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目录

引言 1

小说简介 1

一、 卖血历程

1、 年少时的许三观 1

2、 婚后的许三观 2

3、 暮年的许三观 3

二、 身边人物的关系

1、 许玉兰与许三观 4

2、 许一乐与许三观 4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 1995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许多人对于余华的

作品都是停留在《活着》中,而余华在《活着》之后创作的《许三观卖血记》也

是一篇值得人们深思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三观卖血记》延续着《活

着》所表现的主题——属于那个时代生活中的苦难。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许三观在面对生活中各种苦难的时候,通过卖血去

渡过这一个个难关,对于许三观而言,卖血的经历也是他一生的经历。许三观的

一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自然灾害、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社

会动荡,这些社会动荡是许三观的社会时代苦难的根本来源。

下面,我们将从许三观的卖血历程以及身边人物的关系来分析文章的主人公

——许三观。

一、卖血历程

许三观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小镇家庭,从小父母离婚,母亲与军官再婚并前往

另外的城市生活。所以,许三观的童年是缺少家庭的关爱的,这也使得许三观的

心理发生变化。在他前往乡下寻找爷爷的时候,在乡间小路迷了路,也是在这个

时候碰到了自己的四叔,开始了他的乡间生活,这也是尊定他性格的生活背景。

长大以后,成为了这里丝厂的一名工人。

1、年少时的许三观

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是在田间偶遇根龙与阿方,他们给许三观传输的观念是

卖血是身体结实的象征,这也是许三观卖血之路的开启。初次卖血是因为好奇,

也是因为想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在卖完血后,有模有样的学着根龙和阿方在胜

利饭店吃着炒猪肝,喝着温黄酒的时候,许三观就在想卖血换来的钱用在什么地

方。于是乎他想到了把第一次卖血换来的钱用在自己身上,然后通过请许玉兰也

就是他未来的妻子吃了饭,并且通过讨好许玉兰的父亲,成功娶许玉兰为妻,这
也是许三观通过卖血解决生活中的苦难的开启。

年少时的许三观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想着一顿饭就能够娶到媳妇;

也有着属于他那个年纪的好奇心与对未来的憧憬,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好奇并且在
i
饭店学着要喝,卖血之后第一次对钱产生了规划。

2、婚后的许三观

如果说年少时期的许三观是因为好奇而卖血,那么婚后才是许三观人生苦难

的开始。许三观与许玉兰结为夫妻后有了三个儿子,第二次卖血正是因为以为不

是自己儿子的许一乐。在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的头砸穿后,方铁匠带人来家里搬

空家具用来筹集医药费,看着被搬空的家,许三观想到的是卖血。这也为后来许

三观认为卖血是最快得到金钱,也是最快解决苦难的办法做出铺垫。在这里有一

个小细节,当方铁匠搬家具的时候,许三观说:“你们进去搬吧,能搬多少就搬

多少,就是别把我的东西搬了,一乐闯的祸和我没有一点关系,所以我的东西不

能搬。”从这一点上看,在当时的许三观存在自私的思想,以及想要报复许玉兰

的心理。在一乐打人的事情上体现出旧社会封建的思想,想到的不是如何处理问

题,更多的是推卸责任。对于许三观报复许玉兰的心理以及追求没有意义的公平

上,在第三次卖血也可以看出。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平衡,报复许玉兰婚前与何

小勇有染让自己做了“王八”,他爬上了摔断了腿的林芬芳的床,事后通过卖血

购买大量物品用来报答林芬芳。而被许玉兰发现后,这个家重新回到了一个“平

衡点”。在这之后许三观的卖血就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的孩子们了。在大跃进、

人民公社、自然灾害这样的动荡时期,每个家庭都在为生存而苦恼。面对这样的

困境,许三观想到的还是卖血,而这次卖血的目的很纯粹,那就是为了让全家人

活着,在这次灾难中生存下来。这也并不是许三观一个家庭的状况,而是在大时

代的背景下的普遍现象,在余华的笔下通过许三观一家表现出来。 随着时间的

推移,来到下乡时期,一乐、二乐被下放农村。为了让一乐、二乐在下乡期间过
得好些,并且通过讨好队长能够早日争取到回城的资格,许三观展示出他父爱的

一面,为了两个孩子,许三观选择贡献自己,在一乐上船前把自己第五次卖血换

来的 30 块全部给了一乐。当二乐的队长到家的时候,为了招待队长与队长搞好

关系,尽管知道两次卖血时间太接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还是毅然决然选择

再次卖血。在孩子面前,这次许三观是一个传统的无私的父亲形象,不惜伤害自

己的身体,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好,能够早日回到自己身边。对于第五、第六

次卖血,体现出许三观为了孩子的工作以及未来愿意去付出自己的一个无私奉献

的父亲形象。对于许三观这一人物特点,在一乐得肺炎后得到更为深刻的体现。

当得知一乐生病急需钱去上海就医的情况下,许三观拉下了面子,向乡亲筹钱,

甚至开口向何小勇的妻子借钱。但是筹集的钱还远远不够,许三观只好在去往上

海的途中沿路卖血,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多次卖血,这种以命换命的做法虽不值

得提倡,但是却令人动容,足以体现出许三观的伟大父爱。前文的许三观给人一

种封建,好面子大男子主义的父亲的形象,而从这里开始许三观给人更多感觉的

是一个无私的父亲。在许三观的卖血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卖血的原因多为家

庭少为自己,他为了家人的生存,孩子的成长及健康他愿意去付出,愿意去牺牲

自己,并且不被这悲催的苦难击倒,而是扮演了一个平凡生活里不平凡的小人物。

3、暮年的许三观

许三观的最后一次“卖血”在他的晚年,这也是他卖血人生中唯一一次没有

把血卖出去。当许三观走在街道的时候,当许三观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想吃

炒猪肝想去卖血的时候,可以看出时代在变好,每个家庭的条件都在变好。当许

三观因为自己的血卖不出去而哭泣的时候,他在担心的是万一家里再发生意外他

帮不了这个家了,他害怕自己不能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也是许三观内心里那份责

任感的表现。但是在他走过生活过的一街一道的时候,不禁感慨社会的变化,家

里状况的变好,而许三观也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二、身边人物的关系

1、许玉兰与许三观

许三观与许玉兰的爱情并没有童话般的热烈与浪漫,却有着属于许三观的温

情。许三观用一顿饭,一瓶黄酒,一条大门前香烟就把这位“油条西施”娶进了

门,过着平淡却又颇多苦难的日子。在得知许玉兰让自己成为让邻里乡亲嘲笑的

“王八”后,许三观是矛盾的,他不愿意跟妻子闹得太过分,但是却碍于面子的

原因,通过在家中不干活,躺在藤椅上享受,与林芬芳有私情这种做法来“报复”

妻子,这里的许三观有着封建时代的大男子主义。但是在文革时期,为了“充数”

许玉兰被拉去当成“妓女”进行批斗,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许三观偷偷给许玉兰

送饭,并且为了躲避审查把肉都藏在米饭底下,晚上回家后还为许玉兰烫脚。当

要开家庭内部批斗会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消除对母亲的误解,说出了自己曾经与

林芬芳犯下的错误,把自己耻辱的一面撕开,以此来换回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印象。

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来自许三观的温情与善良,尽管他存在着封建思想,但

是他用自己的温情感染了妻子。

对于许三观与许玉兰,这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对平淡却又不平凡的夫妻形

象。他们过着平淡的生活,也为生活中的大事、琐事争吵,但是面对苦难的时候,

想的都是如何去消除苦难,体现出夫妻间的温情与感动,最终不离不弃。

2、许一乐与许三观

许三观无私的父爱在与许一乐微妙的关系中体现得淋漓精致。许三观的多次

卖血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明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仍然愿意通过

卖血来为一乐闯下的祸买单。在那个自然灾害的时期,许三观通过卖血带全家人

下馆子吃面条的时候,唯独没带一乐,就是因为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

许三观内心是挣扎的,最后还是十几年的感情战胜了隔阂。从许三观同意一乐去
为和小勇“喊魂”,到为了给一乐筹钱治病,沿路卖血,以命换命;当视血如命

的许三观在众人面前拿到划破自己的脸,并向众人说道:“你们中间有谁敢再说

一乐不是我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可以看出许三观从内心接纳了一乐,

从心底里把一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是许三观用他的父爱冲破了血缘之间的隔

阂。感情与血缘关系的矛盾是许三观内心的挣扎所在,是他自己内心里的父爱摆

脱了这份挣扎。

总而言之,余华笔下的许三观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但同时也是平凡生活中不

平凡的英雄,并且相当贴合属于那个时代的普遍人物特点。他并非没有缺点,他

有着封建迷信的思想,有着大男子主义并且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自己自私的一面,

但是他也有着来自小人物的伟大。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他坚韧顽强,他用属于自

己的办法去解决苦难,从不抱怨生活中的困苦;面对妻子,他不离不弃,用自己

的温情、用自己的善良感动无数读者;面对孩子,他用自己的鲜血呵护他们的成

长,展现出他无私的父爱;面对自己,他是自私的也是无私的,他会通过一些丑

陋的行为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但是这个家也是他用鲜血撑起来的。所以,

许三观这个人物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余华笔下的一个生动的形象,是

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人物。

参考文献:《许三观卖血记》第三版 作家出版社
《长安学刊》第九卷第 5 期 扈梦秋
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来源:www.baidu.com、www.douban.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