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For English version, see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NOTE: This is a translation-in-progress. Do not post this elsewhere. If you


are good at Chinese I would appreciate any much-needed help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is translation.

Thusness(真如)是一位新加坡人,在 2006 年與一位 53 歲的加拿大人


交換關於修行的體驗,因為那位加拿大人對梵我有深刻的體驗。為免
那位加拿大人誤認梵我為佛性,因此真如寫了他從十七歲到當時所經
歷的六個階段。其中也談及修行中有關失眠的問題,相當有趣。當時
加拿大人讀到真如第五階段注解的一段,“表現/現象就是本源”
(Manifestation is Source),頓時就悟到了真如所要表達的含義。我把原
文從英文翻譯過來。

真如:當一個修行者深刻地體驗到“我/我相”的虛幻時,虛幻的“我
相”就有如溪河溶入大海,消失於無形。此時也即是大我的生起。此
大我清澈靈明,有如一面虛空的鏡子覺照萬物。一切的來去,生死,
起落,一切萬事萬物,緣生緣滅,皆從大我的本體內幻現。本體並不
受影響,寂然不動,無來亦無去。此大我即是梵我/神我。

注: 修行人不可錯認這便是真正的佛心啊!由於執著於覺體與甚深的業
力,修行人會難以入眠,嚴重時會得失眠症,而無法入眠多年。"
原文:
http://buddhism.sgforums.com/?action=thread_display&thread_id=21072
2&page=3(原文: 20/09/2006,最後更新: 27/08/2012)
Thusness “真如”/PasserBy “過路人”開悟的七個階段

第 1 階段:我是 (I AMness)的體悟

一切從“未生以前,我是誰?” 這個疑問開始。那已經是差不多二十
年前了。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這個問題引起我深深的關注。我能
花整天整夜參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一切突然停止,沒有任何的念
頭生起。只是空白,徹底的虛無,只有純粹的存在感。這僅僅的自我
感,這臨在明覺/存在的本身是什麼?它不是身體,也不是意念,因為
當時根本無念,什麼也沒有,只有存在的本身,而且我也不需任何人
來印證我的證悟。

在體悟的那一刻,我經歷了巨大的能量被釋放。仿佛生命就從我的身
體展現而我只不過是這個展現。然而在那個時候,我仍然無法完全理
解這經驗是什麼,而我是怎麼誤解了它(臨在明覺)的本質。

第 2 階段:我是一切 (I AM Everything)
我的體會好像跟印度教的“不二論” 有密切相關。但是我最大的錯誤
就是當我跟我的一個佛教徒朋友交談時,他告訴了我佛教“無我”的
教義,而我完全拒絕這個教說,因為這個教說違反了我的體會。我不
能瞭解為什麼佛陀會教“無我”,更糟的是,他還把“無我”定為法
印。直到有一天,我體會到一切都與自性融合一體,但卻沒有“我”
(小我),好像是無我之我。我才開始能接受“無我”的觀念,但我
還是堅持佛陀不應該用這麼樣的教法…
這體會是非常的美妙,就如無邊無際的解放。我告訴我自己我已經不
再有迷惑了,所以我編了一首詩:

我就是雨
我就是天空
我就是藍色的本身
我就是天上的顏色
沒什麼比我更加真實的
因此佛陀,我是我。

這體會中有一組詞語:“在任何時刻與任何空間有‘如是’,這‘如
是’既是我” (“Whenever and wherever there IS,the IS is Me.”) 這
組詞語就像一個咒語。我常常憑藉這組詞語讓我回到臨在明覺
(Presence)。

在餘下的旅途是展開和進一步完善這個“整體的臨在明覺(Total
Presence)”的體驗,但不知何故總是有一個障礙,這“東西”阻止我
重回這個體驗。而這障礙就是沒有能力完全“消失”進入“整體的臨
在明覺”...

第 3 階段:進入虛無的狀態 (Entering a State of Nothingness)

不知為什麼,有一個東西障礙著我自性的自然流露,防礙我再次進入
這個境界。“臨在明覺”還是在的,但是沒有“整體”的感覺。合乎
邏輯和直觀來講,很清楚的,“我”就是問題。是“我”在防礙,
“我”就是極限,“我”就是邊界,但為什麼我不能把它去除呢?當
時沒想到我應該觀照“覺”的本質是什麼,我太忙於進入一個虛無的
狀態,為了要去掉這個“我”... 這持續了 13 年多(之間當然還有很多
其他的小經驗,而且“整體的臨在明覺”的經驗也出現了好多次,但
是這些經驗的出現在時間上都會有幾個月的間隔)...

不過,我來到了一個重要的理解–這個“我”是一切不自然的根源,
真正的自由是自發/自然性(spontaneity)。歸順與徹底的虛無,一切
都是自如/自然的呈現。但是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認識–“我”是所有
假造(artificial)的根源,真正的自由是自發/自然的。歸順於完整的虛
無,一切都自如。

第 4 階段:臨在明覺如同明亮如鏡的清晰(Presence as Mirror Bright


Clarity)
我在 1997 年走入了佛門。不是因為我想瞭解關於“臨在明覺”的體
驗,而是因為我在生命中深深體會到無常的教義。我因金融危機而面
臨著失去我所有的財富和更多的可能性。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佛教對
“臨在明覺”方面是這麼深刻與豐富。生命的奧秘是無法理解的,我
從佛教中尋求歸依,以減輕因金融危機引起的悲傷,但原來這就是能
使我通往體驗“整體的臨在明覺”的鑰匙。

我當時已不是很抗拒 佛教“無我”的教義,但是對於“諸法無我”的
概念還是不太清楚。

他們所講的“我”是指“各人小我”的“我相”還是“永恆的能覺/覺
者”(Eternal Witness)? 我們是不是連“永恆的能覺/覺者”都要去
除?“永恆的能覺/覺者”是不是另外一個幻相?

有思想,沒有思想者
有聲音,沒有聽者
苦存在,沒有苦患者
有行為,沒有行者

我深深地在觀照著關於這組詞語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聽到
“通~~~”,它是如此清晰,沒有別的,只是聲音,沒有別的!和“通
~~~”的響亮...。這是如此清楚,如此生動!
這經驗是如此熟悉,如此的真實,那麼清晰。這是跟“我是”(第一
階段)同樣的經驗...。它沒有思想,沒有概念沒有仲介,沒有任何人在
那裏,沒有任何中間...這是什麼?它就是臨在明覺!但這次它不是“我
是”,這不是問“我是誰”,它不是純粹“我”的感覺,這是
“通!!!~~~...”,純粹的聲音...
然後就是味道,只是味道而沒有別的...
心臟跳動... ...
風景...

沒有縫隙之間,不再經幾個月的差距它才出現...
從來沒有一個階段進入,沒有需要滅的‘我',也從來沒有存在過
沒有進入和退出點...
沒有任何聲音在外面或在裏面...
除了這生滅以外並沒有‘我'...
臨在明覺的萬有...
每時每刻臨在明覺正在展開...

評論:

這是悟到無我的開始。無我的領悟出現了,但非二元的體驗還是比較
像“梵我”(Brahman)多過於“空”(Sunyata),實際上它比以往
任何時候都更加“梵我”(Brahman)。現在,“我是” (I AMness)
是在一切中經歷。

儘管如此,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階段,修行人會體會一個解開
“能所”分別的典範轉移。這也是領導人們認識到“一切即(真)
心”此關鍵的體悟/洞見,這一切僅僅是一實相。

現在來推斷一個“絕對的實相”(Ultimate Reality)或是“宇宙共同一
個覺體 (Universal Consciousness)而我們是這個實相的一部分”的傾
向仍然還非常強。能所分別的結(dualistic knot)已經有效地去除了,
但是見我與事物有“固有的存在”/“自性”/“實體”的結(the bond of
seeing things inherently)還沒去除。

“能所分別”和“固有的存在”/“實體”的結是兩個非常不同而能遮蔽
知覺與妨礙我們完全地體驗純淨明覺的摩訶(Maha),空性
(Sunyata/Emptiness),不二 /無二元(Non-Dual)性的“法術”。

在“有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的文章中“無我的
第二節詩”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洞見。

第 5 階段:沒有鏡子在反射
本來沒有鏡子在反射
一直以來只有相的顯現。
一只手鼓掌
一切即是!

第 4 階段其實只不過是主體與客體/能與所沒有分割的經驗。從那無我
的寄語所瞥見到的體悟是沒有我的,但到了後期進展的階段似乎比較
像是主體/對象(能與所)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合併(inseparable
union),而不是絕對沒有客體/我(No Subject)。這正是“對不二/非
二元,三個層次的理解”文章的第二例。我仍然是因現象的純淨與生
動而感驚異。

第 5 階段是很徹底的沒有我,我會把這個階段的體悟表達為三方面的
無我:沒有能/所(no subject/object),沒有作者(non-doership),
沒有主體(absence of agent)。

這裏的觸發點是直接與全面地悟到“那鏡子只不過是一念的生起”。
因此梵我就失去了它的堅固(solidity)和宏偉(grandeur)。但沒有主
體而只是一個念頭的生起或一刻生動的鐘聲在回音會有“正確與解
脫”的感覺。所有的生動和臨在明覺仍然留著,但此外還加上了一個
自由感。在這裏,已經很清楚地照見“鏡子與映像不可分割”並不正
確,只有生動的映像之反射。如果本來就沒有一個客體(subject)的
存在,就不可能有合併。只有在細微的回憶中,那就是在一個念頭回
顧以前的念頭時,那個觀者似乎存在。從這裏,我走向了非二元的第
三階段。

(“有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文章中的)“無我
的第一節詩”補充於“無我的第二節詩”,使得無我的體驗變成徹底
和不費勁(effortless),只有鳥鳴聲,鼓聲,腳步聲,山,天空,行
走,咀嚼,品嘗;完全沒有觀者躲在任何地方!“一切”都是一個過
程、事件/活動 、顯現和現象,沒有什麼實有(不變,獨自,固有的存
在)的本體或本質。

這一階段是一個非常徹底非二元的經驗;非二元的體驗變成不費勁,
而且悟到:在觀看時一直只有景色,在聽時一直只有聲音。我們會以
自然與平凡為樂,就如禪宗所表達的:“砍柴、運水;春來草自
青”。對於平凡(請參閱:“在平凡中的摩訶”),這也必須要有正
確的理解。最近與 simpo 的一次談話中總結了我對於“平凡”想要傳
達的內容。Simpo(Longchen)是一個悟性高和真誠的修行者,他在他
的網站 dreamdatum(網站已經不存在,但我的博客有備份: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sg/search/label/Simpo%2FLongchen)
寫了一些關於非二元性的優質文章。

是的 simpo,
非二元是平凡的,因為沒有任何“超越”的階段所能到達 ( there is no
‘beyond' stage to arrive at)。這似乎非常特別與宏偉的感覺只是體驗之
後做了比較而產生的想法。

話雖這麼說,摩訶經驗現為“宇宙在咀嚼 ”和純淨萬法自發/自然生還
是需要持續於摩訶,自在,無邊無限,和清明。因為那就是法的本
質,不會是別樣。從比較而來的“特別和宏偉”也必須正確地從非二
元的“如是”中體驗。

每當自我緊縮 (contraction)出現,它已經是一個“體驗者-體驗的分
裂”。用俗語來說,有了那個為因,就會有那個果。無論是什麼緣,
不管是逆境,或者是用思維的回憶來達到某種良好的感覺,我們都必
須知道那都是因為“非二元的體悟”並還沒如“顯現分裂的業力傾
向”遍滿全身心。我們還沒無所畏懼、開放與毫無保留地歡迎一
切。:-)

只是我的看法,一個非正式的分享。

到達這種程度的修行人常會過於興奮,認為這是究竟/最後的階段;事
實上,它似乎是一種偽終結(pseudo-finality)。但這是一種誤解。沒
什麼可說的。修行人也會自然地引入“自然圓滿”(spontaneous
perfection),而沒有進一步空掉五蘊。:-)
進一步的評論:
http://buddhism.sgforums.com/forums/1728/topics/210722?page=6

評論:

已經徹底地舍了,中心(center)已消失。那個中心無非是一個“製造
分割的思維業力傾向(造作的習性)”(subtle karmic tendency to
divide)。比較詩意的表達是“聲音在聽,景色在看,灰塵即是鏡
子。”一直以來,瞬變的現象本身就是鏡子;只因強烈的二元知見而
防止了認識。

為了使不二元變成較不需“專注”而比較“不費力”(less
concentrative and more effortless),經常需要經過再次的迴圈來精煉我
們的智慧/體悟。這涉及到體驗的非實體和自發性。“無我的第一節
詩”在“有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的帖子進一步
闡述了這一階段的洞見。

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空掉客體(Subject)只會導致非二
元(的體悟與體驗),但還有必要進一步來空掉五蘊、十八界。也就
是說,那個修行人還要進一步以緣起、空性滲透五蘊、十八界的空
性。我們會瞭解到,那個把體驗具體化成一個宇宙同體的梵我也是
“把體驗實體化的業力傾向”。這會導致我們理解到不二明覺的空
性。
第 6 階段:臨在明覺的本性是空的

第 4 階段和第 5 階是“看破客體/我體為不存在(無我)而只有(五)
蘊”的灰度。但是五蘊也是空的(心經)。這聽起來可能很明顯,但
往往修行人雖然對無我已經有豐富的體驗(如第 5 階段)但還是無法
透視到諸法的空性。

正如我說過,第 5 階段似乎已經究竟,要強調這些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是否能夠進一步來探討臨在明覺的空性與進入摩訶的真如世界將
取決於我們的因緣。

在這個時刻,我們因該對“空不是什麼”有清楚的瞭解以免誤解:

•空不是一種實體 (substance)
•空不是根基 (substratum) 或背景 (background)
•空不是光 (light)
•空不是識 (consciousness) 或覺 (awareness)
•空不是絕對 (Absolute)
•空不存在於自身 (Emptiness does not exist on its own)
•物體不由空組成(Objects do not consist of emptiness)
•物體不從空產生(Objects do not arise from emptiness)
•“我”的空性並不否定了“我” (Emptiness of the "I" does not negate
the "I")
•空不是沒有物體出現在心中而產生的感覺 (Emptiness is not the
feeling that results when no objects are appearing to the mind)
•觀照空性不在於把心安定 (Meditating on emptiness does not consist of
quieting the mind)

源:不二空性教學 (Non-Dual Emptiness Teaching)

我想加入,

空不是修行之道 (Emptiness is not a path of practice)


空不是一種成果 (Emptiness is not a form of fruition)

空是所有體驗的“本性”。沒有什麼可得/可證或可修的。我們必須了
悟到這個空性,一切生動/真切生起的“不可得”,“不可定位”和
“相互聯結”之性。空會顯示純淨明覺並不只沒有“誰”,而且也沒
有“哪里”或“何時”。不管是“我”,“這裏”或“現在”,也都
只不過是根據緣起法的理則而緣起的印象。
此生故彼生,
此滅故彼滅。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這四句緣起法的理則的深奧不在於語言文字。從比較理論化的角度來
解說,可以閱讀 Dr. Greg Goode 寫的“不二空性教學 (Non-Dual
Emptiness Teaching)”。從比較體驗化的角度來描述,可以閱讀“有
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的文章裏“關於空性”和
“關於摩訶”的分段。

評論:

在此,已清楚地瞭解到修行並非尋求鏡子,也不在於避開虛幻的映
像;它是徹底的“見”到映像之“性”。也就是見到在由性空而持續
的反射/映像之外真正沒有一個鏡子。沒有一個鏡子可執著為背影的實
相,也沒有一個可避開的假相。中道即在不落兩邊處——照見假相即
是我們佛性的般若智。

最近 AEN 已經更新了一些非常優質的文章,更好地描述了真如的摩訶
經驗。請讀以下的文章:
- 真如的解放(Emancipation of Suchness)
- 佛法:夢中夢(Buddha-Dharma: A Dream in a Dream)

“有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的最後三部分(“關
於空”,“關於摩訶與平凡”,“自然圓滿”)闡述了這一階段的空
慧和精煉我們的體驗成不費勁的修持方式的逐漸進展。在空性的“不
可找到”、“不可得”的經驗以外,一切的“相互聯結”產生的摩訶
體驗也是同樣地珍貴,知道這點很重要。

第 7 階段:臨在明覺是自然圓滿的

經過再次的迴圈來精煉我們的修行和智慧/體悟,我們將來到這個體
悟:

無我是一個法印,不是一個階段。
明覺一直以來都是非二元的。
一切相一直以來都是無生的。
一切現象都是“相互聯結”而本性是摩訶的。
一切一直以來都已經如此。只因“能所分別”和“固有的存在”/“實
體”的知見遮蔽了這些經驗事實,因此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開放地、
毫無保留地體驗一切(讀:“關於自然圓滿”的分段)。然而這並不表示
修行已經結束;修行只是進展成憑藉在動態與因緣-現象。根
(ground)與修行之道(path of practice)變成無法區別。

評論:

“有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的整個文章可以被看
作為對最終證悟這個已經圓滿和無作的明覺之性的不同方法。

------------

對非二元三個層次的“理解”

本文: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au/2009/01/three-levels-
of-understanding-of-non.html

26-01-2009

真如/過路人對我的答復:
“我所說的不太正確。思想在,但沒有思考者。聲音在,但沒有聽
者。覺性不離念頭和現象。”

真如:是的,但所說的仍然可以有以下的情況:

1。有個覺體在反射念頭和現象。(“我是”)

體驗到明亮如鏡的清晰,但被曲解了。有二元對立和自性(“固有的存
在”/“實體”)的知見。

2。鏡子需要念頭和現象來見到自己。

非二元但有自性(“固有的存在”/“實體”)的知見。非二元之洞見的
開始。

3。念頭和現象本來就是鏡子(這裏的鏡子被視為一個整體)。

非二元和非自性(“固有的存在”/“實體”)的洞見。

在第 3 根本不可能在任何的生起中畫出任何細微的“線條”;無論任
何似乎在來去(之物)都是覺性的本身。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覺
性。我們應該用無我的教義、緣起和性空來看待覺性的“色/妙有”。
...............

Soh 回答

“妙明覺體上為何起諸法相?”

你的問題中已經假設有一個“覺”,“諸法相”,“在內生起”。這
似乎理所當然是因為我們以無明所產生的“自性二元觀”的見解來看
待,而這種見解是從‘能所見’/‘自性見’的習性知見而來。當無明
時,一切相似乎從覺體內生起,所以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瞭解什麼是
無明?無明不是什麼都不知,其實是一種很深厚的“知”,就是所說的
能所見/自性見,使眾生妄知妄覺。

這個問題就像在問“妙明覺體為什麼靈明覺了?”所說的“覺”本來
就只表相。毫無區別,只有迷時把相和覺分開了,那是妄覺,甚至當
下體悟到覺體之後也還不能馬上去除錯誤習性知見的影響力。空明本
性不可離一切萬法而言,但有迷悟雙面,迷時十二因緣由無明產生了
一切能所境界,悟時一切都是五種智光的顯相。真正來講沒有“為
何”,而是在某種因緣的情況下就會有什麼法的顯現,當因緣持續法
自然而生。

所以明(真)心還需見空性。其體雖靈明卻性空不可得。這個在“真
如七個階段”文章詳細講解。就比如我所說:悟了覺體後把它誤為一
個無限的容器在萬物背影,一切法從中生滅,我體不變,那還是錯誤
自性見,立了能所。

見性需要般若智來突破習性深重的無明。當無明盡了,那麼“心”、
“起”、“相”才能拆解/解構。
....

https://app.box.com/s/ukzc6go2xtmpqrqu4z2fhbqitnx2m723

“sonict”是上個星期在百度的禪定吧讀到我翻譯婆醯迦經的一段, 證悟
到無我。之前他已證悟覺體(http://tieba.baidu.com/p/2738931463,
http://tieba.baidu.com/p/2804648558), 但還未破除我見/能所見。
(sonictt: 也是機緣巧合,時候到了,剛好看見你翻譯的那段經文,就在
原來的基礎上又通透了一把。原來只知道身體思維不是我,這裏面本
來沒有我,但不知是什麼在覺知, 認為有個什麼在這一切的背後恒久
不變的覺知著。但也是一種放不下,還在產生能所的煩惱。現在明白
了,不過是煩惱在體會煩惱,清淨在體會清淨而已。)

佛陀在婆醯迦經言:“婆醯迦,當你在見時,只有見到;在聽時,只
有聽到;在覺觸時(嗅、嘗)也只有覺到;在識知時只是識知,那麼婆
醯,就沒有“你”在其中。當沒有一個 “你”在其中,就沒有一個
“你”在那裏,沒有一個“你”在那裏也就沒有一個“你”在這裏或
那裏或中間。這就是苦的止息。”、婆醯迦聽此法句立即生死解脫。

(這是我從英文的 Bahiya Sutta 翻譯過來:“When for you there will be


only the seen in reference to the seen, only the heard in reference to the
heard, only the sensed in reference to the sensed, only the cognized in
reference to the cognized, then, Bāhiya, there is no you in connection with
that. When there is no you in connection with that, there is no you there.
When there is no you there, you are neither here nor yonder nor between
the two. This, just this, is the end of stress."”)
Update:
You can refer to the translation of Bahiya Sutta in the new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mall Boat Great Mountain’ by Ajahn Amaro
https://cd1.amaravati.org/wp-
content/uploads/2017/04/13/%E5%B0%8F%E8%88%B9%E8%88%87%E5%
A4%A7%E5%B1%B1_20161111.pdf

Which I think is even better:

佛說: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
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會看到,的確無物在此 1;婆醯迦,
該如此修習。婆醯迦,你應該依此: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
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你
會看到,的確無物在這裡;如此,的確無物。什麼都沒有時,您將看
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 2。(自
說經 1.10)
....

慧律法師寫:

達到沒有能所,見一切相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不離一切相,任何的相
都沒有對立,因為你的心不著,用這種功夫,就是無所謂的知跟所
知,不可智知,不能用智慧化作一念能知能所知 “五蘊萬法,因緣所
生,相依相成”相依相成就是能所不斷,主賓不斷。能所不斷、主賓
不斷。“即假即空”假就是緣起。即假即空就是當下就是空。 “若悟真
空”這些“五蘊”身,色受想行識是真如,“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
是如,“一切皆如”一切都是真如自性,“塵勞本淨”這些五欲六塵
本來就是清淨,“無道可修”無道可修,也“無滅可證”因為是苦集
滅道,道不修本自具足,無滅可證,滅就是涅槃,不生不滅叫做涅
槃,整個苦全部都熄滅了,當然就是涅槃的境界,也沒有涅槃可以證
所謂的「無常」—是指因緣生,因緣滅,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即是
緣起無生,所有的得失觀念皆是錯覺,苦樂也是錯覺 天性:於中一法
不立,故名「空相」。於一法不實,故名「實相」。空實一如,是為
妙明真心。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
有,即真空妙有。 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不法,不法即
法,無法無不法,故是心心法。 司空本淨:「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
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
始得名為「觀自在」。」 因緣本空,故不須斷滅,見性後因緣即是佛
性,故不須斷滅。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好惡是非,一
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即無有心,亦無無心,
有無總無,身心具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
冥然默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
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
去也。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
是如來清淨坐。 二性空是體,知二性空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
用。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喝)茶用飯處,語言相問處,
所作所為處。 傅大士偈雲: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
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

誰敢殺我_寫:

沒我什麼事,那就沒有喜怒哀懼、生老病死相,那麼即喜悅而未喜,
怒而未怒,即見而未見,聞而未聞,觸而未觸,妄想而未妄想,此所
謂隨六根隨處現量,亦即隨心現量,當處發生,隨處滅盡,‘’見
‘’色是心,無色無心也無‘’見‘’
無心無我無相,隨心現量,當處發生,隨處滅盡 自然而然自發的見相
非相

Sonictt 寫:

為了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改!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改! “因”無所


住,而生其心。 心本無所住,心本無心。 就算認為心有所住,照樣是
非住,因為【一切本來無所住】。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
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改!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一切清淨。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生
滅的背後並沒有一個能生能滅。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一切並無所
離,無所立,無所得。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一切生滅和合本身的
背後,是本來沒有自主性的,沒有任何東西是自控產生或者產生了自
我控制,因此,一切都在如如不動中。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本無
自主力的一切,能變化,能成現象。 如果一切是有自控力的,那麼它
想變就變,不想變就能不變,但事實是想變得變,不想變還得變,不
曾由任何東西操控過。 如果能想變就變,不想變就不變。那麼人應該
能無中生有,以及不病,不老,不死。 但這一切“有”,都不是靠
“有”本身生成的,是有各種條件因素聚合在一起,才“有”。 才
生,才老,才病,才死。 生並不從生來,生從死來。 老並不從老來,
老從生來。 死也不從死來,死從生來。

何其“本無自性”,生老病死也不過生老病死,現象的本後,只是無
法單獨存在,沒有自控能力的因素。包括當下的感受、意識、情緒、
行為。都不曾有過自生自控。不曾有過住!一切無所住!

分段已了,變異已了,寂滅現前。 四大無自性,感覺無自性,思想無
自性,覺性無自性,識心無自性。 所以,無自性見,無自性行,無自
性覺,無自性思,無自性心。 沒有無明,沒有疑惑,沒有生死,沒有
涅盤。 一切終無所得,無所失,無所離,無所依。 究竟寂滅。 名“寂
滅”,實無一法實得寂滅。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_1TeV5y8e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4O-gAYr5k0

大 悟之人不見法。他沒有任何東西,因為法法本空,法法不相到。也
不見身。為什麼?四大本空,五陰本來就沒有“我”。所以,什麼叫
做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 受想行識即是空。為什麼講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就是佛性,色就是佛性的展現。所以,真正的悟道的
人,他的心性流露在一切緣起法裏面,即於生滅,即得不生 不滅的無
為法,也沒有所謂有為跟無為,刹那即見永恆,永恆就是刹那,平等
不二。 因此我們要瞭解:不見法,也不見身。身,地水火風所構成
的,四大本來就空,五蘊——色受想行識,本來就是不可得。一切
法,智者了知一切法,本來就無我。這無我裏面,當下就是佛性。所
以,佛法講否定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假相。講肯定的時候,塵塵
都是真心,每一個顆粒微塵都是真心的影現,一切法全部都是真。 當
他破除無明煩惱、破除執著、破除分別的時候,完全都是真心展現
的,塵塵盡是真,沒有一法不是真心,這個是站在肯定的角度。站在
否定的角度,是凡所有相不 可得。站在本體界的角度,凡所有相,都
是本體界的展現,都是清淨心的影現,沒有一法不是真實。
Those who are greatly realized do not view/conceive of dharmas. They do
not have anything at all, because every dharma is fundamentally empty,
every dharma is disjointed. They also do not conceive of a body. Why is this
so?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are also fundamentally empty, the five
aggregates have always been without a 'self'. Therefore, what does it mean
to illuminate/se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empty? Form is emptiness,
feelings, perception, voli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e also empty. Why do we
say that form is emptiness? 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buddha-
nature, form is the display of buddha-nature. Therefore, for those who are
truly realized, [it is seen that] his nature of mind is outpouring within all
dependently arisen dharmas, and within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dharmas],
one attains that not-born and not-ceasing unconditioned dharma, an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dichotomy of] 'conditioned' or 'unconditioned'.
One sees within a split instant, eternity, and eternity IS this split instant,
they are equal without duality.

Therefore we should understand: not conceiving of dharmas, not


conceiving of body. Body is composed of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of]
cohesion (water), solidity or inertia (earth), expansion or vibration (air) and
heat or energy content (fire). These four great elements are fundamentally
empty, the five aggregates - form/matter, feelings, perception, voli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e originally ungraspable/unobtainable. Every single
dharma, the wise knows that every single dharma, has originally been
without a self. And in this very instant moment of no-self, that itself is
Buddha-nature. Therefore, when the Buddhadharma talks about
negation/deconstruction, all appearances are illusory false appearances.
When talk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ffirmation, dust after dust
[phenomena] is the True Mind, every single bit of micro-dust is the
shadows [appearance/display] of True Mind, every single dharma is entirely
True. When it has removed all our ignorance and suffering, broken apart
our attachments, removed our discriminations, everything in its
completeness is the display of True Mind, every dust turns out to be True,
there is not a single dharma that is not True Mind, this is speak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ffirmation. 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gation/deconstruction, all appearances are ungraspable/unobtainable.
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of fundamental body, every
appearance is the display of the world of fundamental body [i.e.
dharmadhatu], it is the pure mind's appearance/manifestation, there is not
a single dharma that is not true.

---------------------------------

大悟之人,真妄無別,生佛不二,能所皆泯,心境雙忘。

Those who are greatly realized [understands] that Reality and


Falsity/Illusion are without difference, life and Buddha are not two, subject
and object vanishes, mind and state/situation are both forgotten.

真,也不立一個真,妄心本空,真心也不立,這個叫做真正地進入絕
對的如來‘常樂我淨’的境界。

[With regards to the] Real, there is also no establishment of something


Real, false mind is fundamentally empty, true mind is also not established,
this is called truly entering into Tathagata's absolute state of "Eternal, Bliss,
Self and Pure".

什麼是如來的境界?妄,體會妄心本空,絕對不可以 立一個真心,立
一個真心就是知見立知。
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tathagata? [With regards to] False, [one]
experiences that the false mind is fundamentally empty, [but] we
absolutely cannot establish a real mind, to establish a real mind is to
establish a concept/notion on top of [pure] knowing.

妄心本空,如是體會!法受益就好,僅止於此,進入絕對的智慧,絕
對的平等,絕對的自在,這個時候不可以立一個真。若 立一個真,這
個真就是妄。所以,不可以頭上安頭。法受益,僅止於此,內心相應
就好,不可以再動一個念頭,對法上的執著。所以,真妄無別,生佛
不二。我們色身,這個就是佛!為什麼?即於五蘊身,就是佛身。諸
位!五蘊當體即空,就是如來藏性,就是佛,因此佛也不可以離開當
下。

False mind is fundamentally empty, we should come to understand it as


such! It is enough to benefit from this dharma, it [should] ends here,
entering into absolute wisdom, absolute equality, absolute freedom. At this
point in time we must never establish something Real. If we establish
something to be Real, this Real will turn out to be [another] illusion.
Therefore, we should never "put another head on top of a head", we
cannot move another thought or have attachment towards dharma.
Gentlemen! Five aggregates in its immediate essence is empty, just t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Treasury of Thus Come One, just that is Buddha, therefore
Buddha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is instant moment.

---------------------------------

所 以我們修行就是要開悟,證悟到一切法本空,歸無所得,當下銷歸
自性,了無所得。本來無生,何其有滅?生滅是對世間講的,當下就
是不生不滅。而不是生滅裏面 有一個不生不滅。我們修行人看經典經
常誤會,以為生滅法裏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錯啦!而是生滅法
當下就是無自性,是這樣在體悟本性無生的。要講生滅當 下緣起、性
空、無自性,所以說它是不生、是不滅。要好好地去參悟。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on i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to realize


that every dharma is fundamentally empty, returning to no-
attainment/ungraspability,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self in its immediacy,
realizing that there is nothing to attain/grasp. Originally there is no birth,
how could there be a cessation? Birth and cessation are spoken to worldly
beings, [in actuality] in this instant moment there is already no birth and no
cessation.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within birth and death,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unborn and undying. We practitioners that read the sutras are often
mistaken about this, thinking that inside the birth and cessation of dharmas
there is an unborn and undying basic nature, that is wrong! Actually it is the
case that with regards to arising and ceasing dharmas, in that instant
moment,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elf-nature, and through this one realizes
the basic nature that is not-born. We are saying that the birth and ceasing's
very instant is dependently originated, empty in nature, without self-
nature, therefore they are without birth, without cessation. We should very
well go and ponder and realize this.

---------------------------------

From (for those that can watch Chine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DVQVq0UM6U&feature=related

Commentary on the Shurangama Sutra by Ven Hui Lu, on the chapter that
discusses "All dharmas are Buddha-nature"

第二章,一切法本如來藏,哪一切法呢?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
界,本如來藏,這個作如何解釋呢?
眾生位叫做色、受、想、行、識;當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
這五陰的名相統統消失,但轉其名,不轉其體,這個假名轉掉了,叫
做大圓鏡智,色就是佛性;受就是佛性;想就是佛性;行就是佛性;
識就是佛性。

換句話說:照見五蘊皆空,當體即空,佛性就顯現。也就是說,色就
是身,受想行識就是心,身心看得破、放得下的人,而且要完全徹
底,那麼就是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佛轉這個五陰身為金剛不壞身,是指涅磐妙性,而不是指相,
釋迦世尊在這個相上示現,也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那是從相上
裏面來講。

所謂佛,是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換句話說:
色受想行識無論怎麼變化,他的心都是如如不動,起心動念,沒有我
執,也沒有法執,所以叫做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對這個色、聲、香、味、觸、
法,意思是說:這六入,其實也是如來藏性所在緣起上裏面建立的,
如來藏性,它看不到、摸不到、嗅不到;但是,它可以起作用。

凡夫是眼耳鼻舌身意在造業,所以,從這六個地方,來染汙我們的清
淨心;而佛陀這六個地方剛好放光動地,妙用無窮。

所以,在聖人的角度來講,叫做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惡」就是善
惡的惡。
六塵沒有所謂的好和不好,但看你的起心動念,叫做六塵不惡,還同
正覺,眼入,就如來講,入無所入,何以故?

清淨自性沒有出和入,沒有出和入。

我們在中國的大乘佛教,很多,多少,後來的人的注解,因為沒有大
悟,所以,扭曲了佛陀的意思。

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講過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我們大乘
佛法的法師,一直引用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無始無明,是錯誤的,
佛陀從來沒有講過這一句話;佛陀也沒有講過說:真空出妙有,妙有
真空,釋迦世尊,找遍三藏十二部,佛從來沒有講過這一句話。

佛陀也從來沒有講過說: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不著兩邊,謂之中
道。

釋迦世尊從來就沒有講過這種話,沒有的!

翻遍三藏十二部經典,沒有講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從來沒有講
過:真空出妙有,妙有出真空;也從來沒有講過說:從假入空,從空
出假,不著兩邊,謂之中道,有出有入,哪里是佛性呢?

所以,第一句話應該改成:隨緣顯現。
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一般有自性見,認為如來藏性,就是
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好像是一潭死水一樣。錯了!

它會起妙用的,所以,它隨緣可以顯現,佛陀說法也在定中,行住坐
臥,統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哪有一種東西是不變的東西?

這個隨緣不變,會讓人家落入:有一種東西不變,一直在找尋有一種
東西不變,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恆。

他所謂永恆是永遠不執著,充滿智慧心叫做永恆,不是有一種東西叫
做永恆。

要瞭解,有為法就是無為法,有為法就是緣起生滅無常法;徹底空就
是無為法,當體即空,二話不說。

所以說:隨緣顯現,才是完全大悟的人講的話,你隨緣不變,哪一種
東西不變呢?

大悟的人知道,佛性像摩尼寶珠,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它會變的,
不變就是一潭死水了,它怎麼起作用呢?

是不是?如果如來藏不變,那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經說法呢?

它不變,一潭死水,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就是妙用現前,怎麼會不變
呢?
是不是?所以說:佛性是無常的,所謂佛性是無常,是站在妙用的角
度講的;佛性講常,是站在體的角度講的,對不悟的眾生,只有這樣
講。

講無常,是佛悲天湣人,讓你覺悟萬法生滅無常,空無自性,所以,
釋迦世尊不得不講無常,讓你覺悟,提早覺悟。

講常,是因為給二乘人有一個依靠,說我們的如來藏性是常樂我淨,
二乘人又執著有一種東西叫做常樂我淨,又執著一個常。

釋迦牟尼佛講無常,是為了破除你的貪;講常,是為了二乘人有一個
依靠,二乘人卻執著有一種東西叫做常。

釋迦世尊又告訴我們:講常樂我淨,那是一種善巧方便,它要起變
化,它就會無常。

講經說法難道是常嗎?

它就會無常,無常當體即空,它就是常。

所以,性相本一如,何來常無常?

性相本一如,何來住無住?

到這個佛的境界,安上任何的知見,統統叫做錯,不准你安上任何的
知見,一法不立,這個才是正法。
佛陀從來沒有講過真空出妙有,妙有真空,這一句話是中國的祖師注
解所講的。

佛陀也沒有講說: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佛陀有講:不二法門,你要
搞清楚啊!

所謂不二法門,心境不二,是不是?

緣起等於性空,不是緣起另外有一個性空。

緣起另外有一個性空,緣起就是隨緣,另外有一個性空叫做不變。

是不是?那就打成二段了,這個就不是不二法門了。緣起當體即空,
就是性空;生死當體即空,就是涅磐,生死涅磐無距離,菩提由來無
一物。

English translation at True Mind and Unconditioned Dharma

....
道元禪師《辦道話》-洪文亮老師(日中)翻譯 (12/11/2009)
問:有人說不要怕生死,因為有一種很快可以出離生死的方法。這就
是說只要知道心性常住就對了。此身有生有滅,可是心性卻不滅。假
如知道不生不滅的心性在我們的身中,就是我們本性,而身體是一個
假相,死此生彼不定,心卻常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而不變,如能這樣瞭
解便永遠解脫生死。此生死時,即入性海,入性海自然就有諸佛如來
的妙德,現在雖然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因為被前世的妄業所成的身體
還在,所以還不能和諸聖一樣。如果還不知道此理,那就永遠會在生
死海中頭出頭沒。因此之故,只要你趕快明瞭心性的常住,何必閑坐
空過一生,等待空花結果?這樣的說法,是諸佛諸祖正傳的法嗎?

答:現在你所說的完全不是佛法,是仙尼外道之見。這個外道之見是
說,我們身體裏有個靈知,這個知,遇緣就能分別善惡是非、痛癢苦
樂。而此靈性當此生滅時,離此生彼,看來似乎此滅彼生,所以認為
常住不滅,這是外道之見。他們以為這是佛法,簡直是把瓦礫當金
寶,這種癡迷真可羞,無以為喻。大唐國的慧忠國師深誡這個說法,
計著心常相滅的邪見,以為是諸佛的妙法,起生死的本因,而以為能
離生死,非愚為何?可歎可伶!要知道這是外道的邪見,不可聽!事
到如今不得已,為了伶憫這些人,救救此邪見,我再來申說一番。
佛法本來說明身心一如、性相不二,印度中國都知道這個道理,哪能
違背?何況若要說常住,萬法都是常住,不分身與心;要說寂滅,諸
法都是寂滅,還要分心與相嗎?說身滅心常,不是違背正理嗎?不只
這樣,應該要瞭解生死就是涅槃,不可以在生死之外說涅槃。再說,
以為心離開身體而常住,以這樣的瞭解,妄計為解脫生死的佛智,要
知道這個瞭解知覺之心,還不是在生滅中而不常住嗎?這個見解便不
攻自破。仔細體會身心一如是佛法的要旨,怎麼說此身生滅時,唯獨
此心離身而不生滅!假如有時一如,有時非一如的話,佛所說的自然
都是虛妄不可信。又認為生死必須要厭離,難免就犯了謗佛之罪,可
不慎哉?要知道佛法有心性大總相法門,包括一大法界,不分性相,
不說生滅,菩提涅槃也都是心性。一切諸法萬象森羅都是一心,這些
諸法皆平等一心,毫無差別,這是佛家所說的心性。可以在一法上分
身心,分生死涅槃嗎?既然我們都是佛的學生,不要去聽狂人胡言亂
語、這些外道之見。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6b1250100ecmf.html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2009-06-16 23:47:38)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轉載▼
標籤:
自心

學人

達摩祖師

血脈論

雜談

達摩祖師《血脈論》中說:“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
故心。”
也就是說色不是單獨存在的,對應於心,才顯現出色。心不是單獨的
存在,對應於色,才顯現出心的存在。著兩個是互為依存,互為顯現
的。
色畢竟空,也就是說沒有色的存在了,心也就失去了顯現的對立面,
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佛陀告訴學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可
以以為相是真實,相的當下就是即滅相。如果堅信不疑,則心自息。
而達於無心。
心不自心,由色故心,就是說心的本身就是即滅相。沒有一個心的實
體存在。是由於見相而顯現出心的存在。如果當下無心,色便失掉對
立的顯現。故而佛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無所從
來,亦無所去,無相貌,無方所。畢竟空不可得。故而祖師講:忘境
猶易,忘心至難,眾生不敢忘心,恐落於無撈摸處。
現在的學人,執著有個心的存在。實際上這個心也是畢竟空,不可得

....

Thusness(真如):

除了無止盡無盡的幻化外,並無所謂的 “真” 與 “體”。


所以了知性空無實體,幻相無生滅,即是般若智慧。
連佛也沒見過心,心只是假名。
非法界之外,有一真心實體。
心本無心,本無實體,故心不可得。
所以無需也無法逃離幻相。重要的是打開般若智慧,完全的,親切的
體驗一切見聞覺知,而無執無住於一切法。

....
In 2014, I posted t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husness 7 stages + my
own translation of a portion of Bahiya Sutta, to a China Buddhist forum.
Someone from China realized anatta (previously was in I AM phase) after
reading my translation of Bahiya Sutta. I compiled some of the illuminating
discussions with him and a few others for my mom.

For those hoping to obtain right view in Chinese, they should read the
whole of this document:
https://app.box.com/s/ukzc6go2xtmpqrqu4z2fhbqitnx2m723

Also, here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by Zen Master Hong Wen Liang, who
is very clear: https://app.box.com/s/ceb9i7wsk0lkfl2sjex97ai56l1k52pf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