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传统历法

传统历法,是中国历史上由我国先民自己创制出来
的各种历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
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远
影响。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632528&seco
ndId=25197103&share_tab=relative&share_now_pn=1
历法原理
•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 " 历法 " 。历书是排列年、
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中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
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 " 皇历 " 。
•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 " 日 " 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
望,形成 " 月 " 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 " 年 " 的概念。这
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2422 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
29.5306 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
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
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 " 日 " 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
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
周期。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
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
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
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
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450297&secondId
=25689554&share_tab=relative&share_now_pn=1 阴历
•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辛亥革命后改用西
方太阳历(公历),而现代叫法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 阴历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
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
中,与干支历中二十四节气结合形成了农历(汉历),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
产。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
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农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而不是传统意
义上的阴历。
•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球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
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
两次,历时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 27.32 日),为月球公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绕日公转而位置
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
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 29.53 天),
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阳历
•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
的历法。
•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 12 个月,这个“月”,实际
上与朔望月无关。
•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
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
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每
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
97 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 26 秒之差,要累积
3300 年才差一日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4857744&secondId=256928
41&share_tab=relative&share_now_pn=1
阴阳历
• 阴阳历(外文名: lunisolar calendar ),是指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
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 1
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
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夏历就
是阴阳历的一种,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纪元)的方法。日本、
朝鲜、及中东以色列的传统历法也是阴阳历。
• 阳历年固定在 365 天或 366 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
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
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
节气以及“ 19 年 7 闰”法(即在 19 个农历年中加上 7 个闰年。农
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 383 天- 385 天,而农历平年
一般有 353 天-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2263498&secondId=28245816&share_t
355 天)。
ab=relative&share_now_pn=1
阴历
阴阳历
华族传统历法 - 农历
•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
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
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 24 段,形成二十四节
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
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
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
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
历, 1970 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
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67925&secondId=25795179&s
hare_tab=relative&share_now_pn=1
二十四节气
•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把周岁 365 1/4 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个节气,
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
•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
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
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
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
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
• 人民为了方便记忆总结出了各
种各样的“二十四节气歌”,
下面这一首流传较广: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
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191597&secondId=25724579&share_now_pn=1
十九年七闰
•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
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19 个“回归年”共有
228 个中气和 235 个“朔望月”,即是有 7 个月没有
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这就是十
九年七闰法。
• 农历的历年是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为标准
来制定的。 1 个回归年长为 365.2422 日,历年取为
365 日或 366 日。
• 而农历的历月却是以月亮盈亏为周期(朔望月)来制
定的。 1 个朔望月长 29.5306 日历月取为 29 日或 30
日。如以 12 个月作为一年,那么一年长为 354 或 355
日。这样,跟回归年相差为 10 或 11 天左右。
• 如果不顾及寒暑变化的规律, 12 个朔望月的历年与阳
历的历年差数可以不管。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会引
起很大的不方便。比如,原来大家习惯于正月在冬天
过,而经过许多历年以后,正月就会移到夏天过,这
是很别扭的事。
• 为了协调历日与寒暑变化规律,我们祖先早在春秋战
国时代,就发明了加闰月的办法。 12 具朔望月与 1 回
归年相关 11 天左右,累积 3 年后,就可以增一个历月 https://baike.baidu.com/video?lemmaId=27098&secondId=618
(闰月),余下的再累积两年后,又可以增加一个历 056&share_tab=relative&share_now_pn=1
月,这么继续下去,经过 19 年,可加 7 个闰月,使得
历日与季节协调起来。这个办法就称为“十九年七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