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话题十: 广告评说

二. 广告与幻觉
  身居都市,广告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几乎无处不在,弥漫于我们的周围,
它像无数个追捕者张望于我们的身前身后,我们无处藏身在劫难逃。它耐心地与我
们无数次遭遇,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广告的围困,习惯了广告向我们发出的引诱
与召唤,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只能逃离都市偏居一隅。然而,习惯了都市喧嚣的我
们,真的能够承受没有广告引诱与干扰的平静吗?我们能够忍受那份寂寞和类似被
遗弃的孤独吗? 显然,广告以它的持久和坚毅正在改变着我们,无论我们喜欢与否,
它都已无孔不入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情感。
  广告已成了现代都市的某种象征。特别是夜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构成了广告
的世界,每个城市都像发着高烧,灯光明灭,放肆而绚丽。回到居室,只要打开电
视机,不论什么时间,扑面而来的总少不了广告。特别是黄金时段,所有重要节目
的背后,早已埋伏下了各路广告奇兵,片尾甚至还来不及结束,广告便急不可待地
扑向了画面。我们不仅与各种商品频频照会,伴随而来的还有装扮一新的大牌明星。
他们或是秀色可餐,或是风流倜傥,或是气概不凡,不一而足。我们被明星们无数
次地引进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了物欲与想像的世界:有了春都火腿肠,李冬宝
忘记了戈玲;有了芬格欣,黄宗洛返老还童;我们还知道,马季喝“张弓”、王姬
喝“孔府”……。因此,广告不再仅仅是一种商品宣传、一种购物导向,它同时还
是一种时尚,一种与明星共饮一种液体、共穿一个品牌的满足。在幻觉中,我们与
明星共享同一种生活,他们就在我们的四周,仿佛我们在举杯时,他们也频频点头
与我们共饮……。广告就是这样以幻觉的形式号召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它以无比温
馨和软性的姿态迫使我们缴械投降。这就是商品时代的“意识”形态,它的无处不
在已无言地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支配性的力量就掌握在这双隐形之手中,而它
背后则清晰地写着“金钱就是一切”。没有金钱,无论举在美女手中的美酒,还是
穿在金童身上的西装,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他们妩媚的微笑就一定会变成不屑一
顾的蔑视。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他们衡量你的尺度只有那两个字。
  于是,广告又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以幻觉的形式诱发你的想像,这一想
像无论是否有指望,但它强迫所有的人首先萌发期望。被广告夸大了的商品耐心地
等待着你,它以中性的态度温文尔雅地显示着这个时代。尽管你一百次地不去光顾
它,尽管你有了充分的自我暗示不予理睬,然而,它仍然以职业射手的精神不屈不
挠地瞄准你的心房,它持之以恒,坚信你的动摇只是或迟或早。果然,广告的效应
常常不期而至,无论我们的神经多么坚强,当我们走进标志现代化的自选商场时,
左右我们购买欲望的仍然是我们千百次熟知的广告。这时,费尽心机的广告人以及
作为工具的金童玉女一定狂欢地抱作一团。
  广告的主旨是诱导与赞美,它从不批判检讨哪怕是十分恶劣的商品,它从来不
具有自省意识。狂妄自大、惟我独尊、举世无双就是它们的潜台词。为了争得市场,
它们在传媒上投下巨资,以覆盖性的轰炸迫使你就范。渐渐地,人们也习惯了赞美,
习惯了就范,习惯了物的引诱而不再有别的关怀。这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消费。广
告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焦虑,不关心任何人的精神与生存处境。在它虚假面孔的掩
饰下,这个世界已经阳光普照灿烂无比。所以,就其形式和取向而言,再也没有比
广告更居心叵测深怀偏见的了。
  另一方面,广告又起到了化解紧张、解除焦虑的作用。无论是波黑战火、海湾
战争,还是加利不再连任,这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使人们深感压抑和焦虑;环境污染、
失业巨增、资源短缺或自然灾害,这些危及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问题,常常让人
深怀惊恐夜不能寐。然而,这些画面刚刚消失,人们尚未从不安中走出时,阿凡提
带着他的健胃消食片,巩俐提着她的建伍,刘晓庆一派盛唐气象,李宁舞着托马斯
全旋又来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又被明星们带向了物的消费欲望中……。这时,我们
便不再压抑,不再焦虑和不安。广告又一次温情地抚慰着我们。而我们,便也像服
了电视发给的罂粟一样,在夜色中沉沉睡去。
  选自《中国电视》1998 年第 1 期,作者孟繁华

  

话题十四 就业观念必须不断更新

    
自谋职业的青年人由于观念新、知识新、体验新、视角新,所以他们之中出
类拔萃者往往会使社会职业与经济结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这种变
化尽管很少也有限,但不容忽视。比如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三里屯汽车配件一
条街等等都是一些青年人自谋职业后兴起的。另外,大城市屡禁不止的午饭“游
击”小炒队伍,全是青年人。为什么禁不住,因为庞大的出租车行业兴起后需要后
勤保障,有关部门服务跟不上,自然有一部分眼光独特的青年人会“拾遗补缺”,
兴起这个行业。青年人这个敏感年龄组干的一些职业,实际上也就是新形式下就业
新格局的空白。认真跟踪研究青年人自谋职业的热,会给劳动部门深化改革提供非
常宝贵的材料。比如,在北京兴旺了十几年的由外地青年人来干的早点业,尽管存
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老打也打不掉!因为这些外地青年人看准了北京人需要
早点的庞大市场。市政府为了人民健康。组成了由国营早餐车为网点的早餐服务,
就餐人一下子都拥向国营早餐车。笔者问就餐者为什么不去个体餐点?“还是这里
放心。早先没国营,只好去他们那里。”这些外地青年人终于完成了使命,在京城
街面上匿迹了,但肯定他们还会再谋新职业,如擦汽车、洗抽油烟机,干那些北京
居民需要但又不愿意干的职业了。

     适应快节奏
    快节奏到底有多快很难下定义,其实它只是相对于那种无所事事的精神状
态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述。
    由于合同制与自谋职业的广泛推进,快节奏的出现是必然的。
    一家大型机床厂,在它的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青年合同制工人,要适应快
节奏。比如加工零件,从买方订货开始,要求 24 小时设计图纸,72 小时制出零
件,那么担负加工任务的合同制车工必须在 48 小时内加工出合格零件。这种老一
辈工人认为是最难干的活儿,在当今青年工人中,已成为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
    一个自谋职业的民营老板,虽然年仅 25 岁,可他的产品已经打进了美国
市场。当他从美国考察市场回来,时差还来不及调整,马上召开董事会与经理办公
会联席会,谈新感觉,商量改进玩具产品的设想。没有一分钟闲暇:“很简单,时
间就是市场占有量,时间就是效益。”在这里快节奏与以前的“争分夺秒”成了同
义词。
    快节奏的另一种含义,则表现为青年在职者一种自我充实需求的外延。当
今中国,为了更好地生存,你必须要注意为自己不断地“充电”,光靠吃老本不行
了。比如,一位专职的青年中学教师,他是数学尖子,学校很器重他,让他当班主
任。每星期授课竟达 24 节,课外还有数不清的家长求他当家庭教师,这一切,让
外人看来已忙得不亦乐乎了。可他呢,下班之后还去英文专业班深造,为报考高级
职称过外语关先下点功夫。双休日呢?他还要去师范大学上不脱产的研究生班。这
位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让以前的青年就业者听了真感到累,可他却觉得挺正常
的,仿佛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忙碌而紧凑。
    青年人也有盲目性,对新兴事业的好奇与追逐,有时也造成人才积压。如
最近统计显示,青年求职者中电脑打字、财贸财会、饭店服务、无线传呼供过于
求。但是艺不压身,一时的供过于求不意味着永远供过于求,学了一项本领,一生
中总会有用处。在快节奏中你的收获肯定会物有所值的。
    纵观中国青年在就业观上出现的三大变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是一种
积极向上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变化,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观念与
人才上的支持。当然,对中国青年就业观的变化也需要从思想、规章、法律上加以
引导,使其更能与市场经济框架的需求合拍。
话题十五: 离婚率上升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不幸,
       二.关于离婚
    大约在 20 年前,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离婚率相对较低,这是让
中国人骄傲的事情。自从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有了变化。
    谈到婚姻问题在中国的状况,首先要解释“转型期”这个如今被学者们频
频用到的词。人们普遍认为,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
代,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情况都随之发生着变化,这个时期被称为“转型
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离婚率较之以往有所上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中国
当前离婚状况的评估、离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离婚性质的评价、限制离婚自由
的利弊等问题,目前已成为专家学者以及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1997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在北京举办“婚姻.家庭.道德与法”理论研讨会,对一系
列婚姻家庭问题进行了讨论。
    如何评估目前中国的离婚现状呢?不少人认为,在离婚问题上,存在自由
化倾向,致使离婚率持续上升。1996 年全国达到 120 多万对,占当年结婚对 数的
10 左右。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婚姻家庭观相应发生变化,以致于部
分人无视法律和道德的限度,表现出放任和轻率。
    一些专家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肯定了离婚率上升,但提出要具体分析。
以大城市上海为例,1981 年的结婚数是 28 万多对,1996 年只有 8 万多 对,与同
样的离婚数相比,结果相差很大。此外,看一下再婚情况:25—44 岁的人离婚最
多,再婚也最多,中国 25—44 岁女性只有 05 处于离婚后没有再 婚的状态。还
有就是离婚率的统计方法,我们采用的是离婚人数与人口之比,而国际上通用的是
离婚对数与人口之比,这样一来,我们的比例似乎很高,实际比许多 国家低得多。
有调查表明,中国人对离婚持很审慎的态度,即使婚姻质量不太高,也不轻易离婚。
    离婚率高是否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把离婚与社会稳定联系起来,源于前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一个批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
的稳定。”后来,这个论断成为公理,被人们不断引用,有人好心地为了社会稳定,
努力想办法降低离婚率。
    有的学者指出,从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看,离婚率高的国家,
社会不一定不稳定;离婚率低的国家,社会不一定就稳定。如一些婚姻稳定的非
洲国家却动荡不安就是例证。在北欧国家,结婚者在全体居民中所占比例大大低于
中国,但他们的社会稳定程度并没有因此低于中国。一些专家认为,就业状况、教
育程度等对于社会稳定是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无业者和教育水平低的在犯罪者中
更具统计学的显著性。进一步说,已死亡的婚姻关系的解体不仅不破坏社会稳定,
而且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离婚影响社会稳定这一判断乃是一个虚假的因
果关系,其实并不存在。
    离婚是好事还是坏事?“离婚是坏事”的判断,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已根深
蒂固,由此导出“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的传统行为方式,导出“加大离婚难
度”的意见。事实上,在 80 年代以前,离婚不但是一件难事,更是一件被普遍认
为不光彩的事。改革开放后的这十几年,人们已经可以用平常的心态看待离婚,但
是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诱惑给婚姻带来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包括专家学者或政
策的制订者,倾向于加大离婚难度,以扼制一些人离婚的念头。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对当事人来说,有些婚姻关系已经死亡,或者成为
对双方的折磨,离婚对当事人是一种解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一些父母关系很坏
的环境还不如离婚后的环境。对社会来说,长期处于恶劣婚姻关系中的人,情绪低
沉,同离婚的人相比,后者对社会服务的效率不会更坏,也许还会强于前者。因
此,从宏观角度对离婚作道德判断是无意义的。对于离婚过程中伴随的痛苦和伤害,
人们能够做的只能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而不是人为地加大离婚难度来扭转离婚
率增高的总趋势。
    对于是否应当惩罚有过错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这里有一个背景:
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于内地,因
此,成为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在文化、道德观念、
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来自沿海开放地区的调查表明,重婚、纳 妾、
姘居、婚外性关系及同居现象比较普遍,危害了婚姻稳定。早在 80 年代,一些富
裕地区的妇女,因为被有钱的丈夫用各种方式抛弃,组成“秦香莲上访团”找 到
当时的中央最高领导胡耀邦,要求政府为其撑腰。秦香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个含
辛茹苦供丈夫读书的贤良女子,但丈夫做了大官后隐瞒了已婚的事实,娶皇帝的
女儿为妻。后来,秦香莲告倒了丈夫,皇帝下令将他斩首。几百年来,秦香莲成为
中国被弃女性的典型代表。基于这种传统的观念以及男人“有了钱就变坏”的普遍
认识,离婚时对有过错方应当予以惩罚的呼声很高。在研讨会上,大家对此意见也
比较一致。
    但是,有人提出除触犯法律依法量刑外,在民事诉讼中有具体操作的问题。
首先要判定离婚案中谁是错方,过错性质及程度要有原告的调查举证;其次,如
果以一方的错误作为财产分割和经济惩罚的依据,还要弄清有过错方的经济状况等,
这会大大增加法庭的工作量,离婚过程会因此变得复杂而漫长。离婚是一个身心
受到伤害的痛苦过程,如果惩罚有过错方,另一方就必须举证证实对方的过错,就
会增加彼此的伤害,使夫妻最后成为仇人。拖延时间的结果惩罚了有过错方,也惩
罚了无过错方,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往往是更大的受害者。
    转型期的离婚问题引人注目,中国的婚姻家庭究竟处于什么状态?上海市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徐安琪对四省市 6000 多位夫妇的调查或许可以说 明
一些问题。她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婚姻状况比较稳定,80 以上的人对自己的
婚姻满意或比较满意,经常想到和偶尔想到离婚的人有 11。徐安琪不支持有人 所
推测的“60 的婚姻是凑合型”的说法。她认为离婚趋势迅速扩大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中国人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并以爱情为主要纽带而维系的仍占少数,婚姻生
活比较单调。
话题十七; 生活质量怎么提高

2个人生活必需时间增多
    与 1986 年相比,目前北京居民每天的个人生活必需时间增多,主要反映
在三个方面:睡眠时间多 29 分钟,用餐时间多 16 分钟,个人卫生时间多 6 分 钟。
1986 年每天有 4069 是用于个人生活必需的时间,1996 年则有 4410 的时间用
于个人生活必需,增加 341 个百分点。个人生活必需时间的 变化,反映出居民
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
    分性别看,女性用于个人生活必需时间高于男性,特别是在个人卫生方面,
女性用 49 分钟。比男性多 10 分钟。

     自由支配时间增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家庭生活日趋社会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支配
时间,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1996 年,居民平均每天自由支配时间 为
4 小时 58 分,比 1986 年增加近 1 个小时,占全天时间的比重由 1986 年的 1799
上升至 2069,增加 27 个百分点。其中工作日自由支配时间 为 4 小时 1 分,增
加 33 分钟;休息日自由支配时间为 7 小时 21 分,增加 15 分钟。按性别分,男性
每天增加 50 分钟,女性增加 81 分钟,分别增长 191 和 3932。女性自由支配
时间的增加幅度高于男性,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仍应注意到,男性每天的
自由支配时间比女性多半小时左右。
    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是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人们为满
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追求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10 年来居民自由支配时间的分
配有以下特点:
1业余时间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6 年,居民平均每天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为 42 分钟,比 1986 年增
加 19 分钟,增长 8261;工作日平均学习时间为 29 分钟,增长 3182。这表明,
居民越来越重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
学习可以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丰富业余生活, 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
烈的社会中找到更好的立足点。增加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
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也敦促人们通过不断 学习,提高和完善
自己。
2看电视占自由支配时间比例大
    1996 年,居民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 1 小时 40 分钟,比 1986 年增加
21 分钟,占自由支配时间的比重维持在 1/3 强的水平。工作日平均每天 看电视时
间为 1 小时 26 分,比 1986 年的 1 小时 14 分增加 12 分钟,增长 1622;休息日看
电视时间更多,为 2 小时 12 分,比 1986 年的 1 小时 55 分增加 17 分钟,增长
1478。电视频道的增加、播放时间的延长、电视节目的丰富,吸引着人们,同时
也反映出人们闲暇生活的活动范围较小,内容不够丰 富,尤以夜生活单调更为突
出。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平均每天观看各种展览仅 1 分钟,阅读报刊 31 分钟,
游园散步 19 分钟,观看电影文体表演仅 3 分钟。
3辅导子女课余学习时间占自由支配时间比重越来越小
    从时间分配上看,用于辅导子女课余学习时间与 1986 年相比,减少近一
半的时间。1996 年平均每天为 6 分钟,比 1986 年的 11 分钟减少 5 分 钟。工作日
平均由 10 分钟下降至 5 分钟。休息日由 15 分钟下降至 9 分钟,这与近年减少小学
生课外作业、推行素质教育有关。辅导子女课余学习时间的减少,有 利于培养子
女独立性及自强、自立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4体育锻炼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获得更健康的体魄,增强身体素质。调查反映出
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及参与意识,尤其是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多。
1996 年,居民每周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为 1 小时 17 分,比 1986 年增加 14 分钟,
按性别分。男性每周 1 小时 31 分,女性每周 1 小时 3 分,分别增加 7 分 钟和 35 分
钟;从不同年龄组看,50 岁以上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25~39 岁的中青
年人,年富力强,也因为工作和生活负担较重,对体育锻炼重视及 参与程度较低。
5交际活动的时间减少
    从此次调查结果看,居民每周用于探访和接待亲友的交际时间为每周 2 小
时 6 分,比 1986 年减少 14 分。其中男性周交际时间为 1 小时 52 分,女性为 2 小
时 13 分,分别减少 28 分钟和 7 分钟。而 1982 年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男性周交
际活动时间为 2 小时 41 分,女性为 2 小时 34 分。整体看交际活动时间 呈下降趋
势,城市居民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根据以上分析,北京市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和 10 年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
增加,反映了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高的趋势。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根据有关资料比较,北京市居民闲暇时间要比日本居民每天少 43 分钟,而家
务劳动时间多 24 分钟。按联合国发展研究所 1990 年提出的不同生活发展阶段 的
闲暇时间标准,北京市居民年平均闲暇时间离小康水平尚有一定距离。

     改善居民时间分配的建议
1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
    大力宣传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制度工作日的工作效
率,进一步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自由时间的比重,同时努
力寻找时间分配的最佳结合点,引导人们更合理地分配时间,提倡文明的休闲方式。
2加强休闲设备建设,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积极的休闲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场所和设施,诸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
场馆及健康的娱乐设施等。一方面应加强这些设施的建设,提高人均拥有率,另一
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使现有设备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
需要。使人们不再局限于看电视听广播的传统封闭的休闲方式,更多地走出家庭,
进入社会,扩大信息交流,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3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本次调查显示,人们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极少,仅有部分老年人参加少量
的公益活动。要鼓励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促进精神文
明建设和社会的团结进步。
4提倡男女平等,进一步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积极倡导每个家庭成员尽可能多地负担家务劳动,缩小男女家务劳动时间
的差异。共同负担家务劳动,还可使家庭成员分享劳动的快乐,也有利于家庭成员
之间的感情沟通。女性应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5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人们增加知识
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求知识不断更新。只有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精力充
沛,心情愉快、高效率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出,体育场馆、
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进一步面向广大群众开放,说明积极的休闲方式已日益受到重
视。要继续引导居民充分利用、合理分配时间,使休闲活动朝着更健康文明的方向
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话题十八 衣食住行与环境保护
  二.消费与污染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拥有了电视、空调、
电冰箱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21 世纪中国人的目标放在汽车、电脑、装修豪华的
住宅和美味方便的快餐上。然而,这种追求家庭现代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不
仅是舒适和文明,它也将环境污染带给每一个中国人。有些污染破坏着我们周围的
空气、食品、水源和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并给子孙后代造
成隐患。因此,对这种消费带来的污染应引起警惕。
    炎热的夏天,我们坐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不时地打开电冰箱取出新鲜美
味的冷冻食品,边看电视边品尝食物,感到凉爽适宜。空调和冰箱给我们带来了方
便和卫生。20 世纪末,我国城市家庭空调和冰箱的数目已达每户 1~2 台。这样多
的空调、冰箱使大气中的氯氟烃气体不断增多。氯氟烃气体上升至距地面 15 至 40
公里的平流层时,其中的氯分子会以强大的杀伤力分解破坏空气中的臭氧分子,使
空气中的臭氧层逐年变薄。部分氯氟烃的破坏力可持续数百年的时间。臭氧层 的
主要作用是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臭氧层的减少,使人和动物的
免疫功能受损害,并且使原来隐性的病毒因子、细菌菌体发生变异,产生毒害力
很强的病原体,使人类和动物患上不治之症。据统计,每 1 臭氧层的消失都会使人
类患白内障者增加 10~15 万人,无黑瘤皮肤癌增加 26。并且,紫外线辐射的 增
加会杀伤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破坏和减少海洋生物的食物数量,造成海洋生物的
食物链中断和缺少,最终使人类得不到丰富的海产品。紫外线的增加还可使农作
物减产和动物繁殖力降低,造成人类所需的粮食和肉类发生危机。这些氯氟烃类气
体常常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和摩丝、干洗剂、灭
火剂等日用化工产品。
    当我们走在城市繁华的街头,往往会感到如今的小汽车增加极快,有时在
交通繁忙时穿过马路要等上 5~10 分钟。据统计,中国家庭在 21 世纪初计划购 买
私人汽车的占 70,已经购买摩托车的家庭目前也已经达到 5,这意味着汽车进入中
国人家庭的时代已经到来。即使在这高消费的前夜,我们观察到的目前城市汽 车
的数量之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如果按照中国人口的数目实现每个家庭
都拥有一辆小汽车计算,每天马路上的汽车尾气加上目前已有的摩托车的排气量
可将整个城市都淹没在烟雾云海之中。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氮和含铅微粒,
可刺激人的眼、鼻、喉,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病毒性感冒,天长日久会诱发肺
癌。含铅粒烟雾对人的神经系统、骨骼发育影响极大。含铅微粒吸入人体可沉积于
骨骼中诱发细胞癌变和铅中毒;对儿童的毒害更大,可破坏儿童的免疫机能和大脑
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弱智低能儿。汽车尾气对于路旁树木的破坏也很明显。汽车
流量大的马路两边的树木总是干黄萎缩。这些气体加上燃气产生的一氧化氮、三氧
化氮积聚在一起形成硝酸小液滴,能够破坏绿色植物组织,使树叶枯烂,树枝枯死,
绿草变黄。如果在大气压低、水分湿度过重时还可形成酸雨,给农作物和蔬菜的
生长带来危害,使食品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降低,并严重腐蚀建筑物。
    随着城市住房面积的扩大,许多人追求豪华别致有个性的住房环境,用塑
料、油漆等建筑材料装修房屋居室的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涂料和建筑材料都含有
对人体有毒性的有机溶剂。像家具粘合剂、海绵绝缘材料、墙面木镶板中含有大量
甲醛,这些小分子有机物挥发性高,被人体吸入后引起头痛、过敏性紫斑症、甚至
昏迷。有些带有苯环的有机物是强致癌物质,可引起肝脏、肾脏和肺部的病变。因
此,在装修房屋居室时使用这些材料很容易损害人体和污染周围的空气、水质。如
果用纯毛地毯、原木家具、木质门窗、动物皮革来装扮居室,虽然能够避免有机化
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但是对于生态资源非常贫乏的我国来说,达到这样的标准无
疑是一种高消费。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不可能靠进口获得,一切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国
情,高消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一个平均森林覆盖率只有 13、自然资源位于世界
第 164 位的国家,如果盲目地追求浮华的高消费,浪费宝贵的自然资源,将会使环
境更加恶化,子孙后代的资源更贫乏。
    近几年来,国内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追求高营养、
高质量的食品,另一方面,西式食品以方便、美味而占据着中国的市场。大、小食
品店里的火腿、香肠、可乐、雪碧这些西式食品琳琅满目。特别是一些外资、合资
企业生产的罐头、方便袋装糕点、膨化糖果,深受儿童和老人欢迎。经过专家分
析,这些价格昂贵的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色素、人造香精、糖精、防
腐剂;在某些饮料中没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糖和脂肪。这些食品中添
加剂的量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如果过多食用和饮用,则会对人体有危害。从
外观上看,有些儿童食品包装袋亮闪闪,印有鲜亮的图案,不怕挤压很是结实。然
而,这种包装材料大都是用塑料原料加铝粉做成的,它虽然可使包在里面的食品不
变质、不变味,但对人体不利。目前在儿童中过敏性体质占 60,这个比例与 50 年
代至70年代出生的儿童相比,增加了 30~40%,是否与接触人工合成有机物
有关,正在研究之中。方便而实用的塑料包装袋是一种不可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大量使用还会引起“白色污染”,给环保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中国人买菜的老传统
是一只菜篮、一只碗,这样的购物方式是非常卫生科学的,既不污染食品又不浪费
资源,应该重新提倡使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成为中国老百姓饭桌上的常客。国内逢年过节、
亲朋好友相聚,常常以海鲜作为请客佳肴。但是,由于近海环境的污染,海鲜也
变得“面目全非”,不再是高质量高营养的美味佳肴。海鲜产品如贝壳类蚝、蚬在
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的海水中生长,吸进大量的重金属化合物,并在体内积累。同
时,污染的海水中的毒素、病菌也大量进入海鲜体内。人吃过量会中毒,经常食用
会患皮炎、骨骼瘤和肠道疾病。有人检测了香港水域中的海产品,其含菌量超过国
际标准 100 倍,含金属镉的量已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标准。有人追求珍稀野味,花高
价购买穿山甲、水鸭、野鹿肉食用。这不仅违反国家《动物保护法》,而且还不
一定对身体有益。这些野生动物未经检疫,可能不同程度地带有人类未知的病毒和
细菌,对人体可能会引起疾病或某些过敏症状。从营养成分来讲,野生动物所含的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与人工喂养的家禽、家畜没什么大的差别,所以,这样的
高消费完全是有害无益的。
    就以上情况来看,高消费带给中国人的结果不一定都是舒适和方便。从某
些意义上来讲,它还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消费带来
的污染,每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外出时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
车,家中的空调尽量少开,冰箱的台数也不必增加,购物时自备篮子、布兜作为包
装物,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对于包装食品特别是洋快餐应有选择地食用,尤其是儿
童不要常食放了添加剂的小食品。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保持绿色的生活方式,
减少浪费和高消费,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清洁优美,我们的生态资源就会多一些留
给子孙后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