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6

語文基礎知識手冊

( 第十六次修訂 )

文言句式 (p.467~p.472)
文言句式--判斷句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對主語進判斷,說明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是甚麼或不是甚麼的一種句子形式。
文言句式--判斷句

現代漢語判斷句
• 現代漢語判斷句,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
有判斷詞「是」來聯繫。表示否定判斷,
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

例如:北京是我國的首都。
我們是高二信班的學生。
他不是澳門人。
文言句式--判斷句

古代漢語判斷句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代漢語很不相
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
詞用。所以,在古漢語裏,有些名詞性謂語
前用「是」的句子,很容易誤認是省略了主
語的判斷句,從而把「是」看成判斷詞。實
際上,先秦時代的「是」是指示代詞,經常
用來充當判斷句的主語,作用與代詞「此」
相當。
文言句式--判斷句

• 古代漢語常常出現「是」字,但它往往不
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用和「此」
一樣,常用作判斷句的主語。
• 例如:
1.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燭之武退秦師》
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現在事情危急了才求您幫助,這是
我的過錯呀。
2.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
3.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許也。
文言句式--判斷句

1. 然而,從漢語語法發展史來看,現代漢語中
的判斷詞「是」肯定是從上述指示代詞「是」
演變而來的。用「是」作判斷詞,文言文中也
有,但此義出現較晚並且少見。
• 例如:
1.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赤壁之戰》
吳巨是一位普通人,在地處偏遠的州郡。
這個例子中,「是」已不是指示代詞,而可
以看成是判斷詞。但是在基本上以先秦作品
為藍本的文言文中,這種以「是」作判斷詞
的句式,始終沒有被普遍采用,文語文中的
判斷句基本上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
文言句式--判斷句

在古代漢語裏,「是」多作代詞用,很少
把它當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
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文言句式--判斷句

2. 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
「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
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
• 例如:
1.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 南冥者,天池也。
3. 吾所欲者,土地也。
4. 陳勝者,陽城人也。
5.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文言句式--判斷句

3. 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不用
「也」,即「……者……」式。
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
加判斷詞「是」。
• 例如:
1. 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2. 兵者,不祥之器。
3. 陳軫者,遊說之士。
4. 天下者,高祖天下。
5. 四人者 : 廬陵蕭君圭君玉 , 長樂王回深父 , 余弟安
國平父、安上純父。
文言句式--判斷句

4. 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
「也」表示判斷,即「……,……也」式。
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
之間加判斷詞「是」。
• 例如:
1.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2.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3.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4.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5. 張騫,漢中人也。
6. 董狐,古之良史也。
7. 夫戰,勇氣也。
文言句式--判斷句

5. 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連用
「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
這種判斷句式中「者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語和謂
語之間加判斷詞「是」。
• 例如:
1…….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

3. 蓮,花之君子者也。
文言句式--判斷句

6. 「者」、「也」都不用,即「……,……」式。
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須在主語謂語之間加「是」。
• 例如:
1. 劉備,天下梟雄。
2. 劉豫州,王室之冑。

3. 夫魯,齊晉之唇。
4. 荀卿,趙人。

5. 賈生,洛陽之少年。
文言句式--判斷句

7. 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
• 例如 :
1.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2. 余為伯鯈。 伯鯈,是黃帝的後裔,南燕國的始祖。
文言句式--判斷句

7. 用「乃、即、則、皆、必、本、系」等副詞表
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 例如:
1.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 梁父即楚將項燕。
3.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 是皆秦之罪也 。
5.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7. 楚雖大,非吾族也。
8. 臣本布衣。
文言句式--被動句

被動句
•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
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
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文言句式--被動句

古今漢語被動句的異同
• 相同: 1 、都有兩類「有結構標誌的被動
句」和「無結構標誌的被動句」。
• 2 、都有以「被」字為標誌的被動句。
• 不同: 1 、現代漢語主要被動句式是「被」
字被動句式。
例如:「敵人被消滅了。」
「困難被我們克服了。」
• 2 、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式除“被”字
句外,還有其他的被動句式。
文言句式--被動句

古代漢語被動句
• 古代漢語中表示被動時,就其表
達的形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
是有結構標誌,一類是沒有結構
標志的。
文言句式--被動句

有結構標誌的被動表示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 1. 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施動者,表被動,即
「謂語 + 於……」的形式。
• 例如 :
1.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 [ 幸 ] 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2. 郤克 [ 傷 ] 於矢,流血及屨。
3. 閔王 [ 毀 ] 於五國,桓公 [ 劫 ] 於魯
莊。
4.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 [ 治 ] 於人。
5. 先發制人,後發 [ 制 ] 於人。
文言句式--被動句

2. 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 + 謂
語」的形式。
• 例如:
1.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 [ 放 ] 。
2. 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 [ 留 ] 二十年。
3. 盆成括見 [ 殺 ] 。
4. 延年自知見 [ 廢 ] 。
5. 信而見 [ 疑 ] 。
文言句式--被動句

2a.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施動者介紹出來,可
在動詞後加介詞「於」,構成「見 + 謂語
+ 於……」的形式。
• 例如:
1. 臣誠恐見 [ 欺 ] 於王而負趙。
2. 吾長見 [ 笑 ] 於大方之家。
3. 吾嘗三仕三見 [ 逐 ] 於君。
4. 然而公不見 [ 信 ] 於人,私不見 [ 助 ] 於友。
文言句式--被動句

3. 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成「受
+ 謂語」的形式。
• 例如:
1. 有罪受 [ 貳 ] 。
3a. 這種句子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後面
省略了介詞「於」,施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要引進施
動者,就構成了「受+謂語+於」的形式。
• 例如:
1.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 [ 制 ] 於人。
文言句式--被動句
4. 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 + 動詞」
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
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着動詞;
「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着動詞(省略了賓
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施動者。
• 例如:
1.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2. 不為酒困。
3.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4.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比較 :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 [ 放 ] 。
文言句式--被動句

5 .用「為」引進施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
被動,構成「為……所……」式。
• 例如:
1.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2.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3.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4.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文言句式--被動句

5a. 「為……所……」,自產生後,就成了古漢語最
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並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
裏。但是,在古漢語裏,「為」的行為施動者有時
可以不出現,或承前省略了,變為「……為所……
」的形式。
例如:
1.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文言句式--被動句

6 .用介詞「被」引出施動者,構成「被+動詞」
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

例如:
1.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2.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 [ 雨 ] 打 [ 風 ] 吹去。

3. 今月十三日,臣被 [ 尚書 ] 召問。

與現代漢語比較:敵人被消滅了!
問題被 [ 我們 ] 解決了。
文言句式--被動句

7 .無任何標誌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
現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這
種被動語法一直到現代漢語中還廣泛運用。
例如:
1.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
3.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

4. 事兩君者不容。
文言句式--被動句

注意兩點 :
• 1 被動句翻譯中一定要有一個「被」字
• 2 …… 謂語 + 於
• 見 + 謂語 + 於 ( 臣誠恐見 [ 欺 ] 於王而負趙。 )
受 + 謂語 + 於 ( 受 [ 制 ] 於人。 )
為 + 謂語 + 於 ( 胥之父兄為 [ 戮 ] 於楚。 )

該形式除了是被動句 , 還是一個介賓短語後置句
而君幸于趙王 而您又被趙王寵倖
文言句式--省略句

省略句
•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
,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裏這種現
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
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
省略。
• 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文言句式--省略句

(一)省略主語
•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原因
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
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複前邊的詞語又囉
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
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
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
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
「承前省」、「蒙後省」、「對話省」等形
式。
文言句式--省略句

1 .承前省
( 1 )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 2 )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
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柳宗元《捕蛇者說》)
文言句式--省略句

2 .蒙後省
( 1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
軍中,公乃入。」
(《鴻門會》)

( 2 )(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左傳 · 殽之戰》)
文言句式--省略句

3 .對話省
• ( 1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
樂?」(王)曰:「不若與人。」
(《孟子》二章)
• ( 2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鴻門會》)
• ( 3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章》)
文言句式--省略句

(二)省略謂語
•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
是現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
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
別的現象,尤其是並列的句子,如果一句
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
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上下文補
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文言句式--省略句
1. 承上文謂語省略
•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
•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 蒙下文謂語省略
• 殺人如 ( 恐 ) 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去)。 (《蘇武傳》)
•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竪追
之。(《列子 · 歧路亡羊》)
3. 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甚麼

• 公之視廉頗將軍孰與秦王(厲害)?(《廉頗藺相如列傳》)
•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後公改(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
文言句式--省略句

(三)省略賓語
•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後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
省多是代詞「之」。
1 .省略動詞後的賓語,如:
•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鴻門會》)
2 .省略介詞後的賓語,如:
• 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
(蒲松齡《聊齋志異 · 促織》)
文言句式--省略句

(四)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後
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
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
文裏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
代詞「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言句式--省略句

(五)省略介詞

•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還有介詞
「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後面的
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
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
• 1 .省介詞「於」,如:
•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
(《赤壁之戰》)
文言句式--省略句

2 .省介詞「以」,如:
• 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以)雞
,果如成言。
(蒲松齡《聊齋志異 · 促織》)

3 另外,介詞「自」也可省略,如:
•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
到江陵。
(酈道元《三峽》)
文言句式--倒裝句

文言句式(倒裝句式)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
序,一般為(定)主(狀)謂(定)賓
(補),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
,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
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
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
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文言句式--倒裝句

文言句式(倒裝句式)
1 、主謂倒裝
2 、賓語前置
3 、定語後置
4 、狀語後置
文言句式--倒裝句

1. 主謂倒裝
.又稱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
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
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
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
面。
文言句式--倒裝句

1. 主謂倒裝
.如: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語「汝之不惠」
謂語「甚」)
•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練習:
判斷下列句式是否為主謂倒裝。

1 、非我也,兵也!
2 、賢哉回也!
3 、求!無乃爾是過歟?

答案:2
文言句式--倒裝句

賓語前置
‧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
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
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文言句式--倒裝句

一 . 動詞賓語前置
1.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

‧ 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
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
定的動詞「無」或不定代詞「莫」,這種句子
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
詞謂語之前。如:
( 1 )古之人不余欺也。(蘇武《石鐘山記》)

( 2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屈原《涉江》)
文言句式--倒裝句

‧2.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 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是疑問代詞 ( 誰
、何、奚、曷、胡、孰、安、焉等),而最常用
的疑問代詞是「何」字。
‧ 如:
( 1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操何)?」
(《鴻門會》)
( 2 )沛公安在(在安)?( 《鴻門會》 )
文言句式--倒裝句

3.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
出強調賓語,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
並不多見。
‧ 如:
( 1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竊符救趙》)
(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
( 3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
(《左傳 · 宣公十五年》)
文言句式--倒裝句

表示動作物件的單一性和強調賓語,往
往用「唯(惟)……是……」和「唯
(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
「唯(惟)」譯成「只」、「只是」或
「專」、「一定」等,而助詞「之」、
「是」是提賓的標誌,不譯。如成語「唯
利是圖」、「唯命是從」、「唯你是問」、
「唯才是舉」等等,都是這種格式。
文言句式--倒裝句
二.介詞賓語前置

•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為、與、從、自
、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名詞性短語結
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
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
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 1. 疑問代詞作賓語, 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 (1) 王問:「何以(以何)知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 (2) 微斯人,吾誰與 ( 與誰 ) 歸?(《岳陽樓記》)
文言句式--倒裝句
二.介詞賓語前置
‧2. 介詞「以」(於、以、為、與、從、自、向)
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
調它,也可以放在介詞前。如:
‧(1) 余是以記之。(《石鐘中記》)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2) 一言以蔽之。
2 、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練習
辨析下列各句是否為賓語前置句。
1 、彼不我恩也。 是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是
3 、唯余馬首是瞻。 是
4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否
文言句式--倒裝句

2. 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
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這種語序古
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種情
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後,我
們稱它「定語後置」。
常見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格式:
1. 「中心詞+定語+者」 , 「者」相當於結構助詞「的

2. 「中心詞+之+定語+者」

3. 「中心詞+而+定語+者」

4. 「中心詞+之+定語」
文言句式--倒裝句

一.
* 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用「者」字煞尾,
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
式中的「者」相當於結構助詞「的」。如:

( 1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戰國策 · 荊何刺秦王》)
調整為 : 太子及知其事者賓客。

( 2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言句式--倒裝句

二.
• 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
「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
+者」的格式。 「之」在句中起進一步突
出、強調定語的作用。如:

• (1)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 《馬說》 )

• (2)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 《石鐘山記》 )
文言句式--倒裝句

三.
* 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而」字,
再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詞+
而+定語+者」。如:

★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 官宦的代稱 )
(張博《五人墓碑記》)
文言句式--倒裝句

四.
* 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
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

( 1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荀子 · 勸學》)

( 2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
文言句式--倒裝句

3. 狀語後置 ( 介詞結構後置 )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
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
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
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
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
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 :
(1)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2)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文言句式--倒裝句

第二、介詞結構「以… ... 」有時放


在謂語後作補語。這種現象在文言
文中並不多見。如 :
(1) 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
以帷幕。
(2) 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文言句式--倒裝句

介詞結構「以……」多置於動詞前作
狀語。如:
(1) 以一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2)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文言句式--倒裝句

八、固定句式
1 .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2 .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 .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 。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 .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 .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怎麼、
怎麼樣、怎麼辦”。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
傳》)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失街
亭》)
奈何取之盡錙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宮
賦》)
6 .如……何,譯為“把……怎麼辦。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7 .奈……何,譯成“把……怎麼辦”。如:
三老不來還,奈之何?
8 .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9 .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
“……的方法。”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傳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10 .不亦……乎,譯為“不是……嗎?”,例如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1 .何……焉為,譯為“有什麼……呢?”例如:
夫子何命焉為?
12 .何……為,譯為“還要……幹甚麼?”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3 .庸……乎,譯為“難道……嗎?”例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4 .其……乎,譯為“難道……嗎?”如:
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15 .得無……乎,得無……耶,譯為“恐怕……
吧”或“莫非……吧”
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6 .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如:師勞力竭 , 遠主備之 , 無乃不可乎?
17 .……之謂也,
其……之謂也;
其……之謂乎,
譯為“說的就是……啊!”
“ 大概說的就是……吧。”
如: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
18 .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
哪一個……。”
如: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18 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如: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19 然則,譯為“既然如此,那麼”如:
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0 .有……者,譯為“有個……人。”
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