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欹器(欹 qī,奇+欠=歪斜而后张口吐),又常被称做歌器。它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

漏。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
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
立正,循环往复。

最早记载
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编。

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是鲁王用来代替今人所说的“座
右铭”的。《宥坐》篇的记载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公元前 711 年~前 694 年在位)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


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
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古代鲁国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
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
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
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
谓的“满则覆”。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
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
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

原来这件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以后魏、晋之际,杜预曾于公元
260 年时把它重制出来。接着,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 3.1416 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
欹器图》并加以说明。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
制成功。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可是,这些后来接
着又都失传。

总之,鲁国国宝“欹器”,它的仿制品在历史上失传又再现,再现又失传。到近千百年,所谓
“欹器”,其构造如何,就成为“千古之谜”了。

有戒之器
老子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
盈即覆。”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录。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汲水器 欹器

汲水器 欹器

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十七主,整个伏羲时代历 1260 年。神农传七代,共计 380 年。而仰


韶文化存续的时间至少有 1500 年。所以仰韶文化相当于伏羲时期和神农时期。6500 年前的仰韶
尖底瓶是欹器侑卮的原型。起初尖底瓶是灌溉用具,即《淮南子·氾论训》“抱甀而汲”的甀。
以后用作祭器和欹器。

这是马家窑类型尖底瓶,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
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如此绚丽多彩的尖底瓶,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也表明
了它的用途已从灌溉而推广到祭器和欹器。

甲骨文中出现用尖底瓶灌溉的图形,说明商朝还沿用着尖底瓶的灌溉用途。但《甲骨文合集
36419》也出现了小臣丑的欹器形象。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字记录。青州苏埠屯出土了大量“亚
丑”铜器,正是小臣丑平定东夷后在青州建立的国家——欹国的诸侯墓地。

孔子观欹器

二千七百年前孔子到鲁桓公之周庙参观欹器,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看来博学的
孔夫子此前只从书本上知道欹器而没有见过欹器,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擅长引而
发之,所谓“入大庿,每事问”是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孔子观於周庙(鲁桓公之庙,参见荀子),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
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保佑天子之座之器,此器时时警戒天子也)。孔子
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音奇,倾斜不正)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音乌)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
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
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
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音基,升也,登也,诗商颂长发)。

《孔子观欹器图》,明代人所画,一说郭翊所画,画面表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上部
有楷书十四行,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此画为绢本,设色,纵 100 厘米,横 59 厘米。
此幅“欹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于横
木上。

欹器的复制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
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222-285)
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
对杜预大加赞赏。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429─500)也制作
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
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
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
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冯素弗的欹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鸭形玻璃注,长 20.5


厘米、腹径 5.2 厘米,是 1965 年 9 月在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
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据记载,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
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为宰相的冯素弗墓中发现欹器
当在情理之中。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 415 年),所以此欹器已经有 1600 年历史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