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文 史 哲 ITERATURE,HI

L STORY,AND PHILOSOPHY

019年第4期(
总第3
73期) 4,
No. 2
019(
Ser
ial 
No.
373)

重建 “家 ”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孙 向 晨

摘   要: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 主
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 结
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 误 认 为 家 庭 的 角 色 责 任 与 现 代 社 会 的 个 人 自 由 不 相 兼 容 ;五 是 只 看
到“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面,没有看到“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存在。由此,现代社会忽视了“家”自 身
固有的价值意义。重新建立一种饱含“个体自觉”的“家”观念,可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澄清“家”的积 极 价
值,使“家”成为成就“个体”的有力保障,并对“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给予制衡;与次同时,现代世界还 需 重
建“修齐”与“治平”的关系,发挥“家”所具有的更普遍的意义。总之,“家”需要被重新理解为人类生存 的 基
本方式,为此,现代世界需要重新厘定“家”在“关系性”存在方式、“情感”境遇、“伦理性”原则、“理解 世 界 的
方式”,以及“精神性超越的方式”等方面的本体论意义。
关键词:“家”的认识误区;饱含“个体”的家观念;修齐与治平;家的本体论意义
DOI: 16346/
10. j.cnk
i.37-1101/c.
2019.
04.
01

“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 是 我 们 理 解 世 界 的 一 种 基 本 方 式。 但 是 在 现 代 社 会,随 着 拒 绝
婚姻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现象普遍增多,以及各种性取向合法化,人们不免 哀
叹“家”正在走向衰 落。“家”之 不 存,通 过 “家”所 理 解 的 世 界 亦 将 倾 覆。 眼 看 着 “家”之 不 振,一 种
“家”的哲学却在当代中国又悄然兴起 ① 。现代哲学在讲人 的 问 题 时,似 乎 所 指 的 都 是“个 体”,在“个
体”之上则是“社群”“国家”。“家”这 个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 最 为 熟 悉 的 生 存 与 价 值 的 单 元,在 现 代 哲 学
的范畴中却付之阙如。但是,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无论是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人伦关系,还是家
庭对于规范性秩序的确立,及其对 于 个 体 人 格 的 培 养,这 些 对 一 个 成 熟 社 会 都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更 关
键的是,“家”是我们理解周遭世界的一 种 基 本 模 式。“家”在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 有 着 本 体 论 地 位,“家”
及其衍生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一如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构成了社会的精
神性支柱。可是,如今“家”在现代哲 学 话 语 中 处 于 一 种 缺 失 状 态,其 在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中 也 处 于 一 种
失语的境况。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缺失呢?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家”失去了信心呢?
“家”的这种失落过程十分值得检讨。现 代 社 会 对 于 “家”有 着 多 重 认 识 上 的 误 区,其 中,核 心 环 节 之
一是将“家”与“个体”严重对立,“家”的 叙 事 由 此 亦 因 为 被 个 体 主 义 排 挤 而 消 失;核 心 环 节 之 二 则 是
以现代性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 教 条 性 区 分,限 制 了“家”的 社 会 意 义。 鉴 于 此,我 们 需 要 在
现代社会重建“修齐治平”,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来理解“家”的本体论意义。
 
作者简介: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①  在哲学界,尽管关于“家”的哲学讨论不是主流,但却也 始 终 有 学 者 在 努 力 推 进 。 近 年 来 的 代 表 性 成 果 有 张 祥 龙:《家 与 孝:
2017 年;杨效斯:《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从中西间视野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年;吴 飞 主
2014 年等。而在此之前,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早已深 切 地
编:《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认识到“中国人的家是极其特殊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 出 版 社,
2005 年,第 37 页),但 现 代 中 国 始 终 没 有 尝 试
通过直面“家”来建构一种现代文化。
6 文史哲·2019 年第 4 期

一 、现代世界对于 “家 ”的理解存在多重误区

主导现代世界的无疑是一种“个 体 本 位”的 价 值 体 系。 无 论 是 近 代 早 期 霍 布 斯 用 个 体 之 间 的 契
约概念来重写“家”的逻辑,还是新文化运动以 “个 体 主 义”来 反 对 “家 族 主 义”;无 论 是《共 产 党 宣 言》
预言“家”的瓦解,还是当代社会完全超越“家”的 价 值 观 而 建 立 的 性 别 理 论———在 理 论 世 界 中,“家”
似乎是一个越来越远去的身影。可是,回望身边的生活世界,“家”依然是个体成长的港湾,是个体在
世界之中存在的倚靠,“家和万事兴”也 依 然 是 生 活 中 强 有 力 的 法 则,“家”是 我 们 理 解 世 界 的 温 暖 的
眼神。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 道 而 远 人,不 可 以 为 道。”(《中 庸》)这 句 话 鼓 励 我 们 认 真 地 面 对 身
边真实的“道理”。
在笔者看来,“家”的尴尬处境主要源于现代世界对“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
误区一:认为个体与“家”的价值观势不两立。从霍布斯到洛克,从休谟到康德,他们在确立现代
社会与政治的个体化叙事之始,就清晰地 感 受 到 “家”作 为 一 种 古 老 的 价 值 来 源,对 其 现 代 性 个 体 化
叙事有着巨大的破坏力。他 们 以 各 自 的、理 性 的 方 式,质 疑 “家”的 传 统 价 值,并 以 “个 体”的 逻 辑 将
“家”的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予以拆解,从而解构了“家”作 为 独 立 价 值 单 元 的 地 位 ① 。 欧 克 肖 特 在 诊 断
现代理性主义的特征时就已 经 看 到,这 些 理 性 主 义 “不 管 观 点、习 性、信 念 多 么 根 深 蒂 固,广 为 人 接
受,他都毫不犹豫向其质疑,用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判断它”② 。“家”这一古老信念就是在这种“质
疑”中被瓦解的。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个体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重复了近代西方哲学
所做的工作,甚至以更极端 的 方 式 敌 视 和 批 判 传 统 文 化。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特 别 重 视 “家”的 价 值 和 意
义,然而在近代个体主义的攻击下,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中,它似乎已再难坚守自身立场。 个体的价值
与家的价值显得势同水火。 但 是,正 如 我 们 看 到 的,在 新 文 化 运 动 冲 击 下,“家”的 传 统 在 衰 落,“个
体”却并没有相应地确立起来,当代中国因而呈现出某种价值上的混乱 ③ 。中国文化传统对于“家”的
理解最为独到,而自成一体。中国文化传 统 中 许 多 优 秀 的 价 值 观 念,都 是 通 过 “家”这 个 载 体 来 进 行
培育的,是在“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的。“家”在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基 本 的 社 会 单 位,更
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价 值 观 念 的 “原 型”。 梁 漱 溟 认 为:“中 国 文 化 自 家 族 生 活 衍 来,而 非 衍 自 集
团。亲子关系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为其文化 所 尚 之 扼 要 点 出。”④ 如 果 我 们 不 采 取 “非 此 即 彼”
的零和态度,而是重新梳理“个体”与“家”的 关 系,那 么,在 确 认 现 代 社 会 “个 体”价 值 的 前 提 下,“家”
的种种意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重新发掘的余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误区二:混淆“亲亲”的生存论 经 验 与 历 史 上 的 机 制 化 表 现。 在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家”的 价 值 体
系与“亲亲”的生存论 经 验 有 着 密 切 关 联。 在 希 腊 文 化 中,这 种 最 基 本 的 情 感 经 验 被 聚 焦 在 “爱 欲”

Eros)上,是一种生命的冲动和感性之爱,在这种基本经验上会延伸出各种爱,包括对智慧的爱。 基
督教则提倡“圣爱”( Agape),一种无私的、利他的,更是神圣的爱。在中国,“亲亲”也即对于“亲人”的
爱,是一种最基本的爱的经验,《中庸》在讲 到 “修 身 之 本”时,就 回 到 了 “亲 亲 为 大”这 个 基 本 出 发 点。
中国文化传统,由“生生”这一本体论预设出发,落实在“亲亲”这一生存论经验中,积淀为“孝悌”等最
基本的德性,并在“家”这种社会组织中体现出来 ⑤ 。其间的逻辑关系非常严密,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
历几千年而不倒的原因;摧毁这一层层落实下来的文化结构,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也就荡然无存了。
新文化运动健将们对于中国文化传 统 的 反 戈 一 击,从 这 个 角 度 看 因 而 常 常 是 致 命 性 的,如 傅 斯 年 就

① 参考拙作:《“家”在近代伦理话语中的缺失及其缘由》,吴飞主编:《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第 32 53 页。
②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第 2 页。
③ 参考拙作:《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百年再反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6 期。
④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 258 页。
⑤ 参考拙作:《生生:在世代之间存在》,《哲学研究》
2018 年第 10 期。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7

将“家”视为“万恶之源”① 。当然,新文化运动这种极 端 立 场 也 有 其 在 历 史 处 境 中 不 得 已 而 为 之 的 苦
衷。“亲亲为大”的生存论经验,在历 史 上 必 然 会 以 某 种 机 制 化 的 方 式 表 达 出 来,历 经 千 年 而 形 成 沉
重的“家族”文化,“个体”意识与自由因此受到极大抑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力也受到极大压制。
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因而都在为现代的“自由个体”张目,吴虞、傅斯年、顾诚吾等人则相应 地
激烈批判旧有的家族—家庭制度 ② ,以致于直到 20 世 纪 九 十 年 代,孙 隆 基 还 在 继 续 批 判 中 国 人 之 个
体人格的不健全 ③ 。而要想超越这种极端思维,我们 就 一 定 要 把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 的 生 存 论 经 验 与 其
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达,做出一种 清 晰 的 区 隔。 这 种 生 存 论 经 验 是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的 内 核 与 基 因,它
是中国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内在依据,有其自身的合理之处。当然,也不可否认,其在历史上的各
种机制化表达,尤其是传统的家族制度,对于“个体”成长确实亦有非常严重的压制,其所发展出来的
“家天下”政治模式也已经完全不适合现代社会了。哲学工作在于厘清各自的逻辑,正本清源。 逻辑
上,在健全的现代“个体”得以确立的前 提 下,“亲 亲”的 生 存 论 经 验 在 现 代 世 界 将 依 然 会 有 旺 盛 的 生
命力。其在当代的机制化表达也有 待 进 一 步 摸 索,需 要 做 出 进 一 步 的 制 度 性 安 排,像 目 前 所 采 取 的
诸如在传统的清明节、中秋节放假,重新重视婚葬礼俗等做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开端。
误区三:混淆“家”结构的 非 对 称 性 与 权 力 的 主 从 关 系。 历 史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家 庭 ”与 “家 族 ”制
度,之所以被诟病,关键是因为:作为儒家伦理思想重要体现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与现代世界普遍接受的“自由平等”严 重 背 离。 吴 虞 曾 非 常 明 确 地 指 出,“家 族 制 度”就 是 专 制
主义之根源 ④ 。“三纲”是“家文化”在历史上的一 种 机 制 化 表 达,是 汉 代 以 后 的 产 物。 这 种 机 制 化 表
达在历史上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 方 面 面,并 形 成 一 种 权 力 的 主 从 关 系,从 而 成 为 维 系 传 统 社 会 的
制度根源。从现代理论来看,“家”属于私人领域,而“君臣”属于公共领域,家庭内部诸如父子之间的
自然权力关系绝不能成为君臣权力关系的模板,其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此而言,中国文化传统
偏重“家”的私德,而公德阙如。 然 而,孔 子 最 初 揭 示 的“君 君、臣 臣、父 父、子 子、夫 夫、妇 妇”,以 及 孟
子进而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在 理论上并不必然演
变为一种权力上的“主从关系”,它更多地是在显示家庭关系中的“非对称性”结构。 这种非对称性结
构表现了“家”中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 系”,孔 子 的 论 述 可 以 从 “以 其 角 色,尽 其 本 分”的 角 度 来 加
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家”结构中的“非对称性”关系,可以在现代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予以新的理
解与阐释。“家”的意义正在于在这种“非对称性结构”中培养出各种角色的德性之爱,这同样是可以
有普遍意义的。换言之,在现代语境下,“修齐”与“治平”仍然可以以新的方式相接续。
误区四:过分强调家庭的角色责 任 与 个 体 自 由 之 间 的 对 立。 新 文 运 动 对 于“家”的 严 厉 批 判,集
中于其对“个体自由”的严重束缚这一点上。在巴金的《家》中,觉新的个性被长房长孙这个角色严重
地约束住了。这是传统“家庭”压抑“个 体 自 由”的 最 鲜 活 画 面。 巴 金 向 往 个 性 自 由 的 文 学 写 作 获 得
了几代人的共鸣。但是,在充分承认家庭成 员 人 格 平 等 的 前 提 下,成 员 在 “家”中 各 有 其 “角 色”就 会
是一个完全可接受的概念。角色责任与个 体 自 由 之 间 的 紧 张 并 非 不 可 调 解。 安 乐 哲 (
Roge
r T.A-
s)先生系统地论述了儒家角色伦理的特点:“它不是求诸‘抽象’的‘原理’价值或者‘德行’,而 是从
me
根本上根据我们实际熟悉的、社会的‘角色’而 找 到 ‘指 南’。 这 些‘角 色’具 有 存 在 性 指 导 意 义,而 不
是‘抽象’原则。依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在兄弟姐妹这样的‘角色’里,我们有实在性的直观体悟。”⑤ 关
于“角色”的理解,我们在“家”中有着最初、最直观的感受。一旦是某种“角色”,他 在一个团体中一定

① 傅斯年:《万恶之源》,张忠栋、李永炽、林止弘主编:《社会改革的思潮》,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1 年,第 339 344 页。
② 可参考张忠栋、李永炽、林止弘主编:《社会改革的思潮》,“‘个人主义’与‘家庭问题’”专题。
③ 2004 年。
可参考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张忠栋、李永炽、林止弘主编:《社会改革的思潮》,第 325 330 页。
⑤ [美]安乐哲:《儒家角色 伦 理 学———一 套 特 色 伦 理 学 词 汇》,孟 巍 隆 译,田 辰 山 等 校 译,济 南:山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2017 年,第
178 页。
8 文史哲·2019 年第 4 期

不是孤立的、单一的个体,而是处在某种“关系”中,并在这种“关系”中承担起某种“责任”。“家”的 环
境就是所有这种“角色”与 “责 任”的 最 初 源 起。 在 这 里 不 存 在 任 何 主 从 关 系,不 存 在 任 何 不 平 等 关
系。在关系中的“角色责任”与在人格意义上的“个体自由”并不存在任何矛盾,两者并行不悖。 正如
黑格尔所论证的,自由并不仅仅是一种“主 观 任 意”,它 在 现 实 中 的 实 现,受 限 于 “伦 理 生 活”;在 这 个
意义上,每个人的自由的实现,与其在社会层面各自的“角色”密切相关。
误区五:混淆“家”作为组织形态以及 “家”作 为 一 种 精 神 性 的 文 化。 当 人 们 谈 论 “家”的 时 候,主
要是围绕着“家”的内部 结 构 展 开,在 这 种 情 况 下,“家”更 多 的 是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的 组 织 形 态 而 存 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击之下,传统的 “家”作 为 一 种 组 织 形 态 已 经 摇 摇 欲 坠。 事 实 上,“家”在 中
国文化传统中,远不止是一种社会组织现象,而是一种总体性观念,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种精神 观
念。安乐哲先生曾深切地指出:“对 于 儒 家 而 言,家 庭 关 系 之 意 义 与 价 值,不 仅 是 社 会 秩 序 性 之 根 本
基础,家庭关系还具有宇宙与宗教性的喻义。”① 这 一 点 非 常 重 要,值 得 在 现 代 世 界 做 进 一 步 的 阐 发。
在“家”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整套理解世界的方式,围绕着“家”形成了一整套礼乐文化,
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性超越的文化。“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
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礼记·祭义》)以这种“慎终追远”的方式,回到自己生命的源头,安放自己
在绵延无尽“世代”中的位置,努力过好人生,表达生命的感恩。“家”在现代世界的没落,深深动摇了
这种作为“世界观”的“家”的观念;皮之 不 存 毛 将 焉 附,“家”作 为 一 种 精 神 性 的 礼 乐 文 化 在 现 代 世 界
亦不复有机会得到彰显。“家”的复兴不仅仅是一种伦理组织的复兴,更是一种精神复兴。
如果我们能在承认现代社会基本 原 则 的 前 提 下,破 除 上 述 对 于“家”的 理 解 的 重 重 误 区,重 新 思
考“家”的普遍意义,那么,“家”观念所内蕴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也就可以在现代世界重新确立
起来。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道德修为、家庭的德性观念、家国的炽热情怀、天下的共同体意识这
些课题的独到见解,就可以在全球化的今天重新有所贡献于世界。

二 、饱含 “个体自觉 ”的现代 “家 ”观念

在现代社会“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 冲 击 下,我 们 看 到,“家”的 观 念 在 西 方 近 现 代 伦 理 论 述 中 走


向衰弱,新文化运动则在批判家庭和 礼 教 的 层 面 上 兴 起。 但 是,“家”是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生 存 论 结 构 中
的“核心”,是一种体现生命连续性的共同体,通过“父慈子孝”等德性表达着对于生命的感激与保护;
“家”可谓是中国文化传统下伦理机制 的 源 发 地。 在 现 代 社 会 中,要 重 新 确 立 “家”的 地 位,就 必 须 真
正面对“家”与“个体”的关系,使“家”的观念能够容纳进“个体”的自觉。
事实上,“个体”和“家”之间并不必然 处 于 一 种 “非 此 即 彼”的 两 难 局 面,其 间 的 关 系 并 不 像 在 西
方近代早期,或者在新文化运动时所 表 现 得 那 么 不 堪 协 调。 无 论 中 西,“家”的 观 念 在 近 代 一 再 受 到
压制,就在于它背离了“个体”原则,成为在 现 代 社 会 贯 彻 “个 体”原 则 的 一 种 障 碍。“个 体”原 则 在 现
代世界的出现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人类对于自身价值与自由的尊重最终将落实为对于每一个人的自
由、权利与尊严的尊重。这是人类 文 明 进 步 的 一 种 体 现。 但 是,这 并 不 意 味 着“家”就 丧 失 了 其 独 立
的价值与地位。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我们有无可能拯救“家”在现代价值结构中的地位呢?一种
饱含“个体自觉”的现代“家”观念是否可能呢?一方面要尊重“家”中的每一个个体,另一方面又要超
越对个体性生命的理解。只有容纳了“个体”意 志,“家”的 作 用 才 可 以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延 续,“家”作 为
生命再生产和价值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才能继续在现代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的“家”观念,尤其是以爱情 为 基 础 的 现 代 婚 姻 观 念,就 已 经 包 含 了 两 个 “个 体”之 间 相
互确认、相互尊重的意涵。两个“个 体”相 互 之 间 的 感 情 才 是 现 代 婚 姻 的 基 础。 在 这 个 意 义 上,现 代

① [美]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第 109 页。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9

家庭就是从自由个体开始起步的。这 与 传 统 家 庭 的 组 成 或 出 于 家 庭 地 位 的 联 姻 ,或 出 于 父 母 的 包
办 ,有 很 大 不 同 。 传 统 社 会 中 的 家 庭 组 成 有 着 许 多 利 益 交 换 和 等 级 上 的 限 制 ,家 庭 的 运 作 更 多 的
是 父 权 制 的 体 现 。 新 文 化 运 动 伊 始 ,首 先 遭 到 反 对 的 就 是 这 种 传 统 的 包 办 婚 姻 ,与 家 庭 中 的 父 权
制 ,相 关 立 论 对 传 统 婚 姻 家 庭 进 行 了 彻 底 批 判 ,颂 扬 了 基 于 爱 情 的 现 代 婚 姻 以 及 自 由 的 现 代
家 庭 ①。
那么,婚姻家庭之于“个体”的 意 义 究 竟 在 哪 里 呢?黑 格 尔 在《法 哲 学 原 理》中 指 出,现 代 婚 姻 的
主观出发点正是双方的爱慕。在婚 姻 中,两 个 有 情 感 的 个 体 希 望 能 够 统 一 起 来,看 上 去 他 们 好 像 是
要受到一种约束,其实在这种自由的互动中,他们在其中获得了自己实体性的自我意识 ② 。 在这个意
义上,个体自由在情感意义上的实现,恰是以与他人的结合为前提的。
“婚姻”之于个体的意义在 于,它 不 仅 是 两 个 完 全 独 立 的 “个 体”之 间 的 结 合,这 种 结 合 也 是 “个
体”获得完整性的 一 个 必 要 环 节。 在 黑 格 尔 对 “爱”的 描 述 中,“个 体 ”是 不 自 足、不 完 整 的。 因 此,
“我”需要在他人身上重新找到 自 己,也 就 是 获 得 他 人 对 自 己 的 情 感 承 认 ③ 。 在 这 方 面 ,黑 格 尔 富 于
洞 见 地 认 识 到 ,只 有 在“家”中 夫 妻 双 方 作 为 “个 体 ”的 人 格 才 会 得 到 更 完 满 的 成 长 。 “个 体 ”在 情
感 层 面 的 不 完 整 性 恰 恰 是 建 构“家”的 重 要 基 础 。 就 此 而 言 ,“家 ”并 不 是 排 斥 个 体 的 ,反 而 是 成 就
了“个 体”。
此外,作为家庭成员的夫妻双方,在“家”中 是 互 惠 地 参 与 到 对 方 的 发 展 中;在 家 庭 分 工 中,双 方
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补关系,从而组成 了 “家”这 个 生 活 共 同 体;同 时,双 方 在 相 互 适 应 中,形 成 了 某
种伦理关系。黑格尔特别强调,婚姻 不 只 是 情 感,不 只 是 法 律 认 可,更 重 要 的 是 一 种 伦 理 关 系,它 使
得单纯的“个体”在“婚姻”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相互的倚靠中发展出对于对方的关系。“个 体”不
足的地方,也就是“伦理性”原则得以诞生的地方。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与
母亲之间会有不平等的角色义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因分工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会逐渐消失,
原先不平等的角色义务会被一种更为平等的相互关怀所取代,伦理性关系变得更加纯粹。
婚姻只是“家”的基础,因为真正说来,“家”作为世代的承续,还必须有“子女”。这 是“家”中出现
的第三个“个体”。在传统社会中,“父父”“子 子”原 则 似 乎 决 定 了 “家”中 的 主 从 关 系,其 实 我 们 完 全
可以在父子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中理解“子 女”在“家”中 的 成 长。 这 种“非 对 称 性”关 系 并 不 妨 碍
我们对于“子女”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当“子女”在父母的爱与信任中成长时,“家”作为一种伦理原
则主要是通过情感的方式在“子女”心 中 慢 慢 培 养 起 来 的。“子 女”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摆 脱 了 最 初 的 自 然
性,在“家”中完成了社会化的第一步。所以说,“子女”是在“家”中实现其最初的筹划,为人格最终的
独立奠定基础的。在这个意 义 上,健 康 的 “家”是 培 育 现 代 个 体 的 暖 房。 事 实 上,在 “子 女 ”作 为 “个
体”成长的过程 中,父 母 作 为 教 育 者 也 有 一 个 自 我 再 成 长 的 过 程,这 是 父 母 子 女 人 格 共 同 成 长 的
过程。
在西方某些关于“家”的哲学中,“权利”(
ri t)概 念 常 常 被 用 来 理 解 家 庭 成 员 相 互 之 间 的 关 系。
gh
其所关心的是夫妻之间的权利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关系,子女作为孩子所应该有的权利,以
及公共权力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介入“家庭”的关系中,如此等等。这种论述确实突出了“家庭成员”作
为“个体”的权利,但背后却依然是一套基于 “个 体”的 政 治 逻 辑,而 并 没 有 显 示 出 “家”自 身 的 独 特 价
值。“家”之作为一个共同体,其最大特征就 是 “家 庭 成 员”之 间 具 有 强 烈 的 感 情 纽 带,这 也 是“个 体”
在世界之中最为需要的情感保障。现代个体主义文化严重忽略了“个体”在情感方面的需求,这也是

① 如俞平伯《现行婚制底片面批评》、许衡哲《“父母之命”与自由结婚》、潘光旦《姓,婚 姻,家 庭 的 存 废 问 题》,收 入 张 忠 栋、李 永


炽、林止弘主编:《社会改革的思潮》。
② 1995 年,第 177 页。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175 页。
10 文史哲·2019 年第 4 期

现代社会时常会出现“现代病”的原因所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情感纽带逐渐积淀出了家庭结
构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 一 系 列 德 性。 在 伦 理 性 原 则 中,情 感 性 关 系 是 非 常 重 要 的,但 无 论
是从霍布斯到康德的论述,还是现代西方 关 于 “家”的 哲 学,其 中 缺 失 的 恰 恰 是 这 种 情 感 关 系。“家”
的这种强烈的情感特征,反过来印证的是“个体”的不自足。这是现代世界在理解“个体”问题上的一
个巨大盲区。理性个体也许是自 足 的,但 情 感 个 体 绝 对 是 不 自 足 的。 在 这 个 意 义 上,“家”在 现 代 个
体主义的世界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社会中,当“家”的各种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社会机构所取
代时,“家”作为情感培养场所的功能也就更为突出了。
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 尊 重,完 全 有 可 能 在 家 庭 环 境 中,促 成 一 种 人 格 平 等 的 相 互 关 系,并 在
“家”的情感氛围中形成一种平等的作风。传统文化在强调“家”的价值观时,常把“孝悌”的德性与宗
法等级观念等同起来,过于强调服从和顺从的一面;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则更应该在“孝悌”中看到感
恩、敬重、仁爱与表率等方面的意涵。尽管“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非对称性”关系,尤其是
在孩子成长时期,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成员有着比以往更加平等和更加彼此尊重的意识与环境,我
们因而完全可以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通 过 剔 除 等 级 观 念 来 理 解 “孝 悌”的 现 代 意 义,使 之 转 变 为
一种体现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的方式。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更有条件来实现这些家庭德性观念
中的“尊重”意味。
在现代“家”观念中形成“个体自觉”,并不仅仅是指从正面去尊重“家庭成员”作为“个体”的价值
与权利;更重要的是,这种“在家”的“个体自觉”,也包含着对“个体本位”消极层面所导致的自我中心
主义、价值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 问 题 的 抵 制 与 消 解。 现 代 社 会 在 强 调 尊 重 “个 体”自 由 和 权 利
的同时,对于“个体本位”的消极影响 不 能 束 手 无 策,它 完 全 应 该 积 极 运 用 文 化 传 统 中 的 主 流 价 值 形
态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否则现代 社 会 的 价 值 秩 序 就 会 塌 陷。 在 西 方 社 会 传 统 中,共 同 体 生 活 是 保
持现代社会健康运作的先决条件,托克维尔认为这也是抵御个体主义侵袭的最好办法。 通过一种共
同体生活,“个体”能学会在适当范围内关心公共事务,获得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学会使自己适应共
同体目标,学会妥协与合作,建立以公共利益为重的行为准则。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家”正
是某种形式的最小共同体。在现代社会 日 渐 个 体 化 的 格 局 下,“个 体”如 果 不 寻 求 联 合 力 量,就 会 走
向一种虚妄。“家”是“个体”诞生后,接触的第一个自然联合的共同体。 饱含“个体自觉”的家庭恰恰
可以造就一种“个体”相处的“原型”,为“个体”找到最自然的温暖环境,防止现代社会的种种伤害,制
止自我主义肆无忌惮所造成的相互冲突。一个健康家庭所培育的“个体”,也将会是现代社会各种社
群的健康成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传 统 中 的 “家”观 念 的 复 兴 将 有 力 地 制 约 现 代 社 会 中 “个 体
本位”的消极效应。
现代社会在“个体自觉”的基础上重建“家”的价值观念,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下生存论结构在
现代社会中的重新表达,同时也将促进现代社会中规范性价值的建设。 如果这样理解现代社会中的
“家”观念,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种现代“家”观念是完全可以与强调“个体”的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现代
社会的“家”必然是一种被“个体性”所“中介”过的家庭。

三 、现代世界中的 “修齐 ”与 “治平 ”

通过对“家”的种种分析,我们看 到 这 一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深 深 地 扎 根 于 中 国 人 的 生 活,并 由 此 展 开
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秩序。 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所最为熟悉的,简称为“修 齐
治平”。“修身”似乎是这里的核心与基础,但“修 身”的 根 底 还 在 于 建 立 起 “家”的 伦 理,因 此 “修 齐 治
平”的关键还在于“家”的确立。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修 身”与 “齐 家”属 于 私 人 领 域,而 “治 国”与 “平 天 下”属 于 公 共 领 域。
如此,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 间,似 乎 有 了 一 道 难 以 跨 越 的 鸿 沟。“修 齐”与“治 平”在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11

现代世界断为“两截”。“家”的叙事之所以在现代世界被忽视,还不仅是因为在“家”的逻辑中“个体”
的独立性容易被压抑,更是因为“家”显 现 为 一 种 自 然 的 权 力 结 构,与 现 代 基 于 个 体 平 等 的 政 治 观 念
相背离。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是在个体公民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代人难以接受以“家”为范式来
建构国家。在“主权在民”的共和国里,“家结构”的 政 治 统 治 再 也 难 以 被 接 受。 在 近 代 早 期,菲 默 尔

Robe
rt 
Fi r)曾系统地提出“父权论”① ,试 图 以 “家 结 构”来 为 君 权 张 目,遭 到 洛 克 的 迎 头 痛 击 ② 。
lme
从此,“家结构”的政治框架在西方一蹶不振。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
家”,“积家而成国”③ ,《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
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 “悌”在 价 值 观 念 上 的 延 展,实 现 从 “齐 家”到 “治 国”的 跨 越,“家 齐 而 后 国
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 具有生存论
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 治 平”层 面 上 也 居 于 核 心 部 位。 但 对 于 现 代 社 会 来 说,恰 恰 在 这
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 同 构 性 关 系 一 直 受 到 很 大 诟 病,似 乎 政 治 上 的
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 以 在 更 为 积 极 的 层 面 上 来 理 解“家”的 作 用。 一 如 西 方 的 宗 教
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 社 会 有 着 极 大 贡 献,如 马 克 斯 · 韦 伯 关 于 新 教 伦 理 与 资 本 主
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
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 重,以 及 孩 子 们 之 间 的 相 互 尊 重———这 样 培 育 出 来 的 家 庭 关 系 对
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 是,在 现 代 文 化 中,受 限 于 个 体 主 义 与 自 由 主 义 的 思 想 传 统,“家”在 政
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
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 的,没 有 什 么 进 一 步 影 响 的 结 构,从 而 忽 略 了 它 在 现 代 社 会 的 政
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④ 。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
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正是在这个领域,我们要重构“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只有在现代社会重新确立“家”的更广泛
的价值与意义,突破现代性叙事中“公”与“私”的教条性区分,让“家”的观念冲破“私人领域”的藩篱,
“修齐”与“治平”才能 在 现 代 社 会 有 一 种 新 的 联 接。 在 现 代 语 境 下,黑 格 尔 几 乎 是 唯 一 一 个 认 识 到
“家”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的哲学家。在黑格尔看来,现代世界尽管以“主观自由”为原则,但“个体自
由”要现实地实现出来,却有赖于人们的“伦理生活”。伦理生活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家庭”,“家 庭”不
仅是一种伦理组织,更代表了一种伦理性原则,这种伦理性原则会渗透到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市民社会”同样需要有作为“第二家庭”的“同 业 公 会”,补 救 以“需 要”为 原 则 的 “个 体”生 活 的
缺失。同时,国家也绝不仅是通过“个体性契约”建构起来的,“家庭是国家的伦理根源”⑤ 。 黑格尔第
一时间就把国家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与“家神”联 系 起 来,把“恪 守 家 礼”与“政 治 德 性”联 系 起 来,把
一种“爱国情感”与“家庭情感”联 系 起 来。 在 现 代 社 会 中,尽 管 不 需 要 父 子 君 臣 的 同 构 关 系,用 权 力
的类比来建立“家—国”关联,但 在 情 感 层 面 上,当 人 们 通 过 “政 治 情 绪”来 认 同 国 家 时,这 与 在 “家”
中,“人们的情绪就是意识到自己在这种统一中的个体性”⑥ ,是非常类似的。甚至在国与国之间的关

① 参见 Robe
rt 
Fi r,Pa
lme tri
archa 
and 
Othe
r wr
itngs(Cambr
i idge:
Cambridge 
Uni
ver
sit
y Pr
ess,1993).
② 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上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第二章“论父权和王权”。
③ 转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 15 页。
④ [德]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第 276 页。
⑤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251 页。
⑥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175 页。
12 文史哲·2019 年第 4 期

系上,黑格尔也希望,最终“欧洲各民族根据它 们 立 法、习 惯 和 文 化 的 普 遍 原 则 组 成 一 个 家 庭”① 。 在


这里,“家”作为一种代表伦理性原则 的 “原 型”,依 然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的 各 个 层 面 发 挥 着 巨 大 作 用。 黑
格尔深切地感到,现代社会单靠“个体 性 原 则”是 远 远 不 够 的,生 活 本 身 还 需 要 另 外 的 原 则 来 加 以 补
充,这就是“伦理性原 则”。 黑 格 尔 显 然 没 有 被 个 体 主 义 的 现 代 性 叙 事 所 蒙 蔽 ,坚 守 了 “家”的 独 特
价值。
站在社会的角度上,霍耐特在当 代 语 境 下 给 予 黑 格 尔 所 谓 的“伦 理 性 原 则”以 新 的 解 读。 在《自
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 个民
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 员 究 竟 有 多 少 能 力 去 实 现 一 种 相 互 合 作 的 个 人 主 义,就 不 会 长
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 意 义。 因 为 要 想 让 一 个 人 把 他 原 先 对 一 个 小 团 体 承 担 责 任 的
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 等
的家庭里建立的。”② 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 践 智 慧,具 体 点 出 了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家”的 政 治—道
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
也早已过去 ③ 。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 互 支 持 的 重 要 机 制。 确 实,在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人
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
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 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
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
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 接 点,中 国 文 化 传 统 重 视 “家”的 传 统,就 可 以 在 现 代 社 会 发
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 价 值 观 念 有 重 大 意 义,这 是 其 他 价 值 观 念 得 以 发 挥 的 基
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四 、“家 ”的本体论意义

尽管“个体”的逻辑与“家”的价值观念有很大不同,但它们在现代世界并非不能共存。 我们试图
在现代世界重建“家”的观念,正在于“家”有其内在的价值,有其本体论意义。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
种系统性的价值形态正是循着“家”与“孝”的逻辑展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最为丰富的对于“家”
的理解,这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基。但在现代中国的变迁中,“家”的 地位越来越边缘化,“家”
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淡漠,建基在此 之 上 的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亦 岌 岌 可 危,中 国 文 化 传 统 在 现 代 世 界 的
衰微似乎不可避免。针对这种现象,张 祥 龙 先 生 认 为,家 庭 本 位 是 关 键,一 定 要 有 所 坚 持,否 则 整 个
中国文化传统将很难持守 ④ 。余英时先生也曾谈到,儒 家 的 道 德 观 必 须 在 人 伦 秩 序 之 中 才 能 得 以 实
现,“在各层社会集合中,‘家’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 的 一 环”⑤ 。 这 里,“家”还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社 会 组 织
意义上的“家”,而更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 独 特 的 价 值 观 念。“家”作 为 一 种 价 值 取 向 是 “个 体”的 价
值形态所不能取代的。“个体本位”强调的是“个体”“理性”“权利”“原子”“拯救”,而“家”的基本价值
观念则是与“关系”“情感”“责任”“整体”“生生”等观念联系在一起。
“家”代表了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方式。 这 里 的 “关 系”不 是 简 单 地 由 “个 体”之 间 的 结 构 来 构 成
的,“关系”在生存论意义上更加源初。“家”是 一 种 “源 初 关 系”的 呈 现,一 种“在 家”的 存 在 方 式。 现
代世界制造了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假相。 事 实 上,每 一 个 “个 体”都 是 在“家”中 诞 生 的,这 是 一 个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350 页。
② [德]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第 275 页。
③ [德]霍耐特:《自由的权利》,第 277 页。
④ 张祥龙:《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242 页。
⑤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年,第 471 页。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13

本体论事实。“个体”的“我”,抑或“在家”的“我”,代表了对于“我”的不同理解,以及“我”的不同存在
方式。“家”才是一种完整 的 存 在 方 式。“家”作 为 一 种 “关 系”性 存 在,其 中 不 单 单 是 一 个 种 类 的 关
系,“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兄爱弟敬”正显示了其中的多样化的组合:首先是代表阴阳的夫妻关系,
其次是代表世代的父子关 系,再 者 是 体 现 平 等 的 兄 弟 关 系,这 是 一 个 复 合 的 “关 系 整 体 ”。 夫 妻、父
子、兄弟都是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实现自 身、定 义 自 身 的 意 义 赋 予 者。 不 是 单 个 “原 子”的 组 合 构 成 了
“家”,而是在“家”的关系中确立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在“关系”中的角色决然不是由“个体”自身
所能决定的,这正体现了“个体”的欠缺,它需要在一种“关系”的整体中才得以自我确立。
“家”代表了一种“情感”境遇。现代世界推崇“个体”,与之相关的则是推崇自我的“理智”。与 个
体主义兴起息息相关的,是 一 种 理 智 主 义 世 界 观 的 崛 起。 但 是,这 种 理 解 显 示 出 现 代 世 界 对 于 “个
体”的理解存在着某种偏 差。 基 于 理 性 所 理 解 的 “个 体”,其 终 极 样 态 就 是 康 德 式 道 德 自 律 的 主 体。
但理性纯粹如康德者,依然看到促进人 们 趋 向 道 德 法 则 的 还 是 一 种 情 感,一 种“敬 重”的 情 感。 这 与
他坚持推崇纯粹理性的立场相悖,于是 他 只 能 无 奈 地 将 “敬 重”理 解 为 一 种 纯 粹 由 理 性 导 致 的 情 感。
而“情感”的源初发生之地就是“家”,就是“亲 亲”。 基 于 理 性 的 自 主 “个 体”,在 情 感 层 面 上 恰 恰 是 不
自足的。任何一个“个体”在情感上 都 必 须 有 所 依 托,这 正 是 近 代 哲 学 在 对 人 的 认 识 上 的 重 大 缺 失。
如果没有一种“情感”关联,那么,即便是在“关系”中存在,每一个成员也无非是这个关系网络中的结
点。而“家”则是“个体”健康生存的情感环境,从最源初的“亲亲”生存论经验开始,一种最直接、没有
任何意图与欲求的情感发生于亲人之间,之后无论是作为成长中的“个体”,作为夫妻中的“个体”,还
是作为兄弟中的“个体”,“个体”的情感境遇 都 是 由 “家”所 支 撑 的,情 感 关 系 使 “个 体”之 间 有 可 能 融
为一体。而“情感”的缺失与落寞也正是 现 代 性 危 机 的 重 要 表 征,这 正 是“个 体 本 位”带 来 的 恶 果,而
一个温暖的“家”正是抵御现代情感荒漠的利器。
“家”代表了一种伦理性 原 则。“在 家”层 面 的 价 值 观 念,有 着 强 烈 的 情 感 结 构,这 就 是 家 庭 “德
性”的基础:父辈对后辈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祖 辈 的 “孝 爱”,兄 弟 姊 妹 之 间 的 “友 悌”,正 是 在 “家”
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德 性 系 统。 尽 管 从 “家”产 生 出 来 的 “仁 爱”有 差 序 结 构,但 这 种 自 然 而 强 烈 的
“仁爱”基础,确立起了中国文化传统 的 道 德 原 点。 不 仅 在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家”有 着 如 此 重 要 的 伦
理作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也坚持把“家”看 作 是 “伦 理 生 活”的 重 要 环 节,代 表 了 一 种“伦 理
性原则”。“个体”作为家庭成员在“家”中,与家庭成员互动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形成了一种
区别于个体性的“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使人认识到,“个体”在道德上的完
整性必须依赖于他人,个体 自 由 是 以 他 人 自 由 为 前 提 的;在 这 个 过 程 中,“个 体”会 融 合 进 一 个 整 体
中,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在这种伦理关系中,“情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家”中表现为家庭成
员之间的“亲情”,在“市民社会”中就表现 为 “同 业 公 会”中 的 兄 弟 之 情,在 国 家 中 就 表 现 为 公 民 中 的
“政治情感”① 。这种基于“情感”的结合,在现实中 会 以 某 种 习 俗 化、制 度 化 的 形 态 出 现,从 而 具 体 地
体现出这种伦理性。这种 “伦 理 性 原 则”最 初 是 在 “家”中 形 成 的,且 会 进 而 在 “社 会”与 “国 家”中 出
现。尽管“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在 黑 格 尔 看 来,还 保 持 着 “直 接、自 然”的 形 态,但 它 在 社 会 生 活
的各个层面的作用却是一以贯之的。
“家”代表了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对于“家”的这种关系性、情感性、伦理性的理解,为我们理
解周遭世界提供了一种样式,这也是中国 文 化 传 统 的 重 要 特 点,即 以“家”的 方 式 来 表 达 与 宇 宙 万 物
的关系。与个体主义相应的理解世界的 方 式 是 一 种 原 子 论 的 方 式:通 过“分 解”,我 们 将 世 界 还 原 为
对象,还原为基本粒子;然后再通过“综合”,将这个世界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机械论的理
解方式。现代的社会与国家观念 亦 是 如 此。 我 们 作 为 独 立 于 世 界 的“个 体”,去 感 知、去 经 验 这 个 世
界,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但是,世界与我们关系的另一个面向却因此被遮蔽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266 页。
14 文史哲·2019 年第 4 期

了。“家”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形态,则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形态,可以说,“家”创 造出
了作为“家园”的世界,这标示了一种“我”与世界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中,万物都不是以独立的“个体”
形态出现的,世界也不是在“对象”之间 建 立 起 来 的 整 体;世 界 是 “我”存 在 的 家 园。 这 个 世 界 固 然 可
以被“科学”地理解,但它首先是“我”的“家园”,“我”在 其 中 成 长,“我”在 其 中 生 存,“我”在 其 中 感 受
温暖;同时,“我”对于这个养育“我”的世界也有一种“责任”,一种从“家”出发的“天人合一”。只 有在
这样的世界中,周遭的一切才会像亲人一样存在。
“家”代表了一种精神性 超 越 的 方 式。 如 果 说,“家 园”从 空 间 上 给 予 了 “我”温 暖 的 怀 抱,而 “家
庭”作为“承世”的载体,则在世世代代的承 续 中,从 时 间 上 给 予 了 “我”无 限 的 延 展,生 生 不 息 的 “家”
的文化显示了人类追求不朽的精神性超 越。 围 绕 着 “家”,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中 形 成 了 一 套 “礼 乐 文 化”,
这不单单是传统与习俗,更 是 中 国 人 精 神 性 自 我 超 越 的 方 式。“个 体”不 是 通 过 彼 岸 的 神 被 “拯 救”
的;在家族的祠堂中,在祖先的牌位中,寄 托 的 就 是 一 种 精 神 性 的 超 越,是 一 种 生 命 “生 生 不 息”的 力
量。中国文化传统就是由此来抵挡 存 在 之 虚 无 的 侵 袭,在 世 代 的 连 续 中 寻 找 精 神 寄 托,给 生 命 以 安
顿,“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此给出了一种最为朴素的概括。
“家”的世界观的重新确立,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个体”以及对象化的世界理解。 从某种意
义上讲,那种通过个体主义或者原子主义所理解的世界,正可以通过“家”的世界观而重新汇聚起来。
“家”作为一种源初的存在方式承载着每一个人。以这种方式,世界并不惧怕我们以多重方式去理解
它,去体认它。事情的关键在于,生活于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必须重建对于“家”的信仰。

[责任编辑   邹晓东]
Abs
tra
cts 165

Ab
str
act

Re
bui
ldi
ngt
 he
 Si
gni
fic
anc
e o
f t
he 
Fami
lyi
 nt
 he 
Mod
ern 
Wor
ld  Sun 
Xiangchen
  Th
is 
pape
r ana
lyz
es s
ome mi
stake
s o
f t
he unde
rst
and
ing o
f t
he f
ami
ly i
n t
he mode
rn wo
rld:one
 is
 to
unde
rsand “
t ind
ivi l”and “
dua fami
ly”a
s t
he va
lue
 sub
jec
t o
f i
ncompa
tib
ili
ty;t
he s
econd
 is
 to c
onf
use
 the
ex
ist
ent
ial
 expe
rienc
e f“
o i
qn 

qn”wi
tht
 he
 ins
tit
uti
ona
l exp
res
sion 
of“
fami
ly”i
n h
ist
ory;t
het
 hi
rdi
 st
 o 
mis
take

hea
 symme
tr s
y truc
tur
e i
n t
hef
 ami
ly a
s t
he o
rii
gn o
f t
he ma
ste l
r-save
 re
lat
ionsh
ip;t
he f
our
th i
s t
hat
 the

espons
ibi
li
t o
y ft
 he
 ro
les 
wit
hin
 fami
lyi
 s 
not
 compa
tib
le 
wit
h t
hei
 nd
ivi
dua
l f
reedom 
of 
mode
rn 
soc
iey;t
t hef
 i
fth

s t
o r
ega
rds
 the
 fami
l on
y  l
y a
s a
 so
cia
l o
rgan
iza
tion,and 
doe
s no
t s
eet
 he
 fami
l cu
y  l
tur
e a
s a
 sp
iri
tua
l one.
The
ref
ore,mode
rn 
soc
iet
y i
gno
res
 the
 si
gni
fic
anc
e o
f t
hef
 ami
l a
y sa
  s
equenc
e o
f i
ndependen
t va
lue
s.We
 can

omp
let
ely
 re-e
stab
lish 
a c
onc
ept
 of
 fami
ly wi
th t
he c
ons
ciousne
ss o
f i
ndi
vidua
l i
n t
he mode
rn c
ont
ext,and

lar
if
ies
 the 
pos
iti
ve 
val
ue 
oft
 he
 fami
ly,make
s t
hef
 ami
l apowe
y  rfu
l gua
ran
tee
 fo
r a
chi
evemen
t o
f i
ndi
vi l,
dua
and che
cks
 and ba
lanc
es t
he nega
tive
 cons
equenc
es o
f t
he mode
rn i
ndi
vidua
lism; We ne
ed t
o r
ebu
ild
 the

ela
tionsh
i be
p  en “
twe cul
tiva
ting
 fami
ly”and “
rul
i s
ng ta
te”i
n t
he 
mode
rn 
wor
ld,and 
exp
loi
t a 
mor
e un
ive
rsa

me
ani o
ng ft
 he
 fami
ly.We 
need
 to
 re-i
nte
rpr
ett
 he
 fami
l a
y st
 he 
bas
ic  o
way fhuman 
  exi
stenc
e and 
cla
rif
y t
he

ami
l a
y san 
  o
way fex
  i
stenc
e o
f r
ela
tionsh
i and 
p  reve
als
 the 
ont
olog
ica
l me
ani o
ng ft
 he
 fami
ly:t
he  o
way fbe
  ng,


he emo
tiona
l s
itua
tion,t
he e
thi
cal
 pr
inc
ipe,t
l he me
thod o
f unde
rst
and
i  t
ng he wo
rld and
 the
 sp
iri
tua


rans
cendenc
e.

Tr
ans
cend
ing
 the
 St
udi
eso
 f 
Con
fuc
ian 
Cla
ssi
cs,and 
Ret
urn
ing 
Phi
loophy:

  The 
Cho
ice
 of 
Mod
ern 
Con
fuc
ian
ism 
on 
Form 
of 
Thou
ght
  Ren
 Ji
ant
ao
  The
rea
 re
 two
 re
asons
 fo
r mode
rn 
deve
lopmen
t s
ett
ling
 in
tot
 he
 st
udi
eso
 f 
Con
fuc
ian 
cla
ssi
cs:one
 is
 the
po
lit
ica
l au
tho
rit
y o
f Con
fuc
ian 
cla
ssi
cs,and
 the 
othe
r i
s t
he 
pol
it
ica
l i
nteg
rat
ion 
onc
e i
gven 
byt
 he
 st
udi
eso
 f
Con
fuc
ian 
cla
ssi
cs.The
setwo
   re
asons 
have 
bot
h f
act
ual
 ba
sis
 and
 in
terna
l r
est
ric
tion,
i.e.t
he c
y onc
ide 
wit
h t
he

ist
ori
cal
 fa
cts
 of
 the
 st
udi
eso
 f 
Con
fuc
ian 
cla
ssi
cs,ye
t d
isag
ree 
wit
h t
her
 ea
lis
tic
 si
tua
tion 
of 
Con
fuc
ian
ism.And
ph
ilo
sophy
 is mo
re bene
fic
ial
 to mode
rn deve
lopmen
t o
f Con
fuc
ian
ism.Cons
ide
ring
 fr
om t
he c
rea
tion and

nhe
rit
anc
e o
f Con
fuc
ian
ism,i
t i
s us
j t
 the 
var
ious
 schoo
lso
 fph
  i
los
ophy
 tha
t i
gve
s immens
e i
dea
ist
icv
 it
ali
tyt
 o

rii
gna
l Con
fuc
ian
ism 
thr
ough 
deba
tes;and
 fr
om 
the 
his
tor
ica
l f
act
s t
hat 
Con
fuc
ian
ism 
had 
been 
ont
  wane,
he 
Con
fuc
ian
ism 
los
es i
ts i
dea
ist
ic v
ita
lit
y and
 theo
ret
ica
l c
rea
tiv
ity unde
r t
he u
til
iza
tion o
f impe
ria
l powe
r.I


ive
rsi
fied 
mode
rn 
soc
iey,Con
t fuc
ian
ism 
mus
t ke
ep 
ali
ena
tion
 fr
om  r,ke
powe ep 
dis
tanc
e wi
tht
 he 
pre
fer
enc
e o


tud
ies
 of 
Con
fuc
ian 
cla
ssi
cs,and
 ins
ist
 on
 the
 app
roa
ch 
ofph
  i
los
ophy
 to 
arous
ing
 ide
ais
tic
 cr
eat
ion.Thus
 cou
ld

t t
ake
 the
 le
adi
 n 
compe
tit
ive
 though
t ma t,po
rke sse
sssupe
  r t
hink
ing 
abi
li
t o
y fi
 nt
egr
ati
ngi
 de
aso
 fva
  r
ious

choo
ls,and 
prov
ide
s i
nte
lle
ctua
l impe
tus
 fo
r Ch
ina
s 
mode
rnt
 rans
forma
tion,a
s we
lla
 s 
gui
danc
e f
or 
hea
lthy

ivi
ng 
of 
mode
rn 
Chi
nes
e.

How 
to 
Sol
vet
 he 
Con
fli
cti
ng 
Par
adox 
betwe
en 
Jus
tic
e and 
Con
sangu
ini
ty:
  A 
Dis
cus
sion 
wit
h Pr
ofe
sso
r Huang 
Qix
iang 
abou
t t
heS
 ta
teme
nto
 f“
Fat
her
 and 
Son 
Scr
een 
Each 
Ot r”
he

iu 
Qingp
ing
  Pr
ofe
sso
r Huang 
Qix
iang 
poi
nts
 ou
t i
n h
isa
 rt
icl
e t
hat 
wha
t Con
fuc
ius 
wan
tst
 o 
say
 in 
his
 st
atemen
t f“
o f
ath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