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争论性研究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学术作业,它要求作者就某一争议性话题提出自己的

观点,并通过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类型的论文既考验学生的思辨
能力,也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写作技巧。
如果你正在为撰写争论性研究论文而苦恼,不妨考虑在HelpWriting.net订购定制化的论
文服务。HelpWriting.net是一家专业的论文写作平台,拥有经验丰富的作家团队,能够
为你提供高质量的论文服务。
为什么选择HelpWriting.net?
专业的作家团队:HelpWriting.net拥有经验丰富的作家团队,他们具备深厚的学
术背景和写作能力,能够为你提供专业的论文服务。
定制化服务:每篇论文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的,我们保证100%原创性和满
意度。
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拥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每篇论文都符合学术
要求,并经过严格的编辑和校对。
按时交付:我们尊重客户的时间,保证按时交付论文。
我们的服务
我们提供各种类型的论文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论文写作:我们能够为你撰写高质量的争论性研究论文,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
可读性。
论文编辑和校对:如果你已经完成了论文,但希望提高论文的质量,我们也可
以为你提供论文编辑和校对服务。
论文格式化:我们熟悉各种学术格式,能够为你的论文进行格式化,确保符合
学校要求。
参考文献和引用:我们可以为你提供准确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确保论文的学
术性。
如何订购
订购论文服务非常简单,只需按照以下步骤即可:
1. 填写订单表格:在HelpWriting.net首页,点击“订购” 按钮,填写订单表格。
2. 选择服务:选择你需要的服务类型和要求。
3. 支付费用:通过安全的在线支付方式支付费用。
4. 等待论文交付:我们会尽快处理你的订单,并在约定的交付时间内完成论文。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疑问,可以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团队,我们将竭诚为你服务。
在HelpWriting.net订购论文服务,让我们帮助你轻松完成优质的争论性研究论文,取得
好成绩!
[16]陈淳,《北溪字义》,熊国桢、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9。 为了
更好地理解上述各种对于孟子性善论的不同解释,我想引入“判断类型”这个概念。我
们发现,在上述历代各家对孟子性善论的辩护意见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预设了“人
性善”是基于某种类型的判断方式。因此,揭示各家孟子解释中预设的判断方式,对于
我们准确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或有帮助。比如前面所讲的十种解释,绝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把“性善”作为一个事实判断,但是“本体说”则似乎把“性善”理解成了价值判断。因
为本体说强调人性善并不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状态,而是预设了一种人性
状态(理想极致状态)为人性之本质,并以为准得出人性善的结论来。人禽说也有价
值判断特点,这是因为它预设人性之合乎道德的状态为“真正的人性”。又如,多数批
评性善论者都把“性善”理解为基于全称判断,但陈澧却认为性善是基于特称判断,陈
澧并据此对前人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进行了全面反驳(见后)。再如,绝大多数解释
都把“性善”理解为先天判断,因为人们多认为“性” 就是指人的先天属性。但成长说强
调人性是人的后天特征,性善就是指人可以后天发展出善来;因此成长说把“性善” 理
解为后天判断。不过,按照方朝晖的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也是指人“先天地”具有的成
长法则,成长说还是出于先天判断。再如,如果人禽说把“性善”建立在比较判断基础
上(人性善是基于人与外部事物禽兽的比较),则总体说把“性善” 建立在总体判断基
础上(人性善是其于人性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 (4).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
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 a
n'' the等。 更新:2022-08-01 09:36 [59]关于“四端七情之争”,参李明辉,《四端与七情:
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书末附“退溪、高
峰‘四端七情’ 论辩资料选注”)。关于湖洛之争,参杨祖汉:《从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
要论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80-328 ;邢丽菊,《韩国儒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页234-260。 关于我们 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
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
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 ,然
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
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综而言之,我认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可
以发现孟子的成就并不在于证明了“人性善”,而在于揭示了“人性之善”。请注意“ 性善”
与“性之善”是两个问题。如果我们硬要纠缠孟子是不是真的证明了“人性是善的”,那
么答案也可能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想想,孟子从哪些角度证明了“人性之善”,则立即
发现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那就是,孟子真正伟大的地方即在于对于“人性之善”、而
不是“人性善”的发现。从“性之善”、而不是“性是善”的角度看,也立即发现前述心善
说、善端说、可善说、向善说、有善说、人禽说、本体说、成长说都对于理解孟子性善
论思想有一定帮助,也对于我们理解人性之善极有帮助。但如果硬为孟子性善论
辩护,把性善论解释成前面十种意见的某种,就立即会遇到前面提到的种种理论
问题。随着我们对人性之善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也在加深。相反,如果
我们为了维护自己所接受的或基于宋明理学、或其于其他学说的性善说,硬要说发
明一套理论来为孟子辩护,即证明人性是善的,也可能终究难以自圆其说。史华兹、
艾文贺等人认为,用性善还是性恶来概括孟子的人性论太简单化了。[61]但如果因此
而忽视孟子对人性之善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孟子思想一个核心内容的忽视。 “孟子道
性善”(《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
子上》)这些是孟子对“ 性善”的基本说法,然而从上面的总结可见,究竟什么是“性善”,
古今以来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解释。 美国学者李耶理(Lee
H.Yearley,1990)曾提出了讨论人性时的两种模式:发现模式和发展模式。发展模
式(developmental model )认为人性是发展出来的,人性善恶的标准就是人发展出德性的
能力。发现模式(discovery model)认为人性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一组通常情况下被
遮蔽、有待触及或发现的恒常特征;人性善恶的标准在于发现人性走向善恶的潜在可
能性。他认为孟子所讲的人性不是基于发现模式,而是基于发展模式;孟子的人
性善,是指人所具有走向善的能力。即,人们如何趋向或培养恰当的性格。[38]安乐哲
继承葛瑞汉把“性”概念理解为“ 生命之恰当的成长过程”(itsproper course of development
during its process of sheng)的倾向,认为孟子之性是一种人为的创造过程,包括着规范性
的自我选择。正由于性是人们选择善的创造性活动,所以作为创造产物的性是善的。他说
,“不是说人性是善的,更重要的是,是人的善行造就了人性”。[39]艾文贺(Philip
J.Ivanhoe)也认为,孟子的人性论并不是认为人“生来即善”,而是指人“生而为善” (not we
are inborn good, but we are bornfor goodness)。为善的过程也就是人性不断走向成熟的
过程,或者说,人性按照恰当的过程发展将会趋向善。[40]江文思(JamesBehuniak Jr.)继
承安乐哲对孟子人性概念的理解,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决不能指先天的绝对本质,
而是指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自发性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个因素是家庭,亲情之爱导致人形成了四端,从而有了为善或成为人的条件。因此,
人性善的本义是指人“ 在有情感的情况下可以为善”。[41] “性”就是本有之性能,但性
善之性却不是“生之谓性”之性,故其为本有或固有亦不是以“生而有”来规定,乃是就
人之为人之实而纯义理地或超越地来规定。性善之性既如此,故落实了就是仁义礼
智之心,这是超越的,普遍的道德意义之心,以此意义之心说性,故性是纯义理之性,
决不是“生之谓性”之自然之质之实然层上的性,故此性之善是定然的善,决不是实然
层上的自然之质有诸般颜色也。[25] [56]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四《性理一》;[宋]黎靖
德编,《朱子语类》,全八册,理学丛书,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页58。
[24]王阳明,《大学问》,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页1067。 相较于前两篇
文章,本论文无论从可读性还是可理解性上都较为“亲民”,作为一篇刊发于2018年初
的文章,该文可以说是在一年前我国学界对“后真相” 概念引入并大肆传播借用的基
础上较为细致彻底的说明了“后真相”的来源脉络并以批判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反思。
(三)国家——社会理论范式与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研究述评 这一项属于论文
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
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
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
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7. 本站不保证下载
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
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3)全称判断。认为孟子人性善是指“人性中的所有
成分都是善的”。例如,王安石批评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谓人性无不仁。
如其说也,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无之乎
?”[47],即以孟子之说为全称判断。司马光亦称,“孟子以为仁义礼智皆出乎性者
也……然不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48]苏辙曰:“有恻隐之心而已乎,盖亦有忍人之
心矣。有羞恶之心而已乎,盖亦有无耻之心矣。有辞让之心而已乎,盖亦有争夺之
心矣。有是非之心而已乎,盖亦有蔽惑之心矣。”[49]此类说法立场颇近于杨雄“人性善
恶混”之说,亦以孟子人性善为全称判断。那么性善论究竟是否建立在于全称判断基
础上呢?我觉得应该蛮可疑。因为“性”在先秦指人生来具有的一系列属性,包括感官
属性、道德属性等等,孟子不可能认为人性中的一切成分皆是善的。1: 本站所有资源
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 阅读器。图纸软件为
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价格
摘要:近代林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林学家与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水
文学家、工程师等群体围绕某一问题展开长期争论的情况。通过对5个类似案例的
分析,从跨国科技传播的角度展示了中美在林学领域的广泛交流和互相影响;从跨学
科的角度分析了林学与地质学、气候学、工程等领域的关系;最后,初步总结了以上案
例反映的近代林学研究的特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述十说每一说所建立于其上的
判断可能有好几个。而事实判断、先天判断、特征判断最多,但总有例外。在学者
当中,同时持心善说、善端说、事实判断、先天判断者最多。宋明以来理学家则分为本
原说与本体说,其实本原说为事实判断,本体说为价值判断(就其不认为性之本体可
能经验事实证实而言)。本体说、成长说亦或可说成潜能说,指人需要修炼、做功夫方
可体证,是生命成长的潜在可能或最高境界。成长说主要是20世纪来的新说法,葛瑞
汉居功最伟。 www.xsqkfb.com’s server IP address could not be found. [47]王安石,《原性》;
见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中华书
局,1959年版,页726。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
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
何下载内容负责。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
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注释】 这次想给传媒专业入
门或者是想拓展学习的同学带来的是聚焦于“后真相”及其内涵和外延的文献,同时
探讨这个颇有拿来主义色彩的词汇到底是否适合于中国的新闻传播语境,能否在东
方生根发芽全面进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视域之中。当然,最终的判断要交给一
起阅读文献的各位同学。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
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
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
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 [13]钱穆,《孟子要略》;见《钱穆先生全
集·四书释义》(新校本),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1年版,页231。 在线时间09:00~18:00
[46]由于事实判断涵盖上表中价值判断之外的其他所有判断,特征判断涵盖上表中
本质判断之外的其他所有判断,因此这两种判断我们不再具体分析。论文引用课本
教材怎么引用 张伟军[6](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
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被动进入现代世界历史时刻。一方面
传统秩序遇到总体性危机,君主专制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现象,整个民族呈现危亡之势,
另一方面中国迎来千年未有变局,国家和民族迎来新的希望和气象。为解决传统中国
面临的总体性危机,中国从两条路径出发开始探索适应世界时刻新的秩序形态,开启
了国家政治转型之路。考诸近代以来中国通过改良和革命实现现代国家政治转型的
道路可知,它们两者之间在巨大差异的背后,蕴含着基本的组织形式相似性,即通过有
组织的政治团体实现自身目标。这种有组织的政治团体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并成为中国政治转型的主体推动力量。政党通过革命重整国家政治秩序,将中国导向
以政党政治为基础的现代共和国家形态方向。君主专制体系终结之后,中国真正进入
现代共和国家建构时代,先后探索尝试了大致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形态。其一是多党
制政党制度形态。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的政治专制传统和大一统历史的国家
而言,在国家政治权威阙如,基本政治秩序未建立的情况下,多党制的尝试导致党派
林立,政局动荡,军阀分裂格局的混乱局面。其二是一党制政党制度形态。在学习模仿
多党制未取得预期成效后,孙中山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将目光转向新出现的政党制度
形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强有力的革命党和革命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试图实行党
政军合一的政治体制。孙中山之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迅速变质,实行一党制的
独裁制度。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在价值上与现代政治的民主共和追求相违背,在功能上
无法容纳整合中国的多元政治力量,本身内部也矛盾重重,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导致一
党制政党制度政治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建构国家。近代中国的总体性危机催生的现代
国家建构需求、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失败,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中出场的历
史背景,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的实际国际地位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决定了中国
不具备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因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治主张成为中
国现代国家建构唯一可供选择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的方式,凝聚和
吸纳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了广泛稳固的革命政治联盟,实现了对中国各方面政治力
量的有效整合,通过革命终结了国内封建势力、大资产阶级和国外侵略势力的统治,建
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共和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历史
地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治格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党制度的雏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和出场的逻辑是因应中国现
代国家建构这一历史目标与任务,继续以探索不同的组织形态和路径方法以完成多
党制和一党制所未能完成的国家建构任务,表现出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党制度生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与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国实践,给中国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借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的理论来源和效仿对象,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基于实践的争夺制度思想
理论创新,不断建构和塑造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政党制度形态。二是中国长期的和合
文化传统、大一统政治格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农工为主的阶级结构给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提供了一系列文化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三是完成国家
整合,实现现代主权国家建构,是近代中国的主要政治任务和历史目标,需要政党制度
作出回应。在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和多党派参
与良性互动,不断调适,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
党制度形态。在完成现代国家建构后,这一政党制度最终确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完善,逐步成长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所以是新型政党
制度,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历史、结构和功能上与其他政党制度存在
本质不同。通过类型辨析和结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呈现多元一体的聚
合结构,表现为共产党+民主党派的“1+8” 模式,内部职能关系清晰,具有历史延续性、结
构稳定性和实践效能性。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党派之间政
治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民主党派参政都受到宪法一体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党制度的内部结构特征,体现为各种价值关系之间的辩证平衡,具体为创造一体
与包容多元的辩证统一,协商民主与权力集中的辩证统一,选举政治与贤能政治的辩
证统一,控制权力与保证效能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后,成为中
国民主政治的制度载体,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政党政治形态,即政党作为国家治理的领导主体和参与主体,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
国国家治理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以政党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政党能
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能力。政党制度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和主要
路径,主要是政党嵌入国家,具体是政党的思想、组织、政策和运行原则全面植入国家
政权和社会生活中,领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
制度的运行,就是政党治理国家的机制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党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绩效,实现了国家站起来、富起
来的历史任务,正在实现强起来的全面复兴目标,具有显着的功能优势。中国特色新型
政党制度是中国保持国家政治统一、实现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和实践协商民主治理
的重要制度载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聚合性的政党制度
结构,保持了大国的政治统一,通过非竞争的政党监督模式,初步实现了政党之间的权
力监督,主要是对执政党的权力监督,通过政党协商制度实现了包容互惠发展导向的
协商民主治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内在优势转化成为治理效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仍有
很大空间,需要继续挖掘和持续推进。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总体目标下,坚持和完善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重
要的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规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的导引,维
护秩序、巩固共和、实现法治与促进发展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党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需要应对
内外挑战、满足实践需求和补齐话语短板。在具体路径选择上,主要是优化中国特色
政党政党制度内在结构、提升政治能力、强化制度执行、建构学术话语体系等四个
方面。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再来看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如果我们排除从本质
判断、全称判断、后天判断这三种判断出发来理解的话,那么可以发现,前面十种不
同对于性善论的解释都各有其道理。也可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团混沌,可能同时潜
在地包含着上述几种思想的萌芽或内含。现在,我们要问的是,果真如此的话,哪种
解释最能证明性善论呢? 免抠元素 董瑜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建国初期经济性社团引
发的争论及其意义》【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2011.5】 论文写作中的很多困难,常常在
于我们没有想明白论文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干嘛,在于缺乏一种以终为始的思维,在
于我们想不清楚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价值究竟在哪。 (9)总体说。总体说认为,孟子性
善论的本义是指,人性中虽有恶,但从总体上说看还是好的。好比我们说一个人虽有
各种毛病,但总体上还是个好人。总体说与人禽说一样重视孟子的大小体说,但人禽
说是从人性与动物性之别立论,而总体说是从人性内部构成立论。历史上从总体说角
度为性善论辩护的人至少有陆世仪、伊藤仁斋、伊藤东涯、丁若镛、刘殿爵、葛瑞汉
等人。 为避免上传时的困扰,照片22张,拍自董瑜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建国初期经济
性社团引发的争论及其意义》【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2011.5】 [39]Ames, “The Mencian
conception of Renxing: Does it mean ‘human nature’? ” in Chinese Texts and
PhilosophicalContexts—Essays Dedicated to Angus C.Graham, ed. Henry Rosemont, Jr. , LaSalle:
Open Court, 1991, p.157. 5.1.3 “遗产” 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过滤泡
效应(filter bubble) 是指网络搜索引擎通过对用户偏好的了解,在用户信息搜索中过滤
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屏蔽掉多元信息和观念,令用户
身处在一个充满“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 2022.10.18 首页 >
WORD文档 > 报告 > 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11]Heiner Roetz, ConfucianEthics of theAxial Age: A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Aspect of the
BreakthroughtowardPostconventional Thinking,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
1993,pp.197-213; Lee H. Yearley, Menciusand Aquinas: Theories of Virtue andConceptions of
Courage, Albany: SunyPress, 1990, pp.58-62. Copyright?2002-2022 发表学术论文网 All Right
Reserved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
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此超越之性,据傅伟勋解释则为“超越的
真实”[transcendentauthenticity][26]。“超越的真实”类似于大乘“真如相”[27]。刘述先[28]继
承了牟宗三的基本立场,认为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在于超越的、形上的“ 天”(尽心
知性知天),这个“超验的存在”在康德处是预设,在心性儒学中是呈现,表现为良知
的呈现。性善在人生命中的直接基础是本心或良心。这个本心或良心不是经验的认
识心或良心,而是超验的(transcendental)存在。它需要人亲身来体证,而不能用经验材
料和归纳法来证明。他反复强调,这样来理解就摆脱了从经验出发发现人性中有善
也有恶的批评(荀子、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他承认,从经验来归纳,确实可以发现人
性中有善也有恶,甚至无善无恶说也有道理。但孟子的人性论不是站在与这些说法
同样的层面上来立论的。此说其实与孟子本义有别,他认为这种创造性阐释方可更
好地达到孟子的“微意”。[29] 李明辉的观点与刘述先相近。[30] 在上面10种观点中,
前四种总体上相接近,往往同一个人同时主张上述几种。[45]善端说、向善说和可善
说三者共同之处是反对人性本善,认为孟子的本意不是性本善。而心善说、善端说、
向善说含义相接近,甚至可笼统地把心善说、善端说、向善说、可善说归入心善说。而
在上述后6种观点中,本原说由于承认气质之性,而以本然之性为根本,也可说成是
一种总体说。本体说和成长说看似不同,但都是从人性的潜能出发来理解性之善,都
可以看成一种“潜能说”。成长说在反对先天因素的学者如安乐哲、江文思等人那里,
其观点亦可并入可善说。总的来说,上述10种观点中,提倡者最多的是心善说和人
禽说,也有不少现代学者同时从心善说和人禽说的角度来解释孟子性善论(如徐
复观、袁保新)。清儒陆世仪、李光地、戴震、程瑶田、焦循、阮元皆从人禽之辨说
性善,影响到了现代学者如徐复观、冯友兰、张岱年等代表的一大批人。现代新儒家
学者除了徐复观,还有唐君毅、牟宗三亦重从心善说性善,而侧重稍异,牟亦同时主
本体说。 (6)成长说。前面已说过,成长说有两种,一是基于后天判断,一是基于先
天判断。基于后天判断的成长说,前面已说过,应该不成立。方朝晖新提出的基于先
天判断的成长说,或可代表对孟子性善思想的一个挖掘;但显然也不能说,性善论的
立论的全部基础就在于此。 2.信念回声(belief echoes) 也称为信念回响,是指即使某个
错误的信息或谣言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是其对受众态度的影响也不会彻底消除,而
会对受众的态度产生一种绵长且持久的影响。
★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
[16]陈淳,《北溪字义》,熊国桢、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9。 内容分
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
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
细致和程序化。 [8]陈大齐,“ 研讨人性善恶的几个先决条件”,《孔孟月刊》(台
湾),1970年第8卷第8期。 (1)有善说。按照陈澧的说法,孟子性善只是指“人性有善” ,
而不是指“ 人性全善”。然而,如前所述,此说与杨雄“人性善恶混”之说有何区别?再
说,孟子本人说过“人无有不善”,未闻说过“人性有善(也有恶)”。有善说在文本当中的
依据并不充分,陈澧举出的例证也很有限。不过,由于比较判断、总体判断、价值判断
均是在承认人性中有恶的前提下得出人性善的结论,可以说人禽说、总体说、本
原说、本体说也包含特称判断。这样一来,以特称判断为基础的“有善说”并不一定导
致杨雄的“ 善恶混”或者韩愈的“ 性三品”。但是问题在于,正如下面讲到的,总体说、本
原说、本体说更多地体现了后人对性善论的引申发挥,而非孟子本意;人禽说即便符
合孟子很大部分思想,却存在理论困境。如果把性善论解释成“ 有善说+人禽说”,有很
大的合理性;但这似乎也只能说揭示了孟子性善的含义之一,而不能说证明了人
性善。 如何书写参考文献格式? 显而易见,近来社会上、学界再度兴起的一些观
点与之如出一辙。凌道扬声称造林防灾“科学上之研究如此,事实上之试验如此,历
史上之经验又如此”[12],“总理之遗训如此,各国科学家之言论如此,各工程师之主张
如此,森林在科学上减免水灾之功能如此,各国以森林减免水灾之 历史如此,森林利
益关系国计民生之重大又如此”[13]。他还反复引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生部分关于
全国范围内造林防止水旱灾的说法,来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但其观点遭到了以马罗来
(W.H.Mallory,1893−1980年)、黄瑞采(1907−1998 年) 和李仪祉(1882−1938 年)为代表的中外
研究者的极力反对[14-16]。 (2)鉴于特称判断、本质判断、总体判断、比较判断、
价值判断皆不排除人性中可能有恶,但仍可得出人性善的结论。因此,按照这几种
判断,就不能以人性中有恶来批评孟子性善论。 为了厘清问题,我们总结列出如下
几组判断: 书记邮箱 shuji@hebut.edu.cn 在上面10种观点中,前四种总体上相接近,
往往同一个人同时主张上述几种。[45]善端说、向善说和可善说三者共同之处是反对
人性本善,认为孟子的本意不是性本善。而心善说、善端说、向善说含义相接近,甚至
可笼统地把心善说、善端说、向善说、可善说归入心善说。而在上述后6种观点中,本
原说由于承认气质之性,而以本然之性为根本,也可说成是一种总体说。本体说和成
长说看似不同,但都是从人性的潜能出发来理解性之善,都可以看成一种“ 潜能说”。
成长说在反对先天因素的学者如安乐哲、江文思等人那里,其观点亦可并入可善说。
总的来说,上述10种观点中,提倡者最多的是心善说和人禽说,也有不少现代学者同
时从心善说和人禽说的角度来解释孟子性善论(如徐复观、袁保新)。清儒陆世仪、李
光地、戴震、程瑶田、焦循、阮元皆从人禽之辨说性善,影响到了现代学者如徐复观、
冯友兰、张岱年等代表的一大批人。现代新儒家学者除了徐复观,还有唐君毅、牟宗
三亦重从心善说性善,而侧重稍异,牟亦同时主本体说。 艺术字 [12]陈澧,《东塾读
书记》,钟旭元、魏达纯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页32、33。 [25]牟宗三,《圆
善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页19。 包括以下内容: 对问题进行
定义; 总结以前的研究,使读者了解研究的现状; 辨明文献中各种关系、矛盾、差距
及不一致之处; 建议解决问题的后续步骤。 综述论文的组织形式是按逻辑关系而不
是按研究进程来组织的。 想要写好综述性论文需要把握5个方面的特点:全面性、准确
性、专题性、实效性、先进性。本期Lisa老师会给大家讲述下综述性论文的特点。(出镜
:Lisa老师,后期:大影子) 四是比较判断与总体判断:人性善是从人与人之外的动物
比较而言,还是从人性内部各部分总体关系而言;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谈劳动价值
论争论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文章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在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劳
动价值论的现实性和逻样一致性受到了质疑,相应的辫护意见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马
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正确的研究方法的表述和资
本论的论证结构为这种辩护提供了支持。但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亲身
实践的并非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依
据前一种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整体逻样一致性是劳动价值论取舍的标准;
依据后一种研究方法,实践才是真正的列别标准。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方法论抽象与
具体逻抖与历史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90年代初,谷书 王松磊[8](2019)在《传统农业
中国的社会结构新论 ——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文中指出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
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所以把马克思的这段话放在摘要的第一段,是
因为这段话是贯穿于本研究的灵魂。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不能离开历史,
隔离传统。理解传统社会,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比阶级分析法、传统-现代理
论范式、国家-社会二分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唯物史观能提供更科学的视角,来理解
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依据唯物史观,本研究主要分为五
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传统农业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文明社会早期阶段,地理环境作
为“初始条件”,其特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结束了“原始的丰裕生活”,不得不驯化可食用的物
种,进而发明了农业。作为劳动对象,黄土的土壤环境、冬干夏湿的气候特点以及粟和
黍的植物特性,产生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农业生
产工具没有根本的革新,生产工具的驱动力长期以自然力为主。第二部分论述了生产
关系的相关核心概念和不同社会类型的生产关系特点。分配是以权威为媒介的生产
关系,这是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交换是遵循价值规律的生产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分配与交换
并重。基于交换和分工的集体是生产上相互依赖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基于分配关系
的集体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生产上自给自足的个体的强制性共同体。两种类型的集
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中国的集体属于后一种类型。第三部分阐明了交换关系在
传统农业中国的约束条件。受到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交换关系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
发展条件。由于存在优良的河流和海洋,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具有天然优势。而在传
统的农业中国,道路、河流、运河等交通运输条件则依赖中央政府的能力。社会分工与
交换,在西方是基于经济需求,在传统农业中国则基于政治需求。无论是起源还是后来
的发展,商人和工商业均受制于政治统治。第四部分对集体社会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对外扩张和防御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内统一作为保障。农耕
生产方式的内敛性则产生了对内排斥军事暴力和离心倾向。由于公有制、资源稀
缺性、集中分配的管理方式和服从权威的共性,使农耕生产方式与军事组织能够结合
在一起,其最佳方式就是兵农合一的集体制度。最大的集体单位是天下(国家),最小的
集体单位是个体家庭,与家族、宗族、官僚制等其他类型的集体单位,共构成了包含许
多集体单位的等级性集体社会。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第五部分对家国关系进行了重
新审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交换关系为经济基础,西方的家国异构本质上是私的家
庭的血缘亲属关系不同于公共权力的国家的政治关系。而传统农业中国,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和分配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是伦理道德和父家长权威的结合。随着农耕经济
被市场经济取代,应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家国关系。结论是对全
文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农业中国是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
集体社会; 第二,传统中国集体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分配为中心环节,当前中国的现代
化最重要的是提高交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第三,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底色具有多
层性。 前天有网民在PTT爆料,标题中写着“有没有徐若瑄论文的八卦?”,内容则是徐
若瑄今年1月份完成的硕士论文封面照,其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互联网时代艺人转行
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为例》,是在今年1月完成,指导教授为许安琪博士。该
网民不忘亏说:“ 恭喜徐若瑄毕业!活到老、学到老!”由于徐若瑄的毕业论文竟然是
以自己为题材,让网民一阵傻眼,嘲讽道:“论文写自己喔?”、“这是论文还是学期作
业”、“自己写自己,根本自传”。 [24]王阳明,《大学问》,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
编一》,页1067。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
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其主要观点认为,由于历史时
期的毁林,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已经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即干旱化,这是北方衰落的主
要原因之一;同时,戈壁沙漠向华北平原扩张。索尔比甚至认为中国北方有变为沙漠
的趋势,如果此后气候没有出现重大变化,将重蹈亚洲中部地区的覆辙。在20世纪上半
叶,这一假说得到众多领域学者广泛的支持、补充和传播,赞成者之多、背景之广、持
续时间之长,非常罕见。 [32]伊藤仁斋,《语孟字义》(1692)卷之上,“性”条。见井上哲
次郎、蟹江义丸编,《日本伦理汇编》,第五卷,东京:育成会,1901年,页35。
NISBETJ.Theclimaticandnationaleconomicinfluenceofforests[J].Nature,1894,49(1265):302-
305. 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
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
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
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其主要观点认为,由于历史时期的毁林,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已经发生了不利的变
化即干旱化,这是北方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戈壁沙漠向华北平原扩张。索尔比
甚至认为中国北方有变为沙漠的趋势,如果此后气候没有出现重大变化,将重蹈亚
洲中部地区的覆辙。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一假说得到众多领域学者广泛的支持、补充
和传播,赞成者之多、背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非常罕见。 (7)本原说。张载以来宋
明理学家区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或义理之
性),认为孟子所谓性善是针对天命之性而言。所谓天命之性,是指天地生物之初即
已赋予万物和人的天性,其内容是五常之理。故而此说认为孟子性善“是就人物未生
之前,造化原头处说”[16],“是推天命流行之初而言也,推性之所从来也。”[17]。我把这
种对性善论的解释称为“本原说”。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
焉。”[18]“形而后有”,是说天地之性是在万物成形之前即已命定;“善反之”,应指返回
到本原处、回到赋形以前。故程颐也说,孟子性善是针对“极本穷源之性”。[19]朱子说“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
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 [20]因此孟子性善之性,即所谓“太
极浑然不动之体”;“当初天地间元有这个浑然道理,人生禀得便是性。”[21]朱子一方面
强调性即理,另一方面强调此理(天理)源于天命。天命性以理,故保证性之为善,故
从源头处保证了性善。[22]朱子的观点显然是对伊川的进一步发挥。朱熹的观点被陈
淳、黄震等人所继承。王夫之虽反对朱子理气二分,但亦从本原上说性。
Copyright?2002-2022 发表学术论文网 All Right Reserved 研究性论文是针对某一个(些)
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基本原则是架构清晰,设
置研究标准,精确。 2021.07.15 “孟子道性善”(《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这些是孟子对“性善”的基本说法,然而
从上面的总结可见,究竟什么是“性善”,古今以来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甚至对立
的解释。 (1)有几种判断应该明显不成立,它们是本质判断、全称判断和后天判断。
(6)价值判断。认为孟子性善论乃是从一种预设的价值立场出发,只承认人性中善的
部分为“性”或“真性”,不承认人性中非道德的成分(如感官自然属性)为“性”或“真性”。
所谓“人性善”作为一个判断已相当于同义反复或循环论证,所以把孟子“人性善”作
为价值判断来对待。前述从人禽说、本体说论性善即有此特点。梁启超、徐复观、牟
宗三、张岱年、刘殿爵、安乐哲、袁保新、余纪元等人皆认为孟子在人高于禽兽的道德
意义上重新定义或理解“性”,梁涛更是称孟子“以善为性”。[54]牟宗三在《圆善论》中
认为,孟子并不是从实然状态说性(即人性善不是事实判断),而是在“超越的义理
之性”意义上说性(即是价值判断),此说得到傅伟勋、刘述先、李明辉等人支持。梁启
超亦曾谓孟子以“真如相”释人性。这些都将性善论解释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
从价值判断使用人性概念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骂某事“泯灭人性”,或骂某人“没有人
性”。 1、那他者:“他者”(The Other)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
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 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
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他者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深厚的渊源,
在后现代西方文学批评中被广泛使用。由于它暗示了边缘、属下、低级、被压迫、被排
挤的状况。 用户协议 2022.07.11 关于网站 如何书写参考文献格式?论文写不下去的
时候,我常常会用这个办法,想象自己面对着眼神热忱的观众,想象他们期待的
目光,想象演讲的场景,想象观众们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现在发布的是董瑜博士
学位论文,导师李剑鸣《美国建国初期经济性社团引发的争论及其意义》【南开大学世
界史专业2011.5】【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第0816),学号1120060425,185页, 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确立关于我们 在看过了四
篇有关于“ 后真相”的论文之后,我们今天来分析的是一篇在形式上较为新颖的对话
式论文。可能较之先前比较具有方法关照和固定模式的论文来说,这种以讨论形式
为主来进行呈现的论文比较少见也看似随意,但在以《新闻记者》为代表的一些学术
期刊中这种形式还是十分常见的,而这种形式也更便于读者了解不同学者对于同一
问题的看法(类似的还有《超越危局新闻业应立足于公共生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这种带有无结构访谈性质的文章似乎更便于去做一些在相关学科中涉及前沿问
题的探讨。 系统监测到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风险,为保证您的正常访问,请输入验
证码进行验证。 [47]王安石,《原性》;见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中华书
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726。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
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
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
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
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1] [40]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theConfucian
Tradition: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secondedition,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ke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p.43. 4.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指在一个相对封
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
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用户协议 4、动
价值论不仅仅说明简单商品经济规律,更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针对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提出的,重点反驳了晏智杰教授所提出的三个前提,为劳动价值论做出
辩护。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不止这两次,相应观点也有很多种,但这两次争论影响
较大,双方观点鲜明对立,直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去留问题。谷书堂教授以质疑传
统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为前提,提出扩大劳动的外延,建立取而代之的新劳动价值
一元论。晏智杰教授则直接从前提和逻辑上反驳传统劳动价值论。争论的焦点在于:
谷书堂教授如果提出了更直接切合现实,并且逻辑自恰的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何以
不能代替传统劳动价值论?晏智杰教授的逻辑推理如果站得住脚,传统劳动价值论就
失去了逻辑基础 ② 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
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
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2)鉴于特称判断、本质判断、总体判断、比较判断、价值判断皆不排除人性中可能
有恶,但仍可得出人性善的结论。因此,按照这几种判断,就不能以人性中有恶来批
评孟子性善论。 美国学者李耶理(Lee H.Yearley,1990)曾提出了讨论人性时的两种模
式:发现模式和发展模式。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认为人性是发展出来的,人性
善恶的标准就是人发展出德性的能力。发现模式(discovery model)认为人性并不是培养
出来的,而是一组通常情况下被遮蔽、有待触及或发现的恒常特征;人性善恶的标准
在于发现人性走向善恶的潜在可能性。他认为孟子所讲的人性不是基于发现模式,
而是基于发展模式;孟子的人性善,是指人所具有走向善的能力。即,人 们如何趋向
或培养恰当的性格。[38]安乐哲继承葛瑞汉把“性”概念理解为“生命之恰当的成长过
程”(itsproper course of development during its process of sheng)的倾向,认为孟子之性是一
种人为的创造过程,包括着规范性的自我选择。正由于性是人们选择善的创造性
活动,所以作为创造产物的性是善的。他说,“不是说人性是善的,更重要的是,是人
的善行造就了人性”。[39]艾文贺(Philip J.Ivanhoe)也认为,孟子的人性论并不是认为人“
生来即善” ,而是指人“生而为善”(not we are inborn good, but we are bornfor goodness)。为善
的过程也就是人性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或者说,人性按照恰当的过程发展将会趋向
善。[40]江文思(JamesBehuniak Jr.)继承安乐哲对孟子人性概念的理解,认为孟子所说的
人性决不能指先天的绝对本质,而是指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自发性过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庭,亲情之爱导致人形成了四端,从而有
了为善或成为人的条件。因此,人性善的本义是指人“在有情感的情况下可以为
善”。[41] [18]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见张载,《张载集》,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
书局,1978年第1版,页23. [14]钱穆,《孟子要略》,页231。 【注释】 1942年,在兰
州召开的中国工程师联合年会上,论文《我国北部沙漠南移问题》引起工程界广泛注意
[50];1945年中山大学森林学系甚至专门召开了“沙漠南移问题座谈会”讨论这一问
题[51],学界受上述假说影响之深可见一斑。但这一假说也受到数位有很大国际影响
力的科学家强有力的挑战和反驳,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美国土壤保持学家罗德民
(W.C.Lowdermilk,1888−1974年) 、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地质学家丁文
江(1887−1936年)以及美国农学家穆懿尔(RaymondT.Moyer,1899−1993年) 。 古往今来,
学者们对孟子的性善论不知有过多少争论。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学者
葛瑞汉(Angus Graham)从道家立场对孟子人性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西方汉学界引起
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刘殿爵(D. C. Lau),安乐哲(Roger
T. Ames),信广来(Kwong-loi Shun),华霭云(IreneBloom),罗哲海(HeinerRoetz),朱利
安(FrancoisJullier),孟旦(Donald J.Munro),艾文贺(PhilipJ. Ivanhoe),李耶理(Lee
H.Yearley),欧阳博(WolfgangOmmerborn),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余纪元(Yu Jiyuan)
等一大批西方汉学家均加入了讨论之列。在港台,在徐复观、牟宗三、陈大齐、黄
彰健、傅伟勋、蔡仁厚、刘述先等老一代学者的倡导下,又出现了傅佩荣、袁保新、李明辉
、黄俊杰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对于孟子性善论的研究大有推动之功。在中国大陆,在
冯友兰、张岱年等老一代学者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关成果
下面介绍。而在此前,围绕孟子性善论的问题在中国(包括日本)等地学者已争论了
两千多年。 [61]史华兹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人性是善的” 一句话来概括
孟子的人性思想(Benjamin Isadore Schwartz: The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Mass. & London, 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85,p.292.另参[美]本
杰明·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302)
艾文贺强调,孟子的观点常常被口号式地简化为“人性是善的”,而其真正内涵很少被
人们严肃地关注到。(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the Confucian Tradition: the Thought of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secondedition,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ket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p.37) (责任编辑:admin) [12]陈澧,《东塾读书记》,钟旭元、魏达纯校点,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2年,页32、33。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
盈利用途。 温馨提示: 浏览:1085 林学研究从最初就将森林与河流、气候、水旱灾及
饥荒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以下选取的5个案例,
虽然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但是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森林
对气候、河流究竟有无影响,如果有,这种影响是怎样的? [13]钱穆,《孟子要略》;见《
钱穆先生全集·四书释义》(新校本),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1年版,页231。 2. 鸭兔图:
这是心理学家J.贾斯特罗在他的《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画出的一个模糊的图形,
它既可以看作是一只鸭子的头,也可以看作是一只兔子的头,“ 鸭兔图”是格式塔心理
学上的典型例证。它在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
而在哲学上,哲学家却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如果同一个对象可以被看成是
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这就表明知觉并不是纯粹的感觉。我们必须在叙述知觉中注
意若干方面。对知觉的报道承受着概念,是对经验与思想的结合。 现在发布的是董瑜
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李剑鸣《美国建国初期经济性社团引发的争论及其意义》【南开大
学世界史专业2011.5】【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第0816),学号1120060425,185页, 今天
推送分享的这篇文章是在“后真相”概念引入我国不久便出现的,可以说是当时少见
的对于该话题进行批判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将会对“后真相”概念从另一个角度进
行分析,看一下近年来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批判和反思,也方便我们从正反两面来
看待这个舶来品,以便最终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且全面的认识。 综而言之,我
认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孟子的成就并不在于证明了“人性善”,而在
于揭示了“ 人性之善”。请注意“性善”与“性之善” 是两个问题。如果我们硬要纠缠孟子是
不是真的证明了“人性是善的”,那么答案也可能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想想,孟子从哪
些角度证明了“人性之善”,则立即发现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那就是,孟子真正伟大
的地方即在于对于“人性之善”、而不是“人性善”的发现。从“性之善”、而不是“性是善”
的角度看,也立即发现前述心善说、善端说、可善说、向善说、有善说、人禽说、本
体说、成长说都对于理解孟子性善论思想有一定帮助,也对于我们理解人性之善极
有帮助。但如果硬为孟子性善论辩护,把性善论解释成前面十种意见的某种,就立即
会遇到前面提到的种种理论问题。随着我们对人性之善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于人性
的理解也在加深。相反,如果我们为了维护自己所接受的或基于宋明理学、或其于其
他学说的性善说,硬要说发明一套理论来为孟子辩护,即证明人性是善的,也可能终
究难以自圆其说。史华兹、艾文贺等人认为,用性善还是性恶来概括孟子的人性论太
简单化了。[61]但如果因此而忽视孟子对人性之善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孟子思想一个
核心内容的忽视。 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
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综述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
结合的;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
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点击咨询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
度断裂 [30]参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
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李明辉,《孟子重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页111-
131(可重点参阅其文:①“ 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及其方法论问题”,页69-109;②“ 再
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页111-131)。 (2)善端说。这种观点认为,孟子
性善论只是为了证明人性中有善端,但未证明人性就是善的,强调“善端”与“善”是两码
事。假如我们用禾苗和大米来分别比喻人性和善。禾苗能长出大米,但禾苗并不等于
大米,禾苗可以看成大米的萌芽状态。所以不能因为人性中有善端,就说人性是
善的,那等于把结果和萌芽混为一谈了。这种观点首先由董仲舒提出来[4],孙星衍特
别强调,人有善端,但不等于人性就是善。因为人虽有良知良能,孩提之童虽然爱亲
敬长,但未必真能爱亲敬长,因为“慈母乳之而爱移”,“严师扑之而敬移”[5]。陈澧、冯
友兰、胡适、陈大齐、杨泽波等人都有过类似或接近于此的说法。这一观点的一个问
题是,如果孟子的本意是人性中有善端,他能否认人性中也有恶端吗? 会员免费 本
站为文档C2C 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
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 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
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
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
予删除! 1、奥康姆剃刀: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康姆提出。它的基本命题是“如无必
要,勿增实体”,即可以用少数几个原理或原则来说明事物的时候,却用了许多的原理或
原则,那就是浪费。
王松磊[8](2019)在《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新论 ——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文中指出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
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
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所以把马克思的这段
话放在摘要的第一段,是因为这段话是贯穿于本研究的灵魂。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
深化改革,不能离开历史,隔离传统。理解传统社会,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比阶
级分析法、传统- 现代理论范式、国家-社会二分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唯物史观能提
供更科学的视角,来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依据唯物
史观,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传统农业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文明社会
早期阶段,地理环境作为“初始条件”,其特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生产关系、政治
制度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结束了“原始的丰裕生活”,
不得不驯化可食用的物种,进而发明了农业。作为劳动对象,黄土的土壤环境、冬干夏
湿的气候特点以及粟和黍的植物特性,产生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的限制,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根本的革新,生产工具的驱动力长期以自然力
为主。第二部分论述了生产关系的相关核心概念和不同社会类型的生产关系特点。分
配是以权威为媒介的生产关系,这是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交换是
遵循价值规律的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现代社会生产关
系的特点是分配与交换并重。基于交换和分工的集体是生产上相互依赖的“自由人的
联合体”,基于分配关系的集体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生产上自给自足的个体的强制性
共同体。两种类型的集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中国的集体属于后一种类型。第三部
分阐明了交换关系在传统农业中国的约束条件。受到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交换关系
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由于存在优良的河流和海洋,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具
有天然优势。而在传统的农业中国,道路、河流、运河等交通运输条件则依赖中央政府
的能力。社会分工与交换,在西方是基于经济需求,在传统农业中国则基于政治需求。
无论是起源还是后来的发展,商人和工商业均受制于政治统治。第四部分对集体社会
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对外扩张和防御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内
统一作为保障。农耕生产方式的内敛性则产生了对内排斥军事暴力和离心倾向。由
于公有制、资源稀缺性、集中分配的管理方式和服从权威的共性,使农耕生产方式与
军事组织能够结合在一起,其最佳方式就是兵农合一的集体制度。最大的集体单位是
天下(国家),最小的集体单位是个体家庭,与家族、宗族、官僚制等其他类型的集体单位,
共构成了包含许多集体单位的等级性集体社会。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第五部分对家
国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交换关系为经济基础,西方的家国异构
本质上是私的家庭的血缘亲属关系不同于公共权力的国家的政治关系。而传统农业
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分配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是伦理道德和父家长权威的
结合。随着农耕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应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家
国关系。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农业中国是建立在农
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集体社会;第二,传统中国集体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分配为中心
环节,当前中国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提高交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第三,传统农业中
国的社会底色具有多层性。 价格 清儒陆氏桴亭(1611-1672)称,“孟子原止说性中
有善,不曾说无恶。非谓性中止有善而无恶也”;但按照孔子本意,“善是个主,恶是个
客”。[31]日本学者伊藤仁斋(1627-1705)也认为,性善论不是不承认人性中有恶,而是
指“善”才是其“究极”;人性中“有善有恶者其常”,“而推至其极焉,则必归于善而止”;
杨雄、韩愈正确地认识到人性中有恶,“ 然非究而论之者”。[32]朝鲜学者丁若镛(1762-
1836)解释“性”为“ 嗜好”,指人性的根本性偏好。他以鹿之好山林、雉之恶训养为例
来说,人性中虽有恶,但终以善为归。“鹿之好山林,雉之性恶驯养,虽不幸而堕于
驯养,顾其心终以山林为好,一见山林,油然有感羡之心,此之谓性也。天于赋生之初
予之以此性……。”[33]唐文治“良心呈露说”与丁茶山之见有相似处。[34]这些都可以说
是对性善论解释中的总体说。英国学者葛瑞汉(Angus C.Graham)认为性善论的基础是:
人性有道德倾向,也有感官欲望,二者构成人性之总体,而常相冲突。需要注意的是,
在它们的冲突中,并不是只有顺从感官欲望才合乎人性,舍小体、择大体才合乎人性
作为一个总体的需要。易言之,人性善不仅因为人有大体,且因为从大体才符合人性
的总体需要。[35]刘殿爵(D. C. Lau) 也认为孟子性善论建立在人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总
体(anorganicwhole),其中有的部分高级(道德追求)、有的部分低级(感官欲望)这一思
路之上。[36] 包括以下内容: 对问题进行定义; 总结以前的研究,使读者了解研究的现
状; 辨明文献中各种关系、矛盾、差距及不一致之处; 建议解决问题的后续步骤。 综述
论文的组织形式是按逻辑关系而不是按研究进程来组织的。 一旦你有了工作论文,
就把它写下来。没有什么比在论文中找到一个好主意,然后在注意力不集中时忘记
它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通过写下你的论文,你将被迫清晰、合乎逻辑、简洁地思
考它。第一次尝试时,您可能无法写出论文的最终草稿,但通过写下您所拥有的
内容,您会走上正确的轨道。
NISBETJ.Theclimaticandnationaleconomicinfluenceofforests[J].Nature,1894,49(1265):302-
305. (2)善端说。这种观点认为,孟子性善论只是为了证明人性中有善端,但未证明
人性就是善的,强调“善端”与“善”是两码事。假如我们用禾苗和大米来分别比喻人性和
善。禾苗能长出大米,但禾苗并不等于大米,禾苗可以看成大米的萌芽状 态。所以不
能因为人性中有善端,就说人性是善的,那等于把结果和萌芽混为一谈了。这种观点
首先由董仲舒提出来[4],孙星衍特别强调,人有善端,但不等于人性就是善。因为人
虽有良知良能,孩提之童虽然爱亲敬长,但未必真能爱亲敬长,因为“慈母乳之而爱
移”,“严师扑之而敬移”[5]。陈澧、冯友兰、胡适、陈大齐、杨泽波等人都有过类似或接
近于此的说法。这一观点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孟子的本意是人性中有善端,他能否认
人性中也有恶端吗? 判断A 判断B 先天判断:人的先天属性为善后天判断:人的后
天属性为善 本质判断:人的本质属性为善特征判断:人的现象特性为善 全称判断:人
性中所有成分皆善特称判断:人性中部分为善,不排除有恶 总体判断:从内部总体关
系看比较判断:从外部比较关系看 价值判断:按价值标准看人性善恶事实判断:按实
际状况看人性善恶 该声明正在成为论文。然而,很容易想象可能的反驳。例如,政治
观察家可能认为杜卡基斯输了,因为他遭受了“犯罪软弱”的形象。如果您通过预测反
驳使您的论文复杂化,您将加强您的论点,如下面的句子所示。在线时间09:00~18:00
其主要观点认为,由于历史时期的毁林,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已经发生了不利的变
化即干旱化,这是北方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戈壁沙漠向华北平原扩张。索尔比
甚至认为中国北方有变为沙漠的趋势,如果此后气候没有出现重大变化,将重蹈亚
洲中部地区的覆辙。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一假说得到众多领域学者广泛的支持、补充
和传播,赞成者之多、背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非常罕见。 (3)本原说。严格说来孟
子并没有从《系辞上》“ 继善成性”的宇宙发生学立场来论证性善。本原说最大的问题,
是无法从《孟子》原文中找到任何证据。因为此说主要的依据是《系辞传》,而非《孟
子》。正如程颢、陆世仪、戴震等人所发现的,《孟子》原文所支持的并不是“从造化源
头”说性善,“四端”当然明显地是“继成之善”,而不是“先天之善”。若按程颢的说法,“人
生而静以上不容说”,则从造化源头说性善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之外。[58]明末以来,学
者多反对天命、气质二分,而孟子本人确亦未区分此二性。程颢、王夫之、陈确、陆
世仪、戴震、程瑶田、焦循、阮元等人均指出孟子性善是从后天所成、形 质已具的角
度说。日本古学派学者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伊藤东涯、荻生徂徕、太宰春台等亦反对
天命与气质二分说。本原说应该不是孟子本旨。另一方面,撇开是否合乎孟子本意
不谈,本原说在理论上存在的困境,已为朝鲜历史上两场重要的性理学论争所揭示,
即“四端七情论争”和“湖洛之争”。[59] [52]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才”,页41。
(3)向善说。这种观点认为,孟子性善论并不是说“人性本善”,而是指人性具有向善
发展的倾向性。就好比种子具有长成大树的潜质,水有向下流动的趋势,人性有向善
发展的倾向。傅佩荣是持此说最力者[6],而在他之前的唐君毅、陈大齐和在他之后的
张祥龙等人也有过类似的观点。这一观点与前述善端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
都认为孟子论证了人性中有善端,区别在于:善端说并不预设善端代表方向或趋势,
因此董仲舒等人对性善论表示怀疑;而向善说则认为,人性中的善端代表一种自然而
然的趋向,即最终要向善发展的趋势。然而,何以证明人性没有向恶发展的自然趋势
呢?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
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如今被广
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中,取得
了显著的成效。 (5)总体说。在《孟子》文本中严格说来并不存在。前述陆世仪“主善
客恶说”、伊藤仁斋“究极说”、丁茶山“嗜好说” ,严格说来主要是他们的理解发挥,在文
本中并无证据。葛瑞汉大小体说、刘殿爵有机总体文章在理解孟子的人性概念时无
疑是有益的,但不能说明孟子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比如孟子确实视人性为一有机
总体,也认为人性有大体(道德倾向)和小体(生理欲望),但是孟子似乎并未曾说明
大体代表人性的总体趋势或主导方向。按照清儒俞樾的说法,人性为善的潜能虽有,
但为恶的趋势更强。[60]如果基于事实判断,说人性中善的成分或趋势为主,显然难
以成立,而孟子也没有这样论证过。 想要写好综述性论文需要把握5个方面的特点:
全面性、准确性、专题性、实效性、先进性。本期Lisa老师会给大家讲述下综述性论文的
特点。(出镜:Lisa老师,后期:大影子) 首先,分析您的主要来源。寻找紧张、兴趣、模棱
两可、争议和/或复杂性。作者是否自相矛盾?是否提出了观点,后来又被推翻了?作
者论点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找出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或相关问题的原因,将使您走
上发展工作论文的道路。 (如果没有原因,你可能只是想出了一个观察结果——
例如,某首诗中有许多不同的隐喻——这不是一篇论文。) 2.信念回声(belief echoes) 也
称为信念回响,是指即使某个错误的信息或谣言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是其对受众态
度的影响也不会彻底消除,而会对受众的态度产生一种绵长且持久的影响。前天有
网民在PTT爆料,标题中写着“有没有徐若瑄论文的八卦?” ,内容则是徐若瑄今年1月
份完成的硕士论文封面照,其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互联网时代艺人转行策略之初探性
研究:以徐若瑄为例》,是在今年1月完成,指导教授为许安琪博士。该网民不忘亏
说:“ 恭喜徐若瑄毕业!活到老、学到老!”由于徐若瑄的毕业论文竟然是以自己为
题材,让网民一阵傻眼,嘲讽道:“论文写自己喔?”、“ 这是论文还是学期作业”、“ 自己
写自己,根本自传”。 KAH YONG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SDN.BHD. 内容分
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
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容
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2]方朝晖,“
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页100-112。 联系我们
杨怡雯[3](202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国家自主性”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讨论的学术概念
和国家理论。该理论源自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自主性的相关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派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分析后,发展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
理论。以普兰查斯、密里本德和奥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为应
对“二战”后经典马克思主义面临的诘难,试图修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部分
观点,从不同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 相对”自主性的概念,指出国家虽然无法
从根本上挑战或改变社会的政治利益格局,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独立行动的空间,并
不是任由支配阶级摆布的“工具”。在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学派。它首先明确提出了国家自主性理论,并引起了学界对国家自主性问
题的重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普兰查
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以密里本德为代表的工具主义研究范式,以阿尔维塔
和赫施为代表的资本逻辑路径和以奥菲为代表的阶级理论路径的四个流派。本文详
细介绍了各流派对国家自主性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阶级权力和
国家权力、官僚机构和官僚自主性三个维度,对国家为何会产生自主性,以及国家自主
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国家自主性主要指的是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层的
自主性、国家机器相对于统治阶级的自主性以及官僚集团相对于统治阶级的自
主性。该理论不仅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为研究
对象,通过相关学者的着作进行文献归纳和比较分析,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历史发展
脉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与论释,在此基础上尝试
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解释当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
化问题。 ROST content mining 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
包括: 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
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
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 分词、字频
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
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目前ROST content mining的总下载量
超过7000次,使用者遍布国内外100多个高校。 下面以表列方式来说明前面十说与后
面的十判断之间的关系: (9)总体说。总体说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本义是指,人性中
虽有恶,但从总体上说看还是好的。好比我们说一个人虽有各种毛病,但总体上还是
个好人。总体说与人禽说一样重视孟子的大小体说,但人禽说是从人性与动物性之别
立论,而总体说是从人性内部构成立论。历史上从总体说角度为性善论辩护的人至
少有陆世仪、伊藤仁斋、伊藤东涯、丁若镛、刘殿爵、葛瑞汉等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