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人間佛教研究》第三期(20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sue 3 (2012), 65–96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黃夏年

摘要

中國佛教的不食肉觀包涵着道、養生,以及自然與人的進化等思想。本文
分析了三昧慈悲水懺法的不食肉觀,指出它是對梁武帝不食肉主張的發
揮。水懺鮮明反對殺業,宣揚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堅持眾生平等。因
而,水懺的不食肉觀,反映出戒殺理念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變化。

關鍵詞: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悟達國師、梁武帝

黃夏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審。
66 黃夏年

1500 年前,南朝梁武帝頒佈《斷酒肉文》,成為中國佛教素食制度的
濫觴。從此,中國佛教徒謹遵這道敕令,不食肉的文化影響了中國
佛教的性格,同時也將這一思想融入了佛教的儀式裏面。慈悲三昧
水懺是佛教界最常採用的一種懺法,在這個懺法裏面可以看到其內
容受到了佛教不殺生影響之後而出現的不食肉觀,其中應與梁武帝
所宣傳的不食肉觀有必然的聯繫。

水懺的產生與發展
水懺,又名「慈悲水懺法」,是一種以水為媒介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
佛教懺法禮儀。創始者是唐知(智)玄悟達禪師。悟達,字後覺。姓
陳,四川眉州洪雅人。七歲開始接受佛教教育,在家鄉甯夷寺向高
僧法泰 1 學習《涅槃經》。十一歲剃髮,隨師到唐興邑四安寺出家。
十三歲時,知玄已經頗有名氣,學業有成。在成都大慈寺普賢閣講
經,聽眾日計萬人,蜀人尊稱他為「陳菩薩」。知玄後來出四川,到
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長安資聖寺,在這裏敷演經論,僧俗
仰觀,每天到講堂聽講的人日益增多。文宗皇帝聽說後,詔知玄進
宮問道,知玄的回答讓文宗非常滿意,時人稱為「方今海內龍象非師
而誰」
,2 給予知玄很高的評價。武宗滅佛,知玄離開長安,回到了巴
岷家鄉。他雖然不再穿袈裟了,但是內心仍然按照佛教的戒律生

1
《續高僧傳》卷 28 載:「釋法泰,眉州隆山縣人也,俗姓呂氏。初為道士十餘
年,中間忽自悟,回心正覺,因即剃除。始誦《法華經》,尋即通利,乃精勤
寫得《法華經》一部,數有靈瑞。泰至城都裝潢(《法華經》),以檀香為軸,
錶帶及帙並函。將還本寺別處安置,夜夜有異香。泰勤誦持一夜一遍。時彪
法師彼寺講,夜欲看讀,恒嫌泰鬧亂其心。自欲往請令稍下聲,乃見泰前大
有人眾皆胡跪合掌,彪退流汗,即移所住。泰年八十終矣。」
《大正藏》冊
50,頁 687 上。
2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卷 6《唐彭州丹景山知玄傳》。《大正藏》冊 50,頁
743 中。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67

活。武宗去世,宣宗繼位,佛教再次重新公開活動。知玄回到佛
門,朝廷賜知玄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廣明二年 (881) 春,黃巢起
義,僖宗逃往西蜀,下詔知玄隨行。僖宗對知玄非常信任,賜其為
國師。 3 之後,知玄乞求歸鄉,恩准後住在四川彭州九隴舊廬。舊廬
是現在四川省彭州市九隴鎮雙松村境內的三昧水懺禪寺。該寺有大
雄 寶 殿 和 三 昧 泉,泉 水 汩 汩 由 龍 頭 嘴 中 流 淌。據 明 永 樂 十 四 年
(1416) 的〈慈悲道場水懺序〉說,知玄因生瘡,受別僧指點,洗瘡病
癒,因此創立了水懺法。知玄最後於舊廬圓寂,時年七十三,僧臘
五十四。 4
宋代是懺法流行的時代,特別是經過天台宗的四明知禮和慈雲遵
式等人的提倡,懺法一時成為佛教的主要功課。他們都認為禮懺是修
習止觀的重要行法,所以為了止觀坐禪的需要,發展了各種懺法。

3
宋.贊寧撰:《大宋僧史略》卷中云:「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內外攸同,正邪
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羅門法,國王封為國師,內則學通三藏,兼達五明,舉
國歸依。乃彰斯號,聲教東漸,唯北齊有高僧法常,初演毘尼,有聲鄴下,
後講涅槃,並受禪數,齊王崇為國師。國師之號自常公始也。殆陳隋之代,
有天台知顗禪師,為陳宣隋煬菩薩戒師,故時號國師 ( 即無封署 )。至則天
朝,神秀領徒荊州,召入京師,中睿玄四朝皆號為國師。後有禪門慧忠,肅
代之時,入宮禁中,說禪觀法,亦號國師。元和中,勅署知玄,曰悟達國
師。若偏霸之國,則蜀後主賜右街僧錄光業,為佑聖國師。吳越稱德韶為國
師。江南唐國署文遂為國大導師也 ( 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
人白導師,言此即引路指述也。若唱導之師,此即表白也。故宋衡陽王鎮江
陵,因齋會無有導師,請曇光為導。及明帝設會,見光唱導稱善,勅賜三衣
瓶缽焉 )。」
《大正藏》冊 54,頁 244 下。
4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卷 41 載:「開成元年正月,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
論,引駕大師。悟達法師端甫右脅而滅,荼毘得舍利三百粒。師表率清眾,
十有一年。弟子傳業者千餘人。史館修撰裴休撰碑銘。」又《佛祖統紀》卷 42
載,中和元年,黃巢犯長安,自號大齊。上幸成都,詔知玄國師赴行,在所
引對大悅。上自製號悟達國師。留行宮久之,辭歸九隴。定中見菩薩摩頂說
法,言訖即隱。俄見一珠入玄左服,隆起痛甚,上有晁錯二字。玄知夙業,
即右脅安臥而逝。」
《大正藏》冊 49,頁 389 中。
68 黃夏年

懺法度世,仗以滅罪生善。繇來尚矣。…… 南宋孝宗之世,
左街僧錄若訥,摭取《佛名經》十五卷之文,為《水懺》三卷。
觀夫兩懺(引者按,指梁皇懺與水懺),詳略雖殊,理無不
該,事無不盡,無所容置喙矣。然人心輕佻,於祭祀之誠,
肅敬難久。今梁懺竭蹶四日,以屬倦怠,中下之家以費巨阻
辦。而水懺一日有拜三部者,似乎繁簡未中,釋禪既獲退居
牟尼山,止觀之際,覺其根塵之宿業偏重,思欲湔洗,乃依
《楞嚴經》,修次懺法二卷四百餘拜,終日可畢,持以澡雪罪
垢,楷磨靈台。 5

水懺的最終形成,是在宋代雲南雞足山釋禪法師的努力下完成的。
金元漢地佛教依宋代制教而運轉,懺法仍然是佛教界裏最流行的法
事之一。水懺這時已經在佛教界裏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明代,
做懺法儀式也成為僧侶的職業,出現了以赴應世俗之請而作佛事的
應赴僧。朝廷將做法事的僧人稱為瑜伽教僧,略稱教僧,並專門在
南京能仁寺開設應供道場,令京城內外大小應赴寺院僧人集中學
習,作成一定佛事科儀,於洪武十六年 (1383) 由僧錄司頒行。永樂
皇帝以官方的力量,推動了水懺的普及,又把水懺的宗教功能給予
了定位,將其從滌罪增福上升到淨化人心的高度。到了明末清初,
舊有懺法廣為使用,新的懺法不斷推出,水懺受到了教門重視,先
後有智證錄《水懺法隨聞錄》三卷、西宗集注《水懺法科注》三卷等。
《慈悲道場水懺法科注》特意指出:「懺如浣滌,以水為名。至心頂
禮,罪根清罪。滅福由生,慧昭靈覺,海性圓澄。」三卷《水懺》,
每卷使用還有不同的說法,如水懺上卷通用薦亡,水懺下卷通用因
果。在寺院裏面,知玄被擺在了很高的位置,《百丈叢林清規證義
記》卷第四「百丈祖師忌」條專門談到寺院供奉祖師的供法是:「祖
堂,……(中供)懺摩宗,中志公,左悟達,右開山。」知玄與水懺
在走過一千餘年後,最終融入佛門,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5
清.南中雞足山悉檀寺沙門釋禪修述:《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下,
《續藏經》冊
74,頁 538 上。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69

《舍利懺法》指出:「慈悲水懺,亦緣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洗
除冤業,廣依大乘諸經而造,為欲釋一切罪,得證菩提故。」6 水懺是
佛教儀軌,舉行它的目的是增福去罪,淨化人心,擴而論之,就是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7 故「蓋取三昧水洗冤業為義,命名曰水
懺。」8 其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以水洗濯其身,但淨其心,因為水是三
昧之水,由三昧之水來洗心,而生三昧之心,所以隨著它的廣泛使
用,其儀式被賦予了更多的理論色彩。〈御制水懺序〉說:

所謂三昧者,正受之名也。不受諸受乃為正受,真空寂定此
心不動。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蓋人之生於世也,自非上
智之資,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或宿世冤業之繞,如來廣慈
悲之念,啟懺悔之門,苟能精白一心懺悔為善,則積累罪業
一旦冰釋。

這是說三昧就是要生起「真空寂定」之不動心,懺悔就是取得三昧心
的手段之一。其根本要義,就在於「使人求之於己而已」。從佛教的
角度來看,眾生所做出的罪愆皆由心所造,依心取業,所以重要是
要在於自己的洗心與煉心或修心,只有自己覺悟了,才能徹底悔
過,方能不再重犯,故「此三昧水懺之作,所以利於人也,其功博
哉」。正如〈御制水懺序〉所說:

譬諸水也,身之煩而濯之無不清,衣之污而澣之無不潔,器
之穢而溉之無不淨,其幾不踰於方寸之間而已矣。故曰:心
者身之神明,所為善則善應,所為惡則惡應,若影之隨形,
響之隨聲,其效驗之捷速,不爽毫髮。

正是由於水的清淨性,使之能夠將污穢全部洗淨,放在於心上,同

6
清.天台沙門繼僧著,定山比丘嚴章校:《舍利懺法》 ,《續藏經》冊 74,頁
623 中。
7
明.永樂皇帝撰:〈御制水懺序〉,載《慈悲水懺法》卷上,《大正藏》冊 45,
頁 987 下。
8
佚名撰:〈慈悲道場水懺序〉,《大正藏》冊 45,頁 987 下。
70 黃夏年

樣也是一個洗心的過程,故有「普利將來甚盛心也,其為福德莫可涯
涘」之功效。 9
水懺法是消除凡夫的罪業,悔改過去所造的惡業,斷絕今後再
做新的惡業。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佛性清淨,人人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自性為空,罪福揀捨皆是心上安心,頭上安腳,知罪為
空才是最後的解脫之道。《慈悲水懺法》強調:

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
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
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
無量,大而為悟,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是
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
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者,則六
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10

這裏指明了人人都可能有罪,不管地位高低貴賤皆不能免,而且作
惡沒有數量所限制的。造作罪孽,主要來自於三種情況,亦即「一者
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是果報」。煩惱、業、果報在水懺理論裏面亦
是影響人修行和境界提升的「三障」。其中煩惱屬於「內心自邪思
惟」,亦是思想動機,因為人有了煩惱才有貪欲,於是才會去想作一
些惡業。業是行動,在煩惱即「內心自邪思惟」的指揮下使眼耳鼻知
身意六根的行動發生了偏差,眾生因此造出惡業。果報是結果,有
甚麼因結甚麼果,正是眾生有了惡業行動,才會生出惡果。所以「相
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11 煩惱
─業─果報,三者形成了一條罪業的活動鏈,亦就將犯罪的動機、
行為和結果揭示出來。

9
佚名撰:〈御制水懺序〉,《大正藏》冊 45,頁 987 下。
10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上,《大正藏》冊 45,頁 969 上。
11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上,《大正藏》冊 45,頁 969 上。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71

慈悲三昧水懺的不食肉觀
自從宋代懺悔流行以後,水懺因施行簡便,一直成為中國佛教的日
常懺法之一。到了明代,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對佛教的整肅,對戒律
的要求更為嚴格。史載:

大明皇帝神聖威武, 群胡而出境,復前宋之故土。中原既
平,邊境亦靖,時則遊神內典,思欲振之。故於今春正月望
日,詔天下三宗碩德一千餘員,建普度會於京之蔣寺。帝自
齋戒一月,禁天下屠殺亦加之。自率文武百官詣壇設拜。 12

洪武五年,朝廷發佈命令,認為「僧道之教以清淨為本,往往齋薦之
際,男女溷雜,飲酒食肉自恣,已令有司,嚴加禁約」。 13 所以自明
代以後,不管是朝廷還是佛教界都非常重視不食肉戒的執行,這時
的各種懺法都把不殺生與不食肉的內容放在裏面,作為懺悔的主要
內容。例如水陸法會儀軌裏強調:

伏以闡至靈而護物,大庇鄉閭。昭明信以事神,聿修廟祀。
念聚廬而托處,知中溜之稱尊。守禁忌於方隅,…… 或復奸
貪,則恣求血肉。此之惡習,難以盡言,是權施,則行在利
他。若實報,則業招自我。 14

又說「攻城掠地,喜立事功,好殺生靈。一切人倫,當願慈愛在懷。
敬重物命,漁獵屠劊,為利殺害,販肉自活。一切人倫,當願亟起
慈心,頓拋惡業」。 15 在法會上還有「一心奉請《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
慈心因緣不食肉經》」的內容,該經說:「斤斤食肉之戒,故是為善之

12
《明僧克勤書》。《續藏經》冊 57,頁 431 中。
13
明俞汝楫編:《禮部志稿》卷 1。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之二,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99 年版。
14
宋.四明東湖沙門志磐謹撰,明.古杭云棲後學袾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
勝會修齋儀軌》卷 5,《續藏經》冊 74,頁 818 中。
15
宋.四明東湖沙門志磐謹撰,明.古杭云棲後學袾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
勝會修齋儀軌》卷 6,《續藏經》冊 74,頁 821 上。
72 黃夏年

初門,有緣皆悟入也。」16 又有「一心奉請《阿難四事經》」和「一心奉
請《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等,無非強調「一慈心俯育人畜。二悲心
周給貧苦。三不肉食持五戒。四敬沙門。行四事,如供佛也」。 17 在
「一心奉請觀世音菩薩呪腫真言曼荼羅法」裏,還特意指出:「食肉其
心,大腫如山,小腫如拳。唾一腫,千腫止。唾一癰,千癰死。願
令我所呪,即從如意」。 18 如此等等,不一而述。對儒家的肉食觀,
佛教也從自己的角度做了解釋,如《孟子》所說的「七十者吃肉」的說
法。佛教徒認為:

夫獸毛蠶口,害物傷慈,佛制也。必五十乃衣帛,則衣帛者
鮮矣。食肉者斷大慈悲種子,佛制也。必七十乃食肉,則食
肉者鮮矣。今孩提之童,固已重裘純,纊衛其形,烹肥割鮮
飫其口,曾不待壯,而況老乎。19

這是說,人到五十再穿衣帛,到了七十再吃肉,已經不多見了。現
在的孩子,從小就要穿皮衣,要吃肥鮮的肉,但是也沒有見到他們
強壯了,那麼對老人不也更是這樣嗎?由此可見,吃肉對人體並沒
有什麼好處,只能帶來壞處而已。「餐噉眾生血肉,傷殘無量合靈。
不思萬劫之殃,但顧一時之美,或現遭厄難,或後受沈淪。」20
水懺三障之中的業障,把殺業作為所有業障罪行中最嚴重的惡
業,因為它直接涉及到生命的存在與環境的污染,因此在水懺裏
面,殺業這一惡行,被予以嚴厲的譴責。《慈悲水懺法》說:

16
清.雞園執事咫觀記:《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續藏經》冊 74,頁
890 下。
17
廣西明寺沙門道世玄惲撰:《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二,《續藏經》冊 74,
頁 976 下。
18
廣西明寺沙門道世玄惲撰:《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九,《續藏經》冊 74,
頁 1036 中。
19
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卷上,《續藏經》冊 86,頁 1036 中。
20
宋.餘杭沙門釋元照重集:《蘭盆獻供儀》,《續藏經》冊 74,頁 1070 上。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73

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
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無
始以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迴六道,出
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
甚。是故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饑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
此魚肉耶。又言,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
死墮號叫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嶽。然
某甲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
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
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常懷噁心,或受麞鹿熊羆等身
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
害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是故至誠,求哀懺悔。21

由此可以看出,水懺對殺業做了嚴厲的指責,指出了殺業「罪深河
海,過重丘嶽」,最嚴重的後果是在殺了無辜的生命之後,不僅現世
要得到多病和短命,而且來世還要變成畜生,受到痛苦的煎熬。水
懺把三業裏面的殺生列為第一,這是堅持了佛教的五戒的傳統,並
把「噉肉」作為殺業的最主要行為而加以列出,說明水懺是反對食肉
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並且認為食肉是是殺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水懺裏面,對人們殘害生命的行為做了多方面的描述,指出
了人們的殺業既有來自生理的享受,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殘酷無情的
競爭而成的殺業。
如以生理感受而造成的殺業有:

或以檻弶,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罟網罾
釣,撩漉水性,魚鱉黿鼉,蝦蜆螺蚌濕居之屬,使水陸空行,
藏竄無地。或畜養雞豬牛羊犬豕鵝鴨之屬,自供庖廚。或貨他
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
消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 22

21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22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74 黃夏年

再如以殘害生命殺業有:

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
養蠶煮繭,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蚋,掐齧蚤虱。或燒除糞
掃,開 決 溝 渠,枉 害 一 切。或 噉 果 實,或 用 穀 米,或 用 菜
茹,橫 殺 眾 生。或 然 樵 薪。或 露 燈 燭,燒 諸 蟲 類。或 取 醬
醋,不先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
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微細眾生,凡夫識暗不覺不知。23

還如其它殘害生命的行為 :

或復興師相伐疆場交爭,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
殺歡喜。或習屠儈賃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暴怒
揮戈舞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壞
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車馬雷轢踐踏一切眾生。 24

以上三類殘害生命的行為,第一類是從食物的角度來說明的,也就
是本文所說的從肉食觀的現象來說明生命的無辜,從中可以看到世
人對肉食動物的索取是非常廣泛的,既包含了天上的飛鳥、地下的
走獸和水中的魚鱉黿鼉等等,也包含了圈養或不圈養的雞、豬、
牛、羊、犬、豕、鵝、鴨和野生動物。其取得的方法也很殘酷,既
有射殺,也有水撈,還有宰殺,文中描繪了宰殺時的悲慘景象,「哀
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消碎,剝裂屠割,
炮燒煮炙,楚毒酸切」,讀之無不令人毛骨聳然,更讓人憐生悲心。
第二類是生活環境所造成的殺業。如傷殺蚊蟻,掐齧跳蚤,毒
藥果蟲,以及驅除昆蟲,除掃糞蠅,以及包括消滅微生物等等,而
這些被殺物都是眾生之一的「微細眾生」,按照佛教的戒律來說,屬
於不能「枉害一切 」的範圍。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實際上都潛
藏了嚴重的後果,人們也許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例如被蚊子

23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24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75

叮咬,隨手就將蚊子用手拍死,在無意識中就產生了殺業,所以經
中特意指出了「凡夫識暗,不覺不知」的情況。
第三類是人類之間的殘酷爭鬥與廝殺,這是世間最險惡的殺
業。這類殺業的行為,都是人類自覺的行為,不管採取何種方式,
目的則是非常明確,就是要把對方置於死地而後快,充分揭露了人
性之間的缺失與殘忍。
從佛教的不食肉觀來看,「慈悲水懺法」中,第一類殺業都緣於
人們的貪心而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取得味感,以所謂的
「美味」而誘惑自己,讓無數的生命遭受到宰殺,結果是造下了大
業。《慈悲水懺法》特意指出:「但使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
舌根而已,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又
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25 由此可見,貪得口
味的罪過是非常大的,它不只是僅僅滿足「三寸舌根」的一時之快,
更重要的是它將會造成人的永劫無復的痛苦深淵,「如是等罪,無量
無邊。」也是「三業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盡為一闡提,墮大地獄無
有出期。」26 正由於眾生:

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行動傲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
一切,以貴輕賤用強陵弱。或飲酒鬪亂不避親疏,惛醉終日
不識尊卑。…… 或嗜飲食無有期度,或食生鱠,或噉五辛,
熏穢經像排 淨眾,縱心恣意不知限極,疏遠善人狎近惡友,
如是等罪今悉懺悔。或貢高矯假偃蹇自用,跋扈抵 不識人
情,自是他非希望僥倖,如是等罪今悉懺悔。或臨財無讓不
廉不恥,屠肉沽酒欺誑自活,或出入息利計時賣日,聚積慳
克貪求無厭,受人供養不慚不愧,或無戒德空納信施 ……。
或捶打奴婢驅使僮僕,不問饑渴問寒暑,或伐撤橋樑杜絕行
路,…… 或放逸自恣,無記散亂摴蒲圍棊,群會屯聚飲食酒

25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26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下,《大正藏》冊 45,頁 975 中。
76 黃夏年

肉,更相擾餞,無趣談話論說天下。從年竟歲空喪天日,初
中後夜禪誦不修,懈怠懶惰屍臥終日,於六念處心不經理,
見他勝事便生嫉妬,心懷慘毒備起煩惱,致使諸惡猛風吹
罪,薪火常以熾然無有休息。 27

這些種種惡業,使得《慈悲水懺法》要求眾生:

今日發露,皆悉懺悔。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以鞭杖枷
鎖桁械壓拉拷掠打擲,手腳蹴踏拘縛籠系,斷絕水穀,如是
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
懺悔。願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
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
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
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我今
稽顙歸依於佛。 28

要想斷除貪「味」的快感,就要首先斷除殺業,不起殺心,方能生出
平等心和慈心,眾生平等,乃會生起慈悲的憐憫,於是才能茹素奉
行,永斷葷腥。故《慈悲水懺法》強調作惡者一定要懺悔:「某甲等
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有此心識常懷慘毒無慈湣心,或因貪起
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
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一切。
如是等罪,今悉懺悔。」29
《慈悲水懺法》特地指出,眾生要做懺悔的行為是:

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願以懺悔眼根功德,
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願以懺悔耳
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
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

27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下,《大正藏》冊 45,頁 975 中。
28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29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2 中。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77

淨臭穢。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餐法喜禪悅之食,
不貪眾生血肉之味。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
著忍辱鎧,臥無畏床,坐法空座。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
此意成就十力,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入
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忍,發願已歸命禮三
寶。 30

眼、耳、鼻、舌、身、意 六 根 是 眾 生 最 基 本 的 根 識,與 色、聲、


香、味、觸、法六觸相待,在《慈悲水懺法》看來,生起正信是非常
重要的是,懺悔的功能之一就是能使人生起正信,「發願已歸命禮三
寶」是增長智慧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起信就要懺悔六根,生起
無生法忍。而六根之中,舌根是產生肉食欲望的最大原因之一,因
為舌要嚐味,人們對肉食美味的追求,皆由舌根的需要與反應而引
起的,因此在懺悔中,要認識到舌根的不足之處,以「常餐法喜禪悅
之食」來對治「不貪眾生血肉之味」,由此而獲得最終解脫輪迴,獲得
清淨涅槃的最高境界。總之,只要眾生「今日志誠皆悉懺悔,願承是
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忍辱,知廉識恥
先意問訊,循良正謹清潔義讓,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收攝六情守護
三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不負眾生,發願已歸命禮諸
佛」。 31
水懺鮮明反對殺業,固然是佛教的不殺生五戒的思想的發揚,
堅持了佛教眾生平等的主張。反對殺業,一方面是反對一切殘害生
命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堅持了梁武帝以來的不吃肉的茹素傳統,因
此由梁武帝以來所制定的中國佛教徒吃素的規定,到了水懺裏面已
經從不自覺成為自覺的行為了。

30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中,《大正藏》冊 45,頁 975 中。
31
佚名撰:《慈悲水懺法》卷下,《大正藏》冊 45,頁 975 中。
78 黃夏年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的理論來源
梁武帝下《斷酒肉文》詔的理論依據來自於佛教經典,主要是受到了
印度佛教的影響,其中《涅槃經》、《楞伽多寶經》和《央掘魔羅經》是
他下詔讓中國僧人斷酒肉的根據,因為三本經典裏都提到一個共同
的主題,
「佛經中究竟說,斷一切肉,乃至自死者,亦不許食」。 32 這
是梁武帝下詔讓中國僧人不得吃肉的根本依據。因此,梁武帝的斷
酒肉的思想是「慈悲水懺法 」不食肉觀的來源。
中國佛教不吃肉的不食肉觀念主要來自於三個原因,第一個原
因是吃肉要斷慈,亦即梁武帝一再強調的

食肉者斷大慈種。何謂斷大慈種?凡大慈者皆令一切眾生同
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眾生皆為怨對,同不安樂。若食肉者
是遠離聲聞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遠離
菩薩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道,若食肉者是遠離佛果,若
食肉者是遠離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 33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34 大慈是菩薩乘的代表,也是大乘佛教的象
徵。「多眾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
薩埵。」35 大慈的功能是「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
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36 從肉食觀上講,
擁有大慈心就能給人以信心,產生快樂,生出「天樂、人樂、涅槃

32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302 下。
33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295 下。
34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四十二 ( 卷 27),
《大正藏》冊 25,頁 256 下。
35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九 ( 卷 5),《大正藏》冊 25,頁 94 上。
36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四十二 ( 卷 27),《大正藏》冊 25,頁 256 中。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79

樂」。 37 大慈與大悲不二,有大慈必有大悲,有了大悲心,就能讓眾
生 離 苦,「等 心 一 切 眾 生 故,名 大 慈 悲 人。有 大 慈 悲 故,名 為 世
救」。 38「如尸毘王,為救鴿故盡以身肉代之。」39 所以「佛大慈大悲,
真實最大」。40《涅槃經》亦說:「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聽食肉,設得余
食常當應作食子肉想。云何弟子而聽食肉?諸佛所說其食肉者斷大
慈種。」41《楞伽經》亦說:「以大悲前行故,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
是故不聽令食子肉。」42 因此《斷酒肉文》指出食肉者:

以無菩薩法故,無四無量心。無四無量心故,無有大慈大
悲。以是因緣,佛子不續。所以經言:食肉者斷大慈種,諸
出家人雖復不能行。大慈大悲究竟菩薩行,成就無上菩提。
何為不能忍此臭腥,修聲聞辟支佛道?鴟鴉嗜鼠蝍蛆甘螮,
以此而推何可嗜著。至於豺犬野犴皆知嗜肉,人最有知勝諸
眾生,近與此等同甘臭腥,豈直常懷殺心斷大慈種?凡食肉
者自是可鄙。諸大德僧諸解義者講《涅槃經》,何可不殷懃?
此句令聽受者心得悟解。又有一種愚癡之人云,我止噉魚,
實不食肉。亦應開示,此處不殊水陸,眾生同名為肉。諸聽
講者,豈可不審諦,受持如說修行。凡食肉者如前說,此皆
是遠事,未為近切。 43

37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四十二 ( 卷 27),
《大正藏》冊 25,頁 256 下。
38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四十二 ( 卷 27),《大正藏》冊 25,頁 257 上。
39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三十九 ( 卷 24),《大正藏》冊 25,頁 256 中。
40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四十二 (卷 27),《大正藏》冊 25,頁 256 下。
41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卷 3,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大
正藏》冊 12,頁 868 下。
42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
宣撰。《大正藏》冊 52,頁 295 下。
43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301 下。
80 黃夏年

梁武帝遵循佛教的教義,以「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度眾生生老病死
苦,是名清淨法施」
之古訓,44 除了強調食肉者是魔行,有各種障,45 是
地獄種,有各種因 46 之外,還將食肉上升到食肉即是食自己父母親人

44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
三十六之作 ( 卷 22),《大正藏》冊 25,頁 227 上。
45
梁武帝撰《斷酒肉文》云:「若食肉者是障四禪法,若食肉者是障 ( 四空法,若
食肉者是障戒法,若 ) 食肉者是障定法,若食肉者是障慧法,若食肉者是障
信根,若食肉者是障進根,若食肉者是障念根,若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肉
者是障慧根。舉要為言,障三十七道品。若食肉者是障四真諦,若食肉者是
障十二因緣,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羅蜜,若食肉者是障四弘誓願,若食肉者是
( 障四攝法,若食肉者是障四無量心 ),若食肉者是障四無礙智,若食肉者是
障三三昧,若食肉者是障八解脫,若食肉者是障九次第定,若食肉者是障六
神通,若食肉者是障百八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一切三昧,若食肉者是障海印
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首楞嚴三昧,若食肉者是障金剛三昧,若食肉者是障五
眼,若食肉者是障十力,若食肉者是障四無所畏,若食肉者是障十八不共
法,若食肉者是障一切種智,若食肉者是障無上菩提。何以故?若食肉者障
菩提心,無有菩薩法。以食肉故,障不能得初地。以食肉故,障不能得二
地,乃至障不能得十地。」
(《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唐西明寺沙門釋
道宣撰。)
《大正藏》冊 52,頁 295 下。
46
《斷酒肉文》云:「諸大德僧尼,當知噉食眾生者是魔行,噉食眾生是地獄
種,噉食眾生是恐怖因,噉食眾生是斷命因,噉食眾生是自燒因,噉食眾生
是自煮因,噉食眾生是自炮因,噉食眾生是自炙因,噉食眾生是自割因,噉
食眾生是自剝因,噉食眾生是斷頭因,噉食眾生是斷手因,噉食眾生是斷足
因,噉食眾生是破腹因,噉食眾生是破背因。噉食眾生是腹因,噉食眾生是
碎髓因,噉食眾生是抉目因,噉食眾生是割鼻因,噉食眾生是截耳因,噉食
眾生是貧窮因,噉食眾生是下賤因,噉食眾生是凍餓因,噉食眾生是醜陋
因,噉食眾生是聾因,噉食眾生是盲因,噉食眾生是瘖因,噉食眾生是瘂
因,噉食眾生是跛因,噉食眾生是蹇因,噉食眾生是瘡因,噉食眾生是瘍
因,噉食眾生是疥因,噉食眾生是癬因,噉食眾生是瘤因,噉食眾生是癭
因,噉食眾生是瘑因,噉食眾生是疵因,噉食眾生是癰因,噉食眾生是癤
因,噉食眾生是痔因,噉食眾生是疽因,噉食眾生是瘺因,噉食眾生是癩
因,噉食眾生是致蚤因,噉食眾生是致虱因,噉食眾生是致蚊因,噉食眾生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81

的角度,強調:

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復當應思一大事,若
使噉食眾生父,眾生亦報噉食其父。若噉食眾生母,眾生亦
報噉食其母。若噉食眾生子,眾生亦報噉食其子。如是怨對
報相噉食,曆劫長夜無有窮已。如經說,有一女人五百世害
狼兒,狼兒亦五百世害其子。又有女人五百世斷鬼命根,鬼
亦五百世斷其命根。如此皆是經說,不可不信。其餘相報,
推例可知。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又有一大
事當應信受,從無始以來至於此生,經歷六道,備諸果報。

是致虻因,噉食眾生是遭毒蟲因,噉食眾生是遭惡獸因,噉食眾生是病瘦
因,( 噉食眾生是寒熱,噉法食眾生 ) 是頭痛因,噉食眾生是心痛因,噉食眾
生是腹痛因,噉食眾生是胸痛因,噉食眾生是背痛因,噉食眾生是手痛因,
噉食眾生是足痛因,噉食眾生是髓痛因,噉食眾生是腸痛因,噉食眾生是筋
縮因,噉食眾生是胃反因,噉食眾生是脈絕因,噉食眾生是血流因,噉食眾
生是咽塞因,噉食眾生是喉痛因,噉食眾生是風病因,噉食眾生是水病因,
噉食眾生是四大不調適因,噉食眾生是五藏不調適因,噉食眾生是六腑不調
適因,噉食眾生是顛因,噉食眾生是狂因,噉食眾生乃至是四百四病一切眾
因,噉食眾生是熱因,噉食眾生是惱因,噉食眾生是受壓因,噉食眾生是遭
水因,噉食眾生是遭火因,噉食眾生是遭風因,噉食眾生是遭偷因,噉食眾
生是遭劫因,噉食眾生是遭賊因,噉食眾生是鞭因,噉食眾生是杖因,噉食
眾生是笞因,噉食眾生是督因,噉食眾生是罵因,噉食眾生是辱因,噉食眾
生是系因,噉食眾生是縛因,噉食眾生是幽因,噉食眾生是閉因,噉食眾生
是生苦因,噉食眾生是老苦因,噉食眾生是病苦因,噉食眾生是死苦因,噉
食眾生是怨憎會苦因,噉食眾生是愛別離苦因,噉食眾生是求不得苦因,噉
食眾生是五受陰苦因,噉食眾生是行苦因,噉食眾生是壞苦因,噉食眾生是
苦苦因,噉食眾生是想地獄因,噉食眾生是黑繩地獄因,噉食眾生是眾合地
獄因,噉食眾生是叫喚地獄因,噉食眾生是大叫喚地獄因,噉食眾生是熱地
獄因,噉食眾生是大熱地獄因,噉食眾生是阿鼻地獄因,噉食眾生是八寒八
熱地獄因,乃至是八萬四千鬲子地獄因,乃至是不可說不可說鬲子地獄因。
噉食眾生乃至是一切餓鬼因,噉食眾生乃至是一切畜生因。」
(大唐西明寺沙
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295 下。)
82 黃夏年

一切親緣,遍一切處,直以經生曆死,神明隔障,是諸眷屬
不復相識。今日眾生或經是父母,或經是師長,或經是兄
弟,或經是姊妹,或經是兒孫,或經是朋友,而今日無有道
眼,不 能 分 別,還 相 噉 食,不 自 覺 知。噉 食 之 時,此 物 有
靈,即 生 忿 恨,還 成 怨 對。向 者 至 親,還 成 至 怨。如 是 之
事,豈 可 不 思。暫 爭 舌 端,一 時 少 味。永 與 宿 親,長 為 怨
對。可 為 痛 心,難 以 言 說。白 衣 居 家,未 可 適 道。出 家 學
人,被如來衣,習菩薩行,宜應深思。 47

在印度佛教思想裏面,強調的是「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亦就是
說,一切男人視為我父,一切女性視為我母。用這種博大的胸懷,
將眾生納入到自己的眼界之中,從而生起慈悲心,予眾生離苦得
樂。這種思維已經超出了血統與宗族的範疇,是一種大愛或泛愛,
亦即「佛大慈悲湣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大慈視一切怨親等無
異,一切有識類鹹皆知此事」。48
梁武帝以噉食父母作為怨懟相報,這可能是受到中國儒家孝道
思想的影響。因為中國社會一直是宗法制的宗族社會,宗族的權威
對宗人有著重要影響。血統和血緣關係則是中國社會家庭裏面最重
視的地方。《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父母在中國人
心中是不可侵毀的形像,父母的權威不可更改,而這一切都是緣於
父母的血統和天然的血緣關係。梁武帝將食肉與父母聯繫起來,在
中國人的眼裏看來肯定是大逆不道的,更是想都不能想的事情,是
最大的不孝,生生世世不可饒恕,梁武帝採取了這種理念,把不食
肉的觀點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聯繫起來,也就完成了中國佛教不
食肉觀的中國化轉換,同時又利用行政的權利,有利地推動了佛教

47
唐 · 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297 上。
48
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
第三》卷 2,《大正藏》冊 25,頁 67 下。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83

不食肉觀在教內外的影響,使之可以深入社會的底層。
第二個原因是卻除殺生,反對殺業,亦即梁武帝所說的:

噉食眾生乃至是一切餓鬼因,噉食眾生乃至是一切畜生因。
當知餓鬼有無量苦,當知畜生有無量苦。畜生暫生暫死為物
所害,生時有無量怖畏,死時有無量怖畏,此皆是殺業因緣
受如是果。若欲具列殺果輾轉不窮盡,大地草木亦不能容
受。向 來 所 說 雖 復 多 途,舉 要 為 言,同 一 苦 果,中 自 有 輕
重,所以今日致眾苦果,皆由殺業惱害眾生。 49

不殺生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亦是不食肉觀的立論基礎之一。大乘佛
教提倡不殺生,不僅僅是指動物的生命,還包括了一切有情眾生,
即包括有情識的生物在內。《涅槃經》是講佛性的經典,主張眾生悉
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都當得成大覺義,並且廣說與涅槃有
關的一切菩薩法義,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極談,為那些欲成就佛法,
取得成就的人提供了一個理論的支撐。從五世紀起,該經就不斷有
人注疏,到了梁武帝時,講說此經已經成風,梁武帝本人就對《涅槃
經》非常有興趣,敕命僧人寶亮總集此經諸家注撰成《集解》七十二
卷,又 親 自 講 解 此 經,並 製 成《涅 槃 講 疏》,送 到 扶 南 國 ( 今 柬 埔
寨 )。又把此經《義疏》贈百濟國。 50 他所發佈的《斷酒肉文》就是根據
此經《四相品》( 據南本,即北本《如來性品》部分 ) 而撰出的。既然一
切眾生都可成佛,甚至一闡提者亦可成佛,那麼食肉者將不能生發
出慈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亦云:

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
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
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

49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297 上。
50
参見《梁書》卷 54。
84 黃夏年

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呪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
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
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
閒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
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
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51

《斷酒肉文》亦說:「問:為是慈心故食肉,無慈心故食肉?答:此非
慈心。」
「問:若非慈心,豈得非殺耶?答:理中常應不得,約事故
如此。」52 不生慈心,必有殺業,眾生也將受到生命的威脅,為此,
梁武帝強調:

弟 子 蕭 衍,又 復 敬 白,諸 大 德 僧 尼、諸 義 學 僧 尼、諸 寺 三


官,北山蔣帝,猶且去殺。若以不殺,祈願輒得上教。若以
殺,祈願輒不得教想。今日大眾已應聞知。弟子已勒諸廟祀
及以百姓,凡諸群祀,若有祈報者皆,不得薦生類。各盡誠
心,止修蔬供。蔣帝今日行菩薩道,諸出家人云何反食眾
生,行諸魔行。一日北山為蔣帝齋,所以皆請菜食僧者,正
以幽靈悉能鑒見。若不菜食,僧作菜食往,將恐蔣帝惡賤佛
法,怪望弟子,是請法師,當見此意。 53

「北山」在南京,即現在的金陵鍾山。「蔣帝」是蔣子文,漢末為秣陵
尉,與強盜作戰死於鍾山。三國吳孫權封之為中都侯,立廟祭祀,
改鍾山為將山。南朝齊進號為蔣帝。梁朝時武帝祈雨蔣帝,皆有靈

51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 4,《大正藏》冊 16,頁
513 下。
52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299 下。
53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冊 52,頁
297 中。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85

驗,又得到蔣帝助威,將魏軍打敗,誠信甚深。 54 蔣子文因為城陷
而殉節,合乎祀典「以死勤事則祭之」的向例,受到本地人祭祀,初
稱其為知縣,後稱蔣侯,再稱蔣主,最後稱為蔣帝。唐徐鉉曾撰有
「宿蔣帝詩」云:「便返城闉尚未甘,更從山北到山南。花枝似雪春雖
半,桂魄如眉日始三。松蓋遮門寒黯黯,柳絲妨路翠毿毿。登臨莫
怪偏留戀,遊宦多年事事諳。」55 這本是中國民間流行的英雄崇拜的
物件,但是梁武帝在佛教的不食肉觀裏,將蔣帝列為禱告的對象,
這就無疑增加了中國信仰元素,使信徒們更加容易理解和相信不食
肉的益處以及食肉的懲戒,從中也可以看出梁武帝在撰制佛教的不
食肉觀和發佈《斷酒肉文》上的一片苦心。
第三個原因是受到中國傳統醫學養生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傳統
醫學理論裏面,人是自然精華之所現;採擷天然之精靈,彌補人身
之不足,以自然之華實養人生,一直是中國中醫理論的一個重要組
成部分。梁武帝充分重視這一點,並且做了很好的引用與發揮。
他說:

菜蔬魚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
臭穢下食。所以《涅槃經》言,受食之時令作子想,如俱非惑
豈須此法,且置遠事止借近喻。今已能蔬食者懨惡血腥,甚
於不能蔬食者,懨惡菜茹事等如此。宜應自力回不善惑以為
善惑,就善惑中重為方便。食菜子想,以如是心便得決定。
凡不能離魚肉者皆云,菜蔬冷於人虛乏,魚肉溫於人補益。

54
宋李昉奉勅監修:《太平廣記 》卷 296:「梁旱甚,詔於蔣帝神求雨。十旬不
降,帝怒,載荻焚廟,並其神影。爾日開朗,將欲起火。當神上,忽有雲如
傘蓋,須臾驟雨。台中宮殿,皆自震動。帝懼,馳詔追停,少時還靜。自此
帝誠信遂深。自踐祚比未曾到廟,於是備法駕,將朝臣修謁。時魏將楊大
眼,來寇鐘離。蔣帝神報敕,必許扶助。既而無雨,水暴漲六七尺,遂大克
魏軍。神之力也。凱旋之後,廟中人馬腳皆有泥濕,當時並目睹焉。」
55
清 · 曹寅、彭定求:《全唐詩》卷 751。
86 黃夏年

作如是說皆是倒見。今試復粗言,其事不爾。若久食菜人榮
衛流通,凡如此人法多患熱,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
氣力充滿,是則菜蔬不冷能有補益。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
悉患熱類皆堅強,神明清爽少於昏疲。凡魚為性類皆多冷,
血腥為法增長百疾,所以食魚肉者神明理當昏濁,四體法皆
沉重無論,方招後報有三途苦,即時四大交有不及。此豈非
惑者,用心各有所執。甘魚肉者便謂為溫為補,此是倒見事
不可信。復有一種人,食菜以為冷便復解素,此是行者未得
菜意。菜與魚肉如水與火,食菜才欲得力。復噉魚肉,魚肉
腥臊能滅菜力,所以惑者云:菜為性冷,凡數解素人,進不
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魚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是諸僧
尼復當知一事,凡食魚肉是魔境界行於魔行,心不決定多有
留難,內外眾共魔相嬈作。所以行者思念,魚肉酒是魔漿,
故不待言。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遠離內無正氣,如此等
人法多衰惱。56

梁武帝雖然是從佛教的信仰角度來進行了詮釋,但是從現代科學養
生學來看,各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蔬菜裏面含有豐富的維生
素,對人體內的元素補充是有益的。魚肉暈菜雖然有溫補的功用,
但是多吃無益,這一點梁武帝也指出了。梁武帝將中國佛教僧人敕
令茹素,是一種改革,正如他本人所說:「若心力決正,蔬食若節,
如是等人,多為善力所扶。法多堪能,有不直者宜應思覺,勿以不
決定心期決定人。」57

56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 52,頁
298 上。
57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慈濟篇序》卷 26,《大正藏》 52,頁
298 上。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87

《慈悲三昧水懺法》
注釋家對不食肉觀思想的發揮
《慈悲水懺法》的出現,晚出於《斷酒肉文》是沒有疑義的,它所宣揚
的不食肉與不殺生的觀點,都是《斷酒肉文》之後思想和發揮,後來
《慈悲水懺法》的歷代注釋家,無不發揚了《斷酒肉文》的慈悲思想。
例如《慈悲水懺法》指出「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甚」。《慈悲水
懺法卷中隨聞》58 注曰:「興害,身業。食噉,口業。傷慈,意業。」
將身、口、意三業直接與食肉觀聯繫起來,並且把食肉的做法指向
了思想根源 —— 傷慈與意業聯繫起來,使身三業者的理由更加充
足。《水懺科注》59 卷中曰:「果實穀米菜茹,皆生蟲故。然樵薪,即
是燒然一切柴艸。」露燈燭指暑天時,夜裏見昆蟲前往明亮的燈前飛
集,故有飛蛾撲火燒生之行為。故云「憐蛾不點燈 」。由此推之,
「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 」也是傷慈的舉動。因為「眾生血肉資養四
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傷慈不僅僅是傷害了食肉者的動物,而
且還傷及蛾蚊等蟲,亦屬於殺業,增長了人們的貪婪之心,是意業
的一種表現。《水懺科注》60 卷中強調:「第一殺害者,即就身中,第
一殺業為重,故先言之。」
《梵網經》曰: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
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菩薩
應起慈悲心救護。而恣意殺者,是波羅夷罪。恕己可喻者,
人多自恕。既知恕己,便知恕他。故曰可為喻,即將心比心
之謂也。

突出殺業的思想,成為《慈悲水懺法》歷代注家最關注的物件,並且
給予了詳細的論證。

58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書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上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頁 695 上。
59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頁 763 中。
60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頁 762 上。
88 黃夏年

《慈悲水懺法》歷代注家除了引經據典之外,還在不食肉觀上進
行了中國式的發揮。例如《慈悲水懺法卷中隨聞》61 說: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不食成病,道業何從?(饑世易子而
食,最是慘酷。幸遇豐登,當念饑饉之苦,不可過分。米麥
食尚爾,況眾生肉,安知眾生非我往世六親耶?思之,大可
流涕。《心地觀》云:彌勒從初發心。)
(不食肉,以是因緣,
名慈氏。為成熟眾生故,現在兜率天。)次引《楞伽經偈》
:明
殺報,為利殺生,如屠兒販賣,宰夫以殺求利之類。財網肉
者,將 財 廣 買,逞 口 腹 貪 饕 無 厭 者,號 叫 獄。先 詶 其 將 殺
時,眾生求捄之聲,然後次第償之也。

《水懺科注》62 卷中曰:

饑世易子而食,極為不得已,正見饑世之苦。今得食有餘
時,便當念饑饉之苦,勿使過度可也。余食尚不敢過分多
用,況食眾生肉而不痛念哉。且眾生往世,安知非我父母兄
弟六親眷屬,而乃食之耶。究極於此,大可流涕。

這裏用豐年不忘歉年的例子來說明,飽漢不忘餓漢饑,生活要有適
度的傳統思維,說明食肉者「勿使過度可也」
;但是更重要的是強調
了在輪迴的六道眾生中,有的很可能是前世的「父母兄弟六親眷
屬 」,因之食肉就可能有食「父母兄弟六親眷屬」的危險,嚴重地違
反了中國傳統孝道倫理,不可不慎之也。也就將梁武帝以噉食父母
作為怨懟相報的思想,做了更好地發揮。
在中國思想中,因果報應的說法是沒有的。中國傳統思想中有
「承負」的說法,亦即是說造業者做了善業或惡業,要殃及家人。而
在佛教中則主要強調的是自作自受,作業者本人將在因果報應中得

61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書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頁 695 下。
62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頁 762 上。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89

到輪迴或解脫。
《慈悲水懺法卷中隨聞》63 說引
《華嚴經》
證殺業果報:
「殺者噉者,皆由噁心,故感虎狼等身,心常懷惡。」
「舌根功德。五
食中,法喜禪悅二食為上 (《增一》
:出世五食,禪悅食、願食、念
食、解脫食、法喜食。《維摩》
:雖飲食,而以禪悅為食 )。不貪眾生
血肉,則穢味除而甘露就也。」
《水懺科注》64 卷中曰:

經 言,至 多 病 短 命,出《華 嚴 經》。殺 害 食 噉,本 因 噁 心 而


然,故感狠毒身報,而常懷噁心。熊獸其形似豕。古云大秦
之國,出玄熊、赤熊類黃白者是也。好殺者令眾生恐怖,故
受恐怖報。上畜生報,下人中苦報。

得味寡而受報多,可為猛省。吾食眾生肉,形殊體不殊。一
般同性命,只是別形軀。苦楚令他受,肥甘為我需。不須閻
老判,自揣道如何。義亦在斯矣。

殺食眾生血肉而資養四大,來生益多苦報,故曰更增苦本。
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飡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
血肉之味。

由此可見,將因果報應引進了不食肉觀,是慈悲懺法的重要內容,
其重要性在於,警戒那些食肉者,要知道現在為了一時逞口味之
「福」,將來必會得到長遠的「苦本」,不能得到根本的解脫。而且這
些惡行都是緣自於「心 」的使然,因為有了「噁心」,所以才有了惡
行,因果報應始終是存在的,眾生不能不加以重視。所以古人嚴厲
地批判了「吃肉不存在因果」的說法。《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65:

無廉恥章,臨財無讓,言爭先取也。見得思義乖,傷于廉潔
可 知。羞 恥 之 心 何 有,自 與 盜 戒 近 矣。次,酒 肉 一 對。屠

63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書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頁 696 上。
64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頁 762 中。
65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晝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頁 711 中。
90 黃夏年

肉,犯殺戒。沽酒,犯不飲戒 ( 詳如《梵網》及前釋中 )。次,


心口一對。欺出於心,誑施於口。

《水懺科注》卷下 66:「乃至云天堂是妄造,地獄非真說。酒肉不礙菩
提,淫欲不妨正性等言,俱是邪解僻說之意也。」由此可見,酒肉不
僅違反倫理道德軌範,進不得天堂,只能下地獄,而且是屬於「邪解
僻說 」,故不能不加以重視。
在歷代注家裏面,根據中國傳統的醫學養生的理論,解說佛教
的不食肉觀,繼承了梁武帝的思想,也是它的一大特點。《慈悲水懺
法卷下隨聞錄》67 曰:

食肉有十過。《一覽》云,一、眾生本是六親。二、食肉人,
眾生見即驚怖。三、壞他信心。四、慈心薄少。五、增惡羅
剎 習 氣。六、令 學 呪 術 不 行。七、眾 生 身 命,於 己 無 別。
八、諸天賢聖遠離,惡神恐布。九、不淨所出。十、死墮惡
道,擾客擾主也,餞主送行客也 ( 廣酌,酒食途,人曰餞 )。

若有病者,聞聲觸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願
彼食我肉身,不生噁心。如食子想,我治病已,常為說法,
願 彼 信 受,思 惟 轉 教。五 祖 演 云,今 人 似 發 瘧 一 般,寒 一
上,熱一上,不覺過,了一生。不會者且置。即如徹的人,
于日用現行處,亦未免觸事,則因事生心。緣無,便依無息
念。被寒熱二字,打做兩橛。

身心之病,與飲食有重要的關係,這是中國傳統中醫的重要思想,
「食肉十過」就是反映了這種情況,其後果是壞習氣增加,擾亂修
行,不得解脫。因此,它不僅在心受,而且還在身受方面都反映出
來。正如法演祖師所說寒熱上身,危及性命,了卻一生。食肉者的
身體其實就是反映的這一情況而已。

66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頁 722 上。
67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晝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頁 774 中。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91

《慈悲水懺法卷中隨聞》68( 註釋 ) 又說:

魚,水蟲也 (《素問》云:魚,熱中。丹溪云:魚在水,無一
息之停,食之動火。《大經》云:菩薩於饑世見餓者,現龜魚
身無量由延。誓云:願彼取我肉時,隨取隨生。因食我肉,
離饑渴苦,乃至悉使發無上菩提心。

此明養殺為殺而噉,故養也。雞有五德,畜之報曉,放生則
可。而殺而食,不可也 ( 雞本屬巽,巽為風,食之能發風病。
丹溪云:雞助肝火。衍義云:助火動風,安可食之 )。牛,耕
畜 大 牲 也,帝 王 非 郊 天 祭 地,不 輕 用,況 凡 人 乎。犬 本 防
宅。豕 ( 即豬字,重出 )。鵝,白者食草,蒼者食蟲,其肉性
冷,有毒發瘡。令人霍亂發痼疾者,鴨肉與卵並不可與鱉肉
同食,能害人。

同樣,根據中國傳統的吃甚麼補甚麼的理論,佛教的不食肉觀也無
不貫徹了這一原理。像魚因為經常在水中游走,人們似乎從沒有看
到它在水中停過,於是認為魚是能量過大,體內充滿了火氣,因之
人吃之後也會有火氣上身。雞也是這種情況,從八卦的卦相上看,
雞屬於巽卦,巽又屬於風,有助火的作用,所以從推理上講,吃雞
也有上火的可能,故雞不可食之。而鵝是食草或食蟲的動物,屬於
涼性的動物,雖然吃它不會上火,但是卻會讓人發瘡。總之,動物
的肉食都有各種缺陷,不可食用。《慈悲水懺法》的注者就是想說
明,食肉不可取,而且能害人。不唯如此,而且《慈悲水懺法卷中隨
聞》還從儒家的經典裏面去予以進一步闡釋,認為:

皰廚,烹庖處也(孟子:君子遠庖廚,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69 故殺畜生,以供口腹,為三寸于一

68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書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頁 697 上。
69
《孟子》原文為:「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
92 黃夏年

時,受殃累于永劫,何不三思乎。且畜生有二種,一。受決
定殺果,如雞鵝牛羊等。緣其宿生,決定不信因果,歡喜決
定行殺,無懺悔心故。二。受不定殺果,如禽魚等,前生雖
作惡業,或出於不得已,或殺已生悔故。又飛空走陸,互有
決不決義。 70

孟子要告訴齊宣王,只要把對禽獸的同情心推及到人事上,就像可
憐禽獸一樣去關心百姓的疾苦,那就是推行王道和仁政了。一國之
君連對禽獸都有不忍之心,對百姓不是也有仁愛之心了嗎?這個內
聖外王之道,卻被佛家的注者用大慈不殺生的思想來予以佛家的解
釋,將意思表達為:君子對於禽獸,要有惻隱之心,見其生時,不
忍心看見其死:聽到它的慘叫聲音,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要遠離
庖廚。這也是儒佛結合的一個範例,儒家的思想被佛家成功的引入
到食肉觀裏面,並且作出了高度的發揮,因此《慈悲水懺法卷中隨
聞》才作出一個很長的發揮,指出以供「口腹」,「為三寸于一時,受
殃累於永劫」的危害性,並且分出決、不決義殺兩種果的不同情況;
還進一步從濫殺無辜的角度指出:

明貨買他殺,以自給也。宰,割也。凡肉至火中,曰炮。近
火曰炙。(《報恩經》
:釋迦昔為雁王,五百阿羅漢為五百群。
佛身形影利物,〔皆〕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
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以佛有大
慈悲,身子無故。佛習氣盡,身子未盡故 ),楚毒酸切。總結
上文。謂如是苦楚慘毒,聞之酸心,恨之切骨。畜本無辜,
不應加而加之,故曰橫耳。一時快口,永劫殃累。得味甚
寡,受報極多,最宜猛省。曷不思虞舜飯糗茹草,夏禹惡酒
菲食,孔子蔬食菜羮乎 ( 古云:飲食於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

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70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晝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中隨聞》,《續藏經》冊 74,頁
697 上。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93

饑瘡。才過三寸成何物,勿用將心細較量。蓋先賢務在養
心,養心莫先於寡欲,口腹之欲,急宜絕也 )。 71

《水懺科注》72( 註釋 ) 卷中亦曰:「古云,飲食於人日月長,精粗隨分
塞饑瘡,才過三寸成何物,勿用將心細較量。修道之人,宜以此為
警戒。」

結語
梁武帝云:

今日大眾已應聞知,弟子已勒諸廟祀及以百姓凡諸群祀。若
有祈報者皆不得薦生類,各盡誠心止修蔬供。蔣帝今日行菩
薩道,諸出家人云何反食眾生行諸魔行,一日北山為蔣帝
齋,所以皆請菜食僧者,正以幽靈悉能鑒見。若不菜食僧作
菜食往,將恐蔣帝惡賤佛法怪望弟子,是請法師當見此意。 73

梁武帝對不食肉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在他沒有做皇帝之前,沒有
不食肉的想法。他曾經說:

朕布衣之時,唯知禮義,不知信向。烹宰眾生以接賓客,隨
物肉食,不識菜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遠方珍羞,貢獻
相繼,海內異食,莫不必至,方丈滿前,百味盈 。乃方食輟
筯,對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溫清朝夕供養,何心獨甘此膳。
因爾蔬食,不噉魚肉。 74

71
寓古婁青螺庵沙門晝中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中隨聞》,《續藏經》冊 74,頁
697 上。
72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頁 762 下。
73
大 唐 西 明 寺 沙 門 釋 道 宣 撰《廣 弘 明 集 慈 濟 篇 序》卷 26,《大 正 藏》 52,頁
297 中。
74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廣弘明集統歸篇序》卷 29,《大正藏》 52,頁
335 下。
94 黃夏年

一個皇帝在執政之後,下決心不食肉,並令天下佛教徒也不得食
肉,此心可鑒,此舉可張。他下大決心禁止僧人肉食,使後來的中
國漢地佛教僧團完全成為素食主義者,也使中國佛教的懺法裏面充
分反映了不殺生、生慈心而來的食肉觀。由此觀之,三昧慈悲水懺
則是中國傳統佛教肉食觀裏的有代表性的主張反映。

參考文獻
曹寅、彭定求:《全唐詩》卷 751 。
禪修:《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下。《續藏經》冊 74。
道世:《法界聖凡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續藏經》冊 74。
道宣:《廣弘明集》卷 26、卷 29。《大正藏》 52。
───:《續高僧傳》卷 28。《大正藏》 50。
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卷 3。《大正藏》 12。
繼僧著、嚴章校:《舍利懺法》。《續藏經》冊 74。
李昉監修:《太平廣記》卷 296。
梁武帝:《斷酒肉文》
《大正藏》 52。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 2、卷 27。《大正藏》 25,
龍住釋,成簡西宗集注:《水懺科注》。《續藏經》冊 74。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明永樂帝:〈禦制水懺序〉,載《慈悲水懺法》卷上。《大正藏》 45。
磐謹撰、袾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 5。《續藏經》冊 74。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 4。《大正藏》 16。
姚思廉:《梁書》卷 54。
佚名:《慈悲水懺法》卷上、中、下。《大正藏》 45。
元照重集:《蘭盆獻供儀》。《續藏經》冊 74。
俞汝楫編:《禮部志稿》卷 1。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之二。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
贊寧:〈唐彭州丹景山知玄傳〉
《宋高僧傳》卷 6。《大正藏》 50。
───:《大宋僧史略》卷中。《大正藏》 54。
志磐:《佛祖統紀》卷 41。《大正藏》 49。
───:《明僧克勤書》。《續藏經》冊 57。
咫觀:《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續藏經》冊 74。
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下隨聞錄》。《續藏經》冊 74。
朱時恩輯:《居士分燈錄》卷上。《續藏經》冊 86。
慈悲三昧水懺不食肉觀之研究 95

The Notion of Non-meat Eating


in Compassionate Sam dhi Water Repentance

Huang Xia-nian

Abstract
The notion of non-meat eating in Compassionate Samādhi Water
Repentance integrates the thoughts of filial piety, life preserv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is notion, inherited from the edict of Emperor Liang Wu-di, promoted
further the practice of non-violence originated from the emperor’s
command. Compassionate Samādhi Water Repentance objects to the
karma of killing, and publicizes the ideas of non-killing according to the
first commandment, and “existence being equal”. The non-meat eating
concept in Compassionate Samādhi Water Repentance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flecting the precept of non-killing was
advocated unconsciously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consciously afterwards.

Keywords: Compassionate Samādhi Water Repentance, non-meat eating,


Master Wuda, Emperor Liang Wu-di

Huang Xia-nian, Editor-in-chief in the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