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漢晉間名刺 、 名謁的

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王 彬

一 、前 言
當代社會交往 , 無論東 方 、 西 方 , 也 無 論 商 界 、 學 林 , 大 抵 陌 生 人 初 次 見 面 都 會 遞
上自己的名片 。 其實 , 這類介紹自己的通名工 具 至 遲 在 漢 代 就 已 經 存 在 了 , 當 時 稱 作
名刺或是名謁 。 尤 其 前 者 , 日 本 現 在 用 漢 字 表 達 “ 名 片 ”, 仍 是 寫 作 “ 名 刺 ”(め い し),
足徵二者之間密切的繼承關係 。
關於名刺 和 名 謁, 宋 人 陸 游 就 曾 結 合 宋 代 的 情 況 談 了 當 時 士 人 交 謁 的 情
況。 〔1〕 清 代 學 者 趙 翼 則 收 集 了 更 多 資 料 , 指 出 : “ 古 人 通 名 , 本 用 削 木 書 字 , 漢 時
謂 之 謁 , 漢 末 謂 之 刺 。 漢 以 後 則 雖 用 紙 , 而 仍 相 沿 曰 刺 。” 〔2〕他 的 論 證 雖 已 嚴 密 ,
却並不準確。 20 世 紀 下 半 葉 以 降 , 隨 着 出 土 漢 晉 間 的 名 刺 、 名 謁 增 多 , 不 少 學 者
開始了集成式的研究。 其中,馬怡從天長紀莊漢墓的“奉謁請病”木牘出發,幫助
我們逐漸釐清了 名 刺、名 謁 的 異 同,尤 其 是 二 者 在 形 制 上 的 差 異。 〔3〕 角 谷 常 子
則以尹灣漢墓所出名謁的書寫格式作爲基準,對漢魏晉時代的名謁做了分類,並
對名刺進行了初步的集成,指 出 名 謁 在 後 漢 更 具 有 禮 儀 色 彩,而 一 般 性 的 交 往 常

〔1 〕陸 游 撰 , 李 劍 雄 、 劉 德 權 點 校 : 《 老 學 庵 筆 記 》 卷 三 , 第 37—38 頁 , 中 華 書 局 1979 年 。
〔2 〕趙 翼 : 《 陔 餘 叢 考 》 卷 三 十 《 名 帖 》 第 638 頁 , 商 務 印 書 館 1957 年 。
〔3 〕馬 怡 : 《 天 長 紀 莊 漢 墓 所 見 “ 奉 謁 請 病 ” 木 牘 ———兼 談 簡 牘 時 代 的 謁 與 刺 》 ,《 簡 帛 研 究 二 〇 〇 九 》 第
14—39 頁 ,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11 年 。
· 221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使用較方便的名刺 。 〔1〕 吕靜 、 程博 麗 的 看 法 與 角 谷 接 近 , 也 是 認 爲 名 謁 具 有 莊 重 的
禮儀特徵 , 而名刺則更爲輕 巧 , 可 以 反 映 持 有 人 的 自 然 屬 性 和 私 人 屬 性 。 〔2〕 關 尾 史
郎則從魏晉時代名刺 的 書 寫 類 型 入 手 , 推 測 本 貫 江 南 的 持 刺 人 廣 泛 地 將 名 刺 製 成 某
一類通常型 , 並反對名刺是道教信仰産物的 觀 點 , 認 爲 名 籍 型 名 刺 簡 在 墓 葬 中 可 能 具
有與墓志相近的性質 。 〔 3〕
同時 , 近年來的政治史研究也更多地關注 到 社 交 網 絡 的 構 建 問 題 , 開 始 重 視 官 場
中官吏的 交 往 方 式 及 其 在 歷 史 脉 絡 中 的 意 義 , 論 證 過 程 中 也 會 提 到 刺 與 謁 的 功
能。 〔4〕1997 年尹灣漢簡的刊布 , 更爲我們展現 了 一 個 以 名 謁 爲 聯 繫 , 圍 繞 師 饒 展 開
的基層官吏的官場生態樣本 。 因此 , 也有學者 以 此 爲 素 材 , 來 研 究 漢 代 官 吏 的 社 會 生
活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官場風氣和考課選舉制度變遷 。 〔 5〕
此上所舉的先行研究 大 多 在 考 釋 文 字 内 容 的 基 礎 上 立 論 , 都 極 具 啓 發 性 。 但 依
漢代人的看法 , 名謁與 名 刺 , 尤 其 是 後 漢 以 來 廣 泛 使 用 的 名 刺 , 其 使 用 的 意 義 却 不 完
全寄託在文字字義上 。 《 釋名 · 釋書契 》 即 云 :“ 畫 姓 名 於 奏 上 曰 畫 刺 , 作 再 拜 起 居 , 字
皆達其體 , 使書盡邊 , 徐引筆書之如畫者也 。” 〔6〕劉熙此語固然未 將 所 有 名 刺 、 名 謁 的
類型都包舉進去 , 可也着實提醒了我們 : 對於當時的製作者而言 , 謁 、 刺上的 文 字 不 止
是寫出來的 , 更應具有 “ 畫 ” 出 來 的 效 果 。 那 麽 , 對 於 接 受 者 而 言 , 其 意 義 可 能 亦 可 體
現在文字的筆畫表達 及 其 藝 術 性 上 。 所 以 , 筆 者 認 爲 有 必 要 從 書 寫 和 書 法 的 角 度 對
漢晉間的實物名謁 、 名刺做一些補充考察 。

〔1 〕角谷常子: 《漢·魏晉時代の謁と刺》,收入藤田勝久、松原弘宣編: 《東アジア出土資料と情報伝 達》 第


53—76 頁,東京: 汲古書院 2011 年。
〔2 〕吕靜、程博麗: 《漢晉時期における名謁·名刺についての考 察》,《 東 洋 文 化 研 究 所 紀 要》 第 160 册,第
73—101 頁,2011 年。
〔3 〕關尾史郎: 《魏晉「名刺簡」ノート: 長沙呉簡研究のために》,《新潟史学》60 号,第 31—41 頁,2008 年。
同氏《南京出土の名刺簡について———「魏晉「名 刺 簡」 ノ ー ト」 補 遺》,《資 料 学 研 究》 第 七 号,第 58—64
頁, 2010 年。 同氏《“名刺簡”三論》,《吴簡研究(第三輯)》第 167—175 頁,中華書局 2011 年。 同 氏《「 五
胡」時代の墓誌とその周辺》,《環日本海研究年報》 16,2009 年,第 1—11 頁。
〔4 〕如甘懷真對君臣結合方式的討論,見《中 國 中 古 時 期 “ 國 家 ” 的 形 態 》, 收 入 《 皇 權、 禮 儀 與 經 典 詮 釋: 中
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第 172—182 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關 於 官 場 交 往 活 動,較 有 啓 發 的 研
究可見平田茂樹: 《宋代朋黨形 成 之 契 機》,收 入 《 宋 代 政 治 結 構 研 究》 第98—142 頁,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10 年。 閻步克: 《孝廉“ 同 歲” 與 漢 末 選 官》, 收 入 《 樂 師 與 史 官: 傳 統 政 治 文 化 與 政 治 制 度 論 集 》 第
209—225 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 年。
〔5 〕高村武幸: 《漢代地方官吏の 社 会 と 生 活》,收 入 《 漢 代 の 地 方 官 吏 と 地 域 社 会 》 第 199—241 頁, 東 京:
汲 古書院 2008 年。 鄒秋筠: 《漢代官場交際活動與仕進考課方式的演變———從師饒名謁説起》,清華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
〔6 〕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 《釋名疏證補》第 207—208 頁,中華書局 2008 年。
· 222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在具體論述之前 , 還需要對名謁 、 名刺的形制和用法做些補充説明 。
首先 , 名謁 、 名刺並非如前引趙 翼 的 説 法 是 前 後 相 繼 的 繼 承 關 係 , 1984 年 在 安 徽
省馬 鞍 山 市 出 土 的 朱 然 墓 中 , 即 同 時 發 現 有 十 數 枚 通 名 用 的 木 簡 , 其 中 3 枚 自 名 爲
謁 ,14 枚則 明 係 名 刺 。 〔1〕 而 且 , 《 釋 名 · 釋 書 契 》 在 名 刺 之 外 還 對 名 謁 做 了 定 義 :
“ 謁 , 詣也 。 詣 , 告也 , 書其姓名於上 , 以告所至詣者也 。” 〔2〕現代也 有 學 者 指 出 名 刺 的
來源應與公文書之 “ 爵里 刺 ” 更 爲 密 切 。 〔 3〕 其 次 , 從 朱 然 墓 所 出 的 名 謁 、 名 刺 就 可 以
直觀地看出二者在内容和形制上都有差别 : 名謁多用寬板 , 内容上往往會複 合 上 拜 謁
人 、 拜謁對象 、 拜謁目的等 信 息 , 禮 儀 性 較 重 ; 而 名 刺 則 多 寫 在 狹 長 的 木 簡 上 , 且 僅 會
説明投刺人的信息 , 使用起來更爲輕便 。 〔 4〕
不過 , 從總體的功能來 説 , 名 謁 與 名 刺 同 是 用 於 交 往 的 通 名 工 具 , 而 且 時 代 越 到
晚近 , 後人對它們的認識越混淆 , 宋人胡三省 即 認 爲 “ 書 姓 名 以 自 通 求 見 曰 刺 , 秦 漢 之
間謂之謁 ”, 〔 〕就已把它們看作不同時代的同一器物 。 而且 , 在後 漢 時 代 的 文 獻 上 也

出現了以刺來修飾 拜 謁 的 情 況 , 如 《 四 民 月 令 》 云 :“ 十 一 月 , 冬 至 之 日 , 薦 黍 、 羔 ; 先 薦
玄冥于井 , 以及祖禰 。 齊 、 饌 、 掃 、 滌 , 如 薦 黍 、 豚 。 其 進 酒 尊 長 , 及 修 刺 謁 賀 君 、 師 、 耆
〔6〕所以 , 從本文的研究 主 旨 出 發 , 筆 者 仍 以 名 刺 、 名 謁 在 交 往 功 能 上 的
老 , 如正月 。”
相似性作爲前提 , 〔7〕將它們一起納入考察範圍 。

二 、名謁與名刺的書寫 :從尹灣漢簡説起
以上關於名謁 、 名刺的 研 究 大 多 會 引 用 到 尹 灣 六 號 墓 所 出 的 竹 簡 , 誠 然 , 尹 灣 漢
簡中的名謁内容十分豐富 , 而且圖版質量 清 晰 , 很 利 於 分 析 問 題 。 但 對 這 批 名 謁 的 性
質 , 學界仍有一些分歧 : 一種看法 , 如程志娟認爲它們是作爲明器使用的 , 是 實 用 本 的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馬鞍山市文化局: 《安徽馬鞍山東吴朱然墓發掘簡報》,《 文 物》1986 年 3 期,圖


13
版見圖版叁 、 ,釋文見第 6 頁。
〔2 〕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 《釋名疏證補》第 204 頁。
〔3 〕相關研究 參 見 馬 怡: 《 天 長 紀 莊 漢 墓 所 見 “ 奉 謁 請 病 ” 木 牘———兼 談 簡 牘 時 代 的 謁 與 刺 》 第 30—
31 頁。
〔4 〕前引馬怡、角谷常子、吕靜、程博麗等學者的研究都有類似的判斷。
〔5 〕《資治通鑑》卷五五《漢紀》桓帝延熹七年二月條,第 1773 頁,中華書局 1956 年。
〔6 〕崔寔撰,石聲漢校注: 《四民月令校注》第 71 頁,中華書局 2013 年。
〔7 〕龍臻偉也强調名謁與名刺雖稱謂不同,但性質相 同,見 《 長 沙 走 馬 樓 三 國 吴 簡 名 刺 性 質 初 探》,《 出 土 文
獻研究(第九輯)》第 235 頁,中華書局 2010 年。
· 223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實録 , 用於隨葬 。 〔 1〕 胡平生則從 “ 詣 告 ” 入 手 , 重 點 分 析 它 們 從 陽 間 到 陰 間 報 告 的 功
能。 〔2〕 二人的看法雖有不同 , 但都是站在墓葬簡特性的立場上 思 考 的 。 而也有學者
認爲 :“ 尹灣六號漢墓 出 土 的 十 方 名 謁 既 非 明 器 , 也 非 遣 策 , 更 非 告 地 策 , 而 是 墓 主 在
日常公私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文書 , 屬墓主個人生前遺物 。” 〔3〕筆者 比 較 傾 向 前 一 種 觀
點 , 並認爲可以從書寫 的 角 度 做 進 一 步 討 論 。 下 面 先 羅 列 一 些 在 名 謁 中 反 復 出 現 的
字的字形 , 再從字迹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 〔 4〕

圖 版 説 明 判 斷 標 準

現代 刑 偵 學 提 供
“進” 字 是 半 包 圍 結 了一 些 鑒 定 筆 迹
YM6D14 正 YM6D15 正 構。 其中,“隹”相對 特 徵 的 方 法。 筆
偏旁 是 位 於 整 個 字 者結 合 尹 灣 漢 墓
左側的,這一點出現 所出 名 謁 的 實 際
在 所 有 字 形 上。 偏
YM6D17 正 YM6D19 正 旁“ 辶 ” 在 收 筆 上 略
情況,特 别 强 調 判
斷單 字 結 構 和 運

14 19 20
有差 異: 、 、 、 筆 特 徵 兩 個 方
21 23、 號名謁有較 面。〔5〕 在 構 字
YM6D20 正 YM6D21 正 15 17
明 顯 的 波 勢, 、 方面,偏 旁 的 配 置
號 則 稍 顯 平 出。 但 關係、偏 旁 之 間 的
是,該筆的水平夾角 大小 寬 窄 比 例 都
一致,均在 15°左右 是 重 要 的 要 素。
YM6D23 正 在運 筆 方 面, 收 筆
的位 置、 方 向 以 及
“師”字是左右結構。
所有 字 都 是 左 右 兩 鈎筆 的 形 態 也 是
YM6D14 正 YM6D15 正 YM6D16 正 邊 配 合, 高 低 匀 稱。 判斷 筆 迹 的 標 準。
師 19 23、 號名謁雖然 此外,折 筆 的 彎 曲
左側偏旁豎筆略短, 弧度 同 爲 運 筆 習
但已有出鋒的筆態, 慣的 表 現, 李 孟 濤
YM6D17 正 YM6D18 正 YM6D19 正 與其他字接近。 右 亦曾 根 據 横 畫 的

〔1 〕程志娟: 《〈尹灣漢墓簡牘〉 反 映 漢 代 葬 俗 中 的 幾 個 問 題》, 收 入 連 雲 港 市 博 物 館、 中 國 文 物 研 究 所 編:


《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第 202 頁,科學出版社 1999 年。
〔2 〕胡平生、李天虹: 《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第 497 頁,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3 〕蔡萬進: 《尹灣漢墓簡牘論考》第 154—159 頁,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年。
〔4 〕相關圖版見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 縣 博 物 館、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簡 帛 研 究 中 心、中 國 文 物 研 究 所 編: 《 尹
灣漢墓簡牘》 第 25—34 頁, 中 華 書 局 1997 年。 釋 文 參 見 張 顯 成、 周 群 麗: 《 尹 灣 漢 墓 簡 牘 校 理 》 第
119—125 頁,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1 年。
〔5 〕李文: 《筆迹鑒定學》第 201—222 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 224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續 表

圖 版 説 明 判 斷 標 準

側横 折 畫 除 、17 20 水平 傾 斜 角 度 處
號名謁外,都有明顯 理郭 店 楚 簡 的 手


YM6D20 正 YM6D21 正 向左側勾起的趨勢。 蹟 問 題。 〔1〕 但
不過,從整體結字方 是,隸 書 字 體 本 已
式看,各字皆有向右 相對 端 正, 尹 灣 名
YM6D23 正 傾斜的姿態 謁又 特 爲 整 齊, 横
畫一 般 不 會 出 現
斜拉 現 象。 所 以,

YM6D14 反 YM6D15 反 YM6D16 反 “拜”字是左右結構。


筆者 僅 在 “ 進 ” 字
的偏 旁 傾 斜 角 論
每個 字 形 都 是 左 側
證中 使 用 了 這 一
靠 上, 右 側 靠 下, 且
方法作爲旁證
左側 整 體 都 在 右 側


YM6D17 反 YM6D18 反 YM6D19 反 最後一横下方一點,
比例一致。 此外,除
18 號名 謁 因 爲 墨 迹
較重不明顯外,其他
YM6D20 反 YM6D21 反 YM6D22 反 各字 左 側 末 筆 都 是
左勾、向上出鋒

YM6D23 反
“ 兄 ” 字 是 獨 體 字。
YM6D14 反 YM6D15 反 YM6D16 反 各字 最 有 特 點 的 是
最後 一 筆 的 出 鋒 波
挑,這雖然是隸書常

YM6D17 反 YM6D19 反 見的習慣用筆,但起


筆自 上 部 “ 口 ” 中 段
兄 起, 波 勢 横 出, 收 筆
突 然 上 挑, 筆 意 連

YM6D20 正 YM6D21 正 貫, 用 筆 一 致 性 極
强。 而 左 方 撇 畫 短
小。 整體結字,均是
左輕右重
YM6D23 反

〔1 〕李孟濤: 《試談郭店楚簡中不同手蹟的辨别》,《簡帛研究二 〇 〇 六》 第 10—29 頁,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08 年。
· 225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上文比對了尹灣漢墓 所 出 西 漢 名 謁 的 字 迹 , 其 中 包 括 一 個 半 包 圍 字 、 一 個 獨 體 字 、 兩
個左右結構字 。 綜合分 析 可 知 , 以 上 列 舉 的 字 迹 極 可 能 是 同 一 書 手 所 寫 。 如 果 説 尹
灣漢墓墓主 師 饒 送 出 的 謁 或 有 字 迹 接 近 的 可 能 , 那 麽 , 爲 何 東 海 太 守 級 遣 功 曹 史
(YM6D14)、 沛 郡 太 守 長 憙 遣 吏 謝 長 平 (YM6D15)、 琅 邪 太 守 賢 遣 吏 南 陽 楊 平 卿
(YM6D16)、 楚相延遣吏鄭長伯 (YM6D17)、 五 官 掾 副 遣 書 吏 趙 君 孫 (YM6D18)、 弟 子
遣卒史憲丘驕孺 (YM6D19)、 容 丘 侯 遣 吏 (YM6D20)、 良 成 侯 遣 吏 (YM6D21) 送 來 的
會與師饒自用的 (YM6D22、YM6D23) 名 謁 字 迹 完 全 一 致 ? 如 此 , 就 只 剩 下 一 種 解 釋
了 : 這些名謁大概是以下葬 爲 目 的 而 抄 寫 的 。 同 時 , 按 照 目 前 學 界 的 一 般 看 法 , 漢 代
人認識的陰間其實是陽間的延續 , 〔 〕他們想象的死後世界具有和 生 人 世 界 相 類 的 政

治與社會組織 。 〔 2〕 所以 , 筆者推測尹灣漢墓所出名謁應以墓主生 前 使 用 的 實 用 器 爲
底本而抄寫 , 〔 〕可以用來討論其在官場上的交際 。 但對於研究現 實 中 名 謁 的 書 寫 而

言 , 則只能確認字體端正 、 書寫工整 , 難以做進一步的判斷 。 〔 4〕
另一方面,從遺址出土的竹木簡中,我們看到了兩類特殊的名刺書寫現象 。 其一是代
筆,這可以舉長沙東牌樓所出東漢簡牘爲例 ( 參見附圖一 ) 〔 〕。 實際上, 東牌樓所出完整 5
的名刺數量有限,無法展開細緻的比對工作,但我們擇出九三和九四反的 “ 下” 字:
(九三)、 (九四反),可以看出這兩個字的横畫都有意識地拉長了,而豎筆則相對十分

〔1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 《東漢生死觀》第 91—93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2 〕蒲慕州: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第 212—213 頁,中華書局 2008 年。
〔3 〕馬怡、侯旭東亦持此説,見 前 引 馬 怡: 《 天 長 紀 莊 漢 墓 所 見 “ 奉 謁 請 病 ” 木 牘———兼 談 簡 牘 時 代 的 謁 與
38 頁。 侯旭東: 《從朝宿之舍到商鋪———漢代郡國邸與六朝邸店 考 論》,《 清 華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刺》第
會科學版)》2011 年第 5 期,第 39 頁。
〔4 〕除了尹灣漢墓以外,還有不少墓葬出土了名謁和名刺。 但目前還不能確定這些簡 都 是 同 一 書 手 書 寫 而
成。 一方面,名刺在使用過程中是提前寫好的,所以筆迹一致的情況也會出 現 在 實 用 器 中。 另 一 方 面,
有些名謁出土數量較少,標本不足,分析字形時有困難。 如海州西漢墓所出名謁,以“太守”二字爲例:

字例 圖 版

太守

犕1: 27 犕1: 28 犕1: 29 犕1: 32


犕1: 27、犕1: 28 的“大守”的相對位置一致,且“守”字 的 提 筆 向 左 横 出,寫 法 接 近,大 概 是 同 一 人 書 寫。
但 犕1: 29 筆勢肥厚,相對緊湊,提筆雖然横出但長度略長。 而 犕1: 32 中“ 太 守” 的 寫 法 則 與 前 三 件 木
牘差别較大,是不是抄寫過程中有不止一位書手參與進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5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圖版見第44頁,釋文見第111頁,文物出
版社 2006年。
· 226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短小。 同時,這兩支簡的書寫風格也非常接近。 所以,最初的整理者也認爲它們很可能是
同一個人寫成的。 不過 ,兩支名刺的持有人分别是何戒和邵弘 , 不是同一人 。 這説明當
時書寫名刺已經有了代寫的情況 。 另外 ,九三號簡和九四號簡正背面都有刮削的痕迹 ,
恐怕是使用舊簡而成 。 〔 1〕 代寫背後可能既有便利的考慮 ,也可能有追求美觀的意識 。
其二 , 在長沙走馬樓所出孫吴時期的 《 黄朝名刺 》( J222697 正 、 反 , 圖 版 和 釋 文 見
附圖二 ) 上 , 〔 〕我們 還 能 發 現 習 寫 的 現 象 。 此 簡 一 面 字 迹 規 範 , 應 是 黄 朝 使 用 的 名

刺 。 而反面則字 迹 潦 草 , 而 且 是 倒 正 各 寫 一 遍 的 , 這 與 居 延 所 出 大 量 的 習 書 簡 很 接
近 。 如居延 43.31A、B( 亦見 附 圖 二 ), 〔3〕便 也 存 在 反 復 摹 寫 的 痕 迹 。 根 據 目 前 已 見
的漢 代 習 書 簡 , 可 知 在 《 倉 頡 》 或 《 急 就 》 之 外 , 還 有 不 少 是 摹 寫 現 成 的 文 書 , 其 目 的 在
於訓練官吏實際書寫文書的 能 力 , 是 出 於 實 務 的 需 要 。 〔
4〕 同 理 , 筆 者 推 測 這 枚 習 寫
名刺的製作目的恐怕也是練習書寫名刺以便獲得更好的書寫效果 。 〔5〕
此外 , 名謁 、 名刺的書體不止寫法端正 , 更 有 一 些 筆 畫 具 有 裝 飾 性 的 “ 畫 ” 的 性 質 。
特别是名刺 , 由於其單行簡 的 性 質 , 更 便 於 施 用 《 釋 名 》 所 説 “ 達 其 體 ”、“ 書 盡 邊 ” 的 筆
畫 。 其中 , 最明顯的表現當屬横筆的故意拉長 , 如 “ 再 ” 字 :

走馬樓 J22 走馬樓竹簡柒· 高榮墓 〔7〕 史綽墓 〔8〕 朱然墓標本


129
朱然墓標本
122
2697 正 3123① 〔6〕
〔1 〕劉濤: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的 書 體、書 法 與 書 寫 者———兼 談 漢 朝 課 吏 之 法、“史 書”與“八 體 六 書”》,《長
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第 88頁,文物出版社 2006年。
〔2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走 馬 樓 簡 牘 整 理 組 編 著: 《 長 沙 走 馬 樓 二
十二號井發掘報告》,《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 嘉 禾 吏 民 田 家 莂》, 釋 文 見 第 34 頁, 圖 版 見 圖 四 三, 文 物
出版社 1999 年。
〔3 〕圖版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居延漢簡甲乙編》 上 册,乙 圖 版 叁 捌,中 華 書 局 1980 年。 釋文見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第 76 頁,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4 〕關於習書簡,參見邢義田: 《漢代〈倉頡〉、〈急就〉、八體和“史書”問題》,收入《治國安邦: 法 制、行 政 與 軍
事》第 595—651 頁,中華書局 2011 年。 富 谷 至 著, 劉 恒 武、 孔 李 波 譯: 《 文 書 行 政 的 漢 帝 國 》 第 133—
139 頁,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宫宅潔: 《秦漢時 代 の 文 字 と 識 字———竹 簡 · 木 簡 か ら み た》, 收 入
《漢字の中国文化》第 191—223 頁,京都: 昭和堂 2009 年。
〔5 〕除了《黄朝名刺》的反面以外,郴州蘇仙橋亦出土 過 “ 正 面 ‘ 習 字’, 背 面 ‘ 不 成 字’” 的 名 刺, 見 關 尾 史 郎:
《魏晉「名刺簡」ノート: 長沙呉簡研究のために》第 37、39 頁。
〔6 〕長沙簡牘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故宫研究院古文獻研 究 所 走 馬 樓 簡 牘 整 理
組編著: 《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圖版見第 364 頁,釋文見第 805 頁,文物出版社 2013 年。
〔7 〕江西省歷史博物館: 《江西南昌市東吴高榮墓的發掘》,《考古》1980年第3期,圖版拾壹,相關説明見第228頁。
〔8 〕鄂城縣博物館: 《湖北鄂城四座吴墓發掘報告》,《考古》1982 年第 3 期,圖版見圖版捌 3,釋文見第 266 頁。
· 227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續 表

皇册花園
皇册花園圖三
皇册花園
〔2〕 雷陔墓 〔3〕 任家灣 〔4〕
圖一一 一二 〔1〕 吴應墓

甚至 , 有的 “ 再 ” 字爲了拉長 , 將横筆分爲 兩 截 , 如 , 高 榮 墓 、 史 綽 墓 、 朱 然 墓 標 本 129 都


是其例 。 又 , 前引長沙 東 牌 樓 所 出 名 刺 九 三 和 九 四 ( 反 ) 中 的 “ 下 ” 字 横 畫 也 被 有 意 識
地拖長了 , 這與 “ 再 ” 字 的 書 寫 處 理 類 似 。 而 且 , 從 後 代 書 法 字 體 的 觀 感 出 發 , 隸 書 美
觀效果之一也是 “ 筆勢翩翩 , 似 鳥 之 欲 飛 ”, 〔 〕這 正 可 以 和 上 舉 名 刺 中 的 横 筆 特 徵 相

呼應 。 據文獻和出土資料的對證 , 筆者推測至 少 到 東 漢 時 代 , 名 刺 的 製 作 者 應 已 對 拜
謁工具字體的藝術性有了些許認知 。 〔 6〕
從以上的分析中 , 我們看到 : 漢晉間上至孫吴的大將軍 、 西漢東海郡的 功 曹 史 , 下
至東漢 、 三國時代臨湘縣的小吏 , 都很重視通 名 工 具 的 製 作 , 生 前 要 反 復 摹 寫 、 請 人 代
寫 , 以追求字體的端正 美 觀 , 死 後 更 是 大 量 隨 葬 。 如 果 要 理 解 這 種 現 象 的 出 現 , 筆 者
認爲還需從名謁 、 名刺的使用意義入手 。

三 、名謁 、名刺書寫的意味
學界以往的研究都注 意 到 使 用 名 謁 、 名 刺 進 行 拜 訪 的 活 動 , 可 以 表 現 出 對 受 謁 、
受刺者的敬意 。 甚至到了晉六朝時代 ,“ 投刺 ” 還 成 了 策 名 委 質 的 臣 服 象 徵 , 如 東 晉 初

〔1 〕賈維勇、胡舜慶、王志高: 《讀南京 新 近 出 土 的 孫 吴 簡 牘 書 法 劄 記》,《 書 法 叢 刊 》2005 年 第 3 期, 第 2—


7 頁。
〔2 〕江西省博物館: 《江西南昌晉墓》,《考古》1974 年第 6 期,圖版玖(犕1: 37),釋文見第 375 頁。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館: 《南昌火車站東晉墓葬群發掘簡報》,《文 物》2001 年 第 2 期,圖
版見圖四一,釋文見第 25 頁。
〔4 〕武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武昌任家灣六朝初期墓葬清理簡報》,《文物參考數據》1955 年 第 12 期,圖 版
見第 72 頁圖十七,釋文見第 68 頁。
〔5 〕《陳書》卷二一《蕭引傳》第 289 頁云: 蕭引“善隸書,爲 當 時 所 重。 高 宗 嘗 披 奏 事,指 引 署 名 曰:‘ 此 字 筆
勢翩翩,似鳥之欲飛。’”中華書局 1972 年。
〔6 〕劉濤在分析《黄朝名刺》時,亦指出名刺一方面 是 實 用 性 器 物,要 求 字 迹 端 正;一 方 面 還 要 求 美 觀,需 要
利用字的筆畫結構特點作一些美術化的處理,是 着 意 加 工 的 結 果,見 《 中 國 書 法 史 · 魏 晉 南 北 朝 卷》 第
61 頁,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 228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年 , 元帝 “ 欲賜諸吏投刺勸進者加位一等 , 百姓投刺者賜司徒 吏 , 凡 二 十 余 萬 ”。 〔 1〕 不
過 , 我們對於這種 “ 示敬 ” 功能的表達方式瞭 解 得 却 很 少 , 只 能 從 名 謁 和 名 刺 的 稱 名 習
慣中看 出 一 些 端 倪 : 在 使 用 名 謁 的 場 合 , 投 謁 之 人 要 自 書 其 名 , 對 方 則 只 出 現 姓 、 字 ;
投刺者也需自書名 、 字 。 這都是藉助 “ 名 ” 的使用顯示 “ 自卑而尊人 ” 的情況 。 〔 2〕
另一方面 , 延續 “ 畫刺 ” 的 思 路 , 筆 者 認 爲 名 謁 、 名 刺 書 寫 出 來 的 文 字 形 象 本 身 也
能表達尊卑和敬意 。 以往書法史論者都注意 到 通 名 工 具 的 書 體 嚴 謹 、 規 範 , 其 實 這 種
嚴謹背後一樣體 現 着 對 謁 刺 接 受 者 的 尊 重 。 北 齊 時 , 擅 長 草 書 的 趙 仲 將 便 是 “ 善 草
隸 , 雖與弟書 , 書字楷正 , 云 草 不 可 不 解 , 若 施 之 於 人 , 即 似 相 輕 易 , 若 與 當 家 中 卑 幼 ,
又恐其疑所在宜爾 , 是以必須隸筆 ”。 〔 3〕 雖然 , 漢魏之前並没有嚴 格 意 義 上 的 今 草 出
現 , 但揣摩趙仲將的心態 , 我們也能理解書寫 名 謁 、 名 刺 的 人 利 用 端 正 的 書 體 表 達 “ 不
輕易 ” 的心態吧 。 而且 , 筆者在出土的簡牘中 也 發 現 有 草 字 與 端 正 字 體 同 存 一 塊 木 牘
或一份簡册之上的情況 , 兹舉三例 。
一是居延新簡的 《 隧 長 病 書 牒 》 ( E.P.F22: 80—82, 圖 版 和 釋 文 見 附 圖 三 ) 〔4〕,
13
簡文的 — 行是建武三 年 三 月 城 北 隧 長 黨 向 上 級 報 告 自 己 從 二 月 以 來 生 病 不 能 視
事的情況 ,4—5 行是城北守候長匡又於三月辛 卯 日 向 甲 渠 候 官 呈 報 此 事 的 説 明 , 第 5
行的草字則是甲渠候官相應主官的批示 。 〔 5〕
二是在長沙走馬樓所出三國吴簡中 , 有四 塊 與 許 迪 割 米 案 相 關 的 木 牘 , 其 中 三 件
均留有草字 。 〔 6〕 第一件 《 録事掾潘琬考實許迪割米文書 》, 〔7〕1—2 行 是 潘 琬 報 告 接
25 57
受督郵的命令而對許迪進行考實 , — 行 是 許 迪 的 供 辭 , — 行 包 括 申 説 没 有 枉 考 、
謙辭等内容 , 行則是長官 的 草 字 畫 諾 批 示 。 第 二 件 《 陳 曠 文 書 》, 〔
8 8〕1—2 行 表 明 接

〔1 〕《晉書》卷七一《熊遠傳》第 1886 頁,中華書局 1974 年。


〔2 〕侯旭東: 《中國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義———尊卑、統屬、責任》,《歷史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8 頁。
〔3 〕《北齊書》卷三八《趙彦深傳》第 507 頁,中華書局 1972 年。
〔4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甘 肅 省 博 物 館、 中 國 文 物 研 究 所、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歷 史 研 究 所 編: 《 居 延 新
簡》,釋文見上册第 213 頁,圖 版 見 下 册 第 494 頁, 中 華 書 局 1994 年。 定 名 參 見 薛 英 群、 何 雙 全、 李 永
良: 《居延新簡釋粹》第 130—131 頁,蘭州大學出版社 1988 年。
〔5 〕對整件簡册的解讀見邢義田: 《漢 代 簡 牘 公 文 書 的 正 本、副 本、草 稿 和 簽 署 問 題》,《“ 中 研 院” 歷 史 語 言
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本第四分, 2011 年,第 609—611 頁。
〔6 〕關於吴簡文書中的草字批示問題,駱 黄 海 有 所 整 理, 見 《 長 沙 走 馬 樓 吴 簡 草 書 形 態 初 探 》,《 中 國 書 法 》
2014 年第 10 期,第 110—117 頁。
〔7 〕相關考古信息見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北 京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走 馬 樓 簡 牘 整 理 組: 《 長
沙走馬樓二十二號井發掘報告》,《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嘉禾吏民田家莂》 第 34 頁。 簡 報 見 長 沙 市 文
物 工作隊、長沙市文物考古所: 《長沙走馬樓 犑22 發掘簡報》,《文物》1999 年第5 期,第4—25 頁,圖版見
彩版叁。
〔8 〕圖版見宋少華、張春龍、鄭曙斌、黄樸華編: 《湖南出土簡牘選編》第 492 頁,嶽麓書社 2013 年。
· 229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24 46
受中賊曹的命令考實 , — 行 是 許 迪 供 辭 的 概 要 , — 是 陳 曠 的 考 實 結 辭 和 謙 辭 , 6
行的草字則 是 臨 湘 侯 國 相 應 主 官 的 畫 諾 。 第 三 件 《 録 事 掾 潘 琬 啓 五 毒 考 問 許 迪 文
書 》, 〔
1〕1—3 行引用户曹召 ,3、4、6 行 是 潘 琬 要 求 再 次 考 實 許 迪 的 啓 及 謙 辭 ,5 行 則
是長官的草字批文 , 説明考問需要按照 “ 官法 ”, 不能隨意加大用刑 。 〔2〕
三是吴簡中數量衆多的 “ 君 教 ” 文 書 , 〔3〕這 類 簡 最 常 見 的 格 式 是 以 “ 君 教 ” 開 頭 ,
以期會 / 録事掾 “ 校 ”, 主簿 / 主記史 “ 省 ” 結 束 。 其 中 , 一 些 “ 君 教 ” 簡 在 “ 君 教 ” 字 樣 上 面
或旁邊寫有長吏的草字批 示 , 同 時 簡 内 還 有 屬 吏 名 字 的 簽 署 。 〔
4〕 如 《 長 沙 走 馬 樓 三
國吴簡 · 竹簡 〔 肆 〕》 刊布的私學期會木牘 ( 肆 ·4850① , 見附圖四 ), 〔5〕“ 丞 ” 下 的 “ 琰 ”
字 ,“ 期會掾烝 ” 下的 “ 若 ” 字 ,“ 録事掾 陳 ” 下 的 “ 曠 ” 字 ,“ 兼 主 簿 劉 ” 下 的 “ 恒 ” 字 , 都 與 前
一字之間留有較大空隙 , 且都顯示出與文書 其 他 部 分 不 同 的 字 體 , 應 是 不 同 人 分 别 簽
署的 。 雖然這幾 個 簽 署 名 的 字 體 有 所 差 異 , 但 仍 書 寫 得 較 爲 端 正 、 可 以 清 晰 辨 别 筆
畫 , 這與覆蓋在 “ 君教 ” 之上 、 由侯國相畫押的草字 “ 若 ” 形成明顯對比 。
從以 上 所 引 簡 册 和 木 牘 中 , 我 們 可 以 看 出 : 相 對 於 使 用 草 字 進 行 批 示 的 主 官 而
言 , 用端正書體書寫上行文書並在君教簡 上 簽 名 的 都 是 下 級 屬 吏 。 首 先 , 自 秦 漢 時 代
以來 , 官府中負責書寫文書的 “ 史 ”、“ 令史 ” 等 書 記 官 都 需 要 專 門 學 習 書 體 , 而 且 “ 吏 民
上書 , 字或不正 , 輒 舉 劾 ”。 〔 6〕 到 了 東 漢 , 王 充 在 《 論 衡 · 自 紀 》 中 還 説 “ 八 歲 出 於 書

〔1 〕圖版見前引《湖南出土簡牘選編》第 493 頁。 又,宋 少 華 主 編: 《湖 南 長 沙 三 國 吴 簡(三)》 第 29 頁,重 慶


出版社 2010 年。
〔2 〕對這幾件木牘相關研究的整理參見王彬: 《吴簡許迪割米案相 關 文 書 所 見 孫 吴 臨 湘 侯 國 的 司 法 運 作》,
《文史》 2014 年第 2 輯,第 73—91 頁。 之後,亦陸續有學 者 進 行 釋 文 訂 正 和 案 情 研 究,如 王 素、宋 少 華:
《長沙吴簡〈録事掾潘琬白爲考實吏許迪 割 用 餘 米 事 〉 釋 文 補 正 》,《 文 史 》 2015 年 第 1 輯, 第 279—282、
218 頁。 徐暢: 《走馬樓吴簡竹木牘的刊布及相關研究述評》,武漢 大 學 中 國 三 至 九 世 紀 研 究 所 編: 《 魏
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一輯)》第 33—36 頁,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15 年。 徐 暢: 《新 刊 長 沙 走 馬 樓
吴簡與許迪割米案司法程序的復原》,《文物》2015 年第 12 期,第 71—83 頁。
〔3 〕據徐暢統計,收入《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第 十 卷 《 竹 木 牘》 的 “ 君 教” 木 牘 有 78 枚,竹 牘 數 量 還 在 統 計;
益陽兔子山簡亦發現寫有“君教”二字的公文木簡,見《釋長沙吴簡“君教”文書 牘 中 的“ 掾 某 如 曹”》,《 簡
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第 227、236—237 頁,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15 年。 此 外,長 沙 五 一 廣 場 東
漢簡中也有類似的“君教”文書。
〔4 〕對“君教”簡文書格式的總結和已刊部分的集成,見徐暢: 《走 馬 樓 吴 簡 竹 木 牘 的 刊 布 及 相 關 研 究 述 評》
第 41—47 頁。 從集成中,可以看到有的時候“君 教 ” 上 並 無 批 示, 有 的 時 候 屬 吏 姓 氏 下 没 有 簽 署 名 字,
批示和簽署不一定同時出現。
〔5 〕長沙簡牘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走 馬 樓 簡 牘 整 理 組 編 著: 《 長 沙 走 馬 樓 三 國
544 頁, 釋 文 見 第 737 頁, 文 物 出 版 社 2011 年。 關 於 這 件 文 書 内 容 的 釋
吴簡·竹簡〔肆〕》,圖 版 見 第
讀,見凌文超: 《走馬樓吴簡舉私學簿整理與研究》,《文史》 2014 年第 2 輯,第 56—61 頁。 徐 暢《 走 馬 樓
吴簡竹木牘的刊布及相關研究述評》第 45 頁在收録肆·4850① 的時候,對釋文有所補充,從之。
〔6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 1721 頁,中華書局 1962 年。
· 230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館 。 書館小僮百人以上 , 皆以 過 失 袒 謫 , 或 以 書 醜 得 鞭 ”。 〔 1〕 其 次 , 草 書 又 在 文 書 行
政當中産生出來 , 東漢人 趙 壹 認 爲 :“ 秦 之 末 , 刑 峻 網 密 , 官 書 煩 冗 , 戰 攻 並 作 , 軍 書 交
馳 , 羽檄紛飛 , 故爲隸草 , 趣 急 速 耳 。 示 簡 易 之 指 , 非 聖 人 之 業 也 。 但 貴 删 難 省 煩 , 損
複爲單 , 務取易爲易知 , 非常儀也 。” 〔2〕根據他的説法 , 所謂 “ 草書 ” 的 産 生 不 過 是 文 書
行政删繁求簡的結果 。 所以 , 結合前舉的幾件 文 書 , 筆 者 推 測 在 某 些 簡 牘 交 流 的 場 合
裏 , 寫作書體端正與否可以和地位的尊卑 聯 繫 在 一 起 。 通 常 而 言 , 使 用 草 字 代 表 的 是
上級官府 , 地位較高 , 可 以 施 行 便 利 的 一 方 ; 而 “ 字 正 ” 的 一 方 則 是 需 要 嚴 格 遵 守 律 令
的下級官吏 。 或 許 , 當 時 人 就 是 浸 潤 在 這 樣 的 文 書 書 寫 氛 圍 中 習 焉 不 察 , 加 深 了 視
“ 草隸 ” 爲 “ 輕易 ” 的看法 。 相應的 , 用字 “ 楷正 ” 也就是對接受者的尊重 。

四 、名謁 、名刺的效用 :交往與仕進


上文站在當時人的立 場 上 , 分 析 了 漢 晉 間 名 謁 、 名 刺 的 流 行 , 各 級 官 吏 對 使 用 其
進行交往活動的重視 。 從 微 觀 的 角 度 來 講 , 書 寫 謁 、 刺 的 字 體 端 正 、 優 美 也 成 了 時 人
關心的一個層面 。 那麽 , 這 些 交 往 工 具 是 在 何 種 歷 史 條 件 下 發 揮 功 能 的 呢 ? 這 就 需
要我們首先從交往的變異現象入手展開分析 。
在先秦的傳統中 , 士 相 互 結 交 是 很 正 常 的 行 爲 ,《 儀 禮 · 士 相 見 》 即 云 “ 摯 : 冬 用
雉 , 夏用腒 。 左頭奉之 ”, 並説 明 了 主 人 和 賓 之 間 往 復 問 答 的 話 語 。 〔 3〕 甚 至 , 荀 子 所
見秦國 還 存 在 士 大 夫 “ 出 於 其 門 , 入 於 公 門 , 出 於 公 門 , 歸 於 其 家 , 無 有 私 事 也 , 不 比
周 , 不朋黨 ,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 ” 的 情 況 。 〔 4〕 可 是 , 到 了 西 漢 初 年 , 申 屠 嘉 “ 門 不 受 私
謁 ” 却成了史家 褒 奬 他 “ 爲 人 廉 直 ” 的 用 語 , 〔5〕足 見 此 時 官 吏 交 往 已 經 走 向 了 負 面 。
而且 , 這個用法一直延 續 下 去 , 東 漢 的 楊 震 以 至 西 晉 的 崔 洪 、 李 重 等 皆 是 其 例 。 伴 隨

〔1 〕王充著,黄暉校釋: 《論衡校釋》卷三十《自紀篇》第 1188 頁,中華書局 1990 年。


〔2 〕張彦遠輯録,范祥雍點校: 《法書要録》卷一《後漢趙壹非草書》第 2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
〔3 〕鄭玄注,賈公彦疏: 《儀禮注疏》 卷 七 《 士 相 見 禮 第 三》 第 166 頁,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3 年, 原 文 標 點 有
誤,從馬楠先生意見 改 正。 武 威 漢 簡 本 《 儀 禮 》 此 句 略 同, 中 國 科 學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甘 肅 省 博 物 館 編:
《武威漢簡》,釋文見第 89 頁,文物出版社 1964 年。 關 於《儀 禮》 的 撰 作 時 間,從 沈 文 倬 説: 上 限 是 魯 哀
公末年魯悼公初年,下限是魯共公十年前後,在公 元 前 五 世 紀 中 期 到 前 四 世 紀 中 期 這 一 百 多 年 間 由 孔
子的弟子、後學陸續撰作的。 見《略論禮典的實行和 〈 儀 禮〉 書 本 的 撰 作》, 收 入 《 宗 周 禮 樂 文 明 考 論》 第
47 頁,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4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荀子集解》卷十一《彊國篇》第 303 頁,中華書局 1988 年。
〔5 〕《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第 2683 頁,中華書局 1982 年。
· 231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着史書中該習語的固定化 , 兩漢交游拜謁 之 風 愈 熾 。 東 漢 初 年 , 朝 廷 中 就 已 經 出 現 了
“ 三府掾屬專尚交遊 , 以不 肯 視 事 爲 高 ” 的 情 況 , 〔 〕其 後 , 漢 末 的 清 流 運 動 、 曹 魏 的 浮

華案都不無士人大規模交游的身影 。
針對這樣的現象 , 漢 、 晉間出現了很多批 評 的 聲 音 。 東 漢 後 期 的 王 符 就 看 到 當 時
“ 富貴則人爭附之 ”,“ 貧 賤 則 人 爭 去 之 ”, 其 原 因 則 是 “ 夫 與 富 貴 交 者 , 上 有 稱 舉 之 用 ,
下有貨財之益 。 與貧賤交者 , 大 有 賑 貸 之 費 , 小 有 假 借 之 損 ” 〔2〕, 這 點 明 了 交 往 背 後
常充斥着人們企圖獲利的欲望之心 。 而目睹 了 西 晉 末 年 大 崩 潰 的 葛 洪 則 從 詳 交 不 失
人的角度看待 “ 輕薄之人 , 無分之子 , 曾無疾 非 俄 然 之 節 , 星 言 宵 征 , 守 其 門 廷 , 翕 然 諂
笑 , 卑辭悦色 , 提壺執贄 , 時行 索 媚 ” 的 行 爲 。 〔 3〕 在 這 些 反 思 的 聲 音 當 中 , 徐 幹 的 《 中
論· 譴 交》 將 交 往 泛 濫 的 制 度、歷 史 背 景 交 代 得 更 爲 清 晰,他 對 比 古 今 之 交,認 爲 “古
之交也近 , 今之交也遠 ; 古 之 交 也 寡 , 今 之 交 也 衆 ; 古 之 交 也 爲 求 賢 , 今 之 交 也 爲 名 利
而已矣 ”。 人們爲何能 通 過 交 往 獲 取 名 利 呢 ? 其 根 由 便 是 “ 取 士 不 由 於 鄉 黨 , 考 行 不
本於閥閲 , 多助者爲賢才 , 寡助者爲不肖 , 序 爵 聽 無 證 之 論 , 班 禄 采 方 國 之 謡 。 民 見 其
如此者 , 知富貴可以從衆爲 也 , 知 名 譽 可 以 虚 嘩 獲 也 ”。 〔 4〕 一 言 以 蔽 之 , 交 往 的 重 要
目的之一就是爲了獲 得 仕 進 途 徑 上 的 “ 多 助 ”。 實 際 上 , 已 有 學 者 指 出 : 早 在 西 漢 末
年 , 尹灣漢墓六號墓的墓主師饒就委託 “ 吏 ” 到 京 師 持 名 謁 拜 見 長 安 令 , 其 動 機 很 有 可
能是爲了混迹官場而聯絡東海的鄉賢 。 而西 北 烽 燧 出 土 的 私 人 信 件 中 亦 可 見 西 漢 官
場已廣泛存在日常的問候起居 , 下級逢迎上級 , 甚至是針對任職的請託等情況 。 〔 5〕
因應於以上對官場交際的 描 述 , 我 們 在 出 土 簡 牘 中 也 發 現 : 自 漢 至 晉 , 使 用 起 來
較爲笨重 , 且每次拜謁都要重新根據場合製 作 的 名 謁 慢 慢 減 少 了 ; 而 既 輕 便 又 能 成 批
製作的名刺數量則越來越多 , 似乎也更爲流行 。 〔 6〕 這種變化的原 因 或 許 就 在 於 當 時
交往活動的頻率 、 廣度及其對個人仕進的助益都增加了許多 。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 , 雖然主要的書寫材料 逐 漸 從 簡 過 渡 到 紙 , 而 紙 質 的 名 刺 目 前
尚未發現 , 但根據史料的記載 , 那種用投刺 、 拜 謁 的 方 式 把 自 己 介 紹 出 去 , 以 便 結 交 可

〔1 〕《後漢書》卷四六《陳寵傳》第 1548 頁,中華書局 1965 年。


〔2 〕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 《潛夫論箋校正·交際》第 333—334 頁,中華書局 1985 年。
〔3 〕楊明照撰: 《抱朴子外篇校箋》卷十六《交際》第 422 頁,中華書局 1991 年。
〔4 〕徐幹撰,孫啓治解詁: 《中論解詁·譴交》第 221、231 頁,中華書局 2014 年。
〔5 〕侯旭東: 《從朝宿之舍到商鋪———漢代郡國邸 與 六 朝 邸 店 考 論》 第 39—40 頁。 同 氏 《 寵: 信 任型君臣
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待刊稿。
〔6 〕墓葬中曾出土了不少文字、形制都 相 同 的 名 刺,如 高 榮 墓 出 土 這 種 情 況 的 名 刺 共 有 21 件、 薛 秋 墓 有 3
件、吴應墓有 3 件、雷陔墓有 2 件。
· 232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以幫助自己的權貴 , 藉 此 擠 進 仕 途 快 車 道 的 行 爲 却 並 未 止 歇 。 蕭 衍 在 南 齊 末 初 建 梁
國之時就説 “ 其有勇退忘進 , 懷質抱真者 , 選 部 或 以 未 經 朝 謁 , 難 於 進 用 。 或 有 晦 善 藏
聲 , 自埋衡蓽 , 又以名不素著 , 絶其階緒 。 必須 畫 刺 投 狀 , 然 後 彈 冠 , 則 是 驅 迫 廉 撝 , 奬
成澆競 ” 〔1〕。 梁武帝 正 是 目 睹 了 潔 身 自 好 者 不 能 經 吏 部 進 用 , 而 那 些 忙 於 “ 畫 刺 投
狀 ” 推銷自己之人却可以在官場上官運亨通的怪現象 , 才發出這段議論的 。
所以 , 在追求仕進的官 吏 和 可 以 提 供 幫 助 的 官 場 有 力 者 之 間 , 名 刺 、 名 謁 實 際 起
着溝通的紐帶作用 。 拜謁 、 投刺是他們推銷 自 己 , 擠 進 仕 途 快 車 道 的 第 一 步 。 也 正 因
如此 , 古人才會對書寫 這 類 交 往 工 具 如 此 在 意 。 從 投 刺 和 拜 謁 者 的 角 度 來 説 , 名 刺 、
名謁最直接的功能就 是 結 識 、 拉 近 與 他 人 之 間 的 關 係 , 其 潛 意 識 裏 還 有 交 换 利 益 、 獲
取好處 , 在關鍵時刻得到提 攜 的 願 望 。 〔 2〕 應 該 説 , 我 們 在 出 土 的 漢 晉 名 刺 、 名 謁 中 ,
看到的那些請人代 寫 、 自 己 練 習 摹 寫 , 乃 至 注 意 “ 畫 刺 ” 藝 術 性 的 書 寫 現 象 , 表 面 上 是
希望在交往的場合中表達對對方的敬意 , 背後恐怕還與當時人獲利的私欲息息相關 。

附記 :本文在寫作和修改過程中 ,得到了侯旭東 、凌文超 、孫正軍 、周文俊 、王振華


等先生的惠助 。2014 年 6 月至 2015 年 1 月間 ,先後在清華大學歷史系第 20 次學術
沙龍 、第二届 “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 ”國際學術研討會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和日本長沙吴簡研究會(桜美林大学四谷 キャンパス )上報告 ,方誠峰 、石洋 、馬楠 、鄧
瑋光 、李力 、關尾史郎 、伊藤敏雄 、角谷常子 、窪添慶文 、町田隆吉 、安部聰一郎 、王安
泰 、蘇俊林等先生曾提供資料和修改意見 。 僅此一併致謝 。
(王彬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博士研究生 )

〔1 〕《梁書》卷一《武帝紀》第 23 頁, 中 華 書 局 1973 年。 關於這段話中所見南朝的吏部在選官上的作用問


題,參見野田俊昭: 《晉南朝における吏部曹の擬官をめぐって》,《 九 州 大 学 東 洋 史 論 集》 , 6 1977 年,第
32 50
— 頁。 吴慧蓮: 《 六 朝 時 期 吏 部 人 事 權 的 消 長 》, 《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 第 17 期,1992 年, 第 107—
172 頁。
〔2 〕我們整理出土的名謁和名刺,會發現在通名工具上常常寫有拜訪者的官職或是 鄉 里。 筆者揣測這種書
寫格式形成的原因,也許和想要在交往活動中搜尋鄉里或是同僚等能够攀援的機會有關。

· 233 ·
出土文獻 (第八輯 )

兼 門 長
門 下 沙
下 功 大
功 曹 守
曹 史 從
史 邵 掾
何 弘 文
戒 顯

東牌樓九三 東牌樓九四(反) 東牌樓九四(正)

圖一
弟 弟 伏
子 子 伏 伏
黄 黄 地 地
朝 先 再 再
再 再 拜 拜
拜 拜 ︵
43 31A

起 拜

居 再
長 先 ︶




居延 43.31A
陽 弟
字 幼 取
元 湯
寶 伏




43 31B


走馬樓 J22—2697 正 走馬樓 J22—2697 反 居延 43.31B ︶

圖二

· 234 ·
漢晉間名刺 、名謁的書寫及其交往功能

· 23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