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解剖學 Anatomy

M58 & CM50 14


頸部(3):頸部深層結構與器官

Deep Layers and viscera of Neck

上課時間 2017/12/11
時間流
授課教師 楊美芳老師

系級 姓名 學號
目錄
頸部深層:椎前肌、頸根 ................................................................................................ 2
甲狀腺、副甲狀腺 ............................................................................................................ 8
喉 Larynx .......................................................................................................................... 13
氣管 Trachea..................................................................................................................... 15
咽部 Pharynx .................................................................................................................... 17
食道 Esophagus ................................................................................................................ 28
頸部淋巴系統 Lymphatics in the neck ............................................................................ 29
重要動靜脈與神經 Deep neck ........................................................................................ 31
國考題集錦 ...................................................................................................................... 33
考古題 .............................................................................................................................. 35

製作組別:醫學系第 13 組
組員:林宜靜、郭冠辰、蘇劭臻、張靖、吳佳怡
組頭:江彥霆
組長:周宛萱
學藝:宋品蒨

1
頸部深層:椎前肌、頸根 林宜靜

構造:頸部深層包括頸部臟器後方和頸椎前側方的椎前肌(胸上開口的頸部結構)。
頸部垂直往下到胸腔的交接的處就叫頸根部;此外頸椎後方的肌肉歸屬於背部。

A. 椎前區域的肌群 Prevertebral muscles

一、大部分會兩側一起作用做屈頸動作。
二、附著到肋骨的肌肉就要想到跟呼吸的關係,第一肋與第二肋比較穩固,通常
在強力呼吸才會用到,就會動到三塊斜角肌和 SCM。(三塊斜角肌附近的結構
可以對照圖看一下,都算是不錯的 landmark)

Anterior vertebral muscles


頭長肌 Longus capitis 枕骨往下到第六頸椎橫突前結節(carotid
tubercle)
頸長肌 Longus colli 兩側對稱正中央,第一頸椎到第三胸椎,中
間上下黏著,有些至脊椎橫突結節
頭側直肌 Rectus capitis lateralis 顱底枕踝前方處到第一頸椎側面的前表面
前頭直肌 Rectus capitis anterior
Lateral vertebral muscles
中斜角肌 Middle scalene 脊椎橫突往外往下岔出去,附在第一肋上
後斜角肌 Posterior scalene 脊椎橫突往外往下岔出去,附在第二肋上
頭夾肌 Splenius capitis 從項韌帶下半部及上六塊胸椎的棘突到乳突
側面和上項線的外 1/3
提肩胛肌 Levator scapulae 從第一到第四頸椎橫突結節到肩胛骨內緣上

前斜角肌 Anterior scalene 脊椎橫突往外往下岔出去,附在第一肋上。
是深層很重要的 landmark

2
(深色星星為椎前肌群,淺色星星為椎側肌群)

B. 頸根 Root of the neck (superior thoracic aperture)


頸根是頸部要進入胸腔之前靠近胸腔的結構,又叫上胸腔入口。
一、範圍界定:
下緣 胸廓上孔(superior thoracic aperture)
外緣 第一肋與其軟骨(1st pair of ribs and their costal cartilages)
前緣 胸骨柄(manubrium of the sternum)
後緣 T1 椎體(body of T1 vertebra)
二、下頁圖片說明
1. 頭臂動脈幹(brachiocephalic trunk,只有右邊有喔)前方為胸骨舌骨肌
(sternohyoid m.)和胸骨甲狀肌(sternothyroid m.),會分支成 總頸動脈
(common carotid a.)以及鎖骨下動脈(subclavian a.)。
2. 肺主要在胸腔,但是肺尖會凸出第一肋到頸部最底下,此部分的 pleura 稱
為頸肋膜(cervical pleura; copula),進行鎖骨下靜脈的人工血管手術時,要
小心別造成氣胸。
3. 交感神經幹(sympathetic trunk)從胸腰發出,跟著動脈走入身體末梢,在頸
根處是走在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後方。
※原則上只要有 artery 都會有交感神經形成的 plexus 伴行,一來可以到達
全身,二來可以控制血管的收縮,到了末梢會走到汗腺。
4. 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第三部分會由前斜角肌(anterior scalene m.)和中斜角
肌(middle scalene m.)間穿出。

3
4
C. 頸根的神經

一、頸部有三個頸神經節,分上、中、下(superior/middle/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為交感神經的神經叢聚集而成,有放大的作用。
神經節名稱 說明
大而明顯,解剖實習時會先找到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common carotid artery再往上去找
middle cervical ganglion C6高度 皆不明顯,而inferior cervical
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 C7高度 ganglion與T1的ganglion也很靠近
二、迷走神經(vagus n.)則是夾在內頸靜脈和總頸動脈之間的後方,從側面來看迷
走神經比交感神經幹還要外側。
三、迷走神經會發出往回走的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走在氣管和後方
食道之間並支配之,再進入喉部。
1. 左喉返神經環繞主動脈弓向上返回氣管,進入喉部。
2. 右喉返神經是環繞右鎖骨下動脈後再返回喉部。

5
四、膈神經(phrenic n.)走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被內頸靜脈和SCM覆蓋而下行。
五、膈神經和迷走神經經由鎖骨下動脈的前方及頭臂靜脈的後方進入胸部,交感
神經幹和右喉返神經經由鎖骨下動脈的後方通過。(如下圖,和周圍構造相對
位置稍微看一下)

6
D. 霍納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 (雖然不常見,沒診斷出來小心美芳告你)
一、交感神經的損傷造成。因為頭頸部的交感神經幹後方有頭長肌等堅固的肌肉,
前方有總頸動脈,被夾在頸部深層,可能會被夾斷或阻塞造成神經沒有功能,
造成霍納氏症候群,通常出問題跟造成的結果會在同一邊(考過左右)。
二、可能的原因
1. 肺癌(Pancoast tumor)
※肺尖上的細胞長癌(位置在第一肋往上頸部最底下)往內壓迫到交感神
經幹使功能(瞳孔、汗腺、血管收縮)出問題,也可能往外壓迫到臂神經叢
造成的手臂疼痛。
2. 發炎:頭頸部發炎腫脹壓迫到神經
3. 上腔靜脈阻塞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因為血液回流受阻造成
逆流,造成靜脈變大然後壓迫到交感神經幹。
三、症狀
1. 瞳孔異常:壓迫交感神經,使瞳孔在暗室中無法放大。(見下圖)
※通常兩側不會一樣嚴重,所以診斷可以用兩側比較
2. 交感神經受到壓迫使得受壓迫側的臉不太會流汗,但是症狀不明顯。
3. 手臂疼痛:因肺癌或發炎腫脹而壓迫臂神經叢造成(病人會掛復健科,但
根本不是復健科的事,但還是要被告了……)。

7
甲狀腺、副甲狀腺 郭冠辰

※頸部臟器分類
內分泌層(endocrine layer) 甲狀腺和副甲狀腺(包含 AVLN)
呼吸層(respiratory layer) 喉(larynx)(包含骨架、肌肉、AVLN)、氣管(trachea)
咽(pharynx)(包含骨架、肌肉、AVLN)
營養層(alimentary layer)
食道(esophagus)(包含 AVLN)
[註]AVLN 為動脈、靜脈、淋巴結、神經

A. 甲狀腺(Thyroid gland)
一、位置(見下頁首左圖,本頁末圖為橫切面)
1. 蝴蝶狀,大約位在第五頸椎到第一胸椎的高度=位在第一到四節的氣管軟
骨之間,中間處為峽部(isthmus),連結左右葉(lobe)。
2. 前面觀位於環狀軟骨下方,前方覆蓋舌骨下肌群。
3. 兩側向上延伸至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和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往後延伸至食道以及氣管的兩側,但不會完全包圍住。

8
二、甲狀腺的動脈系統
1. 主要
(1) 上甲狀腺動脈(sup. thyroid a.):主要由此腺體的前上部分往下方延
伸,支配前上半部,來源為外頸動脈(ECA)的第一分枝。
(2) 下甲狀腺動脈(inf. thyroid a.):主要從甲狀腺的後方往後上方延伸,支
配後下半部,來源為甲狀頸幹(thyrocervical trunk)或頸動脈(carotid
a.)。(下甲狀腺動脈實際上會轉個彎,解剖時要注意)
2. 次要(10%人)
甲狀腺最下動脈(ima thyroid a.):來源通常為頭臂動脈幹,或從鎖骨下動
脈或總頸動脈而來。若有此動脈存在,在切除峽部下方正中線時處進行氣
管切開時可能造成出血,阻礙手術。
[註]副甲狀腺左右各兩顆,位置在偏後下方,主要靠下甲狀腺動脈供應。

三、甲狀腺的靜脈系統
1. 共有上中下三支靜脈回流:
(1) 上甲狀腺靜脈(Sup. Thyroid v.) 與上甲狀腺動脈伴行。
(2) 中甲狀腺靜脈(Middle Thyroid v.)大約在下甲狀腺動脈的位置。
(3) 下甲狀腺靜脈(Inf. Thyroid v.)位在甲狀腺下方,無伴行的動脈。如果有
Ima Thyroid artery 的話,差不多在 Ima Thyroid artery 的位置。
2. 上中甲狀腺靜脈都是回到內頸靜脈(IJV),而下甲狀腺靜脈則是回到頭臂靜
脈 (Brachiocephalic Vein, BCV)。
[註]副甲狀腺的血液主要經由 thyroid plexus of vein 回流。

9
10
四、甲狀腺的神經系統
1. 支配甲狀腺的神經源自於上、中、下頸部交感神經節(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on),屬於 vasomotor,所以會讓小動脈收縮,使甲狀腺中的血管會
受到交感神經的調控進而控制動脈血流量。
2. 甲狀腺素分泌由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分泌的促甲狀腺素(TSH)所調控
[註]食道和氣管間會有 Recurrent laryngeal n.會穿入喉頭。

五、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系統

1. 原則:由中間向兩側,由淺至深回流向靜脈,然後沿大型靜脈行走,最終
注入大型靜脈。
2. 喉頭(prelaryngeal lymph nodes)淋巴流入 Superior deep cervical lymph node,
最後注入 internal jugular v.。
3. 氣管(Pretracheal;paratracheal)的淋巴流入 Inferior deep cervical lymph
node,最後注入 internal jugular v.。
4. 甲狀腺的淋巴回流主要會流入兩者交界處或會往上(1 處)與下(2 處)。
5. 臉部和頸後等較表淺的淋巴管最終則回流至 external jugular v.。

11
六、甲狀腺機能亢進診斷
1. 外觀有無腫大(側邊及後方被許多結構包圍,因此腫大時從前方舌骨下肌群
中間縫隙如吹氣球般凸出)(老師說不一定準確,有的人天生就比較凸)。
2. 附近血管數量是否增加。
3. 測量血液中促甲狀腺濃度。

B. 副甲狀腺(Parathyroid gland)
一、位置:副甲狀腺在甲狀腺後方,有 4 顆(左 2 右 2)位置大約在下甲狀腺動脈
進入甲狀腺上下 1cm 處,本身被膜包覆,又一起和甲狀腺被包起來(sheath of
thyroid gland)。
※副甲狀腺每個人的位置不一定相同(PPT 的 p.50 有圖)。
二、血液:動脈血由下甲狀腺動脈供應;而靜脈經副甲狀腺靜脈(parathyroid v.)回
流至甲狀腺靜脈叢(thyroid plexus of v.)
三、外觀較甲狀腺較黃較油。可分泌升鈣素 PTH,把骨頭內的鈣送到血液內供應
身體所需,所以如果不小心全部拿掉會造成心肌無法收縮,造成死亡,因此手
術時要將不小心拿出的副甲狀腺放回。

補充:切除甲狀腺時須注意不要切斷與上甲狀腺動脈伴行,支配環甲肌
cricothyroid m.的上喉神經外支 ext. branch of the sup. laryngeal n.,造成無法發
出高頻聲音。

12
喉 Larynx 蘇劭臻

前言老師上課的時候有稍微提到他好像不會考,不過基於 1.開大體時會用到 2.跑


考一定會考 3.上學期上過了,有空還是讀吧!不過因為老師幾乎都沒上到,所以請
參考二下時的解剖共筆 12 以供參考,這本共筆只做老師上課時講到的部分

一、相對位置:上方接著咽,下方接著氣管。
二、功能之一:發出聲音。

A. 喉的 MRI 影像

※Larynx:MRI(較不傷身,可顯示軟硬組織) 圖中框起來的地方就是喉的部位。
一、喉部前側的界線:會厭(Epoglittis)為喉部的上界,在會厭前方為舌骨(Hyoid
bone),而與會厭黏著的軟骨為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再往下即是環狀軟
骨(Cricoid cartilage),也就是喉部的下界。再往下為一小塊一小塊的氣管軟
骨。
二、喉部後側的界線:會厭的開口為上界,而第六節頸椎(C6)的下緣的水平線為喉
下界。再往下為氣管。
三、當看一張頭頸部的 MRI 時,如果在第二節頸椎(C2)可以看到上方有一塊突
起,也就是 dens of axis,我們可以推測這張應該是在頭頸部的正中矢狀切
面。

13
B. 喉部基本結構

單一
會厭 epiglottic、甲狀 thyroid、環狀 cricoid
(3 塊)
杓狀 arytenoid、小角 corniculate、
骨架
9 塊軟骨 楔形 cuneiform(師說:長得尖尖的,像 V ->楔
(硬架構) 成對
形文字)
(3 對)
※師曰:後兩個幾乎不用記,但是還是要記
喔。
喉前庭 vestibule, 前庭褶(假聲帶)vestibular fold, 聲門裂 rima glottidis,
內部 喉室 ventricle, 聲帶 vocal fold, 聲門下腔 infraglottic cavity
※後面會再提及
喉內在肌群 intrinsic laryngeal muscles:使聲帶、喉產生動作的肌
肉。
肌肉 (Add & Abd, sphincter, tensor & relaxer)
外在肌 extrinsic (supra & infrahyoid M.):此群肌肉動作時會拉動喉
部。
上/下喉動脈 Sup. & Inf. Laryngeal A.、甲狀腺動脈 cricothyroid A.。
血管
上/下喉靜脈 Sup. & Inf. laryngeal V.。
淋巴 上/下頸深淋巴結 Sup. & Inf. deep cervical LN。
Vagus nerve 迷走神經 CN10(Cranial Nerve 10)的分支─
(腦神經->CN1~12;頸神經->C1~8 ,後面都不用加 N.)
1. 上喉神經 Sup. laryngeal N.分支成-
(1) 外喉神經 Ext. laryngeal N.:為運動神經,支配環甲肌
神經 cricothyroid M.。
(2) 內喉神經 Int. laryngeal N.:為感覺神經,支配黏膜
mucosa。
2. 喉返神經 Recurrent laryngeal N.-
(1) 下喉神經 Inf. laryngeal N.:為運動神經,支配喉內在肌群。

14
C. 聲門的各種狀態

氣管 Trachea
A. 相對位置
一、範圍:cricoid cartilage(C6/C7)~sternal angle(T3)
二、組成:C 型軟骨(Incomplete cartilage ring) + 氣管肌(trachealis m.)。氣管本身的
結構為 C 型軟骨,C 型缺口的部分以氣管肌銜接,形成管狀。

15
B. 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
一、早期:在第一或第二氣管軟骨下方開洞(要從甲狀腺峽部 isthmus 切開,會大
量出血)(見下圖)
二、現在:在 Cricoid 和第一氣管軟骨間開洞
三、氣切(tracheostomy)與插管(endotracheal tube)的比較
氣切 氣管內管
容易抽痰
優點 執行快速
可正常說話與吞嚥
呼吸道易感染(多需在加護
造口可能癒合不良
缺點 病房照顧)
可能傷到頸部構造
聲帶水腫、病人不舒服
使用 有長期使用呼吸器的
短期、緊急狀況、大手術時
時機 需要

16
咽部 Pharynx
A. 咽部
一、咽部重點大致上有四個
1. 內縱、外環共 6 條肌肉(一般消化道是內環外縱)
2. 4 個扁桃體和周圍肌肉及構造
3. 神經支配
4. 吞嚥動作
二、特徵:肌肉呈帶狀、淋巴結多、行吞嚥動作。

三、內部構造:
構造 位置 界線
鼻咽(nasopharynx) 鼻腔後 懸壅垂(uvula)和口咽
口咽(oropharynx) 口腔後 會厭軟骨(epiglottis)和喉咽
喉咽(laryngopharynx) 喉後 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和食道

四、肌肉:在外側為環(走)肌;內側為縱(走)肌,共分為 3 外環肌、3 內縱肌。


外 上咽縮肌(superior constrictor m.)
環 中咽縮肌(middle constrictor m.)
肌 下咽縮肌(inferior constrictor m.)
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m.)
由耳咽管上發出,加上覆蓋其上的黏
耳咽管咽肌
內 膜形成管咽褶(pharyngeal recesses)的
(salpingopharyngeus m.)
縱 構造。
肌 連結外側的莖突進入咽內,由 CNIX
莖咽肌(stylopharyngeus m.) 的運動支控制,其餘咽部肌肉則由
CN X 控制。

五、神經支配:
1. 運動支:CNIX 舌咽神經及 CNX 迷走神經。
2. 感覺支:CNIX 舌咽神經。
[註]咽神經叢(pharyngeal plexus):由 CNIX、CNX 及 sympathetic nerves 組
成。

17
六、咽部的血管
1. 動脈供應
(1) 主要動脈:扁桃腺動脈 tonsillar a.(顏面動脈之分支)
(2) 次要動脈:升咽動脈、舌背動脈、上顎動脈、顏面動脈之分支、下甲
狀腺動脈的咽分支。
2. 靜脈回流:腭外靜脈(external palatine vein)
七、咽部的淋巴:Waldeyer's tonsillar ring

B. 咽部後面觀 Posterior View 張靖


一、咽部分成三區域:鼻咽(nasopharynx)、口咽(oropharynx)以及喉咽
(laryngopharynx)。外部包覆有環走肌及縱走肌形成管狀,並與鼻腔、口腔、喉
相通。
二、鼻咽部上方部分是鼻中膈。兩側則有和中耳相通的耳咽管以及耳咽管周圍的
柱狀肌肉與黏膜組織 ex:管咽肌(salpingopharyngeus m.) 。下方為腭,腭的前段
是硬腭(hard palate),後段是軟腭(soft palate)。軟腭的正中央會下垂形成懸雍垂
(uvula)。
師說:鼻咽癌不易擴散,多使用放射療法治療。中國南方沿海人種基因易感染
EB virus,易罹患鼻咽癌。
三、口咽部分主要是舌頭後段到會厭軟骨(epiglottis),舌頭終溝以上會有 7-11 個輪
廓乳突(vallate papillae),終溝以下有舌扁桃體(linguil tonsil)。
四、喉咽部分是咽與氣管、食道的相接處。最下方由下咽縮肌(inferior constrictor
m.)緊縮形成食道最狹窄的部分─咽食道接合處(pharyngo-esophageal
junction),而此處即為一個結構上的括約肌,又稱食道上括約肌,防止食物逆
流。
五、當除去黏膜時,從後面觀可以看到會厭後方有四個突起,為小角軟骨
(corniculate tubercle)及楔型軟骨(cuneiform tubercle)結節。再往下即是杓狀軟骨
與環狀軟骨。
六、咽隱窩(pharyngeal recess):管咽肌和外環肌中間的凹下
七、梨狀窩(piriform fossa/recess):食物有可能誤入此處
師說:recess 就是個沒功能的構造,就只是個窩

18
C. 頭和頸的正中切面 Median Section of Head and Neck
一、耳咽管開口(orifice of pharyngotympanic tube)的後方有管咽肌
(salpingopharyngeus m.)。
二、耳咽管的開口(orifice of pharyngotympanic tube)連接咽和中耳,當外界壓力和
中耳內壓力不同時,會藉由耳咽管調節中耳內的壓力使之與外界相同大氣壓,
可藉由吞口水的動作來達成。吞口水時會牽動耳咽管咽肌(salpingopharyngeus
m.)和軟腭上縮,此時耳咽管的開口就會鬆開讓空氣進入中耳。
三、耳咽管開口前方有張腭帆肌(Tensor veli palatini m.),後方有提腭帆肌(Levator
veli palatini m.)
四、腭舌肌(palatoglossus m.)和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m.):此二肌肉連接於軟
顎。腭咽肌在外側是莖咽肌(stylopharyngeus m.)(從 styloid process 連到咽
部),腭咽肌可順著軟顎下緣定位,但兩條都很小不易觀察。
五、4 個扁桃體:咽扁桃體(Pharyngeal tonsil)、耳咽管扁桃腺(Tubal tonsils)、腭扁桃
體(Palatine tonsil)、舌扁桃體(Lingual tonsil)。
六、舌骨與會厭軟骨對應到 C3.C4 的高度
七、環狀軟骨對到 C6 的高度,此處是咽與食道的邊界,同時喉與氣管的分界。

19
【圖】上面提到的肌肉

20
D. 咽部的扁桃體
一、總共有 4 個,由上到下分別是:
咽扁桃體
在鼻咽的正上方,沒有感染時會在黏膜裡,呈扁平狀
(Pharyngeal tonsil)
耳咽管扁桃體
在耳咽管隆凸(torus tubarius)旁
(Tubal tonsils)
從軟腭發出到舌頭的肌肉為腭舌肌(palatoglossus m.),
腭扁桃體 到咽部為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m.),此兩塊肌肉中
(Palatine tonsil) 間所夾為腭扁桃體,在沒有感染時呈扁平狀有時還會
凹下去。(後面會更清楚)
舌扁桃體
在沒有感染時就會有一粒一粒的突起。
(Lingual tonsil)

21
二、呼吸道與消化道入口處,大量的淋巴組織形成扁桃腺環(Tonsillar ring),為前
線淋巴結,由咽扁桃(pharyngeal tonsil)、咽鼓管扁桃(tubal tonsil)、腭扁桃
(palatine tonsil)與舌扁桃(lingual tonsil)構成。

E. 口咽前面觀 Oropharynx from anterior


一、腭舌肌(palatoglossus m.)和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m.)就是形成從嘴巴外面往
內看的腭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和腭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
二、懸雍垂(uvula)往兩側有兩個弓(腭舌弓和咽弓),兩者之間有腭扁桃體,後面
的是口咽壁
三、懸雍垂是在軟顎後面正中央的垂吊物,在懸雍垂的頂部有一塊肌肉叫懸雍垂
肌(為懸雍垂的核心)
四、腭扁桃體是腭部小淋巴聚集的結締組織,(發燒時會腫痛的地方就在這邊)

22
F. 咽部的神經支配
一、咽神經叢(pharyngeal plexus)
1. 咽部的感覺和運動神經主要來自咽後壁的咽神經叢,含有迷走、舌咽、副
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分支。三叉神經第二支、舌咽神經等直接分佈於咽部造
成咽部感覺極為靈敏
2. 咽主要由 CNIX 舌咽神經及 CNX 迷走神經支配。
二、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 ─
起始點為延腦(medulla),穿過頸靜脈孔(jugular foramen)出顱腔

神經分支 功能
鼓室神經(tympanic n.)
頸動脈竇神經(carotid sinus n.) 支配頸動脈竇、頸動脈體
咽神經(pharyngeal n.) 支配舌黏膜、口咽部
一般感覺
扁桃腺神經(tonsillar n.) (oropharynx)、顎扁桃
舌神經(lingual n.) (palatine tonsil)、軟顎、
舌後 1/3
特殊感覺 舌後 1/3 味覺
副交感 耳下腺分泌
運動 莖咽神經(n. to stylopharyngeus m.) 控制莖咽肌
三、迷走神經(Vagus nerve) ─
穿過頸靜脈孔(jugular foramen)出顱腔,走在頸動脈鞘中經過頸部,走於總頸動
脈和內頸動脈之間的後側,除了莖咽肌,負責支配咽的肌肉
神經分支 功能
上喉神經的內分支

(internal branch of sup. 喉部聲帶以上黏膜的感覺

laryngeal n.)

咽支(pharyngeal branch 常為兩支,起自下神經節,參與咽神經叢的

of sup. laryngeal n.) 組成
上喉神經的外分支
(external branch of sup. 支配環甲肌(cricothyroid m.)
運 laryngeal n.)
動 為喉內肌群的主要支配神經,也負責聲門
喉返神經
以下喉部黏膜的感覺。由下往上進入甲狀
(recurrent laryngeal n.)
軟骨內側後即稱為下喉神經。

23
【圖】咽部的神經

24
G. 咽部的肌肉:共有 3 條環肌+3 對縱肌
肌肉名稱 肌肉走向(僅摘要) 神經 功能
外層環走肌 external circular layer
O : 翼鉤 pterygoid hamulus、翼下頷
上咽縮肌
縫 pterygomandibular raphe1
Sup. pharyngeal
I : 咽縫 pharyngeal raphe、咽結節
constrictor m.
pharyngeal tubercle
中咽縮肌 O : 舌骨 hyoid、莖舌骨韌帶
CN X 吞嚥時
Mid. pharyngeal stylohyoid ligament
迷走的 使咽壁
constrictor m. I : 咽縫 pharyngeal raphe
咽支 收縮
O : 甲狀軟骨斜線 Oblique line of
下咽縮肌 thyroid cartilage2、環狀軟骨 Cricoid
Inf. pharyngeal cartilage
constrictor m. I : (兩側肌肉在後方相連未形成
raphe)
內層縱走肌 internal longitudinal layer
腭咽肌 O :咽腱膜 palatine aponeurosis
CN X
Palatopharyngeus m. I : (不重要) 吞嚥與
迷走
管咽肌 O : 咽鼓膜的軟骨部分 說話時
的咽支
Salpingopharyngeus m. I : 融入腭咽肌 使咽喉
莖咽肌 O : 莖突 styloid process CN IX 上升
Stylopharyngeus m. I : (不重要) 舌咽

重點
1. 外環內縱:外層肌肉為環走肌,內層肌肉為縱走肌
2. 除了莖咽肌(Stylopharyngeus m.)是由 CN IX 支配,其餘五個肌肉皆由 CN
X 的咽分支支配
3. 咽縫(pharyngeal raphe):為兩側咽縮肌在後方會合處的結締組織(下咽縮肌
例外) ,將咽縮肌掀開後可以見到內層的縱走肌群

1
藉此 raphe 與頰肌(buccinator m.) 連結
2
甲狀軟骨的斜線上尚附著胸骨甲狀肌與甲狀舌骨肌

25
【上圖】
:三條外環肌、三對內縱肌、咽縫 (pharyngeal raphe)

【左圖】
可以看出三個環走的咽縮肌與其 origin。上咽
縮肌的 origin 為翼鉤 pterygoid hamulus 與翼
下頷縫 pterygomandibular raphe(藉此與前方
的頰肌連接)。中咽縮肌起始於舌骨(hyoid)並
沿舌骨平面向後延伸。下咽縮肌起始於甲狀
軟骨與環狀軟骨上,咽縮肌向後散開呈扇形,
因此與鄰近的彼此有所重疊

26
H. 吞嚥 Deglutition (swallowing)

舌頭上頂,食團(bolus)被向後擠
(隨意)

軟 腭(soft palate)上抬 封鎖鼻咽


腔,舌骨上肌群與咽部縱走肌收
縮,喉頭上升封鎖氣管,咽腔變
寬大,食團進入咽部(不隨意)

咽 縮 肌 (Pharyngeal constrictor
m.)相繼收縮,將食團下推進入
食道(不隨意) 舌骨下肌群收縮,
喉頭回拉打開氣管,其他肌群放
鬆(不隨意)

27
食道 Esophagus 吳佳怡

A. 頸部段食道(Cervical esophagus)
一、起始位置:C6 下緣的水平面(=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下緣水平面)。
二、特徵:緊鄰胸膜項部(cervical pleura)、胸管、咽食道連接(pharyngoesophageal
junction)處會變窄,形成上食道括約肌(superior esophageal sphincter)。
三、肌肉:內環外縱,上半部骨骼肌多,到下半部逐漸轉為平滑肌。
四、動脈供應:下甲狀腺動脈(Inf. thyroid artery)。
五、靜脈回流:下甲狀腺靜脈(Inf. thyroid vein)。
※注意:下甲狀腺動、靜脈沒有伴行,如下頁圖。
六、淋巴回流:paratracheal lymph node、Inf. deep lymph node
七、神經支配
1. 運動神經(somatic fiber)由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支配。
2. 血管運動神經(vasomotor fiber)由頭頸部交感神經幹(cervical
sympathetictrunk)支配。

28
頸部淋巴系統 Lymphatics in the neck
1. 淋巴回流
一、淺層的頸部淋巴回流沿外頸靜脈(External Jugular Vein, EJV)流入頸部淋巴幹
深層的頸部淋巴回流沿內頸靜脈(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 流入頸部淋巴幹
(顏色對照請見電子版)

29
二、頸部淋巴幹(jugular lymphatic trunks)在左右兩邊分別與胸管(thoracic duct)和右
淋巴總管(R. lymphatic duct)會合,匯入靜脈角(venous angle)。
(顏色對照請見電子版)

三、淺層頸淋巴回流系統,與深層頸淋巴及頸淋巴幹回流系統,彼此以 SCM 為
界。

30
四、呼吸道與消化道入口處,大量的淋巴組織形成扁桃腺環(Tonsillar ring),為前
線淋巴結,由咽扁桃(pharyngeal tonsil)、咽鼓管扁桃(tubal tonsil)、腭扁桃
(palatine tonsil)與舌扁桃(lingual tonsil)構成。

重要動靜脈與神經 Deep neck

在內頸靜脈和總頸動脈中間;形成喉返神經(右喉返神
迷走神經
經的形成位置在右鎖骨下動脈,左喉返神經在動脈弓)
Vagus N.
控制氣管、食道和喉內。
膈神經
來自 C3,4,5,走前斜角肌的前方,向下到達橫膈。
Nerve Phrenic N.
1. 三個交感神經節分別為上頸、中頸、下頸神經節,
交感神經幹
分別至頸、胸(心肺)、頭。
Sympathetic
2. 交感動脈旁神經叢纏繞在椎動脈、外頸動脈和內
trunk
頸動脈。

31
(右)頭臂動脈幹
連接右側的總頸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Brachiocephalic
Common carotid A. + Subclavian A.
trunk (Right)
1. 頸部 Cervical
椎動脈 2. 椎部 Vertebral
Vertebral A. 3. 枕下 Suboccipital
4. 腦 Cranial
內胸動脈
Int. thoracic A.
Part 1 1. 下甲狀腺動
Inf. thyroid A.
2. 升頸動脈
鎖骨下動脈 甲狀頸動脈幹
Artery ascending cervical A.
Subclavian A. Thyrocervical
3. 肩胛上動脈
trunk
Suprascapular A.
4. 橫頸動脈
Transverse cervical A.
1. 淺肋間動脈
肋頸動脈幹
Sup. intercosal A.
Part 2 Costocervical
2. 深頸動脈
trunk
Deep cervical A.
肩胛背動脈
Part 3
Dorsal scapular A.
總頸動脈
Common carotid A.
外頸靜脈 EJV 頭皮及臉部 From scalp & face
前頸靜脈 AJV 頸靜脈弓 Jugular venous arch
靜脈角為胸管和右淋巴幹的入口,和內頸靜脈會合
Vein 鎖骨下靜脈 至頭臂靜脈。Venous angle (entrance of thoracic duct
Subclavian V. or right lymphatic trunk) with IJV drain to
Brachiocephalic V.
內頸靜脈 IJV
Stellate ganglion(也叫”頸胸神經節 cervicothoracic ganglion”)
→下頸神經節 + 第一胸神經節

32
國考題集錦 57 共筆

編按:為 101-105 年國考題,多半頸部題目是不會出現的,不過一出現就 3-4 題ˊ ˋ

1. 病人因聲音沙啞(hoarseness)而到耳鼻喉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聲帶
(vocal cord)無法外展,其病因最不可能為:
(A) 鎖骨(clavicle)附近穿刺傷 (B) 甲狀腺惡性腫瘤
(C) 惡性腫瘤轉移所引起之中縱隔腔(middle mediastinum)淋巴結腫大
(D) 甲狀腺手術之後遺症
2. 莖突咽肌(stylopharyngeal muscle)由下列何者支配?
(A) 第九顱神經 (B) 第七顱神經
(C) 下頜神經(mandibular nerve) (D) 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e)
3. 下列有關鼻咽(nasopharynx)之敘述,何者錯誤?
(A) 後壁上有咽扁桃體(pharyngeal tonsil)
(B) 側壁上有鼻咽管(nasopharyngeal tube)之開口
(C) 經鼻後孔(choana)前通鼻腔
(D) 上咽收縮肌(sup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形成其側壁及後壁
4. 甲狀腺腫瘤手術時,為防止出血而綁住喉上動脈(superior laryngeal a.),此時最
可能誤傷下列何者?
(A) 喉外神經(external laryngeal nerve) (B) 喉下神經(inferior laryngeal nerve)
(C) 迷走神經(vagus nerve) (D) 喉內神經(internal laryngeal nerve)
5. 有關舌骨(hyoid bone)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為一環狀骨頭
(B) 上咽縮肌(superior constrictor)附著於舌骨大角(greater horn of hyoid bone)
(C) 其後端與會厭軟骨(epiglottis)相接
(D) 約在第 3 頸椎的高度
6. 下列各構造何者之組成軟骨與其它三者不同?
(A) 會厭軟骨(epiglottis) (B) 氣管(trachea)
(C) 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 (D) 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
7. 甲狀腺術後聲音嘶啞(hoarseness),下列何者最可能受傷?
(A) 膈神經(phrenic nerve) (B) 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 舌神經(lingual nerve) (D) 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
8. 下列何者的收縮與舌頭向前突出最為有關?
(A) 舌骨舌肌(hyoglossus) (B) 莖突舌肌(styloglossus)
(C) 頦舌肌(genioglossus) (D) 腭舌肌(palatoglossus)

33
9. 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age)相對於何脊椎骨高度?
(A) C2 (B) C4 (C) C6 (D) T1
10. 下列何者穿過甲狀舌骨膜(thyrohyoid membrane)?
(A) 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 (B)喉外神經(external laryngeal n.)
(C) 喉下神經(inferior laryngeal n.) (D) 喉內神經(internal laryngeal n.)
11. 下列何者由上、中咽縮肌間通過?
(A)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 (B)喉內神經(internal laryngeal nerve)
(C)喉上動脈(superior laryngeal artery) (D)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12. 下列有關上頸神經節(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的敘述,何者錯誤?
(A) 不在頸動脈鞘(carotid sheath)內
(B) 頭最長肌(longus capitis)通常在它的前面
(C) 節後神經與 CN IX 及 CN X 共同形成咽神經叢(pharyngeal plexus)
(D) 節後神經會經由 CN V 的分支到唾液腺
13. 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位於下列何處?
(A) 肌三角(muscular triangle) (B) 頸動脈三角(carotid triangle)
(C) 二腹肌三角(digastric triangle) (D) 頦下三角(submental triangle)
14. 下列何者不控制附著於舌骨(hyoid bone)的肌肉?
(A) 面神經(facial nerve) (B) 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
(C) 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 (D) 第五顱神經第三支
15. 上段頸部脊髓之血流,主要來自下列何者?
(A) 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 (B) 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 外頸動脈(external carotid artery)(D) 內胸動脈(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01~05 CAB(A/D)D 06~10 ABCCD


11~15 ABCBA

34
考古題
BY M57 編按:上課是說 Larynx 的部分不會再考,是真是假…大家還是加減看個吧。
BY 品蒨附上頸部完整 3 屆的考古題,因為不好區分範圍,有些可能不是這本的內容噢~
M52

35
答案 CCADC CCADD BACCC XBBAD BCDB

36
M53

37
答案 (A/AB)CCBB CAD(A/AD)C DABCA D // (C/BC)BAA D(C/CD)BD

38
M54

39
C D B B A A D C A C C B B A B C B C D C B B D D

4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