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 認識滿清入關及統一全國的經過 知


• 認識康、雍、乾三朝的盛世
• 探究清初的民族政策:漢人與蒙、
回、藏等邊疆民族


• 通過明末將臣的戰、降態


度,理解及培養民族氣節

• 通過康熙、雍正、乾隆三
• 通過習作以掌握理解、分析、


綜合及歷史代入等技能
帝的治國事蹟,理解勤奮
• 通過地圖研習以掌握閱讀地圖
及做事認真的重要
的技能
根據下列圖片的提示,在內文尋找相關
答案,作為進入本章的起步點。

答案:鄭成功
圖中的將軍佔據台灣,作為抗清基地,這個基地
直至康熙年間才被清朝收復。他叫甚麼名字?

圖中的清朝男子都留着一樣
的髮式,這與清初的哪項命
令相關?
答案:薙髮令

清初時,滿清政府積極拉攏圖中的民
族,與他們通婚,更禁止他們學習漢
文。你知道這是哪個民族嗎?
答案:蒙古族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有關問題。

資料一:清世祖的治國綱要

資料來源:語譯自《清世祖實錄》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有關問題。

資料二:清兵在北京城四處張貼告示的情況

資料來源:語譯自《清史列傳‧范文程傳》
1 資料一及二中所述的「流寇」是指哪人?

李自成。 (1 分 )

2 根據資料二,為甚麼滿洲要入主中原?
(提示:答案可選多於一項。)

(1 分 ) ✓討伐流寇 (1 分 ) ✓為明朝皇帝報仇
擴張滿洲版圖 彰顯滿人比漢人優越
3 假如你是當時的明朝臣民,你會否接受滿清政府入主中原
的理由?試根據兩項資料的提示加以解釋。

自由作答。建議答案:
接受。明朝政治敗壞,又未能平定李自成的流寇叛亂,
導致民不聊生,滿清入主中原後能解決當前的亂局。
/ 不會接受。滿清是由邊族建立的政權,在入主中原前
曾與明朝長年交戰,野心早現。它入主中原目的是為了
統治漢族,擴張滿族的勢力。 (4 分 )
 滿洲原名女真
• 族人世居於中國東北長白山一帶
• 以畜牧及耕種為生
 明朝時,女真族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份
•三部各自為政
•以建州女真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最快
全賴諸位努力,
我才得以統一女真!

 十六世紀末
• 建州部愛新覺羅家族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
• 建國號金,女真族漸趨強盛
 努爾哈赤把族人收編,創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史事補充

八旗兵制是一項「兵民合一」的
制度,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八
旗分別為正黃、正紅、正藍、正白、
鑲黃、鑲白、鑲紅與鑲藍,合稱「滿
洲八旗」。其後,皇太極把歸附的蒙
古人及遼東 漢人分別編為蒙古八旗及
漢軍八旗,合共二十四旗,當中滿洲
八旗為最精銳的部隊。入關前,旗兵
除了戰爭外,還需要從事各種生產。
入關後,旗兵武備廢弛,逐漸喪失戰
鬥力。至嘉慶年間,八旗已被由漢人
組成的綠營兵所取代;鴉片戰爭後,
有大批不事生產的旗人更淪為乞丐。
滿洲人的八旗制度有甚麼特點?
你認為滿洲入主中原後,這項制度仍然適用嗎?

參考答案:
特點為「兵民合一」。
這制度只適用於管理領
地及人口較少的遊牧民
族,在滿洲入主中原後
已不合時宜。
 女真族的勢力自此日益強盛
• 後來對明朝發動戰爭,佔領
遼東一帶

公元 1619 年,明朝派遣大軍進攻後金,
雙方於薩爾滸展開大戰,結果後金以少勝多,大敗
明軍。薩爾滸之役是明朝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
一戰,後金在此戰中取勝,不但穩固其政權,而且
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明廷戰敗後,戰略
只好由主動出擊改為被動防守,遼東局勢日益告急。
滅明的第一步,
就是除去明朝大
將袁崇煥!

 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繼位
• 施行反間計,讓明思宗殺袁崇煥
• 除去侵明的障礙
 皇太極積極改革
• 任用漢人,採納漢族文化

 建立與明朝相似的行政制度
 皇太極為減輕中原漢族對女真的仇恨
• 改族名為「滿洲」,建國號「清」

朕宣佈改族名為
「滿洲」,改國
號為「清」 !

 經過皇太極改革,滿洲勢力更強,入關指日可待
 皇太極死後,其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
 公元 1644 年
• 吳三桂投降滿清,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

公元 1644 年 4 月,李自成勸降吳三
桂失敗,於是率軍前往征討。可是在李自成取
得優勢之時,吳三桂向清軍投降,聯手擊潰李
軍。
李自成戰敗後,退至北京並正式稱帝,
旋又撤離北京。次年初,清軍再於潼關大敗大
順軍,李自成退奔西安,最後於九宮山戰死。
 李自成不敵清兵,率領餘部西逃
 清軍控制大局後,攝政王
多爾袞迎順治帝遷都北京

 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 揭開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序幕
 清朝雖定都北京,但仍未能控制南方地區
 明朝的宗室及遺臣依賴地方武裝勢力,
建立多個抗清政權,史稱為「南明」
 南京的福王得兵部尚書史可法支持,實力最強

 然而,福王昏庸
• 清兵圍攻揚州時沒有派兵支援守城的史可法
• 最後揚州陷落,福王政權隨之滅亡
史事補充

公元 1645 年 4 月,清軍豫親王多鐸(音踱)成功突
破江淮防線,包圍揚州,當時的明朝遺臣史可法一方面組織軍
民殊死抵 抗清軍,另一方面向福王求援。在清軍
紅衣大炮的 轟擊下,加上福王並沒有派遣援軍,揚
州城在死守 七天後便被攻破。入城後,多鐸隨即處決
拒絕投 降的史可法,並與史可法的殘部及城中居
民展開 巷戰。經過一番激烈戰鬥,清軍才正
式佔領揚 州,並在大雨傾盆的情況下展開血腥
屠殺。根 據學者的考究,真實屠城的可能
只有五日, 清軍屠殺達八十萬人的
說法亦為誇大失 實。無論如何,
「揚州十日」已成為 滿清入關後的
暴行標記。
 其後,清廷誘降魯王與唐王,控制東南地區
 西南的桂王抗清十數年
• 至康熙初年被吳三桂消滅
• 南明政權至此結束

桂王為了逃避清軍的追擊,於是
逃入緬甸,並得到緬甸王收留。後來,吳三
桂率清軍攻入緬甸,逼緬甸人交出桂王。最
終,桂王父子、家眷等數十人被處死於昆明。
 清廷平定南明後,封賞有功的明朝降將
 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被封
為平西王、平南王及靖南王
• 鎮守地方,合稱「三藩」

 三人封王後擁兵自重,威脅清廷
追隨吳大將軍!
反清復明!

 康熙時,銳意削藩
• 惹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反清,史稱「三藩之亂」
參考答案:康熙帝有較充裕的
時間籌備,加上運用戰略得宜,
先分化「三藩」削弱其勢力,
然後再逐個擊破。

歷史上有不少削藩的例子皆以失
敗告終(例如明初的惠帝)。你
知道康熙能成功削藩的原因嗎?

 亂事持續八年
• 最後清廷平定亂事,解除內憂
 南明唐王的主將鄭芝龍降清後,他的
兒子鄭成功拒絕投降
• 繼續率領部眾在閩、浙沿海地區抗清
史事補充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本為海盜,後應朝廷的招撫而成為明
朝海將。鄭芝龍對明朝一直都沒有盡忠之心,這與鄭成功的態度迥然
不同。在鄭芝龍表明降清的意向後,鄭成功不斷跪哭,以力阻其父的
決定,但反而被鄭芝龍責怪為不識時務。鄭成功眼見無法游說父親,
於是選擇離開。鄭成功帶領部下連年征戰,但始終未能控制一地,因
而把目標轉向由荷蘭人統治多年的台灣。鄭成功佔領台灣後,便開始
屯田開墾,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期間,鄭芝龍不斷以書信勸說兒
子投效大清,但皆遭到鄭成功的嚴詞拒絕,此事也成為了犧牲孝道而
竭力盡忠的著名例子。
參考答案:
從民族氣節的角 • 鄭芝龍:接受清朝的勸降,棄民族
度分析,你如何 大義於不顧;以追求自身安全和財
評價鄭芝龍與鄭 富為重,對國家民族觀念淡薄。
成功兩父子? • 鄭成功:為忠義的典範;為驅逐外
國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 公元 1661 年
• 鄭成功趕走佔據台灣的荷蘭人
• 以台灣為抗清的根據地
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承父志,繼續抗清事業

 鄭氏一族佔據台灣二十多年
 公元 1683 年
• 康熙帝下令進攻台灣,鄭成功的孫鄭克塽降清
明鄭時期台灣統治者 統治時間
鄭成功 1661-1662 年
鄭經 1662-1681 年
鄭克塽 1681-1683 年

 清廷自入關至收復台灣,前後
經歷四十多年才真正統一全國
- 滿洲崛起的過程是怎樣? 參閱課文頁 5 。

- 有甚麼因素令滿洲成功入主中原?
參閱課文頁 6 。
- 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
參閱課文頁 8-9 。

滿洲、女真、東北、建州、後金、兵民合
一、八旗制度、南明、三藩之亂、揚州十
日、台灣(鄭成功)、荷蘭人
1. 明朝時,女真哪一部的發展最快?
A. 完顏
B. 野人
C. 建州
D. 海西

2. 以下誰人為明思宗所殺?
A. 耿仲明
B. 袁崇煥
C. 熊廷弼
D. 尚可喜
3. 攝政王多爾袞迎哪位皇帝遷都北京?
A. 道光帝
B. 康熙帝
C. 雍正帝
D. 順治帝

4. 清兵入關後,誰人率領餘部西逃?
A. 李自成
B. 史可法
C. 吳三桂
D. 明思宗
5. 以下哪個並不是「滿洲八旗」之一?
A. 正白
B. 鑲黃
C. 正綠
D. 鑲紅

6. 以下哪項為「南明」諸王覆亡的正確次序?
A. 福王 > 唐王 > 桂王 > 魯王
B. 福王 > 唐王 > 魯王 > 桂王
C. 唐王 > 福王 > 桂王 > 魯王
D. 魯王 > 福王 > 唐王 > 桂王
7. 以下哪個並非「三藩」之一?
A. 靖南王
B. 平西王
C. 平南王
D. 靖西王

8. 以下哪個國家的人曾被鄭成功趕離台灣?
A. 日本
B. 英國
C. 荷蘭
D. 葡萄牙
把以下六項史事按發生先後順序排列。

A. 史可法堅守的揚州陷落 B. 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
C.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D. 鄭克塽
降清
E. 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兵制 F. 三藩之亂

E > ______
______ B > ______
C > ______
A > ______
F > ______
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