316
矩阵 ma
tri

不等式 i
nequa
lit
y 383
范数 no
rm 37
惯性指数 i
ner
tia 206
扩展 d
ila
tion 50,
512
逆公式 i
nve
rsi
onf
ormu
las 31
平方根 s
qua
rer
oot 48
压缩 c
omp
res
sion 50
因式分解 f
act
ori
zat
ion 393,
614


lman 规范分解
Ka Ka
lmanc
anon
ica
lde
compo
sit
ion 66
可达性 r
eachab
ili
ty 598
可观规范型 obs
ervab
lec
anon
ica
lfo
rm 75
658

可观模态 obs
ervab
lemode 64,
599
可观性 obs
ervab
ili
ty 62
Gr an 矩阵
ami Gr
ami
an 87,
90
算子 ope
rat
or 202
可检测 de
tec
tab
ili
ty 64
可控规范型 c
ont
rol
lab
lec
anon
ica
lfo
rm 74
可控性 c
ont
rol
lab
ili
ty 59
Gr an 矩阵
ami Gr
ami
an 87,
90
矩阵 ma
tri
x 59
算子 ope
rat
or 202
可镇定 s
tab
ili
zab
le 62
控制器参数化 c
ont
rol
lerpa
rame
ter
iza
tion 339
控制器降阶 c
ont
rol
lerr
educ
tion 556
加性 add
iti
ve 557
互质因式 c
opr
imef
act
or 560
犎∞ 性能 犎 ∞ pe
rfo
rmanc
e 565
控制器规范型 c
ont
rol
lerc
anon
ica
lfo
rm 74
扩展 d
ila
tion 50,
512


Lag
range乘子 Lag
rangemu
lti
pli
er 584
犔∞ 空间 犔∞ spa
ce 118
LQG 稳定裕量 LQGs
tab
ili
tyma
rgi
n 447
LQR 稳定裕量 LQRs
tab
ili
tyma
rgi
n 428
LQR 问题 LQRp rob
lem 421
?∞ ,∞ )空间
l2( l2(
?∞ ,∞ )spa
ce 113
犔2 空间 犔2spa
ce 116
犔2(?∞ ,∞ )空间 犔2(
?∞ ,∞ )spa
ce 114
D )空间
犔2( 犔2(
DD )spa
ce 231
Lyapunov 方程 Lyapunovequa
tion 35,
86
离散 Lyapunov 方程 d
isc
ret
eLyapunovequa
tion 599
离散代数 Ri
cca
ti方程(
ARE) d
isc
ret
eal
gebr
aicRi
cca
tiequa
tion (
ARE)600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597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628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623
Lyapunov 方程 Lyapunovequa
tion 599
互质因式分解 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616
模型降阶 mode
lreduc
tion 635
659

内?外因式分解 i
nne
r?ou
terf
act
ori
zat
ion 617
正规互质因式分解 no
rma
liz
ed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619
零点 z
ero 94,
96
方向 d
ire
cti
on 168
不变 i
nva
rian
t 104
传输 t
ransmi
ssi
on 99
阻塞 b
lock
ing 99
零极相消 po
lez
?er
ocanc
ela
tion 94
灵敏度函数 s
ens
iti
vit
yfunc
tion 167
鲁棒稳定性 r
obus
tst
abi
li
ty 249
有结构不确定性 s
truc
tur
edunc
ert
ain
ty 322
鲁棒性能 r
obus
tpe
rfo
rmanc
e 249
犎∞ 犎∞ pe
rfo
rmanc
e 264,
325
犎2 犎2 pe
rfo
rmanc
e 264
有结构不确定性 s
truc
tur
edunc
ert
ain
ty 322
鲁棒镇定 r
obus
tst
abi
li
zat
ion 535
滤波
犎∞ 性能 犎 ∞ pe
rfo
rmanc
e 520


μ μ 306
μ 综合 μsynthe
sis 334
上界 uppe
rbound 316
下界 l
owe
rbound 316
McMi
llan 阶次 McMi
llandeg
ree 99
McMi
llan 形 McMi
llanf
orm 98
模态可控性 moda
lcon
tro
llab
ili
ty 64
模态可观性 moda
lobs
ervab
ili
ty 64,
598
模型降阶 mode
lreduc
tion
乘性 mu
lti
pli
cat
ive 179
加性 add
iti
ve 179
相对 r
ela
tive 179
模型不确定性 mode
lunc
ert
ain
ty 138,
245


Neha
ri定理 Neha
ri
'sTheo
rem 237
Nyqu
ist稳定性定理 Nyqu
ists
tab
ili
t heo
yt rem 147
内矩阵 i
nne
r 409
660

内外因式分解 i
nne
r?ou
terf
act
ori
zat
ion 411
内稳定性 i
nte
rna
lst
abi
li
ty 142,
465


Pa
rrott定理 Pa
rro
tt'
stheo
rem 52
Pa
rseval关系式 Pa
rseva
l'
srela
tions 117
PBH 检验 PBH (Popov
?Belev
itch
?Hau
tus)t
est 64
Pl
ancherl定理
e P
lanche
relt
heo
rem 117
Poi
sson 积分 Po
iss
oni
nteg
ral 167
平衡模型降阶 ba
lanc
edmode
lreduc
tion
乘性 mu
lti
pli
cat
ive 179
加性 add
iti
ve 179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28
频率加权 f
requenc
y?we
igh
ted 189
误差界 e
rro
rbounds 183,
227
稳定性 s
tab
ili
ty 180
相对 r
ela
tive 179
平衡实现 ba
lanc
edr
eal
iza
tion 87,
179
频率加权平衡实现 f
requenc
y?we
igh
tedba
lanc
edr
eal
iza
tion 189
谱半径 spe
ctr
alr
adi
us 28
谱分解 spe
ctr
alde
compo
sit
ion 29
谱信号 spe
ctr
als
igna
l 122
谱因式分解 spe
ctr
alf
act
ori
zat
ion 393


全控制( FC) f
ullc
ont
rol(
FC) 19,
339,
344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485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44,
626
全通 a
llpa
? s
s 206,
409
全信息( FI) f
ulli
nfo
rma
tion (
FI) 19,
339,
344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477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41,
626
奇异 H ∞ 问题 s
ingu
larH ∞ p
rob
lem 516
奇异向量 s
ingu
larve
cto
r 43
奇异值 s
ingu
larva
lue 43
奇异值分解(
SVD) s
ingu
larva
luede
compo
sit
ion (
SVD) 42
661


犚p (
s) 犚p (
s) 98
Redhe
ffr星积
e Redhe
ffe
rst
ar?
produc
t 302
犚犎∞ 空间 犚犎∞ spa
ce 118
犚犎?∞ 空间 犚犎?∞ spa
ce 119
犚犎2 空间 犚犎2spa
ce 117
犚犎2⊥ 空间 犚犎2⊥ spa
ce 117
Ri
cca
ti方程 Ri
cca
tiequa
tion 368
Ri
cca
ti算子 Ri
cca
tiope
rat
or 374
容许控制器 admi
ssi
blec
ont
rol
ler 340


Schmidt对 Schmi
dtpa
ir 204
Schur补 Schurc
omp
lemen
t 31

imple
ctc矩阵
i s
imp
lec
ticma
tri
x 600
Smi
th 形 Smi
thf
orm 97
Sy
lve
str方程
e Sy
lve
ste
requa
tion 35
Sy
lve
str不等式
e Sy
lve
ste
r'
sinequa
lit
y 27,83
不确定性 unc
ert
ain
ty 138,245
设计极限 de
signl
imi
tat
ion 173
设计折衷 de
signt
radeo
ff 167
适定的 we
llpo
? s
ed 140
实现 r
eal
iza
tion 82
平衡 ba
lanc
ed 91
输出正规 ou
tpu
tno
rma
l 94
输入正规 i
npu
tno
rma
l 94
最小 mi
nima
l 83
输出补灵敏度 ou
tpu
tcomp
lemen
tar
ysens
iti
vit
y 154
输出反馈可镇定 ou
tpu
tfe
edba
cks
tab
ili
zab
le 79
输出回差矩阵 ou
tpu
tre
tur
ndi
ffe
renc
ema
tri
x 154
输出回路传递矩阵 ou
tpu
tlooptrans
ferma
tri
x 153
输出估计( OE) ou
tpu
testima
tion (
OE) 19,
340,
344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488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44
输出零点方向 ou
tpu
tze
rod
ire
cti
on 168
输出灵敏度 ou
tpu
tsens
iti
vit
y 154
输出因式分解 ou
tpu
tfa
cto
riz
ati
on 169
662

输出注入( OI) ou
tpu
tin
jec
tion (
OI) 344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43
输入补灵敏度 i
npu
tcomp
lemen
tar
ysens
iti
vit
y 154
输入回差矩阵 i
npu
tre
tur
ndi
ffe
renc
ema
tri
x 154
输入回路传递矩阵 i
npu
tloopt
rans
ferma
tri
x 153
输入零点方向 i
npu
tze
rod
ire
cti
on 168
输入灵敏度 i
npu
tsens
iti
vit
y 154
输入输出稳定性 i
npu
t?ou
tpu
tst
abi
li
ty 465
输入因式分解 i
npu
tfa
cto
riz
ati
on 169
衰减率 r
oll
?of
fra
te 170
双互质因式分解 doub
le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149


Toep
liz矩阵
t Toep
lit
zma
tri
x 234
Toep
liz算子
t Toep
lit
zope
rat
or 231
传递函数的逆 i
nve
rseo
fat
rans
ferf
unc
tion 81
调节器问题 r
egu
lat
orp
rob
lem 419
图拓扑 r
gapht
opo
logy 555


外矩阵 ou
ter 411,
615
伪逆 ps
eudo
?inve
rse 47
稳定不变子空间 s
tab
lei
nva
rian
tsubs
pac
e 36,
374,
601
稳定性 s
tab
ili
ty 62
稳定裕量 s
tab
ili
tyma
rgi

LQG,H2 LQG,H2 447
无结构不确定性 uns
truc
tur
edunc
ert
ain
ty 245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 l
ine
arquad
rati
cregul
ator(
LQR) 421
线性分式变换(
LFT) l
ine
arfr
act
ionalt
rans
format
ion (
LFT) 281
相对逼近 r
ela
tiveapp
rox
ima
tion 179
相对模型降阶 r
ela
tivemode
lreduc
tion 179
相角裕量 pha
sema
rgi
n 272
小增益定理 sma
llga
int
heo
rem 250
斜性能指标 skewedpe
rfo
rmanc
espe
cif
ica
tion 268
星积 s
tarp
roduc
t 302
663

性能极限 pe
rfo
rmanc
elimi
tat
ion 167
循环矩阵 c
ycl
icma
tri
x 29,76


You
la参数化 You
lapa
rame
ter
iza
tion 350,
363,
523
压缩 c
ont
rac
tion 467
严格压缩 s
tri
ctl
ycon
tra
cti
on 467
严格正实(
SPR) s
tri
ctl
ypo s
iti
ver e
al( SPR) 405
右互质因式分解( r
cf) r
ight
?cop
rimef a
ctori
zation (
rcf) 149
有结构不确定性 s
truc
tur
edunc
ert
ain
ty 307
有界实函数 boundedr
ealf
unc
tion 405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09
有界实引理 boundedr
eall
emma 405
离散时间 d
isc
ret
etime 609
酉矩阵 un
ita
ryma
tri
x 27
酉扩展 un
ita
r i
ydla
tion 512


增益裕量 ga
inma
rgi
n 272
折衷 t
radeo
ff 167
镇定控制器 s
tab
ili
zingc
ont
rol
ler 339
正半单纯矩阵 pos
iti
vesemis
imple 591
正(半)定矩阵 pos
iti
ve (
semi )
? i
defni
tema
tri
x 47
正规化互质因式分解 no
rma
liz
ed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415
回路成形 l
oopshap
ing 544
正规秩 no
rma
lrank 96
正交补 o
rthogona
lcomp
lemen
t 26,
114
正交投影定理 or
thogona
lp r
oje
cti
ont
heo
rem 115
正实(
PR) pos
iti
vereal(PR) 405
中心解 c
ent
rals
olu
tion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472
矩阵扩展问题 ma
tri
xdi
lat
ionp
rob
lem 54
主回路定理 ma
inl
oopt
heo
rem 320
转移矩阵 t
rans
iti
onma
tri
x 58
状态反馈 s
tat
efe
edba
ck
犎 ∞ 控制 犎∞ c
ont
rol 529
犎2 控制 犎2c
ont
rol 438
状态空间实现 s
tat
espa
cer
eal
iza
tion 74,
82
664

状态转移矩阵 s
tat
etr
ans
iti
onma
tri
x 58
自伴算子 s
elf
?ad
joi
ntope
rat
or 115
最大最小问题 max
mi
npr
obl
em 459
最小熵控制器 mi
nimumen
tropyc
ont
rol
ler 501
最小实现 mi
nima
lre
ali
zat
ion 83
最小最大问题 mi
nimaxp
rob
lem 459
最优 Hanke
l范数逼近 op
tima
lHanke
lno
rmapp
rox
ima
tion 217
最优化方法 op
timi
zat
ionme
thod 584
左互质因式分解(
lcf) l
eftc
opr
imef
act
ori
zat
ion (
lcf) 149
内 容 简 介

本书阐述了当代鲁棒与最优控制的主要和基本的内
容,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该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
全书共分二十一 章。 第 一 章 为 绪 论;第 二 章 是 阅 读
本书的数学基础;第三章为线性系统理论基础;第四章定
义了信 号 的 范 数、犎2 空 间 和 犎∞ 空 间 以 及 稳 定 系 统 的
输入—输出增益;第五 章 论 述 了 反 馈 结 构 的 稳 定 性 和 性
能特征;第六章引入了 Bode敏感 积 分关系和 Po
isson 积
分公式在多变量时的 形 式;第 七 章 讨 论 了 用 平 衡 截 断 法
对线性多变 量 系 统 进 行 降 阶;第 八 章 研 究 Hankel范 数
近似及其在 犔∞ 范 数 模 型 降 阶 中 的 应 用;第 九 章 采 用 小
增益定理对 不 同 模 型 假 设 下 的 系 统 推 导 鲁 棒 稳 定 性 检
验;第十章引入线性分式变换(
LFT);第十一章研究了有
多个不确定性源的系 统 鲁 棒 稳 定 性 及 性 能;第 十 二 章 用
状态空间描 述 可 镇 定 一 个 给 定 动 力 学 系 统 的 全 部 控 制
器;第十三章研究代数 Ri
cca
ti方程(
ARE)及其相关的理
论、方程解的性质、求解 的 方 法 及 一 些 应 用;第 十 四 章 处
理具有二次型性能指标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最优控制问
题,即 LQR 和 犎2 问 题;第 十 五 章 解 了 极 大?极 小 问 题,
即全信 息 (或 状 态 反 馈)犎∞ 控 制 问 题;第 十 六 章 考 虑 了
具有如十四章中给出的广义对象的简化 犎∞ 最优控制问
题;第十七章考虑放 宽 了 上 一 章 中 的 一 些 假 设 条 件 的 标
准 犎∞ 控制问题;第 十 八 章 首 先 解 决 了 间 隙 测 度 的 极 小
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路成形设计技术;第十九章
研究利用控制器降阶 来 设 计 低 阶 控 制 器;第 二 十 章 简 要
666

介绍了设计固定阶控制器的 Lag
range乘子方法;第二十
一章讨论了离散 时 间 Ri
cca
ti方 程 及 其 在 离 散 时 间 控 制
中的应用,以及离散时间平衡模型降阶。
本书可作为大学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
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教师参考或自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