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的小屋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居所自然僻静起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飞返山林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这里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义,可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
达。

诗人和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 365~427 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
学巨匠。
陶渊明的家族到了他那一代已经衰落了。他曾任江州祭酒、
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因脾气高傲,最末一次出
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
第一位田园诗人。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
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
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诗歌赏析
主题思想
此诗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趣,诗歌意境大致分两层,第一层为第
一至第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第二层为第五至第
十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
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
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安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
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第一层:第一段(一至二句)
前四句表达了一种避世的态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陶渊明虽然居住在人来人往
的环境里,然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富
贵人家门前门庭若市的情形。陶渊明是贵族后代,但他跟哪些沉
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这是奇怪的现象。
至于为何会“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在下一段给出答案。

第一层:第二段(三至四句)
“问君何能尔?”下句就问“你怎么能做到?答案是“心远地自
偏”。这说明了陶渊明内心已经远远摆脱了世俗的束缚,精神上
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那么即
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身处僻静之地。“心远”是对社会
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脱离。

第二层:第三段(五至六句)
诗人将自己的自然哲学理论寄寓在诗内,通过诗的形象来表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述了诗人在庭院中随意采摘菊花,
无意抬起头,目光恰好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
这“悠然”,即是人的清谈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
的情味。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发出,
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悠然见南山”中采用“见”,而不是“望”,主要是表达了诗
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第二层:第四段(七至八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南山飘绕着一
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
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诗人
在那一刻仿佛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界。

第二层:第五段(九至八十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全诗的终结:在这里可以领悟
到生命的真谛,但是却无法以言语表达出来。实际的意思,是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命上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他的
微妙与整体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