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封建社會與家庭制度

SHDH2201 Chinese Family and Culture


Lecture 6

Subject Leader :
Dr. MAN Oi-kuen Ivy

Subject Lecturer :
Dr. CHEUNG Leo
Ms. CHIANG Eva
Mr. CHUNG Kwun-ho
Ms. WANG Yiqiao Joyce
Dr. WONG Ka Hong Desmond

PowerPoint Prepared by Dr. HUNG Tsz Wan Andrew


中國家庭制度的變遷
1. 奴隸社會

2. 封建社會

3. 現代社會
奴隸社會家庭
先秦典籍沒有「家庭」一詞,只有「家」、「庭」分開兩
字。
家:「居也。從宀」《說文》;人居住之所。
庭:「宮中也」 《說文》;居所中空廣之地。
古時「家」字都是從「宀」從「豕」或從「犬」原指養豬
狗居所。
後來指為祭祀祖先之廟中正室,供品通常是豬。在商朝,
祭祀祖先是重要的家庭活動,使祖先後代聯繫起來。
後世娶妻,都要「廟見」由祖先認同,新婦才算為家庭成
員,於是家就有了以婚姻、血緣為基礎的社會基本單位的
意思。
奴隸社會家庭
但在奴隸社會,必須有廟才有家,並非夫妻父母
子女住在一起就稱家,家是少數人特權。
 奴隸主貴族、大夫(官)才有家。
 「家,大夫之采地」 [ 鄭玄注 《周禮 . 方士》 ]
 「卿大夫稱家」 [ 杜預注 《左傳 . 桓公二年》 ]

 按宗法制度
 家庭即地域行政單位
 由主人、士大夫、奴隸(及各自妻兒)組成。
宗法制度
氏族社會父權制於周朝衍生出宗法制度,是王族、貴族按
血緣關係分配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
宗法制度分大宗和小宗。
周王是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之後由嫡長子繼承
 嫡長子:正妻的長子,有政治繼承權;
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
 正妻次子是嫡次子;妾的兒子是庶子;
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
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
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
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宗法制和封建制
為何嫡長子繼承制?
根據國學大師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嫡長子繼承制是為
要平息糾紛。
商朝及之前並沒有嫡庶區別,繼承制是以兄終弟及為主,
而父死子繼為輔。王死後,沒有弟才將王位傳給兄之子的
做法。
但問題是兄弟之間的親情本來就比不上父子,兄長的尊嚴
又比不上父親,所以兄弟之間經常不免發生爭位的事情。
特別是當所有的弟弟都傳完之後,理應立兄之子繼位,但
事實上往往是弟之子;導致商王中丁以後「九世之亂」。
周朝嫡長子繼承制正為糾正此弊端而設立。
封建社會家庭
「封建」即「封土建國」意思,周朝天子把自己直轄以外
的土地,根據宗法制分封給諸侯,授予他們爵位,建立諸
侯國和軍隊,諸侯再分封卿大夫,賜一小塊領地,稱為食
邑,共同協助天子統治,制衡商朝的殘餘勢力。
隨著封建社會建立,奴隸社會漸漸瓦解,奴隸脫離奴隸主,
組成家庭,獨立的社會生活單位,亦是賦稅的基本單位。
封建社會家庭文化漸漸形式。
封建社會家庭
不同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及其家庭制度
 屬於小農經濟,農民有自己的恆產,以家庭為一獨立生產單位。
 除了交賦稅和地租外,所有生產、分配和消費都是家庭內部負
責安排。
 制度上沒有生育限制,但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念影響
下,所有人都視生育為首要任務。
 生育/家庭成員多少與家庭生產力強弱有直接關係,男性作為主要
勞動力就更重要。
 要求妻子於性關係從一而終,但對男子限制就較寬鬆。
 嫡貴庶賤:嫡是指正妻和嫡子,庶是指妾和庶子;妾的地位尤
其低,比她們所生的兒子還低,如奴婢般,由於庶子有父親血
統,所以地位比生母還高。
為何中國重農抑商?
 中國政治自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就有重農抑商的傳統。
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墾草令》:
 鼓勵民眾開墾土地,發展農業,規定生產糧食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
尤其發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
 重徵商稅,限制商業活動,以限制囤積居奇、投機牟利,抑製商業發展。
 重農因統治者發現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可使人安居樂業,人丁興旺,
有利於社會穩定,亦有利徵稅,使國庫糧倉充盈,人民容易管治。
 抑商因統治者認為商業不如農業般使生活有保障,豐厚利潤會使人民
捨棄農業,鼓勵不勞而獲。
 商人為謀取厚利而囤積貨物和高利貸都會剝削農民。
 商人四處經商和財富掌握在商賈之手亦造成貧富不均,不利社會穩定
和政府管治。
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的特性
綜合張懷承和其他學者分析 ,中國封建社會家庭有以下
特性:
強烈鄉土觀念
強調祭祖(祖先崇拜),慎終追遠。
強調尊卑秩序和重視傳統
家庭為本
親疏有別
家國同構
強烈鄉土觀念
封建社會小農經濟,人們生活所需由土地供應,家庭
對土地非常依賴。
孟子勸梁惠王:「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
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
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強烈鄉土觀念
孟子勸梁惠王譯文:「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
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
念,那就會胡作非為。…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
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
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
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
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
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
導學生,頭發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
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
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強烈鄉土觀念
固守家土的意識:大部份農民一輩子都是守著家
庭的土地,甚少遠行。
 就算官宦、商人常四處遊走,亦會在老家購買土地,作
為家庭基業。
家鄉觀念:家庭根本所在,反映對鄉土的重視,
土地將血緣和土地上的家庭連繫起來。
 「我生於斯,長於斯,則死於斯可已」《清史稿‧卷二
二三‧楊吉砮列傳》
 「落葉歸根」:指客居異鄉的人,最終還是要回歸本鄉
本土。
祭祖:祖先崇拜
源於遠古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
• 圖騰:氏族的保護神(龍)和共同祖先
• 華夏族的圖騰是龍,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
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 4900BC-4100BC) 中發現「陶
且」(男性生殖器模型)。
 反映父權制及男性生殖器崇拜,可能是對男性祖先祭祀。
常歌頌及神化歷史中重要的祖先及聖人,如:三皇五帝。
民間傳統家庭神龕上都供有祖宗牌位,每逢節日或慶典都
要祭祀祖先。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家庭中,祖
宗的血脈融貫著所有子孫,同氣連枝。
祭祖: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功用:
1. 對先祖表達感激和孝心,表達對長輩的敬重。
 為祖先歌功頌德,傳揚他們的智慧和品德。

2. 同時亦培養後輩的德行。
3. 與祖先保持聯繫,並祈求祖先庇佑。
 每個家庭都有「祖墳」,以便人死後可以與祖先

同葬。
4. 辨別家族血統。
 娶媳婦都要經過「廟見」才算作家庭成員。

5. 有助維繫和促進家庭成員的團結關係。
祭祖:祖先崇拜
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
明著之後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
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
之。…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 《禮記 · 祭統》

 譯文:「作為祭器的鼎,其上經常鑄有銘文。所謂銘文,
就是首先稱一揚先祖之功德而後再附己名於其下,自己
附名於下以稱揚先祖的美德,並使之明顯地傳於後世。
那些作為先祖的人,沒有一個沒有優點,也沒有一個沒
有缺點。而銘文的要求,是只讚美其優點而掩蓋其缺點。
這種孝子孝孫的用心,只有賢者才能辦到。…讚揚先祖,
表示自己的孝敬」
尊卑秩序
強調尊卑秩序
宗法制將人分為君臣、父子、夫婦等尊卑秩序
在家庭中,父親具有很高權威,實行家長專制。
西漢董仲舒甚至將這尊卑秩序視為天道的反映
 「天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春秋繁露。基義》
尊卑秩序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
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
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
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彖傳》
譯文:「家庭之中,女主內,男主外,男女各得
其正位,正合乎天地間陰陽、尊卑有別之大道理。
一家人中必須有受尊敬的君長,父母即為一家之
君長,故當倍受尊敬。」
重視傳統
由於中國是一禮治社會,維持禮的規範是傳統;加上宗法
制、祖先崇拜,以及對孝道的重視,中國家庭往往會非常
重視傳統,甚至視之為權威。
再加上小農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變化不大,有很大的重
覆性,知識都來自經驗累積和長輩教導,經歷使累積的傳
統就具有極大權威性,一般人不願意隨意否定。
這有助形成社會的穩定性及人民的團結。
亦因而容易形成家長專制。
由於宗法制強調尊卑之分,加上家長往往是最具人生經
驗的,形成家長擁有絕對權威性,兒女難以反抗。
家庭為本與群體意識
面對社會、家庭、個人之間利益矛盾,中國人文
化是以家庭為優先考慮。原因有:
1. 家是人成長的「根」,尤其於小農經濟,人們的一切
作息活動和學識都在家庭範圍內。家庭構成了個人自
我身份和認知的基本元素。
2. 家庭為個人提供物質生活一切所需。
3. 家人之間關係為個人提供情感和精神的支持和依靠。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
日憶山東兄弟》]
4. 宗法制使個人的社會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的社
會地位。
家庭為本
家庭為本的觀念亦反映在中國人對不同群體的描
述:
 一起居住的人稱為「家人」
 同一祖先的人稱為「家族」
 一群人一起稱為「大家」
 某一範圍內人們所形成的政治共同體稱為「國家」
親疏有別
形成親疏有別的觀念,不能平等兼愛每個人:
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 譯文:「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
 「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 《荀子 · 王制》
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 譯文: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墨子反對儒家親疏有別,他認為一切的禍亂都源於不相愛,
故主張「兼愛」,即愛所有人如自己,愛所有的家人如自
己的家人。
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
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
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墨子.兼愛上》
親疏有別
孟子卻認為墨子要求視所有父親如自己父親,其實即是沒有了
父親,是違反人性。
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
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其實儒家的理想亦是愛天下的人,只是以愛家人為出發點,強調由
親及疏、推己及人之「仁愛」,而非「愛無差等」的「兼愛」。
 「道在爾(近)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
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
惠王上》)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
而》
家庭為本
家庭為本的傳統觀念在中國有恆久的持續性及穩定性,中
國經歷幾千年改朝換代及動亂時期,許多社會政治觀念甚
至君臣大綱都曾受到衝突和調整,但家庭為本的觀念卻依
然屹立不倒,深深扎根於以土地和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封建
社會土壤中。
儘管不同朝代的統治者都一再強調國家利益高於其他,但
一般民眾並無直接參與國家事務,他們仍以家庭行益作為
事情的評準和奮鬥目標。
今天香港的家庭是否依然如此?
現代例子:曾錦強,「家庭第一」
過去十年,我都會陪孩子放暑假,將我的假期集中在暑假放,孩子也很
期待這些日子。我常認為子女依戀父母的保用期只有12年,要好好珍惜。
兒子已經過了「保用期」,但由於之前的關係建立得好,仍然保持良好
溝通。女兒快要11歲了,我想過兩年也不再因為我陪她放暑假而興奮。

雖然我是一個企業領導人,但我從來也沒有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我甚至
不追求工作與家庭平衡,而是堅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我認為把工作和
家庭完全分割,然後追求平衡的話,會兩邊不討好,結果是甚麼也做不
好。
但家庭第一也不等於不要工作。我們需要工作維持生計,勤奮工作可以
以身作則,個人滿足感和成就感也是家庭潤滑劑。只是當我決定以家庭
為重心之後,其他事情便圍繞着這個中心點出發,當要做出取捨的時候,
也是依據家庭第一為原則。
 曾錦強,「家庭第一」,《AM730》,2016年08月30日
家庭為本的影響
 「家」觀念會增強親切感、人際間認同感及歸屬感,維護
家庭及社會穩定。
 人對家庭有強烈依賴感,減輕了個人對自身的責任。
 人離開了家庭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削弱了個人的獨立性。
 產生狹隘的家庭觀念,莫視其他群體的利益,「各人自掃
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缺乏公德心。
 狹隘性亦會產生保守性,容易滿足於既有的現況,缺乏激
進激昂的改革精神和勇氣。除非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維
持,否則一般老百姓都安於現況,甚少挺而走險。
家庭為本的影響
 個人意識較淡薄,個人為家庭整體利益,往往會逆來順受。
 限制個人的外展和其他社會生活交往。
 「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特定去處)」《論語 · 里仁》以
表達對父母考順。
 由於個人的地位和機會取決於家庭的地位,不同家庭背景
的人發展機會將會很不同;強化社會不平等。
家庭為本的影響
由於以家庭利益為優先考慮,強調家庭社會的團結和關係,
和諧、中庸被視為重要價值。
太過強調和諧和傳統可能會導致:
 抑制衝突和異見,亦會會壓抑個人獨立和自由的表現。
 關係至上,只講情面,不講道理,是非不分。
 形成社會巨大的惰性,盲目跟隨傳統,限制創新,扼殺個人的創意,
形成保守狹隘的封閉思想,缺乏批評思考。
 《論語》中有子亦批評這種只講和諧,違反禮法的現象。
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 譯文: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
用於一切事情。但僅知道『和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
『和』是絕對不行的。 」
家國同構
強調家與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章句上》
漢學家趙岐:「天下謂天子之所主,國謂諸侯之國,家謂
卿大夫也。」(《孟子注疏》)
周朝封建制,家和國其本是指分封地區,只是大小有差別。
中國並不稱為「國」,而稱為「天下」, 「國」只是諸
侯國,「家」是指大夫的采地。
只有大夫以上的才有「家」,諸侯的是「公家」,大夫的
是「私家」。
家國同構
 自春秋之後,宗主地位下落,實權都在地方政府,地方官員為所
欲為,連庶人都稱為「家」。
 直至戰國的典籍《墨子》、《孟子》、《左傳》才有分「國家」、
「邦家」(諸侯國)、 大夫之家」、庶人之家。「國家」變為
「國」的通稱。
 秦國廢封建,置郡縣,所有軍政、官員任命都由皇帝控制,實行
中央集權制,以家族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家」不再為政治地域,
而是指「家族」,以宗法制運作,漸發展出家族宗法制度。
 但後人沿用「國家」的概念反映家與國不同,但又緊密連繫,家
是組成國的基本單位。
 相比其他組織,家庭一直是中國最穩定,功能最健全的組織。
 小農經濟以一家一戶為獨立生產單位,為國提供經濟基礎,而國
的穩定亦為家提供保護。
移孝為忠
 由於家國是利益同共體,政權既不否定家庭為本的觀念,又不願置家
庭利益高於國家利益,於是產生「移孝為忠」的傳統。
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
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
矣。」《孝經。廣揚名章第十四》
 譯文: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
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
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
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 。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
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移孝為忠
「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大戴
禮記 · 曾子大孝》
對君不忠,對官不敬,都視為不孝。
忠、孝都是要對上級者表達恭敬和順從。
移孝為忠的精神就是視國家和家庭利益為一致,
要求人們以對家長的態度對待君主,把家庭倫理
推廣至國家層面。
移孝為忠
儒家很重視孝道,亦認為孝是政治品格的根本,孝順父母
的人很少是會對國家不忠的。認為「孝慈剛忠」 《論語。
為政》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譯文:有子說:「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卻好犯上的人,
少極了;不好犯上,卻好作亂的人,絕對沒有。做人首先
要從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孝
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仁的根本吧!」
家國相連、忠孝一體的觀念亦使到中國人視君臣關係為
「君父」和「臣子」;官民關係為「父母官」和「子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
後國​
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
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
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
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
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
才能太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
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
禮義有所錯。」 《周易。 序卦傳 》
 譯文:「有了天地,然後才能產生萬物;有了萬物,然後才有男女兩
性之別;有了男女之別,然後才能配成夫婦;有了夫婦傳衍後代,然
後才會產生父子之情;有了父子,則代代相傳,人口蕃衍,必須立國
理政,然後才有君臣之義;有了君臣之義,然後產生上下尊卑之名分,
有了上下尊卑之名分,然後禮義之教,才能有所安置,人際禮儀於是
得以施行。」
 反映傳統中國觀念認為男女婚姻為家庭的基礎,而家庭又是社會國家
的基礎。
 由於國家建立是源於家庭,故治理國家必從治理家庭開始,治理好家
庭才能治理國家。
討論問題
修身是否就可齊家?

齊家是否就可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什麼治國先要齊家?
家庭是一獨立小社群,是國家的縮影。
品格方面: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親密的家人都不愛,是
否會愛其他不相熟的人?如果連自己最親密的家人都不
能忠誠,又是否能對其他不相熟的人忠誠?
很多社會上的問題其實都源於家庭問題,不懂處理家庭
問題又甚懂得處理社會上種種的社會問題?
傳統中國統治者同時亦要扮演道德模範的角色,如果自
己的家庭都很混亂,怎樣讓人看出什麼是家庭的典範?
參考書目
洪子雲,《中國人的家庭智慧》, 匯智出版,
2021 ,頁 19-35 , 113-119 。
張懷承,《中國的家庭與倫理》,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 1988 ,頁, 49-83 。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
店, 1985 ,頁, 21-28 , 48-5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