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进学解》在艺术构思、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一、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不落俗套。

韩愈的散文在当时就有人评价“尚奇”,“奇”可指立意之奇,也可指语言新奇。而
这篇文章“奇”在构思上。如多读几篇韩㥐的 抒情散文,会发现体会到:抒发不平的
可谓尽情渲泄的,如《送孟东野序》;嬉笑怒骂的,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也有言
在此,意在彼的,如《马说》。而《进学 解》抒发牢骚不平,则采取了这样一种构
思,《古文观止》编者评说:“以怨对无卿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托之己”,即采用
了正话反说的构思方法。本文共三大 段:第一段解释进学的道理,指陈形势,帝得出
“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乏不公”的正面道理,只是
“障眼法”。从文章结构来说, 是为下文树立了一个反面的靶子,而下文则从反面说
起。第二段学生进行辩解,尽量推翻“进学”的正面道理。这是作者借学生之酒杯浇
自己之块垒,把自命不凡, 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倾吐,实际得出了有司
既“不明”,又“不公”的结论。第三段,先生在自我解嘲,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
谦逊的自慰口气,更深 一层的含而不露的发泄牢骚不平。文中正面褒扬之语,皆可从
反面思而得之。

对 于艺术构思,林纾《韩文研究法》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大意是,这篇文章不外乎以
自己的才能,借人家之口为之发泄,为之不平。借口责骂,然后自己再自作答词、 引
用圣贤的遭遇为自己宽解,说到极谦逊的地方憋加显得世道之怪,人情之妄,只有安
天乐命而已。他愤怒时像狂风暴雨;他平静时像怀抱水平沙。说:“文章不过 是一问
一答,而啼笑横生,庄谐间作。文新之狡狯,叹为观止。”意思是作者用非常巧妙的
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表现手法——“反话正说”。

文 章开头称赞“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际是指责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拔去
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实际是奸邪当道,好 人
受气。饱学之士、怀抱利器,而无从施展才华。说自己无德无才,安作而食,“圣主
不加诛,宰臣不加斥”是幸运,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才华很高,却屡次 被贬,
穷困潦倒。课文中又说:“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实际上说统治者不公不明。这里
没有什么公开的愤怒呐喊,也没悲哀的倾诉,有的只是自满自足,安分守 己的语气,
但这正是貌似满足的论述之中,却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不平和愤慨。为什么要反话正
说?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含蓄,使文章平添了辛辣砌讽刺意 味,韵味深长。同
时又回避了直接指责朝廷和自负自傲、自我夸耀的嫌疑。所以人们认为这种构思和表
现手法十分得体。

三、语言形式之美。

《进学解》保留了说理散文这些基本特色,但本文又非常重视整齐之美。他把整齐美
寓于参差之中,使二者很好的谐调起来。可从四方面分析:

1、文中采用铺叙手法。如第二段弟子颂扬老师的四个方面,尽量铺张、敷陈,这是辞
赋的基本形式特点,而在《进学解》中运用的比较恰如其分,比较好的概括了先生多
方面的成就,而没有那种过于堆砌、冗肿的弊病。这种铺叙很接近于魏晋时期的抒情
小赋。

2、大量运用排偶句。句式两两相对,整齐和谐。但在这样句中又注意穿插一些摇曳荡
漾变化多端的散句。如第二段夸耀老 师的四个小节,全都是对偶句,而每小节的收
尾,如“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儒,可谓劳矣”;“先生之议,可谓闳其
中而肆于外矣”;“先生之为人, 可谓成矣。”这都是散文句式。又如写先生悲惨遭
遇一段,也都用了整齐的对偶句,结尾一句,“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又有意识
的运用了散文句式。再如第三 段,基本用的是对偶句,而结尾一句用了又长又曲折的
句子,“是所谓洁匠氏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有时作
者明明可以写成两句非常工整的对偶句,却有意加以变化,使得它不对偶,如“沉浸
䙶郁,含英咀华”,本可以写成完整的对偶句,即“沉浸䙶郁,含咀英华”,“沉
浸”对“含咀”,“䙶郁”对“英华”,这杆才土整。现在这样成了奇偶相间,骈散
兼行,协调统一,使文章非常富有表现力。所以读起来既保留了散文浑厚流转,自然
通畅,又没有赋体那种板滞、呆痴。林纾说:“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
散文。”《进学解》可称谓辞赋式的一篇散文。
3、语言注意锤炼。正如韩愈自己所言:“务去陈言”,力求创新,创造了不少概括性
很强,形象性也很强的词语。如“爬罗剔扶,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必钩其玄,细大
不捐,补苴罅漏,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而既倒,沉浸䙶郁,含英咀华,同工异曲,
佶屈聱牙,动辙得咎,头童齿豁,优入圣域,投闲置散”等等。其中多数已成了富有
生命力的成语,至今还活在人民的口头。这些词句不是辞赋里那些夸耀才学,堆砌词
藻所能比拟的。

4、 从音节方面来看,很讲究音律的谐调,通篇押韵,但又灵活多变。如第一段中
“张”“良”“光”“扬”押韵,接下来变“精”“明”“成”“公”押韵。第二段
中 “编”“玄”“捐”“年”押韵。下面又变“老”“眇”“绍”“倒”押韵,再下
又转“华”“家”“涯”“夸”“葩”押韵。“录、曲”押韵,“友、咎”押韵,
“表”“治”“时”“饥”“裨” 押韵。第三段中除一般押韵外,还有韵中套韵的现
象,如兩个比喻和一个正面意思连在一起表达时,每小句子“匠氏之工”“医师之
良”“宰相之方”,这“工”古音读 gang 故“工、良、方”也押韵。因全文多次转
韵,音节显得回环铿锵,有利于把文章中磊落不平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回肠荡气,大大
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我 们知道,韩愈是一位散文大家,他是极力反对骈俪文的
形式主义倾向的,他主张“文以明道”。但他对骈文、包括辞赋的某些技巧也注意吸
收,为我所用,在继承中 有创造。韩愈的学生孙樵对他的《进学解》做了很高的评
价:“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说这篇文章写的雄健挺拔,灵活多变。这种语言风格
的形成,恐怕在很大程 度上得力于作者对辞赋形式的吸收、改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