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其後佛陀靜修完出來,從佛弟子阿難處得知,在神

不偷盜戒
魔的引誘下,眾比丘因修不淨觀,引發自殺、他殺的事
件。佛陀感到非常吃驚,為免傷及眾生性命的事件再發 重警醒、防不義
生,因而在戒條中規定,若任何比丘故意自殺、殺害他 「五戒」中的「不偷盜」戒,又稱不與取戒,也就
人,或讚歎死亡之美,或者勸告別人自殺,都犯了「波 是不經過別人的同意或知悉,卻私自取走人家的財物,
羅夷」之罪(乃戒律中之根本極惡戒,意譯為他勝、極 又或看到別人的財物生起盜竊念頭,這也都稱為偷盜。
惡、重禁、墮、墮不如、斷頭、無餘、棄)。其後,佛 據《四分律》卷一記載,佛陀遊化羅閱城耆闍崛山
弟子將「不殺生」的對象,從人擴展到不殺害動物,不 時,教導比丘們在雨季(農歷四月至七月)開始前,在
殺生戒亦是佛教的根本戒條。 仙人山邊用草木搭起簡陋的茅草屋。當雨季開始後,他
太虛大師向信眾開示時曾指出,不殺生是人類共生 們便各自在茅屋內住宿或者用功辦道,這即是佛教的結
共存的必然條件,殺人是重戒,殺大的動物是中戒,殺 夏安居。當結夏安居完結後,便把屋拆掉,以防他們長
微細的生命是輕戒;犯不殺生戒去殺害別人,不僅為佛 居,因而對衣食住等身外物生起貪愛與執着。
法所不許,更是社會上法律所不容。 當時一名叫檀尼迦陶師子的比丘,在結夏安居後未
在現代社會,佛教徒進一步理解「戒殺護生」精 依佛陀的教導拆除茅草屋,而是一直住在草屋內。有一
神,在於保護大自然,讓生活在大自然的「眾生」有一 天,檀尼迦陶師子外出托缽乞食回來,赫見草屋被砍柴
個合適的生存環境,這也合符佛教眾生平等的精神。對 人拆除,即用草木建造另一新草屋。唯不久這屋又被砍
於個人來說,抱有「戒殺護生」的精神,能令自己平 柴人拆除,如是者接二連三之後,他造了一所小而精緻
和、身心和諧,達至心與境平衡的狀態。 的泥屋。佛陀看後指不符合律制,令人把該屋拆掉。檀
當看見家居的蟑螂、螞蟻等昆蟲,常有人為殺或不 尼迦陶師子想起一位負責管理皇家木材的舊友,便以國
殺而煩惱。聖嚴法師在其著作《禪的智慧》表示,戒條 王已答應為由前往倉庫,拿取一些夏季防洪用的木料,
須適應不同的情境,倘殺害動物且知道自己的所為而懺 砌成了一座木屋。
悔,那麼便沒有破第一條戒。不過,聖嚴法師亦指出,
開悟的人不會殺害那些動物,更慈悲的方式,就是把屋
子打掃得亮潔整齊,那麼蟑螂、螞蟻等便不會逗留或存
在了。

1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March 2023


當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獲悉後大怒,警告檀尼迦陶 須提那子回應稱,梵行生活令自己很快樂、充實,
師子說:「那是防洪的木材,盜取者犯死罪!」佛陀獲 他更深深體會到,財富是身外之物,是煩惱的根本。他
悉後認為,檀尼迦陶師子的行為損害出家人形象,亦違 的父母以各種方法游說他不果後,便向他稱只有他一名
犯了國法,因而制定不偷盜戒,此亦是五戒中的第二條 兒子,盼求他為家族誕下孩子,使得家業有繼承人。須
戒。 提那子恐雙親繼續苦苦相逼,便3次與其前妻行淫欲,
無論是否信佛人士,都明白偷盜的過失,不會不經 以滿足父母願望和盡孝道。他盼麻煩可就此完結。
別人同意而擅取。我們要有更高的警覺性,有時不是偷 僧團內的比丘獲知後,認為須提那子的行為不檢
盜與否,而是是否懂得對人尊重。 點、不潔淨。佛陀更召開大會,譴責須提那子說:「你
的所作所為有損比丘威儀,不是潔淨的行為,那是不應
當做的。」佛陀為此制定出不邪淫戒。
不邪淫戒 聖嚴法師認為,這戒律十分重要,如不遵守會為家
護倫理、重道德 庭以至社會,製造出很多的痛苦和紛爭。太虛大師亦曾

佛教認為,淫欲心是障礙道業成就的因素之一,也 在演說中表示,如果人人邪淫,必然引起亂群亂倫的不

是人流轉生死的根本。不邪淫戒是佛教根本戒條,佛門 幸後果。

中的戒律規定。佛教信徒須受持不邪淫戒,即在家信徒 時而世易,現今的時代和之前不同,不少相戀男

要對配偶忠貞,不與配偶之外其他人發生不正當關係; 女都選擇同居不結婚。這種行為,一般都不被認為是邪

出家人則不能有淫欲的念頭以及行為。 淫。聖嚴法師在其著作《禪的智慧》表示,如果沒有結

據《四分律》卷一記載,佛陀成道後12年,從喬 婚而生小孩,這會為孩子製造問題;就算沒有誕下孩

薩羅國遊化到跋耆國的毘捨離城,住在大林重閣精舍。 子,仍應選擇結婚,因這表示是對伴侶的承諾,也是有

佛陀的弟子須提那子隨佛陀出家8年後,首次回到故鄉 責任感和成熟的表現。

並隨眾托缽路經家門,其富甲四海的父母看見兒子逐戶
乞討殘羹,傷心地對他說:「你沿途乞討令我們丟盡顏
面,你還俗享受五欲之樂吧!家中財物任你布施。」

香港佛教 . 二○二三年三月 // 11
不妄語戒 不妄語戒的重要性,就是言行必須一致。《大智
度論》卷十三便記載,妄語的人「醜惡之聲,周聞天
揚誠信、慎言行 下」,「身壞命終,當墮地獄」。事實上,人與人之間
妄語是對別人說虛妄不實的話語,一個人若常以妄 的相處貴乎誠信,就正如聖嚴法師在其《禪的智慧》亦
語騙人,終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尊重。佛陀非常反對弟子 說,如為了賺取利益而說謊,就是妄語和偷盜;如是為
打妄語,認為佛教徒亦須對人誠實守信,因此將不妄語 了性而說慌,那就是妄語和邪淫;如果因說謊而直接令
戒規定為佛教的基本戒條。 人喪命,那就是妄語和殺生。謹言慎行,不管於戒條或
據《十誦律》所載,在佛陀成道後第6年,有500位 是處世,也都同樣適用。
比丘隨佛陀在毘捨離結夏安居,當時適逢大饑荒,不幸
餓死者眾。在此安居的比丘生活很困難,佛陀便叫大家
分散到各地安居,以讓居士的負擔減少,大家也不致同
不飲酒戒
受飢餓威脅。 護前四戒、保理性
眾比丘遂依教奉行到各鄉鎮結夏安居,3個月以後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所述,佛陀住世
回到毘捨離時,大多數比丘因缺少食物而面黃肌瘦,但 時曾偕弟子往支提國中一村落,村民看見佛陀後十分恭
少數比丘卻精神煥發,腰肥體胖。佛陀於是逐一詢問弟 敬,並提醒佛陀,切勿前往拔陀越村,因該處有一條暴
子安居托缽的情況。其中瘦黃的比丘說因值飢荒,居士 惡的毒龍。毒龍盤踞村中修道院內,危害村民和附近動
們沒有食物,難以再作供養;容光煥發的比丘則洋洋得 物等的性命。佛陀的隨從者中,有一位叫善來長老的弟
意稱,他們在信徒面前相互讚歎「上人法」(即是超越 子,他皈依佛陀前曾是外道教徒,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
常人的能力與證量,包括禪那、解脫、神通、證果等) 領。他在佛陀准許下成功降伏毒龍,由此深獲各方信眾
稱:某比丘已證得初果、二果、三果;某比丘已得初 敬重,紛紛前來供養他。
禪、二禪乃至得六神通,信徒以為有證得聖果的比丘到 善來長老某天遊化到室羅筏城時,一位信徒供養
來,便把僅有的食物拿出供養,盼能獲無量的福德。 他飯菜,但因飯菜較鹹,他恐如供冷水會令善來長老喝
佛陀得知後,立即斥責那些胖僧愚癡無比,斥他們 後生病,便決定以酒代水。善來長老在不知情下把酒喝
把佛法作為討生活、騙取衣食的工具。他們為了口腹利 盡,拿起衣缽便往佛的住處。怎料將到達時酒性大發,
養而謊稱達高修行境界,實盜人飲食的賊無異!佛陀為 頭暈目眩迅倒地失去知覺;長老衣缽、錫杖散落一地,
防有弟子再犯類似錯失,便給眾比丘制定了不妄語戒。 大風吹來更使他全身坦露,非常狼狽。

1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March 2023


此時,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見善 星雲大師亦謂,佛教對於是否受五戒,不會強迫人
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立即把他扶回精舍。酒醉中的 要全部接受。受過五戒的男居士稱為「滿分優婆塞」,
善來長老在地上輾轉反側,更把腳朝向佛陀。他酒醒後 女居士則是「滿分優婆夷」;如果五戒中只能受四條,
感無比慚愧,立即起身頂禮佛陀,請求懺悔。佛陀藉此 便稱為「多分優婆塞(優婆夷)」;如受三條戒就是
告誡諸比丘表示,喝酒使人的智能和毅力消失,失去自 「半分優婆塞(優婆夷)」;受兩條戒則是「少分優婆
持的力量,更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因此絕不能喝酒。 塞(優婆夷)」;如只受一條戒,就稱之為「一分優婆
從此比丘僧團中,便定下不飲酒的戒律,除了治病需 塞(優婆夷)」。「大家要受幾條戒,可依自己的情況
要,佛教徒不應飲酒。 而定,這是自由的,但有受戒總比不受戒來得好。」星
雲大師開示說。

做人不能沒有規範,受戒總比不受戒好
結語
佛教強調智慧,對人生抱理性態度,然而酒精甚
至毒品會使人失去理性和判斷能力,直接違反佛教的原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第六卷載:「戒是佛法之
則。聖嚴法師在《禪的智慧》中便認為,佛教五戒中第 平地,萬善由之生。又戒,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無
五條的「不飲酒戒」,就是用以保護前四條戒。 戒者則無所依;一切眾生,由戒而有。又戒入佛法之初
受持五戒功德無量,但有人會認為,受戒難免會 門,若無戒者則無由入泥洹城也。又戒是佛法之瓔珞,
犯戒,不受戒就不必擔心犯戒了!在《星雲大師全集》 莊嚴佛法。」
〈僧事百講〉中,星雲大師強調,這想法是錯誤的,因 佛陀所制定的五戒,不單是佛教戒律的基礎,也
如當受持了五戒,可先在自己的心理上,建立起防非止 是世間上社會人倫道德的基礎,符合法律。例如不殺生
惡的觀念,自然便不容易犯戒了;縱使犯了戒,因為有 戒,便展現了和平、平等;不邪淫戒則在現今社會的道
懺愧心,懂得懺悔,還是有得道的機會。 德和價值觀都常受衝擊下,發揮了維繫正常健康家庭的
關鍵作用等。因此,如能受持五戒,便是做人最好的功
德,也就能更好地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
意,是諸佛教」的教化了。

香港佛教 . 二○二三年三月 // 13
【筆墨 悠然】

譚寶碩
跨媒介藝術工作者,活躍於音樂、攝影及書畫界。 作品名稱:春夏秋冬
譚氏書風活潑,字體秀麗,畫作簡潔。以禪心入道,
融和於音樂、書畫,趣味盎然之餘,寓意深長。

香港佛教 . 二○二三年三月 // 15
【眾生 相】
文:丁澄
圖:William Fung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精進向前
「毅」高人膽大
黃毅力

一天,汽車代理商富利堡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毅力去到香港佛教聯合會辦公
室,這是政府宣佈與內地通關的幾天後,黃毅力(Eric)捐錢,「添香油」做
善事。Eric告訴工作人員,疫情期間本港經濟下滑,不論生意人或小市民,都陷入困
境。現時疫情防控開始放寬,他見到了第一道曙光,故第一時間要捐錢給慈善機構,
他要感恩——感恩渡過了「疫境」難關。
  認識黃毅力或看過其專欄的人,或會將他和獅子山精神連在一起,而香港佛教聯
合會人士認識的這位中年商人,則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
從書本中學習佛理
Eric坦言,自己相信佛教,他透過閱讀佛教書籍去 Eric對佛教的因果觀印象深刻,他認為,「因緣」
吸收和領略佛理。他會上網閱讀一些有合適出處的文 造成「聚散」,每樣事物都有開始,也一定有結束,這
章,「我不相信名氣,只相信真理,如果說的是有道 就是叫大家要學懂「放下」,每件事毋須太執着。「例
理,即使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作者,我認為也可以作為 如有很親愛的人、很心愛的寵物,或投入了很多感情的
很好的參考。因為當中最關鍵的,就是自己是否有辨別 人和物,當出現某一些原因,可能是一場意外,或因
是非的能力。」不論做人做事都毅力非凡,自信十足的 生老病死,或離別,我們在傷心片刻之後,就要學懂放
Eric說。   下。如以宇宙萬物、佛家角度,緣聚緣散就是當來了便
佛教將「貪、瞋、癡」稱為「三毒」,害人最深。 去適應,當失去了就要接受。如果不適應、不接受,也
Eric理解,人一出生便是有求生的意欲、有爭取或掠奪 變成『貪、瞋、癡』了。」他說。
的意欲,這些「欲」是為了生存,亦為了競爭。他形容
這種人性,或可簡稱為「貪」,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原動
做好準備,追求新挑戰
力。「一個人如果只在廟中拜佛,口念阿彌陀佛,便會
那些年很多講述警察的電視劇,Eric也受「電視撈
去到一種極端的『癡』—那就是甚麼也不做。只是拜
飯」的熏陶,加上其父為警務人員,他是家中長子,故
佛,這樣對整個世界、宇宙或自己也沒有貢獻。如果在
他在16歲便決心加入警隊。他盼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過程中沒有加害於人,只是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自己
也為除暴安良。Eric說:「投考警隊最關鍵之處,就是
的環境,那麼適當的『貪』,這是合情合理的。『貪、
自己的鬥心。我想要做管理層,但當時只有預科學歷的
瞋、癡』最重要是提醒我們做每件事,不可過分投入或
他,要實現願望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做足準備。當時我
極端化,應要保持中庸之道,才能做到佛家的平衡。」
在街上遇到正在巡邏的年輕督察,便會主動上前請教他
們,如何才能考上督察?由此知道自己如何有更高獲錄
取的機會。」
做足準備、積極主動,皇天不負有心人,Eric在
18歲便成功考入警隊。表現卓越的他,在僅約3年後的
21歲,便獲擢升為高級督察。不過,在前途一片光明之
際,他在30出頭之年、本港備受金融風暴打擊的1998
年,毅然「棄警從商」,選擇離開這個「舒適圈」,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