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當代美國藏學研究發展趨勢

林冠群│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院長

34
摘要
《蒙藏季刊》

本文以2000年至2009年期間,美國的有關藏學博碩士論文(自然科學領域

第二十二卷

除外)為主要討論對象,並輔以具代表性學者的研究成果等之評論及分析等,
希藉由上述途徑,瞭解美國藏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第一期

美國各大學的藏學研究,以宗教、人類學及歷史領域為主,三項合計超過
藏學博碩士論文總數的八成,其中以前二項宗教與人類學領域為主流趨勢。至
2000年以後的十年,歷史類別的篇數驟降,對於清代以前的西藏歷史,已乏人
問津矣。
文中並評論了具代表性的戈德斯坦(Melvyn C. Goldstein)、白貴思
(Christophor I. Beckwith)、史伯嶺(Elliot Sperling)、塔特爾(Gray
Tuttle)、金.史密斯(Ellis Gene Smith)、華倫史密斯(Warren W. Smith
Jr.)等學者專家的論著。從中理解了美國的藏學研究的發展情況,且隱然成為
西方世界龍首的原因。

關鍵詞:藏學、西藏研究、美國藏學、西藏研究趨勢

投稿日期:民國100年12月1日 審查通過日期:民國101年2月8日
壹、前言

筆者曾於1992年獲國科會補助,前往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阿爾泰學系訪問
一年。在訪問期間乘便對美國藏學研究狀況,進行初步的瞭解,於1993年撰寫
〈當前美國藏學界部分學者研究教學概況〉一文,發表於蒙藏專題研究叢書之
1
五十七, 距今已有19年。
當時筆者以為「藏學」(Tibetology)自匈牙利喬瑪氏(Alexander Csoma
de Koros 1784―1842)啟蒙以後,一直由歐洲學術界執牛耳。直至二十世紀
中 葉 以 後 , 美 國 方 急 起 直 追 , 在 西 雅 圖 華 盛 頓 大 學 藏 學 教 授 威 利 氏 ( Tu r e l l
Wylie)等人主導下,挾其雄厚的國力,大量蒐集藏學文獻,延聘藏籍高僧赴
2
美輔助研究教學,並在各主要大學開設相關課程等,大有取代歐洲之勢。 在
35
經過19年後,筆者擬由2000年至2009年期間,美國的有關藏學博碩士論文(自

專論
然科學領域除外)為主要討論對象,並輔以具代表性學者的研究成果等之評論
及分析等,希藉由上述途徑,瞭解美國藏學研究究竟有多大進展?有無任何變
化?特色為何?有無顯著發展趨勢?由於筆者才疏學淺,錯誤疏漏,在所難
免,敬祈賜教。

貳、美國藏學博碩士論文分析

美國藏學的研究主力在於各有關大學之中,諸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伯克
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聖巴巴拉分校、科羅拉多大學、凱斯西部保留地大
學、維吉尼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安阿伯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納若巴
3
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與紐約州立大學等。 眾所周
知,研究人才的培養,係由各大學本科及研究所擔綱。透過學校教育的養成,
研究人才於就學期間,奠下日後研究的基礎與發展方向。有鑒於此,吾人若能
分析上述諸校通過口試的有關藏學博碩士論文,並與1980至1999年間的美國藏

1 林冠群,《當前美國藏學界部分學者研究教學概況》,(臺北:蒙藏委員會,1994),頁1─49。
2 林冠群,前引書,頁1。
3 杜永彬,〈美國藏學研究的發展與演變─以華盛頓大學的藏學研究為例〉,文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19期,2009年11月,頁18。
4
學博碩士論文作比較, 不難理解美國藏學的發展梗概。以下為筆者所蒐集2000
年至2009年之間美國有關藏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作成一覽表:

表一:美國2000—2009年藏學博碩士論文一覽表

序號 題目 領域 作者 學校 年代 備註

崗波塔爾山的伏藏:噶瑪林
Cuevas,Bryan 維吉尼亞
1 巴的息怒啟示與「西藏生死 宗教 2000 博
Jare 大學
書」的誕生

藏傳佛教寺院傳統中的音樂 Egyed,Alice 西雅圖華


2 音樂 2000 博
理論和實踐 Maria 盛頓大學

36 藏傳佛教導師與西方學生:
加州整合
3 精神之路上的接納、抵制與 宗教 Lang,Jodi Renee 2000 博
研究學院
《蒙藏季刊》

共鳴
SeligBrown 密西根大
4 藏畫中的手印與腳印 藝術 2000 博
Kathryn Helene 學

第二十二卷

批評之行囊:中國西藏旅行 Venturino, 芝加哥羅


5 文學 2000 博
理論與跨國學術 Steven 耀拉大學
第一期

「拋與投之轉折」:寇松、 Trott,Julia 夏威夷大


6 歷史 2000 博
榮赫鵬與拉薩的賭局 Bronson 學

在死亡之主閻王口中:中國 Tsomo,Karma 夏威夷大


7 宗教 2000 博
與西藏的死亡及認同 Lekshe 學

多明哥黑
永不停息的旅行(西藏、岡 Robert,Forst
8 文學 斯加州州 2000 碩
底斯) Hoff
立大學

偉大的婆羅門神話:佛教詩 Kurdis,Ress
9 宗教 哈佛大學 2000 博
聖薩哈拉的創造性傳統 Kutchfir

阿亨耐伯與1938─1939年 Mark,Jonnathan 喬治亞州


10 歷史 2000 碩
德國之西藏探險 Rogs 立大學

藏語言保存中作為領導者的
11 教育 Alderfer, Lauren 聯合學院 2001 博
教師與學生

4 大陸中央民族大學之蘇發祥、供邱澤仁ニ位學者曾蒐集1931至2002年間的美國藏學博碩士論文,並加以統計與討論。
詳見蘇發祥、供邱澤仁,〈當代美國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分析〉,文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8卷1期,2007年1月,頁23─29。
西藏宗教史學家的代表作: 密西根大
12 歷史 Bjerken,Zeff 2001 博
佛教與本教史書之比較研究 學

西藏佛教中的女性宗教表
LaMacchia, 威斯康辛
13 述:印度西北部肯納爾地區 宗教 2001 博
LindaJean 大學
僧尼的歌曲與生活

鄉愁政治學:紐約市西藏難 芝加哥大
14 人類學 Lavine,Amy 2001 博
民的社會記憶及其國家認同 學
Sardar-
佛陀的神秘花園:藏人想像
15 宗教 Afkhami, Abdol- 哈佛大學 2001 博
中的終極時間與隱藏之地
Hamid

西藏化計劃:教師的意義與 維吉尼亞
16 教育 Yeshi,B. Tsering 2001 博
前景 大學

當代西藏一妻多夫制復興的
凱斯西部 37
17 人類學 dPal-vbyor 保留地大 2001 博
社會經濟與文化因素

專論

被逮捕的歷史:帝國與流亡 McGranahan, 密西根大


18 人類學 2001 博
之間的二十世紀西藏 Carole 學

媒體描繪與達賴喇嘛的形 大眾傳 加州州立


19 An,Lulu 2002 碩
象:一個空幻主題的分析 播 大學

藏傳佛教寧瑪派在發展中對 Dalton,Jacob 密西根大


20 宗教 2002 博
貢巴都巴多論集的運用 Paul 學

自然的修辭學:對真理庫的 Hillis,Gregory 維吉尼亞


21 宗教 2002 博
評論 Alexander 大學

十八世紀西藏的一門貴族世
22 歷史 Li,Rouhong 哈佛大學 2002 博
家:清藏互動之研究

札西達哇:現代西藏的奇幻 Schiaffini-
23 文學 賓州大學 2002 博
現實主義與爭議的認同 Vedani, Patricia

信仰與國家:現代中國形成 Tuttle,Gray
24 歷史 哈佛大學 2002 博
中的藏傳佛教 Warren

中藏土地利用之變遷: 明尼蘇達
25 歷史 Karl Rayavek 2002 博
1830─2000 大學

無國家市民:擴散的西藏難 Hess,Julia 新墨西哥


26 人類學 2003 博
民之文化、民族與認同 Meredith 大學

十五世紀西藏果然巴索南森 Jorden,
27 宗教 哈佛大學 2003 博
格眼中的佛性 Ngawang

明智的守門員:薩迦班抵達 Gold, Jonathan 芝加哥大


28 宗教 2003 博
想像中的理想學者 C. 學
西藏、雲南西北、內亞與極
Mortensen, Eric
29 地地區之烏鴉占卜:一個民 人類學 哈佛大學 2003 博
David
俗與宗教的比較研究

文脈上的話語:中共治下西 Hartly,Lauran 印地安那


30 文學 2003 博
藏書面語與社會變遷 Ruth 大學

佛教中觀派的知識與權威:
Mather,Derek- 維吉尼亞
31 歷史情境中蔣揚協巴之格魯 宗教 2003 博
frank 大學
派認識論研究

風中之語:喜瑪拉雅祈禱旗 Paul, Katherine 威斯康辛


32 人類學 2003 博
之研究 Anne 大學

一個苦悶民族的呼聲:流亡 內華達大
33 人類學 Wangdi,Yosay 2003 博
藏人認同的變化 學

38 34
馴服西藏高原的景觀:中國 人文地
Yeh,EmilyTing
伯克萊加
2003 博
的發展與農業的轉換 理 州大學
《蒙藏季刊》

印度與西藏的瑜珈佛教之瑜 Weinberger, 維吉尼亞


35 宗教 2003 博
伽怛特羅意義及原則要略 Steven Neal 大學

第二十二卷

鑲了珠寶的對話:西藏噶當
維吉尼亞
36 派形成中「經書」所扮演的 宗教 Miller, AmySims 2004 博
大學
角色
第一期

胚胎學的陳述:西藏文學中 Garrett, Frances 維吉尼亞


37 宗教 2004 博
的人類形成 Mary 大學

無處如家:放逐中的猶太教 聖巴巴拉
38 宗教 Posman,Ellen 2004 博
與藏傳佛教的分析 加州大學

不文明的道理詩論:流亡藏 Lempert,
39 人類學 賓州大學 2004 博
人的佛教辯論與動作 Micheal Paul

穿透秘密本質的怛特羅:寧 Garson,
維吉尼亞
40 瑪怛特羅大乘瑜珈系統的情 宗教 Nathaniel 2004 博
大學
境與哲學 Dewitt

普拉桑吉卡的誕生:印度與 維吉尼亞
41 宗教 Vose,Kevin Alan 2005 博
西藏的一場佛教運動 大學

西雅圖華
42 西藏的寓言故事 文學 Ding,Yunxian 2005 博
盛頓大學

堯莫丹津諾布的生平:一位
Bogin, Benjamin 密西根大
43 十七世紀西藏喇嘛之回憶的 宗教 2005 博
E 學
研究及其版本與翻譯

中國王朝的最後邊境:
卡內基麥
44 青 康 藏 的 政 策 與 位 置 歷史 Wang,Xiuyu 2006 博
隆大學
1890─1911
西藏流亡組織的文化公民資 Dukes, Kimberly
45 人類學 天普大學 2006 博
格:電影、媒體及私人故事 Christine

魔幻的動作:本教的古代瑜 Chaoul,Marco
46 宗教 萊斯大學 2006 博
珈法與現代醫學的觀點 Alejandro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現代西藏 Van 科羅拉多


47 人類學 2006 碩
音樂的正義威力 Vleet,Stacey A 大學

呈現西藏時中立的媒體之相 紐約州立
48 人類學 Norbu,Ugyen 2006 碩
關問題 大學

具瞭知古代哲學總集天賦的 Butters,Albion 哥倫比亞


49 宗教 2006 博
全知隆遷拉絳巴 Moonlight 大學

藏傳佛教徒一生多途徑
哥倫比亞
50 的抉擇:章嘉羅巴朵傑 宗教 Illich,Marina 2006 博
(1717─1786)
大學
39

專論
補救特殊:基督教教會的懺
波士頓學
51 悔者的告白與西藏辯論的實 宗教 Cattoi,Thomas 2006 博

向幻影朝聖:中華人民共和
戴維斯加
52 國治下西藏佛教的復興與宗 宗教 Smyer Yu,Dan 2006 博
州大學
教政治

東 部 西 藏 的 配 偶 與 掘
藏 : 掘 藏 師 色 拉 康 拙 Jacoby,Sarah 維吉尼亞
53 宗教 2007 博
(1892─1940)自傳的書 Hieatt 大學

性、權力、空間:現代西藏 Chertow, 史丹福大


54 人類學 2007 博
的跨國身軀與健康文化 JenniferMarie 學

維吉尼亞
中國佛教與藏傳佛教中的印 Chen,
55 宗教 綜合技術 2007 博
度淨土佛學之文化變遷 Shu-chen
州立大學

西藏時尚:美國之西藏音樂
Congdon, 匹玆堡大
56 中的神話、銷售、靈性與政 音樂 2007 博
Darinda J 學

大他空見:現代藏傳佛教覺
囊派學者展湯堪布阿旺洛卓 Sheehy, Micheal 加州整合
57 宗教 2007 博
札巴(1920─1975)之空 R 研究學院
性研究

莊嚴的法尊及其一生對漢藏 Sullivan, 堪薩斯大


58 宗教 2007 碩
佛學院教育的影響 Brenton 學

空光的回響:十五世紀西藏 Komarovski,
維吉尼亞
59 思想家薩迦卻丹對瑜珈與中 宗教 Yaros-lav 2007 博
大學
觀的再評價及獨特的詮釋 Lvovich
擁擠的山脈,空疏的城鎮:
Lama,Kunga 科羅拉多
60 東藏冬蟲夏草的商品化與爭 人類學 2007 碩
Tsering 大學

獨身、掘藏與轉世喇嘛:
十七至十九世紀剛托寺寺院 Ronis,Jann 維吉尼亞
61 宗教 2009 博
生活方式發展的綜合體及其 Micheal 大學
爭論

絲路與棉道:西藏貿易的社 Harris, Christina 紐約市立


62 人類學 2009 博
會地理 Honjo 大學

視野與暴力:喇嘛祥與十二
Yamamoto, Carl 維吉尼亞
63 世紀中藏的政治威權對話與 宗教 2009 博
Shigeo 大學
宗教魅力

泛亞範例情境下之形式、實
40 64 際與總括三重的藏傳佛教戒 宗教
Stanley,David
Philip
維吉尼亞
大學
2009 博
律:運用新方法分析律集
《蒙藏季刊》

與西藏同住:達蘭沙拉之當 艾摩利大
65 人類學 Chen,Susan T 2009 博
地的、跨區的以及文化地理 學

第二十二卷

依上表所示,十年間美國計有65篇有關藏學的博碩士論文,較諸1990至
5
第一期

1999年的60篇, 在數量上未見萎縮,續有增長的趨勢。由此可見,仍承繼
1999年之前十年(簡稱前十年)藏學研究的熱潮,持續發展。
就表1論文所屬領域分布,作成表2:

表2:2000―2009年美國博碩士論文所屬領域分布表
領域 宗教 人類學 歷史 文學 音樂 教育 藝術 大眾傳播 地理

篇數 31 15 7 5 2 2 1 1 1

比例 47.7% 23% 10.7% 7.6% 3% 3% 1.5% 1.5% 1.5%

就表2顯示,美國各大學藏學博碩士論文大部偏重於宗教,幾佔總數的
五成,此亦承續前十年之現象,前十年屬宗教之篇數為26篇,佔總數60篇的

5 筆者將蘇發祥、供邱澤仁ニ氏所蒐集1990─1999年美國藏學博碩士論文之中,剔除自然科學類屬,所作的統計。請見
蘇發祥、供邱澤仁,前引文,頁23─26。
6
43.3%, 說明了美國社會對藏傳佛教的興趣與需求,自1990年開始吸引美國社
會大眾的注目,持續發展,直至2009年並未衰竭,仍呈上揚趨勢。
在宗教領域論文中,屬佛學哲理討論者計有17篇;涉及佛教僧侶人物者有
7篇;二者合計佔宗教領域論文總數的77.4%,此意味著美國各大學的藏傳佛教
研究,是以佛學哲理的探討與宗教人物相關的主題為主流。
在人類學領域方面,一直是美國藏學界的強項。前十年有8篇,佔總數
13.3%。至2000年以後則揚升至15篇,為總數之23%,代表美國藏學界重視田
野,著重於實證研究。不論前十年或2000年以後,大部側重於流亡於外的藏人
社區的調查,包括尼泊爾、巴基斯坦、達蘭沙拉、印度北部以及美國當地等。
2000年以後的人類學領域,對於西藏本土的調查增多,並擴及藏族所散佈的
青海、西康等地。對於藏人的文化禮俗方面的研究,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當
41
然,對於藏人的認同問題,似乎一直是人類學領域中的熱門焦點。

專論
至於歷史領域,則有逐年走下坡的窘境。自1931年至1984年間,美國藏學
7
博碩士論文計有5篇,其中屬於歷史類的就有4篇。 前十年之論文屬歷史類別
者有12篇,佔總數的20%,其中大多研究近現代史或清朝時期的西藏歷史。至
2000年以後的十年,歷史類別的篇數驟降,僅餘7篇,佔總數的10.7%,其中3
篇討論清代時期有關西藏的歷史,3篇則屬近現代時期西藏相關的歷史,一仍
前十年時期的趨勢。對於清代以前的西藏歷史,已乏人問津矣。
藏學研究的根本在於西藏語文的研究,不論藏學的任何領域,均必須熟稔
於藏語文的運用,例如研究藏傳佛教的佛理哲學,必須研讀藏文所書寫經典、
論集;研究僧侶人物,必須研讀藏文的傳記、及其著作;前往西藏及鄰近藏人
社區作田野時,必須使用藏語作調查,或與藏人溝通等,因此,藏語文堪稱藏
學研究的根基與利器。然而美國各大學的藏學研究,在前十年語言類別僅有一
8
篇,為1999年俄勒岡大學的博士論文〈倉洛門巴語語法〉, 2000年以後的十
9
年則掛零。吾人觀號稱「藏學的故鄉和研究的基地」的中國大陸, 於1980至
1992年出版品所屬學科分布上,屬語言文學類別者佔其總數的28.3%,與史地

6 請參見蘇發祥、供邱澤仁,前引文,頁23─26。筆者就蘇氏等所蒐篇目稍作調整,例如原列於政治類的1991俄亥俄大
學博論,〈龍、獅、鷹:冷戰時期的中、英、美關係1949─1958〉,與藏學無關,予以剔除;原列語言類1993紐約
大學博論,〈西藏的絲織唐卡〉,改列藝術類等,諸如此類,就此說明。
7 參見蘇發祥、供邱澤仁,前引文,頁23。
8 蘇發祥、供邱澤仁,前引文,頁26。
9 多杰才旦,〈回顧與展望我國的藏學研究〉,文刊《中國藏學》,1988年1期,頁7。
10
類別合計超過出版品總數的五成。 二者相較,似乎美國各大學對於西藏語文
的研究興趣缺缺。但實際上,美國對研究生的藏語文訓練與重視,卻是有目共
睹,彼等在藏語文方面,著重於實用,目的在於訓練研究生能使用原典並能說
11
藏語。
總結2000年至2009年美國大學的藏學博碩生研究趨勢,以宗教、人類學及
歷史領域為主,三項合計超過總數的八成,其中以前二項宗教與人類學領域為
主流趨勢,與前十年的主流趨勢相較,僅人類學與歷史領域位置互易,其餘相
仿。

42 叁、美國藏學研究代表人物著作之評論與分析
《蒙藏季刊》

當代美國藏學研究者,絕大多數在美國大學任教,彼等經常有關於藏學論
著問世,諸如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的戈德斯坦(Melvyn C. Goldstein)、印地

第二十二卷

安那大學的白貴思(Christophor I. Beckwith)、史伯嶺(Elliot Sperling)、


華爾特(Michael Walter)、哥倫比亞大學的塔特爾(Gray Tuttle)、哈佛
第一期

大學的范德康(Leonard W.J.van der Kuijp)、珍妮特.嘉措(Jannet rGya


m Ts h o ) 、 瑟 曼 ( R o b e r t T h u r m a n ) 、 密 西 根 大 學 的 洛 佩 茲 ( D o n a l d S .
L o p e z J r. ) 、 芝 加 哥 大 學 的 凱 普 斯 坦 ( M a t t h e w K a p s t e i n ) 、 洛 杉 磯 加 州
大學的南希.列維尼(Nancy Levine)、紐約州立大學的葛蘭費爾德(Tom
Grunfeld)、麻州威廉斯學院的德萊弗斯(Georges B. J. Dreyfus)等,以及
美國國會圖書館退休的金.史密斯(Ellis Gene Smith)與記者出身的賴爾德
(Thomas Laird)、自由亞洲電臺的華倫史密斯(Warren W. Smith Jr.)。筆
者擬選取上述部分學者專家之論著,介紹其內容摘要,分析其論點,試圖從中
窺探美國藏學學者專家的研究趨勢。
由於筆者專長在藏族史,對研究藏族歷史的學者較為熟悉。筆者以為就美
國藏學界在歷史領域方面,居於領導地位者應有二位,一為印地安那大學的白
貴思,對唐代時期吐蕃的研究,獨步全美;二為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的戈德斯

10 林冠群,〈近五十年來臺灣的藏族史研究〉,文刊氏著,《唐代吐蕃歷史與文化論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7),頁419─420。
11 林冠群,《當前美國藏學界部分學者研究教學概況》,頁5、頁45。
坦,對西藏近現代史的研究,在美無出其右者。
首論白貴思的扛鼎之作,於1987年出版的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吐蕃帝國在中亞)一書,其副標題為:《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
食、李唐諸勢力之間的鬥爭史》。筆者曾於一九九二年從白貴思氏學習古
藏文,在學習過程中,瞭解其對阿拉伯文、突厥文、藏文、日文、中文等
都有很深的造詣,更遑論西方的語文。因此,白氏充分發揮所長,運用了古
藏文、突厥文、阿拉伯文、漢文等史料,展現了語文上的優異能力。眾所周
知,以阿拉伯文書寫的吐蕃史料,一直有待開發。白氏果然於其書中,運用
了藏學界從未使用過的數部阿拉伯文史料,使得該書為繼日本佐藤長氏之
《古代チべッ卜史研究》(1958)、山口瑞鳳氏之《吐蕃王國成立史研究》
(1983)之後,受到注目的吐蕃史專著。而且該書也是第一部以西文所撰
43
寫,有關吐蕃在中亞發展的論著。

專論
白氏續展其長才,將其討論焦點擴展至整個歐亞中部的歷史,於2011年
5月出版《絲路上的帝國―從青銅時期至現代的歐亞中部的歷史》一書。此書
雖屬通論性質,但涵蓋了中部歐亞大帝國的起落,包括斯基泰人、阿提拉與
白匈奴、突厥、吐蕃、成吉思汗與蒙古,除此外,白貴思解釋了為何中部歐
亞心臟地帶,儘管歷經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及其他的入侵,
仍能引導著多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科學與工藝。白貴思在書中述及世界史
時,係基於中部歐亞的觀點,對於歐亞中部國家內在與外在的動力,提供了
一嶄新的理解,並展示了這些人民如何重覆地翻新歐亞的文明。白貴思重新
審視由中部歐亞移出的印歐移民,與當地人混血以後,結果發展出希臘羅馬
(Graeco-Roman)、波斯、印度以及中國的文明;其詳述了前近代中部歐亞
繁榮的經濟,以及18、19世紀中國與俄國的分割所導致經濟的崩潰,以及現
代化所帶來對中部歐亞文化的傷害;其亦論及蘇聯崩潰後部分新興中部歐亞
12
國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等。 該書觀點新穎,而且將西藏納入於歐亞中部,置
於世界史之中一併討論,此為白氏一貫的思維。此書的論點將在學界引發連
串的討論。
除此外,白貴思與華爾特合作,寫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論文―〈古吐蕃

12 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 of the Silk Road: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 Press. 2011. pp1-504.
碑銘的立碑時間與詮釋〉(The dat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Tibetan
13
Inscriptions), 文中的觀點與主張,在唐代吐蕃史研究中,宛若投入一顆原
子彈般,勢必引起震撼,引發學界的後續討論。白貴思與華爾特以為先前的研
究成果,均理所當然地把出土的唐代吐蕃銘刻,確認豎立於各朝的贊普,例
如恩蘭達札路恭紀功碑立於墀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tsan742―797)時期,
諧拉康碑立於墀德松贊(Khri lde srong btsan798―815)時期等。對此,學界
14
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異議。 但白貴思與華爾特卻別出心裁,重新檢討碑銘的內
容,於碑銘的用詞用語、銘文的語言習慣及其內容等著手,重新考訂諸碑的
成立時間,辨其真偽,亦即是否立於事件發生的當口,或是事後所立,或是
否由朝廷所授權,或由功臣後代所立者等。例如,彼等以諧拉康碑中贊普自
稱〝nga〞,認為贊普此種自稱,從未見於唐代吐蕃時期的各種文書之中,而
44
且也很難想像類吐蕃贊普至高無上的地位,會使用一般常人所使用的第一人稱
《蒙藏季刊》

〝nga〞;復由碑銘中使用的〝…ring la〞(於…統治之下)用語,在吐蕃時期
指的是前朝的贊普,並非指現任的贊普;在用詞方面,例如唐代吐蕃時期的碑

第二十二卷

銘,其統治者的稱號就是「贊普」(btsan po),吐蕃帝國崩潰以後,統治者
不復存在,此時若有碑銘使用了次於btsan po一等的rgyal po(王)一詞時,吾
第一期

15
人據此即可確定此碑應立於吐蕃帝國崩潰以後,並不屬於唐代吐蕃時期。 類
上所述,乃唐代吐蕃史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辨疑,頗引人注目。
白貴思近年來的另一創見,為推翻早已被視為定論的蕃廷中佛本之爭。
白貴思以為傳統的記載,蕃廷中擁佛大臣與反佛的本波大臣之間的鬥爭,根本
不存在。因為本波(Bon po)是吐蕃帝國以後,以佛教形式發展出來者,因此
16
在吐蕃帝國時期從未發生過佛本的鬥爭。 若此說為真,學界已出版的許多論
著,勢必重新改寫。
戈德斯坦(Melvyn C. Goldstein)原為人類學學者,曾任凱斯西部保留地
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卻深諳藏語文。其乘便前往中國大陸西藏等地作田野調

13 Michael L. Walter-Christopher I. Beckwith, The dat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Tibetan Inscriptions. CAJ. 54/2.
2010.
14 詳見王堯,《吐蕃金石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ichardson, H. E., A Corpus of Early Tibetan Inscriptions.
Hertford. 1985.、Li Fang-Kui and Coblin, W. S., A Study of the Old Tibetan Inscriptions. Taipei. 1987.、Kazushi
Iwao、Nathan Hill、Tsuguhito Takeuchi、Izumi Hoshi、Yoshiro Imaeda ed., Old Tibetan Inscrip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okyo, 2009.
15 Michael L. Walter-Christopher I. Beckwith, loc. cit. p296.
16 Michael L. Walter-Christopher I. Beckwith, loc. cit. p300-301.
查之便,訪談了多位西藏耆老與噶廈政府官員,並大量蒐集史料,包括藏文檔
案、英印政府、與英、美等國的外交檔案史料等,據以撰述成西藏現代史的巨
著,而於1989年出版《西藏現代史1913―1951,喇嘛國的覆滅》(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此近9百頁
之專書問世以後,立即獲得學界的好評,也奠定戈德斯坦在西藏近現代史研究
上的權威地位。該書以淺顯的方式說明了達賴政權的性質,係為弘揚佛教為主
要施政目標,因此只對民眾徵收稅款、徵集物資、徵募勞役,以供應諸寺院所
需,以及作法事之用,同時用為僧官與噶廈官員的薪餉;但絕少從事對促進民
生經濟的任何建設。達賴喇嘛的角色,本身既是僧侶,也是全藏佛教的施主。
17
此說對達賴政權性質的剖析,對不瞭解西藏的讀者有若醍醐灌頂,對於世人
不明瞭達賴屬性,咸認係追求和平、親民愛民等媚俗的認知,宛如晴天霹靂。
45
接著於1997年出版《雪獅與龍―中國、西藏與達賴喇嘛》(The Snow

專論
Lion and the Dragon:China,Tibet and the Dalai Lama)一書,以中道立場分析
中共與西藏的互動過程。書中頗多披露達賴與其流亡組織的內部問題,諸如:
十四輩達賴於獲諾貝爾和平獎致詞時,僅控訴中共在藏有系統、有組織地違反
人權,卻絲毫不提中共在藏改革的努力與成果;「大西藏」(Greater Tibet)
為流亡藏人所創,事實上不存在;1914年西姆拉會議,由於中國代表未簽字,
因而不具效力;中共從未有族滅藏族人口的政策,也未強迫藏人控制生育;流
亡藏人內部的分歧,使達賴忙於凝聚團結;持中間立場的藏人沈默大眾,包括
工人、幹部及商人等認為獨立不可行,因此他們不願意在行動上支持民族主義
者的立場,但達賴流亡組織卻一股勁地把中共宣傳成怪物猛獸,完全不顧現實
環境的改變;最後戈德斯坦以為達賴的策略,雖獲得西方的同情與支持,但在
保護及培育西藏文化方面似乎並不成功,在1980年代達賴與中共的對抗,真正
18
遭殃的是在西藏的藏人。 凡此,均是觸犯達賴與親達賴者的論點。
19
果不其然,親達賴的團體與個人相繼攻訐,有若鋪天蓋地。 戈德斯坦被
親達賴的團體與個人圍剿的道理,就在於其研究西藏史時持中立的立場,在
沒有證據確鑿之下,不輕易譴責中國人;在眾口鑠金之時,也不為達賴集團講

17 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9. p1-37.
18 Melvyn C. Goldstein, The Snow Lion and the Dragon:China, Tibet, and the Dalai Lama.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95. pp1-131.
19 林冠群,《當前美國藏學界部分學者研究教學概況》,頁24、35。
話。這種行徑看在親達賴者眼中,悖逆了彼等所擬定的,凡是以英文寫作的藏
學研究,都應該是譴責中國的入侵西藏,絕不能有說真話的,其目的就在於造
成風潮,類如大陸學者汪暉氏在柏林,與一歐洲藏學家之間有幾次討論都沒有
結果,這位藏學家對中國不很瞭解,在涉及其他問題時都能平心而論,但一旦
涉及西藏問題,情緒總是很激烈,汪暉氏的印象是:若非附和這位藏學家的看
法,一個中國學者就只能被視為官方代言人,而一旦被認定為後一個身分,
20
也就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了。 上述之例說明不論在公共論壇、大眾媒體抑或學
界,提到西藏問題或漢藏關係時,只要站在中國立場講話,就會被定位為「中
國的傳聲筒」,根本無法溝通。這就是親達賴者所欲建構的風潮,誰能攖其
鋒?不意竟有戈德斯坦未從其意,遂予迎頭痛批。
然而,戈德斯坦雖受到強大的壓力,仍於2007年出版了另一巨構:
46
《現代西藏史―風暴前的寧靜1951―1955》。此書賡繼前書《西藏現代史
《蒙藏季刊》

1913―1951,喇嘛國的覆滅》,續寫1951至1955年期間西藏歷史的發展。戈
德斯坦在此書的序言中說明運用了五種史料,計有:1. 主要史料包括:政府檔

第二十二卷

案、未出版的信件以及個別藏人的日記;2. 透過訪談相關的藏人、中國人及美
國人,所作的口述史料;3. 由前政府官員包括藏人、中國人、歐洲人與英印政
第一期

府官員,所寫的第一手回憶錄;4. 中國嚴禁公開流通的內部資料,包括文件與
晤談的節錄;5. 報紙、書籍與學術專題研究與論文,其中有些引述了重要的政
21
治文件。 並云此書由1951年5月西藏與中共簽訂解放西藏十七點協議開始敘
述。協議簽訂後,西藏在歷史上首次勉勉強強地接受了中國的統治,中共軍隊
及官員迅即入駐拉薩。對藏人而言,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儘管不情不願。
中藏雙方如何面對這種新局面,是本書研究的焦點。本書結束於4年後的1955
年6月中旬,當達賴喇嘛在中國旅遊一年回藏以後,熱心地將西藏作為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開始西藏的現代化。就在此接合點上,西藏是平靜地,宗教
與俗世的機構都仍保持原狀,而革新事項如初級小學的數目正在增加。這是漢
22
藏合作與親善的最高潮。
然而,在達賴回藏後的一個月,漢藏關係開始急速下降,於4年後的1955

20 汪暉,《亞洲的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香港,Oxford Univ. Press. 2010),序言,頁xviii。


21 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volume2):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1951-1955.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California. 2007. p.xii.
22 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volume2):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1951-1955. p.xi.
年發生暴動,達賴喇嘛流亡。本書的第二部將討論第二個四年,也就是從1955
23
年達賴回拉薩到1959年的暴動。
戈德斯坦續云:西藏1950年代的歷史,學界從未作深入的研究,儘管此
段時期是西藏傳統社會轉向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換期,充滿了爭議性。一般而
言,此段時期被簡化為藏人與中共的衝突,藏人在面對中共時,避免不了可悲
的命運,因中國執意摧毀西藏。但新的重要史料顯示中國與西藏都沒有上述的
想法,不僅雙方內部都存在著派別之間分歧的意見,而且不同派別組成反對陣
營,益發使情勢更形複雜。本書就是企圖深入討論西藏與中共內部的複雜性,
24
希望呈現西藏此段重要時期的歷史。
上述戈德斯坦的自序,顯然表明了持較為平衡的態度治史。其就史言史,
以史料呈現歷史的發展,既不偏西藏也不倚中國。可預測的是,戈德斯坦這種
47
沒有完全站在藏方立場的研究,免不了又將受到親達賴者的撻伐。

專論
印地安那大學中部歐亞研究學系的史伯嶺(Elliot Sperling),則與戈
德斯坦持完全相反的立場。吾人觀其早期的兩篇論著即明瞭其心態,其一於
1976年所發表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婚姻的一些觀察〉(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marriage of the Tibetan king Srong btsan sgam po to the
Chinese Princess Wen cheng),文中以為中國記載當時的吐蕃,都會作超出實
際重要性的強調,及誇大中國對松贊干布一朝的影響,如西藏文獻記載佛教入
蕃,主要是因中國與泥婆羅公主的影響,而泥婆羅公主的影響可能比較大,但
在中國文獻裡,竟然沒有提及泥婆羅公主。同樣地,在西藏文化最重要的是屯
彌桑補札被派往印度,創了藏文,新、舊《唐書》對此竟然隻字未提。中國文
人被邀往蕃廷,被載於中國文獻上,但雖然他們可能影響了蕃廷中的公文或紀
錄格式,但這種影響在西藏文學及歷史,與前所提及的屯彌創製藏文事蹟相比
較時,乃微不足道。松贊干布採用屯彌仿老笈多字母所創的藏文,而不用漢文
字體,就透露出松贊干布在文化事務方面是很實際,而且很客觀。而且也不像
25
唐朝歷史文獻所記載,對中國文化那麼的傾心。
其二於1983年以〈明初對藏政策:對主張明初皇帝實施“分而治之"

23 Ibid.
24 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volume2): 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1951-1955. pp.xi-xii.
25 Elliot Sperling,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marriage of the Tibetan king Srong btsan sgam po to the Chinese Princess
Wen cheng. The Tibet Society Bulletin. vol.10. 1976. pp.29-47.
政策治藏的一個檢驗〉(Early Ming Policy toward Tibet: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Early Ming Emperors Adopted a“Divide and
Rule"Policy)一文,獲印大博士。文中以為近20年來,學界對明廷之治藏政
策,認係所謂的「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從未起疑,此似已成為定
論。但學界從未從第一手的漢藏史料上去辨明是否真有此事。史伯嶺以為事
實上在明實錄的太祖實錄及成祖實錄之中,都沒有這種政策的記載。「分而治
之」政策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明史》,而《明史》屬清代著作,因此認為必
為清代人所篡改添加,明廷似無此政策。史伯嶺進一步解釋,清人之所以如
此,乃因明成祖任命了西藏三位法王、五位王,此事載於《明史》331卷,而
且成祖賦與此8位封號與賞賜,目的在於避免西藏出現一強有力而統一的政治
實體,當時西藏確處分裂狀態,但絕無證據顯示與成祖的分封有關。在現有漢
48
藏史料所載,顯然成祖的分封與宗教及俗世(如經濟)的利益有關,並未涉及
《蒙藏季刊》

26
政治,與「分而治之」無關。
從史伯嶺養成時期的二篇著作看來,史伯嶺入門藏學研究甫初,即對中國

第二十二卷

抱持著質疑、批判與消遣的態度。而且歷經數十年後,其治藏學的立場,絲毫
沒有改變。例如,其於2004年發表〈西藏與中國的衝突—歷史與論證〉(The
第一期

Tibet-China Conflict:History and Polemics)一文,文中以為西藏與中國衝突雙


方所持歷史的爭論,在過去數十年,學界甚少分析或至少解析雙方所提出的歷
史立論。史伯嶺嘗試去做此工作,儘量從雙方所持基本論點所依據的漢藏史料
上著手。因漢藏文史料所載西藏歷史地位更加詳細,且為更好的文獻,較諸英
文文獻更貼近且影響人們對漢藏衝突的想法。西藏的地位是爭論的核心,中國
主張西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則主張在歷史上西藏一直是獨立的國家。
史伯嶺以為實際上,西藏地位的衝突一直是歷史上的衝突,當中國作者及政治
人物提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時,彼等並非基於中國統治是好的統治,而是基
於歷史,就如同中國政府發言人所云:「西藏畢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就是
27
這麼說的。」
雖然達賴喇嘛及其流亡政府輕鬆自在地接受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
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不時指控達賴喇嘛口是心非。似乎歷史在西藏地位問題

26 Elliot Sperling, Early Ming Policy toward Tibet: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Early Ming Emperors
Adopted a“Divideand Rule”Policy. UMI. Dissert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Michigan. 1993. pp1-248.
27 Elliot Sperling, The Tibet-China Conflict:History and Polemics. East-West Center. Washington. 2004. p.ix.
上,無法更清楚。史伯嶺在本文注意了中國與西藏地位的發展,次及現
時雙方所提出的主要論點,最後雙方的主要論點是如何迥異於有關漢藏
第一手史料所記載的事實。其指出中國所謂的自13世紀以來西藏就是中
國的一部分的說法,僅是20世紀時期方才形成。而且至遲於1950年代,
中國作者仍習於形容西藏在中國王朝之下,是為一屬國地位,而非中國
不可或缺的部分。實際上,西藏被吸收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好一陣了,
但中國對過程的陳述經常是模糊地,而且因矛盾的年代學而造成困擾。
同樣地,西藏以檀施關係(priest-patron)的概念,排除漢藏間具體的
政治附屬,也屬相當晚近的建構。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西藏宗教人士與中
原皇帝所建立宗教與精神上的關係,有時是建立在政治附屬之下,而有
時是在西藏是獨立的情況下。除此外,流亡政府的主要論點認為西藏於 49

專論
1949被入侵一事,但實際上早此之前,中共已入侵青海、西康等地。這
些地區都是藏人散佈之區,其文化位置在西藏世界甚具重要性,而且是
28
十 四 輩 達 賴喇嘛的故鄉。
史伯嶺續於2008年4月13日投書於紐約時報,名為〈你所不知道的西
藏歷史〉(Don't Know Much about Tibetan History),文中指摘現今世
人對西藏歷史並不瞭解,所持論點,諸如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獨立自主的國
家,以及西藏自蒙元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均與西藏歷史不符。史伯嶺
以為西藏方面所持漢藏關係為中原皇帝與西藏僧侶之間的個人關係,這
種說法很容易加以辯駁,因為官方檔案資料顯示,蒙元與滿清確實統治西
藏,西藏在蒙元與滿清二個時期確實不是一個獨立體。當時西藏噶廈內閣
的一個成員,在其回憶錄中明確表明,自己是滿清皇帝的下屬。但是,雖
然西藏從屬於蒙元與滿清,也不能將西藏與中國聯結,同樣的文獻記載顯
示,在蒙元與滿清之間仍穿插一明朝(1368― 1644),明朝並未控制西
藏。於此,對於堅持從13世紀至今,中國統治西藏從未間斷的說法,是有
疑義地。西藏於13世紀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說法,屬最近才建構出來的,在
20世紀初期,中國作者一般將西藏的兼併,載於18世紀,彼等以“feudal
dependency"(封建附庸)形容西藏在清朝的地位,而不是國家的一部

28 Elliot Sperling, The Tibet-China Conflict:History and Polemics. pp.x-xi.


分,那是因為在蒙元滿清時期均以上述方式統治西藏。當清朝於1911年崩潰,
西藏再次獨立。從1912年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沒有一個中國政
府控制西藏,達賴喇嘛政府獨自統治到1951年。中國、西藏雙方在理論上都有
不足之處,中國的理論更顯孱弱,西藏原來不屬於中國,直到毛澤東的軍隊進
29
入,方才造成。
由上述二篇文章顯示,史伯嶺非常重視西藏歷史地位的澄清,不論在學界
或是公共論壇,均不遺餘力地為西藏發聲。
哥倫比亞大學的塔特爾(Gray Tuttle)於2005年出版《現代中國誕生中的
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一書。本書
30
為第一本以英文書寫,且運用漢、藏文史料研究現代漢藏關係的專書。 書中
主要探討在前清演進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西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
50 31
的過程中,佛教與佛教徒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 塔特爾在書中提到一些世
《蒙藏季刊》

人所未注意,且令人感到興趣者,例如:其提出西藏如何變成中國的一部分?
在西藏成為中國一部分的過程中,相關的文化史研究,學界甚少觸及;又如西

第二十二卷

藏與中共簽訂十七點協議以後,美國曾向十四輩達賴提議,促使年青的達賴出
面反對,美國將提供援助與承認,但為貴族與寺院精英所勸阻,而仍與中國合
第一期

作。位於拉薩附近的西藏三大寺在中共入藏以前,是形成西藏大眾輿論重要來
源,彼等認為中國為佛教徒,之所以會有如此印象,全拜國民黨時期中國努力
宣傳與措施所賜,諸如30、40年代居住於中國的西藏喇嘛頗受尊敬與歡迎,中
國僧侶與信佛的專使也影響了拉薩對中國人的觀感,顯然中共完全受惠於國民
黨之前的努力,所以假如忽略了前述的情境,僅聚焦於一小撮藏人精英之旅外
會見歐人與美國人的話,將失去此時期大部分的歷史。因為沒有本書所致力於
研究漢藏文化接觸,將很難理解為何達賴會被勸阻與美國合作,此皆因漢藏文
32
化接觸的結果,大部分藏人被說服,認為中國並非西藏宗教與文化的敵人。
塔特爾更以其於1991、1993、1997、1999年間在漢藏民族交界區如青海、川青
以及在五臺山、成都、北京的藏人社區等地,所作的田野調查顯示,漢藏之間

29 Elliot Sperling, Don't Know Much about Tibetan History. http://www.nytimes.com/2008/04/13sperling.htm.


30 塔特爾如此主張的原因,在於戈德斯坦所作的西藏現代史研究,很少利用以藏文書寫的有關20世紀西藏歷史的書籍。另
方面,西方學者則都不運用豐富的中文材料,此顯示西方直到現今之世代,所有對西藏有興趣者,鮮少閱讀中文。Gray
Tuttle, 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Columbia Univ. Press. New York. 2005. pp5-6.
31 Gray Tuttle, 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Columbia Univ. Press. New York. 2005. pp1-324.
32 Gray Tuttle, op.cit. pp1-3.
的文化變遷正蓬勃且持續地開展,但此方面學界仍未作研究,然而本書的研究
33
證實這種變遷,將對漢藏之間的交涉具重大影響。
曾任職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已故金.史密斯(Ellis Gene Smith),醉心於
西藏宗教與文化,其致力於蒐集西藏文獻的成就,素為學界所敬重。金.史密
斯曾於2001年出版《在西藏文獻之間:喜瑪拉雅高原的歷史與文學》(Among
34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一書, 書中
收集了1961—1973年間所寫介紹其所整理出版的藏文文獻,計有20篇序文,
經編輯而成17篇文章。這些文章提供研究藏文典籍所需的背景知識,堪稱為研
究者與文獻之間的橋樑。全書分六部分:分別於第一部分介紹寧瑪派的傳承與
寧瑪派大師阿旺貝桑堪布(mkhan po Ngag dbang dpal bzang 1879―1941)的
自傳,以及隆欽熱絳巴(klong chen Rad vbyam pa 1308—1363)的傳記與著
51
作,並說明了寧瑪派的由來以及與其他教派的關係。金.史密斯指出寧瑪派於

專論
17世紀復興,係與格魯派的崛起與掌權有著密切的關係。金.史密斯在此處介
紹了高僧傳記寫作的風格,並說明此寫作風格在西藏佛教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
意義。第二部分介紹噶舉派的重要著作,與其重要的支派如葉巴噶舉(yel pa
bkav brgyud pa)、雅桑噶舉(g-yav bzang bkav brgyud pa)等,文中介紹了
稱為金蔓(gser vphreng)的噶舉派特有的一種傳記寫作風格,將宗教傳承與
文學風格結合,拓寬了研究領域與視野。第三部分介紹薩迦派,對《漢藏史
集》所載之薩迦昆氏家族史,與洛沃堪欽索南倫珠(glo bo mkhan chen bSod
nams lhun grub 1456―1532)評註薩迦班抵達的《正理藏論》,與《米拉惹巴
道歌》作了介紹,另分析薩迦派對西藏邏輯學的發展所作的貢獻等。第四部分
介紹格魯派的重要著作,先由第一輩班禪羅桑曲結堅贊(Blo bz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 1567―1662)的傳記著手,同時結合如《第五輩達賴喇嘛傳》,
分析當時包括漢藏蒙關係、西藏與廓爾喀、不丹等關係的政治情勢,另介紹了
章嘉若必多吉、土觀羅桑曲結尼瑪與第八輩達賴喇嘛經師的傳記等。第五部分
介紹古典的西藏文學與藝術發展史,包括布頓大師與布頓學派有關的佛教經典
以及俗世文學、藝術與科學傳統等,同時介紹東丹麻巴僧格(Don dam smra
bavi seng ge)等15世紀之學者,對學科分類與編目所作的貢獻。第六部分介

33 Gray Tuttle, op.cit. p6.


34 Ellis Gene Smith, Among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 ed. by Kurtis R. Schaeffer.
Wisdom Publications, Boston. 2001.
紹近代學者米龐和19世紀的哲學辯難,以及嘉木貢公楚的教派合作運動(the
nonsectarian movement)之文獻等。此書已成為研究西藏文獻學、藏傳佛教思
35
想史、西藏文學史與西藏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任 職 於 自 由 亞 洲 電 臺 的 華 倫 史 密 斯 ( Wa r r e n W. S m i t h J r. ) , 先 後 於
2008、2009年出版了二本書籍,分別為《中國的西藏?自治或同化》(China's
Tibet? Autonomy or Assimilation)、《西藏的背水一戰:2008年西藏暴動與
中國的回應》(Tibet's Last Stand? The Tibetan Uprising of 2008 and China's
Response)。前者書分七章,內容包括:最近的西藏歷史、中國的宣傳、中國
領導人如何看待西藏、所謂“中國的西藏"、以及漢藏關係如何演變至今日的
景況等。華倫史密斯以為中國致力於完全消融西藏,而且重寫西藏歷史,以便
36
作為今日西藏現狀的明證。 後者係第一本以專書形式討論發生於2008年的西
52
藏暴動,內容有提供發生暴動的詳細紀要、分析暴動的原因:包含西藏民族主
《蒙藏季刊》

義的復活、中國鎮壓的殘暴、以及達賴喇嘛嘗試與中國談判的崩潰等,也述及
2009年新疆暴動的特殊意義,連同提出道德上與政治上的評論。華倫史密斯以

第二十二卷

為中國對藏策略,就是移民西藏、發展經濟與等待達賴死亡的一種組合,而且
以逐漸上升的國力,強迫國際社會順從中國對西藏的看法,以及在有關西藏的
第一期

37
事務上,企圖以其錯誤的知識改造世界的認知等。
由華倫史密斯的著作內容即知,其為西藏流亡組織的支持者。著書立論一
面倒傾斜,較諸學界更形激越赤裸。不幸的是,此二書卻是西方世界(當然包
括美國)對西藏問題認知的縮影。

肆、結語

筆者有一天隨意瀏覽,覽及一位澳洲學者鮑爾斯(John Powers)的著
作,在該著作的序言中,鮑爾斯提到數年前在澳洲雪梨書店中看到一本小書,
書封面印有布達拉宮,書名為:“100 Questions about Tibet"《西藏:百題

35 有關金.史密斯的介紹摘錄自李若虹,〈美國藏學家金史密斯及其新書簡介〉,文刊http://arokbumo.tibetcul.
com/117395.html。
36 Warren W. Smith Jr., China's Tibet? Autonomy or Assimila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8. pp1-354.
37 Warren W. Smith Jr., Tibet's Last Stand: The Tibetan Uprising of 2008 and China’s Respons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9. pp1-320.
問答》,鮑爾斯翻閱了數頁,發現是中國政府的宣傳品,這本書在該書店的
主流貨品當中,顯得相當突兀。於是,鮑爾斯往詢店主,為何書店中會有如
此“biased"(偏頗)的書籍,店中是否有其他觀點的西藏書籍。店主瞧了瞧
《西藏:百題問答》,然後回答稱其從未進貨此書,然後查閱電腦中過去所有
的進貨紀錄,結論是店主與店員都從未訂購此書,甚至該書店也從未與該書的
經銷商有過生意來往。然後店主莞爾笑道:「老是有人從店中書架偷取了不少
書,讓我相當困擾,但對我而言,這還是第一次有人偷偷地把書放到架上」。
鮑爾斯隨後也發現該區域其他書店的架上,也有未訂購的《西藏:百題問答》
及其他中國政府所出版的書籍,鮑爾斯研判應該是中國政府官員暗中將書置於
書架上,希望這些便宜的書籍,會獲得澳洲讀者的青睞,藉以說服讀者接受中
38
國對西藏的觀點。
53
鮑爾斯續云,雖然中國政府致力於出版屬於自己觀點的英文書,並推銷

專論
至西方各書商及各圖書館,所獲致的效果卻遠不如預期。例如,鮑爾斯在其
任教的大學圖書館,借閱許多中國出版的有關西藏書籍,發現許多書的封面
內頁或書內頁旁,寫了包括:“Don't read this book"「不要閱讀此書」、
“It's all lies and Chinese Distortions"「全部是中國的扭曲與謊言」、
“lies"「撒謊」、“bullshit!"「胡扯」等之註記或旁白,這些顯然出自
39
借閱學生之手。
上舉之例,足以說明西方世界包括歐、美、澳等,對西藏問題所抱持的立
場與心態。雖然,在美國的博碩士論文目錄所顯示,在學校養成階段,美國的
藏學研究趨勢主流,在於宗教、人類學,甚少涉及敏感的現代史。但依筆者在
美國一年的親身經歷,在課堂中老師教授西藏課程時,全都持中國侵略西藏的
40
論點,對中國所提出之諸多理論嗤之以鼻, 影響所及,由上述鮑爾斯所提及
的現象,再明顯不過。這些受影響的研究生成熟以後,在美國學界及公共論壇
上,不論其所學領域背景為何,都一窩蜂地探討西藏現狀,對中國治藏所有一
切,口誅筆伐。雖然仍有類戈德斯坦、金.史密斯等較為中立客觀的學者,但
畢竟是少數。

38 John Powers, History as Propaganda:Tibetan Exiles Versu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xford Univ. Press. New
York. pp.vii-viii.
39 John Powers, op.cit. p.ix.
40 林冠群,《當前美國藏學界部分學者研究教學概況》,頁8─10。
吾人觀美國學界的藏學研究成果,都相當重視原始史料,彼等不但嫻熟於
各種必備的中外語文,特別是藏文,而且能掌握全盤的藏文文獻,運用自如,
因此得以從各類文獻之中,試圖深入瞭解西藏現代史,以及西藏的社會、宗教
與文化。亦即,彼等能悠遊於藏文原典史料之中,所謂「以藏還藏」,以前後
時期的藏文文獻,相互對讀,相互印證,相互解釋,仍顯得游刃有餘,再加上
重視田野,幾乎每位美國藏學研究者都會前往世界各地的藏人社區,包括中國
大陸、印度等地作田野,蒐集資料或學習西藏語文與文化,試圖更加熟習西藏
社會。因此,美國的藏學研究者大部會講藏語,上述諸點就是美國藏學界與海
峽兩岸藏學界之最大殊異處。這也就是美國的藏學研究,已隱然成為西方世界
龍首的原因。

54
‧《蒙藏季刊》
第二十二卷
第一期
The Tendency of Tibetan Studies in USA : A brief Survey

Lin, kuan-chun│Dean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5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sertations from 2000 to 2009 of Tibetan studies in the United

專論
States, supplemented by som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readers the picture of Tibetology in America.
Religious,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area-based research account for 80% of Tibetan
studies in U.S. universities. And the former two are now in the spotlight. From 2000 until now,
there is a drastic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per in history category, showing that researcher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of Tibet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mments on treatise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rs, such as
Melvyn C. Goldstein, Christophor I. Beckwith, Elliot Sperling, Gray Tuttle, Warren W. Smith
Jr., and Ellis Gene Smith. America has its unique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ology, hence
we can know the reasons why America is now gradually taking the lead in Tibetology among
Western world.

Key Words: Tibetology, Tibetan studies, Tibetan studies in USA, tendency of Tibetan
studie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