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惠) 不见长安

You might also like

You are on page 1of 9

[ 夙惠 ] 不见长安

sù huì

组别 4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
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译文:

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
来,元帝向他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
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元帝: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是他的儿子。
公元 311 年匈奴人刘曜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士民
三万余人,烧宫庙官府民房,洛阳化为灰烬。 316 年刘曜又攻人长
安,晋愍帝被俘,次年被杀。具:全部地。以东渡意:把晋王朝东
迁的情况。东渡,西晋原都洛阳,东晋建都建康,故称东渡。 [ 夙惠 ] 不见长安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
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译文:

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
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
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

[ 夙惠 ] 不见长安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
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
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
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
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 夙惠 ] 不见长安
主题
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

 小孩子的聪明是显而易见的,同一个问题,他先是回答“日远”,是从听觉
的角度切入的,因为没有听人说谁是从日边来的

 而回答“长安远”,则是从视觉角度切入的,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判断一个地方的远近,既能通过视觉,也是能通过听觉的,但这似乎并不是
问题的关键

 关键在于小孩子不同的回答,刺激了统治者的神经。
人物思想性格
晋明帝 元帝
明帝儿时对太阳与长安远近的两次回 当时,晋室东渡,北方国土沦丧,长安已不再属于
答,各有不同的答案,有各有一番道 东晋版图,故此元帝“问洛下消息”后的“流涕”
理,却都生动的表现了他自小聪明的性 ,以及把“东渡意”告诉明帝后发出的“长安何如
格。 日远”的问题,实际都表现了一种国事今昔的深深
感慨,明帝那“日近”二字的回答竟致引起元帝的
“失色”,也不仅仅是因为回答“忌昨日之言”,
这句话似乎成为长安再不可首付的预言,讲天命、
信谶语的中国皇帝怎么能不黯然“失色”!
主题

 我们这组认为 : 如果当时候晋明帝的回答,两次都是“不闻人从日边来,

居然可知”,或者两个都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典故或许就不会

这么出名了。如果两次他都是同样的答案,那么任何深意都是后人穿凿附会

,不会是孩童对于自然界朴素的认知。
主题

 你可以说,一个几岁的孩子能细心观察、不错、挺聪明,但绝不可能成为流

传千古的典故。所以,晋明帝幼年时,对于这个问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

远”的两次回答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这个孩子会两次给出不一样的回答?

这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我们认为在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年幼的晋

明帝坐在父亲腿上,感觉到父亲的伤感和情怀,因此宽慰他,当然是长安离

我们更近。
主题

 而在第二次是在大宴群臣的集会上面,晋明帝却说出,“举目见日,不见长

安”,可想而知,那一刻群臣的震惊,伤感和对这个孩子机敏的惊讶。长安

虽近,太阳虽远,但抬头可以见到太阳,长安却是我们晋人回不去的故乡。

所以,这样一个六岁就能明察世事的皇帝,能在群臣大宴上如此发人深省,

无愧于晋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