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脉望》乃赵文肃公冢嗣长玄所著。计部李伯东氏刻之北平分署。

余来守是郡,学士大夫索之者众,板已为东伯携去,余仍付之剖劂氏,

更为袖珍,便于观览。昔何讽书中得一发卷,规四寸许,如环而无端,

用力绝之,两端滴水。方士曰:“此名脉望,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

此。夜持向天,从规中望星,星立降,可求丹度世。”嗟夫,此脉望

所从来。长玄君著书大旨可窥已。

第一部分

华函蕊笈,几于汗牛。结果成胎,见如角兔。走也穷搜广猎,

仰拾俯取,积久盈笥,食固无味,弃亦可惜,姑存而置之。识者

若见,宁免蠹鱼之诮耶。虽然,是蠹也,其诸异乎蠹之为蠹也与?

尝闻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脉望,遂以《脉望》名之。

华函蕊笈,几于汗牛。结果成胎,见如角兔。走也穷搜广猎,仰

拾俯取,积久盈笥,食固无味,弃亦可惜,姑存而置之。识者若见,

宁免蠹鱼之诮耶。虽然,是蠹也,其诸异乎蠹之为蠹也与?尝闻蠹鱼

三食神仙字,则化为脉望,遂以《脉望》名之。

《规中图诀》云:“一阳潜动处,成物未生时。”跏趺大坐,凝神

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炁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

形。兆于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补续元气。续续不耗,

日益月强。始之去疴,次以返婴,积为内丹之基本矣。

肾间动气,金丹大药也。肾虽属水,然居子位,一阳生于子,即

真火也。至人超见于众,动升肾中。动气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
自治。膈开能食,食气上升,灌溉诸脏,而生血气,荣卫一身。人生

根本,实系于此。或遇触而动,即当定心,静坐闭目存想,此穴之气

上升,庶不至下泄。盖精者人身之宝也。(命门,即腰眼也。脊骨自

下而上第七节之中是也。)

《三圣玉诀》谓:“世人不解死阴。”夫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根。

但吸灵龟而死阴茎,其神自生。彼修者只知禁欲,殊不知一念心动,

气随心散,精逐气亡。长春云:“一念色心动,百骸和气伤。”惟得法

者,阴茎一死而如无,六欲七情,当体消灭。故得正念实相,对景无

心。或言阴不死而顿无欲者,吾未之见也。马丹阳曰:“修行先要死

阴茎,阴茎不死万缘侵。个中不识真消息,牢捉牢擒走不禁。”(《楞

严》云:“必使淫机身心永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方可冀及。”)

天机者,脐下一寸三分也。圣人下手养胎仙之处。《难经注》云:

“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人之性命也。”丹田,性命之本,道士思

神,比丘坐禅,皆聚真炁于脐下,良由此也。丹田内有神龟,呼吸为

真炁,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原。圣

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脐下一寸三分者,谓仰卧

而取之。入里又一寸三分者,是即肾间也。)

《三元会议》云:“子为六阳之首,以应冬至。故当静坐凝神,去

除万虑,一念规中,默调其息而符候之。至亥末子初,阴极阳生之时,

肾中一阳之炁忽尔发动,即举心念以应之,使真水真火混而为一,谓

之水火既济。午为六阴之首,以应夏至。故午前静坐凝神,待阳极阴
生之际,心中自然一阴之炁下降,即举情以合之,存于心田神腑,勿

令咽下,乃为坎离交垢之道也。常人于此水火升之时,或行走笑谈,

或酣睡,以致水火不能既济。至于卯酉二时,乃为心肾二炁交分之际,

应春秋二分之候,亦须澄心静坐,听其自然,绵绵若存,此为沐浴之

功也。除此四时之外,余时不拘。”

《灵宝毕法》云:“采药法,含津握固,以应心之真炁,使之不散。”

又云:“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到离宫,捉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

溶。”谓离挂肾气到心,当神识内定,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满

口,勿吐勿咽,自然心肾相交。故前文午时“勿令咽下”四字,乃口诀

也。

我身未生,无相有觉;我身既生,有相无形,是名“何物太乙含真”。

《净明录》云:“思惟一身之中,有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

凝实,不离乎中黄丹扃也。”

淘宝团购,马上去看看吧!

《通真契玄篇》云:“心为朱陵宫,因交合之时感化,真液下降,

因而流入元海,号曰丹母。故上田为探药之处。”江禛《三要序》云:
“两肾中间乃元精穴,非受生元气之所。观祖师所谓 两肾中间一点明,

逆为丹母顺成人 ,逆之一字,则元精化为元炁,逆归气穴,为丹母

产玄珠而为仙为圣。顺则流元精于膀胱,则淫而为子矣。”据二论,

可见上心下肾皆有生药之机。老子云:“我贵食母。”庄子云:“以袭

气母。”

丹阳云:“火里青莲滴珠露,常在宝瓶为供具。”玉溪子云:“露珠

点缀莲花下。”又隐奥云:“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地入宝瓶,

七十二候足。”佛偈:“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又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合观见妙。

《青华秘文》云:“混沌神房,乃精光目光之气,幻而为之。”《圜

验符应》云:“虚谷乃水火二气交媾,结成无形有象之名。”又曰:“二

弦虚气,妙合为一,即名玄关,吁尽之矣。”可见中黄宫、金窟穴、

玄关、玄牝,皆不过藏窍之处所耳,胡可着也。

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礼记》云:“一动一静者,

天地之间也。”二经所言,若合符节,是乃先圣之微言,而记者急录

之耳。

楚词云:“毋滑尔魂兮(巳也,汞也),彼(铅也,魄也)将自然。

一气(药也)孔神兮,于中夜(时也)存。虚(心也)以待(时至也)

之兮,母为之先。(二十七字括尽丹书。可见《参同》、《悟真》之

说由来远矣。)”前此庄子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又云:“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夫不先不后,乃勿助勿忘之谓也。故《沁园春》云:“炼已待时。”

《青华秘文》云:“守己待癸生时。”“虚待”二字之义,渊矣哉。

《口诀》云:“便就动处略提起,凝住一念,助其腾腾上冲,谓之

釆。闭气于下,使心气迎之与之交媾,谓之合。”故卓壶云云:“彼土

如何发动,与此土如何对举?真:音演。疑为“铅”字误。之未生也,

有为之媒。真之既生也,有为之机。铅汞之相见也,有为之防。铅汞

之归釜也,有为之胎。以至沐浴抽添,何莫非真土之妙用也哉。”

寂然不动,土之性也。盖根尘已绝,万虑俱泯,一气纵横,自然

遁道上升,降入丹田而成至宝。陈虚白以身心不动为採药,盖此意也。

岂区区意迎目送运用之为哉。

火候全在念上着力。虚白云:“念不可起,意不可散。起火时人力

不可干预,惟虚静为主,不使杂念挠之,听其自然。待其熏蒸一回,

自尔生阴,化为玉液下降,灌溉五脏。喉中觉有甘津,乃其验也。到

此时还守虚静,一毫不挠,自会凝结,久之寂定,方可徐徐而起。”

《真诠》谓:“性命只是一件,人之所以死者,形神离也。既死,

则六根具而不能用者,无神以宰之也。”是知神乃形之主,神离则气

散,命岂在外哉!若非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妥,何也?修性则命在

其中,所谓神返身中气自回是也。未有外虚静而能交媾成丹者,盖先

炼精成气,后修定超脱,返难究竟。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

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
惟径行炼神还虚功夫,直到虚极静笃,精自化炁,炁白化神,欛柄在

手,命由我立,是一簇贯三关也,岂不易简而捷径哉!(真空实相,

非比顽空。)

刘长真喻性为土,喻命为水。性命相见,如水土和为泥,造成器

物。若未经真火锻炼,土再见水,复化为泥也,如砖瓦曾经火炼,千

年不坏,何况性命炼成至宝。

关尹子云:“万物之来,我皆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性者,

心未萌也。

玄牝以静极而见也,妊房以情溢而辟也。

神凝则精气聚,而百宝结者,药物也。真息往来,而未尝少有间

断者,火候也。此语可谓简而尽矣。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故知识不用,归乎其天,则混沌全矣。

胡混成曰:“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

与顺率循也。”

《坛经》云:“心念不起名为坐。”释典有行禅之说,又有卧禅之

旨,要之心念不起,则行卧之间,俱是坐也。

释氏面壁,自有妙义。盖洗心退藏于密,以养其神,以复寂然之

本体,犹面壁然,而物无见也。故曰:“心如墙壁,而可以入道。”

(善修行者,睁眼不见人。)
孟子曰:“汤武反之也。”道书曰:“逆则成丹。”故儒家能善反之,

则天地之性存焉,便成尧舜。道家能善逆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便成

神仙。复归婴儿,与不失赤子之心,其旨同焉。

列子云“与齐俱入,与汨俱出”者,入水不濡也。“随烟烬上下,徐

行而出”者,入火不灼也,皆指神而言。既谓之

神,则无形矣,水安能濡?火安能灼?

庄云:“物之有知者恃息。”知是性,息自命。三教圣贤,千言万

论,不过发挥“知息”二字。此老提纲揭领,豁人心目于百世。

眼观心动,耳听神移,口谈气散。予自约日用有四句云:“善恶事

都莫思量,出入息浑无拘纵,常常倾耳凝空照,默默垂帘仔细观。”

勤而行之,不知老之将至。

《灵枢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白玉蟾曰:“自形中之神,

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谓归根复命。

老子云:“能如婴儿乎?”又云:“复归于婴儿。”儿者,元神也。

故曰:“婴儿入圣机”《生神章》云:“熙颐养婴儿。”又云:“庆此婴

儿脱。”

绵绵若存,老子之火候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是也。养珠者龙,

抱卵者雌。岂有言语转相告教哉。天机妙用,自然而然。故曰“真火

本无候”也。
老子所谓先天地生者,混然无气而生气也。气焉既生,即名为一。

惟一故二,则两仪分而天地辟矣。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见性颂》云:“心清意静,气和神定。真息绵绵,灵光莹莹。”

《道法心传》云:“耳目鼻口身,精神魂魄意。攒簇在中宫,化作

先天气。”“此窍实居中,居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

《了明篇》云:“一颗明珠才运动,光辉闪灼两眉间。”“气入丹田

火自生,眉毛灼灼电光明。”“夜深独坐烧丹处,万颗明星帐顶头。”

仙诗云:“眼前白雪乱纷纷,满目黄花变紫云。顶上山泉时复响,

耳中仙乐日常闻。”

“常人之息以喉”者,谓其出多入少;膻中即回,不能至呼吸互换

之根故也。“真人之息以踵”者,谓其吸呼相称,水火两弦均平。上接

天根,下按地根,与肾中祖炁混合,故名真息。
(凡息切忌出多入少。)

梵语震旦,此言多思虑也。谓此国人思虑多,故以名之。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楞严经》云:“菩

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妄想之害大矣。

《参同契》注云:“弦前弦后正当时,谓吾身之巽门也。”尝考“巽

门”之说,惟紫阳老仙云:“黄庭之下,有一丹室之门户也。意生则上,

故阳升。意止则一,故阳不可得而降矣。炉鼎在乎一之内,正属土。”

又云:“巽者,鼎下之片缕耳。阖则为乾,辟则为巽。阖则为嘘,辟
则为吸。何以能开阖,亦无非一意使之然。”又曰:“西方者,巽之用

也。中宫者,巽之体也。”(又云:“巽为地户。”见后。)

双肾曰命门,一身命脉之所关系。人不能贵其炁,固其根,贪爱

淫欲,摇动命门,去死不远矣。

《阴符经》云:“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木中生火而反燎于薪,

于事则有反害之祸。于丹道木三火二为五,有变化之机。

《灵宝经》云:“七日七夜,诸天日月星宿一时停轮。”此皆以神

气凝集阴阳混合于空洞之中,目不瞬,心寂定为是。

无际在大竹朱居士家住,居士曰:“我见和尚坐得好。”问云:“如

何见得?”曰:“你素常坐禅眼不定故,今番坐禅眼似定耶。”

詹手南述象山先生尝举“钧是人也”钧是人也:语见《孟子》“钧是

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云云。一章云:“须是使心官不

旷其职。”子南因是便收拾此心,用力操持,夜以继日,如此半月。

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遂见先生,目逆而视曰:“此理

已显也。”子南问:“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以上三段,

可见三教一理。)

元阳真炁自二十四节上升洞房宫,明朗洞照八室,至此下视六极

之境,如在掌中。所谓三境非辽。

颐养和气,婴儿自生脐腹之中,如怀胎状。
诸天日月为飞精,诸洞日月为伏根,人间日月为明轮。若吞明轮

者为仙,盖服日月光华各有法,能润五脏,泽颜容。东方甲乙之地,

乃日月所出之门户地,只于此旦望迎送郁仪结璘之神。

金为神性,居上丹田,是谓顶门。人呼为性门。性最灵,故性门

末合,尚知前世事,及其合则不知矣。

寄体于肉团,心以应万事,人能知性命,可以修太素妙行,观门

栢为金仙。故柏真人记云:“鬼风吹合,昆仑神附,心中昼煎,旦煮

肝肾,注精施阳,败损金鼎,神不能禁,仙圣不居,甘受死地。今当

回日月之华景,照太极之昆仑。歌曰:金鼎天门开,反童复婴孩。日

月照昆仑,真君自然来。”谓之默朝上帝法。

硬打尘劳,勿令睡魔阴邪之所侵挠。昏睡则精神散失,魔鬼侵凌,

故《大洞经》云“太乙杨明威,所以钤饬之”也。

一点灵光,洞然无碍,晖映八表。丹经曰:“龙虎大药,须以真铅

真汞和合而成,方有光华焕灿。”

天河自尾箕寅位注于东井,而循环于天地之间。古人云:“水出昆

仑之下注。”出尾闾复上,谓之天河,此天地之河也。人之河自尾闾,

尾闾系寅位,泝流而上昆仑与天地同焉。吕仙云:“曲江上月华莹净。”

《大洞经》云:“一曲水天闻。”可以互参。

释氏七觉支则,曰: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猗觉、定觉、

舍觉。大抵只是先天先地灵明不昧之精神是也。虚灵知觉,一而已矣。
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圭峰、裴相所说已详。(又云:“天

有七星,布炁于人曰心,神降于中曰神。”又云:“心有七窍。”又云:

“心神上通耳目鼻口七窍,俱名七觉。”觉猗亦名轻安。)

《大洞经》“十方晖紫烟”,《黄庭经》“紫烟上下三素云”,盖人

之妙炁凝集而出于眼目,即水火之正色。

桃君乃肾神,盖宜惩忿窒欲,惜精爱炁,为一身之主,性命之根

也。色念动时,当存思桃君在脐内。

神光、宝光即灵光也。盖无形可捉,发秀晖采于长空青冥之表,

在人则精神光彩秀发于双目。故《大洞经》云:“烟回太晖间,神光

秀空峰。”空峰,头面也。

东海蓬莱山、扶桑山、方丈山、沧浪山最高极。天下有三岛十洲,

曰:玄洲、瀛洲、祖洲、聚窟洲、炎洲、麟洲、流洲、长洲、元洲、

生洲。《大洞经》云:“玄洲绝三津。沧台飞羽轮。校仙登扶桑,皆

在东海上。”得道者,经由此处脱蜕换骨,拜职受服,然后上升天境,

朝见三清至尊。(先贤有骨肉同升者,此身皆蜕藏名山,惟神可去。)

人有一百八十灵关,三百六十骨节,一千二百形骸,一万二千精

光,三万六千根源本始,八万四千毛窍,关键中咸生精液之润。人无

津液,则枯槁云亡。天地得水而覆载,万物得水而生成,其实一也。

真仙朝帝,但见金光勃勃,不见啐容修真之人。鬼神见之,惟见

红光。
乾为天门,巽为地户。地户即下田是也。故风曰巽风,以其起于

下也。起巽风,运坤火,俱在下田。

眼之于色,为业甚大。眼见心欲,心动神疲,是以五脏之神,皆

从眼漏为第一。根眼通心,心乃神宅,眼既见,心必动也。道之大而

至高,超出乎无色之界。(眼之上为无色界,泥丸乃玉京山。)

人以双目回光返照,则真炁随而聚于元宫,谓之回风混合。(或

指息言。屏息回风,牛车大乘之道也。)

人以心为天,肾为地。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

神风槖籥,故天地相镇。人以真炁运动,故身体长宁。三部八景,自

尾闾至百会三节为一关,三八二十四节以应二十四炁。

潭底日红阴怪灭铅为阳炁,山头月白药苗新汞为阳精。以阳归阳,

则双目如金星,能通乎昼夜,以代日月之明。

虚共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生。

日中真灵乃太阳之精,在人则坎中之阳。两肾间一点明莹者名日

中王,以子时建生。

古诗云:“圣人夺得造化意,手抟日月安炉里。微微腾倒天地精,

攒簇阴阳走神鬼。”又曰:“若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又

曰:“日月交合时,便是生身处。本来面目真,劝君勤照顾。”盖日月

合璧,乃月晦夜交合也,内丹于此下手修合。
丹料之异名曰福体液,丹房之器皿曰庆元瓶。

玉清上境乃人之泥丸宫众妙门,投胎夺舍,皆自此出入。人之死

亦由是出。

八梵九天:东方曰始青天、太青天,人之超度形神,使其超越

始青之天,方至欲界、色界、无色界,方至四梵种民天,方至神

霄九天、无上三天。各天动计数万里,信知其不可阶而升也。然有道

之士,通达明了,不涉关津,不劳登陟。动一念顷,方直造圆顶之外

矣。

《莹蟾语录》云:“精关、气关与神关,三关一凑。天簌、地籁及

人籁,众籁俱澄。”“以先觉而觉后觉,反外观之观内观。”

《中和集·三关图说》

炼精化气,初关(有为)。取坎填离,先要识天癸生时急釆之。

炼气化神(有无交入),乾坤阖辟,调和真息,周流六虚,自太

玄关逆流至天谷交合,然后一点落黄庭。

炼神还虚,上关(无为)。工夫到此,一字也用不着。

《篑中书·三关圆说》

初关:六阳既纯,静之极也。一阳复生,静极而动也。静已极,

将至于动;阳将生,未离乎阴。阴阳动静之间,乃先天之气也。
精藏于肾,肾居下,故曰初关。其功在于采取。盖肾间有动炁,

乃天一之数,真阳所藏,而火木金土之先也。微妙无质,上交于心。

一气迎之,两气氤氲,而交媾以结圣胎。然所以交媾者,意为之媒也。

下学之功,有可言者,人之脊骨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傍,两肾居

之。男胎于母先生右肾,为藏精之所。肾属水,水生于天乙。夜半子

时,六阴几尽,一阳将生,肾中动气,渐出于七节之中,每夜必至。

当此末至之先,垂目闭口,调息微微,使丹田之气翕聚于上;然后点

加存想,气穴之下,两肾之间,若有气从此出;久之屈身以心下垂,

微纵而起者四五次;垂而复想,想而复垂;肾络连心,上动下应,气

必至焉。此气上升,稍加人力,闭气于下,使心气迎之,与之交媾。

如此行工,数日后微见气动,至月余,方见动而上升。惟此气难升,

既升之际,此气略闭,则不劳而降矣。若一学即求其效,乃助长之害。

不忘不助,乃其则与。行之久熟,则静极而阳气自生,不必如前之用

力。先天无为之境,不俟言而得之。所谓时者,熟后亦不拘子时,人

身自有子时也。《金笥宝录》“徐收而纵”一段说之甚悉。

中关:坎离交垢,大药生焉。运火养之,火乃阴阳之气也。乾为

阳,阳者呼气而出也。坤为阴,阴者吸气而入也。呼吸互换之处,乃

真息之根也。呼吸出入,升降其气,薰蒸四达,火之文者也;药结丹

结,又用武火;下烹于炉,上升于鼎。炉,坤也。鼎,乾也。是为乾

坤交媾,乾交坤决,坤之阴为夬。阴气决尽,则为纯阳矣。
气原于心,心居身中故曰中关。其功在于呼吸升降。心肾气交,

结为圣胎。然所以交者,意合之,心存之,神宰之也。三者难持易失,

一有不谨,则交者不能保其不散也。故于是气既交,武火升炼之后,

当用文火以温养之。阴阳气合为火,人身呼吸是也。呼则气出为阳,

吸则气入为阴。呼吸互换处,即阴阳气合也。下学之功,有可无者,

有真人之呼吸,有口鼻之呼吸。以真人之呼吸言之,前对脐轮,后对

肾中间,有个真金鼎,即呼吸之根,阖辟互换之处也。人之未生,随

母呼吸,所谓真人之呼吸。即生之后,真人呼吸未尝亡,但神出气移,

不能再守胎中之一息。修炼之法,使人返本还原,复其生身受气之初

耳。以口鼻之呼吸言之,咽喉者,所由之关也。其上有会掩焉,启则

呼气出,心肺主之;闭则吸气入,肝肾主之。心肺相去会掩为近,肝

稍远,肾最下这尤远。呼则气促,其气由之而日耗于外。吸则气少而

短,不能下至于肾,遇肝而返,此呼吸所以不固。真人呼吸,寿人元

气,人人有之而不知。口鼻呼吸,丧人元气,人人陷之而不觉。人能

回光返照,注意脐肾之间,一呼方至,以吸继之,互换禅续如环。斯

循者,真息也,与婴儿在母腹无异是也。

上关:泥丸居顶上,神所栖也,故曰上关。一身之外,皆太虚也,

太虚神之妙应者也。得之于我,还之于彼,何间然之有?炼精者,身

不动而已。采取升降,不得不运之以心也。炼气者,心也。炼气者,

心不动而已。阖关进退,不得不运于意也。至于神
则妙应不测,既无所施。三者混合为一,复忘一,并出与太虚同

体,恍然如在梦中。学者到此境界,乃是泰定,切不可放倒。当知昏

久则明,浊久则清,脱胎元神,于此出矣。(玄工尽此三段之中。)

腹中橐籥风入松,顶上箫韶泉漱石。

《心经》无垢子注云:“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栏。从他

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六根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上返

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起处是妄,休教生苗。”

修行之法,筑基已就,玄牡有相之后,工夫大约有四:曰静(真

息绵绵,纯然一性),曰定(始而昏定,继而正定),曰慧(了了常

知),曰通(六通)。一步进一步,一层深一层。见境不着,见阻不

退。谨谨护持,自然成就。否则前功尽弃矣。

《灵宝毕法》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理。气中

生水,水中生气,乃心肾交合之机。比物取象,道不远人。配合甲庚,

方验金丹之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之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乃成

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常怀征战之心。自下升

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添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

阳长。水源清濁,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玄机奥

旨,难以尽形。”(工夫行持,不外于多入少出。)

尝读张三丰《道法会同疏》有云:“得腐朽再生之橐籥,见劫仞不

殒之卷阿。红铅黑铅,煅炼方成影响。金液玉液,坐卧略致疏通。”
(云云。)每疑“劫仞”“卷阿”之错,及阅《大洞经》,有“黄箓保劫

仞”之句,又“停玄三秀阿”,注云:“藏隐玄根于三秀之卷阿。南岳名

太虚小有之天,古诗 小有洞中三秀草 ,即灵芝是也。山有五芝,饵

其上者得仙。”乃信仙词咸有所据,非杜撰也。

《华严经》云:“惟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度人经》“身

度我界,体入自然。”又云:“有过我界,身入玉虚。”圭堂注云:“先

天之命源一也。夫命如召命之命,此意玄妙入极。”又《楞严经》行

阴画中云:“深达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

方界,已获其同。”圭堂注云:“闻之曰:命如召命之命。”《坛经》:

“吾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圭堂注云:“闻之曰:六祖偈 劫火烧海

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湼槃相如是 ,夫四其二土之妙,乃

在是矣。”(有幻身四大,有真空四大。)

《楞严经》:“地性火性,水性空性。”圭堂注云:“闻之真实土,

真虚土,皆土也。合真水、真火、真风,并谓之四真。《楞严》 虚

空藏菩萨手执四珠,遍照空界 ,与《金光明经》 四如来混合一室 者,

正发明是义。若以后天四物,与夫假合四大而会之者,万里矣。世尊

托后天四物,以明不可言传之妙,而曰如来四真。清净本然,周遍法

界,遍满世间,宁有方所,岂细事哉。此之谓造化一源。先君妙道,

大佛之秘藏,生灵之太初,自从水火相击搏,便有两土各战争。故曰

两土成圭者,此也。”(风乃巽风,又为橐籥也。)圭堂云:“乾坤函

盖,狮象交驰,真火盘旋,风云改观。既而千光历落,浑透帘帷,醒
醐弥抽,机轴潜发,三恩大事,再叹奇哉。”(此景详见《修玄章》

第九,及《四百字序》。)

元精者,父母交媾之初,阴阻偶合之始。精血相含,孕于坤宫,

生于坎户,徐徐凝结,渐渐成胎,十月周圆,形体全备。身中一物,

名曰命蒂,乃召命之命尔。自造化中来,以其能召元神入身而为物者,

此即先天自然之祖气也。元神者,虚中一灵,湛湛寂寂,无去无来,

不增不减,乃混成之性尔。偶因念动,遂于造化未来之前,天命既立

之后,一点灵光,自虚无中来。受命之命,附体着形而为物者,此即

中天湛然之气也(谓之灵汞)。元炁者,粤自立命之初,设性之后,

混合身形,伏母脐下,随母呼吸;十月满足,离母出胎,大哭一声,

径受此炁;自杳冥中来,系于命蒂,自呼自吸。此后一身精血气液

,随时滋长。情见于外,若知禁忌,寿满天年。倘或恣情,必遭

夭折。更能知时运用,乃得长生。此后天浩然之气也(谓之真铅)。

人以父母初交元阳,召空中魂爽而有此身。有身之后,元阳日耗,

魂爽渐离,而身不能久。修行之工,不过使身中元阳与游魂重来相见,

聚而不散,以返未生之初耳。故云“金来归性初”。

第二部分

《楞严经》云:“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

传命。”又云:“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此即召命受命之理,

盖生人之大端若此。
《楞严经》云:“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又云:“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此即召命受命之理,盖生人之

大端若此。(潘右云:“一性之动,是为太易,言性移易而不定也。

或为人或为异类,在性之所好而巳。”)

八识之中,有法识神,主人之意;意行即行,意止即止;名妙观

察智,平等性智,主传送识。大圆(镜智),主含藏识,皆听意神以

主之;意去即去,意来即来。下工之初,全仗此神,以炼丹采取。(故

又名为妙观。)

意之所之,气为之奔走,非敢后也。盖志气之帅,听其役使,一

真聚则众真皆聚。

少林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曹溪偈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窃云:“灵台为花,华盖为叶。一旦撇开,十方朗徹。成果证真,悟

因是诀。”又云:“大悟若干遍,小悟不知数。劫外若见家,圣域乃优

入。”

昙阳子云:“莫待年龄八八,元精散尽难收。”黄石公《素书》云:

“悲莫悲于精散。”注云:“神之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前无后,

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形也,则为名为哲,为智为识;曰精诚,

曰精力,曰精强,曰精明,曰精专,曰精虔,曰精光,曰精实。血气

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散之不已,
岂能久乎?故曰:寡欲为要。”(庄云:“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

尚志,圣人贵精。”)

于清风曰:“未至真空,阳神难出。”丘长春曰:“未至真空,阴神

也难出。”盖古仙之脱胎神化,由于虚静之极,无我之至也。今人梦

中,其神无所不至者,不格于形也。醒则滞于此而不能远去者,形格

之也。故惟真空无我,然后能脱胎神化。

又靖天师与司马承祯寝,窥见其额上有日如钱大,光耀人席。逼

而听之,脑中有小儿诵经音,玲玲如金石。晁文元自记:尝闻灵响,

凝然听之,心息俱住,神气融畅,杳不可说。目有一点圆光,如小钱

许,或青,或黄,或白。二公之事相类,一属它见,一属自见,其玄

机则一也。圆通大士赞有“侧耳粪声,扬目见月,屈膝支颐,人空境

绝”之句,皆可为修行师印。

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性

者属知觉,命者属形质。

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蛇于巳日不出道,莺于春时自出谷。最贵

为人者,何不顺时养元阳而收真炁耶?真炁大运随天,春在肝,夏在

心,秋在肺,冬在肾。元炁小运随日,子在肾,卯在肝,午在心,酉

在肺。真修之士不见功者,以旺时不收,损时不补,散时不聚,合时

不取。不知交合之时,又无采取之法,安得比天地长久、日月坚固哉。

详见《灵宝毕法·西山会真记》。
龟能息气,鹤能养神,鹿能固精,三者世间之寿物也。人为最灵,

当兼而有之。可以人而不如物乎?

北方正炁号河车。车谓运载物于陆地,往来无穷。而曰河车者,

取意于人身万阴之中,有一点元阳上升,薰蒸胞络。自肾传肝,自肝

传心,自心传肺,自肺传肾,为小河车也。肘后飞金晶。自尾闾起下

阴至中关,中关上关;自上田至中田,中田至下田,为大河车也。纯

阴下降,真水自来。纯阳上升,其火自起。一升一沉,相见于十二楼

前,颗颗还丹,而出金光万道,为紫河车也。故车行于河,如气在血

络之中,炁中暗藏真水,如车载物。所谓河车者详矣。

肝本心之母,肾之子,传道肾气以至于心。肺本心之妻,肾之母,

传道心液以至于肾。气液升降,如天地之阴阳。肝肺传道,若日月之

往复。故曰气传子母,液行夫妇。

肾气投心气,气极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配合真一之水,名曰

龙虎交媾。日得黍米之大,名曰金丹大药。保送黄庭之中。黄庭者,

脾胃之下,膀胱之上;心之北,肾之南,肝之西,肺之东;上清下浊,

外应四色;量容二升,路通八水;所得之药,昼夜在其中。若采药而

不进火,药必耗散而不能住。若进

火而不行采药,阴中阳亦不能住,止于举发肾气,壮暖下元而已。

若采药有时,进火有数,必先于铅中作汞,借气进火,使大药坚固,

永镇下田,名曰采补之法。
心之见于内为脉,见于外为色;以舌为门户,受肾之制伏,而驱

用于肺;得肝则盛,见脾则减。肾之见于内为骨,见于外为发;以两

耳为门户,受脾之制伏,而驱用于心;得肺则盛,见肝则减。肝之见

于内为筋,见于外为爪;以眼目为门户,受肺之制伏,而驱用于脾;

见肾则盛,见心则减。肺之见于内为肤,见于外为毛;以鼻穴为门户,

受心之制伏,而驱用于肝;见脾则盛,见肾则减。脾之见于内为藏,

均养心肾肝肺,见于外为肉;以唇口为门户,呼吸定往来;受肝之制

伏,而驱用于肾;得心则盛,见肺则减。人之五行,相生相克,而为

夫妇子母,传气衰旺,见于此矣。

人之初生,肾为始,脾次之。脾又生肝,肝方生肺,肺肝为传导

之门户。且肾为水也,水中有火,升之为气;乘气上升,朝之于心;

心中生液,负阴而下,以归于肾。盖无肝肺为之传道,安得交媾而成

龙虎耶。古人炼丹不成,大患金木间隔。今若使肝能传肾气以朝于心

肺,能传心液以至于肾,时候不差,黄芽乃生。(故探取须用甲庚,

沐浴必以卯酉也。)

肝主魂,应于目,神之存也。肺主魄,应于鼻,气之调也。

辅谈云:“修养家存神于泥丸,则丹田之气上升。盖神之所至,气

随之而往也。旁门所谓手按尾闾,吸气咽津,虽得其绪余,而亦不泄,

况于是耶。”《左传》云:“人受中以立命。”《书》云:“上帝降衷于

下民。”即道家黄庭也。黄者土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天一生水,在

人为精,藏之于肾,肾有左右中夹。《黄庭经》云:“左为少阳右太
阳,后有密户前生门。”肾既为生死门户,则涵养之功必自黄庭始。

肾中藏精,精中生气,交合于心。心液相交,炼于黄庭。倘知交合不

差,则精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道,生生之理,不失天地之中。

人之一体,所以死坏者有三十九处,以受鬼气。形有间孔,血有

亏迭;死气日进,邪气引入;精神不通,津液沉滞。故《生神章》、

《大洞经》有混合百神之道。

人有八漏:目之泪,肝漏;鼻之涕,肺漏;口之唾,肾漏;外汗,

心漏;夜盗汗,小肠漏;寝而涎,脑漏;梦与鬼交,神漏;淫欲者,

身漏。是皆五阴六入、十二根尘之所交接。

严君平云:“虚心以原道德,静意以期神明。缘众生之心未合于道,

先授之以斋法,使其因斋而息心,息心而入道。后世炽以人事,涉以

形器,斋法何其谬耶。祭酒道士但成一尸祝矣。”

人未生时,谓之不睹光明,处冥冥之中,无所作用。虽无烦恼怵

系,经千百劫,但成游魂苦爽,何益于事。庄子悲在冶之金,盖惜其

为人之后,空与草木同腐,不若无生之为安也。有人于此不贵其生,

认四大为逆旅,形骸枯悴,只说苦空,坐待至死,岂人之情也哉。

修行之士必先拘魂而制魄。魂乃汞之属,魄乃铅之党。汞性易飞,

人才死则魂先去。《度人经》云:“高上清灵爽,悲歌朗太空。”盖伤

人之死也。
人未受生,芒芴芴:音忽。同“忽”。之间,是为太易。变而有气,

是为太初。气变而成形,是为太始。阴上承阳,气随胎化,是为太素。

灵光入体,与母分形,十月完足,是为太极。

晨者,鸡鸣之时也。《洞玄经》云:“举身登晨,白日升天。”中

为白日,鸡初鸣为登晨,是以存太一混合多用此时,乃生气时也。
《黄

庭经》云:“羽服一整八风驱,控驾三素乘晨霞。”

太虚聚而有炁,炁聚则为精;炁聚精结,包之于土,兆生之理启

矣。经云:“男女构精。”包胎始荣,乘其宿命,然后生人,故曰包命。

当其元炁初包,状如垂囊,附脾作种。脾为真土,物所凭生;中黄太

一,为人己命,其炁流演不穷。故云:元一黄演之炁。(上文曰灵光,

曰宿命,曰灵爽,皆指受命之命而言。)

五脏六腑,百关百脉,金津玉液,日月光华,皆

本于肾。故《黄庭经》云“主诸六腑九液源”是也。庄子云:“真人

之息以踵。”踵者,命门也。其气息于命门,如子在胎,不饮不食,

绵绵长存,所谓胎息也。气本生于肾,若息于它处,必无是理。或云

踵者相继之义,是人之所以继续不绝处。故云“生生之谓易”。又云“种

民天”。种与踵之义同,以继续名之为踵,以根本名之为种。

《金关玉锁诀》云:“白牛去时,如何擒捉?曰:紧叩玄关,牢锁

四门,急用仙人钓鱼之法;又用三岛手印,指黄河逆流,掩上金关,

纳合玉锁,白牛自然不走。一名金关玉锁定,二名三岛回生换死定,
三名九曲黄河逆流定。若定了宝时,休教滞了腰脚,昏了眼目。此是

定三宝法。若收定三宝,搬运归寄何处?先用芦芽穿膝法,烹气冲宝

炉;二骨直至涌泉,补于二足。然后行七返还丹之法。若不用此功,

便行肘后飞金晶而望长生,顾上不顾下,如小儿建塔,下不坚牢也。

卞和刖足亦是不行穿膝之喻。”又《锢歌》云:“上至顶门泥丸宫,下

至脚板涌泉穴。九窍八门都补合,休教一点有漏泄。”又《青霞秘文》

云:“涌泉穴,发水火二气。入尾闾,合两肾。一龟一蛇,互相槖籥。”

观此二说,则芦芽穿膝之工,诚不可缺也。息踵之论,可执一偏耶。

雀巢灌顶,如群雀之噪也。芦芽穿膝,如根荄之贯也。(《物外

清音》云:“偶然奇,耳边钟声唧唧,泥丸宫如鸟为栖。百样声音,

乱噪不住啼,猶如茂林晚鸦叫起。”非灌顶之喻乎?《青霞秘文》云:

“左足太阳,右足太阴。两足底为涌泉穴,发水火二气。自双足入尾

闾,上合两肾。左为肾堂,有为精府。一龟一蛇,互相槖籥。”非穿

膝之说乎?)

上一赤子,中一元皇,下一元王,此三一神也。元王印命门神也。

魄成于地,乃阴也,喜于死。大洞之法有制魄之方,不使散乱。

人之梦中与人争战者,乃尸鬼也。尸鬼即魄也。魄以肺为家,而又主

炁,其色白。游魄若返,则必炼其炁,使生华也。《黄庭经》云:“急

存白元和六炁,神仙久视无灾害。”

金木水火之炁,非土不成。心肝肺肾之元,非脾不养。九天之炁,

初降为胞,名元一黄演之炁,是中黄太一以为己命也。至于五月,五
脏乃分,又名中灵之炁,是五炁居中以结命元也。则知生人之成始成

终者,其惟土与丹法象之。

道人要妙,不过养炁。夫人汩汩:原刻作“泪”,误。没于名利,

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别无它事,惟至清至静,颐养神气而已。心液

下降,肾气上腾,至于脾元氲氲,则丹自聚矣。若肝与肺,但往来之

径路,习静无念绝想,神自灵,丹自结。

叩齿之法,左为天钟,右为天磬,中为天鼓。若去却不祥,则鸣

钟伐鬼灵也;制伏邪恶,则鸣磬集百神也;存思集神,念道至真,则

鸣鼓朝真圣也。要闭口缓颊,使声虚而响应深也。

古之人以修诵而得仙,如魏紫虚、李顺兴、司马子微之类多矣。

今学经之士,纵未绝缘离世,苟能金石其志,背尘合真,至心受诵,

久久不已,必阶仙品无疑也。

蔡季通《睡诀》云:“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

后睡眼。”晦庵以此为古今未发之妙,殊不知本出于《千金方》,云:

“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冥目。”此睡诀也。

三宝者,天宝、灵宝、神宝;分为玄、元、始三气;降于人为三

田,曰枯,曰炁,曰神,此内三宝也。教有道、经、师宝;道宝,太

上三尊也;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师宝,十方得道众圣;又纵、籍、

度三师,此外三宝也。《内秘真藏经》云:“贫性寂灭,尘累无染,

戒行不亏,是为法宝。嗔性不起,不愤外尘,定无生转,是名师宝。
痴性无取,无恼无患,慧通无碍,是为道宝。此非内非外,非声非色,

一真澄湛,善莫大焉。”

《内观经》云:“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

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神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

五形分五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府,用滋灵也。七月,七星

开七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

以定精也。

天宝君,玉清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其色青)。灵宝君,上

清天驻尊也,一生二,为元一之气(其色白)。神宝君,太清天尊也,

由二生三,为始一之气(其色黄)。三炁既足,而生九炁,九气散为

万炁,以植生物之根。(庄云“知北游于知玄水之上”,“及于白水之

南”,“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乃太易、太初、太始之序也。)

人有死生,性无死生。出死生之外者,其惟见性乎?常人结习未

除,为业所牵,留滞幽阴,或相报对。业报既尽,善性不灭,还生人

道者,必当濯形太阳,然后投胎。盖日之上馆,亦名洞阳宫,流火之

池,中有黄华真水。彼间真人以此水灌濯其身,《长生简诰文》云“黄

华荡形”,此之谓与。自得为人,经多少节次,惊天骇地,岂可自轻?

炼养元神,返本还淳,与三炁九炁吻合,有骨肉同飞,上登三清之理。

而不自勉,至于死坏,悲哉。造道之功,至于悟性,须当培养命基为

本。若不能尊炁贵形,保命爱神,坐至衰老,汞枯铅耗;命基既削,

真性亦昏;此时欲修,所谓渴而凿井,不亦晚乎?”
峨山一老僧云:“头为无影山,目为双林树;鼻中动静,为三昧火;

耳为阿褥池,乃观音救苦处;咽为趙州狗子;鼻又为共命鸟,为真土;

心为优昙华,舌为红莲树。药之未生,三昧火守之。药之既生,三昧

火采之。呼接天根,吸接地根,故为三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

寂惺惺,惺惺寂寂;本觉昭然,精气自固,药物自生。生而采,采而

生,日积月累,腹中有宝,则优昙自关,白毫自见;白毫优昙,相为

表里。”

禅定不动处,混沌未凿时。

东坡曰:“徐徐而为,十年之后何事不立?但患志之不坚,行之不

力耳。”其说在北山愚公之平山,补陀大土之遇磨铁人也。(大慧云:

“念念不间断,莫管得不得。”)

尝读《大洞真经》“檀炽钧音,仙梵历耳”,及《生神章》“琼房妙

韵”之语,心窃异之。及考古证今,内征外访,无不符合。闻熏闻修,

以入正定,定久则心华自开,十方圆明之境庶几矣。转识为智,道固

如是也,孰谓教外无别传也哉。

《楞严》旨义,奥衍宏深。大约谓人之觉体,妄有四大,遂成六

根。六根之中,各具四阴,共成五蕴,乃生减根本。若能选择圆通,

一门深入,以至六根互用,则五蕴尽而觉体复,六解一亦亡矣。故《心

经》云“照见五蕴空,能度一切苦”。
《契》云:“含元虚危(左肾属危,右肾属虚,间以穴言),播精

于子(以时言)。”注云:“虚危亥子之间,阴极阳生之时。子者,一

阳动处,过此则子母分胎,妙在尾箕斗牛女。”岂知虚危,同是子位,

岂可分为先后二时?若亥末子初,则当云危室,非虚危也。识者详之。

夫道之全体,具于人之一心。圣不加多,愚不加少。圣人以其心

役眼耳鼻舌身意,众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圣、愚之别耳。

学圣人者,固宜从事于一心矣。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门户也。心本

无形,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可得也。所谓“系心一

缘,面壁三月”,皆此法也。且六根之为患,唯眼为剧。程子四箴,

致动于视,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然则

操存之法,固以视为极度则矣。尝试思之,众人之情,开眼则从想,

合眼则从梦。随逐妄境,竟不知孰为主人。魂不附魄,魄不附魂,流

很生死海中,百劫千生妩有出期。此无它,放心未收故也。孟子曰: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放心而不知求,哀哉!”禅家建火场,炼魔

却睡,其法专用力于眼视。或三日,或七日,不睡不坐,暂立辄行,

夏在御,互相规察,使眼视常平,睁睛不瞥。盖存乎人者,莫良于眸

子。人之有心,不昏昧则放肆,曾无中立之时。放肆则视流,昏昧则

视懵。惟不昏不散,寂寂惺惺,乃为合道。故必严峻规条,虽挞之流

血,不敢怨怒。至于真积力久,则昏散二病湛然自除,兹则了然顿悟,

豁然贯通之时矣。然此不可有正助期限,盖悟道有迟速,系乎人之宿

根。有一宿而觉者,有三日者,有七日者,有三月者;三月不达,则

以期年;期年不悟,则以毕命;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此禅家建
火场之意,收放心之要法也。今吾辈岂能不睡?日夜之间,忘机寂照,

理自玄会。张真人偈云:“心如朗月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

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西岳有一道人,住山二十年,夜梦

神人告曰:“你差了,今后你只想青天明镜。”道人如其言,三季冲举。

观此则知收放心之法矣。炼魔法虽善,然束心太急,亦为魔摄。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此性在人为甚真,即本觉也,即道体也,

即未发之中,得一之一也。及感物而动,所谓本觉者,不守自性,从

真起妄,背觉合尘矣。违真背觉,然后有心意情识之名。真则不二,

违真则贰。贰以二,参以三,同归于妄而己不觉故也。惟其不觉,是

以妄认躯壳为我,而不知本觉之为真我。妄认六尘为心,而不知本觉

之为真心。世之讲学者,又皆以识神为觉,而实非本觉也。以见解为

悟,而实非真悟也。此无它性,心意情识等义未及犁然。是以觉路不

开,见惑为病。

寂然不动之中,即道之体也,即仁也。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虚灵不昧之本体也,本然固有之知也,无极之真也。此圣凡、贤不肖、

智愚之所同具者也。惟圣人一向圆全安住,未尝少迁。虽至动之时,

一向圆全安住,曾不少迁,所谓主静也。《易》曰:“精气为物,游

魂为变。”故知死生之说。夫其所谓游魂,乃其寂然不动之体。物交

物则引之,内外皆喧,失共固有矣。贤者觉之,则为不远复。凡夫昧

之,逐为游魂;日远一日,月远一月,无復返原之期;颠倒于梦想之
间,而游魂始为变矣。至此则愚益愚,流荡生死海中,不能自有真命;

随物迁化,莫知底止。故惟圣人能制命,圣人能不死,患者反是。

陶靖节《归去来辞》有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

途其未觉,觉今是而昨非。”其曰悟,曰知,曰识,曰觉,四字极为

分晓,此渊明所以为闻道也。后人不达,乃改识为实,渊明之意荒矣。

知止而后有定,此知字即是灵知,即是本觉,即是悟,即是止至善。

既止至善,则定性矣,定性则不迁矣。不迁则静,而安如止水。物来

则现,物去无迹。前乎千万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皆视诸掌

矣。故曰能虑,能虑则得道矣。故曰能得知是至善初地。得是至善极

功,首尾只是一知字;尧舜执中,此知也。孔门一贯,此知也。

夫人之所以欲寿其身者,岂非以身为我有乎?然以身为我之所

有,则可;谓身为我则未也。夫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块然器也,而

非性也。视听言动,虽出于性,然亦非性之体也。盖交于物之用也,

此皆与器同尽者也。性也者,灵明独照,与天长存,不以少而盛,不

以老而衰;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故曰天命也,此则真我也。而

人多执身为我,于是得失交乎前,忧喜躁乎中;汩于其情,挂于其身。

而所谓真我者,茫乎不知为何物,豈不大可悲哉。

二氏之学,以养气为主。诚能内视返听,此气自充,精神自固,

仙丹在人腹中,即此气是也。故曰气不耗散,再无别诀。老子曰:“君

子为腹不为目。”丹书云:“黄帝内视,三月而道成。”即此法也。
《经世书》云:“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生身处,此

物先天地生;没身处,此物先天地没。水火木金土之五行攒簇于此,

肝心脾肺肾之五藏钟灵于此,唾涕精津气血液之七物结秀于此。”《内

指通玄秘诀》云:“含光便是长生药,变骨成金上品仙。”又云:“撮

聚双精在眼前,烧成便可点金仙。”《金华诗》云:“双童常守洞门立,

三岛真人长往还。”《金笥宝箓》云:“性之初见如星大,圆佗佗,光

烁烁。”修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故沧海洞源之

间,或如一颗,或如一钩,从下而上,渐升渐长,此是先天真一,

凝而显象,非幻妄也。三日月出庚,曲江上月华莹静,有个鸟飞,皆

此旨耳。阳子云:“是一土坯,水火煅炼,方能成砖。水火交似冷如

冰,从泥丸而降丹田,不出月余,神水将毕,霎时现出水中之金,紫

色光明,大如米粒,结在明堂。千变万化,开眼不见;闭眼观之在泥

丸,或走或飞,或上或下,只在内而不在外。工夫到此,不可言谈,

亦不可昏睡,坚心上下照顾,此第七转工夫也。”

《圆觉经》“晏坐静室,安处徒众”;《维摩经》“空其室内,除诸

所有”,皆谓屏涤杂念,虚其心也。

性命宗旨,谭者多未莹,盍观六祖语,可知崖略。其曰:“本来无

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性宗事也。又曰:“吾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

此命宗事也。

人之寐也,魂自雷门出入为梦。雷门者,耳也。
或问:“观世音何以示女相?”曰:“归元法无二,方便有多门。成

佛证果,依因悟入,凡二十有五门:六极也,六尘也,六识也,七大

也。诸门之中,惟观世音依耳根而悟入。《黄庭经》: 娇女窈窕翳

霄晖。 注云: 娇女,耳神名。 故观世音现美女之相。六尘惟声度

垣不能为碍,故观世音之妙力,无刹不到也。”

《楞严经》以情为外分,想为内分。盖心动于内曰情,人之阴气

有欲者也,故为内。意缘于外曰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故为外。情

积不休,能生爱水;诸爱虽别,流结实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想

积不休,能生胜气;诸想虽别,轻举实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纯

想即飞,能生天上。情少想多,轻举非远。情想均等,不飞不坠,即

生人间。情多想少,流入横生。七情三想,沉下水轮。九情一想,下

洞水轮。纯情即沉,入无间狱。欲界众生,末后着尽于此矣。修行人

绝诸情想,直超三界。

修行人,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刘元城四十七时谪岭表,已绝欲故,七年间,未尝有疾。年几八

十,坚悍不衰。尝语人曰:“安世绝欲三十年,气血意思,只如当时。”

终日剧谈,虽夜不寐,翌朝精神如故。每日行千步,宴坐调息,复起

观书,未尝昼寝,终身未尝草书。家庙祭享跪拜,七十有二,未尝废

阙,一皆本之以诚心。尝前知至诚如神圣言,岂欺吾哉。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性不可不复。圣贤应世,惟欲教人复性面

已。复性则天地世界如观掌中物耳。人身戴天履地。曾不知天之高,
地之厚,懵然百年,如夜投逆旅,未明别去,非惟不识主人,抑亦不

识方隅物色也,岂非虚度乎?于乎!天地世界,可谓广大,而吾人之

性,又包乎天地世界之外,此圣人所以教人复性也。庄子曰:“六合

之外,圣人存而不言。”邹阳曰:“天下之为九州者,有九九。今中国

之九州,乃八十一分之一耳。”《楞严经》云:“阿罗汉见阎浮提如观

掌中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众生洞视,不过方寸。

道孰为大?性为大。千里之远,数千岁之日,其所动静起居,随

若亡弃。然时而思之,则千里之远,在于目前;千岁之久,无异数日。

人之性,不亦大哉!噫,人之自小者,可哀也已。

始元玄三炁,帝雌雄三一,上中下三关,首心肾三统,皆一理也,

一事也,一物也。

司晨之鸡必以童,若坏其天真,岂能有常哉。吁,人可知矣。

《龟策传》云:“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陈,

居也。宋李文靖云:“内典以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

人生朝暮不可保,巢林一枝,聊自足耳。盖住坏空成,则必至于坏,

理势然也,何以全为。”

“道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语言则福全。”亢仓子之语也。

孟子戒助长,庄周惩益生。
李翱云:“灭情以复性,不若王弼性其情,久行其正。”李杂乎禅,

王协于《易》。

晁文元云:“置心空中,不令着一物。”白沙子云:“善学者,常令

此心在无物处,庶运用得转耳。”

程彦宾攻逆宁成,左右以二美女进,手自封锁一室。及旦归,其

父母皆泣谢:“愿太尉早建旄节。”答曰:“但死时无病,便是好也。”

后官至观察。九十一,无病而终。尹师鲁尹师鲁:名洙,字师鲁。北

宋文学家,河南(今洛阳)人。与范仲淹相友善。是是非非,议论无

避,不苟止,不苟随。临终以书别,范文正驰至,已沐浴坐逝矣。哭

之恸,乃张目曰:“死生常理,希文岂不晓乎?”复揖而逝。由二公观

之,死生之际,顾平日存心积行如何,自然如愿也。

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着,谓之智食。姿情取

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第三部分

西僧觉称入中国,杨文公礼之。既而译云:“我国土不食肉,

此处屠宰悬市,甚不忍观,暂到五台,礼文殊,即归矣。”

丰稷尚书言少时亲雪窦,每以惜福教人,云:“人无寿夭,禄尽乃

死。”元厚之死而复生,自言初到冥司,主者曰:“君禄未尽,异时官

至两府,然须惜福。”自此每事减省奉养,皆不敢过,后果高位。然

则人有薄福,可不自惜乎!
西僧觉称入中国,杨文公礼之。既而译云:“我国土不食肉,此处

屠宰悬市,甚不忍观,暂到五台,礼文殊,即归矣。”张阁见黄山谷“蕨

茅新长小儿拳”之诗,蹙然不乐,指为“忍人”。盖阁为河内推官,而

通制葛繁,惟素食诵经,遂亦断肉故也。使人皆若觉公、张公,于一

切物常存不忍,安有以恶为能,而作残忍之事乎!

李林甫微时,遇道士曰:“君已列名仙籍,异时握权,不得妄有阴

贼。”既贵,忘之,复梦道士责曰:“君胡不忆吾言乎。”命吏引入一

处府署严饬,喜曰:“居此亦自不恶。”道士笑曰:“此鳞介所居,其

间苦事最为惨毒。”骇然汗下而寤。许文规冥摄,以曾活一人得延一

纪而还,望见守卫甚严,问吏曰:“此都狱也。凡世常行阴贼之人,

死后治罪于此。”所谓地狱水族非阴界与。黄宗旦知苏州,王质为通

刊,获盗铸百人,喜曰:“此皆予以术阴钩得之。”质愀然曰:“事发

无纵,以术置之死地,尚为喜乎?”宗旦不觉身去坐榻,谢曰:“微公

言,吾几失矣。”

郑夷甫闻术士推其无寿,戚戚不堪。后授《楞严经》,有悟曰:

“死生之理,我知之矣。”释然放怀。调封州判官,预知逝期,屹然立

化。朱炎学禅,久之于《楞严》有悟,问讲僧义江曰:“此身既死,

此心何在?”江云:“此身未死,此身何在?”遂以偈答曰:“四大不须

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默呈师坐,只在寻常语默中。”江

可之后竟立化。观此二公,《楞严经》真入佛之门也。
圭堂云:“阿难本非持犯,摩登亦非淫妓也。世尊语阿难: 汝初

发心,见何胜相? 答曰: 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洞如琉璃。

自思欲气粗浊、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故首托摩

登以发明之。 密意正在此。所谓不假凡气,自有圣胎之大用也。”

大慧云:“自念此身尚存,睡时已无主宰,况四大分散,众苦炽

然。”“如何不被回换?”师曰:“待汝妄想绝时,自到寤寐恒一处,后

忽参悟,方知梦时便是寤时底,寤时便是梦时底。”庞居士云:“心王

总是依真智,一切有无俱遗弃。身随世流身不流,夜来眼睡心不睡。

天堂地狱总无情,任运随空到此地。”昔舍利佛于梦中说六波罗密,

而与觉时不别;仰山梦升弥勒宫,而曰:“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

非。”此皆寤寐恒一。至于恒一,则心如道晴空焉。(《法华经》云:

“梦中见妙事。”)

三立限期,本佛语也。果尔用力,则药山云:“牛皮也须穿透,何

况本来具此圆明妙心,宁不亲证之理,尚无所真见,不能全体涌现,

吾不信也。所谓岁岁说工夫,此人了不足道也。”

《道德经》云“观其妙”,“观其徼”;《阴符经》云:“观天之道。”

《易经》曰:“观有孚颙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观”之一

字,仙释所同,下手用功第一切要。每日南辰北斗,气息归根,念念

还元,先天有据,则造化之运周于身中,而真种已得。诸书云:“初

基有作,即是根源。”正指此也。
老子云:“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所谓民者,指精气而言也。天真皇人云:“神,犹君也。

民,犹气血也。民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

老子云“谷神不死”,即虚灵不昧也。谷者,人身空处。神,其灵

也。不死者,常存也。有此则为万化本原。门乃一阖一辟之名。玄牝

无可名状,但阖辟始有动处,故即以为门,为天地根,化化生生,其

出无穷也。人但默会于此,守而行之,悠悠绵绵,多内少出,所谓“真

人之息以踵”,则观天法天之道尽,而造化在吾身中矣。

老子有欲观徼,即癸生急采之意。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物指精气,其次即为耳。能孩其耳目,使如婴童,则修真之事

毕矣。故曰:“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刘经臣佥判辞韶山,山嘱曰:“如此用心,何愁不悟。尔后或有非

常境界,无量欢喜,且急收拾。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否则有失心

之患。”后参智海,海曰:“古人道 平常心是道 ,你十二时中,放光

动地不自觉知,向外驰求,转远转疏。”一夕举香至问波罗:“何者是

佛?”答曰“见性是佛”之语,刘不能答,退就寝。五鼓觉来,方追忆

间,见种种异相,表里通彻,六根震动,天地回旋,如云开月现,喜

不自胜。忽憶山嘱,姑抑之。逗明证于海,海曰:“更须用得始得。”

刘曰:“莫要践履否?”海厉声曰:“这个是甚么事,却说践履?”刘默
契,乃作发明心地颂八首。赵清献公,字阅道。年四十,摈去声色,

系心宗教。亲近佛慧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

坐,忽大雷震惊,即契悟作偈云:“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

水。一声辟历顶门开,换取从前自家底。”慧闻而笑曰:“赵阅道种彩

耳。”古之君子,其悟门类如此。

赵琪,字元德,谧文惠,临淄人,飘然有神仙思。玉溪李简易先

生者,得道为神仙,数授以其术,久久隐去。人或以为不死,思之久,

一日见其至,喜而固留之,曰:“吾远来甚熬,请具浴。”先生就浴室,

久之不闻声。日且暮,赵亲候之,见有光昱然在水上,圆如初日出,

不復见先生所在。第十四祖龙树尊者,尝至南印度为众说法,遂于坐

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大众唯闻法音,不视师相。有迦那提婆谓众

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

廊然虚明。”言讫,轮相即隐,尊者复居本坐。至人纯阳,形神俱妙

有如此。(观前二段,见入道之门。观此二段,见成道之妙。)

精生有时,时至神知。百刻之中,切忌昏迷。遇生则采之,毕即

静养之。若静中昏沉,是坐则行,是卧则坐,昏退依旧静,所谓四威

仪皆可行道也。浩气者,刚大之气,正气也,塞天塞地,而其体充,

故不惴不馁。夜气者,清明之气,元气也,生天生地,而其机微,故

或隐或见。

神者,丹也。故曰:“本来真性是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元神

者,真火也,昭昭灵灵,万古不灭。
根从何生?惟识根,然后能归根。命从何始?惟知命,然后能复

命。《灵枢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白玉蟾云:“自形中之

神,以入神中之性,此谓归根复命。”(心凝曰神,神静曰性。)草

木从根而发,人之根在神明之舍。

白玉蟾曰:“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

而成道也。”今夫蠮螉蠮螉:音耶翁。细腰蜂。之虫,孕螟蛉之子以

混其气者,药也;以和其神者,火也。若龟之相顾,神交也;神交而

气未始不交,火中有药也。鹤之相唳,气交也;气交而神未始不交,

药中有火也。至于不根而生芝菌,不母而生蝤蛴,阳阴相搏,燥湿相

育,亦有神火气药为之根与母焉,以成其变化之用,而遂其生息之机

矣。

生我之形者,父母也;而构精化生之际,自有一点元神存乎其间

者,天地生生之自然也。《易》以乾坤称父母者,盖谓是耳。故父母

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如曾参之启手启足,孝子事亲,如事天也。

天地全而生之,人全而归之,如尧舜之神气归天,仁人事天如事亲也。

身譬宅也,神譬身也。养成元神,炯然不昧。离身长往,归还于

天。如世人舍宅他适,故曰拔宅飞升。

耳目之窍,吾身之门也。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神明之舍,吾

身之室也。
玄牝之门,譬莲子也。为天地根,譬莲子之心也。此心未芽,生

道在中。此心既芽,生意不息。

知识不用,归乎其天,是一心一天者,本体也。稍属之,知且识

焉,即非本体,即非天也。七返者,返此本体也。九还者,还此本体

也。复命者,复此本体也。归根者,归此本体也。得此本体而一真不

妄,谓之真人。得

此本体而神化不滞,谓之神仙。以本体而变化无方者,神丹也。

以本体而办却不坏者,金丹也。

凡物实而有者,则不能鸣。钟鼓之声,达于远迩者,以其中虚而

无也。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古人有言曰:“守真一于天谷,气入玄元,即达本来。”天真又曰:

“能守真一,则息不往来。”又曰:“能守真一,则真炁自凝,阳神自

聚。”

众生者,自心之众生,谓本无之妄心也。佛者自心之佛,谓本来

之真心也。故妄复无妄,众生即佛。一念迷真,佛即众生。《书》云:

“惟狂克念作圣。”

《中庸》云:“戒慎恐惧。”夫心之体,本寂然也,敬则不失其寂

然之体,而心存矣。心焉既存,自无怠肆荒宁之失,谓非戒慎恐惧而

何?此不睹不闻之真实工夫也。若于不睹不闻之际,先虑其怠肆荒宁,
而必于戒慎恐惧焉,是有所戒慎,有所恐懼,不得其正,而心已失其

寂然之体矣,非《中庸》立言之意也。

《大学》谓格致者,格此声色臭味,而知自致矣。老子谓虚无者,

无此声色臭味,而心自虚矣。释氏谓寂灭者,灭此声色臭味,而性且

寂矣。心者性之动,意者心之发,意有所着为物,故正心诚意工夫全

在格物上。知即性也,乃心之本体。

两肾之间,空悬一穴,名曰玄关,上下之限也。老子之守中,庄

周之缘督,文王之艮其背,周公之(限艮)薰心,孔子之退藏于密;

所谓守一守真,守黑守雌,皆指此处而言。(腰中之后,名曰密户,

又名土釜,又名金胎神室,又名金水乡也。限为命根,又云限有脐后。)

文王之“不识不知”者,本体也。孔子之“吾有知乎哉?无知”者,

本体也。(禅书云:有所知者,有所不知。无所知者,无所不知。)

清庵云:“性是一身之主,以身为客。今借此身养此性,故让身为

主。”丹书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此之谓也。

洗心而退藏之者,心隐于性也。心而曰洗,则无心矣。

白玉蟾云:“梧桐秋风,升也。蕉花春雨,降也。青山暮云,浮也。

碧潭秋月,沉也。”不过形容升降浮沉之景象耳。

瞥尔心华发现,巽门豁开,即开毗庐之门,入宝珠之口。“广博含

虚空,平正无欹陷”,皆是一悟景象,若不到此不可言修行。《黄庭
经》云:“心部之宫莲含华。”玉溪子曰:“露珠滴缀莲花下。”古仙皆

以莲花喻心体。

人以形为舍,心为主。心为君父,炁为臣子。身为家国,心炁一

注,无炁不从。在五行为火,南方盛阳之精,宿应荧惑,神受朱雀,

状垂三叶,色若朱莲。神明依泊,变化莫测。制之则止,放之则狂。

要知劫外事,优昙向日开。

白玉蟾云:“虚室生白,谓之白雪。心地开花,谓之黄芽。”

人身三万六千神,所主者惟绛霄宫真人,亦名肉团神,即心王也。

心王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释氏谓之纥利陀耶佛,又名优昙

华。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凡人之终,心系断乃绝。)

凡言修行工夫,不过是初机入门事。即入门须求禅定,定力既成,

自然有悟,所谓慧也。心华发现,渐至六通,劫外有安身处矣。若年

年岁岁只说工夫,何时方得超脱耶?此乃修行首戒。

摄心住,一名为安定。灰心忘,一名为灭定。悟心真,一名为泰

定。

《金刚经》之“降伏其心”,《道德经》之“虚其心”,《周易》之“洗

心”,其道一也。

《庄子·养生主》云:“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譬若云:

指穷于油,光传也,不知其尽也。指穷于生,知传也,不知其尽也。
指即指月之指。薪有形,故易穷,譬之生也有涯。火无形,故无尽,

譬之知也无涯。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寂尔少时间,无思心正住。此心住之

时,便是本体。若佛心则湛然常住矣。以暂住之心,习令渐上,便是

工夫。

一念不起为寂,念起即觉为照,寂照双忘为定,心华发明为慧。

此圆通法门,乃直超三界,最上一乘之功用也。

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

论,在手提携,在足运

奔。遍现具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

魂。(又云:道性不即此是,不离此是,动静语默,是性之用,非性

之体。)

《归空口诀》:“凡人大限到时,四大分离,何处安身立命?先要

平日工夫纯熟,临时放下万缘,丝毫不挂一心。内守,若神离凡壳之

时,从泥丸宫太极天门而出,不可离了此宫,若离了,即坠幽冥矣。

无真心,无真相,若丝毫念起,见诸相者,不可认之。澄心定意,坚

守正念,不得分毫有趋向,无去无来,湛然圆满。如香烟而起,直至

太空白云深处;拨不开,吹不散,一灵真性,万里如在目前,此乃真

空也。行如掣电,坐若太虚,日月为邻,诸星为友;火不能烧,水不

能溺;任意纵横,去来无碍;独露真空,便是安身处也。万劫长存,
切不可思亲念友。但起一念,即堕人间。一入胞胎,永却难出。慎哉!”

(此乃阴神,指大限到而工夫未成者说。所谓贤人之死,曰复是也。)

大慧云:“临命终时,旧行熟路尚到不徹,所谓始举如何了得?临

终之际,凡有习念,尽为胜境现前,随心所爱重处先受。只如今不作

恶事,当临终时亦无恶境。若怕临终獐狂不自由,即须如今自由始得。

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

果。”(圭堂云:“不知去处,所以獐狂。若知去处,则不獐狂矣。此

宗门命脉也。”)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形死神不灭,身异性常存。

《金刚经》三十二分,乃梁昭明所叙,非经本文,当删。如四果

之上,有须菩提极于如来之无所得,应前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

差别。此一篇血脉也,乃歧作“庄严分”,甚谬。详经文有四复次,似

当以此为章法。

记梦诗云:“境中两结僧伽韈,执手授巾束华发。彷佛形容问姓名,

觉来只见窗前月。”“静中有动动中玄,渊默雷声色顶边。四大不收浑

似醉,那知身在四禅天。”

庄子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毋听之以耳,而听之以

心;毋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止于耳者,局于相也。止于
符者,滞于尘也。虚者,不着根尘也。《语》云:“六十耳顺。”此之

谓与。声入心通之训,浅浅乎其言之也。

文子云:“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

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听之不深,即

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无思

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尊精积神,内意充盈。既以得之,必坚

守之,必长久之。”(满观为充盈。)

开福贤僧问:“如何是衲僧活计?”师曰:“耳里种田。”

《青华秘文》:“王邦叔曰: 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天平。

个中谁唱真仙子,声满虚空万籁清。 张子问曰: 是谁唱?是谁听?

答以诗曰: 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阿谁唱,阿谁听,

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彻万缘

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入定后,觉来红日正当中。 ”又《阴

尽图论》云:“张子一日坐于虚室,形忘气化,倏然雨耳风生,始如

秋蝉鸣隔岸之翠柳,终如开九天之箫韶韵。”

《玉皇经》云:“钧天妙乐。”大洞经云:“檀炽钧音。”

天门常开(鼻也),地户常闭(口也)。入之至根(丹田),出

之至蒂(神室)。绵绵若存,用之不即。长能行之,自然蝉脱。炼念

(不怕念起,惟患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炼息(心息相依,
息调心静。息息归根,金丹之母),炼睡(三尸之神,以睡为嵬。强

敌以锐,或行或坐)。

谨闭我门,静扫我屋。外事不入,主人不出(旋闻摄念)。调息

乃初机之功。凡人心念依着事物已久,一旦离境,不能自立;虽暂能

离,未久复散乱。所以用心息相依法拴紧。此心由粗入细,才得此心

离境,得至无天、无地、无人、无我境界,更何息可调?比

法最截径,最容易,最无病。与守丹田,守中黄等不同,可依而

行也。(观声之理,与此同一方便法门。)

“息”之一字,释家谓之数息、调息,道家谓之踵息、胎息,儒家

云“瞬有存,息有养”。息以喉者死,息以脐者生,意以踵者仙。

以古人切要一二语,时自味之,以发吾圆转之机,庶不至于死定,

所谓熏修密养而彻之者也。切要语者,如黄蘖曰:“莫于心上着一物。”

大慧曰:“常令方寸虚豁豁地。”可师曰:“冷冷自用,了了常知。”清

凉曰:“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真觉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

即知君不可见。”慧曰:“分别不生,虚明自照。”圭峰曰:“但以空寂

为自己,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

金丹工用,如蒸笼有上下格,弈棋有先后着;上不可置之于下,

先不可移之于后。步步层层,分分朗朗,方是传授。若混沌朦胧,终

属猜臆之言,非实工也。学者当自知之。
各家丹经,窍名虽多,皆一贯而不可偏废者。灵台者,神舍也。

脐中鼎者,炁穴也。肾中炉者,精房也。泥丸者,移丹之所也。中黄

者,合丹之地也。太中极者,始而起火,终而藏丹之处也。顾人善用

之耳。

以照了智,见五蕴皆空之后,以总持力,到一念不生之时,智力

相资,久当自觉。

事有前定之数,人有前知之理。凡已廷所作所为,而夜梦纷然,

重重见之,此因也。识神所为谓之梦。凡未来隔年隔月隔日之事,而

夜梦先兆,后来一一见验,此境也。元神所为谓之照。学者修行,只

保养此能照之本体,久久彻天彻地,光阴遍照,为圣为仙为佛,次之

为贤为真人为菩萨,所谓穷理尽性,至命尽心,知性知天,格物致知,

至诚前知,胥此也。岂奇怪恢伟之事耶?今人如意之事,则跃然而喜;

不如意之事,则戚然而悲,皆谓之日用不知。

威音以前,太极以前,无始以前,三教之言一也,所谓无极与先

天是也。

一声来耳里,万念离心中。(始而蝉鸣,终而蝉蜕。)

庄子闻和见晓,超老氏之希夷;神静心明,契释宗之定慧。

过犹不及,世间万法得中为妙;出世之法,亦当如是。予观四禅

天,此是佛境界,而在三界之中,色界之内。盖色界既能超六欲之有
染,又不入四空之不还,得其中道,乃是佛之处也。(眼之上为无色

界,光音天在四禅中。)

三静关,入道之权舆;四禅天,入佛之境界。

人之生也直。孔子云:“质直而好义。”孟子云:“直,养而无害。”

《楞严经》亦云:“三世诸佛,皆以直心成等正觉。因地不直,果招

迂曲。”《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

启手足之际,有余则恋,不足则憾。苟不知道,二者必居一焉。

释氏论十不善业,身三,杀盗淫也;意三,贪嗔痴也;口四,妄

绮两恶也。故能谨守十戒,不为十恶,是谓实行。虽不谈禅说教,吾

必谓之善学佛矣。

孔颜之四毋四勿,皆禁止之词,久则自然,并其所禁止者而绝之

矣。

法性圆通,无所不至。教文中云:“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盖言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也。譬如含识之灵,流转受生;先为鲲鹏,

非随其形而增大;后为蟭螟,非随其形而减小。本性元一,不变易而

分洪纤也。所以《华严》之义有云:“一微尘中,包涵法界。”以明一

真之性,本无分限区别矣。《中庸》所谓“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

正同此意。
列子云:“孔子能发心而用形。”意谓对接世务,止用形迹而已,

其心则泊然不动也。世间之法,当如比。贯休寄伉师诗云:“举世遭

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冥目尽,一句不言深。”举世之人被心所役,

而伉师独能制伏其心也。出世之法,当如此。

《楞严经》:“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圆觉经》云:“无边

虚空,觉所显发。”盖见空色皆不离觉性之中也。又色、空二法,相

对立名。空相在觉性之中,亦为障碍。故《心经》云:“空即是色。”

言但有空相,空即是色,色即为障碍矣。

圭峰云:“以空寂为自体,

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

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注云:此是一位受生自在也。)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

我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注云:此是二位变易自在也。)若微细

流注,一切寂灭,惟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

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注云:此是三位究竟自在也。)”虽有中阴,

所向自由,此小乘之事也,即移居夺舍之流如圆泽,此身虽异,性长

存是也。易短为长,易粗为妙,此大乘之事也,即得意生身之妙,如

达摩只履,翩翩西归是也。圆觉大智,百亿应身,此最上乘之用也,

即悲智交融,随声赴感,如视音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是也。脱去

后事,古今最难知者,惟此三语足以尽之。或谓脱去归空,一脉全灭
者,此断性声闻之陋,则贡虚亿缪,以议佛道耳。(微细流注,即含

藏种子。故《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云云。)

《金刚经》四句偈者,世尊度脱法界群生之玄机也。若复有人一

念不生,万缘透脱,堂堂显露,正体昭然,滟滟金波,妙如满月,是

为证到第一句。剥地一破,观空忽空,起灭不停,一截截断,孤迥卓

绝,千圣不携,是为证到第二句。六根互用,二事双融,妙合一真,

心心出碍,顶门具眼,彻入重关,是为证到第三句。天地以我为先,

万物以我为始,真空寂照,大佛为身,出有入无,圆通自在,是为妙

入第四句;乃曰“离四句,绝百非”,此大佛最上一乘之妙。若向一句

荐得,是人亲面本来面目,堪与初学为师。又向二句洞彻,是人打破

祖师关捩,堪与久参为师。又向三句上妙入重关,无中生有,则临济

三玄,云门三句,一时俱透,是人必能超乎造化、器数、死生之外。

又于四句而妙入之,此来去自由者也,境界无尽,受用无尽,妙用无

尽。佛法以第四句为主,众生以四节顺行而入之,方证大佛境界。
(后

世黄龙三关,石霜五去,玄沙三纸,黄峰弟兄十字圆悟,举一明三,

皆一脉也。以语句之句会之者,相去万里矣。)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尸居而龙见也;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渊默而

雷声也。修行之工,孰能外此?(先文肃公,堂名见晓,楼名闻和,

志所业也。)

达摩首传如来正脉,端居长终,塔于熊耳,则遍性寂然,皆为研

空之归可也,胡为翩翩只履,复示以不断灭,何哉?然则以一性全空
言禅,以死后阴寂言佛,谓之谤大般若。何者?如来正脉以无相为宗,

妙有为用。自宗言之,则亘古亘今,自然无相。自用言之,则随机普

现,妙应无方。佛法以大智文殊为佛之空宗,以主性。以大行普贤为

佛之妙用,以主命。体用交参,空玄混合为一佛道,此如来密意也。

《华严》大经,始终具明斯义。以东方表命,以西方表性。虽寻常教

意,犹以满月界于束,日轮观于西。卯中以月,酉中以日,参而互也。

《法华》特为命宗设,故世尊放光,照东方世界,而它方不兴焉。此

可以默会一经之旨矣。

懦书云:“屏气似不息。”佛书云:“反闻闻自性。”合而观之,为

吾日用。

《圆觉经》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者,盖言冥目冥心,一刹那

顷,静即安住圣境耳。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次章“载营魄抱一”,诸解欠通。

唐玄宗云:“朕承圣训,覃思玄宗,顷改《道德经》 载 字为 哉 ,

仍属上句。”又箕笔云:“功成名遂身退,天载之道。”误置“载”字于

下,乃誊写之讹也。又或人解《老》云:“道果成遂之时,舊身视如

粪土,新成舊毁,自然之理。身且无用,彼持盈揣锐,金玉富贵,皆

为身谋也,复何用哉? 退 字乃蝉蜕之 蜕 。若曰 待功成名遂而后

身退 ,是教人以贪,恐非老氏之本旨也。”
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经为用。”夫腑脏肢体,百骸九窍,

名虽为人,而实隔碍不相通,用之不可并。其倚以为用者,乃其中虚

耳。如耳目口鼻,是谁主之?酸咸苦涩

淋巴炎消贴 铁观音茶 远离鼻炎鼻康散 草本痔疮膏

,是谁辨之?手足运动,是谁使之?万化出人,是谁司之?如傀

儡之有提挈,大海之有沃焦,能识此则无用之用明矣。(当场提傀儡,

妙在握机人。玄关者,至妙之机关也。)

老子云:“有天下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

子。复守其母。”天下始,即无名天地之始。天下母,即有名万物之

母(则身中有定处也)。盖得其母,即常无以观妙。知其子,即常有

以观徼。观徼之后,又当守母子母元不离也。
(从有入无,子还其母。)

耳目口鼻,七窍也。七窍内观为七返,连下二窍,俱返为九还,

可补金火之论。

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又曰:“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观后

篇壶子云:“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可见机即息也。

《心印经》注云:“心凝曰神,神静曰性,三者本一,分于动静妙

用间耳。”
《楞严》注云:“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

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

体,故曰宝明妙性。”解心、性二字极分晓。

又《楞严》注云:“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

则示云不还。如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即

见精也。第二月也,即能见之性,不还者也。又如汝于识中次第标指,

此即缘尘分别者也。第二月固非真月,然因捏目而成,其实一体。非

若水月之端,有二相例。见精明元,虽非妙精明心,而此见元,亦自

妙心而出。”(弟入舍藏识极微细,《楞严》目之为识精。)

始则五蕴皆空,终则六根互用。《楞严》之义尽此二句。(寒时

结水成冰,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

故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海量医学电子书免费送,立刻点击订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