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熱輻射

撰寫者:孫郁傑

實驗目的
了解黑體輻射跟灰體輻射的不同,以及檢視發熱體溫度與其輻射的能量之
間的關係。

實驗原理
當物體吸收電磁波,帶電粒子被加速,獲得的動能顯現在巨觀上便是溫度
升高,而加速帶電粒子也會輻射出電磁波,這便是高溫物體的冷卻行為。通常
良好的電磁輻射吸收體,也是良好的電磁輻射放射物體。若良好的電磁波吸收
體,對吸收電磁波沒有頻率相關性,且對任何頻率的電磁波皆完全吸收,則稱
為完美黑體,而完美黑體在熱平衡下的電磁輻射行為,稱為黑體輻射。對於黑
體輻射,當黑體的絕對溫度為 T 時,此黑體單位表面積之輻射功率為
P = σ𝑇 (式 1)
其中σ為 Stefan-Boltzmann constant。但黑體是個假想物體,現實中的物體並
不會完全吸收電磁輻射,稱為灰體,而灰體單位表面積之輻射功率為
P = 𝜀 σ𝑇 (式 2)
其中𝜀 為輻射率,黑體的𝜀 =1,灰體的𝜀 < 1。

本實驗在測量鎢絲輻在環境散失能量的功率,應和電源提供的功率𝐼 𝑅相
同。而能量散失的途徑包括熱傳導、熱對流與熱輻射,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方
程式
𝐼 𝑅 = 𝐾(𝑇 − 𝑇 ) + 𝜀 𝜎𝐴(𝑇 − 𝑇 ) (式 3)
上式中𝑇 為環境溫度。當鎢絲溫度很高時,式 3 右方除了𝑇 項以外皆可忽
略,可以得到
𝐼 𝑅 = 𝜀 𝜎𝐴𝑇 (式 4)

實驗方法
將鎢絲燈泡通電,以熱堆輻射偵測器測量鎢絲燈發出熱輻射之功率,同時
以三用電表測量通過鎢絲燈之電流與電壓。而為了求得鎢絲電阻與溫度之關
係,我們將鎢絲放入水中加熱,並紀錄不同溫度時鎢絲的電阻。接著利用鎢絲
的電阻與溫度之關係式,回推鎢絲當時的溫度,並以 log𝑃 與 logT 作圖。再將
熱堆測得的功率𝑃 ,由下式

P=𝑃 (式 5)
轉換成單位面積之功率 P。式 5 中 L 為鎢絲到熱堆的距離,a 為感應器的面
積,A 為鎢絲的表面積。利用 Excel 做出 P 與𝑇 之回歸直線,回歸直線的斜率
m 滿足
m=𝜀 𝜎 (式 6)

數據分析與討論

(圖一,溫度與電阻之關係) (圖二,logP 與 logT 之關係)


如圖一所示,我們得到溫度與電阻之關係式 T=3.6706R+48.395。而圖二為
鎢絲距離感測器 0.7cm、1.7cm 時,溫度取對數與功率取對數作圖,從圖中直線
的斜率可知,此次實驗當鎢絲距離感測器 0.7cm、1.7cm 時,功率與溫度的
5.6、5.7 次方成正比,但與理論值 4 相差許多。
接著我們利用游標尺與直尺分別測量鎢絲的直徑與長度,測得直徑為
0.2mm 長度為 5.2cm,而熱堆感應面對角線為 1.3cm,面積為8.45 × 10 𝑚 ,
並由式 5 將熱堆測得的功率𝑃 換成單位面積之功率 P。圖三是 L 為 0.7cm、
1.7cm 時,P 與𝑇 之關係圖,由圖中斜率與式 6 算出 L 為 0.7cm、1.7cm 時𝜀 為
1.6 × 10 、3.5 × 10 與實際值1 × 10 ~3 × 10 有些許誤差,我們認為會
有這些許誤差的原因是當我們在量測鎢絲到感測器間距,與測量感測器面積時
無法精準測量。

(圖三,P 與𝑇 之關係)
(圖四,log(𝐼 𝑅)與 logT 之關係) (圖五,𝐼 𝑅 與𝑇 之關係)
我們以第二種方法重新計算一次數據。圖四為用log(𝐼 𝑅)與 log(T)所做之
圖,可看出 L 為 0.7cm、1.7cm 時,功率與溫度的 5.1 和 5.4 次方成正比,此數
據比方法一更接近理論值。然而,圖五為法二求出的單位面積功率與溫度四次
方之關係圖,從此圖的斜率可推算出𝜀 = 8.3 × 10 ,此數據跟實際值的誤差
比法一大很多。

我們認為會有這些許誤差的原因是當我們在量測鎢絲到感測器間距、鎢絲
表面積,與測量感測器面積時無法精準測量。我們估計量測正方形對角線時有
0.2cm 的誤差,我們把誤差帶回去後,發現若對角線為 1.1cm 時𝜀 誤差更大,
而對角線若為 1.5cm,法一所量到的𝜀 會變為2.6 × 10 (L=1.7cm)與
1.2 × 10 (L=0.7cm),更符合實際值,法二所量到的𝜀 會變為6.2 × 10 雖然跟
理論值還是有不小的誤差,但有更接近的趨勢。

結論
此次實驗我們利用兩種法,求出在鎢絲距離感應器 0.7cm、1.7cm 時,功率
正比於溫度 5.6、5.7 次方(法一),與功率正比於溫度 5.1、5.4 次方(法二)。這兩
個結果都跟理論值 4 有所誤差,然而我們想不到造成誤差的原因。我們也以兩
種方法求得,𝜀 在鎢絲距離感應器 0.7cm、1.7cm 時,為1.6 × 10 、
3.5 × 10 (法一)與8.3 × 10 、8.3 × 10 (法二)。法一求得的𝜀 與實際值
1 × 10 ~3 × 10 有些許誤差,而法二所測得的𝜀 與實際值有較大的誤差,若
將對角線量測的 0.2cm 誤差帶回,法一的𝜀 會變為2.6 × 10 (L=1.7cm)與
1.2 × 10 (L=0.7cm),法二的𝜀 會變為6.2 × 10 ,有更接近實際值的趨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