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6

第四章 电路定理

本章重点
4-1 叠加定理
4-2 替代定理
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5 特勒根定理
*4-6 互易定理
*4-7 对偶原理
首 页
 重点 :

熟练掌握各定理的内容、适用范
围及如何应用。

返 回
4-1 叠加定理
1. 叠加定理 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
电流 ( 或电压 ) 可以看成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电源
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 ( 或电
压 ) 的代数和。 1
i2 i3
2 . 定理的证明 G1 G2 G3
iS1 + +
应用结点法: uS2 uS3
– –
(G2+G3)un1=G2uS2+G3uS3+iS1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G2uS 2 G3uS3 iS1 1
un1   
G2  G3 G2  G3 G2  G3 i2 i3
G1 G2 G3
或表示为
iS1 + +
un1  a1iS1  a2uS 2  a3uS3 uS2 uS3
 un(11)  un( 21 )  un( 31) – –
支路电流为
 G3G2 G3G2uS3 G2iS1
i2  (un1  uS2 )G2  ( )uS2  
G2  G3 G2  G3 G2  G3
 b1iS1  b2uS2  b3uS3  i2(1)  i2( 2 )  i2(3)
G3G2  G2G3 G3iS1
i3  (un1  uS3 )G3  ( )uS 2  ( )uS 3 
G2  G3 G2  G3 3 G2  G3
 i3(1)  i3( 2 )  i3( 3)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结点电压和支路电流均为各电压源的电
结论 压或电流源的电流的一次函数,均可看
成各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
之叠加。

3. 几点说明
① 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② 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为零:
电压源为零 —— 短路。
电流源为零 —— 开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i2 i3 i2(1) i3(1)
G1 G2 G3 G1 G3
G2
iS1 +
uS2
+
uS3
= iS1 +
– –
三个电源共同作用 iS1 单独作用

i2( 2 ) i3( 2 ) i2( 3) i ( 3)


G3
G1 G2 G3 G1 3

G2
+
uS2
+ uS3
+
– –
uS2 单独作用 uS3 单独作用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③ 功率不能叠加 ( 功率为电压和电流的乘积,为
电源的二次函数 ) 。
④ u, i 叠加时要注意各分量的参考方向。
⑤ 含受控源 ( 线性 ) 电路亦可叠加,但受控源应
始终保留。
4. 叠加定理的应用
例 1-1 10
4 70V
求电压源的电流及功率。 2A + -
解 画出分电路图。 I
2 5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A 4 10 4 70V 10
I
+ -
(1)
+
2 5 2 I (2 ) 5

2A 电流源作用,电桥平衡: 两个简单电路
I (1)
0
70V 电压源作用:I  (70 / 14  70 / 7)A  15A
( 2)

II (1)
I ( 2)
 15A P  70  15W  1050W
应用叠加定理使计算简化。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1-2 计算电压 u 。 3A
+ -
6 3 u
- + 1
6V 12V 2A
+ -
解 画出分电路图。
3A i (2) +u(2) -
+ -
6 3
u(1)
6 3 1 - + 1
+ 6V 12V 2A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A i (2) +u(2) -
+ -
6 3
6 3
u(1)
1 + - + 1
6V 12V 2A
+ -
63
3A 电流源作用: u  (  1)  3V  9V
(1)

63
其余电源作用: i  (6  12) /(6  3)A  2A
( 2)

u ( 2 )  6i ( 2 )  6  2  1  8V
u  u (1)  u ( 2 )  (9  8)V  17 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叠加方式是任意的,可以一次一
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也可以一次几个独立源同时
作用,取决于使分析、计算简便。
例 1- 计算电压 u 、电流 i 。i 2 1 + 5A
+ + u
3 解 画出分电路图。 10V 2i -
- -
i

( 1 )
2 1 +
u
+ + 5A
+ (1) 2 1
10V
2i(1) - i (2) + u(2)
- - 2i (2) -

受控源始终保留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i
(+
2 1 + 2 1 + 5A
1 )
u i (2) + u(2)
+ (1)
2i(1) - +
10V 2i (2) -
- - -

10V 电源作用: i  (10  2i ) /(2  1) i  2A


(1) (1) (1)

u  1  i  2i  3i  6V
(1) (1) (1) (1)

5A 电源作用: 2i ( 2 )  1  (5  i ( 2 ) )  2i ( 2 )  0
i ( 2)
 1A u ( 2 )  2i ( 2 )  [2  (1)]V  2V
u  ( 6  2) V  8 V i  [2  (1)]A  1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1-4 封装好的电路如图,已知下列实验数据:
当 uS  1V, iS  1A 时,响应 i  2A 研究激
励和响
当 uS  1V, iS  2A 时,响应 i  1A
应关系
求 uS  3V, iS  5A 时,响应 i  ? 的实验
方法
解 根据叠加定理 i  k1iS  k2uS
代入实验数据: uS
+ -
k1  k2  2 k1  1
2k1  k2  1 k2  1
无源
i  uS  iS  (3  5)A  2A
iS 线性 i
网络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5. 齐性原理

线性电路中,所有激励 ( 独立电源 ) 都增大


( 或减小 ) 同样的倍数,则电路中响应 ( 电压或电
流 ) 也增大 ( 或减小 ) 同样的倍数。
注意
① 当激励只有一个时,则响应与激励成正比。
② 具有可加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求电流 i 。
例 1-5 RL=2 R1=1  R2=1  uS=51V ,

21A R1 8A R1 3A R1 i i '=1A
+ 21V– + 8V – + 3V –
+
+ +
us R2 R2 R2 RL 2V
– –
– u '=34V 13A 5A 2A
s

解 采用倒推法:设 I '= 1A ,则
i uS uS 51
 ' 即 i  ' i '  1A  1.5A
i ' uS uS 34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4-2 替代定理
1. 替代定理
对于给定的任意一个电路,若某一支路电
压为 uk 、电流为 ik ,那么这条支路就可以用一
个电压等于 uk 的独立电压源,或者用一个电流
等于 ik 的独立电流源,或用 R=uk/ik 的电阻来替
代,替代后电路中全部电压和电流均保持原有
值 ( 解答唯一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uk

ik
+

路 uk
k ik

ik
+
R=uk/ik
uk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定理的证明
ik
+支 +
A uk 路 A uk
– k –
ik
+ 支
+ uk 路
uk
A –
– k

uk 证毕 !

- +
uk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2- 求图示电路的支路电压和电流。
1解  (5  10)  10  i1 + 5 + i2 5 i3
i  110 / 5  A
(5  10)  10 
1
 110V u 10 10
 10A -

i2  3i1 / 5  6A
i3  2i1 / 5  4A 替
5 代 5
u  10i2  60V
i1 + i i3
替代以后有 + 2

i1  (110  60) / 5A  10A 110V 60V 10


i3  60 / 15  4A - -

注意 替代后各支路电压和电流完全不变。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原因
原因 替代前后 KCL 、 KVL 关系相同,其余支
路的 u 、 i 关系不变。用 uk 替代后,其余支路电压
不变 (KVL) ,其余支路电流也不变,故第 k 条支
路 ik 也不变 (KCL) 。用 ik 替代后,其余支路电流
不变 (KCL) ,其余支路电压不变,故第 k 条支路 uk
也不变 (KVL) 。
注意
① 替代定理既适用于线性电路,也适用于非线
性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② 替代后电路必须有唯一解。
无电压源回路;
无电流源结点 ( 含广义结点 ) 。

2.5A ?
+ 2 + 1A +
10V 5V 5
5V
- 1.5A -
- ?

③ 替代后其余支路及参数不能改变。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 替代定理的应用
1 1 0.5
例 2-2 若使 I x  I , I 1 I x IxI
3 8 x 0.5
R
8 +
试求该支路的替代 0.5 – U +
10V
电阻 Rx 。 -
0.5
I 0.50.5
解 用替代定理:

I 1 0.5 1 1 0.5
I
8
= – U' + + – +
0.5 0.5 0.5 U'' 0.5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I 1 0.5 1 1 0.5
I
8
– U' + – +
0.5 0.5 0.5 U'' 0.5

1 1.5
U ' I 1  I  0.5  0.1I
2.5 2. 5
1 .5 1
U ''   I  1  0.075I
2.5 8
U=U'+U"=(0.1-0.075)I=0.025I
Rx=U/0.125I=0.025I/0.125I=0.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2-3 求电流 I1 。 5
3 6
解 用替代定理: 1 6
I1 +
4 +
2 + 6V 3V
7V – -

I1 4A
4
2 + 7 2 4
4A I1  (  )A
7V 6 24
- 15
 A  2 .5 A
6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2-4已知 :uab=0, 求电阻 R 。
解 用替代定理: c
4
4 RR I +
+
uab  3I  3  0 20V
aa 1A I R 20V
 I  1A + - bb
uC 3
20V3V 8 --
用结点法: 22 8
1 1 1  20 I1
a点 (  )ua  1
2 4 4
ua  ub  8V I1  1A I R  I1  1  2 A
u R  uc  ub  (20  8)V  12V
12
R  Ω  6Ω
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2-5用多大电阻替代 2V 电压源且不影响电路的工作?
4 2V
2 1+ -
3A I
0.5A
I1

+ 2 + 2V -
10V 5 2
4V 10 10 2 -

解 应求电流 I ,先化简电路。应用结点法得
1 1 1 10 2
(   )u1    6 u1  6 / 1.2V  5V
2 2 5 2 2
I1  (5  2) / 2A  1.5A I  (1.5  0.5)A  1A
R  2 / 1Ω  2Ω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2-6 已知 : uab=0, 求电阻 R 。 a b
解 uab  0 60 25
4 0.5A
 iab  icd  0 + 30 20
用开路替代,得 42V R 10
ubd  20  0.5V  10V -
1A 40
短路替代 uac  10V c d
u R 30
u R  (20  1  10)V  30V R  Ω  15Ω
iR 2
iR  [(42  30) / 4  1]A  2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工程实际中,常常碰到只需研究某一支路的电
压、电流或功率的问题。对所研究的支路来说,电
路的其余部分就成为一个含源二端网络,可等效变
换为较简单的含源支路 ( 电压源与电阻串联或电流
源与电阻并联支路 ), 使分析和计算简化。戴维宁
定理和诺顿定理正是给出了等效含源支路及其计算
方法。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 戴维宁定理
任何一个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对外电路来说,
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
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外电路断开时端口处的
开路电压 uoc ,而电阻等于一端口的输入电阻(或
等效电阻) Req 。
i a
i +
a Req
+ + u
A u
uoc
- -
b - b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a
10 +
10
+ Uoc 应用电源等效变换
+
20V 10V
– –
– b

a a
2A 1A + Req 5
5 Uoc +
– Uoc 15V
b - b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a 应用戴维宁定理
I +
10 10
+ (1) 求开路电压 Uoc
+ Uoc
20V 10V 20  10
– I A  0.5A
– – 20
b U  (0.5  10  10)V  15V
oc

a (2) 求输入电阻 Req


Req 5 10  10
Req  Ω  5Ω
+ 10  10
Uoc 15V
注意 两种解法结果一致,戴
- b
维宁定理更具普遍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定理的证
明 a i a
+ 替代 +
A u
– N A u
– i
b b A中
a a 独立
叠加 + N 源置
+ + 零
A u'

Req u''
– i
b b
u  uoc
'
u   Reqi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u  u  u  uoc  Reqi
' ''

i a

Req +
+ u N
uoc

-
b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 定理的应用
( 1 )开路电压 uoc 的计算
戴维宁等效电路中电压源电压等于将外电
路断开时的开路电压 uoc ,电压源方向与所求开
路电压方向有关。计算 uoc 的方法视电路形式选
择前面学过的任意方法,使易于计算。
( 2 )等效电阻的计算
等效电阻为将一端口网络内部独立电源全部
置零 ( 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 ) 后,所得不含独
立源一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常用下列方法计算: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① 当网络内部不含有受控源时可采用电阻串并联
和- Y 互换的方法计算等效电阻。
② 外加电源法(加电压求电流或加电流求电压)。
a i a
N + N + i u
Req u Req u Req 
– – i
b b
③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i a
Req +
uoc + u
Req  uoc
isc -
b
-
2 、3 方法更有一般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① 外电路可以是任意的线性或非线性电路,外电路
发生改变时,含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不变
( 伏安特性等效 ) 。
② 当一端口内部含有受控源时,控制电路与受控
源必须包含在被化简的同一部分电路中。
a
例 3-1 计算 Rx 分别为 1.2 、 4 6
Rx
5.2 时的电流 I 。 I
解 断开 Rx 支路,将剩余 6 b 4
一端口网络化为戴维 10V
+ –
宁等效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U2-
① 求开路电压
4 + 6 U1=6 10 /(4+6)V=6V
+ U1 - - Uoc
U2=410/(4+6)V=4V
6 b 4
10V Uoc=U1-U2=(6-4)V=2V
+ –

② 求等效电阻 Req
4 + 6
Uoc 46
- Req  2  Ω  4.8Ω
46
6 b 4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a I a
4 6
Rx + Req
I
Uoc Rx
6 b 4
10V –
+ – b

③ Rx =1.2 时
I= Uoc /(Req + Rx) =0.333A
Rx =5.2 时
I= Uoc /(Req + Rx) =0.2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3- 求电压 Uo 。 6
6
6I6I
–– ++ Io
2解 ① 求开路电压 Uoc
++ II + ++
Uoc=6I+3I 9V9V 3
3 3U UocU0
–– – ––
I=9/9A=1
A
Uoc=9V 独立源置零
② 求等效电阻 Req 方法 1 :加电压求电流

U=6I+3I=9I U =9  (2/3)I0=6Io
I=Io6/(6+3)=(2/3)Io Req = U /Io=6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方法 2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6I
6 – +
(Uoc=9V) I1 + I Isc
6 I1 +3I=9
9V 3
6I+3I=0 –
I=0
Isc=I1=9/6A=1.5A 独立源保留

Req=Uoc / Isc=9/1.5=6 
6 +
③ 等效电路 + Uo 3
9 9V
Uo   3V  3V
63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计算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电阻是用外加电
源法还是开路、短路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
计算简便为好。
例 3-3 求负载 RL 消耗的功率。 4I1
解 ① 求开路电压 Uoc 50 50 I1
+ 100 RL 5
4I1 40V 50V
– + –
50 50 I1
+ 100
40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50 200I
50 200I11
––
100 I1  200 I1  100 I1  40 ++
50
50 II11 +
I1  0.1A Isc
++ 100
100 Uoc
U oc  100 I1  10V 40V
40V
–– –
② 求等效电阻 Req
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I sc  40 / 100A  0.4A
50 50
U oc 10 Isc
Req   Ω  25Ω +
I sc 0.4 40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IL U oc  50 60
Req 25 5 IL   A  2A
- 25  5 30
+
Uoc 10V 50V P L
 5 I 2
L
 5  4 W  20 W
– +
3
线性 + S 1 2 2 + 1A +1A +
例 3-4已知开关 S 含源 4V
A5 V 5 U U
网络-
1 A = 2A - - -
2 V = 4V 求开关 S 打向 3 ,电压 U 等于多少?

解 isc  2A U oc  4V Req  2Ω
U  [(2  5)  1  4]V  11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4. 诺顿定理
任何一个含源线性一端口电路,对外电路来说,
可以用一个电流源和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置换;
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一端口的短路电流,电阻等
于该一端口的输入电阻。
a Isc a
i +
Req
A u
- b
注意 b
一般情况,诺顿等效电路可由戴维宁等效电路
经电源等效变换得到。诺顿等效电路可采用与戴维
宁定理类似的方法证明。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3-5 求电流 I 。 10
10 ––
① 求短路电流 Isc I4
sc 2
2 24V
解 24V
I1 =12/2A=6A I 12V
12V I
++ –
– 1 I2 ++
I2=(24+12)/10A=3.6A
10  2
Isc=-I1-I2=-9.6A Req  =1.67
10  2
② 求等效电阻 Req ③ 诺顿等效电路 :
-9.6A
10 应用分 4
Req 1.67
2 流公式
I

I =2.83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6
6 66
例 3-6 求电压 U 。
3
3 66
a a
++ 1A +
24V 6
6 3
3 Isc U
–– –
解 b b
本题用诺顿定理求比较方便。因 a 、 b 处的短
路电流比开路电压容易求。
① 求短路电流 Isc
 
 24 1 24 3 
I sc      A  3A
 6  6  3 2 3 6  6 3  6 
 
 6  6 3  6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② 求等效电阻 Req 6 6

a 3 6
a
Isc 1A +
4 U Req
3A 6
- 3
b
b
63 R1
R1  R1  (  6)Ω  8Ω Req   4Ω
63 2
③ 诺顿等效电路 :
U  (3  1)  4V  16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① 若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 Req= 0 ,该一端口
网络只有戴维宁等效电路,无诺顿等效电路。
② 若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 Req=∞ ,该一端口
网络只有诺顿等效电路,无戴维宁等效电路。
a a
+ Isc
Req=0
A Uoc
A Req= ∞
b -
b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一个含源线性一端口电路,当所接负载不同时,
一端口电路传输给负载的功率就不同,讨论负载
为何值时能从电路获取最大功率,及最大功率的
值是多少的问题是有工程意义的。
Req i
i +
+ 负
A u
– 载
uoc RL

应用戴维宁定理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uoc P Pmax
P  RL ( )2
Req  RL
对 P 求导: RL
o
dP ( R  R ) 2
 2 RL ( Req  RL )
 uoc
2 eq L
0
dRL ( Req  RL ) 4

2
u
RL  Req Pmax  oc

4 Req
最大功率匹配条件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4- R 为何值时能获得最大功率?并求最大功率。
L
4
解 ① 求开路电压 Uoc aa
2A 10
10
I1  I 2  U R 20 2A I1 I2 +
++ RL
I1  I 2  2 A Uoc
UURR 20
20
–– ++ -
I1  I 2  1A UUR R
20
20 20V
20V
–– bb

U oc  2  10  20 I 2  20  60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② 求等效电阻 Req
a
10
I1  I 2  I 2 I +
I1 I2
U  10 I  20  I / 2  20 I + U
U UR
UR 20 –
Req   20Ω _
I 20 b
③ 由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得
RL  Req  20Ω 时其上可获得最大功率
2 2
U 60
Pmax  
oc
W  45W
4 Req 4  20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①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用于一端口电路给定 ,
负载电阻可调的情况。
② 一端口等效电阻消耗的功率一般并不等于端
口内部消耗的功率 , 因此当负载获取最大功
率时 , 电路的传输效率并不一定是 50% 。
③ 计算最大功率问题结合应用戴维宁定理或诺
顿定理最方便。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4-5 特勒根定理
1. 特勒根定理 1
任何时刻,一个具有 n 个结点和 b 条支路的集
总电路,在支路电流和电压取关联参考方向下,满足 :
bb


 kk 0
u
u k
kk11
ii
k

 0 功率守恒

表明 任何一个电路的全部支路吸收的
功率之和恒等于零。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定理证明: 应用 KCL: 2
4 5
1  i1  i2  i4  0
1 6 4
2  i4  i5  i6  0
2 3
3  i2  i3  i6  0
3
b

u i
k 1
k k  u1i1  u2i2    u6i6 1

支路电
 un1i1  (un1  un 3 )i2  un 3i3  压用结
(un1  un 2 )i4  un 2i5  (un 2  un 3 )i6 点电压
表示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un1 (i1  i2  i4 )  2
4 5
un 2 (i4  i5  i6 ) 
1 6 4
un 3 (i2  i3  i6 )  0
2 3
3
2. 特勒根定理 2
1
任何时刻,对于两个具有 n 个结点和 b 条支
路的集总电路,当它们具有相同的图,但由内容
不同的支路构成时,在支路电流和电压取关联参
考方向下,满足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 2
4 5 4 5
1 6 4 1 6 4
2 3 2 3
3 3

1
(uk , ik ) 1 (uˆk , iˆk )

bb bb

 u ˆ
 u iˆ 00
i kk kk
拟功率定理 
 ˆ
u

kk
11
ii 
 0
0
kk kk
kk
11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定理证明: 1  iˆ1  iˆ2  iˆ4  0
2  iˆ4  iˆ5  iˆ6  0
对电路 2 应用 KCL:
3  iˆ2  iˆ3  iˆ6  0
b

 u iˆ
k 1
k k
 u1iˆ1  u2iˆ2    u6iˆ6
 un1iˆ1  (un1  un 3 )iˆ2  un 3iˆ3 
(un1  un 2 )iˆ4  un 2iˆ5  (un 2  un 3 )iˆ6
un1 (iˆ1  iˆ2  iˆ4 )  un 2 (iˆ4  iˆ5  iˆ6 ) 
un 3 (iˆ2  iˆ3  iˆ6 )  0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5- ① R1=R2=2, US=8V 时 , I1=2A, U2 =2V ;
1② R1=1.4 , R2=0.8, US=9V 时 , I1=3A 。求此时的 U2 。
解 把两种情况看成是结构相同,参数不同的两
个电路,利用特勒根定理 2
由①得: U1=4V, I1=2A, U2=2V, I2=U2/R2=1A
由②得:
 I1 R1 I2
U 1  (9  3  1.4)V  4.8V + + 无源 +

US U1 电阻 R2 U2
I 1  3A

   – – 网络
I 2  U 2 /R2  (5 / 4)U 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A 1A 3A (5 / 4)U 2
+ + 无源 + + + 无源 +

4V 电阻 2V 4.8V 电阻 U 2
– – 网络 – – – 网络 –

0 0
  b   b
U1 ( I 1 )  U 2 I 2   Rk I k Iˆk  U 1 ( I1 )  U 2 I 2   Rk Iˆk I k
k 3 k 3

(负号是因为 U1 , I1的方向不同 )
 
 4  3  2  1.25U 2  4.8  2  U 2  1

U 2  2.4 / 1.5V  1.6V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
例 5-2 I1 I1 I2
+ + + +
U1 P U2 I2 U 1

– –
2 P U2
– –
 

已知: U1=10V, I1=5A, U2=0, I2=1AU 2  10V 求U 1 。


   
U 1 I 1  U 2 (  I 2 )  U 1 (  I1 )  U 2 I 2
解  
U1  2 I1

U1  
U1   U 1 (  I1 )  U 2 I 2 
2
 U 1  1V
U1 
10   U 1 (5)  10  1
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注意 应用特勒根定理:
① 电路中的支路电压必须满足 KVL 。
② 电路中的支路电流必须满足 KCL 。
③ 电路中的支路电压和支路电流必须满足关联
参考方向 ( 否则公式中加负号 ) 。
④ 定理的正确性与元件的特征全然无关。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4-6 互易定理
互易性是一类特殊的线性网络的重要性质。一个
具有互易性的网络在输入端(激励)与输出端(响
应)互换位置后,同一激励所产生的响应并不改变。
具有互易性的网络称为互易网络,互易定理是对电
路的这种性质所进行的概括,它广泛地应用于网络
的灵敏度分析和测量技术等方面。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 互易定理
对一个仅含线性电阻的二端口电路 NR ,其中一
个端口加激励源,一个端口作响应端口,在只有一个
激励源的情况下,当激励与响应互换位置时,响应与
激励的比值保持不变。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情况 1 激励 电压源 响应 电流
a c a c
+ 线性 线性
+
uS1 电阻 i2 i1 电阻
uS2
网络 网络
– NR NR –
b d b d
(a) (b)

则端口电压、 ii2 i1i


2 
电流满足关系  1 或 或 uuSS1i11i1uuSS22ii22
uuS1 uuS2
S1 S2

注意 当 uS1 = uS2 时, i2 = i1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b  b
证明 : 由特勒根定理: u k i k  0 和  uˆk ik  0
k 1 k 1
b    b 
即 u
k 1
k i k  u1 i 1  u2 i 2   uk i k
k 3
  b 
 u1 i 1  u2 i 2   Rk ik i k  0
k 3
b    b 

u
k 1
k k i  u1 i1  u 2 i2   u k ik
k 3
  b 
 u1 i1  u 2 i2   Rk ik i k  0
k 3

两式相减,得 u1iˆ1  u2iˆ2  uˆ1i1  uˆ 2 i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将图 (a) 与图 (b) 中端口条件代入,即
u1  uS1 , u2  0 , uˆ1  0, uˆ2  uS2
uS1i1  0  iˆ2  0  i1  uS 2i2
ii2 i1i
2 
即  1 或 或 uuSS1i11i1uuSS22ii22 证毕!
uuS1 uuS 2
S1 S2

a c a c
+ 线性 线性
+
uS1 电阻 i2 i1 电阻
uS2
网络 网络
– NR NR –
b d b d
(a) (b)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情况 2 激励 电流源 响应 电压

a c a c
线性 线性
iS1 + +
电阻 电阻
网络 u2 u1 iS2
– 网络
NR –
NR
b d b d
(a) (b)

则端口电压、 u2 u1
 或 u1iS1  u2iS 2
电流满足关系 iS1 iS 2
注意 当 iS1 = iS2 时, u2 = u1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情况 3 图 (a) 图 (a)
激 电流源 响 电流
励 图 电压源 应 图 电压
(b) (b)
a c a c
iS1 线性 线性 +
+
电阻 电阻
i2 u1 uS2
网络 网络
– –
NR NR
b d b d
(a) (b)
则端口电压、电流 i2 u1
 或 u1iS1  uS 2i2
在数值上满足关系 iS1 uS 2
注意 当 iS1 = uS2 时, i2 = u1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应用互易定理分析电路时应注意:
① 互易前后应保持网络的拓扑结构不变,仅理
想电源搬移。
② 互易前后端口处的激励和响应的极性保持一致
(要么都关联,要么都非关联 ) 。
③ 互易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阻网络在单一电源激
励下,端口两个支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④ 含有受控源的网络,互易定理一般不成立。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6- 求 (a) 图电流 I 、 (b) 图电压 U 。
1
244 11+
2 I + 6A 4
4 11 +6A
+ 6 6
12V 2
2 6 6 U
U
I 12V – – –

(a)(a) (b)
(b)

解 利用互易定理
12 1
I  A  1 .5 A U  3  2V  6V
66 2
1
66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6- 求电流 I 。
2解 利用互易定理 4 8V 2
2
+ –
8 a b c
I ' A 1
4  2 1 2 2 I
2  d
4  2 1 2
8
 A  2A I'
4 4 2 2
I1 I
I1 = I '2/(4+2)=2/3A a b c +
I2 1 2 8V
I2 = I '2/(1+2)=4/3A
d –
I= I1-I2 = - 2/3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6-3测得图 (a) 中 U1 = 10V, U2 = 5V ,求图 (b) 中的电

a I。 c a c
线性 线性
2A + 电阻 + I 2A
电阻 +
U1 网络 U2 5
– 网络
– NR NR –
b d b d
(a) (b)
解1 a c
+ 线性
① 利用互易定理知图 (c) 中 Û 电阻 2A +

1
网络
Uˆ 1  5V(开路电压 ) NR –
b d
(c)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a c a 5
线性
电阻 I +
Req
网络 5 5V
NR –
b d b
(c)

② 结合图 (a) ,知图 (c) 的等效电阻 戴维宁等


为 效电路
U1 10
Req   Ω  5Ω
2 2
5
I A  0.5A
55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a c a c
线性 线性
2A + 电阻 + I 2A
电阻 +
U1 网络 U2 5
– 网络
– NR NR –
b d b d
(a) (b)
解2 应用特勒根定理

U1 Iˆ1  U 2 Iˆ2  Uˆ 1 I1  Uˆ 2 I 2
10 Iˆ1  5  (2)  5 Iˆ1  (2)  Uˆ 2  0

Iˆ1  I  0.5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6-4问图示电路中与取何关系时,电路具有互易性。
解 在 a-b 端加电流源,解得 II
1
1 – –UU+ +
U cd  U  3I   U
ISa a I I 11 c cIS
 (   1) I  3I 3
3
 (   1)  3I S ++
U
U
bb –– d d
在 c-d 端加电流源,解得
U ab   I  3I   U  (3   ) I   ( I S   I )
 (   3     ) I S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如要电路具有互易性,则 U ab  U cd
(   1)  3  (   3     )


2
结论 一般有受控源的电路不具有互易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
4-7 对偶原理
1. 对偶原理
在对偶电路中,某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 或方程 )
可以通过对偶元素的互换而相互转换。对偶原理是
电路分析中出现的大量相似性的归纳和总结 。

2. 对偶原理的应用
根据对偶原理,如果在某电路中导出某一关系
式和结论,就等于解决了和它对偶的另一个电路
中的关系式和结论。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7-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对偶。 n

1 R1 Rk Rn 总电阻 R   k 
R
k 1

_ + u _ u 
+ u1 + un _ 电流 i 
i k
R 
_ Rk 
+ u 分压公式 uk  u
R 
i
总电导 G   Gk 
n

+ i1 i2 ik in k 1

R1 R2 Rk Rn i 
u 电压 u 
_ G 
Gk 
分流公式 ik  i 
G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结论
将串联电路中的电压 u 与并联电路中的
电流 i 互换,电阻 R 与电导 G 互换,串联电路
中的公式就成为并联电路中的公式,反之亦然。
这些互换元素称为对偶元素。电压 u 与电流 i ;
电阻 R 与电导 G 都是对偶元素。而串联与并联
电路则称为对偶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例 7- 网孔电流与结点电压的对偶。
2 R R
1 3 网孔电流方程为
+ - ( R1  R2 )im1  R2im 2  uS1 
uS1 im1 R2 im2 
uS2  R2im1  ( R2  R3 )im 2  uS 2 
- +

un1 G2 un2 结点电压方程为

iS1 iS2 (G1  G2 )un1  G2un 2  iS1  


G1 G3  G2un1  (G2  G3 )un 2  iS 2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结论
把 R 和 G , uS 和 iS ,网孔电流和
结点电压等对应元素互换,则上面两个方程彼
此转换。所以“网孔电流”和“结点电压”是
对偶元素,这两个平面电路称为对偶电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定理的综合应用
例 图示线性电路,当 A 支路中的电阻 R =
1 0 时,测得 B 支路电压 U=U1, 当 R =时, U
= U2, 已知 ab 端口的等效电阻为 RA ,求 R 为
任意值时的电压 U 。
a A
B 线性
+
U 有源 RA R
– 网络
b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解 ① 应用戴维宁定理 ② 应用替代定理

BB 线性 aa AA + RA I
a
线性
++ 有源
UU 有源 R RA R Uoc R
网络
A

–– 网络 I – b
b
b

③ 应用叠加定理 R    I  0  U  k2  U 2
U  k1 I  k2 R  0  I  U oc RA
U oc
 U  U1  k1  k2
RA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解得: U1  U 2
k1  RA k2  U 2
U oc
U1  U 2 U oc U1  U 2
U  U2  RA   U2  RA
U oc RA  R RA  R
例 图 (a) 为线性电路, N 为相同的电阻网络 , 对
2 称连接 , 测得电流 i1=I1, i2 = I2, 求图 (b) 中
i的
1
i'1 。 a i2 i'1 a
+ +
US N N US N
- -
b b
(a) (b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解 对图 (c) 应用叠加和互易定理
i"1 a
+ +
US N N U i "
1
 I1  I 2
S
- -
b
(c) i=0 a
+ +
对图 (c) 应用戴维宁定理 Uoc Uoc
- -
i1  i1  I1  I 2
" '
R R

返 回 上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