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史前史

1.山顶洞人
a.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

b.她们的骨骼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称作山顶洞人 。
c.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并把生产范围扩大至水域,标志着人类认识利用自然的能
力提高。

2.氏族
a.又称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的一种较稳定的社会组织形
态。
b.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内部实行外婚制,公共事务由选出的
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c.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氏族制度开始解体。

3.仰韶文化
a.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名来源于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
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
b.出土的日用陶器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
化最明显的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
c.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还进行渔猎。其与良渚文化 、
大汾口文化、三星堆文化同样存在太阳崇拜。

4.红山文化
a.中国北方地区较重要的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因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
的红山而得名。
b.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有明确宗教遗迹的只有红山文化,其中尤以
女神庙为代表。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不但有深葬的习俗,更有火葬和天葬的习俗。
c. 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动
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猪、虎、鸟、龙等形状为主,工艺水平极高,是红山文化的
一大特色。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5.磁山文化
a.中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源头之一,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
名。
b.遗址为一远古村落,村落中分布着房屋、窖穴和集体劳动场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
盂及陶支架。
c.磁山文化被誉为世界上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磁山文化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 ,
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6.河姆渡文化
a.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其代表的考古文
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属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时代。

1
b.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复原率最高的遗址之一。最具
特色的是夹碳黑陶。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骨耜、鱼镖、匕等器物。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主要形式是干栏式建筑。
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c.影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新石器时代研究的重要成果,纠正了学术
界长期以来认为江南史前文化相比中原地区发展较晚的观点.遗址中发现的栽培稻谷遗存数
量丰富,且与相关农具以及野生稻一同发现,为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7.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8.涿鹿之战
a.相传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次战争。主要文献认为是皇帝与蚩尤发生的战争,由黄帝取胜。
b.战争起因是两大部落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相遇,
于涿鹿展开长期征战。
c.它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战争,对于古代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巨
大影响。

9.禅让制
a.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
帝位。
b.“禅让“分为“内禅”和“外禅”。“内禅”指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禅”则相反。
c.尧、舜、禹时期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禅让”时期。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
的首领由部落首领议事会共同推举,当时最高权力机关是四岳十二牧,四岳也就是四方各
部落的首领。
d.夏朝禹的儿子废除了传统的“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禅让
制”成为王位的世袭制。

古代史

10.武王伐纣
a.指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
事件。
b.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
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
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 800 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
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11.牧野之战
a.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b.战争原因:由于商纣王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c.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
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

2
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2.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五大诸侯国领导人总称,分别为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
宋襄王。

13.战国七雄:
A.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的统称,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B.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室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减少。周王室名义为天下
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又有田氏伐齐,战国七
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14.三家分晋
A.指春秋末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
B.从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晋国的军政大权。分别为赵、魏、韩、范、智、
中行氏。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后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王室名存实亡。
C.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
作。

15.商鞅变法
a.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b.前后经过: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
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
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
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c.影响 :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
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16.长平之战
A.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率兵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B.此战起因为两国争夺上党,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争局面对赵国不利。
秦国见赵国固守不出,便派间谍散播廉颇投降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而是怕赵奢(曾
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赵王遂中计,任命赵括为大将。赵括急功近利,遂被白起打败。
C.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被占长平,加速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的最后
转折点,至此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D.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秦朝
17.三公九卿制:
A.灭六国以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三公九卿。
B.三公指: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九卿:中央政府下辖的九个官职,也泛指整个朝廷。
C.秦朝国家机构齐全,不同行政机构并立,不相统属,只对皇帝负责。由于强化官僚的行

3
政职能,进一步削弱宗法贵族对朝政的影响力。

18.郡县制:
指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

19.焚书坑儒
a.秦始皇在公元前 213 年焚毁“诗、书、百家语和非秦国史书”、在公元前 212 年坑杀犯禁
者二事的合称。同时秦始皇为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b.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等需要,当时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
的言论批评时政。焚书坑儒的实质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c.负面影响:1)虽然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2)钳制了当时人们
的思想

20.小篆:
A.中国汉字书写形式。
B.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
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
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 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C.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
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
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21.都江堰
A.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
游,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B.都江堰相传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
年来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C.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
成都平原是闻名中国的“天府之国”。

汉朝
1.鸿门宴
a.汉语成语。楚汉相争时,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嫉之,遂用范增之计,设宴于鸿门,欲加
害之。后来刘邦赴宴,范增使项庄舞剑,伺机行刺刘邦,幸得羽叔父项伯及张良等协助,
始免 b.于难。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后指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

2.垓下之战
A.汉高帝五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B.战争结果:公元前 202 年,项羽退守垓下,突围乌江。最后自刎于乌江边,历时四年的
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C.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
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

4
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
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3.钜鹿之战
a.又称巨鹿之战,是秦末民变中,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后期各诸侯军也参战),同秦将王
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之一场重大战略性决战。
b.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率先猛攻秦军粮道,带动诸侯军
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章邯所部之二十万秦军投降。
c.经此一役,秦朝灭亡在即,项羽确立在各路义军中之领袖地位。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
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4.文景之治
a.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朝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治世。
b.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内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减免田租,且二人生活节俭,节制国
家开支。对外方面,对周边敌人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这就是“休养生息”政策。
c.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
幅提升,汉王朝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
帝征伐匈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昭宣中兴
a.昭宣之治又称昭宣中兴,为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时期。
b.背景: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
不断。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和汉宣帝着重休养生息,以恢复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
力,主要采取轻徭薄赋、重视吏治和平理刑狱。
c.昭宣时期的政治及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再次兴盛,将汉朝国力
推上太平盛世。后世历史学家评定此段时间为西汉的中兴。

6.光武中兴
a.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b.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全国政务总
揽于皇帝,遣散地方军队,简政减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加强
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
c.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
语)的时代。
d.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
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7.班超
a.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军事家。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b.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编撰者班固之弟,其妹班昭同为著名历史学家。班超选择投
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东汉名将。
c.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孝顺恭敬,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

5
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d.班超在西域常驻三四十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
离较远的国家。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
大贡献。

8.五行
a.也叫五行学说,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b.五行的意义包含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
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
c.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
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9.昆阳之战
a.中国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
线,故称为昆阳之战。
b.经过:新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其中以绿林、赤眉声势最大。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秀
军,在昆阳县大破新朝王莽主力部队,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c.影响: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
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昆阳之战的结果不仅仅直接导致新莽王朝的覆灭,更
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事之一。

10.五经博士
a.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b.汉武帝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
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c.五经博士的设置,是汉朝廷掌握经学的重要标志。在这以后,经学独占了官学。

11.察举制
a.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
b.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
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背景: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
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
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至汉武帝时期达到完备。
d.通过察举制度,两汉选出了很多贤良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
重要的作用。
12.坎儿井
a.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
b.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
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
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
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

6
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c.坎儿井优点:1)节约能源消耗,能自流灌溉 2)坎儿井能减少水量蒸发损失 3)避免风
沙掩埋输水建筑物 4)水量稳定水质好 5)施工技术要求不高

13.白马寺
a.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入列“洛阳八大景”。
b.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
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
庭”(祖师之庭)。
c.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
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19 世纪末以来,日本、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
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
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天下第一寺”。

14.《春秋繁露》
a.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
b.作品背景:在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
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
繁露》中。
c.主要内容:《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
《春秋繁露》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15.天人感应
a.中国汉朝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学理论,见于《春秋繁露》。
b.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古人认为天能影响
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中国天人感应学说独特于其结合五行思想。
c.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的代表,受命于天。当天子行王道,施善政时,自然就会表现得风
调雨顺,四季分明;当天子背离王道施行恶政时,天就会以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示警,
进而予以惩戒。
d.天人感应学说成为当时君主获得合法统治权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儒生集团制衡君主的
一个思想工具。
-性三品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宣扬的人性论,即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
善可恶。
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可以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
之性”。
16.乐府
a.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初设于秦,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b.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
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c.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
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语言通俗,作品贴近生

7
活,,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
情节较为完整,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17.《孔雀东南飞》
a.中国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
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
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
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
和反抗精神。
c.全诗故事繁简安排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
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末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
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木兰诗》
a.《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后人盛称它与汉乐府的
《孔雀东南飞》为“乐府双璧”。
b.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
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
的精神。
c.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
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
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秦妇吟》
a.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后人把此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
《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
b.此诗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乱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
全诗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宏大严密,语言流利精工,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树立了一座丰碑。
c.诗成当时就深受人们称赏,诗人还得到“秦妇吟秀才”的雅称。也有人认为它是继 杜甫
“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之后唐代叙事诗的第三座丰碑。

18.《古诗十九首》
a.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共有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
最早由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昭明文选》,并命名“古诗十九首”。
b.古诗十九题材内容包括羁旅行役、游子怀乡、乡愁闺怨、离别相思、宦途失意、抒写友
情,慨叹人生短促。诗歌思想感情复杂,共同特征是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易逝,表现出无限
感伤。
c.用字朴淡,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多用叠字,语句又异常简练,含义丰富。上承
《诗三百·国风》,下启建安文学之诗风,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历代的诗评作家都给予
了极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其称作“五言之冕冠”。
d.《古诗十九首》标志文人五言诗已达到成熟期,是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

8
19.《九章算术》
a.汉代数学著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
b.《九章算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将数学问题分为九类,共九章。不但是汉代重要的
数学著作,在中国和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早对分数、联立一次方
程组、正负数加减法进行系统叙述的著作。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存于《九章算术》。
c.《九章算术》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系统总结,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20.地动仪
a.候风地动仪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
b.地动仪有八个方位,他们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
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个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
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张衡设计的地
动仪原模型已失传,现有的候风地动仪是后世根据史料记载模仿而成。
c.背景:张衡所处的汉朝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
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
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公元 132 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
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
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21.张衡
a.东汉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
书。
b.张衡一生成就不凡,曾制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和指
南车、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将圆周率精准至小数点后一个位。
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二京赋》及《归田赋》等辞赋名篇,拓展了汉赋的文体与题材,
被列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七言古诗的诗歌体裁,对中华文化有巨大贡献。
-二十八宿
a.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的是天球上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座。
b.这二十八个星座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宿均以一颗恒星
为距星,以此作为天文坐标,可以用来计量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运动天体的运行位置,
也是观测其他恒星的基础。
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曾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
教、文学及星占、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
常庞杂。

22.《氾胜之书》
a.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b.《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氾胜
之书》是中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撰写的最早农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著作。总结中国
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对传统农学产生深远影响。
c.该书列举作物的具体栽种方法,奠定中国传统农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而且写作
体例也成为中国传统农学的重要范本。早期的滴灌系统和种子培育也出现在《氾胜之书》。

9
23.蔡伦
a.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
b.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
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为
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后人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c.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做事谨慎,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朝廷施政的得失。

24.四大发明
a.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
术。四大发明的说法,源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
b.造纸术:相传是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改进,并且大规模投入商业使用。造纸术对知识的
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巨大影响。
c.指南针:前身为中国古代的司南。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航海、野外
探险等领域。早在古代已对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造成深远影响。
d.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
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e.活字印刷:宋科学家、政治家、学者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
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
毕升。
f.历史意义: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
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①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
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②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③ 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④ 火药武器的
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