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2

易 筋 經

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學院

張建國 教授
易 筋 经
概 述
 易筋經为古代传统养生
功法之一,是按人體十二
經與任督兩經氣脈流注、
運行的特點設計的一套動
功功法。传说达摩創編。
定义
 易--“变易”、“变化”、“变换”,“生生之为
易”;
 筋--泛指人身的经络、筋经等系统;
 经--是指经典,方法。
 是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锻炼身体,从
而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并增强肢体力量
和改善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起源
第一,由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
菩提达摩所创。
第二,明朝天启年间,天台山
紫凝道人托名而编写。
作 用
強筋健骨;增強內力(氣);

“内壮言坚,外强言勇。
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
坚,是真坚也。”
一、韦驮献杵
立身期正直,
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
心澄貌亦恭。




姿勢與要領
 1. 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
兩手自然下垂,頭端正,兩目半開,平視前
方,舌抵上齶,松肩墜肘,含胸拔背,收腹
松胯,膝松微屈,足掌踏實,全身放鬆;
 2. 兩手變陰掌慢慢地向上抬起與肩平,變陰
陽掌向胸前靠近,兩掌心相對,緩緩屈肘,
兩拇指少商穴輕輕接觸,合十當胸,指尖向
上,松肩沉肘。
呼吸與意念
 作1勢時自然呼吸,心境澄清,神意
內斂;
 至2勢時,用腹式呼吸,氣沉丹田。
當氣脈流動時,意念隨呼吸,吸氣時
導引氣從指尖而出,進入鼻內,下沉
丹田;呼氣時,氣從丹田上胸、循手
三陰入掌貫指。共練6息或12息。
效 應
 練本勢氣機發動;手太陰肺經氣脈最為
明顯,並逐漸擴散至手厥陰,手少陰等經脈。
初練手臂內側有輕微麻感,外側有癢或蟲爬
樣感覺,是氣脈發動的現象。久練可體會到
肺主氣、朝百脈而充全身的韻昧。自覺兩手
象抱一熱氣球,十指發脹,微微跳動,指尖
麻感,似有絲狀物放出。這些感覺隨著意念
的活動進行著。
二、横担降魔杵
足趾柱地,
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
目瞪口呆。





姿勢與要領

 接上勢,兩掌慢慢變陰掌,左右
分開,成一字形,同時足跟微微抬
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足大拇
趾點地)。凝神貫注前方,含胸拔背,
收腹松胯,舌抵上齶。練9息或18息。
呼吸與意念

 自然呼吸,意念集中於兩掌勞宮穴
及足趾部。練純熟了改用腹式呼吸,
吸氣時意念集中於勞宮穴,呼氣時導
氣向手陽明,下達足陽明至足蹈趾,
意念集中於足拇趾。
效 應
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起,與足陽明胃經
同氣相求。初練時自覺兩肩沉重,掌心發
熱。練純熟了勞宮穴有一股氣流放出,指
尖有粗脹感,同時地下陰精之氣上沖勞宮
穴。此時則用意念和內勁按住上沖之氣,
足尖象被地吸住,以手足陽明經為主周身
氣機發動,特別是四肢氣脈穿流不息,異
常輕鬆舒適。
三、掌托天门
掌托天门目上观,
足尖着地立身端;
身周腿胁浑如植,
咬紧牙关不放宽;
三、掌托天门
舌下生津将腭抵,
鼻中调息将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
用力还将挟重看 。




姿勢與要領
 1. 兩手從左右緩緩向上劃弧至頭上,將陰
掌變成陽掌,掌心向上,手指相對,手背
直對天門,作托天狀。同時兩足跟提起,
微微向外分開,足尖著地,閉住陰蹺脈,
同時放開膀胱經之會陽穴,牙關咬緊,舌
抵上齶,兩目用內視法,通過天門,注視
兩手掌之間。共做14息或28息;
 2. 兩手握拳、兩臂順原來路線緩緩下降而
成“橫擔降魔杵”的架子。
呼吸與意念
 開始鼻吸口呼,擺好架子,後改為
掌托天門鼻吸鼻呼,氣沉丹田。呼吸細、
勻、長、緩,綿綿不斷。吸氣時意守丹
田,呼氣時將意念逐漸轉入兩掌之間,
待體內氣脈運行時,則以意隨氣。
效 應
 以陽明經為中心氣機發動,全身氣脈自
然賁張起來。自覺三陰氣脈順三陽經逆運上
行,至會陽穴合督脈而上,背後三關自然通
暢。尤以胃、肝、膽、大腸所流行的經道感
覺最為明顯。內視天門,初覺兩掌有吸引感,
練至相當功夫,自覺兩掌之間,白雲繚繞,
韻昧無窮。牙根咬緊後,自覺耳根顫動,上
及兩鬢、津液滿口,將津液慢慢送至丹田。
四、摘星换斗
只手擎天掌覆头,
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
用力收回左右眸。








姿勢與要領
 1. 右臂向前劃弧至前平舉,翻掌掌心
向上,緩緩屈肘屈腕,指尖對額約距一
拳,同時左手放下並反手以手背貼於左
側腰眼部,兩目注視右手之內勞宮穴;
 2. 左手高舉,右手放下,手背貼於右
側腰眼處,兩目注視左手內勞宮穴。左
右手各練1l息或22息。
呼吸與意念
 呼吸用鼻吸口(鼻)呼法,把息調勻,
意念注視高舉之手的勞宮穴,並將內勞
宮、兩眼與在腰眼處之手背的外勞宮穴
連成一條直線,隨著呼吸吐納,腰眼產
生一凸一凹的運動。吸氣時注意下邊手
的外勞宮;呼氣時注意上面手的內勞宮。
心念內勞宮、眼睛、腰眼,隨著這種凸
凹開合的動作,順其微微的運動。
效 應
 兩手與眼睛,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初練
似有什麼東西吸住一樣,隨著呼吸、意念及
腰眼、眼睛的凸凹開合的運動,眼睛初有癢
感,久練有特別舒適之感覺。本勢是以足太
陰脾經為中心,使三陰經氣脈收回內斂,陰
經氣脈貫注於三陽經,使陽經負陰而上。練
到相當功夫,高舉之手內勞宮穴周圍可見一
團白雲似的丹光迴旋。
五、倒拽九牛尾

两腿前弓后箭,
小腹运气空松;
用意存于两膀,
擒拿内视双瞳。





姿勢與要領
 1. 右手從腰眼離開,微向下垂,順勢變成陰掌向右
前方抄去,至與肩相平,五指撮攏,成“擒拿手”狀,
腕微屈,指尖朝內向外,勁蓄袖底。同時右腿跨前
彎曲,左腿伸直,成前弓後箭步。左手也同時放下,
向左後方抄去,五指撮攏變成擒拿手,屈肘屈腕,
指尖向上向外。右手指尖離額一拳遠與額同高,左
手與左箭之腿成15°;
 2. 換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
回伸向右後方,動作同1。各練6或12息。
呼吸與意念
 用鼻吸口呼法,意想兩手拉成一條
線,似拽著牛尾巴。吸氣時兩眼內視,
觀注前伸之手,向後倒拽,呼氣時,兩
眼內視,觀注後伸之手,向前順牽。兩
手與少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運動著。
兩腿和腰、背、肩、肘等身段各部,亦
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相應地顫動著。
效 應
 本勢變“擒拿手”時,拇指緊捏中
指,周身氣脈以手少陰為主,三陰經
氣脈發動,兩手似有一線牽動之力牽
引著,少腹空松,氣機隨著呼吸與拽
牽的動作而在周身運轉。
六、出爪亮翅
挺身兼怒目,
推窗望月来;
排山还海汐,
随息七徘徊。








姿勢與要領
 1. 借前手向後倒拽之勢,前腿後收,兩腳併
攏,兩手收回,掌指翹立筆直,掌心向外,
變成“排山掌”,放於胸脅部待勢;
 2. 兩手以“排山掌”向前緩緩推出。開始輕
如推窗,推至肩、肘、腕平時,五指用力外
分,直立閉息,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
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
 3. 再把“排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貼左右
兩側胸脅處,如此反復做9息或18息。
呼吸與意念
 用鼻吸鼻呼(口呼)法,向前推
掌時呼氣,開始耐輕輕用力,前推
至極點,微微停息則重如排山。收
回時吸氣,意念集中於兩掌中間。
效 應
 本勢鍛煉手、足太陽為主。隨動作
與呼吸,推出時力貫掌指;推至極點,
自覺勞宮穴似有放電樣感覺。功夫深了,
有一種觀賞明月的韻味,兩手間似有白
光環繞,明月當空之感 。收回時,自
覺氣機順收勢而歸,如海水之還潮,有
落汐歸海的韻味。
七、九鬼拨马刀
侧首屈肱, 抱头拔耳;
右腋开阳, 左阴闭死;
右撼昆仑, 左贴胛膂;
左右轮回, 直身攀举。





姿勢與要領
 1. 兩手側平伸,掌心向下,右臂屈肘
上提,平掌貼玉枕關,食指、無名指與
中指輕輕挾拉左耳耳尖端,肩肘相平,
右腋張開;左手向左方劃弧,反手以手
背貼於脊部肩胛間,左腋緊閉;
 2. 兩手臂恢復成側平舉,做與1方向相
反的對稱動作。各做14或28息。
呼吸與意念
 以鼻吸鼻呼法,吸氣時,意念
集中在抱頭攀耳之手的肘尖,微微
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的運動。
呼氣時意念集中在貼於背部手背的
外勞宮穴,氣沉丹田。
效 應
 本勢氣脈運行以手、足太陽經為中心,
與手、足少陰經相貫通。練功時,姿勢、呼
吸與意念融合一體,氣脈運行不息。隨著呼
吸與手的一拔一攀,頭、肘相應的一張一弛,
氣緩緩沉于丹田,輕微呼吸,自覺氣機特別
沉靜。貼背心之手背,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
兩手通過耳部有一線牽著,隨著呼吸氣機緩
慢的運動著。
八、三盘落地
上腭抵尖舌, 张眸又咬牙;
开裆骑马式, 双手按兼拿;
两掌翻阳起, 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气, 蹲足莫稍斜。




姿勢與要領
 1. 兩手向左右平伸,與肩相平,成一字形,掌心向下,
同時左足向左跨一大步;
 2. 兩膝彎曲慢慢下蹲成騎馬襠勢,含胸拔背,至大
腿與小腿成90度為標準。下蹲的同時,兩掌用陰掌
緩緩下按,至與膝相平為止。動作緩慢,舌抵上齶,
兩眼睜大;
 3. 將下按之掌翻轉為陽掌,如托重物狀,隨兩腿的
慢慢伸直一起上升,至與胸相平止。初練操作3~5
息;最后可達11息。
呼吸與意念
 以鼻吸口呼法,姿勢下按時呼氣,氣
沉于丹田,意念集中於兩手掌,好象按
壓一種有彈性的東西。姿勢上升時,吸
氣,意念仍集中於兩手掌,象托拿沉重
的東西。最後炁歸丹田。
效 應
 氣脈在手、足少陰經與手、足太陽經
運行,陰陽相應,循环無端。下按時,
兩手發脹,掌心發麻,勞宮穴有放電樣
感覺,似按著從地下反彈上來的一種力
量,如此綿綿不斷地按下去。上升時兩
手似托沉重的東西,並有氣從指尖直貫
手掌上臂,下沉丹田。
九、青龙探爪
青龙探爪, 左从右出;
左掌纠行, 踡傍胁部;
右爪乘风, 云门左露;
气周肩背, 扭腰转腹;
调息微嘘, 龙降虎伏。




姿勢與要領
 1. 左腳向內收回,至與肩等寬待勢。左手翻掌向
下,變成陰掌龍爪 ,用腰勁,運動左肘尖領先,
向左後方縮去。同時右掌翻轉向下,變成陰掌龍
爪,借左掌後伸姿勢,右掌朝左側探爪。左期門、
雲門穴放開,右邊期門、雲門穴閉著。探爪同時,
腰部,腹部相應扭轉;
 2. 再向右縮,右探。向左右探爪同時,微微發出
“噓”音相應著。頭頸亦跟髓左、右探動作轉動。做
6息或12息。
呼吸與意念
 以鼻吸口呼法,在左縮左探,或
右縮右探的過程中吸氣,將氣緩緩
送入丹田,縮探至盡處,呼氣,口
念“噓”字,手十指小關節輕輕一
抓,意念集中於兩手掌。
效 應
 本勢練上、中、下三焦之氣脈。肺、
膽、肝、帶脈四經的氣機發動最為明
顯。當吸氣時氣沉丹田,呼氣念“噓”
字時,手十指一抓,自覺丹田之氣,
躍然運行到乎掌,勞宮,十指端有放
電樣感覺。可體會到帶脈統束諸經的
作用,腰腹部有如絲軟綿綿地盤旋于
腰周的感覺。
十、卧虎扑食
两足分蹲身似倾,
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
翘尾朝天掉换行;
十、卧虎扑食
呼吸调匀均出入,
指尖着地赖支撑;
还将腰背偃低下,
顺势收身复立平。




姿勢與要領
 1.重心右移,左膝收至右膝關節前,兩臂
向兩側平舉,左腿向左前方跨一大步,成
左弓步。同時兩手向前,五指著地,頭向
上略抬;
 2.前足收回,足背放於後足跟上。先做一
個俯臥撐,再下俯,臀部慢慢向後收,兩
目平視,腰部放鬆,收至兩臂伸直,似虎
撲食準備之動作;
姿勢與要領
 3.頭昂起,頭、腰、臀、四肢呈波浪
形運動,似向前撲食之狀,目視前方。
至前臂呈垂直時稍停,再收回。反復
8或16次,最後還原成右弓步;
 4.做完收回站起,再以同法變右弓步,
照前法做足次數,還原成弓箭步後,
站立成中襠式。
呼吸與意念
 鼻吸口呼法,兩手扶地,變前弓後
箭步時,用意調勻呼吸。做俯臥撐時,
撐起吸氣、下俯呼氣。再向後退縮時,
吸氣,收腹,經氣經任脈隨意念存于下
丹田;向前運行時呼氣,意念凝注前方,
氣脈順督脈上行。
效 應
 本勢鍛煉任、督兩脈,並十二經脈
之經氣循环運行。久練周身經絡氣脈發
動最為猛烈,至此勢使易筋經鍛煉氣脈
達到高潮。首先覺丹田堅定,背肩發熱,
後達全身,隨著一退一進,一吸一呼,
一屈一仲,一沉一起的運動著,氣脈以
任、督兩脈為中心環流周身。
十一、打躬击鼓
两掌持后脑, 躬腰至膝前;
头垂探胯下, 口紧咬牙关;
舌尖微抵腭, 两肘对手弯;
按耳鸣天鼓, 八音奏管弦。




姿勢與要領
 1.兩腳與肩寬,站立正直;
 2.兩手抱頭,掌心按耳,兩掌的中指尖微微接觸,
指頭貼玉枕關。兩肘屈曲,肘與肩平行。食指頻
頻敲擊玉枕關,耳中發出“隆隆”的響聲;
 3.雙手抱頭,慢慢俯身彎腰,將頭向兩膝的空襠
中間彎垂下去,以不能再垂彎為度,兩腿挺直,
腰胯放鬆,舌抵上齶,咬緊牙關,兩目從胯襠中
觀看身後的天際;
 4.慢慢直立,再鳴天鼓與下彎。反復14次。
呼吸與意念
 用鼻吸鼻呼法,在彎腰、直立過
程中慢慢的微閉口呼吸(久練後可閉
住呼吸,直立起來)彎腰時注意丹田,
直立時注意兩手掌。
效 應
 本勢是易筋經十二式氣脈周流十四
經脈,至足少陽,並逐漸向收勢過度
的架子。氣脈運行仍以任督兩脈為主,
並向少陽,厥陰流注。久練則周身輕
鬆,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是全套功
夫收勢的過度功夫。
十二、掉尾摇头
膝直膀伸, 推手及地;
瞪目摇头, 宁神一志;
直起顿足, 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 功课完毕;
祛病延年, 无上三昧。




姿勢與要領
 1. 將兩手從腦後向正前方推出去,使
兩臂仲直,與肩相平;
 2. 將兩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
慢慢向胸前收攏,至與胸兩拳遠時,隨
即慢慢下推及地,兩腿挺直。隨即前面
左右各推一下,頭亦隨之搖擺;
 3. 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雙掌鬆
開。
呼吸與意念

 全勢用自然呼吸。在推掌及
地時意念集中在兩掌心,直立時
意念集中於鼻尖。
效 應
 本勢是易筋經最後一個姿勢。
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收勢。看來簡
單,實則能使全身常經、奇經的
氣脈,通暢調和。練功之後,全
身覺得輕鬆舒適。
收 功 勢
 接上勢,兩手豎掌向前推出,兩腳跟微
微提起,前腳掌著地,兩掌逐漸向外翻,
至肩、肘、腕平時,掌心向外,劃弧向兩
側,翻掌提至腋下,掌心向上,兩腳跟同
時落地,腳掌提起,然後再推出,反復共7
次。最後恢復至第一式韋馱獻杵勢收功。
自然呼吸,意想自身之氣與天地分離,收
歸自身,下沉丹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