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DOI:10.19716/j.1672-4720.2014.02.

005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浅论玄奘“秘密故 ”不翻之翻

侯国金
(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重庆 ,
400031)

[摘 要]文章指出,从译论视角看,玄奘大师及其译场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翻译要归功于其
“五不翻”原则。本文从其“秘密故”不翻入手,透视其“五不翻”原则的价值。认为: ( 1) 玄奘大师
的“五不翻”是音译,又非普通的音译。( 2) “五不翻”是介于翻与不翻之间的翻译。( 3) “五不翻”
原则具有很深的佛理理据和译理可行性,其“秘密故”不翻尤其如此。 比较而言,虽有“秘密故 ”,
若硬要意译,便难以等效( 具有原文同等的质和文 ) 译出佛旨。( 4) 玄奘沿袭了“古译 ”和“旧译 ”
的做法,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面和更宽泛的应用层面。( 5) 其“不翻”是再现佛经语词神秘性的
理想筏喻。
[关键词]玄奘; “五不翻”原则; 秘密故; 音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4720( 2014) 02 - 0108 - 11

& Cowie 2006: 73 - 74) 。 翻译 ( 策略 ) 之二是


1 引言
改写( version) 。与自由翻译相比,改写跟原文
在我国约 2000 年的佛经翻译史中,玄奘 有很多一致和一样的东西,只是为了特定目的
大师( 602? ~ 664) 及其译场高数量和高质量 做了不少调变,因此也叫 rewriting。 常用的方
的翻译尤为引人瞩目,势必归功于其扎实的梵 法是释义、方言词、口语词、附加隐喻、旁注等。
语、汉语和佛学的造诣以及对佛教的虔诚,但 在 Lefevere( 1975: 76,102) 看来,这两种翻译不
从译论视角看,要归功于大师的“五不翻 ”原 是真正意义的翻译。翻译( 策略) 之三是音译,
则。鉴于其“五不翻”的特殊价值,在当今科技 英语称之为“phonemic /homophonic /phonologi-
和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它在译界的褒贬争 cal translation”或 transliteration。该译法尽量忠
鸣,我们从其“秘密故 ”不翻入手,透视其“五 实于 SL 的语音特点或语音意象 ( phonetic im-
不翻”原则的价值。 age) ( Kelly 1979: 125) ,即通过在语音、节奏以
及( 句法) 结构上尽可能贴近 SL 而和作者一同
2 从音译到玄奘的“五不翻” “呼吸 ”SL 的 ( 字 面 ) 意 义 ( breathe the literal
2. 1 何为音译?
meaning,见 Zukofsky & Zukofsky 1969,译者前
言) 。Lefevere( 1975: 21) 则说,“语音相似的尝
假如我们接受 Lefevere( 1975: 76) 的翻译
试背 后 潜 藏 着 释 义 的 暗 流 ”② ,即 Catford
三分法,那么翻译 ( 策略 ) 之一是“自由翻译 ”
( 1965 /1991: 56) 所说的“SL 的语音特征在 TL
( imitation) ,自由度大小不一,小则在语词和意
里得到等效的再现 ”( 而语法和词汇保持 不
义上变异,大则舍弃之(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只
变) 。这里所说的等效或相同的语音特征指的
有题目和出发点跟原文一样 ) ( 见 Shuttleworth
是同 样 的 语 音 或“语 音 系 列 ”( sequence of
108
2014 年第 2 期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总第 120 期)

sounds) 的 本 质 ( substance) 。 该“本 质 ”并 非 “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之别,还有“实相


SL 的相关语音 ( 系列 ) 百分之百的拟音拷贝, 般若”与“观照般若 ”的二分。 通常理解为“通
它允许翻译时顺应( adapt) TL 音系特征而进行 达真理的无上妙慧”,或简称“智慧”。
一定的调变。 虽然有人 ( 如 Lefevere) 对音译 玄奘大师在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之
几乎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更多的是支持者,如, 后,建立了“五不翻 ”原则 ⑦ ,对佛学和翻译学
Kelly( 1979: 55) 则认为这是对“纯语言 ”( pure 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的“五不翻 ”在唐末释景
language) 的最大接近。Venuti ( 1995: 216) 则 霄( ? ~ ?) 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 》( 卷二 )
把音译作为奇特的异化法来对待 ( 参见 Shut- 中作了十分详细的解释 ( 见蒋琳等 2006) 。 必
tleworth & Cowie 2006: 125) 。 须指出的是,其“不 翻 ”并 不 是 不 翻 译,而 是
2. 2 何为“五不翻”? “不意译 ”,主要采用“音译 ”法。 可以说,“五
根据上述介绍,鸠摩罗什( 344 ~ 413) 和玄 不翻”最初是为了指导译坛众多佛教学者集体
奘的翻译都不是“自由翻译、改写 ”,而是在一 译经,还为了克服唐朝以前盛行的佛经翻译的
些情况下有些音译。“音译即不翻之翻 ”( 陈 “格义”翻译法 ⑧ 的缺点,至今犹不失为翻译之
福康 2000: 34) 。 鸠摩罗什运用得很巧妙 ,③ 典范。至于在当今的文学翻译和经贸翻译中
在玄奘大师那里就成了著名的“五不翻”。 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则值得探讨。
其“五 不 翻 ”一 般 理 解 为 出 自 周 敦 义 的 上面介绍了他的五种不翻的情况。 因篇
《翻译名义集 》,其实应该是出自其“婆伽婆 ” 幅所限,下面着重说说“秘密故”“不翻 ”,看看
条( 孙海琳 2009) ④ ,意为“具所译音义表而出 译与不译之间的天地。 玄奘大师的第一“不
之”,即音译( 见蒋琳等 2006) ,“译音不译意 ” 翻”是因为“秘密故 ”,即因为宗教秘密而不宜
( 曹仕 邦 1979 /1990: 187 ) 。 具 体 说 来,一 为 直白翻译。
“秘密故”,就是保持原文的宗教神秘色彩,如
3 《心经》语词的不翻
“陀罗尼 ”( Dharani,比较“总持、咒 ”) 。 二为
“含多义故 ”,如“薄伽 ( 梵 ) ”( Bhagavat ⑤ ,具 3. 1 《心经》显咒的不翻
六义: “自 在、炽 盛、端 严、名 称、吉 祥、尊 贵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是佛经中字数最少
( 孙海琳 2009) ) 。 三为“此无故 ”,如“阎浮 的经典之经,因言简意深而广为流传。 中国历
树”⑥ ( Jambu - vrksa) ,佛经中称“影透月中, 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十一种汉译,
生子八斛瓮大 ”( 见蒋琳等 2006) ,虽有“胜金 现存 九 种。 该 经 文 的 全 称 经 名 是 梵 文 Pra-
树”之 译,玄 奘 大 师 还 是 不 翻。 四 为“顺 古 jnaparamitahrdayasutra 的音译加意译,略称《般
故”,即过去已有译法,因此沿用,如“阿耨菩 若心经》或《心经》。
提”( Anuttara - Samyak - Sambodhi 的简称 ) , 《心经》的“波罗蜜多 ”就是梵语 ⑨ Paramita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的简称,意为“无上 的音译。“波罗”可理解为“彼岸 ”( 不生不灭、
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 不垢不净) ,“蜜”是“到 ”的意思,“多 ”是“上 ”
慧”。“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也即,汉代以来 的意思,整个短语的意思是“到彼岸之上、渡生
佛经翻译中本就有一些音译词,这样就可以名 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此为比喻手法,意为一
正言顺地“顺古”。五为“生善故”,“闻之生信 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
念”,如“般若 ”( Prajā) ,若译为“智慧 ”则显 苦不堪言。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
“轻浅”。有“共般若 ”和“不共般若 ”之分,有 发心修行,这叫做“入流 ”,就是初果罗汉。 辟
109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支佛发心修法,发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 了一切言思差别”。
随着功夫的精进,就到“中流”,到了海当中了。 3. 2 《心经》密咒的不翻
功夫再精进,就到彼岸了,这是“波罗蜜 ”。 但 “咒”,也叫“总持 ”,梵文为 Dharani,往生
是到了彼岸并不算“究竟 ”,因为还耽在法船 咒的咒就音译为“陀罗尼 ”,意为“有力量的语
上,只有弃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 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 ”。 凡是密咒一般
“究竟”。 都不翻。玄奘如此,其他译者亦然。 与显说经
《心经》提到“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 文不同的是,密说之密咒圆融且不可思议。 密
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是梵文 Mahabodhi- 咒还有言说和离言两说。 所谓“无言说中,正
sattva 的音译。若正常翻译 ( 意译 ) 就是“大觉 说般若妙法; 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 瑏

。难
有情、道众生”。细细说来,“摩诃 ”意为“大 ”, 怪明代藕益大师 ( 1599 ~ 1655) 说,《心经 》的
“萨”为“萨埵”的略音( “萨埵 ”意为“有情、众 密咒“正以不翻为妙”瑣 瑏


生”) 。“菩萨”是 bodhisattva 的音译,意为“觉 最典型的不翻是《心经 》以及其他经文的
有情、道众生 ”,也有人译之为“开士、大、觉 “密咒”,因为是完全的音译。《心经 》的末尾
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思。 是这样的密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文“Anuttara 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瑏


- Samyak - Sambodhi”的音译,意为“无上正等 1) 揭谛揭谛: 去,去; 渡过去呀,渡过去呀。
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 ”就 ( 第一个“揭谛 ”是“自度 / 自渡 ”,即要去“我
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 ”,是十方三世的一 执”。第二个“揭谛”是“度他 / 渡他 ”,即去“俱
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 “无上 ”指其至高无 生我执”)
上; “正”就是不偏不邪。 十法界同为一体,谓 2) 波罗揭谛: 到彼岸去,向彼岸渡过去,渡
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因此称“正 登彼岸( 即要去“法执”) 。
觉”。 3) 波罗僧揭谛: 大众到彼岸去,大家一同
下面说说“涅槃 ”的翻译。 何为“涅槃 ”? 向彼岸渡过去,一切众生渡登彼岸( 即要去“俱
“涅槃”为梵文 Nirvāna 的音译。“涅 ”就是“不 生法执”) 。
生不灭 ”。 因 此 Nirvāna 也 可 译 为“灭 度、寂 4) 菩提萨婆诃: 迅速成就证菩提,速速证
灭、作灭、解脱、圆寂 ”⑩ 。 这里的“灭 ”是“灭 到菩提,无上菩提迅速成就。
生死因果”,“灭度”是“灭生死因果,度生死瀑 所谓密咒,就是神秘而无可解,亦不被人
流”。因此,灭就是度。而“圆寂”的“圆 ”指的 知。密,咒,或说密咒,是具有难以言状灵力之
是“备具众德为圆”,“寂 ”是“除一切障 ” 瑡

。 ( 秘 ) 密 语 ( 言 ) ,也 称“神 咒、禁 咒、密 咒、真
“涅槃 ”具“不生不灭、圆满清净 ”之意。“涅 言”。例如,祈愿时所唱的秘密章句就具有令
槃”一般不能用俗人的 “( 有 ) 无、没有、死亡 ” 怨敌遭受灾祸、为自身求福、消灾等功效。 佛
来认识。《中论· 观涅槃品 》说得好: “涅槃与 教出现之前古印度就盛行咒语,佛教创立之
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后,佛陀也采用咒语。佛教的各宗派尤其是密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 宗对咒语特别重视。可以说,佛门中有很多人
差别。”又曰: “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 涅槃 是依密教修行 ( 如大悲咒、楞严咒等 ) 的,都不
无有有,何处当有无。”“涅槃 ”是“不常、不断、 可解,不可轻解,否则不称为“密咒 ”。 当佛教
不生、不灭”,是“有无俱寂,自他不二”,“超越 大师把密咒讲给某人听时,为其不可为,勉为
110
2014 年第 2 期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总第 120 期)

其难,实为点化、点拨和宣传。佛教弟子 ( 含俗 了解意思,日久自然感应道交,在冥冥之中获
家弟子 ) 学此经文和密咒时,有求解的倾向。 瑥
得不可思议的效益 ”

。 不难看出,为了佛教
但是一味求解,可能把咒中无量的意思说出一 的神秘性,除了不翻,《心经 》以及很多经文中
两个从而挂一漏多。因此,初步理解后要体会 还有当时和现在都感觉生僻的汉字,因此,对
本经,从有说到无说,即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 初学者往往有注音版相助。
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
4 其他经文的不翻
因此,假如意译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粗浅理解
的东西,其密意也就顿失。既然《心经》说该咒 《心经》的其他版本也有此种为“秘密故 ”
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可见 而不译的情况,如后秦的鸠摩罗什的《摩诃般
般若法门殊胜之一斑。 所谓“大神咒 ”意思是 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唐朝法月 ( 653 ~ 743) 的
般若法门具有能消除人生烦恼的神力; “大明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朝智慧轮
咒”指般若能破除愚痴黑暗的大智慧光明; “无 ( 九世纪,? ~ ?) 、法成 ( 712 ~ 756) 以及般若
上咒”是指般若法门为最殊胜的修学法门; “无 共利言 ( 八世纪,? ~ ?) 等译的《般若波罗蜜
等等咒”指任何其他法门都不可与般若法门相 多心经》,宋朝施护 ( ? ~ 1017) 译的《圣佛母
提并论。《心经 》以“菩提萨婆诃 ”结尾。“萨 般若波罗蜜多经 》,等等,都有为“秘密故 ”而
婆诃”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 ”之意,与经文 不翻的翻译,且多有效仿重复之处。 下面说说
开头的“观自在菩萨 ”遥相呼应。《心经 》的这 其他经文的不翻。
个密咒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该“入定 ”境界 4. 1 其他经文名称的不翻举偶
达到“眼见色,心中无色”。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有很多菩
试想该密咒意译出来,八成就失去了该密 萨名和佛名,多半是音译,如“舍利弗、摩诃目犍
咒的神秘性甚至其“实用性 ”,也即,用大白话 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
施咒难保灵验。 假如某厂家设计出一种语音 多、周利盘陀伽、罗侯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
锁,主人及家人通过语音手段,例如说“请开 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陀、
门”,门就自动打开。 又假如该锁没有翻译软 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释提桓因”。也有
件( 程序 ) 而主人或家人用英、法、德、意、日等 一些音译加意译,如“文殊师利法王子、常精进
语种说“Please open the door! ”“Veuillez ouvrir 菩萨”。经文中的“阿弥陀 ( 佛) ”是音译。“阿
la porte! ”“ffnen Sie bitte die Tür! ”“Apra 弥陀”意为“无量寿、无量光、甘露”,根据密教之
prego il portello! ”“ドアを開けなさい! ”等,估 说,这是法、报、应三身的对应称号。根据显教,
计门是不会开的。再假如该锁认可的是密咒, 只取“无量寿、无量光”之意。还有,依据《无量
就更是不可意译的。 换言之,理论上可以意 寿经》,“阿弥陀佛 ”有十三种称号。“无量光
译,但是就开锁的目的 ( 论 ) 而言是不可译的。 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
假如有人要问开锁的密咒或语言是什么意思, 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超日
这个意思在于译与不译之间。同样,译者之所 月光 佛 ”等瑦

。“阿 ”意 为“本 不 生 ”( 空 谛 ) ,
以音译( 或不译 ) 经文的咒语 ( 密咒 ) ,还是因 “弥”意为“吾我 ”( 假谛) ,“陀 ”意为“如 ”( 中
为上述的“秘密故”。既然咒是诸佛、诸菩萨的 谛) 。连 起 来“阿 弥 陀 ”意 为 空、假、中 之“三
“密语”,就是在古印度也不能明白解释的。佛 谛”。《佛说阿弥陀经 》自问自答: “舍利弗,于
教人士相信,“只要具足信心,虔诚持诵,不必 汝意云何?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
111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 4. 2 其他经文密咒的不翻举偶
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 ( 1) “六字真言 ”( 或称“六字大明咒 ”) :
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成佛以 梵文为“Om ma ni padme hūm”。 一般音译为
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 “嗡嘛 呢 呗 咪 吽 ”,汉 字 拼 音 为“嗡 ( ōng) 嘛
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 ( mā) 呢( nī) 呗 ( bēi) 咪 ( mēi) 吽 ( hòng) ”。 这
众,亦复如是。”至于“佛”字本身,其实也是梵语 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咒语。 因为它是观世
buddha 的音译,指“知三聚”者。所谓“三聚”是 音菩萨咒,象征着一切菩萨的慈悲与加持。 该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别可解释为“自 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具有丰富、奥妙、崇
觉、觉他、觉行圆满”瑧 瑏

。再如: ( 1) “须弥相佛”: 高的内涵,蕴藏着大能力、大智慧和大慈悲。
“须弥”也叫“苏弥楼、苏迷卢”,为山名,是某一 藏族佛教坚信,常诵能延年益寿并能消除病
小世界的中心,意思是“妙高、妙光、安明、善积、 苦、刑罚、恐惧。
善高”等。以四宝( 金、银、琉璃、玻璃) 所成,喻 ( 2) 《往生咒 》: 是佛教信徒经常持诵的一
“常乐我净”四德。所说之佛身相因其“百福庄 种咒语,亦用于超度亡灵。 教徒们相信,持咒
严”,“九界瞻仰”,“四德盈满,慧光遍照”,故名 有益处———消灭四重罪 ( 杀生、偷盗、邪淫、妄
“须弥相佛 ” 瑏

。( 2) “娑罗树王佛 ”: 梵语“娑 语) 、五逆罪(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
罗”意为“坚固”。据说此树“岁寒不凋,斧斤不 破和合僧) 、十种恶业(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损,喻佛所证法身,惑不能损,境无能动”瑩 瑏

。此 两舌、恶口、绮语、贪爱、憎恨、愚痴 ) 。 现世一
树高大无比,喻佛胜超三界。故名“娑罗树王 切所求都能如愿获得,不被邪恶鬼神所迷惑。
佛”。如《法华经 妙庄严王品》所云: “妙庄严王 若能持诵二十万遍,就会萌生智慧的苗芽。 若
未来 作 佛,号 娑 罗 树 王 佛。”( 3) “释 迦 牟 尼 念三十万遍,就能亲自看见阿弥陀佛 瑢 瑐

。 佛教
( 佛) ”( 约前 624 ~ 前 544) : 是梵文 ākyamuni 徒习惯在诵读或唱诵《佛说阿弥陀经 》后立即
的音 译,是 古 印 度 ( 今 尼 泊 尔 南 部 ) 释 迦 族 诵读或唱诵《往生咒》三遍。
( Sakya) 人,是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 5)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
一般尊称为“佛陀”,意为“大彻大悟的人”。也 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常称“佛、佛祖、如来佛祖 ”。 一种解释是“释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 毗迦兰多。
迦”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儒、忍、寂”等。 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另一种解释 瑠

是,前者是“能仁 ”,后者是“寂 其实,《往生咒 》的每个短语都有意义,若
寞”。“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儒、能 意译也无不可  瑣

,只是唱诵者都选择音译版。
忍、能寂、能仁寂默”等,即“释迦族的圣人”,此 6) namo - amitābhāya: 音译“南无阿弥多
乃“万德洪名”。假如意译,无论如何也不能再 婆夜”,意译“皈命无量寿、归命无量光佛 ”( 含
现其多义性和神秘性。 吉祥之意味) ,最后一个音节( ya) 为感叹词,相
在诸多佛典中,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当于“啊”。
( 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迦 7) tathāgatāya: 音译“哆他伽多夜、怛他伽
旃延、阿尼律陀、优婆离、阿难、罗侯罗  瑡

) 都是 哆、怛他揭多、怛哆伽哆、答塔葛达 ”,意译“如
音译的。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也叫 来”( 佛的十种称号之一) 。
“舍利子 ”,是梵语 Shariputra 的音译“舍利弗 8) tad - yathā: 音译“哆地夜他 ”,意译“即
怛罗”的略称。若不音译就很难译。 说咒曰”( 所谓) 。
112
2014 年第 2 期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总第 120 期)

9) amrtod - bhave: 音译“阿弥利都婆毗、阿 版。


蜜栗妬婆吠”,意译“无量光明、智慧身佛、甘露 ( 4) 《楞严咒 》: 咒中之王 ,亦是咒中最长
主( 甘露的源泉) ”。 者 ( 2622 字 ) 。 佛经上说“这个咒关系整个佛
10) amrta: 音译“阿弥利哆、阿蜜多、阿蜜 教的兴衰 。 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 ,就
利多、阿蜜栗多”,意译“甘露”。 是正法存在 ”,具有七条重大意义  瑐

。《楞严
11) siddhambhave: 音译“悉耽婆毗 ”,意译 咒 》是《楞严经 》的主体 ,没有《楞严咒 》就没
“成就( 吉祥光) 、功德身佛”。 有《楞严经 》。 全文是密咒 ,为音译 。 难背难
12) - vikramte: 音 译“毗 迦 兰 帝 ”,意 译 在长度和音译上 。 若意译本无不可 ,只是失
“播洒者”。 去了该咒的神秘性 ,如五会中“第一会 ”的前
13) vikramta - gamine: 音译“伽弥腻 ”,意 几行所示  瑧


译“清泰故乡”( 清净安泰幸福的极乐世界) 。 18) 南无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
14) gagana: 音译“伽伽那”,意译“虚空、空 三菩陀写: 我今礼敬皈命,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间”( 从娑婆到极乐世界之间的十万亿佛土) 。 19) 南无萨怛他 佛陀俱胝瑟尼钐: 皈命一
15) ( - ) kirti: 音译“枳多、吉底、计哩底 ”, 切诸佛大佛顶首
意译“名闻、名称”。 20) 南无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皈命诸
16 ) - kare: 音 译“迦 利 ”,意 译 “制 作 大菩萨至心承事贤圣
( 者) ”———15) 和 16) 加起来意思是“坚往谛 21) 南无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皈命
往生 ”( 有坚强的信念,相信只要有诚心,一定 一切圣众、三世正遍知觉
能往生) 。也可合译为“宣扬( 甘露) 者”。 22) 娑舍啰婆迦 僧伽喃: 敬礼大辟支佛
17) svāhā: 音译“娑婆诃 ”,意译“速疾圆 23) 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敬礼大阿罗汉
成、成就圆满、很快达成目的”。 24) 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敬礼须陀洹
( 3) 《大悲咒 》: 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 25) 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敬礼斯陀含
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的《大悲 26) 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敬礼阿那含
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 27) 三藐伽波啰 底波多那喃: 敬礼过去未
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大悲咒》 来现在诸圣贤众
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的核心,共有
5 作为辅助手段的音译
八十四句。 佛教大师都说,诵此陀罗尼者,能
得十大利益,得十五种善生,至少可以说,不受 多数佛经或者说佛经的多数词语都是意
十五种恶死 瑤 瑐

。大悲咒的全文都是音译,得到 译的 ,否则 ,难以理解 ,难以流传 。 可以说 ,意
了原文的神秘性和愿力。《大悲咒 》每句的每 译是“一般的方便法门 ”,若舍弃不用则多有
个短语都有意思,都是可译的。 如: “南无 ”是 不便 。 例 如 : 梵 文 Pancaskandha 意 译 为“五
“皈依”的意思; “喝啰怛那哆啰夜 ”是“三宝 ”; 蕴 、五众 、五 阴 ”,指 色 蕴 、受 蕴 、想 蕴 、行 蕴 、
“耶”是“礼”; “阿唎耶 ”是“圣”; “婆卢羯帝 ” 识蕴五者 ,即俗称的万物 。 再如 ,玄奘大师翻
是“观”; “烁钵啰耶 ”是“自在”; “菩提萨埵婆 译的《心经 》有一句“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
耶”是“觉有情”; “摩诃萨埵婆耶 ”是“大觉有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译者采用了意译法 ,而
情”; “摩 诃 迦 卢 尼 迦 耶 ”是“有 大 悲 者 ”,等 且文字十分简练 ,对仗工整 ,把此种“六不 ”
等瑐

。可是,流传至今的《大悲咒 》就是音译 “空相 ”再现纸上 。 读者不禁感觉 到 不 意 译
113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不足以再现其意 。 其最绝处在于“空 相 ”一 时间为一劫,要么以大、中、小时为一劫。 一个


词 。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 ,如水中月一 “小劫”约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十倍为
般 ,实 在 是“不 生 不 灭 ,不 垢 不 净 ,不 增 不 一“中劫”,四个“中劫 ”为一“大劫 ”。 经文中
减 ”。 也有少数人怀疑玄奘大师的这 个“空 的“劫”通常指“大劫 ”,约一十三亿四千三百
相 ”会让人误解 ,没有“相 ”怎么还有“空相 ” 八十四万年。 阿僧祗 ( 阿僧企耶 ) 为印度数目
呢 ? 这是一 个 术 语 ,能 把“空 ”理 解 为 一 种 名,意为“数目之极 ”。 假如以万万为亿,万亿
“相 ”实在是一种翻译智慧 。 此种意 译 实 为 为兆,那么一个“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
“一般的方便法门 ”。 兆。什么叫“阿鞞跋致 ”? 这是梵语 Avaivart
再有,梵文 jivajivaka 若音译是“耆婆耆婆 的音译( 也译作“阿惟越致”) ,理解为“不退转
迦”,不过,一般意译为“共命 ( 之 ) 鸟、命命鸟、 ( 成佛之道 ) ”,为菩萨的阶位名。 什么叫“娑
生生鸟”。《佛说阿弥陀经 》说 “…… 共命之鸟 婆国土 ”( Saha Land) ? 亦作“娑婆世界、索诃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此乃佛教传说 世界”。梵语“娑婆”( Saha) 意为“堪忍世界 ”。
中的一 种 鸟,“两 头 一 体,一 荣 俱 荣,一 死 皆 在该世界中“众生堪忍为恶 ”,而“诸菩萨为教
死”。“此鸟的二头彼此嫉妒争斗,以至食毒而 化众生而受种种劳苦” 瑑


死”,喻指“不顾整体或害人即害己的道理 ” 瑐

。 5. 2 音译加意译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其他神鸟都是音译的,唯 由于音译和意译各有利弊,有时采用两者
独此鸟意译,若音译则略欠顺耳。梵文的 Ksit- 结合的方法。梵文 Avalokiteshvara( 或 Avalokite
igarbha,若音译就是“克施地嘎诃帕、乞叉底蘗 vara) ,最早由鸠摩罗什意译为“观世音”,等
沙”,一般意译为 “( 大愿 ) 地藏 ( 王 ) 菩萨 ”,他 于通常情况下的音译加意译的 “( 南无 ) 观世
曾立誓曰: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我不入地 音( 菩萨) ”,玄奘大师在《心经》中音译加意译
狱,谁入地狱! ”,这是“久远劫来屡发弘愿 ”, 之为“观自在 ( 菩萨 ) ”,含义是“菩萨智慧无
故名。与观音、文殊、普贤一样是倍受敬仰的 比,圆通无碍” 瑡

。如今也可意译为“师子无畏
菩萨  瑩

。比较起来,音译不是很好读好记。 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天
5. 1 纯粹音译 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光世音
音译是翻,也是不翻,就具有神秘性、崇高 ( 菩萨) ”,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
性、多义性、歧义性的专名和术语而言,音译法 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的简称。 简称上加“菩
是“不翻的理想筏喻 ”。 上文有很多音译的例 萨”二字就是意译加音译。观世音是四大菩萨
子,但是我们须知,音译在佛经语句和词语的 之一,因为他能“观察 ( 世间民众的 ) 声音 ”,
翻译中毕竟是辅助性的———虽然音译比重胜 “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
过普通文本的翻译。 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
再举数例。《佛说阿弥陀经 》的两个鸟名 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
是音译的。“舍 利 ”( sarira: 秋 鹭、鸲 鹆、百 舌 解脱无碍自在 ” 瑑

。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
鸟、音渠裕、八哥 ) ,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泽,能 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
模仿人言。 另外,什么叫“阿僧祗劫 ”? 先说 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
“劫”( kalpa) 。 梵语称“劫波 ”,也可译成“分 “西方三圣 ” 瑑

。 比较起来,Avalokiteshvara 若
别时节”,指不能用俗人的年月计算的极长远 音译就是“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
的时节。要么以世界的成、住、坏、空一周所需 湿伐罗、阿缚卢枳帝湿伐逻”中的一个。 显然,
114
2014 年第 2 期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总第 120 期)

这个长名不如意译的名称那么上口易念。 纵
6 玄奘“五不翻”“新译”的贡献
观佛教经典,音译者还是居极少数,主要是密
咒、人名、佛名、菩萨名等具有神秘色彩或不仅 梁启超在论《佛典之翻译 》时说,“翻 译
如此还带有多重意义的词语。 其他译法自然 之事 ,遣词既不易 ,定名尤最难 。 全采原音 ,
是音译加意译以及意译法。就前者而言,其音 则几同不译 。 易以汉语 ,则内容所含之义 ,差
译可能还是因为玄奘大师所说的五不翻之一 之毫厘 ,即谬以千里 。 折衷两者 ,最费苦心 。”
种,而之所以选择一部分意译,是因为在复合 ( 1988 /2008: 251 - 52) 佛经翻译是最难的翻
词或短语中局部值得或应该意译,否则读者不 译。
知所云。 由上可知:
5. 3 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三可的场合 ( 1) 玄奘大师的“五不翻 ”是音译,又不是
音译和意译的结合是不方便之“方便”,是 普通的音译;
不翻与翻的结合,是“不翻的理想筏喻 ”兼“一 ( 2) “五不翻 ”是翻译,又不是翻译,介于
般的方便法门”。 翻与不翻,译与不译之间;
梵语 kalavinka 是产于印度的一种鸟,本 ( 3) “五不翻 ”原则具有很深的佛理理据
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 其色黑似雀,羽毛 和译理的可行性,其“秘密故 ”不翻尤其如此。
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 比较而言,虽有秘密故,若硬要意译,便难以等
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 效译出“佛 旨 ”( the Buddha’s mind /attitude /
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 decree) ———这里的“等效 ”意味着译文具有和
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 原文同等的质和文以及多重效果: 交际效果
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 ( communicative effects,这里指传教效应 ) 、语
一种是音译。“迦陵频伽 ”,也叫“歌罗频迦、 境效果 ( contextual effects,这里指在不同的时
羯罗频迦、羯 陵 伽 罗、迦 毗 伽”,《正 法 念 经 》 空对 不 同 的 受 众 的 效 度 ) 、诗 学 效 果 ( poetic
曰: “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 effects瑥

,这里指译经的诗文哲理美感) ;
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经文所说的这些 ( 4) 玄奘的音译是沿袭了“古译 ”和“旧
神鸟所发的是“和雅音 ”,广说“根、力、觉、道 ” 译”的做法,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面和更宽
等道品。当然,这些鸟并非俗人所看到或理解 泛的应用层面( 五个层面( 即五个缘故) ) ;
的鸟类,“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 ( 5) 其“不翻 ”是再现佛经语词神秘性的
流变化所作”( 《阿弥陀经 》如是说 ) 。 此鸟的 理想筏喻。
神秘性因音译而显更加神秘。 玄奘大师的“新译 ”推进了翻译 ( 理论和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音译加意译法: “歌罗 实践 ) 的发展 。 就音译而言 ,不仅有单纯的音
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 译 ,如“咖啡 ”( 英语) 、“沙发 ”( 英语 ) ,现在
鸟。略称迦陵频鸟、迦娄宾鸟、迦陵鸟、羯毗 发展为 多 种 音 译 策 略 并 存 ( 李 振 中 2001:
鸟、鹖鹎鸟、羯脾鸟、频伽鸟”等。 与音译比较, 50) ,包括谐音音译 ,如“苹果 ”( 梵语) 、“维他
音译加意译又有神秘感又好懂。 命 ”( 英语 ) ; 音译字形意化 ,如“槟榔 ”( 马来
第三种为意译法: “好声鸟、美音鸟、妙声 语) ,“葡 萄 ”( 大 宛 语 ) ; 音 译 加 义 标 ,如“啤
鸟”等 瑤瑑

,甚至简称“好声、和雅 ”。 该译法通 酒 ”( 英 语) ,“卡 片 ”( 英 语) ; “半 音 译 半 意
俗,也就失去了神秘感。 译 ”,如“霓虹灯 ”( 英语) 、“T 恤衫 ”( 英语 ) 。
115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再者 ,一千多年来 ,有些音译词语 ,如“南无 、 奘“既 不 偏‘质 ’,也 不 过‘文 ’”( 刘 杨 胥 瑾


弥勒 ”,保留至今 ,约占十六分之一 ,而许多音 2011) ,也即“以质应质、以文应文”,“其开创
译词发生了改变 。 有的改为意译了 ,至少在 译经史上的新格局的‘新译’” 瑨

———创造出了
俗家是如此了 ( 郭 虹 宇 2009; 史 有 为 2003: “中外醇化之新体 ”( 乔曾锐 2000: 246 - 47) ,
187) 。 有些音译词从原先的三音节 、多音节 “是文质之争的圆满结 局 ”( 汪 东 萍 傅 勇 林
变为了单音节或双音节 ,如: “佛陀 ———佛 ”, 2010) ,值 得 赞 誉 ( 陈 福 康 2000: 29; 曾 素 英
“僧 伽 ———僧”,“比 丘 尼 ———尼”,“优 昙 钵 2007; 陈洁 2009) 。
花 ———昙花 ”( 郭虹宇 2009) 。 在王文 颜 ( 1984: 263 - 70 ) 的 笔 下,“五
玄奘及其译场 ( 据说有二十多个助译,参 不翻 ”是“玄奘最具体的译经理论 ,…… 内容
译者多达 3000 之众 ( 翟建红 张丹 2007) ) ,所 全属‘音译 ’佛教名相问题”。“‘五不翻 ’原
译大于其他三位译经大师 ( 真谛 ( 499 ~ 569) 、 则 ”不仅消除了格义的缺陷 ,还确立了专名等
不空( 705 ~ 774) 和鸠摩罗什 ) 所译的总和 ( 陈 的 翻 译 规 范 ( 徐 丽 萍 2008; 刘 杨 、胥 瑾
洁 2009) ,开创了 ( 盛 唐 ) 佛 经 翻 译 的“全 盛 2011) 。 何 子 章 ( 2008 ) 认 为“‘五 不 翻 ’原
期”( 翟建红 张丹 2007; 徐嘉媛 2010) ,是“有 则 ”对当今的翻译 ( 包括汉英翻译 ) 具有现实
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 瑑

。 他倡导“五不 意义,“对解决部分汉语疑难词汇的英译问题
翻”却不 囿 于“五 不 翻 ”,主 张 直 译 ( 倾 向 于 是一种很 有 意 义 的 尝 试 ”。 如“旗 袍 ”译 为
“质、信 ”) 和 意 译 ( 倾 向 于“文、达 ”) 相 结 合 cheongsam,“国学 ”( 可 ) 译为 Guoxue  瑑

。 此种
( 曾素英 2007) ,或者说,是“他的译风,既非直 翻译,“简短 、易记 ,减轻英译困难 ”,能“回译
译,也非意译”,而是一种“融合”的“新风 ”( 语 成汉语”,“有利于推广汉语”,“完整保留和
出季羡 林,转 引 自 刘 杨 胥 瑾 2011 ) 。 其“新 传达中国传统文化 ”( 另见郭虹宇 2009) 。 根
译”可以说是一种“中庸 ”译法 ( 不是简单的折 据徐丽萍 ( 2008) ,“五不翻 ”理论在全球化语
衷) 。假如采纳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观,“中庸之 境下具有很大的价值 。
道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 当然,也有人持低估、怀疑乃至否定之观
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引自鲍继平 点。在梁启超看来,玄奘大师的“五不翻”仅为
2004) ,那么玄奘的“新译 ”是适当地解读了所 “遣词、定名 ”的技术性规范,其含义为它在译
译佛经的佛旨,在适当的时空以适当的语言方 论中地位不高  瑠

。 而罗根泽 ( 1981: 377) 认为
式适当地表达和传播了佛旨。 玄奘大师及其 “五不翻 ”是消极的办法,“必牵意强译,便流
译场的翻译过程是一种“动态共生 ”( concres- 于非愚即妄了”。而且其明显的缺点是没有囊
cence) 活动,囊括了出家、悟道 ( 或称“摄入 ” 括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 ( 徐丽萍 2008) 。 还
( prehension) ) 、讲法、取经、诵经、择经、读经、 有一点,玄奘在翻译各种佛典时没有始终坚持
译经、传经等一系列具有整体性、具体性、历史 其原则,在似乎该“不翻 ”时却意译了。 如在
性和 创 造 性 的 佛 旨 再 生、共 生 过 程 ( 参 见 《金刚经》翻译中意译人名 Subhuti 为“善现 ”。
Whitehead 2003: 32 - 40; 张思洁 余斌 2007) 。 还有一点,使用“五 不 翻 ”原 则 时 还 得 注 意:
玄奘还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 ( 1) 冗长故不宜不翻,( 2) 歧义故不宜不翻 ( 郭
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 虹宇 2009) 。
技法( 陈福康 2000: 31; 曾素英 2007; 刘杨 胥 当然,对玄奘的“五不翻 ”也存在误解,如
瑾 2011) 。 因为“文过则艳,质甚则野 ” 瑑

,玄 曾有人认为玄奘“远承东晋道安之法,拘守梵
116
2014 年第 2 期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总第 120 期)

文格 式,不 顾 汉 文 语 法 ”( 袁 锦 翔、林 煌 天 ④ 曹仕邦( 1979 /1990: 187) 有不同的见解。对先前的


《翻译名义集》卷一的相关内容,“周氏不过节引之
1993,转引自汪东萍、傅勇林 2010) 。
而已”( 见方广锠 2006) 。
讨论到这里,我们并没有解决佛经翻译的 ⑤ 周敦义序文原文说“( 如) 薄伽梵具六意”,应该这
全部甚至一半问题。 佛经的本体或实相能够 样断 句 理 解: “薄 伽 梵,具 六 意 ”,而 非 马 祖 毅
被接近或掌握么? 在翻译中能够被解构 ( de- ( 1998) 和陈福康( 2000) 的“( 如) 薄伽,梵具六意”
construct) 么? 除却逻各斯中心主义 ( logocen- ( 引自孙海琳 2009) 。
⑥ 多有“阎净树”类误写。如南宋唯心居士( 原名周
trism) 以意义为主的种种佛经译法有什么缺
敦义) 的《翻译名义序》( 蒋琳等 2006) 。
点? 每种译法有何缺点? 密咒类经文 ( 部分 ) ⑦ 也有人( 如刘长庆 2009) 认为可以把“五不翻”简化
其本体或实相又当如何? 还有“离言说相”,我 为三类: “一不翻”和“五不翻”为一类———都涉及
们如何能够不凭借“语言之筏 ”来得相、译相? 神秘性,“二不翻”和“三不翻”为一类———都涉及
多义性。我们认为一和五不同,二和三也迥异。
就是如何做到以“非常道 ”来道那些可道之道
⑧ 据《高僧传》记载,“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
和不可道之道,以“非常名”来名那些可名之名 理。雅乃与康法郎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
和不可名之名? 计解之例,谓之格义”。也即,因为语言障碍且不明
总之,就本文讨论的佛教经典的不翻之翻 佛理的译经者就套用既有的哲学和道家名词或概
而论,意译是“一般的方便法门 ”,音译则是再 念以比附和解释佛典语词和概念,难免误译( 释慧
皎 1992: 152; 徐 丽 萍 2008 ) 。例 如,用“本 无”译
现原文语词神秘性意义的“不翻的理想筏喻”。 “性空、真如”,用“无为”译“涅槃”。
而就好译文而言,全文的翻译几乎到了不能更 ⑨ 梵语( Sanskrit) 是印欧语系的印度 - 伊朗语族的雅
改译法的程度。更有趣的是,佛教经典使用了 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作为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
音译的名词,如“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言之一,梵语和拉丁语一样是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
的专门用语。如“阿弥陀佛”的写法 。不过,下文
提”,而佛教大师在解经和传教中又会出现意
所说梵语单词都是拼以文字的转写,与英语极近,
译的对应词,如“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 恕不再说明。
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种音译和意译的互 ⑩ 其他音译和意译分别如下: “般涅槃、波利昵缚男、
补性在佛教典籍和言传身教中的互文性上相 泥洹、涅槃 那”; “无 为、解 脱、自 在、安 乐、不 生 不
得益彰。当然,这是佛经翻译的另一个趣事。 灭”。( http: / / zh. wikipedia. org / wiki / % E6% B6%
85% E6% A7% 83)
瑡 参见元音老人的《心经抉隐》( http: / / www. taishanf-


注释: ayuan. com / archiver / ? tid - 574. html) 。
① 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翻译学: 寓意言谈翻译 瑢 黄念祖老居士如是说( http: / / hi. baidu. com / % BA%


研究”( 12BYY017) 及教育部社科项目“词汇 - 构 E2% CB% AE% C0% CF% C4% EA% B4% F3% D1%
式 语 用 学: 语 用 翻 译 学 的 第 一 座 桥 ” A7 / blog / item /54cced55df006ed3b645ae4b. html) 。
( 12XJA740008) 的前期成果。 瑣 同上注。


② 原 文 是“an undercurrent of paraphrased sense lies  其他音译版有( 1)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


hidden behind the attempted similarity of sound”。 谛,菩提娑婆诃。( 2) 噶底噶底。把拉噶底。把拉
③ 鸠摩罗什对待人名、神名以及难以找到汉语对应词 僧噶底。菩提莎哈。( 3) 伽德黑 伽德黑。巴罗伽
的特殊梵文名词多半进行音译处理( 以及新造名 德黑。巴罗萨姆伽德黑。菩提萨娃诃。
词) ,而且有互文一致性,且不乏美感,如“舍利、释 瑥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3304. htm; http: / /


迦、
如来、菩萨、罗汉、沙门、比丘、般若、罗刹、涅槃、 baike. soso. com / v272362. htm。
因缘、精进、神通、极乐”等。只是其音译停留在译 瑦 http: / / www. hhfg. org / fjyj / f46. html。


法上,没有上升到译论的高度,暂且不讨论( 见谈 瑧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25652. htm。


宏慧 2006) 。 瑨 http: / / www. hhfg. org / fjyj / f46. html。


117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瑩 同上。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 to English[J].


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25652. htm。 The Translator , 1992. 1( 2) : 215 - 23.


 同上。 [5] Kelly,L. G. The True Interpreter : A History of


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3304. ht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 [M].


 参见: http: / / www. cnbuddhism. com / cidian / ShowAr- Oxford: Blackwell, 1979.
ticle. asp? ArticleID = 22056。 [6] Lefevere,A. Translating Poetry : Seven Strategies
http: / / zhidao. baidu. com / question /45858444. html; ht- and a Blueprint [M]. Assen & Amsterdam: Van
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3304. htm。 Gorcum, 1975.
瑤 http: / / www. tiefosi. net / foxue / sutra / dabei. htm。

 [7] Shuttleworth,M. & M.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
瑥 参见 http: / / zhidao. baidu. com / question /205997920.

 lation Studies [Z]. 上海: 外教社, 2006.
html。 [8] Venuti,L. The Translator ’ s Invisibility [M]. Lon-
瑦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392184. htm#4。

 don: Routledge, 1995.
瑧 来源于 http: / / www. liaotuo. org / view - 52133 - 1. ht-

 [9] Whitehead,A. N. Process and Reality [M]. 过程
ml。 与实在. 杨 富 斌 译. 北 京: 中 国 城 市 出 版 社,
瑨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3666458. htm。

 2003.
瑩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15971. htm。

 [10]Zukofsky,C. & L. Zukofsky. Catullus (Gai Valeri
瑠 http: / / www. hhfg. org / fjyj / f46. html。

 Catulli Veronensis Liber ) [M]. London: Cape Gol-
瑡 http: / / www. potalaka. net / fachang - htm / mingzi.

 iard, 1969.
htm。 [11] 鲍继平. 翻译和翻译问题的哲学思考[J]. 西安
瑢 http: / / www. hhfg. org / fjyj / f74. html。

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
瑣 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5046. htm。

 [12] 曹仕邦. 中国佛教经史研究余沉之四[J / A]. 书
瑤 http: / / www. 51240. com / jialingpinjianiao__foxued。

 目季刊( 12( 4) ) . 曹仕邦编. 中国佛教译经史论
瑥 参见 Boase - Beier( 2011: 100 - 09) 。

 集[C]. 台北: 东初出版社, 1979 /1990.
瑦 印度学者柏乐天如是说( 见罗新璋 1984 /2009: 73;

 [13]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外教
曾素英 2007) 。 社, 2000.
瑧 语出《大唐西域记》,转引自刘杨、胥瑾( 2011) 。

 [14] 陈洁. 玄奘佛经翻译观[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瑨 鸠摩罗什以前的翻译统称“古译”,随后的叫做“旧

 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9( 3) .
译”,玄奘的翻译称为“新译”。 [15] 方广锠.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J]. 法音论坛,
瑩 1982 年前使用威妥玛拼音形式,之后因《汉语拼音

 2006( 10) .
方案》而使用下载通行的汉语拼音。 [16] 郭虹宇. 重读玄奘译论“五种不翻”———论宗教
瑠 根据罗新璋( 1984 /2009: 62) ,梁氏有时也是极为推

 类、文化类外来词语的翻译策略[J]. 天津外国语
崇玄奘的,“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 学院学报, 2009( 4) .
道之极轨也”( 徐丽萍 2008) 。 [17] 何子章. 玄奘“五不翻”原则的现实意义[J]. 襄
樊学院学报, 2008( 10) .
参考文献 [18] 蒋琳等. 翻译之妙在于有所不译———简评唐玄
[1] Boase - Beier,J.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ransla- 奘五不翻[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tion Studies [M]. London & NY: Continuum Inter- ( 2) .
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1. [19] 李振中. 论音译外来词语素的认定[J]. 暨南大
[2] Catford,J.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 4) .
Oxford: OUP. 穆雷译.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 梁启超. 中国佛教研究史[M]. 上海: 上海三联
1965 /1991. 书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008.
[3]Hatim,B. & I.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21] 刘长庆. 佛经译场中的翻译理论探索[J]. 四川
[M]. Harlow ( Essex) : Longman Group UK,Ltd, 外语学院学报, 2009( 1) .
1990.
[4] Hervey,S. & I. Higgins. Thinking translation: A ( 下转第 143 页)

118
2014 年第 2 期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总第 120 期)

中小学外语教学,1984( 7) : 25 - 26. [21]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学生用


[14] 徐盛桓. 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 外 书) ( 第三版)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436 - 443. 2000.
[15] 依 拉 德 斯 < 荷 兰 > . 《现 代 英 语 句 法 问 题 集》 [22]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学生用
[M]. 孙铢、陆国强、徐烈炯译. 上海: 上海译文 书) ( 第四版)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社, 1982. 2003.
[16]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 [23]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教师用
馆, 1979. 书) ( 第四版)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7]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 修订本) ( 上、 2004.
下册)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24]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学生用
[18]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学生用 书) ( 第五版)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书)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009.
[19]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 修订本) ( 上、
下册)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收稿时间: 2013 - 10 - 18
[20] 章振邦( 主编)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学生用 作者简介: 李国南( 1942 - ) ,男,福建泉州人,教授,研
书) ( 第二版)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究方向: 英语语法学、修辞学、英汉语对比
1995. 研究

( 上接第 118 页)
[22]刘杨,胥瑾. 从译者的目的看中国古代佛经翻译 质之争[J]. 外语教学,
2010( 2) .
策略[J]. 海外英语,
2011( 10) . [32] 王文颜. 佛典汉译之研究[M]. 上海: 天华出版
[23] 罗根泽. 佛经翻译论[A]. 张曼涛编. 现代佛教 1984.
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学术丛刊( 38 册) . 佛教翻译史论[C]. 台北: 大 [33] 徐嘉媛. 浅析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的影响[J].
1981.
乘文化出版社, 延安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0( 3) .
[24] 罗新 璋. 翻 译 论 集[M].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34] 徐丽萍. 玄奘“五不翻”理论解析[J]. 牡丹江师
1984 /2009. 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8( 5) .
[25] 马 祖 毅. 中 国 翻 译 简 史( “五 四 ”以 前 部 分 ) [35] 袁锦翔,林煌天. 中国翻译学词典[Z]. 武汉: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1993.
湖北教育出版社,
[26] 乔曾锐. 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 [36]曾素英. 我国佛经翻译中的两种倾向: 直译和意
和探讨[M]. 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译[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7( 4) .
[27] 释慧 皎 ( 梁) . 高 僧 传[M].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37] 翟建红,张丹. 佛经翻译的历史回顾[J]. 山西
1992. 财经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7( 1) .
[28] 史有为. 汉语外来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8] 张思洁,余斌. 翻译的哲学过程论[J]. 外语学
2003. 2007( 3) .
刊,
[29] 孙 海 琳. 玄 奘“五 不 翻”小 考[J]. 考 试 周 刊,
2009 ( 35) . 收稿时间: 2013 - 9 - 12
[30] 谈宏 慧. 鸠 摩 罗 什 佛 经 翻 译 的 社 会 接 受 视 角 作者简介: 侯国金( 1963 - ) ,男,湖北大冶人,教授,研
[J]. 长江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6( 2) . 究员,研究方向: 语用学、翻译学等
[31] 汪东萍,傅勇林. 回归历史: 解读佛经翻译的文

1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