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死刑是一种极具争议的刑罚,它引发了许多关于其有效性和道德性的争论。然而,无

论你对死刑的立场如何,撰写一篇关于死刑的论文都是一项挑战。如果您正在寻找
帮助来完成这项任务,那么HelpWriting.net是您的最佳选择。
在HelpWriting.net,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您完
成死刑论文。我们的作家们精通各种学科,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论文,满足您的要求。
撰写一篇关于死刑的论文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良好的写作技巧。我们的作
家们能够为您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有力的论据,帮助您撰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文。我
们也可以根据您的要求来定制论文,确保它符合您的研究方向和论文要求。
除了高质量的论文,我们还提供及时的交付和保证客户满意度的服务。我们明白您
的论文截止日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按时完成,并保证论文的质量。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家可靠的写作服务来帮助您完成死刑论文,那么HelpWriting.net是
您的不二选择。我们的作家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帮助,确保您获得满意的论文。
立即联系我们,让我们帮助您完成出色的死刑论文!
苏ICP备13006507号 辩护人请求最高人民法院不核准温珂死刑,撤销原判,依法
改判,因为温珂属于不必立即执行死刑的人,并且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认定杀人罪
证据不足,应该是故意伤害罪,涉嫌程序违法,量刑畸重,现提出如下意见,请予以参
考: 作者:李风林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招贤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
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出版社:法律 因此,了解我国的死刑立法是全面认识
我国死刑适用制度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力倡并坚决贯彻“ 不废除
死刑,但要少杀”的死刑政策。在1979年刑法典中,这一死刑政策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犯罪对象上进行了限制。在刑法典总则中,规定死刑只
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并将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
妇女排除在死刑的适用对象之外。二是设定了死刑的救济制度。刑法典和刑事诉讼
法规定,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严
格限制了死刑的核准程序。针对罪该处死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确立了死
缓制度。三是分则条文对死刑罪名的规定十分慎重。死刑条文仅15个,涉及死刑的罪
名只有28个。其中,第一章反革命罪中的死刑罪名15个,死刑适用条件限制为“对国家
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而反革命罪发案率很少,对适用死刑控制得
极其严格,因而这15个死刑罪名几乎可以说是备而不用或极少用。除此之外,害公共
安全罪中有8个死刑罪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有故意杀人、强奸妇女、
奸淫幼女3个死罪,侵犯财产罪中有抢劫罪和贪污罪2个死罪。可见,在普通刑事犯
罪中,死刑罪名仅有13个,而且基本上是危害极其严重的暴力犯罪,非暴力犯罪为死
刑罪名的仅有贪污罪一个。因此,我们可以说,1979年刑法典关于死刑的有关规定,
鲜明地反映了慎用死刑的立法思想,在死罪的数量及罪名的分布上都是无可厚
非的。 审理期限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规定,对于监督司法机关办案,保护当事
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未对死刑复核程序
的期限予以明确规定。我们认为,死刑复核程序虽然是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
有其特殊性,但是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不作任何规定,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为,期限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案件久拖不决,是被告人无期限 处于未决的羁押
状态,从而导致诉讼成本增加,办案效率低下,不利于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最终将危
害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如果被判处死刑的人应该无罪,死刑复核审理期限的不确定
性将导致羁押时间过长,从而使国家赔偿数额增多,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4]。
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当在立法中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具体
为: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的案件的审理期限以三个月为宜至迟不得超过六个月;对于在
法定期限内确实不能审结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在此基础上
再延长三个月。这个期限比较宽裕,既能保证办案,也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由前
面论述的关于死对于死刑的保留与废除的争论,我们无法说两者谁对谁错,但是在
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之下,笔者认为有必要保留死刑的存在。首先,从死刑的起源
来说,死刑的发展是符合自然法的。自然法的根本是追求人类的幸福,以法的正义性
为要义,死刑起源于社会中的同态复仇符合当时社会的“欠债还钱”、“以命抵命”的朴
素正义观。其次,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死刑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后,死刑并不
是非人道的,更不是对于人权的漠视。毕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
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确定了特别审判程序。1983年9月2日,全国人大
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决定内容仅
两条,但极其严厉。第一条:对杀人、强奸、抢劫、爆炸和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应当
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主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民愤极大的应当迅速及时
审判,可以不受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的关于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期限以及各项
传票、通知书送达的限制。第二条:前条所列犯罪分子的上诉期限和人民检察院的抗
诉期限由刑事诉讼法第131条规定的10日改为3日。这个决定实际上从根本上推翻了79
年刑事诉讼法第110条和第131条的规定。按此决定,对重罪案件应当判处死刑的,人民
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时间不受任何期限的限制,这实际上就剥夺了被告委
托律师为其辩护的辩护权,同时又缩短了上诉的期限。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62675637 定价:59元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标准就是准绳、尺度和准则,具有
十分重要的参照性、度量性和可预测性。在笔者看来,死刑适用标准的尺度作用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减少争议,消除分歧。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人要不要处以
死刑,是处死刑立即执行还是死刑缓期执行,是处一名犯罪人死刑还是多名犯罪人
死刑,办案人与审判委员会之间,常常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
明确死刑的适用标准,就能有效地统一认识,减少和消除死刑案件中的分歧意见;其
二是减少差异,保持平衡。死刑适用标准的度量性和可预测性意味着法官对刑罚的
比较与估量,即在此时此地发生的犯罪与彼时彼地发生的相同犯罪应受到大致相同
的刑罚处罚。明确了死刑的适用标准,就能尽量减少量刑中的分歧,缩小差异,保持
平衡,以维护刑罚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出版社:北大 首页 > Word模板 > 校园教育 > 论
文 > 论死刑的适用刑法论文(1) 确定了特别审判程序。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了《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决定内容仅两条,但极其
严厉。第一条:对杀人、强奸、抢劫、爆炸和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应当判处死刑的犯
罪分子,主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民愤极大的应当迅速及时审判,可以不受刑
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的关于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期限以及各项传票、通知书送达的
限制。第二条:前条所列犯罪分子的上诉期限和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期限由刑事诉讼法
第131条规定的10日改为3日。这个决定实际上从根本上推翻了以前的刑事诉讼法第110
条和第131条的规定。按此决定,对重罪案件应当判处死刑的,人民法院向被告送达
起诉书副本的时间不受任何期限的限制,这实际上就剥夺了被告委托律师为其辩护
的辩护权,同时又缩短了上诉的期限。 (一)法定刑(刑法对各种犯罪所规定的刑
罚标准)幅度过大刑法规定的死刑罪名的法定刑幅度太大,法官在量刑时难以把握,
容易出现任意裁量的情况。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
年以上有期徒刑。从10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跨幅实在太大。由于刑法未明确规
定在法定刑的跨幅内如何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选择恰当的宣告刑(指审判机关对具
体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人依法判处并宣告的应当实际执行的刑罚,它着眼于具体犯罪
案件及犯罪人的特殊性),导致适用死刑标准的不稳定性、不一致性和任意性,产生
同罪异罚现象。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招贤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系
我们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作者:王秀梅 踢死警察的累犯温珂故意杀人罪死刑经最
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不予核准死刑,依法改判。 (1)生命的丧失具有不可恢复性。
死刑所剥夺的是人最重要的权利,即生命权,生命权不同于其他人身权力,生命一旦
被剥夺则不可恢复。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生命剥夺,一旦适用死刑,犯罪分子不仅丧
失了最重要的生命权利,而且依附于生命权的人身权利及其他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权
利也基本上都将不复存在。如此,即使犯罪分子有悔改的意 图也是悔之晚矣,这和刑
法的教育功能也相违背。 界定“罪行极其严重”应该全面考虑犯罪情节、行为人的
主观恶性及其人身危险性等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罪行极其严重”应当从客观及主
观两方面进行综合评测:客观方面,必须达到了适用死刑事实中最重的犯罪情节;主
观方面,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不足以改造。 刑法的实体性规定在司法
实践中只能以事实的认定为基础,而认定事实依靠的是证据,用证据认定事实的过
程构成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因此,保证死刑案件经过诉讼证明程序,使那些未得到
证据充分支持的刑事案件不适用死刑,在客观上也可以起到严格控制死刑的作用。
众所周知,生命权是人最重要的权利,所以在死刑案件的判决过程中,证据占有至关
重要的地位。如果证据不充分,不足以证明犯罪人所犯罪是极其严重的,必须立即判
处死刑的话,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然而,在现实审判过程中,《刑事诉讼法》要求证
人必须出庭作证的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笔者认为,在死刑案件中必须保
证做到证人出庭作证,接受质询,以体现对犯罪人生命权的保护。同时,死刑案件同
样要体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不能为了效率而牺牲质量,法院不应对死刑
案件所用时间和开庭次数进行人为的事先限制,应该根据案件事实发生争议时质证
的需要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庭审的时间。此外,《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案件事
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比较模糊,实践中难以操作,必须确立和严格执
行“排除合理怀疑”的死刑定罪标准,才能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 死刑是一种古老
的刑罚方法,追溯它的历史,由于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出现阶级观念,大家都是平
等的,所以那个时候并不存在死刑一说。到达了氏族社会,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建立完
整的社会体制,一切都是按照历来的风俗习惯在运行的,到了封建社会,死刑也渐渐
步入了顶峰时期,在启蒙思想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法律文件来限制
和废止死刑。例如1966年联合国发布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第6条中明确
规定了人人享有生命权,而且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
严重的罪行的惩罚,判处应按照犯罪时有效并且不违反本公约规定和防止及惩治灭
绝种族罪公约的法律。这种刑罚,非经合格法庭最后判决,不得执行[ ]。到2015年7月为
止全球还有58个国家保留死刑[ ] Abstract:The death penalty is the oldest penalty, from
the death penalty appeared in the countries and it has been limited now .Even in some countries it
has been abolished. But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death penalty is never stop. Someone from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e angle of human rights to support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there are people from the naive view of justice, deterrence point of view to support the death
penal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wo point of view of comparative, and finally 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pport of the death penalty. 从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行《惩治军人
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起的16年间,我国死刑立法一直在不断增加。该《条例》对10种军
职犯罪规定了死刑,由于这是针对军人违反职责所设,且多系战时犯罪,而且该《
条例》是在刑法典通过时即已决定另行颁布的,因而对刑法中的死刑立法及其适用并
无太大的冲击。但是后来的有关立法就有所不同了:1982年颁布的《关于严惩严重破
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17种经济和财产犯罪增设了死刑;1983年颁布的《关于严惩严
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对13种刑事犯罪增设和规定了死刑。继1988年全
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
充规定》对走私罪、受贿罪增设死刑后,我国刑事立法对经济犯罪和危害社会治安的
犯罪继续奉行从严的方针,死刑的适用范围持续扩大。据统计,在1981年至1995年间我
国最高立法机关先后制定的25部单行刑法中,规定有死刑罪名或对某些犯罪补充的
规定死刑法定刑的就有18部。由于这些规定,使我国刑事立法中可处死刑的犯罪由
1979年刑法典规定的28种猛增到72种。也就是说,在1981年到1995年间,我国平均每年
增加3个多死罪。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刑法史上都极为罕见。
苏ICP备13006507号 出版社:法律 1、温珂等人与警察马某相互厮打时,并不知道马
某是警察,马某也没有说自己是警察,所以温珂不构成警方与各大媒体普遍报道的
袭警。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招贤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
站地图 | 收藏本站 中国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6条
第2款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中
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但没有对什么是“罪行极其
严重”作进一步的明确解释。从中国刑法分则众多可适用死刑的故意犯罪的具体规定
来看,所谓“罪行极其严重”的范围,显然比《保护面对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障措施》
第1条对“最严重的犯罪”解释的范围要更宽一些。关键的区别在于,所谓“罪行极其严
重”并不局限于“具有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犯罪情节极其严重、犯罪数额极其
巨大、犯罪手段极其残忍与犯罪结果极其严重的故意犯罪一样,都可能被认为属于“
罪行极其严重”的范围。从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立场出发,笔者认为,在刑法总则
部分,应当从立法上予以明确,从犯罪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及主客观方面进行确定
性的规定,以限制死刑在司法实践中的滥用。在刑法分则的死刑罪名中,应当规定比
较具体明确的死刑适用情节,压缩量刑幅度,减少弹性规定,增加死刑规定的可操
作性,以达到死刑限制的效果。 虽然日本目前仍保留死刑的3个发达国家之一,但
是自二战以来,已经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条件及数量,这体现在立法和司法两个方
面:在立法上,适用死刑的罪名主要集中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暴力性犯罪以及危害
国家安全的犯罪,如上述的杀人罪、抢劫致死罪、内乱罪、引致外患罪、使用爆炸物罪
等17种罪名;在司法上,法院对死刑的适用极为慎重,要考虑到检察官是否提出
建议、被告人的主观态度是否为故意、犯罪的性质、犯罪人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有
前科、杀害的方法、被害人亲属的感情、造成的社会影响等等。在实际判处死刑的数
量上,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据统计,最近十年,每年终审确定为死刑的罪犯都在7人
以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犯人在被判处死刑后,如果要执行死刑,必须由法
务大臣签署死刑执行令。由于有的法务大臣以宗教信仰为理由,在任职期间一直拒
绝签署死刑执行令,使得虽然被判处死刑但是仍然在世的犯人数目已超过100例。
也就是说,如果控方希望被告判死刑,必须事先提出,且只能在死刑与非死刑之间抉
择(不能在审理过程中改判有期徒刑)。美国死刑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选择陪审团
制度,而陪审团制度又要求100% 通过才能确定死刑,因此流审率极高。除了罪恶滔天
的罪犯(比如连环杀人狂)以外,几乎不可能被判处死刑。另外,联邦法院认定加重情
节在死刑法中所起的作用与犯罪要件所起的作用相同,因此,根据美国 宪法第六修
正案,被告人有权要求陪审团来决定是否存在法定加重情节。 (四)单行刑法及其
它法律通过其它途径扩大死刑适用主要体现在:在法定刑的设置方面,确立了某些犯
罪的法定刑为绝对死刑。在1979年刑法典分则规定死刑的条文中,根本没有绝对判处
死刑的规定,而是将死刑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刑种。但是,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
于严禁卖淫缥娟的决定》对组织他人卖淫罪、强迫他人卖淫罪之死刑,均是“情节特别
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属于此种形式的死刑法定刑规定,还有1991年《关于
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绑架妇女、儿
童罪,绑架勒索罪规定的死刑,以及1992年《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对
劫持航空器罪的死刑规定。在绝对死刑法定刑的规定下,只要犯罪符合法定的量刑
情节,司法人员只能对犯罪人适用死刑,毫无自由裁量的余地,因而这种法定刑的立
法模式,实际上扩展了死刑的适用面。 (2)矫正效果为零。刑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
罪犯进行矫正以使其消除再犯罪意图,成为守法公民并以良好的姿态回归社会,死
刑违背了刑罚矫正的宗旨,断绝了罪犯的自新之路,将一大批有改造可能性的罪犯
推上了刑场。论文格式虽然它执行起来干净利落,但是给社会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是巨大的。使得它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矫正效果为零。 虽然刑法纠正案(八)已
增加七十五周岁以上老人犯罪不适用死刑,但在限制死刑适用的对象上仍有待
加强。增加“ 又聋又哑的人、盲人”为限制适用死刑的对象。我国刑法第十九条规定:“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也就是说,对于这
类人,是否从宽处罚完全在于法官的裁量,可以从轻,也可以不从轻,这就使这些有
生理缺陷的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一,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是有严重生理
缺陷的人,其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与困难明显多于正常人,对社会产生仇视心
理的因素也多于正常人。基于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对这类人适用刑罚时应当宽
和;其二,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危险程度小于正常人,犯罪
的现实危害性也小于正常人犯罪的危害性。根据刑法的公正价 值,在适用刑罚时应
当充分考虑犯罪行为的主观特征、犯罪行为的客观特征与犯罪人的个人情况。根据
这些特点,将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纳入刑法总论中限制适用死刑的对象范围是合乎
刑法的基本价值的。 2010年9月法院认定温珂等5人是刑满释放人员又重新犯罪,此
次又把警察马某殴打致死,还有其他犯罪,数罪并罚,以故意杀人罪、寻衅滋事罪、故
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温珂死刑。 在刑法分则所设的十章中,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
罪罪名数量12个,死刑数量7个,死刑罪名所占比例高达58.3%;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中罪名数量42个,死刑罪名14个,死刑罪名比例为33.3%;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秩序罪中,罪名94个,死刑罪名数量17个,死刑罪名占16%;第四章侵害公民人身权
利、民主权利罪中,罪名数量37个,死刑罪名6个,死刑罪名比例为16.2%;在第五章侵犯
财产罪中罪名数量12个,死刑罪名2个,死刑罪名比例为16.7%;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
秩序罪中罪名数量119个,死刑罪名8个,死刑罪名占6.7%;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中罪
名数量21个,死刑罪名2个,死刑罪名占9.5%;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罪名数量12个,死刑
罪名2个,死刑罪名比例为16.7%;第九章读职罪中没有死刑罪名;第十章危害国防利益
罪中罪名数量31个,死刑罪名12个,死刑罪名比例为38.7%.我们可以看出,在刑法分
则中,除第九章之外,每章中都有死刑罪名,而在整个刑法分 则的413个罪名中,有68个
死刑罪名,所占比例高达16.%.可见,高死刑率己成为中国刑法的一个特征。 (4)死
刑也是在推崇犯罪暴力。死刑的存在本身是为了震慑犯罪,但仔细思考会发现,死刑
的存在也是在鼓励暴力宣扬暴力,它包含着以暴制暴的意图。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
子生命的刑罚出于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对生命权利的保障在保留死刑的国家对死刑
的适用都采取较其他刑罚的适用都更为慎重的态度也就是说经过审判在查明犯罪分
子实施了一定的犯罪行为后要对其适用死刑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比适用其
他刑罚更为严格。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1979年刑法典颁布后不久,我国即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逐渐发生变化,各种严重危害
社会治安的犯罪和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也日益猖撅,犯罪状况趋于恶化。面对这种
情势,我国刑事政策随之做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本作品内容为法律
论文- 我国死刑存废之思考-, 格式为 docx, 大小1 MB, 页数为3, 请使用软
件Word(2010)打开, 作品中主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文字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
进行编辑,图片更改可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图片,也可根据自身需求
增加和删除作品中的内容,源文件无水印, 欢迎使用熊猫办公。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
嫌侵权,可通过邮件:tousu@tukuppt.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首页 > Word
模板 > 校园教育 > 论文 > 直面死刑复核程序(6)刑法论文(1) 从逻辑上分析,《修( 八) 》
第3条立法理由可能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刑事责任能力相对减弱;其二,人道主
义的考量;其三,犯罪能力减弱,处罚必要性变小。但是本文认为这些想象中的理由
均不成立,至少对于其制定而言这些理由远不充分。 编号:76711 探讨中国的死刑适
用标准,应首先从剖析死刑适用标准所蕴含的价值入手。在笔者看来,其价值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们大多是围绕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是否违
宪、是否有利于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否助长人们的残忍心理、是否符合刑罚
目的、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一部分人得出应当保留死刑的
结论,一部分人得出应当废除死刑的结论。但是,“ 中国现在还没有人公开主张废除
死刑,换言之,保留死刑既是人们的共识,也是国家一贯的死刑政策。”笔者持保留死
刑观点,但在本文中仅以现有法律框架为基础,以司法实践为对象,对死刑适用的标
准问题及死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作初步的探讨。 我国现行刑法是1997年3月14日
修订,同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其中,规定68种犯罪可以适用死刑,分布在刑法分则十类
犯罪中的九类之中,为数众多,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保留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
之一。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行死刑制度存在如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
正案( 八)》( 以下简称《修( 八) 》) 的出台是影响中国刑事法治的一件大事。其中,涉及75周
岁以上老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有三条。第1条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第3条规定:“审判的时候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第11条规定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
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
缓刑。” 虽然中国目前还不能完全废除死刑,但是,废除死刑的国际性趋势以及中
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发展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在立法与司法上和国际接轨,限制死
刑并最终废除死刑,这将是中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明确死刑适用标
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进一步明确中国死刑适用标准,可以考虑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Abstract :The death penalty is the oldest penalty , from the death penalty appeared in the
countries and it has been limited now .Even in some countries it has been abolished. But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death penalty is never stop. Someone from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e angle of human rights to support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there are people from the
naive view of justice, deterrence point of view to support the death penal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wo point of view of comparative, and finally 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pport of the death
penalty.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3、从产生后果角度增加限制条件。在适用死刑的犯
罪中,从实施犯罪产生后果是否恶劣角度,决定是否适用死刑对情节不严重、后果不
恶劣的可以适用死缓;对实施犯罪恶劣、残忍的行为,适用死刑。 本作品内容为论死
刑罪名与死刑限制(5)刑法论文(1), 格式为 docx, 大小1 MB, 请使用软件Word(2010)
打开, 作品中主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文字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进行编辑,图
片更改可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图片,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和删除作
品中的内容, 源文件无水印,欢迎使用熊猫办公。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
邮件:tousu@tukuppt.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死采纳了
谢通祥律师关于马某的死是多人共同施加伤害的结果,不应以温珂的死刑立即执行
来偿命的辩护意见,2013年8月2日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3)刑四
复19600769号刑事裁定书,撤销了温珂故意杀人罪踢死警察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黑龙
江省高级法院(2012)黑刑三终字第53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不核准温珂的死刑。
自2007年1月1日起,中国的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暗示着中国对死刑适
用的限制,对死刑案件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适用死刑,适应形势
需要,是当前司法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古老而沉重的历史长河中,死刑一直为
诸刑之首,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在每一个国家,都经过了从滥用到慎用、由
苛酷至轻缓的演变过程。在尊重人权、倡导文明的今天,死刑甚至在为数不少的国家
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自1764年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废止死刑理
论以来,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持续二百余年。 (2)矫正效果为零。刑罚的一个
重要的目的是对罪犯进行矫正以使其消除再犯罪意图,成为守法公民并以良好的姿
态回归社会,死刑违背了刑罚矫正的宗旨,断绝了罪犯的自新之路,将一大批有改造
可能性的罪犯推上了刑场。论文格式虽然它执行起来干净利落,但是给社会造成的物
质和精神损失是巨大的。使得它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矫正效果为零。 Copyright © 2002
- 2018 LunWenDa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逐渐减少死刑罪名。79刑法第四十四条
就已明确规定,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和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
死刑。首先,对未成年犯罪人不适用死刑,因为其不属于完全的法律上的“自由人” ,
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对其适用死刑不能实现对有改善可能性的犯罪人的教育
功能,这与刑罚的目的相违背;其次,对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
道主义的考虑,这体现了刑法的“以人为本”,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 3、《刑法
修正案(八)》关于死刑制度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则规定:“审判
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对于七十五
周岁以上的老年犯罪人,从其年龄、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来看,属于不具备再犯罪可
能性或者再犯罪可能性很小的人。“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则表示社会危
害性相对不高,所以对于这类人,适用死刑没有现实意义。 2、本案属于伤害、不是
杀人、原审罪名错误,因为温珂与被害人无冤无仇没有杀人故意就是喝酒喝多了临
时发生口角并且素不相识。 根据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适用死缓的条件是:(1)罪
犯应当判处死刑。(2)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被判处死缓的犯
罪分子,在死缓期间或者期满之后,有三种处理结果:(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
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
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3)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
死刑。 “新律师法”和“ 新诉讼法”的相继出台,大大推动了法治进程的脚步。完善了
之前的法律的不足和漏洞,给之后的司法审判提供了更强大的法律依据。可是在死刑
复核环节多少有些不如人意,主要是细节的程序,还有待相关部门的制定和出台。尤
其是被告人的权利的如何行使和辩护律师的权利和地位的如何体现、如何行使都还
需细化。这样才能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维护控辩双方的权利和维护司法的公正。使需
要参与的各方能真正有效的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防止滥杀,错杀,使民众能
够信任这最后一道防线,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权,任重而道远。 首页 > Word模板 > 校园
教育 > 论文 > 论死刑的适用刑法论文(1) 在刑法分则所设的十章中,第一章危害国
家安全罪罪名数量12个,死刑数量7个,死刑罪名所占比例高达58.3%;第二章危害公共
安全罪中罪名数量42个,死刑罪名14个,死刑罪名比例为33.3%;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罪名94个,死刑罪名数量17个,死刑罪名占16%;第四章侵害公民人
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罪名数量37个,死刑罪名6个,死刑罪名比例为16.2%;在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中罪名数量12个,死刑罪名2个,死刑罪名比例为16.7%;在第六章妨害社会
管理秩序罪中罪名数量119个,死刑罪名8个,死刑罪名占6.7%;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中罪名数量21个,死刑罪名2个,死刑罪名占9.5%;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罪名数量12个,
死刑罪名2个,死刑罪名比例为16.7%;第九章读职罪中没有死刑罪名;第十章危害国防
利益罪中罪名数量31个,死刑罪名12个,死刑罪名比例为38.7%.我们可以看出,在刑法
分则中,除第九章之外,每章中都有死刑罪名,而在整个刑法分 则的413个罪名中,有68
个死刑罪名,所占比例高达16.%. 可见,高死刑率己成为中国刑法的一个特征。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死
刑适用的规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两权公约》)是联合国在《世
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通过的一项公约。《两权公约》包括两条可选协议:第一条是构
建一个独立的上诉机制以便成员国内个人能够提交申述,这种沟通最终将到达人权
委员会;第二条可选协议是废止死刑。在第一条可选协议之下,拥有联合国国际人权
法系统中最复杂的法学系统。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5日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两权公
约》,并多次宣布将实施该公约,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仍没有批准该公约。
从立法技术角度分析同样体现轻裁量的立法条文,为什么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
呢?其根本原因是《修( 八)》第3条把不能绝对化的内容绝对化,违背了司法规律。
美国保留死刑的各个州刑法所规定的死刑适用范围和适用标准并不相同,除极少数
州中的极少数罪行外,一般都是要求达到重级谋杀或一级谋杀加重的程度才能适用
死刑,大多都以情节恶劣且发生致被害人死亡结果为死刑适用的条件。除叛国罪外,
美国各州刑法规定的死罪都是严重的暴力犯罪,且犯罪人一般要具有特别严重的主
观恶性才能适用死刑,像非预谋的杀人罪(类似我国的间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的几率几乎为零。 最后,就算陪审团通过死刑判决,却由于美国的审判周期极长,
一般拖延至两到三年是正常情况,甚至还曾有过判决死刑到执行经历三十几年的
案例。 (1)威慑力强。中国刑法第48条第1款前半段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
重的犯罪分子。”这表明,适用死刑的条件是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极其严重。所谓罪
行极其严重,是指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极其严重。面对如此的
犯罪分子,死刑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也就是死刑的威慑力最强。 何谓“罪行极
其严重”,中国现行《刑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也给法官的自由
裁量权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关于“罪行极其严重”的涵义,中国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不
同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
指犯罪的性质极其严重、犯罪的情节及其严重、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极其严重。第
二种观点认为,所谓罪行极其严重,一方面是指犯罪人主观恶性很深,不能改造或者
基本不能改造;另一方面是指犯罪人的犯罪活动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极为严重的
损害,只有一方面,不能认为是罪大恶极,不能适用死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当综
合评价所有情节,判断犯罪人的罪行是否极其严重。上述第一种观点,从主客观两方
面入手,既注重行为的客观性,又注重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第二种观点,强调了罪
行极其严重的结果,即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的损害,确立了“不能改造或者基本
不能改造” 的标准,其实也对“ 罪行极其严重”设立了更严格的要求;第三种观点,通过
对犯罪的所有情节的评价,决定犯罪行为是否极其严重,从而决定是否适用死刑立
即执行。 所谓死刑适用标准的域外借鉴,是在分析其他国家的死刑适用标准及其
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将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操作模式加以借鉴采纳的过程。死刑的
历史在每个国家都是古老而漫长的。纵观这古老而漫长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死刑在每一个国家都经历了一个由滥用到慎用,由苛酷到轻缓的演变过程。自
从意大利刑法学者贝卡里亚(Cesare Bonesana Beccaria)1764年宣称死刑是不人道的并主
张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缺陷问题就受到了人们的认真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
减少死刑适用范围,逐步严格限制死刑甚至废除死刑,其中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
思考和借鉴的。 背负7条人命的女逃犯劳荣枝落网,让20年前引起轰动的一起杀人
案再次引起关注。 美国在1967年一度废除了死刑,不过在保守派的压力和居高不下
的谋杀率的具体情况之下,1976年美国又恢复了死刑。作为发达国家且又崇尚人权至
上,美国仍然保留死刑,这一点向来遭人非议。不过,实际上美国也并不是所有的州
都保留死刑的。2009年3月,新墨西哥州废除死刑,规定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至此,美
国共有37个州和军事法律体系允许适用死刑。 本作品内容为浅谈死刑存废问题的看
法论文, 格式为 docx, 大小1 MB, 页数为18, 请使用软件Word(2010)打开, 作品中主
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文字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进行编辑,图片更改可选中
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图片,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和删除作品中的内容,
源文件无水印,欢迎使用熊猫办公。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
:tousu@tukuppt.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号:76711 可以考虑对于特殊
的群体不判处和不执行死刑,以体现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人道关心和实质公正性。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都不适用死刑在我国刑法中已有
明确规定。为了更进一步限制死刑的实际适用,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
的做法,考虑对以下几类人排除死刑的适用: (1)作为实行终了的谋杀之刑罚(《刑
法典》第211条);(2)作为滥用爆炸物的处罚,如果行为人故意通过使用爆炸物对他人
的财产,健康或生命造成危险;其先决条件是犯罪行为必须造成对他人之死亡,且行
为人能够预见到此等结果(1889年的《爆炸物法》第5条第3款);(3)作为为掠夺奴隶而组
织的旅游的组织者和主谋者的处罚,如果此等旅游造成队员死亡的(1895年的《禁止
掠夺奴隶法》第1条);(4)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依据《帝国宪法》第48条颁布例外法,扩大
使用死刑。在上述(1)- (3)情况下,科处死刑是惟一的选择。在所有情况下,均可以剥夺
名誉权来加重处罚(《刑法典》第32条);根据《帝国刑法典》与《青少年法院法》的规定,
在犯罪未遂、帮助犯和行为人是青少年的情况下,不得科处死刑,或例外地科处其他
刑罚(根据《帝国宪法》第48条的规定)。
死刑作为最古老的一种刑罚,死刑的执行方式从古至今也不胜枚举。死刑的执行
方式主要有枪决、绞刑、斩首、电刑和注射。斩首和电刑虽然可以快速致死,但是行刑
会给犯罪分子带来难忍的痛苦还会使尸体遭到破坏,也不符合某些宗教的信仰,所
以这两种执行的方式渐渐被废黜了。 2.其他公约及联合国文件中对死刑适用的相
关规定除了《两权公约》之外,其他死刑犯的国际公约及一些联合国文件中也对死刑
的适用,人权的保障作出了相关规定,主要有《关于保证面临死刑者权利的保护的保
障措施》、《保护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和《
防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等。其中,《关于保证面临死刑者权利的保护的保障
措施》(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1984年5月25日第1984/50号决议,以下简称《保障
措施》)对上述《两权公约》中规定的“ 最严重的罪行”作出了相应的解释。按照《保障措
施》所限定的标准,所谓“最严重的罪行”,是指“有致死或者其他极其严重之后果的故
意犯罪”.因此,我国当前宽泛地设置死刑罪名,尤其是对经济犯罪等非暴力性质的犯
罪大量设置了死刑,明显与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相冲突。 出版社:北大 (3)在赔偿
追赃方面陷入窘境。死刑虽然在一方面安抚了受害人,但同时它造成的损失也是巨
大的。在赔偿追赃方面,死刑往往使其陷入窘境。首页 > Word模板 > 工作范文 > 心得
体会 > 法律论文-我国死刑存废之思考- (1)作为实行终了的谋杀之刑罚(《刑法典》
第211条);(2)作为滥用爆炸物的处罚,如果行为人故意通过使用爆炸物对他人的财
产,健康或生命造成危险;其先决条件是犯罪行为必须造成对他人之死亡,且行为人
能够预见到此等结果(1889年的《爆炸物法》第5条第3款);(3)作为为掠夺奴隶而组织的
旅游的组织者和主谋者的处罚,如果此等旅游造成队员死亡的(1895年的《禁止掠夺
奴隶法》第1条);(4)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依据《帝国宪法》第48条颁布例外法,扩大使用
死刑。在上述(1)- (3)情况下,科处死刑是惟一的选择。在所有情况下,均可以剥夺名誉
权来加重处罚(《刑法典》第32条);根据《帝国刑法典》与《青少年法院法》的规定,在犯
罪未遂、帮助犯和行为人是青少年的情况下,不得科处死刑,或例外地科处其他刑
罚(根据《帝国宪法》第48条的规定)。 当年7月28日,在合肥警方与群众的合力围
捕下,法子英被当场擒获,劳荣枝则在其“掩护”下逃亡。当年12月28日,法子英被公开
处决。 死刑,简言之就是对于犯罪人实行的一种剥夺其生命权的刑罚措施。我国
古代一直比较主张死刑,把死刑作为一种威慑性的刑法措施,死刑的种类颇多,使用
也频繁,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改变,人们对生命宝贵的认同以及人权保障等思想
的普及,死刑也在不断地减少。根据我国《刑法》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
主要颁布了两次《刑法》,分别是1979刑法和1997刑法,对于97刑法,至今为止,我国进
行了九次立法修改。根据刑法典和立法修改可以看出我国死刑 总体曾减少趋势。1979
刑法典就死刑规定了28种刑法罪名。1997刑法典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这是由于当时
经济犯罪较多,国家为了惩罚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但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
》一次性取消了13种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后,我国适用死刑的罪名剩55个。《刑法
修正案(九)》取消9个罪名的死刑,取消后剩46个死刑适用罪名。其中贪污犯罪适用终
身监禁是对我国刑罚一种质的突破。此次修正案保障了人权,顺应国际限制和废止
死刑的国际发展趋势。 (2)矫正效果为零。刑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罪犯进行
矫正以使其消除再犯罪意图,成为守法公民并以良好的姿态回归社会,死刑违背了
刑罚矫正的宗旨,断绝了罪犯的自新之路,将一大批有改造可能性的罪犯推上了
刑场。虽然它执行起来干净利落,但是给社会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是巨大的。使得
它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矫正效果为零。 人们大多是围绕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
否具有威慑力、是否违宪、是否有利于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否助长人们的残忍
心理、是否符合刑罚目的、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一部分人得
出应当保留死刑的结论,一部分人得出应当废除死刑的结论。但是,“我国现在还没
有人公开主张废除死刑,换言之,保留死刑既是人们的共识,也是国家一贯的死刑
政策。”笔者持保留死刑观点,但在本文中仅以现有法律框架为基础,以司法实践为
对象,对死刑适用的相关问题及死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作初步的探讨。 赦免通常
是国家对犯罪人免除或减轻刑罚的一种制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
定:“ 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者减刑。对于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
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这里蕴含着国家具有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给予赦免或者
减刑之义务,也是为防止死刑的滥用和错用而在死刑犯被执行死刑前所筑起的最后
一道防线。中国虽然有特赦制度,但是实践中基本不用,笔者认为,基于废除和限制
死刑的国际趋势,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死刑案件错判、误判的实际存在以及保障
人权的时代要求,中国应当制定死刑赦免制度,赋予死刑被告人赦免申请权并得以陈
述申请理由及再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以控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减少冤假错案的
发生率。 Copyright © 2002 - 2018 LunWenDa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号:76711 中国
现行《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
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刑
二年执行。”这是关于中国死刑适用标准的规论文格式定,笔者就这一规定作如下
分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招贤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
站地图 | 收藏本站 第二 在复核阶段,有些没有辩护人的被告人,最高院是否应该对
其提供法律援助呢?《刑事诉讼法》第 34 条第 3 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
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
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据此,死刑复核程序也应当遵循本条关于
指定辩护的规定,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 1999年,35岁的江西男子
法子英伙同女友劳荣枝,以色相勾引一名男性赴出租屋后将其装进狗笼实施绑架,
勒索钱财后杀人。为恐吓人质,时年31岁的木匠陆中明被法子英以“做工”为名诱骗而
来,遭残忍杀害并肢解后藏尸冰柜。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招贤
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中国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6条第2款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
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中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但没有对什么是“罪行极其严重”作进一步的明确解释。从中国刑法分则众多可适用
死刑的故意犯罪的具体规定来看,所谓“罪行极其严重”的范围,显然比《保护面对死
刑的人的权利的保障措施》第1条对“最严重的犯罪”解释的范围要更宽一些。关键的
区别在于,所谓“罪行极其严重” 并不局限于“具有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犯罪情节极
其严重、犯罪数额极其巨大、犯罪手段极其残忍与犯罪结果极其严重的故意犯罪
一样,都可能被认为属于“罪行极其严重” 的范围。从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立场出发,
笔者认为,在刑法总则部分,应当从立法上予以明确,从犯罪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及
主客观方面进行确定性的规定,以限制死刑在司法实践中的滥用。在刑法分则的死
刑罪名中,应当规定比较具体明确的死刑适用情节,压缩量刑幅度,减少弹性规定,
增加死刑规定的可操作性,以达到死刑限制的效果。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本条文相当于对已满75周岁人犯罪规定一个消极的绝对确定法定刑。
在《修(八)》出台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对已满75周岁犯罪行为人裁量死刑的案例非常
罕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法官把已满75周岁老人这个因素作为量刑情节
考量的结果。但是事实上,不适用死刑和《修( 八) 》第3条取消死刑适用的法律意义完
全不同。事实上,对已满75周岁人不适用死刑的司法现实可能是因为应该适用死刑的
案件还没发生或发现,但在制度上取消了对75周岁以上人适用死刑,就有可能因此出
现罪责刑严重不相适应的司法困境。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
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另《保障措施》第4条明确规定:“只有在根据明确和令
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对事实没有其他解释余地的情况下,才能判处死刑。”
3.对犯罪时是正常人,但审判时或行刑时患精神病者不适用或不执行死刑,因为
其本人已失去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对其不执行刑罚完全符合社会宽容精神,符合
行刑的可宽恕性。 该书暂缺 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5年的报告,中国死刑立法之
多高居世界之最,死刑适用之多也高居世界之最,只不过这样的“世界之最”不会令我
们感到骄傲或欣慰,反倒应当觉得自卑与耻辱,值得我们为之而反思。任何人的生命
都只有一次,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平等而宝贵的。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
必须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是法律的神圣职责,也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刑事法官的
神圣职责。如果我们任凭不合理、不公平、不负责任的法律制度让不该发生的悲剧一
遍又一遍地在历史上重演,我们将无法逃脱良心的追问。因此,我希望自己尽可能地
多做一些工作,多付出一些努力,为使法律及法律适用尽可能地接近公正做出自己
的贡献。[BuHui\Com]
1、温珂等人与警察马某相互厮打时,并不知道马某是警察,马某也没有说自己是警
察,所以温珂不构成警方与各大媒体普遍报道的袭警。 苏ICP备13006507号 2、新加
坡对死刑的适用状况。新加坡已废除强制性死刑。允许符合条件的运毒跑腿和在较轻
微谋杀意图下致死他人的犯者有机会免除死刑,判终身监禁。但新加坡副总理兼国
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目前在国会上分别发表声明,提议修改现有法律,
提议法官将有酌情权,裁决某些罪犯是否该上绞刑台,或判他们终身监禁。 苏ICP备
13006507号 2013年,中国对2400名罪犯处以死刑。抛开人口基数来看,中国依旧是
世界上实施死刑最多的国家。现阶段我国的死刑制度,总体来说是“保留死刑,但严
格限制死刑,坚持少杀、慎杀。” 其中,法院认定的首起作案事实发生在南昌,与两
人在合肥最后作案的情节如出一辙:劳荣枝在夜总会坐台,物色到绑架对象后,诱骗
对方到出租屋实施抢劫;不止如此,两人随后还来到被绑架对象家里,实施抢劫并杀
死一对母女。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2009年,一些国家在联合国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暂停死刑或者冻结死刑,中国对
此提出了反对意见。温家宝在公开场合也明确表示:中国目前不会废除死刑。从世界
范围来看,国际社会在死刑问题上的基本趋势是限制、减少和废除死刑。中国作为国
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也必须充分重视这种趋势。 对于已满75周岁的人来说,其
刑事责任能力相对减弱的程度与未成年人是否具有一致性?对其人道主义的考量是
否与怀孕妇女具有一致性?遗憾的是已满75周岁的人与未成年人和怀孕妇女相比均
不一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老年人的体力与年轻人相比较的确有所减弱,但是就刑
事责任能力考量的认识行为能力及控制行为能力等因素而言,此等体力减弱与未成
年人的不成熟根本无法比较,两者在类型上并非同一,绝不能因为未成年人限制死刑
适用就得出老年人也应该限制死刑适用。已满75周岁的人适用死刑有可能涉及人道
主义问题,但是与怀孕妇女相比较,其人道主义考量的因素是不同的,怀孕妇女不适
用死刑主要是因为妇女肚子里的生命。如果已满75周岁的人失去了未成年人和怀孕
妇女的可类比性,那么《修(八)》第3条规定的合理性能否从犯罪能力减弱得到证成
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老年人体力上的减弱并不意味着犯罪能力的必然减弱,很
多严重的犯罪并不需要强壮的体格。 Keywords:death penalty;Support;abolition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的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暗示着我国对死刑适
用的限制,对死刑案件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适用死刑,适应形势
需要,是当前司法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古老而沉重的历史长河中,死刑一直为
诸刑之首,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在每一个国家,都经过了从滥用到慎用、由
苛酷至轻缓的演变过程。在尊重人权、倡导文明的今天,死刑甚至在为数不少的国家
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自1764年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废止死刑理
论以来,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持续二百余年。 事实表明,很多死刑案件经过
上诉以后都被驳回。总之,美国刑法中的死刑适用具体标准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适用
范围很小,标准要求相当高,注重犯罪人主观恶性,强调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等。
虽然日本目前仍保留死刑的3个发达国家之一,但是自二战以来,已经严格限制死刑
的适用条件及数量,这体现在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在立法上,适用死刑的罪名主要
集中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暴力性犯罪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如上述的 杀
人罪、抢劫致死罪、内乱罪、引致外患罪、使用爆炸物罪等17种罪名;在司法上,法院
对死刑的适用极为慎重,要考虑到检察官是否提出建议、被告人的主观态度是否为
故意、犯罪的性质、犯罪人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有前科、杀害的方法、被害人亲属的
感情、造成的社会影响等等。在实际判处死刑的数量上,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据
统计,最近十年,每年终审确定为死刑的罪犯都在7人以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
的犯人在被判处死刑后,如果要执行死刑,必须由法务大臣签署死刑执行令。由于有
的法务大臣以宗教信仰为理由,在任职期间一直拒绝签署死刑执行令,使得虽然被判
处死刑但是仍然在世的犯人数目已超过100例。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
链接 | 招贤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德国因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失败被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
德国)。联邦德国1949年的基本法(与宪法同等效力)规定对一切犯罪废除死刑;民主德
国依据1987年7月17日部长会议签署的立即生效的命令废除了死刑。 废除死刑之前,
德国刑法中除《军事刑法典》以外(《军事刑法典》只适用于在战场实施的军事犯罪,其
中可以处死刑的犯罪具体包括战争泄密和危害战斗力、逃跑、胆怯、投敌、掠夺致人
死亡、违背执勤义务、违背誓言成为战俘等犯罪),死刑只在3种情况下必须适用,在8
种情况下选择适用。此情况见于德意志帝国立法: (四)单行刑法及其它法律通过
其它途径扩大死刑适用主要体现在:在法定刑的设置方面,确立了某些犯罪的法定刑
为绝对死刑。在1979年刑法典分则规定死刑的条文中,根本没有绝对判处死刑的
规定,而是将死刑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刑种。但是,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
卖淫缥娟的决定》对组织他人卖淫罪、强迫他人卖淫罪之死刑,均是“情节特别严
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属于此种形式的死刑法定刑规定,还有1991年《关于严惩
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绑架妇女、儿童罪,绑
架勒索罪规定的死刑,以及1992年《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对劫持航
空器罪的死刑规定。在绝对死刑法定刑的规定下,只要犯罪符合法定的量刑情节,司
法人员只能对犯罪人适用死刑,毫无自由裁量的余地,因而这种法定刑的立法模式,
实际上扩展了死刑的适用面。 自2007年1月1日起,中国的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
人民法院,暗示着中国对死刑适用的限制,对死刑案件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
要求。如何正确适用死刑,适应形势需要,是当前司法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古
老而沉重的历史长河中,死刑一直为诸刑之首,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在每一
个国家,都经过了从滥用到慎用、由苛酷至轻缓的演变过程。在尊重人权、倡导文明
的今天,死刑甚至在为数不少的国家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自1764年意大利著名
的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废止死刑理论以来,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持续二百
余年。 定价:59元 2、从适用死刑对象角度增加限制条件。从适用死刑对象角度增加
了对死刑适用的限制,刑法纠正案(八)已增加七十五周岁以上老人犯罪不适用
死刑,这一规定进一步缩小了适用死刑的对象,符合中国自古以来信奉的“ 尊老爱幼”
的精神,是法制文明的进步。 刑法总则中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
罪分子”,如何认定“罪行极其严重”刑法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罪行极其严重”的规定明显
具有虚幻性,以致这个本来是为了原则性的限制死刑适用的条款,事实上造成了扩
张死刑适用的可能。刑法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
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但是,对哪些属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的”亦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刑法规定了适用于某一种犯罪的具体的从重、从轻、
减轻、免除处罚和数罪并罚原则,但从重、从轻判处如何具体裁量、如何控制,刑法均
未作出规定。由于量刑原则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这些原则
时就具有了较强的人为性和随意性。 从被告人的角度来讲,首先:实践中,死刑复
核一般采取书面形式,合议庭成员了解案件情况是通过审阅卷宗,并写出书面的审
查报告和处理意见。此时若处理意见拟核准死刑的,才讯问被告人。参与途径狭窄、
讯问被告人方式不规范、被告人的参与难以起到实质作用,这是对被告人参与死刑
复核程序的概括描述。 (1)生命的丧失具有不可恢复性。死刑所剥夺的是人最重
要的权利,即生命权,生命权不同于其他人身权力,生命一旦被剥夺则不可恢复。死
刑是对犯罪分子的生命剥夺,一旦适用死刑,犯罪分子不仅丧失了最重要的生命
权利,而且依附于生命权的人身权利及其他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权利也基本上都将不
复存在。如此,即使犯罪分子有悔改的意图也是悔之晚矣,这和刑法的教育功能也相
违背。 首页 > Word模板 > 校园教育 > 论文 > 论死刑的适用刑法论文(1) Abstract:The
death penalty is the oldest penalty, from the death penalty appeared in the countries and it has been
limited now .Even in some countries it has been abolished. But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death penalty is never stop. Someone from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e angle of human rights to
support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there are people from the naive view of justice,
deterrence point of view to support the death penal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wo point of view of
comparative, and finally 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pport of the death penalty.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招贤纳才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
站 2、逐渐减少死刑罪名。79刑法第四十四条就已明确规定,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
女和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首先,对未成年犯罪人不适用
死刑,因为其不属于完全的法律上的“自由人”,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对其适用死刑
不能实现对有改善可能性的犯罪人的教育功能,这与刑罚的目的相违背;其次,对怀
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这体现了刑法的“以人
为本”,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 3、《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死刑制度的改革。《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则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
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对于七十五周岁以上的老年犯罪人,从其年龄、身体
状况等客观因素来看,属于不具备再犯罪可能性或者再犯罪可能性很小的人。“但以
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则表示社会危害性相对不高,所以对于这类人,适用死
刑没有现实意义。
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刑法的首创。死缓的判决实践证明,死缓是死刑限制政策的
一项有效的刑罚制度,它既可以保留死刑的威慑力,又可以体现惩罚与宽大相结合
的政策,从而为不必立即执行但罪该处死的犯罪分子留下一条生路。有的学者甚至
主张对所有判处死刑的罪犯一律判处死缓。 3、实现被害人的参与权。在刑事诉讼
中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追诉权,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被害
人往往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他对于惩罚犯罪嫌疑人,获得财产补偿和精神补
偿具有强烈要求。但人民检察院作为公诉机关支持公诉时可能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不够。因此,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经被害人的申请,负责死刑复核的人民法院应当允
许被害人参与死刑复核的审理过程。但是鉴于被害人对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所持的是
不杀不足以平其愤的态度,被害人直接面对被告人不利于慎用死刑,限制死刑的
适用。所以可以采取变通规定:即由死刑复核法院要求被害人委托代理人参加死刑复
核的审理。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公正审判,又能够达到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同
时还应注意,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可能发生改判或者判处被告人无罪的情形,被害人
及其代理人参与其中,了解案件改判的缘由,省去了人民法院对其进行解释的过程,
也有利于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保持生效裁判的稳定性,降低被害人申诉的几率,从
而节省诉讼成本,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司法公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人死不
能复生,人的生命权是至高无上的,一旦错杀就不能挽回。只有正确把握死刑适用标
准才能体现对犯罪人的公平与公正。笔者认为,追求公平、公正是死刑适用标准的核
心和灵魂。死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对待死刑应慎
之又慎。明确了死刑适用标准,才能有效地限制死刑,做到少杀和慎杀。目前中国《
刑法》关于死刑适用标准的规定不够具体,模糊性的规定较多,这就给法官留下较大
的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而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中不少轻判或重判情况的出现。明确
死刑的适用标准,不但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可以保障犯罪人的权益,同时
缓解被害人亲友对死刑案件实体裁判的不满情绪。从而达到死刑制度的立法目的,
体现司法公正。 死刑是最早开始使用的刑种之一,也是最严厉的一个刑种,指执
法者基于法律的权利,终结一个人的生命。由于死刑不可逆转的特点,决定了在死刑
的适用时应慎重并加以限制。 1、剥夺生命丧失自新机会。死刑直接对人生命权予
以剥夺,生命权与其他人身权相比存在很大区别,生命丧失则永无可能再对其恢复。
死刑的实施剥夺了犯罪分子不可恢复的生命,如果出现司法错误,就可能会导致无
辜者枉死,没有挽回的余地。内蒙古的“ 呼和吉勒图案”就是最直接的回答,迟到二十
年的真相带来的是父母年年上访的艰辛,失去儿子的痛苦,以及永远停留在十七岁
的年轻生命。 (2)对受害人的安抚。死刑对受害人的安抚作用是其他刑罚不可比拟
的。死刑的安抚是通过对罪犯执行死刑来满足被害人要求惩罚罪犯的强烈愿望,抚
慰其受到的精神创伤,使其尽快从罪犯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打消其报复的
念头,使其不致走上犯罪道路,并恢复社会上其他成员的被犯罪行为破坏了的心理
秩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0条之规定,谢通祥律师担任温珂故意杀人案件死刑
复核阶段的辩护人,现发表如下意见,请法庭合议时予以参考。 也就是说,如果控
方希望被告判死刑,必须事先提出,且只能在死刑与非死刑之间抉择(不能在审理过
程中改判有期徒刑)。美国死刑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选择陪审团制度,而陪审团制度又
要求100% 通过才能确定死刑,因此流审率极高。除了罪恶滔天的罪犯(比如连环杀人狂)
以外,几乎不可能被判处死刑。另外,联邦法院认定加重情节在死刑法中所起的作用
与犯罪要件所起的作用相同,因此,根据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被告人有权要求陪审
团来决定是否存在法定加重情节。 在日本刑法分则中,有的死刑适用具体标准具
有高度的独立性,即该标准只能是死刑适用的标准,有的具体标准表现出混合型的
特征,它既可以是死刑适用的标准也可能是无期惩役的适用标准,甚至是有期惩役
的适用标准。日本刑法规定的17种适用死刑的犯罪的条文,其适用的标准大致上有以
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死刑适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即只对17种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
配置了死刑;(2)死刑适用具体标准的要求相当严格,绝大多数犯罪都要求实行行为
是暴力行为,三分之二的犯罪结果要求必须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如致人死亡,否则
不能适用死刑;(3)大多数(11个)死刑适用具体标准属于混合型标准,即该罪名既可能
适用死刑,也可能适用无期惩役,甚至是有期惩役,这在客观实践上也降低了死刑的
适用概率。 本案疑点重重,温珂根本没有杀人,二审上诉状及辩护人的辩护词已
经提出众多疑问但是没有采纳,希望最高人民法院本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
准绳”的原则仔细核查此案,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冤假错案。 (1)威慑力强。中国刑
法第48条第1款前半段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这表明,适用
死刑的条件是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极其严重。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指犯罪的性质
和情节、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极其严重。面对如此的犯罪分子,死刑起到了很好的
震慑作用。也就是死刑的威慑力最强。 《刑法》第48条明确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
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法规除死刑适用的限制性规定和死缓制度外,我国体现少杀
慎杀政策最突出的那就是我国的死刑复核制度。本文结合“新律师法”和修改的“新刑
事诉讼法” 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和改革之处进行探讨。 (1)生命的丧失具有不可
恢复性。死刑所剥夺的是人最重要的权利,即生命权,生命权不同于其他人身权力,
生命一旦被剥夺则不可恢复。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生命剥夺,一旦适用死刑,犯罪分
子不仅丧失了最重要的生命权利,而且依附于生命权的人身权利及其他有相对独立
意义的权利也基本上都将不复存在。如此,即使犯罪分子有悔改的意 图也是悔之
晚矣,这和刑法的教育功能也相违背。 书名:死刑适用标准研究 1.《公民权利和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死刑适用的规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两
权公约》)是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通过的一项公约。《两权公约》包括两条
可选协议:第一条是构建一个独立的上诉机制以便成员国内个人能够提交申述,这种
沟通最终将到达人权委员会;第二条可选协议是废止死刑。在第一条可选协议之下,
拥有联合国国际人权法系统中最复杂的法学系统。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5日在联合国
总部签署了《两权公约》,并多次宣布将实施该公约,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仍没
有批准该公约。 本作品内容为法律论文- 我国死刑存废之思考-, 格式为 docx, 大小1
MB, 页数为3, 请使用软件Word(2010)打开, 作品中主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文字
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进行编辑,图片更改可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
图片,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和删除作品中的内容,源文件无水印,欢迎使用熊猫办
公。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tousu@tukuppt.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
及时处理。 入库时间:2018-4-2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
信(xinlang-xinwen ) 3.对犯罪时是正常人,但审判时或行刑时患精神病者不适用或不
执行死刑,因为其本人已失去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对其不执行刑罚完全符合社会
宽容精神,符合行刑的可宽恕性。 苏ICP备13006507号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2)对
受害人的安抚。死刑对受害人的安抚作用是其他刑罚不可比拟的。死刑的安抚是通
过对罪犯执行死刑来满足被害人要求惩罚罪犯的强烈愿望,抚慰其受到的精神创伤,
使其尽快从罪犯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打消其报复的念头,使其不致走上犯罪
道路,并恢复社会上其他成员的被犯罪行为破坏了的心理秩序。特价:47.2元,80折,
省11.8元! (2)矫正效果为零。刑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罪犯进行矫正以使其消
除再犯罪意图,成为守法公民并以良好的姿态回归社会,死刑违背了刑罚矫正的
宗旨,断绝了罪犯的自新之路,将一大批有改造可能性的罪犯推上了刑 场。虽然它执
行起来干净利落,但是给社会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是巨大的。使得它的成本远远
大于收益,矫正效果为零。 可以考虑对于特殊的群体不判处和不执行死刑,以体
现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人道关心和实质公正性。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审
判时怀孕的妇女都不适用死刑在我国刑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为了更进一步限制死刑
的实际适用,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做法,考虑对以下几类人排除死
刑的适用: 首页 > Word模板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 浅谈死刑存废问题的看法论
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
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不能认
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缺乏完整的令人信服的证据链条。 1999年,35岁的江西
男子法子英伙同女友劳荣枝,以色相勾引一名男性赴出租屋后将其装进狗笼实施
绑架,勒索钱财后杀人。为恐吓人质,时年31岁的木匠陆中明被法子英以“做工”为名
诱骗而来,遭残忍杀害并肢解后藏尸冰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