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自我的種種樣相

我之出場
• 我之出場,必有其情緒背景,不過,通常
是負面情緒較易凸顯自我;
• 這背景便是情調( mood ):或憂鬱,或
悲傷,或喜悅,或興奮,或平靜,或孤獨,
或怖慄,或希冀,或絕望,或無聊,或空
虛,或充實,或開朗,或低迴,或上揚,
或悲惻,或怨憤,或撕裂,或感動……。
1. 生理自我
• 生理自我有兩層:
• 1. 內穩態 (homeostasis)
• 2. 本能

• 內穩態是指生理機體內部的均衡性,維持生理機
體。
• 本能 (instincts) 的目的在自我延續:分覓食與安
全感而類
• 自然齊一性(上帝不會跟人玩骰子)
• 進化:走最短之捷徑—優生原則
• 消耗原則 ( 儲能備變 ) 與穩定化
• 本能服從 S-R ( stimulus and response)
2. 心理自我

• 弗洛伊德 (S.Freud) 認為人格有三層次:


• 原我( id )—自我延續、快樂原則
• 自我( ego )—現實原則
• 超我( superego )—道德規範

• 人的內心活動,分意識活動、下意識活動、潛意
識活動
心理自我與本能生命之結合

• 人有高度的抽象能力,故能將動物層次的本能,
提升為社會行為:
1. 將逃避本能轉形為逃避責任、說謊;
2. 將攻擊本能轉形為人身批評、說是說非;
3. 憤怒本能則轉形為威嚴、權力控制……;
4. 居住本能昇華為追求更大的房子空間;
5. 將狩獵,收集食物的本能,投射為擁有符號式
的金錢,不斷為戶口的數字而奮鬥;
6. 群居本能轉化為好名認同……
3. 意識自我
• 腦神經是思維活動的必要條件,無之則不可。
• 意識總是私下的。它首先向外投注,關注於外物。

• 認知活動必須預設一「統一意識」,否則認知活
動根本不可能。
原初感覺階段
• 1. 自然狀態—尚未呈現階段,純粹之在;
• 2. 他覺—感覺階段,直接之給予,充滿感;
• 3. 感受—對感覺內容作出判別,苦與樂受;
意識階段
• 1. 感性意識—對他者的反應;
• 2. 知覺意識—攝取個別的事物;
• 3. 自我意識—「我」與「非我」

• 此階段: a. 欲望的湧現; b. 確認自我; c. 承認


他者的獨立性。
自我意識的出現
• Left – right brain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elgKIL
zAuQ
• Baby in red dot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TP01
Wbsh0E&feature=related
• baby in mirror
• http://www.youtube.com/watch?
v=7wU0siWoeuQ
Mirror stage
• 拉康( Lacan) 根據幼兒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嬰
兒剛出世時,本是一個“未分化的”、“非主體
的”存在物,此時他無物無我,外在、內在是一
種形狀不定的一團。
• 直到他在六個月到十八個月期間,才達到生存史
上第一個重要轉折點──“鏡像階段”。
• 嬰兒首次在鏡中看見了自己的形象並“認出了自
己”,發現自己的各部分肢體原來為一個整體。
• 他為認出鏡子中的自己而歡喜,緊偎著在鏡子面
前抱著他的大人。這是主體形成的開始。
• 他在鏡像中看到自己是一個完整的軀體,「我」
隨著自己的肢體動作而變化,小手能拾起玩
具……他會完全淹沒在歡欣、興奮之中,於是他
對這個鏡像產生了自戀式的認同。
• “ 首次同化”即是第一次的“自我異化”,因為
此時發生了自我與鏡中之我的對立,原始的“我
”似乎被分裂了。
• 兒童將自己看成他人的 desire ,形成自我陶醉;
• 但,他渴求的人不一定為我所吸引……
• 他者成為我的競爭者
• 欠缺加強了 desire
• 鏡像階段反映了嬰孩對自我從破碎到想像的認同
過程,他透過肢體的動作與鏡像的辨認,將不完
整的自我印象延伸為對「自我」的初步認識,這
是具有自我觀念的開始。
Hegel’s 主體我 (I-subject)
和客體我 (I-object)
1. 照鏡活動。
2. 我從鏡裡的投射去認識自己,「我」成為
一個被觀望的對象我。
3. 但誰在觀望「我」?
4. 此疑問區分出一觀望者與被觀望的對象。
5. I-object 在鏡裡, I-subject 在鏡外。
6. 但從另一角度看,誰在意識鏡外的「我
( I-subject ) 」呢?
7. 這時,本來鏡外的「 I-subject 」即外化
為 I-object……
8. 由此不斷後退 (step-back) ,「我」所意
識到的都外化為 I-object 。
9. 這個 I-subject ,它最接近我,又最難掌握,
成了最遠離我的東西。
4. 邏輯自我
• 邏輯自我為一純理自己。
• 這些法則本身在思想中並不顯露,邏輯的形成就
像人下棋般,人從經驗中建構了一些規則,便跟
從這些規則而運作。
• 邏輯的成文系統可以是多,推理自己則是一。
• 純理自己是表明此推論活動本身為內在於人的心
靈,為一形式我。
• 推論:
• A 〉B;
B 〉C;
∴A 〉C 。
思維三律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認為理性最內部有三條則則,
分別是 :

1. A=A 『同一律』

2. A and not A=0 『矛盾律』

3. A or not A=1 『排中律』


同一律 ( Law of Identity )

• A=A
• 『同一律』所指的是自身等同 (self-identical) ,
例如當我們介定某一種東西時,它就是該東西,
也就是約定俗成的結果。
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
• A and ~A = 0

• 『矛盾律』的 0 指不可能,例如 A= 人, A
and~ A ,即表示這是人又不是人,成了自我否定
(self-defecting) 。

• 矛盾命題是不能同真並且不能同假。
排中律 (Law of Excluding
Middle)
• A or ~A= 1
• 『排中律』的 1 指必然性。

• 排中律是依據對偶性原則而成立。

• 對偶性原則是表示事物的肯定與否定兩面構成論
域之全( universal discourse) 。
5. 情意我
• 情意我即是美感主體、藝術主體。
• 人只要暫時脫離現實的運用關係,將心境移情
( empathy) 投入於美感世界之中。
• 竹韻、松濤、鳥語、無垠的沙漠、警雷暴雨,甚
至海邊的枯枝,皆可變成賞心娛目的對象。
• 或者聽聽喜愛的音樂,看名畫,朗誦閱讀一首詩,
一部小說,一轉瞬間,心意即投入另一世界裡。
• (朱光潛:藝術心理學)
情意我與才情生命

• 個體生命的才情超乎常人的為天才,天才分三類:
他們存在於世間裡,有其種種生動活潑的表現形
態或姿態。
• 天才類型:
• 1. 數學式天才
• 2. 藝術式天才
• 3. 英雄式天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