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生物特征识别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分析人脸的特征来

识别出一个人的身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安全监控、人脸支付、智能门禁等。
如果你正在撰写关于人脸识别的论文,那么你一定需要大量的资料和专业的指导。
这时,我强烈推荐你访问HelpWriting.net。这是一个专业的论文写作网站,拥有经验丰
富的专业写手团队,他们可以为你提供高质量的论文写作服务。
在HelpWriting.net,你可以享受到以下优势:
专业的写手团队:HelpWriting.net拥有经验丰富的写手团队,他们具有各种学术
背景和专业知识,可以为你提供定制化的论文写作服务。
高质量的论文:所有的论文都经过严格的抄袭检测和质量控制,保证原创性和
高质量。
准时交付:HelpWriting.net保证按时交付论文,让你可以安心完成其他任务。
24小时客服支持: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通过网站的客服系统与我们的客服
团队联系,解决你的问题。
无论你是需要论文的整体写作,还是需要论文的某个部分,HelpWriting.net都可以为你
提供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你的要求和指导,为你撰写出优秀的人脸识别论文,帮助你
获得优异的成绩。
现在就访问HelpWriting.net,让我们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专业的帮助吧!
使用神经网络来做人脸识别并不是什么新思想。1997 年就有研究者为人脸检测、眼部
定位和人脸识别提出了一种名为「基于概率决策的神经网络(PBDNN)」[103] 的早期
方法。这种人脸识别 PDBNN 被分成了每一个训练主体一个全连接子网络,以降低隐藏
单元的数量和避免过拟合。研究者使用密度和边特征分别训练了两个 PBDNN,然后
将它们的输出组合起来得到最终分类决定。另一种早期方法[104] 则组合使用了自组
织映射(SOM)和卷积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 [105] 是一类以无监督方式训练的神经
网络,可将输入数据映射到更低维的空间,同时也能保留输入空间的拓扑性质(即在
原始空间中相近的输入在输出空间中也相近)。注意,这两种早期方法都不是以端到
端的方式训练的([103] 中使用了边特征,[104] 中使用了 SOM),而且提出的神经网络
架构也都很浅。[100] 中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人脸识别 CNN。这种方法使用了一种孪生
式架构,并使用了一个对比损失函数 [106] 来进行训练。这个对比损失使用了一种度量
学习流程,其目标是最小化对应同一主体的特征向量对之间的距离,同时最大化对
应不同主体的特征向量对之间的距离。该方法中使用的 CNN 架构也很浅,且训练数
据集也较小。 本文转载自 https://xraft.github.io/2018/03/21/FaceRecognition/ (作者:Caleb Ge
(葛政)),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下文中的“我”均为原文作者) 另附有查找的其他参考
链接: 论文介绍方面链接: 1、https://blog.csdn.net/fengbingchun/article/details/80904688
2、https://... 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社区中最基本和长期存在的主题之一。随着深度卷
积神经网络和大规模数据集的最新发展,深度人脸识别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已广泛应
用于现实应用中。给定自然图像或视频帧作为输入,端到端深度人脸识别系统将输出
脸部特征以进行识别。 2016给国内一些会议培训公司的识别软件(用于验证会员是否
有效以及是否本人):维度的特征向量,作为这个脸的最终特征送入联合贝叶斯分类
器做分类。另外有些特例,两个以嘴角和两个眼球为中心的这四个patch,不做翻转操
作,直接用他们的对称patch最为他们翻转图的特征。 图像滤波:在实际的人脸图像采
集过程中,人脸图像的质量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影响,这些噪声来源于多个方面,比如
周围环境中充斥大量的电磁信号、数字图像传输受到电磁信号的干扰等影响信道,
进而影响人脸图像的质量。为保证图像的质量,减小噪声对后续处理过程的影响, 必
须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去除噪声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均值滤波,中值
滤波等。目前常用中值滤波算法对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 1:1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利
用图像处理技术从图像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
学模型,即人脸特征点模型。再从人脸特征点模型与被测者的人的面像进行特征分
析(可以假定为无数的几何特征点求解),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给出一个相似值,通过
这个值即可确定是否为同一人。简单的说就是A/B两张照片比对,产生的计算数值是
否达到要求。 人脸识别的经典算法有多种,下面我为你介绍几种常用的Python 人脸识别
算法。 1. Haar特征分类器算法:这是一种基于Haar特征的分类器算法,利用Haar-like特征
对人脸进行检测和识别。OpenCV库提供了Haar特征分类器的... 1. 算法再好,也只是调
味料,最终出路还是做到最终产品中,通过业务层叠加开发,形成产品和方案,更多
时候是一个方案服务商,更像过去传统软件商,规模难有爆发。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与
GBG Plc 的研究者近日发布了一篇综述论文,对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
结,其中涵盖各种传统方法和如今风头正盛的深度学习方法。机器之心重点编译介
绍了其中的深度学习方法部分,更多有关传统人脸识别方法的内容请参阅原论文。
如果想收藏本文的报告全文,可以在数智物语公众号:(ID:decision_engine)回复关键
词“人脸识别研究报告”获取。 为了解决人脸检测中的光照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光照进
行补偿,然后再检测图像中的肤色区域。这样可以解决彩色图像中偏光、背景复杂和
多个人脸的检测问题,但对人脸色彩、位置、尺度、旋转、姿态和表情等具有不敏
感性。 FG: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 全球人脸
识别学者的 h-index 平均数为 48, h-index 指数在 20 到 40 之间的学者最多,占比 33%;
h-index 指数在 40 到 60 之间的学者和大于 60 占比相持不下,前者为 27% ,后者为 28%;
h-index 指数小于等于 10 的学者最少,仅占 2% 。 本文所介绍的人脸检测,主要学习和实
现了ICMR-2015年雅虎实验室的文章”Multi-view Face Detection Using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这是我接触和实现的第一个深度学习案例,本文除了讲解该文的算法
以外,也是对我近2个月工作的总结.学习还不够深入,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指正。
此外,本文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包含全部的源代码以及训练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高效的
基于决策的黑盒对抗攻击算法,在业内第一次以完全黑盒的方式成功地实现对人脸
识别系统的对抗攻击。本工作由腾讯 AI Lab 主导,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
完成,发表... 将图像变换到另一个空间后,同一个类别的图像会聚到一起,不同类别的
图像会聚力比较远,在原像素空间中不同类别的图像在分布上很难用简单的线或者
面切分,变换到另一个空间,就可以很好的把他们分开了。Eigenfaces 选择的空间变换
方法是 PCA(主成分分析),利用 PCA 得到人脸分布的主要成分,具体实现是对训练集
中所有人脸图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本征值分解,得到对应的本征向量,这些本征向
量就是“特征脸”。每个特征向量或者特征脸相当于捕捉或者描述人脸之间的一种变
化或者特性。这就意味着每个人脸都可以表示为这些特征脸的线性组合。 ICCV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
blog.csdnimg.cn/20191126223533794.png?x-oss-process=image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
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2p1c3Rfc29ydA==,size_16,color_FFFFFF,t_
如上图所示,这是特征提取的示意图,实际上这篇文章核心点就是这个特征提取
部分,验证部分直接做二分类就好。首先,从输入人脸扣出一部分patch(下面也称为块
),然后把这些patch输入同一个结构不同参数的ConvNet提取160维的DeepID特征,最后
把这些DeepID特征concat起来就是这个人脸的特征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块对应了
一个单独的ConvNet网络提取对应的DeepID特征,并且 DeepID特征是在最后一个隐层
提取,而不是输出层,那个10000个节点的输出层,是训练时候才有的,最后多个块的
DeepID连接层最后整个人脸的特征,所以最后一张人脸的特征长度是160*patch的
个数。 图 1:在自然人脸图像中找到的典型变化。(a)头部姿势,(b)年龄,(c)光照,(d)
面部表情,(e)遮挡。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数字图像检索管理、医学影像
分析、智能安检、人机交互等领域都有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涉足。该技术是人工智能技
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经过近年的不断发展,已
逐步形成一套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信息论和语义学相互结合的
综合性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边缘性和学科交叉性。其中,人脸检测与识别当前图像
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内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也是目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受
人们关注的一个分支。对于第二个问题,即embedding是特征空间中确定的点,无法反
映特征分布,一般引入不确定性学习来将特征预测变成分布预测,比如PFE/DUL/
SCF等,他们都是针对训练时人脸输入预测特征(mean)和不确定性( 方差) ,通过优化分
布之间的KL 散度等方式进行训练。这些方法都是对输入的样本预测其在特征空间中
的分布,而VPL的目标是让prototype 带上类内的方差信息,基于class-based训练方式,实
现sample-to-sample的比对训练。 正是因为人脸识别拥有这些良好的特性,使其具有非
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正引起学术界和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人脸识别已经广泛应
用于身份识别、活体检测、唇语识别、创意相机、人脸美化、社交平台等场景中。 2017
年3月20日回答的,根据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本人反对这个答案,看未来几年究竟
是谁预测得对。
生物特征识别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要区别该信号是否来自于真正的生物体,比如,指
纹识别系统需要区别带识别的指纹是来自于人的手指还是指纹手套,人脸识别系统
所采集到的人脸图像,是来自于真实的人脸还是含有人脸的照片。因此,实际的人脸
识别系统一般需要增加活体鉴别环节,例如,要求人左右转头,眨眼睛,开开口说句
话等。 传统的人脸检测算法有一类是分别检测人脸各个组件,然后融合,深度学习早
期也有文章做同样的研究,即Faceness-Net。作为最早期的尝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简单
阅读。 可以看出,当前样本特征同时受到prototype和历史特征的影响,而prototype 依旧
只受到当前样本特征的影响。人脸检测可定位图像或帧中的人脸。然后,进行人脸预
处理以将人脸校准为标准视图,并将其裁剪为归一化的像素大小。最后,在人脸表征
阶段,从经过预处理的人脸中提取判别特征进行识别。这三个要素都由深度卷积神经
网络实现。 包含在各种光照和复杂背景下的 1521 张灰度面部图像,眼睛位置已经被手
工标注。 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社区中最基本和长期存在的主题之一。随着深度卷
积神经网络和大规模数据集的最新发展,深度人脸识别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已广泛应
用于现实应用中。给定自然图像或视频帧作为输入,端到端深度人脸识别系统将输出
脸部特征以进行识别。 海量的人脸照片传输需要大量的带宽(常见的720布控摄像头
抓取最小的人脸照片为20K) 人脸和语音已经是AI领域最接近落地的技术,大规模应用
也已经开始,进展速度令人欣喜。如上图所示,每个人脸会提取3个尺度的10个patch(
以鼻头,左眼,右眼,左嘴角,右嘴角为中心)然后彩色图加上灰度图,加上水平翻转
数量又翻倍数量又翻倍,一共是:AMiner 基于发表于国际期刊会议的学术论文,对人
脸识别领域全 TOP1000 的学者进行计算分析,绘制了该领域学者全球分布地图。从全
球范围来看,美国是人脸识别研究学者聚集最多的国家,在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占有
绝对的优势;英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中国位列全球第三,占有一席之地;加拿大、
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也聚集了部分人才。那是因为真实复杂场景与数据库场景是完全
不一样的!(业内的应该都清楚这一点,再拿LFW、FDDB等成绩出来说事,那真的只是
纯粹为了炒作,比如前段时间的某企业刷新LFW纪录,呵呵)就像学术研究与产业化
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一样。 [4] Jiang H, Learned-Miller E. Face detection with the faster R-
CNN[C]//2017 12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 Gesture Recognition (FG
2017). IEEE, 2017: 650-657. ECCV 是一个欧洲的会议,每次会议在全球范围录用论
文 300 篇左右,主要的录用论文都来自美国、欧洲等顶尖实验室及研究所,中国大陆的
论文数量一般在 10-20 篇之间。ECCV2010 的论文录取率为 27%。两年召开一次,论文
接受率在 20% 左右。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计算等。2018 年的 ECCV
于 2018 年 9 月 8 日-14 日在德国慕尼黑举办。 3、政府职能:电子政务、户籍管理、社会
福利和保险; 人脸识别目前就是为了各种噱头立项、经费申请瓜分用的,有个别一些
公司靠这个拿国家各种科技补贴。但真正赚钱都是那些中间商公司,人脸识别一家都
没有。至于未来有没有新商业模式出现,暂且无法推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率
领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做出了大量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突破:2012 年国际计算视觉与
模式识别会议(CVPR)上仅有的两篇深度学习文章均出自其实验室;2011—2013 年间在
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会议 ICCV 和 CVPR 上发表了 14 篇深度学习论文,占据全世
界在这两个会议上深度学习论文总数(29篇)的近一半。他在 2009 年获得计算机视觉领
域两大最顶尖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 CVPR 最佳论文奖,这是 CVPR 历史上来自亚洲的
论文首次获奖。 The requested URL /distinguish.php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2、信息安全:
计算机和网络的登录、文件的加密和解密;目前做人脸识别的公司很多,集成应用的
有数百家,国内的看百度,看融资,看各种报道就差不多了,只是认真沉下心来做事
情的公司太少。国内的腾讯和阿里都在做(阿里支付宝用的是自己的团队研发算法,
只是特别低调,把名声都留给自己投资的公司,阿里可不止投了一家),国内的公司
吹牛逼的、炒概念的太多,就不聊了。这些公司几乎做的都是政府的安全项目,但公
司普遍规模都很小,盈利和投资也很少见报道。Facebook公司进入这个领域,主要是进
行人群的分类和应用的优化(针对性的市场推广),项目都是作为公司原本业务的一
种补充。 人脸图像的采集:采集人脸图像通常情况下有两种途径,分别是既有人脸图
像的批量导入和人脸图像的实时采集。一些比较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甚至可以支持
有条件的过滤掉不符合人脸识别质量要求或者是清晰度质量较低的人脸图像,尽可
能的做到清晰精准的采集。既有人脸图像的批量导入:即将通过各种方式采集好的人
脸图像批量导入至人脸识别系统,系统会自动完成逐个人脸图像的采集工作。人脸图
像的实时采集:即调用摄像机或摄像头在设备的可拍摄范围内自动实时抓取人脸图
像并完成采集工作。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是根据人脸面部器官的特征及其几何
形状进行的一种人脸识别方法,是人们最早研究及使用的识别方法,它主要是采用不
同人脸的不同特征等信息进行匹配识别,这种算法具有较快的识别速度,同时,其占
用的内存也比较小,但是,其识别率也并不算高。该方法主要做法是首先对人脸的
嘴巴、鼻子、眼睛等人脸主要特征器官的位置和大小进行检测,然后利用这些器官的
几何分布关系和比例来匹配,从而达到人脸识别。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是全球范围内人脸与手势识别领域的权威学术会议。会议
方向有人脸检测、人脸识别、表情识别、姿势分析、心理行为分析等。
苹果 iPhone X 加入 3D 面部识别功能并不是心血来潮,因为其在 2010 年的时候就已经
开始在 3D 视觉领域进行了布局。特别是在 2013 年,苹果公司以 3.45 亿美元的价格收
购了以色列的 3D 视觉公司 PrimeSense。这项收购是苹果公司史上最大手笔的收购
之一。此后, 苹果还投资了一些列的 3D 视觉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公司。 人脸识别技术
在治理假钞方面的应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自助设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
部分自助设备安装没有达到要求。商业银行的部分自助设备安装没有按照公安部门
的要求对设备进行与地面加固连接; 有的电气环境没有达到要求:有的没有设置 110
连动报警或者没有可视监控报警,有的监控录像不够清晰,监控录像保存时间没有达
到规定要求等,另外设备人为破坏现象严重等。二是自助设备端软件设计缺陷。特别
是某些国产设备软件设计不够合理,软件变更随意性大, 存在漏洞,造成错帐可能性
比较大。三是银行的 ATM 机中没有假钞鉴别设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自助设备方
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假钞层出不穷。由于银行的 ATM 机中没有假钞鉴别设备,只是在清
机人员放入现金前做了鉴别,这样的措施并不够完善,且容易造成银行与持卡人之间
的纠纷。即使是现金存款机(CRS)有假钞鉴别功能,但往往因为假钞识别特征提取的滞后
,而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不法分子先存入假钞,然后马上在柜台或其他自助设备上提
取真钞,以此手段谋取不法利益。基于BP神经网络人脸识别算法研究.rar_BP 算法_BP
识别_bp神经网络c_人脸识别_人脸识别算法 用 M\in\mathbb{R}^{d\times N} 表示长度
为 N 的memory bank, T\in\mathbb{R}^{1\times N} 指代历史特征的更新时长,最新的样
本 x_i 的特征加入到 M_{y_i} 的队列中,对应的 T 初始化为 \Delta t ,每次迭代,历史特
征的 T 更新为 T_{y_i}=T_{y_i}-1 ,当 T\le 0 时,表示该历史特征失效。(在论文中定义
了一个feature injection ratio,即历史特征的有效比例 \frac{1}{N}\sum_{j=1}^NI\{T_j>0\}
)。 为了解决人脸检测中的光照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光照进行补偿,然后再检测图像
中的肤色区域。这样可以解决彩色图像中偏光、背景复杂和多个人脸的检测问题,但
对人脸色彩、位置、尺度、旋转、姿态和表情等具有不敏感性。图 3:(a )人脸检测器找
到的边界框。(b)和(c):对齐后的人脸和参考点。 图 8:在两个类别之间的决策边界中
引入一个余量 m 的效果。(a)softmax 损失,(b)有余量的 softmax 损失。 国内比较多的
娱乐APP 通过对人像图层跟踪处理,也是一个不错的技术切入点,但是产品安装包会
比较大,现在做的也只是跟踪技术,属于底层识别,如果复杂一些的需要通过云服务
实现,但是服务器算法解析速度和带宽比较难以跟上,也不算是一种靠谱的商业
模式。 3. 使用公安部旗下NCIIC的人脸比对接口(注意,不是网纹照片接口,这个接口
已经不对外),使用的是直接的人脸比对接口。目前具备有这个库调用权限的,目前
所知的只有几家,在人脸识别公司中,好像只看到一家在提供,这里先不提了。BAT应
该都还没有接入,如有大家有新发现的可以补充。 如何能够令prototype带上样本分布
的信息?在prototype中结合memory bank 中存放的历史特征,可以构成可变
的prototype(Variational Prototype) \widetilde{W} 。VPL(variational prototype learning)利用分类
框架优化训练样本与可变prototype之间的相似度: 可扩展性:在人脸识别后,下一步数
据的处理和应用,决定着人脸识别设备的实际应用,如应用在出入门禁控制、人脸图
片搜索、上下班刷卡、恐怖分子识别等各个领域,可扩展性强。 AMiner 基于发表于国际
期刊会议的学术论文,对人脸识别领域全 TOP1000 的学者进行计算分析,绘制了该领
域学者全球分布地图。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人脸识别研究学者聚集最多的国家,
在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英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中国位列全球
第三,占有一席之地;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也聚集了部分人才。[5] Wang H, Li Z,
Ji X, et al. Face R-CNN[J]. 2017. [6] Huang L, Yang Y, Deng Y, et al. Densebox: Unifying landmark
localization with end to end object detection[J]. arXiv preprint arXiv:1509.04874, 2015. 稿件涉及
数学、物理、算法、计算机、编程等相关领域,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以上几种比较
常用的人脸识别方法,我们不难看出,每一种识别方法都不能做到完美的识别率与更
快的识别速度,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现在许多研究人员则更喜欢使用多
种识别方法综合起来应用,取各种识别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以达到更高的识别率
和识别效果。 人脸表征。在人脸表征阶段,人脸图像的像素值会被转换成紧凑且可判
别的特征向量,这也被称为模板(template)。理想情况下,同一个主体的所有人脸都应
该映射到相似的特征向量。人脸识别技术原理简单来讲主要是三大步骤:一是建立
一个包含大批量人脸图像的数据库,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当前要进行识别的目
标人脸图像,三是将目标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既有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和筛选。根
据人脸识别技术原理具体实施起来的技术流程则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即人脸图
像的采集与预处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识别和活体鉴别。 人脸检测是人
脸识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脸检测是指应用一定的策略对给出的图片或者视频来
进行检索,判断是否存在着人脸,如果存在则定位出每张人脸的位置、大小与姿态的
过程。人脸检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检测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人脸目标内
在的变化引起:1、人脸具有相当复杂的细节变化和不同的表情(眼、嘴的开与闭等),
不同的人脸具有不同的外貌,如脸形、肤色等;2、人脸的遮挡,如眼镜、头发和头部饰
物等。外在条件变化引起:1、由于成像角度的不同造成人脸的多姿态,如平面内
旋转、深度旋转以及上下旋转等,其中深度旋转影响较大;2、光照的影响,如图像中
的亮度、对比度的变化和阴影等;3、图像的成像条件,如摄像设备的焦距、成像距
离等。 用于人脸识别的 CNN 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训练。其中之一是将该问题当
作是一个分类问题,训练集中的每个主体都对应一个类别。训练完之后,可以通过去
除分类层并将之前层的特征用作人脸表征而将该模型用于识别不存在于训练集中的
主体 [99]。在深度学习文献中,这些特征通常被称为瓶颈特征(bottleneck features)。在这
第一个训练阶段之后,该模型可以使用其它技术来进一步训练,以为目标应用优化
瓶颈特征(比如使用联合贝叶斯 [9] 或使用一个不同的损失函数来微调该 CNN 模
型 [10])。另一种学习人脸表征的常用方法是通过优化配对的人脸 [100,101] 或人脸三
元组 [102] 之间的距离度量来直接学习瓶颈特征。 包含 524230 张从 IMDB 和 Wikipedia
爬取的名人数据图片。应用了一个新颖的化回归为分类的年龄算法。本质就是在 0-100
之间的 101 类分类后,对于得到的分数和 0-100 相乘, 并将最终结果求和,得到最终识
别的年龄。 从推导中可以看出,样本特征的梯度 \frac{\partial\mathcal{L}}{\partial{x_i}}
是所有类别prototype加权和,prototype的梯度 \frac{\partial\mathcal{L}}{\partial{W_j}}
是Batch内所有样本特征的加权和。 跟1:1的A/B两张照片比对最大的区别是A/B A/C A
/D……多个1:1计算,这个最大的问题是一旦BCD总和数量越大计算速度越慢,而总和
超过20万,就回出现多个相似结果(20万人这个大数会导致有不少人长相相似),需要
人工辅助定位。过去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什么“天网” 识别系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
际应用中都是排列出多个结果,排第一的未必是需要的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