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Avalokitesvara Worship in Comprehensive


Folk Religions in Southern

阮清風
Phong Thanh Nguyen

臺灣 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宗教與文化研究室 印行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四月出版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2023 年 4 月 頁 65-78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Avalokitesvara Worship in Comprehensive Folk Religions
in Southern Vietnam

阮清風 **
Phong Thanh Nguyen

摘 要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從十九世紀以來發展興盛,特別被關注有:寶山奇香教、
明師道、四恩孝義教、高臺教、和好佛教等教派。因容納儒佛道三教義理,並接
受本地民間信仰的文化特色,故而這些民間教派往往顯示多元多樣的文化信仰面
貌。在其所奉祀的繁複神祇之中,觀音信仰遍佈各地,觀音的奉祀特別流行,配
祀的神祇亦特別豐富,促使觀音文化內涵相當複雜。
本文經結合研究各民間教派經典與近人相關的學術論著,以及考察各地廟宇
的奉祀情形,加上訪問信徒的回顧與經驗,進而分別討論各宗教體系內的觀音信
仰及其合祀神祇的狀況,最後指出越南南方文化信仰的變化與整合特點。

關鍵詞:越南南方、觀音信仰、民間宗教、合祀神祇


本研究係胡志明市國家大學計畫「區域學視域下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越南南部的僧侶
政教運動」(B2022-16-02/HĐ-KHCN)之部分成果。論文初稿曾在 2022 年國立成功大學所舉
辦之「觀音信仰及其合祀神祇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特別感謝評論人鍾雲鶯的重要意見,
也謝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的深度討論。
**
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化學系講師。

65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Abstract

Folk religions in southern Vietnam, such as Bửu Sơn Kỳ Hương, Minh Sư Đạo,
Tứ Ân Hiếu Nghĩa, Cao Đài, Hòa Hảo Buddhism, etc., have flourish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and received special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Due to the
acceptance of the three teaching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specif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folk beliefs, these folk sects often display diverse
cultural entities. Among the comprehensive gods enshrined, Avalokitesvara is
worshiped and co-worshipped in many places, which mak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valokitesvara quite complicated.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research on the classics and academic treatises of various
folk sects related to the engaged ethnic groups, as well as the enshrining situation of
temples in various places, to explore the worship of Avalokitesvara in various religious
system. The article furth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oint worship of
Avalokitesvara and other gods,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beliefs in southern Vietnam.

Keywords: Southern Vietnam, the worship of Avalokitesvara, folk religions, co-


worshipped gods

66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一、前 言
十七世紀中葉,中國明清更替,許多華南臨濟宗法師,以及少部分曹洞宗法
師,上船渡海南往越南塘中,始將中國各佛教宗派傳播南域。籍貫廣東潮州府的
元韶法師(1648-1728)乃臨濟宗第三十三代祖師,於 1677 年隨著商船跨海南來,
涉南中部平定省歸仁府建立佛寺,隨後受命北往順化興建佛教叢林,輾轉住持多
處,之後南往同奈邊和一帶,致力向各方流民施行教化。另一位籍貫江西的石濂
法師(1633-1704),又名釋大汕,曹洞宗二十九代祖師,於 1694 年受阮主政權
阮福淍的邀請,故帶領僧眾幾十位,並攜帶大量中國法器、佛像、經典傳至塘中。
此後,隨著一股又一股移民潮流,中國各佛教宗派的有無名僧人陸續遷往南方,
與北中部移民所帶來的宗教信仰(尤其竹林禪派)相融合,促使南方佛教於十八、
十九世紀相當興盛,同奈、邊和、嘉定、美秋、河仙等地先後成為南方佛教的重
鎮。同奈隆禪寺、大覺寺、寶峰寺,邊和會慶寺、隆興寺,嘉定福祥寺、覺林寺、
慈恩寺,平陽會山寺逐漸被建立,成為南方佛教大叢林。 1
以上各佛教宗派及寺院,都被前期的阮主政權(1558-1777),以及後來的阮
朝政權(1802-1884)視為佛教的名門正派,並致力擁護發展。相反之,十九世紀
以來陸續在南方產生的民間教派,雖然源自於中國明清民間教派,並由華南移民
人士傳至越南南方,但總是被歷代政權警覺與限制其傳播範圍,甚至找出各種辦
法以正統化其信仰內涵。雖然南方第一民間教派的寶山奇香派於 1849 年由段明
諠(1807?-1856?)創立,但往前幾十年就有其經典與信仰形態的存在了。 2隨
後,受到寶山奇香派影響的其他民間教派如四恩孝義教、和好佛教、陳翁教、椰
子教等教派陸續產生,組成學界所稱謂的「救世宗派系統」或「預知災劫宗派系
統」。除此之外,中國先天道東初祖派於 1863 年傳至越南南方,衍生成五支明道
(明師、明善、明理、明新、明堂),其中最有影響力乃明師道,以後從五支明
道繼續發展成高臺教及明德儒教大道,組成學界所簡稱為「扶乩宗派系統」。另
外還有許多少人知名的小型宗教團體,如朴哥山(Bokor Mountain)孝義派、精
明孝義派、壇仙派、潘赤龍秘密會社等,甚至有一些沒有名稱的小型宗教團體。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幾乎都是具綜合性、多元性的宗派信仰。它們在中國的原
樣,如青蓮教、先天道、白蓮教、五公王佛信仰、彌勒信仰、秘密會社等基本上
都是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又加上民間信仰成分,故而義理相當複雜。它們被傳
至越南後,因越南傳統思想都立足於三教及本地民間信仰,故而容易收納中國民
間教派,並且依照歷史與地理環境而產生新型的塑造,組成當地特有的民間教派。
以和好佛教為例,除了通過寶山奇香派接受五公王佛信仰的末劫思想外,還加上
佛教淨土宗的修持方式、儒教義理的處世方式以及道教的精氣神修煉方式。高臺
教亦然,繼承先天道三期普渡理念,基於此接受儒釋道三教思想,加上天主教及

1
阮賢德(Nguyễn Hiền Đức) :《塘中佛教史論》 (Lịch sử Phật giáo Đàng Trong)
(胡志明市:胡志
明市出版社,1995) 。
2
阮清風(Nguyễn Thanh Phong) :
〈十九世紀南部「奸道士」現象研究〉 (Hiện tượng “gian đạo sĩ”
ở Nam bộ thế kỷ XIX),越南《宗教研究》2019 年第 3 期(總 183 期) ,頁 54-74。

67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本地民間信仰成分。
民間教派系統之繁雜,導致其宗教體系內的觀音信仰也特別繁雜。觀音的奉
祀,以及跟其他神祇配祀,一方面繼承東亞文化圈觀音奉祀及合祀的傳統,另一
方面就地就時就人而產生新的樣貌,以滿足信徒在新環境的心靈需求。因議題的
複雜,筆者依照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實況 ,暫分成三個系統分別討論,企圖呈
現更詳細其觀音信仰特色,聚焦於觀音的奉祀及配祀等問題。

二、寶山奇香、和好佛教系統的觀音信仰與合祀神祇
日本學者武內房司(Takeuchi Fusaji,1956-)教授多年已關心研究中國與越
南民間教派,他是首位肯定越南寶山奇香教派接受中國五公王佛信仰影響的專
家。3武內房司分別發表〈越南寶山奇香與《五公經》――兼論近代中越民間宗教
的交流〉及〈寶山奇香」考――中國的千年王國論與越南南部的民間宗教〉兩篇
文章,經考究寶山奇香教派的龍華會、三元說、彌勒下生、千年王國論等核心教
義,並與美國越裔學者胡才慧心相參照,發現其與中國貴州燈花教有不少相似的
思想理念,都吸收五公王佛信仰的影響。筆者隨後撰〈越南寶山奇香教派對中國
五公王佛信仰的容納現象〉一文肯定五公王佛信仰在許多方面影響到越南寶山奇
香教派,包括:(1)該教運用五公符以治療救眾、 (2)演譯《五公經》成為其教
喃文讖緯、(3)奉祀五張木牌爺(Năm Ông Thẻ)的習俗、(4)日常生活與祭祀
神明的五公王佛掠影等。 4
五公王佛信仰以《五公經》 (又名《轉天圖經》)為主要信仰依據。該經典是
中國民間一部有名的預言書籍,產生於五代董昌叛亂時期,其部將錢鏐(後來是
吳越開國國君)於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命令屬下撰述,為董昌叛亂造出輿論
的準備。《五公經》託名天臺山五公王佛所說。五公王佛,又稱五公菩薩,乃是
志公、化公、寳公、唐公、朗公五位菩薩,亦是下元末劫時期承擔救渡終生重責
的菩薩。這五位菩薩的名號對信徒來說相當陌生罕見,在中國流行的傳本將祂們
正統化,肯定由五位熟悉的菩薩化身而成:「南無彌勒菩薩化身唐公、南無普賢
菩薩化身朗公、南無四州大聖菩薩化身寳公、南無無盡意菩薩化身化公、南無觀

3
目前,學界關於越南南方各民間教派的分類觀點有所不同。一部分學者認為寶山奇香教、四恩
孝義教及和好佛教是同一个宗派系統,因為三者皆是救世性的新興宗教、在民間流傳教主復生
的傳說、並有一部分類似的教義思想及奉祀方式。另一部分學者卻認為其間有區分之處,和好
佛教的教主及信徒們都公認繼承寶山奇香教的道脈,因而兩者都主張「無為」理念,表現於不
設神像、不誦讀經典、沒有特定的宗教禮儀;四恩孝義教卻相反之,注重於禮儀拜懺、廣采博
收三教經典,因而大量信徒不相來往及承認。筆者近年來考察發現,一些南方秘密會社廟宇亦
標榜「四恩孝義」名號,這揭示四恩孝義教與一些秘密會社組織早期有密切聯繫,因此其教大
本營芭祝鎮於十九世紀末曾多次被法軍鎮壓、燒毀廟宇及解散信徒。筆者認為「四恩孝義」有
可能是多種民間宗教性團體的一種統稱。
4
阮清風(Nguyễn Thanh Phong):〈越南近現代民間教派研究學者:武內房司教授〉,載於蕭國
健、游子安(主編) :《鑪峰古今:香港歷史文化論集 2019》 ,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文化歷史研
究中心,2020 年,頁 179-187。

68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世音菩薩化身志公。」 5 據以上的尊稱,觀世音菩薩化身為五公菩薩之中的志公
菩薩。在越南《五公經》的喃文演譯版本,五公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屬下,其稱號
都有「觀音」二字的出現:「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志公觀音佛、南無
化公觀音佛、南無唐公觀音佛、南無朗公觀音佛、南無寳公觀音佛」6;另外,《五
公經》的開頭強調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因憐憫人間將遇災劫苦厄,故吩咐五公菩
薩領受救劫重任,無形中五公王佛信仰成為觀音信仰的一部分,與中國五公王佛
信仰大有差別。

《五公經》喃文版
國語拉丁文拼音 漢譯
的開頭部分
Nhân khi vừa thuở thừa nhàn,
趁閒逸無事的時候,
Phật Bà tới ngự tòa trang xem
因欺𣃣𣃣課乘閒, 觀音佛婆在莊嚴的蓮
tường.
佛妑禦细臺荘䀡詳。 座上觀察世間,看見
Thấy trong thời vận Hạ Nguơn,
𧡊𧡊冲辰運下元, 下元運氣來臨,天下
Nhân dân thiên hạ khốn nàn lắm
人民天下困凛臺。 人間患難產生,因而
thay.
買𠰺𠰺𢆥𢆥翁㝵𢈱𢈱, 召集五公來吩咐,及
Mới dạy Năm Ông ngày rày,
及𠖈𠖈下界覓排民臺。 時降落人間教訓人們
Kíp xuống hạ giới mách bày
知曉。
dân hay.

阮朝嗣德帝執政期間(1847-1883)
,寶山奇香教被段明諠(Đoàn Minh Huyên,
1807-1856)於 1849 年創立,並宣講下元末劫、龍華三會、彌勒下生、仙佛降世、
天地再造、明王出世、寅卯事變、再創堯舜盛世等信念,明顯鼓吹新皇帝與新王
朝的來臨,威脅當時阮朝的執政地位,難免被官方監控與鎮壓。因此,雖然十九
世紀初五公王佛信仰已被傳入越南南方,並在零星廟宇得以奉祀, 7 但直至法國
入侵殖民之後,五公王佛才真正在許多廟宇被廣泛供奉,並且似乎跟觀音菩薩無
關,甚至五公王佛(志公、化公、寳公、唐公、朗公)與三國五將(關帝、關平、
周倉、張仙、王天君)被混淆誤解,導致在各地廟宇的奉祀方面大有錯誤。
受到寶山奇香教派影響的和好佛教(信徒簡稱為和好教)由黃富數(Huỳnh
Phú Sổ, 1920-1947)於 1939 年在他家鄉和好村創立。安江省靠近柬埔寨,十九世
紀仍是深山窮水之地,因此成為民間教派人士隱居修煉法術的神聖空間。南方民
間教派如寶山奇香教、四恩孝義教、和好佛教都以安江省七山區域為發源地。黃
富數幼年體力衰弱,到處尋方治療,後赴七山求救名醫,歷年山上受教,並於十
九歲下山宣講末劫理念,廣收九龍江平原的農民信徒,沒幾年和好教成為南方的

5
阮清風(Nguyễn Thanh Phong):〈越南寶山奇香教派對中國五公王佛信仰的容納現象〉,越南
《宗教研究》2018 年第 10 期(總 178 期) ,頁 110-130。
6
《五公經》,南陽道人手書,古刊本,出版社及出版年不詳。
7
佚名(演譯)、阮文參(翻註) (Kinh Năm Ông),電子檔案,網上 2009 年出版。
:《經𠄼𠄼翁》

69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大宗教。和好教繼承寶山奇香教的下元末劫思想,以這為義理的開頭來吸引民間
信徒,入門後接受一套平民性的佛教思想,以淨土宗為修煉的核心。由應付末劫
來臨,導致應付無常命終,許多信徒盡力修持,得到某程度的效果,因此雖然末
劫未見,但是其教在民間依然猛烈發展。
和好教繼承寶山奇香教的奉祀神明方式。傳統的公共廟宇均有三寶、百姓九
玄七祖、祖師及歷代高徒、通天臺等供桌,後來一些廟宇接受佛寺及民間信仰的
影響,又加上達摩祖師、地藏菩薩、關聖帝君、觀音菩薩、土地公、山神、百官
舊臣等供桌。信徒家裡依規只有供奉三寶、九玄七祖、通天臺三個供桌(其教解
釋三寶神龕代表佛教的供奉、九玄七祖神龕代表儒教的供奉、通天臺神龕代表道
教的供奉)。所說的「三寶」就是佛教的佛、法、僧,寶山奇香教以一張紅布條
為表徵(稱為陳條,Trần Điều),和好教為了分別於寶山奇香教,故而改用一條
棕布為代替(稱為陳袈,Trần Dà) ,觀音菩薩因此已被包含在內。由於接受末劫
佛仙聖神同來裟婆世界渡世的教條,因而在民間聖地的七山區域,到處都有佛仙
聖神共同一龕的奉祀,觀音菩薩除了常見的西方三聖或單獨奉祀的形式之外,經
常見到與玉皇上帝、王母娘娘、瑤池金母、佛母(又稱地母,即是王母娘娘、瑤
池金母的越南化形象)、彌勒佛、八仙等神祇的配祀。並且,在民間信念中,觀
音菩薩比玉皇上帝、瑤池金母低了一層。

圖1 安江省七山區域鸚鵡山的觀音奉祀

圖2 寶山奇香教以紅布條為三寶的表徵(安江省新關縣西安古寺)

70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圖3 安江省七山區域鳳凰山觀音與主神明的配祀

圖4 安江省七山區域鳳凰山觀音與主神明的配祀

三、四恩孝義、秘密會社系統的觀音信仰與合祀神祇
四恩孝義教派於 1867 年在安江省安富縣成立,創教者乃是吳利(Ngô Lợi,
另稱吳援、吳敘利、高文猶、德本師,1831~1890)。他出生於檳椥省,響應咸宜
帝(1871-1944)所號召的勤王運動,抗法失敗後,他領眾逃避安江省七山區域,
於此墾荒立邑,修建廟宇,收納各方信徒,包括各地起義敗軍,故屢次被法軍攻
擊,燒毀廟宇。吳利失勢多次奔逃柬埔寨避難,之後回來重建廟宇,勇於援助各
地抗法起義,1890 年於芭祝鎮象山圓寂。從教派名稱能看出其教義宗旨,即是實
行四大重恩,包括祖先父母恩、國王水土恩、三寶恩、同胞人類恩,以及實踐人
倫孝義之道。
四恩孝義教雖然接受寶山奇香教的影響,但其教義思想內含比寶山奇香教更
為廣泛複雜,原因是四恩孝義教還接受中國民間宗教及秘密會社的影響,至今其
教經典系統、古籍文獻、廟宇建築、禮儀風俗、修煉方法、漢喃資料傳抄等皆保
留相當完整。據臺灣學者鍾雲鶯的研究,四恩孝義教的經典系統可分為三大類:
(1)經典由創教時期教主吳利與阮會真兩人創作或彙編,包括《孝義經》、《靈
山會上經》 、《佛說天地經》、《五嶽真經》、
《供文》、
《玉曆圖書集註》等;(2)從
中國傳來的佛教經典,包括《普門經》 、《高王經》、
《阿彌陀經》、
《大悲咒》、《金

71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剛經》 、
《盂蘭盆經》 、《天地八陽經》等;(3)中國傳來的善書及鸞書,包括《桃
園經》 、《超升經》、
《玉皇經》 、
《五公天圖經》 、
《地母經》 、
《太上感應篇經》等,
這些善書已依當地社會環境及教義重整而稍微被整理過。 8 以上的經典系統揭示
儒、佛、道三教思想的混合實況,以及中國民間信仰與越南本地信仰的交叉融合
的狀態。其中,跟觀音菩薩有關聯的經典有《普門經》 、
《大悲咒》、《佛說高王觀
世音經》 、《觀音救苦經》等。鍾雲鶯經仔細研究四恩孝義教的經典系統,認為「四
恩孝義濃厚的觀音信仰」,教主吳利及其信友阮會真在創教時期彙編許多重要經
典,如《靈山會上經》內容除了民間善書外,一半以上內容皆與觀世音菩薩救濟
苦難四生六道有關;另外,在新創作的經典經常摘錄佛教觀音經籍的文句,並加
入許多觀音名號的稱頌,如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靈感觀世音菩
薩」、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等。9因此,觀音信仰在四

恩孝義教的教義思想體系中特別凸顯。

圖5 靈寶寺附祀的南海臺山座

圖6 南海臺山座主祀南海觀音

8
詳看阮清風(Nguyễn Thanh Phong) :〈十九世紀南部「奸道士」現象研究〉,越南《宗教研究》
2019 年第 3 期(總 183 期),頁 54-74。
9
鍾雲鶯: 〈越南民間教派「四恩孝義」對佛教經典之運用與轉化〉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18 年,15(2),頁 69-99。

72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圖7 觀音菩薩與瑤池金母相配祀(四恩孝義派清涼寺)

圖8 龍珠寺附祀觀音的供桌,以「大慈」二字為神排位

在四恩孝義教的豐富禮俗之中,三年一度的大齋壇禮俗是當地信眾所周知的
重要禮俗。據傳,該禮俗在早期吳利建教之時就曾創辦,以超拔抗法失敗的陣亡
烈士,同時借用宗教禮儀來聚合各方志士。法國政權派人探聽後,便領軍鎮壓,
促使該禮俗歷來多次間斷,尤其在越戰及戰後時期亦未能舉辦,近二十年來才能
恢復持續。大齋壇在三天進行,包括多種儀式,其中迎焦面大士遶境的儀式為活
動中心,並在祖庭三寶寺前的場地設禮供奉神明,之後火化所有紙張製作的供品。
焦面大士是觀音菩薩的一個化身,專職驅趕降服魔鬼,並超拔亡靈脫離惡道。這
禮俗也凸顯四恩孝義教的觀音信仰與觀音奉祀。

四、明師道、高臺教系統的觀音信仰與合祀神祇
明師道是越南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一個強大的民間教派。該

73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教派源自於中國先天道東初祖道脈,由第十六代祖師張東初(1835-1879)於 1863
年(阮嗣德 16 年,清同治 2 年)在往南洋傳道的時候傳至越南南方,隨著南方
日益盛行而繼續往北中部流播。隨後,另一些先天道支派先後傳入越南,促成越
南「五支明道」的發展局面,包括明師派、明理派、明新派、明善派及明堂派,
其中明師道是最為興盛的教派,極盛時期全國建有一百座佛堂左右。 10近年來,
國外學者如日本武內房司、臺灣鍾雲鶯等,已陸續發表數篇文章,證明二十世紀
上半葉產生的其他民間教派如高臺教(含十二支派)、明德儒教大道、仙壇派等
都受到先天道的影響,故而都屬於越南先天道系統。11這部分初步探索該系統的
觀音信仰,並對觀音形象的奉祀和配祀指出相關特點。
明師道佛堂所保存的經卷是非常豐富多元的。除了儒佛道三教經典外,還有
各種各樣雜糅搜集經卷,或是一些佛堂內部流行扶乩請示卷本及詩集。佛教熟悉
常見的經典有《藥師本願經》 、
《蓮花寶懺經》、
《阿彌陀經》、
《念佛鴻名經》 、《普
門品》 、
《地藏菩薩本願經》 、《波羅密多心經》等;道教常見的經典有《道德經》 、
《清靜經》 、《太上感應篇》 ;儒教常見的經典有《孔子心經》 、《論語》
、《中庸》 、
《二十四孝》 ;華人民間教派的善書或鸞書如《玉皇經》 、
《瑤池金母經》(又稱《地
母經》) 、《北斗真經》 、
《關帝桃園明聖經》、
《關帝降筆真經》、《土地龍王經》 、
《救
苦經》 、
《天元經》等。另外,還有一些三教經典雜糅搜集本如《日誦經》 、
《集腋
編》 、《道門日誦》 、
《善門日用經》等。在越南各地佛堂,更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
料是歷代祖師表、各種疏文祭文、各種降筆詩文等。其中,觀音信仰相關的文資
特別豐富,觀音的奉祀也特別凸顯,這跟明師道教義思想密切關聯。
一般明師道的廟宇主祀瑤池金母與玉皇上帝,之外還有三教祖師(釋迦牟尼
佛、老子、孔子)、護法尊天菩薩、歷代祖師、乾道與坤道信徒。這是一般廟宇
的基本原則,一些廟宇還加上觀音古佛、關聖帝君、地母元君、本地顯聖的歷史
人物。其中,觀音菩薩被稱為「觀音古佛」,常在後殿設立神龕供奉,或安位在
「百宗」神龕。因強調第三期普渡眾生的信念,故而觀音的形象多以白衣尋聲救
苦的樣式為尊奉的神像。至今,許多明師道佛堂日漸被佛教化,廟宇內的供奉難
免受到佛寺的影響。觀音的奉祀及配祀越來越像佛寺,比如一些廟宇將西方三聖
擺在佛堂正殿,促使明師道原本的奉祀規則與特色失去原樣意義。
高臺教,全名為大道三期普渡,是越南新興的民間教派,由吳明釗(1878-
1932)於 1926 年經扶鸞儀式接受玉皇上帝(德至尊、高臺仙翁大菩薩摩訶薩)
的啟示,便創立高臺教,成為德至尊的第一位徒弟。繼承先天道的影響,以三期
普渡為教義核心,但高臺教不像明師道以「選渡眾生」為傳教宗旨,而是以「普
渡眾生」為宗旨,因此在短時間內廣收南方百萬多信徒,之後又廣傳中北部以及
海外越僑,至今應為越南第三大宗教。

10
鍾雲鶯: 〈越南民間教派「四恩孝義」對佛教經典之運用與轉化〉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18 年,15(2)
,頁 69–99。
11
阮清風: 〈越南明師道廟宇系統及其社會貢獻〉 ,載於陳益源(主編):
《臺灣寺廟文資保存與社
會貢獻》 (臺北:里仁書局,2018 年)
,頁 475- 520。

74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圖 9、10、11、12。高臺教聖殿的各種擺設正殿的形式,都凸顯「三期普渡」、
「三教歸元,五支合一」的義理,其中觀音菩薩坐往下第二行,在太上老君的
下面

高臺教信徒相信觀音菩薩由慈航菩薩折分真靈降世修行得道而成。《聖言合
選》是高臺教早期搜集佛仙乩文的最重要經典,在第一集第卅一則記錄高臺上帝
降筆告訴觀音的上述來歷。高臺教基於妙善公主故事,選擇她修行成道的二月十
九日為觀音菩薩的紀念日。在《聖言合選》也記錄許多觀音菩薩降壇賜訓的語句,
主要內容是勸勉高臺教信徒的「弟妹們」努力修行,特別針對女信眾鼓勵。
在這第三期普渡之時,觀音擔負重要的任務。高臺教認為,在第一期普渡,
高臺上帝派燃燈古佛、太上道祖、伏羲、摩西分別創立佛教、道教、儒教、猶太
教以度化眾生;到第二期普渡,上帝又派遣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穌分別
代表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度化眾生;在此次第三期普渡,觀音菩薩、李仙
長李太白、關聖帝君分別代表三教領受天命度化眾生,信徒合稱三位為「三鎮威

75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嚴」。因此,各地高臺教聖殿都要依規擺設供桌,遵循以上義理,以及「三教歸
元,五支合一」的宗旨。

五、結 論
觀音菩薩是少數佛教神祇中同時受到南傳與北傳佛教的信徒奉祀。在南傳佛
教傳統中,觀音信仰相當簡單純樸,可在北傳佛教的系統中,觀音信仰內含極為
豐富,觀音的形象千形萬狀。該信仰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能融入各種本地文化傳
統,能跟各地民間信仰協調與結合,再造新的文化價值,彌補民眾的精神需求。
在漢文化圈,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觀音信仰特別普遍,觀音的形象在
佛教界中的影響度似乎只亞於釋迦牟尼佛(即中國信眾慣稱的佛祖)。因觀音在
各地過於普及化及大眾化,故而祂兼有覺悟者、慈悲者、教化者、救渡者、傾聽
者、接引者、護命者、關懷者等角色。在各種語言之中,觀音聖號經常加上佛婆、
菩薩、師父、老師、母親、尊貴者等尊稱。其他佛菩薩在信眾心中似乎未能達到
這樣的本地化及大眾化程度。
在南方民間教派之中,寶山奇香教是最早產生的教派。因接受五公王佛信仰
的影響,故觀音的形象顯得慈悲救世的面貌,信仰內涵除了佛家原有的意義之外,
還加上與五公的使命關聯。和好佛教應二戰開頭產生,繼承寶山奇香義理宣講末
世,並加上般若思想及淨土宗的修行方式,觀音的奉祀被包含在棕布條三寶供桌
之內,以及西方三聖式的信徒心裡構想。四恩孝義教除了接受五公王佛信仰的影
響,還廣納儒佛道三教義理與經典,故而信仰內涵相當豐富,修行觀顯得密宗的
手印及咒語。其教經典的觀音形象頻繁出現,對於觀音的讚頌綿綿不絕,可在奉
祀方面稍微沉默,應是由於武將的關帝佔領中心地位。明師道及高臺教也都是救
世性宗教,以三期普渡說為義理首條,觀音的角色應在此期間執行使命,並被統
攝在玉皇上帝及瑤池金母掌管之下。因此,觀音的奉祀擺在一群從上往下的佛仙
聖神人之間,代表佛家與儒道耶回神明相配祀。
越南南方廣納各方流民,故而博收各地的民間信仰,觀音信仰內涵因此特別
繁雜。在越華強勢文化信仰影響下,少部分信仰南傳佛教的高棉人也接受觀音信
仰,甚至改為民間教派的信徒。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特點,皆與每個
教派的義理思想密切相關。公共廟宇的觀音奉祀因依據祖師與經典的指導,故而
有明確的規矩秩序,可在私人廟宇之中,因依照自私靈驗的體會而產生雜糅配祀
的現象。

76
越南南方民間教派的觀音奉祀與合祀之研究

參考文獻
陳玉女: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17 年)。
柯毓賢: 〈《轉天圖經》考〉 ,《食貨月刊》第 13 卷第 5-6 期,臺北:食貨月刊社,
1987 年,頁 197-203。
柯毓賢: 〈「轉天圖經」續考:裘甫、董昌與巫覡道〉 ,《食貨月刊》第 16 卷第 9-
10 期,1990 年,頁 364-371。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年)。
林美容:〈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
灣文獻》第 59 卷 1 期,2008 年 3 月,頁 1-30。
阮清風: 〈越南寶山奇香教派對中國五公王佛信仰的容納現象〉 ,越南《宗教研究》
2018 年第 10 期(總 178 期),頁 110-130。
阮清風: 〈越南明師道廟宇系統及其社會貢獻〉 ,載於陳益源(主編) :
《臺灣寺廟
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臺北:里仁書局,2018 年),頁 475-520。
阮清風: 〈十九世紀南部「奸道士」現象研究〉 ,越南《宗教研究》2019 年第 3 期
(總 183 期),頁 54-74。
阮清進: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南圻秘密會社〉 ,胡志明市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2005 年。
阮蘇蘭(Nguyễn Tô Lan)
(主編) 、Rostislav Berezkin(等著)
:《南海觀音》 (Phật
Bà bể Nam)(河內: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年)。
王士錄:〈近代越南的幾個主要秘密會社組織〉,《東南亞縱橫》1994 年第 1 期,
頁 36。
武內房司(著)、劉葉華(譯):〈中國民眾宗教的傳播及其在越南的本土化――
漢喃研究院所藏諸經卷簡介〉,《清史研究》2010 年 2 月第 1 期,頁 12-19。
武內房司(著) 、孫江(譯者) :
〈「寶山奇香」考――中國的千年王國論與越南南
部的民間宗教〉 ,載於曹新宇(主編) :《新史學》 (第十卷《激辯儒教:近世
中國的宗教認同》)(北京:中華書局,2019 年),頁 208-222。
武內房司: 〈天地會ベトナム南部社會:民眾運動に見るベト ナム近代の政治文
化〉,載於趙景達(主編) :《儒教的政治思想.文化と東アジ アの近代》 (東
京:有志舍有限會社,2018 年),頁 299-322。
武內房司:
〈先天道からカオダイ教へ:ベトナムに根づく中国近代の民衆宗教〉,
載於武內房司: 《戰爭、災害與近代東亞各國的民眾宗教》 (東京:有志舍有
限會社,2014 年),頁 265-289。
武內房司:〈越南寶山奇香與《五公經》――兼論近代中越民間宗教的交流〉 ,載
於周育民(主編):《中國秘密社會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西寧聖殿(編):《聖言合選》(西寧:聖會出版社,1972 年)。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等(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

77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九期

(臺北:法鼓文化,2009 年)。
鍾雲鶯:〈越南寶山奇香教派及其傳衍:以「四恩孝義」為探討核心〉,《民俗曲
藝》2015 年第 190 期,頁 67-115。
鍾雲鶯:〈越南民間教派「四恩孝義」對佛教經典之運用與轉化〉,《臺灣東亞文
明研究學刊》,2018 年,15(2),頁 69-99。
鍾雲鶯:〈越南民間教派「四恩孝義」經典的產生〉,《民俗曲藝》2021 年第 211
期,頁 167-224。

7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