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在古代漢語中,雖然有不少詞類活用現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數詞,並且

活用的範圍十分有限。所以詞是可以劃分為固定的類型的。古漢語的詞類首先根據
能否單獨充當結構成分而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凡是能夠單獨充當結構成分的是
實詞,反之是虛詞。從詞義的角度看,實詞主要是用來表示詞彙意義(實際意義,
概念),虛詞主要用來表示語法意義(表示概念之間的各種語法關係和句子的語氣
等)。根據不同的語法功能,又可把實詞劃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
代詞、副詞(後兩者有的歸為虛詞)。虛詞的分類一般有(副詞、代詞)連詞、介
詞、語氣詞、助詞、嘆詞。
因為在古漢語中的虛詞地位特別重要,我們將重點介紹,對於實詞我們只作簡單
的介紹。
名詞
名詞包含普通名詞、專有名詞、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四個小類。
動詞
動詞包含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和能願動詞三類。
形容詞
包含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兩類。在古漢語中,性質形容詞以單音節為主(也不
部分雙音節詞),狀態形容詞以雙音節為主(也有部分單音節詞)。
數詞
包括基數詞、序數詞和概數詞三類。
量詞
量詞分為物量詞和數量詞兩類。

第一節 副詞
一、 副詞的性質。
副詞是一種半實半虛的詞,它們能表示行為、動作、性質、狀態的程度、範圍、
時間、可能性、情態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詞彙意義,能獨立充當句子中的次要
成分,這是它近似實詞的一面,但是它不能單獨表示一種實物、一種實事或實情,
同時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語、謂語、賓語),這是它同其他各類虛詞相
似的一面。
二、 副詞的分類
副詞可以用來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在句子中經常充當狀語和補語根據副詞所表
示的意義,它大致可以分為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肯定否定
副詞、謙敬副詞(表敬)的六類。
1. 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用以表示事物性質和動作行為的程度,其程度分為程度高、低和加強
(程度加深)三種。表示程度高的副詞有:「極」、「最」、「至」、「甚」、
「尤」、「太」、「殊」、「孔」、「良」、「頗」、「絕」等。如: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韓愈《師說》)
2. 範圍副詞
用以表示事物性質和行為動作的範圍,其範圍大致有全部、局部、共同和互相
三種。
表示全部的副詞有「皆」、「俱」、「咸」、「悉」、「盡」、「都」、「共」、
「畢」、「舉」
等,意為「全」,「都」。如: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聖,其法皆不同(《呂氏春秋·察今》)
其妻問所與飲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
表示局部(限止範圍)的有「特」、「徒」「第」「直」「止」「但」「獨」
「僅」等,
意為「只」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注意「獨」作為範圍副詞,意為「只」
還可作情態副詞,表反問語氣,如: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 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在副詞中數量最多,根據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快慢、連續、頻率等,
時間副詞可以分為已然、將然、正在進行、開始最末、久暫等五種。表示已然:表
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過,這樣的副詞有:嘗、既、已、業等,如: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表示將然的副詞有:行、將、且、等,意為「將要」,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表示正在進行的副詞有:方、適、會、屬等,意為「正、正好、恰好」等,如: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
4. 情態副詞
用以表示動作行為的情貌和狀態,可大致分為素常、疾徐、適逢、頻數、其他
五種。如: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注意:豈、寧意相同,和句尾語氣詞「乎」、「哉」等相呼應,表示一種反詰語氣,
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5. 肯定、否定副詞
用以表示謂語的肯定與否定,大致可以分為肯定、否定、禁止、估量四種。如: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戰國策》)
6. 謙敬副詞
(1)表示尊敬的副詞有:請、幸、敬、謹、惠、煩、辱等
(2)表示自謙的副詞有:竊、敢、忝、猥、伏等,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第二節 代詞
古漢語的代詞有稱代和指作用,根據其意義側重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人稱代
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三類,此外,還有比較特殊的代詞:一是無定代詞「或「、
「莫」;一是輔助行代詞「者」「所」。
一、 人稱代詞
1. 第一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又叫自稱代詞,是指說話人稱呼自己的代詞。
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卬」等七個。其中,
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個。
2. 第二人稱代詞
第二人稱代詞,又叫對稱代詞,是稱呼聽話者的代詞。古漢語中,第二人稱代
詞主要有」女、汝、爾、而、乃、若」等六個。其中以」女、汝、爾、若」四個為
常見,」汝」、」女」本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3. 第三人稱代詞
嚴格說來,先秦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本是指示代詞的「其」、「之」可
起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其」只用作定語,「之」只用作賓語,如: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游》)
古代人稱代詞沒有單複數的區別,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加「們」表複數,古漢語
人稱代詞表示單複數根據上下文才能決定,如下例中的人稱代詞表示複數,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足下事皆成(《史記·陳涉世家》)
二、 指示代詞
用來區別事物的代詞叫指示代詞。兼有指示和稱代的作用。代替的範圍很廣,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古代漢語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彼等。一般說,此、是、斯、茲是近
指代詞,「彼」是遠指代詞,如:
是鳥也,還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游》)
「之」、「其」作指示代詞,都不用作主語,「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語或賓語。
如: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三、 疑問代詞
在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為指人、指事物、指處所三類,三類之間有
交叉。
1. 指人的疑問代詞有「誰」「孰。「誰」的用法和現代漢語相同,「孰」主要
用於選擇問句,但不能用作賓語,如:
父與夫孰親?(《左傳·桓公十五年》)
2. 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胡、曷、奚(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什
麼」)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齊桓公伐楚》)
「胡」、「奚」、「曷」一般只作狀語,相當於「為什麼」、「怎麼」,如:
胡不見我於王?(《墨子·公輸》)
3. 指處所的疑問代詞有:安、惡、焉(哪裡),一般常用作狀語,表反問,如: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四、「或」「莫」
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無定代詞(現代漢語沒有這一類詞,需特別注意);「或」字
是肯定性的無定代詞,一般指人,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有的人」、「有人」或「某
人「,只用作主語,如: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史記·陳涉世家》)

第三節、介詞
介詞和連詞在句子中都是起連接作用的,但它們所起的連接作用不同。介詞是
把名詞、代詞和名詞性詞組介紹給動詞的;連詞是連接詞、詞組和句子的。下面我
們先介紹介詞。
介詞常用在名詞、代詞、名詞性詞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形容詞的狀語
或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如:
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史記》)(表對象、原因)
一、 主要常見介詞用法
1、 於(於,乎)
「於」和「於」原來都是動詞。二字上古讀音不同,但作為介詞用法相同,其差
別主要在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於」不用「於」,先秦
一些古籍如《左傳》、《荀子》等「於」、「於」並用,戰國以後古書則多寫作
「於」。漢字簡化後,「於」又簡化為「於」。
(1) 是表示處所和時間。可譯為:在,從,到等
(2) 介紹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向,跟,給,對,對於等,例如:
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3) 表示比較。可譯為:比……更……;,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You might also like