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秦漢官僚

1.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
二十等爵
《漢書‧百官公卿表》:「爵:……皆秦制,以賞功勞。」

劉劭《爵制》:「商君為政,備其法品為十八級,合關內侯、列侯 凡二十等,其制因古義。古者

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治之,出使長之,素信者與

……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

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

等,依九命之義也。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關內侯者,依古圻內

子男之義也。秦都山西,以關內為王畿,故曰關內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國諸侯

之義也。」

「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為公士者。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於

司徒曰造士,雖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褭,御駟馬者。要褭,古之名馬

也。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為車右,不復與凡

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車左者也。六爵為官大夫,七爵為公大夫,

八爵為公乘,九爵為五大夫,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

產。然則公乘者,軍吏之爵高者也。雖非臨戰,得公卒車,故曰公乘也。十爵為

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十四爵為右更,十五

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為大庶長,十九爵為

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自左庶長已上至大庶長,皆卿大夫,皆軍將也。所將皆

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為名。大庶長即大將軍也,左右庶長即左右偏裨將軍

也。」

商鞅-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封大良造商鞅」
功 杜正勝:「斬首之數與晉爵之級雖成正比,其差距是遞增的」
《韓非子》「斬一首者爵一級,斬二首者爵二級」 《商君書》「利祿官爵專出於
《商君列傳》「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兵」
《商君書》「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爵制》「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 有功賜爵 ,則在軍吏之
例。」
《子虛賦》「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
白 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彼豈樂死惡生,非
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
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
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西嶋定生:最初「爵稱與軍職間具有緊密的對應關係」
劉劭《爵制》: 步卒-公士、上造 軍吏- 簪褭至五大夫 軍將- 左庶長至大庶長
納粟納貲 勸農
《商君書》:「民有餘糧,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則農不怠。」
《史記》秦王政四年「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七月,蝗蔽天下。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漢書》「文帝從(晁)錯之言, 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
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成帝)令吏民得買爵,賈(價)級千錢」 杜正勝:「在嚴格的軍功爵制下,秦國即
使行過粟爵,恐怕也是特例,而且可能
告姦 是政府為紓解久戰財政困難的臨時措
《商君書》:「王者刑用於將過,賞施於告姦」 施」

《商君列傳》:「不告姦者腰斬,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史記索隱》:「告姦一人,得爵一
級」
捕間
《二年律令》:「捕從諸侯來為間者一人,𢳎(拜)爵一級,有(又)購二萬錢。不當𢳎(拜)爵者,
級賜萬錢,有(又)行其購。數人共捕罪人而當購賞,欲相移者,許之」

賜爵
漢代一般賜爵只能到公乘 「吏民爵不能過公乘」
土地田宅

《商君列傳》「宗室 非有軍功

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

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附屬人口

《商君書》「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

之吏」 「其有爵者乞無爵者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

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

《荀子‧議兵》「秦法云:『攻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

同罪異罰
《漢官舊儀》:「秦制二十爵。男子賜爵一級以上,有罪以減,年五十六免(老)。無爵為士伍,
年六十乃免者,有罪,各盡其刑」
《商君書》「其獄法: 高爵訾,下爵級。高爵能(耐),無給有爵人隸僕。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
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
秦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為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
《法律答題》「臣邦真戎君長、爵當上造以上,有罪當贖者:其為群盜,令贖鬼薪鋈足;其
有府(腐)罪,贖宮。
《二年律令》「其毋傷也,下爵毆上爵,罰金四兩。毆同列以下,罰金二兩」

日常生活的尊卑
《九章算術》:「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
之,問各得幾何?」

官吏資格
《商君書》「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
武帝前要先封侯才能拜相

杜正勝:「爵級變成軍隊組織的靈魂,社會階級
的架構,和人生追求的目標。爵不僅是秦人的第
二生命,甚至比生命還寶貴。它是個人社會地位
的權衡,田宅產業的憑依,職官權力之所出,名
譽榮辱之所繫,若欲出人頭地,則非具備高爵不

《射雀射猴圖》
韋玄成削一級爵: 「赫赫顯爵,自我墜之」
《商君書》:「明主之所貴惟爵,其實爵而榮顯之」
(晉)庾峻:「(秦)時不知德,唯爵是聞,故閭閻以公乘侮其鄉人,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

意義
山東各國— 賜爵予臣、賞祿於兵
《荀子》:「古者明王之舉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
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
    「齊人隆技撃,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
《管子》:「爵授有德則大臣興義,祿予有功則士輕死節。」

秦— 爵祿同賞 《商君書》:「利祿官爵專出於兵」

王粲《爵論》:「以貨財為賞者,
不可供;以復除為賞者,租稅
損減;以爵為賞者,民勸而費
楚- 功爵不當 省」
韓信:「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
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與天   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
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漢- 有功賜爵 漢高帝:「天下既安,豪桀有功者封侯」、「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漢初封侯,大多出身低層,靠軍功起家
蕭何-沛主吏掾 曹參-沛獄掾 周勃-織薄曲 奚涓-舍人 灌嬰-販繒
李開元: 漢初約 60 萬將士因賜爵獲得田宅,軍爵受益面為 300 萬人,約占人口 1/5。
軍功階層被授予 3 億畝耕地與 1500 萬畝宅地,相當全國耕地的 40%。

趙翼「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漢祖
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
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天之變局於是始定。」
閻步克:「突破貴族制度,貫徹功績主義。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萬民同站在一條起號線上,
憑藉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締造自己的身份地位……軍爵塑造新社會」
秩級: 保障政府行政
爵級: 安排社會身份
李開元: 「漢初軍功集團」‧創建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集團成員
‧通過高帝五年詔等優待將士的法令獲得利益者。
「由政治軍事集團通過戰爭建立政權,這就是說,政治權力和政權機構起源于戰爭
和軍事。……這是一個脫胎于武力的政治優先的社會,武力產生了政權,政治決定
經濟、身份、文化等其它方面,王朝更替的唯一形式是馬上天下……」
「漢初約 60 萬將士因賜爵獲得田宅,軍爵受益面為 300 萬人,約占人口 1/5。
軍功階層被授予 3 億畝耕地與 1500 萬畝宅地,相當全國耕地的 40%。

漢初封侯,大多出身低層,靠軍功起家
蕭何-沛主吏掾 曹參-沛獄掾 周勃-織薄曲 奚涓-舍人 灌嬰-販繒
高帝-武帝 120 年中,軍功階層的公卿守相占有率
高帝-96%, 惠帝呂后-81%, 文帝-50%, 景帝-30%
武帝前期-20%, 武帝中期-22%, 武帝後期-16%

軍功爵的降級繼承: 避免過渡貶值
因公殉職爵位可不降級繼承- 《二年律令》「為縣官有為也,以其故死若傷二旬中死,皆為死
事者,令子男襲。毋爵者,其後為公士」
除徹侯、關內侯,都要降級繼承-《二年律令》「疾死置後者,徹侯後子為徹侯……關內侯後
子為關內侯,卿侯(後子)為公乘」
「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隱官子,皆為士五(伍)」
「不為後而傅者,關內侯子二人為不更,它子為簪褭;卿子二人為不更,它子為上
造;五大夫子二人為簪褭,它子為上造;公乘、公大夫子二人
為上造,它子為公士;官大夫及大夫子為公士;不更至上造子
為公卒。」

國 西嶋定生:「這種爵制具有作為國家秩序的性格。……由賜爵而形成了里的秩序,……依靠這

種民爵制度,國家權力就滲入進里的秩序的內部而加以規定、控制: 這不單是里的秩

序的形成問題,也是皇帝與各個編戶之民之間形成身份性結合的關係的問題。……

里的住民……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社會生活上的身份,是與皇帝直接連結的,並賴

此而得到保證的;基于這種意識而形成為里的秩序,並由此而被隸屬於皇帝的一元

化支配之下」
把天下的人納入爵位系統中,由皇帝控制
晁錯「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
(天子也是一種爵)《漢書》「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馬王莽奏言,王者父事天,故爵天子」
《白虎通》:「天子者,爵稱也」

告姦得賞

《商君書》:「王者刑用於將過,賞施於告姦」

《史記索隱》:「告姦一人,得爵一級」

不告連坐  有爵的貶爵以減免刑罰

《淮南子》「使民居處相司,有罪相覺,於以舉姦,非不掇也;然而傷和睦之心,而構仇讐

之怨」

《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漢官舊儀》:「秦制二十爵。男子賜爵一級以上,有罪以減,年五十六免(老)。無爵為士伍,

年六十乃免者,有罪,各盡其刑」

《商君書》「其獄法: 高爵訾,下爵級。高爵能(耐),無給有爵人隸僕。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

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

杜正勝:「原來相保、相受、相救與相賙的聚落,所重視的德行是孝友、睦婣任恤,現在則一

變而為猜忍、監視、防範、告姦,表面上古代聚落的『聯』依然存在,實際已經變

質」

爵的貶值
原 ‧收買人心- 收買人心、賜爵

徐孚遠:「秦人重爵,除吏復家, 故不輕賜爵。漢則賜民多矣, 然亦稍輕, 不得為吏也」

西漢時會在立社稷、皇帝即位、立皇后、立太子等 16 種情況下賜爵
‧戰爭頻仍- 《漢書》「衛青此歲十餘萬眾擊胡,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而漢軍士馬

死者十餘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於是大司農陳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

足以奉戰士。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臧罪;請置賞官,名曰武功爵」

‧買爵制度化

《商君書》「使民以粟出官爵」

《史記》秦王政四年「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七月,蝗蔽天下。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漢書》「文帝從(晁)錯之言, 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

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成帝)令吏民得買爵,賈(價)級千級」

表 ‧大眾的感覺

王粲《爵論》:「古者爵行之時,民賜爵則喜,奪爵則懼,故可以奪賜而法也。今爵事廢矣,

民不知爵者何也。奪之,民亦不懼;賜之,民亦不喜 ,是空設文書而無用

也。」

‧高爵者大增

公乘也擔任戍卒 《居延漢簡》:「戍卒,魏郡繁陽宜歲里,公乘李廣宗」

‧編伍民上限提高到關內侯

呂后時期《二年律令》「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

昭帝時期《鹽鐵論》「今自關內侯以下,比地於伍,居家相察,出入相司」

‧*官本位的程度提升*

官爵分離

漢武帝「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

重,而文德以行襃。」 [不再「不官無爵」]

有秩賞爵
「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於是下詔:『……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

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其後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賜中二千石爵右庶長,賜吏六百石爵五大夫」

爵的賞賜依照秩級

《二年律令‧賜律》:「賜不為吏及宦皇帝者,關內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

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公,公大夫、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比三

百石,不更比有秩,簪褭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

西漢後期以秩級重做爵級

《漢書‧王莽傳》「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

東漢正式官文書不再書寫當事人爵位

末年直接賣官而不賣爵

‧新式爵制的出現

  在舊式爵中插入新爵: 漢武帝時新增武功爵- 以增加爵的層級

把舊式爵拆成更多新爵: 王莽仿周禮以五等爵代列侯與關內侯

漢末再次改革爵制- 五大夫以上新增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

《三國志‧魏書》「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裴注引《魏書》「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又置

關外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綬,亦墨

綬,皆不食租;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2. 皇帝與中央集權
背景
周 天子國君間接統治封臣 + 直接任免家臣 (本地非貴族、低等貴族、客游士)
封臣- 只有朝覲、上貢、勤王義務,對內政干預有限,

對領土繼承權, 掌握國內軍、政、財大權
家臣: 舍人、郎官  (多為庶子)

春 郡縣: 《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說文》:「縣(懸),繫也」 受國君控制

顧炎武:「後之文人祖述其說,以為廢封建,立郡縣,皆始皇之所為也。以余觀之,殆不

然」
國 顧頡剛《春秋時代的縣》: 各國縣的性質、大小不同,
楚秦縣直隸君主, 晉齊吳縣多為封邑
增淵龍夫《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從公那裏賜給大夫之邑具有不可分的兩個側面。
其一是用該邑土地上的出產物養活自己一族的、具有采邑性質的方面; 另
一方面是在公的體制下,接受公的命令為其官守, 具有公邑性格的一
面。」
(由君主所封的臨時性、非永久性封邑- 若卿大夫勢強,基本世襲 )
「春秋時代的縣,將邑原來的氏族性組織結構和秩序完全打破,而重新建立新的統治」

家臣: 舍人、郎官  (多為庶子)

《史記‧李斯列傳》「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及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
之,任以為郎。李斯因以得說。……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

客 V.S.貴族

《越絕書》「言客者,去其國,入人國」
《史記‧李斯列傳》「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
於秦耳,請一切遂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夫物不
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
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韓非子‧孤憤》「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

韋伯「用來確保官吏忠誠的一個普遍手段乃是任用那些並非出身社
會特權階層的人,甚至外國人,因為他們本身沒有任何社會勢力與
聲望,而必須完全仰賴支配者才能獲得這種勢力與聲望」
秦漢官制
皇 縣官- 皇帝   里耶秦簡:「王室曰縣官」、「公室曰縣官」
帝    朝廷官府 《史記‧孝景本紀》:「令內史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
        晁錯:「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自稱: 朕 人稱: 陛下 所乘: 乘輿 印: 六璽 命: 制   令: 詔
中 外朝官僚
央 錢穆「蓋九卿官制,固儼然以富室巨家規模也。
   且不僅九卿為皇室之私臣,即丞相、御史大夫,就實言之,亦皇室私臣耳。」
「化家為國,遂以主庖廚之宰夫,一躍而為天子之丞相」
         e.g. 太常- 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光祿勳)- 掌宮掖門戶
少府- 掌山海池澤, 收入為皇室私奉

內朝參謀
孟康「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

錢大昕「中外朝之分,漢初蓋未之有。武帝始以嚴助、主父偃輩入直承明, 與參謀議,而其
秩尚卑。衛青、霍去病雖貴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職事。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
中外,又置前後左右將軍,在內朝與聞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給事中者,俱自託為
心腹之臣矣。此西京朝局之變」 有正式議政權
陳蘇鎮「所謂『中朝臣』則是殿中官員可參與朝堂議政者。」 無監督百官執行權
祝總斌「专在宫内“辅政”,即帮助皇帝行使君权,而不参预处理外朝具体事务包括“武事
”,和太尉原职掌毫不相同。……」
「中朝官分别从各个角度,为皇帝行使君权出谋划策,贡献经验,从而形成了一个参
谋、顾问集团。中朝官的另一职权便是就重大事务集议,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供皇
帝参考。」

秘書辦事
祝總斌: 尚書「始終不曾成為中朝官,而只是皇帝政務,審批外朝文書的具體辦事機構」
尚書 「禁門內樞機近臣」
具體辦事: 無正式議政權
無監督百官執行權

私人生活屬官- 宦皇帝- 「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


中郎、郎中、外郎、宦官尚食、謁者、執楯、執戟
武士、騶、太子御驂乘、舍人 宦皇帝享受官僚的福利
《二年律令》:「為吏及宦皇帝,得買舍室」 但本身未必有秩級

「賜不為吏及宦皇帝者,關內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

州 縣
郡 西嶋定生:「秦在新佔領土地上設置『初縣』往往是趕走原住民,通過賜爵、免罪人等方式招
縣 募秦人遷徙而來,脫離原有的血緣組織,通過爵制秩序重新組織為『地方』,成
為更大政治共同體的一個組織部分。」
《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 「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
《商君列傳》「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六國年表》秦孝公十二年「初(取)[聚]小邑為三十一縣,令為田,開阡陌」
秦孝公十三年「初為縣有秩史」 (收入不來自統治地,來自國家)
《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
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
十亭,亭有長; 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
化; 嗇夫職聽訟,收賦稅; 遊徼徼循禁賊盜。……」
(曹令史為本級秘書屬官,官嗇夫為下一級官員)
「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
「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
五。」 (亭或不管民政,不屬鄉里層級)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九年: 「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
《秦律十八種‧置吏律》「縣、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屬,以十二月朔日免除,盡
三月而止之。」
岳麓秦簡「內史、郡二千石官共令」 (內史管「中縣道」的民政, 郡管「縣道」大部分,
內史、郡與九卿同為二千石)
《二年律令‧置吏律》「縣道官之計各關屬所二千石官。其受恆秩氣(餼)稟(廩),及求財用年
輸,郡關其守,中關內史,受(授)爵及除人關於尉。都官自尉、內史以下
毋治獄,獄無輕重關於正,郡關其守。」
《漢書‧百官公卿表》「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史、右內史。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內史更名左馮翊…… 主爵中尉,秦
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
右地」
《漢書‧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
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
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秦邦尉 郡邦尉(即郡縣)比二千石實為漢代秩級]

《漢書‧百官公卿表》「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編制人員)
尹灣漢墓東海郡《集簿‧東海郡屬吏設置簿》- 屬吏定員 25 人,實任 93 人,超編 272%
「今掾史目九十三人,其廿五人員,十五人君卿門下,十三人以故事置,
廿九人請治所置,吏羸員廿一人」
東漢郡級機構吏員數超越縣 e.g. 河南尹吏員 927 人, 洛陽令吏員 796 人

監察
《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
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
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年復為
牧。」
「(御史)中丞在殿中蘭台,掌秘書圖籍,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十五員,受公卿
奏事,舉劾案章,蓋居殿中,察舉非法也」
《漢官‧典職儀》:「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
非條所問,即不省。」

行政區劃
《後漢書》:「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劉)焉以為刺史威輕,……乃建議改置牧伯,鎮
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出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璞黃琬
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職。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鄉 秦:
里 官府: 里典、里老 負責協助登記戶籍、征收賦稅和維持治安
找年紀大、無爵之人,容易控制,
睡虎地《秦律雜抄》:「匿敖童,及占癃不審,典、老贖耐。」
「百姓不當老,至老時不用請,敢為詐偽者,貲二甲:典、老弗告,貲各一甲;  
       伍人,戶一盾。皆遷之。」         (1 甲=1344 錢, 1 盾=384 錢)
岳麓秦簡《尉卒律》:「里自卅戶以上置典、老各一人。不盈卅戶以下,便利,令與其旁里共
典、老,其不便者,予之典而勿予老。公大夫以上擅啟門者付其旁里,
旁里典、老坐之。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以其里公卒、士伍[無爵]年
長而無害者為典、老,無長者,令它里年長者為它里典老。毋以公士及
毋敢以丁者。丁者為典、老,貲尉、尉史、士吏主者各一甲,丞、令、
令史各一盾。無爵者不足,以公士。縣無命為典、老者,以不更以下,
先以下爵,其或復未當事戍,不復而不能自給者,令不敢以下無復不
復,更為典、老。」

原來地方勢力: 父老 仍有強大影響力
守屋美都雄:「他們不是根據中央政權的政治意圖而設立的命官,而是在里中出于共同自營的
需要,親自創造其位置的實際經驗者,在秦亡漢興過程中為各方勢力所爭取,
其向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劉邦就是通過聯合父老,最迅速、有效地『按里的
形式將民眾集結起來』。
《史記》:「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
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願將軍立為楚王
也。」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劉季「與秦諸縣父老約法三章」


在縣、鄉二級設置「三老」,廢里老 [三老只有 1 人, 脫離官僚系統]
《漢書》:「(高帝二年)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
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以十月賜酒肉。」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置後律》:「諸當拜爵後者,令典若正、伍、里人毋下五人任占。」
(任=擔保, 占=申報)
《二年律令‧錢律》:「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正、典、田典、伍人
不告,罰金四兩。」
《漢書‧食貨志》:「(武帝末年)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
種養苗狀」 [里父老或為只是社會身份,非國家指定]

宣帝: 父老-循吏政治, 要負責行政事務


《漢書‧黃霸傳》:「為條教,置父老,師帥伍長,班行之于民間。」
[這時才正式設國家指定的「父老」]

肩水金關《甘露二年丞相御史追查麗戎書》:「書到,二千石遣毋害都吏嚴教屬縣官令,以下
嗇夫、吏、正、父老,雜驗問鄉里吏民賞(嘗)取
婢及免婢以為妻妾,年五十 ,以上形狀類麗戎
者」
偃檢文書:「河平四年七月辛亥朔庚午,西鄉有秩嗇夫誼、守斗食佐輔敢言之 : 中安
男子楊譚自言欲取偃檢,與家屬具客田居延界中。謹案:譚等年如牒,皆非亡
人命者,當得取偃檢。父老孫都證。謁移居延,如律令。敢言之。七月癸酉,
長安令右丞萬移居延,如律令。
    陽熒:「秋賦錢五千   東利里父老夏聖等教數」

「父老」要鄉民接濟
侍廷里父老僤買地約束石券:「(章帝)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僤祭尊于季、主疏左
巨等廿五人共為約束石券里治中。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起彈,斂錢共有六
萬一千五百,買田八十二畝。僤中其有訾(資)次當給為里父老者,共以容
(公)田借與,得收田上毛物、穀實自給。即訾(資)下不中,還田轉與當為
父老者。傳後子孫,以為常。其有物故,得傳後代戶者一人。即僤中皆訾(資)下
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賃田。它如約束。單侯、單子陽、尹伯通、錡中都、
周平、周蘭、父老周偉、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孝卿、于程、于伯先、于
孝、左巨、單力、于稚、錡初卿、左中文、于王思、錡季卿、尹太孫、于伯
和、尹明」

文書
文 《論衡》「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以文書御天下」

的 溝通: 上行、下行、平行
功 《秦律十八種‧內史雜》「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用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 (程),不中呈
(程)不得休息。」
李均明- 書檄類、律令類、簿籍類、錄課類、符券類、檢楬類

宣示權威: 全國通緝
《居延漢簡》40.1:「望虜苑髡鉗釱左右止,亡奴馮宣,年廿七八歲,中,壯,髮長五六
寸,青黑色,毋須,衣皁袍白布絝,履白革舄,將劍亡。」
雖然效力未必很高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
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以自食。……秦
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

文書格式
上行、下行、平行
王充《論衡‧對作》:「上書謂之奏」
蔡邕《獨斷》:「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 奏者
亦需頭,其京師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聞,其中有所請,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
史臺,公卿校尉送謁者臺也。」
上書給皇帝-「昧死以聞」、「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文 上行文書
書 《居延漢簡》10.27:「御史大夫吉昧死言: 丞相相上大(太)常昌書,言: 大(太)史丞定言……」
的 太史丞太常丞相御史大夫皇帝

遞 下行文書
《居延漢簡》10.33, 10.30, 10.32, 10.29, 10.31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張掖太守肩水都尉肩水侯官塞尉、候長

傳遞方法: 郵、次

《南郡守騰文書》「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 (次-一級級傳下去, 郵-由郵系統直達)

《二年律令‧行書律》內地「一里置一郵」, 邊地「廿里」/「卅里」一郵

負責人為「郵人」、「令郵人行制書、急書,復,勿令為它事」

《秦律十八種‧行書律》「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 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

律論之」

《行書律》:「畏害及近邊不可置郵者,令門亭卒、捕盜行之」

傳遞速度視乎地域環境, 但有要求—「程」

《二年律令‧行書律》「郵人行書,一日一夜行二百里」

《居延新簡》「官去府七十里,書一日一夜當行百六十里,書積二日少半日乃到,解何? 書

到,各推辟界中,必得。事案到,如律令,言」

「不中程罰金半兩,過百里至二百里一兩,過二百里二兩」

「界中九十八里,定行十時,中程」

「謹移郵書課一編」

驗證密封

《二年律令‧行書律》:「書以縣次傳及以郵行,而封毀,過縣輒劾印,更封而署其送徼(檄)

曰: 封毀,更以某縣令若丞印封。」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發偽書,弗智(知),貲二甲。』今咸陽發偽乓,弗智(知),即復

封傳它縣,它縣亦傳其縣次,到關而得,今當獨咸陽坐以貲,且它

縣當盡貲? 咸陽及它縣發弗智(知)者當皆貲」
3.戶籍、賦役、法律
戶籍
戶 小戶- 「五口百畝之家」, 政府刻意推動
李悝盡地利之教-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畮」
《漢書‧地理志》:孝平時 戶 112233062, 口 595949788 戶均 4.87 口
尹灣漢簡- 戶 266290, 口 1397343 戶均 5.24 口

《史記‧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漢書‧賈誼傳》「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
箒,立而誶語。抱哺其子,與公併倨,婦姑不相說,則反脣而相稽。其慈
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增加收入: 增加戶數

每戶分田宅
睡虎地秦簡《語書》雜抄《魏戶律》:「自今以來,叚(假)門逆呂(閭),贅壻(婿)後父,勿令為
戶,勿鼠(予)田宇」
《二年律令‧戶律》:「未受田宅者,鄉部以其為戶先後次次編之,久為右。久等,以爵先
後。」

不分戶照樣增加稅收
《史記‧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削弱私家: 同戶為家罪, 官府不處理


若「家」的規模減小, 則「家罪」會減少、「公室告」增多, 政府可插手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家人之論,父時家辠(罪)殹(也),父死而誧(逋)告之,勿聽。』
可(何)謂『家辠(罪)』?『家辠(罪)』者,父殺傷人及奴妾,父死而告
之,勿治…… 可(何)謂『家辠(罪)』父子同居,殺傷父臣妾、畜產
及盜之,父已死,或告,勿聽,是謂『家辠(罪)』」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公室告』可(何)殹(也)?『非公室告』可(何)殹(也)?賊殺傷、盜它
人為『公室』;子盜父母,父母擅殺、刑、髡子及奴妾,不為『公室
告』。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可(何)謂『非公室告』?父主
擅殺、刑、髡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勿聽。」 [應為同居?]
《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婦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

籍 登記檔
《商君書‧境內》:「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二年律令‧戶律》「恆以八月令鄉部嗇夫、吏、令史相襍案戶籍,副臧(藏)其廷。有移
徒者,輒移戶及年籍,爵細徙所,並封。」
         「民宅圖、戶籍、年細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謹副上縣廷。皆
以篋若匣匱盛,緘閉,以令若丞、官嗇夫印封,獨別為府,封府戶。
《史記‧蕭相國世家》:「沛公入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
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彊弱之
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戶口簿籍
里耶秦簡: 大男(列不分家者)、大女(列不分家者)、小男、小女、老  按賦稅額列表

《二年西鄉戶口簿》- 息口八十六人
    戶一百九十六 秏口卅三人
   息戶七十 相除定息口卅三人 相除定息卌五戶
大男九百九十一人 小男千卌五人
大女千六百九十五人 小女六百卌二人

《臨淮郡東陽縣戶口簿》- 戶凡九千一百六十九少前 口四萬九百七十少前


東鄉戶千七百八十三口七千七百九十五
都鄉戶二千三百九十八口萬八百一十九
楊池鄉戶千四百五十一口六千三百二十八
鞠鄉戶八百八十口四千五
垣雍北鄉戶千三百七十五口六千三百五十四
垣雍東鄉戶千二百八十二口五千六百六十九

賦稅
租 租:田稅- 根據土地面積和產量,以谷物形式抽成   [多的用貨幣]

秦-十稅一  漢初-十五稅一 文帝-免田租 景帝-三十稅一

芻稿: 草、禾秆,多餘的改為納錢

    《二年律令‧田律》:「入頃芻稾,頃入芻三石;上郡地惡,頃入二石;稾皆二
石。 ……收入芻稾,縣各度一歲用芻稾,足其縣用,其餘令頃

入五十五錢以當芻稾。芻一石當十五錢,稾一石當五錢。

賦 賦:初意以戶口為依據徵發車、馬、車、兵器等物資,供給軍用 [由實物貨幣]
  戶賦— 以戶為單位,一年徵收兩次,五月收錢,十月收芻稿
     《岳麓秦簡‧金布律》:「出戶賦者,自泰庶長以下,十月戶出芻一石十五斤,
五月  
戶出十六錢,其欲出布者,許之」
     《二年律令‧田律》:「卿以下,五月戶出賦十六錢,十月戶出芻一石,足其縣
用,      餘以入頃芻律入錢」

  算賦—針對成年人徵收的主要賦稅。成年至免老前,每人每年 120 錢, 奴婢也要收


    《漢書‧高帝紀》:「(四年)八月,初為算賦」注引如淳:「民年十五以上五十
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
《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漢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錢,唯賈人與奴婢倍
算」

口賦—針對未成年人徵收的人頭稅
《漢書‧貢禹傳》注引如淳《漢儀注》:「民年七歲至十四歲出口賦錢,人二十三。二
十錢以食天子;其三錢者,武帝加口錢,以補車騎馬
也。」
  《漢書‧貢禹傳》:「禹以為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產
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令
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
《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每月定算有變化, 總數很大

役 役:成年男子對國家的人身義務,兵役、徭役
  兵役—一生中服兵役兩年,戍邊(正卒)或守衛京師(衛士)。
有才力技能者,作為常設預備役,在本地因地制宜,為材官(步兵)、騎士
(騎兵)、輕車(車兵)、樓船(水軍)等,每年集訓,接受檢閱考試,至免
老為止。
《漢書‧高帝紀》注引《漢儀注》:「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為衛士一歲。為
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陳,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
就田里」

  更卒—每年在本地服役一個月,進行義務勞動
    踐更(親自服, 受僱代服)、過更(付錢)
    《漢書‧吳王濞傳》注引服虔曰:「以當為更卒,出錢三百,謂之『過更』。自行
為卒,謂之『踐更』。
    《漢書‧昭帝紀》注引如淳曰:「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為之,一月一更,是為
卒更也。貧者欲得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 月二千,是為踐
更也。」
松柏木牘《南郡卒更簿》「巫卒千一百一十五人,七更,更百四十九人,餘三十九人」
「秭歸千五十二人,九更,更百一十六人,其十七人助醴陽,餘八人」
「夷陵百二十五人,參更,更三十六人,餘十七人。」
《續漢書‧虞詡傳》「尋永平、章和中,州郡以走卒錢給貸貧人。」注「此言錢者,令
其出資錢,不役其身也」

賦役徵發的標準:列入傅籍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六年「初令男子書年。」
《二年律令‧戶律》「諸民皆自占年。小未能自占而毋父母、同產者為占者,吏以高比定其
年。自占、占子、同產不以實三歲以上,皆耐。產子者恆以戶時占其…
…」
漢初不同爵位的人的兒子在不同歲數開始入傅籍
《二年律令‧傅律》「不更以下子年廿歲,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
上造年廿二歲,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歲,皆傅
之。」
漢景帝改成統一二十歲入傅籍
《漢書‧景帝紀》: 景帝三年「令天下男子二十始傅」
昭帝-東漢時改為二十三入傅
《鹽鐵論‧未論》「今陛下哀憐百姓,寬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
以輔耆壯而息老艾也。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朴訥,好擊劍,
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
《韓詩》」

賦役減免
‧罷癃: 《二年律令‧傅律》:「當傅,高不盈六尺二寸以下,及天烏者,以為罷𤵸(癃)」
‧年老: 《二年律令‧傅律》:「大夫以上年五十八,不更六十三,上造六十四,公士六十
五,公卒以下六十六,皆為免老」
爵位高者提早獲得老年優待
「不更五十八,簪褭五十九,上造六十,公士六十一,公卒、士五(伍)六十
二,皆為睆老」
松柏漢牘- 南郡新傅、免老、罷癃
罷癃分「可事」和「不可事」

法律
成 周代: 私密法+習慣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文 《左傳》「叔向使詒子產書,曰:『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
法 懼民之有爭心也。……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於
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
孔疏:「臨其時事,議其重輕,雖依舊條而斷有出入,不豫設法告示下民,令不測
其淺深,常畏威而懷罪」
「仲尼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
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
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
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杜正勝:「封建刑書內容旣然龐雜,主事者有權也有機會自由裁量;而且當時貴族據說還有不
受刑的禮遇;所以封建城邦時代的刑典是缺乏法律最基本的精神—公開性和一致性
的。」

春秋戰國: 以公開法、成文法實行以法代禮,貴庶共守
《左傳》:「(昭公六年)三月,鄭人鑄刑書。
「(昭六二十九年)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
宣子所為刑書焉。
《晉書刑法志》:「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商
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制
《韓非子》:「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
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
見」
商鞅:「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愼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

杜正勝:「到了春秋晚期,各國的編戶齊民逐漸完成,仗要靠他們來打,財税要靠他們來
納,政權要靠他們來支持,爲政者亦不能不正視這個作爲政權基礎的新興基層。所
以當時有遠見的政治家如子產者流便頒布刑書,公開承認人民的法律地位,而不再
像封建時代那樣,將他們排除在外。刑書之公布卽象徵編戶齊民法律的誕生,不論
在法制」

秦漢法律的大類
律 主體-系統性法律條文 [e.g.田律]    [來自於樂律— 自然原理]
             《漢書‧律歷志》:「律,法也,莫不取法焉。」
以適用官署為類別 《秦律十八種‧內史雜律》:「縣各告都官在其縣官,寫其官之用律」

令 皇期詔令,補充「律」[e.g.焚書令]
             《漢書‧杜周傳》:「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
             顏師古注:「文穎曰:「蕭何承秦法所作為律令,律經是也。天
子詔所增損,不在律上者為令。」
  多存在文書程序— 《增韻》:「大曰命,小曰令」
  當令長期實行,或變成律《漢書‧惠帝紀》:「(令)上造、上造妻以上,及內公孫、外公
孫、內公耳玄孫有罪,其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耐以為鬼
薪白粲」
《二年律令‧具律》:「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
當為城旦舂,皆耐為鬼薪白粲。」
《秦律十八種‧田律》:「有不從令者,有辠」
《二年律令‧田律》:「不從令者罰黃金四兩」
  以針對的對象或事項為類別 《岳麓秦簡》:「內史戶曹令  第甲  十三年六月辛丑以
來,明告黔首:   相貸資緡者,必券書吏,其不券書
而訟,乃勿聽,如《廷律》。前此令不券書訟者,為治其
緡,毋治其息,如《內史律》。
                     「廷內史郡二千石共令」
but 廣瀨薰雄「『令』是皇帝詔本身,『律』是皇帝詔制定的規定。

科 法律細節 劉熙《釋名》:「科,課也,課其不如法罪責之也」
《後漢書‧陳忠傳》:「高祖受命,蕭何創制,大臣有寧告之科,令於致憂之義」
《後漢書‧梁統傳》:「武帝值中國隆盛,財力有餘,征伐遠方,軍役數興,豪桀犯
禁,姦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著知從之律,以破朋黨,以懲隱匿」
(漢代只為律令之下的條文,魏晉提升為正式一級)

比 案例參考 《岳麓秦簡》:「制詔御史:吏上奏當者,具傅所以當者律、令、比行事固有
令,以令當。各署其所用律令、比行事,曰:以此當某。今多
弗署者,不可案課,卻問之,乃曰 :以某律令、某比行事當
之,煩留而不應令。今其令皆署之如令。」
        《漢書‧刑法志》:「高皇帝七年,制詔御史:『獄之疑者,吏或不敢
決,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繫不決。自今以來,縣道官獄疑
者,各讞所屬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當報之。所不能決者,
皆移廷尉,廷尉亦當報之。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
律、令以聞。
顏師古注《漢書》:「比,以例相比況也」
        《禮記》:「疑獄氾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漢書‧食貨志下》:「(張)湯又與(顏)異有隙,及人有告異以它
議,事下湯治。異與客語,客語初令下不便者,異不
應,微反脣。湯奏當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
論死。自是後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
容。」  
法律的繁簡
秦:「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

漢:「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姦,
於是相國蕭何攗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
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
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几閣,典者不能徧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駮,或罪同而論異。姦吏因
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
  「律令塵蠹於棧閣,吏不能遍睹,而況愚民乎!」
「叔孫通益律所不及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
百餘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傍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
篇,合六十篇」
分正律、旁律- 「在各卷第一枚簡的背面,分別寫有『囗律』(V 組『盜律』背面)、『旁
律』(W 組『金布律』背面)二字,其上亦有長方形墨塊,屬於該卷律典的
總題」

魏:「天子又下詔改定刑制,……刪約舊科,傍采漢律,定為魏法」
晉:「就漢九章增十一篇,仍其族類,正其體號……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
刑 刑:形懲罰手段
罰 《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毛傳:「法也。」鄭箋:「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儀法文王之事,則

天下咸信而順之。」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肉刑

《漢書‧刑法志》:「故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討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

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扑。大者陳諸原野,小者

致之市朝,其所繇來者上矣」
  《漢書‧司馬遷傳》:「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

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

  死刑: 死— 定殺[淹死]  生埋[活埋] 腰殺 縊殺

  宮刑: 即府

  肉刑:黥、劓、刖

  身份罰:徒[侯, 司寇, 隸臣妾, 鬼薪白粲, 城旦舂]、遷、戍、免官奪爵

財產罰:貲甲盾、罰金、贖罪 (贖死、贖宮、贖黥、贖耐、贖遷)

體罰、責罰:笞、誶

  形象罰:髡、赭衣

  禁錮:

隱官— 刑徒受肉刑後平反、遇赦或贖免後的處理

   《法律答問》:「將司人而亡,能自捕及親所智(知)為捕,除毋辠(罪);已刑者

處隱官。」可(何)辠(罪)得『處隱官』?群盜赦為庶人,將盜戒

(械)囚刑辠(罪)論,斬左止為城旦,後自捕所亡,是謂『處隱官』。它

辠(罪)比群盜者皆如此」

   《史記‧蒙恬列傳》:「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官),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肉刑為主勞役刑為主
杜正勝:「爲無償勞役的徒刑取代肉刑;恐怕還有更現實的意義;非僅僅「不忍」而已。當
編戶齊民形成後;作爲中央集權政府的基礎;個人與政府的關係調整了,中央政府
更懂得善用人民的無償勞力。到此時,肉刑卽使是三代聖王的古制;必也注定要隨
封建制之崩潰而消逝。

文帝- 「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
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
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
張蒼、馮敬:「諸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
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當斬右止,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
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
景帝—元年「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
百。」
   六年「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
     「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守,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
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

無期徒刑為主有期徒刑為主
文帝時期— 張蒼、馮敬「罪人獄已決,完為城旦舂,滿三歲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歲為
隸臣妾,隸臣妾一歲,免為庶人。[鬼薪白粲滿三歲為隸臣,隸
臣一歲,免為庶人。]隸臣妾滿二歲為司寇,司寇一歲及作如司
寇二歲,皆免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前令之
刑城旦舂歲而非禁錮者,如完為城旦舂歲數以免。」
減少國家支出
《秦律十八種‧倉律》:「隸臣妾其從事公,隸臣月禾二石,隸妾一石半 ;其不從事,勿
稟」
           「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勞與垣等者,參食之。其病者,稱議食之,令
吏主。 城旦舂、舂司寇、白粲操土攻 (功),參食之 ; 不操土攻
(功),以律食之。」

《漢書‧鼂錯傳》:「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萬民,絕秦之迹,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
淫末,除苛解嬈,寬大愛人;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謗不治,鑄錢者
除;通關去塞,不孽諸侯;賓禮長老,愛卹少孤;辠人有期,後宮出嫁;
尊賜孝悌,農民不租;明詔軍師,愛士大夫;求進方正,廢退姦邪;除去
陰刑,害民者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