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

再论业财融合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
1 2,
3 4
谢志华 杨 超 许 诺

( 1.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 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100048;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84;


3. 华夏幸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100160; 4.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 东方学院 310018)

【摘要】 关于业财融合本质的研究,存在信息融合论、组织融合论和价值融合论三种不同观点。而信息和组织融
合的前提是业务必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这就决定了业财融合的本质是业务与价值的融合。然而,由于分工形
成了财务 ( 会计) 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财务 ( 会计) 部门偏重于价值,各类业务部门偏重于业务,导致必须
要融合的业财出现了不融合的问题,表现为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不一致,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无法完全融
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组织变革,变革的目的就是要使业务型组织转换为价值型组织。实现的方式包
括设立跨企业的价值共创共享平台、企业内的价值型单元、模拟法人和作业价值基础的岗位,只有在组织层面
上实现业务与价值的融合,业财融合才能根本实现。
【关键词】 业财融合; 业务创造价值; 价值型组织

伴随财政部大力推行管理会计,关于业财融合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 需要明确
的是,业财融合的问题不是管理会计推广后所产生的 , 其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 因而, 要从根本上
认清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业财融合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 或许, 从业财融合的本质出发, 业财融
合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只是由于现阶段对业财融合本质的认识不到位 , 从而导
致其成为一个现实的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一、理论回顾: 业财融合的内涵溯源
近年来,随着业财融合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 学者们围绕业财融合的
本质开始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逻辑解析 。 根据这些文章的观点, 本文大体可将业财融合的本质归纳为
三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业财融合本质的第一种观点可称之为信息融合论 ,即认为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必须融合到一起,
实现两者的整合。也有更为深化的观点认为, 业财融合的本质是在业务的重要领域、 层次、 环节或者说
整个业务流程过程中实现业务和财务相关信息的融合 。这一观点的法律渊源是财政部于 2016 年发布 《管
理会计基本指引》 中,提出的业财融合原则的内涵说明, 即 “管理会计的应用应嵌入单位业务的重要领
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信息为基础, 利用管理会计工具, 将业务和财务相关信息予以融合, 以实
现管理会计目标”。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业财融合主要是基于信息层面上的融合 。在此基础上,程平等
( 2017) 认为,业务财务一体化是在 IT 环境下将业务、资金和数据流程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以业务活动为
基础的业 财 一 体 化 的 信 息 收 集、 处 理、 分 析 流 程, 实 现 业 务 和 财 务 信 息 的 一 体 化。 汤 谷 良 和 夏 怡 斐
( 2018) 认为,业财融合是一个信息系统,强调战略决策、商业模式与业务经营信息的供给, 这些信息必
须要能够揭示不同活动之间的业务逻辑 , 原因在于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命题, 管理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
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此业财融合就是为企业内部决策和评价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观点可以总结出两点:
一是业财融合是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融合 ,也就是这种融合是基于信息视角的; 二是业财融合的关键,

* 本文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14ZDA0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14AJY005) 、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 GZ20131002) 的支持。

3
是要以业务活动为基础生成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必须要与决策有关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 这说明, 从
信息的视角而言,会计信息的生成不仅要以业务为基础 ,而且要为决策提供支撑。 会计信息具有从属性、
服务性、支撑性,也就是说融合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交融 。
关于业财融合本质的第二种观点可称之为组织融合论 , 就是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行为目的和行为过
程的融合。王斌 ( 2018) 认为,组织运营和价值创造过程分为业务经营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 财务管理
是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业财融合是组织的一种天然属性和必然要求 。没有业务经营就没有财务管理,
没有财务管理也谈不上业务经营的经济有效 。 组织融合论的观点至少包含了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业财融
合基于组织管理体系的视角提出 ,在管理分工条件下, 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相互协作和融合的
必要,业财融合就是要实现 “业务经营牵引财务发展, 财务发展支撑业务经营 ”; 二是在业财融合关系
中,业务是主导,财务是支撑。王斌 ( 2018) 进一步认为, 业 务 经 营 和 发 展 是 驱 动 财 务 发 展 的 基 本 动
力 , 业务经营主导并带动了财务管理 。 实际上 , 在分工的条件下 , 业务经营是由业务部门组织进行的 ,
财务管理是由财务部门组织进行的 , 由于两者的分工 , 就产生了业财融合问题 。 在谈到业财融合的重
要性时 , 王学 和于璐 ( 2016) 认为 , 如果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 , 必然会产
生摩擦 , 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 还会削弱企业的执行力 。 在谈到业财融合的必要性时 , 刘雪
松 ( 2014) 认为 , 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 , 不仅对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活动有着
极大支撑 , 而且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上述研究虽然在融合的内容上有所不同 , 但就融合的主
体而言 , 仍然是财务和业务部门 ( 或者工作 ) 的融合 。 组织融合论有关业财融合的本质包括以下三个
方面 : 一是由于分工形成了业务和财务部门 , 两类部门之间会既存在协同也存在冲突 , 存在的协同自
然要融合也必然会融合 , 存在的冲突就必须要通过主动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实现融合 ; 二是业务部门
和财务部门的这种分工所要形成的融合内容 , 既有信息方面的 , 也有工作方面的 ; 三是两者融合的主
导一方仍然是业务 , 也就是财务要主动地融合到业务之中去 , 包括信息和工作的融合 , 要形成对业务
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
关于业财融合本质的第三种观点是价值融合论 , 也是本文的观点, 认为业财融合的本质是业务与价
值的融合,业务必须要创造价值,价值也必须通过业务来创造, 两者不可分离。 这是源于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最大化 , 任何业务的发生和运行最终都是要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 。 但问
题仍然在于分工条件下的业务部门更多的是关注自身业务 , 而往往对业务是否要实现创造价值却不能贯
穿业务始终。郭永清 ( 2017) 认为,业财融合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流、 资
金流、信息流等的及时共享,为实现价值最大化共同进行规划、 决策、 控制和评价的管理活动, 在这一
过程中,业财融合就是要推动业务链与价值链全面融合 , 将业务和财务进行融合的界面从会计核算的界
面向全面价值管理的界面转变。 张庆龙 ( 2017) 认为, 业财融合可以通过财务向业务前端进行延伸, 打
破会计与业务、会计与外部利益关系人的界限, 业财融合要关注业务链中的不增值环节和节点 , 并通过
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消除流程中不增值的部分 。 尽管这里的业财融合是从消除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节
点进行说明的,但这也正说明了业财融合就是要使业务能够创造价值 。 这是因为, 业财融合的立足点以
及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业务包括流程、流程的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节点都必须不能出现不增值的情况 ,
也就是说增加价值就成为了他们存在的前提条件 。 上述价值融合论的各种观点归结起来, 可以得到关于
业财融合本质的几个特征: 一是业财融合最终体现的是业务和价值的关系, 业财融合中的财不是简单的
财务部门、或者财务管理、抑或财务信息, 而是指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也就意味着企业的一切业务活
动都必须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离开了这一点, 企业的业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实际上,
企业内部分工的财务部门所进行的财务管理 , 是以价值管理为出发点和归属的。 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资
金运动,而资金既是价值计量的形式又是对业务的价值体现 。 正是由于财务部门所进行财务管理的这一
特性,往往在形式上很容易将业财融合理解为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 ( 含财务信息 ) 或者财务工作与业务
4
部门的业务管理或者业务工作进行融合 , 而实质上这是业务与价值的融合。 二是业财融合不仅是财务和
业务在某一环节、某一业务或者活动、 某一节点的融合, 而是要实现整个业务链与价值链的全面融合,
也就是有业务的地方就必须要有价值创造的实现 ; 业财融合在关注每一项业务都必须去创造和实现价值
的同时,更关注所有业务的整体价值创造和实现能力 。 前者可以称之为分工的价值, 后者称之为协同的
价值。这不仅表现在企业内部的业务关系上, 也表现在企业与外部各关联方之间的关系上。 三是业财融
合两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融合关系 , 在信息融合论和组织融合论中业务处在主导的一方, 信息是基于业
务的发生而产生的,基于业务的需要而使用; 财务是基于业务的需要而形成的, 为业务的需要组织资金
运动,进行现金流管理,并为业务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 但在价值融合论中却与此不同, 至少在价值融
合论中业务链必须和价值链相互融合 ,两者之间是一种平行的融合关系,不是一种主从关系和依存关系。
更进一步地,价值融合论强调业务必须要服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需要 ,业务链必须要融合到价值链上去,
诸如上述价值管理理念在业务管理中的有效实现 , 企业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必须要紧扣企业价值链的
每个环节特别是增值活动,企业必须关注业务链中的不增值环节和节点 ,并且要消除它。
上述三种关于业财融合本质的观点, 是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三种平行的观点, 还是这三种观点之间
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并最终归属到业财融合本质的内涵上去 ? 在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是其根本的特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行消费而是为了买卖从而形成交换 , 产品也就变成
了商品,商品被买卖也就成了交换。 在商品交换下, 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商品生产出来、 交换
出去,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 从这个意义出发, 企业一切业务活动、 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各
个环节的每一项作业行为,都必须能够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业务创造和实现价值也就是业财融合
的一个原生的、必然的要求,而不是一个融合与不融合的问题。 业财融合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 是由于
企业内部分工所导致的,当财务部门 ( 或者会计部门 ) 与各类业务部门从职能上进行分离后, 财务部门
管理资金运动或者价值运动,而各类业务部门从事业务活动, 伴随两类部门的业务分工进而导致价值运
动与业务活动之间也形成了相互独立甚至出现分离的状态 。 这种独立和分离的结果, 就是各类业务部门
更关注业务活动自身的数量和质量 , 却有可能忽视业务活动本身所创造和实现的价值; 而财务部门更关
注业务活动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却有可能忽视对业务活动本身的质量和数量的管理和控制 ; 更极端的情
形是,财务部门和各类业务部门的行为可能处于对立的状态 , 财务部门为了减少资金的占用和绝对的降
低成本、追求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过分地强调对业务部门的监管, 忽视了对业务部门的支持和服
务,甚至通过对资金的配置权限和有关支出的开支权限制业务的发展 , 从而形成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
对立。当业财融合从一种内在的必然, 转化为一种财务部门需要与各类业务部门的一种协同和合作时,
分离甚至冲突必然就会产生,业财融合的问题也就自然形成。 但是必须看到, 问题的本质仍然在于如果
企业的业务本身不必要与价值融合 , 也就是业务不必要创造和实现价值, 既便是财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
门在职能上进行了分工也不会产生业财融合的问题 ( 业务并不需要创造价值何以会成为问题 ) , 业财融合
的问题根本上缘起于业务必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 , 也就是业务与价值必须融合。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融合
的必要,当财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分离导致这种融合不能有效充分实现甚至出现逆向冲突时 , 业财融
合的问题也就必然出现。从这个意义出发, 业财融合问题的本质是源于业务必须创造和实现价值 , 而现
实中并非所有的业务都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 这种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的业务对于主管价值运动的财务部
门而言,就要对其进行监督或控制, 或者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程度内; 各类业务部门主要从事各类
业务活动而不直接进行各类业务活动的价值管理 , 往往容易造成业务活动的不经济、 低效率、 无价值的
后果,这就需要各类业务部门在进行业务活动时 , 充分考虑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可能, 并被财务部门进行
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可见,业财融合的组织融合论主要是从财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进行分工后引发了
业财不融合问题的视角提出的,但这一观点存在的根本缺陷, 就在于没有回答业财不融合这一问题出现
的最终原因,也就是在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条件下, 业务必须创造和实现价值, 这正是价值融合论的
5
本质。
那么,信息融合论与价值融合论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 企业在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既会产生业务信息也
会产生价值信息。在理论上,业务活动发生过程就是价值转移、 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 伴随着业
务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业务行为自身的信息, 也会产生业务转移、 创造和形成价值的信
息,两者是须臾不可分离的。采购业务产生供应商、 采购品种、 数量、 质量、 采购时间、 采购地点等业
务信息,也产生了采购成本、 采购费用等的价值信息; 生产业务产生生产产品的品种、 数量、 质量、 生
产时间、存放地点等的业务信息, 也产生了生产成本、 生产费用、 储存费用等的价值信息; 销售业务产
生了客户、销售的品种、数量、质量、销售时间、 销售地点、 售后服务的状态等业务信息, 也产生了销
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和售后服务费用等的价值信息; 负面的情形是, 一些不增值甚至发生损失
的业务也会产生关于业务损失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 相应也产生相关价值损失的信息。 正因为在商品经
济或者市场经济条件下,业务活动进行的过程就是价值转移、 创造和实现的过程。 从自然属性来看, 业
务信息和价值信息本身就是不可分离的 , 是必然融合的, 当然也就不存在是否融合的问题。 融合问题的
出现也是由于会计部门 ( 或者财务部门 ) 与业务部门进行职能分工的结果, 会计部门主要提供经营成果
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最终都是以价值计量的形式予以披露, 而各类业务部门主要提供业务过程
及其结果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实物计量的形式予以呈现。 由于会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职能分工,
使得价值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产生了不融合的问题 。 但这种不融合并不是完全的而只是部分的, 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会计核算中必须要将反映业务信息的业务凭证转换为会计凭证 , 这说明会计信息
是在业务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在将业务凭证转换为会计凭证从而业务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
中,实现了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的有机结合 。 例如,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
披露既有业务信息的内容,就是企业所进行的各类业务活动, 包括主营业务、 其他业务、 投资业务和营
业外业务,这显然是一种业务的分类; 同时也包括了每一类业务所带来的价值信息的内容 , 就是每一类
业务所带来的收入、成本、相关的税费。 这就说明在业务凭证转换为会计凭证后关于业财的信息是融合
的。二是尽管业务凭证转换为会计凭证后价值信息和业务信息是融合的 , 但是, 业务凭证所反映的具体
业务活动过程,每个业务活动环节的具体作业以及作业流程并不在业务凭证中得以反映 , 从而导致业务
更具体层面的作业活动和行为不能在会计信息中得以呈现 。 也就是说, 这些作业活动和行为是否创造和
实现了价值、创造和实现了怎样的价值、 创造和实现了多少价值, 并不能通过相关价值信息与业务信息
的融合得以呈现,这正是从信息披露视角来看, 业财不融合问题之所在。 当然必须清楚的是, 本来业务
创造和实现价值,业务信息和价值信息必须合二为一, 但是由于会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的分离导致两
类部门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归纳、汇总、 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 各自只是关注与自身职能发挥作用有关
的信息,也就导致了业财信息不融合的问题 。
需要明确的是,业财融合的信息融合论主要是从会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进行分工后引发的信息不
融合问题的视角而提出的,这一观点存在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没有回答业财不融合问题出现的最终原因,
就是在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条件下, 业务必须创造和实现价值, 要判断业务是否创造和实现了价值,
就必须要从信息的视角提供各类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相关信息 。 从这个意义出发, 要最终实现业务
与价值的融合,就必须要通过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的融合得以呈现 。 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的融合是业务
与价值进行融合的表现形式,而业务与价值的融合是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融合的存在基础 。 如果没有业
务必须要创造价值的内在必要,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的融合也就变得没有必要, 自然也就不会演转化成
业财融合的信息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了这样的逻辑: 业财融合本质上是业务必须要创造价值, 但由于企业内部
的财务和会计部门与各类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 , 导致了业财在组织上和信息上的分离问题, 并进而导致
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之间的关系被分割 。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业财必须融合, 也就是业务必
6
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要解决它们之间不融合的问题, 必然要通过组织的变革才能有效的实现。 或者反
过来说,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 业务必须创造和实现价值, 企业的组织设计和信息的提供必须
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价值视角的业财融合不仅回归了业财融合的本质 , 也决定了企业组织设计
和信息提供的基本模式。
二、历史变迁: 业财融合的外延拓展
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进行商品交换 , 产品不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 而是要满足交换
的需要。商品交换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 从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从简单的商品
交换到发达的商品交换; 从卖方市场的交换到买方市场的商品交换; 从买卖各自决定的市场交换到双方
相互融合的市场交换。商品交换的历史阶段或交换形态不同, 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融合方式也并不
相同。
在物物交换的历史阶段,物物交换的基本形式是 “W - W”。 生产者通过生产一种产品去交换其他生
产者生产的产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消费的需要, 这是就交换的实物的功能或者使用价值而言的 。 例
如,生产粮食的主体缺少盐巴,就会用自身生产的粮食交换成盐巴为自己生活所用 。 如果就交换的价值
而言,生产粮食的主体用同样的粮食换回的盐巴的数量越多 、 质量越好, 就意味着粮食的价值越高, 换
回的盐巴的数量和质量就成为了粮食价值的表现形态 。 为了换回更多的、 质量更好的盐巴, 粮食的生产
者便会按照盐巴生产者的需要组织粮食的生产 , 不仅要提高粮食的产量, 而且要使粮食的质量符合盐巴
生产者的需要。粮食生产者的这种按照盐巴生产者的需要组织粮食生产的业务行为 ,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
其粮食生产的业务能够创造和实现其价值 , 这里的价值是用盐巴这种实物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的交换价
值。可见,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业财融合或者更直接地说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融合 , 是以交换的
实物的比例得以体现的,粮食交换盐巴的比例越高说明粮食越值钱, 反之亦然。 这一点与简单的商品交
换存在不同,简单的商品交换会通过价值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货币来直接呈现被交换的商品价值。 尽管
两者存在表现形式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被交换的商品换回的另一种商品越多, 或者换回的货币
越多,都意味着被交换的商品越值钱、 价值越高。 这实际上就是生产者进行生产和交换的根本目的 , 业
务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交换价值 ,这是业财融合的价值融合论的历史起点。 不过由于物物交换是为了满
足自身的需要,商品生产者及其家人和相关者自身的消费需求 , 从自然属性上说是有限的。 正是这种有
限性制约了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数量和质量 , 其结果使得业财融合的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程度也
受到限制。
在物物交换之后,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也经历了简单的商品交换和发达的商品交换
的两个阶段。简单的商品交换的一般公式是 “W - G - W”, 其根本特征就是为了买而卖; 发达的商品交换
的一般公式是 “G -W -G”,其本质特征就是为了卖而买。 与物物交换相比, 简单的商品交换最大的变化
在于交换价值不再是通过交换的实物的比例得以呈现 , 而是通过货币的数量得以呈现。 也就是说, 商品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并不是直接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而是将自己生产的商品交换成一般的、 公认的、
通用的货币,再用货币去交换自身所需要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 商品生产者的业财融合就具备了以下
特征: 一是商品生产者不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生产 , 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换回更多的货币, 这与
物物交换是为了换回更多自己需要的实物并不相同 。 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视角看, 换回货币比之于换回
实物更能直接地表现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值 , 就在于货币具有一般的、 公用的、 通用的市
场属性,而换回的盐巴却只具有生产者本身所需要的个性化 、自我化、单一化的特征。 换回的货币越多,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创造和实现的价值越大 。从此,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有了直接的表现形式,
业财融合的业务创造和实现的价值, 也就不再是采取迂回的、 曲折的形式, 而是直接的形式予以表现,
商品有多大的价值就有多少货币来表现 , 而货币又是市场普遍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二是商品生产者将自
身的商品出售交换成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 并不是其最终的目的, 而是要通过换回的货币买回满足自身所
7
需要的其他商品。由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属性, 生产者可以用这一货币去购买任何自身所需要的其他商
品。这一点跟物物交换截然不同,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去交换满足自身需要的
其他生产者生产的特定商品,如果其他生产者生产的特定商品, 并不是生产者本人所需要的, 其生产的
产品的交换价值就不可能实现。如果其他生产者并不需要生产者本人所生产的商品, 其商品根本就没有
交换价值,也就不存在交换价值实现的可能。 在简单的商品交换条件下, 只要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能换成
货币,从而实现其创造的价值,就可以用这一货币去购买自身所需要的任何商品 。 从这个意义出发, 生
产者生产的商品通过交易换成货币而形成的交换价值具有更高的质量 。 这一质量不仅表现在可以购买所
需要的任何商品,而且表现在可以从任何其他商品生产者手中购买商品 , 其交易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
未有的,这就为生产者满足自身的需要提供了更加高质量 、 更加多样性的选择和更加便利的条件。 从为
买而卖的视角看,生产者将其生产的产品换成货币比之于换成实物具有更大的价值 , 所以货币的出现既
解决了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直接表现问题, 又为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实现的空间和时间,
任何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实物作为商品交换价值的表现形态 , 都会受实物自身自然属性、 实物存在空间和
时间的约束,相应所带来的价值就会受限。 三是简单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创造与实现仍然存在缺陷 , 商品
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买而卖。 因为受买的约束, 卖就不可能无限。 卖不可能无限, 生产也不可能无
限,生产创造和实现的价值最终不可能无限, 这显然限制了生产者通过其业务不断创造价值的可能性,
业财融合也即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融合就会受到限制 。 从理论上说, 简单的商品交换仍然是为了满
足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换 , 这一点与物物交换没有本质差别。 由于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及其
家人和相关者对实物商品消费的有限性 , 自然就导致了其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有限性。 物物交换和简单的
商品交换条件下的业财融合,只是要求业务必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 但是业务对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并不
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简单的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到发达的商品交换 , 发达的商品交换的交换公式是 “G - W - G”, 从公式
中可以看出,发达的商品交换是为了卖而买, 或者说是为了卖而进行商品生产。 生产的目的发生了完全
逆转,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 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生产者出售自己生
产的商品就是为了换回货币,而不是用换回的货币去购买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 发达的商品交换呈现出
了如下的特征: 其一,生产者要想进行生产就必须要取得货币, 货币成为了生产者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前
提条件。生产者要取得初始生产和交换所需要的货币 , 要么是融资的结果, 要么是过去积累的结果。 无
论融资还是过去的积累,所取得的货币终极地说都应该是出售商品的结果 , 出售商品从而换回货币, 才
使得商品生产者进行初始生产所需要的货币有了可能 ; 其二, 生产者在进行商品生产后, 将生产的商品
进行出售换回货币以实现自身所生产商品的价值 ,也就是实现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 生产的一切目的,
都是为了换回货币,而货币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货币的多少是商品价值高低的衡量。 生产者所进
行的生产和交换就是其业务,这些业务的目的就是要换回货币, 业财融合, 即业务创造和实现价值就成
为了业务的最终目的。而物物交换和简单的商品交换下, 商品生产者进行业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
需要。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下,货币成为了生产的起点和生产的归属, 每一次作为生产归属而形成的货币
又会成为下一次生产起点所需要的货币 。 如此循环往复, 以致无穷, 货币也就是价值不断地被生产者追
逐着; 其三,生产者在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得的是货币 , 由于作为价值体现的货币具有可无限累计的
特性,使得生产者对货币的追求可以趋于无限, 也就是生产者所进行的业务对于价值创造和实现可以趋
于无限。这正是生产者周而复始进行生产的根本原因所在 ; 其四, 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不仅仅是
为了让其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以货币的形式得以实现 ,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要创造更
多的价值,从而收回更多的货币,也就是实现价值增值。 业财融合不再只是简单的使业务能够实现价值
或者换回货币,而是要实现更多的价值, 也就是换回更多的货币。 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要换回更
多的货币或者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在意愿 , 与货币本身可无限累计的特征的有效融合, 就使得生产者对货
8
币的追求从而对价值的追求趋于无限成为了生产者一种持续不断的实践行动 。 致使在这样的条件下, 也
就是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融合不仅仅停留在创造和实现价值上 , 而是要不断创造和实现更多的价
值上。
发达的商品交换经历了卖方市场也就是生产决定消费 、 买方市场也就是消费决定生产以及市场买卖
双方融合生产消费均衡的三个发展阶段 , 在每一个阶段, 业财融合都表现出了自身的特征。 买方市场的
基本特征就是供不应求,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 在这种市场状况
下,业财融合业务在创造和实现价值中处在主导地位 , 也就是生产作为业务决定了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多
少,业财融合关注的是业务本身的效率。 伴随业务或者生产的发生就会创造价值, 伴随业务效率或者生
产效率的提高价值创造就会增加 ,伴随商品的交换所创造的价值就会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发达的商品交
换的初期正是这样一种场景,在这种场景下对于业务活动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能力的管控 , 就落脚在生产
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上。 一方面, 提高生产效率, 就会增加商品的生产数量, 从而使业务实现
和创造价值的数量增加; 另一方面,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使得业务实现的价值增值的数量增加。 在
这种背景下,业财融合天然地就表现为价值向业务的融合 , 生产者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决定了价值
创造和实现的多少。生产者生产的越多、 质量越好, 价值实现就自然也多, 反之亦然。 价值实现是生产
过程中价值创造的必然结果,生产或者业务就成为了价值实现和实现程度的出发点 , 以产定产、 以产定
销就成为了业财融合的根本前提 。
卖方市场的基本特征就是供过于求, 消费决定生产, 消费什么才能生产什么、 消费多少才能生产多
少。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 , 取决于市场是否有需求, 消费者是否需要消费。 这意味着, 决
定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是否有价值 ,不在于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有多大, 而在于商品在市场中交换后能够
实现的价值有多大,而这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出价意愿所决定。 在买方市场下, 供应或者生产一方不再
处于主导的地位,需求或者消费一方才最终决定了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价值实现程度 。 业财融合不再是业
务对价值的决定,而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实现价值。 业务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要或者消费者的需要 , 市
场或者消费者的需要的表现形式 ,就是由对所需要的商品是否愿意支付价款以及支付多少价款所决定的 。
这里支付价款和支付的多少,就是表现为生产者生产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生产者为了确保其商品的价
值实现,必须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和交换 , 也就是开展各项业务活动。 由此, 消费者的需求或
者更直接地说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程度 , 就成为了生产或者业务的出发点, 按需生产或者以销定产就
成为了业财融合的根本前提。既然业财融合是以价值实现作为前提的 , 业财融合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
化 。 首先 , 业财融合必须要寻找和发现消费者的需求 , 有关市场预期和预测的方法必然形成 , 消费者
的心理和行为分析以及预期的方法必然出现 ; 其次 , 为了满足市场或者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生产必然要
进行投入 , 这些投入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款之间形成了投入产出关系 , 有关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也
应运而生 ; 再次 , 在企业内部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层级 、 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项作业活动都
能符合市场或者消费者的需要 , 或者更直接地说都能创造并最终实现价值 , 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
价值分析方法 。 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层级 、 每一个环节以至每一项作业活动都有自己的业务功能 , 每
一项功能都必须要创造价值 。 业财融合就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在市场上能够实现其
价值的场合 , 更要进一步延伸到企业内部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 、 各个环节 、 各项作业能否创造和实现
价值上 。
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都不是最佳的市场状态 , 市场成熟和有效发展的结果应该是不断地实现市场供
求均衡,买卖双方或者生产与消费双方相互融合以达成自动均衡的理想效果 。 实际上, 伴随后工业化特
别是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比之于买方市场, 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 多
样化、多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下, 大规模的、 标准化的工
业化生产及其所带来的供应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用这种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 。 因此, 对生产模式或者
9
说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变革以满足个性化 、 多样化、 多变化的消费需求就变得迫在眉睫。 生产或者供应
不是被动的、简单的响应消费或者市场需求的变化, 而是要与消费或者市场需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适
时反应、相继调整和有机组合,形成无缝连接。 任何单一企业都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 只有把生产或
者供给一侧的所有企业有效地连接起来 ,按照消费者或者市场的需要,组合已有的资源提供相应的产品。
由此,业财融合就由单一企业扩展至所有企业, 价值链也由单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延伸至企业的外部价值
链,业财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并呈现出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以信息的
形式快捷地传达给生产者或者供应一方 , 所传递的这种信息是消费者的需求价值, 通过这一需求价值传
递给生产者或者供应一方,与此需求价值有关的所有生产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实
现的各种业务,从而实现业务与价值的有机融合, 这里现代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够真实 、 迅速地传达到生产或者供应一方; 另一方面, 生产或者
销售一方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地对所有与此相关的企业及其资源进行整合 , 以应急应时地生产个
性化需要的产品。例如,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不仅把所有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整合在一个平台 , 同时也
把所有生产不同产品的供应者整合在同一个平台 ,每一个个性化的消费者都可以去选择自身需要的商品。
当生产或者供应一方不能提供相应的商品时 , 这一平台还可以通过整合生产和供应一方的相关资源应时
生产和供应个性化需要的商品。正因为业务已经跨组织展开, 相应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也是跨组织的, 如
何有效地进行这种跨组织的业务整合实现共创价值和共同分享价值就成为了价值管理的核心内容 。 在广
泛的企业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链 、 价值网络和价值星系理论, 正是对生产或者供给一方的所有相关
企业进行业务整合后所形成的价值关系的一种理论总结 。 在这种情形下, 业财融合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
业务创造和实现价值是以满足相应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的 ; 二是业务创造和实现价值已经从单一企业向
所有关联企业拓展,是一种基于内外部资源整合的价值; 三是之所以能够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 是由
于关联企业的共同加入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并能够合理地进行分享 。
三、组织变革: 业财融合问题的解决
正如前文所述,业财融合的本质是价值融合, 也就是业务必须要创造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
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之所以产生业财不融合的问题, 是由于业务组织与财务组织的分工以及由此引起
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 ( 价值信息 ) 的相互分离所致。 所以要解决业财不融合的问题, 既可以通过信息
整合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通过组织变革的方式来解决。 但由于业财不融合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企
业内部业财的组织分工,业财信息的分离也是由此而产生, 所以从根上进行组织变革实现业财融合, 具
有直达病灶的效果。一方面,业财不融合的问题是由于组织分工而导致的, 另一个方面, 为了解决业财
不融合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组织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 。 在前述的分析中, 我们已经看到, 业务的价值创
造和实现经历了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所以企业组织的变革也不仅仅是存在于企业内部 , 跨组织 ( 企业 )
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要求在跨组织层面进行组织变革 ; 进行企业组织变革的目的, 就是为了使企业能够长
期的、持续的进行价值创造和实现。 在物物交换和简单的商品交换条件下, 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
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 要想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 只有通过自身生产更
多、更好的商品,才能够交换到更多、 更好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 这就是交换的价值。 这里起决定作
用的仍然是交换的价值而不是自身生产的商品本身 , 生产的商品不能交换或者交换更多满足自身需要的
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没有价值和较少的价值。 在发达的商品交换的卖方市场条件下, 虽然生产或者供应
一方对商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 但是生产者生产的目的直接与商品的价值实现和创造连
接起来。终极地说,没有价值创造和实现的目标,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意义。
特别是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生产者进行生产和交换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前提 , 其生产和交换商
品的价值最终取决于消费者是否需要以及需要的程度 。 在这里业务直接表现为和服从于价值创造和实现
的需要,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商品支付价款以及支付价款的多少 , 直接决定了生产者要不要生产和生产多
10
少商品,价值创造和实现成为了主导一方。 在买方和卖方融合、 供求一体化的市场条件下, 价值创造和
实现对业务的决定,已经由单一的企业向跨组织 ( 企业 ) 拓展和延伸, 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对业务的决
定性作用已经在跨组织层面上体现 。 正是基于组织变革对业财融合的关键性作用以及业财融合必须以业
务创造和实现价值为前提,组织变革就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内在的逻辑路径 :
( 一) 跨企业的价值共创共享平台
在现代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新技术的条件下 , 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 多变化、 多样化的需求, 在
业务上必须要实现跨独立的单一企业的整合 , 一方面既要保证各企业利益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又要共享
各企业的资源,从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显然, 仅仅通过把众多的各独立单一企业一体化以及由此形
成的规模化是很难实现的,也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特性和原理 ( 规模过大会无法管控, 管理的层级太
多、管理的幅度太宽也不利于企业运转的效率 ) 。问题就归结为,既要保证现有企业的独立存在,又要使
各关联的独立单一企业能够协同动作, 共同满足顾客个性化、 多样化和多变化的需要, 以跨企业的形式
使价值创造和实现最大化。既然任何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最大化 , 正是这一目标
使得各关联企业能够进行业务协同 , 业务协同成为了价值创造和实现最大化的手段, 没有共同的价值目
标,协同就不可能发生; 要使协同有效, 就必须紧紧围绕价值目标进行。 因此, 跨企业的业财融合, 必
须是以价值创造和实现为目标,并能实现价值更大化 ( 这是相对于独立的单一企业而言为前提的。 跨企
业并不是把所有独立的单个企业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企业 , 而是要搭建一个跨企业的共创共享
平台,在这样一个跨企业的平台上实现各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 , 满足顾客个性化、 多样化和多变化的需
要。构建跨企业平台仍然是所有企业的业务必须在价值共创和共享的理念上才能实现 , 搭建这一平台必
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根据消费需求而必须要形成的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 必须按
照价值链、价值网络和价值星系的要求构建 。按照这一要求构建的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 业务星系体系,
首先必须要能够全面地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要 , 即包括对所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关联需要的满足 。 从一般
意义上讲,就要实现消费者的整体满足感, 只有能够实现这种整体满足感的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和业务
星系,才具有链接的价值。任何跨企业的整合, 就是为了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优势迅速及时地满足消费
者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需要, 跨企业的价值才得以存在、 创造和实现; 其次, 必须要实现整个业
务链条、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的有机整合, 从而能够产生协同的价值。 实现这种有机的整合最关键的是
在业务链条、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体系中, 必须具有高度吸引力和组织力也称之为企业粘性的独立的核
心企业。这一企业不仅能够发现消费者的需求, 而且能够根据这一需求设计出实现消费者整体满足感的
商品、服务和关联需要的完整体系。 在此基础上, 这一独立的核心企业还能够卓有成效的吸引、 指挥、
协调甚至评价业务链条、业务网络、 业务星系体系中的所有独立的单一的企业, 为实现消费者的整体满
足感而协同运作; 再次,能够衔接好业务链条的每个环节的连接点、 业务网络的每个纵横相错的交叉点
和业务星系的每个为了核心企业运行的引力点 , 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每个点上有关各方的价值连接
关系或者说交换关系。其次,在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体系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整体满足感而实
现价值更大化 ( 业务链条、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体系的所有企业通过协同创造和实现的价值, 必须比各
体系中所有独立的单一企业创造和实现的价值之和更大 ) 的同时, 还必须使得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 业
务星系体系中的各成员企业,能够分享协同整合所带来的更多的价值。 如果成员企业不能得到更多的价
值分享,成员企业就缺乏进入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 业务星系体系中的经济基础或者利益诱导, 业务链
条、业务网络、业务星系体系就不可能形成。 可见跨企业的业务体系的形成, 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成
员企业能够合理的分享这一个更大的价值为前提的 ,这正是新经济时代共创价值、 分享价值的基本内核。
必须要注意的是跨企业的价值共创共享平台的构建 , 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基础上的。 正是有了现代信息技
术,一方面使得独立的单一企业的企业边界被打破 , 从而为平台构建提供了前提; 另一方面也使得众多
关联的独立的单一企业能够有效地协同起来 , 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让关联企业能够表达和知
11
晓各自的需要从而协同起来,而且能够通过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体系与价值链条、 价值网络
和价值星系体系的内在功能价值关系的分析 , 确保形成业务链条、 业务网络和业务星系体系的价值的创
造和实现能够更大化。实践中不难发现, 所有的网络平台所构建的协同整合的跨企业体系都具有既能满
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的业务功能, 又能通过这种协同整合创造更大的价值, 否则, 跨企业
的价值共创共享平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存在 。
( 二) 企业内的价值型单元
企业是以产业或者生产为基础构建的 , 其内部的结构都是按照生产和管理的职能需要设置的 。 历史
上经历过社会分工、产业分工而后延伸至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 分工的结果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与生产和
管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这种因生产和管理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部门 , 可称之为功
能型单元 ( 业务单元) ,它是与价值型单元相对性的概念 。功能型单元一方面会按照生产和管理的过程构
造企业内部的机构,另一方面也需要按照企业的层级构造企业内部的机构 。 它们都在企业的内部履行某
一层级的某一特定职能,也称之为职能部门。 正如前面所述, 在企业内部由于财务 ( 会计 ) 部门与各类
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使得业财不能很好地融合, 这仅仅只是就职能分工就很容易导致业财会出现不融
合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财务部门作为职能分工的结果是否能够也应该创造和实现价值 , 从这点出发,
它与其它各类业务部门别无两样 。现在的问题就归结为任何因分工而形成的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亦或功
能型单元,是否能够为企业运转带来价值或者直接说是否能够为企业创造或者实现价值 。 从业财融合的
本质就是业务必须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视角看 , 任何企业内部的功能型单元存在的前提, 无不与价值创造
和实现有关,并且每一个功能型单元在价值创造和实现的份额中也会有多有少 , 也就相应决定了这一功
能型单元的重要性程度。但这种按照职能分工而构建的内部企业单元的根本缺陷 , 是没有与企业的价值
创造和实现有机结合。所有企业内部的这些功能型单元更多的是关注自身职能的履行, 既便是财务 ( 会
计) 部门也莫过如此,至于每一个功能型单元是否能够创造和实现价值以及能够创造和实现多少并不必
然成为其所要履行的职能,这正是功能型企业的症结所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要将企业内部的功
能型单元转化为价值型单元。换句话说, 就是要将职能型部门转换为价值型部门。 实际上任何一个独立
的单一企业必然会要创造和实现价值 , 它是企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企业内部并非每
一个功能型单元,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 正因为这样, 企业内部的功能型单元往往强化的是履
行业务的职能,而弱化的是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要求, 这就极容易形成业财的脱节。 由于企业内部一切业
务的开展和所有职能部门的设立 ,都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 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企业内部
的功能型单元转化为价值型单元 ,达成业务功能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有机融合。 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必
须要明确每一个功能型单元的价值边界 ,包括收入边界、 成本和费用边界、 资金占用的边界 。 要做到这
一点 , 首先必须按需求链流程而不是供应链流程重塑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 , 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 。
生产流程的起点不是供应而是市场需求 , 从市场需求到销售 、 从销售到生产 、 再从生产到供应 , 每一
个上一环节都成为下一环节的需求 , 每一个下一环节成为上一环节的供给 , 供给之间形成相应的交换
关系和交换价值 。 在这种需求链的流程中 , 供求双方必须要按照可控性原则对交换价值进行确定 , 其
内核就是各功能型单元之间的业务往来都要按照价值进行计量和转移 , 并且这种价值的计量和转移的
决策都是由相关功能型单元做出的 。 在管理会计中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这些功能型单元分别称为投资中
心 、 利润中心 、 收入中心 、 成本中心或者费用中心 , 就是企业内部这种功能型单元向价值型单元转换
的实现形式 。 任何功能性单元在转化为价值型单元后 ,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业务与价值或者业财的
融合 。
( 三) 模拟法人
按照科斯的企业理论,企业之所以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的科层结构和行政调节可以节约市场的
交易费用。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内部的行政调节往往缺乏效力而且成本很高 。 因此, 在企业
12
内部模拟市场,就成为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运行的一种趋势, 这种内部的模拟市场也与外部的市场有
效连接,从而实现内外部市场的一体化。 从本质上说, 内外部市场的这种一体化, 就是要把外部的市场
需求通过内部的市场模拟传导到企业内部的各组织单元 , 使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组织单元之间形成模拟的
市场供求关系或者说买卖关系,由此每一个组织单元就成为了一个模拟法人。 由于满足外部的市场需求
就是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实现,通过将外部市场需求传导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个模拟法人 , 也就是将企业价
值创造和实现的目标传导到每一个模拟法人 。 在企业内部模拟法人的背景下, 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交易
的市场,模拟法人之间形成市场供求关系。 这种供求关系又最终连接到市场需求上, 通过满足市场需求
使每一个模拟法人的业务行为,都通过企业商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体现和界定自身的价值 。 模拟法人的
业财融合或者业务与价值融合的模式的根本特征有以下两点 : 一是企业内部的模拟法人, 并不是按照生
产和管理的职能分工或者流程环节所形成的 , 而是按照市场 ( 外部市场甚至内部市场 ) 的需要随时而灵
活组建的,也称之为权变组织。每一个模拟法人首先是基于市场的某一特定需要而构建的 , 因此其形成
就有了自身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市场需求基础 , 而不论这种市场需求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同时, 模拟
法人一旦形成就会与企业的其他模拟法人之间形成市场供求或者买卖关系 ; 二是企业内部的模拟法人进
行相对独立的经营和独立核算具有自负盈亏的特征 , 正是这一特征使得企业内部的模拟法人在进行业务
活动时,不得不考虑业务活动是否创造和实现价值以及实现的数额 , 这就使得业务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内
在要求通过模拟法人的形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 从理论上说, 当模拟法人是以某一个体的员工存在的时
候,员工的每一业务行为都是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 , 其业务与价值的连接就达到了最为充分的程度 。 相
反,当模拟法人是由许多员工的集合而存在的时候 , 模拟法人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业务行为, 并不直
接体现外部的市场需求,从而不能够直接衡量其是否进行了价值创造和实现以及相应的数额 , 这些业务
行为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连接关系是间接的和迂回的 。 实际上, 在企业内部模拟法人, 甚至模拟法人是
以单个员工的形式而存在,就是要消除将整个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而无法直接地体现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
特别是每个员工的业务行为的价值, 终而业财不能融合的弊端。 不难看出, 价值型单元与模拟法人在实
现业财融合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价值型单元是在原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进行根本性调整的基础上,
使企业内部的功能型单元能够转化为价值型单元 , 而模拟法人就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要按法人的特
征重构,并在模拟法人之间形成市场交易关系 。
( 四) 作业价值基础的岗位
企业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以作业为基础的 , 作业可以理解为业务活动的最小单元, 是不可以再分拆
的,作业形成岗位。这种以作业为基础形成的岗位实际上就是业务岗位 , 业务岗位更偏重业务职能的履
行,强调要完成业务的数量和质量, 而往往忽略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但一个企业的业务能不能创造和实
现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每一项作业能否创造和实现价值 。 从这个意义出发, 业财融合的最终体现在作业
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上。只要每一项作业都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以作业为基础而形成的岗位就一定能创造
和实现价值。以岗位形成的部门或者模拟法人, 也都必然会创造和实现价值。 与作业基础形成的岗位不
同,作业价值基础形成的岗位就是要对每一项作业进行价值分析 , 将有价值的作业有效地整合为一个岗
位,形成有价值的岗位。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岗位就不再只是业务岗位 ,而是业务与价值有机融合的岗位,
也就是业财融合的岗位。作业价值基础岗位的形成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进行作业的功能
分析,其目的就是要决定作业对生产商品的功能的形成和完善所发挥的作用 , 任何一个商品最终都要满
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是其使用价值或者功能价值。 一个对消费者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或者功能是不可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 作业对商品的功能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作业价值分
析的起点; 二是必须进行作业的收入分析, 作业不仅要对商品功能的形成发生作用以满足消费者对使用
价值的需要,而且作业对功能形成所发生的作用必须要为企业带来价值 , 就是作业对商品的功能形成作
用后能够使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款 , 形成作业的收入。 一个对消费者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功能如果不
13
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收入,对企业而言这样的作业也是没有价值的; 三是必须进行作业的成本分析, 作
业通过对商品功能的形成既会带来收入也会发生成本 , 作业的成本是为了获得收入而牺牲的价值, 它是
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由此形成了作业成本。一个对消费者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功能能够形成相应的收入 ,
但如果不能弥补生产商品或者形成功能所发生的成本 , 对企业而言这样的作业仍然没有价值; 这三个方
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企业的某项作业对生产的商品的功能发挥作用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消费者愿意
支付相应的价款从而形成作业收入 , 进行作业必然要发生成本从而形成作业成本, 只有当作业的收入大
于作业的成本时作业才有价值,这样的作业才能实现功能与价值也就是作业与价值的有效融合 ; 四是在
作业功能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将关联作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岗位 , 这些作业组合成的岗位必须有助于岗
位责任的履行主体能够满负荷工作 ; 五是以岗位每个作业所关联的收入和成本为基础, 确定每个岗位所
要完成的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责任 , 根据责任的性质和大小配置相应的权利和资源, 再根据责任的大小
确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方式,以此为基础就形成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 这样的岗位是建立在作业与价值
目标有机联系基础上的,这样的岗位也不再只是单纯的业务岗位, 而是在作业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
的业务与价值相融合的岗位。作为企业业务职能分工最小业务单元的岗位都能实现业财融合 , 就为整个
企业的业财融合创造了基础。
纵观以上分析,业财融合的本质是业务与价值的融合, 业务必须创造和实现价值。 业务创造价值可
以通过企业与其他企业所形成的跨组织予以创造和实现 , 也可以由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乃
至作业予以价值创造和实现; 业务创造和实现价值经历了业务主导价值、 价值决定业务、 业务与价值相
互融合的发展历程,只是到了业务与价值相互融合的阶段, 业财融合才得以自然呈现; 由于企业内部职
能分工特别是财务 ( 会计部门) 与各类业务部门的分工, 业财不融合的问题才真正产生。 既然业财不能
融合是组织分工的结果,要确保业财融合的真正实现就必须进行组织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核心就是让企
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全面的价值化 。 以此为基础, 业务信息与价值
信息也必然高度融合,并为业务创造价值提供信息支撑 。

主要参考文献
程平,施先旺,尹赤. 2017.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销售活动大会计研究. 财会月刊,28: 3 ~ 10
郭永清. 2017. 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 会计之友,15: 47 ~ 55
刘雪松. 2014. 积极推进业财融合 助力公司价值创造. 中国总会计师,1: 78 ~ 81
汤谷良,夏怡斐. 2018. 企业 “业财融合” 的理论框架与实操要领. 财务研究,2: 3 ~ 9
王斌. 2018. 论业财融合. 财务研究,3: 3 ~ 9
王学 ,于璐. 2016. 基于财务职能定位的业财融合措施分析. 会计之友,22: 34 ~ 36
张庆龙. 2018. 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1: 109 ~ 112
The Esse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and its Realization Form
Xie Zhihua et al.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esse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 The premi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is that the business
must create and realize value,which determines the esse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is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and value. However,
due to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financial ( accounting) department and various business departments have been formed. The financial ( accounting)
department has focused on value,and various business departments have focused on business,resulting in the problem of non-integration of the business
and finance,is manifested as inconsistency between business and finance,as well as business information and value information cannot be fully integrat-
ed. To solve this problem,organizational change must be carried out. The purpose of the change is to transform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 into a value or-
ganization. The way to achieve this includes setting up a cross-enterprise value to create a shared platform,a value unit within the enterprise,a model
that simulates a legal person and an operational value base. Only when the business and value are integrated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can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be realized.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 IBF) ; Business Creates Value; Value Organization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