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2

田野档案编号:GZKG-2022-147(FJ)

广州市黄埔区暹岗古墓
考古发掘工作报告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二〇二二年九月
项目名称:广州市黄埔区暹岗古墓
项目地点: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暹岗社区东部
建设单位:广州市暹岗大有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曹耀文
现场负责人:张雄
工作人员:黄碧雄、罗翀、容健、韩炜师、白云海、寇豪强、
智源哲等
工作时间:2022 年 6 月至 2022 年 9 月
考古工作概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按照广州市文
物局(文物 2022706 号)的指导意见,受广州市暹岗大有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我
院配合暹岗社区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复建区和三期复建区(一)项目建设,对该项
目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 135 平方米,共清理墓葬 5
座,出土陶墓志、陶罐、瓷碗、银发簪、铜钱等文物 38 件/套。

文物价值评估及保护意见:
广州市黄埔区暹岗古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联合街暹岗社区东部山岗,周边古
代文化遗存丰富。本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 5 座,出土陶墓志等文物一批,其中,
M1、M3 墓主为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屈大均先祖,为研究广州东部地区历史时期地
方历史以及屈氏家族发展演变提供了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次考古发掘区域周边尚有古墓葬等文化遗存分布,待完成现代墓迁移及建
筑渣土清运后,需开展进一步考古工作。

报告编写:

审 核:

日 期:
广州市黄埔区暹岗古墓考古发掘
墓葬分布总图
目 录
一、项目概况 ................................................... 1
(一)项目位置、面积 ....................................... 1
(二)项目周边环境 ......................................... 3
(三)历史文献及周边考古成果调查 ........................... 4
二、 前期考古工作情况 .......................................... 6
(一)调查勘探 ............................................. 6
(二)发掘前期工作 ......................................... 8
三、考古发掘 .................................................. 10
(一)队伍组成 ............................................ 10
(二)工作概况 ............................................ 11
(三)发掘历程 ............................................ 13
四、考古发现 .................................................. 24
(一)层位关系 ............................................ 24
(二)遗迹 ................................................ 26
1.宋代 ................................................ 26
2.明清时期 ............................................ 30
(三)遗物 ................................................ 52
1.宋代 ................................................ 52
2.明清时期 ............................................ 53
五、考古成果和文物保护意见 .................................... 55
(一)考古成果 ............................................ 55
(二)文物保护意见 ........................................ 55
附表 1:暹岗古墓墓葬登记表 ..................................... 56
附表 2:暹岗古墓出土器物登记表 ................................. 57
附录 1:广州市文物局关于黄埔区暹岗社区发现古代墓葬文物保护的函 . 61
附录 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资质证书 ................... 63
附录 3: 文物保护法规(节选) ................................... 64
附录 4: 关于本报告使用的专业术语、概念和标准的说明 ............. 67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位置、面积
黄埔区暹岗古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暹岗社区东部。现发掘区四至坐标
为:西北角 N23°10′15.77613″,E113°27′30.70992″;西南角 N23°10′
15.36037″,E113°27′30.76277″;东南角 N23°10′15.72939″,E113°27′
31.30809″;东北角 N23°10′15.99075″,E113°27′31.17616″;南部中北
侧拐点 N23°10′15.58134″,E113°27′31.00014″;南部中南侧拐点 N23°
10′15.49275″,E113°27′31.03425″;西部 N23°10′15.58215″,E113°
27′30.65304″;西部中向北拐点 N23°10′15.64103″,E113°27′
30.77652″。本次考古发掘面积共 135 平方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按照《广州
市文物局关于黄埔区暹岗社区发现古代墓葬文物保护的函》(文物 2022706 号)
的要求,受广州市暹岗大有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我院配合暹岗社区三旧改造项
目二期复建区和三期复建区(一)项目建设,对该项目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
考古发掘。

图 1 黄埔区暹岗古墓在广州市的位置示意图(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1
图 2 黄埔区暹岗古墓在黄埔区位置示意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图 3 黄埔区暹岗古墓周边环境示意图(百度地图)

2
图 4 墓葬所在区域周边地形图(红圈处为古墓位置)

(二)项目周边环境
黄埔区暹岗古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暹岗社区东部。其所在位置处于
山岗中部山腰处,发掘区最高海拔 28.8396 米。该区域内杂草、灌木丛生,部分区
域堆积有大量的建筑垃圾。

图 5 黄埔区暹岗古墓周边环境航拍照(红色箭头指向为北)

3
(三)历史文献及周边考古成果调查
暹岗社区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复建区和三期复建区(一)地块所属的暹岗村附近
古代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2001 年 2-4 月和 2004 年 2-3 月
在科学城做过两次考古调查,在暹岗村及附近发现 6 处遗址。

图 6 暹岗村附近遗址分布图(四维地球卫星影像图)

隔沙园遗址,在今开创大道以南,为紧靠暹岗村东侧的一个小山岗。暹岗社区
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复建区和三期复建区(一)地块将隔沙园遗址包含在内。遗址位
于山岗南坡,面积约为 8000 平方米。当时采集到明清时期之酱釉小罐和陶瓷片,确
定为明代遗址。
横岗山遗址,位于今开创大道南侧。横岗山海拔 74.2 米。当时在岗顶中南部以
及岗南坡底发现相关区域,面积约为 1500 平方米。采集到先秦时期的夔纹陶、方格
纹陶、篦点纹陶、云雷纹陶、曲折纹陶和绳纹陶等。2001 年调查时,采集有唐、宋、
明时期的零星遗物。2004 年调查时,在岗顶中南部发现一片类似烧土的痕迹,近旁
还采集到磨制小石锛。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狗眠岭遗址,位于今开创大道以北、水西路以东。狗眠岭海拔 74.9 米。遗址分
布于北坡、西坡和南坡,原总面积约为 4000 平方米。该遗址在 1973 年调查苏元山
遗址时就已经被发现,当时采集有大量夔纹和方格纹陶片以及石器。该遗址后来遭
4
到破坏,但在 2004 年复查时仍可采集到不少夔纹陶片。此外,还可见零星的宋明清
晚期的陶瓷片。确定为先秦遗址。
长岭岗遗址,位于今开创大道北侧。长岭岗海拔 59.6 米。遗址总面积约为 15000
平方米。2001 年,调查该遗址时,某公司征用该岗南坡兴建农药仓库,发现南朝墓
3 座,其中一座已被毁坏,剩下的两座经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釉小盆、碟等随葬
品,另外采集到墓砖标本一批。
善坑顶遗址,位于北二环西侧,东邻线坑村。善坑顶海拔 112 米。遗址主要分
布在两处:一为善坑顶南坡,面积约为 6000-8000 平方米;另一处在西南坡近顶处,
面积约为 500 平方米。2001 年 3 月调查时,在南坡采集到方格纹、曲折纹、绳纹等
夔纹陶类型早期的陶片,同区域还采集到不少唐宋明清各期遗物。2004 年 3 月复查,
结果与上次大致相同。确定为东周-宋遗址。
苏元山遗址,位于今水西路以西。苏元山海拔 61 米,遗址遍布于除北坡部分陡
缘外的岗顶以及东、南、西、北四面坡地,原总面积可达约 20000 平方米。早在 1965
年,村民在岗顶附近种竹时意外发现青铜戈、短剑、方筒卷角形铜饰等 5 件青铜器。
1973 年以后,市文物工作者在该岗数次调查,岗上各种印纹陶片遍地,石器品种也
很多。2004 年 1-2 月,在北坡近陡缘处、西坡和南坡发掘出土不少方格纹陶和夔纹
陶片以及石器,在东南角还发现了数处可能与古越先民之“干栏式”建筑有关的一
些遗迹。确定为先秦时期遗址。现该遗址已经成为广州市第二中学所在地。

5
二、前期考古工作情况
(一)调查勘探
2020 年 7-9 月,根据《广州市文物局关于黄埔区暹岗社区三旧改造项目考古调
查勘探工作的复函》
(文物 2020313 号)的指导意见,受黄埔区联和街暹岗社区经济
联合社和广州市暹岗大有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配合项目建设,我院对暹岗社区
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复建区和三期复建区(一)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完
成调查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勘探面积 2 万平方米。
随后,我院编写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报局,并提出:在考古勘探区域山岗
南部有一处现代墓区,面积约为 150 平方米,调查时发现有古代文化遗存线索,但
由于该区域为现代坟所占据,且业主单位明确近期内无法完成迁坟工作,故该区域
的考古勘探工作暂无法开展。建设单位应当对此未勘探区域进行围闭,待迁坟工作
完成之后,立即联系我院进场继续完成考古工作。

图 7 现代墓群(黄色区域)未勘探区域(四维地球卫星影像图)

6
图 8 探孔勘探工作照(西—东)

图 9 探沟勘探清表工作照(西—东)

图 10 布设探沟工作照(西—东)

7
图 11 地块内勘探中发现现代抄手墓(东-西)

图 12 调查所采集到的遗物

(二)发掘前期工作
2022 年 5 月 29 日,黄埔区暹岗屈氏后人在迁移现代坟的过程中发现疑似古墓。
经调查核实,暹岗疑似古墓葬位于暹岗社区三旧改造项目三期复建区(一)地块中
部。其地表构筑物,为广州地区常见的交椅墓形制,护岭、垄环、山手等均用红砖
砌成表面饰以灰砂批荡。垄环正中嵌有一块墓碑,上刻“屈府九世太公仲晖妣夫人

8
之墓”,落款时间为 2000 年 4 月。可见,该墓的地表构筑物应不是古代遗迹,但村
民在迁坟过程中,发现享堂地下约 1.5 米处有砖室券顶遗存。再结合屈氏族谱及村
民口述材料,该墓的地下部分可能为明代墓葬。随后,我院将核查情况上报至市文
物局,并获得在该区域进行下一步考古发掘工作批复,6 月 25 日完成进场发掘手续,
于 6 月 26 日进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图 13 6 月 2 日我院考古人员、暹岗社区领导、屈姓后人到现场复查

图 14 6 月 2 日我院考古人员、暹岗社区领导、屈姓后人到现场协调

9
三、考古发掘
(一)队伍组成
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安全员、文物保护员、技术员、
测绘员等组成。
1.项目负责人。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由曹耀文担
任,其职责包括:
(1)主持制订发掘方案、文物保护预案,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2)按照考古发掘执照许可内容调整发掘方案,主持发掘工作,协调各技术系
统的运作,确保各项工作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3)及时完成考古发掘工作报告。
(4)及时上报安全事故。
(5)及时上报重要发现。
2.现场负责人,由张雄担任。其职责包括:
(1)执行项目负责人制订的发掘方案、文物保护预案及工作安排。
(2)协助项目负责人管理发掘现场工作,协助协调各技术系统的运作,确保各
项工作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3)协助项目负责人汇总、整理发掘记录。
(4)协助编写考古发掘工作报告。
(5)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汇报发掘现场工作情况。
3.安全员,由容健担任。其职责包括:
(1)协助项目负责人制订考古发掘工地安全保卫方案、防灾预案及发现重要文
化遗存的应急预案。
(2)落实安全管理及文明作业措施,对考古发掘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督促考古
发掘人员严格遵守执行相关规定。
(3)负责登记、临时保管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的文物标本,对文物标本进行统
一编号,并负责文物移交。
(4)对考古发掘工地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向项目负责人汇报。
4.文物保护员,由韩炜师担任。其职责包括:

10
(1)协助项目负责人制订出土文物保护方案。
(2)重要迹象须慎重处置,做好相关记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技术员,由寇豪强、智源哲等担任。其职责包括:
(1)遵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2)负责具体遗迹单位的发掘资料采集。
(3)负责具体遗迹单位的发掘记录。
6.测绘员,由白云海担任。其职责包括:
(1)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测绘方案。
(2)设置发掘坐标原点和测绘需要的其他控制点,建立坐标系统。
(3)负责发掘中所有测点数据的采测,并绘制平面矢量图。

(二)工作概况
2022 年 6 月,我院组织曹耀文、黄碧雄、张雄、容健、韩炜师等同志成立考古
发掘工作队,正式进驻现场对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配合性发掘,至 2022 年 9 月中旬
发掘工作结束。
本次考古发掘项目编号为“2022GHX(暹岗古墓)”。其中,“2022”代表发掘
年份,“G”代表广州市,“H”代表黄埔区,“X”代表村社地名暹岗。发掘清理的
墓葬用“M”来表示,并按照清理时间顺序编号。
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自上而下, 由
晚及早,逐层揭露遗迹,依土色、土质和包含物的不同划分堆积单位,利用文字、
测绘、摄影摄像等多种手段全面记录考古资料,对清理出土的文物进行必要的现场
保护,并及时运送至文物仓库妥善保存。
由于该地块位处人员流动较为密集地,同时发掘区南部为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
古墓所处位置为山岗山坡上,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目前还面临新冠肺炎疫
情的感染风险。为顺利完成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同时确保发掘期间的文物与工作人
员的安全,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用竹竿、绿网对发掘区域进行整体围蔽,并在考古工地竖立警示标牌; 工地现
场设立专职安全员,确保文物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2、工地内搭建工棚一处,作为现场办公。出土文物当天送回项目部文物库房,
由专人看管;重要文物原则上当天运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库房。
11
3、在墓葬周边建设单位板房,安排专人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的巡查,及时发现
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4、安装监控设备,对考古发掘过程及考古工地人员进出等情况进行监控, 确
保文物安全;
5、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考古工地应急预案,现场配置消毒水、口罩等
防疫物质,对工作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日监测体温数据;
6、高温天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常备藿香正气水或者供应凉茶等防暑物资;
7、深坑作业时注意坑口禁放任何重物(锄头、铁锨等),并时刻注意是否有塌
方迹象;
8、人员所居住的板房内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室内吸烟等使用明火, 人
员不在宿舍内时需断掉所有用电器谨防电路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9、夏季到来雷雨天气频繁,考古发掘工地地处山岗山腰空旷区,容易引发雷电,
在进行考古工作时遇到雷雨天气所有人员及时撤离至附近低洼地带。
10、发掘现场配备灭火器,以注意夏季高温防火。
本次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 135 平方米,共清理墓葬 5 座,出土陶墓志、陶
罐、瓷碗、银发簪、铜钱等文物 38 件/套。

12
(三)发掘历程

图 15 2022 年 6 月 26 日发掘之前墓葬全景照(东北-西南)

图 16 2022 年 6 月 26 日发掘之前墓葬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13
图 17 2022 年 7 月 5 日航拍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18 2022 年 8 月 2 日航拍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14
图 19 2022 年 8 月 3 日航拍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20 2022 年 8 月 13 日航拍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15
图 21 2022 年 8 月 20 日航拍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22 2022 年 9 月 3 日航拍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16
图 23 2022 年 6 月 26 日进场前跟进清障工作(南-北)

图 24 2022 年 6 月 28 日多单位及墓主后人联合召开考古工作现场协调推进会(南-北)

图 25 2022 年 7 月 12 日院内多名同事至发掘现场研究、探讨(北-南)

17
图 26 2022 年 8 月 19 日易西兵院长、朱明敏副院长等至发掘现场指导工作(西-东)

图 27 2022 年 8 月 19 日易西兵院长、朱明敏副院长等人至发掘现场指导工作(西-东)

图 28 2022 年 8 月 23 日全洪会长、吕良波主任等人至发掘现场指导工作(西-东)

18
图 29 搭设发掘区围蔽 图 30 发掘现场围蔽

图 31 树立宣传标语 图 32 宣传标语

图 33 安装监控 图 34 工地监控设施

图 35 室内监控显示器 图 36 发掘现场工作台

19
图 37 安保器材 图 38 安全员巡查

图 39 急救、防暑药品 图 40 发掘区警示牌

图 41 发掘区防疫安全台账 图 42 室内绘图及日记编写

图 43 室内电子绘图 图 44 发掘现场资料整理

20
图 45 核对检查绘图资料 图 46 资料核对检查

图 47 发掘区墓内杂土清理 图 48 打扫墓内浮土

图 49 发掘区清理 图 50 取墓葬中线拉基线

图 51 解剖清理 2000 年重修 M1 南部墓葬 图 52 解剖后刮面找寻墓葬下基槽

21
图 53 划出基槽范围 图 54 清理基槽

图 55 找寻墓室范围 图 56 清理 M1 券顶内填土

图 57 清理中发现墓底白灰 图 58 揭取券顶砖块

图 59 M3 进行刮面 图 60 M3 刮面找寻墓室范围

22
图 61 M3 墓志提取 图 62 清理 M3 墓室壁面

图 63 出土器物整理装袋 图 64 出土器物编写标签

图 65 RTK 测量 图 66 无人机拍照

图 67 发掘区雨布覆盖 图 68 墓葬拍摄

23
四、考古发现
2022 年 6 月,我院开始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6 月29 日,清表工作基本完成
后,正式对该墓进行布方发掘。以地表墓葬方向为基准,CAD 虚拟布设探方,后导入 RTK
现场实地放点、布方,探方规格为 10 米×10 米。

图 69 广州市黄埔区暹岗古墓考古发掘探方布设分布图

(一)层位关系
本次考古发掘采用探方法发掘,由上至下、由晚至早逐层清理,整个发掘区地
层整体呈西高东低倾斜状堆积,现以 T1、T2 南壁为例,介绍如下:
①层:现代垫土层,堆积厚度 0-0.50 米,由西向东呈缓坡状,西高东低,土色
为灰褐色夹红褐色沙质土,土质较疏松,含植物根茎、现代塑料垃圾、砖石块等。
②层:明代文化层,堆积厚度 0.10-0.30 米,为深灰褐色土,土质松软,含植
物根系、砂石颗粒。

③层:浅灰褐色土层,堆积厚度 0.42-0.50 米,土质较紧密,含植物根系、砂


石颗粒、较纯净,年代不晚于宋代。

③层下即生土。
24
图 70 发掘区南壁

图 71 发掘区西壁

25
(二)遗迹
本次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 135 平方米,发现墓葬 5 座,其中宋代墓葬 2 座,
明清墓葬 3 座。
1.宋代

(1)2022GHX(暹岗古墓)M4
2022GHX(暹岗古墓)M4 位于 T1 东部。开口于 M1 二期月池灰砂下,向下打破
③层至生土。基线方向为北偏东 280°。M4 开口平面呈椭圆形,竖穴土坑墓。南北
长 0.70 米,东西宽 0.50 米,深 0.32 米,直壁平底,壁面粗糙,无明显人工加工
痕迹,内放置魂瓶 2 件,形制相同,残高 0.46 米,口部径长 0.08 米,腹部径长 0.24
米,口部外侧为锯齿状圆环,径长 0.17 米,魂瓶口部均有陶器盖,已破损。未见
人骨遗骸。
共出土随葬品 2 件:M4:1 陶魂瓶,出土于墓坑南侧、M4:2 陶魂瓶,出土于墓
坑北侧。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遗物等特征初步判断时代为宋代。

图 72 2022GHX(暹岗古墓)M4 开口照(东-西)

26
图 73 2022GHX(暹岗古墓)M4 全景照(东-西)

图 74 2022GHX(暹岗古墓)M4:1~2 陶魂瓶

27
(2)2022GHX(暹岗古墓)M5
2022GHX(暹岗古墓)M5 位于T3西部M3护岭基槽下。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
层及生土,被M3护岭基槽打破。基线方向为北偏东 280°。M5开口平面呈椭圆形,
竖穴土坑墓。南北长0.90米,东西宽0.64米,深0.50米,直壁平底。壁面粗糙,
无明显人工加工痕迹,内放置陶魂瓶2件,形制相同,魂瓶口部均有破损,北侧
魂瓶残高0.40米,腹径0.23米,圈足径长0.14米;南侧魂瓶残高0.44米,腹径
0.23米,圈足径长0.14米。未见人骨遗骸。
共出土随葬品 2 件:M5:1,陶魂瓶、M5:2,陶魂瓶。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遗物等特征初步判断时代为宋代。

图 75 2022GHX(暹岗古墓)M5 开口照(西-东)

28
图 76 2022GHX(暹岗古墓)M5 露出器物全景照(西-东)

图 77 2022GHX(暹岗古墓)M5:1-2 陶魂瓶
29
2.明清时期

(1)2022GHX(暹岗古墓)M1
2022GHX(暹岗古墓)M1 位于发掘区中心位置,横跨 T1、T2 两个探方。开口于
①层下,向下打破③层至生土。墓葬形制为抄手墓,东西向,坐西南朝东北,方向
245°由西向东为后土、护岭(散水)、垄环、享堂、拜台、山手、月池几部分组成。
墓葬从早到晚共分为三期:一期为明代竖穴土坑砖室墓;二期是清代在明代墓葬基
础上进行修建,二期因后期破坏地表建筑已无存,仅残留底部基槽;三期为 2000
年在清代墓葬基础上重修。
现将墓葬分述如下:
一期:明代,位于现享堂北侧,开口平面呈长方形,竖穴土圹砖室墓,东西向,
直壁平底,壁面粗糙,未见明显加工痕迹,墓圹东西长 2.70 米,南北宽 1.25 米,
深 2.60 米。墓室东西长 2.55 米,南北宽 1.34 米,深 1.34 米。内空东西长 2.15 米,
南北宽 0.99-0.90 米。底部以白灰铺底,白灰呈“山”字形,两侧及中部凸出,为
将棺木撑起,起防潮作用。墓室砖墙为平砖错缝向上平砌,用砖规格为 26×16-4cm,
高 1.34 米,东西两侧砖墙上设有角柱券,竖直式,塔状。长 1.32 米,西侧角柱券
因盗扰残高 0.38 米,东侧角柱券高 0.55 米,砌法为平砖错缝平砌而成,26×16
-4cm。上部为券顶,错缝拱顶,高 0.43 米,用砖规格为 18×(16-14)-4cm。
墓室内因棺木腐朽严重仅残留痕迹,棺痕东西长 2.0 米,南北宽 0.60-0.80 米,残
高 0.08-0.15 米,未发现骨架存在,其葬法不详。
共出土随葬品 12 件:M1:1-1 砖(陶)、M1:1-2 罐(陶),出土位置券顶东北
角;M1:2-1 砖(陶)、M1:2-2 罐(陶),出土位置券顶东南角;M1:3 铜钱(铜),
位于棺内西侧(南);M1:4 铜钱(铜),位于棺内西侧(南);M1:5 铜钱(铜),位
于棺内西北角(北);M1:6 铜钱(铜),位于棺内西北角(南);M1:7 铜钱(铜),
位于棺内中部偏南(北);M1:8 铜钱(铜),位于棺内中部偏南(南);M1:9 铜钱(铜)

位于棺内中部偏北(南);M1:10 铜钱(铜),位于棺内中侧偏北(北);M1:11 铜钱
(铜)位于棺内东侧(南);M1:12 铜钱(铜),位于棺内东侧(北)。

30
图 78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墓坑开口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31
图 79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墓坑开口照(东-西)

图 80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券顶全景照(西侧被盗洞破坏)(南-北)

32
图 81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墓室西侧券顶揭取后全景照(南-北)

图 82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券顶剖面结构照(西-东)

33
图 83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棺痕露出(南-北)

图 84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底部露出白灰(南-北)

34
图 85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底部清理完棺外填土(南-北)

图 86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一期墓室清理后整体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35
二期:清代,东西通长 8.24 米,南北宽 3.90-4.80 米,该期地面建筑结构除护
岭外大部不存,仅基槽残留青砖碎屑,由西向东依次为护岭、垄环、享堂、拜台、
月池五部分组成:
护岭:因破坏严重仅剩西侧一层砖墙,斜砌,残长 2.0 米,用砖规格为(24×
8.5)-5cm。
垄环:位于护岭东侧,因破坏严重仅留痕迹,平面呈半圆形,南北长 3.90 米,
东西宽 1.24 米,与护岭之间垫土,垫土可分为 3 层:①层为红褐色土,厚约 1.10-1.15
米,土质疏松,结构较软;②层为灰褐色土,厚约 0.15-0.20 米,土质疏松,结构
较软;③层为浅灰色土,厚约 0.10-0.20 米,土质疏松,结构较软;均无包含物,
底部为生土。
享堂:位于垄环东侧,平面呈近圆形,径长 3.12 米,外侧基槽宽 0.30-0.40 米,
深 0.22 米,直壁平底,壁面粗糙,基槽内填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含大量白灰颗粒
及残碎青砖。平面平铺灰砂,厚 0.16 米。
拜台:西侧与享堂相连,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4.10 米,东西宽 0.84 米,与
月池落差 0.10 米,呈台阶式。外侧基槽宽 0.30-0.40 米,深 0.30 米,直壁平底,
壁面粗糙人工加工痕迹,基槽内填灰褐色土,土质疏松,结构较软,含少量的白灰
颗粒,东侧与月池相连。
月池:位于拜台西侧,与拜台呈台阶式,落差 0.10 米,平面形状呈半圆形,南
北长 4.0 米,东西宽 2.06 米,外围基槽宽 0.38-0.30 米,深 0.24 米,直壁平底,
壁面粗糙无人工加工痕迹,基槽内填灰褐色土,土质疏松,结构较软,无包含物。
因后期破坏地表建筑已无存,仅残留底部基槽。

36
图 87 2022GHX(暹岗古墓)M1 南部解剖后发现清代基槽(箭头指向为北)

图 88 2022GHX(暹岗古墓)M1 二期墓葬北侧解剖清理后基槽整体露出(箭头指向为北)

37
图 89 2022GHX(暹岗古墓)M1 二期北侧基槽清理后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90 2022GHX(暹岗古墓)M1 二期基槽清理完后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38
三期:地面建筑为 2000 年重修,东西通长 11.76 米,最宽处 9.70 米。垄环、
享堂外围石墙均为现代红砖平砌而成,垄环、享堂外围、拜台、月池底部为水泥铺
底,除墓碑外其余部分均为后期修复而成。垄环外灰砂护岭(散水),西北侧被破坏
仅存墓葬南侧,东部与垄环相连接,径长 6.70 米,垄环石墙厚 0.20 米,高 0.28-0.56
米,中部有三个圆形宝珠,左侧及右侧形制相同,径长 0.22 米,宽 0.20 米,中间
宝珠相比两侧结构较大,径长 0.25 米,宽 0.20 米。北部被破坏露出红砖,底部垫
土到一定高度平铺水泥。
享堂:位于垄环中部,平面呈近正方形,长 3.14 米,宽 3.0 米,垄环外侧石墙
距享堂 1.60-1.48 米,石墙厚 0.20 米,高 0.70-1.05 米。享堂平面由水泥平铺而成,
外侧石墙向北转 1.20 米后接着向东转 1.20 米后向北转 0.40 米,北侧与南侧相应与
月池相连。享堂中部立有一石碑,高 0.52 米,宽 0.40 米,下部有一长方形石块底
座,长 0.60 米,宽 0.50 米,厚 0.15 米,外部为麻石碑框高 0.82 米,宽 0.54 米,
上部刻有日光云纹。碑框顶部以麻石雕刻双龙戏珠,长 0.65 米,高 0.35 米,宽 0.25
米,龙珠直径为 0.20 米,厚 0.15 米。碑框进深 0.15 米为墓碑,墓碑为公元二〇〇
〇年四月二十六日重修,碑文为红漆描字,阴刻楷书,从右至左竖行 6 列,计约 82
字,碑文为“生于元至順丁卯三月初六日子時,終于明永乐庚子年十月十七日卯時,
寿年九十四嵗。屈府九世太公仲晖、妣夫人之墓。公元二〇〇〇年四月二十六日第
二十六代、第二十七代、第二十八代、第二十九代孫重修”。
山手:位于享堂东侧,立面呈正方形,长 1.20 米,高 0.80 米,宽 0.20 米。南
北两侧对称立由一对联:北侧为龍真穴吉先祖樂,南侧为水秀沙回子孫昌,字迹为
红底、红漆有脱落,阴刻楷书。
拜台:南北长 5.0 米,宽 1.40 米,高 0.12 米,拜台外石墙上两侧各有三个圆
形石鼓,石鼓大小相同,南北两侧相对应,径长 0.22 米,宽 0.20 米。
月池平面呈半圆形。径长 5.80 米,宽 3.0 米,连接拜台,高 0.12 米,周围石
墙厚 0.18 米,高 0.10-0.30 米,东部石墙上南北两侧各一圆形石鼓,相对应,结构
相同,径长 0.35 米,宽 0.20 米。月池东南底部留有一圆形排水口径长约 0.10 米,
底部平铺灰砂。
后土:位于墓葬外西部,平面为近圆形,东部留一出口,距墓葬西部长 1.10 米。
39
径长 1.18-1.14 米,宽 0.14 米,外侧石墙高 0.44-0.80 米。底部镶嵌一方石碑与享
堂内石碑形制结构、字体相同。

图 91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三期 2000 年重修墓葬整体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92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三期 后土(东-西)
40
图 93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三期享堂(东-西)

图 94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三期 墓碑(东-西)

41
图 95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三期 2000 年重修地面建筑解剖航拍(箭头指向为北)

图 96 2022GHX(暹岗古墓)M1 三期 2000 年重修地面建筑剖面照(东南-西北)

42
(2)2022GHX(暹岗古墓)M3
2022GHX(暹岗古墓)M3 跨 T2、T3 两个探方。开口于②层下,向下打破③层至
生土。坐西南向东北,245°。墓葬形制为抄手墓,东西向,墓葬东西通长 8.80 米,
南北宽 7.04-4.10 米,由西向东为垄环、享堂、拜台、月池几部分组成:
垄环:位于墓葬西侧,平面呈圆形,径残长 3.94 米,外侧由一层石块围砌而
成,底部挖有基槽宽 0.30-0.60 米,深 0.10-0.20 米,直壁平底,石块外侧垫土,
土色为灰褐色,土质疏松,结构较软,厚约 0.10-0.15 米,因破坏严重南部石墙及
基槽已无存。北侧石墙至尽头向北转 0.50 米,向东用砖及灰砂块砌一道砖墙,东
西长 2.44 米,宽 0.54 米。高 0.40 米。砖墙分为两部分西侧由一层平砖错缝向上
平砌而成,以平砖错缝平砌向上台阶式,长 1.20 米,用砖规格不一,采用三种规
格砖垒砌:①较厚且大,规格为(32×16)-6cm;②较小且薄,规格为(25.5×15)
-3cm;③楔形砖,规格为(18.5×(13-16))-6.5cm,已对 3 种砖采取标本。东侧
为灰砂块砌墙,长 1.20 米,砌筑方法与西侧相同,灰砂块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其厚度相同,厚约 8cm。是墙内平面呈半圆形,南北长 3.40 米,宽 0.42-0.60 米。
享堂:位于垄环西侧,东侧与拜台相连,平面呈圆形,径长 2.50 米,外侧以
石块围拢而成,扰乱严重仅残留部分,残高 0.20-0.30 米,厚约 0.6-0.10 米,中
部以灰砂铺底厚约 0.04-0.06 米,质地坚硬。墓坑位于享堂南侧灰砂下,墓圹东西
长 2.46 米,南北宽 0.98 米,深 1.0 米,直壁、平底。以灰砂砌椁,椁长 2.06 米,
宽 0.64 米,深 0.70 米,厚 0.18 米。棺长 2.08 米,宽 0.46 米,深 0.54 米,因腐
朽严重棺木已无存,仅留痕迹,东西长 1.88 米,宽 0.62 米,深 0.72 米,棺外西
侧方形墓志,长 0.33 米,厚 0.06 米,为两块石板合并而成。棺外南侧长方形灰砂
器物台,南北长 0.48 米,东西宽 0.10 米,高 0.16 米,台面平整与灰砂椁相连。
棺外灰砂与灰砂椁为两次浇筑而成,棺底灰砂厚约 0.06 米,与灰砂椁为同时浇筑,
棺顶以灰砂封口,厚约 0.18 米,为最后一次浇筑灰砂。
拜台:位于享堂东侧与月池相连,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 4.12 米,东西
宽 1.54 米,外侧由石墙围砌而成,石墙底部挖有基槽,东西长 1.30 米,南北宽
0.30-0.16 米,直壁平底,壁面粗糙无明显人工加工痕迹。
月池:位于墓葬东部,西侧与拜台相连。平面呈半圆形,南北长 5.20 米,东

43
西宽 1.40 米,外侧由石墙围砌而成,东侧留有 2.10 米缺口应为方便后人进出所留。
石墙底部基槽宽 0.4-0.22 米,深 0.40-0.10 米,直壁平底,月池南侧基槽窄于北
侧,深于北侧。
共出土随葬品 15 件:M3:1-1 陶器盖,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①);M3:1-2
陶罐,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①);M3:2-1 陶器盖,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
北②);M3:2-2 陶罐,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②)M3:3-1 陶器盖,棺外东侧器
物台(由南向北③);M3:3-2 陶罐,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③);M3:4-1 陶器
盖,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④);M3:4-2 陶罐,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④)

M3:5-1 陶器盖,棺外东侧器物台(由南向北⑤);M3:5-2 陶罐,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南向北⑤);M3:6 墓志,棺外西侧;M3:7 银发簪,头骨南侧;M3:8 银发簪,头骨北
侧;M3:9 铜钱,头骨南侧;M3:10 铜钱,下颚骨南侧;M3:11 铜钱,右尺骨南侧;
M3:12 铜钱,盆骨下东侧;M3:13 铜钱,盆骨下西侧;M3:14 铜钱,左尺骨北侧 ;
M3:15 铜钱,左股骨北侧。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遗物等特征初步判断时代应为明代。

图 97 2022GHX(暹岗古墓)M3 露出部分结构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44
图 98 2022GHX(暹岗古墓)M3 整体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99 2022GHX(暹岗古墓)M3 北侧砖墙剖面照(南-北)

45
图 100 2022GHX(暹岗古墓)M3 墓室开口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101 2022GHX(暹岗古墓)M3 发现棺痕全景照(东-西)

46
图 102 2022GHX(暹岗古墓)M3 底部器物全景照(东-西)

图 103 2022GHX(暹岗古墓)M3:6 墓志

47
图 104 M3:1-5 陶罐(带盖) 图 105 M3:7、8 银发簪

图 106 M3:9 铜钱 图 107 M3:10 铜钱

图 108 M3:11 铜钱 图 109 M3:12、M3:13 铜钱

图 110 M3:14 铜钱 图 111 M3:15 铜钱

48
图 112 2022GHX(暹岗古墓)M3 墓结构解剖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图 113 2022GHX(暹岗古墓)M3 完工全景照(箭头指向为北)

49
(3)2022GHX(暹岗古墓)M2
2022GHX(暹岗古墓)M2 位于 T2 西部偏中。开口于①层下,向下打破②、
M3。基线方向为北偏东 260°。开口平面呈椭圆形,墓葬形制为翁棺葬,东西
长 0.74 米,南北宽 0.58 米,深 0.40 米,斜壁、平底,壁面粗糙无明显人工加
工痕迹。内置陶罐 1 件。口沿至腹部破损严重,残高 0.20 米,残存腹径 0.26
米,底部径长 0.14 米,瓮棺北侧立一块方形板瓦,长 0.24 米,厚 0.02 米,其
表面平整,无刻字痕迹。罐内已被灰褐色土填满,清理时发现人骨遗骸。
共出土随葬品 2 件:M2:1 瓦(陶)、M2:2 罐(陶)。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遗物等特征初步判断时代应为清代。

图 114 2022GHX(暹岗古墓)M2 全景照(南-北)

50
图 115 2022GHX(暹岗古墓)M2 瓮棺照

图 116 2022GHX(暹岗古墓)M2 瓮棺内人骨

图 117 2022GHX(暹岗古墓)M2:2 罐(陶)

51
(三)遗物
本次考古发掘在地层、墓葬共出土陶墓志、陶魂瓶、银发簪、铜钱等文物38
件/套。现按时代及主要器类简要介绍如下。

1.宋代
在探方地层及墓葬中,出土陶魂瓶、铜钱(嘉佑元宝)等文物 6 件/套。

图 119 2022GHX(暹岗古墓)T1①:1 铜
图 118 2022GHX(暹岗古墓)T2①:1 陶魂 钱(嘉佑元宝)

图 120 2022GHX(暹岗古墓)M4:1 陶魂瓶 图 121 2022GHX(暹岗古墓)M4:2 陶魂瓶

图 122 2022GHX(暹岗古墓)M5:1 陶魂 图 123 2022GHX(暹岗古墓)M5:2 陶魂瓶


52
2.明清时期
在探方地层及墓葬中,出土青釉瓷碗、瓷罐、陶圆饼、铜钱等文物 32 件/套。

图 124 2022GHX(暹岗古墓)T2①:2 青 图 125 2022GHX(暹岗古墓)T2①:3 瓷


釉瓷碗 罐

图 126 2022GHX(暹岗古墓)T2①:4 陶圆
饼(残) 图 127 2022GHX(暹岗古墓)M2:2 陶罐

图 128 2022GHX(暹岗古墓) M2:1 瓦 图 129 2022GHX(暹岗古墓)M1:1 陶罐

53
图 130 2022GHX(暹岗古墓)M1:2 陶罐 图 131 2022GHX(暹岗古墓)M1:3 铜钱

图 132 2022GHX(暹岗古墓)M3:6 墓志 图 133 2022GHX(暹岗古墓)M3:7 银发簪

图 134 2022GHX(暹岗古墓)M3:8 银发簪 图 135 2022GHX(暹岗古墓)M3:1 陶罐

图 137 2022GHX(暹岗古墓)M3:3 陶罐
图 136 2022GHX(暹岗古墓)M3:2 陶罐

54
五、考古成果和文物保护意见

(一)考古成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按照广州市
文物局(文物 2022706 号)的指导意见,受广州市暹岗大有投资有限公司委托,
我院配合暹岗社区三旧改造项目二期复建区和三期复建区(一)项目建设,对
该项目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 135 平方米,共清理墓
葬 5 座,出土陶墓志、陶罐、瓷碗、银发簪、铜钱等文物 38 件/套。

(二)文物保护意见
广州市黄埔区暹岗古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联合街暹岗社区东部山岗,周边
古代文化遗存丰富。本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 5 座,出土陶墓志等文物一批,其
中,M1、M3 墓主为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屈大均先祖,为研究广州东部地区历史时
期地方历史以及屈氏家族发展演变提供了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次考古发掘区域周边尚有古墓葬等文化遗存分布,待完成现代墓迁移及
建筑渣土清运后,需开展进一步考古工作。

55
附表 1 暹岗古墓墓葬登记表

2022GHX(暹岗古墓)墓葬登记表

序号 编号 位置 层位关系 形状结构 填土及包含物 出土遗物 年代 发掘者 日期

开口于①层下,
铜钱 10 枚,陶
1 M1 T1、T2 中部 向下打破③层至 抄手墓 红褐色(生土回填) 明清 寇豪强 2022.9.8
罐2件
生土
填土为一次性填土,灰
开口于①层下, 魂瓶 1 件,板
2 M2 T1 东部 椭圆形 褐色,土质疏松,结构 明清 寇豪强 2022.9.8
向下打破②、M3 瓦1件
较软,无包含物
墓室内填土①红褐色灰
砂,厚 0.15 米。土质较
硬,结构较米,较纯净, 陶罐五套,墓
开口于②层下, 为棺顶灰砂脱落形成; 志一块,银发
3 M3 T2 西侧 向下打破③层至 抄手墓 ② 层 至 墓 底 厚 约 0.25 明清 寇豪强 2022.9.8
簪两件,铜钱 7
生土
米,灰褐色土,土质疏 枚
松,结构较软无包含物,
为棺木腐朽形成。
开口于 M1 二期月 填土为浅灰褐色,土质
4 M4 T1 东部 池灰砂下,向下 椭圆形 稍硬,结构较密,较纯 魂瓶 2 套 宋代 寇豪强 2022.9.9
打破③层至生土 净,无包含物
开口于②层下,
填土为浅灰褐色,土质
打破③层及生
5 M5 T2 西侧 椭圆形 稍硬,结构较密,较纯 魂瓶 2 套 宋代 寇豪强 2022.9.9
土,被 M3 护岭基
净,无包含物
槽打破
56
附表 2 暹岗古墓出土器物登记表

2022GHX(暹岗古墓)出土器物登记表
序号 编号 类别 器物名 数量 出土地点 坐标 出土状 出土日期 登记 备注

1 2022GHXT1①:1 铜 铜钱(嘉佑元 1件 T1 东部偏中 探方内坐标:2.30× 完整 2022.7.18 寇豪强 已移交


宝) 3.30-0.20 米
2 2022GHXT2①:1 陶 陶魂瓶 1件 探方西南角 残 2022.7.12 寇豪强 已移交

3 2022GHXT2①:2 瓷 青釉瓷碗 1件 探方西北角 4.6×1.65-0.30 米 残 2022.7.23 寇豪强 已移交

4 2022GHXT2①:3 瓷 瓷罐 1件 探方西部偏中 3.10×0.46-0.60 米 完整 2022.7.24 寇豪强 已移交


5 2022GHXT2①:4 陶 陶圆饼 1件 探方东部偏中 3.0×3.60-0.50 米 完整 2022.7.16 寇豪强 已移交

M1:1-1 陶 砖 2022GHX 暹岗古墓 券顶东北角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6 1套
M1:1-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券顶东北角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7 M1:2-1 陶 砖 1套 2022GHX 暹岗古墓 券顶东南角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M1:2-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券顶东南角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8 M1:3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西侧(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9 M1:4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西侧(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0 M1:5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西北角(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57
11 M1:6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西北角(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2 M1:7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中部偏南(北) 残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3 M1:8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中部偏南(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4 M1:9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中部偏北(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5 M1:10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中侧偏北(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6 M1:11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东侧(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7 M1:12 铜 铜钱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内东侧(北) 完整 2022.8.30 寇豪强 已移交
18 M2:1 瓦 瓦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墓圹北侧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19 M2:2 陶 陶罐 1件 2022GHX 暹岗古墓 墓圹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M3:1-1 陶 器盖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0 1 南向北①)

M3:1-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南向北①)

M3:2-1 陶 器盖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1 1 南向北②)

M3:2-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南向北②)

58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M3:3-1 陶 器盖 2022GHX 暹岗古墓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2 1 南向北③)

M3:3-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南向北③)

M3:4-1 陶 器盖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3 1 南向北④)

M3:4-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南向北④)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M3:5-1 陶 器盖 2022GHX 暹岗古墓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4 1 南向北⑤)

M3:5-2 陶 罐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东侧器物台(由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南向北⑤)
25 M3:6 陶 墓志 1 2022GHX 暹岗古墓 棺外西侧 完整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6 M3:7 银 银发簪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头骨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7 M3:8 银 银发簪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头骨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8 M3:9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头骨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29 M3:10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下颚骨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59
30 M3:11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右尺骨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31 M3:12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盆骨下东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32 M3:13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盆骨下西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33 M3:14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左尺骨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34 M3:15 铜 铜钱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左股骨北侧 残 2022.8.20 寇豪强 已移交

35 M4:1 陶 陶魂瓶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墓圹南侧 残 2022.9.8 寇豪强 已移交

36 M4:2 陶 陶魂瓶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墓圹北侧 残 2022.9.8 寇豪强 已移交

37 M5:1 陶 陶魂瓶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墓圹南侧 残 2022.9.8 寇豪强 已移交

38 M5:2 陶 陶魂瓶 1 2022GHX 暹岗古墓 墓圹北侧 残 2022.9.8 寇豪强 已移交

60
附录 1

61
62
附录 2

63
附录 3 文物保护法规(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7 年11 月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三章·考古发掘·
第二十九条 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
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第三十条 需要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应当由省、自治区、直
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
准。
第三十一条 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
(2012 年 10 月 30 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通过,2013 年 1 月 21 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
议批准。
根据 2015 年 5 月 20 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
次会议通过并经 2015 年 12 月 3 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因行政区划调整修改
〈广州市建筑条例〉等六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 2019 年 11 月 20 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
次会议通过并经 2020 年 7 月 29 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二次会议批准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州经济技术开
发区条例〉第三十二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自 2020 年 8 月 20 日公
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二条 在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
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一)属于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在出让该地块前,应当进行考古调
查、勘探,所需经费按财政分级的原则,分别在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安排或者
由区财政承担;
(二)属于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工程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
研究阶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三)本规定生效之前已经取得土地使用权,但尚未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
64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申请考古调查、勘探,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未按照前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规定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不得出
让或者划拨土地。未按照前款第(三)项规定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建设单位
不得开工建设。

在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内加建电梯或埋深不超过 1.5 米且与民生


密切相关的小型管网工程,可先不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在施工过程中,
如发现文物埋藏,建设、施工单位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报告当地文物行
政主管部门。在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项目除外。
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文物,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考古调查、勘探费
用由市人民政府承担。
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划拨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工作程序由市人民政府制
定。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大型建设工程包括下列工程:
(一)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辖区内进行的建设工程
项目,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
(二)在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黄埔区、从化区、增城区辖区内进行的
建设工程项目,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
(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或者扩建道路、桥梁、高速路、地铁、管网等
重大线形工程。
突发性的抢险工程,负责建设、施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尽可能避开地下文
物埋藏区。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在施工前告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
现文物的,应当配合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三十四条 在房屋拆迁、旧城改造、工程建设和生产等过程中,任何单位
或者个人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和
代表性建筑等文物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施工的
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立即停止施工并保护现场。所在地的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接
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派员赶到现场,并于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现场。经文
物行政主管部门确认需要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改
变文物原状。
第三十五条 经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出重要文物的区域,文物行政主
管部门可以会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划定临时禁止建设区。
65
在依法批准的工程建设中有重大考古发现、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市或者区
人民政府应当收回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另行置换土地或者退还土地出让金。实
施原址保护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市或者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合理补偿。具体
补偿范围和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三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执法机构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其
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
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
分:
(一)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三款规定,未定期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或者
未在规定期限内将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划出并公布文物保护单
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划出临时保护范围或者
临时建设控制地带的;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编制城乡规
划时,涉及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地下埋藏区未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或者文
物行政主管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的;
(六)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未组织编制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
划的;
(七)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未将已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规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控制要求纳入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的
(八)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出让或者划拨未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九)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不前往现场予以协助的;
(十)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文物执法机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办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手续,逾期不办理手续,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66
附录 4 关于本报告使用的专业术语、概念和标准的说明

本报告使用的专业术语、概念和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考古调查、勘
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我省基建考古工作实际而制定。
1.本报告采用的田野考古专业术语:
考古调查指地面踏查和自然断面的考古学观察。考古勘探由普探和重探组成。
考古普探指采用每平方米布孔5个的梅花点布孔法而进行的勘探工作,所用工具
为探铲。考古重探指为了解墓葬及其它遗迹现象并在地面做出形状标记而进行的
钻探工作。重探采用探孔法或布探沟的方式。考古试掘(发掘)主要采取布探方
的方式,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的不同,自上而下,从晚到早逐层发掘。探沟
指平面呈长方形的发掘单位,探方指平面呈方形的发掘单位,探沟和探方一般皆
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工作单位、遗迹、墓葬编号为“4 位年/地名代码/单位代
码/顺序号”。单位代码中“T”表示探方或探沟,
“M”表示墓葬,
“H”表示灰坑,
“Y”表示窑,“F”表示房屋,“L”表示路等。地形条件不同或范围较大区域的
考古勘探、试掘、发掘分工作区进行。工作区常以象限法或据地形地貌特征进行
划分,编号为罗马数字Ⅰ、Ⅱ、Ⅲ、Ⅳ等。
2.本报告采用的文物标识名称:
遗物点:地面虽有零星文化遗物分布,但遗物分布面积狭小,且无明显相关
文化层堆积或其它相关遗存的地点。
遗址或墓葬(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文化遗物丰富;文化遗物分布面积宽广;
有明显文化层堆积或遗迹、墓葬露头。
疑点:没有发现文化遗存但有其它文物线索、值得关注的地点,如有相关文
献记载,有与人类活动可能有关的自然遗物分布等。
3.各类遗存的处理标准(施工建议):
(1) 遗物点:合同中已涉及的小型遗址和小型墓葬,属于本项考古工作的
组成部分,不另做发掘计划,但在施工中需特别注意。
(2)其它遗存(遗址、墓地、古建筑)实行分级处理。

67
遗存文物价值分3级:
A 级:特别重要。指可以填补科研缺环、空白,或者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
历史人物有关及其它具有特别科研价值的遗存。
B 级:重要。指具有较高科研价值且时代一般早于明代的遗址或墓地、具有
较高科研价值且时代一般早于1911年的古建筑。
C 级:一般。指具有一定科研价值且时代一般在明代及其以后的遗址或墓地、
时代虽晚于1911年但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代表性的建筑。
遗存保存状况分3级:
A 级:保存良好。
B 级:保存一般。
C 级:保存较差。
遗存级别由其文物价值和保存状况组成,分9级:
AA级:建议改线(改点),对遗存做原址原状保护。无法改线(改点)者,
必须全面发掘或古建筑测绘,根据发掘、测绘情况确定施工方案。
AB级:全面发掘或大范围发掘(发掘面积大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和古建
筑测绘,根据发掘、测绘情况确定施工方案。
AC级:局部发掘(发掘面积一般小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和古建测绘。
BA级:大范围发掘(发掘面积大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和古建测绘,根据
发掘、测绘情况确定施工方案。
BB级:局部发掘(发掘面积一般小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和古建测绘。
BC级:局部发掘(发掘面积一般小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或不发掘。
CA级:局部发掘(发掘面积一般小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或不发掘。
CB级:局部发掘(发掘面积一般小于施工涉及面积的一半)或不发掘。
CC级:不发掘。
遗存级别的评定由本院学术评议组负责,必要时征求其他专家的意见。

6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