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2

整備資料

前言
1.

這本服務手冊是將光陽 目 次
QUANNON 150 Fi 噴射款修護 整備資料 1

要領說明。 引 檢查、調整 2

潤滑系統
第一章是服務手冊全部作業上 燃料噴射系統
3

應注意事項包括在內,作業之前 引擎拆裝
4

請先將它詳讀。
5

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
第二章是檢查調整要領說明,車 搖臂 6

輛之安全性,及各部之機能的維 汽缸、活塞、活塞環 7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
護方法,從定期檢點開始實施。 蓋、起動離合器 8

第三章以後為引擎,車架,電裝 擎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9

的各部分解,組合及檢查要領說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
車 機構
10

明。 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 11

在編輯中各章前面均有分解圖 後輪、後懸吊
油壓煞車
12

及系統圖,保養故障診斷等說 架 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
13

明。 排氣管 14

電 點火系統 15

本手冊編輯內容、規格等與實車有 充電系統
裝 起動系統
16

變更時,以實車為準。 17


燈類,儀錶,開關 18


系 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統 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品技部海服課教育股 編印
20
1.整備資料
1.整備資料
引擎/車架號碼打刻位置……… - 工具……………………………… -
1 0 1

諸元表…………………………… - 油脂補給位置及圖……………… -
1 1 1
11

12

作業上注意事項………………… - 導線配置圖……………………… -
1 2 1 14

鎖緊扭力值……………………… - 電路圖及故障診斷……………… -
1 10 1 16

引擎/車架號碼打刻位置

車架號碼打刻位置

引擎號碼打刻位置
1-0
1. 整備資料
諸元表 燃
車 名 及 型 式 QUANNON150Fi 空 氣濾清器型式 濾紙濕式
車 台 名 稱 及 型 式
長 度 (mm)
RT30AA 料節油 型
箱 容 量

13.5L
燃油噴射
2057 裝流
寬 度 (mm) 725
置閥 節流閥口徑(mm) ψ26
高 度 (mm) 1174 體 節 流 閥 型 式 日氣
軸 距 (mm) 1355 電點 型 式 全晶式點火器
引 擎 型 式 四行程 SOHC 火 點 火 時 期 ECU 自動控制
總 排 氣 量 (cc) 149.1cc 氣裝 斷 續 器 型 式 ---
燃 料 種 類 無鉛汽油 92#以上 裝置 火 星 塞 CR8E
車 輛 重 量 (kg) 前 軸 66
電 火星塞間隙 (mm) 0.6~0.7
( 乾 燥 重 ) 後 軸 76 置瓶 容 量
合 計 142

12V6.5Ah

車 輛 總 重 量 (kg) 前 後


73 合
器 型 式 濕式多片式
( 乾 燥 重 ) 83
永久嚙合式
合 計 156 力變
輪 胎 後前 輪輪 110/80-17 型 式 5 檔循環
140/70-17 傳速 操 作 方 式 腳踩
最性 低 地 上 高 ( m m ) 170 型 式 永久嚙合式
制動停止距離 (m)
能 最小回轉半徑 7.9 (40km/hr)
動機 第 一 2.846
( m) R/L 2.55/2.52 第 二 2.063
起 動 方 式 電起動 減 速 比 第 三 1.4
種 類 4 行程 SOHC 裝構 第 四 1.13
汽缸數及方式 單缸直立 走前 後 第 五 0.923
燃 燒 室 型 式 屋頂型 車 傾 角 R/L 32°
門 閥 機 構 SOHC-4V
行軸 前 後 軸 距
發 內徑×行程( mm ) ψ62×49.5 1355
壓 縮 比 10:1
裝 輪胎壓(kg/cm ) 前 輪 1.75 kg/cm
壓縮壓力(kg/cm -rpm)
2 2

14 ( 2 人 乘 ) 後 輪
2
2.25 kg/cm
最高 出力 P S / r p m
2

請參照營業部型錄 置 轉向桿角度 左 45°


最氣大 扭 力 k g / r p m 請參照營業部型錄 右 45°
門 吸 氣 開 0°BTDC
制動裝置型式 後 前 碟式
動 開 升降時m) 閉
( 1 m
29°ABDC

碟式

時 排 氣 開 0°BBDC 衝 懸 吊 方 式 後 前 潛望式
期 升降時m) 閉
( 1 m 裝 連桿
43.5°ATDC 置 緩衝器方式 前 油壓彈簧
氣門間隙 吸 氣 0.08±0.02 後 阻尼器彈簧
(冷車時)mm 排 氣 0.08±0.02 車 架 型 式 懸吊式方管車架
機 怠潤 速 回 轉 數 1700±100rpm
滑 潤 滑方式 壓送飛濺併用式
裝 油 油 濾
泵型式
器型式
轉子式
鐵絲濾網

潤滑油容量 1.2 公升
冷 卻 方 式 自然空冷+油冷

1-1
1.整備資料
作業上的注意事項
■ 墊片、○環、環夾,開口銷等部品,經拆開
分解後必須更換新品。

■ 螺絲螺帽,上緊時必須要從外徑大的向小的
逐次上緊,以及按對角之方式依規定扭力值
鎖緊。

■ 零件油脂類必須使用正廠零件。

■ 在修理作業時,必須使用專用或共通工具裝
卸。

■ 零件分解後,須檢點之部品應清洗清潔,組
立時各部品之磨擦作動面應塗機油使之潤
滑。

1-2
1.整備資料
■ 指定之潤滑部位,必須使用指定油脂塗施潤
滑和加灌潤滑

■ 組立後各部之鎖緊及作動性必須加以確認。

■ 有兩人作業時,必須互相確認修理安全性。

■ 作業之前必須先把電瓶 - 端拆下。
■ 開口板手等與車體應注意接觸。
( )

■ 作業完成後,各部接點、固定、通路應確認。
電瓶接線時應從 + 端先接。
■ 電瓶接線後兩端必須塗上黃油。
( )

■ 端子蓋應完全裝妥。

1-3
1.整備資料
■保險絲斷了,必須檢查原因修理,依指定容
量保險絲更換。

■蓋類,作業完畢後,必須確實將端子蓋妥。

■在取出接頭時,必需先將接頭上的鎖扣解開
後再作業。

■接頭接續、拆取,必須手持接頭本體。
■不可持著導線張拉。

■接頭之接觸端子彎曲,凸出或脫落必須確認。

1-4
1.整備資料
■使接頭完全插入。
■若此兩接頭有鎖,則必要使鎖扣在正確的位
置。
■檢查有無任何一條線脫落。

■檢查雙接頭的封套有否完全封蓋住,及確實
地固定好。

■在接合端子前,檢查套子有否損裂,及負端
子有否鬆掉。

■使接合端子完全插入。
■檢查封套有否完全封蓋端子。
■不要使封套的開口朝上。

■主配線上的束帶,必須確實的固定在車體規
定的位置。而鋁束帶上的絕緣體必須與主配
線結合固定在一起。

1-5
1.整備資料
■夾子與主配線必須確實的夾住。

■熔接在車體上的夾子,使用時不可以朝向熔
接點方向夾住。

■固定主配線時,勿使其與旋轉,移動或振動
之處接觸。

■固定主配線時,勿使其與產生高熱之處接觸。

■主配線使其從車體端之銳角旁通過,勿使電
線攀在螺絲的頂部尖端。
■主配線使其從螺絲旁通過,勿使電線攀在螺
絲的頂部尖端。

1-6
1.整備資料
■主配線的裝置勿太鬆或太緊。

■當配線必須接觸到邊緣或銳角處時,用管子
或膠布包住以保護之。

■當主配線使用橡膠護套時,要使護套固定妥。

■勿使配線表皮破裂。
■如果配線表皮破裂了用膠布包好或換新。

■在安裝其他零件時,勿使電線被夾住或壓住。

1-7
1.整備資料
■勿使主配線在安裝時打絞。

■手把左右作動時主配線是否會過緊過鬆、彎折
或與銳角相摩擦請確認。

■當使用測定器時,要研究此儀器的操作方法直
至徹底了解為止,然後完全按照這操作說明書
去做。
■注意勿使配件掉落。

■當眼見接頭端子有生銹時,用砂紙或類似品拭
掉,再進行接合工作。

■導線類被螺絲夾住,折曲變形損傷是作動不良
的原因。

1-8
1.整備資料
■圖案記號的意義:
下例的圖案記號,在這本修護手冊中是指示作
業方法及應該注意事項。

:機油塗布
指定的部位
使用指定的機油潤滑
( )

:黃油塗布潤滑。

動 油
:傳 齒輪箱機 (90#) 。

: 專用工具使用。

:共用工具使用。

:要注意事項。

險 要 。
:危 又重 事項

1-9
1.整備資料
鎖緊扭力值
標準值
種 類 鎖緊扭力(kg-m) 種 類 鎖緊扭力(kg-m)
5mm 螺栓螺帽 0.5 5mm 螺絲 0.4
6mm 螺栓螺帽 1.0 6mm 螺絲 SH 螺栓 0.9
8mm 螺栓螺帽 2.2 6mm 凸緣螺栓螺帽 1.2
10mm 螺栓螺帽 3.5 8mm 凸緣螺栓螺帽 2.7
12mm 螺栓螺帽 5.5 10mm 凸緣螺栓螺帽 4.0
以下表示為個部位扭力規格
引擎關係
鎖 緊 部 位 個數 螺徑(mm) 鎖緊扭力值(kg-m) 備 考
汽缸頭螺栓A 2 8 0.9 雙頭螺栓側
汽缸頭螺栓B 4 8 0.9
機油濾網蓋 1 30 1.5
排氣管接頭固定螺栓 2 6 0.9 雙頭螺栓側
凸輪軸座凸緣螺帽 4 8 2.0 螺牙部塗布機油
氣門調整固定螺帽 2 5 0.9 螺牙部塗布機油
內鏈條調整導片銷螺栓 1 6 1.0
機油洩放螺栓 1 8 1.3
離合器外套固定螺帽 1 12 5.5
被驅動盤固定螺帽 1 12 5.5
驅動滑動面油封螺絲 3 4 0.3
單向離合器套筒螺栓 3 6 1.2
驅動面固定螺帽 1 12 5.5
火星塞 1 10 1.2
起動單向離合器固定螺帽 1 22 9.5 左牙
內鏈條調整器螺絲 1 6 0.4
車體關係
鎖 緊 部 位 個數 螺徑(mm) 鎖緊扭力值(kg-m) 備 考
轉向桿固定螺帽 1 10 4.5 U型螺帽
前輪軸固定螺帽 1 12 6.0 U型螺帽
後輪軸固定螺帽 1 14 11.0 U型螺帽
後緩衝器螺栓 1 10 4.0
後緩衝器底螺栓 1 8 2.5
速度錶導線固定螺絲 1 5 0.45
前緩衝器蓋 1 5 0.45
前緩衝底蓋螺絲 2 8 0.1
前緩衝底蓋螺帽 2 8 1.8
前緩衝器固定螺帽 4 8 3.0
後緩衝器固定螺帽 1 8 3.5 螺牙塗布固定劑

1-10
1.整備資料
工 具
專用工具工具名稱 工具號碼 備 考 記載頁數
氣門調整器
氣門導管起子
氣門導管鉸刀
氣門壓縮連接器
固定螺帽扳手 39mm
軸承起子
軸承起子
軸承拆起組 12mm
拆取組 12mm
拆取頭 12mm
拆取軸
拆取器滑塊
軸承拆取器 15mm
起子組 15mm
起子軸 15mm
起子頭 15mm
起子滑塊
軸承起子
起子桿
起子滑塊
曲軸組套筒
曲軸組軸
離合器彈簧壓縮器
外套連接桿
曲軸組工具
曲軸組套筒
曲軸組軸
接頭
固定螺帽扳手
固定螺帽扳手
鋼珠座圈拆取器連接桿
鋼珠座圈起子
彈簧壓縮器連接桿
彈簧壓縮器連接桿
彈簧壓縮器連接桿
固定螺帽扳手
起子外套連接桿
共用工具工具名稱 工具號碼 備 考 記載頁數
汽油計量器
氣門彈簧壓縮器
氣門座截角器 24.5mm 座面截角 45˚
IN/EX
氣門座截角器 25mm 平面截角 32˚ IN
氣門座截角器 22mm 平面截角 32˚ IN
氣門座截角器 26mm 內面截角 60˚
IN/EX
截角器夾具 5mm
萬能固定架
外套拆取器 35×35mm
外套拆取器 37×40mm
外套拆取器 42×47mm
導桿 12mm
導桿 15mm
導桿 17mm
導桿 20mm
起子手把 A
軸承拆取軸
軸承拆取頭 12mm
飛輪拆取器
1-11
1.整備資料
油脂補脂位置
引擎關係
使 用 位 置 名 稱
氣門導管,氣門桿活動部 ‧ 光陽純正機油(SAE30/15W40/10W40)
凸輪軸凸部面 ‧ API 分類 SE、SF 或 SG 級引擎機油
氣門搖臂摩擦面部 ‧ 機油適用溫度表(依顧客使用環境溫度選
凸輪軸傳動鏈條 擇合適機油)
汽缸固定螺栓螺帽
活塞周圍及活塞環溝
活塞銷周圍
汽缸面
連桿,活塞銷孔
連桿大端
曲軸R側油封
曲軸起動單向離合器轉動部
機油泵浦傳動鏈條
起動減速齒輪嚙合部
副軸齒輪嚙合部
最終齒輪嚙合部
各軸承轉動部
O環面
油封唇部
起動惰齒輪 耐高溫黃油
摩擦彈簧活動部,軸活動部
軸活動溝部
起動樞軸活動部軸
起動單向離合器螺牙部 螺牙固定劑
交流發電機接頭 粘著劑
最終傳動齒輪箱通氣管

1-12
1.整備資料
油脂補給圖
下列各給油部位:
指定以外之部位請塗布黃油。
未經指定部位之可動部請使用機油或黃油塗布,可防止異音提高耐久性。

速度錶導線

加油導線

速度錶齒輪/前輪軸承 後輪軸承

1-13
1.整備資料
導線配置圖
手把右開關導線
節流閥導線

離合器導線
手把左開關導線

前煞車油管

速度錶導線

1-14
2. 檢查、調整
整備料資……………………… - 2 1 引擎機油………………………… - 2 7

定期保養……………………… - 2 2 驅動鏈條………………………… - 2 7

燃油管路…………………… - 2 3 煞車來令片、煞車調整………… - 2 7

節流閥作動…………………… - 2 3 煞車油…………………………… - 2 8

空氣濾清器…………………… - 2 4 離合器…………………………… - 2 2 8

火星塞………………………… - 2 4 懸吊……………………………… - 2 8

氣門間隙調整………………… - 2 5 螺栓、螺帽、固定器…………… - 2 8

怠速檢查……………………… - 2 5 輪圈、輪胎……………………… - 2 9

點火時期……………………… - 2 6 轉向桿………………………… - 2 9

汽缸壓縮壓力………………… - 2 6

整備資料
一般
△․引擎運轉,前確認周圍空氣是否通風良好,絕不在密閉場所發動引擎,因廢氣含有一氧化
! 警 告
碳會使人失去知覺或喪命。
․在某種情況下,汽油容易揮發並爆炸,工作地方要通風,並且熄火在工作區內或儲油處嚴
禁煙火。

規格
引擎 車架
節流閥自由間隙:2~6 mm 前煞車拉桿遊隙:10-20 mm
火星塞間隙:0.6~0.7 mm 後煞車踏板遊隙:10-20 mm
火星塞規格:CR8E 煞車油:DOT-4
氣門間隙:IN:0.08 mm
EX:0.08 mm
汽缸壓縮壓力:14 kg/cm2
點火時期:ECU 自動控制
怠速回轉:1700±100 rpm
引擎機油:分解 1.2
一般交換 0.9

2-0
2.檢查、調整
輪胎 單位:kg.f/cm 2

1 人乘 2 人乘
前 輪 1.75 1.75
後 輪 2.0 2.25

輪胎規格
前輪:110-80-17
後輪:140-70-17
扭力值:
前輪軸固定螺帽 6.0 kg.m
後輪軸固定螺帽 11.0 kg.m

2-1
2. 檢查、調整
保養時間表
一、定期保養表:
保養里程
工作項目
潤滑
3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15000

系統 引擎機油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I :檢查
A :調整
燃給 機油濾網 C C C C C C :清潔
料系 燃油油管 I I I I I I R :更換
供統 燃油濾清器 R C R C R T :鎖緊
空 空氣濾清器 C R R R M :維修保養
氣 活性碳罐 I I I I D:診斷器檢查
供 進氣歧管螺絲 I
給 P.C.V 蒸發控制閥 ․ 車輛於行駛
系 I I I I
中或檢查
統 控制有關的各空氣管路 I I I
中,發覺有
傳 觸媒轉化器 I I I I 必須清潔潤
動 凸輪鏈條 I I I I 滑補充、調
系 傳動鏈條 I I I I 整或更換
統 氣門間隙
點 火星塞四行程 I I I I 者。且未嚴
火 I R 重影響污染
系 點火控制組 I I I 排放,可直
統 點火線路 I I I 接進行並記
節流閥體 D M D M D M 錄之。若嚴
引 燃油噴嘴 D D D D D D 重影響污染
擎 怠速空氣旁通閥 D D D D D D 排放,須經
管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 報備核準後
理 進氣溫度暨壓力感知器 D D D D D D
進行。
系 D D D D D D
統 轉倒感知器 D D D D D D
點火線圈 D D D D D D
其 電瓶 D D D D D D
他 車體重要螺栓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煞車系統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二、不定期保養:
項 目
點火系統 如有明顯的持續性點火失常、引擎過熱、引擎熄火,則進行保養或點檢。
積碳去除 公里之間若有引擎馬力大幅下降時請將排氣系統、汽缸頭、活塞
頭之積碳去除。
10000~15000

傳動系統 公里之間若有極速明顯下降請對 系統進行保養及點檢。


公里以前若過嚴使用可能使活塞、活塞環及汽缸體磨損或卡缸請清掃或搪
10000~15000 CVT

活 塞 缸或更換新品。
1000

2-2
2.檢查、調整
燃油管路
檢查燃料管是否劣化、損傷。
如有劣化、損傷、燃料漏則更換新品。
嚴禁煙火。

節流閥之作動
檢查節流閥之作動是否順暢。
檢查節流閥遊隙。
遊隙:2-6mm

節流閥間隙調整時在節流導線調整螺帽調整。
移開防塵套,放鬆固定螺帽,旋轉調整螺帽調
整之。

防水套 調整螺帽 固定螺帽


空氣濾清器 空氣濾清器蓋
濾清器濾芯交換
拆下油箱。( 14-4)
拆下空氣濾清器蓋 6 支固定螺絲,取下濾清器
蓋。
拆下濾清器濾芯。
檢查是否污穢、損傷。
如有污穢或損傷時則更換新品。
固定螺絲
2-3
2. 檢查、調整
濾清器濾芯
交換時間
車輛在惡劣路面或雨天行走時應提早交換。
‧空氣濾清器裝入不完全,會使灰塵直
接被吸入汽缸內,引起磨損馬力降
低,影響引擎壽命。

火星塞
拆下火星塞。
檢查火星塞之燒損、污穢、積碳。
如有污穢、積碳時使用火星塞清除器或鋼刷清
除。
指定火星塞:CR8E

火星塞間隙檢查。
間隙:0.6~0.7mm
0.6~0.7mm
火星塞安裝時,先用手順暢鎖入後再使
用火星塞套筒上緊。

氣門間隙調整 固定螺栓
檢查、調整引擎溫度在 (35 ℃以下 ) 實
拆下汽缸頭蓋。

24
-
2. 檢查、調整
圓沖點記號
旋轉冷卻風扇,使凸輪軸齒輪記號位在上死點
位置,發電機飛輪“T”旁“|”記號對準曲軸
箱記號。
凸輪軸鏈齒輪上的“ O ”圓孔記號要朝上安
裝。
‧氣門間隙調整後,將曲軸多轉幾圈以確
認氣門之間隙。
氣門間隙檢查調整 圓孔記號
氣門間隙:IN:0.08 mm 固定螺帽 汽門間隙調整扳手
EX:0.08 mm
調整時放鬆固定螺帽,旋轉調整螺帽調整之。
氣門間隙調整扳手
‧固定螺帽鎖緊後再次檢查氣門間隙。

怠速檢查
怠速檢查時在暖機運轉下實施。(100℃以
上)
接上診斷器檢查怠速回轉收是否在規格內。
怠速回轉數:1700±100 rpm

點火時期 點火正時記號
‧全晶式點火裝置,點火時期不須調整。
‧點火時間不準確時,請至光陽經銷商檢
查點火系統。
取下左曲軸箱蓋點火檢視孔蓋。
或接上噴射診斷器檢查點火角度(怠速)。
怠速點火角度:9~16 BTDC

2-5
2.檢查、調整
使用點火正時燈檢查確認點火時期。
怠速回轉時左曲軸箱蓋記號對準飛輪“F”
旁“|”記號為正常。

汽缸壓縮壓力 點火正時燈
引擎在暖車時實施。
拆下火星塞,裝上汽缸壓縮壓力錶。
節流閥全開,使用起動桿或起動馬達運轉引
擎測量汽缸壓縮壓力。
壓縮壓力:14±2 kg/cm -rpm
2

壓縮壓力太低時,檢查下列項目:
-氣門洩氣 壓縮壓力錶
-氣門間隙太緊
-汽缸頭墊片損傷
-活塞環磨損
-活塞,汽缸磨損
壓縮壓力太高時燃燒室及活塞頂部積碳過
多。
機油
* 油量檢查時在平坦地面上將車子主腳架
立起來,使車體平穩。
引擎停止後 2~3 分鐘,檢查機油量是否在機 上限
油檢視孔上限與下限之間。 下限
油面太少時請補充油量。
推薦機油規格:SAE15W40#
更換機油時請將機油洩放螺栓確實鎖緊。
檢查洩放螺栓華司是否有損傷。
機油容量:全容量:1.2L
一般交換時:0.9L
2-6
2. 檢查、調整
濾油網清除。
拆下機油濾油網蓋。
取出濾油網,檢查是否有綿紗污穢,然後使用高
壓氣體清潔。
*安裝時注意不可以將濾油網裝反,會使引擎 濾油網彈簧
燒損。

驅動鏈條 濾油網
檢查驅動鏈條自由鬆弛度。 側標
規定鬆弛度:2~3cm
驅動鏈條調整方法:
1.先將後輪軸固定螺帽放鬆。
2.調整左、右鏈條調整器使得左右兩側標刻劃平
行相對正。
3.轉動後輪,檢查鏈條自由鬆弛度是否在規定範
圍。
4.然後鎖緊後輪軸固定螺帽。
*驅動鏈條調整後,務必檢查後煞車踏板間 後輪軸
隙,必要時調整之。
煞車來令片
煞車拉桿拉到制止位置時,煞車來令片上的小凹
槽不見了(煞車來令片已磨損),煞車來令片必需
交換新品。

煞車來令片小凹槽
煞車拉桿踏板
前煞車拉桿遊隙檢查。
遊隙:10~20 mm。
後煞車踏板遊隙檢查。
遊隙:10~20 mm。

前輪 後輪
2-7
2. 檢查、調整
離合器拉桿 調整螺帽 固定螺帽
檢查離合器拉桿遊隙。
遊隙:10~20mm。
離合器拉桿微調時,由拉桿側調整螺帽調整。
大調整時,由右曲軸箱蓋離合器導線調整螺帽調
整之。
先放鬆固定螺帽,再旋轉調整螺帽後,再將固定
螺帽鎖緊。
調整螺帽 固定螺帽
煞車油
將手把擺正,檢查煞車油貯槽油量是否在上限與
下限之間。 上限
指定煞車油:DOT-4 光陽特使煞車油。 下限 上限
下限

懸吊

把前煞車拉桿拉緊,將前緩衝器上下壓縮,檢查
作動情形。
檢查前緩衝是否漏油,各部是否損傷、鬆動。

後緩衝器上、下壓縮檢查作動情形。
檢查後緩衝是否漏油,各部是否損傷、鬆動。
把後輪懸架起來,將後輪押在左右擺動,檢查後
叉懸吊襯套是否鬆動。

螺帽、螺栓、固定器
檢查螺栓、螺帽類是否鬆動。
如有鬆動時,上緊至規定扭力值。
輪圈、輪胎
檢查輪胎是否裂痕、異物夾著或其他損傷。
檢查輪胎氣壓。
*輪胎氣壓測定在冷的時候測定。
2-8
2. 檢查、調整
規定氣壓 單位:kg.f/cm2

1 人乘 2 人乘
前輪 1.75 1.75
後輪 2.00 2.25

輪胎規格
前輪:110/80-17
後輪:140/70-17

檢查前輪螺帽是否鬆動。 輪軸固定螺帽
檢查後輪螺帽是否鬆動。
如有鬆動時上緊至規定扭力值。
扭力值:前輪軸固定螺帽:6.0 kg.m
後輪軸固定螺帽:11.0 kg.m

轉向桿
手把左右擺動檢查確認導線類是否干涉。
前輪轉動,手把自由擺動確認。
手把作動不順,鬆動時,檢查轉向桿軸承(鋼
珠)。

2-9
3. 潤滑系統
潤滑系統圖

3-0
3. 潤滑系統
整備資料………………………… - 機油泵浦………………………… -
3 1 3 3

故障診斷………………………… - 機油冷卻器……………………… -
3 1 3 6

引擎機油/濾油網……………… - 3 2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本章之作業引擎在車體上實施。
‧機油泵浦拆卸時,注意引擎內部不可有異物滲入。
‧機油泵浦不可分解。到使用界限時,必須交換整組。
‧機油泵浦安裝後,檢查各部機油是否洩漏。
基本資料 單位:mm
項 標準值 使用限度
內轉子與外轉子之間隙 - 0.12
機油泵浦 外轉子與泵體之間隙 - 0.12
轉子端面與泵體之間隙 0.05~0.10 0.2

故障診斷
機油量減少 引擎燒損
‧機油自然消耗 ‧油壓無,或油壓太低
‧機油洩漏 ‧機油通路阻塞
‧活塞環磨耗、安裝不良 ‧未使用指定機油
‧氣門導桿油封磨損

3-1
3. 潤滑系統
引擎機油/濾油網
機油量
‧檢查機油量時車子必須停放在平坦地面
上作業。
‧引擎運轉 2~3 分鐘後,停止約 2~3 分鐘
後再行檢查機油量。
由機油檢視孔檢查機油量。
機油量在下限以下位置時補充指定機油至
上限位置。 機油檢視孔

機油交換
引擎暖車時交換可使機油更易流出。
拆下機油洩放螺栓使機油流出來。檢查洩放
螺栓華司是否變形、損傷,有則更換新品。
機油洩放螺栓

拆下機油濾油網蓋取下彈簧、濾油網。
使用壓縮空氣清除污穢物。
檢查機油濾油網 O 環是否變形、破損、硬
化,有則更換新品。
裝上機油濾網蓋。
扭力值:1.5kg-m
濾油網安裝時不可顛倒安裝。(濾油網缺
口應朝引擎本體安裝)
機油濾油網蓋

補充指定專用特使機油至規定容量。
引擎機油容量:分解時:1.2
交換時:0.9
檢查機油洩漏後,發動引擎怠轉數分鐘。
再檢查機油量。

3-2
3. 潤滑系統
機油泵浦 固定螺栓
拆卸
拆下離合器導線。
把引擎機油洩放出來。
1.

拆下離合器蓋固定螺栓,取下離合器
2.

蓋。
3.

檢查墊片油封, 環是否漏油、損傷,
有則更換新品。
4. O

․使用清潔容器將引擎機油盛起來。 離合器蓋
․安裝時離合器蓋墊片務必更換新品。 油濾轉子 固定螺絲

機油泵浦蓋
曲軸驅動齒輪
拆下油濾轉子蓋 支固定螺絲取下蓋。使
用四角套筒取下油濾轉子固定螺帽,取出
3

華司,取下油濾轉子。
安裝時華司英文字“ ”向上安裝。 OUT

拆下機油泵浦齒輪蓋。
拆下機油泵浦驅動齒輪固定螺帽。
取下機油泵浦驅動齒輪。 機油泵浦驅動齒輪
機油泵浦
拆下 支機油泵浦固定螺栓,取下機油泵
浦本體。
2

固定螺栓
3-3
3. 潤滑系統
分解 螺絲

拆下 1 支機油泵浦蓋固定螺栓。

檢查 厚薄規

檢查機油泵浦本體與外轉子之間隙。
使用限度:0.20mm

外轉子 機油泵浦本體

檢查內轉子與外轉子之間的間隙。
使用限度:0.20mm

內轉子 厚薄規
檢查轉子端面與本體之間的間隙。
使用限度:0.15mm

3-4
3. 潤滑系統
本體蓋 機油泵浦本體
組合
安裝機油泵浦內外轉子,裝上機油泵浦
軸。
安裝時注意泵浦軸缺角與內轉子缺角
相對合裝入。
裝上墊片及機油泵浦蓋。
裝上螺絲鎖緊。 內轉子 外轉子
安裝後輕輕旋轉泵浦軸確認。
安裝
裝入機油泵浦本體並鎖緊 2 支固定螺栓。
別忘了裝上 2 個 O 環,並注入些機油。
裝上機油泵浦驅動齒輪及驅動鏈條。
裝上機油泵浦蓋並鎖緊 2 支螺栓。
扭力值:0.4~0.8kg-m
固定螺栓
機油泵浦驅動鏈條
安裝油濾轉子並鎖緊四角螺帽。
扭力值:4.0~5.0kg-m
安裝時要把華司 OUTSIDE 向上裝入。
安裝離合器蓋。

機油泵浦蓋
華司 油濾轉子

3-5
3. 潤滑系統
機油冷卻器 固定螺帽
拆卸
先將機油洩放掉。
拆下整流罩。
拆下機油管固定螺栓。
拆下機油冷卻器固定螺帽。
取下機油冷卻器。

固定螺栓
檢查
檢查機油冷卻器是否漏油。
檢查機油冷卻器散熱片是否損傷。
檢查機油冷卻器內部油路是否阻塞不通
或流通量太小。
安裝時依拆卸相反順序作業。
․機油冷卻器安裝時注意不可損傷散
熱片。
․油管接頭應確實鎖緊。 散熱片
․安裝後檢查是否漏油及機油潤滑情
形是否正常。

3-6
3. 潤滑系統
備 忘 錄
燃料系統
4.

燃料噴射系統部品配置圖
進氣溫度 壓力感知器
/ /TPS 燃油噴嘴
ECU 全晶式點火線圈 轉倒感知器

調壓 整流器
/ 怠速空氣旁通閥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 含氧感知器
註: 部品與視圖相同側
部品與視圖相反側

4-0
燃料系統
4.








4-1
4. 燃料系統
FI系統配置圖…………………………4-0 維修診斷記錄表………………………4-13
第三代噴射部品配備介紹……………4-1 維修服務方法…………………………4-14
燃料噴射系統作動原理概要……… 4 - 2 電子控制元件(ECU)拆卸、更換之步驟 4-19
整備資料…………………………… 4 - 3 ECU 檢測方法(接腳定義、檢測方法)4-20
整備基準…………………………… 4 - 4 T.P.S(節流閥位置感知器)檢查…………4-21
故障診斷…………………………… 4 - 5 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拆卸、檢查……4-22
故障診斷排除對策表…………………4-7 怠速空氣旁通閥拆卸、檢查…………4-23
故障燈亮/故障碼怎麼判斷…………4-10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拆卸、檢查………4-24
故障排除後如何清除故障碼?確認故障已排 燃油噴嘴拆卸、檢查…………………4-25
除?……………………………………4-10 燃油泵浦拆卸、檢查…………………4-28
故障碼一覽表…………………………4-11 燃油泵浦/壓力檢查步驟………………4-29
附件一故障碼記錄表…………………4-12 含氧感知器拆卸、檢查………………4-32
燃料噴射系統作動原理概要
1.打開主開關後,燃油泵浦會運作5秒鐘,若5秒鐘過後,使用者仍未發動引擎則電子控制元
件(ECU)切斷燃油泵浦繼電器,以節省秏電。隨後電子控制元件(ECU)定時讀取下列七個訊
號輸入值:
一.曲軸位置感知器:藉由曲軸轉動一周的時間,計算引擎轉速。
二.節流閥位置感知器:測知油門開度。
三.汽缸頭溫度感知器:偵測引擎汽缸頭溫度。
四.進氣溫度與壓力感知器:用以偵測進氣歧管壓力與進氣溫度。
五.電瓶輸出電壓。
六.含氧感知器:偵測空燃比現況。
七.大氣壓力感知器:用以偵測大氣壓力。
2.起動引擎。
3.首先電子控制元件(ECU)由引擎轉速及油門開度及歧管壓力,判定引擎運轉狀態。
4.電子控制元件(ECU)拫據引擎運轉狀態及上述7組感知器感測值,分別依各種穩(或暫)態所
發展出圖列的設定值,計算出下列3組所需之控制輸出值。
一.噴油正時(BTDC)及噴油量(ms)。
二.怠速空氣旁通閥(步進馬達)開啟步數。
三.點火角正時(BTDC)及充磁時間(ms)。
5.將上述輸出持續開啟量及點火正時,轉換成飛輪上之對應齒數。
6.根據對應齒數分別控制燃油噴嘴,怠速空氣旁通閥,點火線圈。重複步驟3~6,直至主開關,
關閉為止。

4-2
4. 燃料系統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1. 引擎運轉時嚴禁將接電瓶之電極導線拆下,否則將造成 損毀。
電瓶電極與主配線間不可反接,否則將造成 損毀。
ECU

2.

油箱燃油量加至 以上。 防止使用側支架時,燃油泵浦無法輸油


ECU

電瓶與配線務必以鎖付方式避免使用鱷魚夾,接觸不良造成電壓降。
3. 2,000cc ( )

電瓶充滿電達 以上 理想 以上 。
4.

5. 11.7V ( 12V )

4-3
燃料系統
4.

整備基準

4-4
燃料系統
4.

4-5
燃料系統
4.

故障診斷
起動困難或不能起動 回轉不順(高速)
․油箱內無汽油 ․油箱內汽油量少
․油箱至燃油噴嘴之油管阻塞 ․活性碳罐通氣孔阻塞
․活性碳罐空氣孔阻塞 ․燃油泵浦不良
․燃油泵浦不良 ․燃油濾網阻塞
․燃油濾網阻塞 ․空氣濾清器阻塞
․燃油壓力調節器不良 ․凸輪軸定時齒輪記號不對
․燃油管脫落
․燃油噴嘴不良
․進氣歧管有空氣吸入 診斷器當機
․燃油壓力不正確 ․點火線圈與高壓導線的結合未組
․怠速空氣旁通閥阻塞 立定位
․怠速空氣旁通閥斷路或短路 ․未使用廠家規定R型火星塞
․火星塞積污
․燃油噴嘴積碳
回轉不順(特別是低速或惰速) 回轉不順(速度不起、無力)
․進氣歧管 O 環不良 ․空氣濾清器阻塞
․進氣歧管固定螺帽鬆脫 ․燃油壓力不正確
․進氣歧管破裂、進氣歧管束環未 ․排氣管阻塞
鎖緊或束環裂開 ․燃油泵浦不良
․負壓管破裂、進氣歧管本體上負 ․燃油壓力調節器不良
壓管加工不良 ․汽油不良
․燃油壓力調節器不良 ․進氣歧管有空氣吸入(洩漏)
․燃油泵浦不良 ․燃油壓力調節器 O-ring(○環)破損
․火星塞積污 ․含氧感知器本體螺牙不良
․燃油噴嘴積碳 ․燃油噴嘴積碳
․燃油噴嘴與進氣歧管結合的O環
不良

4-6
4. 燃料系統
日氣 FI 故障排除對策表
一、使用時機:
1.當車輛發生故障時,並透過《維修診斷器》讀出故障碼時。
2.當車輛發生故障時,並透過《實車上自動顯示故障燈號數》讀出故障碼時。
二、故障碼之優先等級:
當車輛打開主電源開關後,ECU 發現車輛有故障存在時會在儀錶引擎檢測燈上以亮燈或閃爍
燈來表示故障位置,其優先等級可分下列三級。
A.優先度 1(最緊急)—引擎檢測燈以每隔 0.3 秒閃爍一次,連續閃爍方式表示,發生要馬上處
理。
B.優先度 2(有問題)--引擎檢測燈以常亮表示,表示有系統零件作動異常,可以行駛後處理(有
可能引擎會不發動)。
燈號 故障代碼 故障碼內容 優先等級 維修處理方式
閃爍
1. 檢查曲軸位置感知器輸出腳位是否異常(反
接、鬆動斷路)?(ECU pin24)
2. 檢查曲軸位置感知器感應點與飛輪上之編
02
曲軸位置感知器
P0335 或電路異常 2 碼齒之間隙是否在 0.6~1.2mm 之間?
3. 曲軸轉動時是否偏擺?
4. 曲軸位置感知器可使用三用電錶檢查是否
斷(短)路?正常值(冷車)為 96~144Ω。
1. 確認 ECU pin25 是否輸出 5VDC 電壓(用三
用電錶測量?)如使用診斷器可參考『參數
資訊』中 感知器電壓供應 是否在 5 ± 0.1V
範圍內?
〈 〉

感知器電源供應
P1560 異常 2. 確認各感知器導線接線端之電源電壓是否
04 2 為 5V DC ECU pin25 與 pin4 之壓差?
3. 此電源供應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進氣溫度/
壓力感知器、節流閥位置感知器 此三項零

件電源,如果此三項同時故障就應注意 ECU

是否故障?
1. 使用維修診斷器確認怠速位置是否在規格
節流閥位置感知 內。(0 度時為 0.68±0.05V)
2. TPS 導線接頭、接線是否有鬆動之現象(ECU
05 P1120 器全閉學習值異 2 pin22)?
常 3. TPS 接頭內是否有水份進入(可使用診斷器
查看油門怠速學習值電壓是否偏低?)
1. TPS 導線接頭、接線是否有鬆動、斷路之現
06 P1122 節流閥位置感知
器變動異常 2 象(ECU pin22)?
2. TPS 內是否有水份進入(可使用診斷器查看
油門怠速學習值電壓是否偏低?)。

4-7
4. 燃料系統
1. 立刻停車並且立刻進行維修檢查。
2. 檢查〈引擎溫度感知器或電路〉是否異常?
08 P0217 引擎溫度過高 1 3. 檢查潤滑、冷卻系統是否異常?
4. 檢查引擎點火及供油系統是否正常?
5. 是否長途行駛?
1.確認引擎溫度感知器電阻值是否在規格內?
引擎溫度感知 (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電阻值,於冷車時為
09 P0115 器 2 8.24~14.4KΩ)。
或電路異常 2.檢查感知器導線接頭、接線是否鬆動及斷路
(ECU pin21)?
1. 確認電瓶電壓是否過低 (12V 以下 ) 或過高
(15V 以上)?
2.檢查充電系統是否正常?(暖車狀態下使用
診斷器檢查應在 13.5V~14.5V 之間)
10 P0560 電瓶電壓異常 1 3.確認 ECU 處黑/藍色線及紅色線是否有斷
路之情形?
4.檢查電瓶是否有不良之情形?(例如:假電
壓)
5.如 ECU 不良時可配合三用電錶檢查。
1.確認感知器電阻是否在規格內?使用三用電
錶測量電阻值,於 0℃~80℃時,為
進氣溫度感知 6458~309Ω。
11 P0110 器或電路異常 2 2.檢查導線接頭是否鬆動或線路斷路、脫落之
情形(ECU pin21)?
3.使用診斷器檢查可參考—參數資訊進氣溫度
一般使用下不會超過 80 度。
節流閥位置感 1.TPS 導線接頭、接線是否有鬆動、斷路之現
12 P1121 知器輸出範圍 2 象(ECU pin22)?
異常 2.TPS 內是否有水份進入(可使用診斷器查看
油門怠速學習值電壓是否偏低?)。
1. 檢查導線接頭是否鬆動或線路斷路、脫落之
引擎負壓感知 情形(ECU pin2)?
13 P0106 2 2. 在引擎未發動狀態使用診斷器查看 參數資
器或電路異常 〉

訊 中引擎負壓值是否在 101.3±3kpa 範圍
內?
1. 檢查導線接頭是否鬆動或線路斷路、脫落之
14 P0105
大氣壓力感知 2
情形(ECU pin2)?
器或電路異常 2. 因大氣壓力感知元件內建於 ECU 內,更換
ECU 確認
1.確認感知器接頭、接線有無移位及斷路(ECU
15 P0134
含氧感知器或 2 pin 23)?
電路異常 2.若仍出現異常,更換新品流程確認是否感知
器異常?

4-8
4. 燃料系統
1. 確認含氧感知器電阻是否斷路或短路?
含氧感知器回 2. 確認感知器接頭、接線有無移位及斷路?(ECU
17 P1169 饋控制異常 2 pin 23)
3. 確認是否怠速空氣旁通閥異常?
4. 確認供油系統是否正常作動?
轉倒感知器或 1. 確認感知器輸出電壓是否在規格內?
21 P1110 電路異常 2 2. 確認感知器接頭、接線有無移位及斷路 (ECU
pin20)?
1. 轉速超過引擎安全設定,降低引擎運轉速度即
22 P0219 引擎轉速過高 2 可以消除此故障碼。
2. 檢查鏈條是否斷裂?造成引擎過高轉速。
3. 使用非“R”型之火星塞造成之干擾。
1. 當引擎起動轉速超過 CVT 帶動門檻,為避免暴
衝,ECU 會降低引擎轉速甚至熄火。
2. 發動時有轉動加油手柄。
23 P0700 怠速引擎轉速 2 3. 檢查加油導線及節流閥處是否卡住?
過高 4. 確認油門怠速學習值電壓是否在 (0.68±0.05V)
範圍內?
(僅適用於 5. 檢查 CVT 皮帶是否斷裂?
Scooter 車輛) 6. 低溫時有此現象發生。
燃油泵繼電器 1. 檢查燃油泵繼電器導線接頭是否有鬆動、斷路
31 P0230 或電路異常 2 之情形(ECU pin32)。
2. 此繼電器如果主開關打開時,會有“嗒”一聲。
1. 確認怠速空氣旁通閥電阻是否斷路或短路?
怠速空氣旁通 (ECU pin12, 13, 30, 31)
33 P0505 閥 2 2. 確認節流閥體是否全閉異常?
學習值異常 3. 確認進氣歧管有無漏氣現象?
4. 確認怠速節流閥開度是否異常(卡住、設定螺絲
有調整過、空氣螺絲有調整過)?
1. 確認怠速空氣旁通閥電阻是否斷路或短路?
怠速空氣旁通 (ECU pin12, 13, 30, 31)
34 P0410 閥或電路異 2 2. 確認節流閥體是否全閉異常?
常 3. 卸下怠速空氣旁通閥,進行 Key ON, OFF 操作,
檢視其是否進行初始定位
含氧加熱器或 1. 確認感知器輸出阻抗是否在規格內?
38 P0135 電路異常 2 2. 確認感知器接頭、接線有無移位及斷路 (ECU
pin16)?
1. 確認燃油噴嘴電阻是否在規格內?(使用三用電
51 P0251 燃油噴嘴或電 2 錶測量電阻值,於冷車時為 11.5 ~12.5Ω)。
路異常 2. 檢查燃油噴嘴導線接頭、接線是否有鬆動或斷
路之情形(ECU pin34)?
1. 確認點火線圈電阻是否在規格內?(使用三用電
61 P0350 點火線圈或電 2 錶測量電阻值,於冷車時為 0.55~0.75Ω)。
路異常 2. 檢查點火線圈導線接頭是否有鬆動、斷路之情
形(ECU pin18)?

4-9
4.燃料系統
․五期噴射引擎車讀取故障碼:
手動式故障燈顯示操作方法-不需要。
自動顯示-ECU 升級版(有含氧感知器):直接由儀錶版讀取故障碼。
◎Key On→2 秒後熄滅,當引擎檢測燈再亮起時即開始輸出故障碼,若無燈號即表示正常。

故障排除後,如何清除故障碼?確認故障已排除?
․開啟電源,保持未發動狀態,持續讓引擎檢測故障燈亮四個循環後,自動熄滅即表示歷
史故障碼自動清除。
․(或使用診斷器:清除歷史故障碼)
․再次檢測,確認故障碼排除:
再次開啟電源,無殘留歷史故障碼,啟動引擎,故障燈沒有亮起或閃爍→OK。
4-10
4. 燃料系統
◎日氣五期車 FI 故障碼一覽表
附件(一):
使用時機:
當車輛進行維修診斷器連線讀出故障碼時;可利用故障碼一覽表了解故障部品為何?以作
為進一步維修的參考(詳細的維修診斷方法)。
故障碼一覽表
燈號 故障 故障
閃爍 代碼 故障碼內容 應 檢查部品、對策方式 級

02 P0335 曲軸位置感知器或電路 異常 曲軸位置感知器 2
04 P1560 感知器電 源供應異常 ECU 2
05 P1120 學習值異常 節流閥體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全閉 2
06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變動異常
P1122 節流閥體 1
08 引擎溫度過高
P0217 檢查潤滑系統是否故障 2
09 引擎溫度感知器或電路異常
P0115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 2
10 電瓶電壓異常
P0560 檢查電瓶充電系統、AC 發電機 1
11 進氣溫度感知器或電路異常
P0110 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 2
12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輸出範圍異常
P1121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 2
13 引擎負壓感知器或電路異常
P0106 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 2
14 大氣壓力感知器或電路異常
P0105 ECU 2
15 含氧感知器或電路異常
P0134 含氧感知器 2
17 含氧感知器回饋控制異常
P1169 含氧感知器 2
21 轉倒感知器或電路異常
P1110 轉倒感知器 2
22 引擎轉速過高
P0219 CVT 或鏈條 2
23 怠速引擎轉速過高
P0700 CVT 2
31 燃油泵繼電器或電路異常
P0230 燃油泵繼電器 2
33 怠速空氣旁通閥學習值異常
P0505 怠速空氣旁通閥 2
34 怠速空氣旁通閥或電路異常
P0410 怠速空氣旁通閥 2
38 含氧加熱器或電路異常
P0135 含氧感知器 2
51 點火線圈或電路異常
P0350 點火線圈 2
61 燃油噴嘴或電路異常
P0251 燃油噴嘴 2
註: “23 怠速引擎轉速過高” 項目僅適用於 速克達 車種。

4-11
4. 燃料系統
附件-故障碼記錄表
日期
車輛
燈號 顯示項目 顯示項目 顯示項目 顯示項目 顯示項目 顯示項目
閃爍碼 勾選 勾選 勾選 勾選 勾選 勾選
02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7

21

22

23

31

33

34

38

51

61

註: “23 怠速引擎轉速過高 項目僅適用於 速克達 車種。


4-12
燃料系統
4.

4-13
4. 燃料系統
維修服務方法
一、整備資料:
1. 引擎檢測燈 顯示燈號說明:(CELP)

引擎檢測燈
1-1. 自我測試→打開電源 後引擎檢測燈
(CELP) 會亮起 秒。供 (KEY-ON) (CELP) 2

使用者了解 有正常反應與及燈泡並未故障。 ECU

故障優先度警示→第一級;燈 閃爍 每隔 秒亮一次 。第二級;燈 常亮 。第三級;


1-2. " "( 0.3 ) " "

燈 不亮 。 " "

檢修規格資料 參見 部品檢修規格列表 。
二、注意事項:
2. ~ ”EMS ”

1. 引擎運轉時嚴禁將連接電瓶之電極導線拆下,否則將造成 損毀。 ECU

2. 電瓶電極與主配線間不可反接,否則將造成 損毀。 ECU

執行 實車上故障碼顯示操作 本單元之五 ,卻不會輸出故障閃爍燈號 時。


即為節流閥位置感知器故障或是其線路斷線或是接頭未接妥,請立即排除該故障以利於下
3. " "( ~3.) (Flash Code)

一步的診斷工作及故障維修的進行。
4. 電源打開 未發動,拔掉電子部品接頭,故障燈不一定會立即閃爍或常亮,須將引
擎運轉或重新關閉電源
(KEY ON)

再打開電源 ,故障燈才會閃爍或常亮。
三、定期保養程序:
(KEY-OFF) (KEY-ON)

1. 使用時機:
當噴射系統車輛行駛一段時間之後,如同傳統化油器車輛一般也必須進行保養。尤其更應
該注意引擎管理系統 的運作狀況追蹤。在目前的噴射系統車輛中,已提供維修診斷
(EMS)

器作為維修保養的輔助工具 使用操作方法請參考維修診斷器使用手冊 搭配以下的工作 ( ")

程序及資料進行定期保養。
2. 執行步驟:
當噴射系統車輛進行保養時首先打開主電源
2-1. 並保持引擎在熄火狀態。然後接 (KEY-ON)

上維修診斷器 使用操作方法請參考 維修診斷器使用手冊 讀取 歷史故障碼 查看是否


( " ") " "

有故障碼存在。
若沒有維修診斷器可以使用時,可利用 五、檢查、維修與組立方法 實車上故障碼顯
2-2. " 3.

示操作 讀出車輛是否有故障碼存在。
."

若是有故障碼存在則跳往 四、故障維修程序 進行適當的故障排除處理。


2-3. " "

若是無故障碼存在則進行適當的定期保養工作。
2-4.

保養完成後必須接上維修診斷器再次確認有無故障碼存在。若無故障碼存在則完成定
2-5.

期保養程序。

4-14
4. 燃料系統
四、故障維修程序:
1. 使用時機:
當噴射系統車輛於開啟電源
1-1. 後或行駛中引擎檢測燈 出現第一級或第 (KEY-ON) (CELP)

二級燈號顯示時 閃爍 或 常亮 ,表示車輛的引擎管理系統已有故障發生。
(" " " ")

若是噴射系統車輛於開啟電源
1-2. 後或行駛中引擎檢測燈並無上述的第一、二級 (KEY-ON)

故障顯示而車輛行駛狀況異常時,表示車輛有其他系統的故障發生。
2. 執行步驟:
當噴射系統車輛進行故障維修時首先打開主電源
2-1. 並保持引擎在熄火狀態。打 (KEY-ON)

開座墊底下電池盒蓋取出車上的診斷接頭,然後接上維修診斷器 使用操作方法請參考 ( "

維修診斷器使用手冊 讀取 故障碼歷史記錄 查看有哪些故障碼存在。 ") " "

若沒有維修診斷器可以使用時,可利用 實車上故障碼顯示操作 讀出車輛有哪些故障碼


2-2. " "

存在。
當步驟 、 執行完畢後並未發現有故障碼存在而車輛仍然有故障情形時,則跳到
2-3. 2-1. 2-2.

步驟 。 2-6.

將讀出之故障碼比對 故障排除對策表 進行適當的故障維修處理。


2-4. " "

故障排除後再次接上診斷器並將故障碼歷史記錄清除或參考單元 以手動方式清除。若
2-5. 6

已無故障碼存在而車輛仍然異常則跳到步驟 。 2-6.

參考 故障診斷流程 車輛運轉系統 逐一比對車輛的故障情形並加以排除。


2-6. " ( )"

故障維修完成後接上維修診斷器再次確認有無故障碼存在 避免在車輛拆裝後漏接
2-7.

部品 ;若無故障碼存在則完成故障維修程序。
(

五、檢查、維修與組立方法:
EMS )

1. 線路檢修方法 參考車輛電裝佈線圖 : ( )

線路檢修重點 應接妥而未接妥者、不應短路而短路者、不應斷路而斷路者、線路內電
1-1.

阻過大與壓降過大者 接觸不良或接點氧化 。
~

( )

應接妥而未接妥者 檢查電瓶電極導線是否接妥、保險絲是否接妥、各個噴射電子部
1-2. ~

品、感知器接頭是否接妥?
不應短路而短路者 各個噴射電子部品、感知器接頭之上的 孔彼此間不應該有短路
1-3. ~ PIN

的現象。可利用三用電錶之短路偵測檔位進行檢查。
不應斷路而斷路者 各個噴射電子部品、感知器接頭之上的 孔連到電源、地線、
1-4. ~ PIN ECU

腳時,其線路兩端不應該有斷路的現象。可利用三用電錶之Ω檔位進行檢查若大
PIN

於 Ω則顯然發生斷路。
40M

線路內電阻過大 各個噴射電子部品、感知器接頭之上的 孔連到電源、地線、


1-5. ~ PIN ECU

腳時,其線路兩端不應該有內電阻過大的現象。可利用三用電錶之Ω檔位量測兩端
PIN

電阻值再減去三用電錶之探棒內阻 將兩支探棒相搭觀察顯示之電阻即為其內阻 後,若 ( )

電阻值仍大於 Ω則屬於不正常。 3

4-15
4. 燃料系統
1-6.線路壓降過大~可利用三用電錶之 V 檔位,量測各個噴射電子部品、感知器接頭之上
的電源 PIN 孔與地線所量測出的電壓值與電瓶正、負極所量測出的電壓值比較後若小
了 0.2V DC(壓降)以上,則屬於不正常需進行接合點檢查。
2.手動 TPI 初始化方法:KEY-ON 後 ECU 約 1 秒自動初始化故不需要執行。
3.實車上故障碼顯示操作:
3-1.使用時機:當車輛於始動後怠速或行駛中"引擎檢測燈"出現警示時(燈常亮或閃爍時),
卻無維修診斷器可用。
3-2.操作步驟:
3-2-1.打開主電源開關在(KEY ON)引擎檢測燈亮起2秒後熄滅。(此表示檢測燈功能正常)
3-2-2.之後引擎檢測燈會開始輸出故障碼(如”燈號顯示範例”一般。以燈號閃爍的方式輸
出故障碼)。
3-2-3.每個故障碼間相隔3秒;檢測燈亮1秒表一個十位數,亮0.5秒表一個個位數,當所
有故障碼顯示完畢後將從頭再循環4回,其會自動停止顯示故障碼。如要再確認只
需重新KEY-OFF再KEY-ON即可。
3-2-4.將顯示出的每個故障碼對照故障碼一覽表(參考"故障排除對策表")進行相關的後
續維修保養工作。
兩個不同的故碼之間會燈熄 3 秒作區分

檢測燈長亮一秒共 2 次,故表十位數:2
檢測燈短亮 0.5 秒共 3 次,故表個位數:3
所以故障碼為→2×10+3=23

4-16
4.燃料系統
4.實車上故障碼清除操作:
4-1.使用時機:當車輛之故障排除完畢後,請確實進行故障碼清除操作。以免造成後來的
維修人員對車輛狀況誤判與維修困擾。
4-2.操作步驟(操作中引擎不可處於運轉狀態):
KEY-ON 後讓所有故碼顯示完畢後從頭循環 4 回,即會自動清除歷史故障碼。
注意:當故障碼尚未從頭顯示循環 4 回完畢前,決不可將引擎發動,否則無法清除故
障碼。
5.火星塞潮濕的清油(Anti Flood)操作:
5-1.使用時機:當車輛無故障碼存在,且經過多次啟動操作(按下電啟動按鈕)後仍無法使車
輛進入順利運轉時,此時可能火星塞已經潮濕。必須進行清油(Anti Flood)操作。
5-2.操作步驟:
5-2-1.確認電瓶電壓>12V DC,若電壓不足則更換足夠電壓的電瓶。
5-2-2.打開主電源開關(Key On)引擎檢測燈亮起2秒後熄滅。
5-2-3.等到引擎檢測燈熄滅後再將油門轉到全開位置(>65 TPS)並保持住,按下電啟動按
°

鈕2~3秒鐘。使啟動馬達帶動引擎轉動,此時系統不會噴油但會點火。
5-2-4.完全放回油門,再次啟動引擎。若仍然無法啟動引擎則重複操作步驟5-2.的內容。
5-2-5.若仍然無法啟動引擎則重複操作步驟5-2-1~5-2-4.的內容2~3次。
6.燃油噴嘴與進氣歧管組立步驟(參考底下付圖):
6-1.塗抹適當 30#機油於燃油噴嘴上側 O-RING 表面上。
6-2.將油杯托架與燃油噴嘴組立至適當位置。
6-3.將高張力橡皮組立至燃油噴嘴上.
6-4.塗抹適當 30#機油於燃油噴嘴下側 SEAL 表面上。
6-5.將燃油噴嘴與油杯托架總成組立至進氣歧管止。
6-6.以一彈簧墊圈及螺絲鎖付固定於進氣管上。
6-7.拆卸部品時依組立反順序作業。
備註: 速克達之進氣歧管另外包括進氣溫度及壓力感知器。
打檔車:

4-17
4.燃料系統
7.怠速空氣旁通閥與節流閥體組立步驟(參考底下付圖):
7-1.將白色 NYLON 環由下側套入怠速空氣旁通閥。
7-2.確認怠速空氣旁通閥之 O-RING 不可有損傷的現象。
7-3.塗抹適當 30#機油於 O-RING 表面上,下側套入怠速空氣旁通閥。
7-4.約略將怠速空氣旁通閥接頭轉至如圖示方向,將怠速空氣旁通閥徒手組入節流閥體。
7-5.使怠速空氣旁通閥頭部方形突起部嵌入托架內部星形孔。
7-5.以一螺絲將托架連同怠速空氣旁通閥鎖付固定於節流閥體上。
備註:打檔車之節流閥體另外包括進氣溫度及壓力感知器。
打檔車:

8.汽缸頭溫度感知器組立步驟:
8-1.徒手將汽缸頭溫度感知器旋入汽缸頭上之鎖付孔內。
8-2.以扭力扳手鎖緊,鎖緊扭力 60~90kg-cm。
8-3.拆卸部品時依組立反順序作業。

打檔車:

4-18
4.燃料系統
日氣 FI 電子控制單元(ECU):
1.機能說明及構造:
使用 DC 8~16V 電瓶電源,共有 36 支功能接腳。以單晶片微控制器為控制核心。單晶片微
控制器中錄有程式,內容包括控制策略、陣列資料(MAP)與自我診斷等程式內容構成其軟
體。內含引擎狀況感知器的處理界面迴路以及燃油噴嘴、燃油泵、全晶體式點火線圈之驅
動迴路構成其硬體。
電子控制元件(ECU)為精密電子元件,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勿泡水。
二.主開關打開時避免拆裝電瓶,導致電子控制元件(ECU)燒損。

2.ECU 更換之步驟
※電瓶接且 Key on 時,不可拔取或接上(含剪線/接線)ECU。
1. 確認 Key Off 狀態。
2. 更換新 ECU。
3. Key On。
因為新 ECU 尚未學習該車狀態,初期可能不好發動或啟動後熄火,待怠速暖車 ECU 存入
該車學習值後,就能逐漸正常,且 ECU 會自動於後續每次使用中,持續學習最佳補正量。

4-19
4.燃料系統
3.ECU 檢測方法:
●ECU 接腳正視圖

ECU 側

4-20
4.燃料系統
T.P.S(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
診斷器檢查
主開關打開,接上診斷器進入參數資訊螢幕顯
示節流閥開度為 0 度。
感知器電壓
油門全閉:0.68±0.05VDC
在此範圍內為正常。
不在以上範圍內,可能為節流閥導線組立
或者是節流閥位置感知器不良。
節流閥體拆卸
拆下怠速空氣旁通閥導線接頭。
拆下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導線接頭。
拆下節流閥體加油導線。
拆下進氣歧管束環。
拆下節流閥位置感知器導線接頭。
取下節流閥體。
三用電錶檢查
主開關打開,測量電子控制元件(ECU)至節流
閥位置感知器之輸入電壓,使用三用電錶檔位
轉至 20VDC⊕極接紫/紅線,○- 極接搭鐵線,
參考電壓為 5±0.25VDC 範圍內為正常。
電瓶需在滿充電狀態。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本體導通檢查: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節流閥位置感知器內電阻
值。
標準值:0.6~1.4KΩ(10℃~40℃)
沒有在標準值範圍內則更換新部品。

4-21
4.燃料系統
進氣溫度 壓力感知器拆卸
/
主開關 OFF 並拆下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導
固定螺絲
線接頭及 1 支固定螺絲。
取下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

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
三用電錶檢查
主開關 OFF 並拆下主配線與進氣溫度/壓力
感知器連接的導線接頭。
主開關打開測量電子控制元件(ECU)至進氣
溫度/壓力感知器之輸入電壓使用三用電錶
檔位轉至 20VDC⊕極接紫/紅色線,○- 極接
搭鐵線,參考電壓應 5±0.25VDC 範圍內為
正常。
電瓶需在滿充電狀態。

進氣溫度 壓力感知器本體導通檢查: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接
/

腳 1 與 2 間的電阻值。
標準值:1620~2544Ω(20~30℃)
沒有在標準值範圍內則更換新部品。

診斷器檢查
主開關打開,接上診斷器進入資料分析,螢
幕顯示進氣溫度是否在目前所在環境之溫
度。
進氣溫度感知器電壓範圍需在 0~5VDC 之
間,否則更換新部品。
安裝時依拆卸反順序作業。

4-22
4.燃料系統
怠速空氣旁通閥拆卸
壓下怠速空氣旁通閥導線接頭固定夾。
怠速空氣旁通閥
主開關 並取下導線接頭。
OFF

拆下怠速空氣旁通閥 支固定螺絲。 1

取下怠速空氣旁通閥。

固定螺絲
三用電錶檢查
主開關打開,使用三用電錶檔位轉至
⊕極接茶 白線,○-極接搭鐵線,電瓶供應電
20VDC

壓應在 範圍內為正常。
/

12-14.5VDC

電瓶需在滿充電狀態。

怠速空氣旁通閥本體導通檢查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怠速空氣旁通閥 支接腳
間電阻值。
2

標準值: Ω± ℃
沒有在標準值範圍內則更換新部品。
80 10%(20~30 )

4-23
4. 燃料系統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之拆卸
然後拆下汽缸頭溫度感知器導線接頭,拆下
導線接頭。
再拆下汽缸頭溫度感知器。

三用電錶檢查
主開關 OFF 並拆下主配線與汽缸頭感知器
連接的導線接頭。
主開關打開,測量電子控制元件(ECU)至汽
缸頭溫度感知器之輸入電壓,使用三用電錶
檔位轉至 20VDC⊕極接綠/藍線○- 極接紫
/綠線,參考電壓為 5±0.1VDC 範圍內為正
常。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本體導通檢查: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汽缸頭溫度感知器兩支
接腳間電阻值。
標準值:8.24~14.4KΩ(10℃~40℃)
沒有在標準值範圍內則更換新部品。
˙電瓶需在滿充電狀態。
˙在安裝汽缸頭溫度感知器時,鎖付扭
力值:60~90 kg-cm

4-24
4.燃料系統
診斷器檢查
主開關打開,接上診斷器,進入參數資訊螢
幕顯示汽缸頭溫度為目前引擎之溫度範圍
內。

燃油噴嘴之拆卸
拆下油箱。
拆下燃油軟管 使用拆
( 工具 。XMODE )

拆下燃油噴嘴固定螺絲 支。 1

取下燃油噴嘴。
取下燃油噴嘴導線接頭。

燃油噴嘴本體導通檢查: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燃油噴嘴兩接腳間電阻
值。
標準值: Ω ℃
沒有在標準值範圍內則更換新部品。
11.5~12.5 (20~30 )

˙拆下或更換燃油噴嘴時,須將兩個密
封○環更新,沾機油裝付。
˙燃油噴嘴及其濾網使用清潔劑清洗切
記不得使用任何硬物清除噴油孔。

4-25
4.燃料系統
FI 燃油噴嘴積污清潔方法:
一、現象:
燃油噴嘴積碳時導 致低速頓車及起動不良。
二、操作方法:
使用零件部販賣之恐龍牌-積碳油污清潔劑
1. 測試,清污效果佳。 (GY-401)

清潔程序:
2.

A 將有問題之噴嘴拆下來清潔,如圖一所示。
.

B 以清潔劑噴入燃油噴嘴之 噴油口 次,並以擦拭紙輕輕擦拭噴油口。


. “ ”3~4

C 以清潔劑噴入燃油噴嘴之 入油口 次。
. “ ”3~4

D 以上步驟完成後,應同時將燃油噴嘴兩端之
. 擦乾。 O RING

: 使用擦拭紙或布擦拭噴油口時不可含有棉絮,防止阻塞燃油噴嘴的噴油口。
P.S 1.

以上清潔工作進行時,請於通風處及遠離火源處進行,同時注意不要噴到眼睛及手部。
3.


嘴口

使用清潔劑噴入噴嘴的入油口 3~4 次

4-26
4.燃料系統
FI 燃油噴嘴清潔方法:
一、現象:
燃油噴嘴不噴油或噴油量 少。
二、原因:
燃油噴嘴積碳阻塞。
三、操作方法:
1.可用簡易型噴嘴清洗器 A120-E00075 做燃油噴嘴之清潔。
2.超音波內清潔液高度,不可超過燃油噴嘴配線插座高度。
3.於燃油噴嘴入口處噴入清潔劑,清洗約 30 分鐘後,就可組立於車上發動。

電瓶

噴嘴

容器 方 向燈繼電器

4-27
4. 燃料系統
燃油泵浦
拆卸
拆下座墊。
拆下左、右邊蓋。
關閉主開關。
拆下油箱。
拆下燃油泵浦接頭。
拆下燃油泵浦 支固定螺栓,取下燃油泵
10

浦 取下時請稍扭轉一些角度即可順利取
(

出。
)

檢查
關閉主開關,並拆下燃油泵浦接頭。
三用電錶檔位轉至 。
打開主開關,測量燃油泵浦電源,正極⊕極
20VDC

接紅 黑色線,負極○- 極接綠色線。
/

電瓶需在滿充電狀態。
燃油泵浦導線接頭
安裝
安裝時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4-28
4. 燃料系統
燃油泵浦壓力檢查步驟
先將車輛 KEY-OFF 然後塑膠外觀件取下,並嚴禁煙火。
將燃油泵浦出油管由燃油泵浦之出油口端取下(位於油箱蓋板上燃油壓力調節器旁)。
準備油壓錶,油壓錶一端(接頭軟管)連接燃油泵浦出油口(如圖示 A),油壓錶另一端連接燃油
泵浦出油管(如圖示B,往燃油噴嘴)
完成以上三步驟後將車輛連續 KEY-ON、KEY-OFF 數次(勿發動車輛)觀察 KEY-ON 5 秒內的
油壓是否到達 270kPa(Scooter)、350kPa(Bike)。若油壓未達到規格值則為異常,請檢查燃油
壓力調節器之 O-RING 有無破損。若燃油壓力不足而 O-RING 正常時請更換整組燃油泵浦組
合(FUEL PUMP ASSY)。

※故障排除:例(故障現象→檢查、判斷→故障排除)
1.燃油泵浦不作動時之判定:
A--KEY ON 時繼電器會有一作動聲音(電源接通),然後可聽到燃油泵浦轉動之聲音,約
5~10 秒再次聽到一繼電器作動聲音(電源斷電)。
B--繼電器有作動聲音不代表燃油泵浦就會轉動(燃油泵浦繼電器內部白金接點嚴重磨損或
碳化)。
C--繼電器有沒有故障可參考<參數資訊>燃油泵浦狀況關(引擎未轉),開(引擎轉動)
2.行駛中有熄火現象,無法發動(沒有故障碼):
A--燃油泵浦接線脫落有此現象(火星塞是乾燥的)
B--燃油泵浦繼電器接觸不良也有此情形。

4-29
4. 燃料系統
含氧感知器(OXYGEN SENSOR)
(1)機能說明及構造:

使用 DC-8~16V 電池電源。共有 4 支接腳,1 個電源接腳;1


個加熱器接腳;1 個訊號輸出腳;1 個接地腳。該感知器裝配在
排氣管前管上,檢測排氣之含氧濃度值,供決定 ECU 是否需增
油或減油,以符合環保排污法規。當排氣溫度未達 350℃之前,
感應部無法活化,致無信號輸出;此時,ECU 會驅動感知器內
的加熱器,加速感知器溫度提升,使含氧感知器儘快開始正常
作動。正常時加熱器阻抗為 6.7~9.5Ω,可由三用電錶測出。於
暖車後感知器輸出為:
A/F:<14.7(混合比太濃)時>0.7V
A/F:>14.7(混合比太稀)時<0.18V
(2)何謂含氧感知器

1995 年 BMW 將含氧感知器列為全車系噴射引擎的標準配備。


․何謂含氧感知器?

含氧感知器主要是由氧化鋯(ZrO)元件所組成。
含氧感知器利用氧化鋯偵側廢氣中氧氣的含量,然後轉換成電壓訊號傳送給微電腦控制
單元。
含氧感知器的工作溫度必須達到 300℃以上才能作動。
․含氧感知器分為加熱式、非加熱式兩種:

非加熱式-感知器本身不具備加熱功能,須靠排氣溫度加熱,要達到工作溫度費時較久;
而且一但引擎怠速太久,感知器溫度會回降,使得感知器停止作動。
加熱式-感知器本身具備加熱功能,能提早讓感知器到達工作溫度並隨時保持工作狀態
溫度,光陽系統即使用加熱式的含氧感知器。
(3)故障模式:

-排氣檢測 CO 值高,引擎檢測燈亮起,引擎檢測燈有時閃爍有時正常。
(4)原因

-斷線(裝配時本體導線彎折、拉扯及扭曲或角度過於直角或超過 60°或未定位在固定勾
位置或線組懸空長度太長或導線跨接 R 角度太短(需≥20mm)。
-導線接頭鬆動
-外表燒焦
-內部加熱器線圈斷路或短路
-內部加熱器斷裂(拆卸碰撞車架)

4-30
4. 燃料系統
電子噴射引擎開、閉迴路系統控制概述
․何謂閉迴路(close loop)系統?
當電子噴射系統同時具備下列兩個條件時,稱為閉迴路系統:
電子噴射系統必須有含氧感知器。
當含氧感知器開始作動時。
※在閉迴路狀態時,含氧感知器開始偵測廢氣中的含氧量,並將訊號回饋給微電腦控制單
元,作為修正噴油量的依據,以得到完全燃燒之空氣燃油比:
Air/Fuel ratio=14.7(相當於 14.7 公斤的空氣以及 1.0 公斤的燃油)
開、閉迴路系統迴路控制示意圖
․開迴路系統迴路示意圖
微電腦控制單元 噴油嘴 引擎 排氣
․閉迴路系統迴路示意圖
過濃或過稀之訊號回饋
微電腦控制單元 噴油嘴 引擎 排氣 O2 Sensor

噴油量修正成 A/F=14.7
三用電錶檢查含氧感知器主配線端電壓及本體電阻:
①測量含氧感知器電源接腳電壓:拆下含氧感知器導線接頭,取下含氧感知器,三用電錶轉
至 DCV20V 檔位,⊕極端接主配線端電源接腳,○ - 極端接車架,正常值同電瓶電壓。
②測量含氧感知器本體加熱器電阻:
三用電錶轉至 200Ω 檔位,⊕極端接含氧感知器本體電源接腳,○ - 極接加熱器接腳,正常
值為 6.7~9.5Ω。
③測量含氧感知器回饋訊號輸出電壓:
接上含氧感知器本體至主配線,三用電錶轉至 DCV20V 檔位,⊕極端接主配線端含氧感知
器回饋訊號輸出線,○ - 極接車架,正常值為 5V 以下(約 3.73~3.9V)

4-31
4.燃料系統
含氧感知器拆卸檢查 導線接頭
拆下含氧感知器導線接頭。
拆下排氣管固定螺帽及螺栓。
取下排氣管。
注意含氧感知器不能碰撞及防止水份滲
入,安裝時螺牙須塗佈防卡劑,並上緊扭力。
扭力值:2~3 kgf.m
含氧感知器導線拆裝時,不可扭曲摺 含氧感知器
線。
從排氣管上拆下含氧感知器。
測量本體加熱器電阻。
三用電錶轉至 200Ω 檔位。
正極接本體電源接腳,負極接加熱器接腳(兩
條白色線)。
正常值為 6.7Ω~9.5Ω

測量含氧感知器電源電壓。
拆下含氧感知器導線接頭。
三用電錶轉至 DCV20 檔位。
正極接主配線端接腳,負極接車架,正常值
同電瓶電壓。

測量含氧感知器回饋輸出電壓。
接上診斷器至資料分析處,車輛引擎發動至
含氧感知器加熱器 ON 後檢查含氧感知器回
饋輸出電壓其數據是否在規格 0~1V 之間跳
動,如資料是沒有跳動乃回饋信號有問題,
請檢查含氧感知器本體是否斷路。

4-32
燃料系統
4.

備 忘 錄
5. 引擎拆裝
整備資料…………………………… - 引擎安裝…………………………… -
5 1 5 3

引擎拆卸…………………………… - 5 2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引擎之拆卸作業必需有一個腳架將車子架起。
․引擎拆卸時需準備另件盤,將所拆卸螺絲部品放置好。
․所拆下之車體蓋放置時注意塗裝面不可向下放置,以免損傷塗裝。
․引擎拆卸需要準備維修部品。
機油容量:
分解時:1.2L
一般交換:0.9L
5
扭力值:
引擎托架螺栓 2.0~2.5 kg.m
傳動齒輪固定螺栓 0.8~1.2 kg.m
排氣管接頭固定螺帽 0.8~1.2 kg.m
排氣管吊板固定螺栓 2.4~3.0 kg.m

5-1
5.引擎拆裝
引擎拆卸 排氣管吊板螺栓 節流閥體 火星塞蓋
拆下油箱。
拆下節流閥體。( )
拆下離合器導線。
4-3

拆下排氣管接頭 個固定螺帽。
拆下排氣管吊板 支固定螺栓。
2

取下火星塞蓋。
2

拆下 管接頭。
P.C.V

․引擎拆卸前,先將引擎內機油洩放出 離合器導線 排氣管固定螺帽


來。
P.C.V

發電機導線接頭
․排氣管溫度很高,在冷車情況下作業。
拆下發電機導線接頭。
拆下起動馬達導線。
拆下二次空氣導入系統橡皮管接頭。
拆下機油冷卻器油管。

機油管 起動馬達導線
拆下左後曲軸箱蓋。 固定螺栓
拆下驅動齒輪 支固定螺栓。
取下驅動齒輪固定片,取下驅動齒輪及驅動鏈
2

條。
拆下變速桿 支固定螺栓,取下變速桿。
1

齒輪固定片 變速桿 驅動齒輪


拆下引擎前托架 支固定螺栓,取出 支螺 上吊板固定螺帽
栓,取下引擎托架。
3 3

拆下引擎上吊板固定螺帽,取下螺栓。
拆下引擎與車體結合之 支固定螺栓。
先取下上方螺栓,使引擎向前傾斜。
2

再取下下方螺栓,由右側將引擎取下。

固定螺帽 前托架
5-2
5.引擎拆裝
引擎安裝
引擎安裝時務必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使用千斤頂或其他可調整之支物,小心的將引
擎裝回原位。
․引擎與車體結合時,避免損傷螺栓螺
紋、電線裝置及車體塗裝。
․安裝變速桿時,須將桿上及樞軸上的沖
點記號相對。
․使用指定規格機油注入曲軸箱至適當
的油面高度上限與下限之間。
․安裝完成後車實施下列檢查及調整:
節流閥遊隙調整。
離合器拉桿調整。
1.

2.

驅動鏈條鬆緊度調整。
3.

5-3
引擎拆裝
5.

備 忘 錄
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6.

6-0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整備資料………………………… 6 - 1 氣門導管交換…………… - 6 7

故障診斷………………………… 6 - 2 氣門座檢查修正………… - 6 8

汽缸頭拆卸……………………… 6 - 3 汽缸頭組合…………………… - 6 10

汽缸頭分解……………………… 6 - 5 汽缸頭安裝…………………… - 6 11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汽缸頭之拆卸作業必須將引擎從車上拆下方可操作。
‧組合時初期潤滑,氣門導管活動部,氣門搖臂滑動面,塗布二硫化鉬或機油。
‧氣門搖臂機構之潤滑,是由引擎機油經汽缸頭機油通路供給,汽缸頭組合前機油通路必須
先行清除乾淨。
‧部品分解後,檢查測定前先洗後使用壓縮空氣吹乾。
‧部品拆卸後,依照順序記號排列,組合時依放置反順序組合。
準備基準
標 準 使 用 限
項 目 150cc 150cc
氣門間隙(冷間) IN 0.06 -
EX 0.06 -
汽缸頭壓縮壓力 kg/cm
2
10~14 8 以上
汽缸頭面歪曲 - 0.05 以上
氣門搖臂內徑 IN 12.00~12.015 12.10 以下
EX 12.00~12.015 12.10 以下
氣門搖臂軸外徑 IN 12.00~11.980 11.900 以下
EX 12.00~11.980 11.900 以下
氣門座角度 IN 89∘~90∘ 90∘以上
EX 89∘~90∘ 90∘以上
氣門導管外徑 IN 5.00~5.012 4.95 以下
EX 5.00 4.95 以下
氣門導管內徑 IN 5.00~5.012 5.03 以上
EX 5.00~5.012 5.03 以上
氣門桿與導管間隙 IN 0.010~0.037 0.08 以上
EX 0.030~0.057 0.10 以上

6-1
6. 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扭力值
汽缸頭蓋固定螺栓 0.8~1.2 kg.m
汽缸頭固定螺帽 2.3~2.8 kg.m
凸輪鏈條調整器固定螺栓 0.7~1.1 kg.m
工具

氣門彈簧壓縮器 氣門彈簧壓縮器
氣門座絞刀 24.5mm 45°IN-EX 氣門間隙調整扳手
氣門座絞刀 25mm 平面絞刀 37.5°EX 氣門導管起子
氣門座絞刀 22mm 平面絞刀 37.5°EX 氣門導管絞刀
氣門座絞刀 26mm 平面絞刀 63.5°IN/EX 氣門導管拆卸器
絞刀夾具 5mm 氣門彈簧壓縮器附件
故障診斷
‧汽缸頭作動不良,壓縮壓力測定,或是由引擎上部發出聲音來比較判斷得知。
怠速不順 排氣管排出白煙
‧壓縮壓力太低 ‧氣門桿或氣門導管磨損破裂。
壓縮壓力太低 ‧氣門導管油封損傷。
‧氣門間隙調整不當。(太緊) 異音
‧氣門燒損或彎曲。 ‧氣門間隙調整不當。(太大)
‧氣門不正時。 ‧氣門燒損或氣門搖臂損傷。
‧氣門彈簧損傷。 ‧凸輪軸磨耗。
‧氣門座氣密不良。 ‧凸輪軸軸承損壞。
‧汽缸頭墊片洩漏。 ‧氣門彈簧斷裂。
‧汽缸頭歪曲或龜裂。
‧火星塞安裝不良。
壓縮壓力過高。
‧燃燒室積碳、活塞頭部積碳過多。

6-2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汽缸頭拆卸 固定螺栓
拆下汽缸頭蓋 支固定螺栓。
4

取下汽缸頭蓋。
檢查汽缸頭蓋 環是否破損、硬化,有則更
O

換新品。

拆下凸輪鏈條調整器 支固定螺絲,取下凸
2

輪鏈條調整器。

凸輪鏈條調整器拆卸時,請先將調整器
螺絲順時針方向旋轉鎖緊,再拆調整器。
順時鐘鎖緊 固定螺栓
將飛輪反時針旋轉使飛輪 旁〝 〞記號對準曲
T I 圓孔向上
軸箱蓋記號,凸輪軸鏈齒輪上圓孔向上位置,
為壓縮上死點。

拆下汽缸頭固定螺栓。 圓沖點平行
拆下凸輪軸固定座,螺帽、華司。 華司 螺帽
凸輪軸固定座拆卸,螺帽對角分 次放 2-3

鬆螺帽。
拆下汽缸頭與汽缸內側 支固定螺栓。
2

內側固定螺栓
6-3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取下凸輪軸固定座,固定銷。 固定銷

把凸輪軸從凸輪鏈條拆下,取下凸輪軸。 凸輪鏈條

凸輪軸
檢查凸輪軸
檢查凸角面,凸輪高度是否損傷。
使用限度:IN:30.75mm 以下交換
EX:30.26mm 以下交換

檢查凸輪軸,軸承是否鬆動、磨損,有則更換 凸輪軸軸承
全組。

6-4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凸輪軸固定座分解 氣門搖臂軸 氣門搖臂
拆下 5mm 螺栓取下氣門搖臂軸固定片。

螺栓 固定片
凸輪軸固定座
檢查凸輪軸固定座
檢查凸輪軸固定座,氣門搖臂,氣門搖臂軸是
否磨耗,損傷。
氣門搖臂滑動面有磨耗時,則必須檢查凸
輪軸凸角面是否磨耗,損傷。

氣門搖臂軸 固定片
凸輪軸固座及氣門搖臂活動部外徑測定。
使用限度:11.900mm 以下交換
氣門搖臂內徑測定。
使用限度:12.10mm 以上交換
氣門搖臂軸與氣門搖臂活動部外徑測定。
使用限度:12.10mm 以上交換
氣門搖臂與氣門搖臂軸之間隙。
使用限度:0.10mm 以上交換
汽缸頭之分解
使用氣門彈簧壓縮器壓縮取下氣門鎖扣,取下
承盤,氣門彈簧,彈簧座華司,氣門導管油封。
‧氣門彈簧拆卸必須使用氣門彈簧壓縮器
作業。
‧拆卸部品依順序放置,安裝時依反順序
作業。
氣門彈簧壓縮器
6-5
6. 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燃燒室
氣門彈簧壓縮器

氣門彈簧壓縮器附件
燃燒室及排氣口積碳清除。
清除汽缸頭表面附著之墊片材料。
注意不可損傷到汽缸頭接合面。 排氣口
檢查
汽缸頭
檢查火星塞孔,氣門孔附近是否龜裂。
使用直角規及厚薄規檢查汽缸頭歪曲面。
使用限度:0.05mm 以上修正或交換

氣門彈簧
測量氣門彈簧自由長度。
使用限度:29.1mm

氣門桿,氣門導管
檢查 桿是否彎曲,燒損?
氣門

氣門導管作動是否順暢?
各氣門桿外徑測定。
使用限度:
IN 4.925mm 以下交換
EX 4.925mm 以下交換

使用氣門導管絞刀除去積碳物。
氣門導管絞刀
通常使用絞刀時是向右回轉,在絞刀停止
之狀態時,不可把絞刀直插或拔出。
氣門導管絞刀
6-6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各氣門導管內徑測定
使用限度:
IN:5.03mm 以上交換
EX:5.03mm 以上交換
‧氣門導管超過使用限度時,更換氣門導
管。
‧氣門導管更換新品時,必須修正氣門座。
氣門導管
氣門導管交換
使用氣門導管起子把導管打出。
‧作業時必須先將導管積碳清除。
‧作業導管起子必須垂直打出。
氣門導管起子
氣門導管起子
把新的 O 環塗布機油裝入導管上再將新的導管
打入
‧注意不可傷害到汽缸接合面。
‧打入後檢查氣門導管是否損傷。
‧新的氣門導管外徑必須加大尺寸。

打入後氣門導管使用絞刀修整。
氣門導管
‧使用絞刀修整時,必須使用切削油作 氣門導管起子
業。
‧通常使用絞刀時是向右旋轉,在絞刀
停止狀態時不可把絞刀直插入或拔
出。

氣門導管絞刀
氣門導管絞刀
6-7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氣門座檢查,修正 研磨棒
氣門座檢查
燃燒室及氣門積碳清除。
氣門與氣門座接觸面使用金鋼砂塗布。
使用研磨棒把氣門磨合。
取出氣門,檢查氣門接合面。
氣門面粗糙或偏磨耗,上下接合不良時更換新
品。

氣門座接觸面寬度檢查。
使用限度:1.2~1.5mm 以上修正
接觸面寬度不均或太寬太窄時,氣門座使用倒
角器修正。

氣門座之修正
45∘之氣門座面用倒角器針穴和粗糙處研削。

請注意勿研削過度。

用 37.5∘之倒角器作平面之修正。

6-8
6. 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用 63.5∘之倒角器作內面之修正。
舊氣門座面寬

用 45∘之倒角器把氣門座面修成一規定之座 63.5
寬。 °

氣門座寬
標準值:1.0mm
1.0mm

45 °

檢查氣門座接觸位置。
接觸位置太高時用 37.5∘倒角器研磨。 接觸面太高
接觸位置太低時用 63.5∘倒角器研磨。
舊氣門座面寬
修正後在氣門接觸面塗布金鋼砂,用研磨棒把
氣門磨合, 37.5
°

磨合後把汽缸頭,氣門洗淨。
‧研磨時,如把氣門強力壓在閥座上,則 接觸面太低
容易損傷,應輕輕壓下使它回轉。
‧研磨中請注意,勿將金鋼砂進入閥桿與 舊氣門座面寬
氣門導管中。
一切修正完成時請以紅丹塗布 45∘座面確認
氣門之接觸面的中央部位是否均勻。 63.5 °

6-9
6.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汽缸頭之組合 氣門桿 氣門導管油封
將氣門桿塗些機油,再裝入氣門導管。
把氣門導管封內測塗些機油,裝入氣門導管
上。
‧氣門導管封拆下時,請以新品更換。

裝上彈簧座、華司、內外彈簧、承盤,使用氣 氣門彈簧壓縮器附件
門彈簧壓縮器把彈簧壓縮,然後裝上氣門鎖
扣。
‧以氣門彈簧壓縮器,壓縮彈簧,作業時
不可傷及汽缸頭面。
‧氣門鎖扣向下方向確實裝妥。
氣門彈簧壓縮器
氣門彈簧壓縮器

氣門彈簧壓縮器附件
氣門桿端用塑膠鎚輕輕敲 下,使氣門鎖扣
2-3

密合良好。
‧不可損傷氣門。 塑膠鎚
固定銷
汽缸頭之安裝
把固定銷,新的墊片,裝於汽缸上。

墊片
6-10
6. 汽缸頭、氣門、凸輪軸、氣門搖臂
汽缸頭安裝 凸輪軸固定座 氣門搖臂
凸輪軸固定座組合
將進、排氣門搖臂裝入凸輪軸固定座內。
裝上氣門搖臂軸。
再裝上氣門搖臂軸固定片鎖緊 5mm 固定螺絲。
‧進、排氣門搖臂軸先端之切角與凸輪軸固
定座之螺栓孔要相對合。 固定片 螺栓 氣門搖臂軸
把汽缸頭安裝上。 圓孔向上
再旋轉飛輪,使飛輪上 T 旁〝I〞記號對正刻劃
(活塞在上死點),凸輪軸鏈齒輪上的圓孔向
上,左右兩沖點與汽缸頭平行位置(凸輪軸凸
角向下),把凸輪軸裝於汽缸頭上。
把凸輪鏈條裝於凸輪軸鏈齒輪上。
把凸輪軸固定座、華司、螺帽裝於汽缸頭上。
鎖緊汽缸固定頭螺帽,並上緊內側 2 支側邊螺
栓。 兩沖點平行
扭力值: 固定螺帽
汽缸頭固定螺帽:2.3~2.8 kg.m
汽缸頭側邊螺栓:0.8~1.2 kg.m
裝上凸輪鏈條調整器。
氣門間隙調整。( 2-5)
‧凸輪軸固定座螺帽對角分 2-3 回鎖緊。
‧凸輪軸固定座螺帽上緊後再上緊側邊螺
栓。 固定螺栓

注意 O 環必須安裝於凹槽內。
鎖緊二次空氣單向閥。
扭力值:0.8~1.2 kg.m

汽缸頭蓋
6-11
7.汽缸、活塞、活塞環

7-0
7.汽缸、活塞、活塞環
整備資料………………………… - 活塞拆卸………………………… -
7 1 7 2

故障診斷………………………… - 活塞安裝………………………… -
7 1 7 5

汽缸拆卸………………………… - 汽缸安裝………………………… -
7 2 7 6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汽缸、活塞之拆卸作業必須將引擎從車上拆下方可作業。
‧部品分解後、檢查測定之前洗淨後,使用壓縮空氣吹乾淨。
整備基準 單位:mm
標 準 值 使 用 限 度
項 目 150cc 150cc
內 徑 58.00~58.010 58.10 以上
汽 缸彎圓





0.01 以下
0.05 以上
0.05 以上
真 圓 度 0.01 以下 0.05 以上
活塞環與活塞環 頂 環 0.015~0.50 0.09 以上
之間隙 第 二 環 0.015~0.50 0.09 以上
頂 環 0.15~0.3 0.5 以上
活 塞 合 口 間 隙 機第 油 環二 側 環軌 0.15~0.3
0.2-0.9
0.5 以上

活塞環 活 塞 外 徑 57.975~57.995 57.90 以下
活塞外徑測定位置 裙部下端約 10mm
活塞與汽缸間隙 0.010~0.040 0.1 以上
活塞銷孔內徑 15.000-15.008 15.06 以上
活塞銷外徑 14.994~15.000 14.96 以下
活塞與活塞銷間隙 0.002~0.014 0.02 以上
連桿小端部內徑 15.016~15.034 15.06 以上

故障診斷
‧始動不良,低速不順時,檢查曲軸箱通氣管是否有白煙排出。曲軸箱通氣管有火煙排出時,活塞環
磨耗、燒著、或活塞環斷。
壓縮壓力低 排氣管白煙
‧活塞環磨耗、燒著或拆斷 ‧活塞環磨損、損傷
‧汽缸、活塞磨耗或損傷 ‧活塞、汽缸磨損、損傷
壓縮壓力過高 活塞打音
‧活塞,燃燒室積碳 ‧汽缸、活塞、活塞環磨損
‧活塞銷孔與活塞銷磨損
7-1
7.汽缸、活塞、活塞環
汽缸拆卸 凸輪鏈條張力片 凸輪鏈條導片
拆下汽缸頭。 ( 6-3)

取下凸輪鏈條導片。
拆下汽缸

拆下汽缸墊片、固定銷。 固定銷
把曲箱軸汽缸面上附著墊片刮除乾淨。

墊片
活塞
活塞拆卸
拆下活塞銷固定圓夾。
注意固定圓夾不可掉入曲軸箱內。
取出活塞銷,取下活塞。
活塞銷 固定圓夾
檢查活塞,活塞銷,活塞環。
取下活塞環。
注意勿使活塞環損傷或折斷。
活塞環溝附著積碳清除乾淨。

7-2
7.汽缸、活塞、活塞環
裝上活塞環,測量活塞環溝之間隙。
使用限度:頂環:0.09mm 以上交換。
第二環:0.09mm 以上交換。

取下活塞環,把活塞環,裝在汽缸底部。

用活塞頭部把活塞環在汽缸內壓入。
測量活塞環合口間隙。
使用限度:0.5mm 以上交換。

活塞銷孔內徑測定。
使用限度:15.06mm 以下交換。

測定活塞銷外徑。
使用限度:14.96mm 以下交換。

7-3
7.汽缸、活塞、活塞環
活塞外徑測定。
活塞外徑,對準活塞銷孔 90°方向,
活塞裙部下端約 10mm 位置測定。
使用限度:150cc:57.90mm 以下

檢查汽缸
檢查汽缸內面是否刮傷磨耗,燒著。
與活塞銷成 90°直角方向(X-Y 方向)
分上、中、下三個位置測量汽缸內徑。
使用限度:150cc:58.10mm 以上

使用限度:0.1mm 以下修正或交換
汽缸與活塞之間隙以最大值為準。
各測定值為直圓度(X 方向-Y 方向之差)而
圓筒度(X 或 Y 方向之上、中、下位置內徑之
差)以最大值為準。
使用限度:0.05mm 以上修正或交換

檢查汽缸面彎曲度
使用限度:0.05mm 以下修正或交換。

7-4
7.汽缸、活塞、活塞環
連桿小端內徑測定
使用限度:15.06mm 以上修正或交換。

安裝
活塞環之安裝
先將第三條環側軌裝入然後裝上油環再裝上側
軌,再裝上第 2 及 1 壓縮環。 120
各活塞環塗布機油。
°

120 ° 頂環
‧注意活塞不可刮傷,活塞環不可折斷。 120 °
第二環
‧活塞環合口端上面刻有英文字母記號面 刮沖環
朝上組立。
‧組合後活塞環與活塞環溝必須會自由轉 20-30mm 20-30mm
動確認。

活塞安裝 固定銷

把曲軸箱上面附著之墊片刮除乾淨。
注意曲軸箱內不可有異物掉入。
裝上新的墊片及固定銷。

墊片

7-5
7. 汽缸、活塞、活塞環
活塞
安裝活塞,活塞銷,活塞環固定圓夾。
‧活塞安裝頂部〝 〞記號向進氣門方
向安裝。
IN

‧活塞銷固定圓夾不可掉入曲軸箱內,使用
布類將曲軸箱塞住。

活塞銷固定圓夾

汽缸安裝 固定銷

把 個固定銷,墊片裝於曲軸箱上。
2

墊片
汽缸內面,活塞,及活塞環塗布機油。 汽缸
活塞環,注意壓縮,裝入汽缸內。
‧注意活塞環不可損傷、折斷。
‧活塞環合口位置注意在活塞銷方向與直角
方向作 120°的分割。

裝上凸輪鏈條導片、固定銷、墊片。 凸輪鏈條導片
活塞
固定銷

‧凸輪鏈條導片凸部確實裝入曲軸箱及汽
缸凹槽內。
汽缸頭安裝。( )
6-12

鎖緊汽缸螺帽。
氣門間隙調整。( )
2-5

墊片
7-6
7.汽缸、活塞、活塞環
備 忘 錄
8.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合器

- -
81 8-0
8.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合器
整備資料……………………… - 8 1 起動單向離合器拆卸……………… - 8 2

故障診斷……………………… - 8 1 起動離合器安裝…………………… - 8 4

起動馬達拆卸…………………… - 8 2 發電機安裝………………………… - 8 4

左曲軸箱蓋拆卸…………………… - 8 2 左曲軸箱蓋安裝…………………… - 8 5

發電機拆卸……………………… - 8 2 起動馬達安裝……………………… - 8 5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起動馬達、左曲軸箱蓋、發電機、起動單向離合器,可以在車上維修作業。
‧安裝起動離合器時不可強行裝入作業。
‧發電機安裝時編碼齒飛輪凹槽要對準曲軸上的鍵裝入。
整備基準 單位:mm
項 目 標 準 值 使 用 限 度
減速齒輪軸外徑 9.972~9.987 9.932 以上
減速齒輪軸孔內徑 10.031~10.056 10.096 以上
起動減速齒輪軸端外徑 9.966~9.984 9.926 以下
起動減速齒輪軸孔內徑 10.031~10.056 10.096 以上
滾子外徑 10.19~10.205 10.15 以下
起動齒輪軸內徑 22.01~22.022 22.062 以上
起動齒輪軸外徑 36.975~37 36.935 以下

扭力值 工具
發電機編碼齒飛輪固定螺栓 4.0~5.2 kg.m
左曲軸箱蓋固定螺栓 0.8~1.2 kg.m 飛輪固定器
起動馬達固定螺栓 0.8~1. 2 kg.m 飛輪拔取器

故障診斷
起動、高速不良 起動時雜音
‧發電機編碼齒飛輪固定螺栓鬆動。 ‧起動減速齒輪磨損。
起動打滑 ‧起動齒輪磨損。
‧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磨損。 ‧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磨損。
‧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彈簧不良。 ‧減速齒輪軸承不良。
‧起動齒輪軸外徑磨損。

8-1 - -
82
8.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合器
起動馬達拆卸 起動馬達

拆下起動馬達電源導線。
拆下起動馬達 支固定螺栓。
2

取下起動馬達。
檢查起動馬達 環是否損傷、硬化。
O

檢查起動馬達小齒輪是否損壞、磨損。

固定螺栓

左曲軸箱蓋、發電機之拆卸
固定螺栓 銷 軸

拆下左曲軸箱蓋。( ) 5 2

拆下發電機導線接頭,取下空檔燈開關導線。
拆下左曲軸箱蓋 支固定螺栓。6

取下左曲軸箱蓋(內有發電機安裝)。

減速齒輪
起動減速齒輪

起動單向離合器拆卸
使用飛輪固定器把編碼齒飛輪固定起來。
拆下編碼齒飛輪固定螺栓。
使用飛輪拔取器取下編碼齒飛輪。

空檔燈開關導線 華司
飛輪固定器 飛輪固定器

取下起動齒輪,起動減速齒輪及上、下 片華司
取下 個固定銷。
2

把左曲軸箱蓋上的墊片刮除乾淨。

8-2
固定螺栓 飛輪拔取器
- -
83
8.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合器
針狀軸承
檢查
檢查起動齒輪軸針狀軸承。
測量起動齒輪內徑。
使用限度:22.062mm 以上交換

測量起動齒輪軸外徑。
使用限度:36.953mm 以下交換

檢查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外徑。
使用限度:10.15mm 以下交換

滾子
滾子彈簧
檢查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彈簧、滾子彈簧蓋,是
否變形損壞。

滾子彈簧蓋
8-3 - -
84
8.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合器
起動齒輪安裝 起動齒輪 起動減速齒輪
先裝起動減速齒輪及上下華司。
再裝上起動齒輪。
‧安裝起動減速齒輪時別忘了上、下各
有一塊華司。

凹槽 滾子
起動單向離合器安裝
將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彈簧裝入彈簧蓋,再裝入
離合器本體。
再將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裝入起動單向離合器
本體。

發電機安裝 梅花扳手
裝上發電機編碼齒飛輪,使用飛輪固定器將飛輪
固定,然後鎖緊固定螺栓。
‧安裝時注意編碼齒飛輪軸孔凹槽必須
對準曲軸固定鍵安裝。
‧安裝時注意要輕輕裝入以避免損傷到
起動單向離合器滾子。
飛輪固定器 飛輪固定螺栓
扭力值:4.0~5.2 kg.m

飛輪固定器

- -
85 8-4
8.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合器

左曲軸箱蓋安裝 固定螺栓
裝上左曲軸箱蓋,鎖上 8 支固定螺栓。(參閱 8-3)
扭力值:0.9~1.2 kg.m

固定螺栓
裝上起動減速齒輪、華司,再裝上減速齒輪蓋,
鎖緊 3 支固定螺栓。
扭力值:0.8~1.2 kg.m
‧安裝時起動減速齒輪軸銷對準底座凹
槽裝入。
‧減速齒輪蓋 O 環塗布機油才安裝。

起動馬達
起動馬達安裝
起動馬達安裝時先將 O 環塗布機油然後輕輕裝
入。
鎖緊 2 支固定螺栓。
扭力值:0.8~1.2 kg.m

固定螺栓

8-5 - - 86
9.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9-0
9.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整備資料………………………… - 離合器拆卸……………………… -
9 1 9 2

故障診斷………………………… - 離合器安裝……………………… -
9 1 9 5

右曲軸箱蓋拆卸………………… - 右曲軸箱蓋安裝………………… -
9 2 9 7

整備資料
作業上應注意事項: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可以在車上修理作業。
‧離合器鋼板安裝時要同一角方向安裝。
‧離合器推力華司安裝時倒角要向上,平面向下裝。
基本資料
項 目 標 準 使 用 限 度
離合器彈簧自由長度 35.5 34.2
離合器摩擦片厚度 2.9~3.0 2.6 以下
離合器鋼板之彎曲度 0~0.1 0.2 以上
離合器外套內徑 111~111.5 112.5 以上
離合器外套導管 外內 徑徑 28.00~28.04
30.00~30.10
28.06 以下
30.40 以上
扭力值: 工具
離合器中心體固定螺栓 0.8~1.2 kg.m
萬能固定器
外張鉗
故障診斷
當加速時、離合器打滑 離合器無法作動,幾乎緩緩慢行
‧無間隙。 ‧間隙太大。
‧摩擦片磨損。 ‧離合器鋼板彎曲。
‧彈簧疲乏。
離合器無法作動 離合器拉桿壓力太大
‧間隙太大。 ‧離合器導線彎折、損壞或污穢。
‧離合器鋼板彎曲 ‧提起器機構損壞。
變速不良 離合器作動、感覺不順
‧離合器調整不當、間隙太大(拉桿) ‧離合器外套之溝槽加工不良。
‧變速樞軸彎曲。 ‧變速樞軸彎曲。
‧離合器鋼板磨損變形。 ‧齒輪齒磨損。
‧變速轂凸輪槽溝損壞。
‧變速轂制止不良。
9-1
9.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右曲軸箱拆卸 起動桿 離合器導線
右曲軸箱蓋拆卸。
先將引擎機油洩下。
拆下起動桿。
拆下離合器導線。
拆下右曲軸箱蓋 13 支固定螺栓。
取下右曲軸箱蓋。
離合器箱蓋 固定螺栓
拆下油濾轉子。( 3-4) 軸承導銷 油濾轉子
拆下機油泵浦驅動齒輪。
拆下驅動鏈條。

驅動鏈條 機油泵蓋
離合器拆卸 提起器板 固定螺栓
拆下離合器提起器 4 支固定螺栓。
取下離合器提起器板及 4 條張力彈簧。

張力彈簧
使用外張鉗取下 20mm 固定圓夾環,取出離合器 固定圓夾環
中心體及離合器摩擦片與鋼板。
‧取下 20mm 固定圓夾環時,不可擴張得太
開以免變形。
‧固定圓夾環安置時,倒角面向下安裝。

9-2
9.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取下推力華司取出離合器外套及外套導管。 推力華司

離合器外套
檢查
離合器張力彈簧
測量離合器張力彈簧自由長度。
使用限度:34.2mm
如彈簧小於使用限度範圍時則更換新品。

離合器摩擦片 遊標卡尺
測量離合器摩擦片之厚度。
使用限度:2.6mm

離合器摩擦片
離合器鋼板 厚薄規
用厚薄規檢查離合器鋼板,板面之彎曲程度。
使用限度:0.20mm

離合器鋼板
9-3
9.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離合器外套
檢查離合器溝槽是否有被摩擦片磨損造成割痕、
刮紋。
測量離合器外套之內徑。
使用限度:30.40mm

齒輪移位機構: 移位凸輪制止器

先拆下變速踏桿。
取出變速樞軸及華司。

變速樞軸
移位凸輪 固定螺栓
拆下制止器螺栓,取下制止器及彈簧。
拆下移位凸輪固定螺栓。
取下移位凸輪及固定銷。

彈簧 制止器螺栓

檢查 移位凸輪制止器

檢查移位凸輪制止器是否磨損、鬆動,有則更換
新品。

磨損 鬆動
9-4
9.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磨損變形
檢查變速樞軸移位凸輪撥板是否變形磨損,有則
更換新品。

檢查移位凸輪凸角是否有磨損成圓角形,有則更 移位凸輪撥板(變速臂)
換新品。 移位凸輪

安裝 磨損
先將移位凸輪制止器及彈簧一起安裝並鎖上 彈簧
6mm 固定螺栓。
扭力值:0.8~1.2 kg.m

先把移位凸輪上的固定銷裝入變速轂孔內。

把移位凸輪上銷孔對準固定銷裝上並鎖緊固定螺 移位凸輪制止器
栓。 固定銷
扭力值:0.8~1.2 kg.m
‧安裝移位凸輪後將移位凸輪制止器安置於
移位凸輪凹槽內並上緊移位凸輪制止器固
定螺栓。
‧轉動變速轂確認移位凸輪制止器之作動情
形。
9-5
9.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裝上變速樞軸 曲軸箱凸點
變速樞軸安裝時注意把華司裝上,回力彈簧端叉
必須對準曲軸箱凸點兩側裝入。

回力彈簧 變速樞軸 回力彈簧端叉


裝上離合器外套及推力華司。 推力華司
‧推力華司倒角面向上安裝。
裝上離合器組。
安裝離合器組時把摩擦片和離合器鋼板交叉的放
在離合器中心體,把摩擦片整理整齊後把離合器
中心體與摩擦片組一起裝入離合器外套內。

固定圓夾環
裝上固定圓夾。
‧固定圓夾環倒角面向下安裝。

裝上張力彈簧及離合器提起器。 固定螺栓 彈簧
把華司裝入螺栓並鎖緊 4 支固定螺栓
扭力值:0.8~1.2 kg.m
裝上離合器提起板導銷
裝上驅動齒輪。
安裝油濾轉子
裝上華司鎖緊四角螺帽。
扭力值:4.0~5.0 kg.m
離合器提起器板 驅動齒輪
9-6
9.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安裝時華司 OUTSIDE 英文字向上裝入。 華司 油濾轉子

裝上油濾轉子蓋。 油濾轉子蓋 固定螺絲


檢查墊片是否破損,有則更換新品。
裝上 3 支固定螺絲。
扭力值:0.3~0.4 kg.m

固定銷
右曲軸箱蓋安裝 離合器蓋
先裝上固定銷後再裝上墊片。
然後裝上離合器蓋並鎖緊固定螺栓。
扭力值:0.8~1.2 kg.m

‧鎖緊離合器蓋螺栓時要對角交叉上緊。
固定螺栓

9-7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分解圖

10

10-0
10.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整備資料………………………… 10 - 1 變速系統之拆卸……………… 10 - 5

故障診斷………………………… 10 - 2 變速齒輪組/曲軸之拆卸…… 10 - 7

曲軸箱之拆卸………………… 10 - 3 檢查/交換軸承…………… 10 - 8

平衡軸之拆卸………………… 10 - 3 曲軸之檢查………………… 10 - 9

平衡軸之安裝………………… 10 - 5 曲軸箱之安裝……………… 10 -11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本章曲軸箱分解作業必須將引擎從車上拆下來方可作業。
‧曲軸箱分解時不可使用鐵鎚敲擊分開,以免使曲軸箱變形損壞。
‧曲軸箱分解後注意左右結合面不可碰撞以免損壞產生漏油。
‧左右曲軸箱分解後墊片必須更換新品。
‧變速系統分解結合後,必須做變速排檔確認後方可組合後面工程。
‧變速系統,曲軸組合時必須塗布機油安裝。
基本資料
項 目 標 準 值 mm 使 用 限 度 mm
爪 厚 度 4.93~5.0 4.43 以下
變速叉 內 徑 12~12.018 12.085 以上
軸 外 徑 11.976~11.994 11.936 以下
變速鼓外徑 左右 12.984~12.996
20.959~20.98
12.926 以下
20.919 以下
主軸起動齒輪 20.02~20.041 20.081 以上
主軸三檔齒輪 20.02~20.041 20.061 以上
主軸五檔齒輪 20.02~20.041 20.061 以上
齒輪內徑 副軸起動齒輪 20.02~20.041 20.081 以上
傳動齒輪 副軸一檔齒輪 19.52~19.541 19.581 以上
副軸二檔齒輪 22.40~22.42 22.61 以上
副軸三檔齒輪 20~20.021 20.061 以下
左曲軸箱端 15.00~15.40 14.80 以下
主軸外徑 起動齒輪 19.959~19.98 19.919 以下
三、五檔 19.959~19.98 19.919 以下
右曲軸箱 20.00~20.18 19.98 以下
左曲軸箱 15.00~15.40 14.80 以下
副軸外徑 一檔齒輪 16.45~16.70 16.05 以下
二檔齒輪 22.00~22.41 21.60 以下
四檔齒輪 20.04~20.45 19.60 以下
連桿大端左右間隙 0.05~0.3 0.8 以上
曲軸 連桿大端部直角方向間隙 0~0.008 0.05 以上
擺振 0.03 0.1 以上

10-1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工具
軸承拆卸器
軸承拆卸器滑塊
萬能軸拆取器
工具
軸承沖具導桿
軸承外套沖具
軸承外套沖具
軸承外套沖具
軸承外套沖具
導具 15mm
導具 17mm
導具 20mm
導具 22mm
內軸承沖具導桿
軸承外套沖具內徑 30mm

故障診斷
引擎噪音
‧主軸頸部軸承磨損。
‧曲軸銷軸承磨損。
‧傳動裝置軸承磨損。
變速系統跳檔
‧齒輪磨損。
‧變速叉彎曲。
‧變速叉軸彎曲。
‧變速鼓移位凸輪制止器損壞。
變速困難
‧離合器調整不當。
‧變速叉彎曲或損壞。
‧變速叉軸心彎曲。
‧變速樞軸彎曲。
‧變速鼓移位凸輪溝槽損壞。

10-2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曲軸箱之拆卸
曲軸箱拆卸之前先拆下列各部品。
‧汽缸頭( ) 6-3

‧汽缸,活塞。( ) 7-2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離合器。
( )
8-2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 9-2

取下凸輪鏈條,拆下凸輪鏈條張力片。 套管
拆下飛輪半圓鍵取下套管。 半圓鍵 左曲軸箱
拆下左曲軸箱 支固定螺栓。
12

左,右曲軸箱分開。
不可使用平口起子敲開會傷及結合面。
使用塑膠鎚輕輕敲分開左曲軸箱。

固定螺栓
固定銷
取下墊片,固定銷。
‧注意變速樞軸上的華司是否失落。

墊片
固定螺帽
平衡軸之拆卸
拆下右曲軸箱蓋。
使用四角套筒拆下平衡軸驅動齒輪固定螺帽。
取下平衡軸驅動齒輪。
‧注意平衡軸驅動齒輪固定螺帽為左螺紋。

10-3
平衡軸驅動齒輪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拆下左曲軸箱 12 支固定螺栓左、右曲軸箱分開。
使用塑膠鎚輕輕敲分開左曲軸箱。

固定螺栓
取下平衡軸。
平衡軸

檢查 滑動面
檢查平衡軸的滑動面是否磨損或損壞。
必要時以新品更換。

軸承
左、右軸承是否損壞。

10-4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磨損
檢查平衡軸驅動齒輪是否損壞或磨損。
必要時更換新品。

平衡軸之安裝 平衡軸
從曲軸箱由左而右的把平衡軸安裝上。

曲軸齒輪 沖點記號 半圓鍵


將半圓鍵安裝在平衡軸凹槽內。
把平衡軸驅動齒輪對準平衡軸之半圓鍵並對準沖
印記號。(平衡軸驅動齒輪和曲軸齒輪)。裝上凸
輪華司,鎖緊固定螺帽。
注意平衡軸驅動齒輪固定螺帽為左螺紋。

平衡軸驅動齒輪
變速系統之拆卸 變速叉軸
先拆下變速叉軸及變速叉。

變速叉
10-5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變速鼓
取下變速鼓

檢查
檢查變速叉,變速鼓。
檢查變速叉是否彎曲或損壞。
測量變速叉之厚度。
使用限度:4.43mm 以下交換

測量變速叉軸孔之內徑。
使用限度:12.058mm 以上交換。
檢查變速叉軸是否彎曲或損壞。
測量變速叉軸外徑。
使用限度:11.936mm 以下交換。

檢查變速鼓是否刮傷,或潤滑不良情形。
檢查變速鼓溝槽是否損壞。
檢查軸承是否間隙太大。
測量變速鼓之外徑。
使用限度:
左端:12.926mm 以下
右端:20.919mm 以下
檢查變速鼓及左右曲軸箱上之變速叉軸孔是否損
壞或損傷。

10-6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變速齒輪組,曲軸之拆卸 變速齒輪組
從右曲軸箱上取下主軸及副軸。
‧拆卸時變速齒輪整組取下來。
取下曲軸。

分解主軸及副軸。
二檔齒輪 五檔齒輪 三檔齒輪 四檔齒輪 一檔齒輪 最初起動齒輪
副軸

主軸

二檔齒輪 五檔齒輪 三檔齒輪 四檔齒輪 一檔齒輪 起動齒輪


齒輪及軸環之檢查
檢查齒輪,油孔及齒是否過度或不正當磨損或潤
滑不良現象。
測量每一個齒輪之內徑。
使用限度:
主軸 3、5 檔齒輪:20.061mm 以上交換。
副軸 3 檔齒輪:20.061mm 以上交換。 軸襯套
測量每一個軸襯套之內徑。
副軸起動惰輪:16.85mm 以上交換。
副軸一檔齒輪:16.85mm 以上交換。
測量每一個軸襯套之外徑。
副軸起動惰輪:19.55mm 以下交換。
副軸一檔齒輪:19.0mm 以下交換。
10-7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檢查主、副軸心。
測量主軸及副軸之外徑。
使用限度:

主軸外徑:
3、5 檔齒輪:19.919mm 以下交換
主軸
副軸外徑:
一檔齒輪:16.05mm 以下交換
二檔齒輪:21.60mm 以下交換
四檔齒輪:19.60mm 以下交換

副軸
檢查軸承 間隙 間隙
檢查主、副軸、軸承之作動是否圓滑鬆動。

如有噪音及過度的鬆動,軸承更換新品。 橫方 橫方
右曲軸箱副軸針狀軸承如產生噪音或間隙太大, 向 向
則需與曲軸箱整組更換。

主軸軸承 副軸軸承 軸承拆卸器


軸承之交換
使用軸承拆卸器拆下右曲軸箱內主、副軸之軸承。

軸承拆卸器
軸承拆卸器滑塊

右曲軸箱 主軸軸承 副軸軸承


10-8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右曲軸箱
使用軸承沖具把新的軸承安裝進去。
‧軸承安裝時在軸承外圓塗布機油再安裝。
‧軸承安裝時必須垂直打入。
工具

軸承沖具
軸承沖具
曲軸之檢查
檢查連桿大端左右間隙測量。
使用限度:0.8mm 以上交換。

檢查連桿大端之軸直角 X-Y 方向間隙測量。


使用限度:0.05mm 以上交換。

檢查曲軸之擺振測量。
使用限度:0.05mm 以上交換

A端 B端

10-9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檢查曲軸軸承是否異音鬆動。
如有異音鬆動時,更換新品。

‧曲軸,軸承拆卸時,使用萬能軸承拆卸器作
業。

萬能軸承拆卸器 軸承
主軸 副軸
先把主軸,副軸組合好,再裝入曲軸箱內。

‧主副軸組合時要檢查各華司是否齊全。
再裝上變速鼓。

右曲軸箱

把右變速叉裝在副軸 3 檔齒輪上,將齒輪提高並
把變速叉導銷裝入變速鼓導槽內。

‧變速叉安裝時變速鼓上空檔燈銅片朝向汽缸
方向旋轉較容易裝變速叉。

中變速叉 右變速叉

接著將中變速叉裝入主軸的 4 檔齒輪並裝入變速
鼓導槽內。

左變速叉 右變速叉

10-10
10. 曲軸箱、曲軸、平衡軸、變速系統
變速叉軸
把左變速叉裝入副軸 5 檔齒輪上並將變速叉導銷
裝在變速鼓導槽。
將變速叉軸裝入。
‧安裝後確認主、副軸必須互相平行。

裝上曲軸。 平衡軸 曲軸
‧曲軸安裝時垂直裝入不可敲擊強行裝入。
裝入固定銷,墊片。

裝上左曲軸箱。
‧左曲軸箱安裝時注意起動樞軸必須對準左曲 墊片
軸箱孔裝入不可強行作業。
‧左曲軸箱安裝時注意固定銷及墊片不可歪
曲,以免洩漏。
鎖緊 9 支固定螺栓。
扭力值:0.8~1.2 kg.m
‧鎖緊曲軸箱固定螺栓時,必須對角交叉均勻
鎖緊。
曲軸安裝後確認變速系統作動是否順暢。
安裝下列各部品:
‧起動馬達,發電機,左曲軸箱蓋,起動單向離
合器。( 8-2)
‧離合器,齒輪移位機構。( 9-2)
‧汽缸、活塞。( 7-2)
‧汽缸頭。( 6-11)

10-11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11
11-0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整備資料…………………………11-1 前輪………………………………11-4
故障診斷…………………………11-2 前緩衝器…………………………11-8
手把………………………………11-3 轉向桿……………………………11-12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作業之前先使用千斤頂在引擎底部把車子支撐起來。
•刹車系統如必要分解時,須先將油壓系統內的油放出。
•填加剎車油加入貯油槽時,勿讓其他雜物進入。
•確實防止剎車油濺及塗裝表面或儀表蓋,以免損壞。
•行駛前檢查剎車系統之操作。
•剎車油對塗裝塑膠類,破壞性很強,在處理剎車油時,必須先用一塊布保護油漆,塑膠橡
膠部份。假如以濺及應立即用布擦拭乾淨,沾有剎車油之布,請勿再做擦拭車體用。
•指定外之剎車油請勿混合使用易引起剎車失靈之情形。
基本資料
項 目 標 準 mm 使 用 限 度 mm
前輪輪軸偏心度 - 0.2
橫方向 0.5 2.0
前輪輪圈偏心度
縱方向 0.5 2.0
前緩衝器彈簧自由長度 456.8 450.8 以下
前緩衝器管偏心 - 0.2
前緩衝器油容量 135±1cc -
剎車碟厚度 4 3.8
剎車碟偏心 0.15 -
剎車主缸內徑 12.7 12.75
剎車主缸活塞外徑 12.7 12.68
剎車鉗活塞外徑 25.4 25.35
剎車鉗缸內徑 25.4 25.45
扭力值
轉向桿螺帽 6.0~8.0kg-m 前輪軸固定螺帽 5.0~6.0kg-m
上橋板固定螺栓 0.9~1.3kg-m 上緩衝器固定螺栓 3.0~4.0kg-m
剎車主缸固定螺栓 1.0kg-m 下緩衝器固定螺栓 3.0~4.0kg-m
前剎車碟固定螺帽 1.5kg-m 剎車鉗放氣閥螺栓 0.4~0.7kg-m
剎車鉗架上螺栓 2.4~3.0kg-m
來令片銷螺栓 1.5~2.0kg-m
剎車油管螺栓 3.0~4.0kg-m
主缸固定器螺栓 0.8~1.2kg-m
11-1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工具

轉向桿起子。
轉向桿扳手。
鋼珠座圈拔取器。

附件 32×35
軸承拆卸器。 附件 37×40mm
軸承拆卸器 12mm。 導桿 12mm
軸承拆卸器頭 17mm。 緩衝器油封沖具。
鋼珠座圈沖具導桿 緩衝器油封沖具附件。
內張鉗 導桿 17mm

故障診斷
轉向太緊 懸吊太軟
•輪胎胎壓不足。 •緩衝器彈簧無力。
•轉向桿調整螺帽太緊。 •緩衝器油量不足。
•轉向桿鋼珠或座圈損壞。 懸吊太硬
•轉向桿珠碗損壞。 •緩衝器油量不正確。
轉向偏側或不順 •緩衝器管彎曲。
•左、右緩衝器調整不平均。 •緩衝器管油通路阻塞。
•緩衝器彎曲。 前懸吊噪音
•前輪軸彎曲,前輪安裝不正確。 •滑動部份彎曲。
前輪擺動 •緩衝器油量不足。
•輪軸沒有適當鎖緊。 •緩衝器軸承磨損。
•輪圈損壞。 •速度錶齒輪油脂不足。
•前輪軸承磨損。 剎車困難
•輪胎不良。 •油壓系統膠著。
剎車拉桿鬆軟 •活塞膠著。
•油壓系統內空氣混入。 剎車制動力差
•剎車油油面過低。 •來令片不潔。
•油壓系統漏油。 •剎車碟或車輪未成平行。
剎車拉桿太硬 剎車噪音
•活塞膠著。 •來令片不潔。
•油壓系統阻塞。 •剎車碟偏心太多。
•來令片光滑或過份磨損。 •剎車鉗安裝錯誤。
•剎車碟或車輪未成平行。

11-2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手把
拆卸
拆下手把右邊開關 2 支固定螺栓,取下手把開
闢。

固定螺栓

拆下手把配重固定螺栓。
分解節流閥導線再取下節流閥管。

節流閥管 節流閥導線
主缸

拆下前剎車主缸 2 支固定座螺栓,取下剎車主
缸。

螺栓 固定座

拆下手把左邊開關 2 支固定螺栓,取下手把開
關。
拆下離合器拉桿座 2 支固定螺栓取下拉桿座。

螺栓
11-3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拆下手把 2 個固定螺栓取下手把。
安裝時依拆卸反順序作業,

固定螺栓
節流閥管
安裝
將手把表面清潔,裝上節流閥管,檢查作動是否
順暢。

表面清潔

把節流閥導線裝入節流閥管上。
在節流閥導線上塗布黃油。
固定板上之銷對準手把上之沖孔,裝上節流閥罩
並鎖緊 2 支固定螺栓。

節流閥導線

前輪
放置一千斤頂或其他可以調整之支撐物於引擎下
方,將前輪撐起離開地。
拆下前輪速度錶導線固定螺絲,取下速度錶導
線。
拆下前輪軸固定螺帽,取出前輪軸。
取下前輪。

前輪軸
11-4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檢查
把前輪軸,軸心置於 V 型承座上。
檢查軸心彎曲度。
使用限度:0.2mm 以上交換。

輪圈之檢查
將前輪置於一旋轉台上,檢查輪圈之偏心度。
使用針盤測微規(量規) ,並以手旋轉檢查輪圈之
偏心。
使用限度:橫方向 2.0mm 以上換新品。
縱方向 2.0mm 以上換新品。
鋁合金鋼圈變形則更換新品。
將前輪置於旋轉台上,並以手旋轉檢查軸承的間
隙。
假若發生噪音或間隙太大,則更換新品。

縱方向 橫方向

速度錶齒輪箱 防塵油封
拆下
從前輪左邊取下速度錶齒輪箱防塵油封及凸緣。

凸緣

11-5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從車輪右邊取下軸套筒。

軸套筒
固定螺栓

取下防塵油封。
拆下 5 個固定螺栓及剎車碟,

防塵油封
軸承拆取器
用軸承拆取器將車輪的軸承、軸套推出。

安裝
軸承沖具導桿
將軸承腔內塗滿黃油,首先將右邊軸承壓入,裝
上軸套,再把左邊軸承懸入。

軸承外套沖具
11-6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防塵油封
裝上剎車碟並鎖緊螺帽。
防塵油封塗布黃油後裝上。

速度錶齒輪箱 凹槽
安裝凸緣時,凸出片與溝凹槽相吻合。

凸出片
防塵油封及速度錶齒輪箱塗上黃油裝在車輪之左
邊。

把軸套筒裝到車輪右側。 速度錶齒輪箱

軸套筒
11-7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凹槽
安裝前輪於緩衝器上,並使緩衝器上之凸端與速
度錶齒輪箱上之凹槽相切合。

•前輪安裝時剎車碟必須置於在兩剎車來令
片中間。

凸端

裝上輪軸並上緊螺帽。
扭力值:5.0~6.0kg-m
安裝速度錶導線鎖上固定螺絲。

安裝速度錶導線時凹槽必須與凸處切合才可
強行裝入。

上橋板束緊螺栓
前緩衝器
拆卸
拆下前輪。(B11-7)
拆下前土除左、右各 2 支固定螺栓。
放鬆上、下橋板束緊螺栓,再取下左右緩衝器。

下橋板束緊螺栓
緩衝器螺栓
分解
將緩衝器導管以軟物墊著,使用老虎頭鉗挾住,
拆下螺栓。

拆卸緩衝器螺栓時注意管內彈簧會彈出,請
務必小心。

從緩衝器管內取出緩衝器彈簧,並上下壓縮幾次
把內部機油擠出。

11-8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緩衝器彈簧
將緩衝器底管放入老虎鉗中,並以軟物或用毛巾
墊著。
使用六角扳手卸下內六角螺栓。

內六角螺栓
•使用老虎鉗時請勿過份鎖緊緩衝器底管。
•假若拆卸內六角螺栓有困難時,先暫時裝上緩
衝器彈簧及緩衝器螺栓。

取下緩衝器活塞及回力彈簧,取下緩衝器底管及
鎖油塊。

取下防塵油封及扣環,將防塵油封及固定環取
出。

•取出防塵油封及固定環時注意勿傷及底管。
•防塵油封及固定環被取出後,必須更換新品。

防塵 扣環

檢查
測量緩衝器彈簧自由長度。
使用限度:450.8mm 以下更換。
緩衝器彈簧超過使用限度則更換新品。

11-9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把緩衝器導管放置在 V 型座上,測量其彎曲度。
使用限度:0.2mm 以上更換。

檢查緩衝器管、底管、活塞是否有括傷過度或不 前緩衝器底管
正常磨損,如有則更換新品。
檢查緩衝器活塞環的磨損情形。
檢查回力彈簧是否疲乏或損壞。

活塞 回力彈簧 活塞環 前緩衝器管

組合
組合之前使用高燃點或不燃溶劑清洗,並擦拭乾
淨。

11-10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鎖油塊
把回力彈簧及活塞裝入前緩衝器管中,並裝上鎖
油塊於活塞端並將前叉管裝入底管內。

前緩衝器管 活塞
將前叉底管置於老虎鉗中,以軟物或毛巾墊著,
內六角螺栓塗布黏著劑,然後裝入底管中,使用
六角扳手上緊內六角螺栓。

•上緊內六角螺栓時,先暫時裝上緩衝器彈簧及
前叉管。

扭力值:1.5~2.5kg-m

前緩衝器油封拔取器 C07747-0010400
裝上新油封,安裝時先在油封上塗布些機油,然
後使用前緩衝器油封拔取器,將油封壓入,再裝
上扣環及防塵油封。

前緩衝器油封拔取頭 077470010100

將前緩衝器完全壓縮,注入 8#機油到前緩衝器管
內。 指定油面 158mm
壓縮

•請勿注入過量機油。
指定容量:135cc。

11-11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將緩衝器彈簧裝入前緩衝器管。 前緩衝器螺栓
直徑小的圈端向下安裝。
裝上前緩衝器管螺栓並鎖緊,
扭力值:1.5~3.0kg-m。

安裝
把前緩衝器管裝到上下橋板內,並鎖上束緊螺
栓。

束緊螺栓
安裝前土除
前土除
將前土除放入前緩衝器中間裝上左右各 2 支固定
螺栓。
扭力值:0.8~1.2kg-m。

轉向桿之拆卸
鎖緊扳手 30×32mm
先拆卸下列部品
前燈組。(B18-1)
手把。(B11-4)
前輪。(B11-7)
前緩衝器。(B11-10)
使用鎖緊扳手,拆下轉向桿固定螺帽。
拆下上橋板。拆下頂座調整螺帽,取下頂座調整
螺帽,上珠碗,轉向桿及鋼珠。

11-12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調整螺帽扳手
拆下鋼珠時,小心保管,不可遺失。

取下上、下鋼珠座圈。

承座之安裝
使用鋼珠座圈沖具將鋼珠座圈壓入車架轉向管
內。

車架轉向管
轉向桿
轉向桿之安裝
安裝新的華司及防塵封到轉向桿上,再壓入下珠
碗到轉向桿上。

11-13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頂座調整螺帽

下珠碗
防塵封
華司 鋼珠

上珠碗

先把珠碗及鋼珠塗布黃油。
在每個珠碗內裝 21 個鋼珠。
把轉向桿裝入車架轉向管內,再裝上珠碗及頂座
上珠碗
調整螺帽。

鎖緊頂座調整螺帽,直到頂座調整螺帽至緊的狀
態下,再回轉 1/8 轉。

•左右扳動轉向桿檢查是否順暢,確認垂直是否
也有鬆動。

先把前緩衝器裝上。 (B11-15)
裝上前上橋板,華司及轉向桿固定螺帽。 鎖緊扳手
鎖緊轉向桿固定螺帽。
扭力值:6.0~8.0kg-m
適當的調整裝上前緩衝器(B11-10)

11-14
11.前輪、前緩衝器、轉向系統、前剎車

備 忘 錄
12.後輪、後懸吊

12

12-0
12.後輪、後懸吊
整備資料…………………………12-1 後緩衝器…………………………12-5
故障診斷…………………………12-1 後叉………………………………12-6
後輪………………………………12-2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傳動鏈條接頭卡夾安裝時,缺口要向旋轉逆方向安裝。
•傳動鏈條經過調整後,必須再次確認煞車踏板遊隙做適當調整。
項 目 標 準 (mm) 使 用 限 度 ( m m )
後 輪 軸 軸 心 彎 曲 度 - 0.2
縱 方 向 - 2.0
後 輪 輪 圈 偏 心 度
橫 方 向 - 2.0
工具
一般
軸承拆卸器軸 E-028
軸承沖具握桿 E-013
後緩衝器壓縮器 F-001

扭力值:
後緩衝器上螺栓 3.0~4.0kg-m
後緩衝器下螺栓 3.0~4.0kg-m
後輪軸固定螺帽 8.0~10.0kg-m
後緩衝器阻尼桿固定螺帽 1.9~2.8kg-m
後叉樞軸螺帽 5.5~7.0kg-m

故障診斷
搖晃或震動 懸吊太硬
•輪圈不正。 •緩衝器調整不當。
•車輪軸承鬆弛。 懸吊噪音
•輪胎不良。 •緩衝器彎曲。
•輪軸螺帽鬆動。 •後叉樞軸生銹。
•後叉樞軸螺帽鬆動。 •阻尼器無油。
懸吊太軟
•彈簧疲乏。
•緩衝器調整不當。
•阻尼器漏油。

12-1
12.後輪、後懸吊
後輪 後輪軸固定螺帽

拆卸
拆下後煞車卡鉗。
拆下後輪軸固定螺帽。
放鬆鏈條調整器螺帽。
取出後輪軸。

後煞車卡鉗
取下驅動鏈條。
取下後輪。

驅動鏈條
檢查
將輪軸置於 V 型塊上,使用針盤測量微規量輪軸
彎曲度。
使用限度:0.2mm

把後輪置於旋轉台上,檢查輪圈左右偏心度。
使用限度:
橫向:2.0mm 以下
縱向:2.0mm 以下

12-2
12.後輪、後懸吊

把車輪置於一旋轉台上,並以手旋轉車輪,檢查
車輪軸承間隙。

橫方向 縱方向

檢查驅動鏈條齒輪狀況。
假如磨損或損壞,則更換齒輪。
好的 更換
假如驅動鏈條齒輪磨損或損壞,則驅動鏈條,
亦需作檢查,必要時更換新品。

防塵油封 減震襯套
後輪之分解
取下驅動齒輪盤。
檢查減震襯套之損壞程度。

驅動齒輪盤
軸承拆卸器

將車輪軸承打出,取下軸矩套筒。

12-3
12.後輪、後懸吊
軸承沖具握桿
所有軸承塗布黃油。
裝入左邊軸承。
再裝入軸矩套筒。
再把右邊軸承裝上。

•把軸承垂直的打入軸座內。
•安裝時軸承有密封的向外面安裝。

側邊軸套筒

安裝驅動鏈條齒輪。
防塵油封塗布黃油裝於軸承上。
裝上側邊軸套筒。

驅動鏈齒輪

安裝
後輪安裝時,依拆卸相反順序作業。

•安裝後輪之後,調整驅動鏈條之鬆弛度及煞車
踏板之間隙。
扭力值:8.0~10.0kg-m

驅動鏈條
鏈條調整器

12-4
12.後輪、後懸吊
固定螺栓
緩衝器
拆卸
將緩衝器上、下端固定螺栓拆下,取出緩衝器。

檢查
後緩衝器是否彎曲變形及漏油,有則更換新品。

檢查
後緩衝器作動是否異音及彈回不良。

固定螺栓
安裝
裝上緩衝器並鎖緊上、下各一支固定螺栓。
扭力值:3.0~4.0kg-m

12-5
12.後輪、後懸吊
後叉拆卸 後煞車鉗固定桿
先拆下後輪。(參閱 12-2)
再拆下後緩衝器。(參閱 12-3)
拆下後煞車鉗固定桿。
拆下後叉樞軸螺帽,取出樞軸,取下後叉。

後叉樞軸螺帽
取下驅動鏈條滑座,並檢查是否磨損或損壞。

更換後叉軸襯套必需使用壓力將軸襯套壓入
與後叉成一平面。

軸襯套 滑座
安裝
安裝後叉時,依拆卸相反順序作業。
鎖緊後叉樞軸螺帽。
扭力值:5.5~7.0kg-m
裝上後叉後,安裝下列部品:
後緩衝器。(參閱 12-7)
後輪。(參閱 12-6)
後煞車調整。 (參閱 2-8)

後叉樞軸 後叉

12-6
12.後輪、後懸吊

備 忘 錄
13.油壓煞車

13

13-0
13.油壓煞車
整備資料…………………………13-1 前煞車主缸………………………13-5
故障診斷…………………………13-2 煞車鉗……………………………13-7
煞車油更換/洩放空氣…………13-3 後煞車主缸………………………13-9
煞車來令片/煞車碟……………13-4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如必須分解時,須先將油壓系統的油放掉。
•填加煞車油入煞車主缸貯油槽時,勿讓其他雜物進入。
•確實防止煞車油濺及塗裝表面或儀錶蓋,以免損壞。
•行駛前檢查煞車系統之操作。
•煞車油對塗裝類、塑膠類破壞性很強,在處理煞車油時,必須先用一塊布護蓋塗裝或塑膠
品表面,假如以濺及應立即用布擦拭乾淨,沾有煞車油之布請勿再做車體擦拭用。
•指定外之煞車油請勿混合使用,易引起煞車失靈之情形。

基本資料
項 目 標 準 mm 使 用 限 度 mm
煞車碟厚度 4 3.0
煞車碟偏心 0.15 0.30
煞車主缸內徑 Ø12.7 Ø12.75
煞車主缸活塞外徑 Ø12.7 Ø12.68
煞車鉗活塞外徑 Ø25.4×2 Ø25.35
煞車鉗缸內徑 Ø25.4×2 Ø25.45

扭力值
煞車鉗架固定螺栓 2.4~3.0kg-m
來令片銷螺栓 1.5~2.0kg-m
煞車油管螺栓 3.0~4.0kg-m
煞車鉗放氣閥 0.4~0.7kg-m
主缸固定螺栓 0.8~12.kg-m
工具

內張鉗

13-1
13.油壓煞車
故障診斷
煞車拉桿鬆軟 煞車制動力差
•油壓系統內空氣混入。 •來令片不潔。
•煞車油油面過低。 •煞車碟或車輪未成平行。
•油壓系統漏油。
煞車雜音
煞車拉桿太硬 •來令片不潔。
•煞車主缸內活塞膠黏。 •煞車碟偏心太多。
•油壓系統阻塞。 •煞車鉗安裝錯誤。
•來令片光滑或過份磨損。 •煞車碟或車輪未成平行。

煞車困難
•油壓系統膠著。
•煞車主缸內活塞膠著。

13-2
13.油壓煞車
貯油槽蓋 固定螺絲
煞車油之更換/洩放空氣
在平坦地面把車子撐起來扳正手把。
拆下貯油槽蓋 2 支固定螺絲。

使用布類將塗裝部及塑膠類蓋住,以防煞車
油濺到車體。
固定螺栓
接上一條透明膠管在煞車鉗放氣閥上,然後放鬆 放氣閥
放氣閥。
使用注射吸筒把煞車油吸出來。

煞車油之注入
煞車鉗放氣閥接一透明膠管及注射吸筒,放鬆放 放氣閥
氣閥螺帽。
把煞車油注入貯油槽內,使用注射吸筒,把煞車
油由上方吸入筒內,直到透明膠管內無空氣出現
為止,再將放氣閥鎖緊。

•注射吸筒在做吸動作時,注意貯油槽需保持一
半以上之油面,以防止空氣被吸入。
•指定以外煞車油不可使用。
指定煞車油:DOT-4 特使煞車油 透明膠管
貯油槽 煞車拉桿

煞車系統空氣洩放
先將一透明塑膠管於放氣閥上,然後連續拉幾下
拉桿後不要放開,接著將放氣閥螺帽放鬆,讓空
氣排出來,連續重複作業至無空氣為止。

放空氣時注意貯油槽油面保持在一半以上之
高度。

13-3
13.油壓煞車
煞車來令片/碟 固定螺栓
煞車來令片更換
拆下煞車鉗架 2 支固定螺栓。

煞車來令片之更換不必拆下煞車油管。
取下煞車鉗。

煞車鉗
銷螺栓
拆下來令片銷螺栓,然後再取下來令片銷及煞車
來令片。

取下來令片彈簧 來令片彈簧

組合
銷螺栓
來令片組合時依分解之反順序作業。
鎖緊來令片銷螺栓。
扭力值:1.5~2.0kg-m

13-4
13.油壓煞車
測量煞車碟之厚度
使用限度:3.0mm 以下更換新品
測量煞車碟彎曲度。
使用限度:0.30mm 以上更換新品

前煞車主缸之拆卸 油管螺栓

先將煞車系統中煞車油洩放出來。

•嚴防煞車油濺及塗裝塑膠類,作業時置一塊布
於塗裝塑膠類物表面上。
先拆下 2 個固定螺栓,取下煞車主缸。

•拆卸油管螺栓時,管端應加以覆蓋以防止污
穢,確實堵住油管以防煞車油漏出來。
煞車油管 固定螺栓

分解
從煞車主缸體上取下活塞套和扣環。

扣環內張鉗
剎車主缸 主活塞
從煞車主缸上取下華司,主活塞及彈簧。
使用煞車油清洗煞車主缸及貯油槽裡面。

彈簧 防塵套
13-5
13.油壓煞車
檢查
測量煞車主缸內徑
檢查煞車主缸是否裂痕、刮傷及割傷。
使用限度:12.75mm 以上更換新品。

測量煞車主缸活塞外徑。
使用限度:12.68mm 以下更換新品。

組合
組合煞車主缸,在組合前所有部品以煞車油塗
抹。
彈簧及第一個皮碗一同安裝。

•組合主缸時,主缸、活塞、彈簧須整組安裝,
不可相互對調更換。
•組合前將活塞皮碗用煞車油浸一下。
彈簧 皮碗

安裝活塞及扣環。
安裝膠套。
安裝煞車拉桿。

13-6
13.油壓煞車
油管螺栓
把煞車主缸置於手把上,裝上固定座,“UP"記
號向上,手把刻印記號與固定座之接合而成一直
線。
先鎖緊上方螺栓,再鎖緊下方螺栓。
扭力值:0.8~1.2kg-m

“UP"記號
螺栓
將螺栓及兩個密封華司把油管裝上,然後裝上後
視鏡。
補充煞車油至貯油槽之上限。
洩放空氣。(B13-3)

密封華司
油管螺栓
煞車鉗
分解
取下煞車鉗、來令片彈簧。(參閱 13-4)
煞車鉗下放置一乾淨容器,從煞車鉗上拆下煞車
油管。

•慎防煞車油濺及油漆表面。

煞車鉗座
從煞車鉗上取下煞車鉗座。

13-7
13.油壓煞車

從煞車鉗上,取下活塞。
使用壓縮空氣從煞車鉗上煞車油入口吹入,把活
塞擠出來,並在下方放置一塊布類以防止活塞,
脫落受到污穢。

把活塞油封向內推,取下油封。
使用煞車油清洗活塞油封之溝槽。

•小心,勿讓活塞表面受損。

活塞油封

檢查
檢查活塞是否割痕、磨損。
使用測微器,測量活塞外徑。
使用限度:25.35mm 以下更換新品。

檢查煞車鉗主缸是否割痕、磨損,並測量內徑。
使用限度:25.45mm 以上更換新品。

13-8
13.油壓煞車
組合
清洗所有拆下的部品。
將活塞及油封塗抹矽黃油,用煞車油潤滑煞車鉗
主缸內壁。
先裝上油封再裝上活塞,活塞凹端應向外。

安裝活塞時,其外端應突出於煞車鉗
用一乾布擦拭多餘的煞車油,塗布矽黃油於煞車
鉗座銷及煞車鉗內。
安裝煞車鉗座。 固定螺栓

安裝
把煞車鉗裝於右前緩衝器上並鎖緊固定螺栓。
扭力值:2.4~3.0kg-m
裝上煞車油管到煞車鉗上。
扭力值:3.0~4.0jg-m
填加煞車油,到貯油槽內及洩放空氣。(B13-3)

油管螺栓

後煞車主缸拆卸
在平坦地面把車子撐立起來。
打開貯油槽蓋。

使用布類將塗裝部及塑膠類蓋住,以防止煞車
油濺到車體。

貯油槽

接上一條透明膠管在煞車鉗放氣閥上,然後放鬆
放氣閥。
使用注射吸筒把煞車油吸出來。

13-9
13.油壓煞車
拆下煞車燈開關導線接頭。 煞車油管螺栓 煞車燈開關導線

從主缸上拆下煞車油管及 2 個華司。
拆下右踏板座 2 支固定螺栓。
取下右踏板座。

踏板座固定螺栓
拆下主缸 2 支固定螺絲。
固定螺絲
拆下煞車踏板與推桿結合之開口銷、華司及固定
銷。
取下煞車主缸。

分解
從煞車主缸上拆下活塞套及扣環。
開口銷
從煞車主缸上取下華司,主活塞及彈簧。
內張鉗
使用煞車油清洗煞車主缸與活塞。

檢查 扣環
檢查皮碗是否磨損或老化。
測量主缸內徑。
使用限度:12.69mm 以下更換新品。
測量主缸活塞外徑。
使用限度:12.68mm 以下更換新品。

13-10
13.油壓煞車
彈簧
組合
用乾淨煞車油塗抹主活塞及皮碗。
然後安裝彈簧和主活塞於主缸內。

組合時注意不要使皮碗向外翻。

皮碗
扣環

在推桿和主活塞的接觸面塗抹矽油脂。
然後把推桿裝入主缸內。
再安裝扣環和活塞套。

活塞套
固定螺絲

將後煞車主缸裝在右踏板座上,並鎖緊 2 支固定
螺絲。
用固定銷、華司和新的開口銷,將推桿結合至煞
車踏板上。

開口銷
煞車油管螺栓 煞車燈開關導線

安裝右踏板座於車體上,並鎖緊 2 支固定螺栓。
扭力值:3.3kg-m
接上後煞車燈開關導線接頭。
用 2 個密封華司將煞車油管鎖附在煞車主缸
上。
扭力值:3.5kg-m 踏板座螺栓

13-11
13.油壓煞車
新煞車油注入 貯油槽
指定煞車油:DOT-4
煞車鉗放氣閥接一條透明膠管及注射筒,放鬆放
氣閥螺栓。
把煞車油注入貯油槽內,使用注射筒,把新煞車
油由上方吸入筒內,直到透明膠管無氣泡,再將
放氣閥鎖緊。

然後連續按幾下煞車踏板後不放開,接著將放氣
閥螺帽放鬆,讓空氣排出來,連續重複作業直到
煞車有作用為止。

放空氣時注意貯油槽油面保持在一半以上之
高度。

13-12
13.油壓煞車

備 忘 錄
14.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排氣管

14

14-0
14.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排氣管
整備資料…………………………14-1 外觀件…………………………14-2
座墊………………………………14-2 後土除…………………………14-4
後扶手……………………………14-2 排氣管…………………………14-4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拆卸後架時,注意後燈之電線配置不可挾著損傷,以防短路。
•排氣管拆時,應在冷車狀態下實施以防燙傷。
•安裝完成後應確認後燈、方向燈、剎車燈,是否作動正常。
•排氣管安裝時先由排氣管接頭固定螺帽先鎖緊,然後再鎖緊排氣管吊板螺栓。

扭力值
後架固定螺帽 3.0~4.0kg-m
排氣管接頭螺帽 0.8~1.2kg-m
排氣管吊板螺栓 2.4~3.0kg-m

14-1
14.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排氣管
後座墊拆卸
使用鑰匙將後座墊打開。
取下後座墊。

前座墊拆卸 後燈導線接頭

拆下前座墊後下方一支固定螺栓。
取下前座墊。

固定螺栓

後扶手拆卸
拆下後扶手 4 支固定螺栓。
取下後扶手。

固定螺栓
固定螺栓
後邊蓋拆卸
拆下後邊蓋左、右各 2 支固定螺絲。
取下後邊蓋。

14-2
14.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排氣管
固定螺絲
下整流罩拆卸
拆下左、右各一個固定螺帽及 2 個固定螺絲。
取下下整流罩。

固定螺帽

前左、右邊蓋拆卸
拆下左、右各 3 支固定螺絲。
取下邊蓋時注意下方卡榫。

固定螺絲
固定鈕扣
左、右上護蓋拆卸
拆下左、右各 2 支固定鈕扣及 2 支固定螺絲。
取下上護蓋時注意卡榫。

固定螺絲
上整流罩拆卸 固定螺絲
拆下左、右各 3 支固定螺絲。
拆下前燈及方向燈導線接頭。
取下上整流罩。

14-3
14.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排氣管
後土除拆卸 保險絲盒 固定螺栓
拆下後土除上方 3 支固定螺栓,及下方 2 支固定
螺絲。
拆下後燈及後方向燈導線接頭。
取下保險絲盒。
取下後土除。

安裝 固定螺絲
後土除安裝時依拆卸時相反順序作業。

安裝時,後燈、方向燈導線必須確實接好注意
配置位置。

排氣管
拆卸
排氣管拆卸時,避免在熱車狀態下作業以防被
燙傷。

先拆下排氣管前接頭 2 個固定螺帽。
再拆下排氣管固定螺栓。 (B5-2)
取下排氣管。
檢查
檢查排氣管接頭、墊圈是否破損、變形。
如有洩氣情形,則更換新品。
安裝
排氣管安裝時,先將排氣管接頭墊圈裝入,再將 固定螺栓 接頭固定螺帽
排氣管裝上。
先將排氣管接頭 2 個固定螺帽鎖緊,然後再鎖緊
排氣管固定螺栓。
扭力值
排氣管接頭螺帽:0.8~1.2kg-m
排氣管固定螺栓:3.0~4.0kg-m

14-4
14.座墊、後架、外觀件、後土除、排氣管

備 忘 錄
15.點火系統

轉倒感知器 起動繼電器 保險絲 ECU 繼電器與燃油泵浦繼電器

15
機油冷卻器 喇叭 活性碳罐 閃光器 ECU

15-0
15.點火系統
整備資料…………………………15-1 ECU…………………………… 15-4
故障診斷…………………………15-2 T.P.S……………………………… 15-5
點火線圈…………………………15-3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點火系統為 ECU 自動控制。


•點火系統之 ECU 不可脫落下垂,或受強力撞擊,會引起故障,拆卸時要特別小心。
•點火系統之故障為接頭插座的接觸不良原因較多;在整備之前先檢查接頭各部是否接觸不
良。
•火星塞使用之熱價是否適當,不適當的火星塞會使引擎運轉不順或燒損。
•各系統之檢查,請參照各單元之作業方法實施。

項 目 標 準 值
標 準 CR8E
熱 型 CR7E
冷 型 CR9E
火 星 塞 間 隙 0.6~0.7mm

點 火 時 期 ECU 自動控制

一 次 線 圈 0.55~0.75Ω
點火線圈抵抗值(常溫℃) 有火星塞蓋 4.2~5.8KΩ

曲軸位置感知器阻抗值(常溫℃) 96~144Ω
點火線圈一次側最大電壓 140V 以上
脈衝線圈最大電壓 1.5V/300RPM 以上

測試儀器
數位式三用電錶 HOLA-DM-3000 型
三和牌三用電錶
點火正時燈
R.P.M 錶
噴射診斷器

15-1
15.點火系統
故障診斷
引擎發動即熄火
•火星塞跳火不良。
•點火正時不當。
•ECU 不良。

火星塞無火花
•主開關不良。
•電路連接不良、破損或脫落。
•脈衝線圈與點火控制組與點火線圈之間不良。
•點火控制組與點火線圈之間不良。
•ECU 與主開關之間不良。
•點火線圈與火星塞之間不良。

引擎發動但運轉不順
•點火線圈不良。
•線路接觸不良。
•火星塞不良。
•火星塞蓋漏電,
•交流發電機(脈衝線圈)不良。
•ACG 或脈衝線圈組立不良。(鬆動)
•ECU 不良。

15-2
15.點火系統
全晶式點火線圈檢查
導通測試
拆下全晶式點火線圈接頭,測量一次線圈之電
阻。
電阻值:0.55~0.75Ω

全晶式點火線圈

測量火星塞蓋之電阻
拆下火星塞蓋測量火星塞蓋之電阻值。 火星塞蓋
電阻值:4.2~5.8KΩ

三用錶扳在×KΩ位置。

15-3
15.點火系統
ECU
拆卸 ECU
拆下後座墊後邊蓋。 (B14-3)
拆下 ECU 導線插頭,取下 ECU。

檢查
接上診斷器檢查 ECU 版本是否為
LGK9(QUANNON 150FI)。
主開關 OFF 拔下 ECU 導線接頭, 主開關 ON 使
用三用電表, 三用電錶轉至DCV20V 檔位正極測
棒接 ECU 導線接頭 19PIN 處負極測棒接車架測
量其 ECU 輸入電壓(應與電瓶電壓相同)

15-4
15.點火系統
T.P.S(節流閥位置感知器)
診斷器檢查
主開關打開,接上診斷器進入參數資訊螢幕顯示
節流閥開度為 0 度。

感知器電壓
油門全閉:0.68±0.05VDC
在此範圍內為正常。

節流閥體拆卸
拆下空氣濾清氣器。
拆下怠速空氣旁通閥導線接頭。
拆下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導線接頭。
拆下節流閥體加油導線。
拆下進氣歧管束環。
拆下節流閥位置感知器導線接頭。
取下節流閥體。
三用電錶檢查
主開關打開,測量電子控制元件(ECU)至節流閥 T.P.S 導線接頭
位置感知器之輸入電壓,使用三用電錶檔位轉至
20VDC♁極接紫/紅線,○
- 極接搭鐵線,參考電壓

為 5±0.25VDC 範圍內為正常。

節流閥位置感知器本體導通檢查:
使用三用電錶測量節流閥位置感知器內電阻值。

標準值:0.6~1.4KΩ(10℃~40℃)
沒有在標準值範圍內則更換新部品。

15-5
16.充電系統

電瓶 保險絲 調壓/整流器

A.C.G 發電機
16

16-0
16.充電系統
整備資料…………………………16-1 充電系統…………………………16-3
故障診斷…………………………16-1 交流發電機………………………16-3
電瓶………………………………16-2 調壓/整流器……………………16-4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電瓶為 MF 型不需補充蒸餾水。
•充電時請勿使用急速充電,請使用 MF 充電機充電,電瓶溫度請勿超過 45∘以上。
•充電時必須把電瓶拆下,如需要在車上充電,應遠離火源火花,因充電時電瓶內部會產氫
氣。
•交流發電機之檢修時使用三用錶測量。
•充電系統線路配置必須妥善固定,慎防夾破皮造成短路。
基本資料
電 瓶 容 量 12V7AH
電 解 液 比 重 1.320/20℃
充 電 電 流 7.0A 最大
充 電 回 轉 數 2100RPM(最小)
交 流 發 電 機
性 能 2A 最小/3,000RPM
調壓/整流器 無接點式
充電線圈電阻 1.0~1.8Ω
工具

飛輪固定器 三和牌三用錶 07308-0020001


飛輪拔取器 HOLA 三用電錶 DM-3000 型
測試儀器

故障診斷
電流斷續
無電源
•電瓶配線接觸不良。
•電瓶過放電。
•充電系統接觸不良。
•電瓶無電解液。
•照明系統接觸不良。
•電瓶配線未接續。
•電源主開關不良。 充電系統不良
•線路接頭接觸不良、斷線或短路
電壓低
•調壓/整流器不良。
•電瓶充電不良。
•A.C.G 發電機不良。
•接觸不良(椿頭)。
•充電系統不良。
•調壓/整流器不良。

16-1
16.充電系統
固定螺絲
電瓶
拆卸
拆下前座墊。
拆下電瓶箱蓋 1 支螺絲。
拆下電瓶負極線再拆下正極線。
取下電瓶。

•○
+ 極拆卸時作業中工具不可與車架接觸,否則

會引起短路火花會引燃汽油,電瓶會損壞非常 電瓶箱蓋
危險。 -極
○ ♁極
安裝時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防止短路,先接○
+ 極線再接○
- 極線。

充電狀態(開路電壓)之檢查。
拆下前座墊。
電瓶椿頭導線拆下。
完全充電:13.0~13.2V
充電不足:12.3V 以下

•充電狀況檢查必須使用電壓錶作業。
充電
連接方法:充電機○
+ 極接電瓶○
+ 極。

充電機○
- 極接電瓶○
- 極。

•電瓶附近嚴禁煙火。
•充電開始或完畢必須先將充電機開關先關
掉,以防止連接部發生火花產生爆炸危險。
•充電時必須依照電瓶上所標示電流時間為基
準作業。

•電瓶急速充電除緊急外不可使用。
•充電後必須隔 30 分鐘後再行測量電壓。

充電電流:標準:0.7A
急速:3.0A
充電時間:標準:5~10 小時
急速:1 小時
充電完了開路電壓:12.8V 以上

16-2
16.充電系統
電流錶 10A 檔位
充電狀況之檢查
檢查時,電瓶在完全充電狀態下實施。
發動引擎暖機 10 分鐘。
拆下電瓶正極線接上電流錶的正極,再將電流錶
負極接電瓶正極椿頭,以測量充電電流。

再接上電壓錶,將電壓錶正極接電瓶正極,負極 -極
測試棒○ 測試棒♁極
接電瓶負極測量充電電壓。 電壓錶
充電性能:
點燈 充電開始
1500RPM 5000RPM
開關 RPM
OFF 2150
1.0A 以上 1.6A 以上
(白天) RPM 以上
ON 2150
0.4A 以上 1.0A 以上
(夜間) RPM 以上


○極 ♁極
限制電壓測定:
電壓錶
發動引擎,引擎回轉數慢慢上升測量限制電壓。
限制電壓:14.7±0.4V
註:電瓶在滿充電狀態下測試。

•測定限制電壓時,請使用 RPM 錶操作。

交流發電機
-極
○ ♁極
拆卸
(參閱 8-2)
交流發電機之拆卸。
檢查
拆下交流發電機導線接頭,測量各黃色端子間之
電阻值。
電阻值:1.0~1.8Ω

•A.C 發電機黃線不可搭鐵。

A..C 發電機導線接頭
16-3
16.充電系統
調壓/整流器
拆卸
拆下、座墊。
拆下後邊蓋。
拆下整流器固定螺帽及導線插頭。
測量調壓/整流器各導線間導通性。


+ 測試棒 ○
- 測試棒

I 黃 綠
II 紅/白 黃

逆方向:不導通

+ 測試棒 ○
- 測試棒

I 綠 黃
II 黃 紅/白

調壓性能之測定
把電壓錶接在電瓶兩端子間。
然後引擎回轉數慢慢上升。
電瓶端子電壓在 14.0~15.0V 之間表示良好。

16-4
16.充電系統

備 忘 錄
17.起動系統

起動按鈕
主開關

電瓶 起動繼電器 保險絲

起動馬達

17

17-0
17.起動系統
起動系統之配置…………………17-0 起動馬達拆卸……………………17-2
整備資料…………………………17-1 起動繼電器………………………17-5
故障診斷…………………………17-1 起動馬達安裝……………………17-5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起動馬達之拆卸,可在引擎上作業。
•起動單向離合器之拆卸,可參閱 8-2 章作業。
•安裝起動電路時,必須確實接好以防止接觸不良而造成起動困難。

基本資料
項 目 標 準 值 使 用 限 度
起動馬達電刷之長度 ─ ─ ─ ─ 8.5mm

扭力值
起動馬達固定螺栓 0.35~0.5kg-m

故障診斷
不能起動 起動馬達轉動力弱
•保險絲斷 •電瓶電量不足
•電瓶電量不足 •連接線接觸不良
•主開關不良 •起動馬達齒輪被異物卡住
•起動單向離合器不良 起動馬達回轉引擎不回轉
•起動繼電器不良 •起動單向離合器不良
•連接線接觸不良 •起動馬達逆運轉
•起動馬達不良 •電瓶電力不足

17-1
17.起動系統

起動馬達 固定螺栓

拆卸

•起動馬達相關整備工作前,必須先將主開關
OFF,把電瓶搭鐵線拆下,然後再將電源打開
試看起動馬達是否會作動,以確認安全性。

前蓋
先拆下起動馬達導線固定螺帽。
再拆下起動馬達本體 2 支固定螺栓,取下起動馬
達。
分解
拆下起動馬達本身 2 支固定螺栓,取下馬達前、
後蓋,取出電樞,外殼及其他部品。

固定螺栓 後蓋 O環
換向器
檢查
其他部品組合檢查。
檢查換向器表面是否有偏磨損、損傷、燒損(變
色)時,交換新品。
換向器表面層間如附著有金屬粉時,必須清除乾
淨。

檢查其組合部各接觸面間導通性,換向器各表面
層間與電樞軸之間不可導通,要確認。

17-2
17.起動系統
檢查起動馬達外殼導通
導線端子與起動馬達外殼之間不可導通確認。
導線端子與電刷之間導通檢查。
如有異常時交換新品。

電刷長度測量
使用限度:8.5mm 以下交換

電刷
電刷托架之導通檢查,如有導通時交換新品。

前蓋
檢查前蓋內軸承,油封是否磨損鬆動、損傷,有
則更換新品。

17-3
17.起動系統
後蓋 軸承
檢查前軸承是否磨損、鬆動、損傷有則更換新品。

組合
先將電刷彈簧取下,把電刷裝入托架內。
再把電樞軸裝入馬達中間體內。

•注意電刷與電樞的接觸面不可損傷,要特別注
意。

將後蓋軸承塗布薄薄的黃油,再裝上華司,後蓋。

電刷
裝上電刷彈簧。

•安裝時要確認電刷是否會自由滑動。

彈簧
刻劃記號
前蓋內之油封,軸承塗布薄薄的黃油,並裝上特
殊華司,安裝於馬達本體上。

•安裝時注意不可傷及油封。
•前、後蓋安裝後,注意刻劃必須對正。

鎖上固定螺栓。
扭力值:0.35~0.5kg-m
組合後測試是否正常運動。
刻劃記號 O環

17-4
17.起動系統
起動繼電器 起動繼電器

作動檢查。
拆下前座墊。
打開主開關〝ON〞按下起動按鈕,有〝卡答〞聲
音之檢查。
有卡答聲音時為正常。

無聲音時
•檢查起動繼電器電壓。 導線接頭
•檢查起動繼電器搭鐵回路。
•檢查起動繼電器,黃/紅與綠/紅之導通性。

黃/紅 綠/紅
把起動繼電器黃/紅與綠/紅接在 12V 電瓶,起 起動繼電器
動馬達的兩端子連接三用電錶(電錶在Ω檔位
置)
,如果兩端子間導通(Ω值愈小愈好)則為正
常,不導通則更換新品。

導線接頭
起動馬達安裝 O環
起動馬達 O 環部塗布機油,然後稍微左右轉動裝
入;鎖上後端 2 支固定螺栓。
裝上起動馬達導線螺帽,防水套。

17-5
18.燈類/儀錶/開關
整備資料…………………………18-0 起動按鈕、喇叭按鈕、喇叭、引擎熄火
開關………………………………18-3
故障診斷…………………………18-0
前煞車燈開關、後煞車燈開關、方向燈
前燈………………………………18-1 開關、前燈開關………………18-4
遠近燈切換開關、旁通起動器電阻、
方向燈……………………………18-2
側支架開關………………………18-5
煞車燈、後燈………………………18-2 燃油泵浦……………………18-6
主開關……………………………18-2

整備資料
作業上注意事項
•所有塑膠插頭都有固定扣,在拆卸前必須將此部份車體上卸下。
•如要檢查兩點間之連接導通,必須使用三用電錶測量,三用電錶內也有電壓錶可用來測量
線路上的電壓。
•各種燈類的瓦特數不同,交換時必須依照規格更換,以免線路燒毀。
•開關的接續測試不須從機車上卸下,可作業。
基本資料
前燈 12V 55W×2
煞車燈&後燈 12V 21/5W
方向燈 12V 10W×4
方向指示燈 LED×2
空檔燈 LED

18
側支架燈 LED
速度錶燈 LED
遠燈指示燈 LED
保險絲 15A×2
故障診斷
開關打開燈不亮
•燈泡壞了。 點燈開關操作時前燈光線不變換
•主開關或開關壞了。 •燈泡不良或破損。
•保險絲斷了。 •遠近燈切換開關不良。
•電瓶接觸不良或沒電。 •線路接頭脫落。
燈會亮但燈亮昏暗
•電瓶電壓低。
•線路或開關電阻過高。
•燈泡老化或回路不良。

18-0
18.燈類/儀錶/開關
防塵套
前燈
拆卸
拆下前燈座防塵套。
拆下前燈組導線接頭。

拆下燈泡固定鈎,取下燈泡。
檢查燈泡是否燒損有則更換新品。

安裝
依拆卸相反順序安裝前燈。

安裝時注意前燈光束之調整。

固定勾 燈泡
儀錶(速度錶)
拆下速度錶導線。
拆下速度錶照明燈泡導線接頭。
拆下速度錶座固定螺絲 4 支。
取下速度錶座。
拆下 6 支固定螺絲。
取下儀錶組。

固定螺絲
安裝
安裝時依拆卸相反順序作業。

固定螺絲

18-1
18.燈類/儀錶/開關
方向燈
拆下方向燈殼 1 支固定螺絲,取下燈泡。
檢查燈泡是否燒損或破裂,有則更換新品。
安裝時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方向燈殼
後燈殼 牌照燈
煞車燈/後燈/牌照燈
拆下後燈殼 2 支固定螺絲,取下燈殼。
取下燈泡檢查燈泡是否燒損、破裂,有則更換新
品。
燈泡規格:12V21W/5W(煞車燈/後燈)
12V5W(牌照燈)

固定螺絲
主開關
拆卸
拆下主開關導線接頭。
拆下主開關 2 支固定螺栓。

固定螺栓
檢查 主開關
檢查各線路之間接續情形。
顏色
位置
黑 紅 黑/白 綠
OFF ○ ○
ON ○ ○

18-2
18.燈類/儀錶/開關
起動按鈕 起動按鈕

拆下油箱。
拆下右邊開關接頭。
檢查黑色線與黃/紅線之間導通情形。
顏色
位置
黑 黃/紅

押 ○ ○

喇叭按鈕
喇叭按鈕
拆下油箱。
拆下左邊開關接頭。
檢查黑色線與淺綠色之間導通情形。
顏色
位置
黑 淺綠

押 ○ ○

喇叭
拆下喇叭導線插頭。 喇叭
將喇叭接頭接上 12V 電瓶,如喇叭會響則為良
好,不響則更換新品。

引擎熄火開關
拆下油箱。
電瓶
拆下右邊開關導線接頭。
檢查各端子導通情形。
顏色
位置
茶/藍 黑

○ ○

18-3
18.燈類/儀錶/開關
前煞車燈開關
拆下前煞車燈開關插頭。
檢查前煞車燈開關接續情形。
煞車拉桿拉時:導通。
煞車拉桿放時:不導通。

前煞車燈開關
後煞車燈開關導線接頭
後煞車燈開關
拆下座墊。
取下後煞車燈開關導線接頭。
檢查後煞車開關接續情形。
踏下煞車踏板:導通。
放開煞車踏板:不導通。

方向燈開關
方向燈開關
拆下方向燈開關導線接頭。
檢查方向燈開關作動線路接續情形。
顏色
位置
橙 灰 空
R ○ ○
L ○ ○

前燈開關 方向燈開關導線接頭
前燈開關
拆下前燈開關導線接頭。
檢查前燈開關作動線路接續情形。
顏色
位置
黑 茶 藍/白 茶/白
y
○ ○ ○
○ ○ ○

前燈開關導線接頭
18-4
18.燈類/儀錶/開關
遠近燈切換開關
遠近燈切換開關
拆下遠近燈切換開關導線接頭。
檢查遠近燈切換開關作動線路接續情形。
顏色
位置
白/藍 藍 白
○ ○
○ ○

導線接頭

側支架開關
拆下後邊蓋。(B14-2)
拆下側支架開關導線接頭。
測量黃/黑線與綠色線,側支架收起來位置時,
應該會導通。
測量黃/綠線與綠色線,側支架放下來位置時,
應該會導通。

固定螺栓
拆卸
拆下側支架,導線接頭。
拆下側支架固定螺栓,取下側支架開關。
安裝時注意側支架孔與開關銷要對準裝入。

18-5
18.燈類/儀錶/開關
燃油泵浦
拆卸
拆下座墊。
關閉主開關。
拆下油箱。
拆下燃油泵浦接頭。
拆下燃油泵浦 10 支固定螺栓,取下燃油泵浦。
(取下時請稍扭轉一些角度即可順利取出)

燃油泵浦固定螺栓

檢查
關閉主開關,並拆下燃油泵浦接頭。
三用電錶檔位轉至 20VDC。
打開主開關,測量燃油泵浦電源,正極♁極接紅
/黑色線,負極○
- 極接綠色線。

燃油泵浦導線接頭
固定螺絲

安裝
安裝時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18-6
18.燈類/儀錶/開關

備 忘 錄
19.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19

19-0
19.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分解圖……………………………19-1 蒸發控制閥拆卸…………………19-3
蒸發控制系統之功能……………19-1 蒸發控制閥檢查…………………19-3
故障診斷…………………………19-1 蒸發控制閥安裝…………………19-4
修理情報…………………………19-1 活性碳罐拆卸、檢查安裝………19-4
蒸發控制系統定期保養表………19-2 P.V.C(曲軸箱回收系統)………19-4

前言
蒸發控制系統稱為 E.E.C 系統為將節流閥體,油箱之蒸發油氣收集回收至引擎再燃燒的
一種裝置,以避免油氣散至大氣而造成污染。

功能
項 目 目 的 作 用
將油箱所蒸發的 HC 經活性碳罐吸收,引擎發
控制汽油內蒸發之 HC
蒸發控制閥 動時,此蒸發控制閥產生脈動現象,將油氣
流入至大氣內。
再導入引擎燃燒。
吸收油箱所蒸發之 HC 油箱、節流閥體所蒸發之 HC 經活性碳之特性
活性碳罐
儲存起來。 收集,規定排放量不得超過 2 克以上。
將 曲 軸 箱 內 吹 漏 氣 之 將曲軸箱所產生的吹漏氣,經 P.C.V 作用把油
P.C.V
HC 完全回收再燃燒。 氣與油分離再導入汽缸燃燒。

故障診斷 修理情報
引擎馬力下降,怠速不穩 作業上注意事項
•PCV 系統阻塞不通。 •作業時嚴禁煙火。
•空氣濾清器阻塞。 •注意各管路組立位置。
•蒸氣控制閥不良。 •各管路如損壞,必須更換新品。
•E.E.C 系統各管路鬆脫或破裂。 •各管路接頭要確實鎖緊。
引擎怠速,加速不順 工具
•油路切斷閥不良。 •真空泵浦
•蒸氣控制閥不良。 •壓力泵浦
•活性碳罐阻塞不良。 保養基準
•液體分離器阻塞。 •蒸發控制閥負壓 45m/m Hg
•活性碳容量 90cc

19-1
19.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一、蒸發控制系統定期保養表:
(1) 定期保養
保養里程
3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15000
工作項目
潤滑系統給系統

引擎機油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I :檢查
機油濾網 C C C A :調整
C :清潔
燃料供

燃油油管 I I I I I I R :更換
燃油濾清器 R C R C R T :鎖緊
M :維修保養
空氣濾清器 C R R R
D:診斷器檢查
活性碳罐 I I I I
空氣供給系統

二次空氣濾清器
● 車輛於行駛
二次空氣導入系統管路
中或檢查
進氣歧管螺絲 I
中,發覺有
P.C.V 蒸發控制閥 I I I I
必須清潔潤
控制有關的各空氣管路 I I I 滑補充、調
觸媒轉化器 I I I I
傳動系統 點火系統

整或更換
凸輪鏈條 I I I I 者。且未嚴
傳動鏈條 I I I I 重影響污染
氣門間隙 I I I I 排放,可直
火星塞四行程 I R 接進行並記
點火控制組 I I I 錄之。若嚴
點火線路 I I I 重影響污染
節流閥體 D M D M D M 排放,須經
D D D D D D 報備核準後
引擎管理系統

燃油噴嘴
進行。
怠速空氣旁通閥 D D D D D D
汽缸頭溫度感知器 D D D D D D
進氣溫度暨壓力感知器 D D D D D D
轉倒感知器 D D D D D D
點火線圈 D D D D D D
電瓶 D D D D D D
其他

車體重要螺栓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煞車系統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冷卻系統(水冷車型)

(2)定期保養
項 目
點 火 系 統 如有明顯的持續性點火失常、引擎過熱、引擎熄火,則進行保養,或點檢。
積 碳 去 除 10000~15000 公里之間若有引擎馬力大幅下降時,請將排氣系統、汽缸頭、活塞頭之積碳
去除。
傳 動 系 統 10000~15000 公里之間若有極速明顯下降,請對傳動系統進行保養及點檢。
活 塞 1000 公里以前若過度使用可能使活塞、活塞環及氣缸體磨損或卡缸請清掃或搪缸或新品更
換。

19-2
19.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負壓管(接節流閥體) 蒸發控制閥
蒸發控制閥
拆卸
拆下前左邊蓋。
拆下蒸發控制閥至節流閥體之負壓管。
拆下蒸發控制閥至空氣濾清器連接管之橡皮管。
拆下蒸發控制閥至油箱之橡皮管。
取下蒸發控制閥/活性碳罐。

接空氣濾清器 接油箱
檢查
真空泵浦
使用真空泵浦連接在蒸發控制閥,接空氣濾清器 接空氣濾清器連接管
接管上輸入 250mm/Hg 之負壓,如果能保持壓力 接空氣歧管
在 1 分鐘以上則為良好,相反之則為不良,必須 之負壓管
更換新品。

接油箱橡皮管

檢查蒸發控制閥真空吸力 真空泵浦
使用真空泵浦連接在蒸發控制閥,接進氣歧管的
接管上輸入 45mm/Hg 之負壓,如果能保持 1 分
鐘以上表示良好,相反則不良,必須更換新品。

接油箱橡皮管

檢查蒸發控制閥流通量
1.使用真空泵浦接於於蒸發控制閥接進氣歧管的
接頭上,然後輸入 45mm/Hg 之負壓。
2.在蒸發控制閥接油箱的接管上接上壓力泵浦,
真空泵浦
輸入壓力每分鐘流通量為 9.4ℓ以上為良好,相
反則為不良,必須更換新品。
壓力泵浦
為避免蒸發控制閥損壞,不可使用高壓氣體測
試,只能使用手操作壓力泵浦。

19-3
19.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負壓管(接節流閥體) 蒸發控制閥
蒸發控制閥/活性碳罐安裝
安裝時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接上蒸發控制閥各管路要確實接妥。

各管路必須確實接好,不可有擠壓,不順暢現
象。

接空氣濾清器 接油箱

活性碳罐檢查
1.把接空氣濾清器連接管(如圖 A 所示)與洩漏 空氣濾清器連接管(A)
管(如圖 B 所示)阻塞,然後接一軟管,用嘴
吹,如果暢通則表示良好,阻塞不通則為不良,
必須更換新品。
2.檢查活性碳罐是否有龜裂情形,有則更換新
品。

洩漏管(B) 大氣通管
安裝
活性炭罐安裝時依拆卸之相反順序作業。

•活性炭罐安裝位置,不可自行任意改變,以免
影響性能。
•各連接管路不可受到擠壓破裂或鬆脫。

P.C.V 系統(曲軸箱吹漏氣回收
系統)
P.C.V 紅色管子如有積油,須將塞子拆下把積油
洩放掉。

19-4
19.蒸發排放控制系統

備 忘 錄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噴油嘴

節流閥體

三元觸媒轉化器

20

20-0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廢氣排放控制系統圖……………20-0 空氣濾清器交換…………20-3
廢氣排放控制系統功能…………20-1
故障診斷…………………………20-2 廢氣排放相關系統檢查…………20-4
修理情報…………………………20-2

本車型廢氣系統是在排氣管中間裝置三元觸媒,而達到減低廢氣污染物的排出。

功能
項 目 目 的 作 用
減少排放廢氣中 HC 利用觸媒轉化器內的貴金屬,將排放廢氣中的
三元觸媒 和 CO 產生,減少 NOX HC 和 CO 氧化還原成 CO2 和 H2O 等無害物質
產生。 後排放至大氣中及降低 NOX 產生。

20-1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故障診斷 修理情報
馬力下降 CO,HO 昇高 作業上注意事項
•排氣管阻塞,觸媒失效 •作業時謹防排氣管燙傷。
•噴油嘴阻塞,節流閥體積污 •注意各管路組立配線位置。
•空氣濾清器阻塞 •各管路如損壞必須更換新品。
•點火時間不準確 •各管路接頭要確實鎖緊。
工具
怠速不順、耗油 光陽噴射診斷器及廢氣分析儀
•排氣管阻塞觸媒失效
•火星塞不良
•點火時間不正確
•噴油嘴阻塞,節流閥體積污
回油放炮
•排氣管不良
•噴油嘴阻塞,節流閥體積污
•引擎進排氣閥門漏氣

排氣管產生噪音
•排氣管不良

20-2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空氣濾清器
濾清器交換
拆下油箱。
拆下空氣濾清器蓋固定螺絲,取下濾清器蓋。
取下濾清器濾芯。
檢查是否污穢、損傷。
如有污穢或損傷時則更換新品。

交換時間 空氣濾清器
車輛在惡劣路面或雨天行走時應提早交換。

•空氣濾清器裝入不完全,會使灰塵直接吸入汽
缸內,引起磨損馬力降低,影響引擎壽命。
•嚴禁使用揮發性高的油脂清洗。

濾清器濾芯

20-3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固定螺絲
廢氣排放相關系統檢查
空氣濾清器
拆下油箱。(Ö4-13)
拆下空氣濾清器 6 支固定螺絲。
取下空氣濾清器蓋。
取下濾清器濾芯。
安裝時依拆下相反順序作業。

濾芯
取下濾清器濾芯
檢查空氣濾芯是否污穢如有則更換新品。

•空氣濾清器安裝時,要確實安裝妥當,以免空
氣塵埃吸入。

噴油時間檢查
接上診斷器進入資料分析。
引擎暖機至引擎溫度 100°C。
檢查噴油時間是否在規格內
噴油時間 參考值:1.7 ~ 3.7 ms

20-4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火星塞檢查、清潔
1.拆下火星塞。
2.檢查火星塞,是否燒損、污穢、積碳,如有則
使用火星塞清潔器或鋼刷清潔。
指定火星塞:(NGK)CR8E 側邊電極
火星塞間隙:0.6~0.7mm
0.6~0.7mm

•火星塞安裝時先用手順暢鎖入後,再使用火星 中央電極
塞套筒上緊。

墊圈
點火系統檢查

•點火裝置,點火時期不需調整。
•點火不正確時檢查點火系統。

接上診斷器進入資料分析。
引擎暖機至引擎溫度 100°C。
檢查點火角度是否在規格內
點火角度:9~16°/1700RPM

20-5
20.廢氣排放控制系統
廢氣測定與調整
1.先發動引擎,並溫車數分鐘,接上噴射診斷器
至資料分析處(引擎溫度在 100℃以上) 。
2.怠速需在 rpm1700±100rpm 範圍內。(ECU 控制
不可調整)
3.廢氣測定器採樣管接在排氣管之觸媒前 CO 量
測孔。
4.測定範圍:CO~0.4~2.0 %(觸媒前) 。
5.如 CO 超出測定範圍時,請檢查噴射相關部品
(例如噴油嘴噴油時間、汽油泵浦壓力等)。
6.如無效,請檢查廢氣排放相關系統及引擎汽缸
頭進/排氣門是否有洩露(HC 會偏高)。
7.請勿任意拆除含氧感知器及換裝無觸媒式樣市
售改裝排氣管,因此舉動可能導致廢氣測定
不合格,甚至於被罰款。
8. 光陽設計排氣管覆熱蓋符合中華民國臺灣消
保法規定因此請勿任意拆掉覆熱蓋或變更其設
計,因此舉動可能導致乘客有燙傷疑慮,後果
不堪設想。

引擎轉速(怠速時) 1700 ± 100 rpm 引擎溫度> 100℃時


汽缸頭溫度(引擎溫度) >100 °C 暖機條件為引擎溫度>100°C
維 空氣溫度 符合環境溫度±2 °C
修 進氣歧管壓力 65 ~ 75 kpa
調 噴油時間 1.7 ~ 3.7 ms

點火角度 9 ~ 16 BTDC


點火充電時間 3.0 ~ 4.0 ms
熱 怠速空氣旁通閥步數 2 ~ 232 steps
車 O2感知器電壓 0~1V
後 O2加熱器作動 ON

O2修正量 ±20% 噴油回饋修正值為 80% ~ 120%
觸媒前 CO% 0.4 ~ 2.0 %

20-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