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一、(本题共 18 分,包含 3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

1.单口网络如图 1.1 所示,试求端口短路电流 I SC 和等效电阻 R0 ,并画出其诺顿等


效电路。
6Ω 2Ω 18 3 3 // 6
ISC     6  4.5A
6  2 // 3 2  3 2  3 // 6
+ 6A
R0  3 // 6  2  4
18V 3Ω
-
画诺顿等效电路

图 1.1

2.试将图 1.2 所示各单口网络等效变换为最简单的形式。


9V
+ -
2A + - +
6Ω 6V 18V 8A 6V
- + -
+
6V 3Ω 6Ω
5A - 6A

(a) (b) (c)


图 1.2

6Ω 2A
+ 2Ω
1A
18V
-
(a) (b) (c)

3.电路如图 1.3 所示,求受控源所提供的功率。


3Ω 9V
5A + -
+ U -

2U

图 1.3
U
5  2U   U  3V
3
P  (U  9)  2U  36W
 受控源提供  36W 功率。

1
二、(本题共 12 分,包含 2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
1.电路如图 2.1 所示,试用叠加原理求电压 U 。
9A 电 流 源 起 作 用 时 :
8Ω 15A
U   (3 // 6)  9  18V
15A 电流源起作用时: U   0V
5Ω 10Ω 18V 电 压 源 起 作 用 时 :
9A 18V 6
+ - U     18  12V
36
+
U  U   U   U   6V
3Ω U 6Ω
-

图 2.1

2.电路相量模型如图 2.2 所示,已知 U  1160 V ,求该单口网络的有功功率 P 、


无功功率 Q 、视在功率 S 和功率因数  。
I 2Ω Z  2  (7  j6) // j5  5.5  j5.5  5.5 245 
+
U 1160
I    215 A
- j6Ω Z 5.5 245
U j5Ω P  UI cos   11 2  cos 45  11W
7Ω Q  UI sin   11 2  sin 45  11var
- S  UI  11 2  15.56V  A
图 2.2   cos   cos 45  0.707

三、(本题共 12 分,包含 2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


1.正弦稳态电路如图 3.1 所示,已知 uS (t )  10 2 cos t V , R  5 , L  20mH ,
(1)求电压源 uS (t ) 的角频率  ;求电流 i (t ) 的有效值 I ;
C  8F ,且 uS (t ) 与 i (t ) 同相位。
(3)求电压 uL (t ) 和 uC (t ) 的有效值 U L 和 U C 。

uL(t)
i(t) + -
R L
+ +
uS(t) C uC(t)
- -

图 3.1

1 1
   2500rad / s
LC 20  10 3  8  10 6
U 10
I S  2A
R 5
U L  L  I  2500  20  103  2  100V
1 1
UC  I   2  100V
C 2500  8  10 6

2
2.二阶电路如图 3.2 所示。(1)列写出以 uC (t ) 为变量的电路微分方程;(2)判断
电路的阻尼性质(过阻尼,欠阻尼,临界阻尼)。

4Ω 2H

+ +
18V 0.08F uC(t)
- -

图 3.2

d 2uC du C d 2uC du
LC 2
 RC  u C  U S  0.16 2
 0.32 C  u C  18 (4)
dt dt dt dt
2
R0  4  Rd  2  10  欠阻尼
0.08

四、(本题共 12 分,包含 2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


1 . 无 源 单 口 网 络 N0 如 图 4.1 所 示 , 已 知 u(t )  20  10 c o st  6 c o s3t V ,
i(t )  5  2 cos(3t  60 ) A 。
(1)求单口网络 N0 所消耗的平均功率 P ; (2)求电压 u (t ) 的
有效值 U ;(3)求电流 i (t ) 的有效值 I 。
i(t)
+

u(t) N0

图 4.1

6 2
P  20  5    cos 60  103W
2 2
2 2
 10   6 
U  20   2
    21.63V
 2  2
2
 2 
I  5  2
  5.20A
 2

3
2.电路如图 4.2 所示,已知 uS (t )  16  24 2 cos(2t  75 ) V ,电路已处于稳态,求
电流 i (t ) 。

i(t) 8Ω 1H

+
1
uS(t) F 1.5H
12
-

图 4.2

uS (t )  16 V 单独作用时:
16
i(t )   2A
8
uS(t )  24 2 cos(2t  75 ) V 单独作用时:
Z  8  j2  ( j6) // j3  8  j8  8 245 
2475 3
I   30 A
8 245 
2

i (t )  3 cos(2t  30 ) A
i(t )  i(t )  i(t )  2  3 cos(2t  30 ) A

五、(本题共 16 分,包含 2 个小题,每小题 8 分)


1.电路如图 5.1 所示,用网孔分析法求电流 I 。
10A

10A
6Ω I 8Ω

I1 + 6A I2
2Ω U 3Ω
-
10V 12V
- + - +

图 5.1

标注网孔电流和电压 U
(2  6) I1  6  10  10  U

(3  8) I 2  8  10  12  U
I  I  6
1 2
 I1  12A

  I 2  6A  I  10  I1  2A
U  26V

4
2.电路如图 5.2 所示,用节点分析法求电压 U 。
1 10Ω 2
+ U -
2U 0.5A
2Ω 8Ω

图 5.2

标注节点号和接地符号
 1 1  1
 2  10 U1  10 U 2  2U
 
 1 1  1
  U 2  U1  0.5
 8 10  10
 1
U  U 2  U


U1  7.6V

 U 2  5.6V
U  2V

六、(本题 10 分)
电路如图 6 所示。(1)若负载 RL  12k ,求 RL 获得的功率 PL ;(2)若负载 RL 可
变,要使 RL 获得最大功率, RL 应为何值?并求 RL 获得的最大功率 PLmax 。
7kΩ RL 3kΩ

+ 2mA +
5V 1.5kΩ 9V
- -

图6

1.5  103
U OC  7  103  2  103  5   9  16V
1.5  103  3  103
R0  7  103  1.5  103 // 3  103  8k
2
 U OC 
2

  RL   
16
PL   3 
 12  103  7.68mW
 0
R  RL   8  103
 12  10 
2
U OC 162
当 RL  R0  8k 时, PLmax    8mW
4 R0 4  8  103

5
七、
(本题 10 分)
电路如图 7 所示,已知 t  0 时开关 K 闭合,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
(1)求电压 uC (t ) ,
t  0;(2)求电流 i (t ) ,t>0;(3)画出电压 uC (t ) 和电流 i (t ) 的变化曲线。

+
5A K 0.1F uC(t) +
t=0 i(t) - 6V
3Ω 8Ω -

图7

uC (0)  6  5  6  36V
6 3
uC ()  53   6  12V
3 6 36
  R0C  (3 // 6  8)  0.1  1s
t
uC (t )  uC ()  uC (0)  uC ()e   12  24e-t V , t  0
-

du C (t )
i(t )  0.1   2.4e -t A , t  0
dt
两条曲线

八、
(本题 10 分)
正弦稳态电路如图 8 所示,已知 uS(t )  12 cos 5tV ,求电流 i (t ) 、 i1 (t ) 和 i2 (t ) 。
i(t) 1.2H

i1(t) i2(t)
+ 0.025F
uS(t) 6Ω
- 0.4H

图8

画相量模型
Z  j6  ( j8  j2) // 6  3  j3  3 245 
12
 0
U
I  S  2  2  45 A  i (t )  2 2 cos(5t  45 ) A
Z 3 245 

6
I1   I  20 A  i1 (t )  2 cos 5t A
 j6  6
 j6
I2   I  2  90 A  i2 (t )  2 cos(5t  90 ) A
 j6  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